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

诗歌的文学常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诗歌的文学常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诗歌的文学常识

第1篇: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

1.鼓励质疑,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新的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者和服务者。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质疑情境,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转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进行批判性质疑必须敢于摆脱习惯、权威等定势,打破传统经验的束缚和影响。鼓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学生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在现行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存在着许多看似矛盾的地方,教师如果能抓这些矛盾点,适时引导学生质疑,势必能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

课堂教学不能仅停留在获取初步探索的结果上,还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好奇往往可以促使学生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教师应该加倍爱护和引导。

2.鼓励交流,变“个人竞争”为“集体合作”

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在独立思考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改变“灌输”式教学格局,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一问多解”是培养学生横向发散思维的一种方式,也是训练学生拓宽思路的有效手段,更是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最易出现“一问多解”的精彩局面,通过学生间的相互启发,思维由集中至发散,再由发散而集中,这一交替过程,能够锻炼学生思维的严密性与灵活性,使个人的创新思维在集体的智慧中得到发展。

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若能组织学生集体合作,则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相互弥补、借鉴、启发,形成立体交叉的思维网络,往往会产生“1+1>2”的效果。教师应该努力寻找机会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操作、实践,找出规律,提炼方法。

3.鼓励想象,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思维”

有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文章的理解就越有创见。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扩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教材的语言材料设置疑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再造想象,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独创性,鼓励学生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进行思维。想象,能使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同时又超越了教材本身,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培养他们不受制约、多向思考的习惯。

第2篇: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视唱练耳;态度;教学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4-0115-01

一、对视唱练耳课认知程度不够,学习态度不端正

视唱练耳是各音乐学院、艺术院校、师范院校音乐系各专业入学考试必考的科目之一。视唱练耳的学习不仅在考试中而且在实践活动中都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这门课程具有积累时间长、出成绩效果慢的特点,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们很容易产生学习态度上的不重视,归根结底是对视唱练耳这门课没有全面地了解而造成的。

解决方案:加强对视唱练耳课的全面认识,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视唱练耳课主要包括两个部分:视唱和音乐听记。视唱是借助于视觉进行视谱的,但更重要的是凭借内心听觉将乐谱中的内容通过人声加以实现,而在实际的学习中,课程的单调性不仅使他们的学习态度产生改变,而且他们对这门课的真正意义也发生了本末倒置的情况;音乐听记在视唱练耳中直接担负着音乐听觉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音乐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形式。因此,音乐听记与其他音乐理论课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们没有了解视唱练耳课的特殊性和关联性,孰不知视唱练耳就像英语听力一样,是一个逐渐积累的过程,想在短时间内出成绩是不现实的。

二、听觉惰性的产生

所谓听觉惰性,是指在音乐听觉训练过程中出现的下意识或无意识的听觉状态,是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对音乐材料仅仅是“一听了之”,不去进行积极的音乐思维或者思维速度迟缓,听觉上的惰性也就随之产生。

听觉惰性的产生是由于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多采用灌输的方式。在这个阶段,学生对各种音乐知识及要素的认知,只是初步的了解,具有音乐听觉直观性和机械性强的特点,对学生而言具有被动性。学生在被动的状态下学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听觉惰性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解决方案: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是发展音乐听觉、增强音乐思维能力的前提。首先,教师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的去理解音乐的各要素。

其次,视唱练耳课与其它音乐理论课及学生的专业学习都有着密切联系,并影响学生学习音乐知识的进度,这也体现出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进行概括总结的能力。一条旋律或者一首歌曲,普通人通过反复的听,也能唱得很好。这是因为旋律的哼唱是感性的,即使不经过训练也可以表达出来;而记谱不仅需要感性的认识,还需要一定的综合分析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和基本乐理等音乐专业知识,是一种理性的认识。使学生们能够对音符、曲谱有更直观地认识,这样做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使他们能够更加主动的学习与音乐有关的知识,进一步提高了综合素质。

再次,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音乐知识消化吸收的数量和质量也会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优势,适当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音乐思维,避免产生听觉惰性,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尽快地上升为理性认识。

三、对音乐情感的忽视

学生们在实际视唱时总是特别注意音准、节奏节拍等基本要素而忽视了对音乐情感的表现。音乐情感是音乐实践活动的重要灵魂,将音乐情感的培养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相联系,能够取到良好的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能力。视唱练耳课虽是一门以技术训练为主的课程,但它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重复,而是艺术化的教学活动。但这一艺术目的在学生中并没有引起重视。

解决方案:教师应该进行艺术化的视唱练耳教学,全面分析和深刻认识音乐情感在教学中的发展和特征,让音乐情感贯穿教学全过程。换句话说,就是要注重对学生乐感的培养。因此,视唱练耳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乐感是非常重要的。

第3篇: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

【论文摘要】在开展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常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值得广大教师去研究和探讨。本文从实际出发,浅谈初中化学实验中常见的四个问题。  

 

化学实验是中学化学课程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识化学科学知识的重要环节。在多年的教学实验中,笔者觉得在实验教学中必须正视和处理好以下四个问题: 

1 实验内容的选择问题 

目前初中化学教材版本很多,实验内容丰富多彩,为学生开展实验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教师要学会选择。以鲁教版教材为例,涉及到的实验有:分组实验32个、演示实验29个、课外实验1个。这就要求教师在每学期开学之初和实验员一道对本学期将要开展的实验内容进行选择列表,写好计划,有步骤地去实施。在课堂之外,可适时提出让学生做一些“绿色化学”实验、“微型”实验、家庭小实验、趣味小实验,让化学实验绿色化、经济化、趣味化。 

2 实验人员的组织问题 

演示实验大多由教师完成。那些以学生操作为主的科学探究实验,大多以学生分组实验的形式进行。按照实验内容的不同,可以2人或4人为一小组,任命好小组长,负责小组的管理、实验报告的填写和收发。在实验前的准备阶段,教师首先要向学生强调遵守实验室守则和实验规律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有组织、有纪律的良好实验习惯。既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要克服畏惧心理,还要让学生预习实验内容,让每个学生阅读了解每个实验内容、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实验目的和每个实验的全过程。 

