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技术新理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归档管理新理念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随着档案管理系统的普及,许多单位档案馆(室)逐步实现了计算机系统的目录管理和全文管理条件下的纸质、声像、实物和电子文件的归档,有的还实现了网络化电子文件归档。但是,归档管理模式并没有根本性突破,主要表现在,对归档部门的业务指导方法不得力,兼职档案人员的管理不到位;归档文件的质量管理处于薄弱状态,无法对以下问题进行全面系统的实时监控和综合评价,如各门类载体材料收集是否齐全完整、内容是否真实有效,整理是否规范,归档是否及时,以及各部门的归档难度、归档数量等。即便是各类综合管理达标升级的考核程序,也只能对已归档的材料进行抽查。显然,传统的归档模式对于如何提高归档效率,实现对文件形成与归档的过程、时间和质量的实时监控,以及建立对归档人员激励评价的科学管理机制,仍缺乏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法。
现代管理学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及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这一原理也同样适用于部门归档管理。档案专职管理人员与各归档部门兼职人员之间的配合,是归档管理的主体力量,而且,归档管理也是以一系列的具体过程来体现工作效率和实现质量管理目标的。如果说传统的归档过程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管理,那么,在目前新技术条件下,研究并实现网络化、标准化、定量化相结合的归档管理新模式,将能够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有控制地实现对归档程序的完善、归档质量的监控、对归档人员的评价和激励等管理目标。因此,本文有关网络化、标准化、定量化归档管理新方法的研究,对于提高归档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新技术条件下归档管理的新理念和内涵
传统档案管理学在归档这一应用管理方面的研究已具有许多成果,如对归档的收集和整理都有详尽论述。各类档案综合管理达标考核标准,也对档案的收集和整理有简单的量化标准。而对于档案管理的理念认识,有学者提出了“中国档案学的基本理念就是围绕管理效率问题建构的”。现代档案学认为“先进管理理念的引入是文件与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归档管理是档案管理的基础,其管理理念应随着管理技术条件的更新而不断完善。为此,笔者尝试论述网络化、标准化、定量化相结合的归档管理的新理念和内涵。
1、网络化――部门归档管理的桥梁
部门归档管理的网络化,搭起档案馆(室)与各归档部门之间的管理平台。实行网络系统管理,是实现标准化、定量化归档管理模式的前提条件。
计算机网络的应用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自动统计、功能灵活、易于操作等特点,不仅有利于档案部门与归档部门的沟通,更有利于对归档管理各环节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对于网络化归档管理方法来说,网络化使归档管理前端控制的范围更为广泛。目前,前端控制的理论不仅仅是对于电子文件的归档而言,任何类别载体的文件材料,都可以从归档源头上进行质量控制,通过部门归档兼职档案员和档案管理接收人的归档过程,操作这一网络管理平台,形成部门归档质量实时监控、评价的基础数据,以充分发挥网络化管理的优势。
2、标准化――部门归档质量控制的依据
部门归档管理的标准化,就是要根据文件材料归档的规范要求,建立适应于计算机网络操作的各项归档定量化标准。科学合理的归档管理标准,是实现网络化、定量化归档管理的重要依据。
现代管理学认为,如果不对工作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估,提高质量管理是不可能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也将“关注过程”作为重要内容。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就要实行全面的、全过程的、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而对质量的要求,既指产品的质量,也包括工作的质量。通过对过程的控制,使每个环节的工作质量都符合标准要求。部门归档的过程,不但是档案馆(室)人员和各部门兼职档案人员共同参与的一项管理,也涉及单位的各级负责人和业务人员。由于归档材料具有来源分散、种类多、载体多,归档工作具有环节多,以及部门归档的数量和各门类档案的收集整理存在难度差异等特点,从文件的形成到归档,客观上、主观上都存在着复杂和多方面的质量因素。目前我国尚没有专门针对部门归档管理的量化标准,一些行业的档案管理考评标准,如《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考核标准》、《科技事业单位档案管理升级考核标准》等,对文件形成和档案整理的质量,以及收集齐全完整、归档时间等也有一些规定,但缺少全面、系统的归档管理标准指标。因此,笔者认为,全面质量管理理念下的网络化、定量化归档管理标准和指标,必须遵循归档管理的工作流程和内在规律,涵盖归档各项管理细节的质量、时间、数量、难度、行为等特征的全方位的质量控制和评价。其归档标准应层次化,可以细化和量化到每一项归档要求,如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人、归档文件的质量、案卷整理的质量、归档数量、归档难度等,组成一个权责分明、相互协作的质量管理评价标准。
3、定量化――部门归档管理监控评价的手段
一、广播电视发展的新形势对广播电视信息传输工作的新挑战
广播电视是电子技术进步的产物。电子技术的不断进步,一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广播电视的发展,给广播电视技术工作带来了便利与活力;一方面又频繁地打破了广播电视信息传输工作的传统经验和格局,给广播电视信息传输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对广播电视信息传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日益先进的广播电视信息技术设备,对广播电视技术工作者的技术知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当前广播电视传输技术设备已经全面实现了固态化、一体化、自动化、数字化,计算机程序控制系统的普遍应用,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高科技比重越来越大。高性能广播电视信息传输技术设备的大量应用,不仅取代了传统落后的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的技术设备,而且带来了全新的传输技术理念和知识,广电传输技术人员原有的传输技术知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知识全面更新的挑战,这种挑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是无法回避的。这个挑战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影响到先进的传输技术设备功能的有效发挥和技术维护。这绝不是简单得知识和技术更新方面的问题,首先是要改变和突破传统的技术管理的观念、思路和行为方式的问题。
(二)日益增多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对广播电视传输机构和从业人员的工作常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信息时代是媒体繁荣的时代,广播电视媒体更是时代的骄子。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频率频道的播出任务,打破了我们吉林省广播电视中心台以往较单一的频率频道播出的工作状态,承担着越来越繁重的播出任务。由此,广播电视信息传输中心台的发射传输设备数量成倍增加,现担负着7套调频广播、6套无线电视和20套MMDS无线信号发射和传输任务。传输设备的维护管理的工作量也成倍增加,工作程序和环境等方面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安全优质播出已经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不仅仅只是对效率、质量和服务提出要求,更是加入了开放、协作、动态、现场、伴随、多元信息组合等要素。尤其是以最佳的时效性和低成本的广播电视现场直播活动,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一种常态的报道方式,更是打破了广播电视信息传输工作以往静态的技术条件,要求技术工作要改变以往已经习惯了的工作方式和程序,由静到动,适时地跟进一线记者现场报道活动,确保现场信号全方位、多通道、高质量、不间断。
