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

第1篇: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图;设计优化;成本控制;优化实例

引 言:

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了以往建筑施工的节奏,建筑施工的速度随之加快,而建筑项目的周期缩短给建筑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施工图在建筑周期缩短的影响下使其周密性下降,单纯的利用设计图进行施工图设计容易导致对建筑成本和施工难易程度的考量不足,而影响施工进程。不完全统计设计阶段可以控制成本80%左右,而施工开始后对成本的影响则仅为20%,而现实中设计与实际施工之间仍然存在脱节的情况,设计者在进行设计时不能充分的考虑建筑特征以及使用效果等,这样就容易到施工图设计不能适应实际的施工需求,引发矛盾等影响进度,反而提高了施工的成本,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合理的优化才能起到施工图的作用。

一、施工图设计优化的重要意义

1、帮助成本控制

施工图设计的优化实际上就是一种小规模的设计优化,针对设计中的一些地方进行改进与调整,使之适应施工需求,以及质量控制,优化中也会提出相应的限额等要求,以此达到成本控制和优化的效果,因此施工图设计优化就是在设计单位按照设计完成施工图后,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图进行预算分析,编制工程的技术性指标,按照限额设计的要求与施工单位的内部成本控制标准进行比较,然后对施工图中影响施工成本的关键点进行分析,并进行合理改进,以此可以优化施工成本支出的配置,由此降低施工成本。

2、优化建筑结构经济性

建筑工程的发展趋势是复合性满足功能的趋势,单纯的结构上对功能的满足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建筑工程,所以建筑设计与施工者必须对空间进行合理的组织和设计,结构设计与资源配置必须平衡,同时提供建筑循环再利用的比例。目前设计单位仍然重视对结构合理性的设计,而不考虑空间对建筑功能的影响,所以在施工图设计优化时,可以充分考虑建筑的特性和功能需要,从而改进设计中这样的不足。

3、降低施工难度

施工单位在设计施工图的过程中对施工单位的情况往往还不够了解,对其工程设备、人员技术水平、辅助设计、过渡措施、工艺等都都不能进行适应性调整,因此设计图纸与施工图对施工单位而而言一定会存在脱节的地方,所以容易引起变更与工期延误等,对工程的成本和质量往往造成负面影响,所以在施工图设计优化中,通常组织施工单位和相关部门参与,使得设计优化更加适应施工现场的需求,这样指导完成的施工组织和设计就更加有的放矢,以此帮助施工单位降低施工的难度,提高质量控制的效果。

二、施工图优化的经济技术指标体现

1、经济指标是优化的基础

施工图的优化必须有标准可以参考,而经济性指标就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基础性指标,任何优化都不能牺牲经济效益,多数非专业的技术人员单凭施工图的易懂程度来判断是不合理的,不能说明施工图设计存在不合理,这时应依靠辅助方式进行说明,即利用建筑经济性指标对施工图进行详细解读,在施工图预算上配合经济指标的分析与研究,将编制好的建筑技术经济性指标与项目施工图所形成的的指标进行比较,以此来对施工图进行调整,这就可以保证施工图的优化,按照经济性需求。

2、提供参考依据

建筑经济技术指标应为图纸优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土工工程中建筑施工单位在明确施工图设计优化后,应在优化的过程中以及结束阶段对施工图优化的效果进行分析,确定施工图是否满足建筑经济性的要求,此时应参考相关的技术性指标,为施工图的优化提供基本标准和参数,编制经济技术指标和优化前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分析比对,通过比较就可对优化方案进行选择和平衡,侧重经济性与质量保障双赢的方案,完成对施工图的优化,这样才能保障施工图优化的有效性。

三、土木工程中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优化案例解析

1、对布局和层高的优化

某个大型商业建筑,在设计后进行了施工图优化设计,寿险对其层高和功能流线等进行分析与优化。具体情况如下:施工图初期商业建筑中引入了高度较大的商业影城,对于院线顶部的设计尤其特殊性,而最初的设计不能满足退台的形式,因此在施工图优化中对影院的布局进行了调整,重新布置了影厅的布局,并充分利用了空间,获得较好的效果。其次,按照设计商业中心逐层设置了餐饮功能区,后勤流线设置引发了空间矛盾,根据餐饮作业的特点以及货梯等情况,对原有的施工图进行了调整,重新布置餐饮区以及相关设施的施工位置,通过货物了流线和库房来设置新的餐饮区,从而提高空间利用效率。最后,调整空间合理布局层高。在多数项目中都需考虑环保性设计,在绿化要求上有着严格的标准,原有的设计中,对地下一层的高度设计不够合理,一些地方的层高甚至低于2.5m,所以在施工图设计优化中,对原有的设计进行调整,增加了地下一层的高度,最低处保证了2.6m的净高,楼梯间以及踏步帮助解决高差问题。这就满足了建筑绿化的要求,同时也保障了建筑高度连贯性,也可适应地下一层管线多的具体情况。

2、综合管线优化设计

首先,在优化中对净高进行严格的要求,这样就对建筑中的电气设备有了硬性的要求,在施工中应控制梁高来保证通风和采暖通道、电气线缆等可以在梁高内布置完成,总体管线高度应小于梁高,这样就可保证净高度。同时对管线的布局进行合理的优化,重点对特殊管线的走位进行控制和要求,如管线应避免穿越防火的分区,避免穿过大跨区与的梁高。在一些商业建筑中首层为服务区,不能不知空调和水管等,应转移到地下一层,利用竖向井完成连接,地下一层的降板区应贴墙设计,设置侧向的排风以及排烟口,改变贴梁设计的思路,保证净高。

3、对防火设置的优化

防火墙设置,在商业用建筑中,防火墙是一种人为设置的分区,即对火灾进行控制,防火卷帘的长度不能超过防火分区边界的30%,这就意味着必须利用防火墙进行分割,这样的设置往往会影响区域的灵活性,在防火分区以及防火墙的设置上,应对开间以及商用空间进行分析,并确定自然区域,防止因为防火墙而影响商业空间利用。同时在局部设置侧向防火卷帘,在功能区域内防火分区变小,因此多处空调管线必须穿过防火分区,常规的方式是挂板穿越,卷帘在空调管道的下方,这样就影响了建筑空间的净高,因此可以采用侧向卷帘的方式,使之与管道平行,从而达到保持净高的效果。最后就是消防栓的设置,在保证扑灭半径的清下,应与给水专业进行协调与分析,合理设置消火栓的位置,尽量避开商业面客的区域,为精装修保留一定的空间,在不影响防火功能的前提下,完成合理布置。

结束语:

土木工程中建筑施工图是指导现场施工的重要依据,也是决定建筑设计适应性和施工效率的重要文件,综上分析,其优化设计对于建筑施工而言十分重要,并从某些方面决定了建筑施工的经济性和效率、质量等,因此必须从细节入手,对施工图的适应性进行调整,使之可以适应建筑的类型和功能,从而保证优化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魏志刚.建筑施工图设计的问题与对策探析[J].才智,2012(04):37-38.

