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课堂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要有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念
正确的观念就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环境的正确反映。人类的行为都是受行为执行者的观念支配的,观念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行为的结果。在教育方面,教学观念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我们应该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从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由从课堂的封闭教学转变为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开放式教学;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发展能力的教学。因此教师应由数学课堂的组织管理者变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者;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知识的引导者;由教学任务的完成者变为学生能力的培养者和发展者。
2精心设计新课引入
好的课堂引入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思维量充分发挥到最大值,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徐文晖在讲授《函数的奇偶性》时,先让学生举例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美丽的蝴蝶、六角形的雪花晶体、汽车的车标、京剧的脸谱……,用多媒体演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而提出数学中那些函数的图象具有对称性,为学习数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程春民老师设计《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时,开始模拟“幸运52”现场,让学生做猜某种商品的游戏,学生积极表现,既体会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又渗透了二分法的思想,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
3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课堂教学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这样的教学,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不能主动对话、沟通、交流。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须转变角色,尊重学生主动性,以新的理念指导设计教学。在课堂学习中,教师不但自己要耐心地听学生的发言,而且还应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因为听与说是紧密相关的,学会集中精力,静静地听别人讲话,于人,是尊重别人,也是向他人学习的表现;于己,是积极开展思维活动的过程,是在他人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和提高的需要。徐冬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用分组教学,依据总人数把学生分成组,尽量利用小组优势,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让课堂变得有理有趣,师生互动,让课堂变得热烈主动,让课堂使每位学生受益。
4利用“班班通”进行教学
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及计算机的多媒体技术,将现代教学媒体与教学目标紧密联系在一起,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恰当引进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利用powerpoint、flash、几何画板等制作课件,既能使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得到享受,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提高数学空间想象能力、思维能力、从而提高课堂的效率。谢辉老师在“函数的图象”的教学中,用flash制作《用沙摆演示简谐运动的图象》,向学生们展示函数图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研究该函数图象的兴趣。用几何画板演示振幅、平移、周期这三种变换过程,直观形象地展示形变的过程、由静到动,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亲身体验“形变”的过程,达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省开展的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
对数学教学,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课程的理念和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初中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适合初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发展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对数学有较为全面的认识,提高数学素养,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为未来发展和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
一、巧妙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导入语是一节课开始时教师为引入新课所说的话。导入语不仅为教学过程定下基调,确定好教学的逻辑顺序,而且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关键一步。记得有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牢牢吸引住。”