3 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3.1 仪器和药品的本身安全。 

在各种化学实验中,使用最多的就是玻璃仪器。玻璃仪器的优点很多,如耐酸碱腐蚀、容易加工、价廉物美,但有一个致命的缺点,那就是容易破碎,它经不得骤然的冷或热,经不得碰撞和摔打。例如,“h”型电解水器操作很容易损坏,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装置由于重心较高操作时容易歪倒;学生在连接拨插玻璃仪器时用力的不当会导致仪器的破损和身体上的外伤等。 

化学药品的存放时间较长,可能会变质失效,影响使用和使用的效果,大多数药品有毒,不能品尝或接触皮肤、衣物,对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也要有所认识、有所防范,实验结束后的废液废渣要妥善处理,防止毒性污染。 

实验结束后养成清点仪器和药品的习惯,防止个别学生带出。 

3.2 操作规范的安全。 

伽利略说过:“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倡导科学探究,在大力开展科学探究的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愿望得到空前的满足,学习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时又鼓励学生开展课外实验、家庭实验。以上的这些活动中,如果实验操作规范缺乏,很容易造成仪器损坏、药品中毒、失火爆炸、废物污染等问题。一方面,要鼓励学生搞探究,自己设计实验,自己完成实验;另一方面,又要对学生的实验进行监督,特别是安全方面,不能有一丝的马虎。“安全系于责任、责任重于泰山。”“责任多一分,隐患少十分。”建立健全各种安全制度很有必要,学生实验设计要经得起老师的安全论证,实验过程中教师要巡回监督和指导,杜绝或减少事故的发生。 

3.3 实验室设施的安全。 

仪器药品保管室、实验室门窗坚固,要有防盗、防撬、报警等功能,药品的入库、消耗、报废做到帐册清楚,水路、电路能正常安全使用,通风设施完善、消防器材不过期使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上墙、张贴有序。剧毒物品接受公安部门监督。 

4 实验中的测评问题 

化学实验操作的测评是化学课程中独具特色的一类测评。它主要重于测试学生的态度和实验操作技能与水平,如对实验目的、反应原理的理解,使用和组装仪器的技能,以及对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的解释等。做好这项工作的前提是平时教学注重化学实验的训练,让学生熟悉课本中的每一个实验及评分量化细则,能从容应对抽签结果进行实验操作,独立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测评对于突出和发展化学教学的特征、对于养成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化学实验的正常开展,增添了学生的学习乐趣,也增加了教师的教学负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在平时养成吃苦耐劳的精神,多花点时间去研究实验教学。去洞察实验事实发生的实质,搞清楚实验事实说明什么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事实,并去寻找支配实验事实的规律等;还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向学生介绍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等,这就要求教师设计补充一些实验,在内容的选择、方法和装置的确定、实验成功的条件和关键等方面进行反复的研究。以更好的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化学”、理念,使化学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创造精神。虽然我们教师的教学任务是繁重的,但处理好以上这些问题也是很有必要的。相信在化学实验中能正视处理好这些问题,其实验效果会是高效的。 

 

参考文献 

第4篇: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问题切入式 市场营销专业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0-0249-01

一、改革背景

市场营销专业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有效解决日益增长的企业对本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社会对营销人才的质量要求的问题。由于我校创办市场营销专业时间不长,人才培养方案存在进一步完善的空间,在坚持始终将培养创新性和实践性的人才作为目标的前提下,结合学校教学改革的具体要求,依托现有实践教学基础、教学实验基础和近百家的实践教学基地资源,围绕问题切入和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开展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改革。

二、改革内容和目标

(一)改革目标

本方案改革目标是一个目标体系,总目标是构建和实施市场营销专业问题切入式教学模式。子目标包括更新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以及加强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考核。

(二)改革内容

第一,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节和时数进行结构配置上的改革,有效解决要么侧重于纯理论知识,要么侧重于应用技术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中的传统问题。

第二,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以问题切入来整合传统上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手段中,主要基于模拟软件的实验教学和基于市场调研的营销方案的各个环节,从而高效利用模拟软件,得出具有一定价值的市场调研结论。

第三,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导向进行改革。提出“问题切入”的教学导向,通过问题的设置、分析和解决,来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应用能力、创新能力。

第四,对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教学考核进行改革。改变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考核以考试或(和)调研报告为主的方式,通过对问题的解决程度来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实施方法与特色

(一)实施方法

首先,通过与各门课程任课教师就本门课程开展实验实践教学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现有教学理念、手段及考核方式,探讨问题切入式实践教学方法在本门课开展的方式和内容,以及对后续课程产生的影响。以调研结果为依据综合考虑,从人才培养全局的角度,系统制订相关课程的实践教学指导大纲。

其次,根据各年级小学期安排的特点,制订具体的实践环节,强调以综合实训项目为主,设计特色课程。

最后,通过把学生放到实习基地企业的具体岗位上,将发现的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过程整理为毕业论文,经过老师的一对一指导,在完成毕业论文的同时,也将学生的问题得到了解决,从而优化了学生毕业实习方案。

(二)特色体现

为市场营销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提供创新的理论支持,通过问题切入来设计和实施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问题切入式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方案图如下:

“问题”由实践性教学环节产生,或者来自于教师的科研,或者来自于校企合作的企业,或者来自于学生的实习。“切入”强调的是“问题”的来源,即以实践性教学环节为主,重点关注社会和企业对高质量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需求。

四、结语

本方案通过解决如何从实践环节发现问题、如何预先设置问题、如何在理论性环节明确问题、如何结合理论和实践来分析问题、如何在实践环节解决问题及如何对整个实践教学进行设计、评估和考核等问题。按“实践—理论—实践”的循环,实现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姜文.国外大学创新人才培养基本经验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9).

