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经济活动范文

高校经济活动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经济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经济活动

第1篇:高校经济活动范文

【摘要】本文主要从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核算原则、核算对象、教育成本项目构成与核算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为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核算方法

随着高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在高校发展进程中的主导作用越来越强劲,高职教育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经费的需求与教育经费的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高职院校如何做到既重视教学活动规律,又重视经济活动规律,既重视办学的社会效益,又重视办学的经济效益,对于高职院校来讲,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教育成本的概念

“教育成本”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经济学产生时出现的。舒尔茨(1963)在《教育的经济价值》中提出了“教育全部要素成本”的概念,他认为教育的全部要素成本包括提供教育服务的成本和学生上学时间的机会成本。尽管人们对教育成本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达,但对其本质内涵则有基本共识,即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是教育成本的下位概念,属于经济学的概念范畴。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是特指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为培养学生所耗费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教育资源的价值,仅指高职院校自身在培养学生过程中投入的费用,而不包括高职院校以外的如家庭、社会等对学生的付出成本,如学生的上学交通费等。

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体系的构建的会计假设

1.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假设

(1)会计主体假设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是指在什么空间范围内计量教育成本,计量谁的教育。成本核算的主体必须从产品生产者或提供者的角度考虑。具体到教育产品,其提供者是学校,学校就自然地成为教育成本核算的会计主体。

(2)持续办学假设

就高职院校来说,持续办学则指的是持续教学,与教学相关的各项业务活动都能在可预期的未来将无限期地、持续不断地正常进行,不会大规模的削减教学业务量,也不会停办或者撤销,并据此进行会计核算和报告,这是进行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时间性前提。高职院校是否持续办学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影响很大,只有设定高职院校是持续办学的,才能进行正常的会计处理。教育成本核算必须遵循持续办学假定,否则教育成本就不准确,许多账务处理,如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的预提、待摊就失去了理论基础。有了这一假设,就能按照正常的会计原则和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核算,能采用通常的方法提供会计信息,按照一定期间核算教育成本。

(3)会计分期假设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正确核算成本的要求看,以自然的业务运作周期作为成本核算期间比较适当。教育产品具有明显的学年制特点,因此采用学年度作为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更为合适。高职院校教育成本计算期应与学生培养周期相一致,全日制高职大专学制一般是三年,将每年9月1日至次年8月31日作为成本计算周期。

(4)货币计量假设

货币计量是教学成本核算能够定量计算下去的基础,在教学成本核算过程中只有把跟教学有关的各种货币化和非货币化支出通过货币计量出来,才有可能真正的比较、分析和控制教学成本,同时要把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2.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高校会计核算既要遵循收付实现制原则,又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特别是在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1)权责发生制原则

指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是以其归属期为标准,亦即根据收入和费用之间的权责关系确定。凡在当期取得的收入或者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或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到或已经当期支付,都不能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

(2)配比原则

指成本费用与其相关的收益相配合,即将某一会计期内的费用成本或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配合、相比较。配比原则既强调一个会计期内的费用成本与该期内的收入或产出配合比较,又强调一个项目的费用成本与该项目的收入或产出配合比较前者确定一个时期的成本,后者确定一项产出的结果。

(3)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

指将与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的损益,将与当期以及以后多个期间的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资产的价值。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有助于正确地确认当期损益和资产的价值,保持会计信息的客观性。

(4)分类核算原则

由于社会岗位的多样性,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岗位要求技能的不同设置了不同的专业,对于学习不同专业技能的学生来说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不同的,由此而产生的教育成本也不尽相同。因此,为了准确核算教育成本,高职院校应把不同专业的学生接受的教育服务作为教育成本核算对象,针对他们分别设置教育成本明细账,将高职院校在一定期间内培养学生过程中耗费的全部教育资源价值进行归集和分配,从而可以向每一专业的学生提供一定核算期间内的教育成本。

3.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

成本计量对象,是指计量产品成本过程中,确定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的承担客体。为了正确计量产品成本,首先就需要确定成本计量对象,以便按照每一个成本计量对象,分别设置产品成本明细账(或成本计算单),来归集各个对象所承担的生产费用,计算出各个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教育成本计量的对象是指教育资源耗费的载体或目的物,即计量什么的成本。从经济学的观点看,学校是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学校的产品只是教育服务。知识、能力、价值等的变化是学生接受教育服务后的结果,是教育服务和学生自身因素结合的产品。所以教育成本的计量对象应是教育服务,是计量教育服务的成本。学校向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不同的,因此应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的教育服务分别核算其成本。在实际的核算中,应是先将各年级、各专业的学年教育服务总成本核算出来,然后除以年级、专业学生数,就可以得到向每一学生提供一学年教育服务的成本,即单位成本,也就是人们常用的年生均成本。将各年级教育成本相加就可得到全校的教育总成本。

4.高职院校教育成本项目

教育成本项目是指构成教育成本的费用类别。在核算教育成本时设置教育成本项目,目的是提供便于教育成本分析和控制的信息,合理调配教育资源,以利于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高职院校教育成本项目设置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直接人工费用

指教学单位直接从事授课、实习、实训的教师工资、津贴、奖金、福利费、医疗费、住房补贴等人员经费支出。能明确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受益对象成本;几个受益对象共同受益的,分配计入各受益对象成本。

(2)直接教学费用

指直接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费用,包括教学业务费、水电费、差旅费、资料讲义费、固定资产折旧费和修缮费等公用经费支出以及学生活动费、实验实习费、学生助研费等与培养学生有关的其他费用。该项目能明确受益对象的,直接计入受益对象成本;几个受对象共同受益的分配计入受益对象成本。

第2篇:高校经济活动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活动经验;积累;策略

学生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所获得的具有个性特征的经验就是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不仅有利于学生从直观向抽象过渡,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并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对学生的实践能力、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都大有裨益。那么,如何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

一、课前操作,积累活动经验

在“认识平移”的教学中发现,教师反复讲学生还要错,原因何在?其实,这就是忽视了学生数学来源于生活的道理。如在该课时的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先去坐坐电梯或在课前玩玩个子游戏,这样,当学生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时教师再引导,经验丰富了,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更通透。

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通过切身感受生活现象引入“平移”,接着利用课本进一步感受平移的实质,将基本图形、方向、距离渗透其中才能让学生拥有学习“平移”的经验基础。

二、学以致用,注重让学生在用中学

教学的目的是用,即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利用所学生知识去解决问题,然而,很多时候,知识并不一定要学了才能用,可在用中学,学中用。如: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中,更多教师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教材中的主题图,然后将实物图转化为平面图,由长方形和正方形而过渡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对于已经掌握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教师而言,是很容易看出的,但对于小学生,这却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制作一些小正方形,并将其中一部分正方形分割为两个相等的三角形,然后采用拼一拼的活动来进行,这样,当学习变成一种实验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就会获得更多的经验,然后再过渡到抽象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效果会更佳。

三、总结经验,注重让学生在经历中体验

什么是经验,经而有“验”是经验?“摸火不是经验,怕疼才是”,这充分说明了经历后会让学生拥有丰富的体验。在数学学习中也是一样的道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喜欢以自我的经验来替代学生的经验,从而造成学生经验的缺失,于是,再怎么讲,学生也是一知半解。

