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城乡发展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摘要: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一、城乡规划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城乡规划法》中明确提出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则,将具有密切联系的市、镇、乡和村庄纳入统一的规划,实施统一规划前提下的管理,加强市、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保证一定空间距离范围内的城市、镇、乡和村庄在资源调配、生活供应、设施共享等方面能够实现相互依存、紧密联系、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浪费。
城乡规划需要坚持全面统筹发展的理念,从单纯注重城市发展转向更好地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区域的互促共进,从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转向更好地兼顾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规划编制要关注公共利益、长远利益和社会公平,完善城乡功能,营造良好人居环境,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
二、完善城乡规划编制、管理体系
1、完善城乡规划编制体系,应坚持以城市规划为重点,以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依托,整合城市总体规划、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控制性规划以及各种专项规划,使规划编制覆盖到行政区域内的乡(镇)、村,构建科学、合理、合法的城乡规划体系,强化城乡规划对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先导、统筹作用。
2、完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建立统一协调的规划管理体系,按照“三规融合”的原则,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建立规划的信息共享平台,在此基础上进行城乡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划分不同的功能区。强化全局意识,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时序,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土地供应计划,有序推进城市建设;健全制度措施,使各重点建设项目与城市、镇总体规划及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完善城乡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扩宽公众咨询途径,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使城乡规划编制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大众诉求。
三、城乡规划引导城乡统筹发展
城乡规划是一种空间战略规划,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综合调控手段。城乡规划在城乡统筹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统筹城乡规划,实现区域产业和人口的合理集聚,增强城镇的辐射作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实施好城乡协调发展规划,组织编制并落实城乡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规划,是引导城市与乡镇之间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是通过城乡规划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营造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环境。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改善生态环境,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农村活力和农民生活水平,拓展城镇发展空间。达到城乡之间取长补短、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阶段。
四、城乡统筹发展的规划原则
1、以城带乡、以乡保城
依靠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减少农民数量,鼓励农民进城和在城镇从事二、三产业,通过城镇的发展带动农村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集约调整城镇产业建设用地,同时强化农村作为区域生态基础的特征,保障城镇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2、空间集聚、划定城乡
以“三集中”为基本形式,依据城、镇、村三级居民点体系的规划,鼓励各城镇和农村集聚发展、集约经营。通过划定城镇发展边界,明确城镇和农村的地域范围,保持农村特色风貌。
3、设施先行、区域共享
城乡统筹的首要任务之一是首先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的共享和联通,使城市基础设施能够服务于农村地区,通过在中心村市政设施和服务设施的优先配置,引导农村人口向中心村集聚。
4、错位发展、尊重文化
引导城镇与农村的差别化发展,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农村地区仅发展第一产业以及利用其农业、生态、文化资源发展的第三产业,突出农村的文化特色。
五、城乡统筹发展目标
1、经济目标:形成城乡互补与城镇产业化的富裕城乡
城乡统筹的经济目标是形成一个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布局体系。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和工业园区的优势,实现城乡之间的合作;又要以城市为依托、乡村为基础、集镇为纽带,形成既服务于城市,又提高了乡村的自增力,使乡村尽快地富裕起来,并形成城乡结合、工农结合开放型的经济实体。同时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聚是实现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关键。
2、社会目标: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和谐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需要解决劳动力转移的关键问题,而吸纳劳动力必须依托城镇化进程,而由于空间发展机会的不均等性,因此要提高城镇化的效率必须鼓励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形成就业岗位与居住空间相适应的健康城镇化进程。
公共服务设施均化等是城乡统筹的另外一个目标。在制定城镇化发展战略以及新农村发展战略时要对农村地区发展放到重点位置,城乡统筹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发展的重视。规划的实施需要各级政府制定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并建立区域性的协调机制、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制度,从根本上改变各自为政的发展限制。另外引入市场化管理体制,城乡统筹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多方筹集资金,可按照国家、集体、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多层次、多渠道增加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把城乡统筹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向社会。
(4)空间目标:构筑内部资源与外部机遇相匹配的集约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规划核心在于高效的对空间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实现经济产出和整体利益的最大化。要鼓励有条件地区率先发展,优先扶持那些具有战略意义、交通便捷、水土等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让具有全局性影响的产业项目率先上马,充分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性作用,通过集中建设交通、市政等基础性设施来引导产业发展,合理规划布局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城乡统筹建设同时要兼顾现状和长远发展,要禁止或者限制不具备发展条件地区发展,促使国土开发空间的整体高效利用,促进土地集约利用;形成合理国土开发秩序,避免造成无序竞争和空间资源浪费。
(3)生态目标:建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绿色城乡
城乡统筹建设要将生态文明理念放在首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满足自身需要而不损害自然环境。城乡统筹建设要优先关注不可建设用地,优先划定区域绿地、生态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禁止开发区域,控制战略性、稀缺性资源,主动出击应对快速城市化的无序蔓延,为城乡可持续发展预留充足的生态空间;要优先划定生态环境空间和布置生态环保设施,再合理布局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
同时要充分发挥乡镇的生态优势就必须做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农业上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工业上实现循环生产、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同时结合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旅游等,建立乡镇的绿色产业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承勇.影响城乡统筹的制约因素和协调发展对策[M].决策导刊.2007.第10期
关键词:城郊型农村;农业;旅游;
