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业务管理范文

企业业务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业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业务管理

第1篇:企业业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管理会计;业务流程再造;建议

业务流程再造是由信息技术在现代企业运用而产生的一种技术手段以及管理思想,在今年两会热点供给侧改革的引领下,我国的消费竞争点逐渐向个性化消费转移,顾客的要求越来越高,他们需要个性化的服务,因此企业更需要以业务流程再造来满足不同层次的客户需求。

一、业务流程与管理会计相关概述

狭义上流程再造的核心是以顾客满意度为考核核心的业务流程,其主要目的在于将企业按职能设置部门的管理体制变革为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运行方式。而广义上的流程再造更是涉及会计处理以及税务处理等多方面。本文运用多种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如作业成本法、全面预算法以及相关的本量利分析、税控,来合理地对企业业务流程再造提供相关建议,另外,本文将提供相关的案例分析来说明管理会计工具如何在业务流程中运用。

二、我国企业业务流程运行现状分析

(一)缺乏流程性组织。每个企业都有着自己的部门组织,各为其主,各自经营,这种分工合作的方式看似确实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有时他们的关联性并不强。(二)成本分类意识不足。现代企业中很多企业缺乏成本意识,对管理会计不了解,无法正确地分析企业的成本动因、成本效益和其价值功能,未充分认识到成本分类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无法意识到成本降低存在的潜在收益,这样也让企业在未来经营活动和业务流程发展过程中往往做出错误的决策,影响企业的发展。(三)成本控制手段单一。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对各种影响成本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不少企业意识到成本在企业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的重要性,但没有形成真正科学有效的成本管理体系。一些企业的事前成本控制手段单一,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可有可无,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可增可减,因此造成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

三、基于管理会计角度企业业务流程再造的建议

(一)全面落实预算制度是从战略高度整合资源,只有全面预算管理才能更好地协调价值链、供应链和作业链之间的关系,从管理会计的角度出发,以资产为纽带,明确预算单位。针对企业业务流程再造实行分级管理,分户确认,建立层次性的预算体系。因而企业在业务流程再造的工作中,企业管理者只有全面落实并不断改进预算制度,才能加强全面预算与企业的整体吻合度,努力实现与企业资源配置相符合,与企业作业流程相呼应。(二)依照业务流程合理建立业务流程小组企业基于管理会计的角度在业务流程再造过程中最重要的步骤就是协调。协调的目的,在于发挥1+1>2的效应。为了保证企业的业务流程再造工作顺利进行,企业应当在协调沟通的基础上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成立相关的流程小组,分工不一,各司其职,彼此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协调在业务流程再造工作中的会计信息共享,解决相关的财务问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控制成本,维护企业的自身利益以及领导战略管理会计系统流程再造工作等。(三)成立专门的税务筹划以及风险监控部门企业管理者应站在全局性和一体化管理视角上关注企业面临的所有关键性的风险与机遇,而不仅仅只局限于财务与税务领域。而管理会计能够帮助企业管理者从纳税流程上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合理的规划和控制,提供全面的管理信息,针对税务筹划实行必要的风险监控,最终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四)制订且全面落实合适的企业战略。企业战略的可行性高低直接决定该战略发挥的效用,在制订企业战略时,可以采用SWOT因素分析法,结合企业的相关机遇、挑战,制订长期和短期战略,并根据战略,来计划销售生产,决定生产量、生产工艺、销售方式等等,进一步优化或重塑业务流程,让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好地为实现企业战略服务。

总之,业务流程再造在如今日新月异的经济环境已是大势所趋,从“稳增长,调结构”的国家产业变革,到具体的企业架构调整,资源整合,资本运营,网络金融,自由贸易,所有的企业都在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作者:谢煜君 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马洋洋.S公司采购业务流程再造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5.

第2篇:企业业务管理范文

目前,由于我国经济处于下行通道,所以,发展方式就从过去依靠数量的粗放式增长转变为依靠质量的集约式发展,改革“营改增”的税务制度不但能够使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提高,同?r也是深化税务制度改革发展的重要之举。2016年营改增政策试点范围逐渐扩大,列入期内的也有建筑行业,然后建筑行业有一定的特殊性存在,该政策的实施会给一定程度的影响到建筑企业会计核算,因此,建筑企业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以使“营改增”对企业发展的影响更好更快地适应。

2营改增对建筑企业会计核算的影响

以往建筑企业在缴纳营业税时只会在计提和缴纳时才会进行会计核算,在实施营改增后,就会对很多环节进行增值税的核算,其核算的项目更加具体化。

2.1该政策对施工企业收入核算的影响

在以往实施缴纳营业税时,施工单位纳税的标准,主要根据企业的综合情况核算,基本分为两点,一为整个建筑工程的造价,二为工程所得利润。但在实施“营改增”后,该纳税标准就有所变化,增值税为价外税,使施工企业在缴纳税款时,以不含增值税的工程造价作为纳税标准。在这种情况之下,建筑单位就会面临部分增值税难以抵扣,使得企业缴纳更多的税额,进而对企业利润造成直接影响,缩小企业盈利空间,给企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2该政策对施工企业成本核算的影响

在该政策还没实施之前,营业税的的成本核算为“价加税”,缴纳税款划分为进项税额以及实际成本两部分。但在“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在缴纳增值税时,需要根据企业进项税和销项税相关发票的抵扣情况计算。这样来说,两项之间的差距跟该企业增值税的缴纳款成正相关性,差距越大,缴纳的增值税金额越多,对企业的成本核算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我国很多小型建筑企业,在施工中,都会面临很多开支不能获得正规增值税发票,导致很多企业不能获得进项增值税的有效扣除,从而使得企业税负增加,利润减少。

2.3该政策对施工企业现金流及利润核算的影响

充足的现金流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营改增”政策实施后,建筑单位利润的高低跟其收入、成本以及营业税的变化情况有关。企业现金流的增减和企业整体税负的增减是成反比的。以往在征收营业税时,受到税金预交制度的影响,企业现金流也会随之产生变化。税金预交制度是指企业先将税款提前上缴,等到整体工程完成后再进行核实、清算。但在实际工作中,缴纳税款额多是以工程进度的百分比情况来确定的,但税金会比实际应纳税的税额高,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进度,给企业的现金流带来严重的冲击。在营改增后,建筑企业的可以在整个工程完成后按照一定百分比进行税金的缴纳,避免了由于预交现金对工程进度产生不利影响,促进了企业现金流的增加。