以“交换律”的教学为例,在导入过程中教师先通过“换位游戏”和“换物游戏”来引导学生明白物质和物体交换后并没有发生变化,然后以数字来进行数学换位游戏,最后再进入交换律的学习,如此步步深入,学生才能更好地从直观到抽象过渡,不然,学生对交换依旧模糊不清,计算起来自然错误百出。

四、多回头看,让反思强化经验提升

在学习了“三角形三边关系”后,学生对教学之初提出的问题“姚明一步能跨出三米吗?”有了具体的答案,但大部分学生还不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原因何在?其实,经验也需要反思,教学中教师不妨让学生通过自己跨几步来看看,当学生在活动中再次体验后,教师再将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进行一次复习,学生的认知才会变得更加清晰,经验也能得到升华。

上述只是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关注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引导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这样才能让学生从经验中学习,在经验中理解,知识才能形成构建,学习效率也才能得到更好地提升。

参考文献:

[1]贾瑞伟.小学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教学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03.

第3篇:高校经济活动范文

关键词:高层;民用建筑;自动报警系统;设计

文章编号:1674-3954(2013)09-0338-02

1 引言

随着经的不断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土地资源也随之越来越紧张,然而为了满足城市的办公以及生活的空间的需要,城市建筑物不断朝着密集化与高层化方向发展,此外该类建筑物的用电的负荷都比较大。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做大量的火灾的预防与报警等应急准备。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便成为建设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必须设计出一个安全的、合理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本文对高层民用的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做出了简要的阐述,以供同行们讨论和指正。

2 设计依据

对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来说,它在建筑设计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建筑的安全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具有很强的专业性、技术性以及政策性,所以我们必须对其设计依据加以明确:

(1)必须对建筑设计中的系统设计规范、防火规范、行政管理法规、安装施工验收的规范以及设备制造标准等与消防有关的法律法规有所认识,而且必须对现行国家制定的规范与标准中的一些词语加以注意,如“宜”、“必须”、“可”、“应”、“不得”、“严禁”以及“不宜”等。

(2)在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时候,我们必须严格遵守《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GB50116-98)与《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50045-95,2001年版)中的相关规定。然后在根据高层民用建筑物的用途、防火等级、功能以及建筑的保护等级等进行合理的设计,严格按照现行的相关的技术规范与标准的宽限程度进行,并必须获得相关的消防部门的批准。

3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备相应的设置部位

3.1火灾探测器相应的设置

对于火灾的自动报警系统来说,对各种探测器的布置是自动报警系统设计中工作量最大的一部分。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选择相应的火灾探测器,并对各种探测器的位置加以确定。要求在走道与前室应该分别单独的划分为一个探测区域,尤其是前室和疏散楼梯间、电梯的竖井以及走道都是相通的,这在发生火灾的时候,容易导致大量的烟气出现在前室聚集或从前室流过等现象,同时前室也是消防扑救以及人员的疏散的必经之地,所以必须在前室设置相应的火灾探测器。虽然一般的电梯前室在火灾中对人员的疏散作用不大,却与电梯竖井是相通的,同样在发生火灾的时候烟气的聚集之地或者从前室流过,所以应该单独的划分探测区域并装设相应的火灾探测器。

对于电缆的竖井来说,其也应该单独划分探测区域并装设相应的火灾探测器。这样可以避免在竖井中形成一个拔烟火的通道,还能够避免火势沿着电缆不断延燃。为了杜绝这两种现象的产生,在《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设计规范》与《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中都对电缆与电线的选型做出了详细的规定。然而当我们对其发展现状以及其实施的难度进行考虑时,我们应该在电缆的竖井内设置相应的火灾探测器极为重要,再结合竖井的防火分隔相关的要求,应该每层或者每隔2~3层安装一个火灾探测器。

一般来说电梯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竖直的交通工具,电梯的机房具有较高的火灾的危险性,同时电梯的竖井有着不可缺少的开孔(如通风孔、层门开孔以及滑轮与电梯机房之间的永久性的开孔等),以及电梯的竖井很容易成为火势蔓延的通道并对电梯的机房相关的设施造成威胁,所以我们必须在电梯的机房内装设相应的火灾探测器。

3.2手动火灾报警按钮的设置

由于前室是消防扑救与人员疏散的重要场所,所以前室也成为了手动的火灾报警按钮的首选的安装位置。对于一般的电梯的前室也应该设置相应的手动火灾的报警按钮。往往一些公共的活动场所以及一些主要的通道都是人员比较集中的场所,同时也是火灾中的重要的疏散通道。因此,我们应该在这些位置的出入口处安装相应的手动的火灾报警按钮,应当注意的是必须安装在便于操作与较为明显的位置。

3.3应该设置相应的火灾应急广播扬声器

在人员比较密集的场所以及主要的疏散通道位置,应该设置必要的火灾应急广播的扬声器,此外在公共的卫生间也应该设置相应的应急广播扬声器。以便于快速的把火灾信息传播出去以及对疏散人群的指挥。由于前室是消防扑救与人员疏散的重要场所,而且前室的人声比较吵杂并有防火门分隔,所以我们必须在前室设置相应的火灾应急广播的扬声器。同样疏散楼梯间也是消防扑救与人员疏散的重要场所,并且人声噪杂,设置相应的应急广播扬声器能够有效的对现场的疏散进行指挥。

3.4火灾警报装置的设置

通过目前的火灾的报警装置的发展现状以及实际中的实施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在设置有火灾应急广播的扬声器的场所,设置火灾报警装置也是很有必要的。火灾的警报装置的控制程序如下:

在火灾进行确定以后,应该使用自动或者手动的控制方式统一的对发生火灾的相关的区域发送相应的警报,并在所规定的时间内停止所有的警报装置的相关工作,并快速联动火灾的应急广播,并给疏散人群提供疏散指令与指挥。

3.5消防专用电话的设置

同样设置相应的消防专用电话分机在火灾过程中也极为重要,应该对一些与消防联动控制有关的场所设置相应的消防专用的电话,如经常有人值班的机房(包括配变电室、排烟机房、消防水泵房、消防电梯机房、备用发电机房以及通风和空调机房等)、灭火控制系统相应的操作装置处与控制室以及消防相关的值班室等位置都应该装设相应的消防专用电话分机。

尤其在普通的电梯的轿厢里面以及消防电梯的轿厢里面都应该设置相应的消防专用电话,要求电梯轿厢和电梯机房、消防控制室和电梯轿厢以及消防控制室和电梯机房等三者应该组成一个具有可靠的性能高的通信电话系统,一般在消防室内要设置相应的电梯的监控显示盘(如对讲通信电话、位置指示器、故障指示灯以及方向指示灯等),以确保对电梯的运行情况进行相应的监视以及紧急情况下对电梯运行的控制。

