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范文

提升企业的竞争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战略定位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于1990年5~6月份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论文,业界普遍认为文章首次也是当前最具权威性最具代表性地提出了核心竞争力(core eompe-tence/competency)的概念:“The collective leammgorganization.espcoially how to coordinate diverseproduction skills and intergrate multiple streams oftechnologies。”国内的普遍翻译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知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知识。之后,国内外学者对核心竞争力的研究普及开来,并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推上巅峰,文献学和研究也充分证明了这点。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组织持续有效地调控资源以适应外部环境,领先竞争对手,以创造超额顾客价值来保持竞争优势的处于核心地位的关键能力。核心竞争力、形式竞争力、竞争力优势是构成竞争力的三个层次,其基本逻辑关系应该是:核心竞争力是竞争力的子集;竞争力是资源、环境、能力的函数:竞争力=f(资源,环境,能力)。

相对而言,竞争力是有形的,容易度量的,是具象的,是直接产生市场竞争力优势的企业行为,如品牌、产品、组织结构、企业文化、分销渠道、独特资源、资本优势、开发能力等等;也可能是战略策划能力、组织惯例、企业文化、资本运作能力等等,最有可能是其一或其中几种的协同。以宝洁公司在洗发水市场能够运作众多品牌的成功案例为例,其优秀的差异化市场细分能力、强有力的市场媒体促销能力等,是其竞争力的形式;而针对中国市场独到的差异化概念策划,并利用自身资源迅速将其转化为一组市场运作行为的能力,则是其策划力和执行力的有机协同,是该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恒基伟业自制了“呼机、手机、商务通,一个都不能少”概念后,便将一个不能再简单的电脑卖红了大江南北,二者可谓异曲同工。

二、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几个层面

(一)企业技术开发能力

技术开发是指利用从研究和实际经验中获得的现有知识或以外部引进技术,为生产新的产品、装置,建立新的工艺和系统而进行实质性的改进工作。目前,国外一些大的企业或公司,像IBM、松下、西门子、微软等公司都成立了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在激烈竞争中,抢得先机,形成自己的人力积累,使别人难以模仿和超越,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企业的战略决策能力

企业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企业核心资源的配置。在产业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保持企业核心能力和积累的一致性,准确预测产业的动态变化,适时进行企业核心能力的调整,企业决策后应从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成长和积累的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战略问题。

(三)企业的核心市场营销能力

它涉及企业营销网络及渠道的管理和控制。运用科学的营销方案,培养优秀的营销队伍,配合各级营销点,有效利用广告效应,将企业的技术优势外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四)组织协调企业各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生产的能力

面对不断变化的市场,企业要有优势,必须始终保持生产、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各个部门协调、统一、高效。它涉及到企业的经济结构、企业的战略目标、信息传递、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等方面。根据生产中不同阶段要求,有效组织资源,并使其在各自的位置上正常运转。

(五)市场应变能力

客观环境时时都发生变化,企业决策者必须具有敏锐的感应能力,保持经营方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若出现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某项技术的发明、政府政策的调整等等,企业就必须迅速、准确地拿出一套应变的措施和办法,把可能对企业自身的影响减少到最低。

三、中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状况

人世以后,一个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是,中国企业如何与外国企业竞争,并在竞争中拥有一席之地?从根本上说,企业能否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取决于企业竞争力的强弱。企业竞争力表现在多个方面,如获取资源的能力、掌握某种重要技术的能力、创造低成本的能力、开拓市场的能力、构建市场营销网络的能力等等。但对于具体企业来说,并非每种竞争力都同等重要,而只是在研发、设计、制造、营销、服务等其中的某一两个环节上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获取稳定超额利润的,明显优于且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够不断提高顾客价值并能使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才是企业最关键的竞争力,亦即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国企业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与世界500强企业相差甚远。仅从我国列入500强的11家企业与世界500强企业的比较来看,差距十分明显。我国11家公司人均营业额和利润额分别为4.41万美元,0.21万美元;而世界500强公司人均分别是29.8万美元、1.41万美元。

我国人世意味着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竞争。与国外大的跨国公司相比,我国的企业在规模上不相当,竞争上处在弱势地位。资料显示.1998年中国500强企业的平均资产规模仅相当于世界500强企业平均资产规模的不到1%。2000年,我国516家重点企业的销售额为4120亿美元,仅相当于世界500强前两名埃克森一美孚和沃尔玛的销售额;516家重点企业总资产和销售收入的平均值,分别相当于当年世界500强平均值的1%和2%左右。近年来我国企业的规模增长虽然很快,但差距仍很大。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核心能力成为商业竞争优势之源。构建合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基石。国外许多成功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早已把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战略决策的前提。当前,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也重视这一趋势,积极完善企业核心竞争力,制定长期规划,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营造企业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2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范文

从近半个世纪的企业现代竞争理论的演变看,经历了以战略管理为中心,以市场结构为中心和以企业素质为中心的竞争理论的三个不同阶段。正式主流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不足,促使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迅速兴起。从实践来看,核心竞争力也成为企业成长的重要武器。通过对世界500强以及中国优秀企业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毫不例外地拥有代表其特质的“核心竞争力”,使得它们可以被很容易地区分开来,可以被目标客户接纳,提供它们所擅长的产品或服务,进而创造商业价值,不断成长。中国企业只有选准核心竞争力战略,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与发展。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何谓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一个企业优于其他企业的、特有的技术优势;有的认为核心竞争能力是在政府相关优惠政策或其他支持性政策的扶持下,形成的一种综合竞争力;有的认为,是基于企业资源优势的一种无形的东西,如技术决策,独特的企业文化,良好的营销网络等;也有人认为,是一种隐含知识的创造、利用和传播能力。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为:

1.所谓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一定制度框架下,企业所拥有的、基于独特知识技术积累的一种竞争能力。一个成功的企业,总有一种能够使它赢得维持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的表现是层次的、多样化的、包括独特的技术、难以模仿的技巧、合理的组织方式、良好的营销网络、与众不同的文化或管理模式、较强的已有资源重组能力或者融合、稳定的客户资源等。