3建筑企业应对“营改增”的措施

3.1提高企业营改增意识

建筑企业应意识到营改增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企业内部应提高企业营改增意识。在营改增的具体实施阶段,企业要以自身发展趋势作为评估标准,对营改增对企业会计核算造成的影响进行有效分析。为有效缓解营改增对企业产生的压力,企业可对有关部门提出一定的要求,降低企业增值税税率。在营改增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的市场环境中,建筑企业要利用好相关的优惠制度,提高企业生产技术,提升建筑企业生产效率。

3.2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随着我国“营增改”政策的实施,建筑企业为更好的适应该制度,应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保证制度的规范性,施工企业要按照增值税的相关制度、税法以及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核算制度进行完善,提高制度与政策的契合度;对于建立完善的会计核算工作,其主要方法应是应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确保好核算工作的准确性,提高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水平,还应合理划分企业核算工作的有关权限问题,以为建筑企业提供更为精确的数据支持。

3.3会计人员合理调整好企业的会计核算方式

“营改增”实施后,建筑单位应当把以下几方面的核算进行更明确的细化,首先是购买和卖出的原材料,其次是涉及税金的会计项目如施工方的计价等。在工程进展中,建筑单位买进材料等涉及增值税进项的税额不可以直接算进成本中,对其要行单独核算,否则就不能够在核算中减除。类似的,企业的营业收入也要对增值税销项税额的减除予以重视。

3.4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及业务水平

建筑企业营改增政策的实施,需要建筑人员快速适应这种改变,并采用有效措施进行配合。建筑企业会计人员应提高自身综合素养,不断加强财务专业知识的学习以及法律法规的学习,掌握“营改增”相关政策知识,转变过去营业税制下旧的会计核算思想,定期进行税制方面的培训,依法行使自己的权利,坚持爱岗敬业的专业精神。提高人员的业务水平及综合素质,不仅能提高建筑企业核算的准确性,增强人员的法律意识,还能够促进企业营改增制度实施,还能提高企业效率,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3.5尽快熟悉影响变化情况,提升企业会计管理水平

“营改增”政策变化不仅影响企业的税收征纳,对企业经营业绩包括收入成本费用、利润表项目、投资决策以及企业偿债能力都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会计管理作为企业最核心的管理职能,要将“营改增”对企业经营业绩的影响分析透彻,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合理分析企业情况,真正把握经营实质,提升企业会计管理水平,为企业战略决策提供有效真实信息。

第3篇:企业业务管理范文

关键字:标国有企业 业务转型 队伍管理 思考 过程

Abstract:with the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ange rapidly,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level,state-owned enterprises in themarketeconomy environmenthas also carried on the transformationstrategy.Because juststarted the transitionstrategy,is also facingmany problems,thestate-owned enterprise's economicdevelopment playsa great influence.A more prominent problem is,teammanagement in state-owned enterprises.

Keywords: scale state-owned enterprise business transformation management thinking process.

中图分类号:D630.3文献标识码:A

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增长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我们要对国有经济的转型,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关注在队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如:领导者权责不清、过度集权、国有企业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员、在队伍管理问题上缺乏规范性的管理等。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围绕国有企业进行企业管理的现状、国有企业在队伍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对面临的问题所应采取的解决措施等问题展开较为积极的讨论。

一、国有企业进行企业管理的现状

我们国家的经济体制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和束缚,所以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在经营、管理问题上,其生产、出售不能在市场规律下自由的进行,政府依旧有很强的主导性。与此同时,在国有企业的管理层中缺乏相应的独立性的法人资格。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将会使国有企业在管理过程中,缺乏应有的活力,并造成缺乏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低下的形式。同时,又因为在管理和技术上较为落后,创新也就无从谈起。在经济发展迅速的新时代中,国有企业管理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也逐步走出自己的新特色。国有企业在管理中的这种创新,使我们国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然而,我们国家在国有企业的管理上,和发达国家的企业之间还有较大的差距。这种问题,在企业人才队伍管理中较为明显。

二、国有企业在队伍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第一,领导者权责不清、过度集权。其一,在国有企业中领导队伍过度集权,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因为领导者的权利较为集中,决策权大都被高层管理所独揽。在一定意义上,企业的员工就变成了单纯的执行者,在自、发言权和决策权几乎都没有的情况下,很容易打击公司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在这种形式中,即使公司员工能够提出帮助企业发展的策略和建议,也无人理会。日积月累,国有企业的团队意识一定会被削减,公司员工给企业提出的具有创造性的建议也会随之减少。其二,在国有企业中领导队伍过度集权,会促使国有企业的适应能力有所降低。国有企业在发展和运行的过程中,外部的环境也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而决策的调整,必须和变化的环境相适应。假如决策权都掌控在企业的高层领导的手中,在遇到一些突况时,企业员工在层层上报领导问题之后,才能去解决问题。这不仅会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还会使企业形成一种僵硬的管理模式中。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的各个部门也会失去进行自我调整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进而降低国有企业的应变能力。其三,在国有企业中领导队伍过度集权,在信息交流中有阻碍的负面影响。国有企业的领导者,拥有所有的决策权,换句话说就是企业的决策权被高层独揽,而中层在企业管理上已经被架空,只是在扮演一个传递信息的角色。公司的决策权,必须在高层下达指示之后,然后再一层一层的传到基层,在这种形势下,会使传达的路径在无形之中被拉长。当所传达的信息经过过多的环节后,就会影响信息交流的通畅性,甚至会出现误传的不良现象。

第二,国有企业缺乏专业性的管理人员。国家政府部门给予国有企业的大力支持,是一把双刃剑。在促进国有企业发展的同时,它也使国有企业的管理部门的行政化想象严重。具体而言,就是管理层就是在纸上谈兵,其管理依据就是文件和规定,同时它也失去了很多的管理职责。在管理的过程中,其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国有企业极其缺乏具有专业性的管理人员。国有企业在建立管理制度、制定目标和计划时,其实践基础比较弱,只是流于形式。与此同时,其管理内容比较模糊,具有的操作性也比较差,所以在执行过程中更是缺乏力度。