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消防联动控制

(1)要求消防的联动控制相关的设备,必须能够对室内的消火栓系统的启、停加以控制,并要显示出水泵的工作与故障的状态以及按钮的位置。

(2)要求消防的联动控制相关的设备必须对水喷雾灭火系统以及自动喷水装置的启、停加以控制,并要显示出水泵、报警阀、水流指示器以及安全信号阀等设备的工作状态。

(3)在防排烟的系统中,必须在电动的防火阀位置设置相应的控制模块。在火灾报警后,开启排烟口和加压送风口的电动的防火阀,关闭某些位置的空调的送风系统,并返回相应的动作信号。

(4)在确认火灾以后,必须利用联动的控制台让客梯与消防电梯停在首层位置。

5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布线以及消防设备的配电

为了防止发生火灾的时候,相应的警报线路、通信线路以及消防控制线路出现中断,导致灭火相关的工作无法正常进行,为了防止电磁干扰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造成影响,我们必须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进行合理的布线。要求相应的线路要采用具有阻燃性能的电缆,并采用封闭式的金属线槽或者金属管对电缆进行保护。消防联动的控制设备相应的手动控制装置有关线路都应该使用耐火型的电缆,同样也应该采用封闭式的金属线槽或者金属管对电缆进行保护。

在消防过程中,我们应该选择全自动的应急柴油发电机组作为各种消防设备的应急电源,为了防止发电机组熄火,最好采用分批启动的方式来启动消防设备。在设计时,必须把建筑物的最大的消防负荷计算出来,以对发电机组的合理选择。并且最好采用低压断路器相应的附件分励脱扣器来对非消防电源进行切除。

第4篇:高校经济活动范文

关键词: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学习型班级;创新意义

高校校园精品文化主要表现在高等学校管理者和广大师生员工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教学、科研、生活等各个领域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念以及物质和精神成果中所体现的文化形态。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心理、实施方法都有积极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

一、学习型班级的内涵及特征

学习型班级来源于学习型组织,是学习型组织理论在班级建设中的应用。所谓学习型班级是指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善于获取、创造、提炼各方面有益知识,并以这些新知识、新见解、新理念为指导,通过“坚持不懈的自我超越”、“细水长流的心智改善”、“持之以恒的愿景累积”、“长期有效的团队学习”和“逐步奠定的系统思考”,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通过个人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学习,进而努力实现共同愿景的班级。学习型班级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注重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可持续性发展,创设人人在学习、处处有学习、事事讲学习的氛围。

二、学习型班级构建中存在的问题

学习型班级的创建是一项长效工程。学习型班级作为学校的基本单位,是学校管理与服务的主要对象。良好的学风是学习型班级创建的核心,学风是学习者在求知目的、治学态度、认识方法上长期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精神倾向、心理特征及其外在表现。班级是学风建设的重要载体,良好班风是良好学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在学风建设中除一直存在的诸如学习目标缺失、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纪律松懈、学习经历旁移等一些常规问题外,当前大学生学风表现出许多新的令人担忧的发展态势:(1)专业兴趣迷离。很多学生高考以后,对自己选择的专业缺乏了解,选择的随意性比较大,跟风选择性比较严重,未能正确策划自己的职业规划。入学以后,造成专业学习兴趣迷离或者厌恶情绪;(2)学习懈怠涉及面更宽。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受大环境的影响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遵守课堂纪律,上课迟到甚至逃课、考前靠突击甚至考试作弊的现象;(3)学业失败现象较为普遍。不及格率有所提高,很多学生因为学业成绩问题被留级甚至退学;(4)干扰热点转移。以往学业失败多发生在热衷于早恋、校外赚钱等同学的身上,现在留级、退学的原因大都是热衷于游戏、沉溺于网吧;(5)干扰前移。以往四年级受就业影响整体学习纪律下降,现在不少低年级同学就因担心就业前景而影响学习热情,有的甚至无心向学;(6)师生双向不满。以往多是教师不满于学生的学习态度,现在是一方面教师常常抱怨学生学习不努力,同时学生也在抱怨教师教学不尽心;(7)心态矛盾加剧。感到竞争压力很大,又不愿刻苦学习;希望学校少管,自控能力又差;主张自主学习,自学能力又弱等。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影响,也有学校原因;既有常规因素,也有社会转型和教育改革进程中的不利影响。面对这些学风建设的新困惑,如何更加高效地构建学习型的班级就成为现代高校必须正确对待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三、高校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在学习型班级构建中的创新意义

校园精品活动的培育从新形势下构建学习型班级中出现的各种难点与热点问题着手,系统地分析其内含的深层次根源和障碍,寻求克服这些根源和障碍的有效途径和手段。依靠校园精品活动的实施,深化教学改革,营造氛围、激活机制、拓展舞台,形成蓬勃向上、探索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整个校园文化的指示刺激水平和学生的兴奋水平,“以节育人”的学习型班级长效机制建构必须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用新的思维和视角来评价当前高校学习型班级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用改革的精神、时代的精神探讨实现高校学习型班级建设制度的创新。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先进的理念,要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固化为制,才能落到实处、取得长效,从而积极推动学习型班级建设长效机制建设不断向前发展。

在正确发挥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前提下,妥善处理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的培育与构建学习型班级之间的关系,校园文化建设在方法上的突出特点是寓教于文化,即通过文化教育、文化娱乐、文化感染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文化思想和精神素质,这为构建学习型班级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经验。要使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为学习型班级的构建提供了一条重要的实效性途径,而学习型班级有利于拓展校园文化发展的深度和效果的实现。

通过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习及学习型班级长效机制建构为一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以技能竞赛为途径、以科研课题为契机、以校企共建为平台、以规范运作为模式,以专业学科为依托,以创新灵感为动力,打造系列品牌活动,确立多维成才座标,依靠举办多种形式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1)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这是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自觉行为和内在要求。这需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优化学习方式,改进学习策略,形成终身学习的观念、创新学习的意识、合作学习的策略、探究学习的精神。(2)培育健康向上的校园精品文化活动是构建学习型班级的关键环节,在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在充分征求意见、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文化活动强大的感召力量,激发班级成员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使班级学习效能最大化。(3)在校园精品文化活动培育过程中,用整体的观念系统地思考学习型班级的发展,要根据活动反馈的情况及社会的发展,静态分析各种因素的相互影响,进而寻找学习型班级建设动态的平衡与发展,实现“以节育人”建构学习型班级长效机制。

通过校园精品文化活动的培育,坚持以“创建校园文化精品,提高专业教学水平,改进思政教育方法,全面创建学习型班级”为主题,依靠校园文化活动的多元化、专业化特色,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方针,按照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原则在拓展专业教学领域,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整合资源,挖掘和培育特色品牌,以创新的思维,积极探索德育的新内容、新途径、新方法、新机制,切实增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实现“以精品活动育人,专业水平提高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共促进”的目标,形成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型班级建设的大格局,开拓高校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局面,这对于从理论上正本清源,廓清学习型班级建设中存在的种种矛盾与困惑,选择正确的构建学习型班级的方法与对策,全面化解在构建学习型班级中出现的各种难点与热点问题,形成学校正确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积极主导“三位一体”的学习型班级的长效机制构建具有重大的理论创新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张静.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探索[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高校经济活动范文

