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县域产业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县域产业发展规划

第1篇:县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improve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mine planning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maintain the seriousness of the plan,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capacity, resolve the excess capacity of the coal industry, promote the coal enterprises to escape difficulties, and guide the mine production and management work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to achieve balanced and orderly , sStabl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关键词:规范;计划与能力;管理;实现;发展

Key words: specification;planning and ability;management;implementation;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030-02

1 基本原则

①严肃性。计划编制批准下达以后,无重大变化及劳动组织的变革调整,必须严格遵照执行。

②科学性。计划安排科学合理,有理有据,符合生产现场实际,不超能力进行生产。

③可操作性。依据矿井长远发展规划,以实现稳产高效为最终目标,提高矿井开拓掘进工程实际效果,达到采掘比例关系正常,保证采场正常接续,实现矿井可持续发展。

2 实施要求

2.1 按照矿井年度生产经营指标总预算要求开展工作

紧密结合“六位一体”管控体系,严细落实,高效协同,精准发力,结合采场实际情况和矿井开拓布局要求,完成全年商品煤产销总目标,实现矿井经济效益的不断提升。

2.2 分工科学,责任明确

生产技术部门负责提供矿井采煤工作面的面长、采高、走向长度、落煤方式等相关参数。

开拓部门负责提供掘进巷道的煤岩别、支护方式、巷道设计断面、巷道类别及使用掘进机械等参数。

地测部门负责提供工作面回采率、资源回收率等参数,并制定有关的实施措施。

机电运输部门和通风防尘部门要根据矿井生产接续要求,结合矿井各环节的生产能力排定各自专业工作计划初案,保证顺利实施。

洗煤运销部门要根据采场实际状况,负责提供工作面灰分、含矸率、发热量及精煤产量和灰分等质量参数,为矿井的后期销售工作提供可靠依据。

2.3 优化劳动组织,更新观念

在劳动组织调整优化方面做文章,打破原来传统“三八制”“四六制”24小时作业格局,大力倡导采掘集约化生产模式,优化劳动组织,推进控员瘦身,以机减人,推广区队集体休班,取消月底翻班打连勤现象,最大限度地压缩采掘夜班薄弱班次,不仅实现了减班控员保出勤的目的,也扭转了 “月底翻班必须打连勤”等传统的旧有认识,还提高了全员的幸福指数。

2.4 改变传统观念,提升矿井可持续发展能力

面对煤炭资源日益枯竭的实际,在目前市场条件下,再想一味靠提高产能提效益的办法,已经行不通了。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深入,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成为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核心任务。靠拼产能提效益,实现脱困突围将是一条不归路。没有它法,只有打破传统,走减量提质提效之路。

2.5 减量提质,优化商品煤结构

田陈煤矿经过近二十年的开采,剩余可采储量逐年减少。从矿井采场条件来看,产量逐年递减已经成为常态,只有通过提高煤质这条路。抓好源头煤质管控,进一步优化放顶煤工艺,找准煤质控制和原煤回收率的最佳结合点,减少顶矸直接煤流系统,特别是7111面机头断层区域,尽可能降低采高,采少矸石采出;采煤工作面严格控制“采高”,实行超高割矸扣款扣产。对采煤工作面超过规定采高采出的矸石,每吨处以15元罚款,连带三大员0.2元/吨罚款,并在月度产量结算中改变传统的计算产量办法,采取以“纯煤计产”、“质量考核”,实行发热量标煤计量,完不成发热量考核指标的,以实际热值/考核指标×实际产量来计算最终产量。掘进全岩及岩超煤上要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不放松,坚持好分打分装和煤矸分流,确保入仓掘进煤质量。

2.6 科学组织,稳住生产源头

一是认真执行276个工作日制度,把它作为一项指导矿井科学组织生产的基础性工作来抓。进一步提升矿井生产系统储运能力,对井下缓冲煤仓、生产系统、提升系统、运输系统等各个环节的论证分析,力求突破限制生产的瓶颈问题;二是切实从源头上提升煤质,减少矸石提升量。针对7112工作面出现火成岩区域,对生产带来不利影响的实际,自觉组织力量,实施掏矸助采33米;对7111工作面进行系统改造。三是强力落实掘进煤矸分流、分打分装措施,在地面系统充分发挥矸石拣选系统作用,最大限度拣出矸石,提高了矿井煤质。

3 严格考核办法执行落地

对采掘区队及生产辅助单位计划任务考核:

①完成当月作业计划规定的工作量的,即完成程度100%,根据矿“3331”结构工资考核管理办法规定,考核月得分。

②未全部完成当月作业计划规定的工作量的,根据矿“3331”结构工资考核管理办法进行折算得分。

1)采掘单位实际得分=实际完成/作业计划*100%*30。

2)生产辅助单位实际得分=实际完成项(台)数/计划安排项(台)数*100%*30。

③为了充分体现生产经营计划执行的严肃性,加强生产能力管理,保证采场的正常接续,在考核总体计划任务的同时,将对矿下达的重点工程及重点掘进工作面实行单头考核。即对于完不成当月计划指标的重点掘进工作面,即使整个工区完成了作业计划,仍要根据实际情况酌情进行扣罚。

4 计划调整相关规定

4.1 若计划执行过程中遇到重大地质变化,导致无法完成当月下达的计划任务,由区队主管技术员于当月月底以前负责出具作业计划调整申请报告,详细说明调整计划的原因,通过专业职能科室和本专业副总工程师签字认可,经过考核运营中心、地质测量科、规划发展科、生产技术科及开拓科共同商讨确认,形成正式调整报告材料,报总工程师审查后,由规划发展科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4.2 因其他原因(生产接续需要、应急工程安排等)出现计划内项目月度发生变更的,责任单位应及时与规划发展科沟通,并出具书面变更报告,经专业分管领导签字认可后报规划发展科备案,规划发展科将根据变更报告据实进行考核。否则,将视为该项目未完成计划来予以考核扣罚。

5 处罚相关规定

5.1 为了保证生产经营计划任务考核的准确性和针对性,做到考核公平公正,规划发展部门将不定期地实行对重点单项工程完成进度、设备修理完成情况进行全方位抽查,并将抽查的结果与月终最后任务考核得分挂钩,进行严格奖罚。

5.2 若发现抽查的结果与单位上报资料出F较大偏差的,将视出入的轻重程度,在对单位进行严肃处罚的同时,同时对该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进行连带处罚。

