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精品课程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品课程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精品课程管理办法

第1篇: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应用化学技术;精品课程;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56-03

应用化学技术课程是高职高专食品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检测、生物技术与应用等专业学生必修的首门职业基础课程,处在课程体系中基本技能训练阶段;由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而成,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习积极性能得到极大的提高,课程组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积极探索应用化学技术课程的改革与实践。通过建设教学团队、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核评价、完善实训基地等,全方位打造应用化学技术课程,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

1 “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建设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学团队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一流的教师队伍中要有名师做领头人,更要有团队整体素质的提高才能有后劲。

制定与完善师资培养制度 学院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制定出台“教学团队管理办法”“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教师外出培训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为全面打造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提供了保障。

提升教师职教水平和能力 邀请国内知名职教专家到校进行职业理念讲授和指导,使教师转变职业教育理念;开展说课比赛、公开课、指导学生技能大赛等,提高教师执教能力。专门邀请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团队对全院专任教师进行职业教育教学能力进行培训等。

课程组教师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教学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提高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大力支持青年教师攻读硕士学位,2009年至今,共有2人获得硕士学位,还有1人在读,学历水平大大提高。

实行新教师培训和指导制度 对新教师要求参加学校和教育厅组织的教师岗前培训,并获得高校教师资格证;没有教学经验的新教师必须跟班听课;取得教师资格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方能承担课程教学任务。

课程组的年轻教师分别安排到应用化学技术实训室、食品检测实训室、冷饮加工实训室和仪器分析实训室进行为期一年的锻炼,同时由课程组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其进行“一对一”指导,使其尽快适应高职教育的各项要求。

重视教师教科研能力的培养 课程组定期开展教学研讨、经验交流,相互听课、相互切磋;为青年教师积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进行科研活动、参与科研课题,撰写论文,在科研中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

提升课程团队社会服务能力 课程组教师积极承担食品检验工及食品加工相关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发挥专业师资优势,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解决技术问题。与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培训中心联合对全疆食品加工企业检验人员进行分期分批培训,强化企业质量意识,提高检验人员的检验能力。在服务新疆区域经济建设的同时,锻炼了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促进专兼职教师共同成长 课程组教师每年利用寒暑假到相关企业调研、下厂实践,了解企业发展现状,提高实践操作技能及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专职教师从兼职教师处学习更多的食品生产、工艺控制和设备操作技能,兼职教师从专职教师处学习教学方法和手段,达到“双赢”的效果。

因此,在长期的教学工作中,形成了以中青年为主体,具备职业教育理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及实践教学经验,校企合作、优势互补、稳定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课程教师团队共11人,包括1名自治区级教学名师、1名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专任教师7人,兼职教师4人。专任教师全部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经过双师素质培训,获取食品检验高级技师4人,食品检验技师3人,自治区级食品检验高级考评员3人,自治区级质量督导员2人。职称结构合理,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副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2人,初级职称2人。教师团队中硕士学位5人,学士6人,平均年龄34.5岁。

2 课程设计理念与内容的确立

一流的课程设计理念与课程内容改革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

设计理念的更新 在应用化学技术课程设计中以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紧紧围绕新疆食品行业生产检验员、品控员的岗位能力,以中、高级职业资格“食品检验工”职业标准为准则,坚持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的原则,进行课程内容的选取与组织,实施整体课程设计,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

课程设计中将课程所要求掌握的基本技能分解成若干项目与任务,借助实训引入相关的专业知识,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基本功训练,重点强化检验操作技能[1]。

教学内容的优化 教学内容选取以必需为准、以够用为度,坚持以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强调“能力重于知识”。在分析食品行业职业岗位群应具备的化学知识、技能的基础上,对无机化学、分析化学进行整合、优化。打破传统的章节排序,将课程内容模块化、项目化,使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将食品检验职业资格必备的能力镶嵌在教学项目中,形成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需求相适应的12个教学项目(包含29个工作任务)。

通过实训项目,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各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基础,保障学生毕业后面向食品行业从事一线岗位必须具备的化学知识与技能[2]。

经过课程的整合、优化,实施模块化、项目化教学后,突出重点,充实、精选授课内容,可以解决应用化学技术课时数相对比较少、内容多的矛盾。

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常言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性、先进性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志,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流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牢靠地掌握知识,而且渗透着对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的训练,对学生素质的提高起着积极作用。

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课程相关技术的进步和发展,需要向学生讲授的内容越来越多。根据职业岗位需求,应用化学技术课程采用“项目教学与情境教学相结合、启发式教学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多媒体教学和演示教学相结合、网络教学与师生互动相结合”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将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不同的教学任务和项目,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和项目,设计相应的理论内容与实训项目,实施教学过程,从而做到教、学、练、做一体化教学[3]。

教学方法的灵活多样是为了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习。教师的教学不是重在教,而是重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解决问题,使学生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先进开放的教学手段应用

1)采用多媒体教学,使课程教学生动直观。课程组教师收集了大量应用化学技术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制作了丰富的应用化学技术教学课件,课件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简洁清晰,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

2)提供教学资源、辅助网络课程,保障自主学习。应用化学技术课程已建网络教学平台,包括课程信息、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指导、课程资源等栏目,并定期更新和补充,供学生自学,同时利用学校QQ群、电子邮件等现代化的交流技术。所开发的网络教学资源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使教学收到实效。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热情,才能形成学生的学习动机。课程组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增加直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 考核与评价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法是教学改革的指挥棒,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学生能力和素质的重要手段。高职课程考核方法的改革,应当以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能力考核为中心,以知识考核为参考,考核方法力求能够测出学生真实的水平[4]。

应用化学技术课程的考核评价按照项目进行,每个项目分为知识、技能与态度三部分,考核依据提交的成果、回答问题、作业、平常表现及小组互评的结果进行。

项目考核标准参照食品检验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项目考核和评价以设计的初步方案、实训操作、实训习惯、团队协作能力、实验原始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与处理、实训报告、项目总结等为依据,如图1所示。

5 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完善

一流的实验实训教学条件是精品课程建设的保证。在实验实训条件建设方面,坚持“先进性、实用性、体系化”建设原则,走校企合作的发展道路,构建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从生产性实训到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实践教学条件在教学功能上形成体系化,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和行动导向的教学改革创造条件,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2008年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完成食品生物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扩建3个应用化学技术实训室、3个食品检测技术实训室、2个生化检测技术实训室;2009―2013年,依托国家级骨干院校食品加工技术专业及其专业群的重点建设,建成2个仪器分析实训室、1个光谱室,增加了常规仪器的台套数,充分保证学生在应用化学技术课程实训时的要求。

课程组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同建立多个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在校企合作企业的支持下,充分利用校外实训基地资源,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期间组织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实训、顶岗实习,现场感受食品企业的真实生产环境,体会企业文化,了解企业制度,强化纪律观念、职业意识,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

6 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效

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长期的、系统的,2012年应用化学技术课程被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批准为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被自治区教育厅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经过课程组的建设,建立应用化学技术课程教学网站,内容丰富、界面新颖。学生、同行能充分利用网络获得课程资源,起到辐射示范作用,发挥了精品课程的带动作用。

课程组完成教学改革项目13项,发表教科研论文50篇,出版教材9本,承担科研课题11项、技术开发与服务培训20项,教学获奖12项。师资队伍建设日趋合理,提升了课程团队的整体教学与科研水平,发挥了示范和引领作用。

形成“项目教学设计与专业职业资格衔接”“课程评价多元化考核过程化”的课程特色。通过“做”实现“教与学”,易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将素质教育渗透于其中,开发学生职业能力拓展的潜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

“供人以鱼只解一餐,授人一渔终身享受。”建设精品课程的目的是授予学生“一渔”,使学生终身受益。因此,应用化学技术精品课程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郭焰,李阳,严玉玲,等.探索以模块和项目为导向的应用化学基础课程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1):97-98.