我在导入新课时,往往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借助一些浅显易懂的生活现象,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叙述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课伊始趣亦生”的境界,使学生精神振奋、兴趣盎然地去学习新课,积极主动地去接受新知识。当然,每一次设计导入语时,都要与教材的重点、难点等因素联系起来考虑。比如,在讲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作圆时,不是直截了当讲方法,而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问题:“这节课,我们的任务是要让破镜重圆”,学生一听炸开了锅,破镜还能重圆?这样,学生是怀着好奇又期待的心情去探究新知的。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带着学生的好奇心,我说出了问题情境。“一个圆镜子破了,现在只有边缘的一块碎片,根据它,你能制造出一个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吗?”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问题,就这样一步一步由浅入深,从生活实际到解决数学问题,从而引出要讲授的知识。整节课学生都很好奇,都在积极的思考、讨论,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兴趣,直到问题解决以后,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哦,老师说的原来是这样啊,”。还有同学在总结时说:“原来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个问题竟然能够和三角形的全等联系起来,数学果真是神奇”。同时,通过以上方法的引入,还让他们感觉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并不是枯燥空洞的。
三、点缀趣味,营造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刚进入初中学习,对各学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可是有的学生上数学课没多久,兴趣就慢慢消失,这几乎成了七年级数学教学的普遍性问题。而新教材在编排上版式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顺理成章、深入浅出,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演变得生动、有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能很好的钻研教材中的每个环节,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别开生面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
教初一数学“几何体”部分时,我鼓励学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寻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几何体并拿到课堂上来。在寻找的过程中,学生就开始对几何图像有了感性的认识。当学生寻找、制作的东西成为课堂上的教具时,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远比教师拿来现成的教具要好得多。
四、引导探索,给学生一个积极思考的空间
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动手实践,使他们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读一读”等栏目,让学生去动口数、动口说、动手摆、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为主动学习,从而达到激趣乐学。而且通过让学生具体实践,动手操作,能不断地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设法使学生学有趣、学有法、学有得。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证明时,学生初学几何,引辅助线对学生来说是个很困难的问题。为此在课前让每个学生准备一个三角形,在课上让学生把其中三个角涂不同颜色,然后剪下来拼在一起,问学生有几种拼法,通过拼凑学生自然就会发现辅助线的四种引法,并能总结出最少要作一边的平行线。
五、课堂小结,必不可少
一、同伴互助听课的内涵
同伴互助听课实质是基于合作基础上的听课活动。是真实地发生在课堂教学情境中的教师研究活动。教师针对需要研究的教学内容,由两人以上的教师共同开展制定计划,实施教学,检验效果和该井提高的工作,这是一种横向的同事互助的指导活动,不含有上对下的考核成分,而是同事间的互助指导式的听课。其目的主要是通过听课后,双方在某些事先预设的都关心的问题方面的研讨、分析和相互切磋,以此来改进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听课者的教师既是学习者又是研究者。同伴互助听课的具体内涵如下:
首先,教师在研究过程中强带哦互动和配合。教师之间的互动是指教师与教师、教师与专家之间的对话交流,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加强教师间的专业探讨;配合是指教师间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协调性和积极的相互帮助,没有这样的配合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
其次,教师之间能够信息资源共享。教师之间的教龄、庭背景、求学历程、认知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信仰、态度、价值观等等都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本身就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教师间通过听课、对话与交流,分享经验,澄清认识,借鉴和吸收他人的经验,反思和提升自己的经验。
最后,同伴互助听课的结果是能达到共同提高。通过教师间、教师与教研员或业务领导间积极地思维互动,达到互相丰富彼此的思想,提高各自对问题的认识,同事在思维与智慧的碰撞中,生成许多有价值的新见解,每位参与者在此过程中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同伴互助听课的实施过程
首先是听课前的准备。一要确定听课的重点,如果说在学期的初期我们已经确定了听课的主题,那么具体到某一堂课的主题,或者我们也可以称之为重点,内容更为详细和具体。重点可能是听课者很想借鉴的教学方法和双方都很感兴趣或困惑的其他教学问题。双方可以通过协商,确定听课的重点。听课的重点可以依据被听课者的意见或听课者的意见来确定。二要确定听课表,听课的表格在课堂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下一步的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于数据,同事也给教师留下了课后自我提高和自我反思的材料。最后是分配任务。
