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小学语文教学规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教学规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语文教学规律

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病急也不能乱投医,可不能完全丢了传统好的东西,须围绕抓好课前预习,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重视朗读的训练;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这几方面去实施教学。 下面,我将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好课前预习

预习是学生对课文的知识事先做个先知先觉的过程,学生预习时会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对于困惑或疑问的知识点会有深刻的印象,学生往往经历了一个自动获得知识、解决疑难的过程。学生带着疑问上课就会主动探求问题的答案,再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如学生在预习《草船借箭》一课时,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钦佩不已的同时也产生了几个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去借箭的时候故意一边擂鼓一边呐喊?为什么诸葛亮知道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为什么诸葛亮只要二十条船,不要多点或少一点的船?……因此,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上课时迫不及待地要求解决。在集体讨论和教师点拨中,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顺利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课堂上就能节省时间,有利于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大量的事实证明,凡优秀的教师,在课前都会很认真地做好课前准备。有的反复修改教学设计方案,有的细细斟酌考虑,他们所做的教学设计方案,许多都成了青年教师学习参考的材料。因此,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语文教学尤其要重视备课,因为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了解学生的情况,知道学生该学什么,才能弄清自己该教什么、该怎样教。可以说,一堂课就是一盘棋,我们要下好这盘棋,就得在踏上讲台之前有一盘计划,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课堂上灵活应对,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三、创设和谐的氛围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心灵碰撞的过程,不光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流、合作的运用,因此,我主张教师本身首先是一团火,并把这一团火化成对学生的情和爱带进课堂,尊重、理解、宽容学生,让学生从教师的热情服务中、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老师可亲、可信。 教师要因“学”论“教”,设计教的过程,课堂上打破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教案转,而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设计教的过程。

四、重视朗读训练

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是读文。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注重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指导,是每个语文教师应尽的职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当然教师范读时要让学生边听边想、边看边画,正确听出节奏、停顿和速度,听出轻重缓急,让学生进入意境。像《给予是快乐》、《去年的树》这类课文,通过朗读就能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同情之心;像《火烧云》、《观潮》、《鸟的天堂》等这类文字优美的课文,更要让学生用恰当的语调、语速有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积累优美词句,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爱国之情。在阅读教学中,课文中的重点段,有些词语很准确,有些句子含义深刻,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指导学生朗读理解好这些词语、句段,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朗读不但可以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而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当然,朗读的形式也要多样化,可引导学生自由读、小组读、同桌互读、比赛读等,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

五、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

良好的读书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和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让学生真正进入文本与作者对话,明白文本的主旨,从更深的层次理解文段,老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学会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进行深入理解。如阅读《匆匆》这篇课文,读懂了作者从八千多个日日夜夜中产生的感受,可以联想到自己度过的四五千个日日夜夜,从而与作者的感受产生共鸣,也悟出一些道理。在阅读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通过动笔画一画、写一写、与同学议一议,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只有养成了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有大幅度的提高,我们的课堂才会真正具有实效性。

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 心理效应;语文教学

心理学是一门运用相当广泛而又十分实用的科学,我们都是教育工作者,若能将心理学的知识,特别是心理活动的规律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就可以走进学生心灵,这样,既有利于教育学生,又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成绩,促进他们智能的发展。

我一直从事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个有心人,尝试着将学习过的各种心理效应恰当运用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居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注重首因效应,塑造良好形象

所谓首因效应,是指两个素不相识或虽相识但没打过交道的人第一次见面或第一次打交道时所形成的印象,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一印象。从外表特征看,一个人的身体、仪表、言谈、姿态等对初次印象的形成会产生强烈的影响,虽然首因效应只是对一个人初步的、表面的印象,并不能反映一个人的本质的特点,但它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它往往可以扩散到对人的内心的认识和评价,并对以后的认识活动产生较大的影响。在新学期开学时,教师如果给学生一个良好的印象,就能大大的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赢得学生的尊敬,从而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小学生刚接触到新老师,如果第一节课,就给学生留下很好的印象,学生会因为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上语文课。因此,每学期的第一节课,我都要作充分的准备,从衣着、表情,一直到讲课的内容、重点、难点、时间分配、作业布置等,都要精心的策划。就是开头第一句话如何说,结尾如何收场,我都要做认真的安排。讲好第一节课,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一个良好的形象,不仅能赢得学生的敬佩,而且能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适时运用幽默效应,活跃课堂气氛