[2]高爱萍.建筑施工图设计常见问题和注意事项[J].河南科技,2014(04):160-161.

[3]李辉;胡楠.论建筑施工图设计的优化建议[J].建筑知识,2010(07):20-21.

第2篇: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建筑节能设计;优化;创新

1.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优化与创新的重要性

1.1阐释建筑节能优化设计理念

建筑设计跨度很大,涉及到很多领域与专业的知识,是一个复合体。建筑节能设计的优化设计主要针对的是建筑性能及建筑结构的规划与设计。建筑师在方案设计中主要对建筑的朝向、方位和体型等进行优化设计,在此过程中还必须优化建筑材料,对建筑的户墙、玻璃、窗框、屋面、楼板和外墙的设计等进行严格的优化和量化。以此来提高建筑设备能效,尽可能减少能源消耗。

1.2 对建筑节能设计体系进行优化和创新的重要性

由于城市化建设进程速度不断提高,导致我国建筑能耗不断上涨,我国能耗总量的47%左右是建筑行业的能耗。我国每年以21亿 的速度新建的建筑中属于高能耗建筑的达到90%以上。2007年,发改委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每年的新建建筑中只有7%属于节能建筑,形势相当严峻。

我国节能技术水平较低,建筑能耗居高不下,我们必须利用新的节能理念对建筑进行优化设计。通过对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优化和创新努力寻求经济发展和能源保证的最优结合点,促使建筑能耗处于最佳经济状态,这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大方向。

2.建筑节能的优化和创新思路的优化体现

2.1墙体节能设计

墙体节能主要有墙体自保温、外墙内保温和外墙外保温三种技术。

2.1.1墙体自保温

墙体自保温是一种建筑墙体保温隔热技术,通过对节能型墙体材料及配套砂浆的使用,使墙体的热工性能等物理性能指标符合相应标准。墙体自保温适合应用在框架结构建筑中,它具有安全性能好、工序简单、施工方便、可与建筑物同寿命和便于维修改造等优点。

2.1.2 外墙内保温

外墙内保温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做保温层的建筑墙体保温隔热技术。大城市民用建筑保温工程不适合采用外墙内保温浆体材料。外墙内保温具有造价相对较低,受气候影响小,外饰面自由度大,施工较简单和技术成熟等优点。

2.1.3 外墙外保温

外墙外保温是一种建筑墙体保温隔热技术,通过在外墙主体结构外侧添置高效保温材料达到保温隔热效果。外墙外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保温节能技术,具有不占室内使用面积,保护主体结构,不影响室内装修,保温隔热性能优良,综合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2.2 采用太阳能技术

太阳能属于一种可再生能源,具有清洁、成本低、能源质量高、无地域限制和储量巨大等优点,属于首选的节能技术。我国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太阳能建筑的技术应用包括了主动应用、被动应用和综合应用等多种途径。

2.2.1 太阳能光热技术

太阳能光热技术利用最成功的领域是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以每个家庭独立分散安装的方式普遍存在,这种使用和安装方式对其外观和性能造成很大影响,没有使建筑与太阳能热水器形成完美结合。所以,在建筑中对太阳能热水器进行统一设计和统一安装是很必要的,既美观又节省材料。

2.2.2 太阳能采暖技术

建筑物采用太阳能采暖的方式分为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和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主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使用常规能源,利用动力系统(如风机和水泵等)将热空气和热水等通过太阳能集热器传送到采暖房间或储热器内,通过控制系统中的每个部分使室温达到需要的范围。被动式太阳能采暖系统是最简单的采暖方式,通过合理布置建筑的朝向和周围环境并选用恰当的结构构造和建筑材料,在寒冷的时候,建筑物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达到采暖的目的。

2.2.3 太阳能空调技术

太阳能空调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利用太阳能的热能驱动进行制冷;另一种在实现光――电转换的前提下,利用常规的电力驱动制冷剂进行制冷。

2.3 采用纳米透明隔热涂料

纳米透明隔热涂料是出现不久的高科技产品,它既有较好的隔热效果又能使玻璃保持高透光性。纳米透明隔热涂料可以在各类建筑物的玻璃上进行刷涂和喷涂。在冬季,隔热涂膜的特殊金属膜呈透明型,在引进可视光的同时使长波长的暖气在室内反射,约90%的室内暖气都不会外流。在夏季,纳米透热隔热涂料在保证透光率达到70%的同时还能把65%的太阳能辐射隔离在室外,使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低4℃-7℃。

3.现阶段阻碍建筑节能优化设计的相关因素

3.1 主管部门对建筑节能设计监督不够

建筑节能设计属于系统性设计问题,只有进行准确化和定量化才能真正实现建筑技能设计体系的优化和创新。然而,主观部门对设计节能成果缺乏必要的评价和考核,同时对建筑设计方案节能方面缺乏系统的审查要求。

3.2 建筑内部设备用能设计不合理

建筑设计应尽量体现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然而,现在很多建筑内部环境设计缺乏对周围环境的协调和人的感受的顾及,只是一味要求高标准,忽略了建筑设计时的节能标准,造成能效低、能耗多、舒适感差的后果,是对建筑节能设计进行优化和创新的障碍。

4.优化与创新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措施

1)提高建筑师的节能设计意识。建筑师在建筑行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从建筑师开始在建筑中注入节能理念,才能保证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优化和创新顺利进行。

2)提高建筑空间设计的合理性。合理的空间设计可以改善建筑物内部的通风、保温和采光等微气候条件,实现节能减排目标。

3)在设计中扩大新能源的应用范围。很多对环境无害或很小危害的可再生能源,例如: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能和风能等,分布范围广,使用方便。如果能和建筑物合理结合,将会对建筑节能设计体系的优化与创新做出很大贡献。

第3篇: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

一、充分了解学生,设定多元化教学目标

化学教学目标应该是多元化的,主要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而非单一的知识目标。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

(1)学生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

(2)巩固哪些已学知识?为哪些知识作准备?

(3)要结合哪些生产和生活实际内容?

(4)使学生受到哪些思想教育?纠正哪些错误观点?

(5)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结合哪些知识、技能的教学来培养?