中图分类号: F59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河南考察期间,对“三农”工作作出了明确指示:“要重点抓好粮食生产、现代农业建设、城乡一体化发展;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要立足打造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目标和任务,在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上开辟新途径、挖掘新空间、培育新优势、取得新突破;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命脉在水利,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这些关键点要一个一个抓落实、抓到位,努力在高基点上实现粮食生产新突破;家庭经营和规模经营要统一起来,积极稳妥推进土地流转,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所以,在城郊型乡村的产业发展之中也应当认真贯彻的重要指示,以农业为根本,以旅游为突破,走特色生产之路、走结构创新之路、走市场经济之路、走科技发展之路、只有通过不断的完善与坚守,才能促进我国城郊型乡村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城郊型乡村的概述
改革开放前的30年,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隔的二元结构,扭曲了经济建设中城乡、工农等关系,城乡结合部的城市郊区是城乡二元矛盾的焦点。实行土地承包和家庭经营后,城郊农民依托城市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和商品性农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但与传统派购制度形成冲突。正是在这种矛盾和冲突中,为适应社会需要和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分化出以鲜活农副产品生产为主的城郊型农业,其理论内涵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因此,城郊型农业是都市型农业起点,都市型农业是城郊型农业转变的目标。通常而言,城郊型乡村主要是指大中城市郊区,其有着经济条件较好,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交通便捷,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高,土地产出率高,农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的特点,是大中城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近年来,我国城乡人地关系危机日趋严峻,乡村在快速城镇化发展之下面临着乡村人员流失、土地资源流失及农业产业无突破等困境,尤其是城郊型乡村长期处于一种突变、混沌、无序和转型的发展状态。因此,对于城郊型乡村产业发展规划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城郊型乡村农业的发展
从传统意义上讲,城郊型农业就是指位于城市郊区,以满足城市居民对鲜活农副产品需求为目的的生产供应型农业。但随着社会经济体制、交通通信条件和人们思想观念等的改变,城郊型农业已突破了传统概念的局限。在外延上,由城市所属的近郊区向行政区划以外的远郊发展,由面向一个城市扩展到面向周边多个城市。在内涵上,不仅单一地为城市供应农副产品,也为城市提供工业原料和劳务服务,还包括通过生态、观光、旅游农业来满足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在农业为城市服务的同时,依托城市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即城郊型农业的规模优势更加突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服务内容更加丰富,城市辐射不断加强。因此,现代城郊型农业是指位于半城市化的城市郊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城市为依托、以鲜活农副产品和副食品生产为重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市场和生态环境需求,城乡经济相互渗透的一种区域性高效型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另外,其着地域位置好,与市场联接紧,集的化程度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等特点。
1.城郊型农业的基本功能发展的概况
由于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郊型农业功能不断深化。立足于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注重农村与城市协调、人与自然和谐,通过对近(城)郊农村经济、社会、生态等功能开发,实现城市与郊区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一体化发展是城郊型农业发展的宗旨。该宗旨决定了现代城郊型农业不仅应具备传统的经济和政治功能,还应包含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
2.城郊型农业发展规划
城郊型农业近年因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步伐加快,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需要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农产品结构单一,农副产品供给不足的被动局面仍未从根本上扭转。特别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米袋子、菜篮子”需求量更大,标准更高。因此,可以说抓好城郊型农业是建设城市、发展城市的客观要求。
(1)从地域特征及周边发展环境考虑,走特色化生产之路。打造地域农产品品牌效应,进一步提高城郊型农业发展水平,必须紧紧按照“绿色、生态、优质、高效”的要求,以服务城市、繁荣经济、优化生态为核心,努力打破传统的生产模式。
(2)全面推进农业建设园区化、产业化、生态化,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与转型,走创新化之路。全面的促进城郊型农业发展水平提升。
(3)强化服务市场功能,走市场化之路。努力向效益、生态、休闲农业拓展,使农业向绿色安全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农业转变,成为具有生产、观光、旅游、休闲等多项功能融合的现代农业。
三、城郊型乡村的旅游发展规划
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在典型的乡村环境中放松自己的身心。于是,农业与旅游业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农业休闲旅游应运而生,乡村休闲旅游是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与此同时,城郊型乡村旅游发展不能够脱离生产,应围绕生产组织相关旅游方式;应建立地方特色,并通过分析未来旅游人群构成,从而设置与其相关的设施。其次,也须注重乡村原有的风貌景观元素,进而培养城郊型乡村的核心竞争力。
1.合理制定城郊型乡村土地利用规划
城郊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城郊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城镇化推进的背景下,合理制定城郊土地利用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促进城郊地区城市用地和农用地的节约化利用,整治其他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在满足城市发展空间需求的同时,确保城郊农用地的数量和规模,维护乡村性旅游资源滋生的土壤,为城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赢得资源载体和空间场所。
2.科学制定城郊旅游发展规划
依据土地利用规划所划定的农用地红线范围,考虑城镇化发展的空间动向,对城郊乡村旅游资源空间布局和开发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以市场为导向,以特色为依据,精心设计旅游产品和旅游项目;合理规划旅游接待设施、服务设施、游憩设施,并保护城郊乡村实体景观、文化资源及自然环境,实现城郊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
3.空间上区别开发,按圈层分层次发展
以近郊、中郊、远郊为空间范围划分3个圈层,分层次地对各圈层的乡村旅游产品区别开发。在近郊区宜开发对城镇化适应性较强的休闲、娱乐、健身等参与性旅游产品;中郊区宜开发乡村实体景观、乡村文化等乡村性强的旅游产品,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乡村民俗和生活体验、乡村聚落参观等;远郊区则适宜开发生态旅游、生态农业观光、乡村度假等为主题的旅游产品。
结语
综上所述,为确保城郊型乡村产业的整体发展,我们需要充分重视其农业与旅游等方面的发展规划,走村民自发、政府引导、外部资金适当扶持的建设之路,通过科学及合理的发展规划和布局,进一步确保城郊型乡村的快速发展,从而为当地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条件。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发展方向;问题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along with the people to protect environment, improv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rising, landscaping industry appeared a hitherto unknown vigorous potential. But the landscape engineering in the actual operation process also exposed many problems, the city of our country gardens afforest also did not achieve the desired results, the city landscape, planning and landscape the direction of future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ome personal opinions. For reference.
Key words: city landscape; landscape planning; development direction; problem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1.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
