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血栓的预防及护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血栓的预防及护理

第1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

【关键词】PICC置管术;血栓形成;预防护理

1临床资料

本组12例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10例,年龄31-68岁,平均年龄52.7岁。其中乳腺癌7例、胃癌3例、直肠癌2例。PICC导管留置时间31-157天。合并疾病为:高血压病2例,糖尿病2例、隐匿性上腔静脉血栓1例。

2结果

12例患者血栓发生在置管管后14-157天,平均94天。其中有9例表现为明显置管侧上肢肿胀、疼痛、皮温增高,皮肤颜色发绀,3例表现为患肢轻微肿胀及肌肉酸胀,疼痛。精确诊,锁骨下静脉5例,肘静脉4例,腋静脉3例。12例患者在拔出导管及溶栓和抗凝治疗2-7天后症状逐渐缓解。3原因分析

3.1患者因素肿瘤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使机体属于易栓状态。[1]肿瘤细胞可直接活化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或通过与机体细胞相互作用而产生或表达促凝血因子,肿瘤细胞也可直接侵犯血管或通过分泌血管穿透性因子而损伤内皮细胞。

3.2导管因素PICC导管的机械性刺激、不规范操作可使血管内皮损伤,另外留置的导管作为体内异物不利于血液回流,常引起局部血管炎性反应,也有利于血栓形成,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导管植入后,体表被血浆、组织蛋白包裹;纤维蛋白在导管内面沉积;细菌附着其上,并迅速被生物膜包裹,免受机体吞噬,因此形成血栓。[2]

3.3化疗药物作用如顺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均可以引起血管纤维化和血管内皮的损伤,促使癌症患者并发血栓性疾病。亦有研究报道,输注血制品、高渗性溶液等都可增加PICC相关静脉血栓的风险。

3.4护理人员因素导管维护方法错误:高渗静脉内营养液或抽取血标本后,未及时用足量生理盐水封管;两次化疗中间休息时期未执行每周维护管道1次,均易致导管阻塞。4护理

4.1血栓形成的预防

4.1.1适度活动指导患者置管侧肢体适度活动,避免置管侧肢体做提重、过度外展、上举、旋转及屈肘运动,导致导管随肢体运动增加对血管内壁的机械刺激。可进行手及手腕部的运动(握拳、旋腕、手指运动)及抬臂运动,以促进穿刺侧上肢的血液循环。长期卧床、偏瘫患者应做被动运动。在输液及睡眠时避免压迫置管侧肢体,致血液流动缓慢。

4.1.2炎症预防

4.1.2.1操作前,导管选择,根据患者置管目的及血管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导管。尽量选择较细管腔而又不影响治疗的导管。

4.1.2.2操作中,严格无菌操作,尽量一次置管成功,减少穿刺次数,动作轻柔,减少对血管粘膜的刺激。牢固固定,并适当按压30min。当天不宜大幅度活动,可以局部按压后再活动。

4.1.2.3置管后第二天常规换药一次,因穿刺处出血导致刺激局部组织,预防局部炎症发生。以后改成常规换药,如有渗出及时换药。

4.1.2.4也可于穿刺点上方贴10×10增强型透明贴对预防静脉炎效果更佳。[3]

4.1.3患肢观察指导患者在置管侧肢体出现不适感觉时应及时报告,以便早期发现血栓。有以下症状之一应及时行血管B超检查是否有血栓形成。

4.1.3.1观察沿静脉走向有无红肿、疼痛等类似静脉炎的症状。

4.1.3.2仔细观察置管侧上肢肢体有无肿胀、疼痛、皮温增高及皮肤颜色变化,及时发现静脉血栓的症状。

4.1.3.3注意静脉血栓的隐匿症状,如患者主观感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时,应给予高度重视。

4.1.3.4在出现以上三条症状,经B超排除血栓,对症处理三天后无效,再次复查B超,是否有血栓形成。

4.1.4动态检测血常规变化,如置管期间出现血小板升高,应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行相应抗凝处理并监测置管侧上肢血管内有无静脉内膜粗糙、血流缓慢及血栓形成。

4.2血栓形成后的护理如果疑似血栓形成,应立即进行血管造影或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后,与血管外科联系,可先不急于拔管,可利用PICC管将溶栓药物直接作用于栓子处,边溶栓边拔管,溶栓期间要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

