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校园欺凌的应对范文

校园欺凌的应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校园欺凌的应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校园欺凌的应对

第1篇:校园欺凌的应对范文

关键词:幼龄茶园;防寒措施;小气候

中图分类号:S571.1:S426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4)03-0028-05

AbstractWith open field as the contrast, three treatments including straw mulching plus windbreak,low plastic tunnel, and straw mulching were designed to study their effects on the eco-environment indicators such as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and illumination intensity in infancy tea garden during winte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three treatments could reduce the variation of soil temperature and the loss of soil surface water, and maintain higher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 tea garden during winter. Low plastic tunnel had the best effect. Compared to the contrast, the soil temperature improved by 6.28%, the highest soil temperature improved by 9.4℃, the air temperature and humidity increased by 3.8℃ and 26.35% respectively, but the illumination intensity decreased by 14.63%.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straw mulching plus windbreak and straw mulching.

Key wordsInfancy tea garden;Cold-proof measure;Microclimate

茶树[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原产区位于云贵高原地区,是一种喜温暖气候条件的叶用植物。江北茶区一般属大陆性气候,冬季多大风降温,对茶树的安全越冬构成很大威胁,易造成茶树冻伤、死亡,纬度较高的地区冻害尤其严重。研究表明,覆盖可以提高茶树生长期的土壤水分含量,改变土壤地表层的性质,缓冲土壤温度变化[1~3]。杨书运等[4,5]研究认为,覆盖可提高茶园地表最低温度, 减小地表最低温度日变幅, 但不同覆盖材料作用有较大差异。黄寿波等研究表明,风障可以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和土壤湿度,调节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减小水面蒸发,减少土壤风蚀量[6~10]。江昌俊等[12]研究显示,风障的有效减风作用区域大约相当于风障高度的7.5倍,并且在风障有效保护区域,大风结束后叶片含水率可以较迅速的恢复。

本试验通过研究越冬期不同物理防护措施对幼龄茶园土壤温度、土壤水分、空气湿度和光照强度等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北方幼龄茶树安全越冬的经济、高效的保护措施,为生产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茶园与处理设置

试验于2010年11月在青岛瑞草园茶业科技有限公司进行。小区面积为1.3 m×40 m,行距33 cm,株距30 cm,处理间设0.5 m间隔带。土壤为棕壤土,有机质含量8.12 g/kg,速效氮62.92 mg/kg,速效磷96.45 mg/kg,速效钾121.15 mg/kg。茶树品种为1年生鸠坑种。试验设行间铺草+防风障(T1)、搭建小拱棚(T2)、行间铺草(T3)以及裸地对照(CK)4种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次。在入冬前搭建防护措施,其他管理一致。试验调查时间为2010年11月~2011年3月。

1.2测定指标及方法

土壤温度:用ECA-TRO1曲管地温计测定5、10、15 cm的土壤温度,分8∶00、10∶00、12∶00、14∶00、16∶00、18∶00共6个时段观测记录。

土壤相对含水量:用ECA-SW1土壤水分快速测定仪于中午12∶00记录土壤相对含水量。

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及湿度:用ECA-SCO1光温湿记录仪测定,测定高度为各处理茶树蓬面处,分8∶00、10∶00、12∶00、14∶00、16∶00、18∶006个时段观测记录。

地表最高温度:用WQG-13最高温度计测定。在小区中部设置测点,各处理地表面均安放一支最高温度表,于下午18∶00读取最高温度。

1.3数据处理

试验所得数据采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进行方差分析,Duncan’s法进行处理间数据比较,采用Excel进行图表制作等统计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处理茶园土壤温度的变化

2.1.1土壤温度的日变化以2011年1月4日测定的土壤温度为例。图1表明,与对照相比,各处理5、10、15 cm土壤温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不同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主要是在表层土壤,随土壤深度增加,土温变化曲线趋于平缓,土壤最高温度出现时间有推迟的趋势。各处理保温效果比较得出:T2处理土壤保温效果最好,测定时间段内最低温与最高温均高于其他处理(P

2.1.2土壤温度的阶段性变化由图2可以看出,冻害来临时(2011.1.4),各处理均具有良好的保温作用。T2处理表现最为显著,平均高于对照 0.63℃,T1、T3处理次之,3种处理均能明显降低冻土层深度,10 cm土壤温度都在0℃以上。但在气温回升之后(2011.3.17),T1、T3处理对土壤温度的升高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土壤温度变化幅度方面,T2处理变化幅度最大为10.37℃,T3处理变化最小为6.07℃。这是由于覆盖材料性质差异造成的。由于塑料膜对长、短波辐射均具有一定的通透性,其热量的补充与散失比稻草强烈,导致其温度变化幅度大、地面能量水平低,最终影响其保温效果。

3结论与讨论

越冬防护措施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转化和土壤热量传导、土壤表面水分的蒸发损失都有较大的影响[11,12]。因为防护材料在地表可以形成一层土壤与大气热交换的障碍层,既可以阻止太阳的直接辐射,也可以减少土壤热量向大气中散失,同时还可以有效地反射长波辐射[15,16]。另外,越冬期间有效的防护措施还可以降低风速,提高空气温湿度,降低冻害[13,17~20]。

本试验结果表明,3种处理都可以缓冲茶园土壤温度的变化、减少土壤表面水分的散失,降低冬季低温干旱对茶树生长发育带来的伤害。而且防护材料不同,保温保水效果也不同。测定时间段内各处理土壤温度变化趋势为搭建小拱棚>行间铺草+防风障>行间铺草>裸地对照,土壤相对含水量变化趋势为搭建小拱棚>行间铺草>行间铺草+防风障>裸地对照。可以看出搭建小拱棚处理土壤保温保水效果最好,但行间铺草+防风障和行间铺草处理土壤温度变化较平缓,其中行间铺草+防风障处理日较差值最小,有利于茶树根系的生长发育[21]。

3种处理虽然降低了地表接收光强,却能使冬季茶园维持较高的空气温度和较高的空气湿度,增强幼龄茶树安全越冬的能力。搭建小拱棚处理防护效果最为显著,其光照强度虽较对照降低14.63%,但茶园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却分别提高3.8℃和26.35%。这主要是因为不同的防护措施对太阳长、短波辐射的通透性以及对茶园系统的郁闭度不同,影响了小系统内能量和水分的交换速率,所以导致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不同。

3种处理均具有保温保水效应,其中搭建小拱棚对幼龄茶树的保护效果最好,行间铺草+防风障和行间铺草的效果差异不显著。

参考文献:

[1]

彭晚霞, 宋同清, 肖润林, 等. 亚热带丘陵区稻草覆盖对茶园土壤环境、茶叶品质改良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7,15(4):60-63.