1.1 老城区绿地率不高,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不广。近年来的绿化建设使城市绿化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城市绿化面临的任务仍十分艰巨。特别是老城区的中心城区,绿地率低下。而这一区域又是人口集聚的中心,因此提高和完善这一区域的绿化尤其重要。目前城市绿化最大的难题是旧城区缺少绿化土地,而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缺陷,但屋顶绿化建设屈指可数。
1.2 绿化养护资金缺少,居住区绿化养护管理体制不完善。绿化养护资金是决定养护质量的关键因素,目前出现一部分老居住区的绿化养护仍由政府承担,一部分居住区无物业管理,造成绿化无人养护,一部分居住区有物业管理,但养护费用标准偏低的现象,使得居住区绿化养护主体不明、责任不清,甚至出现了一年绿、二年荒、三年光的现象。因此需逐步培养业主承担养护经费的养护模式。此外,部分地区绿化管理机构设置也存在问题。
1.3 低价中标,工程质量难以保证。园林建设工程的招标采取无底价竞标法(最低价竞标)、有标底竞标法等形式,几年前大量采用有标底竞标或邀请招标法,都因招标执行过程中存在人为操作过程而告终。目前的招标方法普遍采用最低价竞标法。所谓低价中标,其最根本目的是追求价廉物美,是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重要手段,是参照世行贷款项目及国际上通行的低价中标原则的结果,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我国工程建设领域许多项目均采用“经过评审,选择投标价最低的投标人中标”的方式。这种方法理论上是对建设工程的成本控制,对招标过程中人为操作起到很好的作用,但随之带来的后遗症也很多。
2.发展城市的园林景观规划。
2.1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
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方法,首先应当进行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是指检测人类的规划、措施和行为对每个自然界的元素及其网络体系带来的影响。必须明确这种影响是否很显著,如果影响不是很大,则该规划是“可以承受”的,如果造成的影响很显著,则必须研究如何通过其他方法和措施来减少这种影响。如德国的“对城市规划方案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测”,第一步是检查建设计划有没有对自然界和景观造成明显的破坏,对环境有明显破坏的方面被详细地记录到“自然环境承受力检查报告”中,该报告包括调查、描写和评价规划和设计所触及的所有对象。第二步,要检测以什么样的方式可以避免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或者使之最小化。不得已而存在的破坏,要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补偿。
2.2在规划中尽量避免对自然界的破坏。
在进行新的规划和设计时,为了避免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影响,应首先进行环境影响研究,并把研究的结果作为规划设计的条件。科研人员通过对植被调查、地面打孔及对周边环境的调查研究(气候/空气、表面水、动物世界),得出生态方面的重要数据,并提出设计前提条件。例如在气候方面可根据季节和通风情况来约束未来建筑的形状,限制楼层高度,保留新鲜空气通风道。提出对自然生态的要求、物种保护的限制以及区域建设的建议等。明确的生态要求会帮助解决问题,有助于形成可持续性发展方案。
2.3发展城市周边自然景观。
在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在核心城市建造众多新居住区,使大量绿地景观空间被侵蚀。城市周边原有的自然生态系统被破坏,出现了社区之间的“真空地带”,或者由于原有工厂搬迁所形成的弃置地,使地块生态系统生产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或丧失、土壤养分维持能力和物质循环效率降低。改善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能够增加城市内动植物物种的丰富性、改变区域小气候和城市景观,对城市空间和市民生活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态化是进行城市周边自然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利用自然过程,采取自然演替方法是重要的手段,包括采用乡土物种,恢复植被群落与演替,改善土壤质量,恢复自然河道与水的自然过程等,以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稳定性。
2.4减少能源需求。
现代社会的发展依赖于能源的消费。预测到2050 年对能源的消费需求量将比现在翻两到三倍。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要求更有效的使用能源,并且充分利用可再生性能源。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带来大量的建设,建筑的节能和可再生性的开发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在规划和设计,要优先考虑减少能源的需求,并与整体性生态规划相结合。
2.5加强雨水利用。
雨水是城市生态中的重要元素,一方面在许多地区淡水供应紧张,需要长距离输水道来保证城市供水;另一方面在多雨季节洪水泛滥成灾,给人们生活和财产带来严重的威胁和损失。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看,随着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展,土地表层不断硬质化,导致天然降水不能迅速下渗和蒸发,而是通过人工排水管排入河道系统,在多雨的季节大量排入河道的雨水远远超过了河道系统本身的泄洪能力,导致洪水泛滥。另外用长距离输水道供给的城市饮用水,一部分变成城市污水,在经过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处理后也被排入河道。这几方面的因素,大大破坏了天然水系的循环过程,使洪水增加。因此要从生态的角度尽可能的保持和恢复天然水体的循环系统
3.发展方向。
3.1城乡生态绿地系统的建设。
我国城镇将聚集大量人口,城市化率将达到80%以上。占城市建设用地30% 的城市生态绿地和城市市域范围内的乡村绿地构成的生态绿地系统,承担了改
善城乡物质环境,提高生活质量,满足精神需求的重要任务,成为全民福利的重要组成部分。
3.2防灾避灾体系设立。
虽然人类不可能摆脱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但是,很有必要研究对其防御和减弱的技术,特别是在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城市绿地系统将有效构成一套防灾避灾体系。我们甚至要建立跨省的、区域性的生态绿地系统来防灾减灾避灾。如果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我国有些沿海城市将部分被淹,从而会引发大规模人口迁移和新城的建设。
3.3风景园林植物材料的培育和生产。
我国拥有丰富的珍贵的野生植物资源,有待开发利用。通过将现代生物技术和传统培育技术相结合,许多野生的、乡土的风景园林植物的大量生产,可以满足我国城市绿地中对植物多样性的需求,改善生态环境。
3.景园林的产业化和法制化。
由于当今环境物质条件和社会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作为城乡人居环境建设的主导行业之一,风景园林迫切需要从科研、教育、策划、规划、设计、施工、监理、养护、植物材料和土建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技术与行政管理等,形成分工明确、合作紧密的链状产业形态,从而保证高质量地完成各项艰巨的任务。与此同时,国家和地方两级风景园林法规的制定,将从根本上规范整个行业的行为以及与其他相关行业的合作,同时与国家和地方的其他法规相衔接。当然,也要制定和实施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从而,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化、现代化的风景园林行业。
通过对当前的形势分析,按照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战略部署和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我们确定20*年工作总的思路为:以*大都市区南翼中心为定位,充分发挥规划先导作用,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全面整顿建筑市场秩序,狠抓工程质量和安全工作,促进建设行业健康发展;深入开展“效能革命”,不断推进行风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在具体工作中,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规划,努力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推动城市整体发展。根据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的要求,推动城市按“北接、南跨、东扩、西延”方向发展。“北接”,在去年已做好塘下中心区规划、汽车文化走廊、北工业园区、东工业园区前期准备工作基础上,今年着重做好实施工作;“南跨”,要做好经济开发区规划和总体规划的衔接,编制*中心区规划和*南岸景观设计,促进*江两岸协调发展;“东扩”,要编制实施*大道规划,加快塘下、汀田、莘塍和安阳的融合,连接*国际轻工业城,形成东部沿海金色产业带。“西延”,高起点编制*乡(*公路—*背)片区规划,加快开发旅游、休闲、渡假、娱乐和一类住宅区开发,带动西部发展。
主动接轨*大都市。把*的城市基础设施充分融入*大都市区的基础设施网络,实行共建共享和效益最大化。要加强与*方向联系,与环*规划衔接,在环*范围内以生态园区建设为主。要做好*大道、*外环线和滨海大道的衔接。同时要积极争取*市重大建设项目(如高教园区)在我市落户,提升城市档次。
提升城市建设品位。在规划编制上,要以山水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为定位,充分体现显山露水和文化深厚的特色。今年要着手城市整体设计,明晰城市空间形态,突出城市节点,凸现城市景观线,塑造城市特色,提升城市整体品位。借1*国道汽车文化走廊、*大道、温瑞塘河整治和工业园区建设,全面带动沿线、沿岸和区内村庄以城市标准进行规划建设,促进农村向城市的转变。同时,在具体项目规划建设上,以“增加亮点、杜绝败笔”为准则,要求重要地段、重要部位的小区规划和建筑设计,必须要有比较方案,要经专家评审,并且在招投标阶段明确要求建设工程须进行创优夺杯。