2.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就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包括技术能力、商业能力和管理能力。技术能力是指在物质开采、加工转换、组合利用方面的能力,包括产品开发、工艺实现、技术创新能力等,如大规模集成电路开发与生产能力,矿物的综合利用能力等。商业能力是指在市场上吸纳资源、推销商品的能力,包括资源能力、招聘能力、采购能力、商务谈判能力等。管理能力是指集体活动配置资源、建立秩序、营造氛围以实现预定目标的能力,包括计划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控制能力。

3.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指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竞争能力。它可更详细表达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是企业长时期形成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长时间内在竞争环境中能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

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有效途径

1.加大管理改革力度,完善企业内部创新机制

一是加大创新教育力度。要让高层次管理和基层员工清醒地认认知,核心竞争力战略在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竞争中的作用, 以“差异化战略”整合企业资源,使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创新,营销与服务等方面,形成与同行业显著差异,而这些特殊价值的开发,往往是构成本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二是加大技术开发力度。一个企业要形成优势竞争力,必须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因此要清醒第把握本企业核心技术是什么,弄清哪些是一般技术、哪些是通用技术、哪些是专有技术、哪些是关键技术。然后集中人财物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项目,开展创新、攻关、形成具有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是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多数成长在良好的环境土壤之中。为什么不少国有企业高不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企业制度约束。如产权不明晰、出资人不到位、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等,使企业无暇顾及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故此,必须遵循“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革现有体制弊端,创新发展机制,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升级,提供健全的制度保证。四是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有位著名企业家说,“文化无处不在,你的一切,竞争对手明天就可以模仿,但不能模仿我们的文化”。可见,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要素,有了全员共识的核心价值观,在无形中就会形成对员工的超强激励,使他们终生为此奋斗,进而形成独具企业个性的核心竞争力。

2.开发企业外部创新渠道,提升市场竞争优势

如何提升企业形象声誉,改进营销技术和营销网络,建立巩固的企业联盟,拥有广泛忠诚顾客群等。形象声誉,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生命线。在产品市场上,是企业对消费者作出的不售假冒伪劣产品的承诺;在资本市场上,是企业对投资者作出的不滥用资金的承诺。营销技术是企业通过产品、价格、促销和营销渠道等整合,向顾客提供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商品和服务。如,电子商务为核心的营销技术创新,在当前消费者时代,其绩效甚至比制造技术更具有竞争力。营销网络是企业推销产品或服务的前沿阵地,如,将配送中心、营销网点、信息系统等统筹联结,形成覆盖较大区域的市场网络。

企业联盟包括知识联盟和企业兼并。知识联盟有助企业之间专业优势互补,创造新的交叉知识,凸显其竞争力。企业兼并是扩大企业规模,快速进入其他竞争领域的一种有效途径。通过兼并,可重新整合内部资源,构造新的企业经营格局和经营机制,达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目标。发展忠诚顾客群,也是提升外部竞争力的重要渠道。顾客群越多,忠诚度越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就越强。故此,必须重视企业各细分市场顾客群的忠诚度培育,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公关等各个营销节入手,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第3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范文

Abstract: The corporate culture is the key factor deciding the developmen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market competition into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nterprises contest between. In the new situation, we have corporate culture through innovation, to create brilliant excellent corporate culture, to continually improve their core competitiveness to create cultural foundation and atmosphere.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企业文化 核心竞争力

Keywords: economic globalization enterprise culture core competence

作者简介:王艳卓(1985-),女,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

一、企业文化的背景

所谓企业文化,是指处于一定经济文化社会背景下的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渐生成的日趋成熟稳定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以及以此为核心而生成的行为规范、道德准则、生活信念、企业风俗等。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的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因此逐渐对美国、西欧的经济发展形成挑战。在长期的企业发展中,人们逐渐意识到日本企业与美欧企业管理模式的不同,如果一个企业的理性化管理缺乏相对的灵活性则不利于企业员工创造性的发挥以及与企业的信念,而一旦能够培养出一种能将价值因素与心理因素相整合的、创新的企业文化,就能真正对企业的发展与长期经营业绩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企业能够永续发展的关键是它所追求的核心价值观要被继承人所认可,而继承人又必须具备自我批判的能力,这样才能使核心价值观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竞争中得以延续。

二、我国企业文化现状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国有企业由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一生产变成相对独立的市场微观主体,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数量上呈逐年递增趋势。一方面,我国东部沿海企业发展较快,而一些民营企业和西部的一些企业发展较慢,我国企业文化建设总体上表现为发展很不平衡。另外,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总体上表现为大多停留在对企业文化概念层次上,而对企业文化实证研究的例子较少,大多研究处于理论层面,可操作性不强。另一方面,有些企业内部裙带关系现象严重。对于国营企业而言,由于受多年经营管理体制和传统观念的影响,老少几代在一个企业的现象较为常见。而民营企业在组成结构上主要表现为同一地区的人或曾经的同学等。正是这些复杂的微妙关系,有时使得工作很难正常开展。中国人重情义,那么把情义加到企业管理中的做法有其积极方面,但也会给企业发展带来很多负面影响,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大背景下,尤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我们有必要将我国的企业同国际上的一些著名企业相对比,从国际竞争的角度来评估我国企业的竞争力,进而对我国企业竞争力的发展状况有一个比较透彻清醒的认识。

三、创新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争力的对策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一个有发展的企业必须重视自身企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创新和变革,全面提升自身企业核心竞争力,顺应时代潮流,适应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上文所阐述的企业文化背景和现状来看,首先创新思维是企业文化潜能释放的前提,观念的转变关键在于思维的创新。只有掌握了新的思维方法,企业文化才能不断适应新的形势顺利推进。其次,企业要始终保持一种居危思进、超越自我的精神状态。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诚信为本,爱岗敬业,充分发挥自我潜能,不断提高员工的工作水平、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勇于挑战极限,为企业创造最佳经济效益;最后,倡导一种人人能成才,处处有舞台的理念,为员工搭建发展的平台和舞台。只有抓住企业的中心工作,企业文化才能定位准确,才能不断推进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文化必须坚持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和关心员工。企业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建立在本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基础之上的。对于企业文化建设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要结合当前国际经济政治形势,不断创新,与时代一起前进,抢占企业文化制高点。21世纪的竞争实质是一场知识的竞争与较量,因此只有通过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企业文化不断创新和变革,才能实现一个企业的永续发展,才能打造出一艘艘经济巨轮在世界经济的海洋中乘风破浪,远航。