6 结论

可以说,企业计划与生产能力管理,在当前煤炭企业运作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其所发挥的作用也是其他管理所无法替代的。为了把计划与生产能力管理的作用最充分、最大化的发挥出来,作为企业来讲,应该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予以正确定位,高度重视此项工作。与此相适应,作为主抓此项工作的人员,要不断加强自身能力建设,从多方面将此项工作做细、做实。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彭辉.制造系统中的生产能力管理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

第2篇:县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县是一级最基本和最完善的行政区域,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从经济总量看,整个国家的GDP有相当大的比重是由县和县以下的经济活动创造的,绝大多数的人口也是居住在县和县以下地域之内,因此,发展县域经济不仅对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关系到地方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必须要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或者好的发展思路,才能从总体和长远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发展次序和相应的政府措施。

1.区域竞争的要求。目前,全国有2052(2001年底)个县级行政单位,每个县都存在着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面临的市场、资金、资源等又是有限的,特别是随着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整合,县与县之间的经济竞争必然会加强,这就要求各个县必须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研究,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特点的竞争战略。一个科学和合理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对确定发展战略,形成特色经济,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2.长远发展的要求。目前很多县域经济的发展缺乏长远的、明确的发展规划,主导或者优势产业的确定没能抓住自己的特色,要么简单地模仿其他县的发展,要么闭门造车,没能将县域经济的发展,立足于国际和国内大市场中,寻找发展机遇。基本是一届领导一个发展思路,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盲目性。

3.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的发展会受到诸多不确定性的因素的影响,比如,前几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一些以出口为导向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打击。面对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只有制订明确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排除或避免各种风险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扰动。

4.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政府将由全能政府角色中退出来,凡是市场机制能发挥作用的地方,政府就不参与;凡是企业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干预;凡是中介机构能办的事,政府就不包揽。政府的工作应该主要是从战略层面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指导各个层面的经济活动。因此,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和实施应该是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在规划基础上,重点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引导和扶持特色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编制的程序

县尽管是一级最基本的行政区域,但县域经济的发展涉及经济和社会发展、人口和就业问题、城市发展以及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等各个方面。因此,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建立在系统性、综合性、前瞻性和科学性的规划理念基础上,设计规划程序和规划蓝图。

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基本程序包括以下几个基本步骤:一是分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现状;二是确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目标;三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具体内容的编制;四是监控和跟踪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实施效果,并且及时调整有关内容。

1.现状分析阶段。在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研的基础上,要系统和综合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状态与趋势、实力与潜力、优势与劣势、挑战与机遇等各方面,为编制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详细提纲和具体内容做好准备。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本县在全国或省域范围内的经济地位和作用判断;

(2)本县的人口、资源与环境状况分析;

(3)本县发展的优劣势、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及潜力剖析;

(4)本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展实力评估;

(5)本县经济结构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分析;

(6)本县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分析。

2.目标确定阶段。在对本县经济发展现状了解基础上,立足于“现实”和“未来”,按照动态和发展的观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等。

战略目标的确定是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的核心,其准确或者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因此,战略目标的确定要广泛征求内外专家、公众以及地方各级官员的意见,在定性和定量分析基础上,可以提出多种方案,供规划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选择和决策。

3.具体内容编制阶段。按照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重点,确定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构建适合本县经济长远发展目标的产业结构体系,做好各行业发展规划和重大问题专题论证,并确定合理的空间布局思路。最终完成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总报告、各行业发展战略分报告、县域重大问题专题论证报告等。

4.监控和调整阶段。县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最终是实现所规划的战略目标。因此,要使战略目标变为现实,必须要求总体战略部门、各行业制订出相应的战略实施方案,把战略的基本思路、内容和主要指标体系分解成年度计划或5年计划,并确保各方面年度计划和规划相协调。在发展战略实施过程中,当地实施部门、专家和领导要及时发现和反馈规划存在的问题,并能够及时调整和解决问题,以保证发展战略在动态中提高和完善。

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编制的内容

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编制内容涉及多方面,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内容:战略定位、战略优势、机遇与挑战、战略指导思想、战略原则、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产业、战略布局、战略方向、战略措施、战略决策等。

1.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定位是准确确定该县在全国、省、地区中所占据的地位、发挥的作用、承担的功能等。县域经济发展定位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有层次性,由大而小层层定位;二是要以市场为导向,不拘泥于当地的资源情况,即跳出本县来看县域经济的发展;三是要进行分类定位,即经济性质定位、社会功能定位、科技文化定位、发展阶段定位等;四是要准确、精炼、全面、通俗。

如笔者对河北省黄骅港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基本定位:(1)东北亚乃至世界知名的能源输出大港;(2)中国东部地区节水型临海产业体系建设示范基地;(3)立足河北,依托京津,服务晋陕蒙等中西部地区的重要的现代物流中心;(4)河北省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和“两环”开放带动战略的重点实施区域。

2.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优势。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经济基础优势、科教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等进行全新审视,分析哪些是绝对优势、哪些是比较优势、哪些具有巨大潜在优势、哪些优势正在丧失或者已经变成了劣势(如表1)。战略优势分析要以动态的、相对的观点来分析,在明确优势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制约因素。

3.县域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机遇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分析一个县发展的机遇,要立足于该县发展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背景,从国家或大的区域政策、产业政策、投融资政策、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周边地区的发展态势等各个方面来发现和把握机遇,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口。挑战与机遇相伴而生,机遇越大,挑战也越大。分析挑战重点在于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以及可能对本县发展带来的压力,如环境问题、三农问题、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等等。如我国的许多县城还处在半工业化阶段和现代化的边缘,这应该说是一种压力和挑战,但同时也说明,这些县经济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仍有较大的可塑性。

4.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和指导思想。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原则是制订县域发展战略时所必须遵循的宏观原则,战略指导思想是制订战略规划必须遵循的各项宏观方针政策等。如我们可以把某县的战略指导思想按照下列思路来确定:即“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民营经济为主体,以特色经济为依托,以县城为发展中心,推动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5.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县域经济的发展目标包括三大部分:一是经济发展目标,包括经济总量、经济增长目标、经济结构目标、经济运行质量目标等;二是社会发展目标,包括基础设施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科技教育发展目标、生活质量目标、社会保障目标等;三是资源环境发展目标,包括资源开发利用目标、环境保护目标等。按照时间尺度,每一项具体战略目标又可分为近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