第5篇: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阅读兴趣 以“读”为本 感悟学习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要着眼于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要突出“以学为主”,积极倡导个性化的阅读。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在阅读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教师应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让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其次,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阅读教学中挖掘创新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我们应尽可能挖掘课文中蕴含的创新点,启发学生想象,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课,作者在第一段写看到许多人都来追悼伯父鲁迅先生,“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做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作者当时不明白。在此我们可以问学生:“你想可能因为什么,鲁迅先生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在引导学生学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在学生理解课文基础上,我们也可挖掘一些创新因素,设计一些“扩展性练习”,让学生对课文中的潜在的情节等,进行富有创造而合理的想象,形式有句段扩写,留白(省略号)补写,结尾续写等等。如《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描写卢沟桥的狮子形态各异,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写了五种形态后是省略号,这里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我就先问学生这个省略号是什么意思。学生明白后,让他们想象其他的形态,扩写这个段。学生对这个练习很有兴趣,当堂讲出了许多种别的形状,写作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得到了训练。我们要善于抓住所学课文中能启发学生想象的诱导物,点燃学生想象的火花,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以“读”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

1. “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也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以“读”为本,要让学生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

2. 任何形式的朗读都是要引导学生置身于文本、情境中。南宋朱熹主张:“逐句玩味”“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 小学阶段,在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点拨、启发、激励学生,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四、倡导感悟学习,探索个性化阅读教学

第6篇: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

一、成果

(一)长号艺术节、管乐展演带动专业化进程

从2006年12月9日,中国音乐家协会管乐学会长号、大号联合会在中央音乐学院成立,至2015年8月,联合会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国际长号、大号艺术节。无论从比赛规模、演出质量与场次、专家水平等外部条件都在朝着国际化趋势迈进。艺术节期间,每天都有不同的专家对报名学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系统化训练,让在场的每一位演奏者都能感受到高质量的教学。大奖赛的组别设置有非职业少年组、青年组、成人组和专业组,曲目设定颇有难度,参加比赛的选手也很国际化。

2015年7月,由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首届长号艺术节在上海开幕,邀请了纽约爱乐乐团长号首席、世界著名长号演奏大师Joseph Alessi和上海交响乐团长号首席郝杰等业内专家共同授课。多种多样的演出与学术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大院校的长号爱好者的参与。

以北京市为例,2016年5月,北京市举办了第学生艺术节行进管乐展演,充分带动了北京市中小学管乐团的社会效益。政府每年的大力支持与投入,让北京各大中小学校可以专心致志地发展自己的管乐团,再加上获奖的学校可以得到丰厚的回报,大大提高了参加展演学校的积极性,使得他们可以更好地建设自己的管乐团,以更佳的状态参加来年的管乐展演。这样的良性循环从长远来看促进了我国整个管乐产业的发展,真正做到了教育从娃娃抓起。只有让孩子们从心底里喜爱管乐,愿意与国内外高水平的院校交流演出,同时给予参加乐队和独奏能力突出的学生一定的奖励与展示机会,家长才更愿意培养孩子的音乐方面的兴趣爱好,最终实现双赢或多赢的局面。可以说北京近十年成功的中小学管乐教育所取得经验值得全中国推广与实施。

仅就2015年北京第十八届学生艺术节的管乐组比赛成绩来看,小学组(金帆团组、甲组、乙组)获奖(前三名)就有44个之多,中学组(金帆团组、甲组、乙组)也有25个之多。且不算没有获奖的中小学学习长号的人数,按照获奖的69所中小学校统计,一个管乐团至少三把长号,一般每所学校都有2―3支乐队,按2支管乐队六把长号计算,保守估计就共有四百多名学生学习长号。无论从乐队的整体演奏水平,还是个人的独奏能力都是较强的。如此庞大的长号队伍以后的发展前途可想而知,激烈的竞争促进着整个行业的快速发展。

(二)长号专业人才逐步适应新型社会的发展需求

1.逐步建成和完善科研与教学型师资队伍

近十年来,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代表的全国艺术类院校培养长号专业性人才的水平日益提高,学校在引进长号专业教师方面也在逐步顺应国家大的教育方针政策,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培养高质量、高水平、高学历的专业教师。从近年来学校的招聘政策不难看出,2005年前后,有的综合类艺术院校招聘教师的学历还停留在本科及以上学历,但从2008年开始已经开始招收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了,2010年以后基本都是从海外或知名院校硕士及以上毕业生择优录取。从2005年到2010年前后五年间的发展趋势,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九专题:“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中的第三十二条: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如何逐步建成和完善科研与教学型师资队伍这一方针政策显然提到了日程之中,并已开始实施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更可喜的是这个政策不仅适用于全国的专业性音乐学院,综合性大学甚至中小学在招聘专业教师或音乐教师时也在逐步提高招聘门槛。招聘条件通常有以下几点:(1)年龄通常在22―40岁之间;(2)大多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国内外知名大学优先)学历;(3)具备一定科研能力;(4)有一定工作经验;(5)应聘者在同等专业报名人数不能低于三人(力求公平公正)。

2.逐步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国民综合素质的培养,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也越来越明确与细化。因此,社会对于艺术类专业性人才需求的与日俱增,尤其是培养实用型高水平人才这一目标也逐渐地成为众多高校制定培养计划的一大重点。从近十年来各大用人单位(主要是交响乐团、歌舞团等)招聘演奏员的要求来看,学历基本是停留在本科及以上学历,着重看中的是演奏员以下几点:(1)业务能力(演奏乐曲水平、试奏乐队困难片段的能力);(2)毕业院校(海外留学优先);(3)有无乐队演出的经历;(4)语言表达能力与理解力。

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代表的长号演奏专业近年来可谓硕果累累,教师队伍基本都是由有着丰富国外留学演奏经历的专家组成,他们带来的先进理念与技术加上自己多年的演出与教学经历,已经培养出一大批出类拔萃的长号专业学生,其中有的已在全国一线城市的交响乐团、爱乐乐团担任首席,有的在全国各大艺术类院校教授长号专业课程。

作为长号这种专业性很强,尤其在乐队中起重要作用的铜管乐器,通过课程教育改革的实施,教师在培养长号专业的学生逐步适应新型社会的发展需求时,通常在下列几个层面中需要发展与完善:

(1)交响乐队长号声部困难片段:教师在授课时,刻意将乐队的长号困难片段作为上课重点练习内容,讲授长号在整个交响乐队中所起的作用、交响作品的风格、作曲家的创作背景等相关内容,并亲自做出示范。同时鼓励学生们在校期间参加交响乐团的排练与演出,提前适应交响乐团的合作氛围,积累乐队宝贵经验。