4.2.1心理护理护士应主动与患者交流,减轻其紧张恐惧心理,并讲解深静脉血栓发生的过程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安全性以及注意事项,使患者对治疗心中有数,保持良好的心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4.2.2患肢的护理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休息7-14天,抬高患肢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每日测量患肢、健肢同一水平臂围,观察对比患肢消肿情况,并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感觉及桡动脉搏动,做好记录及时判断效果。

4.2.3严禁冷热敷由于热敷促进组织代谢,同时增加动脉血流,引起肿胀加重。增加氧耗量,对患者无益,冷敷会引起血管收缩,不利于解除疼痛和建立侧肢循环(浅静脉血栓者请示血管外科遵医嘱给予栓塞浅静脉涂抹喜疗妥霜约0.2cm,每天2-3次,每次10-15分钟,以促进喜疗妥霜的透皮吸收。此方法可迅速改善患者局部疼痛肿胀的症状。)

4.2.4避免患肢输液和静脉注射(浅静脉血栓PICC导管保留者,可请示医生可否在PICC导管处输液)。

4.2.5注意出血倾向,监测患者血常规、血小板、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

4.2.6预防肺栓塞的形成血栓形成后1-2周内最不稳定,栓子极易脱落,要十分警惕肺栓塞的发生。脱落的栓子可随静脉回流入心脏而进入肺动脉,导致肺栓塞,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所以对血栓形成病人除了积极抗凝、溶栓等综合治疗外,急性期病人应卧床1-2周,防止一切使静脉压增高的因素,避免栓子脱落。护士应严密观察,如有病人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咳嗽、咯血、发绀,甚至休克,应考虑肺栓塞发生。立即报告医生及时处理5讨论

PICC方法因具有安全、可靠、留置时间长、并发症少等优点而得到在临床日益广泛的应用,并取得显著效果。肿瘤患者在应用PICC置管化疗时,由于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加之化疗药物和PICC直观的影响,静脉血栓发生率较高。置管及维护等各环节和过程中,护理上稍有不足就会造成PICC堵管而增加病人的痛苦。所以通过本文,目的是为了减少PICC堵管的发生率以及血栓形成后要处理及时、护理得当的重要性,减轻病人的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程燕,蔡欣.恶性肿瘤与血栓[J].临床肿瘤学杂志,2010,15(4):376-379.

第2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

    关键词:剖宫产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及护理

    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在深静脉不正常地凝结,阻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产科手术的常见并发症之一。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可导致下肢功能障碍,栓子脱落可造成肺栓塞而危及患者生命。因此,对剖宫产术后患者进行积极预防尤为重要,近几年来,已引起妇产科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9年6月~2011年6月,我院共收治剖宫产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患者5例。发病时间在术后3~10 d,年龄32~39岁。术前合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2例,糖尿病1例,无并发症2例。其首发症状为:不同程度的左下肢肿胀、疼痛、行走受限、患肢皮温升高、低热,除临床症状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确诊。

    1.2  方法:患者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主要为溶栓疗法及抗凝疗法。

    1.3  结果:5例患者在治疗10~20 d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复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下肢静脉再通。

    2 护理措施

    2.1  心理护理:患者因出现并发症而心理压力大,担心不能及时治愈或影响生活质量。护士应耐心的开导患者,让患者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治疗过程,介绍成功病例,消除不良情绪,积极配合治疗。

    2.2  缓解疼痛:严格卧床休息,患肢抬高20~30 cm并制动,可促进静脉回流和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与水肿。避免腘窝处垫枕,使髂内静脉呈松弛状态,有利于静脉回流。疼痛剧烈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有效的止痛措施,如口服镇痛药。患肢保暖,切忌按摩和热敷,以防栓子脱落。注意观察患肢皮肤色泽、温度及足背动脉的搏动情况。每天测量比较,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

    2.3  抗凝及溶栓时的护理:抗凝及溶栓期间,尽量减少静脉穿刺次数,选用静脉留置针,止血带不宜扎的过紧。尿激酶现配现用,持续用7~10 d,采用患肢远端浅静脉用药,穿刺成功后,抬高患肢,以利于静脉回流。

    2.4  加强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满足患者的生活需要,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低脂清淡易消化饮食,多饮水,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多食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2.5  并发症的预防和护理: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鼻腔、牙龈有无异常出血,有无血尿、黑便及皮肤淤血、淤斑。及时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及凝血酶原时间。预防栓塞,急性期卧床10~14 d,床上活动幅度不宜过大,禁止按摩患肢。观察患者有无胸痛、呼吸困难等异常情况,提示肺栓塞,立即嘱患者平卧,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2.6  恢复期:鼓励患者下床活动,2周后可穿尺寸合适的弹力袜,保证下肢的血液循环。