参考文献:

[1]林国建.企业文化概论[M].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2004

[2]王晓天.文化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J].科技纵横成果,2005,(3)

[3]彭丽红.企业竞争力[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3)

[4]李石海.企业文化力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研究[D].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2009,(10)

第4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范文

一、湖州市企业创新取得的实质性成效

1.长期的技术创新为企业持续发展积累了较好的基础条件。一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到2003年止,全市已有湖州市区、长兴、安吉3家区域性孵化器基本建成且投入运行,建立了包括诸如织里童装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安吉竹子科技服务中心、椅业检测中心和市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研服务机构。二是科技合作广泛开展。全市已有1600多家企业上网技术需求和难题招标;与浙大、上海交大、同济大学、上海农科院、复旦大学等建立了长期科技合作关系。三是创新项目稳步推进。到2003年末,全市累计实施国家级火炬计划65项,其中有不少项目完成了成果转化。随着创新项目的顺利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得到稳步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格局。这些多层面技术创新成果的不断累积,为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提供了原动力。

2.坚定不移的制度创新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一是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到2004年12月,全市产权制度改革完成率达99.66%,理顺劳动关系完成率达97.57%,基本完成了全市国有和城乡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基本理顺了职工劳动关系,解决了大量影响阶段性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结构性难题,为全市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注入了强大活力。二是以构建“内部治理结构”为重点的企业经营制度取得突破。目前,全市以产权结构多元化为主体的公司制企业达到469家,这批企业中,在经营权的归属及行使权力的条件、范围、限制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三是管理制度由经营型向创新型方向转变。如在分配制度上,有些企业按照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源的不同作用,分别实施了不同的薪酬制度。对技术和管理人员实行了技术参与分配的期权制、高管人员的年薪制等新的激励机制,使多数技术和管理人才的作用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3.一种以追求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管理创新正在推动企业持续发展。调研表明,我市企业管理创新已呈现一种向具有现代知识经济特性方向转变的趋势,这种趋势涉及到经营理念、流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组织管理等方面。在理念上,一种以构建企业文化为特征的理念已初步形成。在流程管理上,信息化已作为覆盖企业流程所有环节的重要资源,已在一定程度一定领域中得到应用。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特别是一批公司制企业,如升华、美欣达、久立、金州、巨人等集团,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思想,形成了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和竞争、淘汰机制。在组织管理上,升华、大东吴等集团在谋求企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应用专业咨询策划进行组织模式重构再造。

二、湖州市企业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观念滞后。众多企业往往把技术进步寄托于引进或合资,认为自主创新风险大,对企业自主创新信心不足,比较注重短期行为。有些经营者当企业产品滞销、经营困难时,就只抓当前促销求生存,忽视以技术创新求发展。更有部分经营者在短期商业利益的诱惑下,热衷于项目圈钱、信贷套钱等发展思路,对通过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比较忽视。受长期封闭的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较多企业还习惯于走“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的粗放型经营道路,过分强调低成本竞争,以创新求发展的意识淡薄。

2.创新能力薄弱。从产业结构看,我市纺织建材等传统行业占比较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从企业组织结构看,产业集中度不高,中小企业占比过大,缺乏资产规模大、带动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层次还不高。开发的新产品中,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商标的核心技术不多。二是技术人才缺乏。在经营管理人才中,大专及以上的仅占23%;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级工及以上的仅占7.71%。从发展要求分析,涉及企业管理、研发设计和工程技术人才最为紧缺,中、高级技工缺口更大。三是科技投入不足。2003年全市技术研发支出只占GDP总量的1.12%,其中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投资主体,研发投入更是处于低位状态。

3.创新机制不够完善。一是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由于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发挥不够,许多企业大多通过政府扶持发展壮大,企业对政策的依赖性还很强,从而减弱了“创新求发展”的动力和压力。二是激励机制不健全。对知识在企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认识不足,存在重货币资本、轻知识资本的现象。在分配上,技术和管理未能真正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对有贡献的科技人员重奖力度不够。三是创新投入机制不健全。由于企业规模偏小,企业在创新投入上各自为政,难以形成合力,而政府在创新扶持资金使用上也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天女散花”现象,远远不能满足大企业发展的需要。

4.创新环境还不尽如人意。从人才资源来看,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引人才难、留人才更难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从区域性创新体系来看,创新载体的规模不大,创新体系的有效性还不够强。从政策和服务环境来看,虽出台了许多有关企业创新方面的政策措施,但政策措施所发挥的效应不理想。在技术和产品创新上,一些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往往得不到政策的大力支持,特别在信贷、税收以及科研经费等领域,缺乏有力的支持。

三、加快企业创新步伐的对策建议

1.在观念上必须树立长期而系统的创新战略观

长期创新观点。创新不是一个阶段、一届政府所能解决的问题,必须从战略的角度来考虑。政府层面,如在基础性的创新体系建设上,必须要有长期的战略意识,起点要高,着眼点要远;在人才体系的构建上,必须解决我市还严重缺乏大院大所的实际问题,同时更要着力营造有利于引人和留人的长效机制,造就人心所向的局面。企业层面,要摒弃那些投机为快的不良习惯,把功夫用到长期发展的目标上来,扎扎实实挖掘内部潜力,在建立竞争优势上下苦功夫,练好内功。

系统创新观点。企业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系统内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等多个要素,它们之间又存在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企业的创新活动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协调和处理好各个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成为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创新要素间的有效匹配,才能促进企业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