幽默效应在心理学上是一种自我防御机制。它只是一个人处于困难和尴尬处境时,可以采用一些诙谐手法,自我解脱,达到心理的平衡与安宁。在教育工作中,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往往能产生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运用幽默的语言能使师生间的紧张关系解除,也能使师生双方的心理得到舒解,使彼此之间的不快解散,活跃课堂气氛,消除紧张和疲劳,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学习记忆程度。

学生喜欢有幽默感的老师,当他们喜欢这个老师时,就会对这个老师所教学科发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要素,有了兴趣,还有什么学不好的呢?

三、巧设门坎效应,提高解题能力

所谓门坎效应,指的是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一个较小的要求,为了避免给他人留下不一致的印象,也就可能接受随后提出的较大要求,它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得寸进尺”意义相近。

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多课文都要求学生背诵,他们会觉得枯燥无味。这时,运用门坎效应较好,我会让他们先掌握其中的几段,在他们掌握很好的基础上说:“你们真聪明,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些都会背了,这篇课文,你们能在最短的时间会背吗?”“能”,他们的回答肯定而响亮。这样去背,学生不但不会觉得枯燥,反而很乐意去背。学生在这样“无屈从压力”的情况下,逐渐从害怕背课文向喜欢背课文的方向发展。

四、避开超限效应,提高学习效率

超限效应是指一种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当学习完新的课文后,一般都要抄写字词或课文,有些老师让学生抄写几遍,甚至更多,认为这样学生就会记得更牢。或是当学生抄写错误后,罚他重复抄写。实验证明,抄写三遍的效果最好。如果到了五遍,大脑会出现抑制,如果继续抄下去,就会出现逆反,这就是超限效应。这种效应在教学中也时有发生。例如拖堂就是一个时间的超限效应。学生十分反感。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接受能力有限,如果一节课上内容过多,超限效应的结果会使学生的大脑处于抑制状态,从而影响学习效率。

在表扬或批评学生时,不能对优等生表扬过度,也不能对犯错误的学生“穷追不舍”,掌握好批评与表扬的“火候”与“尺度”,这样才能避免“物极必反”、“欲速则不达”的超限效应。

五、避免光环效应,全面考察学生

光环效应是指在观察一个人时,由于此人的某一个特征或品质非常突出,给观察者留下了清晰的知觉和深刻的印象,从而掩盖了观察者对此人其他特征品质的认识,这些突出品质和特征就象月亮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散和扩散,掩盖了其他的品质和特点,就会影响我们对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公正、客观的评价。

第3篇: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能力

规律又称法则,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有自己内在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对待客观规律,人们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否则就要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语文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归根结蒂,最重要的问题是认识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的问题。那么,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呢?按道理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应该对这一重要问题作出明确而规范地表述,但结果却令人失望。《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有一句:“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教学建议”中只是有一句:“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但小学语文教学的规律到底是什么,却未作有诠释。那么,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究竟如何表述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论,认为,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有序地感知课文,领悟思想内容,积累知识和语言,并通过运用(即训练或实践)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简言之,就是感知――领悟――积累――运用。

一、重视感知

语文教学也是这样。教与学的双方,如果遵循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学就能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就能沿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反之,语文教学就会变味异化,就会受挫低效,与素质教育相背离。因此,不管语文教学如何发展,如何改革,不管语文教学产生多少新的理念,产生多少新模式与新方法,也不管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违背这一规律。因为语文教学的自身规律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母规律。它制约着语文教学的原则、方法、过程与结果。从认识论的角度说,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而感知即是这特殊认识过程的初级阶段,是对文本的感性认识。学习任何课文,不论是选修课还是必修课,都不能超越这个阶段。那么,如何感知呢?感知的方法多种多样,阅读是感知文本的主渠道,应根据文本的特点或默读、或略读、或跳读、或精读、或查资料、或述情节、或列提纲等等,一句话,要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根据不同的体裁和内容加以选择。可是有的老师往往超越这个阶段,以长篇累牍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自我感知,这正如张大文先生所指出的问题,是对其规律性和工具性的忽视,而空谈思想性与人文性。