    3 预防

    加强孕期宣教,做好孕产妇高危因素的评估工作,对高危因素的患者,如年龄大于35岁、经产妇、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的经脉曲张、血凝异常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

    术中选用静脉留置针,减少穿刺次数,避免从下肢、特别是左下肢输入高渗液体。术后保持合适的温湿度,术后6 h内为患者活动足关节,按摩、挤压腓肠肌和比目鱼肌,双下肢交替做足背屈曲和踝部左右活动。麻醉作用消失后,指导患者做足背屈曲和下肢屈曲运动,抬高床尾有利于静脉回流。2 h翻身一次,保持尿管通畅,拔除尿管后及时排尿,防止尿潴留。术后24 h鼓励患者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

    严密观察患者下肢皮肤颜色、温度,有无肿胀、疼痛,询问患者自觉症状,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合理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鼓励患者多饮水,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保持大便通畅。

    4 讨论

    剖宫产术后的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原因是综合性的。妊娠期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妊娠增大的子宫压迫下腔静脉和盆腔静脉。手术刺激、组织损伤致血液中促凝血物质增多。术中、术后大量应用止血药,改变血凝状态。术前禁食,产程中产妇大量出汗,术后出血,液体相对不足,引起脱水,血液浓缩。术后患者卧床,下肢活动少,血流缓慢,易形成血栓。下肢受凉,引起静脉收缩,增加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此外,妊娠合并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严重的下肢静脉曲张、血凝异常者风险大[1-3]。因此,对剖宫产患者进行积极的评估和采取预防措施,可有效的预防和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形成。

    5 参考文献

    [1] 陈秀丽.剖宫产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9,25(10):39.

第3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7)15-0159-03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nd explore the nursing prevention of deep vein thrombosis(DVT) formation in orthopedic perioperative period. Methods A total of 240 patients with pelvic and lower extremity fractures in the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of our hospital from July 2014 to June 2016 were selected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n=120) and control group(n=120),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complete randomized control. The pati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routine nursing.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investigated for the risk factor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nd was given targeted care intervention for prevention,based on the routine nursing taken by the control group. The DVT formation rat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DV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4.2%, which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18.3% in the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 Orthopedics; Perioperative period; Deep vein thrombosis; Nursing

深?o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阻塞静脉腔,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全身主干静脉均可发病,但好发于下肢静脉[1-2]。如若治疗不及时,DVT脱落可引发肺栓塞、脑栓塞、肾栓塞等并发症,还可导致肢体发生坏死,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极大的影响[3]。有关DVT的发病率,吕厚山[4]报道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总发病率为47.1%,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为40.0%,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为53.8%,所有患者近端DVT的总发病率为17.6%。由于DVT形成后,血栓脱落可能引起严重威胁患者生命的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所以DVT的发病受到骨科界的高度重视[5-6]。DVT发病的因素可归结为以下几种:如术前的创伤、凝血机制的启动、术中麻醉药的应用、术后长期的卧床休息等,以上均可造成静脉血流滞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7]。针对这些因素,我们选取自2014年7月~2016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240例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在患者的围术期采取了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预防了DVT的形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自2014年7月~2016年6月我院骨科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240例骨盆及下肢各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完全随机对照原则将以上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M各120例。其中,观察组男62例,女58例;患者年龄18~78岁,平均(28.5±2.4)岁;股骨粗隆间骨折38例,胫腓骨骨折19例,骨盆骨折4例,股骨干骨折38例,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9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2例。对照者,男59例,女61例;患者年龄18~76岁,平均(29.2±2.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37例,胫腓骨骨折20例,骨盆骨折3例,股骨干骨折39例,股骨颈骨折全髋关节置换8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平均年龄、手术类型及骨折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8]

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18岁;②仅存在骨盆或下肢骨折情况;③患者本人及家属对此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术前DVT已形成者;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③凝血功能障碍者;④现患或曾患有精神疾病的患者。

1.3 护理干预措施

1.3.1 对照组 入院后,对本组患者均给予临床常规护理:①遵医嘱为患者给予和指导使用各种治疗药物,注意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②适度抬高患者的患肢促进静脉回流;③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的沟通;④对糖尿病患者严格控制饮食;⑤围手术期严禁烟酒。