第三,在队伍管理问题上缺乏规范性的管理。只有国有公司的制度和标准有了一定的规范性,其管理的过程才会更加顺畅。要想进行规范性的企业管理,就必须要将规章、制度明确化。然而,到现在为止我们国家的国有企业的管理队伍各自为政,管理比较松散,也没有一个统一的规章和制度。

三、对面临的问题所应采取的解决措施

第一,给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自信心。当员工有了较为平稳的情绪和思想之后,给他们开展技能教育训练。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提升员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技能水平,并且帮助员工能够更快的适应新的工作环境。与此同时,还能够减少员工因为在工作中所产生的质量差异而会出现的消极情绪。例如:在某厂转型的过程中,公司制定了详细属实的员工轮训的方案。并给员工进行了三个月的理论知识培训,主要是针对一些新设备、新工艺的理论知识内容。同时,运用结业取证的考试模式。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员工在思想上更加重视学习新知识。除此之外,公司还组织员工开展实训操作,这项操作内容主要是在具有相似性的工艺流程现场进程。在经历过长期的实际操作之后,员工就会对新工艺有一个更加熟悉的掌握。在培训的过程中,把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也能够使员工更加熟练的掌握和了解新工艺。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减少员工的担心和顾虑,同时也能够增强员工在工作中的自信心,最终确保员工队伍的稳定性。

第二,在政策的宣传上,领导要引起高度重视。其一,在企业转型期间,各个部门的领导要对员工队伍管理引起高度的重视。企业的高层领导必须举办形式各样的政策宣传,对员工起到教育作用并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只有当企业的基层员工熟悉的掌握情况,认清企业以后发展的趋势,员工才能清晰的认识到企业转型的必要性。其次,企业必须制定出一个具有科学性、合理性的人员安置、业务转型方案。在企业的转型过程中,要尽可能的照顾好特殊人群。同时,在对员工进行工作安排时,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去开展、评估并实施。只有这样做,才能更有效的削减员工所产生的负面情绪,最终使队伍管理趋于稳定。国有企业中的某个厂在转型中的具体做法是:由厂子的领导和人事科分别带头,在企业的转型过程中做出各项工作安排。比如:在回答员工所问的转型问题时,领导必须要有耐心,同时还要做出正确、确切的解答。在回答问题时,要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并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合理的解决方案。关于企业转型对员工的安置,要尽量做到合情合理。总而言之,一切都要保障转型的顺利进行。

第三,在管理上要从粗放型转化为集约型管理。在企业的发展上,人才能够有效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人才是企业创新的不竭动力。在管理工作人员上,要做到人尽其用,要让每一位工人都能够将自身的潜在发挥出来。企业在队伍管理的进程中,还要建立一个能出能进、能上能下的人才管理机制。除此之外,还要给工人提高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市场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国有经济进行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在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的应对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措施,比如:给员工进行技能培训,提升员工的自信心、在政策的宣传上,领导要引起高度重视,在管理方式上,要趋向集约型的管理方式等,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进行队伍管理,才能使改革更有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强,白斌斌,路小虎. 浅析小型国有企业业务转型过程中的队伍管理[J]. 经营管理者,2013,10:77.

[2]李烨,郭继辉. 我国传统大型制造业企业实施战略性业务转型的若干问题探析[J]. 经济问题探索,2008,08:37-42.

[3]张应语,李志祥. 基于管理风险偏好量表的管理风险偏好实证研究——以大型国有企业管理人员为例[J]. 中国软科学,2009,04:175-184.

[4]周圣军. 国有企业青年人才队伍管理初探[J]. 中国集体经济,2012,

30:133-134.

第4篇:企业业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企业 财务管理 财务制度 创新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内容,财务管理却远远不能适应这种要求。认清财务管理现状,健全财务制度,规避财务风险,加强财务控制,确保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企业财务管理概述

通常情况下,会计核算管理和财务管理共同构成企业的财务管理。但是,会计核算管理和财务管理两者之间存在本质的区别,会计核算管理的重点是核算,财务管理的重点是管理,但是二者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点:工作对象都是资金运作。对于会计核算来说从资金运作的事后着手,而财务管理从资金运作的事前着眼,这是两者的最大区别。财务管理是从对资金、成本、利润等方面的管理对企业开展相应的管理工作,这些管理对价值的形成、实现和分配往往是通过货币的形式进行反映。作为一种价值形式的综合性管理,财务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核心。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与推广,在企业管理中财务管理的信息化逐渐凸显。

二、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在财务管理过程中,一些企业比较重视使用价值实物的管理,而忽视了价值综合的管理;重视资金总量的筹集,对筹资结构安排过于轻视;重视事后核算与分析,对事前预防较为轻视。企业在财务管理中,出现的上述缺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出现混乱、无序,为财务工作埋下隐患。当前,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主要表现为:

1.财务架构不合理,认识不全面。对于企业来说,在设置财务架构的过程中,通常情况需要压缩管理分层及中间管理人员的数量,进而使财务管理具备快速、灵敏、高效的优势。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企业设置的财务机构恰恰相反,中间层次比较多,进而使财务管理出现速度慢、效率低,灵活性差的弊端;甚至一些企业没有设置层次清晰的财务机构,并且分工混乱,更有甚者连财务机构都不设置。有些简单地认为财务管理就是记账、算账和报账,片面地认为财务收入和利润是做出来的,而不是由财务管理管出来的,在企业管理中,忽视了财务人员的职能,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企业出现不完善的财务组织架构,以及设置机构不合理的问题。

2.费用管理不规范,资产管理不合理。部分企业在费用开支方面,缺乏严格的管理,“一支笔”审批制度在这些企业尚未推行,没有合理筹划费用安排和使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出现费用审批不规范、账款结报不及时、发票不规范等现象。资产管理方面,完整的资产管理方案在部分企业中还不具备,进而造成资金回收困难,存货控制薄弱,资产流失严重等现象。