[2]彭晚霞, 肖润林, 宋同清, 等.覆盖与间种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地温时空变化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06,17(5):778-782.

[3]彭晚霞, 宋同清, 肖润林,等. 覆盖与间作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土壤水分供应的调控效果[J].水土保持学报, 2005,19(6):97-101.

[4]杨书运, 江昌俊. 稻草和地膜覆盖对冬季茶园保温增温作用的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18(2):327-333.

[5]杨书运, 江昌俊,孙亚东.茶园地面覆盖的保温防冻作用[J].中国农业气象,2010,31(2):305-309.

[6]黄寿波,范兴海,傅懋毅,等.不同林茶栽培模式小气候特征研究[J]. 林业科学研究,1994,7(1):93-100.

[7]宗萍萍, 杨吉华, 鲍玉海, 等.黄泛沙地小网络农田防护林网防护效应的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05,19(6):110-114.

[8]鲍玉海, 贺秀斌, 杨吉华, 等. 三种网格的农田防护林防止土壤风蚀的效应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7,21(2):5-8.

[9]范志平,曾德慧,朱教君,等.农田防护林生态作用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 2002,16(4):130-134.

[10]周凤艳, 雷泽勇, 周景荣, 等.科尔沁沙地草牧场防护林效益分析[J].林业科学,1998,34(3):1-6.

[11]尹春梅,谢小立,王凯荣.稻草覆盖对冬闲稻田二氧化碳通量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08,19(1): 115-119.

[12] 程慧艳, 王根绪, 王一博,等.黄河源区不同植被类型覆盖下季节冻土冻融过程中的土壤温湿空间变化[J].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44(2): 15-21.

[13] 江昌俊, 杨书运, 张庆国. 风障对茶园的减风增温效果及对茶树冠层叶片含水率影响[J]. 2010,26(11):275-281.

[14]肖润林, 李玲. 覆盖对南方红壤桔园生态系统的影响[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6,5(1):38-42.

[15]李毅,邵明安.新疆农田作物覆膜地温极值的时空变化[J].应用生态学报, 2004,15(11):2039-2044.

[16]李闯, 袁同印.玉米秸秆覆盖对园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 2011,23(3):91-92.

[17]董召荣, 沈洁,朱玉国, 等.苜蓿生物覆盖对幼龄茶园生理生态特征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08,16(4):853-857.

[18]张玉屏, 峰, 周宝银, 等.无纺布与塑膜覆盖下早稻秧田温湿光因子变化的比较[J]. 浙江农业学报,2010,22(5):618-623.

[19]朱庆松,刘松虎, 赵海英. 信阳毛尖茶园不同覆盖措施对空气湿度和光照强度及风速的影响[J]. 北方园艺, 2010(14):60-62.

[20]浙江农业大学. 茶树栽培学[M]. 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第2篇:校园欺凌的应对范文

关键词 校园欺凌 青少年 咨询 对策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校园欺凌普遍存在于各个国家和地区,严重威胁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Olweus最先重视这一问题,并于20世纪70年代开展了相关调查研究。目前,欧美日等许多地区和国家非常注重这一现象,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和执行步骤。在国内,校园欺凌还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也处于早起阶段。校园欺凌与暴力行为、行为和犯罪行为密切相关,是当今社会和国家必须承认、正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1 认识欺凌

1.1 欺凌的定义与特征

Barbara Coloroso(2003)认为“受到有意识、故意和好斗的意愿驱使,通过攻击、伤害他人,制造恐慌使他人产生畏惧的行为叫欺凌。”

欺凌不是单纯的捉弄,它包含三个特征:第一,它是消极的恶意的行为;第二,在一段时间内,它会反复发生;第三,“欺人者”和“被欺者”间力量是不均衡的。(Olweus,2000)

1.2 欺凌的类型

欺凌主要有四种方式:第一,身体欺凌——打、踢、推、用拳猛击等;第二,言语欺凌——起绰号、谩骂、侮辱、造谣等;第三,社交欺凌——排挤、孤立对方,将其排除在群体活动之外;第四,网络欺凌——通过邮件、博客、论坛等媒介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欺凌日益成为校园欺凌的普遍工具。Rachel Simmons认为网络欺凌是儿童社会暴力行为中,最新近、最邪恶的一种趋势。因为网络欺凌者无需直接面对受害者,不会看到其当时的反应,这使得欺凌者更加频繁地肆无忌惮地使用非常恶毒的语言攻击受害者。

1.3 校园欺凌的形成因素

校园欺凌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是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种因素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泛滥的网络媒体是校园欺凌产生的重大社会因素,青少年通过模仿习得暴力行为和污言秽语。学校过分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校园氛围建设,致使校园欺凌屡见不鲜。家庭缺乏温暖、父母自身行为粗暴、无视或溺爱的教养方式等家庭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一般而言,暴力、动荡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欺凌他人,逆来顺受的“胆小鬼”也更容易惹上欺凌。“欺人者”一般具有较强的攻击性,缺乏控制力、同情心、责任心。而“被欺者”一般性情腼腆、怯懦,人际交往能力较弱,解决问题能力较差,自尊心、自信心较低。

1.4 校园欺凌的危害

校园欺凌不仅损害“被欺者”,对于“欺人者”、旁观者和整个社会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

“被欺者”会焦虑不安、设法逃学。如若长期受到欺凌,可能会导致学业荒废,认知发生改变,自尊心受到伤害,心理健康受到威胁等消极后果,最终有可能走上自残、自杀或杀人的道路。“欺人者”可能会沉溺于的行为模式之中,也可能会因无法控制的攻击性而产生抑郁,贻害一生。旁观者会感到恐惧、体验到心灵创伤。如果欺凌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他们会从中汲取错误的生活经验教训,甚至习得欺凌。校园欺凌破坏人际和谐,影响青少年今后成年生活,甚至会导致自杀或犯罪,严重危害家庭和整个社会的稳定和谐。

2 防治校园欺凌的对策

目前,校园欺凌的总体比例较高,危害较大。遗憾的是,我国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的相应防治措施更是较少。实际上,校园欺凌可以通过许多手段得以减少。防治欺凌,急切的意识和灵活的策略尤为重要。应对校园欺凌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2.1 国家和社会方面 (下转第246页)(上接第236页)

制定法律法规,颁布个性教育计划,营造社会和谐氛围,肃清网络媒体的不良影响。

国外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2003年9月,美国新泽西州制定反欺凌法规,要求学区采用反欺凌政策,处理欺凌和其他骚扰。“Olweus禁止欺凌计划”要求任命反欺凌协调员,并建立学校反欺凌条例,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对欺凌的专题讨论。据统计,这项计划实施后,校园中的欺凌和其他行为减少了50%。设立电话救助热线是一种有效的措施。英国许多地方设立了针对儿童问题的热线,请自愿者和专业人士协助解决包括欺凌在内的儿童问题。