1.3.2 观察组 入院后,本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所采取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另外积极调查可能导致骨折患者围术期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制定、实施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具体对策如下:(1)根据患者病情及情绪的不同针对性的进行心理疏导,同时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必要的健康宣教,例如将相关疾病常识、治疗方法及康复等向患者及其家属介绍,以便患者及家属能够更好的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顺利进行。(2)对不同的患者制定并采取针对性的预防干预措施:①术前进行常规固定,同时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减轻患肢肿胀;②指导、鼓励并协助患者进行适度功能锻炼等;③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对于存在休克情况的患者应及时纠正休克,避免血液高凝的发生,从而引起DVT的形成[9]。(3)护理人员在穿刺时要注意:①尽量避免损伤血管内膜;②尽可能浅静脉置管针;③尽可能不要在同一位置进行反复穿刺。为患者的患肢做好保暖,同时注意观察患肢血运情况,定时帮助患者更换。(4)严密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情况:①注意观察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情况;②注意观察患者患肢肿胀程度、皮肤颜色改变情况。

1.4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

1.5 DVT形成评判标准[10]

每天根据Lensing提出的诊断标准对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观察,判断是否发生DVT和肺栓塞。若出现相应症状,马上对双下肢深静脉进行造影检查。若无对应症状,则在一周之内接受双下肢深静脉进行造影检查,将所有在?N静脉以上形成的血栓都判定为DVT。

1.6 护理满意度的评价方法

根据护士为患者提供的护理服务项目制定调查表,满意度计算方法:调查表1~16项每项满意度分值为:满意3、较满意2、不满意0,将调查表所得分数之和/48×100%。总满意度计算方法:总满意度=满意度+较满意度之和。给予对照组、观察组每位患者发放调查表,得出结果如表1。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比较

经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发现,观察组患者有5例形成DVT,发生率为4.17%,对照组有22例DVT形成,发生率为18.3%,观察组DVT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06,P=0.000)。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满意96例、较满意19例、不满意5例)总满意度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满意70例、较满意15例、不满意35例)的总满意度7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由于骨折患者围术期间需要卧床休息,暂时不能下床活动,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加上损伤后的组织反应局部严重肿胀,均会影响远端肢体血液循环;石膏或其他固定方式使患肢制动,活动受限,小腿的肌肉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血流缓慢和淤滞,因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有较高的发病率;较大的手术与血液缓慢有密切的关系,手术中由于长时间的仰卧和麻醉,周围肌肉松驰、静脉舒张;术后长时间卧床、半坐位或侧卧位,都可使下肢深静脉血流减慢,而为血栓形成创造条件。除以上诱发因素外,由于人体在解剖和生理上的特殊性,也可使血流减缓。如左髂静脉在解剖上受右髂动脉骑跨,其远端的静脉血回流相对的较右侧缓慢。深静脉血栓经常发生于手术后、骨折、产后等,其中血流缓慢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临床所见的患者亦大部分发生在左下肢。除此,静脉的瓣膜袋、腓肠肌静脉窦,也是造成血流缓慢的因素。如果护理不到位,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DVT是一种血栓栓塞性疾病,主要为人体的血液在深静脉中运行时发生非正常凝结而发生,临床中在骨盆骨折及四肢各类型骨折的术中及术后较为常见[11-13]。DVT的发生主要与深静脉瓣膜结构异常、血管壁损伤、血液黏滞性大及血流缓慢等因素有关[14-15]。DVT若不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在患者的术后住院时间延长的同时,还会使得患者的临床疗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严重者可能会有肢体功能障碍发生[16],将导致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致残。在急性阶段由于血栓脱落易引发肺梗死,导致临床猝死。由于患者在手术过程中所受的创伤、术后下肢血流速度减慢、患者长期卧床等是导致DVT的危险因素,因此,术前、术后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是防治DVT的关键,本研究对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则可有效降低该病症的发生概率,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及康复速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了患者住院时间,增加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

第4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42例患者中,股骨颈骨折4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股骨干骨折37例,骨盆骨折8例,股骨头坏死19例。笔者将14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干预组71例,其中男44例,女27例,年龄41~70岁;对照组72例,其中男45例,女27例,年龄41~69岁。两组资料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度、卧床时间上无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按照相对应的疾病护理常规护理,干预组采取以下护理方法护理:鼓励患者深呼吸,做扩胸运动;抬高患肢15°~30°,以消除肿胀,肢体末端的关节要进行活动锻炼,定时按摩患肢,指导患者做踝关节背伸运动及下肢肌肉的等长收缩,每日进行多次,15~20 min/次,逐日逐次增加活动量,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严格禁烟,烟中尼古丁可使末梢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血管内膜变化引起胆固醇沉着[1];不穿紧身衣以免静脉压升高致血液瘀滞。