6.支柱产业的选择与特色经济的培育。支柱产业是指对县域经济发展起到带动和主导作用的产业,一般具有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创汇能力和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等特征。支柱产业的选择一般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确定。

支柱产业的选择不仅要立足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现有产业基础,而且还要从全国乃至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寻找自己的定位;支柱产业的选择要避免与其他县域产业出现同构现象,要实施错位竞争发展战略,构筑起分工明确和联系密切的特色产业群。

如笔者针对河北京唐港特征,提出了京唐港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方向为:一是打造临港工贸型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制定各项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发展非国有经济,重点培植石油化工、机械、建材、海洋生物和海产品加工为主的综合发展的偏重型加工业;通过河北省唐山市北方中心渔港的建设,带动旅游、商贸、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打造临港工贸型的产业结构,实现开发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构建外向型经济格局。充分利用加入WTO后将有利于我国引进外资,扩大对外贸易的契机,积极发挥京唐港腹地广阔的优势,采取有效的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与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集团进行嫁接,推进海港开发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进程。三是建设一流的现代化港口。通过完善港口功能,提高港口管理和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增强港口的辐射功能,把京唐港建设成为一流的现代化港口,真正实现“以港促区”的基本思路。

7.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县域经济发展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明确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进行集中投入,集中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如有的县制订了“工业强县”战略,而有的县则制订了“旅游富县”战略,我们可以把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民营化等“四化”战略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加以落实。笔者针对黄骅港开发区提出了四大发展战略:即港口牵动战略、大项目拉动战略、物流中心促动战略、外向型带动战略。

8.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模式。战略布局是将战略产业和战略重点在空间上的具体落实,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化配置,通过空间结构的合理化提高区域竞争力。战略布局要根据县的发展布局现状,结合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确定能够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极核和增长轴线或经济区,形成点、线、面有机结合的空间发展结构体系。

第3篇:县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创新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崛起将对中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拟对如何发展县域经济作一初步探讨。

一、制定科学的县域经济发展规划

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是发展县域经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总抓手,没有科学的发展规划作为指导,容易造成发展过程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甚至会适得其反。因此,制定科学可行的县域经济规划对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一)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当前,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发展全局,转变传统发展观念,在产业设计、产业布局、产业发展前景上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统筹规划本地区产业结构、产业分工,使地区产业布局更趋科学合理,以更好地把握规律,抢占先机。制定发展规划要着力做好定位——宏观的和微观的区位分析与选择、定性——发展内容和主题的分析与选择、定量——发展规模的分析与选择三个方面的工作。(二)要切合地区实际。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间在资源、区位、发展速度等方面差异较大,因此,制定县域经济发展规划要以科学、理性的眼光和思维充分考虑地区实际,在发展进度、发展规模、产业项目上务求实事求是,不搞形而上学和假大空。要根据区域内资源禀赋特征,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三)要坚定不移的实施。有了规划就要坚定不移的执行,如果不执行或执行不到位,规划就失去了意义和价值。在落实规划过程中,要力戒随意性和短期行为,不因一时一事的影响随意改变发展规划而追求短期效应。当然,规划是依据当时的情况而制定的,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其局限性也会显现出来,这就需要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务求切合实际,紧跟时展步伐。

二、高质量、高信誉度、高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的集中表现,也是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文化等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代表着先进的生产力。因此,县域经济发展应切实做好名牌战略工作,树立名牌意识,强化名牌观念,积极探索实施名牌战略的新路子。(一)强化创名牌意识。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宣传名牌,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推介名牌、保护名牌、争创名牌的宣传网站,在扩大宣传的同时,引导现有知名、著名和驰名商标及产品,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活动,引导企业运用现代营销,强化广告和形象策划,塑造企业形象,打好名牌战略,叫响地方品牌。

(二)提高名牌科技含量。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实施名牌战略的先导。政府要意识在先,引导企业加强技术改造,跟踪行业技术发展前沿,指导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开发与技术创新。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建立产品及服务项目的研发中心,开展技术攻关,创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产品。利用技术协作网络,增强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所之间的协作,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名牌的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企业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做到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试制一代、构思一代,适应市场潮流,引领市场潮流。(三)扩大名牌经营规模。名牌具有强大扩张的内在动力,名牌发展与规模经营紧紧相依,相辅相成。地方政府要引导和鼓励企业扩大经营规模,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核心,通过联合、兼并、控股、收购等形式,聚集具有竞争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的力量,以提高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充分利用名牌企业的带动辐射作用,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配套生产,形成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经营格局和名牌产品产业链,扩大名牌产品生产规模。

第4篇:县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产业集群 实现经济崛起

一、莱州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源型产业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莱州市的现有产业集群主要是资源型产业,如黄金、石材、盐及盐化工等,产业链条短,基本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竞争力主要体现为低成本优势。企业研发投入不足,缺乏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和品牌文化,大多数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还未真正树立,尚未形成完整的创新体系,直接制约了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层次低,同质化现象严重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从产业内部结构看,缺少龙头企业拉动,存在“有产业、缺(大)企业”现象。从集群内部产品看,同质化现象严重,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着反倾销、技术性贸易壁垒等贸易保护的压力。如莱州现有的石材产业、小型装载机产业等,都曾占据过国内市场的较大份额,但由于经营粗放、产品同质化严重、目标市场相同等,带来集群企业内部之间的过度竞争,使企业陷入增产降效的恶性循环,导致产业集群发展面临困境。

(三)空间布局分散,全域发展规划欠缺

莱州市产业集群的空间布局相对分散,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集聚度不高。仍以传统的沿路扩张方式为主,企业遍地开花、自由生长,政府引导和管理职能缺失。区域功能定位不清,全域发展规划欠缺,致使大多数镇街都在积极发展工业,谋划建设各种类型的工业园,缺乏科学的布局规划,阻碍了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四)创业意识淡薄,发展动力不足

长期以来满足温饱、小富即安的传统思想意识比较浓厚,改革创新、冒险突破的“企业家精神”稀缺,在企业发展上,以“滚雪球”式的自我发展为荣,缺乏大气魄、大手笔的资本运作,导致企业的做强做大与产业的升级扩张缓慢,龙头企业难以生成,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滞后,成熟的大型产业集群难以尽快形成。