[2]郭焰,王鹏,申玉飞,等.探索高职食品检验基本操作课程建设[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27):94-96.

第2篇: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 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就业为导向,加强精品课程建设 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机械控制类课程群研究与建设 以创建《温病学》精品课程为契机推动教学效果的提高 以精品课程为目标的网络教学的建设和开发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研究 “材料科学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性探索 高职院校实践性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建材机械为特色的《粉体力学与工程》精品课程建设探索 《电工基础》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探索 以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网络数据库精品课程建设 以哈萨克医药学为特色的精品课程示范校建设初探 对高职精品课程升级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认识 数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高职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与实践 精品课程资源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以建设精品课程为契机,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吴勇 许彪 庞文筠")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实践性教学是核心的教学工作之一,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增强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最主要的学习环节。为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较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口腔专业医学生。本文以校级口腔颌面外科学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了探讨与实践。 【关键词】精品课程 实践教学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32-02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教学体系包括了理论授课以及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增强学习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最主要的学习环节。口腔颌面外科学教研室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在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取得了成效,教学的质量得到了切实提高。

一 实践性教学紧密围绕教研室教学的目标和定位

根据昆明医科大学“立足边疆,面向基层,为边疆少数民族口腔卫生健康服务”的办学理念,本教研室的教学定位为:为云南省边疆地区培养具有较强临床工作能力的实用型口腔医学人才,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临床思维能力、较强的基本操作能力和良好的沟通能力的口腔专业毕业生。根据以上定位,本课程的目标是:在加强学生扎实的口腔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前提下,经过口腔颌面外科学基础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后,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口腔颌面外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毕业后能够胜任口腔颌面外科医疗、教学、科研等工作。

二 实践教学改革的途径和方法

1.通过综合的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一,综合的临床实践教学管理:成立由教研室主任、指导教师组成的毕业临床实习综合教学小组,具体负责综合临床实践教学的实施;教研室制定了教学大纲、综合临床实践教学计划、教学质量监督和管理办法等教学管理制度;学院教学办负责教学质量的检查监控。

第二,综合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传统的临床教学模式采用单科轮转实习的方式,即把学生安排到各科轮转实习,把病人按学科分类治疗,学科间缺乏融合沟通,忽视了口腔疾病治疗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特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未得到充分的综合,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本教研室综合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是:以临床教学为中心,从学生学习的需要出发,在不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由同一学生实施不同专业的治疗,强调了各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融合贯通、有机整合及实际应用,改革了传统的临床实践教学模式。

第三,综合的临床实践教学内容:注重综合教学的内涵建设,突破原有的以学科为中心单一教学内容的限制,制定并实施了基本技能培训方案,该方案涵盖了五年制口腔医学所要求的基本专业操作技能和执业医师考试内容,包括无菌术、问诊和基本检查技术、基本急救技术、口腔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共36项。

第四,综合的临床实践教学手段:把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自学能力、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培养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学习,通过病案讨论、病案展示、角色训练、沟通技能训练及小讲课,培养学生临床综合思维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及实际应用能力。

2.推行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

通过对教研室教师进行培训,在教学中实施PBL教学,倡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团队学习。教师给出问题或病案(不完整病案),学生分小组讨论,提出可能诊断;需增加的信息,学生查文献、上网络获得相关信息以补充病案,经过讨论最后得到正确诊断。对学生的调查显示,通过PBL教学,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信息收集管理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明显提高。

3.社会实践教学推进综合素质的培养

第一,教研室组织由MSI国际专业服务机构参与的口腔健康大学行,组织到丽江、西双版纳及怒江州开展少数民族口腔健康调查等活动,使学生走社区、进学校、下农村。要求学生进行组织、设计,完成讲稿和幻灯,担任讲解和培训,撰写活动报告。通过课外实践教学增强学生服务社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和学习热情。

第二,聘请省内外专家和企业营销代表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

第三,发挥地域优势,加强对外交流。我院已加入“湄公河区域国际牙科医学协作组织(IDCMR)”,先后派出十余名学生赴东南亚国家参加“湄公河流域口腔医学协作组织学术交流会”进行短期学习。通过对外交流,学生增强了国际化意识,开拓了视野,并提高了英语应用能力。

4.加强临床实践教学

口腔颌面外科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临床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环节。本学科的临床教学包括实验室教学、毕业临床实习两个阶段。通过多媒体课件、视听教材、临床病例讲解、临床实习等多种途径让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以提高。

在实验室教学中,紧密配合课堂理论讲授进度,在仿头模上进行相关操作的规范练习,准备相关典型病例结合录像资料、视听教材引导学生进行病例分析,加深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不断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为以后的毕业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进入临床毕业实习前,组织临床见习、临床观摩示教、医师助理训练、临床知识专题讲座,使学生逐步熟悉诊治流程,为学生提供一个整合知识结构、缓冲心理适应的平台,为顺利进入临床生产实习打好基础。

临床实习阶段实行导师制,学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实践。培养学生严谨的诊疗思维,严格、规范地进行临床操作技能训练。(1)熟练掌握口腔外科疾病的病史收集、体格检查、病历书写,以及初步诊断、鉴别诊断、诊疗计划及可能的并发症;(2)熟练掌握口腔颌面外科基本的临床操作,如清创、缝合、打结等基本技能。(3)要求学生对疑难病例查阅参考文献,提出检查及诊治意见。对常见问题进行讲解、讨论,使学生养成从临床实际出发的思维方式。学生收集一定数量的病案,包括病历、X片、治疗过程、治疗前后的病情变化,复诊记录,并安排每周汇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整理信息、交流和表达的能力。

5.考核内容与方法的改革探索

教研室建立了“实习医师量化考核制度”,实习结束时,依据《口腔颌面外科实纲》进行临床技能综合考试。考试则参照国家口腔执业医师考试内容的5站式考试模式,对包括无菌术、问诊基本检查技术、基本急救技术、口腔专业基本操作技能和综合病案分析进行考核。

三 课程存在的不足

第一,本学科的发展较快,很多新的内容需要加入到教学中,但我们的老师既要从事教学工作,又要从事繁重的医疗工作。需要配备专职人员为教师做好教学资料如多媒体,以利于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第二,本学科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变化,但是教材的内容相对滞后,希望能通过加快教材新编速度、给学生编印补充教材,开设专题讲座等加以改进。第三,强调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的教学已经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必然趋势,目前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业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教学改革力度仍然不够。第四,随着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进行,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如何处理好患者权益与学生临床实习之间的矛盾,临床教学要求与学生实践机会减少的矛盾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四 小结

第3篇: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 药理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21-139-02

近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在此形势下,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2012年5月21日,教育部办公厅颁布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教高司[2012]2号)。该项建设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在“十二五”期间,教育部将在原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基础上,支持建设5000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2012年和2013年重点开展原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前已有多所院校开展建设工作。我校《药理学》课程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是我校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课程之一。

1 课程建设目标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以及医学与药学之间的桥梁学科。我校《药理学》课程已于2008年获评国家精品课程[2]。此次创建的工作重点是建立起系统完整、特色鲜明、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水平高、具有引领作用的药理学课程精品资源库。通过药理学课程精品资源库的建设,以优化课程内容、提高课程水平、扩大课程应用范围和更新教学理念,从而加速药