2.2 学校和教师方面

学校在反校园欺凌方面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有研究表明,学校范围的干预可以将校园欺凌降低20%~50%。

第一,创造尊重、支持和关怀的校园氛围,坚决抵制校园欺凌。第二,学校全体成员共同起草和解释全校反欺凌政策。第三,加强对青少年的德育教育、心理教育、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第四,培养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五,完善设施,设计操场环境、建全监控网络、设立安全室等。第六,健全匿名举报体系,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切实保障举报者安全。第七,发给教师指导材料,培训教师正确处理欺凌事件。第八,对青少年进行预防性教育,对“欺人者”进行早期行为干预,防范欺凌团伙的形成。第九,注重与家长的交流,校园欺凌的有效防治不能只局限在学校内。第十,配备专业的咨询人员,给予青少年更科学、专业、有效的帮助。

校园欺凌在中学尤为常见,具有较高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觉。如果学生经常有腹部疼痛、小便不畅、情绪不稳定、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不专心做作业、无故旷课、设法逃学、酗酒、自虐或攻击他人等现象,很可能与校园欺凌有关。教师不能只关心青少年成绩,要注意观察其变化,真切关怀青少年,切实帮助青少年。

教师可以加强班级建设,使青少年获得更多的同辈支持。可以组织欺凌专题讨论,使青少年提高认识、学会技巧。可以进行自我肯定练习,赋予青少年力量。可以开展角色扮演训练:“被欺者”仰起头,眼睛盯着“欺人者”,大声说道:“不要胡来,否则你将要受到学校的惩罚。”

2.3 家庭方面

家庭是孩子最暖的港湾,家长是孩子最大的支持。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教养与支持。

第一,为孩子营造安全、温暖、稳定的家庭氛围。第二,以身作则,用文明的方式解决冲突矛盾。第三,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帮助孩子完善性格。第四,培养孩子的移情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第五,当得知孩子被欺凌时,给予孩子支持,传授孩子应对技巧,减轻孩子的恐惧情绪,必要时获取校方帮助。

2.4 青少年自身方面

青少年自身多是校园欺凌的当事者,其主观意识态度和应对行为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欺人者”、“被欺者”和旁观者都要意识到校园欺凌危害的严重性,共同维护校园环境,保护自己,远离欺凌。

第一,加强自身意识,充分认识校园欺凌的严重危害。第二,打破沉默法则,勇于沟通,积极取得教师和家长的支持和帮助。第三,进行自我肯定练习和角色扮演训练。面对校园欺凌,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要以暴制暴,应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值得强调的是,学校、教师、家长、青少年要经常沟通交流,进行谈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易行有效的方法。

综上,校园欺凌的防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各方一起高度关注欺凌,共同探讨避免和解决的方法,才能有效减少校园欺凌的发生。

参考文献

第3篇:校园欺凌的应对范文

关键词:中心城市;校园欺凌;身心健康;社会安全

中心城市在一定区域内是政治、文化、科技、交通、教育、通信等的中心,是具有综合功能或多种主导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中心城市小学是指地理位置在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小学,受到城市开放的思想、多元的文化、繁荣的经济和忙碌的交通等因素的影响,中心城市小学的生源构成较为复杂。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学生自身成长经历的限制,使中心城市小学校园欺凌问题更为凸显。

一、校园欺凌行为概述

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欺负弱小的行为,令受害者在肉体、心灵、精神等方面感到痛苦和难以接受,对学习和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导致受害者学业成绩下降,对校园生活丧失兴趣等不良后果。

欺凌行为的主要方式有对受害者进行重复的物理攻击,如徒手进行掌掴拍打、对受害人的肢体进行反复推撞,找借口干涉侵占受害者的个人钱财,有意损毁教科书、学习用具,贬抑评论嘲笑受害者的长相体貌、价值取向、家庭结构和家庭情况等,当下还包括网上欺凌(Cyberbullying),如在网站论坛和社交媒体上发表具有人身攻击成分的言论等。

行为发生的主体是欺凌者和受到欺凌的受害者,通常还包括协助者(Assistant)和附和者(Reinforcer),后两者间接地支持欺凌行为的发生,在欺凌行为进行时采取了支持、暗示、观看甚至是呐喊助威等行为,诱发、促成、恶化了欺凌行为。

欺凌者通常有意或寻找借口在校园或校园周边实施欺凌行为,但通常不会认为或直接承认欺凌行为的不正确性,凭借自身的身体优势或不良舆论的暗示和影响对受害者进行欺凌。受害者一般身体弱小,交往能力或交际方式欠缺,个别受害者胆小怕事,默默承受而不敢反抗和告发欺凌者,主要原因是校园欺凌单方面的冷处理并不奏效,因为同学相处的空间和时间让任何形式的报复都具有存在的可能和条件。

二、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原因分析

1.学生处理社会与自我关系时的必经阶段

学龄前的幼儿,主要以家庭和社区为生活区域,活动范围有限。人际交往的层级较低,以单向交往的结构进行,表现为成人对幼儿的友好关怀和悉心照顾。交往中的互动是在成人的鼓励和引导下被动完成的,比如肢体上的微笑、握手、亲吻,语言上的问好、感谢、再见等。幼儿园是由家庭向社会的过渡单位,身体和心智不足以产生欺凌行为。进入小学是人接受社会化教育的真正开始,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保护自己和人际交往并存,当这种并存关系失衡时,欺凌现象将不可避免。因此,小学校园欺凌现象是学生在处理社会与自我关系时产生的。

2.媒体多元的开放性增加了模仿的可能性

国家在21世纪初就实现了广播电视信号的村村通工程,亦为全国近13.5亿人民都能接收到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信号,2016年1月22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6.88亿。在媒体覆盖生活的今天,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被在受众面前没有任何技术屏障,网络社交媒体的易操作性、对自媒体兴起的热忱和没有把关编审程序的随意传播都会让校园欺凌现象无处遁形,而公开的欺凌事件有人模仿的可能无限增加。

3.家庭暴力对孩子产生的负面影响

从2008年开始,家庭暴力就被纳入出警范围,这一事实一方面说明法律的改革和进步,但另一方面说明家庭暴力已成为家庭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限制因素。父母无休止的争吵、恶语相向和殴打谩骂不仅会损坏当事人的身心健康,更为重要的是以家庭为主要生活场所的孩子,会在和同学遇到矛盾和冲突时潜意识中采取暴力行为。

由此可见,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构成因素是多方面的,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积极的对策研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十分必要。