2.在具体创新活动中,要以动态的眼光把握创新重点

在技术创新上要突出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当前湖州市的实际情况看,技术创新的重点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选择那些具有先进适用性、能使综合效益达到最大化的先进技术,以确保传统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比重和技术水平、生产效率的提高。提升传统产业,同样可以成为高技术优势产业。在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提高的同时,要重视对技术创新的风险控制,不但需要全面分析技术创新、转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且要对具体技术、配套设备、设施、技术引用条件等进行可行性论证,树立从基础工作开始就要有规避风险的意识。

在制度创新上要把培养一支高素质企业家队伍作为重中之重。作为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除了熟悉本行业情况外,更要充分重视对战略管理的研究,特别是对多样化战略、联盟战略、并购战略以及内、外部统筹的研究;作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全面分析企业家的成长特点,适时进行有关专业知识和能力提升方面的培训和指导,进而不断提高企业家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水平。

在管理创新上要立足实际,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创新之举。凡是成长性好的企业,都是在管理创新上有其独特性。如邯钢的成本否决制管理、海尔的质量否决制管理,都是在管理上有独特创新,但其背后却又有一个共性,即从自身最具优势的领域出发寻找突破口。因此,企业的管理创新必须从最能构建自己独特优势之处入手,从本企业所处的产业、行业特点,在人与物的有机联系中,寻找最适合自身的创新突破点和创新路径,切不可随大流、搞模仿。

3.在环境上要重点提供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创新活动应当主要由市场来决定,创新的主体应该是企业,政府将不再是企业创新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其主要职责是为企业创新提供有利的制度创新和政策保障。

着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公平环境。一方面,在提高三项经费投入的基础上,重点要依据新的产业导向,调整经费投向,加大支持力度;另一方面,在土地、税收、信贷、项目审批等政策资源上,应平等对待,从而构建有利于创新的公平环境。

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的环境氛围。除了继续健全完善引人的政策和机制外,重点应放在建立一套留人的长效机制。要从行为科学出发,全面掌握人才的特点,尽力构筑适宜人才生存、发展的平台体系,造就一种最适合人才工作、生活和学习的良好氛围,可通过设置一些适宜人才沟通、交流的平台,如论坛、学术研讨等,使人才在生存、创业的同时,在学术上亦能同步上进。

第5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范文

摘要企业文化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竞争力的强弱,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在新时代的企业中,好的企业文化对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以及提升员工工作质量大有益处,同时也会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相应的提高,以此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本文就企业文化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企业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路径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政府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的前提条件,是企业得以长久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对企业工作的改进有一定的推动作用,还可以为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从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难题,达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目地。

一、企业文化在当前企业发展领域的现状

(一)企业文化过于表面化

企业文化的建设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很多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只是搜寻相关的资料给员工宣传,并没有深入挖掘本企业的文化,致使企业文化过于表面化,员工感受不到企业文化为自己带来的动力,就会渐渐对工作失去信心。而真正拥有自身文化的企业,员工在工作的时候就会有归属感和自豪感,更加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能力。

(二)企业文化缺乏创新

企业文化有一定的专属性,不同的企业就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许多企业在建设企业文化之前都会进行考察研究,但是大多数企业都是照搬其他企业的文化,缺乏相关的创新,致使照搬的企业文化与自己企业的发展大相径庭,所以企业缺乏生机,没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一)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得以提升的基础条件,对企业员工潜能的激发有很重要的作用。2016年7月1日,在庆党95周年大会上指出:“全党要坚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的精气神,所以在新时代,企业为了能够长远的发展,就必须建设可以让员工信服、凝聚的企业文化,因为员工之间的团结对企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倘若没有可以让员工信服的企业文化,员工的工作就没有积极性,成为一盘散沙,面对企业出现的难题只能“干瞪眼”,没有任何解决办法的能力,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只能是口头之说。由此可见,拥有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文化的动力

随着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原有的企业文化已经不能更好的适应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的同时,新的企业文化会不断的涌现。为了使企业长远发展,就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企业文化,从而不断的充实企业的内涵。企业发展壮大之后,员工也收获了相应的利益,对企业更加有信任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工作中,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来为企业做贡献,使企业的文化以及核心竞争力都得到提升,从而使企业得到更高层次的发展。

(三)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并存

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决定着企业资源能否得到有效的配置。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得以构建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管理模式与思想也受到企业价值观的影响,从而决定企业运行的状态。良好的企业文化可以使企业发展更有动力,使员工更有凝聚力,企业前进的方向才能更明确。而企业文化的充分发挥还要通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实现,所以,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需要并存,任何一方缺失,都会影响企业健康发展。

三、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

(一)企业文化建设原则

企业文化的建设,必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以人为本原则。劳动力、劳动对象、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必须具备的三个要素,其中劳动力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充分的调动人的积极性,提升人的工作热情,从而更好地发展企业。

第二,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将自身文化与外部特色文化充分地融合,使自身的文化制度更加的充实。

第三,企业文化要充分吸收人类的文明成果。在构建自身文化的同时要开展各种文化交流,全面的展示自身文化的特色。

第四,坚持创新的原则。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之外,还应该吸取之前的经验以及教训,努力建设适应时展需求的企业文化。

(二)核心竞争力基础上的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企业各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企业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是建立稳定的人力资源机制,所以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以员工为主体,充分地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激发员工工作的热情,使员工在健康、轻松地环境中工作,从而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为企业的发展做贡献,最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其次,企业管理层对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功的管理者对员工的影响作用不容忽视。管理者的工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员工,对员工的工作态度有决定性的作用。

最后,对企业进行合适的包装是塑造企业整体形象的关键,可以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使公众的认可度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企业文化的技术创新与运行机制

第一,企业文化的建设需要构建有明确指挥性的组织模块,对文化建设的强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协调企业各部门之间文化的有效沟通,对有效的统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有一定的作用。

第二,为了使企业规范员工的工作态度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态度,企业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用人制度以及员工绩效考评制度,从而激励员工的积极性,约束员工的行为,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第三,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使员工的目标与企业的经营有机地结合,企业需要制定严格的企业文化建设制度,从而规范员工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行为,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改善人际关系,为制度的运行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第四,在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与科技之间的竞争。说过:“学习是文明传承之途,人生成长之梯,政党巩固之基,国家兴盛之要。”为了更好地建设企业文化,使企业发展壮大,必须营造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员工不断地更新知识,从而使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得以有效的提升,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结语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所以,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就要不断的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创新与建设,以此来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工作氛围,使员工的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不断提升员工的工作实力,从而取得长足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的人力资源得以优化,使去也得核心竞争力得到提高,企业才能在以后的发展中更具优势,才能适应不断向前发展的社会。

参考文献:

[1]郑福强.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制与路径研究[J].才智,2013.32.