理学课程的规范化教学、开放式办学、高新技术应用、信息化建设,以更好的服务于高校师生及社会学习者。

2 课程内容及资源建设

教学内容及课程资源是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核心。根据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要求[3-5],结合国内外课程发展趋势以及我校《药理学》课程建设现状,以杨宝峰主编,苏定冯副主编的《药理学》(第8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和朱依谆、殷明主编的《药理学》(第7版,人民卫生出版社)为主教材,并辅以苏定冯、缪朝玉主编的《心血管药理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姜远英主编的《临床药物治疗学》(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第12版),以及“Rang & Dale’s Pharmacology”(第7版)等教材为学生的基本学习资料,除了能够涵盖课程相应领域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之外,我们着重加强以下内容及资源的建设,以使本课程更具有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适合网上公开使用。

2.1 药理学授课全程录像

从教学团队中选拔优秀教师进行全程授课录制,充分体现我校《药理学》课程教学团队的授课水平;视频录制保证高分辨率,画面清楚,衔接自然,语音清晰,排除噪音,传输流畅,适合于网络流媒体播放。

2.2 药理学课程全部课件

改变药理学传统的授课进程划分,构建教学单元,教学单元内的每一课独立制作课件。每个教学单元结合3~4个教学案例,进行基本知识、重点知识、难点知识的讲述。相应教学资源独立上传,确保教学内容准确完整,资源素材规范精美。

2.3 药理学课程试题库

按教学单元独立设计,把握重点难点,以保证学习者随堂检查学习效果,并加强课后复习;上传以往我校《药理学》课程考试的试卷,根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使用教材及课程教学特点进行命题,分别从题型题量、内容分布等方面体现基本知识点的分布,以及教学单元的重点、难点。

2.4 药理学中英文图解

以国际先进经典教材“Goodman & Gilman’s The Pharmacological Basis of Therapeutics” 最新第12版教材为参考进行翻译转化,英汉对照制作各章节中英文图解。最终建成包含约500张精美图片的药理学中英文对照图解。

2.5 药物作用机理动画

收集、制作《药理学》各个教学单元的药物作用机制的动画,给学习者更生动直观的印象,以便其更好的理解与掌握相关知识点。

2.6 药理学专业英语一课一练

为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加强国际学习交流能力,我们针对教学单元内的每一课分别自主编制了“专业英语一课一练”。每一练或对该堂课的整体内容进行了全面概括或对个别知识点进行了详细阐述,突出对应药物相关的常用单词,可以帮助学生在课后复习专业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本资源英文难易适中,适用于所有进行药理学学习及部分对专业英文有兴趣的学生。

2.7 药理学前沿

为适应时代需要、紧跟学科发展前沿、拓展学生的视野,组织相关研究领域的优秀教师,收集编制最新学科发展成果。资源为PowerPoint格式,定期进行更新,介绍药理学教学相关各个领域的前沿进展,以满足学有余力的学生的自学需要,有助其对药理学有进一步深入的学习。

第4篇: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论文摘要: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必须合理规划、分步建设、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本文从高校多媒体教学建设发展思路、教学管理、环境建设和教学资源应用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并结合实际提出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计算机为基础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的集成技术,可扩展为人与计算机的交互方式,一般称之为多媒体技术。由于它具有多重感官刺激、传输信息量大、速度快、传输质量高、应用范围广、使用方便、便于操作、交互性强等优点,使得它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势头锐不可当,从而成为教育技术中的主流技术。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的辅助手段,对于合理规划、分步建设、充分利用优质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扩大教育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着重探讨综合类高校多媒体教学建设发展思路、教学管理、环境建设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一、多媒体教学建设与发展思路

由图1可见,影响多媒体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包括学校、管理部门、学院、教师、学生、环境、资源、教材、课件、方法、管理等。因此,要提高多媒体教学的绩效,必须从整体着眼,从具体人手,进行综合规划,重点建设,扬长补短,优化体系。

指导思想:多媒体教学环境建设是基础,资源建设是核心,教学应用是重点,教师培训是关键,教学管理是保证,教学质量是目的。

建设思路:多媒体教学建设要统一规划,资源共享;整体设计,分步实施;系统优化,综合利用;完警环境,丰富资源;加强培训,扩大应用;强化管理,提高绩效。

发展目标:通过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的建设,构建基于校园网的“信息化教学平台、网络化学习平台、现代化管理平台”,建设以“资源共享系统,网络中控系统,课程中心系统、自动录播系统”为重点的多媒体教学系统,实现教育现代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信息化、应用普及化、学习自主化、管理科学化。

二、多媒体教学管理

(一)制度建设

对多媒体教室建设、管理、使用、维护和多媒体教学培训等实行“一方主管,多方配合”,“谁管理,谁负责”的管理模式,形成完善、配套、规范、统一的多媒体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体系,使多媒体教室建设、使用和课件制作等行有标准和作有依据。如制订《多媒体教学要求及管理规定))((多媒体教室建设标准》《多媒体教室管理办法》和《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规范》等一系列文件,形成建设、培训、申请、使用、维护、评价等规范有序、科学高效的管理程序,管理到位。

(二)激励与约束机制

要形成定期的课件立项、质量检查、评优表彰等奖励配套制度;在约束方面,实行多媒体教室使用申请制度、设备操作持证上岗制度、课程认证制度、课件准入制度、首次试讲制度等。

构建由“质量管理、质量监督、质量评价”三大系统构成的优化的多媒体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具体内容如下:1.质量管理系统:着重于制度建设。构建以学院管理为主,学校、学院、系(所)三级管理系统。2.质盆监督系统:着重于过程管理。构建自检、互检和抽检系统。3.质量评价系统:着重于目标管理。构建由社会、学校、院(部)等层次构成的质量评价系统,对未达到多媒体教学预期效果者限期整改。重点建设“课程中心”,实现对教师教学过程的有效监控和教学质量的准确评判。教务处定期将各学院多媒体课程教学质最的评估结果上网公布,并与各学院的教学经费分配挂钩,以调动学院主动抓多媒体教学质量的积极性。

三、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

(一)多媒体设备管理平台

建设可视化多媒体网络中控系统。这样可以实现:

1.优质课程资源的实时共享。由于校园大或多个校区,相当一部分选修课以及主辅修双学位的课程由于学生分散或选课人多,教务很难排课。不是教师疲于奔命就是学生往返奔波,同时学校每年举办的多场水平很高的学术报告会,由于会场面积所限,受众很少,教师、学生对此反映迫切,而网络中控就能够解决其问题。

2.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教学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网络中控,在办公室实时地检查每个多媒体教室内师生上课情况。不必因为到教室内听课给教师和学生带来干扰。

3.多媒体教室管理服务的高效率与高水平。安装网络中控后,如果多媒体设备发生故障,教师立刻拿起讲台上的电话,这时主控室的监视器会自动弹出该教室的画面,可排除简单的故障,经过沟通如果还不能解决问题,值班人员可以把教室的计算机界面接管过来,排除故障。

同时对遍布各教学楼的多媒体教室的所有设备与系统都能够统一进行管理,对教蜓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时间、次数很方便的进行统计。