3.事前预算不到位,事后分析不具体。当前,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预防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大多数企业中,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在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方面比较欠缺,事前没有认真分析采集数据,同时进行相应的编制预算,在事中执行过程中也没有严格考核预算完成情况,预算是否完成对各个部门的影响不大,事后缺乏全面的评价和分析。在事后分析中,很多企业的财务部门通常情况下都是就财务论财务、就数据论数据,各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本没有得到重视,与之相关的信息也就不能获取。从整体的角度来对问题进行分析,只有很少的企业这样做,对于其他企业来说,财务分析与企业管理脱节这是必然的现象。

三、财务管理的加强与创新

财务管理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市场一方面给企业带来机遇,另一方面也给企业带来挑战。有序、规范的财务管理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重新设置财务构架,逐步完善财务机构。企业重组财务构架,对财务部门各个工作环节进行明确,同时将责、权、利落实到各相关人员。一方面便于控制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激发员工的潜能,增强企业的活力。首先完善财务组织机构和财务管理部门,对日常费用加强监管。通过设置相应的工作岗位,对工作职责进行细分,同时对职责权限进行明确,进而使相互制衡机制落到实处;其次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自身的财务机制不完善,那么需要对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进行调整,同时以财务和资金管理为中心,设计一套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快资本流动,同时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和组合,确保资本不断增值,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财务管理的作用,不断提升财务管理的地位;最后对财务流程进行再造,以价值创造、风险控制为核心,压缩中间环节,使价值的产生与确认相互对应。

12.规避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监督,完善财务制度。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防风险的作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风险意识,对风险加强管理。对风险通过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识别、衡量、分析和控制,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建立,并不断完善,为了巩固和强化企业应变财务的能力,通过制定风险预防方案和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或者在最低限度内控制可能遭受的风险损失;根据企业业务的现状,设置相应的财务衡量指标和监控标准,进一步加强对财务的监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财务进行动态监控;建设财务制度和有效的约束机制通常情况下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基础。企业根据实际需要,建立相应的财务人员职责制、费用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日常操作规范等综合性管理制度和单项管理制度,进而将岗位分工控制、授权审批制度、系统控制制度和内部报告制度落到实处。

3.事前预算,事中定期控制,事后强化分析。在企业进行日常管理的过程中,财务部门的主要职责就是,事前在搜集成本、利润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进而建立相应的指标考核体系,对于该指标体系来说,一方面对企业资产利润效率进行反映,另一方面对盈利能力进行反映。事中根据企业的经营情况和需求,进而动态地编制财务预算,细化相应的分解指标,明确责任,通过采用相应的激励办法,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动态考核与管理,对财务目标和预算执行情况通过采取滚动控制和弹性控制的方式实行定量管理和定期监测;最后做好事后评价和分析,对财务数据变化和经营业务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不断的总结,同时对经济业务的开展情况进行准确的判断和认真的分析,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对具体的财务问题和财务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

4.注重价值创造,创新财务理念,推进信息化管理。随着企业经营环境不断复杂,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在逐渐增大,对于企业来说,要想持续发展,就要对财务管理理念进行创新,进而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利润最大化。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尤其在企业管理中需要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以创造价值为核心,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作用。对于企业来说,一切经营活动的目标都是实现价值的最大化,通过转变财务管理观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于企业来说,创新财务理念通常情况下就是正确看待自身的财务现状,不断开拓和创新财务管理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等;依靠信息技术全面推进财务管理信息化,以互联网络为平台建立新型的财务管理方式,开发财务管理信息系统,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积极推行集中式财务管理,并快速做出决策。

参考文献:

第5篇:企业业务管理范文

业务流程管理是一项长期性的管理工作,需要流程管理部门、业务部门和信息化部门的有效互动,并行推进业务流程的梳理、运行与优化(图1)。陕飞与金航数码合作,通过梳理、运行与优化的并行开展,加速互动迭代,以成效增强信心,以信心加速优化。本文按照流程梳理、流程运行和流程优化三大步骤,介绍陕飞流程管理项目的建设内容和实施方法,以及在推进过程中的经验总结。

一、流程梳理

在流程梳理阶段,陕飞建立起自身业务执行的整体流程框架,反映了不同业务的执行过程及相互关系,并且细化到岗位,融合企业管理中的各种管理要素,使得流程、组织、职责、制度等模型体系建立后,能够基本代表企业的虚拟化运作过程。陕飞的流程梳理归纳起来可以分为理框架、建流程、做分析和促改进四大步骤。

1.理框架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业务系统,必须从不同的业务领域、不同的抽象层次和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解构,即进行流程框架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降低业务自身的复杂度。流程框架一般基于价值链理论采用分类分层法,对企业的流程进行细化分级,即把流程从高阶到低阶、从宏观到微观、从顶层业务域到具体指导操作的详细流程进行分解,通过对框架不同层次业务内容的描述全面展现企业业务流转的层次性、完整性(图2)。

流程框架是对企业未来流程的规划,它本质上就是一棵流程目录树,但是这棵目录树不是对流程名称的简单罗列,各模块之间通过输入输出构建起业务上的关联关系,它们基于业务的运作方式有机的融合在一起。通过流程框架搭建起企业战略与企业运营之间的桥梁,实现战略的有效落地。

2.建流程

业务流程是多种业务资源的聚合体,其中包括需要在业务执行中应遵循的制度、业务活动中使用的信息系统、业务执行者的职位或角色,以及在业务流转中已经规范化或没有规范化的表单、报告、报表和文件等,是所有管理手段的综合体现。本项目遵循业界先进的房式结构理论,通过各种管理要素的解耦,使得流程描述更加结构化和标准化。

因此,企业中各种基础数据的梳理和标准化是流程建模的前提。通过基础数据体系的建立,本身已经对企业的管理基础进行了一次标准化和优化。借助流程管理平台的信息化手段,将基础数据进行标准化和模型化,通过业务流程进行组装,实现基于流程的各管理要素的融合。

3.做分析

通过流程框架设计和业务流程建模,将企业的业务进行了标准化和模型化,真实反映企业的运作过程,为企业管理者推进管理变革提供了决策依据,为流程的有效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基于流程体系模型的分析包括两种,流程要素分析和流程静态仿真。