二、重视领悟

如果说,感知是阅读教学的初级阶段,那么领悟则是阅读教学的深化,是对课文的理性认识,是阅读教学的高级阶段,是知识形成能力的前提。所谓领悟,就不仅是知,知道是什么,而且要懂,能回答为什么,能够举一反之,闻一知十。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悟,觉也,从心,吾声。”可见,领悟从人的心智上、思想上启发人的“悟”。这种“悟”的特点是由感性的量的变化到理性的质的飞跃。在具体操作中,就是在感知的基础上,从文本的特点出发,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对文本或其经典段落进行默读、品读,读出重点、节奏、韵律、感情和意境,鼓励学生讨论、质疑。使学生不但明白文本写什么,而且还要明白为什么写,怎么写,这样写妤不好,好在哪里。同时,对文本的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进行深层的探究、评价与鉴赏,这也是语文教学人文性的本质要求。

三、重视积累

积累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基础。素养,顾名思义,靠平时的积累和修养。何谓积累?即积累语言,积累思想,积累文化、文学常识,积累生活素材。积累要做到“三多”,多读、多背、多记。多读就是多读课文,多读文学名著经典、科普书刊和其他有益读物;多背就是多背诵名篇名句,特别是古典诗歌和优美散文;多记就是多记笔记,或存入电脑,并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古今多少硕儒、大师级的博学人物,其渊博的奥秘之一是善于积累罢了。当然,这种积累,不仅是简单的量的增加,而且通过梳理、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序列化、网络化的过程。

四、重视运用

这里包括训练与实践两种形式。所谓训练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运用所学的知识,而实践则是学生回到社会上的运用。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提升学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能力是不能传授的,任何高明的教师都不能传授能力。要提高能力,就不能不进行科学的训练。如果说积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基础,那么运用则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文的本质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两者不能偏废。顾明远先生指出,“对于语文的工具性和文化性,不同年龄段应侧重于不同方面:在小学,要更多地重视语文的工具性,让小孩尽早掌握最基本的字、词、句、章,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叶圣陶先生说得非常明白:“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但训练要讲究“度”,讲究科学。要避免过重过轻、过深过浅,或无指导、无计划、无总结,就会出现题海战术等不良倾向。

总之,规律是事物发展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笔者认为,将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概括为“感知――领悟――积累――运用”。体现了师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体现了“教学与它以外事物的联系、教学内部各要素成分及环节之间的联系、每一具体的教学因素自身内部的联系”的教学基本规律;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本质特性;体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统一的课程目标,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实践的科学总结,对小学语文教学必将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第4篇: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已经持续多年,然而改革并没有带来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明显提升,目前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具体如下:

1、教学内容脱离生活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一个最大不同就是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更加紧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的教学应当紧密联系生活,通过消除生活与语文教学之间的壁垒来提升教学效果。但是研究中小学的语文课本内容就会发现,中小学的语文教材内容生活气息并不浓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中小学生对课文内容难以理解,同时也直接影响到了其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倾向于关注与自身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中小学生而言尤其如此,脱离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无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也就在情理之中了。例如小学课文中有陶罐与铁罐这节课,铁罐认为自己坚硬因此看不起陶罐,但是当二者被埋入泥土多年以后,铁罐化作了泥土,而陶罐却毫发无损并成了文物。这节课的本意是告诉小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但是在笔者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该道理的认识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原因就在于现在的中小学生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铁罐与陶罐这两种事物。与此同时教材的内容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体验如果不一致的话,很容易造成中小学生认知上的分裂,进而对其人格的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2、教学手段单一

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手段依然占据主导地位,手段的单一导致教学效果的不尽如人意。中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都决定着语文教学应当多样化,忽视这种客观规律的教学手段不然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填鸭式的教育不仅仅难以实现中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相反还会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与此同时老师说教式的授课方式对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具有不利影响,学生总是处于一个被动的接受知识的状态,其自身的想法往往会被淹没在老师传递的信息当中。