[2]张廷伟.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文化建设路径探析[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Z1.

[3]王国华.略论我国文化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方法与路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2.

[4]黄晓虹.企业文化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机制与路径[J].中外企业家,2014.15.

第6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管理

提高工程质量,是众多的建筑施工企业不懈的追求目标,也是扩大建筑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信誉的根本途径。工程质量问题,始终是市场竞争的焦点。如何提高工程项目实体质量,这是摆在所有施工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热点话题。笔者撰写本文,抒之己见。

1. 提高工程施工质量,打造精品工程

既是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要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无数血和泪实例教训的总结,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 人们对建筑产品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建筑产品质量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延伸和拓展。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要实现企业自身的生存和发 展,需要重新认识建筑产品的质量。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讲,笔者认为建筑产品的质量包括 3 个方面:

(1)建筑产品主体结构的质量。

(2)目测感官方面的质量。

(3)使用功能方面的质量。

建筑产品如同其他任何具有使用功能的产品一样,形体设计、装潢的 完美,给人只能是感官上的享受。人们购买、消费的最终目的是使用,使用功能的质量,不仅有设计原因造成的,更多的是施工质量方面原因造成的。水、电、煤气 这些最基本的使用功能,是人们对建筑产品内在质量最基本的要求。上水不通,下水不畅;电线短路,煤气泄露;还有窗台、屋面、外墙面渗水等,是人们最不愿意 看到的质量问题。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通过消灭施工过程中的质量通病,提高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多创优质工程,为业主和用户提供优质的建筑产品,既是市场竞争的要 求,也是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要把提高建筑产品的施工质量,放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首位。

2. 必须强化施工现场管理

施工现场是建筑产品最终形成的场所,施工现场管理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包括施工现场的文明施工,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施工生产的组织 和实施,技术质量管理的实施、检查、复核和监督,物料进场、检验、实验和使用的管理,预算、统计、核算管理、施工现场治安治理、消防和卫生管理,分包队伍 的管理等,构成了施工现场管理系统。

在施工现场管理这个系统中,质量管理是核心。围绕“建筑产品质量管理”主线,把施工现场管理系统中的子系统串了起来。通过深入开展文明标准化工 地达标活动,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和保证。这就是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的理念。创优和达标,看起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却是密不可分的。要创优质工程,向施工 现场管理提出了高的标准和要求,施工现场管理混乱,创优质工程就是一句空话。通过开展文明标准化工地达标活动,贯彻 ISO9002 标准提出的创造一个适宜的工作环境,为创优质工程提供条件。建筑施工企业深入开展创优达标活动,加强施工现场管理,其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向顾客提供满意质量 的建筑产品和良好的服务。

3. 抓住质量体系的运行,规范质量管理的行为

贯彻实施 ISO9002 质量体系,运用 ISO9002 国际标准的管理模式、标准方法及其有效的运行,是推动和促进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建立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按 造 ISO90002 标准编制企业《质量管理手册》、《程序文件汇编》,对第 3 层次支持性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文件化质量体系的建立,明确了企业的质量方针、目标和管理网络;明确了各部门、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明确了施工质 量管理的程序和标准,这些对企业质量体系有效运行提供了基础条件。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客观地推动企业内部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的完善,为企业进行系统的规 范的、科学的施工管理,提高施工质量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3.1抓住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有效控制运行这条主线不放。从年初的质量策划,年度质量指标的分解落实, 《项目质量计划》和《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到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和竣工项目的回访服务,把工作重点放在过程控制上。坚持ISO9002 质量体系的月度讲评例会制度,坚持用质量体系的有效运行来推动和促进产品质量的提高,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3.2抓标准和规范、规程的实施。在已有工作的 基础上,对工程质量、技术方面的管理文件进行了清理和修订,增补、印发《企业工程技术质量管理制度汇编》。使企业内部有一部技术质量系统的管理规范、标准 和制度。这对加强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规范质量管理行为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3抓质量奖惩办法的修订和实施。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企业内部质量管理标准及要求 的提高,修订企业质量奖惩办法势在必行。逐步修订完善企业质量奖惩办法,从企业内部立法的角度出发,较好地通过制度的形式把创优达标工作引入了持续、有效 运行的轨道。适当的奖励、必要的处罚,是保证施工现场质量管理工作有效运行的重要举措。

4. 严格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

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的优劣与施工工程实体质量的优劣息息相关。要实现建筑工程质量达标创优的目标,施工企业的施工材料供应部门必须与施工材料构 配件厂家建立工作联系和材料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密切业务联系,不断改进和提高材料质量,避免和解决与供方的质量争端。笔者认为: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 关键要抓住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验收、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质量这 3 个环节。

4.1施工材料构配件采购质量。物质采购人员要选择合格的供方。应初拟 2 家以上供应方待选,经过比较后确定,对经过几次供货考核,确能保证供货质量的供地可签定长期供货协议,同时,还要考虑施工材料构配件价格和费用,交付服务 等标准来评价供应厂家。设计部门和建设单位指定的供应材料构配件厂家,经审核确有质量保证能力,可按设计和建设部门指定的厂家订货。否则,应同设计和建设 部门协商,另择供方。做到四不采购,即不采购达不到质量标准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国家已明确淘汰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不带合格的材料构配件,不采购需用单 位已对质量提出异议的材料。