(1)流程要素分析:基于流程管理平台可以进行各管理要素的分析,包括单个要素的分析以及多要素组合的分析。对单个要素,可以进行部门和岗位的职责分析,以及信息化的需求分析等。对于多要素组合,可以进行岗位和表单记录的C-U矩阵分析,以及岗位和功能的RACI矩阵分析等。

(2)流程静态仿真:流程管理平台还提供了流程的静态仿真功能,通过在流程中设置活动的执行时间、通过时间和发生频率等属性,可以模拟真实的业务运作过程,发现流程运行的瓶颈,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4.促改进

流程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地构造端到端的卓越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地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的系统化管理方法。其中构造卓越的端到端流程是流程管理的中心,因此以客户的需求和管理的要求为起点,基于流程框架、跨越组织和职能的边界将流程进行组装和串联,实现端到端全过程管理,是流程管理效能得到发挥的关键。流程框架支持端到端流程的构建,反过来端到端流程可以指导和改进流程框架的设计。

经过端到端流程构建,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建立系统思维,避免盲目的进行局部优化导致全局次优,而应该提纲挈领、统筹全局;另一方面可以发现流程中的断点(图3),进而通过流程接口的形式,从流程接口的内容、数量、质量、时间和地点等五个方面进行定义,查漏补缺,实现全流程的贯通。

总之,通过流程梳理已经能够使企业感觉到流程管理实施的好处,即执行路线清晰、部门/岗位职责清晰、管理要求全面、现存管理问题得到系统暴露,企业精细化管理得以推进。

二、流程运行

在流程运行阶段,陕飞一方面建立了适合自己的流程管理机制,实现流程管理的常态化;另一方面,陕飞目前正处于全面的信息化建设时期,流程梳理的成果很好地支撑了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化促进流程管理深化与优化;最后,陕飞基于流程体系推进各种管理体系的融合,包括制度体系、风险内控体系等,使流程承载各种管理体系的落地。

1.建立流程管理长效机制

许多流程管理项目失败的关键就是流程管理长效机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或者没有很好的运转起来。一般流程管理机制需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切入。

(1)计划:流程管理必须作为企业的一项基本工作,自上而下以计划的形式进行下发,明确计划的内容、节点和考核方式等。

(2)部门:必须明确流程的主管部门,负责流程体系的构建与维护;必须明确各业务部门的职责,使之真正承担起流程的执行和优化工作。

(3)岗位:必须明确流程执行环节中每个岗位的管理要求、权利责任和输入输出等。

(4)制度:必须以制度的形式规定流程的描述规范、流程的职责划分、流程的考核机制等。

(5)流程:必须建立一套流程治理的流程,使流程治理流程与流程管理制度互为补充,构筑流程管理的基础。

(6)绩效:必须建立基于流程的绩效考核机制,流程绩效是流程管理与现实业务的粘合剂,企业只有基于流程进行考核,才能真正的实现流程管理。

(7)IT:这里的IT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通过流程管理的信息化实现流程体系的有效管理,另一方面是通过流程执行的自动化实现业务流程的落地执行。

2.实现流程自动化执行

流程运行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实现流程的自动化执行,通过信息化手段保证流程的有效执行和信息的自动采集。现阶段企业还处于信息化的“大干快上”阶段,一般都是以功能的实现作为信息系统成功的标准。信息系统中虽然也有工作流模块,但只限于若干孤立的流程自动化,更多关注数据的存储、处理与应用。

当企业经历了以功能实现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阶段之后,就需要考虑业务流程驱动的信息系统柔性组装和价值挖掘,真正跨入IT的第三次浪潮之中。此时,端到端的流程体系便显现其无可替代的核心价值。以端到端流程为蓝图,贯通整个业务过程,借助流程引擎,跨越组织边界和系统边界,实现全过程的自动化和实时监控,发现流程的瓶颈并进行优化,提升客户满意度。

3.基于流程的多管理体系融合

企业在运行过程中需要遵守外部及内部的各种管理体系的要求,包括ISO标准体系、风险内控体系和QSHE体系等,每个体系都有一套独立的流程,导致企业中存在很多流程,业务人员每天疲于应付各种“流程管理”。其实企业只存在一套流程,只是由于割裂的管理体系导致流程孤岛或信息孤岛出现。

通过流程管理平台可以实现基于流程的企业多管理体系的融合(图4),使流程管理平台成为各种管理体系的载体。通过与流程的融合,实现各种管理体系的落地和自身的优化。此外,各种管理体系通过与岗位级的流程进行融合,可以自动生成岗位级的管理体系工作手册,实现精细化管理。

总之,通过流程运行使企业从认识流程、建立流程过渡到执行流程、自动化流程以及基于流程的管理融合和管理提升,进而形成流程管理的文化,最终达到持续提高组织业务绩效的目的。

三、流程优化

在流程优化阶段,陕飞试点进行了基于流程的KPI指标体系设计,并作为绩效指标在其战略管理系统中应用。另外,陕飞梳理了飞机研制的端到端流程,帮助企业管理者建立了全过程视图,基于端到端的流程优化将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在未来开展。

1.流程绩效体系

要实现流程的持续优化和改进,必须建立全面的流程绩效体系。基于流程的绩效体系打破以往垂直的、基于职能的条块状考核方式,形成以端到端流程为出发点,关注结果和价值的考核方式。通过基于流程的考核方式,使流程效率大大提高,形成一个绩效支持流程效率,流程构成企业核心竞争能力,以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并支持战略最终实现的逻辑关系。

基于流程的绩效体系的核心就是流程KPI的设置,一般从质量、数量、时间、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等五个方面进行选取。质量通常采用比率、准确性、合格率和周转次数等指标;数量通常采用个数、次数、时数、人数和额度等指标;时间通常采用完成时间、最早完成时间和最迟结束时间等指标;成本通常采用费用额、预算控制等指标;客户满意度主要是针对外部客户,对于外部客户指标设定有难度时,也可以采用内部客户满意度作为某个流程或流程某个环节的评价指标。