其次是课堂上的听课过程。听课者作为课堂的介入者,必将对课堂教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作为听课者应在上课前进入教室,坐在教室的后面,尽量不要坐在中间或前面,以免影响课堂教学。在听课过程中,避免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另外应将手机关掉,并避免进出以及早退。在做到上述基本要求后,课堂观察正式开始,听课人员根据分工运用观察表进行观察并做好课堂记录,包括课堂实录和教学点评。
再次是听课后的讨论。课后评价是听课与评课的重要环节,课后应及时安排研讨活。通过研讨,一方面,为上课的教师提供“言出心声”和理清思路的机会。回顾行动和事件本身,就是审视其起因、掂量其后果的过程,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机会;另一方面,基于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通过对话与协商,可以丰富人们对事物的看法,对知识的理解从而更加丰富和全面,课后研讨主要包括反馈听课记录,开展自我评价、检查教学目标、发现优缺点和制定改善措施。
最后是及时反思,形成案例。评课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整个活动的结束,。执教教师应及时整理教案和反思,以及互助组对这节课的整体评价,形成一份案例。撰写案例的过程对教师而言本身就是一个学习、反思和整理自己思路的过程。同伴互助听课时主题鲜明,且是连环跟进的系列活动,因此在案例撰写时应体现其过程性,我们在撰写时可采取夹叙夹议的方法,将自己对教育的理解以及对这一节课的某个教学事件的反思插入到相关的教学环节中。
这一过程有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事件进行分析,进而得出共性的东西,从而将教学行为提升为理论,。此外,这一案例不仅将听课具体化,还为今后的研究分析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和数据,同事也给教师自己和同伴提供了自我挺高和反思的材料。教师可据这些显性化知识,对自己的特点、优势和需加强的领域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从而为自身制定或专业发展的计划。
三、同伴互助听课的反思
同伴互助听课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增进教师间的合作。同事间的合作学习,是每个教师成长的最直接的实践资源之一。同事间互相了解,学校中的所有教师都处于一个相同的教育环境下。面对同样的受教育者,需要完成相同的教育任务,为实现相同的教育目标而工作。因此,尽管教师间存在差异,但这些教师必然都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群体中的共同学习与研讨就具有了更大的意义和价值。这种合作学习对每个教师而言所产生的作用,不仅只是学习到书本或理论的知识,更在于学习到其他教师的实践经验。这是个别自学无法实现的。
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有了研究意识后才逐步产生对理论的需求。在没绕主题的同伴互助听课过程中,专业理论与他人经验使得教师的经验世界受到冲击,教师切身体会到自身个人实践理论的不合理之处,从而产生更新它的欲望与动机。教师的思考意识在增强,研究意识也随之增强,当教师持续地思考某个问题,自然地,他会对杂志或书本上关于这方面的理论产生共鸣,此时,理论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一种自觉。教师的理论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就提高了。
增进教师的专业自信心。长期以来教师教育的模式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教师作为成年学习者的主动性、能动性、个体特长的差异性以及自身实践经验的丰富性,忽略了教师自主性的发挥以及教师创造潜能的挖掘。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师教育很难让教师形成积极主动参与自身发展的态势,不利于教师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中获得自我效能感。而同伴互助听课强调教师在活动中的主体性,它通过让教师参与到活动中来,为每位教师发挥个人的资源优势提供各种展示平台,使他们从被动的听众变为主动平等的交流者,从而增强他们的主体体验以及在事业上的成就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自信。
参考文献:
1、卞东华评课:《怎样听课》 《教学与理论 》 2002年
11月。
2、侯爱民:《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 《教育探索》 2003年1月。
通过学习《高效课堂的四个要件》,我受益匪浅。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抓起可以改善教学,使得教学更加有效和和谐:
一、预习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新课程标准要求树立“以学定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理念,倡导实施“先学后教,精讲精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主要任务,这也是构建有效课堂、高效课堂的主要目标。课前预习是听课前的一种预备工作,其着眼点是为学生自己“更好地学”,为教师“更顺利地教”,为真正实现课堂的有效、高效打下基础。经过课前预习,学生扫除了课堂学习的障碍;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在这个时候学生的各方面就会调整到最佳状态。当一个人的思维状态进入最佳时刻,大脑活跃起来,它就好像一台巨大的吸力器,会把知识源源不断吸收进来,课堂效率就会大大提高。由此可见,课前预习在有效课堂、高效课堂地构建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积极的课堂展示是高效课堂的核心: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建立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朋友式的师生关系,形成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能在一个欢乐、和谐、宽松的良好氛围里学习。在这个环节上,让学生放开手脚,人人参与,积极展示,学会交流,学会研究,善于倾听,营造阳光、和谐、高效的课堂。实现用空间换时间,用面代线,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在交流展示中,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了,心理稳定了,表达流利了,思维敏捷了;在交流展示中,学生有了成就感,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实现了由模仿性学习到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的转变,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高效的课堂展示可以体现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是同一节课,同样的教案,不同的老师的课堂展示是不一样的。