三、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对策研究

1.有效利用课堂进行社会化教育

全国小学当下普遍使用的是北师版和人教版教材,语文教科书和思想品德教科书等科目所选用的素材多以介绍自然风光和人文科学为主,主题都是正面的宣教,鲜有负面材料的教育,但适当的负面材料可以起到威慑、提醒、教育和警示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利用严肃的课堂和鲜活的负面材料,对学生可能遇到的校园欺凌事件进行分析和解读,教授学生一些防范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和交往中产生的纠纷,就可以将校园欺凌事件前置,避免欺凌行为的直接发生。

2.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

儿童媒介素养问题近来备受学者关注,他们认为新旧媒体重新整合,融合发展,将使全国近9000万少年儿童处于媒体的包围之中,但儿童评价信息的能力受到年龄和心智发展的局限而十分有限;吸睛式的标题,缺乏深度的碎片信息,对儿童理性思考能力的培养不利,批判力的培养更是无法跟进,导致儿童的媒介素养参差不齐。所以,媒体应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留意儿童接受信息的特殊性,家长应起到纠偏和监督的义务,让孩子对媒体保持应有的距离,逐步提高评价媒体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媒介素养。

3.校园欺凌应纳入安全教育的范畴

社会学认为城市越发达、交通越拥挤,人的压力越大,随之而来的负面情绪也会增多,生活在中心城市的学生的生存状况不应忽视,教育部门采用网络安全教育平台,通过短片和问答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但多数学校都是以家庭作业的形式完成的,完成的效果无从监控。倘能将这种基于现代网络教育进行的安全教育纳入有组织的学校教育,从完成的内容到完成过程的监督直至完成的效果进行全程跟踪,或效果比独自完成更好。

校园欺凌行为不仅在行为发生时给主要当事人带来身心伤害和学业成绩影响,最重要的是,任由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会导致当事双方的成长烦恼,长大后的欺凌当事人极有可能是明天的犯罪嫌疑人。因此,应对校园欺凌问题多加关注,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为社会安全、校园安全、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燕秋.校园欺凌研究综述[J].教育教学论坛,2016(7).

[2]魏叶美,范国睿.社会学理论视域下的校园欺凌现象分析[J].教育科学研究,2016(2).

第4篇:校园欺凌的应对范文

据《半月谈》《中国教育报》等媒体报道,近期一系列校园欺凌事件令舆论哗然。如,湖南一名初三女生遭遇几名未成年人殴打,并被拍下上传网络;浙江庆元县多名初中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男孩捆绑后拳打脚踢,用烟头烫伤并拍摄视频……辱骂殴打、拍摄半片、持刀威胁等欺凌手段不一而足,而更令人关注的是,在这些欺凌事件中,“女性学生既是主要施暴群体,也是主要受伤害群体,76%的事件有女性参与”。这些校园欺凌事件让人惊愕,也让人不禁要问:是什么让处于花季的孩子成为施暴者和受害者?校园中大大小小、或明或隐的欺凌事件是怎样发生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如何让学生免受欺凌呢?

几个月前,宿迁市泗洪县育才中学初二学生小博(化名)被发现浑身是血倒在学校附近,后经120医护人员抢救无效死亡。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对小博行凶的竟是几名初中生。类似这种发生在学生间的暴力事件已不在少数,花季少年竟然死于同学的血腥暴力,如此惨剧自然令人不忍目睹。尽管嫌疑人已被警方抓获,但校园暴力与欺凌现象,究竟该如何遏制和防范,无疑更需反思。

平心而论,校园暴力与欺凌,的确是个令全世界头疼的难题,近期国内一些地区曝出的校园欺凌视频,已然震惊公众,而类似的暴力与欺凌现象在国外同样存在。尽管校园暴力与欺凌并不必然会闹出人命,但惨剧其实早已埋下了种子,只要校园暴力与欺凌不能防患于未然,类似惨剧的上演不过是迟早的事儿。

事实上,人与人之间难免会有矛盾甚至冲突,在这方面,校园作为一个小社会同样概莫能外,学生之间因为矛盾而发生冲突,也很难完全避免,年轻学生们血气方刚,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对后果缺乏预计,往往会导致暴力惨剧。作为教育工作者,对这样的校园暴力现象不能束手无策,而应有效预防。

现实中,校园这个小社会其实并不简单。学生不同的家庭与社会背景,不同的行为习惯,不同的心理承压能力,再加上涉世未深,情绪控制能力还不成熟,其复杂性不容低估。一旦校园暴力未能有效防控,其后果往往又十分严重,在这方面,美国发生的校园枪击案,尽管与国内校园暴力的方式有着极大的差异,但对于国内的校园暴力风险的防范而言,其实并不能有隔岸观火的淡定。

从报道中的暴力和欺凌事件来看,大部分发生在校园外,有些是事发突然,但与其说是无法预防的突发事件,毋宁说隐患早已凸显。学生之间早已存在矛盾,并长期发酵,又缺乏疏解的通道,学校与家长对于暴力隐患未能关注到或干预缺失,最终矛盾以极端的方式爆发,又何尝不是在预料之中的结局呢?

第5篇:校园欺凌的应对范文

关键词:欺凌;普遍性;成因;危害;干预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

关于欺凌的定义,有研究者认为欺凌是力量较强者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较弱者重复进行的攻击,是一种故意伤害他人的行为。而人员高度集中的学校,必然成了欺凌滋生的土壤。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网络的普及,校园欺凌愈演愈烈,很多行为由欺凌变成了暴力,由此校园欺凌才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

(二)欺凌的类型

关于欺凌的分类,心理学上把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直接欺凌主要包括直接的身体欺凌(即欺凌者用身体上的动作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和直接的言语欺凌(即欺凌者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凌者实施的攻击);间接欺凌主要是指通过某种中介手段来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如运用人际关系或关系网络来孤立、冷落受欺凌者等形式给受欺凌者以精神上的打击。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二、校@欺凌的成因

学生的生长离不开周围的环境的影响,家庭、学校、社会是学生所处的三大环境,耳濡目染,其思想和行为会或多或少会受到环境的一些影响。

(一)家庭环境

家庭是学生最先接触到的也是学生所处时间最长的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也最大。多数家庭对独生子女的娇生惯养,使孩子形成了“唯我独尊”,事事依赖他人的习惯。困难面前他们或是躲避退让、忍气吞声,或是恼羞成怒,不计后果。单亲家庭中的儿童,由于缺乏家庭原有的温馨和关爱,可能会形成攻击性较强的性格或回避型的性格特点。如果孩子曾经被殴打,则他们长大后也会如法炮制,误认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用父母对待他们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在他们看来,这是对自己父母不满的一种发泄和释放。

(二)学校因素

虽然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很久,但是迫于升学压力,几乎所有学校仍然将智育放在的第一位,而忽视德育、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从领导到班主任都普遍缺乏防微杜渐的意识,往往是欺凌事件发生了,才逐步调查出一些细枝末节,而这些看似渺小的“嫩芽”长大的过程,除了学生有所察觉,几乎没有成年人知道。太多的因素在暗中长时间发酵,才最终酝酿出幕幕悲剧。

(三)社会环境

当今的青少年生活在社会转轨时期,各种外界的不良信息使他们受到很多负面的影响。随着越来越多的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进入了青少年的学习生活,这些媒介所渲染的暴力行为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着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当孩子的眼里有伤疤,看世界才会残缺;欺凌一次次在校园发生,这意味着成人世界的不美好投射给孩子太多的阴影。诸多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归根到底必须先从反思和检讨成人社会的缺失开始!