(三)日益显现的广播电视技术实力的竞争,对广播电视传输领域技术创新能力带来了严峻的考验。长时间以来,我们始终把广播电视定位于高技术重装备的行业,这种属性在今天更为突出。广播电视先进的传输技术和设备是否能够被广大技术人员及时、有效、充分地掌握,功能和效率能否得充分的开发和发挥,是传输机构和技术人员的职业要求和使命,这项工作决定着广播电视竞争和发展的成败。广播电视的有些竞争,实际上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已经在技术方面就决定胜负了。这是一种我们传输工作管理和技术人员必须十分清楚的潜在的危机。
(四)日益后工业化的信息技术设备的大量应用,给广播电视传输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现代广播电视信息传输,从声音到画面、从有线到无线、从固定到移动,呈现出立体交叉覆盖状态。高标准的技术设备、高质量的技术要求、高密度的技术集群,这一切,无疑需要高水准的技术管理。这种管理,不仅仅是传输设备的质量、效率、寿命、安全的管理,更重要的是掌管这些设备、技术的人员作用的最大化发挥和传输设备、技术运行效能控制程序科学制定与实施。这一系列变化和高标准的要求,首先集中体现在技术中心台站现代的管理理念和制度建设方面。
二、新形势下广电技术新理念的架构
目前,广播电视信息传输机构,不仅受到来自于现代电子信息技术进步的挑战,而且,已经受到来自新媒体技术的强烈冲击,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要站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创新传播手段的要求,特别是最近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士、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就推进我国科技进步和创新,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一切,都急迫地要求广播电视信息传输工作要继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起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新的工作理念。
1.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决定因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中的深刻体会和总结。电子技术的进步是广播电视业的决定因素,没有电子技术的进步,就没有广播电视的诞生与发展,可以这样认为,广播电视技术是广播电视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广播电视技术造就了广播电视的功能,广播电视发射传播的每一部机器设备,给信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更加便捷的载体。我们只有真正认清和理解广播电视技术重要的决定地位和价值,才能充分认清和理解广播电视技术工作的重要性,才能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履行好肩负的广播电视技术工作的重要职责。这应该是广播电视技术工作首先需要的一种觉悟。
2.牢固树立自主创新的理念。科学技术的本质是创新,这种创新具体体现在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方面。广播电视技术作用于媒体,表面上看只是一种技术的应用,因此有人认为,应用技术只是一种技术的使用和操作,看说明书、按要求去做,不出差错就行了,根本没有创新可谈。这实际是一种思想的误区。事实上,广播电视科学技术创新不仅存在研发领域和生产领域,也存在于应用领域。广播电视技术应用领域的创新,一体现在,对广播电视新技术的全面掌握和有效应用。二体现在,对相同类型技术设备协同时最佳效果状态的控制和不同类型设备协同时的有效作用的发挥。三体现在,对应用技术自身存在缺欠的判断和解决办法上。这方面的能力就是广播电视技术工作者,在广播电视技术应用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在这种能力的支撑下,广播电视技术工作者掌握广播电视前沿和关键技术,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应该是我们广大技术工作者追求的境界。这种能力的培养,首先需要培养自主创新意识和对广播电视前沿技术的跟踪研究意识。近些年,技术中心台在新技术挑战面前,充分发挥现有的条件,先后设计完成了“调频机工作频率快速切换系统”、“发射机自动化控制系统”、“发射机测控系统”、“自动切换黑场装置”等多项技术创新和改进,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技术中心台的工作。
3.牢固树立“精细严实”的工作理念。“精细严实”是吉林广电着力培育的核心工作理念之一,对于广播电视技术工作来讲尤为重要。这个理念反映并要求一种求真务实的思想作风,反映并要求一种踏踏实实、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这是我们广播电视技术工作的特点所决定的。广播电视技术属电子信息技术,是当代最先进的技术之一,每一条程序、每一根光纤、每一个芯片,都是一个关键的部位,都承载着海量的信息和传播的重任。唯有树立“精细严实”的理念和作风,才能确保传输工作万无一失。
4.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当代广播电视技术发展,可谓日新月异,新设备、新技术、新概念不断向我们展示它的魅力。面对新技术的挑战,知识的不断更新,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来获取更多的知识与智慧。我们国家已经提出来建设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是学习型社会标志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更应该是我们广电技术工作者生活的一种常态。按照终身学习理念的要求,应该把业务学习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来抓。通过“传帮带”和“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不断提高职工的专业知识和业务素质。
5.牢固树立有效服务一线的理念。广电技术工作是广播电视信息传递工作的重要保障和支撑,其地位的重要性,除了高质量地转播外来节目信号,更突出地表现为对一线信息内容生产者的高质量的技术保障服务上。技术工作和采编工作是广播电视相互依存的共同体,各有分工,需要密切配合,但是在实际运作中,采编工作处于一线的主动位置,更具有灵动性和创造性,需要技术部门的积极有效的配合,而技术工作处于幕后位置,表现出明显的配合性和服务性。因此,广播电视技术人员需要培养一种良好的服务一线的态度。
关键词:化学教学 ;新理念 ;信息化 ;计算机
中图分类号:G632 ; ; ;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 ; ; ;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4-00-02
信息化教学的最显著特点就是可以更加直观地把知识点展示给学生,同时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事实上,化学本身是一门非常枯燥乏味的学科,只有融入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1 ;增加信息技术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高中教学的特殊性,所以,高中生很难有时间接触课程以外的东西。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科学技术,高中生正是处于对新技术十分渴望的年龄,所以就会产生对知识渴望却又没有时间的矛盾。首先,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可以让学生对课堂教学更感兴趣,因为这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新的技术,同时对于新技术的思考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处于另一种工作模式,所以可以缓解大脑疲劳。化学这门科目十分枯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可以把许多微观领域的东西(比如说化学反应)直观地显示出来,提升课堂趣味性,提高学生的接收速度[1]。
2 ;多媒体教学实现变微观为直观
高中化学的枯燥让很多初学者很难提起兴趣,主要是太抽象,让人很难理解。然而,通过多媒体技术中的图文和音像可以把抽象微观的东西具体直观地表达出来。例如,讲到氢气分子(H2)的时候,传统教学方式需要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分子的组合方式,不仅浪费时间,同时对于抽象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非常吃力。但是如果用视频展示两个氢原子是如何通过电子配对形成稳定分子的,这样学生在看到的时候就可以直观理解了。另外,通过信息模拟技术,可以现场模拟化学反应发生过程,可以让学生产生更深刻的印象。最后还可以通过化学反应模拟软件多次重复做化学实验。传统的实验方式太浪费,同时还存在危险,学生可以在软件上反复模拟实验,确保实验过程不会出现差错后再去实体实验室操作。这样不仅可以节省大量的实验经费,还能保证实验安全。另外有些不需要操作的实验甚至可以直接在虚拟软件上模拟运行。不仅如此,在某些反应发生时,有些需要观察得十分细微,这时可以先通过模拟软件把反应发生时的效果放大,让学生了解主要特征之后再在实体实验室观察,可以起到更好的效果。