专利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为准确反映我国企业运用专利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情况,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及有效专利的行政记录和国家统计局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统计年度数据,国家知识产权局规划发展司组织课题组对我国工业企业的专利活动与经济效益状况开展了专项研究。该研究课题从2008年开始进行,延续至今,每年研究角度有所调整。

大中型工业企业基本情况

1.总体情况

据初步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共有大中型工业企业45536家。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29949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7191家,外商投资企业8395家,内资企业中属国有企业的有3131家。分地区看,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企业数列前四位。

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R&D(研究与开发)活动的12889家,占28.3%。,共有R&D人员175.9万人,R&D经费支出4015.4亿元,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93%,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4420.7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72863.9亿元。

2.有专利活动企业基本情况

(1)有22.5%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申请专利

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当年申请了专利的企业有10228家,比上年增加1971家;有专利申请企业所占比重为22.5%,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5个行业共有5326家,占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52.1%,而5行业本身企业数只占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2.2%。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所占比重超过40%的有专用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

分地区看,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5省市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数最多,共有6049家,占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总数的59.1%。有专利申请的企业所占比重最高的地区是北京、上海、浙江和安徽,分别为404%、35.9%、31.1%和31.1%;比重最低的地区是0%、青海59%、内蒙古7.3%和山西8%。

(2)有21.9%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获得专利授权

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当年获得了专利授权的有9967家,比上年增加3125家;有专利授权企业所占比重为21.9%,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5个行业共有5407家,占有专利授权大中型工业企业的54.2%,集中度比有专利申请企业还略高。有专利授权的企业所占比重高于40%的有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分地区看,有专利授权企业最多的仍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上海5省市,共有6035家,占全国比重达60.5%。有专利授权企业所占比重最高的是北京、上海和浙江,分别为38.3%、354%和31.5%;比重最低的是青海4.9%、内蒙古62%、7.1%和山西9.2%。

(3)有29.3%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有效专利

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拥有有效专利的有13353家,比上年增加3447家;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所占比重为29.3%,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4个行业共有5752家,占拥有有效专利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43.1%。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所占比重超过50%的行业是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专用设备制造业。

分地区看,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数最多的地区仍然是广东、江苏、浙江、山东和上海,5省市共计7957家,占全国的59.6%。拥有有效专利企业所占比重最高的是北京、上海、浙江,分别为50.1%、46.8%和40.2%;比重最低的是内蒙10.6%、青海11.8%和山西13.1%。

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和有效专利情况

1.专利申请情况

201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共申请专利16121l件,比上年增长31.6%,占当年国内专利申请总量的14.5%,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50918件,占31.6%,比上年降低2.6个百分点,比当年国内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高5.2个百分点。按单个企业计算,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专利申请量为3.54件,平均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12件,分别比上年增加0.54件和OD9件;在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平均专利申请量15.76件,平均发明专利申请量4.98件,分别比上年增加0.92件和减少0.1件。

分行业看,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中高技术行业的专利申请和发明专利申请数均名列前茅。在专利数较多的行业中,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较高的行业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和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分地区看,当年专利申请最多的依次为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发明专利申请最多的依次为广东、江苏、上海、浙江、北京,其合计占全国的比重分别为63.1%和684%。从发明专利申请占全部专利申请的比重来看,广东、海南、北京、内蒙和甘肃分列前五位,青海、浙江和湖南则名列最后。在几个专利大省中,与前两年情况类似,广东和北京专利申请的质量较高,而江苏、山东和浙江的发明专利申请所占比重均不及全国平均水平。

2.专利授权情况

201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共获得专利授权121973件,比上年增长54.1%,占当年国内专利授权总量的16.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17955件,占14.7%,比上年降低3.3个百分点,比当年国内专利授权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高3.9个百分点。按单个企业计算,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

专利授权量为2.68件,平均发明专利授权量为0.39件,分别比上年增加0.74件和0.04件;在获得专利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平均专利授权量12.24件,平均发明专利授权量1.80件,分别比上年增加0.67件和减少0.29件。分行业和分地区的情况与专利申请情况类似。

3.有效专利情况

2010年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共拥有有效专利330238件,比上年增长53.5%,占当年国内有效专利总量的18.1%,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发明专利54425件,占16.5%,比上年降低1.2个百分点,比当年国内有效专利中发明专利所占比重高2.4个百分点。按单个企业计算,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有效专利数为7.25件,平均有效发明专利数为1.20件,分别比上年增加1.97件和0.26件;在拥有有效专利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平均拥有有效专利24.73件,有效发明专利4.08件,分别比上年增加3.01件和0.23件。

分行业看,与专利申请和专利授权情况相似的是,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仍是拥有有效专利最多的3个行业;有所不同的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最高,超过了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分地区看,发明专利所占比重最高的依次是、广东、甘肃、天津和北京,最低的则依次为重庆、福建、安徽、新疆和吉林。

就专利数而言,总体来说,2010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和有效专利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特别是专利授权和有效专利数增幅都超过50%,这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工业企业创新的积极性,也与专利主管部门的行政行为密切相关。同时,发明专利所占的比重却有所下降,在申请、授权、有效专利上都有体现,可能是一个值得引起注意的现象。分行业和分地区看,情况大体与往年相似,中高技术行业依然优势明显,广东的专利强省地位仍难以撼动,江苏、浙江、上海、山东继续扮演专利大省角色,北京、甘肃、天津、内蒙各有亮点,而上年较有特色的湖南、贵州当年表现则较为平淡。

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1.概况

2010年,全国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8638.9亿元,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8.9%,比上年提高2.3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48406.2亿元,占66.4%,提高2.2个百分点;实现新产品出口额10387.8亿元,占70.3%,提高达10.8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3901.9亿元,占40.7%,提高3.4个百分点;实现工业总产值158363.7亿元,占38%,提高2.3个百分点。可见,有专利申请的企业以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不到1/4的单位数和不到2/5的产值,贡献了2/3左右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和超过7成的新产品出口额。

按单个企业计算,平均每个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4879.7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47327.2万元、新产品出口额10156.2万元、利润总额13592万元、工业总产值154833.5万元,分别是大中型工业企业平均值的1.7倍、3倍、3.1倍、1.8倍和1.7倍,5个指标的绝对量分别比上年增加11.2%、4.9%、32%、36.4%和7.5%。可见,在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逐渐消退后,有专利申请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特别是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新产品出口指标和代表实际利益追求的利润指标回升反弹趋势明显。

2.有专利申请和无专利申请企业经济效益情况比较

2010年35308家无专利申请的企业,其单位数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77.5%,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4552.1亿元,占61.1%;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24457.7亿元,占33.6%;新产品出口额4385.8亿元,占29.7%;利润总额20280.3亿元,占59.3%;工业总产值258059.3亿元,占62%。

按单个企业计算,平均每个无专利申请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4927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6927万元、新产品出口额1242万元、利润总额5744万元、工业总产值73088万元。与有专利申请企业比,平均每个有专利申请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额、利润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分别是无专利申请企业的2.2倍、6.8倍、8.2倍、2.4倍和2.1倍。可见,进行了专利申请的企业在经济效益主要指标的比较上具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在新产品指标上优势十分明显。