增强城市承载功能。目前,城市问题突出表现在交通拥挤、地上地下开发不协调两个方面,今年将此作为主攻的难题来抓。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深入研究城市交通发展战略,重点解决目前交通拥挤、道路卡口多、安全性不强、停车难等问题。编制地下空间利用规划,整合各种管线资源,防止道路经常“开膛破肚”;设置地下停车场,弥补地面停车不足;建设人防系统,满足人民防空要求。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继续推进“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在城市建成区范围内的村镇,要结合重点工程和工业园区建设,高起点、大手笔地进行改造,促进村居向社区的转变。建成区以外的村庄,要以整治为主,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在去年完成25个乡镇的村庄布点规划和139个村庄规划,以及启动牛伏岭等6个示范村建设的基础上,今年要完成剩余的135个村庄规划编制任务,并按《实施意见》确定的指标对三类地区进行分类指导。
二、寻求对策,切实抓好违建治理工作
当前,全市普遍存在的违章建筑严重影响着城乡面貌,也成了规划管理最棘手的问题。今年,我们计划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加以整治:一是加大日常巡查力度。从改进自身工作方法入手,按照“谁分管、谁负责”的原则,实行管理人员分片负责制,把“责任田”分配到人,把任务落实到人,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加强批后跟踪管理,做到早发现、早制止。二是加大对设计、施工单位管理力度。要求民房建设必须要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和施工企业,对于未批先建、批少建多的违建现象,严格按照有关法规和规定对设计、施工单位进行处罚,从而使业主即使有违建念头却无法实施。三是启动“没收”处罚方式。“没收”是法律规定对违建物处罚的一种方式,但至今一直未予采取。针对利益驱动的因素,采取“没收”方式进行处罚后再组织拍卖,可以使违建者无利可图,大大增加违建成本,从而在思想上打消违建念头。四是联合房管部门执法。要求市政府做好协调,我局会同房管部门联合对违建现象进行打击。凡是有部分违章的建筑物,整幢产权证不予办理,迫使其拆除违章部分后才予以确权。五是探索管理人员福利保障机制。目前,规划管理人员的工资福利大部分来源只能依靠罚款来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违建拆除力度,纵容了违建现象的蔓延。建议市政府对管理人员转为全额拨款,如果财政确实有困难,建议探索采取其它经费支出渠道,以解决“以罚养人”机制的弊端。
三、强化管理,大力促进建设行业健康发展
优化建筑业企业结构。针对目前我市建筑业企业总承包偏多,专业承包偏少,劳务分包更少,以及企业资质低、市场竞争力弱的现状,积极引导企业通过改制兼并、资产重组、引进人才达到总包企业资质晋升,积极发展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企业。此外,建议市政府出台类似工业四十条的优惠政策,扶持本市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严格执行今年新出台的《*市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资格预审办法》、《*市施工、房开、勘察设计、监理、造价咨询、招标企业建筑市场不良行为管理暂行规定》等6项制度,全力遏制工程交易过程中的挂靠和串标现象。严格执行施工许可证制度和竣工验收备案制度,凡不符合法定开工条件的,一律不得颁发施工许可证或批准开工;凡发现违法行为的,要责令其工程停止使用,经整改后重新组织竣工验收,切实把好工程开工和交付使用两道关。要积极探索工程风险管理机制,争取在投标担保、工程履约担保、业主支付担保和保修担保方面有所突破。要充分发挥有形建筑市场的作用,努力培育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市场,制定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的评标办法、交易规则以及配套措施,确保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工程进入交易中心公开交易。要加强建设工程稽查工作,重点查处违反法定建设程序、违反强制性标准方面和招投标领域、装饰装修材料市场的违法违纪行为,确保有关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提高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增强“百年大计、质量第一”意识,强化对工程质量和安全的监督管理。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完善施工图案审查和竣工验收备案工作,从源头和收尾环节抓好工程质量。要完善工程监理制度,建立科学、严格的工程监理旁站、压卡制度,强化监理人员对涉及结构安全的关键部位、工序实行现场跟班监督,制止一人监督超要求的多个工地的现象。要探索村镇民房建设的质量监督、监理模式,提高村镇民房建设质量。要继续建设工程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加大依法处罚力度,杜绝三级以上重大事故,减少一般事故。
关键词:城市规划;产业经济;城市规划与产业经济发展
一、产业经济发展与城市规划是紧密相关的
实际上,从规划的本质角度来说,就是对城市土地的合理布局、开发和利用。而一个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目标的实现,落在地域上也表现为各类经济产业对土地的使用。具体的两者联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城际联系的影响
由于城市不是孤立的个体,它与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是有形的如城市的对外交通,无形的如邮电通讯以及电子信息等,而产业的生产过程涉及原材料的采集、生产设备的引进、产品的市场销售等都需要与外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每一次产业经济的发展,都对城市的对外联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城市规划要对对外联系特别是大型的交通枢纽的基础设施进行统筹安排,而合理的安排必然会促进产业经济的发展。
(二)对城市内部联系的影响
城市是一个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所谓“动一发而牵全身”。例如: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体力劳动者,城市规划中就要为这些劳动力提供相应的生活设施、交通设施与社会福利保障设施及其子女的文化教育设施,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需要大量脑力劳动者,这样一来对城市的科技文化设施如高校、科研院所等的设施要求就会更高。重工业则需要提供充足的能源设施与便捷的交通设施相辅助。所以规划中一定要考虑到产业及其相关设施的需求。
(三)对城市功能发展的影响
城市发展离不开产业经济,产业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城市的支撑,在低级产业如原材料生产的地区,甚至影响到所在城市的生死存亡,当然在具有全面与发达的综合性城市,不会由于一种产业的兴亡而决定城市的兴衰。但是合理的产业结构、健康的产业发展能有效地促进城市的发展,而产业结构的不合理将导致城市的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功能的失衡与矛盾的恶化,成为阻碍城市发展的绊脚石。
因此,产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与城市规划是息息相关的,有了城市规划的宏观指导和综合平衡,产业发展才有了支撑基础,而产业的优化发展又为城市的壮大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对城市规划的决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产业经济发展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一)对城市土地规划的影响
土地是城市的最基本的组成要素,它由于规模大小、地理位置、地质水文、地形地貌等不同呈现的用途也各不相同。
(二)对城市环境规划的影响
这里指的环境一方面指的是环境污染的层面,另一方面指的是地理环境如靠山、沿河、滨海、或临近铁路、港口及城市主要干道等层面,一般来说技术密集型产业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需要建立在环境优美离城市中心较近的位置;而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通常情况下资源消耗大、污染较严重,所以必须依据情况规划在城市下风向的郊区。
(三)对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影响
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包括电力电信、给水排水、环卫设施等等,也包括交通、通讯等设施,产业生产的发展无时无刻离不开这些基础设施的支持,并且对这些基础设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对电力电信,除了单位产量耗电量,对电压、电流也根据生产的工艺要求有不同的需求;又如给水排水,各个产业的需水质量、水压、净化程度都各不相同,还有就是用水性质,农业用水、生产用水还是消防用水都有不同的要求。
(四)对城市服务设施规划的影响
产业生产需求对产品原料及成品进行及时地流通,也需要对资金的流通。这就形成了对城市商业、金融、仓储等其他服务设施有了需求,这些服务设施主要来自第三产业,在社会分工日趋细化的今天,这种需求度将越来越高。这也对规划提出了新的挑战,不但要使产业在量上得到发展,更要在质上有新的飞跃,是产业更具有生命力。
三、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城市规划对产业布局的影响存在的几个问题
1.从城市规划的编制依据来看。城市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如GDP目标及其相应的经济指标。相应的产业经济发展模式如何,现有的产业结构将做哪些必要的调整,产业布局情况如何,都是规划部门要考虑的因素。所以产业经济要想实现城市空间地域的合理落实和布置就必须遵循规划的思想。
2.从规划编制的时限来看。城市规划是一定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具体化,除了对城市进行长远设想外,还必须有一定的规划年限。但实际工作中,常出现规划期限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期限不一致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发挥规划对产业经济的指导作用,就要加强规划时限确定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3.从规划的方法来看。传统的规划方法是先根据城市人口的机械增长与自然增长预测城市的总人口,然后根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计算城市用地规模,并按照城市用地的现状与合理的用地比例进行功能布局与用地划分。而事实上这样是不够的,如果过多考虑人的因素,忽视产业经济对城市规划的影响,就会适得其反。因此规划期限内应对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规模及各产业结构进行预测来换算成用地规模、基础设施规模,并落实到城市空间中去,这样的规划更具说服力。