(2)重奏训练:包括铜管五重奏、长号重奏(二、三、四重奏)、小编制管弦乐重奏等。众所周知,衡量一名演奏员水平的高低,不仅需要其独自吹奏乐曲的演奏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乐队里与本专业其他声部的重奏、与其他乐器合奏的实际演奏能力,看其是否能融合在整个乐队之中。因此,设立多种形式的重奏课程是训练演奏者音乐感觉的最佳途径,而这种音乐感觉不是作为演奏者自身乐器的理解力与判断力,而是需要倾听其他声部或乐器的现场演奏状况,快速判断的能力与调整自身的融合力,使其吹奏效果不能出格也不能被淹没,这种控制力与乐队感觉是需要大量训练才能逐步达成的。

(3)专业曲目呈现多元化、复杂化:一般长号演奏者从小学就开始接触简单的小型乐曲,到了中学出于考级或申请特长生等各种社会目的,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中级水准的长号乐曲。到了专业型院校开始练习不同风格的有较高技术(单吐、双吐、三吐、气息、嘴的耐力等)与曲目(节奏、音高、旋律、风格、音准等)难度的协奏曲或奏鸣曲。比如演奏巴洛克、古典时期的曲目,虽然技术不是很难,但需要长号演奏者注意每个旋律线条的歌唱性与连贯性,声音力度需要明显变化。尽量把握好乐曲中的断连奏技术,不管连音还是吐音,音符吹的饱满平稳些。速度严格按照谱面上的要求处理,不能根据自我理解忽快忽慢,还要精心吹奏好各种装饰音来展现当时的风格特征等。

二、长号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问题与对策

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在谈到教育问题时,提出了“要整体提高五十多万所学校、2.6亿学生庞大教育体系的公平和质量水平,全面提升13亿人口的人力资源开发水平,我们的任务十分繁重、十分艰巨。抓住了质量这一主题,就抓住了新理念的要义和精髓”的重要方针政策,其中质量是关键,是教育的核心问题。艺术类教育更要注重学生质量,学生专业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以后的发展与就业。

长号教育教学的改革在中国艺术类教育越来越注重公平与质量的方针政策下,要顺应历史潮流,把握当前机遇,力争做到稳步提升。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整体提高各大院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如何提升他们的教学理念与专业知识,更好地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如何根据长号专业学生的自身条件与水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因才施教,把握国际国内先进的教学经验与理念,培养出适合当代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

(一)增专业教学中的互动性

1.问题讨论

在长号专业教学过程中常常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很多爱动脑子的学生常常问老师各种技术与音乐处理方面的问题。教师在将自身所学告诉学生同时,一定不能武断地说自己是绝对正确的,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余地,多以讨论的形式让他们自己感受。音乐处理方面要遵循作曲家意图或谱面上的标识谨慎处理,再加上自己多年对乐曲的理解或经验,与学生交流探讨哪一种处理更适合。音乐这门艺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探讨的只是哪种处理更合适或更能被大众所接受,它的宗旨就是抒发人的情感,给人以愉悦感,而且人的情感千变万化,难以琢磨,故此千万不能僵化地处理。

2.同门相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学会拿身边的例子说事,这样更容易说服学生,加快他们前进的步伐。比如常常能遇到天赋极高且练习刻苦的出色学生,平常在给学生上课时多拿这些学生给其他同学当榜样,叫他们与出色的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学习。要向他们传达一种平等的思想,屏弃传统的师哥一切为大的意识,师哥既可以向师弟传输宝贵的吹奏经验,也可以向师弟们学习其长处,通过教师灌输专业为上的理念,同学们相互真诚地交流学习,来实现共同进步。

3.视频赏析与现场演出

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教授长号演奏技巧外,还应多鼓励学生欣赏国内外高水平演奏家的音、视频,或者提供给学生期末考试或长号比赛的曲目示范资料,让出色的学生多参加长号比赛,使他们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差距。只要有强劲的动力,开动脑筋、思考性地练习,学生才会加倍努力,力争达到质的突破与自我飞跃。还要不局限于本专业,鼓励学生到现场听乃至参与交响乐、重奏、独奏等形式的演出,以提前适应未来工作的高强度。

(二)加强教师的培训

1.让教师客座乐团

近些年来,越多越多的艺术院校都鼓励专业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客座交响乐团,这样可以让教师们对当今最新的、最受欢迎的曲目有所了解。通过自身的排练与演出,积累了诸多宝贵的演奏经验,便于在自己的专业课程中传授给学生,让学生们了解当前演出团体的工作状态与目标。等学生们毕业参加各种考试时,更会有的放矢。

当然,这也符合当今教育教学的改革需求,注重质量的培养,以满足现代化社会用人单位的不断需求。在传统的长号专业教学内容中,重点都放在如何使学生练好高难度的长号协奏曲、奏鸣曲等形式的乐曲,而不管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否达到就拔苗助长。可喜的是在近些年的专业教学中,教师们越来越意识到独奏乐器的乐队困难片段、重奏、用脑子分析(多听、多讨论)等其他形式的教学内容一样重要,新型社会的用人单位(演出团体)也不欢迎只会吹独奏乐曲的应聘者。

2.鼓励专业教师进行再教育与培训

随着各大艺术院校对教师教学质量要求的提高,随着近十年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科研型教师需求的与日俱增,纯教学型教师逐步减少。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进入工作单位后还将继续深造、学习与研究,不管是自费还是公费,学校都持鼓励支持的态度,因为只有教师自身科研与教学能力水平提高了,学生整体素质与质量才会呈上升趋势,毕业后在社会上才有竞争力与优势,呈现出良型循环的态势。

参考文献

[ 1 ] 〔美〕非利普・法卡斯《铜管乐器演奏艺术》,姚文华译,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1985年版。

第7篇: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学;常识;知识社会学;社会学智商测验

论文摘要: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但当今社会学概论教科书中对这个问题的论述却往往存在偏误。本文从学科、专业/常识的角度、教师(研究者)与学习者的角度和专家与大众的角度对社会学与常识关系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指出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不仅仅是对立的关系。只有综合三种不同角度的观点,才可以更为全面、深刻的理解这对关系的涵义。