3 ;利用网络资源,提高教学质量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需要面对大量的试卷,通过题海战术提高自己的成绩,这与现在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符。采用多媒体教学之后,网络上资源丰富,学生可以通过教师指导,自己在网络上寻找需要的资源。另外,学生可以把网络上存储的教学视频随时下载观看,对于学生提高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
由于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部分,现在化学又分为材料科学、环境科学、能源科学和生命科学,所以在遇到相应题目或者知识点的时候,教材中可能并没有详细的解释,但是通过互联网,学生可以自行查阅各种补充知识,甚至通过这些知识把相关的问题串联在一起。另外,教师在授课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上的信息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
现在,科技发展速度飞快,有一些本来模棱两可的结论,可能过了几天变成肯定的结论了,这就需要教师掌握相关信息,避免出现教师讲授内容与实际不符的情况,否则会让学生产生教师不如自己的想法。
4 ;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
4.1 ;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高中化学课程中,有一些复杂概念和抽象理论,认识这些问题需要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这样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方面如果存在缺陷的话,可能会让学生理解起来非常吃力。但如果能采用多媒体技术对这些问题进行模拟,那么学生会得到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从而加快认识过程。例如,在介绍晶体种类时,将不同种类的晶体类型通过三维动画加以演示,那么学生在理解的时候可以大大缩短时间,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氯化钠晶体中,每一个钠离子吸引6个氯离子,同时每个氯离子吸引6个钠离子,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数量比为1:1,就像读者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一样,在没有学科知识基础的情况下,看到这段文字会很难理解这样的晶体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如果用三维动画演示出来呢?相信即使没学过化学中这个知识点的人只要看见了就能理解氯化钠晶体是什么样子了,这就是所见即所想。
4.2 ;通过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可以通过虚拟实验软件,在课堂上演示原本无法实现的实验以及看不见的实验。有些实验反应特别快,那么教师可以通过软件模拟,并把反应速度调低,这样学生就可以看到化学反应的每一个细节;而对于一些反应特别慢的实验,则需要调快反应进程,这样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观察到实验的具体现象。对于硫酸的工业生产,由于需要较大的空间,所以在教室及实验室内无法模拟这样的环境,这里就体现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了。教师可以用软件模拟制造环境,这样就可以直观地看到硫酸的工业制法;另外可以通过模拟化学反应微观上的变化。通过这样的模拟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这样在以后的实验中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实验所产生的变化,准确地了解物质的特性。
4.3 ;发挥形象思维的独特作用
在实验教学中,可以通过模拟软件,把实验过程准确、反复地模拟,这样在学生进行正式实验的时候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实验应有的操作。
5 ;利用信息技术改善所有学科的教学
利用本地多媒体电脑和网络协调工作,可以把有限的教学资源整合起来,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容易在一个愉悦的心情下把知识学会。但是,这样的教学需要教师能有一个综合素质的提升。例如,面对一道跨越学科的理科综合试卷的题目,如果教师素质不过关的话,即使所有的资料齐全,也未必能对学生将题目讲解清楚。所以为了更好地利用好信息化教学,一定要把多媒体电脑以及网络的所有功能都利用上。
第一,要充分使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面对现在高性能个人计算机,如何全面利用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其实也是一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电脑把需要的东西转化为数字化信息。例如,利用多媒体处理软件把需要的图片进行处理。或者对某些声音文件进行编辑,模拟一些特定的环境。
第二,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处理好课堂中可能需要的课件。互联网中有很多的素材,充分利用网上的素材,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例如,英语教师在备课时,需要找一段对话,这时候完全可以去电影中找电影的对白,这样通过电影对白和课文中的对话相对比,给学生一个可以更深理解英语的机会。
最后,在网上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到更丰富的知识。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对学生加以引导。
6 ;结语
科技飞快进步,所以才会让今天的学习更加轻松。今天的轻松学习,可以为明天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今天我们可以应用多媒体教学,明天就有可能形成全息式教学,到时候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让学生更轻松、更有兴趣去学习。
参考文献:
[1]谭世欢.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评价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李香梅.中、日、韩高中化学课程改革趋势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2013.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教学;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1―0279-02
引言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技术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开始在社会各个领域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本质上改变了社会生产力和产业结构。也预示着人类社会正在步人知识型和信息型社会。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军队和经济机构的发展都离不开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因此,信息技术的发展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对一个国家的整体实力影响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在国家发展各方面的利用面积,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以及军事力量的对比。重视劳动力信息技术方面素质的培养,就能够使国家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和合作中占有有利的地位。因此,各国都把推广信息技术的发展放到了优先发展的地位,而信息技术发展的源头,正是对教育的发展,对中学学生的培养。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基本内容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对高中阶段的课程做了较大的修改,主要分为人文与历史、语言与文学、体育与健康、科学、技术、艺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八个领域。其中技术领域主要包括通信技术和信息技术两个项目。所有的课程都是采用成绩和学习历程的综合考量。高中生需要修够144个学分才能够获取高中毕业资格,这144个学分中,有116分为必修学分,其余的都是选修学分,其中每一个学分都对应18个课时的学习。信息技术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学分比重有所上升,占到了四个学分,高中生需要拿到四个学分才能获取毕业资格。如果一些同学对信息技术有浓厚的兴趣,希望打下更扎实的工科和理科基础,可以利用选修学分来继续学习信息技术的课程。不论是从学分比重的加大,还是把信息技术这门课独立出来,都标志着新课程改革对与信息技术的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得到了认可。