二、创设开放情境,引导协作学习

化学情境的创设,可以通过实验引出,也可以通过实物、图片、模型、录像等引出,还可以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联系生活实际引出。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不同的自主学习过程,并进行随堂调控,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发挥引导作用。

1.通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教具、多媒体手段、联系生产实际、创设化学情境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教学过程。

2.教师应始终精神饱满、目光有神、满怀激情、沉着自信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3.教师要善于通过情绪、眼神、回答问题等反馈学生听课的状态和效率,并适时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和激励。

三、根据不同课型设计不同教学方法组合

1.基本概念和理论课型。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很多,往往显得较为抽象难懂,而且具有严谨的逻辑推理性。例如,氧化还原、化学平衡、电解质、电解原理、原电池、物质的量、物质结构、质量守恒、电荷守恒、元素周期律等概念和理论。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化学现象或实例,采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深化分析和理解。如,采用图表、模型、实验、归纳、演绎、举例、比拟等直观教学法。

2.元素化合物课型。元素化合物知识是整个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贯穿于整个化学课程。元素化合物知识包括“元素及其单质、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用途、存在形式、制取方法,有机合成”等内容。元素化合物知识是将化学事实从感性知觉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学习基础,内容虽浅显易懂,但繁杂难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实物展示、实验探究等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学生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去寻找元素化合物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3.化学计算类课型。化学计算主要包括四种:有关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综合计算。常用的化学计算方法有“守恒法、极值讨论法、差量法、不等式法、平均值法、十字交叉法、关系式法、代定系数法”等,教学过程不应过分强调解题的模式,而更应注重解题思维过程的引导。精心设计习题教学,适当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的思维训练,避免形成“固定思维”,难以适应现阶段广而多变的高考要求。

4.复习小结课型。化学复习是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再学习,是巩固知识、防止遗忘的基本方法。复习教学应具有针对性,从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复习发现不足,并及时进行改正和补救,使知识更加系统化。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自测能力、归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采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

1.阅读讨论式。让学生进行课本阅读、资料查询以及相互讨论,针对内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进行解答。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并通过相互间的讨论逐步形成敢于和善于在群体中发表自己观点的习惯。

2.探究式。通过让学生进行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观察、假设、实验、综合等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懂得“提出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抽象概括得出结论应用拓展”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形成初步的科学态度,并在探究的合作中增进同伴间的平等、自由、责任、真诚等社会交往中所不可缺少的情感关系以及团队精神的培养。

3.质疑释疑式。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质疑和答疑,使师生间的思维进行交流、碰撞与融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新思维。其中包括“师问生答”“生问生答”“生问师答”等形式。通过这些教学互动形式,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有多股相互交融的信息,从而达到现代教学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4.反馈评价式。通过各种教学反馈形式的采用并以教师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诊断学习效果,不仅有利于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让学生逐步提高自我评价的能力,还能帮助学生端正对待学习中失误、失败或挫折的态度,以磨炼学生的学习意志。

5.交流小结式。通过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结所学内容的核心概念、构建知识主块以及交流学习的体会、方法、教训或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不断修正自己学习方法上的缺陷以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多用于复习课中。

第4篇: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建筑暖通;暖通设计;节能设计

1.建筑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现状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带动了建筑事业的发展,同时带动了建筑产业链相关行业的发展,其中就包括暖通空调行业,目前暖通空闲行业市场竞争十分地激烈。发达国家通过运用新型材料研发新型能设计,使得暖通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大大降低。我国在新材料运用和新技术运用方面和发达国家还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技术研究力度不足及资金投入不够。还有很多暖通空调边缘行业也加入到市场竞争之中,仅通过简单地改良和外观设计便投入市场博得利益,不但没有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也不符合我国节能减排的发展理念。

2.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的优化策略

结合我国暖通空调系统发展现状,以及暖通空调节能设计向着多功能性方向发展的要求,本文从以下五方面提出对我国暖通空调系统进行节能设计优化。

2.1 冷却水、冷热水、风系统的节能设计

从暖通空调冷热水系统节能设计角度来看,本文认为一是应通过减小空调系统供回水冷冻水温度差的方式,达到降低系统能耗的目的,并选择闭式循环模式增加空调系统使用年限,降低系统的输送能耗。二是通过选择一泵到顶的设计方法,减少后期维护保养工作,降低建筑耗电量,节约施工成本。三是在水资源相对较少的区域,通过选择冷却塔循环运行模式,降低循环水泵扬程和空调系统能耗,此时需注意冷却塔位置的设计要求通风效果好。从暖通空调风系统节能设计角度来看,以变风量设计为最佳,既可以控制空调系统总风量,还可准确调整其风量负荷,以此来达到减少风机能耗和运行容量的目的,最终达到节能效果。此外,根据不同用户需求及暖通空调实际运行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如不同地区的温湿度差异,不同用户使用时间长短的差异,以及使用人数差异等。若用户未提出特殊要求,可设计单风管关风,若使用人数较多,可设计全空气空调模式,这种有针对性的设计可更加合理的发挥空调的作用,避免能源浪费,也能达到预期的使用效果。

2.2 采用热回收装置进行节能设计

在实际应用中,暖通空调系统浪费了丰富的余热,而这些余热的利用价值十分大,若利用热回收装置来收集与重新利用这些余热,利用载热与状态不同的流体,以及热交换装置传递湿热或总热,降低冷热源能耗,达到空调湿、热变化需求,便大大节省了空调系统运行所消耗的能量。为保障室内环境质量,暖通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需排出一些空气,这也会增加系统能耗,且处理新风过程中还会再次增加系统能耗,但安装了热回收装置后,可充分回收系统的排风能量,并用它来处理新风,这样明显减少了系统能耗,降低了机组的运行负荷,使暖通空调系统具有明显的节能性和经济性优势。目前,暖通空调系统的热回收装置可利用热管换热器、热泵系统、蓄冷和蓄热系统、热回收环以及换热器等来实现,冷凝热回收过程中,还可通过热水系统和制冷机组的结合,将生活用水用回收的热量来加热处理,既方便了日常用水,又达到了节能减排的目的,减少了能源资源浪费。

2.3 选择气流组织方式,优化输送系统

气流组织方式在建筑通风换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影响着室内冷热温度的舒适情况,以及是否能够达到节能目的。建筑物结构、温湿度、室内设计与布局、空调型号等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气流组织方式,现在较为普遍的气流组织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即上送下回的笼罩式、下送上回的分层式,具体应用哪种气流组织方式应结合实际需求来选择,如商场空间较为开阔,面积较大,多应用笼罩式气流组织方式,而游泳馆等以大玻璃窗为主的建筑,由于玻璃窗易结露,多应用分层式气流组织方式。关于输送系统的优化,则主要是通过降低供水和送风温度,缩减水和风的输送能耗,并尽量减小使用管径,减低投资成本。