课堂展示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课堂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只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更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独立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方法,关注学生对人生、对人类、对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教学中用心去激活教学内容,营造充满真情与关爱的课堂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相互生成的互动过程,成为知识交流、能力养成、灵魂碰撞的过程,从而造就既有理性力量又有丰富情感的人格健全的学生,实现课堂教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目标。充分实现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统一。
三、建立自主合作的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的保障:
司寨乡 李绍兴
《高效课堂22条》是李炳亭先生的着作。这本书,内容详实,论证有力,拿到手后,我一口气读完。下面是我的一些感受。
读了这本书,感受颇多。别的不说,就是封面的题的这本书的主旨就特别好。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学校就是学习增长知识的地方,可是超市的概念我觉得提的恰当而准确。首先你进超市没有压力,看着琳琅满目的商品只会让你高兴,有购买的欲望。这就是说我们要在平时上课时给同学们提供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从而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和环境。再说超市,你去都有一定的目的,缺什么买什么,什么是必须的,当紧的,什么可以以后再买,心里都有数,再就是自己知道要买哪一类哪个牌子,哪个价格区域,花色形状等等,做到有的放矢,各取所需。这就好比我们在在平时要知道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也要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从而做到孔子说的“有教无类”,“因才施教”。你讲的知识她听不懂,消化吸收不了,不就像是要她买买不起,或者买了却用不着的东西吗,浪费了时间,消耗了精力,降低了兴趣,得不到应有的效果,更别说高效课堂了。(范_文_先_生_网)再说超市,你去超市买东西得会使用里面的电子向导,得不知道的问服务员,这样才能直奔目的。还要学会比较挑选,砍价还价,这样东西才会买的趁心。知识的超市这句话告诉我们课堂要达到高效,就必须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真正的做到知己知彼,还要教给他们一定的学习方法,才能让学生得到应有的提高,才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关键词:高效课堂;积极心理学;学案
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存在固有而积极的力量,通过后天教育均可使每个人的积极品质不断增长,使每个人的积极力量得以充分发挥”。而课堂中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愉快的情绪是教与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因此,我创造性地把积极心理学融入自己的地理课堂,创建了一种全新的施教和学习的课堂环境,从而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以激发,思维品质得到锤炼,课堂有了温暖的人性关怀,教学效率大大提升。
把积极心理学贯穿于学案设计和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把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了变教师“教”为学生的“做”与“思”,将先学后教、多学少教的理念落到实处,让自主合作学习成为现实。设计多样积极心理学框架下的小组合作,学生参与热情高涨,交流积极深入,学生体验到了被关注的快乐和做“焦点”的愉悦,直观感受了积极心理学的“魔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案中我把教学内容设计为一个个积极心理学框架下密切联系的“问题串”,利用启发性、层次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积极心理态势,引领学生学习与思考。基础知识我用小填空题的形式呈现,学生可轻松作答,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合作探究问题可在小组讨论下得以解决,成员都能体会合作的快乐与甜蜜;趣味探究问题在优秀学生的带领下展开,小组成员都能有所思、有所得。利用积极心理学框架下的问题设计,更使得学生用发现的目光、探索的头脑参与课堂教学,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和创造性,培养了质疑精神,并在合作交流中实现知识共享,让每个同学都有成为“发现者”的可能和体验。
一、运用积极心理学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高效课堂追求的是高效率,核心问题是“教学效益”,实质是提高教师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学习效益,向课堂40分钟要实效,它既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行动和实践。我在地理课堂中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框架下设计的趣味游戏和探究活动,学生思考积极、讨论热烈,交流多样,加之积极心理的激励效应,学生的创造性得到激发,潜力得以挖掘,课堂效率极大提高,课堂深度得以拓展,学生学习质量得以提高,学习自信心得以增强,学生更是体会到了久违的学习快乐,使课堂真正走向高效。