2 结果

两组治疗结果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29,P

表1

干扰组与对照组预防下肢静脉血栓效果比较(×102)

组别例数有效无效有效率

干预组7270297.22

对照组72581480.56

3 护理体会

3.1 早期的深静脉血栓患者 一般无疼痛表现,故应严密观察肢体是否肿胀,皮肤温度及静脉回流状况,如有无浅静脉曲

作者单位:154007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肿瘤结核医院

张、皮张力增大等。

3.2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 绝对卧床1~2周,患肢宜高出心脏平面20~30 cm,膝关节稍屈曲,以免压迫窝部,可缓解胀痛,促进血液循环;②硫酸镁局部温湿敷,以止痛和促进炎性反应消退;③避免床上活动动作过大和用力大便以及禁止按摩患肢,以防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④开始下床活动时,需穿合适弹力袜或弹力绷带,适当地压迫浅静脉,能促进深静脉血液回流。着弹性袜时应先躺下并抬高患肢后。

3.3 密切观察病情 如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咳嗽、血压下降、脉畅快等症状时应考虑并发肺栓塞的可能,立即将患者平卧,避免翻动及深呼吸咳嗽等剧烈活动,给予高流量吸氧,通知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3.4 密切观察出血倾向 在使用溶栓抗凝剂纤溶剂治疗期间需观察药物的过敏反应、出血倾向等不良反应,对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药物予以饭后服用[2]。如果发现切口渗血、牙龈出血、皮下出血及鼻腔出血等症状,要及时告知医生。同时,各种注射完毕后,按压针口的时间要长,确定止血后才松开。

3.5 患肢保温,冬季需特别保护患肢并保持室内一定温度,以免在缺血状态下增加组织的耗氧量。

3.6 绝对戒烟,以防止烟中尼古丁刺激引起静脉收缩加重病情。

3.7 做好治疗效果的观察 笔者除做好每日的常规护理外,还特别注意做好每日患肢皮肤温度、脉搏的测定,并每日测量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且做到与以前记录和健肢周径相比较,以判断治疗效果,为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确切的依据。

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过程中,干预组结果表明有效率达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对于已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采取药物溶栓抗凝保守治疗的同时,实施了以上护理措施,12例患者全部治愈,说明笔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是确实的,值得广泛应用。

参 考 文 献

第5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是导致成人下肢骨科手术后病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骨科相关文献对发生血栓栓塞的风险因素的严重程度已有明确的报道。对此类患者密切观察,及时诊断,有效治疗,抢救配合,预防复发是很重要的,自2004-2007年,笔者通过22例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护理,取得一定经验,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33~72岁,平均52.5岁,下肢长骨骨折8例,多发性骨折9例,骨盆骨折3例,脊柱骨折2例,伤后72 h~1周内发生DVT 1例,超过1周13例,超过3周者6例。本组病例术前血流变学检查均处于高凝状态。所有的病例均做彩色多普勒检查确诊。

1.2 治疗结果 本组22例,首先用下肢托垫抬高患肢并制动,辅以高频治疗仪。同时采用0.9%氯化钠加尿激酶10万U静脉滴注,低分子右旋糖酐500 ml静脉滴注,每天1次,10 d为1个疗程,14例治疗7~10 d症状消失,双下肢对应平面周径相等,6例好转,肿胀减轻,症状消失,双下肢对应平面周径相差<1 cm,2例无效,治愈率63%,治愈好转率90.9%。

2 预防护理

2.1DVT的预防 临床中患者≥40岁,肥胖,有静脉血栓病史,卧床≥5 d,静脉曲张,下肢骨折,多发性创伤,雌激素治疗者,应接受预防性治疗,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次/d,25~50 ml/次,术前改善血液粘稠度。吸烟者劝其戒烟。食低脂肪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避免高胆固醇。合并血脂高血粘度高者,积极治疗,尽可能使血脂粘度恢复到正常范围,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骨折及手术后卧床期间,及时处理过紧的石膏夹板及包扎物,早期指导患者主动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滞留。患肢平卧时,下肢主动定期活动,做踝关节的屈伸活动。被动活动时,护士帮助患者做腿部肌肉按摩,自上而下周而复始,使腿部肌肉收缩,发挥泵功能,对外周血管壁施加压力,促进血液循环防止产生栓子。术后尽可能减少止血药物的应用,因止血药物可使血小板聚积易于形成血栓。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的穿刺,特别是股静脉的穿刺,最好选择上肢静脉穿刺。选择静脉的小分支输液时,针头宜细,操作力求一次成功,拔针后棉球按压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局部血栓形成。需长期输液或经静脉途径给药者,应避免在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使用对静脉有刺激性的药物时更应注意,从而降低DVT的发生率。