2.4采用现代化自控技术进行节能设计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及电子技术的进步,暖通空调系统节能设计在软硬件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将现代化自控技术应用到暖通空调系统中,既能有效控制室内温湿度,又能降低其热损。比如,将监控软件安装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可实现系统运行的实时监控,并自动检测系统运行效果,根据室内温湿度进行自动调节,并利用在线监测系统实现对新风量的控制,使暖通空调逐渐实现智能化,既能为人们创造适宜的室内环境,又能起到节能作用。再如,将中央控制系统和计算机监测系统安装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可根据室内温湿度及外界温湿度的对比,在保障系统正常运行的条件下,通过最节能的处理方法控制室内温湿度处于最佳状态,有效降低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2.5 推广可再生能源空调

目前,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应用较为广泛的可再生能源主要包括地源热泵与太阳能。地源热泵主要是利用地下浅层的地热资源,利用电能等高位能源,使低温位能转移到高温位能,可实现制冷与供热的双重功效,它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使用价值逐渐被人们挖掘。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地源热泵在暖通空调系统中可发挥蓄热器作用,我们可根据冬夏季对冷热资源的不同来利用地源热泵。夏季,暖通空调系统可将地源热泵作为冷源,转移室内热量到低温地源中,冬季,暖通空调系统可将地源热泵作为热源,转移高温地源到室内,提升室内温度,这样,大大提升了暖通空调的节能效率。太阳能是目前应用在多个领域的可再生能源,暖通空调系统可通过主动式和被动式两种形式来利用太阳能,其中,被动式太阳能利用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无需其它辅助能源的支持,只需合理设计建筑构件与布置方位,通过自然热交换形式利用太阳能。而主动式太阳能系统设计较复杂,需要电力辅助能源的支持,成本较高。

结语

总体来说,我国的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还有很多需要优化的地方,若暖通空调系统的设计没有考虑节能的话,不仅不利于节能减排,也会进一步影响建筑空间的舒适度和健康程度。这就对设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实际工作中重视现有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地积累经验,经常和优秀的工作人士和团队进行交流,从而推动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减排事业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结构合理优化经济性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结构设计的经济与否直接关系项目投资量的大小,而影响结构设计经济性的关键因素在于结构方案的选型、结构设计的参数和设计制图的精确度等。因此需要对建筑结构设计过程中的结构合理优化以及对经济性影响进行研究。

一、建筑结构设计

1、关于平面结图的构设计

在进行平面结构图的绘制时,要考虑到是否运用结构设计软件进行建模。当建筑地点位于6度抗震设防烈度区的时候,根据相关建筑抗震的设计规范,可以不使用建模软件进行建模,但是一定要符合相关抗震措施的基本要求。对于砌体结构的建筑物,不需要软件建模,进行直接设计就可以,但是在此设计过程中需要对建筑物整体受压和局部受压的问题进行注意。不过,在时间比较充分的情况下还是采用软件建模比较好。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建筑地点处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以上(含7度)时就有必要输入软件进行建模计算。

2、关于屋顶结构图的设计方法

当建筑是坡面的时候,结构设计的两种方法——梁板式和折板式。梁板式一般被用于建筑面不是十分规整,板跨度比较的坡屋面;折板式则通常被与梁板式相反的建筑结构当中。梁板式和折板式的板都是偏心受拉构件。板的厚度一般不能小于120毫米。除此之外,梁板折角钢筋的设置需要绘制有大样示意图。绘图和设计的最为重要的是设计人员要将建筑结构烂熟于心,这就要求结构的设计人员一定要具有必要的空间感,以能够正确的理解建筑图纸。唯有如此设计图纸才能够使施工人员无误执行。

3、大样详图的设计

在保证建筑详图的绘制准确的基础之上,大样详图的绘制工作既可以在其基础上直接进行,也可以在对已经完成的详图的修改的基础之上来绘制。这个过程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在保证建筑外形的前提之下尽量使结构的受力合理化、建设施工简单方便。在标志高度和建筑外形的规格上必须与建筑专业彼此一致。

二、建筑结构设计对经济性的影响

1、结构设计方案的选择

建筑设计方案对结构设计有着重大影响,所以结构设计人员在建筑方案与初步设计过程中应尽早介入,与建筑师一起共同确定建筑方案,在满足建筑功能布局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兼顾结构的合理性。不要等到方案确定后进入施工图阶段时结构专业才介入,若此时结构专业才对建筑方案提出较大的修改意见,其结果是要么对原建筑方案进行较大的修改;要么为满足规范对结构的要求而采取各种加强措施,这样势必要导致工程造价增加。

2、选用合适的结构体系

常用的建筑结构形式主要有砖混结构、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剪力墙结构等。结构设计时,应该根据建筑工程的功能要求、建筑高度、抗震等级、场地地基条件等特点,选用合适的结构体系。结合实例,通过某市和某市不同年份、不同计价模式(定额计价和工程量清单计价)、不同结构类型(砖混结构、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剪力墙结构等)住宅建筑工程案例的造价分析,研究钢筋用量在不同结构在造价中所占比例。

钢筋工程在建筑造价中占有较大比例,砖混结构中钢筋工程占土建造价的比例约为18%;框架结构约为31%;剪力墙和框架一剪力墙相差不多,均为32%左右。

一般来说,砖混结构的工程造价仅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造价的60%~70%,这类结构钢筋混凝土用量少,施工较简单,多适用于7层以下的住宅建筑。但砖混结构是由墙体承重,对墙体的布置有一定的要求,不如框架结构布局灵活,其使用功能受到一定限制。7层~12层的建筑宜采用框架结构或框剪结构,若在其适当位置设置适量的抗震剪力墙,可减小柱、梁的截面尺寸和配筋,不但可达到节省工程造价的目的,而且还可以明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高层住宅则更适合采用剪力墙结构形式,这种结构形式既能满足现代住宅对平面、空间提出的更高要求,而且室内不露柱角,抗震性能较好,造价也比较经济。

3、基础形式的选择

基础结构的造价与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条件密切相关,其工期约占整个建筑物主体工程的25%—30%,造价约占总造价的10%―20%,基础工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所以设计时应重视地质勘察报告的交底工作,选择合理的基础型式,控制基础的截面尺寸与埋深。以两座相临的住宅楼工程为例,根据地质勘探资料,设计基础承载力及埋深相同,地面以上部分结构设计也相同,均为6层砖混结构,建筑面积3236m2;地面以下部分选用两种基础形式,1楼过于考虑安全性,设计选用了钢筋砼条形基础,C20砼浇筑,M10水泥砂浆、MU10砖砌筑,基础总造价为16.13万元。在2号楼设计中,将基础改为毛石条形基础,用MU20毛石、M10水泥砂浆砌,基础总造价为10.35万元。通过对比,基础建筑面积造价,1号楼为49.86元/m2,2号楼仅为31.98元/m2.在两楼楼型、结构及使用功能相同的情况,地质条件满足安全使用的前提下,只将钢筋砼条形基础改为毛石条形基础,基础部分的造价减少了35.88%。