4.2施工供应材料构配件的质量验收是施工材料构配件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在材料构配件供应验收过程中,对材料构配件质量有异议时,供应部门负 责同供料单位交涉,具体实施按《原材料构配件质量异议仲裁办法》处理。材料构配件质量复检后要索取复检报告,对复检不合格的施工材料构配件要按《材料构配 件隔离办法》、《原材料构配件退货办法》处理。

4.3施工材料构配件贮存的质量管理。为使库存的施工材料构配件不发生变质,保证物质的完好无损,供应部门及分公司或项目经理部的仓库管理人员 负责验收入库材料构配件保管和发放。必须严格按照仓库管理办法,及时上帐上架,严格执行仓库保管原则。特殊材料跟踪管理,按照类别分类保管,严禁混料。开 展经常性的对库存物质材料构配件进行检查,以发现可能发生的质量变化和损失情况,防止发生物质材料霉烂、变质、潮湿、锈蚀、虫鼠害、老化和过期失效。工程 项目的施工过程,是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工序所构成,工序质量是基础,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质量。工序质量的控制,就是对工序活动条件的质量控 制和工序活动效果的质量控制,据此来达到整个施工过程的质量控制。工序质量控制的原理是采取数理统计方法,通过对工序一部分(子样)检验的数据,进行统 计、分析,来判断整道工序的质量是否稳定、正常。若不稳定,产生异常情况,必须及时采取对策和措施予以改进。在对工序质量控制过程中。

(1)严格执行施工工 艺和操作规程。

(2)突出对施工人员、施工材料、施工机械设备、施工方法和施工环境等因素实行有效控制,使其处于受控制状态。

(3)及时检验工序活动效果质 量,及时掌握质量动态。

(4)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对工序关键部位或薄弱环节,用设置工序质量控制点的办法来保证工序,使之达到良好控制状态。

5. 突出抓好质量通病控制,为顾客提供质量满意的建筑产品

第7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企业;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

一、知识管理内涵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最早由美国管理学教授彼得·德鲁克博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1991年,Tom Stew

-art在美国《财富》杂志发表《智囊》,标志着知识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作为一种新生事物,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及应用领域,对知识管理有着不同的看法和定义。美国生产力与质量研究中心(APQC)认为:“知识管理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而对知识进行识别、获取和充分发挥其作用的过程”。国内著名管理学专家乌家培认为:“知识管理是信息管理的延伸,是信息管理发展的新阶段,是信息转换为知识,并用知识提高特定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概括起来,笔者认为可理解为:知识管理就是在组织中构建一个人文与技术兼备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等过程,达到知识不断创新的最终目的,并回馈到知识系统内,个人与组织的知识得以永不问断的累积,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思考这将成为组织的智慧资本,有助于企业做出正确的决策,以应对市场的变迁。这些定义中反映出了一个共性,即高度重视知识的核心地位及发挥知识的作用,并强调知识管理的终极目的与其他管理的终极目的一样,是为了提高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二、知识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分析

所谓“核心竞争力”,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效组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由此可见,核心竞争力源于组织独特的知识和知识体系,本质是组织的知识及知识管理。从特征维度上看,核心竞争力表现为如下四个方面,即独特性、价值性、创新性以及持久性等,这些特征渗透到核心竞争力的各个层面。具体如下:(1)知识管理是以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在整个经济运行环境中,企业如何充分利用内外部知识资源致力于企业的创新是知识管理强调的重点,从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对企业知识管理进行探究,一方面可以为知识管理指出方向,更重要的是确立知识管理对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作用及价值。通过面向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知识管理的基础设施资源(组织结构、技术设施、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在知识管理过程(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知识创新)活动的作用下,建立适应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带动企业各方面的创新,并进一步渗透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展开过程中,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2)知识管理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作为一种行为方式,是基于企业内外部环境构建而成的,强调持续创新、稳步提高、增强优势以及适时变更资源取向,企业通过知识的存量和积累,促使其竞争优势得到不断的延续和扩展,体现了核心竞争力的可持续性。但若不经过企业的学习而只是一味地强调知识的积累或存储,也无法实现知识的吸收及创新。因此必须加强企业的知识学习,建立知识型的学习组织体系,确保竞争优势的可持续性。(3)知识管理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创新性。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指出:“经济的增长并不是由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增加所引起的增长,而是由创新引起的增长。”而通过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获取和传递正是知识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也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所需要的。核心竞争力的创新通过完善创新机制及方法,整合企业知识结构和水平,提升竞争力。知识管理就是在特定环境下发挥效能,有效整合、消化利用以及共享创新知识资源,为提升企业竞争力发挥关键效用。(4)知识管理满足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体现在产品及服务中,强调顾客的满足度,增加了顾客的忠诚度及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知识管理通过获得、共享及创新知识,对企业知识库进行有效扩充,将静态的知识信息转化为动态的创新力、发展力,从根本上提高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价值性,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源泉。