信息课程的设立目的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和思维方式,培养学校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调查问题,质疑研究的能力。大力的推进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过程中的渗透,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的学习能力。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一般来说,在制定课程标准的专业人员和实施新课程的教师之间往往会出现理念与实践对话的隔膜以及新课程传递过程中的信息衰减,解决这种隔膜和衰减的途径之一是教师在理解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教学设计。但真正有效的教学设计会对教师提出多方面的综合要求。
(一)研读课标和教材
国家对课程制定的标准是一切教学行为改革的基础和指导纲领。是衡量教学成败的准则。因此,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要首先对课程标准中相关章节的具体要求和建议内容做到认真深刻地理解。虽然说我们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材都是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专家学者和优秀老师的智慧和心血,因此在开发新课程之前,所以,在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之前,充分的研读、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
(二)研究学生
学生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最终实施对象,不同的学生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很多人多现行的课程标准持质疑态度的原因也是因为学生智力和背景都的差异性。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和智力水平等有一定的研究。真正的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把学生研究透了,你的课也就成功了80%。在对学生研究的基础,我们才能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确定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的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选择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课程改革的载体,应该以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为标准依据,从各所高中院校学生的实际晴况出发,有针对性的选取合适的教学资料,以信息技术教材为主要的参考资料,同时结合参考教案、教师用书、学生练习册和网站等各种课程资料。同时要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选取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突破学科问的限制、突破教材的线性结构、突破知识序列。体现应用性、综合性、科学性与兴趣性。这些教学内容的教学周期也要根据教学内容进行灵活的安排。
三、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分析
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看,在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中,既要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也要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技能。在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改革后,如何进行合理的教学方式,对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针对新课程改革的现状,采用讲授法和任务驱动法等现代的教学方法具有良好的效果。
(一)讲授法
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除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知识以外,还有很多信息技术基础和原理方面的知识点,而这些恰恰是高中生最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面,需要教师通过讲授法给学生讲解,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讲授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的运用讲授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有意义有兴趣的学习。为了避免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出现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等情况,教师应该努力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知识、配以形象直观的ppt课件或者电影片段等演示手段,让学生的新旧知识建立起来联系,把教材中一些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的、易于理解的画面,这样可以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和巩固知识,为后来的学习做好铺垫;第二,注重知识的时效性、趣味性和生动性。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突破教材的线性结构,采用学生耳熟能详的、非线性的应用实例来开展教学;最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在实践中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任务驱动法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指教师在课前设计一个有实际意义的、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任务。任务驱动法的实施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首先是学生分析任务,主要记录学生最对任务分析的结果,根据对任务的理解程度来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个阶段,通常提出许多解决任务的猜想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其次是学生分解任务,学生把具体任务进行分解,列出解决问题的大纲;再次是学生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根据之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综合的利用完成任务所需的有效资源,并确保这些资源可以有效解决任务且不相互冲突,最后利用所获得的资源完成任务;再次是纠正错误和优化,学生检查完成任务的过程或使用的知识是否有错误,作品是否可以更加优化等。总结并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分析获取的资源的可靠性,理解新知识的正确性等;接下来是评价反馈阶段,针对学生制作的汇报任务的作品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对任务背后涵盖的深层知识点更好的理解;最后是对学习任务过程的反思。要考虑目前这个任务与以前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