(四)立法缺失问题

立法的缺失问题是国内校园暴力不断发生,始终也无以得到遏制的真正原因。对欺凌者的各种欺凌仅仅停留在道德批判层次是远远不够的。支持制定有关反校园暴力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应对校园暴力的相关条文,司法机关及时介入校园暴力事件,提前刑事责任能力年龄,根据情况对施暴者定罪量刑,对监护人做出连带处罚,以法律手段有效减少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

三、校园欺凌现象的危害

无论对于被欺凌者还是欺凌者,其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欺凌事件中,受欺凌者大多处于弱势,他们通常采取逃避、退缩、忍让等方式。根据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受欺凌者可能会出现恐惧、焦虑等症状,以至于不能专心于学业;一些应激能力较弱,敏感性较强的学生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妥善处理欺凌事件带来的影响,长期处在情绪不稳定、心情压抑的状态,久而久之可能会发展成心理疾病,严重影响身心健康; 对于欺凌者,学生时期的欺凌有可能会成为一种行为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严重,甚至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若不及时干预,任其发展,将来出现严重暴力行为乃至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也会极高。

四、干预: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方面

1.做文明家长,杜绝家庭暴力,努力为孩子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获得的,主要是通过强化与观察模仿两种机制来完成。家庭环境的不良和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也必然会产生一些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后果。例如,生活在家庭暴力环境中的孩子,更容易走上极端,长期的负面环境使他们更可能成为截然相反的两种人:欺凌者和被欺凌者。前者把暴力看做一种情绪发泄,遇到问题后,不去寻找其他的解决渠道而是想当然地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后者则是在形成了唯唯诺诺的心理,认为被暴力是正常的,不敢反对,不敢向老师或其他人求助。以致屡次被欺。因此,家长们要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孩子产生的影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安宁的家庭氛围。

2.加强学校与家长联系,及时进行心理干预

家长首先要善于捕捉孩子欺凌他人或遭受欺凌的迹象。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后,家长应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了解情况,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安抚。例如,告诉受欺凌者要及时向老师或家长反映,大胆说出自己的委屈,而不是一味地害怕或躲避;警告欺凌者这种行为是错误的,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导致犯罪,可选择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学校方面

1.引起重视,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普及

学校首先应当引起重视,把预防欺凌现象的发生作为学校日常教学管理的一部分。此外,可以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很多学校是每周一个主题,但周周都在换,实际上根本起不到什么教育作用。一节感恩班会也只是让学生给家长端了一盆洗脚水,仅此而已。若想从根本上根除某一问题,稳固一个观念或培养一种习惯,我们可能需要一个学期甚至更长时间。

2.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针对欺凌者和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欺凌者的自控能力,帮助他们学会控制情绪和行为的冲动性,不让冲动的情感动作化,引导他们当出现紧张或愤怒的情绪时,可以用跑步、打球等活动代替,学会预见行为的后果以及换位思考,在其身上模拟侵犯动作,使其设身处地体验受欺凌者的痛苦,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针对受欺凌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引导受欺凌者表达出自己内心压抑的消极情绪,防止这种情绪走向极端化,认识到自己受欺凌的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树立改变现状的信心。

3. 学校、社会、家庭合力,齐抓共管“后进生”

对学校和执法部门而言,学校要积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善于用我们的眼睛去发现美,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一旦发他们现有了点滴的进步,教育者就可以“小题大做”,公开表扬, 以此作为他们转化的立足点。同时还要加强法制教育,针对学校出现的问题,请派出所给学生上专题法制课,与当地政府联合召开后进生及其家长的座谈会;和执法部门增强联系,严惩社会不良分子对在校学生的骚扰,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三)社会方面

建议广电部门严格审核机制,将非暴力的、适合中小学生收看的电视节目呈现给他们;同时呼吁执法部门着实加强对网吧、游戏室等场所的治理,最大限度地切断中小学生模仿不良行为的渠道。

综上,杜绝校园欺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我们至少可以尽力减小其危害。而且这是一项宏大的工程,不是哪一个教师或班主任能够单独完成的任务。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某个班级的班主任应该负全责。从教育指导思想到教育、教学的组织和运作方式,都需要有根本性的变革。

参考文献:

[1]朱 瑾.校园受欺负学生的心理分析与干预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2).

第6篇:校园欺凌的应对范文

一、校园欺凌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一)校园暴力从根本上说是社会暴力病态在向校园延伸的现象 

近几年来社会暴力文化的泛滥显然成为诱发青少年实施校园暴力的一个主要原因。相对于书本的说教,网络游戏和电影电视以其鲜明生动的形象特征,在更宽广的思想空间上影响甚至左右了青少年的道德和价值评判。暴力游戏的快意杀戮,港台影视的黑社会英雄,在青少年心底播种的就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对强权政治、黑恶势力、暴力游戏与灰色文学的认同与膜拜。这就给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的青少年产生心理暗示和不良影响。 

(二)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是独生子女被过分溺爱,使得心理成熟期推迟,自控能力差而好奇心强,容易情绪激动争强好胜。有的家长不懂孩子的心理特点和教育规律,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沟通少,关心不够,导致孩子性格偏执及行为习惯不良;二是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孩子学习压力大、负担重,极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经常逃学,甚至辍学。此时,如果这些孩子再遭遇父母离异、家庭不和睦、经济贫困等负面因素影响,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攻击性人格”。为此他们往往通过欺凌弱小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上海南湖职校熊某的家庭教育就可见一斑,父母双方对熊某的教育不太重视,平时比较宠孩子,有些听之任之,孩子很晚回家父母也说不出她究竟在哪儿。父亲也曾使用暴力教训过女儿,对学校的家访也不太配合。即使女儿出事了,家长也是极力袒护。 

(三)学校管理不到位、惩戒功能丧失、教育资源不公、校园周边治安混乱 

学校教育一切围绕升学率,学校的心理教育、青春期生理教育几乎是空白。教育永远都不是万能的。失去了必要的惩戒功能后的校园,并没有出现人人知书达理的好现象,反而是有的学生因为没有了高悬在头顶的“达摩克里斯利剑”,变得有恃无恐,一些原本收敛的恶行又变本加利公开表现出来。据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讲师宋雁慧的调查,学校中涉及校园暴力学生的比例,“薄弱校”是“重点校”的一倍。同时,由于校园周边治安存在漏洞,流浪学生纠结社会青年恐吓、殴打、教唆在校学生,给校园安全也帶来很大的威胁。 