(二)多媒体设备的配置

1.多媒体教室。根据40余所国内高校的调研和我校的使用情况,我们认为,综合类高校的多媒体教室率70%,座位率80%,多媒体课程率90%,多媒体教室满足率100%,并注意大、中、小多媒体教室的合理搭配(使其比例大致保持为3:5:2),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在不同的学科中,多媒体教室率可有不同,如医科最好100%,理工科要达到80%以上,文科(含经管)可适当减少。由于现在的计算机功能加强,所以一般多媒体教室的设备可以简化为:计算机、投影机、中央控制系统、功放、音箱、无线鼠标、投影屏幕和控制讲台等。

2.建设精品课程自动录播系统。为了交流推广和资源共享,教育部门规定,凡申报和被批准的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必须全程录像,挂在网上。这样除建设多个固定式自动录播系统外,还需要移动式车载录播系统或流媒体便携式录播系统,流动使用。

3.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容量较大、并发数较多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用于收集和存放包含动画、图片、文本、声音、视频等多种类型、内容丰富的多媒体教学信息资源,以及教学录像节目、多媒体视频素材、多媒体软件教程、网络版教学课件等各种教学资源。资源库至少应包括多媒体资源库,教学录像节目资源库,多媒体视频素材库,多媒体软件教程资源库,网络版教学课件子库,精品课程库等子库。

为便于检索和提高运行速度,按文、理、工、医等学科门类分区存放有关教学资源。

对以前的包含动画、图片、文本、声音、视频等各种类型的教学信息资源进行收集、整理和数字化转换;今后对教学录像节目、多媒体视频素材、多媒体软件教程、网络版教学课件、网络课程、精品课程等各种教学信息资源进行不断丰富、建设和应用。

(三)多媒体课件平台

建设集课程展示、课程管理、师生交流和课程建设于一体的“课程中心”,用以实现“充分展示教学体系和教学成果,有效推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构建开放的共享型教学资源体系,营造高效易用的网络教学师生互动环境,提供合理的课程管理和评测工具”的目的,进而搭建学校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教学与管理平台。用于教学设计、课件制作、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信息,如动画、图片、文本、声音、视频、网络课程、精品课程、教学课件等制作和存放。

建立“课件支持中心”,采用集中面授、分散自学、常时指导等方式,对教师进行教学课件开发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多媒体课件设计、多媒体素材获取、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培训目标是使所有教师都能自己制作合格课件,以杜绝粗劣、不合格课件进人课堂。

对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能力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现代教育技术基础和信息化教学设计等。建议在新任教师岗前培训中,增设《现代教育技术))和《大学教学方法》等课程,并实行新任教师“首次试讲”制度。培训目标是使教师能独立策划自己的教案,开展多媒体教学设计,显著改善教学效果。

四、多媒体教学资源的应用

课堂教学的质量关键在于教师怎样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从而达到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目的。教育技术只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的辅助工具,利用它,可以把复杂的、口头难以表达清楚的内容形象生动地表达出来。心理学家研究证实,人类获取的信息,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1%来自味觉;一般人类能记住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同时听、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多媒体技术可以模拟现实环境,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感官的综合刺激,而且通过图形交互界面、窗互操作、虚拟现实等技术可以实现人机交互对话。把多媒体技术引人教学,不仅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潜能,实行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育创造了客观条件。

在课堂讲授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各种功能,通过将文字教材制作成多媒体软件,把一些抽象的理论具体形象地表现出来;将一些文字性描述用相应的图示予以显示;把一些长期缓慢演变的结果通过动画加以展现;把一些工作流程通过视频图像进行演示等办法,使学生对所讲授的内容,易于理解,便于掌握,从而在单位时间内学到尽可能多的知识。

要充分发挥课程中心的作用:1.以精品课程标准可实现课程网站,分类展示各级精品课程、推荐课程、教学组织内课程、各专业范围内课程;2.可实现互动教学:有知识点管理、智能题库管理(含规模复制)、智能试卷管理、自测、网络考试管理、论坛、答疑与答疑集锦管理等、可实现独特的教学考核管理(成绩平均分归一、最低分数线管理、加权成绩档案管理、学生学习预替等)、实现实验预约管理(嵌人式模块)等;可实现“一对一”到“一对多”的授课方式和考评方式;3.通过实时、客观、准确的数据汇总、统计和分析教学管理评估;4.由于考虑了保护教师知识产权,教师可通过权限管理针对内容、时间、对象,进行资料建设、应用和互动教学;教师可通过设置将教学资料、课程录像设置为在线观看,不能下载。

五、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教育技术的选用不是越新越好、越全越好,而是根据需要辅助表达的对象,立足现有的教学条件,因地制宜,把传统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科学的优化组合使用,达到扬长避短、相互补充的目的。

第5篇: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精品课程;资源勘查工程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核心课程的建设水平直接影响专业建设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围绕课程进行专业建设能使专业建设具体化,是一种提高专业建设水平的有效途径。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将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作为专业教学平台建设的重点,将师资队伍尤其是教学团队建设作为平台建设的关键,以核心课程建设为基础,加强实践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开发、整合、汇聚优质教学资源,系统建设优质专业教学平台。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是地质类方向的一个重要专业分支,我国有63所高校设立该专业。该专业是我校具有60年办学历史的石油类主干专业,积累了丰富的办学资源,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招生规模扩大、培养目标调整的新形势下,专业建设主要面临以下两个问题:一是优质教学资源不足,二是实践教学体系不能满足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为根本解决以上问题,以核心课程建设为支撑,将搭建优质专业教学平台作为近年来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

一、以完善实践教学为重点,构建特色化课程体系

专业是课程的组合,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取决于课程体系的完善程度。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从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两方面进行了统筹设计。

1.根据新的专业培养目标确立核心课程,构建特色化理论课程体系

以“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素养精深、动手实践能力强、具有敏锐的创新意识和国际视野的研究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教育思想为指导,依据知识结构及课程之间的联系对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进行了重组,对本专业的课程内容体系进行了更为细致的梳理,构建了符合研究型教学理念和突出石油特色的课程体系。

将课程划分为基础类、专业基础类和专业类三大部分,确立了支撑专业的理论核心课程体系,包括: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6门基础类课程,矿物岩石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综合地质实习等5门专业基础类课程,油气地质与勘探、油气田地下地质学等3门专业类课程,并通过专业方向的多样化设计为学生提供发展方向的多元选择(“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等属于学校公共教学课程平台,本文讨论的核心课程是指专业基础类课程和专业类课程)。通过方案调整,进一步明确了核心课程是专业建设的落脚点,在本专业人才培养优质教学平台建设中起支柱作用。

2.按照实践能力培养层次要求,构建了“多维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是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经过近60年建设积累形成的特色之一。根据新时期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在培养方案修订中,将实践课程系列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来考虑。按照实验基本能力培养、综合实践能力训练和科研创新能力提高三个层次,构建了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野外实习、油田实训、自主创新和毕业论文构成的“多维渐进式”实践课程体系,按专业知识逻辑,循序渐进地安排实验内容。

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由课程实验、实践课程和综合实践三大部分构成。课程实验基本隶属于理论课教学,包括教学实验和自主实验。实践课程包括野外实习和课程设计。由认识实习、专题实习、综合实习和油田专业实习构成了“四年不断线分层次”的野外实习系统;课程设计主要在核心专业类课程中开设,培养学生综合应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实践包括创新实验计划和毕业设计。创新实验计划依托教师科研和校外基地开展,学生自主选题,自主选择指导教师,以此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科研激情和兴趣;毕业设计充分依托教师的科研项目,实施“实战化和早期干预”,进入专业课教学阶段之后,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研选题引导,使课外科技活动专业化,并和学生本人的毕业设计紧密结合,既做到了毕业设计“真枪实弹”训练,又为学生开展专业研究赢得了时间,为成果培育奠定了基础。