3、教学评价僵化

以考试成绩这一指标来评价中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程度是目前绝大多数中小学校的做法,不可否认在目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成绩的重要性,这也是众多中小学为自己教学评价所找的借口。但是应该看到,这种单一的评价指标并不能衡量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的高低,毕竟知识的掌握仅仅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内容之一,而非全部,语文教学的其他功能,例如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意识、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等,单一的以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做法,必然会导致教学目的的扭曲。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鉴于中小学语文学科的重要性,尽快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变目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已是刻不容缓,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把握以下几个趋势:

1、语文教学内容生活化

要想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一个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做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做到理论教学与中小学生的生活互为印证。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寻找教学内容与中小学生生活的契合点,来使教学内容与生活进行有效融合,这样可以大幅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小学语文课有这样一个课文小马过河,讲述的是一匹小马要渡过一条小河,但是却不知道河水的深浅,于是就问松鼠和老牛河水有多深,结果两个截然相反的结论使得小马陷入了两难的选择之中,没办法就去问自己的母亲,母亲告诉它要想知道河水的深浅,必须自己去尝试。语文教师在讲授这一节课的时候,就可以给学生布置一项生活化的任务,来学生去自己去探索,亲身体会小马所悟出的道理,从而使得语文的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2、语文教学手段多元化趋势

中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提升教学效果,例如可以结合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采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也可以采用游戏、讲故事等方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语文堂上充分、合理地运用各种图片,学生见其形,看其色,听其音,把语言和形象、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学生多种感官参加记忆,多种渠道输入信息,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更加牢固和准确,语言技能更加熟练。

3、语文教学评价模式动态化趋势

这种趋势是由于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所决定的,语文的学习终极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言以及写作技能,而这两个指标,尤其是语言的运用是很难通过成绩评价来实现的,鉴于此应根据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来不断地调整语文教学评价模式,使之与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保持一致性。

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既需要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实践层面的不断创新,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在把握语文教学一般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自身的教学现状灵活变通,毕竟目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还处于一个探索的阶段,没有现成的经验以及模式来借鉴,中小学在进行改革的过程中应在把握语文教学的三个趋势条件下进行适度创新,只有如此,才能大幅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梁文菊. 关于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 考试周刊,2011(18).

第5篇: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内涵;命题界定;教学设计;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291-01

在小学语文课程原有的教学法类课程中的常规教学内容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同时也是小学课程教学专门探究的话题之一,其概念属于下位概念。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常作为策划、预设教师主观意图而存在,而新课改之后,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容则远不止这些,具有广泛的含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问探究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研究对象为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经验,文化通识、理论指导为教师教育专业学科课程结论,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文化素质进行整合,并结合具体的学要素、学情,对现代媒体资源、教育技术进行合理的选择,从而设计语文教学全程。要注意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的“设计”一词,不但具有名词所包含的指称作用,更重要的是它还具有动词所涵盖的行为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主要有两个理论来源,其中一方面是根本土语文教育发展而来的三级学科,其中心为“语文教学”,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或者是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形式。另一个理论来源是从西方设计科学的发展而得来的,其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教育学”,或者表现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设计”的形式。

所以在研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探究具有历时性的教育史,还要研究具有共时性视野的技术学,其主要的核心问题内容有:如何明细的界定语文教学设计的范畴;在鲜活的基层教学实践基础上如何将其规律性的精髓抽象出来;如何落实顶层设计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如何辨析设计的现实语用、科学认知等等。另外还需要深入的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教学反馈、教学评价方法,确立何种质量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实际的标准,建立符合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相对简单易行、通用的模型等问题。从而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其具备明晰的命题界定。

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科学概念内涵

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对设计的解释有多种,如从事设计工作的人、一种职业;根据相关要求预先制定某项工作的方案或图样;对某人进行陷害;设下某种计谋等。从职业的角度来看,设计所处的社会环境就会被称为设计界。由于欧美国家关于设计界的发展历史较为悠久,所以设计的相关理论更多的是以欧美国家的建筑设计和工业设计为主。所以从科技术语的角度来看,设计在工艺美术、建筑业、工商业等领域应用的较多。在现代科技不断发展背景下,设计也从传统的专业领域扩展到其他领域中,而教学设计就是在其不断演变下出现的新概念。