(四)“非正常群体”价值取向偏差 

“非正常群体”学习成绩差,行为价值得不到学校与社会的重视与承认,进而产生行为偏差和心理扭曲。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高速的信息传递给人们带来了很多便捷。中学生接受能力强,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大的兴趣,看到了网络上的暴力视频后产生了模仿欲望,放到互联网上可以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产生一定的“轰动效应”,从而体现出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都难以体现的“价值”。 

二、班级管理角度和学生个人角度面对和预防校园欺凌和暴力的策略 

(一)首先进行校本管理,强化校长责任制,让学校拥有更多自主权 

校本管理是学校的管理工作根据学校本身的特征和需要制定的,学校的成员尤其是校长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和责任承担。在处理校园欺凌问题上,学校应明确哪些行为属于校园欺凌,并针对具体行为作出相应的惩罚,在不违反教育法规的前提下,加大惩罚力度,对校园欺凌采取零容忍态度。同时转变态度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对每一位在校学生的安全负责。设立反对校园欺凌的咨询室,让正受到欺凌威胁的学生有途径保护自己,让受过欺凌的学生有地方倾诉内心苦闷,让因为性格原因而欺凌其他同学的学生有调整自己的空间。 

(二)多方联动建立起密不透风的预防、惩治校园欺凌的安全机制 

在政府的领导下,教育与相关部门、单位互动,学校与社会联动,教师与家长联系,以育人为本,以预防为主,形成预防合力,根治校园欺凌。针对校园欺凌问题,要以学校为主,政府、社会、家长共同参与制定管理目标,这不仅可以让学生家长、社会各层人士了解校园欺凌,同学校共同教育学生远离欺凌、敢于反抗,而且可以减少欺凌事件发生后的处罚纠纷。当今社会信息传播迅速,社会的不良风气对学生影响快速直接,学生的自律能力还不是很强,却喜欢模仿成人世界的行为,这就需要净化社会环境减少暴力发生。家长的学生情感的依托,家长的情感教育是减少校园欺凌的重要因素。 

(三)发挥班级体与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加强班主任队伍管理 

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依托班干部、少先队、团支部反对校园欺凌,一个班级就是一个队、团组织,把班级与党团队结合起来共同反对欺凌。发挥学生自我管理的作用,引导学生注意自己的行为,在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评价中拔除校园欺凌的种子。对班主任进行专业的培训,提高其管理素质,而不是让班主任在管理班级的时候摸索前行,自己总结管理经验。 

第7篇:校园欺凌的应对范文

校园,一个美好宁静的学习圣地,一个属于孩子们的快乐天堂,可是在这个静谧的地方,总会有一些可怕的事情发生,比如说校园欺凌和一些不良的暴力行为。那么同学们是如何应对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呢?

看到这里有的同学会说:“不要管他们,时间久了他们自然就不会再做了。”,而有的同学则会说:“我跟他们拼了,看他们还能把我怎么样。”,还有同学会说:“如果我被欺负了可以告诉老师或家长,让他们来处理”,到底哪种方法比较有效,比较正确呢?让我们就去看看一下被校园欺凌了的案例,了解处理的情况和结果,我们也可以寻找出一些有效的方法。

在我还在读二年级的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小凯,在一天放学回家的路上遭到了高年级同学的欺负,到家时已是泪流满面,一问才得知是两位六年级的同学在放学是屡次将空水瓶故意仍到小凯头上,小凯多次提出警告,奋力反抗,这两个同学不但不道歉反而对小凯大打出手,开始了一系列的暴力行为,用脚猛踹小凯的大腿,差点伤到关键地方,小凯很伤心,回家立即将情况告诉了他妈妈,后来,他妈妈约着我妈妈一起找到了学校老师,又找到了那两个六年同学,通过沟通和学校老师的帮助,打人的同学向小凯道了歉,并承诺以后不再欺负小凯,将事情圆满的解决了。

而我还有一位同学叫小昕,他的班里有一位比较壮的小男孩,从入学开始这个小男孩就经常欺负小昕,由于长期受到欺负,有一次小昕放学后又被小男孩堵在校门外要打他,正巧被小昕的爸爸看见,小昕爸爸忍无可忍立即上前把小男孩几巴掌打倒在地,造成了非常不好的影响。

在我们学习成长的过程中,总是会面临很多的问题和困难,我们要如何防止校园欺凌,我想大家提出一些小建议:

1、不要带贵重物品到学校,例如:钱、手机、平板电脑等。

2、放学后请勿在校园内逗留。

3、请不要惹是生非,不要乱说脏话或乱传别人的丑事。

4、若被欺负或被盗财务,请立即向老师或家长求助。

第8篇:校园欺凌的应对范文

从2000年起,我国每年约有1.6万名中小学生因意外伤害而非正常死亡,平均每天40多人,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张文新教授对我国9 205名城乡儿童的调查显示,有近1/5的学生卷入欺凌事件,9%为受欺负者,7%为欺负者;挪威的一份调查显示,约15%的学生“有时”或更频繁地卷入欺凌事件;英格兰调查结果显示的比例更高,约27%的小学生和10%的中学生有时或更频繁地被欺负,约12%的小学生和6%的中学生“有时”或更频繁地欺负别人。欺凌现象对校园安全的影响非常严重。

本期关键词:校园欺凌。

在校园里会发生各式各样的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行为。身体攻击从推搡、冲撞到打人、踢人、抢夺他人东西;言语攻击则从做鬼脸、起外号、挖苦、讽刺到骂人、羞辱人的行为。除了这些直接的攻击之外,还有造谣、孤立、排斥别人等间接或者隐性的攻击。攻击者和被攻击对象既包括学生,也可能包括老师。

心理学界将校园欺凌界定为“力量相对较强的一方(一人或多人)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较弱小的一方重复进行的攻击”。因此欺负行为与其他攻击相区别的根本特征在于:第一,行为双方力量不均衡,比如常常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以强欺弱;第二,欺负者往往是故意的或未受激惹,因此欺负行为的发生与被欺负者无关,在旁观者看来是无缘无故或是单方故意而为;第三,欺负者有时会在较长一段时间里反复欺负某个特定的被欺负者。因欺负行为当中,受害者更弱小,常常没有有效的回击手段和条件,因此欺负行为跟一般的攻击行为相比,除身体伤害之外,心理伤害更大。