二、以核心课程建设为基础,汇聚优质教学资源

在专业培养的课程体系设定之后,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是汇聚优质教学资源。课程作为组织专业教学的基本单元和汇聚专业教学资源的基础载体,对其进行系统建设,就成为专业建设的具体任务。

1.发挥传统优势,优化课程内容,建设系列核心课程

本专业具有重视课程建设的优良传统,沉积岩石学、石油地质学等课程及教材在国内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沉积岩石学”课程建设成果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在课程建设中,我们采取“继承传统、依托优势、合理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突出核心优势课程建设,带动相关课程建设。结合教育部“质量工程”和“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发挥优势和特色,以系列核心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提供优质专业教学资源。首先建设“沉积学”、“油气地质与勘探”等石油学科特色优势明显的课程,充分传承和改进课程建设的思路和管理办法,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带动系列专业课程的整体建设,提高课程体系的综合质量,并进而带动专业教学平台水平的全面提升。

课程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密切相关,一流的课程建立在一流的专业及优势学科基础上[1]。因此,在课程建设中,挖掘和利用学科资源,实施了“首席教授负责制”,按国家精品课程标准进行全面建设。课程“首席教授”不仅是所负责课程的首席主讲教师,同时也是该课程核心研究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为学科科研优势转化成课程教学优势提供了条件。重点针对教材、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规划等五个方面,采取分工合作,系统全面优化课程教学资源,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网络载体和实验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使课程在建设理念、教学方法和考评机制上形成鲜明的特色,为相关课程的建设树立了标杆。

以“沉积学”、“油气地质与勘探”课程建设为突破口,这两门课程在国内同类专业中率先于2004年、2005年入选省级及国家精品课程。截至2010年,在确立的8门专业类核心课程中,先后建成1门国家精品课程、2门国家网络精品课程、5门(含国家级)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级双语示范课程,其余为校级精品课程。形成了核心课程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系列,使支撑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基本都成为省级及国家级的精品课程,为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

2.依托学科优势,以科研为基础,编写高质量教材

本专业依托“矿产普查与勘探”国家重点学科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地质学”两个一级博士点学科,具有学科优势,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为高质量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提供了保障。为满足新培养目标和精品化课程体系的要求,对不同性质的课程教材采取分类规划、首席教授领衔、课程组集体编著的原则进行了系统建设。对于一部分专业基础理论类课程,重在传承学科的经典,充分借鉴国内外教材的精华;对于专业类和一部分具有明显优势的专业基础类理论课程,强调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追求最新科技成果向教学的转化,编写居国内领先水平并具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材。

先后主编出版了“十五”和“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沉积学》和《构造地质学及大地构造》,而且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全部为自编公开出版教材,同时编写出版了与课程配套的系列辅助教材,核心课程基本建成了立体化教材体系。如《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教材就是为满足我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调整之后,由原先“石油地质学”和“油气田勘探”两门专业课合并而成的,是国内第一本将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的理论与勘探方法有机整合在一起的教材。教材编写小组由近年来在油气地质与勘探领域活跃在教学和科研一线的七位教师组成,并依据科研方向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参编教师的科研特长。教材吸收了近年来油气地质理论研究和勘探技术的新进展,力求使本教材内容能跟踪学科发展的前沿。本教材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和石油高校优秀教材奖,并入选“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3.以课程建设为基础,整合实验实习资源,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

加强创新性人才培养是新时期最显性的专业教学目标要求,而加强实践教学是提升创新能力培养的必需和有效途径。实践教学平台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舞台。传统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主要是针对某一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需求,往往导致教学资源的重复和利用率低。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中,我们统筹各门课程实践教学的需求,注重三个层次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实践教学平台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即满足理论课程课内实验需求的校内专业实验室,满足实践类课程需求的野外和油田现场实习基地以及满足学生课外创新实践活动需求的科研实训基地。在平台的软硬件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合和建设,2009年本专业的“油气勘探实验教学中心”建成了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特色,为了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效率,需要优化配置和开发实验仪器设备,与相关专业共同建设实践教学平台。近几年来我们自行设计和开发了“多功能圈闭及油气藏教学模型”和“录井实习及仿真实训操作教学平台”等一批实验设备,并设计了相应的综合性、研究性、开放性实验项目。

加强科研和教学实验室的融合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依托国家重点学科,对本学科省部级重点实验室,“211工程”和“985工程”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以教学科研一体化为主导思想,保证先进的仪器设备为教学服务,向学生开放,促进高水平科研成果向教育资源的及时转化,满足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等现代实验教学的要求。扩展了学生开展创新性实验的平台,提高了实验室的水平。

与兄弟院校和企业共建野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基地。完善了原有的“安徽巢湖”、“山东新汶”和“河北秦皇岛”三个野外实习基地,不断增加实习基地的基础设施,并增加了新的教学路线,扩充了专题实习内容。同时在胜利油田建设了“油田地质实习基地”,将“油田钻采实习”扩充改造为“油田地质实习”,更符合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要求[2]。2011 年通过与胜利油田的深度合作,共建了一个“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使之成为本科实践教学与企业职工培训一体化实训基地。

发挥区域优势,开发实践教育资源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学校所在的青岛地区及其周边具有丰富的地质现象,为地质类实践课程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现场教学资源。

三、以课程组为纽带,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

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核心,也是提升专业建设水平的关键。

1.以课程组为基本单元,组建教学团队,强化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将所有专业教师纳入课程建设整体规划,以课程组为单元,系统组织开展教学与研究活动,组建起分工明确、责任清晰的教学团队。实行分级负责制,选定知名教授担任“专业责任教授”和“课程首席教授”,负责组织专业和课程建设,申报和开展高水平教学研究项目及教材编写等;设立课程骨干教师岗位,细化课程建设任务,由骨干教师负责具体教研任务。

2.以青年教师培养为重点,实施阶梯式培养计划,强化教学能力提升

实施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双导师制”,科研搭扶手,提升学术素养;教学筑阶梯,提升教学能力。对青年教师进行从实验室锻炼、指导实验课、助课到讲授课程一部分直至独立主讲完整课程的“阶梯式”培养。骨干教师通过参加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改研究锻炼,可成长为责任教授,责任教授则成为学校、省和国家教学名师的重点培育对象。目前团队中已有1名获国家级、2名获省级和1名获校级教学名师奖。

3.发挥产学研结合优势,构建教研一体化的教学团队

高校教师同时具有科技创新和知识创新的任务,利用科研成果和科研素材促进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的更新。多年来,我们结合产学研基地建设,聘请知名勘探专家担任兼职教授,为高年级学生讲授学科前沿专题课和指导实践教学,丰富了教师队伍构成,提升了实践教学水平,也是丰富教学团队构成的有益途径。

近五年来,教学团队建设卓有成效。2008年,“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2009年,主要由本专业教学团队的骨干教师组成的“油气地质与勘探团队”入选山东省首批优秀科研创新团队。

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建设成效明显。2007年即入选国家首批第一类特色专业。近年来又建设完善的一批优质教学资源,为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教材、网络教学资源、实践教学基地实现了校内外共享。未来的专业建设和发展依然要坚持课程建设的基础地位,引领实践教学平台、教材、师资队伍的进一步优化,探索学生特色专业素质的培养[3]。同时通过跟踪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不断调整专业建设的内容和方向,参照国际标准完善本专业的建设,为通过国内该专业将要开展的国际专业标准论证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 蒋有录,查明. 学科优势:精品课程建设的依托——基于“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实践[J].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95-99.