社会学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显学”之一。其中,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和社会学家从事专门职业时所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它也是社会学自身发展过程中所不得不面对的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对这个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社会学家们在林林总总的教科书中多少都进行过论述。不过,国内专家在介绍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对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问题注意不够,要么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要么是只论述其中一点,而不顾及其它,造成误会甚至偏见。由于教科书面对的对象主要是大学生,他们是未来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教科书的偏误不可小视。本文在以往学界对社会学与常识关系问题的探讨的基础上,从三种不同的角度对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问题进行梳理和综述,以就正于方家,并希望在以后的社会学教科书中能够较为全面的介绍这样一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

一、从专业、学科/常识的角度透视

从专业、学科/常识的角度透视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是指从专业/学科分类体系中怎么确立社会学自身的立足之地这一点来考虑问题的。社会学是现代社会的产物。从19世纪社会科学建立和发展起来以后,社会学在社会科学中的地位逐步建立起来。在已经拥有制度化支撑的社会科学诸学科面前,社会学要有自身的地位,必须拥有与其他先制度化的社会科学诸学科更为独特的地方。

在经典社会学家那里,从孔德(AugusteComte)最先提出“社会学”概念到涂尔干(EmileDurkheim)最先获得法国大学的社会学教职,早期经典社会学家虽然没有明确就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问题进行说明,但实际上他们有一个似乎不言自明的假设,就是科学自然优于常识。比如孔德,他把人类观念进步的阶梯分为三个阶段,即神学的阶段、形而上学的阶段和科学的阶段。孔德认为,社会学在时间上是最晚出的,在逻辑层次上是最高的,所有其他学科都为它做了准备,而它可以把先前一切学科作为源泉。在他的科学分类里,所牵涉到的问题不包括常识,因为在科学理性的关照之下,没有任何属于常识的藏身之地。

涂尔干则在孔德的基础上更进了一步,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涂尔干指出,“孔德这种用历史发展的观念来解释社会的方法,与人们用常识来解释社会的方法没有多大区别。从表面上看,历史提供了社会进化的一个简单程序……因此,对于解释社会进化似乎只能用人的意念了。假如这样来解释社会,不仅是陷入意识形态决定论,而且是将与社会学毫无关系的概念当作社会学对象了。”涂尔干认为,“社会学方法要求人们不要用常识代替科学,凡是未经科学检验的概念,不能随便使用,更不能用来代替事物本身。”在涂尔干看来,由于社会现象的异常复杂性,所以当时的人们就用常识来解释它们。可是,社会学家不能这样,他指出,“社会学者在决定研究对象时,或者在讲授他的研究结果时,都不能乱用科学以外或没经过科学研究检验的概念。社会学者还应该清除常识导致的谬误和前人传下来的习惯中成为科学研究桎梏的部分。即使不能完全清除,也应该明白这类常识和习惯是毫无价值的东西,才不致于让这类东西在学说上占据重要地位。”

涂尔干关于社会学的方法论的主张,在其《自杀论》一书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示。涂尔干挑选了一个常识看来无非是极端个人化的行为,如自杀现象进行研究。通过对自杀率的研究,他否定了常识关于自杀的很多观点(当然也包括当时心理学界关于自杀的很多观点)。通过这样具体的研究成果,涂尔干清楚的表达了他在社会学与常识关系问题上的立场。

总之,在这些经典社会学家的眼里,树立社会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地位,显然是要把它不仅与常识而且要与其他已存的社会科学的学科相区别,这在他们说来显然不仅是树立学科本身合法性所必须的(我们只要看到孔德、涂尔干、马克思和韦伯在创始社会学时在将她和其它学科区隔上所做的努力,便可略之一、二),而且也似乎是不言而喻的。

当然,从学科、专业/常识的角度看,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问题也不仅仅存在于经典社会学家那里,在社会学家作为专门职业的层面,也需要考虑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社会学作为社会学家从事专门职业所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很多社会学家为了求证社会学研究自身对于常识的合法性,往往对此加以说明论证。据美国社会学家的看法,常识性知识和科学知识有三个基本的区别:(1)目标。常识性知识关注的是使用性的活动,是怎样以一种有意义的、可以预料的方式从事这些活动。相反,科学知识的基本目标是为其本身的目的而追求知识。当科学家出于个人的原因而尽力“证明”某种理论时,指引着他的就是常识,不是科学。(2)支持其理论的证据。常识性知识建筑在现行事物的基础上。科学则需要远为广泛的证据,他们是按照明确的规则收集起来的。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科学家们甚至将努力证明其理论之不成立。正是通过这种方式,科学家们才能向任何一个接受所运用的证据的规则的人提供系统的令人深信不疑的证据,证明其理论之成立。(3)系统性。科学理论就其本性而言是清晰的,并且是做过系统阐述的,而常识性理论则是想当然的,并且可能难以用文字来表达。

常识性知识与科学知识之间的这种区别也同样适用于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上。

二、从教师(研究者)/学生(学习者)的角度透视

从教师(研究者)/学生(学习者)的角度考察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主要是指社会学家作为教师怎样在教学中阐明这对关系。在现代大学教学体系中,社会学概论课程是很多大学生的必修/选修课,对学习社会学、社会工作等专业的学生来说,则是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这门社会学的入门课里,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问题是同学们首先就要碰到的重要问题之一。理解好这个问题,可以为同学们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学学习者所关心的重要问题。

在社会学最为发达的美国,几乎每一本社会学的入门书都会涉及到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这个问题。其中,一个比较经典的例子是美国社会学家WilliamE.Snizek为美国大学选修社会学概论课程的新生所提出的一份社会学智商测验(SociologicalI.Q.Test)。

这份测验由30个陈述组成,依一般常识来看,进行判断是没有问题的,难度似乎不大。但根据社会学的科学调查或社会实践表现得出的结论是,所有这些陈述的对错与常识的观点几乎都是对立的。这份测验其具体内容,反映了一定时期内的社会学研究成果,其结论不一定还适合已经变迁了的社会情境。但同时,这种测验的思路体现了撰写教材的专家们在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问题上希望透露给这些专业修习者的理想和信念,即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一种测验,使学生们能够理解,常识的种种观点和看法并不一定经得起社会学研究的推敲和考验。

在大陆,目前很多社会学概论教材里面,也仿照美国社会学教科书的思路,提出了社会学知识可能迥异于常识的观点(甚至在这些教材中,所引用的例证也是与美国教科书所引用的例证相同)。在《中国社会结构转型》中,社会学家刘少杰就在访谈中对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进行过评论,其主旨也是与美国社会学概论教材的提法没有什么两样。国内近几年来出版的一些社会学概论教材,如张敦福主编的《现代社会学教程》、风笑天主编的《社会学导论》,朱力主编的《社会学原理》,王思斌主编的《社会学概论》等等,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大体上都是一致的。因此,国内教科书中关于社会学与常识的评论,仍是立足于社会学与常识的对立或者至少是有优越性的地方。也许,在他们的视野里,社会学当然与常识不同,甚至与常识的观点正好相反,否则就没有这门学科存在的必要了!