在定义教学设计的时候,加涅曾将其定义为对教学系统进行系统化规划的过程,而从利于学习的角度安排程序、资源是教学系统的本质含义。所以提出最优的教学方法的学科就是教学设计,通过这些最优的教学方法,可以促进学生的技能、知识朝向理想的方向发展。所以也称教学设计为教学科学,即教师按照正确的教育原理、思想、要求、目的,对教材、教学对象、总体结构、具体环节、整个程序等进行科学的策划,并将自己制定的策划进行落实。其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内涵就是如此,语文教师按照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小学语文的课程理念,遵循语文课程标准,总体预设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等,并在课堂教学之前完成这些工作,预设好之后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

三、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课程内涵

为了对教学规划纲要进行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布了关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相关文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等作出了改革,同时对教师的具体教学活动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要求教师实施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2012年国家教师建设立项教育精品资源指南可以了解到其中有60门小学教师教育,在这些小学教师教育课中有11门是小学学科教学设计,其中位居首列的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而且从新课改中也可以看到教师教育类专业小学教师教育层次的学科专业课程就包括小学教学设计。根据语文学科的示范性、基础性,还可以将语文教学设计看作是教师教育类的非中文专业课程。具体的说,小学学科教学设计课程模块就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所对应的课程教学,其内涵属于小学活动指导、学科教育的范围内[4]。

总结:综上所述,通过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命题界定和内涵的深入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从课程教学、课程本身的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是教学工作中的基础工作,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体系的构建、其内容的分析、其内涵的厘清、其意义的统筹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需要加大对其研究,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长久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周 越.徐继红.知识点提取――教学内容的微分析技术[J]. 电化教育研究,2015,10:77-83.

[2] 杨天志.《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学科定位及特定价值[J]. 语文建设,2014,23:3-4.

第6篇: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一、从“素质教育”的视角,看小学语文教学

对“素质教育”的初步认识“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简言之,是注重受教育者基本素质发展的教育。人的素质结构是开放的,有序的、分层次的身心系统。根据《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图示:基础层“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其根本属性是“培养人”。“素质教育”就是面向21世纪对基础教育的需求,针对中小学中一度普遍存在的“应试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确了基础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学校课程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手段,教学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毋庸置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重要基础学科──小学语文,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应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任务。这种认识,基于“语文学科的功能和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多维的,既包含发展语言这一基本功能和任务,又包含再现知识、认识世界、形成学习方法的功能和任务,也还包含着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务”

不难看出,组成语文学科功能的各要素与人的素质结构各层次要素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人”通过个性认识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比较稳定素养的过程中,语文的学习必然会施以重大的影响。此外,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是素质的特点之一。素质是社会文化通过个体有意识地反复交错进行的“内化”和“外化”,逐渐积淀而成的身心发展的品质,而这种“内化”与“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况且,小学阶段是整个学龄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具有其它学科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建国之后,特别是党的以来,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教学改革不断深化。1993年秋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已明确地将本学科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教材的科学化、多样化进程,不断加速;小学语文教学基本理论,在充分进行实验研究、不断总结经验的过程中,有所发展。在教学改革的进程中,一些观点已成为小语界同仁的共识,并在逾来逾大的范围内转化为教学活动。一是明确了小学语文教学功能和任务的综合性,增强了整体意识;二是明确了小学语文学科的根本属性,增强了训练意识,提高了寓德育于教学之中的自觉性;三是明确了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应与教育中的“客体”地位是辩证统一的,既要充分调动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又要不失时机地予以引导、教授;四是更自觉地从教育心理学的高度,探索学生的认识规律,重视了语言与思维发展的辩证统一,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五是明确了语感教学为基础,以语言规律为指导,加强了语言训练的科学性;六是从儿童的年龄特征出发,进行了“愉快教学”的尝试;七是立足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目标教学”的研究;八是教法、学法、考法的综合改革……篇幅所限,仅举如许,但足以说明小学语文教学。是始终伴随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不断改革进取的。这构成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的主流。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桎梏,区域性的教育体制正在完善之中;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不能适应教育飞速发展;教学研究的成果,不能更大范围地转化为教学效益等原因,造成一部分学校,乃至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仍存在一定的问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有利于端正教育思想,有利于区域性教育体制的完美,有利于学校干部、教师队伍的建设。这些都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第7篇: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点拨艺术