2.2 静脉血栓脱落的预防 骨折患者卧床期间DVT形成后,栓子脱落是并发急性肺栓塞的主要原因,因此护士要注意观察下肢皮肤的颜色,温度,足背动脉的搏动和下肢静脉的充盈情况,必要时做四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观察患者双下肢有无色泽改变、水肿、浅静脉怒张和肌肉有无深压痛,必要时测量双下肢相应部位的周径。一旦发现DVT,患者需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保持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 cm,下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包扎,以利于静脉回流,减轻患肢的肿胀。在血栓形成的急性期绝对卧床,制动,严禁挤压,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用芒硝1000 g加冰片5 g装入布袋包裹患肢,待药物变硬后取下, 1次/d,以利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2.3 溶栓抗凝的护理 护士必须掌握溶栓的过程,做到心中有数,用药剂量准确,确保各种管道通畅,并注意配伍禁忌,以免药效下降,患肢静脉滴注溶栓药,选用大隐静脉穿刺,更加靠近血栓部位,使药物随血流方向流经血栓处,提高血栓局部血药浓度,使溶栓药易于渗入血栓中,激活纤溶酶原,促进血栓溶解。在进行溶栓治疗时重点观察有无出血倾向,观察口腔黏膜、皮肤、齿龈等处有无出血点,观察神经系统症状注意有无颅内出血。及时监测出凝血时间,观察二便颜色,作血尿常规及大便潜血试验,有异常立即通知医生处理。

2.4 发生肺栓塞的抢救配合 骨折患者尤其是多发性骨折以及四肢长骨骨折后应注意骨折肢体安全有效的制动,正确固定牵引伤肢。在搬运、翻身、更换床单、皮肤护理时动作需轻柔。如遇到突发原因不明的呼吸困难、突发的晕厥、突然出现急性右心室负荷增加,应高度警惕肺栓塞的发生。在设法通知医生的同时,立即给予高流量吸氧(4~6 L/min),嘱患者不要深呼吸和强烈咳嗽,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应用抗凝溶栓药物,尽量少搬动,操作要轻柔,密切观察T、P、R、BP变化及吸氧效果,缺氧纠正情况,及时吸痰,保持呼吸道通畅,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配合医生进行心肺复苏术,全力抢救患者。

第6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

方法: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所诊断收治的120例骨科病人作为研究样本,平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普通骨科预后护理,对全部人员的骨折预后进行评价,统计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人数并进行分析。

结果:研究组共60名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人数为2,对照组60人发生人数为11,实验组患者预后明显好于对照组(P

结论:加强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降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适合临床推广。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护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3)11-0432-01

深静脉血栓(DVT)是骨折常见术后并发症之一,其原因是由于骨折后组织压迫、脂肪栓赛、血管受压等原因导致静脉回流不畅而导致的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下肢,其发病率一向较高,在近年来诊断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有了日益增高的趋势,病情较凶险,可引发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或死亡。本文旨在研究在骨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措施及临床治疗,并就护理干预的作用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自2010年6月至2013年5月所诊断收治的120例骨科病人作为研究样本,其中男性66例,年龄14~81岁,平均38±9.3岁;女性54例,年龄22~75岁,平均40±6.3岁。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所选患者均确诊为骨折并以接受治疗,其手术程度均为良好,无治疗差异,无其他精神、交流障碍。

1.2方法。两组在护理期间均采用相同的骨折后一般护理和常规护理,在实验组上进行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进行普通骨科预后护理,主要包括:宣传讲解,劝导戒烟,间歇性压迫,运动指导,及时监控[2]。

1.3观察指标。骨折预后指标:骨折预后程度,功能性恢复指标,下肢功能锻炼恢复水平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人数、发病率及治疗效果,治疗依从性评价。

1.4统计学方法。统计学采用SPSS13.0软件对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整理,所选取数据均统一以(X±S)的形式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各组在综合护理干预治疗前后的对比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标准设置为0.05,P