参考文献
[1]苗逢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与实施建议[J].信息技术教育,2011(5)
[2]段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模块学业评价之设想[J].信息技术教育,2011(2)
[3]徐福荫.信息技术基础[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10-0102-01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在初步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信息收集、加工、处理能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既定的教学模式,如何为实现信息技术教育在培养信息化人才,创造性人才方面能够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就必须积极探索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一、把握全局的教学法
1、消除神秘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
由于中小学各校条件不等,有些学生在小学就已接触计算机,有些学生初中三年也没动过计算机。因此,为摸清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人对一所学校高一新生作了一次关于“初中(以前)计算机学习情况”的调查,结果如下:未接触过57%;一周一至二节20%:兴趣小组形式18%;小学、初中都有5%。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电脑,而基础相差较大。这种不平衡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相当大的。许多学生对计算机有神秘感,甚至有恐惧心理,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我们应对症下药:
首先,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盖上机箱,打开计算机,让他们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惊讶之声不绝于耳。
其次,为了树立信心,激发兴趣,可以讲讲当今某些中小学生,自学计算机达到哪些结果,有的达到某种不可思议的情况;再讲讲计算机的功能,应用范围,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等。
2、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现在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本按“基础知识一基本操作一基础应用”这种模式安排教学顺序,新学科入门难,学生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又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呢?只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适当调节教学顺序。
例如,对前两个部分,我先让学生了解个大概,不求甚懂,在学习的过程中再适当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指导他们练习、理解以至掌握。即:当学生明白计算机的组成,初步掌握WINDOWS桌面操作之后,便可以开始学习汉字处理,这里不仅可以练习指法,而且可以让学生输入自己的得意之作,并加以精心设计,然后打印出来。手棒自己的杰作,体验着成功后的喜悦,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一定更浓厚,了解计算机的愿望一定更强烈。在此基础上,再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地了解前面基础知识。
二、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法
1、比喻法
计算机学科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作为老师应化繁为简,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的方法最容易被学生接受。例如,在讲计算机原理及结构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官系统(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又如,讲到“内存”时,可比喻“内存”为一唱戏的舞台,舞台往往比较小,但它后面有很大的准备的地方(即外存)。而所有的程序都必须到舞台(内存)中来,才能表演。这样一讲,学生比较容易而且正确地理解。可以说比喻法是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一大特点,在诸如此类课程中可大量运用。
2、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
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3、演示法与实践法
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更容易接受。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以制作一些与本次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
虽然大纲已明确要求上机课时不少于总课时70%,但如何安排这70%,是我们正在摸索的课题。但至少可以肯定:a.学好计算机必须有充足的上机实践的时间。b.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准备好较大信息量的素材和习题,供选用、学习或探索。c.上机实践,必明确目标,有多层次要求,必让学生每堂课有所学,有所获。
4、多媒体辅助教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并不是一种独立的教学法,它可能是用于演示,讲解,也可能是用于自学。答疑等各方面。但最大的特点是要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科可更方便的应用它。比如在机房的局域网里安装一些有实际应用价值的CAI辅助教学软作,让学生在上机时根据自身特点有选择地学习,可以发挥计算机教学的优势。如学电脑的《开天辟地》、《万事无忧》,练习打字的《五笔高手》等。作为教师应随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组织好学习的内容、方法、要求和检测,以防失控。
5、一题多解。求解多样化
[关键词] 小学信息技术 新理念 新课堂
所谓信息技术的“新课堂”,即以生本教育理念为架构的基石,以学生好学和学有用的信息技术为基本价值取向,突破“教本”限制,突破“课堂”限制,打破学科界限,走进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构建起开放的、综合的学习资源系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信息技术,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信息技术,不同的人在信息技术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一、“新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学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但是,我们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看作是“知识课堂”,如教学画图软件,仅仅讲授画图程序怎么用,然后让学生像书上画一棵树、一个房子什么的,那将是单调、枯燥、无味的一节课。我们如果把美术教师的美术课请进来,先由自己介绍画图程序怎么用,再请美术教师讲解调色的简单原理,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己调色;给学生讲授如何着色、用色才使图画协调;讲授简笔画的画法、构图和比例等,从而用画图程序完成一幅幅生动的画。有的学生画出了富有创意的欢乐场面,有的画出了人物画,有的画出了山水画。有一个学生很有耐心,把自己的房间画得非常好,特别是那个色彩和谐、协调,富有童趣。学生在学画的过程中又强化了画图程序的应用。类似这样,把诸多学科都请进来,那么,我们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和流程将充满生命的活力,从而实现从“知识课堂”走向“生命课堂”的取向。