第6篇: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1 板书与多媒体教学的特点分析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通过板书方式进行的。在板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眼神、表情、手势及语言等,启发学生思考。尤其是在问题分析、定理证明和例题讲解等过程中,教师通过板书推演,系统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培养学生运用思维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然而板书教学存在着信息量小,内容展示不够直观等缺点,影响了学生对于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由于数学课程涉及大量的定义、定理和例题,板书往往需要大量时间,从而导致授课节奏缓慢,教学效率不高。

而多媒体教学能够为提供生动形象的文字、图片、声像等内容,信息量大且快速便捷。但是多媒体教学存在着如下不足:展示速度快,本文由收集整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路;教师习惯把重点放在演示和解说课件上,缺少与学生的交流。

由此可见,两种教学手段都有其优点和不足,但相互之间存在着较强的互补性。如果能够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将能够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辅助板书教学是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

数学教学不仅要使学生学会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心理学认为,大脑的思维是智力形成的动因。因而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和能力的内在因素。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需要通过教学手段来引导。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借助于恰当的教学手段,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情景,一种心灵交融的境界,积极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知识脉络,充分享受思维的乐趣,体验掌握知识的成就感。

应用板书,教师在课堂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与学生情感的沟通,因而能比较有效地引导学生的思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将板书教学作为主体。然而多媒体能够为教学提供形象生动的资源,创造引人入胜的知识情景,增进学生思维的深度,所以多媒体手段是板书的有力补充。因此,以板书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应该是高等数学课堂教学的最佳选择。

3 多媒体辅助板书教学的技术要点

3.1 教学方案的设计

多媒体课件内容和板书教学内容的选取,多媒体演示与板书的合理衔接是多媒体辅助教学之方案设计的两个关键问题。

在多媒体课件内容与板书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应注意突出两种不同教学手段的优势。对于只需直接展现的内容如标题、定义、定理、例题、小结以及各种概念和问题的实际背景、图形、图表、动画、声音等适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而定理的证明、例题求解等推理推导过程适宜由板书表达。

板书与多媒体合理衔接的设计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关键之处。在设计中,要注意突出板书教学的主体地位,明白多媒体的展示是为板书服务的。多媒体课件中的文字展示为的是提高板书的效率,问题背景、图形、图表、动画、声音等的形象演示是为了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高板书推演的效果。重要的是,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案的设计中,要以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思维为主线,以多媒体辅助板书教学为宗旨,把思维逻辑很好地体现在教学中。

3.2 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要注意版面布局合理、内容醒目,切忌使用与内容无关的动画、符号、图片或声音。在充分发挥演示课件的功能外,还要注意与mathematic、matlab等数学软件相结合,运用数学软件的数值计算、图形图像处理等强大功能,使教学内容的展示更加生动和深刻,同时也传授给学生数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软件学

习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

3.3 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板书讲授为主、多媒体演示为辅的原则。把握好“讲”这一环节,在“讲”字上下功夫。注重启发引导,讲出道理、讲出艺术。教师要边讲解边板书边演示,将分析的思路、方法、要点写在黑板上,再加以多媒体演示,起到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兴趣,真正体现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要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数学教学是引导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在运用多媒体演示的时候,应避免站在电脑前,扮演操作员、解说员的角色。教师应恰当地运用电子教鞭,走近学生,和学生面对面地交流,以语言、眼神、表情、手势等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参与,营造思想与情感相互交融的良好氛围。

3.4 课外学习平台的建设

由于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以及客观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单元信息量大等原因,需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外辅导,以此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教师除了正常的课外辅导外,还可以借助于课程网站等,为学生提供一个课外的与教学同步的教学平台,开辟了师生交流和沟通的渠道,及时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4 教学实践

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多媒体技术水平是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我们通过师资培训和教学示范、教学竞赛等方式,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和多媒体技术水平,使每一位老师深刻把握教学基本规律,熟练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

为保障多媒体教学的质量,我们专门制定了《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管理办法》。办法规定:(1)教师必须亲自制作或改作多媒体课件,以实现与自己教学风格的融合,最大限度地提高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效果。(2)新进老师至少要进行为期三年的板书教学。三年后,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水平的考核者,才有资格进行多媒体教学。(3)对开展多媒体教学且学生评教优秀的教师给予工作量加倍的奖励。(4)加强多媒体教学的督导和检查,对完全借助于课件演示照本宣科或依赖课件不认真备课的教师提出批评并取消多媒体教学的资格。这些制度有效地保障和推动了高等数学多媒体教学的健康发展,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第7篇: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旅游高职教育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5-0246-01

现代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对高职旅游专业培养提出了数量的需求,更是对旅游职业人的综合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产业运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等综合实力展示的过程,旅游从业人员承担着宣传和弘扬区域文化、陈述区域历史渊源,展示地区或城市的文明和文化特色,推动地区或城市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尤其是上海这座具有独特海派文化旅游背景的现代服务产业的发展的责任。因此,培养具有强烈责任感,热爱旅游行业,具备较强的文化艺术功底和综合旅游职业能力的优秀旅游人才,是项复杂艰巨而又紧迫的重大工程。

一、“三层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背景

旅游专业人才主要包括从事旅行社经营与管理、旅游景区经营与管理、酒店经营与管理及会展经营与管理等现代服务行业范畴的各类人员。高职院校生源的基础条件相对较差,以我院旅游酒店专业为例,90%左右来自全国各地的普通家庭,其中80%以上又由边穷地区的贫困家庭孩子组成旅游高职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自律性也较差,加上边远贫困地区计算机、英语等水平普遍较低、文化艺术气质等方面素养尤其缺失,使得他们与现代优秀旅游服务人才标准间的矛盾尤显突出。如何缩小生源原有综合素养和能力与高端酒店业人才要求间存在较大差距的矛盾和传统的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间存在较大差距的矛盾,并满足他们希望留在上海寻求发展的愿望,为此经研究探索提出了建立“三层制”旅游高职教育的培养模式并坚持多年实践,成效显著,得到业内的高度肯定。

二、“三层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做法

第一层:以提高学生自信心和独立人格为目标,通过学习艺术、融合文化、练习形体与舞蹈、开阔眼界等多种手段,让学生了解世界、确定目标、提升内涵和气质,成为具有优雅的绅士和淑女气质的热爱旅游行业的现代服务人才。

将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精髓融入于特色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模块和手段创新、学生管理、素质培训等各个环节中;精心设计与实施项目强化训练与情景模拟演练、角色扮演并行等教学方法。

开设的《综合素质培养》、《形体与艺术》、《朗读与朗诵》、《音乐与舞蹈》等课程教学过程通过企业家和专职教师精心设计的独特的立体互动式、行为艺术表演、现场观摩与体验等形式,全程贯彻着培养高端个性化服务人才的理念。

第二层:建立与高端旅游酒店会展服务、营销、管理相融合的立体式、复合式、联动式校企合作教学构架,坚持精品课程建设、教材建设与理论体系指导、实践能力提升,学习成果展示和专项技能考证等环节合为一体的教学原则。

联合建设的精品课程《会展策划与实务》多次得到专家肯定,已于2012年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1)创新教学方法

《导游业务》、《酒吧经营与管理》、《都市旅游》、《前厅与客房》、《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英语》、《旅游礼仪》等课程均也是创新教学模式的又一平台。