设计时对选用的不同基础方案进行技术和经济比较,择优选取最合适的基础形式,可达到对工程造价进行控制的目的。

4、构件截面尺寸和钢筋用量

建筑物构件截面尺寸的选择,包括合理地选择梁、柱的截面尺寸、混凝土墙体和板的厚度等。一般来说,同一结构构件,当其截面尺寸减小时,其配筋率就增大,钢筋用量增加;相反,当其截面尺寸增大时,可以适当减少构件的配筋,但增加了混凝土用量,增加了建筑物的总荷重。可见,构件截面尺寸与其配筋率在一定范围内是相互对立的。结构构件设计时,要求结构工程师选择一个合理的截面尺寸,使构件混凝土与钢筋的总造价最低,此截面即构件的合理截面。合理的结构设计要求结构设计人员经过多次计算、比较和分析,来确定每一个构件的合理截面尺寸,实现结构构件截面尺寸大小与其配筋多少的平衡,从而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三、工程经济性的角度下对建筑结构的优化设计要求

1、建筑材料选用

应尽量选用高强度的建筑材料,如钢材宜优先选用三级钢。HBP235,HRB335和HRB400,这3种钢材的价格比较接近,但它们的抗拉强度值是210:300:360,可见采用高强钢筋的性价比高。混凝土宜用C30以上标号的混凝土,因为目前的施工工艺和技术已可使混凝土达到C80,运用高强度混凝土可以减小结构截面和减轻结构自重。填充墙材料宜采用轻质墙体,如水泥纤维板、纸面石膏板、加气混凝土等,这些材料既可增加室内的使用面积,也可以减轻结构自重,减小地震作用,进而减少结构主要受力构件的配筋量和混凝土用量。

2、正确选取结构计算参数是结构设计的前提

目前,结构设计进入了电算化的时代,在合理的结构选型和布置前提下,只有正确地选取各项设计计算参数才能把结构设计做好。无论是国内PKPM、3D3S等系列软件,还是国外的ETABS、SAP2000等系列软件,设计的各类参数都必须是结构设计师人工选取和录入,如地震分组、场地类别、抗震等级、地震烈度、地下室层数、是否计算双向地震、是否计算偶然偏心、是否双偏压配筋、箍筋间距、墙体分布筋间距、钢筋的强度值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等,每项参数都关系到建筑结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配筋是否经济。多层建筑计入了双向地震,可不考虑结构偶然偏心的影响;高层建筑在计算配筋时,如果计入了双向地震后可不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当建筑场地类别为一类和四类时,要分别注意对抗震等级进行相应的提高或减少。

3、了解工程造价

结构工程师应对工程造价和工程量的计算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使设计的图纸达到精细、准确,才能取得工程的经济效果。例如25mm直径钢筋的重量是3.86kg/m,现在的市场价格约5.5元/kg,如果1栋楼的架立筋可用直径18mm钢筋(2.0kg/m), 而设计上用了直径25mm的钢筋,按3万米长计算,则浪费掉钢材55.8吨,价值人民币30.69万元,节材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设计经验并结合工程实例对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优化设计提出的见解。优化设计可以为工程节约成本,提高工程的经济性以及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叶润庆. 建筑工程的经济性在结构设计中的应用[J]. 科技资讯. 2010(08)

第6篇: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智能建筑 设计 问题 对策

1. 引言

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

2. 智能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智能建筑设计系统名称不规范

智能化的各个子系统没有按国家的《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等进行统一和规范的语言进行交流,这将导致建筑智能化系统图纸内容紊乱,再加上招标文件不“标准”不 “规范”,使得智能化文件更加混乱,甚至失误。如果各个系统名称不能很好的与《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对应,验收时套用不规范的名称,那么这种验收一定是不够准确和完整的。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除需要充分吸收国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外,更要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设计和招标时各子系统的名称必须“标准”化、“规范”化,注意到国家“标准”和“规范”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智能化系统工程正常进行。1997年10月,我国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建设部了我国智能建筑领域的第一个法规即建设部建设[1997]290号文《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它对智能建筑领域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指导作用。智能建筑的设计在它的指导下,在不完善中摸索前进,到2000年7月《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出台,宣告我国智能建筑设计初步迈进了规范化时代。

2.2设计上的缺陷

智能化系统工程涵盖10多个子系统,设计上要综合考虑。在做设计任务书时候要把甲方的使用要求了解好,其中包括产品性价比,品牌的倾向性,用户的使用要求等。在管路的设计上要选择常规产品的走线方式,为将来选择产品留有多个选择。主干可尽量共管,分支管路根据系统,也可根据设备的安装位置也可选择共管。设备安装位置、预留盒等都要与厂家沟通好,以免将来重复施工。设备间的供电线路也要在初期设计好,以免将来再回路供电等方式上造成损失和矛盾。

2.3系统集成设备发展落后

理论上讲,只要配置相应的模块,所有智能系统均能集成为一个大系统。然而,智能系统涉及面较广,涉及的技术领域较多,生产商不可能包罗万象,只能生产其中某一个系统的产品,这样就形成了各不同厂家产品的集成;不同厂家的产品在性能参数上不一致,给各系统集成造成了技术上的障碍。如果集成得不妥当会产生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干扰、影响,甚至不如单个系统执行设计功能更为可靠。所以,市场期待着成熟的、在销售之前就已经“集成”完毕的、模块式的产品投入市场。其实,各种智能系统的生产商可以携手,联合打造同一品牌,相同性能指标、技术参数,又可以根据客户需要进行组合的模块式集成产品;通过研究得出,完全集成要比一般的建筑控制增加60%的费用,大约占建筑总造价的3%。而许多建筑由于用途不同,功能各异,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总体结构总是有其不同的特点,智能系统根据不同的用途各有取舍,这样为系统集成的必要性也打了折扣;同时,管理人员素质不高也使智能化系统不能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必须使管理人员熟悉系统各部分的使用、维护和管理。

2.4设计单位的选择

智能化系统工程的设计单位,不同于其他工种,因为他的专业性强,对设计人员的要求非常高。设计单位的选择不能只是看公司的执照、注册资金、资质等,最主要的是公司人员的从业经验与设计的样板工程,现在很多的大公司往往只利用手上的资质承包工程,而自己则不雇佣具体的设计人员,他们把工程转包,这就为将来的施工管理带来风险,工程质量带来隐患。选择设计单位不要在乎他的规模大小,要看他干的设计实力,从业人员的素质,以及这个公司在行业内的口碑。