在各个国家,每天都发生着“校园欺凌”事件,并不时有校园欺凌暴力案件的报道,其中还有一些性质相当严重的恶性案件。案件中那些心灵被扭曲的孩子作案手段之残忍,令人触目惊心。让我们来看一些案例:

a.邯郸,一位女中学生被同校七八个女生多次暴打、折磨,被送进医院。(以众欺寡)

b.广东,一位初二女生得罪了校园里拜把子的七姐妹。七姐妹把该女生虏到一家宾馆,找来4个未成年少男了这个女生,并对她肆意殴打、,还将施虐过程录像,上传网络取乐。(以众欺寡)

c.山东,一位初一男生两次被逼翻墙去给高年级学生买方便面,第二次翻墙的次日被发现死在校园排水沟里。(以大欺小)

d.某小学6年级一位男生,因选班委时没投某同学的票,被那个同学拉到男厕所痛打了一顿,导致成绩下降、闷闷不乐,最后不得不转学。(以强欺弱)

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几乎每位教师都遇到过不同程度的“校园欺凌”事件。作为教师,当“校园欺凌”事件发生在你的学生身上时,你会持怎样的态度?

网上曾流传过这样一个事件:某中学的两名学生上课打架导致其中一人死亡,授课教师选择站在三尺讲台上充当“看客”,并不加以制止,而是继续上课直至下课。

这个事件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尤其是各位教师网友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观花听静雨:现在的学生有多不好教,不当老师不知道!面对这种事情,老师有时候很无奈。

好心人:有时候,“校园欺凌”事件的受害者恰恰是我们这些当老师的,有的学生根本不把老师放在眼里,我校的老师还被学生打过,有时候老师也是弱势群体!

孤帆自扬:这种事还得靠老师平时多教育。教不严,师之惰!教师很辛苦,教师不好做,但教师任重而道远!

令狐冲:恪守职业道德,问心无愧!若是遭遇“校园欺凌”,一定把当事人当场拿下,狠批,使劲教育!

天使的眼泪:我们不想站在道德的高坡上,不想享有“人梯”、“园丁”、“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等美誉;我们也不想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从事任何一行都要有职业道德,要对得起良心的拷问。

老顽童:还是那句话,在其位,谋其职!既然选择了,再难也要去做!

芒果:就事论事,学生在课堂打架,教师确实有责任制止。不过另一方面也许也显露了我们当前的教育政策着重强调对学生一面倒的保护,而在保护教师方面似乎有很大的缺失,才使得教师连一些正常的批评都不敢开展了。

上弦月:这件事也不能完全怪老师,出现这样的事情是多重原因引起的,值得我们深思的恰恰是背后的多重原因。

飞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只有置身于当时的具体环境,才能切身体会到其中的辛酸!

相关讨论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我们都不愿意看到花季少年被“校园欺凌”暗伤,面对“校园欺凌”,教师有责任帮助他们摆脱阴影。当然,这也是一个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努力才能解决。那么,作为教师,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样做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让我们一起看看专家的说法。

专家说法:

“观花听静雨”网友提到的“教师的无奈”,也可能代表了很多教师面对“校园欺凌”事件时的感受。一方面,欺凌事件发生最频繁的地方常常是脱离或易于脱离教师监控的地方。比如上学、放学路上最多,然后是操场,其次才是教室和走廊(操场上所发生的欺负行为是教室里的2.5倍,是走廊上的6倍)。因此教师对于教室外的欺负行为难以直接管理。另一方面,当前教师的反欺凌策略少且无力。实际上,经常发生的状况是:被欺负的学生向老师求助―老师批评欺负者―欺负者再去欺负被欺负的学生,如此循环。对于被欺负的学生来说,向老师求助常常并不能把自己解救出来,反而让自己深陷其中;而对于欺负者来说,老师的批评常常只是他欺负行为中的“被人欺负一下”的小插曲,因此,欺负别人―被别人欺负一下―再欺负别人,这似乎成了一个死循环、一个怪圈。

近30年来,各个国家开展了大规模关于欺负行为的研究,结果显示,尽管我们不可能使“校园欺凌”事件绝迹,但是通过科学的干预措施却能有效地减少“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的频率,降低其强度。

更新对欺负行为的认识

在生活中,常听教师或家长这样问被欺负的学生:“他怎么不欺负别人,只欺负你呢?”背后的潜台词是:“肯定是你招惹他了。”显然教师和家长都想当然地按照一般性攻击行为的特点来理解欺负行为,想当然地相信“你离他远一点”就能解决问题。但是欺负行为的典型特征之一恰恰是“非激惹性”和“反复发生性”。也就是说,根本不是被欺负者招惹了欺负者。在欺负行为当中,被欺负者实在是很冤枉,他们真的什么都没做。更不幸的是,当被欺负者因为反复被欺负而屡次向老师求助时,老师有时会觉得像是碰上了一个反复喊“狼来了”的小孩,无法理解,进而心生厌烦,简单地把被欺负学生的求助行为当成“告状”或“打小报告”。当然,须要强调的是,确实有些欺负者会利用被欺负者向老师“打小报告”来离间老师和被欺负者的关系,或借老师之手实施间接欺负行为。因此教师和家长要一起积极参与和配合,要对学生课下和休息时间的活动采取适当的监督措施,对于欺负行为坚决予以制止。

对事不对人

教师要更新自己对欺负行为的管理策略。从欺负行为的定义来看,教师应意识到自己很容易一不留神就成为“欺负者”,特别是对于中小学生来说,教师既有身体优势、更有权力优势。如果你对于欺负行为的反应常常像“令狐冲”网友所说的,“一定把当事人当场拿下,狠批,使劲教育”,那么你就要注意了,作为教师,你在这样做的时候也很有可能只是利用了自己的“权力优势”,再次示范了一次“仗势欺人”而已。虽然这不能算是欺负行为(因为事出有因),但是同样是在向学生示范着“狠批”这种言语暴力。

在这一点上,现代教育管理理论的建议是:改人治为法治。教师无须再同时扮演警察、法官、惩罚实施者三合一的角色,而是成为明确的、可执行的规章制度的制订者。比如在班级通过班会或讨论制订出一套针对欺负行为的规章制度,对于违反规定者一视同仁地给予相应的“非敌意”的、“非体罚形式”的惩罚。同时对于在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团结友爱的行为给予及时的鼓励和表扬。这当中的“非敌意”非常关键,也就是说,欺负行为所得到的惩罚或批评并非出自某个人的“气愤”或“生气”,而是欺负行为的自然后果,而且是所有学生都可预见的后果。