2结果

研究组在康复阶段预后明显高于对照组,研究组共60名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的人数为2,对照组60人发生人数为11,全部120名患者术后骨折均康复,在3个月的定期随访中研究组下肢功能锻炼恢复程度较之对照组更快、更好。采用综合护理干预使得研究组治疗依从性评价高于对照组。

3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骨折常见并发症,其原因是由于骨折后组织压迫、脂肪栓赛、血管受压等原因导致静脉回流不畅而导致的回流障碍性疾病,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不正常的凝结,导致血栓等血管栓塞,进而引发一系列其他疾病,其形成的三要素是血液流动速度血液流动状态和血管内皮的光滑程度。好发于下肢,其发病率一向较高,在近年来诊断水平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有了日益增高的趋势,病情较凶险,可引发肺栓塞等致命并发症,导致患者预后较差或死亡[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主要预防措施有:

(1)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患者自身了解深静脉血栓的病因、发病机理和易患风险,提高患者的警惕性,使患者做到自我防范。

(2)早期其功能锻炼,如抬高患肢、下肢功能锻炼、手法按摩等项目,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血液滞留而导致血栓形成[4]。

(3)使用小剂量抗凝药物,活化血管,避免因长时期卧床导致的血管僵硬而产生的血栓。

(4)采用针对性护理治疗,密切注视患者变化,加强血液流通情况的检查,从而能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避免血栓扩大,危及生命。

(5)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下肢静脉回流,减少静脉凝滞,改善局部组织代谢的内环境,增加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活性,减少DVT的发生[5]。

综上所述,加强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能有效的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降低骨折并发症的发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颜新,千英信,卫洪昌,等.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药治疗进展[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3):57-60

[2]王辰,翟振国.肺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策略[J].中国全科医学,2007.24(2):85-87

[3]关振鹏,吕厚山,陈彦章,等.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17~1320

第7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

摘 要 目的:探讨妇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及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妇科大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非手术8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出院患者4例完全治愈,2例好转。结论:为了使疾病达到预期治疗效果,护理上应重视患肢的护理,加强用药观察,做好心理护理及并发症的护理。

关键词 妇科大手术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The Prevention and Care of After gynecology major surgery concurrent deep vein thrombosis

Qiao Zhiyan

The gynecological of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in Jiaozuo,Henan Province,45415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prevention and nursing experience in deep venous thrombosis.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all aspects of gynecological major surgery complicated by deep vein thrombosis in patients with non-surgical eight cases.Results:4 patients discharged completely cured,improved in two cases.Conclusion:In order to achieve the desired therapeutic effect of disease,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nursing care of the limb strengthening medication observation,make sure the nursing care for psychological and complications are good.

Key words Gynecological after major surgery;Deep vein thrombosis;Nurse

临床资料

2009年1月-2013年1月收治妇科恶性肿瘤手术后患者8例,所有患者年龄50~75岁,平均35岁,住院天数20~30天。

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加强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教。

抬高下肢,早期活动,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对于经过较大手术的患者,手术过后卧床时要保证下肢远端抬离床面20°~30°,尽可能的不在膝盖下面垫任何物品,防止由于腿弯出屈曲程度过大,导致该下肢静脉回流不畅。鼓励并指导帮助患者进行深呼吸锻炼以及咳嗽排痰等动作。如果患者处在一个血液高凝的状态或是有多种高危因素存在,此时适当地增加活动量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鼓励并指导患者早期就进行下床活动,一般在手术之后1天就应开始做一些简单的下肢运动,如下肢抬高训练等。

机械预防:可采用气动压迫或使用分级压力袜等。所谓气动压迫就是通过对套在肢体末端的袖套进行不断的充放气来对肢体形成一个人为的压力变化,进而促进血液回流至心脏。我科自2013年1月使用气动压迫以来,没有发生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分级压力袜是通过不同程度的外部压力作用于静脉管壁,来促进血液回流。既往多数研究认为,分级弹力袜和低分子量肝素联合使用取得的治疗效果要比单独使用任一个时都好。

禁用机械预防措施的情况:①充血性心力衰竭,肺水肿和下肢严重水肿;②下肢深静脉血栓症,血栓性静脉炎或肺栓塞;③下肢局部情况异常(皮炎、坏疽、近期接受皮肤移植术),下肢血管严重硬化或其他缺血性血管病等。