4.从城市规划实施的情况来看。传统的规划模式强调功能分区,这就忽略了城市固有的文化内涵。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特有的史脉和文脉,不是靠规划来改造或设计就能形成的,所以不应该过分强调主观的意识,应结合每个城市的独特经济活动内涵,进行规划布置以促进城市更好的发展。
(二)城市规划对产业经济影响的基本因素
基于上面提到的城市规划对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修缮,用新方法、新思路使其对产业经济的影响向着更有利的方向发展。
1.规划新的空间模型,对产业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方式中,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日益增大,如“加速城市地区的新城和卫星城建设、推动工业企业向外迁移、城市中心地区功能的转变和重建”,随着这些规划的实施,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城市面貌有了创新性的改变,城市规划已经在产业经济结构的空间深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借助新的城市规划手段,增强城市的资本竞争能力。实践证明,基础设施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将会促进个体和群体部门的投资欲望,刺激城市企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从而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有助于城市产业发展的高级化。现阶段高水准的城市基础设施可以增强城市优势和吸引力,尤其是能够增强引入国际资本的竞争力,所以基础设施规划的好也会促进产业经济的蓬勃发展,产业竞争力强了就会扩大优势不断创新进步使其自身更加完善更加成熟。
3.加速城镇化脚步,为城市经济增长提供新的机遇。城市地域分布格局的转变,将意味着经济的结构更加合理,有利于发展城市及城际的经济联系,促进城市工业分散和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扩大产业的竞争能力,提高第三产业的需求,更好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四、如何利用两者的紧密关系使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城市经济发展是城市社会发展的基础,城市社会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动力。城市经济的发展即城市产业经济的发展,它包含一、二、三产业经济的协调发展,但不同的城市性质,三者的权重不同,但在城市经济中第二产业应该有相当的比重来作为支撑,那么,
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发挥产业优势,体现产业经济规律,使两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重视城市第一产业的发展,创造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绿色环境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人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保证。现阶段,我国正在全面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但是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又在不断的吞噬着农村的地域,一面是生命的基础,一面由于城市化的发展有需要不断的扩展空间占用土地。事实表明:尤其是大城市农业的比重正在逐年下降,这样任凭城市扩张忽视农业发展的现象,在城市规划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二)进行第二产业结构调整,适应城市新空间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脚步,国有企业的干戈、改制工作的逐步推开,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刻的调整,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进入WTO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世界经济环境的新格局、新挑战,城市规划也要与时俱进,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与改革。
首先,要把握重点,针对第二产业的总体目标和发展方向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其次,充分重视高新技术或资金密集无污染型产业即都市型工业在城市中的再定位问题,从而使城市的布局形态更趋合理,使城市发展更为有序、有效、有机统一。
(三)加速城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组产业规划布局
在加速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进程中,城市特别是区域性中心城市,对加快信息、金融、商贸、文化、教育、旅游、社区服务、中介服务等事业的发展蕴藏着极大的潜力。所以,目前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城市中心的经济结构,扩大第三产业服务范围。把城市中心地区建设成为全市甚至全市域的城市经济指导中心,对未来经济产业诱导和前瞻影响。第三产业用地,不是简单的商业用地、办公用地,只要符合总体规划要求,适合第三产业布局,均可纳入这类产业用地,从而克服对第三产业发展的局限性,而对于小型的第三产业布局则可以在社区规划、居住区规划中,使服务的对象更具体化,使产业发展真正贴近居民的生活。
五、总结
综上所述,产业经济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城市产业经济对城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城市经济中心地位的确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提出了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号召,并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前瞻理论,这些必将为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的各自发展及其相互作用产生有利的影响。城市规划和产业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才能尽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使我国的城市乃至国家建设朝着有序、稳妥地方向不断的推进。
【参考文献】
[1]胡建东.城市产业经济与城市规划关系初探[J].上海城市规划,1999,(6).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新城规划;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城乡一体化的核心内涵是确保各项资源在城市与乡村两个空间单元之间的均等分配,具体包括产业一体化、经济一体化、社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新城处于城市空间单元与乡村空间单元的过渡地带,是城乡空间一体化的核心突破口;同时新城受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及乡村地区影响制约,是城乡经济一体化的重要节点;新城作为中心城市人流溢出的空间载体,同时吸引着乡村人口的流入,是城乡社会文化的融合交汇区;此外新城承接中心城市产业职能,对接乡村产业需求,是城乡产业发展的供需对接区;因此新城建设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1、背景
新城往往伴随着中心城市人口的外迁和用地的扩张,尽管各个新城在功能、形态上存在差异但是新城规划的初衷都是相似的,即使其成为新的地区增长点或经济新的复兴地,英国最早的新城就是为了疏散中心城市人口、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而产生的。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各种城市、社会问题是促使新城形成的内在因素,工业污染严重、人口密度大、住房质量低、卫生环境差、城市建设用地无序扩张蔓延,这些问题矛盾在原有空间单元内无法解决,此时新城应运而生,成为解决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良方。
新城最早是以卫星城的形式出现的,受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启发,在大城市郊区或附近地区新建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城镇,分散中心城市(母城)的人口和产业;在空间上,新城不论距母城远近,均应以绿带包围,与母城在地域上相分隔,并有交通相连。之后经过昂温(R. Unwin)、帕克等人的改善和优化,新城从最初的卧城逐步向半独立、完全独立式发展。现已形成具有较大人口规模、便捷交通联系通道、完善产业职能、高品质公共服务的完全独立的区域增长点[1]。
目前,我国已步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大城市面临着中心城区人口拥挤、布局混乱、土地配置效率低、交通拥挤、环境恶化、公共设施短缺等问题,普遍存在着城市化与郊区化二元并存的特殊情况,作为“城”、“乡”空间的过渡地带,新城迎来了建设,大城市纷纷兴起新城规划以此来扩展原有城市空间,向外疏散人口、转移产业,缓解中心城的压力。
2、实践案例
(1)美国哥伦比亚新城
哥伦比亚城作为新城位于华盛顿和巴尔的摩之间的哈佛县境内,规模相当庞大,占地约6000 hm2,共有24个会所,2 500个行业,5万个工作岗位,24所中、小学校,4 所大学和1个社区学院。为建设“有活力”的社区,规划构筑清晰的“新城—小区—组团”的三级结构体系(图1),延续地区历史,强调“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信仰、不同阶层”的人的共存空间,实现社区人口构成的多样化,增强居民的社区感,被公认的美国最成功的新城开发项目[2]。
图1:哥伦比亚新城图解图2:2001版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图
(2)北京新城建设