三、从专大众的角度透视

如果说从专业、学科/常识的角度和从教师(研究者)/学生(学习者)的角度考察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这还是从知识本身的角度来考察这对关系的话,从专家与大众(门外汉,layman)的角度来考察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则远远超出了知识本身的是非曲直,而更深刻地讨论了社会学与常识在社会中的运用。从使用的角度来看,社会学知识至少不比常识拥有更多道德优势。因此,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考察,就不是局限于社会学与常识到底有多大的差异,而考察他们各自在社会生活中所应用的范围、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具体的作用机制等等。

20世纪70—80年代,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社会学进步的重要障碍是,错误地认为自己有能力探究人类的所有实践,包括象科学、哲学、法学、艺术等实践,因而具有“元”科学的性质;社会学家这门专业,其无意识的动机之一就在于它是一门力图成为“元”科学的职业。布迪厄认为,社会学的“元”科学性质,“始终应当是针对它自身来说的”,它必须利用它自身的手段,对自己进行反思,确定自己是什么,自己正在干什么,努力改善对自己立场的了解。这样就能消除由于无反思所引发的各种偏见,努力探寻各种机制的知识,一方面推动科学的进步,另一方面进一步改善反思的条件。

此外,社会建构论的观点也对社会学知识本身以及社会常识做了建构论的解释。比如,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把常识定义为行动者关于社会生活的陈述性信念和社会再生产的条件。他认为主流社会科学——惯以纠正常识为己任,这就是偏见。在吉登斯看来,正统共识的支持者“设想社会科学的实践内容具有一种技术形态。社会科学纠正行动者关于社会行动或制度的虚假信念。如发生在自然科学中的情况一样,随着我们对社会的了解不断加深,我们就可以改变它。”但是,这样一个观点是站不住脚的。社会科学(包括社会学)的确包含了对常人行动者所持的关于社会世界虚假信念的批判。但这些批判的概念和理论得以构成的背景、其实践的意涵与自然科学的(概念)大为不同。社会科学关注持有观念和创造观念的行动者,他们会对他们的行动以及如此行动的条件做理论概括。社会科学涉及一种双重解释,因为在那里发展出来的概念和理论,理论要发生效力的那个世界,是由进行概括和理论思考的个人的各种行动构成的。社会科学不必向身处其中的行动者解释社会世界的意义。正相反,社会科学的技术观念必然是寄生于常人观念之上的。也就是说,社会科学的概念是被制造来分析社会世界的,却又反过来被纳入这个世界。因此,社会科学的实践影响并非主要是技术的影响,而是通过社会科学的概念被吸纳到社会世界中并成为它的构成内容来发挥作用。当社会科学概念为常人行动者所接纳并融人社会活动中,它们自然成为社会例行实践中人人谙熟的要素了。这从社区、社区建设、社会指标、社会发展、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等等社会学的专业词汇逐步推广到变成大众的日常用语的一部分这样一个过程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来。所以说,社会科学的概念不可避免地为常人行动者的理论和实践所熟悉,它不会局限为一种专业的话语。

吉登斯的学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平也认为,与自然不同,在社会一人文环境中,每一个被专家视为“外行”的社会成员作为具有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行动主体都在时时处处参与着社会的建构过程;并且,这既是行动的过程,也是阐释的过程,而他们对在自己的行动参与下建构起来的社会生活的阐释,若照专家看来也许无非是“常识”而已。不过,情况也有正好调转过来的时候,所谓的关于社会一人文的专业知识,倘依常人的(或外行)看来,也不过是用某种学术语言讲述的常识。而最重要的问题还在于,由于常人也是知识者和阐释者,任何一种关于社会一人文的专业理论都是在被常人从自己的眼光和角度不断进行再阐释着。正是这种“双向阐释”构成了社会不同于自然的基本品质。

因此,从反思社会学、社会建构论等角度来看,常识与社会学的关系就不像前人所认识的那样是简单对立的。这些方面的认识,也使我们更加关注社会事实的主观方面,注意到常人的理解与生活,因此,实际上也是对我们社会生活的更深刻的认识。

四、结语

总的来说,从以上的三个角度考察社会生活中的社会学知识与社会常识的关系,我们可以更全面的考察社会学知识与常识性知识二者之间种种变化的关系。从这种知识社会学的考察结果来看,我们基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社会学与常识之异

社会学包括的不仅仅是社会学的知识,还包括社会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思考方式。常识也包括常识性的知识、直接经验的获取知识的方法、直觉从众的思考方式。社会学与常识的区别关系也可以参照前述的常识性知识和科学知识之间的区别来看待。由于社会上大多数人是凭个人经验和普通常识来处理日常事务与解释社会现象,这种方式也可以发展出知识来,就像传统社会以经验累积与传承来建构知识一样。“社会学”不必也未必能“导正”所谓“偏颇”的想法(因为“正”与“偏”是相对地),但至少能提供我们对社会现象的”解释”,而这个解释通常是经由实证资料的搜集来支持或是经由理论逻辑的推演结果。由于现代知识的建构方式,通常强调“系统”而不是零散,重视“累积”而不是秘方。因此,具有“系统”与“累积”的知识成为现代学术的特色。“社会学”的特色就在强调“系统与累积”,主要能提供我们一般性(即大数法则)的知识。当然这并不能说是“正统”知识,只不过是能透过现代“科学”技术或程序的“实证资料”来加以支持的说法而已。透过社会学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有助于我们了解“一般”现象(而不是和一个人的想法),这或许可以帮助一般人跳脱出以自己经验为主的“认知”与视为当然的“常识”。同时,熟悉(常识)使我们“视而不见”,“去熟悉化”则是社会学式思考(think—ingsociologicaly)的第一步,打开我们的社会触觉,让我们“见人所不能见”,看清楚这个世界,也更了解自己。