二、“新课堂”是教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厂”
所谓“创生”,即创造新的教材,使旧教材富有新的生命力。所谓“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
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包含计算机教育课程本身,还应包括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其他学科,从中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以及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最后内化为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
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将彻底颠覆我们习惯的“教学”和我们的教学习惯,将唤起学生的经验,打开学生的想象,启动学生的情感,还需要教师的经验和情感的投入,甚至需要其他相关学科的介入来引起共鸣。如将思品课请进来,与班队课整合,那将进一步加强学生的信息技术法制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分辨能力等。这样的一个互动、对话的过程已经不再是我们习惯的“教学”了,而是一个以文本为中介的生命交流和碰撞的过程,是一个课程内容不断创生、课程意义不断提升的过程。于是,教学的过程就会变得复杂,变得非线性,变得有一点无序。复杂来源于课程内容、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非线性的根源在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偶然生成性,而学生正是在这种无序的认知和情感的涨落之间获得真实的发展。
三、“新课堂”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交通站”
计算机网络对人们学习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环境起着重大作用,几乎所有的学生对网络都有极高的兴趣。如当学生掌握网页制作、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等网络知识后,把语文、英语等课请进来,让学生利用互联网(Internet)这个信息库,通过网络进行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知识面。通过因特网网络的高容量,可以给他们广阔的视野空间,在写观察类作文、知识性小论文时,可以到网络上查阅相关资料,观看各种动植物的介绍,听取老师的评论,与网上、网下的同学相互讨论、交流,写出较为全面的文章。还可充分利用校园网来发表信息、交流信息,便于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时间、空间的跨越,情感与信息的交流,扩大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范围,通过讨论增强了他们的网络知识,更增强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从而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四、“新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操作车间”
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正如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他各科课程的学习一样,小学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试想,如果写文章时运用它,学英语时运用它,找资料时运用它……那它还会被忘掉吗?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后,使学生在“操作”中感知,在“操作”中理解,在“操作”中提升。
避孕效果百分之百的男性避孕药
最新调查发现,超过80%的美国妇女在忍受控制生育带来的痛苦,而她们的丈夫却不需要为此付出什么。但是,这种情况不会很久了,因为英国科学家已经研制了一种男用避孕药,实验表明,其避孕效果达到了百分之百。
那么,这种药物是怎么对人体起作用的呢?从事这项研究的理查德・安德森女士解释说:“该种药物里含有一种男性激素,而女用避孕药里也含有同样的合成类固醇,它对人体无害,但是可以有效防止的生成。”有人问她的丈夫是否服用这种药物,她很干脆地回答:“那当然。任何男人,不管什么年龄,不管健康状况怎样,都可以服用这种药物。”这种新型男用避孕药估计在 3年内就可以在市场上买到。
有效降低感冒发生率的新型肥皂
大家都知道,经常洗手是防止感冒病原体经口传播的最有效方式,所以抗菌肥皂在全世界流行已不足为奇。现在,高露洁―棕榄公司(Colgate-Palmolive Company)又研制了一种新的抗菌肥皂,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能通过在皮肤的表面形成一层无害薄膜来隔离细菌,从而防止细菌粘附你的皮肤,使之消失得更加干净。这种肥皂被称为“微生物抗菌装备”。研究表明,它能减少约58%的细菌在皮肤上生存。经实验统计,这种肥皂能使感冒的发生率下降一半。在美国市场已经出现了这种商品名为Protexa的抗菌肥皂,它将在1年内对美国抗菌肥皂市场形成强大的冲击。
从鼻子用药的防龋新方案
估计很多人在儿童时期都患过龋齿,而且现在可能还要担心自己的小孩会不会患龋齿。再过几年,父母们就不用担心孩子患龋 齿了,因为预防龋齿形成的药物已经在研制了,前景非常乐观。从事这一研究的是丹尼尔・史密斯博 士,他研制的是一种新型鼻喷剂,这种鼻喷剂可以一辈子有效地防止牙齿腐烂。他说:“这种药剂可以安全有效地对付那些变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而后者正是引起龋齿的罪魁祸首。”它对那些刚开始学走路的孩子最有效,因为他们还没有感染那些会导致龋齿的细菌,同时它也可以极大地降低年龄大点的孩子和成人的龋齿发生率。这种产品预计7年内会投放市场。
保护抗氧化剂的咖啡烘烤新法
咖啡是一种具有魔力的饮料,它征服了西方人后又倾倒了众多的东方人。现在,人们把去星巴克喝一杯咖啡作为最方便的放松方式,咖啡和健康的关系也受到很多人的关注。
咖啡豆外面包有一层可以防治疾病的抗氧化剂,它的主要成分是多酚化合物。抗氧化剂的功效就像维生素C和维生素E,除了可以预防心脏病,还可抗癌症和防衰老。但是,传统的烘烤咖啡豆的办法会使这些抗氧化剂失效。现在,科学家发现了一种新型的办法来烘烤咖啡豆,可以使你喝的每杯咖啡中都含有足够的和蔬菜一样多的抗氧化剂。这种新办法将在今年内投放市场。
可持久发挥作用的体味清新剂
一些受腋臭和体味困扰的人肯定为选一个功能持久的体味清新剂烦恼过,因为目前根本就没有非常耐用的体味清新剂。“迄今的清新剂都是用乙醇来杀死引起气味的细菌的,但是乙醇具有很强的挥发性,等它挥发完了,气味就又恢复了。”研究新型体味清新剂的安德鲁・兰达博士解释说。现在,兰达博士等微生物学家发现另外一种办法来除去引起臭味的细菌,而且这种办法绝对不会中途失效。兰达博士说:“我们发现,引起臭味的细菌要生存,需要一种存在于人类汗腺中的元素,那就是铁。”所以,研究人员在清新剂中添加了两种成分来抑制细菌吸收铁元素,这样细菌就会消亡,而且研究表明这种新型未命名的清新剂可以除去一天内90%的人体产生的气味。这种体味清新剂估计在2年内可以投放市场。
自动杀菌的马桶座圈
在最近的抗有害细菌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令细菌不能生存的物质,由这种物质制造的玻璃或者塑料能杀死粘附上来的细菌,从而使细菌不能在马桶座圈、公共电话、门把手、水龙头、冰箱拉手等处生存及传播。
那么,在这种工艺的背后到底有什么秘密呢?原来,这些抗菌表面都涂有一种叫hexyl-PVP的涂料,该涂料携带能永久存在的正电荷,这些正电荷对人体无害,但对细菌确是致命的。研究者乔治・提勒博士说:“这种涂料可以涂在所有事物的表面,而且永远不会脱落。”确实是这样,经过hexyl-PVP处理的玻璃可以杀死和它接触的99%的细菌。3年内,你就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到这种新的产品。
一年只服一次的省心药品
现在很多中老年妇女都受到骨质疏松症的困扰,她们每天都要按照医生的吩咐服用很多药物,生活因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实际上,如果不是没办法,相信没有一个人愿意去吃药的。
现在,美国研制出了一种叫Zometa的新药,每年只需服用一次就可以满足骨质疏松症患者对药物剂量的需要。在临床实验中,研究人员给那些绝经后患有骨质疏松症的妇女服用这种药物,时间间隔分别是三个月、半年和一年。结果有什么不同呢?格兰特博士说:“一年服用这种药物一次和多次,其实疗效是一样的,而且和服用福善美(Fosamax)、安万特(Actonel)和雅利达(Aredia)的患者一样,这些妇女的骨密度也明显增加了约5%。”这种药物将在 2年内正式在临床一线使用。