所谓点拨艺术,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中抓住重点,点明要害,引导学生排除疑难和困惑,是学生自主学习中至关重要的方法。点拨艺术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要旨了然于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巧设支点,适量点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找准点拨的支点,适量进行点拨。例如,教师在讲解《小虫和大船》结尾的时候,虽然只有一句:“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但是这句却是整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全文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把学生理解整篇文字的支点放在结尾,让学生读一读最后一段的句子,并说出重要的字词,这个时候学生都会踊跃参与到小学语文的学习当中,教师一环环地提出问题点拨,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引导学生准确地梳理整篇课文的条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发挥,从而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

二、亮出“疑点”,适时点拨

好奇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如果教师能够给予适当的指引,就可以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鸟的天堂》一文结尾写道:“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大多数学生只是理解下半句的意思,对上半句却没有一个深刻的了解,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进行适当地点拨,亮出“疑点”,让全体学生再读一遍课文,通过阅读来找出上半句所蕴含的内容,这样做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还可以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点拨要注意情绪的调动,用语的委婉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具备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一堂成功的课,只有在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以后,才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状态。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学习情绪的调动,和他们做好情感的沟通。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回答中找答案,而不是对学生说不对或者是不好,教师的一定要用语委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保护,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四、点拨基本的学习方法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教会学生基本的语文知识以外,还要教会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所以,教师在点拨的时候一定要做到角度恰当,点到学生思维的关卡上,使他们的理解更加符合课文的要求。除此之外,教师一定要注意点拨方法的恰当性,这样就可以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教师在让学生进行预习的时候,文章都要求学生能够了解其写作背景和作者的简介,但是大部分的学生找不到预习的重点,大多都是把查找到的信息全部抄下来,这样不但浪费时间,而且抄了半天学生完全学不到应有的东西,这就造成一些学生不喜欢主动去预习,每次教师布置了预习的作业,他们大多不愿意去完成。因此,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点拨学生应该如何去预习以及预习的方法,来引导他们掌握学习的规律,这样学生不仅觉得预习起来轻松,也可以达到点拨学生预习方法的作用,使学生更加乐于学习小学语文知识。

五、造阶搭梯,指点迷津

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总会遇到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学生大多都毫无头绪,所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造阶搭梯,指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的调动。在课文《少年闰土》的教学中,有些学生会不太理解文中的一些字句,在这个时候教师适当的点拨引导正好恰到好处,为学生指点迷津,并且教师要一步步地帮助学生往更高层次的知识学习,不应该只是局限在书本上,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六、总结规律,促进迁移

语文作为小学一门重要的学科,无论其知识内容,还是获取知识的方法都存在其独有的规律。例如,怎样学习“的、地、得”,怎样概括文章主旨,怎样突出重点,这些都是有其相应的规律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学会善于指导学生,让学生在习题的联系和课文的学习中去寻找解题的规律,促进他们知识的迁移,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点拨艺术,主要是在学生面对疑难束手无策的时候,教师引导他们拨开云雾,帮助他们开发思维的有效方法。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点拨的时候要注意情绪的调动、用语的委婉,为学生造阶搭梯,指点迷津,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提高,优化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汉清,方弢.适时点拨 轻重有致:语文教学中点拨艺术例谈[J].小学教学研究,1989(04).

[2]杨明权.浅谈点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小学教学参考,1995(10).

第8篇: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以其分工明确和知识互补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如何做好小学语文教学便成了现今人们关注的主要问题,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进行了

相应的探讨。

一、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

学生只有对一件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全身心地投入进

去,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根据班级里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可以采取游戏和比赛的方式来把全班学生组织在一起,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以此来帮助学生获取新的知识,提高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

二、及时组织学生交流,并给予恰当的评价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及时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交流和评价,首先教师要采取由各小组长发言、其他成员补充的形式来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效率,对合作学习较好的小组要及时

表扬,提高他们学习的自信心。采取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达到互补长短的作用,还可以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和看法,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三、正确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调控和指导作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改变过去传

统的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正确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在设置合作学习内容的时候,难度要适中,要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有用的知识,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综上所述,要想组织好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应该激励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及时组织交流、进行评价,并且正确发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调控和指导作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得到有效的发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黄雪琴.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J].新课程:教师版,2007(11).

[2]李润琴.积极倡导合作学习: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1).