2.端到端流程优化

一般流程优化都是从ESIA 四个方面进行优化, 即E(Eliminate)表示清除, S(Simplify)表示简化,I(Integrate)表示整合,A(Automate)表示自动化。这种方法对于业务简单、跨越部门较少的流程比较适用。但如果一个流程穿越多个部门、业务逻辑复杂,并且执行时间很长,基于ESIA的流程优化方法往往会“按下葫芦浮起瓢”,归根结底是缺乏系统思维,还只是从点上解决问题。

端到端流程的优化方法基于系统思维,以流程KPI为抓手,借助流程引擎,跨越组织边界和系统边界,实现全过程的自动化和实时监控,发现流程的瓶颈并进行优化,进而提升客户满意度(图5)。基于流程KPI和流程引擎的端到端流程优化以系统思维为指引,以过程数据为依据,以业务全过程为视角分析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帮助企业走向卓越。

第6篇:企业业务管理范文

(一)信誉风险。

物流企业经常会因为物流合作方不信守承诺,导致无法按照合同的约定进行货物运输和卸载以及接、送货物等服务,这种给物流企业带来信誉影响和经济损失的风险也就是物流企业需要面临的信誉风险。

(二)物流企业自身管理风险。

一是物流合同中的风险。现代物流企业通常容易在业务合同的签订过程中面临这些合同管理方面的风险:合同条款约定提供给客户的服务标准过高,并且服务质量的精确度要求太苛刻;和分包商或者合作商的合作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双方的责任界定;轻易向客户妥协放弃法律允许的责任豁免条款等;二是物流过程中的风险。物流过程中的风险主要是来源于物流企业自身管理过程中例如物流方案设计不严、外包合作商选择不当、物流企业本身投资不当等,再例如物流过程中由于企业工作人员缺乏严格的制度管理、工作流程设置不合理、工作人员缺乏责任心等造成的风险。总而言之,现代物流企业通常都会提供一站式的全程服务,虽然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扩大了业务范围,但也使物流过程中由于责任范围增大而增加了风险。

二、现代物流企业风险管理和防范主要措施

(一)加强风险防范意识,构建风险防范体系。

现代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增强防范风险的意识,构建风险防范体系有效避免风险带给企业效益损失。物流企业的风险管理应该首先进行科学规划并形成一定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重视实施风险调研和评估,采取合理有效的风险管理方法,增强经营过程中合同规范管理和流通具体环节的有效制度监控。同时,还应该增强物流企业领导层和普通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将风险管理落实到各个不同的责任人身上,督促物流服务水平的有效提高。最后还应该构建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在风险发生的第一时间及时处理,预防风险给企业造成的危害进一步扩大。

(二)掌握市场信息,加强风险监控预警。

充分利用国家政府单位和行业协会以及其他咨询企业对风险的预测信息,采取多方合作针对风险进行科学预测分析。还可以通过针对客户信息的收集反馈分析,形成科学实际的风险评估标准。根据行业内常见的一些风险问题注意实施风险监控。

(三)重视风险评估,规范合同签订。

在和合作方展开实际合作之前应该根据对其资信调查分析结果以及风险评估结果进行不同方式的合作,以免由于合作对象选择性错误造成不必要的风险损失。特别是在物流合同的签订过程中,应该认真分析合同条款的合理规范性和完整性以及法律有效性,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聘请专业的法律顾问指导避免合同风险的产生。

(四)强化员工培训,科学规范管理。

物流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环节众多,因此面临的风险也就比较多,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非常有可能为企业带来风险损失。所以,物流企业不仅应该重视领导层风险管理意识的提高,还应该注重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规范要求。应该根据物流行业的业务特点,增强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工作服务的专业水平和质量成效。

(五)投保物流保险,实施风险转移。

第7篇:企业业务管理范文

随着我国税法的逐步健全、税收管理的越发严格、计算的精细化,企业的税务会计逐渐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中分离出来。税务会计是进行税务筹划、税金核算和纳税申报的一种会计系统。设立税务会计是依法纳税、避免税款流失必然要求,是完善税收制度、税收征管的必然选择,是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需要。

(一)建立税务会计的独立核算

第一,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每一笔经济活动,不仅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而且还必须以国家税收法令为准则,并独立地进行税务会计核算,对经济活动完整、及时、真实地反映,以计算各项应税收入及相关税金,从而保证企业各个环节、各项税金计算的正确性。第二,在税务会计从财务会计分离的前提下,在机构设置上也要进行相应的配置,即企业应设置相对独立的税务会计部门或机构。比如,本企业在财务部下设税费管理科,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企业中所有涉税事项的处理均交由该部门进行处理,如税金的计算和税款的申报与缴纳等,从而在人力和物力上保证税款计缴的及时性。

(二)通过税务会计对涉税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来实现纳税筹划

一个企业的存在,不可避免地有多种纳税方案可供选择,税收筹划是通过在经济活动中的事先安排和策划,寻找税收法律中的税负下限,以使企业的税收负担最小的,达到税后财富最大化、维护合法权益的目的,既不是偷税也不完全等同于避税。纳税筹划具有合法性、技术性、超前性、多变性等特征。通过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进行的纳税筹划不是做假账,而是会计方法适当的选择。比如,材料价格不断涨的情况下,采用后进先出法可以加大当期的成本费用,成本影响利润,进而影响所得税的大小;企业对固定资产的折旧核算是企业成本分摊的过程,如果各年的所得税税率在比例税制下没有改变,应该选择加速折旧法,使企业在年初提取到较多折旧,在年末提取较少折旧,如此企业便可以获取延期纳税的益处。不过,应注意到会计制度和税法相关规定,企业一旦选定了某一种计价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得随意变更。

二、加强税务风险防范,建立税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

税收风险的管理,也是企业内部控制中对于税务一方面的管理。税务风险的产生可以体现为因没有遵循税法可能遭受的法律制裁、财务损失或声誉损害。一方面是因为应纳税而未纳税、少纳税行为,造成补缴税款、滞纳金罚款,另一方面是对税收政策理解不到位,该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享受而多缴税款,增加了税收负担。大企业管理税务风险的薄弱环节表现在:税收法律法规的收集和研究、人员素质、重要业务流程环节的涉税控制、风险管理意识和纳税观念、税务内控监督等。加强税务风险防范,首先从制度上着手,建立健全税务风险内部控制体系,通过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设置涉税风险控制点,将税务风险管理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达到风险的自我防控,其次,负责税务的会计人员要及时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比对,建立健全相关信息交流传递制度,对下发的政策深入研究,正确理解。