二、运用积极心理学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以积极心理学理念设计学案为特色的地理高效课堂上,我大胆放手让学生讨论、交流,鼓励他们思考、争辩、质疑和解答,学生的积极性得到释放,主动性得到激发,学生能够完成的老师绝不代劳,学生能合作探究出的教师应彻底“放权”,创设真正意义上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堂模式。把积极心理学引入课堂,成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让高效在课堂中时时体现,让顿悟在学习中处处频现,学生真正做了自己学习的主人。
三、让积极心理学框架下的“教师寄语”拉近师生的心理距离
教育最大的成功莫过于激发出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在学案中设计了积极心理学框架下的“老师寄语”环节,当孩子们拿到学案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温馨教师寄语,让深情的话语成为一剂心灵鸡汤,让激励的话语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产生不突破问题誓不甘心的心理渴求。如“相信自己,你一定是地理科学的NO.1”,“地理会因为你的思考而更美丽!你的人生会因地理而更加精彩!”每次一点小进步,明天拥有大成就!”“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等。坚持让每一次“教师寄语”都能在孩子心头荡起一丝涟漪,尽可能让孩子对下次的“教师寄语”充满期待,让“教师寄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强心剂”和师生情感沟通的“剂”。
四、在高效课堂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能促进教师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由于积极心理学框架下学案的使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得到强化,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主角,是学案中问题的研究者、解决者,是高效课堂的推动者、践行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得以真正实现,教师将慢慢变为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持续研究的“设问者”,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敦促我们做课标、教材的深挖者,学案的开发者,争做专家型教师,激励教师创新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和方法,做创新型教师。
总之,在以学案为特色的地理高效课堂中适度运用积极心理学后,学生的积极品质大大得到激发,学习兴趣极大提高,加之自己对孩子给予及时尊重、肯定的评价和赞扬,让他们产生了极大的内驱力,让他们在积极心理的情境下学习、探索和提升,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1 让思想政治课放射活力
首先,在课堂上要形成营造一种“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学生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课上先进行小组的讨论与交流,实现小组内的互帮。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利用集体交流、实验操作、电教演示、小品情境展示等形式,展示小组预习的成果。对疑难问题或有价值的问题先在小组内协作解决,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再在班内进行组间交流互动,最后老师进行简要的点拨和概括。这种小组讨论、展示新颖有趣的学习活动,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自主实现生教生、生帮生、生促生,在学习和展示中不断地感受着新鲜,激发学习兴趣,锻炼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其次,在小组学习与展示之后,学生要整理学案而后教师组织达标测评。学生整理学案,主要包括对疑难问题的整理、个性化重难点、知识系统梳理;结为对子的两名同学相互检查,狠抓重难点、疑点的落实;养成学思结合的好习惯,在反思中不断感悟、不断提升。
2 多给学生参与的时间,优化课堂教学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的过程中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种过程中,学生是主体。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得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思想;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学生的嘴巴,使他们能问;解放学生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大社会里扩大知识和眼界,获得丰富的学问;解放学生的时间,使他们有时间学一点他们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们高兴干的事情。” 我觉得陶先生说的这段话非常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我们如何才能改变一灌到底的教学模式,怎样让学生也有机会“插上话”;我们又如何让学生对政治学科真正产生兴趣,我想都是我们努力的大方向。以下几点我觉得比较有效:
首先,重视课前三分钟演讲。初一学生的演讲内容我没有定,初二学生的演讲内容我有个限定:必须和法律有关。学生们很重视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亮相的机会,演讲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激发了广大学生的参与热情。
其次,给学生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以初一的思想品德第12课《青春期的男孩和女孩》为例,同学们的参与热情高涨,我讲第一框题《走进青春》的时候,建议几个同学把自己的不同成长阶段的照片拿几张,没想到很多同学把自己家的影集都“搬”来了,抢着介绍自己的成长趣事,我不忍心打消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的人上前介绍;第12课的最后一个框题是《弹奏好青春协奏曲》,我让学生们互相祝福,并分别标上序号,同学门抽号,由我来读大家的祝福。我为他们的文采而喝彩,更为他们的友好而感动;同学的参与更加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的兴趣。