3. 提高智能建筑设计的对策

3.1建筑智能设计顾问公司

如何在当前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进行优化,取得最大效果是智能化建筑设计的核心。应选择对建筑智能化技术有经验的建筑设计单位,负责施行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包含建筑师、各所需专业的一体化和优化设计。应在设计阶段的一开始就启用建筑智能设计顾问公司,配合、协调以总体设计师为核心的主设计,协助用户做需求调研并形成报告;向用户介绍智能化系统各专业的设计方案;提供招标需要的技术文件;完善主设计的设计建议书,并且要说明各专业对其他专业的设计建议和特殊要求,形成专业设计之间的衔接。

3.2建立技术评审机制

很多事情在工程设计确定之后,要改变就比较复杂。与其在建设过程中要花数倍的精力来修正,倒不如在前期把好设计关,给施工以及竣工验收创造良好的开端,促进工程的良性运作。技术评审要审查设计是否满足技术要求,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评审不仅要考虑与设计有关的技术工作,而且还要考虑智能化系统工程的其它方面。

3.2.1初步设计评审

该评审是在初步设计完成后进行,评审合格表示可以进入招投标阶段,或进入施工设计。初步设计评审要为每个子系统及其功能上的相关组合进行评审,要对初步设计方案在全系统级的优化进行评审,要研究系统的可靠性、可维性、可用性、安全性和可实施性等,为进入施工设计尽量提供更多的建议和分析。

第7篇: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建筑设计;协同系统平台;工作流驱动机制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住质量也在提高,对整个建筑工程质量提出了更高品质的要求,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模型通用平台系统是一项复杂性的技术,过程中涉及诸多因素。因此,来自内外部任何因子的变化和异常,都有可能出现线路故障,带来各类型计算错误,影响正常运作,导致系统瘫痪。对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模型通用平台系统的全面分析,是提高整个建筑行业运行效率的一个重要手段。此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类物质水平的提高,先进的医疗技术不断呈现,人口老年龄化问题是全球范围内日趋严峻的问题之一,将此模型应用到老年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解决老年人居住设施建设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后续的养老机构居住环境的完善给出指导性建议。

建筑设计协同工作逻辑模型

2.1 协同工作流程

协同工作的性能就在于将分散在系统不同部位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通过“信息云计算平台”和智能化技术软件,优化“前线”界面,梳理各层级的资源并同步进行下个节点的整合传递,最大化的实现统筹协调的效能[1]。建筑工程设计任务通常由四个主要构成部分组成:总图设计,结构设计,水暖设计。在整个任务系统中,这四部分相辅相成,密切协作,共同维护系统的正常有序运行。

2.2 工作流驱动机制

随着协同工作性能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突破,作为其保护装置的工作流驱动 机制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性能上也更具整体性和完备性,稳定性系数也较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将植入的智能体进行优化升级,通过这项技术的运用,大幅度提升了整个系统的稳定性能和安全效用。工作流驱动机制是基于约束体系、事件驱动、约束触发、决策推动的设计过程模型。该模型的整个工作运行过程中可以避免因为信号延迟而对系统产生波动干扰影响平台系统运行稳定性能,保证整个系统装置的高效稳定运行。具体的工作流驱动机制模型图如下[2]:

图1 工作流驱动机制模型图

建筑设计协同工作部件模型

3.1 基于变更对象的数据仓库模式

作为建筑设计协同工作部件模型数据仓库模式,技术发展较为完善。它在该控制系统中占重要地位,可以对设计变更对象的运行进行控制,以实现数据采集、设备远程控制、参数的设定以及信号的的转换等各项功能。数据仓库模式以面向几何图元为基础的分析设计,具备了的智能分析能力与智能处理能力,采用先进的图形优化工具,可以对自动平衡率计算和自动图形优化。

3.2协同工作的对象模式

在下图2的流程图谱中,显示了以数据仓库以及变更对象为主要内容的协同工作的对象模式[3]。对于大部分模式系统来说,如何迅速的完成自动数据和图元的记忆以及匹配和采集是个相对较难的事情,即使程序有多个协调命令,也无法保证数据提取和输出的准确性。在该工作模式中,进行建筑设计的数据仓库中包含了DWG/DXT数据资料,音频/视频文件信息以及其他各类型的复合信息文件。对象模式应用负责采集数据库中的载体数据并进行合理处理,将处理后的实时数据提供给后台使用,实时数据采集子系统包括:数据采集系统输入、数据采集系统输出、可视化的模块、远程浏览和直传模块。

图2 变更对象模型流程图

实验运行系统平台

基于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模型的通用系统平台包含了协调性能的内置模型、调度计划应用和调度管理应用系统。平台系统的运行实现了实时监控、在线稳定性分析、调度业务管理等功能。平台系统包括两大子系统:基于变更对象的数据仓库模式和协同工作的对象模式。在平台建设中,新的变更对象调度系统为保持其信息的安全可靠性需要注意如下内容:通过提高调度驾驭复杂设计数据库的能力来适应建筑设计的快速发展和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优化调度资源配置能力来适应节能变更数据调度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需求[4]。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模型平台运营的基础就是变更对象信息化的技术构建,确保该平台运营顺畅的关键就是做好前期的流程信息化规划,制定相应的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工作细则,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数据库建设,业务模块建设,登陆系统建设,网站界面建设等,并建立良好的维护、管理、升级以及信息安全等工作,保证整个信息系统持续、健康、安全、可靠地运行。整体行系统平台应该有四层结构:第一层:服务操作系统;第二层:应用服务器,大型关系数据库;第三层:组件层;第四层:应用层。通过协同系统模型的平台系统,设计师可直接进入通关入口,提取CAD数据库文件,通过网络平台,即时操作,享受各种个性化定制设计[5]。协同系统模型的平台的性能借助“信息云计算平台”和智能化技术软件通过将分散在系统不同部位的信息资源整合与利用,最大化的实现统筹协调的效能。

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势头的越发迅猛,整体城市工程化进程也在逐步加快,房屋建筑工程建设行业作为城市投资的重要项目,需要我们对建筑行业尤其是老年人建筑的施工与质量控制进行更加科学化和现代化的监管,以此确保整个房屋建筑工程的整体施工质量。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模型通用平台系统是完善国家工程建设的重要保护性屏障,对整个建筑行业系统的良性有序运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开展建筑设计协同系统模型通用平台系统性能的稳定性能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均是重大的。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信息技术人员要积极得参与该系统项目的建设中,为整个体系的完善提供优秀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积极研发协同办公系统。此外,还需要对此进行制度化的管理,科学化的设计,法制化的规范,从根本上确保该项模型系统能够在建筑行业里得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宇,郑琪,陈宜,卜一秋. 协同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勘察设计. 2010(01): 66-69.