为整合区域经济格局、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北京市提出了“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市域空间发展战略构想,其中将重点发展位于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亦庄三个新城,控制人口规模为70-90万,并依托现有卫星城和重大基础设施将建设成为相对独立、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交通便捷、公共服务设施发达的健康新城,并成为中心城人口和职能疏解及新产业集聚的主要地区,形成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相结合的“中心城-新城-建制镇”三级区域反磁力系统[3]。
(3)上海新城建设
1959年上海市为分散一部分工业企业,减少市区人口过分集中的现象提出建设5个卫星城,并规划12个新卫星城;2001年规划11个新城,每个新城规划人口20-30万人,并提出上海郊区“一城九镇”的空间格局(图2),以加快郊区产业集聚、促使郊区人口集中,增强郊区城镇对中心城区的“反磁力”[4];之后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中心村”4级城乡体系。夏丽卿认为上海市新城已出具规模,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等已优于中心城,已经成为上海城镇体系重要组成部分[5]。
通过对新城规划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的梳理,可以看出新城是区域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区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新城通过转移承接中心城市的部分人流和产业职能,拓展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圈,并作为传输带或传输链条将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作用于中小城镇并伸入乡村地区,采用“中心城带动新城、新城带动中小城镇、中小城镇带动广大乡村腹地”的方式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3、新城发展动力机制解析
新城位于中心城市与乡村地区的过渡地带,是大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在空间上的必然延伸,新城(城市副中心、新市镇、新区)是大都市发展后续力量的重要载体,总的来说新城主要受三重作用力共同作用,一方面是来自于中心城市的辐射吸引力,这是新城产生、发展、壮大的根本动力;一方面是来自乡村地区的外部推动力,乡村之所以一直是区域发展的弱势单元,源于其落后的生活环境、就业环境和服务设施,缺乏内在凝聚力,表现为乡村内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向外消散,而新城作为地区新的增长点由于其便捷的区位优势必然是乡村能流汇集的首选之地,因此来自乡村地区的外部推动力是新城快速发展的主要助力;另一方面是新城自身的内在生长力,新城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内部充斥着各种流的相互作用力,这种内在的、复杂的、动态的流运动促使新城呈螺旋状上升趋势,促使新城的生长和发展(图3)。新城在这三种作用力下规模不断增长扩张,功能不断提升完善,城市结构不断优化完整,同时城乡体系不断健全,逐步实现一体化。
图3:新城动力机制模式图
4城乡一体化导向下新城规划的发展模式
根据新城产生的主导作用力的不同,可将新城发展模式分为以下几类。
(1)承接转移产业主导型发展模式
这类新城产生的主要目的是舒缓中心城市的问题和矛盾、承担部分城市职能,根据采取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产业园区依托型、大学城依托型、城市结构优化型、城市功能置换联动型等。其中产业园区依托型、大学城依托型是从区域层面对中心城市的功能空间调整的结果,新建产业园区或者集中设置科研教育院校,分离出部分城市职能,并依此作为雏形单元向外扩张,不断完善配套其他功能空间。城市结构优化型是中心城市调整内部用地,化零为整,重组空间结构的结果。城市功能置换联动型主要是中心城市面临转型期,需进行功能结构升级转型,而将原有产业及职能转移、过渡到新城,实现新城与中心城市的错位联动发展。
(2)乡村城镇化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是以乡镇企业为依托,以乡村城镇化为路径、以农业产业化为催化剂,通过构建地区产业体系,借助“离土不离乡”的城镇化模式,将新城作为生活、工作、物资集聚的中心区,逐步形成功能多元、规模合理、产业多样的新城体系。在实际规划建设中应大力培养乡村增长点,通过乡村的外部推动力促使新城发展,为新城注入发展动力。
(3)资源依托型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依托于新城的资源优势,包括旅游资源、农业资源、矿产资源等,相应的形成旅游新城、现代农业新城、资源型新城。其中旅游新城凭借地区丰富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大打“旅游品牌”来吸引人流,加快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行业发展,通过与中心城市差异性发展,迅速实现新城“蜕变”,例如北京市亦庄新城、京津塘交叉地段的河北廊坊、西安曲江新区; 现代农业新城是依托地区良好的自然生态条件及设施农业基础,采用现代化农业管理技术,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科技化发展,如杨凌;资源型新城主要是依矿产资源而兴,这一类型的新城往往存在着产城融合及城市功能转型的问题。
5总结
新时期,以大城市-新城-一般城镇-乡镇为核心的区域城镇体系空间格局已经成为普遍的认知,新城作为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的重要节点,其重要作用已经显现。只有科学的、全面的了解新城发展的动力机制,准确把握新城规划的发展模式,才能更好的、更高效的缓解和分流大城市的压力,才能更好的与中心城市及乡村地区协调融合,构建等级层次明确、职能分工合理的区域空间格局,才能促使区域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颖,孙斌栋,胥建华.探索国内外五个特大城市新城发展共性,引导上海新城建设.城市研究[J].2012:104-109.
[2] 杨靖,司玲.马里兰州哥伦比亚的新城规划.规划师[J].2005,21(6):87-90.
[3] 王亚钧,吕佳.新城规划: 构建城市空间新格局.北京规划建设[J].2011:43-44.
【关键词】规划设计;发展方向;生态城市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城市规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将会导致城市功能布局产生总体变化,城市功能逐渐融合,或逐渐分散,对城市交通功能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导致其变化,进而对住宅居住功能产生影响,导致其要求提高。因此,城市规划应当注重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
二、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概述
1、城市规划设计的概念及任务
城市规划设计是研究城市的发展、城市的布局以及综合安排城市中的各项工程建设的综合部署。根据我国城市发展和建设方针、经济技术的政策、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计划、区域规划,以及各个城市所在地的自然条件等来布置城市的体系;确定城市性质、城市的规模;统一进行规划、合理的利用城市中的土地。此外还要综合部署城市的经济、文化以及基础设施等各项建设,以保证城市有秩序和协调地发展,使城市建设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
2、城市规划设计的原则
城市规划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贯彻勤俭方针,采用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尽量少占农田。同时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中各项建设用地,形成合理的功能与布局结构。要正确处理好城市局部建设以及整体发展的辩证关系。做到主次分明,形成统一协调的有机整体。人与环境是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要保持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这是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外,安全原则也是城市规划设计中重要的指标体系。要在编制城市规划设计时考虑到防火、防爆、抗震、防洪等要求,特别注意高层建筑的防火防风等问题。
3、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的分类
城市中一切看到的东西,都是要素,例如建筑物、道路、植物、照明设备、广告等等。国内学者把城市设计的要素分为城市空间体系、城市天际线及制高点、城市边缘与入口、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利用、视线走廊以及水系和绿化措施。笔者认为,把城市的规划和设计要素可以划分为土地使用体系、城市交通体系、城市公共空间体系和城市景观体系几个方面。
三、城市规规划评价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评价体制的原因,当前很多规划环评属于反映型评价,即规划成果已经完成了再进行评价,评价技术人员并没有参与到规划过程中,与项目接触时间很短,使得环评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由于规划工作已经全部完成,评价人员可能调整的余地十分有限,很难从环境的角度全面地否定一些规划,而只能针对规划给出些补救的措施和建议。规划环评自身理论和方法体系的不完善,导致评价时间和结果都不能保证。理论上说,环境评价的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可以明确项目开发者的环境责任并规定应采取的环境保护行动。第二,可以为项目设计者提出环境保护要求和建议。第三,可以为环境管理者提供项目有效管理的科学依据。而对于环境评价的功能,目前国内外学者主要持两种观点:一是将它看成是项目环评向规划层次的扩展,认为应主要基于项目环评发展规划环评的技术、方法与模式;二是将规划环评作为规划编制过程的一个环节,规划环评有效性最终体现并非报告书质量如何,而是评价结论对于能否促进规划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我国目前规划环评的理论依据主要是基于前一观点,因此使得规划环评过分依赖项目环评中的定量方法去研究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规划,评价的结论很难令人信服;同时,规划环评的容和技术方法过于复杂,造成编制时间较长。第三,规划环评自身制度的不完善使评价失去其基本意义。由于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没有有效的监督机制,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使得环评成为某些业主花钱消灾和某些评价人员拿钱替人说话的潜在寻租机会。因此,规划环评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其基本的意义。