产值利润率是指一定时期的利润总额与总产值之比,表明的是单位产值获得的利润,反映产值与利润的关系,是反映企业是否增产增收的主要指标。2010年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专利申请企业平均产值利润率为8.8%,无专利申请企业平均产值利润率为7.9%,也表明开展专利申请对企业增产增收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3.不同控股类型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2010年,从国有、集体、私人、港澳台商、外商、其他6类控股类型的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来看,仍是国有控股企业效益最高,平均每个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分别为421575.5万元、109997.2万元、32724万元和375749.9万元,都在平均水平的2倍以上。综合分析另几种控股类型企业,集体控股、其他控股和外商控股企业上述4指标也超过或接均水平,新产品出口额更是都远高出平均水平,而港澳台商控股和私人控股企业则效益较低,特别是私人控股企业效益仅为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从产值利润率进一步分析,集体控股企业产值利润率达11.6%,港澳台商控股企业9_3%,私人控股企业8.9%,国有控股企业8.7%,其他控股企业8.3%,外商控股企业最低,为7.9%。与上年相比,除其他控股企业降低0.5个百分点外,国有、集体、私人、港澳台商、外商控股企业分别提高了2.4、1.4、1.7、1.8和1.7个百分点,可见整体增收效果有明显好转。从排名上看,集体控股企业最高不变,国有控股企业排位上升,其他控股企业排位下降。

4.部分行业申请专利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

我们还是观察从工业行业中选取的10个重点行业大类。这10个行业的企业数之和占到全部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的66.8%,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额、利润总额、工业总产值合计分别占64.3%、84.8%、89.9%、57.3%和65.4%。

按单个企业平均计算,情况和往年相比无甚变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均是一枝独秀,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较为突出,其中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

新产品出口额排在第一。

5.各地区有专利申请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对于2010年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前三位的地区排序是:广东、山东、江苏;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排序是:广东、上海、山东;新产品出口额的排序是:广东、江苏、浙江;利润总额的排序是:广东、江苏、山东;工业总产值的排序是:广东、江苏、山东。与上年相比变化不大,主要经济大省仍优势明显。

从平均每个企业来看,主营业务收入前三位的地区排序是:黑龙江、吉林、山西;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排序是:吉林、天津、上海;新产品出口额的排序是:广东、天津、上海;利润总额的排序是:黑龙江、新疆、天津;工业总产值的排序是:吉林、黑龙江、山西。与前两年相比,由于小型企业较多拉下平均水平导致东部地区排名不佳的状况依然;略有不同的是,除黑龙江、吉林、山西等中部地区和天津、上海等直辖市继续排名前列外,甘肃、青海、内蒙古等西部地区省份表现不如往年抢眼,而广东不仅在总量上5个指标均列首位,平均水平上新产品出口额也排到第一。

有专利授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1.概况

2010年,全国有专利授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3890.9亿元,占全部大中型工业企业的37.8%;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46591.4亿元,占63.9%;实现新产品出口额8606.9亿元,占58.3%;实现利润总额13193.3亿元,占38.6%;实现工业总产值154825.1亿元,占37.2%。按单个企业计算,平均每个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4433.5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46745.6万元、新产品出口额8635.4万元、利润总额1 3236.9万元、工业总产值155337.7万元。与有专利申请企业相比,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均较为相近,新产品出口额则要少一些。这表明对企业经济效益造成影响的主要是争取获得专利的行为,至于最终能否实际获得专利,并没有额外的更突出的作用,尤其对于新产品出口而言,单纯的获得专利权反而不如进行专利申请得到的收入多。

2.有专利授权和无专利授权企业经济效益情况比较

2010年35569家无专利授权的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69300.1亿元、新产品销售收入26272.5亿元、新产品出口额6166.8亿元、利润总额20989亿元、工业总产值261597.9亿元。按单个企业计算,平均每个无专利授权的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712万元、新产品销售收入7386万元、新产品出口额1734万元、利润总额5901万元、工业总产值73547万元。两相比较,平均每个有专利授权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出口额、利润总额和工业总产值分别是无专利授权企业的2.2倍、6.3倍、5倍、2.2倍和2.1倍。从产值利润率看,有专利授权企业为8.5%,也高于无专利授权企业的8%。

可见,从专利授权看,获得了专利权的企业同样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但从程度上看,有专利授权企业的优势不如有专利申请企业的大,特别是代表市场创新的新产品指标、代表效益追求的利润指标和代表增产增收的产值利润率,有、无专利授权企业的差距均不如有、无专利申请企业的差距大,这也许进一步印证了更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是创造专利的过程而不是收获专利的结果。

3.各地区有专利授权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情况

对于2010年有专利授权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前三位的地区排序是:广东、江苏、山东;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排序是:广东、江苏、山东;新产品出口额的排序是:广东、江苏、上海;利润总额的排序是:江苏、广东、山东;工业总产值的排序是:广东、江苏、山东。主要经济大省仍优势明显。

从平均每个企业来看,主营业务收入前三位的地区排序是:吉林、甘肃、黑龙江;新产品销售收入的排序是:吉林、广西、上海;新产品出口额的排序是:天津、广东、上海;利润总额的排序是:黑龙江、吉林、新疆;工业总产值的排序是:吉林、黑龙江、甘肃。同样,中西部地区排名靠前,东部地区排名不佳。与专利申请情况略有不同,甘肃、广西的名次更靠前一些,山西、天津则相对靠后,不过天津的新产品出口额排在了第一。

几点结论

1.专利行为对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明显

由上文可见,有专利申请或授权企业的平均经济效益明显好于企业平均水平,更好于没有专利活动的企业,充分表明专利对于企业效益提升的积极影响。不论是对前两年分析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还是2010年范围较小、作用更突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这一基本结论都没有发生变化。这表明作为创新行为的重要体现方式和研发活动的主要成果之一,专利不仅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具有战略上的长远意义,也对当前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2.企业专利意识提升明显

近年来,随着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逐渐深入,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单位和个人重视运用专利制度来保护自身利益,这从不断攀升的专利数目即可见一斑。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这一点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企业代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不但有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和有效专利的企业数目大幅增加,在所有企业中的比重迅速上升,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和有效专利的数量也大幅提高,且增速高于全国专利增长的平均水平。

另一方面看,代表了较高层次水平的发明专利相对而言略显不足。对于大中型工业企业,无论专利申请、专利授权还是有效专利,2010年发明专利所占比重都比上年降低了,而且发明专利的增长幅度比上年有所回落。如果说发明专利授权25.8%的增幅低于上年53.5%的大幅增长存在政府主管部门的行政因素外,发明专利申请21.4%的增幅也比上年的22.3%略有减少,在专利数量普遍有30%以上增幅的大背景下就有其他原因了,也许是企业对于较高层次的研发行为重视不足,这可能是值得引起注意的。不过从横向来看,大中型工业企业的发明专利所占比重还是比全国专利平均水平要高,申请、授权和有效专利均如此,这也表明发明专利的比重问题是一个普遍现象。