二、莱州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制定科学发展规划,加强宏观指导

政府应充分发挥对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根据产业集群发展规律和地区产业发展实际,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和强有力的引导政策,将产业集群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相衔接,促进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在产业集群的形成阶段,对其未来前景应作出科学分析和基本判断,对于有发展前景的集群要及时制定引导性和支持性的发展规划。制定规划时要处理好产业组织的空间关系,处理好产业集群发展与工业化、城镇化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规划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统领作用。对于已形成的产业集群要注重做强做优,提高传统优势产业,淘汰低层次劣势产业,整合加强产业资源,培育战略型新兴产业,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科学合理的产业集群规划,既要着眼于县域,又不能局限于县域,要打破“行政分割”和“各自为战”的局面,以经济全球化的视野,在全球产业链中找准产业集群的发展定位,高起点布局谋篇。

(二)重视主导产业培植,发挥比较优势

特色产业的形成基于比较优势,植根于当地浓厚的地理和社会人文背景。从一定意义上讲,县域经济就是特色经济。因此,县域经济在发展产业集群时,一定不能脱离本地的资源优势,一要大力发展传统特色产品,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二要深入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努力拉长产业链;三要注重培育强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打造龙头产品和知名品牌。在挖掘自然资源,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更要注重发挥创新的助推作用,要同时转方式、调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实现由产品组装(OEA)或加工生产(OEM)向设计生产加工(ODM)转变,进而逐步转向更高层次的自主品牌加工(OBM)。另外,服务业已经取代工业成为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极,这也是东部地区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必然进程。因此,必须紧紧抓住现代服务业的培育发展不放松,努力打造新的特色产业,形成新的比较优势,促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注重产业园区建设,发挥载体作用

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有自身规律和特点,其布局同样遵循生产要素流动的规律性。尽管一些地方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因为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发展规律,出现过为追求短期的数量增长,把一些缺乏产业配套、没有产业关联的企业赶进园区的做法,这些错误做法,极易导致园区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企业无序竞争等不良后果,但并不能否认政府在打造产业园区、引导企业集聚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产业集群发展的起步阶段,政府应努力打造具有良好基础设施和较高公共服务水准的产业园区,有针对性地引进与规划匹配的企业,加速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条,为集群发展搭建平台。同时,还要注意克服“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保守观念,要充分利用好滨海起步区招商引资的“飞地”优势,各镇街各部门都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理念,打破区域界限,形成协同作战的招商模式,引进一批体量大、层次高、占据价值链高端的企业,促进县域经济强势发展。

第5篇:县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两型社会”发展中的“两型”是指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因此,建设“两型社会”的着力点,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是建设“两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和基本内容,而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目标也对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把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前置条件和贯穿始终的约束条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以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积极探索,实现县域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产业集群发展对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

产业集群的本质在于,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在相关产业链或其部分环节上的企业或机构聚集在特定的地理空间,既竞争又合作,既分工又协作,在集群内形成一个关联互动机制和网络,实现生产要素的有效集中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区域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从而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优势。其对于建设“两型社会”的意义在于:

(一)有利于获得外部经济效应,节约企业成本。产业集群发展会带来经济的外部效应,形成规模经济效应,表现在共享公共的资源、技术管理方法快速扩散、市场集聚和辐射作用等方面。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聚,不仅减少了土地的占用,还可以共享公共资源,充分利用产业集群内的公共基础设施,避免了重复建设,为企业节省固定资产投资和生产运行成本,降低集群内企业的环境成本、交易成本、信息成本、库存成本、物流成本以及其他配套成本,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

(二)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充分利用资源。与传统经济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粗放型增长模式不同,循环经济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组织经济活动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量要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从而尽可能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产业集群增强了企业的产业关联,延伸了产业链,特别适合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三)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扩散,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具有技术制度创新优势,由于地理上的接近,企业间业务联系紧密,信息交流快捷;集群区内大量的服务企业以及提供研究和技术性支持的机构,使市场上任何一个具有潜力和市场前景的重大技术创新成果很快就被集群内企业吸纳消化,企业通过这种快速学习和模仿实现自身的更新和升级。一方面,产业集群内企业之间的剧烈竞争,刺激了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的步伐,加速新技术的传播和新产品的开发,有利于集群企业创新机制的形成;另一方面,产业集群内企业间技术合作有利于技术接受方提高产品质量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四)有利于品牌的创建与共享,提升区域产业竞争力。比起独立企业,产业集群更有利于品牌的创建和维护,它以集群内企业产业群为整体,创立某类产业的区域品牌。产业集群的发展首先为区域专业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而区域专业市场的形成又将推动产业的集群发展,由此形成产业的区域品牌。区域品牌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为集群内各企业所共建、共维、共享,比单个企业品牌具有更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

(五)有利于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产业集群,尤其是特色产业集群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是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有效途径。产业集群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吸引各种各样的生产商、供应商、专业化服务商依附聚集,特别是核心产业的集群对上下游关联产业有着更为强烈的需求。随着主导产业的延伸和关联产业的衍生,产业集群所在地区的人口将大规模增长,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为城镇各项事业的发展创造了经济条件,加快了县域经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

三、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郴州实证分析

(一)郴州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郴州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是与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相伴而生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开发区在郴州各地的成立,各种类型的工业园区也相应建设起来。开发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为郴州县域产业集群的形成提供了空间。目前,郴州产业集群的发展主要以湖南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湖南郴州出口加工区)、湖南郴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永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资兴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宜章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嘉禾经济开发区、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湖南桂阳工业园区和湖南临武工业园区等9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和工业园区为载体,初步形成了有色金属采选及加工、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贵金属产品深加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食品农副食品加工和锻铸造等七大产业集群。2009年末,这七大县域产业集群有规模工业企业72家,占全市规模工业的6.5%;2009年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45.43亿元,占全市的16.0%;实现出货值11.45亿元,占全市的62.0%;实现利税16.81亿元,占全市的10.5%;解决就业人员14230人,占全市的9.0%。由此可见,郴州县域产业集群的作用和影响在逐渐显现,已逐渐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发动机和“两型社会”建设的优良载体。

(二)当前郴州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来看,郴州产业集群主要存在以下具体问题:

1、产业集群程度较低。一是企业在空间布局较为分散。许多县市区、乡镇在创办企业时遵循的仍是“就地办厂”的布局原则,企业在地理空间上处于离散状态。二是企业间产业关联度低。虽然较多企业在同一区域或产业领域,但各企业间的专业协作比较差,无法做到资源共享、利益共均,造成部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的情况。三是各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太短。各类产业集群尚未形成一条具有紧密联系、门类齐全的主导产业链,企业分布零散,行业间的生产联系和协作配套差,产品链和市场链薄弱。四是开发园区集聚效应不大。从目前发展情况看,作为郴州实现产业集群发展的基本载体的各县域经济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基本上呈现出区规划面积大、但建成区面积小的特点,园区内企业有限,有些开发园区更是简单地等同于一些无相关企业、行业堆积或叠加,园区内产业结构混乱,缺乏专业特色,缺少营造产业集群的发展氛围。据统计,9个省级及以上开发园区规模工业产值平均规模只有25.75亿元,一些园区甚至不到5亿元,缺乏超百亿元的集中区域性开发园区。

2、产业集群内企业整体竞争力较弱。集中表现为:企业规模普遍偏小、资本薄弱;人才缺乏;经营粗放、抗风险能力低;能够牵动整个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核心企业少;企业产品比较单一、档次低;产品结构不合理,“三多三少”(中间产品多,终端产品少;粗加工产品多,精加工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现象突出;品牌意识不强。据调查,全市开发园区(产业集群)范围内只有1家企业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10家家企业11项产品获“湖南名牌产品”称号。五是创新能力弱、市场适应能力差。2009年,全市七大产业集群共有规模工业企业72家,其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只有43家,占比59.8%;产值过2亿元的核心企业只有24家,占33.3%;产值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只有9家,占比为12.5%。

3、产业集群发展的生态环境较差。一是政策环境不够宽松。郴州的产业集群一般生存发展于政府设立的各类开发园区内,虽各级政府制定了相应的土地、税收、收费、奖励、政府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并努力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但是由于这些优惠政策的系统性较弱,缺乏相应的保障实施机制,不少政策规定往往难以兑现。二是中介机构发育不全。郴州有色金属、建材、食品等都有自己的行业协会,但这些行业协会行政色彩较浓,所起的作用不大。三是中小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全市在包装、仓储、物流、信息、融资担保等方面的服务企业较少,且服务能力很有限,市场服务体系不配套。四是高水准规划引导和政策配套不够。全市没有明确统一的产业集群引导部门,许多县市区尚未制定产业集群发展规划。集群内的银行结算、专业市场及现代物流等配套十分缺乏。财政资金扶持集群共性平台力度不够。

四、“两型社会”目标下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笔者认为,在建设“两型社会”的目标框架下推动县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各级政府有目的培育和扶持下,发挥比较优势,走各具区域特色的县域产业集群发展路子。

(一)制定好各类产业集群的发展规划,加强开发园区建设。政府有关部门要以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根据郴州支柱产业的发展要求,制定好《产业集群“十二五”发展规划》,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制定本县市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规划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布局合理、适度超前”的原则,并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有利于”:一是要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利于构筑本区域的产业体系;二是要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形成具备一定发展规模的产业链;三是要有利于形成一批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产业,实施品牌战略;四是要有利于形成比较优势明显、具备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与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态势;五是要有利于促进产业布局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

(二)合理确定开发园区和工业园区主导产业,形成一批有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园区和产业带。出台有关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目录,确定发展目标,引导、规范产业集群的发展,加快产业集群化的步伐,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园区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一是要进一步突出现有产业集群优势。如湖南郴州有色金属产业园区着重发展有色金属深加工和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湖南郴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着重发展医药和电子工业,湖南永兴经济开发区着重发展贵金属产品深加工和循环经济利用,湖南资兴经济开发区着重发展食品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湖南宜章经济开发区着重发展化工和电子工业,湖南嘉禾经济开发区着重发展五金机械和锻铸造工业,湖南汝城经济开发区着重发展竹木制品和有色金属深加工,湖南桂阳工业园区着重发展有色金属加工和建材工业,湖南临武工业园区着重发展农副食品加工和有色金属产品深加工。二是要整合历史文化和人文自然景观优势,发展县域旅游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和人文自然景观资源,以观光旅游为基础,多层次、多形式地发展旅游业,培植旅游精品品牌,扩大旅游产出规模,形成联合开发、共同发展的旅游产业群。旅游业在整个产业梯级序列中处于金字塔的高端,其产品是包含行、游、住、食、购、娱等多种要素在内的综合性产品,产业的关联性强,对资源的整合效果好,发展空间大,不仅可以促进相关产业的集群发展,而且特别有利于环境的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实现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和融合。三是要发展生产业,服务县域集群企业生产。生产业贯穿于企业生产的上游、中游、下游诸环节,能够细化和深化专业化分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国内外服务业发展的经验来看,生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的主要动力,西方国家生产业比重在服务业中都在50%以上。

(三)政府调控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改善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环境。一是各级政府要出台《关于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性文件,根据各自开发园区的特征和实际情况,制定包括土地、税收、企业保护等方面的一系列产业投资和发展的优惠政策,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氛围。二是努力创造条件引入产业发展所必需的配套企业和机构进入开发园区,如银行、交通、邮电、信息网络、融资担保机构、保安等服务行业。三是引导和推动产业集群建立行业协会、同业商会、企业家协会等行业自律性组织,为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服务。四是努力帮助产业集群发展和完善技术开发中心、服务中心、产品检测中心、试验中心、信息中心和人才培训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通过这些方面的工作,努力为开发园区内企业营造安全、便利的生产和交易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生产、交易与生活成本,增强开发园区的吸引力。五是针对不同的产业集群及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集群,加强对其融资和引进人才工作的扶持和指导,如为中小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创造条件,帮助企业规范管理,争取通过上市或发行债券进行融资。

(四)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培育主导优势产业链。以整合全市比较优势和企业竞争优势为重点,积极培育有色金属深加工、贵金属深加工、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五金机械制造、锻铸造、化工制造和农副食品加工等具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在此基础上,以主导优势产业为核心,延长产业链条,逐步打造一批主导优势产业链。这样,通过产业链招商引资和相关环节的本地化,完善产业配套体系,促使全市主导优势产业逐步向集群化方向发展,并最终形成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第6篇:县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西部贫困山区:跨越式发展

中图分类号:F30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33-0112-02

永寿县地处渭北高原丘陵沟壑区,全县总人口20,34万。其中农业人口18.25万,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小县、财政收入穷县。