一直以来,关于课堂教师学生活动方式一直有许多看法,“填鸭式”“满堂灌”,早在很久以前就饱受口诛笔伐,后来又提倡“点拨式”“合作讨论式”“探究式”,但不论哪一种方式,语文教学效率及效果总不能令人满意。所以如果从教师这个课堂次主体来讲,明确的教学目标设置显得尤为重要。今年我担任高二年级两个不同层次班级的语文课,一个文科普通班,一个文科奥班,不同的知识接受主体及不同的教和学的课堂学习氛围,让我鼓起勇气接受挑战,同时又不得不让我深深思考:面对两种不同的班级,语文课上教学内容怎么确定?教学目标怎么设定?下面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课堂目标的有效设置先从课堂预习入手
高中阶段,大部分学校都设有早读课,如果把课堂预习这一环节,融入早读时间里,将大大节省语文课堂上的时间,而且读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辅助环节,但是长期以来,老师缺少对早读内容的具体布置,更加缺少对学生预习目标的针对性指导,使得早读与教学内容脱节,早读的作用得不到体现。所以语文教师必须高屋建瓴,深入透彻地去研究课程标准,教改要求,切实地制定出每周每天,早读要完成的课堂预习任务,为课堂目标的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堂目标的有效设置在课堂过程中具体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课堂教学目标实施对象既要全面化,又要有针对性
细读《语文新课程标准》有一个引人注目的课程标准,就是进行综合性学习。综合性学习强调团体合作精神,所以我在教学进程中把所教班级的学生,按不同层次均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
新课程又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要让教师成为“导演”,学生成为“演员”,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给每一个学生解决问题的机会,关注所有学生,而不要只顾局部。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合作,既使程度差的后进生身上也要舍得时间,鼓励他们积极发言,大胆阐述自己的想法,同时对于问题的解决,一定要做到对了表扬,错了引导,不能为了赶进度而让程度好的同学或老师代替其问答。那么在这种优越的教学主观环境中,每个学习小组就会充分发挥各个成员的个体优势,形成互补、互相竞争、互相勉励的小组学习氛围,所以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既照顾到了各个层次的同学,做到了全面化,又让不同层次的同学做到每个层次的练习,体现了针对性。
2.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简洁化、层次化
学生在完成预习目标之后,简洁高效而且有梯度的问题形成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果学生再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存在困难时,就会让他们形成强烈的求知动机。“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此时教师设计的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问题就像“攻坚木”,一层层、一环环,合理而严密,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必然的结果。
3.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明确化、具体化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个性化学习,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知识的吸收,能力的训练。不同知识水平的同学们在接受时,什么方式才是他们最易最快的方式,这都受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化,具体化的影响。如果目标设置过于宽泛,学生操作难度大就会难以完成教学目标。如“感悟文章内容,领悟生命的哲理”,“品味本文委婉、清新、自然流畅的语言风格”。感悟、领悟等词语意思模糊,学生操作缺乏精确、具体的实施步骤,目标要求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掌握什么;意思模糊的词语是不能把它表述清楚的,实际上,每班的学生层次水平是有一定差距的,所以直接给学生点明,理解、识记哪一个词、哪一句话、哪一个句式都是十分重要的。
总而言之,教学目标的精确设定是完成教学目标的首要前提,而有效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从自主学习到有效指导再到自主学习的无限循环,螺旋上升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一个转变和成熟的阶段,需要师生共同努力。目前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目标和任务是让受教育者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创造,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经历获得体验,以增强理解知识的能力,掌握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方法。
高效课堂,是指授课教师在课堂上用最短的时间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合作、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成就感。如何创设思想品德高效课堂呢?
一、备课——高效课堂的“先行军”
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全过程的重要环节,是上好课的前提。一堂高效的课堂教学取决于高质量的课前准备工作。备课不是单纯的写教案、抄教案,更不是“背课”,而是授课人用心、精心谋划:一堂精彩演出的准备工作。
1.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因此教师在备课前,要充分认真·阅读教材、教师参考书对所授课内容的三维目标要了然于心,并且结合学生的实际,制订教学目标要具体,且便于操作。如讲授《孝敬父母长辈》(苏教版)这一内容时,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关爱父母,学会孝敬的基本含义,懂得这种品德是青少年的重要思想素质。
(2)学会结合日常实际生活,为关爱和孝敬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自己关爱和孝敬父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学习和对家庭、学校生活的调查访问,了解自己和同学在关爱和孝敬父母方面的情况,思考是否存在对父母不够关爱、孝敬的问题。
(2)留意自己和观察同学在家庭生活中与父母的关系,思考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关爱和孝敬父母的感情,激发崇尚关爱、尊敬长辈的精神。