3.有专利申请企业经济效益回升向好趋势明显

在上年的分析中我们曾提到,金融危机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了一定影响,尤其是新产品出口指标明显下滑,另外单个企业的平均经济效益状况也比前年有所下降。在今年的数据中我们可喜地看到,在有专利申请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5个主要经济效益指标无论是总量、按单个企业的平均量还是产值利润率都比上年显著提高,特别是新产品指标增长尤为明显。这让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轮金融危机对企业经济效益和专利产出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正逐渐消退,企业发展形势回升向好并将逐步走上正轨。

4.专利的行业和地区分布特点基本维持原有格局

原有格局即:在行业分布上向中高技术行业集中度高,尤以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为代表;在地区分布上以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山东为代表的沿海发达地区省份专利大省地位稳固,但除广东既大且强外,其他几地在质量上均有不足,北京、甘肃、天津、内蒙则在专利水平上较为突出。略有不同的是,上年较有特色的湖南、贵州当年表现较为平淡。

对于有专利企业的经济效益而言,地区分布中的原有状况即从平均水平看东部发达地区排名不佳的状况依然,略有不同的是,一些西部地区省份排名不如往年,而广东在新产品出口额平均量上有突破。

政策建议

综上所述,我国专利事业快速发展,工业企业专利活动达到了一定规模,为企业发展注入了积极动力,对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应清醒地看到,我们的专利活动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我们仍然缺少核心技术与叫得响的国际知名品牌,缺乏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在国际分工中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加工装配工厂角色仍没有本质改变。在运用专利制度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上,我们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一是强化面向专利成果的政策导向,引导企业以发明专利为创新目标。第一,完善监测评价和绩效考核体系,在财政支持、融资手段、人才引进、税收政策等方面鼓励企业开展发明专利创新活动;第二,对于国家重点科研项目建立全程跟踪服务机制,坚持以专利成果的获取和保护为重点,促进专利质量提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二是大力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推动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支柱企业,发挥重点领域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引领更多企业发展壮大,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特点实现协调均衡发展。

第6篇:高校经济活动范文

1.当前高校财务审计工作的现状近年来我国高校财务管理审计工作改革在不断深入,高校财务审计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与不足,我们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和不足,才能够完善高校财务审计体系,充分发挥财务审计工作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当前我国高校财务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高校财务审计观念落后随着我国高校整体财务管理目标的转变,我国高校当前财务审计工作现状已明显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环境对财务监管机制的要求,这就要求必须对高校财务审计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当前我国高校日常管理工作中大多存在着重视教学、科研而轻视财务管理工作的现象,对财务审计工作认识观念上的不足,严重阻碍了完善我国高校财务审计体系的进程。

1.2高校财务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与高校相关的经济活动日趋复杂化,作为保障高校各项经济活动合理有效运行基础的内部审计工作尚不到位。当前我国各高校虽然都设有内部审计和监督机构,但内部审计的实际效果不尽人意。高校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力度不够、以至无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流于形式的现象的存在,使得内部审计效果大打折扣。

1.3高校财务审计制度体制改革滞后当前我国高校已有财务审计体制制度不但存在着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同时审计制度体制改革的滞后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财务审计过程中出现的诸如资金使用、预算管理、内部审计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反映出当前财务审计制度已无法与当前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要充分发挥财务审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应有作用,审计制度与体制的改革和创新迫在眉睫。

1.4财务审计分析指标体系不完善当前我国高校经济活动日趋广泛,这使得高校财务风险也在不断加大,虽然高校财务制度为审计工作提供了统一的财务分析指标,但财务分析指标并不健全;无法为高校财务管理提供充分可靠的经验分析数据,使得作为高校财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的资金使用、预算管理等工作无法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适应,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严重影响了高校财务审计水平的提高。

1.5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低由于财务审计管理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高校忽视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培训和提高的现象普遍存在,高校财务人员普遍缺乏作为财务审计人员应有的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职业道德水准低,原则性差,个人利益高于高校利益;业务素质低,导致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反映不了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实际情况。

2.完善财务审计体系的必要性分析财务审计工作作为促进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对高校的经济活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完善财务审计体系的具体作用主要体现在财务审计监督、综合评价和指导促进三个方面。高校财务审计通过全程参与高校的经济活动,对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以及履行经济责任的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对高校经济活动进行检查、签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消除不足,充分挖掘财务审计潜力,保障高校财务监管的落实。

3.完善高校财务审计工作体系的途径

3.1提高高校财务审计思想认识高校领导往往忽视内部审计在高校财务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制约了财务审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发挥。要提高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充分认识财务审计在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监督、综合评价和指导与促进作用,将财务审计工作作为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举措予以重视,为财务审计工作开展提供必要条件。

3.2充分发挥财务内部审计作用高校的会计信息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着高校经济活动相关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在高校财务审计管理过程中应重视内部审计的作用,对高校财务内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有关经济活动的违规问题,要及时处理和更正。通过财务内部审计及时发现和处理问题,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

3.3创新财务审计组织制度建设组织制度建设作为开展各项工作的基础,财务审计要发挥有效的作用同样需要健全的财务审计组织和制度作保证,我国高校当前财务审计组织与制度特别是财务审计管理过程中应用的程序、方法、步骤尚不明确,要充分发挥财务审计在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监督、评价和指导促进作用,创新财务审计组织制度建设势在必行。

第7篇:高校经济活动范文

关键词:高校;内部审计;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高校的内部审计关系到高校经济将活动是否能够合理、顺利进行,通过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能够有效降低高校的财务风险。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行,高校的内部审计也迎来了一次新思想,新面貌。审计部门面临着更多的风险挑战和业务处理工作的细致化。审计工作的有效进行是高校经济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层领导对内部审计重视不够

高校领导往往把工作核心集中于教学质量和科研活动的开展,忽略了高校内部审计在高校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认为审计只是一种财务程序,由国家审计单位审查、监督就可以了,往往把审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工作混合在一起完成,忽略了内部审计对高校资金审查的重要性,加大了高校资金的风险性。

(二)内部审计独立不强

审计是具有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正是因为审计具有独立性,才受到社会的信任。而现如今高校内部审计并没有完全做到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机构独立和精神独立上。内部审计部门往往和纪检监察部门合并,共同办理一件事,这就使内部审计失去了它审计的意义;高校的领导把自己的主观意见强加于审计部门的意见之上,审计精神不独立会导致高校内部审计完全失去作用。

(三)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审计人员作为高校内部审计的经办人和把关人,其综合素质一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现如今的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基础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在此基础上拓展深度和宽度,例如了解最新的审计法律法规。现如今高校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不能够主动拓展知识面为高校审计带来“新鲜空气”,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利用职权牟取暴利,掩盖高校实际发生的经济活动,提供虚假信息,阻碍高校正常的教学科研活动的开展。

(四)审计手段较为落后

目前高校虽然引进了会计电算化的相关财务软件,但仍存在一些高校使用传统的手工记账和手工对账方法,这不仅阻碍了跨级工作的及时性还降低了审计工作的工作效率,提高了高校财务风险,更不能满足当代市场经济对审计的要求。