一、推进永寿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 已奠定了跨越式发展的经济基础。一是经济总量显著增加。2004年地区生产总值为5,72亿元,2008年增加到1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近五年来年均增幅为15%以上;二是地方财政收入迅速增长。2004年地方财政收入为1233万元,2008年为346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近五年来年均增幅为20%以上,且2008年增长速度为49.6%;三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不断加大。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亿元,2008年增加到12.8亿元,近五年来年均增幅为33.75%;四是工业规模日益壮大。2004年全县工业生产总值为2.31亿元,2008年增加到7.48亿元,近两年来增幅分别为58.2%和40.2%。

2 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为推进永寿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以及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批重点项目向西部贫困地区倾斜,向农村倾斜,东中部地区产业向西部转移等等,这些特殊优惠政策是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

3 整体社会形势一片大好。经过近几年,“平安永寿”创建活动的开展以及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县整体社会形势政通人和,干部人才环境风清气正,形成了“只要干事,就会被发现,只要会干事,能干成事就会被重用”的用人格局。一个用人透明度不断提升,一个安定祥和的社会环境,已成为促进全县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制约条件

1 经济总量小。尽管近几年永寿县经济发展呈现出高速发展态势,但经济总量依然偏小。2008年,陕西省83个县(市)县均实现GDP42,25亿元,而永寿县实现地区GDP只有14.9亿元,比全省县均GDP水平要低27,35亿元,仅占全省平均水平的35.27%。

2 地方财政收入低。2008年,陕西省83个县(市)县均地方财政收入1.66亿元,有16个县超过2亿元,最高的神木县达到16.45亿元,而永寿县地方财政收入只有3468万元,地方财政预算支出36559万元,财政自给率只有9.5%。

3 产业结构不合理。2008年,陕西省83个县(市)县均三次产业产值之比为16.7:61.0:22.31,永寿县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之比为41:24:35,产业产值结构为“一三二”的“V”字型分布,主要是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依然偏高,第二产业中的规模以上工业数量少,经济效益普遍较差,三产比重虽高于二产,但主要来自于传统商贸、交通、餐饮业,现代化的金融业、信息咨询业、物流、旅游业等发展尚不充分,贡献率低,严重制约着经济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4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为15781元,陕西省为12858元,永寿县只有10914元;2008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761元,全省为3136元,永寿县只有2900元。从枯躁的数字可知,永寿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处于“双低”状态,且两者之比为3.76:1,高于全国城乡差距之比。除此之外,该县二元社会结构矛盾也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人的思想观念科技文化素质、教育、医疗、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

二、推进永寿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1 搞好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就是统筹兼顾。县域经济规划要立足长远,着眼实际,突出特色,避免一个模式。永寿县城镇发展规划要千方百计地融入到关中城市群中,自觉接受西咸经济一体化的辐射;产业发展规划要使永寿县的产业发展及主导产业的培育与关中城市群的相关产业配套发展,做到“大树底下栽万年青”,避免经济发展的“灯下黑”现象。

2 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工业化进程。鉴于该县经济发展水平、地理自然环境等诸多制约因素,要想加快工业化进程,要吸引大量企业来园区“扎堆”,发挥出规模效应和知识、技术的溢出效应外,优化投资软硬环境,保障科学发展。

3 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经济结构。要以该县独特的槐树林资源、文化旅游资源、沟域资源、绿色生态资源、石灰石资源等特色优势为依托,着力培育有发展潜力、有竞争力的特色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之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第一产业内部要优化粮食种植、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三者之间的比例;在第三产业中,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以及基层乡镇的商业设施、金融设施等。

第7篇:县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一、四川省经济发展概况及欠发达县城发展存在问题

2013年,四川省共有36个县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贫困县即落后县、欠发达县,欠发达就是经济发展水平低,欠发达与贫困有相通之处。因此,本文把四川省36个国家级贫困县定为四川省欠发达县域来展开研究,主要针对达州市的宣汉县和万源市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

1.产业优势不足。分析36个贫困县的经济状况,不难发现,大多数贫困县没多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即使拥有一些主导产业,但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这些主导产业日渐衰退,如贫困县万源一直主打旧院黑鸡,黑鸡蛋、富硒茶叶,政府给予很大支持,但这些东西的销量还是很有限,主要在达州市的各个县以及离达州市较近的南充市销售,其它省市也不是很认可,销量甚是堪忧,持续产业尚未形成,企业发展压力颇大。

2.缺少民营企业。四川省不发达县域主导产业内的主体为民营经济,具有经营灵活的优势,但是,民营企业规模小,整体竞争力不强,省内大规模以上的企业比例很低,有些欠发达县基本没什么企业,更别谈是否有品牌产品,大多企业生产的是初级产品,没有附加值或附加值很小,企业都是独自小打小闹,没形成产业集群,因此这些企业缺乏显著的竞争力。如宣汉市的“老君菇”、 “蜀宣花牛”,宣汉县工商局对具有特色的种养殖业实行“零准入”,虽然在政策上有很多优惠,但这些都是非常小的民营企业,很难形成规模经济。

3.城镇化水平低。长期以来,省内对欠发达县域(如石渠县、理塘县、色达县、德格县、雷波县、普格县、喜德县、盐源县、木里县、越西县、甘洛县等)经济投入严重不足、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落后,城镇化发展进程慢,人力资源素质低。同时由于城镇工商业和服务业发展缓慢,缺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农民进城后无法解决生计问题,有许多农民想进城而不敢进城,因而影响城镇化率的提高。

4.金融体系落后。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民营经济内源融资层面,是指企业不依赖于外部资金,而是在本单位内部筹集所需资金,主要是通过以前的利润留存进行资本纵向积累的一种融资方式;二是民营经济外源融资层面。主要是民营经济在证券市场的融资,而四川省贫困县的民营经济在该方面的融资能力十分有限。大多都依靠当地的信用社来进行融资,一些大的国有银行、外资银行是很少给这些民营企业贷款或注入资金;三是暂时闲置的可用来周转的资金,民营经济虽然在最近十几年取得了飞速发展,但因民营经济的产业、产品、规模等因素的制约,其自有资金不足、自我积累有限仍是限制其发展的一大问题,这与发达县域民营经济内源融资占到50-60%形成鲜明对比。

二、产业集群促进四川省欠发达县域经济发展

1.依托县域资源,培育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是一个地方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产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也往往得益于特色产业。要按照产业链的形成规律,充分发挥县域的资源和地域空间比较优势,依托当地的产业、地理资源、社会人文背景,形成特色,更好的发挥聚集效应。