第8篇: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绿色;超高层建筑;重点;难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面对日益紧张的能源形势,在各个行业中践行绿色环保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绿色的生态建筑设计逐渐成为建筑行业的设计方向,绿色超高建筑设计在城市建筑设计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

一、超高层建筑设计简介

超高层建筑主要是指40层以上(建筑高度在100米以上)的建筑物[1]。近年来,我国的超高层建筑开始在各个城市兴起,超高层建筑可以集多种实用功能为一体,主要包括公寓、酒店、商场、办公区等,设计师在进行超高层建筑设计时,要首先考虑建筑物的功能需求和定位。

二、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重点

1、节能

节能是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重点,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节能主要包括势能电梯的应用、降低照明能耗、降低空调系统能耗、优化围护结构等。

(1)势能电梯的应用

在超高层建筑中,电梯是必不可少的设备,由于超高建筑物楼层较多,电梯必须全天候不间断的运行,电梯的能耗非常大。势能电梯是一种可以将势能转化为电能的节能型电梯[2],结合超高层建筑设计的绿色环保理念,合理使用势能电梯,可有有效地降低能耗,节能效益十分明显。

(2)降低照明能耗

照明系统是超高层建筑中重要的一部分,在整个超高层建筑中照明系统的能耗能占到20%左右,所以降低照明系统的能耗是对于超高层建筑的节能非常重要。在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中可以使用多种照明节能技术,例如,在超高层建筑中安装时间控制和感应控制的照明设备,照明设备的感应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照明系统能耗,提高照明系统的有效利用率。其次,在超高层建筑中可以充分利用日光照明,根据每天自然光的变化来控制调节照明系统的开启。最后,还可以减少照明系统的功率密度,在超高层建筑中要将照明系统的功率密度控制在标准范围内,尽量降低功率密度,通常超高建筑中客房内照明系统的功率密度在每平方米13瓦左右,办公区照明系统给的功率密度在每平方米14瓦左右。

(3)降低空调系统能耗

在超高层建筑中,空调系统也是不可缺少的设备,数量众多,类型各异,在整个超高层建筑设计中空调系统的能耗能够达到36%左右,降低空调系统的能耗是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重点,也是超高层建筑设计节能的重要方式。

(4)优化围护结构

在超高层建筑物设计中玻璃幕墙的面积一般都较大,窗墙比通常超过0.5,在优化围护结构过程中,降低玻璃幕墙的能耗非常重要。

表1 优化围护结构的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 内容 参数要求 难易程度

1 玻璃幕墙 VT约0.5,SC约0.35 较难

2 墙体 满足公建节能标准要求,夏热冬暖或夏热冬冷地区建议取K=0.7 容易

3 屋顶 采用高反射涂料或屋顶绿化 较容易

4 自然通风口 采用幕墙通风器、低层开窗或建筑100m以下设置开窗 难

5 门窗气密性 4级以上 容易

6 外遮阳 可在双层幕墙内设置可调外遮阳,或者东、西立面设水平挡板遮阳,也可以整个立面设机翼遮阳 难

2、节材

在超高层建筑中建筑材料的消耗非常大,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需要重点考虑节材。

(1)装修设计一体化

在超高层建筑设计时,建筑的装修图纸要结合建筑设计图纸一起完成,在施工时减少二次装修设计对建筑物材料损害,降低建筑材料的浪费,装修设计一体化可以很好地节约建筑材料。

(2)灵活隔断

超高层办公建筑的面积通常都在10万平方米以上,采用灵活隔断可以极大地降低重新隔断造成的建筑材料浪费,节材效益明显。

(3)使用3R材料

在超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尽量使用可循环利用的建筑材料,例如,玻璃、铝合金、钢等,对于非承重的建筑物部分可以使用以废弃材料为基础材料的建筑材料,充分发挥可循环建筑材料的经济效益。

3、节水

节水是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另一重点问题,超高层建筑的水资源消耗比较大,通过多种措施最大程度的节约水资源,推动超高层建筑的绿色环保理念。例如,在超高层建筑中使用先进的节水设备,节约用水量。另外,超高层建筑的立体面积很大,可以充分收集雨水,用于厕所用水和日常清洁。

三、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的难点

1、能耗模型

在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权衡考虑节能优化问题,针对超高层建筑设计的能耗问题,要由专业的技术人员对能耗模型进行分析优化,提出科学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建立准确、科学、合理的能耗模型是整个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中的重点,通过也是一个难点。科学有效地分析能耗模型是超高层建筑节能优化的关键,分析优化能耗模型需要大量的建筑参数,反复调整,不停实验,多个能耗模型之间相互对比分析,从而得到最佳的能耗模型,并且要具有切实的节能效果,在整个超高层建筑设计过程中,能耗模型的对比分析是一项比较难的技术。

2、改善室内环境

由于考虑到超高层建筑的安全性,不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和自然采光,因此在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中改善建筑物室内环境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超高层建筑室内环境的主要问题包括:不能开窗,无法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采光和通风效果很差;很多酒店、办公建筑物都采用风机盘管[3],不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容易受潮发霉;内外区的建筑问题,在超高层建筑的内区,发热量较大,由于围护结构密闭性较好,不能很好的将热量散发出去,基本不受室外环境的影响,而超高层建筑的外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很大,导致超高层建筑的整个室内环境冷热不均。

结束语

绿色超高层建筑设计是建筑行业的发展趋势,绿色超高层建筑可以有效降低建筑能耗,可以有效地节能、节材和节水,对于保护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韩继红,范宏武,孙桦.中国超高层建筑的绿色低碳之路――思考与实践[A].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论文集[C].2010.