(五)“人情审计”违背初衷

“人情审计”是审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和其他工作人员形成的“人情”,这种情分的初衷是促进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提高工作效率。高校被审计人员常常带着“人情”来接受审计,而审计师在正常的工作中也会掺杂着“人情”。主要表现在发现问题大事化小,重要问题变为普通问题,在工作中发现的小错误被掩埋,这有可能是诱发重大问题发生关键点,同时降低了审计的执法力度,不能及时阻止违法违规行为。可见一时之需的“人情审计”能够诱导工作人员违法违规,害人害己状况时有发生,使高校的财务陷入危机,这违背了“人情审计”的初衷。

二、完善高校内部审计对策

(一)提高高校领导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高校的内部审计能够有效减低资金风险,保障学校经济活动的正常开展,所以高校领导应重视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在平常工作中强调内部审计的重要性,在工作中起带头作用,积极主动接受最新审计意见和规章制度,同时加大校内审计工作开展,加大内部审计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

(二)提高内部审计独立性

独立性的经济监督活动是审计的属性。为确保审计机构能够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性,对审查的事项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鉴证,审计机构应当独立于被审计单位,这样才能更有效的进行经济监督。高校应将审计部门独立于其他监督管理部门,使内部审计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监督和审核高校的经济管理活动;同时应加强审计部门的精神独立,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避免高校领导精神干涉,保障内部审计能够做出公允、合理的评价和结论。

(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决定着审计工作的质量,所以高校应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高校在招聘审计人员职位时,应全面考虑应聘者的工作业务水平、专业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高校还应完善内部制度来制约审计人员工作行为,从根源上阻碍审计工作现象的发生,同时还应加强审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了解最新关于审计的法律法规,建设良好的工作环境,让他们在工作中自觉遵守制度,在无形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四)提高审计手段,创新审计手段

高校应结合市场积极的发展前景和内部经济活动的多样性,加大会计电算化的工作业务处理,引入先进的财务软件,普及审计工作的现代化处理手段,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高校应根据自身的经济活动特征,创新内部审计手段,提高审计效率。积极探索经济效益审计,及时发现财务风险因素,力争规避风险,促使高校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加强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的推广运用,打破传统模式和习惯做法的影响,大力推行计算机审计,提高工作效率,为高校经济活动开展铺好前行的道路。

(五)完善“人情审计”相关制度

“人情审计”所带来的不良影响是在高校制度不完善的制度下发生的,所以高校应健全审计制度。主要表现在加强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审计人员的工作行为,使他们能够正确处理同事之间的人情;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督促和监督审计人员工作行为;做好审计审理工作,严控审计环节和审计自由决策权,能够有效预防“人情”审计的发生。

三、总结

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能够适应当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从预防风险、发现风险到将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做出了不可估量的作用。虽然目前高校并不能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甚至还在实践中出现一些问题,但若提高高校领导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度;提高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杜绝“人情审计”,就能够促使高校的内部审计发挥到真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荣卿. 高校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内部审计,2013,08:73-75.

第8篇:高校经济活动范文

【关键词】 高校;财务;内部控制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深,高校已经从服务型机构转变为自主办学的主体。为了更好地提升办学实力,提高竞争实力,许多高校开始新建教学楼、购置科研资料和设备。在此背景下,高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越来越复杂,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保障高校各项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保护高校资产,防范资产流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提高办学效率,高校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这样才能充分发挥高校的资金使用效率。通过完善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有利于提高财务管理的整体水平,促进高校财务与教学、科研等工作共同发展。

一、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特点

我国高校是以培养人才为经营目标的组织机构,因此,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和企业财务内部控制不同,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表现出了自身的特点,本文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范围的广泛性

高校的经济活动非常广泛,除了自身的财务工作,还有许多科研活动、附属单位等财务工作也被纳入高校的财务活动中,使得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范围具有广泛性。由于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使得高校腐败常常发生,基建项目、投资等业务控制薄弱。

(二)内容的复杂性

由于高校内部经济实体的多元化,高校经营活动非常复杂,既有科研业务的经济活动,又有涉及教学、基建等经济活动,还有生产性质的附属单位,内控内容非常复杂。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高校内控环境欠佳,使得高校财务内部控制更是呈现内容复杂的特点。

(三)资金来源多元化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资金来源已经不再是单靠国家财政拨款,在高校的各项资金来源中,有学生的学费、校办企业的经营收入,还有各项委培费、贷款贴息和捐赠款项等。

(四)资金使用的多渠道性

在资金使用方面,高校也不再是仅仅为科研活动提供经济支持,现在的高校还会创办高校附属企业,开展各项投资、合资等经济活动,资金使用的渠道已经拓宽到了教学科研、基建项目、企业投资、后勤等各方面。也正是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使用的多渠道性,使得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各高校的财务控制制度和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

二、我国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主要缺陷

(一)控制环境欠佳

高校财务的内部控制环境直接决定了高校其他特定控制的成果。然而,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受传统教育管理思想的影响,只是单方面强调教学、科研成果,忽视财务管理的作用,即使是已经建立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也是流于形式,应付相关检查监督,当遇到具体问题时则是回避制度执行,使控制制度失效。另外,由于部分高校对财务不够重视,高校内的教学骨干兼任财务人员是常见的现象,因而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待遇、业绩考核等方面没有形成一系列完善的制度,会计人员素质低下。

(二)风险防范机制缺失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我国高校财务内控对于风险的识别、分析和评估机制是较为欠缺的,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风险意识淡薄,例如对于项目建设,普遍只考虑到自身发展需求,而对于项目的资金筹措渠道、融资成本、偿还能力、政策风险等风险因素则较少关注;另一方面对建设项目、贷款规模等科学性、合理性、可行性论证不力,盲目追求高标准,忽视必要的风险识别与分析,增加高校的财务风险。由此可见,风险防范机制的缺失,往往导致高校财务风险的应对能力较弱。

(三)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近年来,高校经济活动范围不断扩大,例如院校合并、新校区建设、重大融投资等新情况给财务内部控制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也逐渐体现出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主要是系统性较差、约束对象不全面、约束范围不全面等问题。首先,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往往缺乏良好沟通,衔接性较差,例如高校经济活动中涉及的财务、资产、人事、教务、后勤、科研、产业等诸多部门是分离的,各部门职责划分不清晰,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往往流于形式,容易存在管理盲区;其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约束的范围往往停留在财政经费,对于预算外的资金尤其是各单位创收资金缺乏有效控制,甚至有的单位存在“小金库”的现象;最后,财务内控制度对财务经费核算管理人员具有较强的约束力,但对于校办产业和后勤实体的经费核算管理人员的约束力则较弱。

(四)财务内部控制监督力度不够,经济责任制难以落实

目前,教育部、财政部《关于高等学校建立经济责任制,加强财务管理的几点意见》(教财[2000]14号)对高校的经济活动与财务管理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便如此,当前仍有许多高校仅仅停留在了解文件的阶段,对于文件精神的贯彻与落实则远远做得不够,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建设与实施跟不上高校发展的步伐。