一是因县制宜。选择本县最具优势的产业,如万源市大力发展旧院黑鸡产业,建立旧院、白羊、井溪等10个主产区乡镇为原种资源保护区,在保护区内严禁养殖其它鸡种,加大引导和投入力度,聚合各种要素,进行重点培育,尽快把企业群体做大,把产业链做长,完善产业体系。二是培育核心,万源市设立“旧院黑鸡产业发展管理办公室”,负责旧院黑鸡产业发展规划、技术推广、品牌保护、招商引资等工作。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强化畜牧科技教育培训,造就了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旧院黑鸡产业新型技术人才。全力扶持和培育特色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成为集群的核心主体。三是打造品牌。积极发挥特色产业的整体效应,打造区域品牌,拓展产业空间和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

2.发展民营经济,建立地方产业集群。一个县域拥有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上叫得响的品牌企业数量是反映县域经济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方面。四川的品牌比较多,四川省最发达的县域双流县有很多知名品牌,如致力于川味复合调味料研发的天味食品、开发出的“大红袍”“好人家”“天车”“羊羊羊”四大系列畅销全国并远销海外,成都标建铝业有限公司、成都泓奇实业有限公司等也是非常著名的民营企业。双流县有较好的地理优势,交通便利,投资环境好,能吸引众多的企业去投资,形成一个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所以双流县能进入全国百强县,一直是非常发达的县域,同时也是四川省不发达县域效仿的对象,因而不发达县域要发展民营经济,建立地方产业集群,对提高各个县域的竞争力有很大帮助。

3.加快城镇建设,聚集优势产业群体。加快小城镇建设:一是科学制定发展规划。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培育小城镇经济,通过推进乡镇企业逐步向小城镇工业小区、商贸小区集中,形成连片发展的集聚效应,促进三产及各种服务业的发展壮大。二是消除体制政策障碍。三是搞好城镇化水平。根据世界发达国家城镇化的一般规律,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0.9%以后,将会出现城镇化加速发展的阶段。2013年四川省欠发达县域城镇人口比重即将达到了30%,因此,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并充分加以利用,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只有突出产业特色,方能凸现城镇特色,提高城镇化水平;只有加快培育优势产业推动产业集群,才能带动城镇兴起。

4.优化融资体系,引导产业集群发展。要培育产业集群,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一是激活民间资本,积极探索以政府资金启动民间投资的市场化运作方式。鼓励正常范围的民间借贷活动,调动民间资本投资产业开发;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积极推动国有银行非国有化,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坚持农村利率自由化改革实验。培育信贷新主体,改变信贷方向,积极向民营经济和产业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在中央银行统一政策框架下,实施辖区监管;三是加大产业集聚的资金扶持,建立重点产业集群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吸引社会投资,制定规范的操作办法,稳步推进产业聚集投资,引导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三、四川省欠发达县域经济产业定位的战略选择

1.发挥优势,打造特色产业。目前,四川省在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例如,四川省宣汉县按照“三化同步、三业并重”的思路,突出“农业四区”建设,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以产业思维打造品牌,以市场力量推动创新,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夯实基础、加强服务,开创出一条山区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做强做响宣汉农产品。宣汉县地处大巴山南麓,地势恶劣,山多地少,农民增收难。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是宣汉农业要走出困境的必经之路。

2.壮大民营力量,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要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要采取“抓大促小带中间”办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要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3.提高城镇化水平,增强县域经济的聚集程度。 “产业互动,城乡相融”是四川省欠发达县域城镇化的必然模式和选择,也是区域经济成长新阶段的必然趋势。目前,省内县域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化进程不相适应,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实力弱,在多数城镇,无论是集聚力和辐射力,都还不足以成为强有力的经济中心,因而,当务之急是加快县域城镇化的进程,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以工业化为主导、城镇化为支撑、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形成农村聚焦点,重点建设现有县城和一批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

4.促进县域金融深化改革,改善服务。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在县域经济发展中肩负着历史的重任。不过,由于多种原因,四川省县级金融发展水平不令人满意,特别是一些不发达县,金融体系呈现诸多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促进县级金融深化改革,改善服务,是一定时期内四川县域经济与金融工作的重点。

第8篇:县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县域文化是一种具有鲜明地域性特色,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而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它以县城文化为中心,以城镇文化为依托,以乡村文化为背景,是特定县的旗帜,是文化进步的表征。优秀的县域文化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如何深层挖掘、大力弘扬县域文化,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笔者结合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的实际,对加快县域文化建设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一、关于县域文化的基本认知

1、县域文化的概念。所谓县域文化,是与县域行政、县域经济并列的一个概念,指生活在特定县域的人们创造和享受的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文化总和。

2、县域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植根于区域文化土壤和民众心灵的价值观念和人文精神。二是独特的本地化的民俗风情和群众艺术。三是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活动。四是以县城和集镇为重点,以乡村为基础的县域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五是与县域经济融为一体的文化事业和产业。

3、县域文化的重要性。一是能够凝聚人心,形成厚重人文精神。二是能够与时俱进,形成新的文化积淀。三是可以塑造品牌,参与市场经济竞争。四是可以形成文化产业,促进良性互动。

实践证明,一种健康向上的县域文化现象必然孕育着一种繁荣昌盛的经济现象。将县域文化资源加以整合,使之渗透到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去,能增强县域经济的文化含量,形成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格局。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不存在离开经济的纯粹的文化,也不存在脱离文化的单纯的经济。因此,新时期县域文化的建设,不能只是停留在经济建设的进行服务,而应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并发挥其独特的功能。

二、象州县域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概括的讲,近年来,象州县在文化体制改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在全县各行政村实施的“求乐、求知、求技”的“三求”文化惠农工程开展得有声有色,象州县古象温泉旅游区通过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组织评定,被批准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为来宾市惟一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旅游区,文化事业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加强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文化市场管理,还经常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极大地充实了城乡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但由于长期积累的困难矛盾较多,改革的步伐较慢,改革的阻力较大。从现在象州县文化发展情况来看,存在的困难问题主要体现在:基础设施仍比较落后, 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文化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总体水平不够高,文化单位散、小、弱,文化经营的氛围不浓,文化产业实力弱,多数国有文化单位(企业)活力不足、产业集中度低、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文化与旅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结合、与城镇化发展结合虽有成效但在深度、广度上仍需加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的力度还要加大,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极需加强等等,这一系列问题都有待深入研究和加以破解。