三、建立纳税自查制度,外聘税务事务所协助调查,进一步规范纳税业务

处理对于国家税务机关组织的各类纳税检查,应当按照国家税务机关通知的内容、要求、时间等,组织力量认真开展自查。此时,税务机关检查的重点也是企业自查的重点。企业财务或税务人员应结合本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对照自查提纲认真分析研究,掌握自查的重点,对如何开展税务自查工作有一个总体规划思路。对于在国家税务机关组织的自查中发现的纳税错误,主动改正存在的问题,及时补缴税款、滞纳金,避免不必要的罚款。通过深入调查,把问题消灭在自查阶段。建立自查制度,企业通过定期或不定期地自查税额计算中有无漏洞和问题,不仅是保证财会资料及涉税数据准确完整的必要步骤,也可作为接受税务稽查的前期准备,同时也是健全企业内部管理流程的需要。由于大企业业务复杂、工作量大而且往往又按一贯模式处理涉税问题,依靠自身力量很难发现问题,因此可以聘请专业的税务师事务所给予协助,进一步规范纳税业务。

四、提高管理人员税务风险意识,注重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构建和谐税企业关系

(一)提高决策管理人员税务风险意识

企业领导对于税务风险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税务风险的后果,制定税务管理办法。对有可能形成风险的控制点要作好事前、事中控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减少风险的发生。总体上形成对企业税务风险的全局把控。

(二)加强对大企业会计人员素质的培养

思想上,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倡导遵纪守法,树立诚信纳税观念。理论上,企业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立足实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加强财务人员对税收法律、法规及各项税收政策的学习。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变动,结合企业实际,正确利用家税收政策,降低纳税成本。实际操作中,认真学习税务会计的职能、分类、核算方法,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熟练掌握正确运用。

(三)构建和谐税企关系

第8篇:企业业务管理范文

    1.企业具有现代物流理念的专业人才短缺。物流人才是企业物流业发展的关键,也是企业成长的保障。目前,企业严重缺乏合格的专业物流人才,物流管理和控制能力无法满足物流业发展需要。一方面是由于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不多,尤其是高级物流人才更是屈指可数,另一方面企业没有在人才培养方面引起足够重视,对物流人才的继续教育没有或不足。

    2.企业物流的基础设施布局规划不合理,物流效率低下。多数企业只注重生产流程的设计和规划,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布局规划不予考虑或考虑甚少。企业内各种交叉作业、迂回运输、无效移动等现象较为严重;管理粗放,仓库空间利用率低,物料出、入库仍然由一些简易的机械设备或人力来完成,运输网络尚未形成。即使有些企业有所改进,仍不能完全机械化、自动化操作,还需人工配合。

    3.企业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网络技术应用不广泛。物流信息收集、分析、处理分散,反馈数据不统一,甚至于相互矛盾,造成物流信息失真。目前,多数企业没有从供应链的角度考虑物流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物流管理系统缺乏统一规划,对先进物流管理技术应用不够广泛,而信息系统配备的功能仅限于计算机进行管理的阶段。如物流信息交换与管理技术尚未普及;条码技术应用的范围较窄,且频率较低;射频识别等先进技术在我国尚得不到有效利用,现代物流供应链信息集成能力尚未充分实现。虽然有些公司应用了EDI、ERP信息管理系统,但由于物流管理结构存在问题,信息传递不顺畅,导致信息共享与集成、及时性与准确性均较差,物流效益难以得到体现。

    4.物流管理观念陈旧,缺乏对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认识。传统的物流管理,采用统一的产供销一体管理方式,导致企业物流管理运行缺乏整体性,缺乏提高物流服务质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目前,客户对企业物流服务的需求越来越讲求个性化和多样化,需要充分认识物流管理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以及流通成本。

    二、企业物流管理发展的战略措施

    1.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加快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现代物流管理要求改变过去只关注成本、质量和销售,而忽略物流管理的做法,树立加强物流管理是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效手段的思想。企业在生产和技术创新优化时,将物流管理纳入企业业务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当中,建立起物流是企业“第三利润源泉”的概念,不断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在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理念的同时,应加快培养物流管理专业人才,提高从业人员的基本技能和水平。物流作为一个全新的管理技术,涵盖的专业技术范围非常广。企业内部的物流管理人员,不仅要对企业所有的物流管理环节全面熟悉,同时还需掌握物流管理的专业知识,以及各种物流操作技能。要使企业物流管理尽快实现信息化,需要培养大量的物流执行型与操作型人才。根据企业物流人才匿乏的现状,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手段:搭建与高等院校合作的平台, 联合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物流人才;参照国外发达国家物流管理成功经验,积极引入国外的先进培养模式,建立多层次物流专业教育的在职培训教育;社会上公开招聘懂技术并熟悉业务的人才。

    2.加强物流规划,增加对重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当前,我国企业整体上物流设施、装备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落后。物流作为大系统的特性需要各业务环节的高效协作和沟通,一方面需要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加快规划和建设,另一方需要企业自身加大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规范物流管理。

    3.加快企业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实现精益生产。物流信息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关键,是物流系统的灵魂。企业生的产经营贯穿物流和信息流两个方面,物流运动过程产生信息流,为企业领导层决策提供依据,反过来决策信息又控制物流运动和规划物流的各个环节,使物流发展按照规定达到预期目标。物流系统得以顺利运行,依靠企业信息化管理系统运行顺畅。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应考虑物流系统的特点,满足物流系统的基本要求,为物流系统搭建一个技术平台,实现业务处理过程的信息化,做到物流全过程的实时控制,使物流过程的所有事务数据、技术数据具有高度可视性和可存取性,加快物流信息在企业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传递速度,实现精益生产。