“理论加动手操作”和“任务引领”等简单合一的教学模式已满足不了高端人才培养要求。校企合作的企业派出优秀技术骨干或中层管理人员,与校内专职教师一起,精心设计与实际相吻合的各种“情景”、“状况”、“会议”,各种“人物”、“角色”等模拟元素,将理论与实训、观察与思考、适应与应变等多元素融为一体。整个教学过程充满职场气氛。

(2)创新考试形式

丰富与创新考试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综合能力也是重要措施。突破一张考卷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这种传统考试形式,共同创新了一整套准职业化的独特考核办法和形式,如:操作技能比赛式考核、职场演示式考核、项目汇报与成果展示型考核、情景模拟式考核、角色扮演式考核、一对一专项考核及微型专题报告和微型论文完成等。

(3)校企合力完成教学与实际运用高度统一的教材

经对课程内容、企业实用效果及行业评价标准等多因素反复切磋,校企联合成立了企业专家和校内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教材和讲义编写小组。已合作完成《会展实务》和《会议组织与服务》两本教材,理论与实际对接。

第三层:高强度对接高端旅游企业的服务、管理标准,通过学生到旅行社、酒店和会展公司等一线进行模拟实训、顶岗实习和各种特色项目培训及多种类型的活动和平台展示锻炼,磨炼出了一支真正的实用型、高素质、高技能优秀后备员工队伍。

通过“海派文化传承与艺术表现”、“国宾馆接待标准训练”、“VIP接待礼仪与技能专项培训”等在内的特色项目培训,严格实施“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系列)与考核标准”,为企业发展提前做好优秀人才储备工作。

在与企业合作开展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技师学院考证项目和旅游行业相关考证项目的培训工作中,将系统化教学与高技能的单项培训相结合。2013年“高级调酒师”和“高级会务接待员”分别达到30%和60%。

针对许多来自贫困地区学生英语基础差的现状,采取各种办法强化培训力度,“旅游英语”A、B级证书成绩逐年提高,2013年合格率达到了42%。

三、结论

通过探索与实践证明,“三层制”人才培养模式有着明显的高职教育创新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以提升精神层面为主导的教育指导思想;

2.校企联合搭建“五统一”的实践教学平台;

3.创建分层次、分任务、显个性、重合作的四环一体的教学形态。

参考文献:

[1]吴祈宗 .系统工程[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

第8篇: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精品资源;课程建设;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46-02

一、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背景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是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的组成部分,旨在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以量大面广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为重点,以课程资源系统、丰富和适合网络传播为基本要求,经过国家、省、校三级建设,形成普通本科教育、高等职业教育、网络教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优质课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体系,为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优质课程教学资源。

1.基本资源。基本资源指能反映课程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核心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案或演示文稿、重点难点指导、作业、参考资料目录和课程全程教学录像等反映教学活动必需的资源。课程基本资源系统完整,能反映本课程教学理念、教学思想、教学设计、课程资源配置和应用,充分反映课程改革成果,展现课程团队教学风采。

2.拓展资源。拓展资源指反映课程特点,应用于各教学与学习环节,支持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较为成熟的多样性、交互性辅助资源。例如:案例库、专题讲座库、素材资源库,学科专业知识检索系统、演示/虚拟/仿真实验实训(实习)系统、试题库系统、作业系统、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课程教学、学习和交流工具及综合应用多媒体技术建设的网络课程等。课程拓展资源能充分反映本课程教学特点、建设优势和特色,具有通用性、易用性、交互性、科学性和可扩展性。

二、课程建设思路和改革的方法途径

课程以“改革课程,服务专业,强化能力,厚德育人”为课程建设理念,以专业需求为目标,完成了课程内容的整合,构建了“模块化、专业订单”的课程结构,功能定位从原有单一基础转变为有效支撑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经过多年教学实践,在基础课程如何更好地为专业课程支撑服务方面探索示范,并建成完整的具有课程特色的教学资源。

1.德育为先。本课程是医学生最先接触的医学课程,在传授医学知识的同时,结合课程特点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素质的养成教育,使学生尽快从普通大学生转变为医学生,为培养学生的职业和社会能力做好早期铺垫。

2.准确定位。通过早与专业结合,多与专业结合,反复与专业结合,进一步明确了课程在专业建设发展中的定位。有针对性地为专业课程做知识的铺垫和基本技能的培养,让其有能力有信心进行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和实践。

3.整合设计。及时转变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树立整体化知识的教育观念。根据后续课程及各专业的需要,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解构和重组课程内容,完成了将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内容有机整合为一门课程,为学生提供完整、立体、统一的正常人体知识框架。同时针对专业对本课程的需求,针对不同专业选取的“一对一”的教学内容。通过整合设计,在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与专业培养实现最大程度上的对接。

4.有效实施。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增强与专业结合的有效性,形成以理念为导向、教学为中心、育人为宗旨、教学条件为支撑、网络为平台、教师为保障的课程改革建设思路。在教学实施方面以“精理论,多实践,理论够用,技能练透”为指导思想组织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增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模拟性。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专业采用多种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学、练”同步教学、启发式讲授、主题讨论、病例分析讨论等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将教学课件、挂图、标本、模型、尸体解剖及网络平台等多种教学媒体优化组合,将抽象难懂化为易学易懂,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5.资源建设。将课程改革和数字化资源建设结合起来,贯穿在教学文件、教材开发、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动画、图片以及教学案例等资源建设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需要,方便地选择最好的教学资源,设计最好的教学过程,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同时其他社会学习者,可以快速灵活地获取资源,为渴求知识的学习者和想探索人类自身奥秘的求知者打开第一扇学习之门。

三、课程建设的几点体会和建议

1.学校政策与措施保障。学校将精品课程转型升级纳入重点工作,出台了《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和《资源共享课程建设奖励办法》将课程建设纳入职工绩效考核指标,设立专项资金,激励课程建设。教务处以此为抓手,推动课程建设,信息网管中心为课程网络资源建设提供技术支撑。人力资源、资产管理等职能处室全力配合,对课程建设的教师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确保课程的可持续建设。

2.教学观念转变及提升。课程组教师不断学习领会职业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逐渐改变原有学科教育理念,突出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形成以理念为导向、教学为中心、育人为宗旨、教学条件为支撑、网络为平台、教师为保障的建设思路。课程组教师分别参加国家、市级及学校组织的相关培训学习,多次开会研讨,力争全面、深入和准确把握工作要求,使课程顺利完成转型升级。

3.加强教师现代化教育技术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加强计算机及网络应用能力的培养。课程教师不断学习提高网络教学能力,将课程改革和数字化资源建设结合起来,贯穿教材开发、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工作,为课程网络资源共享提供保证。

4.不断更新和拓展教学资源。课程教育资源共享开放是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课程组对教案、讲稿、教学大纲、课件等基本教学资源进行了严格细化改进,建有人体解剖图库、人体视频库,多媒体动画演示库等。课程涉及的知识及技能为临床专项技能应用提供依据,建设适应各专业的教学案例库,基于临床工作过程的临床应用技术库等,为学习者提供大量清晰直观的各种教学资源,实现全部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第9篇:精品课程管理办法范文

Wang Qiang; Tang Shoupeng

(Shandong Business Institute,Yantai 264670,China)

摘要: 当前社会发展竞争激烈,高职教育战线水平的全面提高同样也刻不容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已成为决定一所院校生死荣辱的关键工作。2010年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接受了“山东省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专家组”的全面评估。专家组对学校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同时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留以整改落实。这对其他院校的发展工作有较大的参考指导意义。