(2)保持“为父母长辈尽一份心”的良好行为习惯,不讲不尊敬父母和长辈的话,不做让父母、长辈烦恼的事。
2.精心打造教学设计
备课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备教学设计,备学生如何“学”。教学设计是关注学生学习基础、学习状态,精心设计学生学习的过程。要充分预设学生对哪部分可能存在困惑,如何解决;对哪部分内容学生容易产生分歧,如何应对等。
例如,讲授《学会亲近社会》(苏教版)时,我设计选取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中志愿者的事迹,以此让学生增强责任意识,培养亲近社会的情感和行为。同时,针对近年来社会上屡次出现的“彭宇案”等好人难做社会现象,学生可能会提出异议及如何看到该类事件设计了小型辩论环节,使学生能够以一种积极态度承担对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从而亲近社会。
二、授课——高效课堂的“主力军”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那么授课的过程则是上好课的重头戏。首先,课堂上师生之间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作为教师,要放下传统观念中“师道尊严”的架子,要“俯身”与学生交流。“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师生的全情投入,才会有教者神采飞扬,学者兴趣高昂的情景。
其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思想品德课程由于自身学科的限制,枯燥无味。无法像语文学科带人进入梦幻般的情景,也无法想理化学科帮人解决生活实际问题。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学习的兴趣呢?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导入显得尤为重要。如授课《理解我们的老师》(苏教版)时,首先播放歌曲《每当我走过老师窗前》,让学生跟着唱从而深切体会教师工作的辛苦,让每一个同学感受到教师工作的艰辛,也为这节课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堂高效的课堂不能光有生动有趣的导人,还需要“有血有肉的身躯”,此时贴近生活的教学设计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贴近生活的课堂是最亲切的,也是学生最能体会和感知的。而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内容和编排又是紧密围绕学生的生活展开,从道德教育到心理品质和健康教育,从法制教育到发展常识和国情教育,无不与学生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生活中有丰富的案例和素材。因此,教师可以多观察留心采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深入浅出,让事实说话,这样就可以使原本枯燥的问题趣味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深刻的问题通俗化。如授课《保护环境》时,先让学生讲讲我们所处乡镇的环境卫生状况,以及每年农忙时节焚烧秸秆的污染状况,然后针对这些污染状况结合教材学习了解我国的环境状况,深切体会我国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树立环保意识,懂得如何保护环境。
再次,思想品德学科讲究时效性。一堂高效的思想品德课堂可以紧密围绕鲜活的时政材料。枯燥乏味的学习使得绝大多数学生养成了“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习惯,如何发挥思想品德学科的优越性,突显本学科的特性?怎么将鲜活的时政材料融入思想品德课堂?多年的教学使笔者发现,但凡将书本知识与最新的时政联系起来讲解时,学生的听课效率极其高,所以往往在教学中笔者都会不时穿插一下时政内容与课本知识相互衔接,让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到时事政治。如讲到《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苏教版)时,提到了发生在拉萨、乌鲁木齐的打砸事件,发现有些学生也能娓娓道来,其兴致远远超过了教材上的其他内容;讲到“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时,提到北京奥运会、抗震救灾、世博会,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每个人都有话说,并且在讨论中明确了这些伟大的事迹无不凝聚着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讲到《学会与人合作》(苏教版)时,播放了“天宫一号”发射升空的视频,学生的兴趣即刻被调动起来,在观看视频过程中讨论学习与人合作的方法。这种知识点与时政的有效结合,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同时也符合思想品德课的特殊性,这节课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力都在被调动,怎能不算是一堂高效的课呢?
最后,一堂高效的课堂,不能只有导演,而缺少观众。教师的备课如何充分,教学流程何其完美,缺乏演员的表演也只是徒劳。因此,高效的课堂不能缺少学生的参与。课堂预习时的自主学习,课堂展示时的合作学习,课堂讨论时的探究学习能见到学生的身影,高效课堂应该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完美有机的结合,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发挥最大的效益。换而言之,就是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尽可能少的时间和心力学到最多的知识,感悟更多的道理,培养更强的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控制授课时间,每节课都能留10~15分钟时间给学生当堂完成本节课的作业。此举既是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的检测,同时也能保证学生作业的真实性。
三、反思——高效课堂的“后备军”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反思对教师教学的重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的高效,反思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反思自身的“教”,积累成功经验,探索应对的措施;更要反思学生的“学”记录课堂教学的生成,审视学生的困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课堂高效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