    4.整合现有企业物流资源,有效提高物流效率。首先,通过资源重组、流程再造整合内部物流资源,将剩余生产力转向物流市场;其次,加强供应商、储运商、中间商及物流合作伙伴等外部资源的整合,积极寻求与核心企业结成战略联盟,实现互惠互利,节约成本。

    5.推行第三方物流,提高物流管理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企业在识别与强调核心业务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物流运营模式,积极推行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合作,真正实现企业物流系统的全面优化。实践证明,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显而易见,可以为企业更好的控制物流成本,将更多精力放在生产经营等核心部门。

    6.构建科学合理的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建立健全科学的物流管理会计制度和物流成本财务模式,合理控制企业物流成本。企业不仅需要把物流成本单独真实地计算并反映出来,还需按照物流成本的内涵完整地计算出物流成本,真实掌握物流成本全貌。

第9篇:企业业务管理范文

关键词:金蝶EAS财务管理集中管控

1.金蝶EAS软件内容与优点

1.1金蝶EAS软件的内容

金蝶EAS是一款融合TOGAF标准SOA架构、服务于大型集团企业,通过云计算、SOA 和动态流程管理的整合技术平台,覆盖财务集中核算、预算管理、资金管理、财务报告及战略管理多个方面,为企业实现综合管理、资源优化配置、利益最大化、发挥集团整体效益提供基础。

1.2金蝶EAS软件的特点与优点

1.2.1清晰透明化的信息管理――促进集团业务一体化

应用金蝶EAS系统,管理层能够管理范围内看到在十分清晰透明的报表、账簿,并可以针对报表反应的问题进一步提升和改进。这种跨组织查询管理报表功能可以是管理更加透明化。也为外部企业搭建了良好的交流的电商平台,从内外两方面提升了集团一体化的水平。

1.2.2管理模式的多元化――促进集团财务集成化控制

金蝶EAS打破了财务管理各个部分相对分离的状态,使得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贯穿起来,一气呵成,相互连结,使得财务管理者能够自始至终完整清晰的看到财务管理的全过程,保证数据的流畅性。

1.2.3业务流程的持续监控――及时、准确的财务报告与实时监控

企业中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查阅生产流程、规则、操作方式并能够全程关注整个业务流程的处理状态,这使得管理这能够全程监控整个业务流程,防止出现操作中的错误以造成企业损失,实现真正的可视化操作与全程监控。

2.污水处理企业财务管理中现状与困境

2.1财务监管体系不健全

随着污水处理企业业务的发展,对于财务管理专业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逐步开始重视整体集团的财务管控,但现有的财务体系并不能满足其发展的要求。在污水处理企业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财务问题,这主要源于企业财务部门的管理没有一个长期发展的规划纲领,没有清晰明确的目标。现行的财务管理不能满足日益重大的污水处理企业的财务发展需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科学系统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势在必行。

2.2集团领导忽视内部控制

随着污水企业的日益发展与壮大,企业的管理人员对财务管理的重视度也逐步提上日程,但管理理念却有待提升,一方面管理者片面的追求财务管理,认为管好财务就能管好整个企业,造成个人领导一权独大,一旦出现问题,又会有权责不清的情况,因此迫切需要改进这种财务管理的现实,为污水处理企业的升级发展提供支持。

2.3内部监管不利,财务漏洞频出

由于污水处理企业内部的部门较多、对外往来业务繁杂,平时工作繁忙等原因,在实际的工作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的财务漏洞和违纪行为。财务成本控制不力、收支失衡、用款的审批制度不健全、核算体系不明晰等问题,进而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利润下降,甚至由于财务漏洞会导致企业的资产流失,使得企业蒙受巨大损失。因此,污水处理企业急需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监管系统。

3.借助金蝶EAS软件提升财务集中管控措施

3.1借助金蝶EAS软件健全财务监管体系

财务监管体系的建立是实现财务全方面监管的重要一环,需要一套完整而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必须形成财务人员按规则运作、企业人员监督。需要一个全方位的监督无漏洞的管理体系。金蝶EAS软件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其清晰透明化的信息管理使管理层能够管理范围内看到在十分清晰透明的报表、账簿,管理者可以跨组织查阅报表,创造出一个相对开放的平台,有利于内部各部门的协调合作和沟通洽谈,正好满足了企业人员的监督要求,这种健全的财务监督系统和规则有利于一体化的财务发展与监督,对于违纪现象起到的震慑作用,同时也提升员工监督的使命感,能够更好促进污水处理企业的发展。

3.2借助金蝶EAS软件提升领导内部控制

领导者在企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能否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开拓者和领路人,提升领导的内部控制对于污水处理企业财务管理至关重要,现阶段领导应不断创新管理理念,通过多元化的管理促进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正轨。金蝶EAS软件涵盖了财务控制型、运营控制型以及战略控制型等多种管理模式,为企业集团的运行过程提供管理帮助。通过这种多元化的管理模式,打破了财务管理各个部分相对分离的状态,使得财务管理的整个过程贯穿起来,促进管理者管理观念的更新,促进集团财务集成化控制,以提升污水处理企业的盈利能力与竞争力

3.3借助金蝶EAS软件避免财务漏洞

借助金蝶EAS软件进行业务流程的持续监控,工作人员可以随时查阅生产流程、规则、操作方式并能够全程关注整个业务流程的处理状态,这使得管理这能够全程监控整个业务流程,防止出现操作中的错误以造成企业损失,实现真正的可视化操作与全程监控,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财务漏洞,为污水处理企业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3.4借助金蝶EAS软件简单监控、提升素质

金蝶EAS软件实施大数据集中运用,将集团内数据整合至一个数据库中,进行统一核算、统一会计报表、统一科目体系,实现数据业务统一,数据库的统一可以全面监控各项预算的执行,正是这种统一的数据库使得使用起来十分简单方便,即便是没有太大管理经验的从业者来说也十分方便。另外金蝶EAS软件也会对软件的应用和财务管理的知识有详细的将讲解和指导,有利于财务管理人员水平的提升。

4.结束语

总之,金蝶EAS的实施对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污水处理企业要借此适时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企业财务集中管控水平,获得企业更有成效的财务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