三、加快象州县域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1、转变观念,树立建设县域文化产业意识

产业的发展需要观念的进步。要不断提高对文化产业的认识,牢固树立县域也可办好文化产业的新观念,科学把握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大力宣传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发展文化产业的自觉性,在不断深化认识的基础上,根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要求,结合县域文化发展的具体实际,制定县域文化和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战略重点,制定加快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并切实抓好规划的贯彻落实。

2、深化改革,建立健全县域文化发展机制

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克服县域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仍存在不利于县域文化发展的因素,为县域文化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科学的文化管理机制。在县乡政府机构改革中,要按照统一、精简、效能的原则,使管理机制的设置符合县域文化发展规律。管理思想上,要从办文化为主过渡到管文化为主。文化管理要切实贯彻国家和省政府政策法规,为文化产品生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并鼓励它们增强自身发展活力。管理对象主要是市场,要通过管理促进市场的完善,由市场引导企业和产业发展。管理手段上,既要善于综合利用经济、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也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县域和不同门类而有所侧重。二是要分类指导,促进县域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要确立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产业主体地位,为文化产业构筑微观基础。县域文化企事业单位主要分为公益性和非公益性两大类。对非公益性文化产业单位,要逐步将其导人市场,通过市场竞争来促进其发展。由于县域文化企业多为中小企业,政府要在信息咨询、人才培训、融资、政策指导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服务,促进文化企业的发展,培育县域优势文化企业。三是发展和规范县域文化市场。要不断完善县域文化市场体系,为县域文化提供活跃而有序的生存和经营环境。重视文化市场基础建设,逐步建立分布合理、水准较高的县域文化设施体系和有效运作的文化商品流通体系。加强文化市场法制建设,不断提高执法队伍水平。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经营主体单位进出秩序、文化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易秩序以及经营者之间的竞争秩序,逐步形成有利于县域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运行机制。

3、拓宽渠道,建立多元投入机制。资金是县域文化发展的基本要素。政府要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增加文化建设投入,并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和鼓励对县域文化发展的投人。政府文化投资主要投向重要文化基础设施,公益性文化事业,同时又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直接和间接支持。如继续实施“三求”文化惠农工程,进一步完善各行政村科技文化卫生综合楼建设;加快县民族展览馆建设;加快多功能少儿活动服务中心大楼建设;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加快全县“农家书屋”建设。

第9篇:县域产业发展规划范文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沧州

县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辖行政区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加快沧州市沿海强市建设,必须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

一、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沧州市县域经济规模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发展的规模、层次和质量不断提高,以2012年数据为例,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46.1亿元,全部财政收入202.4亿元,分别是2001年的4.5倍和10倍,是改革开放初期的201倍和103倍。第二,工业经济持续壮大。全市县域经济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1074亿元,比重达到78.5%。全市形成了6个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县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456家,占全市的90.3%。第三,农业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总产达到501万吨,是改革开放初期的3.25倍,涌现出青县小洋人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1%。第四,城镇化建设快速推进。全市城镇化率达到43%,比2001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第五,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或就地从事二三产业,农民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14元,是2001年的2.57倍。

二、与先进地区相比,沧州市的县域经济还存在的差距

一是经济实力差距大。2012年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市)前10位中,江苏江阴、昆山两个县级市生产总值过2000亿元,而我市唯一的全国百强县任丘市生产总值只有300多亿。

二是产业竞争力不强。福建晋江市,面积只有600多平方公里,但拥有劲霸、九牧王、七匹狼等一大批知名品牌达50多个。我市县域工业企业规模小、知名品牌少,与发达县存在巨大差距。

三是城镇规模小,城镇化水平低。沧州市有8个县(市)城镇化率在40%以下,有两个县低于30%,县城功能、服务产业发展和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的能力亟待提高。

四是制约发展的资金、人才、科技等问题比较突出。县级投融资平台不健全,规模偏小,没有形成完善的金融体系。对各类人才的吸纳能力不强,高端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比较匮乏,支撑县域经济发展的能力不强。

三、沧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

(一)坚持工业强县战略不动摇

一是加快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建设。沧州市已有18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和工业聚集区,这些园区是县域工业化的重要平台,要加快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步伐,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工业聚集区和开发区,发挥其聚集作用。二是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骨干企业。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既要做存量,又要做增量。鼓励企业通过战略重组、强强联合以及技术改造等形式,壮大企业规模,提高发展质量,打造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大型优势骨干企业。

(二)大力扶持发展民营经济

一是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政府要制定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解决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用地指标、市场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融资等难题。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做大企业、做强品牌。引导民营企业家瞄准本行业中的标杆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综合效益,努力做大企业,打响品牌,实现由“草根经济”向“大树经济”转变。三是努力推进全民创业。鼓励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鼓励致富能人回乡创业,对自主创业人员要在资金、技术、人才、税费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坚定不移地走开放兴县之路

一是创新开放思路,丰富招商形式。积极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和南资北移,不断加强与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合作,争取更多的外来项目落地生根,推动县域经济扩张规模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二是注重招商质量和实效。着力引进一批立市兴县、对主导产业具有较强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同时,要发挥毗邻京津优势,利用京津科研院所多和人才密集的优势,以人才引项目,以项目引资金,积极引进一批产业转移和高科技项目。

(四)大力推进城镇化

一是加快县城建设。县城建设得好,城区经济繁荣活跃,不仅可以带动就业,促进城区规模扩张,而且可以为县域工业发展提供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支撑,进而拉动全县经济发展,增强对资金、技术、人才、优质产业的吸纳能力和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二是抓好一批中心镇建设。要根据城镇的区位特点、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合理确定城镇功能定位,重点打造一批产业特色明显、综合实力较强的中心镇、特色镇、产业镇。三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实现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的一体化,实现城乡共享文明、共同发展。

(五)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

一是要注重发挥低成本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必须立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尤其是低成本优势。结合沧州市实际,应大力发展石油化工、管道装备、食品加工等产业,也正契合了发展低成本优势的要求。二是要提高质量,打造品牌。政府职能部门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督,不但要确保产品质量过关,还要争取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同时,要深入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名优品牌,培育全省甚至全国的“单打冠军”。三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和政策倾斜,鼓励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并引领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加强配套协作,形成合理的企业群落和高效的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鹿刚.产业集群形成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D].安徽大学,2010.

[2]沧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3]玉海国.河北省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结构状况分析[D].河北大学,2006.

[4]张元好,尹广娜,刘明.河北省产业集群研究[J].北华航天工业学院院报,2011年(2).

作者简介: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