Abstract: In this developing and competitive society, how to develop th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s a difficulty. And "talent culture's estimation"is a key work to these colleges. In 2010, Shandong Business Institute passed such test made by "the experts from Shandong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ommittee". Expert gave us some suggestions to modify and carry out. Those are very available to the brothe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关键词: 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高职教育 指导

Key words: talent culture's estimation;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uggestions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6-0183-02

1评估工作的背景和意义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西方国家发起了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它的产生有着更为深刻的社会与历史原因[1]。

①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引起了政府和社会对质量问题的关注。当时,一些工业化国家迅速进入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阶段,传统的英才教育体制下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方法已不能有效地向社会说明高等教育的质量。②高等教育向社会开放程度提高,公众参与程度提高,要求了解高校的所作所为,要求了解高等教育质量的呼声日高。③高等教育经费的压力。政府、社会和学校本身都要求采取新的质量保障措施,达到既节约成本,又保证质量的目的。今天,质量保障已经成为学校一份不容推卸的责任,一种对政府、社会、学生必须作出的承诺。同时,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教育质量评估则是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质量保障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我国也由此制订了:凡培养毕业生超过三届以上的高职院校;必须至多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由省级以上教育部门牵头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评估结论分为“通过”和“暂缓通过”。对暂缓通过的院校,在一年内必须进行再次评估,省教育厅同时适当核减其招生计划;若第二次评估仍未通过,省教育厅将采取暂缓安排招生计划、暂停申报省级重点项目等措施,促进其尽快达到人才培养基本要求。评估结论由省教育厅向社会公布。

由上分析不难看出,全国的高职院校对评估工作必须极为重视。2010年11月2日至5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进行了高专建院以来的第一次评估工作。为此,院系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提前一年半学院就召开了首次迎评促建工作动员大会,明确了“上水平、创名牌,办特色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目标,提出了“以评促建、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学院多次派人参加教育部和省教育厅举办的评估学习班,派出50余人次赴省内外10所优秀院校学习取经,邀请多位评估专家到校作评建知识讲座;共举办评建知识学习班9次,组织了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评建知识考试;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网络、院报专栏等介绍评建知识,报道评建动态,营造迎评氛围,对评建工作进行广泛宣传和层层动员。通过学习和动员,统一了思想,更新了观念,达成了共识,形成了“人人重视评估,人人关心评估,人人参与评估”的良好局面。

3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主要工作流程分析

评估专家组是受省教育厅委托,在规定的时间内,进校从事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专家组织。其主要工作职责有:①审阅被评估学校的自评材料(含“数据采集平台”数据);②根据评估指标要求,有针对性地对被评估学校的自评情况进行预审,确定现场考察内容;③完成规定的现场考察工作,对被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考察分析;④对被评估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改进建议,并与被评估学校及其主管部门交换意见;⑤向省教育厅提交书面评估工作报告,并提出对被评估学校评估结论建议;⑥研究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存在问题,提出使之完善的建议。评估专家组进入一个院校的实际工作一般为:1)深入教学楼、实训中心、图书馆、体育场、餐厅、学生公寓等场所实地考察学院办学条件。2)举行了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汇报会。由学院领导向专家组汇报人才培养工作情况,共分为五大部分:学院概况与历史沿革、以评促建与教学改革、办学理念与办学目标、学院发展与办学成果、现存问题及整改措施等。3)专家组在评估资料室全面查阅有关资料。主要是自评和学院特色建设及校企联合的佐证材料。4)专家组分几个小组,深入课堂开展了听课工作。5)专家组组长对学院主要领导进行了访谈,听取课程说课。6)专家组与各研究室等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部分系部负责人、专业带头人、辅导员进行深度访谈。对重点专业进行专业剖析,听取相关课程的说课以及专业汇报。7)召开总结大会,宣布评估结果。专家肯定一所学院在专业和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也会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4一般高职教育在评估工作中容易暴露出的问题分析

从以上的工作过程来看,评估工作设计面广,考察层次深。虽然对于大多说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和先进的办学理念的高等院校不会发生实力之外的“意外”,但是容易出现很多问题。下列都是山东各高职院校在评估一次性通过之后,专家组广泛留出的整改意见。

4.1 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认识不够全面高职办学初期,学院基础建设、教学基本任务非常繁重,高职教育立足于首先保证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难以在高职教育理念的学习实践上投入较大的精力。这意味着高职教学质量还存在着广泛的差异性。办学年限短的院校尤其应该展示更多的教学成果而非科研项目。

4.2 校内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投入不足高等院校的建设投入不能仅依靠国家,自身在生存中创发展也极为重要。

4.3 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是学院专任教师总量不足;二是高层次、高学历教师数量不多,特别是缺少专业领军人物和名师。主要原因一是受编制限制,学院缺乏用人自;二是我国高等教育普遍规模小,大部分高层次、高学历人才都被企业高薪聘走。一个学院的发展也和时代背景相互影响。

4.4 精品课程建设和产学研结合有待深入推进在课程建设上,学院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起步较晚,成效不足。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一是高职普遍办学时间短,授课教师对高职课程需要加深认识;二是学院在精品课程的建设上重视不足、投入不够。产学研结合推进较慢。一方面是学院科研工作刚刚起步,科研水平层次较低,拿不出较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吸引企业;另一方面是大多数企业只重视眼前经济效益,对校企共建积极性不高。

5高校落实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整改方案的分析

针对上述普遍存在的问题,一般高职院校应采用下列整改方案:

5.1 研究高职办学规律,提升高职教育理念问题具体参考措施有:①加强学习,建立学习长效机制:健全和完善全校各层次的学习制度(成文且每年更新)。②提升高职教育理念:深入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律,不断校正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向。③查找教育理念存在问题,切实整改:学习专家组提出的建议,学习省级示范性院校创建标准,加强整改。④推进开放式办学:加强学习,不断调整和完善学校办学的服务方向。⑤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

5.2 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建立高水平教学团队问题具体参考措施有:

5.2.1 教师顶岗实践要求和制定政策激励措施:①专任教师每三年不小于六个月的顶岗实践时间;②无实践经验的新进青年教师,进校三年内,顶岗实践时间不小于一年;③寒暑假期间,专任教师不小于一个月的顶岗实践时间;其他可利用课程轮空等时间安排到企业顶岗实践。

5.2.2 教师顶岗实践考核:制定教师在企业一线顶岗实践的考核办法。

5.2.3 建立教师竞聘上岗机制,修改完善教师聘任管理办法,实施分级聘任。

5.3 优化实践教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具体参考措施有:

5.3.1 一体化课程实施①建立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和信息反馈机制,合理设置专业群。②根据社会需求,加大教学做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工作,实时调整实践课程教学内容。

5.3.2 订单培养项目的实施校企双方探讨订单培养项目的具体内容和组织实施。“校中企”、“企中校”模式探讨:①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为企业服务。②建立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机制。

5.3.3 学生顶岗实习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①完善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管理办法,顶岗实习过程资料完整,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有总结。②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50家以上。③完善校内、校外指导教师制度,保证顶岗实习效果。

6结语

评估工作对各高职院校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否已经通过评估的院校;都应该根据评估专家的反馈意见,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提升办学理念;二是继续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在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教学团队等方面加强改革与创新,争取今年取得好成绩;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制定激励措施引进专业拔尖人才,加快对教学名师的培养步伐;四是建立校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的长效机制;五是优化实践教学资源配置,提高实践性教学管理水平;六是加强教风、学风与校风建设。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务必保质保量逐步提高。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