第9篇:小学语文教学规律范文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教学;问题;解决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对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认识偏颇

工具性和人文性始终是语文学科的长期争论的问题,尽管对这个问题的争论没有因为《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准定位而结束,但“统一工具性和人文性”一直得到了广大的语文教师的认同。特别要注意纠正小学语文教学仅仅对工具性重视,忽视人文性显著的效果。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充满了很多的层次、段落的分析和字、词、句、段、篇等的训练,老师的课堂讲解沉闷乏味,学生学习也饶有兴趣。今天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更注重文本的内容对学生的影响和教育,在课堂中总是能看到老师指导学生分段阅读、反复讨论、联系到现实生活中谈感受。其结果是,整堂课的时间,学生只是浅显的明白了文本的微言大义和主要内容,然而作小学语文学习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对语言的理解吸收,却十分少有。

2.片面理解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

学生通过参加很多语言的实践活动获得了较好的语感能力,所以我们拒绝零碎的讲解、分析以及大量的机械式的训练,主张“每个时期的语文教学都应重视默读和朗读。”“部分诗文还规定学生要诵读,有助于培养、体验、积累语感”。因而,在如今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会听到琅琅的读书声,读中体验、读中理解也渐渐是广大的教师的共识。

但是冷静地反思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我们只能深表遗憾,因为很多课还是以分析为主要。以往是逐段或逐句只提问不朗读,如今却是一边朗读一边提问。一边朗读一边提问:教师提出的问题依然只是鉴于文章的内容的本身,没有较大的可供思考的价值。表面上是书声琅琅,但实际上以为什么而读书,怎样读书,教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不深入,所以也不会通过朗读对学生做有针对性的教导。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除了指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之外,诵读、默读、朗读也确实是十分有效的学习手段和方法。

3.评价方式过于简单

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激励性,通过合理、有效公平的课堂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这逐渐被很多教师认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是能看到教师对学生投以赞美的目光,能听到教师的赞美言辞。然而,现在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的方式也有着很多的问题。如:单一的评价手段和形式。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只在口头上奖励“你真聪明!”“你的回答太好了!”等层次较浅的评价,或者采用小奖品、小红花暂时性的激励学生,可以造成学生有效的对更深层次的学习的思考的方法的缺失。此外,还要评价的结果不公平、随意评价、没有确定的评价目标。

二、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1)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包括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写字识字能力、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等;还必须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给以重视,让学生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

(2)要正确了解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规律:一是人文性突出―语文课程中人文含义对学生精神思想领域的影响十分深广,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映具有多元性。这就需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还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二是实践性很强―语文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同时由于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很多,应重视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开放的学习方式:传统的语文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仅仅是因为学习方式的单一,造成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厌倦情绪;更重要的是不能完全体现语文课程的特殊规律,单纯的接受性学习难以发挥语文课程多重的育人功能,因此要倡导语文学习的多样化和主体化。

(4)要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教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能力。主要操作“切入点”为多读书、少做题,积累感悟,品味熏陶;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相互贯通,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等。

(5)突出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学科教学的价值取向由过去追求片面的短期的效应,转到现在的重点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比如,在各种版本的语文课标教材中,无论是单元前的导语、课后思考练习题,还是“语文园地”或“语文天地”;也无论是提出学习任务、启发读书思考,还是引导发现、交流、展示,都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心理特点,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出发,或以生动形象的图画表示,或以学习伙伴的口吻叙述,显得十分生动、亲切、自然,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北师大版课标教材中,设计了引导学生“读、比、写、说、填、连”等图标;人教版课标教材中,以“我会读”、“我会认”、“我会说”、“我会猜”、“我的发现”等形式设计训练题)。

三、总结

老师们,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复杂性、艰巨性和渐进性的过程,我们每一位教师作为新课程理念的具体践行者、新课标教材的具体实施者,都应该从“全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语文基础”出发,坚持用新课程理念指引教学,用新课程目标规范教学,用辩证的思维、发展的眼光正视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在不断地“实践―反思―实践”中推进课改、深化课标,让语文教育永葆生机,为提高全市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黄关芬.试论小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33期

[2]徐培林.小学语文教学创新刍议[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年06期

[3]方炜炜.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应对策略[J].教育前沿(理论版).2008年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