可以治病的彩色土豆
你见过紫色的油炸土豆条或橙色的土豆泥吗?估计你没有见过,不过很快你就可以看到了。科学家正在培育紫色和橙色的土豆,这种新的土豆不仅可以使菜肴看起来颜色更鲜艳,而且它还是一种健康食品。同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土豆相比,彩色土豆有着丰富的抗氧化剂,其含量是普通土豆的4倍,对防止癌症以及心血管疾病有非常好的效果。查尔斯・布朗博士说:“这种土豆含有高水平的营养成分,食用它们就和食用菠菜、甘蓝类蔬菜一样会有惊人的抗疾病效果。”也许有人会问,这种土豆的口感如何呢?很高兴地告诉你,在餐桌上,它已经成为超越一般土豆的首选食品了。预计今年内,这种彩色土豆就将出现在很多人的餐桌上。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 信息技术 教学模式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加深,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面临着从内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转型,要完成这一转型,一方面要广泛借鉴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短暂历史积累的教学经验;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在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改变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手段,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结合教学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一、以新教材和课程标准为依托,培养学生良好信息素养
1.以教材和课程标准为经
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依托, 对比新旧教材,我们发现新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中阶段新课程的设置分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学生统一学习必修模块,并至少选修一门选修模块。通过必修模块对初中所学知识进行整合、升华,让学生更全面、系统地了解信息技术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能健康地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结合作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单纯学习某几个常用软件的使用;通过选修模块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促进个性发展,让他们能够在高中阶段较深入地了解和学习他们感兴趣的某一领域。
我认为,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应以实为根,以生为本,充分利用教材开创自由空间,活化教材,源于教材而不依赖教材,教学内容大于教材。我们要用教材而非教教材,要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教育部为信息技术课颁布了新的课程标准,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强调问题解决,倡导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注重交流与合作,共同构建健康的信息文化。
2.以教学目标为为纬
信息技术教学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而且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教师应在引导学生把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技术工具的操作方法和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
二、以实践操作和问题解决为切入点,助推学生技能提升
要根据教学需要,尽量把信息技术课安排到计算机房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践场所,教师要把培养信息技术的基础操作技能作为主要任务,而动手去实践去操作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实践,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提倡他们敢动手,勤动手。从最基本的指法,到各种软件的应用,学生在不断地练习和实践中逐渐增强了自信,提高了兴趣,形成了自己的技能,产生巨大的动力,这种动力将极大地推动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将会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要结合实际,给学生安排在课堂上完成的任务,也要把一些课外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处理,如机房的建设与管理、学校网的建设与管理、学习资源的建设等,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收获成长的快乐。
三、以学生成才和发展为着力点,初探信息教学模式
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用,都要建立在深入理解内涵的基础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借鉴其他学科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了兼容并蓄,取长补短。同时,注重优质资源的有效整合,在继承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对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
1.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根据教学需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由做课件的教师选择或编制课堂教学软件,将教学的重点、难点用适宜的多媒体信息(图形、图象、动画视频等)表现出来,变抽象内容为直观、形象、生动的知识,促进学生对事物全面、准确的认识,达到认知的高效率,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改提倡学生自主学习,这些理念对改革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教学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可谓浩瀚无边,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搭建成长平台,拓宽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获取信息。教师在给出任务之后,要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以学生之力解决实际中碰到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适应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走在时代的潮头。
3.鼓励个性化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应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特点、个性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差异,灵活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多级学习目标和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探索空间,鼓励不同意见和创造性思路的迸发,鼓励多样化的问题解决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在具体工具的使用中认识其优点,发现其不足,并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改进心得,养成主动适应发展变化的习惯。
4.信息共享合作交流