首先,监督力度薄弱。由于高校复杂的人情关系,部分领导者与财务管理人员对于一些不合理的或者不合法的业务往往采取默认的方法,从而削弱了会计核算的监督职能作用。

其次,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完善。一方面由于内部审计部门是高校内部机构,它的直接隶属性质使得高校内审制度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影响,从而导致内审制度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高校管理者的忽视,内审机构得不到重视,使得许多高校的内审监督流于形式,内审人员专业素质较差,根本无法胜任审计工作。加上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化环境下要求高校内审人员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技能都要有大幅度提高,这对高校审计人员也是一个大挑战。

最后,外部监督的缺乏。由于财政部门与教育主管部门对高校财务监督管理的松懈,很少干预和监督高校财务管理,高校的资金预算管理得不到及时的监督与纠正,这也容易导致高校财务管理工作中的缺陷不能及时完善,给经济责任的落实带来一定难度。

(五)信息化与现代化管理手段落后

我国大部分高校均已建立相对完备的内部财务电算化会计核算系统,较好地满足了财务内部控制的需求,但随着高校发展的脚步不断加快,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内部控制管理手段也亟待改进。例如财务部门无法及时有效地应对各层次管理中的工作需求,容易出现无法向决策层及时提供准确的财务信息,将阻碍高校各项工作的进展。因此,现代化的财务信息管理手段亟待加强,这是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强化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控制环境

首先,高校领导要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财务管理工作应同科研教育工作一样受到应有重视,应一视同仁、以身作则,带头尊重并按规定执行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其次,高校管理者还应将内部控制制度作为高校管理制度的一部分,鼓励每个教职工都积极遵守,从而形成人人参与、人人遵守的良好局面。

最后,必须科学配备管理人员,对于校级管理者,必须从经济、管理、原则性三方面考虑领导者能力。对于与内部控制关系紧密的管理岗位,则要从财务知识、审计知识等专业素质方面考察管理者能力,必要时还需引进一批具有内部控制意识和财务管理经验的高素质人才。此外,对于现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岗位,需要定期进行财务和内部控制知识的培训,加强其专业素质培养。

(二)建立健全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应加强风险的识别意识。高校财务管理风险主要分为两种: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主要包括财务收支失衡风险、过度负债风险、投资损失风险等;外部风险主要有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风险、生源变化风险等。作为高校的管理者,既要能识别内部风险,也要能识别外部风险。财务风险防范意识的提升,是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建立与健全的思想基础与思想保证。

其次,应加强风险的分析与评估。具体而言,高校可建立包括财务人员在内的风险分析与评估组织,对高校的各项经济活动实施风险评估制度,并对评估实施监督检查。尤其是对于年度预算、重大融资、重大投资等决策,应对各种风险进行理论分析,并结合高校实际进行科学论证,加强对风险的分析与评估。

(三)建立健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主要由制度进行控制,制度建设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了基本保障。明确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会计系统制度、运营分析制度、财产保护制度、授权审批制度、预算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等内容。上述内部控制制度又可依其内容的不同,细化为诸如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和工程项目等若干具体的控制制度,他们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促进财务内部控制在高校经济活动中全面发挥作用。此外,无论制度有多完善,在实施过程中若不能有效执行,也是一纸空文。首先,要确保内部控制制度的系统性、全面性,使其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提高学校财务管理的水平;其次,应强化考核与惩罚激励等约束性机制,提高全体员工的自觉性与警觉性,从而有利于财务内部控制的实施。

(四)加强对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

加强高校财务内部控制的监督,首先应注重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加强审计机构的建设,强化财务内部审计的重要作用。第一,高校管理者要加强对内控监督的重视,加强审计机构的队伍建设,配备既懂管理,又熟悉业务的高素质人员。将高校的经济活动都纳入审计范围,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能,避免与纪检、监察职能混同,同时,建立科学的机制使审计部门独立地开展监督检查工作。第二,按照权责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校长经济责任制与经济监督检查机制,促进校长与各院处共同参与到财务管理机制中;第三,加强内审检查,从收支业务的合法性、资金核算、账务处理、基建项目的会计核算、投资收益与管理等方面加强内审检查,保证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进行。

其次,强化外部监督。国家要对高校财务管理进行适当干预和引导,不断强化高校预算与财务管理。另外,高校自身也必须借助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控制,建立健全自身内部控制制度,这对改善高校内控环境、确保高校内控的有效运行有重要意义。

(五)构建完善的财务内部控制信息系统

只有加强高科技与现代化管理手段在财务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才能适时地反映财务状况,为高校决策层提供及时、准确的财务信息,才能全面提高财政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高校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高校应有效地整合学校网络资源,构建完善的财务管理信息资源库,充分发挥网络财务的作用,全面提升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率与效果。

结论

近年来,各高校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在教学计划、学科建设等方面取得良好成绩,改革不断深化,综合实力得到不断提升。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政府部门对高校的投入不断加大,使得高校的经费来源呈多元化发展趋势,而高校改革步伐的加大势必带来日益多样化的经济活动。面对日益繁杂的财务管理任务,如何做好财务内部控制成为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对高校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 裴静.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完善[J].经济师,2006(11).

[2] 郎凤荣.如何建立高等学校的内部控制制度[J].财会研究,2005(2).

第9篇:高校经济活动范文

充分认识教育内部审计在深化高校改革和发展中的作用

目前高校的一些干部、教工对新形势下为什么要加强教育内部审计的问题,仍存在不正确的认识。有人认为,高校没必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有人认为审计处总在找岔子。由于存在这些错误认识,有关人员往往采取消极抵触的态度,以致给正常的审计工作带来了不少的阻力和困难。

教育部《关于认真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教育审计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是在本部门本单位主要行政负责人领导下,依据有关法规和制度,对教育内部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监督的活动;是建立健全内部管理体制,增强自我约束机制的重要环节。”目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力度明显加大,随着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尤其是随着权力下放和办学自的扩大,高校的经济责任更加明确与重大,经济活动更加频繁与复杂。面对高校经济工作出现的新问题,我们必须按照要“切实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严格审计监督,杜绝一切铺张浪费现象”的要求,进一步强化教育内部审计工作。

实践证明,在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教育内部审计对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内部审计是学校领导当家理财的参谋和助手。在学校一些重大经费开支前,审计先行,参与决策,提出可行性的审计论证,给学校领导参考,不但可以保证教育经费用在该用的地方,而且还可以防止决策失误和资金浪费。二、内部审计是防止滋生腐败和不正之风的有效监督手段。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高校这片“净土”已不再纯净。近几年来,一些高校的基建、设备、后勤、校办产业的干部不断出现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有的学校一方面是经费投入不足,另一方面又出现资金使用“跑、冒、滴、漏”现象,挤占教育经费,截留、挪用公款,私分回扣,公款私存及乱收费等问题屡禁不止。为此,我们必须加强校内经济活动的管理和审计监督,以便使经济活动在合法、合规的轨道上健康有序地运行。

审计监督是一种经常性的经济监督活动。审计机构是一个综合性的经济监督部门,不是有问题或出了问题才进行审计。教育内部审计是加强内部财经管理,规范经济秩序,推行廉政建设,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保障资产安全完整,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的有效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