第9篇:建筑设计的优化建议范文

关键词:建筑;整合思想;问题;设计;模式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 A

整合思想常被应用在企业管理当中,应用于建筑设计中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对于一项完整的建筑项目来说,包括多方面复杂的系统、甲方以及复杂的多专业协作。如今建筑项目的复杂性使得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缺乏整合的思想使得在整个前期策划一直到交付使用甚至到养护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专业问题,需要建筑设计师运用整合思想来对各个系统进行权衡调控与平衡,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1多维整合思想是建筑发展的需要

目前建筑项目中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伦纳德・R・贝奇曼的《整合建筑》中将工业时代前后建筑的发展趋势分为了五类,分别是:从手工制造的建筑到成套工具系统;从形式限制到技术限制;从结构问题到环境问题;从感觉到最优化;从纪念性到可持续性。总的来说,如今对建筑的需求以及建筑本身所涉及的领域和问题已经超出了传统建筑师独自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筑项目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一个有机的系统进行有机的运作。如今的建筑师所扮演的角色是需要对整体的各个子系统进行权衡调控和平衡,并导向各个子系统向建筑项目的目标前进,而这种能力所需要的则是建筑师运用“整合思想”来整体考虑建筑项目这个有机系统,协调各个子系统并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2多维整合思想

2.1什么是多维整合思想

本文所说的“多维整合思想”是指用整合的方式把本来无序的事物通过系统的方法使其各自成为一个有机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并使其彼此之间产生联系,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有机整体。对于建筑项目来说,将项目本身的参与方:甲方、策划、设计、施工、使用五个方面组织联系在一起,作为建筑项目这个有机系统的五个子系统,彼此协调控制的考虑。最终综合各个子系统的影响,达到建筑项目有效的成果,便是在建筑项目中的“整合思想”。

2.2“整合思想”在建筑项目中的分类

建筑项目所需要的整合可以分为两类:1)建筑过程的整合。即将前期策划、建筑设计(包括所有专业)、建筑施工、使用养护这一系列建筑全周期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区别于目前大多数建筑项目中将各个过程独立处理的方式,以避免产生各过程缺乏联系和一体性造成的资源损失;2)建筑设计(包括所有专业)的整合。这类整合则是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水电设计、暖通设计、室内设计等所有专业的整合。目的是建筑设计专业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在进程中通过获得其他专业角度及时的反馈和建议,在设计过程中整体考虑解决建筑的问题,避免出现设计过程中的不合理和返工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并使得各专业之间的配合更多是向目标协同并非其他专业来被动补救建筑设计专业造成的问题。

3建筑设计专业如何应用“多维整合思想”

3.1与建筑全周期过程互动

建筑设计专业在对建筑项目全周期的过程中仅仅参与了建筑设计这一过程,这使得建筑设计在对整个建筑项目的考虑方面难以全方位地站在更高的视角去审视建筑的前期、设计、施工、使用这些过程,这也是目前建筑项目建设中的不足。“整合思想”则要求建筑师将建筑设计作为整个建筑项目的全周期这一个有机整体作为设计对象,而非原有的建筑体本身,这样带来的优势则是建筑师能更好地理解在建筑体和建筑学专业之外的建筑价值,如甲方利益,养护成本,使用者的实际情况等,并对专业之外的这些因素做出反映,这正是目前建筑设计专业在建筑项目过程中所缺乏的。这个缺失使得建筑设计方与甲方产生矛盾,与施工方产生矛盾。

遵照“整合思想”,设计出这样一个模型,建筑设计过程参与前期策划过程,并对前期策划进行专业建议和修正,产生影响。这样做,一方面使得前期策划过程中产生的建筑设计不合理的问题得以避免,使得建筑设计过程更加顺利。另一方面,建筑设计过程参与前期策划过程,使得建筑师对项目的内涵有更全面的理解,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减少与预期目标的偏差(见图1)。

图1 建筑项目过程的互动模型

3.2建筑系统的整合

在建筑设计本身的这一层面,为了使得建筑师对建筑本身的考虑能涵盖其他专业的视角,使得建筑的设计进程属于各专业有机合作的结果而非各个专业独立工作后的拼贴,建筑可以按照“整合思想”,将建筑的各个要素间的功能,视觉,结构系统整合成为5个系统,这5个系统分别是:

1)围护系统。即主要以墙,窗,屋顶为对象。这个系统扩展其在建筑设计专业中的围护要素这一特性,是将其所具有的围护、结构、热工、照明包括声学等属性整合到一起,是具有关注多专业的综合系统。

2)结构系统。结构系统则是将传统由结构专业负责的建筑的主要基础、梁柱、屋顶结构等支撑建筑物的系统与视觉空间、管道机械这些其他专业所重视的要素整合到一起综合考虑。例如仙台媒体中心的空心柱子,内部成为机械设备管道通风和交通空间,同时也成为建筑物视觉形象的组成部分,更是其建筑思想的重要表达。

3)机械系统。机械系统是指将暖通、水电、照明等平衡建筑内部环境的设备和管道网络整合到一起的系统。

4)室内系统。室内系统则是指在建筑基本结构竣工后,对建筑的室内装修和内部隔墙布置,空间划分的系统。这部分目前往往是在建筑物竣工之后才开始的设计和施工,室内系统概念的提出则是将室内的设计和装修加入建筑设计这一过程,与整体的建筑项目有机结合,使得内部的设计与整个建筑协调,减少各方面造成的问题。

5)用地系统。用地系统则是将影响建筑设计的环境元素如地形、朝向、风向日照、市政管网等整合到一个系统中,在宏观的角度考虑整个环境要素,协调彼此的重要性,同时在建筑本身的设计中综合对环境要素进行考虑。

3.3建筑设计过程的模式

建筑设计的对象被整合为5个建筑系统,而每一个系统的问题都并非单一专业能够全面应对和解决的,这就需要原有的建筑设计模式改变以对其适应,是“整合思想”下的建筑设计过程的模型。建筑从方案设计开始,就必须让其他专业参与其中,建筑师作为主导,综合考虑了前期策划的要求和方向,并为建筑设计任务定出模糊的方向,在一开始的过程中,结构专业,设备专业就可以在方案上提出本专业的建议和所预测的问题,建筑设计专业则将这些其他专业视角所给出的设计方案和建议作为其考虑的要素。也就是说,从建筑方案开始的部分,就是多专业协作的共同设计(见图2)。

图2 建筑设计过程的互动模型

以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代表作品仙台媒体中心为例。在仙台媒体中心中,建筑空间、结构、设备、管道等被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无法分割。中空并且弯曲的束状结构既是竖向的空间联系,又充当了结构的竖向与横向承重作用,设备和管道与楼板和束状结构整合到一起,使得整个建筑类似一个有机体,各部分共同作用于功能方面和艺术方面。而在内部的设计方面,各个楼层均呈现性格特异而又与整个建筑协调的面目。其最终成果水平之高,正是由于在设计过程中,建筑师运用了“整合思想”将各专业在设计过程中运用了这一模式。从而能从最全面的角度去考虑设计,整合空间、视觉、资源。

4结语

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在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复杂的客观情况必须使得建筑师在今后的设计中灌输“整合思想”。对于不同的情况,同一种模式是不适用的,但其根本的“整合思想”是不变的。只要把握住这一思想,就能根据不同的情况变化操作的方法,更优化的利用建筑项目过程中的资源和提高建筑设计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美]伦纳德・R・贝奇曼.整合建筑―――建筑学的系统要素[M].梁多林,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日]伊东丰雄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的非线性设计:从仙台到欧洲[M].慕春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