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学生不满足书本知识,总试图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是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强烈的求知欲望。为此,我通过专题讨论、小组活动、合作交流等多种形式,创造“信息共享”。如:每节课都设几分钟的“信息交流”,让学生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讨论解决。这种“信息交流”,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激活了学生乐学的内驱力,既延伸了课堂教学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合作进取的品格。
5.注重课堂教学评价
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评价内容过于指向教师的教,而忽略了学生的学,新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走出课堂评价的误区,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观,把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看学生是否积极有效地学习,看教师如何促进学生学习、如何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激发学习热情、如何点拨、如何引导等。
课堂教学评价应从“评教”为主转向“评学”为主,通过课堂教学评价,引导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从学生是否实现有效学习,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的角度去设计活动、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新理念;新课堂
小学计算机教学,直到90年代中期才形成了一定的教学体系。尽管已经把学科名称由“计算机”更名为“信息技术”,且已经成为课程设置中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各地千差万别,大部分学生学会的也只是对计算机本身的操作,只有小部分的学生会把计算机作为一种信息处理工具应用到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如何彻底改变目前传统学科教学与计算机教学分道而行、难以维系的窘境,如何使现有的信息技术课堂挥发新的生机,将成为计算机教师共同探究的新课题。
一、学习新课标、树立新理念、拓深新思维、构建新课堂
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方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多样化。要实现这些改革目标,我认为关键在于更新理念,与时俱进。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发展,教师不仅要考虑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而且思考为什么教的问题。要让学生学有用的信息技术,必须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切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
二、“新课堂”构建的意义
1.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
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受目前教材编写难以突破、课程设置守旧、软件相对缺乏、硬件条件限制等各种原因,小学计算机课与传统学科的完全整合尚有待时日。但在信息时代,知识更新速度极快,这就使得课程和教学形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为了跟上这种变化,教师应具备课程设计和开发的能力,要以先进的媒体技术为基础,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努力构建符合课改要求的信息技术的“新课堂”。改革课程结构,制定最佳教学策略和信息组织形式,重组课程传递方式,使之适应时代的变化,使课改落到实处。
2.信息技术教育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
从现行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技术,为操作计算机而学计算机,对计算机能帮你干些什么?怎样帮助你学习?还只局限在理论上的认识。有人甚至因为计算机课枯燥、没意思而做小动作、玩游戏。我们承认每门课程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同样有其局限性,没有一门课程能够。因此,实现计算机教学与传统学科教学的协调与合作,是当前现代教育技术运用改革和尝试、实破传统教学模式束缚的有效途径,是发挥课程整体功能,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信息技术教育自我发展的必要条件。
3.改造“旧课堂”的必然选择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提出: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教育必须走与其它学科相结合的路子。改造旧“课堂”是信息时展的必然选择,通过调整现有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结构,改变学生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一方面,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改变,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三、“新课堂”构建的理念与教师角色的转换
1.“新课堂”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
学生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是充满生命活力的。但是,我们如果把信息技术教育的课堂看作是“知识课堂”,如教学画图软件,仅仅讲授画图程序怎么用,然后让学生像书上画一棵树、一个房子什么的,那将是单调、枯燥、无味的一节课。我们如果把美术教师的美术课请进来,先由自己介绍画图程序怎么用,再请美术教师讲解调色的简单原理,从而让学生学会自己调色;给学生讲授如何着色、用色才使图画协调;讲授简笔画的画法、构图和比例等,从而用画图程序完成一幅幅生动的画。有的学生画出了富有创意的欢乐场面,有的画出了人物画,有的画出了山水画,有一个学生很有耐心,把自己的房间画得非常好,特别是那个色彩,和谐、协调,富有童趣。学生在学画的过程中又强化了画图程序的应用。
2.“新课堂”是教材创生和开发的“加工厂”
所谓“创生”:即创造新的教材、使旧教材富有新的生命力。所谓“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开发教材。信息技术教育不仅包含计算机教育课程本身,还应包括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的其他学科教育;对小学生兴趣和意识的培养,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学生智力的开发,就是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各种信息,最后内化为主动探究的学习主体上来。
3.“新课堂”是学生自主活动的“操作车间”
一堂好课应当是一堂学生“学”得好的课。课堂上,学生具有充分自主学习、探究的机会;学生能从学习操作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得到充分的发展。学生学会运用计算机能为学好当前的课程及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手段,奠定必要的基础,正如小学生学习语文并不是为了当作家,但如果不学习语文就无法完成其它各科课程的学习一样,小学计算机教育也同样不是为了培养计算机专家,只是为学生提供一种交流和处理信息的手段,以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
4.“新课堂”是学生作品的“展览室”
学生电脑作品比赛是我校一年一度科技节中的保留节目,开始办这个活动时,学生参与的不多,做出来的作品大部分也是比较粗糙。为此,我们想了不少的办法,届时,还举办临时培训班,但结果还是不理想。经分析认为:禁锢的思维训练和上机操作时间的不足是影响学生思维创造力和技能操作水平的主要原因。学科整合后的“新课堂”教学,顺应孩子的天性,从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出发,设计教学方法。新课堂,新气象。由于学生学到了有用的信息技术,思维和能力同时得到开发,课堂成了学生作品的“展览室”。学生们在课堂上展示自己作品,推销自己。他们互学、互帮、互改,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