三、实施知识管理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1)树立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企业理念。知识资本由美国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最早提出,其实质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强调知识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及顾客资本三要素中。企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管理层就必须强调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转变传统的观念,树立以知识资本为核心的新理念,为企业员工营造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良好氛围,建立积极主动的激励机制。此外,高层管理者应从长远的战略角度出发,再认识及再评价企业当前所拥有的知识资源,辨明企业知识资源的优劣势所在,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资源整合及开发,挖掘企业知识资源的成长潜力,真正地贯彻及实施以知识管理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2)建立企业知识库。建立企业知识库是知识管理的一个核心内容,它能使知识有序化,有效促进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实现知识的交流和共享,有利于组织的协作与沟通。要建立好一个企业的知识库,必须强调如下几点:一是知识库的内容要体现企业特点。不同类型的知识,其表达方式、效用均不同,直接影响着体系设计和检索策略,在构建知识库时,应结合企业特点,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分类体系。二是通过知识转化丰富知识库。知识又分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两种,在存在形态、作用原理及经济价值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差异,对企业的影响也不一样,尤其是更微观层面的隐性知识,对此,企业可以创建各种适合的条件,通过员工言传身教的方式来传播与共享隐性知识。三是适时更新及维护知识库,即一方面不断进行静态知识获取,另一方面不断推动动态知识创新,从而有效确保知识库的实时价值。四是促进知识库的利用,对此,可通过采用提高知识库检索效率、知识贡献者进行奖励、营造知识创新环境等措施进行。(3)建立知识管理创新体系。一是管理创新。企业管理创新能力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层具备立足市场,洞悉市场变化,熟悉竞争对手的情况,敢于抓住机会创新的能力。为了防止出现重大的决策失误,必须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强化风险意识。二是组织结构创新。知识作为企业的稀缺资源,应由专门的人员和部门进行管理,这就要求设立知识主管和知识管理部门。知识管理部门可以由企业内部的信息管理部门转变而来,也可以由企业的若干部门进行整合组成。三是制度创新。企业制度创新能力是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这要求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科学管理的管理制度,使企业各组织层面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4)营造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作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对外的具体表征,是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为经营管理者所倡导和全体员工所认同和恪守的共同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是一种新型的现代管理理论。在企业运行中,知识共享是提高企业效率,增加效益的有效方式,然而,在传统的企业文化中,企业员工往往倾向于以自己在知识占有方面的优势,来保证自己在企业内的地位和待遇,这使得企业员工在知识的交流与共享方面具有竞争的天性,这种天然的竞争性甚至会导致企业员工之间沟通的障碍。因此,要克服这些倾向,就必须建立促进知识的学习与共享与创新的企业文化,从员工的心理源头出发,引导员工进行知识的交流、共享,最终形成知识创新,进而有效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改善经营环境。

参 考 文 献

[1]张润彤.知识管理概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2]梅书种.企业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商情.2012(4):104~105

第8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范文

摘 要 伴随着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每个企业都有可能出现经营亏损与流动资金不足的问题,其直接的表现就在于企业应收账款的增加。所以应收账款问题就成为了阻碍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建立起一套合理而科学的信用管理的制度与规范的客户信用管理的体系,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 应收账款 企业竞争力 管理对策

一、前言

应收账款指的就是企业对外赊销产品、劳务或者商品所形成的对外债权。比较合理的应收账款数目有利于企业提高销售量,扩大经营规模,占领市场。在商业贸易中,赊销成为了促进销售,增加产量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方式。在市场疲软、资金匮乏、经济政策压缩的情形下,赊销有着十分明显的促销作用。这对于企业开拓新的市场、销售新的产品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在采用运用商业信用等方式来扩大销售时,很容易的造成应收账款的大量增加,严重的影响了资金正常的运转,出现财务困难的问题。如果赊销方经营不善,企业倒闭,就会产出呆账死账,严重威胁着企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所以,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提升风险防范的能力,已经变成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二、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

(一)商业竞争必然的结果

由于日益激烈的商业竞争,产生应收账款是无法避免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之下,就存在着非常激烈的商业竞争,赊销就成战胜竞争对手,促进销售的重要手段。不但能够扩大销售、减少库存、降低存货的风险与管理开支,还可以争取到很多长期的顾客。所以应收账款的出现在所难免。

(二)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些企业一味要求抓生产、抓销售,而忽略了对资金的管理,再加之没有健全的应收账款管理的制度,或者即便是有章也不循。财务部门和其他的业务部门无法及时地核对帐目,缺少有效地清理应收账款的措施。

(三)盲目赊销,风险意识淡薄

经营者为了片面的追求高利润,高收入,在没有对客户的资信作深入调查的情况之下,就盲目的赊销。在一定的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的经营成果,让企业的风险成本大大增加。

(四)激励机制不配套、不完善

为了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很多企业的营销部门就采取了营销业绩与销售额相挂钩的绩效考核办法来激励企业的销售人员完成其限定的销售任务。但是并未把销售回款这一项纳入营销业绩的考核之中。这就造成了销售人员为了能够完成销售的指标,就采用回扣、赊销等方式销售,最终导致了企业虽然超额完成了销售的任务,但是应收账款大幅度增加的现象。资金紧张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让再生产的无法正常的进行。

三、应收账款管理不善的弊端

(一)企业的资金使用效率降低

因为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不同步,发出了商品,开出了销售发票,但是货款无法同时回收,但是销售活动已经成立了。这种货款没有回笼的销售收入,一定会产生没有现金流入的销售损益发生。但是销售税金和年内所得税都必须缴纳。假如是涉及到跨年度的销售收入所导致的应收账款,还可能发生用企业的流动资产来垫付股东年度分红的情况。

(二)企业的风险成本加大

因为我国的企业所实行的权责发生制类型的记账,所以当期发生的赊销都要记入当期的收入。企业账面上利润的增长并不代表这能够如期实现的现金流入的增长。企业按照会计制度的要求以应收账款余额的多少来决定提取坏帐准备的多少,坏帐的准备率一般是3%到5%。假如实际所发生的呆坏帐的数额超出了所提取的坏帐准备额,会让企业蒙受着巨大的损失。大量存在的企业应收款,让账面上销售收入虚高,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夸大了企业经营的成果,让企业的风险成本大大增加。

(三)减少了企业的现金流

赊销虽然能够让企业获得较多的利润,但是却不能真正让企业的现金流入增加,相反的,反而让企业必须运用有限的流动资金来支付各种费用与税金,从而导致企业现金的加速流出,给企业造成不愿看到的结果:(l)企业的流转税支出。应收账款带来了销售收入,并没有实际收到现金。但是流转税是把销售做为计算的依据,企业必须要按时用现金进行交纳。(2)所得税支出。应收账款带来了利润,但也没有以现金实现,而所得税的缴纳也必须用现金来支付。(3)现金利润分配,也同样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四)影响企业营业周期

营业周期的长短,完全由存货的周转天数与应收账款的周转天数来决定,两者之和就是营业周期。由此来看,不良的应收账款,可以让营业周期延长,严重的影响企业资金的循环,让大量的流动资金积压在非生产的环节之上,导致企业现金的短缺,严重的影响原材料的购买与工资的发放,对企业正常的经营产生影响。