其次,几乎是命定的必须以“常识”为探讨对象的社会学让人们往往以为社会学并无举足轻重或者对实际人类社会贡献——甚至有些人直觉地就去质疑(或者否定)社会学的科学地位。但其实,社会学的知识具有强烈批判品格(尽管社会学之中的某些说法被视为是保守、静态且倾向于维系“现状”(htestatusquo)的),社会学的这种批判品格也是常识所不具备的。

另外,在社会学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早期的社会科学家在其研究和理论中,也使许多他们那个时代的相当普遍的常识性假设成为理所当然(take—forgranted)的东西。社会学最近几十年的进步,有很大一部分实际上就是对常识性假设进行再考察,对它们做出批判性评价,在必要的地方以经过科学的证据严格验证的观点来取代。

因此,现在也有一些关于“社会学庸俗化”的批判文章,它把“社会学庸俗化”问题提出来,希望使社会学学科的特性更加凸显。在这些论者看来,对社会学家而言,常识只是他们进行科学研究的一个题目,而不是社会学理论的源泉。这种提醒显然是必要的,由于社会学家们都生活于常识的世界里,他们对自己所利用的常识必须时刻保持清醒,这样一来,他们在自己的社会学研究工作中才不至于把常识当成了社会学知识(当然,反过来说,有些社会学家不是从学科、专业的角度出发做出的社会评论,我们也不能把它看成是社会学的知识或者社会学的理论成果)。

2.社会学与常识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学对社会的介入越来越广泛、深入,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也由原来的似乎理所当然的“社会学与常识相对”的态度要变得不那么肯定了。在社会上,一方面,社会学家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书籍等等媒介传播自己的思想观念,似乎什么样的情况下社会学家都可以发言且常有惊人之语,另一方面,有些舆论把社会学家的工作称为“花大量的钱财去发现尽人皆知的事实”,把社会学家在大众传媒中传播的很多“从社会学的角度”、“以社会学的视角”所作的分析称为“庸俗社会学”。社会学家对社会现实的全面介入与社会舆论对社会学的讥讽之间的张力使得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又重新成为社会学家反思的对象。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社会学危机”,更是促进了人们对社会学与常识(实际上从更为宽泛的角度来讲也可以说是社会学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作出反思。

如对社会学与常识的关系问题,香港的社会学家张德胜在其著作《社会原理》中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评论。张德胜的基本观点是“道不远人”,社会学的规律来自于人们的社会生活,因此,它自然不会与人们的常识认识太过疏远。

第8篇: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

为什么长虹、清华同方、TCL、爱国者等在其他行业风声水起的品牌在学习机行业会颗粒无收?

为什么中恒、宝龙、倍夺分、纳伟士等野心勃勃之士最终都是无奈的偃旗息鼓?

难道是资本魔力在学习机市场不起作用?

难道是叱咤职场的职业经理人在学习机市场水土不服?

然也!非也!

关键还是这些企业对学习机市场不了解,对学习机市场的消费者不了解,对学习机市场的竞争对手不了解,对学习机市场的营销特点不了解。

搞不清楚自己的战场在哪,搞不清楚自己的敌人在哪,在战场上,即便再猛烈的火力也是徒然。

学习机市场是一座刚刚开发的金矿,机会和财富满地都是,但这并代表每个淘金者都能满载而归,如果你不想血本无回,请花少少的时间来回答我下面的几个问题。

问题一:

你了解学习机市场未来的发展趋势吗?你了解学习机市场未来的技术走向吗?你了解学习机市场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吗?

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能完整的回答,或者回答的自己都没有底气,我还是劝你及早放弃进入学习机市场的念头。如果你还指望依靠几款oem来的机器狠赚一 笔,其结果肯定会让你心痛。因为学习机市场现在已经步入了一个行业拐点,以好记星为代表的传统学习机市场已经开始萎缩,而新的以智能系统为平台的新学习机 市场正逐步成长,传统学习机与新学习机之间的差异并不仅仅只是软件和硬件的差别,其背后整合的资源才是输赢的关键。

问题2:

消费者凭什么购买你的产品?你的产品的核心优势在哪?

如果这个问题答不出,我依然建议你,趁早打消进入这个市场的念头。因为现在的学习机不在是两年前,只要广告一打销量就滚滚而来。学习机市场经过这两 三年的发展,消费者的消费意识已经日趋成熟,对产品功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学习机市场的消费也逐步走向品牌消费,消费者在购买学习机产品时已经有了一 定的品牌意识,一个新进入品牌,如果产品本身没有任何实质性的优势,即便有好记星那么猛烈的广告投入,要想取得成功的机会也是微乎其微。

问题3:

你愿意为学习资源买单吗?

学习机是硬件和学习资源的结合体,一款优秀的学习机产品,其学习资源有着举重轻重的地位,现在学习资源的版权问题越来越严重,越来越多的学习资源提 供商和出版机构拿起法律武器向各个学习机厂家索取合理的费用,虽然这些费用,最终都会由消费者来承担,但是就目前的市场环境而言,让消费者直接付费购买学 习资源还不现实,厂家必须先承担起购买学习资源的责任,而这些费用,你愿意买单吗?而且这绝对不是一笔小数目。

好了,问完了问题,我们来说说建议。

为什么长虹,TCL等在其他行业风声水起的企业在学习机市场毫无建树,为什么号称营销黄埔来的杨杰强、姚吉庆无法在倍夺分再续当年乐百氏的辉煌,为什么号称要一年投入5000万打广告,高薪聘请原联想高管做操盘手,并花重金请了超女周笔畅代言的宝龙一直不见起色。