这样的处理方式遵循的是“对事不对人”策略,可以妥善地保护被欺负者和欺负者的内在自尊。因为欺负行为本身其实是面双刃剑,欺负者和被欺负者都为其所伤。被欺负的学生除了身心直接受到伤害,还会因害怕受欺负而不敢上学,对学校失去兴趣,反复受欺负会损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导致无助、抑郁、焦虑、注意力分散、学习成绩下降以及失眠、恶梦等症状,甚至会引发自杀。而欺负者也可能因为长期习惯于使用欺负行为达到个人目的,形成攻击性人格,最终导致在同伴群体中遭受排斥,进而增加其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有研究显示,“校园欺凌”事件的欺负者成年后的犯罪率是正常人的4倍。

对被欺负者给予支持与帮助

第9篇:校园欺凌的应对范文

【关键词】校园欺凌 教育惩戒 司法介入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不但给受害方身心带来巨大创伤,从施暴方看,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矫正,很可能走上犯罪道路,影响自身健康发展,危及社会。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也扰乱了社会公共秩序和学校教育秩序,败坏了社会风气,必须采取积极措施予以防治。教育部等九部门的《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我国τ谥行生欺凌和暴力积极防治的态度,同时,抓住我国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的着力点,针对实践中存在的制度缺陷和现实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有利于相关主体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

明确了国家对于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积极防治态度

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是各国都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需要国家持明确的反对态度。长期以来,对于中小学生的欺凌和暴力行为,在教育和司法实践中多是以加强教育、赔礼道歉、经济赔偿了结。基于未成年学生心智发展的不成熟,在对他们的欺凌和暴力行为进行处理的同时要强调保护,这是必须的,也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但必须明确保护并非不处理、不惩戒、不追究法律责任。一方面,惩戒与追究法律责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只有在中小学生中树立“欺凌和暴力害人害己”“违纪违法必究”的观念,才能引导其正确判断、不参与、制止发生在身边的欺凌、暴力现象,从根本上消解欺凌与暴力行为滋生的土壤。另一方面,对实施欺凌和暴力行为的未成年人的保护,更多地应体现在惩戒与追究法律责任与成年人的差异性、程序正当性、保密、犯罪记录封存等方面,以促进其积极改过和回归社会。

《意见》强调要“消除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的错误认识”,明确指出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中社会各方主体的义务与法律责任,明确了国家对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坚决反对态度,从而为各级政府、司法、教育等领域积极应对和处理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还应该认识到,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国家立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因素。随着未来社会发展的多元化、复杂化,需要通过针对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专门立法,进一步明确公、检、法机关,各政府部门,相关社会组织,学校,父母及监护人在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中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促进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防治的法治化。

确立了强制性“转入专门学校就读”的惩戒与教育方式

教育惩戒是通过对失范行为施予否定性制裁,从而避免失范行为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范行为产生和巩固的一种教育措施或手段。英、美、德、日、韩、新等世界教育发达的国家,都通过立法确立了学校的教育惩戒权,并明确规定了学校采取的教育惩戒的具体形式、所遵循的原则、正当程序等。对学生来讲,惩戒的目的不是为了束缚,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社会化、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我国教育立法并未明确规定教育惩戒,只规定学校有“处分”学生的权力。这种立法模式造成当下学校对学生管理的困境,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敢批评学生,对学生的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无能为力,“请家长”成为各中小学校最常用、“最有效”的无奈之举。针对学校实施教育惩戒这一薄弱环节,《意见》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正式提出“教育惩戒”的概念,并强调“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中小学生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惩戒”,“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这对于指导中小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强化学校规则教育,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意见》对教育惩戒的明晰,也要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积极行动,制定有关教育惩戒的规范性文件,具体规定惩戒的法定形式以及惩戒权行使的主体、条件、程序、惩戒的原则和要求、惩戒的监督、违法惩戒损害的责任与救济,保证学校与教师积极履行职责,合法合理进行惩戒,维护学生权利。

专门学校是为那些具有不良行为习性、不适合在普通学校接受教育的未成年人提供特殊教育的机构,其责任之重大在于它承担了普通教育不能胜任的职能──挽救失足青少年,维护社会和谐发展。在普通应试教育无法针对性地矫治问题学生的情况下,社会需要专门的教育来挽救这些失足青少年。《意见》强调了学校可以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实施“转入专门学校就读”的惩戒方式,既是对学校教育惩戒形式的具体化,有利于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维护,也为专门学校学生入学制度改革指出了方向。未来应对我国专门学校教育制度进行改革,发展和建立现代专门学校制度。在学生入学上,确立由特定机构决定的强制性;在学校教育内容、师资以及学校评价上,要将学校的矫治教育与心理疏导教育作为重要的内容及考量标准,使专门学校适应不良行为矫治和促进未成年人健康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专门学校的教育矫治功能。

防治校园欺凌和暴力,公、检、法机关、父母及其他监护人不能缺位

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中的指定辩护、附条件不、犯罪记录封存等规定彰显了未成年人保护的司法理念,但不能回避未成年人案件的立案标准。欺凌和暴力行为已经涉嫌违法、犯罪,应该由司法机关介入,依法追究,绝不能以保护为名放纵犯罪。惟有如此,才能教育广大未成年学生确立明确、清晰的法律意识和规则意识。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公、检、法机关不能缺位。

《意见》要求“各级公安、检察、审判机关要依法办理学生欺凌和暴力犯罪案件”,并“对犯罪性质和情节恶劣、手段残忍、后果严重的,必须坚决依法惩处”,有利于指导司法机关深刻领会国家的“不容忍”政策,采取积极行动,严格依法处理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除了严格依法处理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还要采取措施通过国家威慑力预防违法犯罪行为。针对我国基层中小学校在管制刀具、危险品以及的排查过程中面临的执法权限的问题,建议建立校园警察制度,一方面配合学校进行管制刀具、危险品以及排查,另一方面,及时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处理发生在校园及周边的暴力事件。

研究表明,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与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有着紧密的联系,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绝大部分来自惯用暴力的家庭、冷暴力家庭、溺爱家庭、放任不管家庭。家庭是未成年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学习源和发生源,家庭对预防和矫正未成年人越轨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不能只局限在校园内,也必须强调和明确父母的义务。同时,对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的处理,不能只追究学校和教师的责任,还要追究家长作为法定监护人失职的相关法律责任。须明确国家对监护人监管失职的追责权,相关职能部门在处理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事件时,应该厘清家长作为法定监护人的责任,督促监护人履行自己的监护权。

《意见》一方面为父母及其他监护人指明了预防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中应有的行为范式;另一方面强调落实监护人责任追究制度,包括依法追究监护人的法律责任,使社会充分认识到,父母有法定义务让孩子掌握作为一个社会的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认知与态度。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行为与家庭教育方式紧密相关,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家庭教育存在较多的问题。我国虽然颁行过不少相关的家庭教育政策法规性文件,却没有家庭教育方面的专门法律。未来需要积极推进家庭教育法治建设,促进国家对家庭教育管理的规范化,保障家庭教育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规律,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