四、城市规划设计的措施探讨
1、城市道路应注重景观设计
随着城市建设发展,道路景观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大城市把中心城“街”式道路的绿化、景观设计划分出来,由绿化、景观专业人员进行设计,道路景观专业化精细化设计,使现代城市道路更加美化,配上两侧现代建筑、高档的店面,街更加富含人性化的韵味,对美化城市环境起到重要作用。
带状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兼具生态、防护、安全、美观的功能。城市带状绿地以线性的空间特质,对城市绿地的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城市带状绿地景观规划设计除了具有空间形态线性结构外,还具有构建城市网络的较高连接性,另外因为其具有较长的边界,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接近绿色空间的机会,其同时具备了良好的可达性。除了以上二点外因为带状绿地宽度相对较窄,视线的通透性较好,带状绿地还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2、大型互通立交的设置
城市立交的选型除考虑交通需求外,同时必须考虑立交规模对城市的影响。一般立交规模越大,对其周边环境的影响也越大。通常,全苜蓿叶型或半定向半苜蓿叶型的大型互通立交,动辄桥梁面积数万平方米,占地数十亩甚至上百亩,设置在城市中,体量巨大视觉突兀,占用了城市大量的宝贵用地,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影响。特别是在城市主干路上设置这样的大型立交,解决的仅仅是一个点的交通问题,相邻平面交叉点的问题仍然存在,形成连锁拥堵,单点的互通立交发挥不出交通效益。因此,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不因只孤立地考虑一个点,只有形成该主干路方向的交通连续快速行驶的“快捷路”模式,避免设置占地很大的互通立交,才能有效地改善城市干线道路的交通。
3、生态规划设计
生态城市是一个较新的概念,最早是钱学森教授1992年提出的山水城市构想。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前的生态城市规划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提高经济总量、城市人口的分布、改善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提高环境质量的综合命题。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是把生态观念作为设计思维,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编制生态城市的规划,需要建立健全由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要素构成的规划指标体系。在编制城市生态规划时,需要依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的确定城市的生态功能、经济功能、生态资源配置布局等等,使各项城市活动按照生态城市的要求进行。
同时要充分考虑对原生态的自然生态绿地的保护。在完成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前提上,要认真做好生态城市的规划设计,真正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宗旨,体现出城市特有的生态环境、城市形象、城市文化、城市风格和城市特点。运用生态建筑原理规划设计居住区的布局,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共同形成的物质生活环境、社会生态系统。在城市规划设计中,要坚持以下几项基本的设计原则,一是要要坚持节能低耗无污染的原则,进行合理的布局;二是要充分利用生态技术对城市生活排泄物和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处理。三是要利用好原有生态基础,在保护的基础上提升生态系统的实践价值。生态城市规划设计作为当前最为突出的发展趋势已经得到了很多的应用,从实践经验上看,更好地利用自然生态基础是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生态城市的的关键所在。
五、结束语
城市总体规划中研究确定的城市的性质、规模、用地发展的方向、规划区范围、空间结构布局、实施时序关系等一系列关键的城市发展框架决定了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后环境影响的广泛性和深远性。因此,适时开展规划环评,对规划的环境影响进行正式的、系统的、综合的评价过程,将会在宏观上对城市规划起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建关于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
[2]李琦,张春艳浅谈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发展趋向[J].科技创新导报.2010
[3]李哲,曾坚,肖蓉生态城市美学研究的系统建构[J].现代城市研究.2007
一、完善规划体系,发挥城乡规划引导调控作用。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大对规划的投入力度,把规划编制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拓展规划视野,对外开放规划市场,提高规划技术水准,增强规划科学性、民主性、操作性。按照“科学合理、特色突出、个性鲜明、功能完善”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修编第二轮县城总体规划、西区新城区、老城区等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道路、绿化景观、管网敷设、环境保护等专项规划,力争2020年中心城区近期建设地段控规覆盖率达100%。完成达扎寺镇和唐克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对重要地段、重要节点的城市设计,以及涉及城市整体形象和重要标志物,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
二、抓好全县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切实加强和抓好县城镇体系规划实施工作,按照“体现科学发展、突出特色优势、实现有机对接、强化空间管治”的要求,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协调落实城镇发展与产业配置,加快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职能结构,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进一步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评审、领导决策“三位一体”的规划评审制度,建立城乡规划专家决策的咨询机构,县域内重大项目建设规划、综合性重要基础设施规划、大型项目规划选址、控制性详细规划、镇总体规划项目都须经城乡规划专家决策咨询机构论证,报经县人民政府规划委员会会议审查后,按程序上报审批。规划建设、发改、国土、交通、水利、环保等相关部门建立定期协调制度,保证各类规划的有机衔接。建立完善城乡规划执法制度,强化城乡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检查。
三、以项目为重心推进城市建设。坚持“政府控制规划、规划引导项目、项目吸引资金”的思路,形成规划培育一批、前期储备一批、动工建设一批的项目实施计划。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大力实施一批环保生态工程、框架拉动工程、民生保障工程和公共服务工程,合理布局新区、商贸服务区、住宅小区和休闲娱乐区等功能区块,以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双重力量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以实施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城区功能,加快城郊城镇化进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各类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扩大资金投入,创新大城建体制机制,加快建设和发展,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四、大力推进城市精品工程建设。加强城市策划与城市形象设计工作,牢固树立精品意识,坚持先规划后设计再施工的思路,对城市整体形象及工程项目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建设。建立完善建筑设计方案专家咨询审查制度,做好方案选优,切实加强建筑风貌管理,结合人文自然元素,打造具有鲜明建筑风貌和地方文化特色,促进城市建筑群体和谐统一,塑造富有文化品位和艺术个性的城市景观。大力开展城市综合节能,重点加强市政基础实施和公共建筑节能工作,全面落实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强化城市风貌管理。
五、着力抓好城市道路交通体系建设。实施城市畅通工程,加快县城新区的主次干道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增强城市多层次道路的衔接性和通畅性,逐步完善唐克、巴西、红星、求吉等重点乡镇市政道路工程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强公共交通场站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形成路网完善、结构合理、快速高效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六、突出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抓紧抓实县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工程污水、垃圾处理专项行动工作。目前我县已建成建设规模及内容为新建日处理0.3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一座,并启动运行。现已申报了县唐克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规模及内容为新建日处理2500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待资金落实后即开工建设,下一步积极申报16个乡镇、垃圾无害化处理收运系统设施建设。