四、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一)构建合理的信用管理制度

管理者必须要清楚地认识到信用标准、信用政策对于企业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企业要对于应收账款的管理有着足够的认识,充分的结合市场舆论,历史经验和相关的管理理论来制定出一个合理科学的信用管理制度。主要内容应当包含信用条件、收账政策和信用政策。企业的信用制度必须给客户进行分级,对于不同级别的客户采取与之相对应的信用政策。针对不同情况的应收账款使用与之相对应的收账政策,并按照收账政策的实际执行情况与客户反映来不断的完善这个信用体系。

(二)建立健全管理责任体制

明确划分企业相关人员的责任,做到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对于那些超越权限,不按照程序办事所形成的坏帐与应收帐款,和那些变更、隐瞒应收账款的,要明确其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其次,还应该设置监督部门相应的责任,防止应收账款责任的管理流于形式。

(三)加强应收账款的计划管理

企业可以在对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不产生影响的前提之下,按照资金的流转状况与自身发展的战略,明确在年度计划之中限定好应收帐款年末的余额。在制定了应收账款的最高绝对额数的同时,还有要设定个应收账款所占流动资产总额的比例,有弹性的对应收账款总额进行控制。于此同时,在企业的年度计划里还可以设置一个平均收账期,允许在这个指标在每年的平均收帐期里上下浮动,并且按照超过实际收账期计划指标的程度大小,把其设置为极度财务危机、严重、轻度等若干个级别,并根据此来采取相应的举措。

(四)完善应收账款预算机制

第一,要建立健全预警指标的报告制度,也就是要确定专人来负责有关于应收账款的赊销账龄与额度的报告。第二,要按照企业业务与销售的特点,定期对各个客户应收账款的预警指标进行修订,通常的做法是适量缩小赊销额度与缩短赊销的期限。第三,制订应收账款的管理制度与核算办法,完善企业内部的财务监控和管理。

(五)应收账款债权重整

企业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促发展,可以针对应收账款的履约情况与风险程度,根据不同的情况对应收款开展债权管理。第一,可以通过应收账款变现的方式来筹措资金。比如将应收账款抵押。这项业务与应收票据贴现相类似,企业拿应收账款作为担保物,从银行那里预先获得货款,等客户交付所欠货款之时,再将借款归还给金融机构。一但有欠账发生,银行就有权向借款企业来追索,借款企业就必须把全部货款清偿。第二,转让应收账款。企业在取得了应收账款客户的同意之后,把应收账款转让给专营此项业务的财务公司,提前拿到现金,在发生了坏账时,企业就无需承担责任。这项业务能够有效的转嫁应收账款所带来的风险。所以,即便实收金额比账面值小,但是在企业资金紧缺之时,并不失为一种应急的措施。此外,还可以对停止偿还欠款但是还没有构成呆坏账的应收账款,进行协议清算,重新理清债务关系。

五、结语

应收账款作为影响企业财务状况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加强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可以让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环境下,占领市场份额,增加销售业绩。能够保证企业正常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降低财务的风险,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满足经济体制的要求。只有我们坚持加强管理工作,干在实处、想在远处、放眼全局,从财务的组织、调控、计划、领导等诸方面一一落实,就可以不断的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实现企业健康发展的的总体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强.如何建立应收账款内部控制制度.财会通讯.2012.2.

[2]陈显兰.企业走出应收账款困境的思考.四川会计.2010.6.

[3]许文珍.浅析应收账款管理.税收与企业.2011.5.

第9篇: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范文

关键词:知识经济 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 企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浪潮的到来,世界经济正在向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转移,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时代。正如现代管理大师彼德·德鲁克所言,“知识已经成为关键的经济资源,而且是竞争优势的主导性来源,甚至可能是惟一的来源。”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并迅速成为企业界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已成为目前一个热门的前沿研究领域。

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的概念

树立人力资本观念,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终体现在员工的能力上,人力资源是企业的战略性资源,为了更好地适应迅速变化的环境,人力资源管理要进行不断变革,实现核心竞争力提升,而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以企业员工为载体,通过员工的工作成果体现出来。因此,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根基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的状况。离开了企业人力资源的开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便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将人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的管理思想。人力资源是企业最大的资源、财富和企业组织的中心,知识、技巧和能力是蕴藏在组织内部的要素。所谓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就是企业在实施知识管理的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员工知识集约、共享、交流、应用与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之所以能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核心,是因为知识掌握在人的头脑之中,知识往往是与人的经历、理解、思考联系在一起的,它还包括思想和感情的因素,人在企业知识管理活动中始终占主导地位。因而对人力资源的管理贯穿于企业知识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其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体现了对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利用。人不仅能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创造知识,实现知识的创新。在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过程中也使个人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知识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为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交流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促进个人经验的生成和积累,能引发员工知识创新的激情,实现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升华,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企业在知识管理中必须十分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大人力资源管理的投入,注重员工的培训。

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以人为本,集中表现在就是以“知识工作者”为中心,关心人、尊重人、满足人的合理需求,以调动激发知识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加快知识创新的步伐。这就要求企业高层领导、直线管理部门和人力资源部门参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以变传统的“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知识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作用

现代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企业的人才素质决定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潜力、面临危机的处理能力及对外界变化的反应能力,企业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管理将致力于把知识财富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分类,使企业成员可以方便地查询、发掘和共享、交流已经拥有的知识,防止重复劳动和重复的错误,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可以对现有知识进行改进,甚至形成新的思想,然后经过员工之间,尤其是团队、小组成员间的交流讨论,实现知识创新,再将新知识存储在企业知识仓库中供其他员工学习和利用。这样,知识管理能使企业员工迅速获得成本低廉而优质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员工素质,并在组织中营造一个尽可能多地与组织有关的人围绕该组织的发展自愿地进行共同学习的氛围,这种学习一方面可以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和企业的创新能力,从而赋予企业不断发展的内涵,客观上提高了企业整体素质水平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