核心的症结在于:产品无优势,空降兵不了解市场。

1、 产品无特色

无论是长虹、TCL、清华同方还是爱国者、宝龙,倍夺分,其产品与市场上现有的学习机产品相比都毫无特色,虽然部分品牌重新包装了一些学习概念,但 都是换汤不换药,对于目前学习机市场炒作成风的环境下,消费者对这类概念包装早已默然,毫无特色的产品根本无法激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

定位理论早就告诉我们,一个新的品牌和产品要让人记住并购买,必须在产品上有特色。比如在大家都采用点触输入的时候,名人e+e率先采用手写输入,比如大家都围着全科、同步转圈圈的时候,名人x9首先引入通话功能等。

时下,学习机行业又步入了一个拐点,众多想进入这个市场的企业,最好先理清了产品思路再下水。

2、 空降兵不了解市场

虽然如杨杰强、姚吉庆等在其他行业都是响当当的营销高手,虽然宝龙请了原联想的市场精英,但是学习机行业显然大大的不同于其他行业。它既需要操盘手有着保健品行业对概念的把握能力,又需要有如IT行业对产品发展趋势敏锐的嗅觉,还需要有服务行业脚踏实地的作风。

显然,具备这些综合素质的人不多。虽然杨杰强、姚吉庆等有着传统行业成功的历史,但是隔行如隔山,用相同的方法去操作不同的行业,显然有一些困难。所以,新入这一行的企业,千万不要指望几个空降的经理人能创造多大的奇迹。

3、广告不是救世主

虽然好记星凭借着保健品模式成功了,但千万不要以为沿用好记星的模式会继续取得成功,因为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缺一不可。如今的学习机市场,已经 不是三年前好记星起家时的那个学习机市场了。好记星、诺亚舟等品牌,已经用巨额的广告费给新进则垒起了高高的壁垒,要想单纯依靠广告来打通市场,若非真的 财大气粗,否则很难承受。再者,目前学习机市场的消费者也不再是三年前的消费者了,三年前的学习机市场“民风淳朴”,一打广告就“上钩”,但是现在的消费 者,且不说如何如何的挑剔,但要想单单通过广告就让他们买单,难!

第9篇:诗歌的文学常识范文

关键词:语言基础;文学常识;阅读分析能力

在上英语课时,学生大多都喜欢听有关英美文学作品的讲析,主要是其内容富有娱乐性、知识性、哲理性和欣赏性等特点。但当学生自己去阅读时就会很苦恼,主要是因为学生的自身阅读能力、文学基本常识、欣赏分析能力以及相关社会科学知识等方面有限,因此,学生在阅读英美文学时常常是半途而废。

一、语言基础知识薄弱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的语言基础知识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英语词汇量贫乏;第二就是文学常识欠缺。而英语词汇量贫乏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对英语的词汇量的积累不够重视;(2)只强调死记硬背或者片面的记忆某些单词的意思,并不能全面性理解。当在阅读文章时常常会出现许多单词不同但意思相近,或者是单词相近意思不同的词语,使学生出现错误理解并大大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降低了学生们的语言艺术的审美能力,使得学生很难分辨出哪些是艺术加工后的文学语言,哪些是普通的日常用语。从而影响了学生对文学语言艺术魅力的欣赏。

语言基础知识薄弱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学生对文学常识的欠缺,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学生往往只注重文章的字面意思而忽视对文学常识的了解,使之在文章中出现一些有关主题、背景或者情节等描述手法时,学生往往不知如何回答。虽说现如今的英语教材中有对这方面培训的文章,但大多数还是介绍有关作家的作品、作品内容和风格流派的,对基本的文学常识和技能方面的训练却很少。虽然大部分学生为应付考试会去死记硬背一些有关基本语言常识的答题模板,若出现一些常规的题目还是很好回答的,但出现一些比较灵活的题目,学生基本上就是无从下手。

二、相关社会科学知识欠缺导致学生分析与欣赏能力低下

现如今追名逐利的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越来越影响人们的心智,越来越多的人抱着急于求成的思想,不再脚踏实地,因此大多数的学生也是在报着这种心态来应付英语考试,并没有对英语产生足够的重视。因此在英语文章中涉及到的相关社会科学知识如历史、哲学、宗教、心理学等,学生们都是一带而过,以至于下次再出现相关文章时,学生仍没有太多印象,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阅读速度还影响了学生们的理解能力、逻辑分析能力、归纳能力和欣赏能力,为后续分析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主题思想造成了严重的阻碍。

同时,如果学生没有对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有一个积累,那么在阅读作品文学时也只能是一个肤浅的理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该作品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文学源于生活,如果连当时是怎样的情况都不了解,那么如何能对里面的内容有一个深刻的理解呢。我们所学习相关的社会科学知识,学习相关的文学作品,不单单是要了解其创作的背景,最重要的目的是要了解其所反映的社会问题,从而为我们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三、可以参考的解决办法

1.在平时练习英语口语和写作的过程中,要有意识的增加一些文学词汇或者相近意思的使用频次,一方面帮助学生增加英语的词汇量,提高英语含义的辨析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生对文学词汇的感性认识。

2.学习各种体裁的基本文学常识。所谓的学习不同种类体裁的基本文学常识并不是讲各种体裁的基本模式进行死记硬背,而是结合不同种类的文学体裁和相关内容进行学习的。当我们学习英语的诗歌时,若仅仅是记住相关的韵律和韵式等一些格式就会觉得学起来很枯燥乏味,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若结合一些诗歌来进行学习不但能提高学生对诗歌阅读的趣味性,而且还逐渐的学会了如何去欣赏英语诗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而在学习英文小说的文学常识时也可以结合小说的内容找到小说内容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构成要素,这样既把握了小说当中的故事情节,又学会了如何运用英文小说中的基本结构,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学习如何加强文学修辞。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要学会发现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在表达方式上的区别,进而学会欣赏并学会运用文学语言的艺术魅力。一句富有内涵的语句,其所表达出来有很多信息,如何正确的运用需要学生大量的阅读,不断地去写作才能真正学会的。

四、总结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局限于教材,要学会灵活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不需要学生把每一个文学常识学的很透彻,但一定要对自己学习英语的整体脉络有一个了解,为以后如何学习英语有一个大致的方向,从而更好的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弭希荣.大学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2]强巴曲杰.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J].中国藏学,2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