七、完善民生工程项目,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把供水、供气、公共交通、排污、防洪、绿化、环卫、限价商品房、公租房、干部周转房和廉租住房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摆在重要的位置。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按需求量建设保障性住房。对农村进城人口和已经转换为城镇身份的人口享受居民同等住房政策待遇。对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行住房租金补贴,扩大廉租住房租赁补贴范围,逐步放宽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的条件,对符合低收入条件的住房困难家族实行应保尽保。落实城市棚户区改造政策措施,加强城镇危旧房改造。完善农村危房改造规划,加强农村建房设计及施工指导服务,制定建筑质量安全管理办法,完成农村危房改造目标任务。
八、更加重视小城镇的建设发展。坚持把小城镇发展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节点,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配套、环境整洁的要求加快规划和建设,严格规划实施与管理,注重发展特色,着力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加大力度开展唐克镇提升打造工程,随着唐克乡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市政服务设施的完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结合唐克镇良好的区位关系,交通便利,物质资源及非物质资源丰富,加快唐克镇重点扶持项目的建设,把唐克镇打造成为精品中心城镇,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打造中心城镇化特色。
关键词:低碳城市;必要性;需解决问题;规划探讨
1低碳城市的概念
低碳城市是以城市空间为载体,发展低碳经济,创新低碳技术,绿色建筑、交通,转变居民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在保证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达到减低碳排放量同时保持经济增长。低碳城市强调在一定的规划、政策和制度建设的推动下,通过建筑设计、交通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以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为基础,推广低碳能源生产和应用,让人们形成健康、节约、低碳的生活和消费方式,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建设低碳城市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和推进,对能源需求不断地加大,同时,我国的资源的基本情况是“富煤、少气、缺油”,因此,决定了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再加上当前第二产业是我国的经济的主体,所以能源消费面向的部门主要是工业,可是由于我国落后的整体科技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的研发,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导致我国经济的高碳特征逐渐加重。为此,我国必须改变传统的经济模式,使得“高能耗高排放”的增长方式向“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生活方式向和经济模式转变。与此同时,引导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规划就是城市规划,所以,我们要以城市规划作为出发点,积极推进低碳城市规划,为构建低碳城市提供良好的服务。因此,建设低碳城市有其必要性,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3低碳城市规划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3.1低碳城市规划的定位
为有效促进低碳城市建设,必须完善相关的低碳城市规划的编制体系。低碳经济、低碳城市是理念,只有将其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才能体现低碳城市规划的作用,也是低碳城市历年进程中第一环节。低碳理念融入现有的法定城乡规划编制体系中,在城市各项规划内容中设置低碳目标、实现低碳目标,落实城市总体布局、城市交通和道路系统布局、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其相关工程规划建设中。低碳经济、低碳城市理念和传统城市规划体系融为一体是现有传统城市规划理论不断完善的体现,也是城市规划作为公共政策所应具备的与时俱进的特点。
3.2低碳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作为规划实施的主要控制手段,是将低碳城市由概念到可操作的关键所在。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1)综合性与单项性相结合。所选指标既有反映综合情况的,又有反映单项情况的。所选指标尽量涵盖低碳城市建设的各个方面;所选指标既能反映总体情况,又能反映各分类、各单项情况。
(2)具体明确、相对独立。所选每个指标均反映一个侧面情况,指标之间尽量不重复交叉。
(3)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具备可操作性。所选指标既有定性描述的,又有可量化的。
(4)可考评性,即通过常规的方法可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对规划的实施与成果检验可进行有效指导。
(5)指标值的适应性。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资源环境条件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应有不同的指标值,从而更有利于实施和推广。
4降低低碳能源消耗的规划手段
城市总体规划阶段要从决策源头和宏观层面上确保低碳发展,实现低碳城市不应该是一种方法,而需要多种方法并行的。城市详细规划阶段要从具体操作层面上实现低碳设计。
4.1城市空间布局。
针对我国城市的现状,要尽快遏制大城市主城区“摊大饼式”的蔓延趋势,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对主城区人口密度过高和功能过分集中的城市要进行适当的有机疏散,并通过规划合理的城镇空间体系,适当遏制大城市的无限膨胀,降低城市的热岛效应,从而减少城市夏季的空调能源消耗。
4.2产业规划
实现低碳目标要从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节能减排等方面入手,而太阳能因其适用的广泛性成为低碳城市清洁能源的首选。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研究国际产业发展规律和我国各地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节能减排战略和建设两型社会的有利时机,先行先试,降低高碳产业的发展速度,提高发展质量;加快城市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大污染工业、设备和企业的退出力度,全面完成城区高污染企业的退出;提高各类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和排放标准;提高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和电力等高能耗行业的规划准入条件;制定低碳产业规划战略,将可再生资源、高新技术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城市规划应该对低碳产业的发展规律加强研究,在用地规划等方面为低碳产业发展提供便利和有效的引导。
4.3交通规划
交通与建筑是现代城市能源消耗最大的2个行业,占总能源消耗的70%以上。因此,要大力推行绿色交通规划,实施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交通模式,确立城市公共交通的优先地位,倡导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出行方式。据估算,北京小汽车出行比例每降低1个百分点,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20万吨以上。目前,我国城市的公交出行比例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大城市公交出行比例已达到50%~60%。因此,在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中,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提高公交出行的比例,有条件的城市要实现地铁、城铁、机场、公交车、出租车等公共交通方式“零换乘”,并保留和扩大城市道路上的自行车道和步行道,提倡绿色出行方式。对外交通规划方面,要推行以城际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加快城际铁路和地铁建设,打造城际高速立体交通网络。此外,要做好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控制私人交通工具的出行规划管制。
4.4房地产开发
大力推行绿色建筑规划设计,研究制定适合各地气候条件的绿色建筑规划设计标准,以绿色建筑替代传统建筑,主要包括:建筑节能政策与法规的建立;建筑节能设计与评价技术标准、供热计量控制技术的研究;可再生能源等新能源和低能耗、超低能耗技术与产品在住宅建筑中的推广应用;提高设计的合理性和延长使用寿命等。
4.5建设园林城市
园林设计是用艺术和技术手段处理自然、建筑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其目的是为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的良好前进。在现代园林植物种植设计中,当以当前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当前土生土长的植物为最佳选择目标。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应性强的外来树种为辅,形成稳定的近自然植物群落,将外来文化和当地文化结合,建立起具有地方特色的、体现当地个性和地方风貌的植物群落。从而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园林绿地景观,成为地域特征识别的重要标志。
5结语
构建低碳城市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也是一项长期性的复杂工程,需要国家、社会、各行业部门的相互配合协作。建设低碳城市,人人有责,我们要从自身做起,认真践行低碳环保理念,作为城市的规划部门,要发挥其带头作用,将低碳理念贯穿到城市规划编制与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创造一个节能型的环保社会。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