深静脉血栓的护理

一般护理:双下肢静脉血栓在患病的最开始2周状态很不稳定,栓子在该段时间内非常容易脱落,所以在这一时期的患者一定要严格禁止一切活动,保证绝对的卧床,同时抬高患侧肢体,保证下肢静脉回流通畅,严禁按摩,热敷,避免血栓脱落。卧床期间,一定要注意防止由于长期保持一个而导致的褥疮发生,要进行轻柔的变换,不可幅度过大、过猛。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结,预防用力排便使下肢静脉栓子脱落堵塞肺动脉。

疼痛的护理:①急性期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②抬高患肢:患肢宜高于心脏平面20~30cm,促进静脉回流;③疼痛时禁止热敷、按摩患肢;④给予心理护理,和患者聊天,听音乐,看电视,分散患者的注意力;⑤有效止痛:疼痛剧烈的患者,可遵医嘱给予止痛药。

患肢护理:急性期的绝对卧床,严格限制活动尤为重要,同时使患侧肢体远端抬高,以离心脏水平位置高20~30cm为宜,另外,膝关节屈曲程度以弯曲15°为宜[1],这有利于静脉血瘀顺利的回流入心脏,减轻由于血液瘀积而导致的水肿。对于下肢已经有广泛明显水肿的患者,要严格避免外伤,并禁止按摩患肢,防止血栓脱落,造成肺动脉栓塞[2]。除此之外,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密切观察患侧肢体的周径皮肤颜色以及体表温度的情况,有明显改变时及时由负责医生进行沟通汇报,遵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置。

静脉输液护理:在患侧肢体进行直接静脉滴注给药,这样药物能够迅速直达病灶,病变部位血药浓度升高,利于病情的恢复。另外,患侧肢体一般会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此时体表静脉不容易找到,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一定要有娴熟的专业技能,尽可能的做到一针成功,不要反复穿刺,并选择静脉留置针穿刺。一般选择上肢穿刺,不选择下肢穿刺。术后无出血指征,禁用止血药。

溶栓护理:对有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初期一般给予大剂量的溶栓、抗凝药物,此时护理人员一定要仔细观察患者各项凝血功能变化,仔细对患者体表以及各项生理异常进行询问,一旦发现有牙龈出血、黑便及尿血等情况时,要在第一时间告知医生进行相应的处置。血栓在急性期非常容易脱落,在进行溶栓治疗的同时,还应当密切注意肺栓塞的发生,一旦出现相应的呼吸系统症状要及时进行相应的抢救措施并告知医生。

注意出血倾向:监测患者血常规、血小板和便潜血试验等与凝血功能有关的各项指标。对患者各项临床症状的改变仔细观察、耐心询问,对女性患者尤其要注意有无非月经性阴道出血表现。静脉穿刺点有无渗血或出血。

饮食护理:血栓形成的一个主要危险因素即为血液黏度升高。应给予高维素高蛋白低脂饮食,且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切忌食用一些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同时还要严格戒烟、戒酒。

心理护理:紧张焦虑忧郁烦躁易怒,消除患者及家属恐惧心理,讲解相关知识及各项检查的必要性,配合治疗,使期情绪稳定。做好宣教工作,关心患者,不断地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慰藉,给患者讲明心理波动对病情恢复的负面影响,帮助患者学会自己控制、排解紧张焦虑情绪,树立战胜病痛的坚强信心,密切配合住院期间的各项治疗。

特殊护理:肺栓塞是下肢静脉血栓最危险并发症,也是导致患者死亡最常见的并发症。在我们临床护理工作中一旦发现患者有咳嗽、胸闷呼吸系统症状,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做好相应的抢救措施,并于第一时间通知负责医生。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多发生在术后、产后等长期卧床的患者等。在护理中要嘱患者尽量保证规律的排便习惯,防止大便干结、便秘等。在疾病急性期以及溶栓治疗过程中应卧床休息,采取床头床尾抬高15°~25°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血液流速得到很好的控制,尽可能的避免脱落的栓子上行进入肺部导致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近年来放置下腔静脉滤器逐步得到应用,它能够很好地预防脱落的栓子上行,避免因此而导致的重要脏器栓塞。

恢复期护理:待患者患侧肢体水肿显著好转以后,鼓励患者开始下床进行适当的活动,进行肌肉锻炼,这能够帮助静脉血液回流入心脏,有效防止新的血栓形成,值得注意的就是活动开始不要过于剧烈,同时避免长时间的站立。

参考文献

第8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

2005年3月~2006年12月在我院剖宫产1230例,其中2例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为0.16%。

例1:患者,女,30岁,孕41周临产,臀位。因臀位于2005年11月20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过程顺利,手术历时45分钟,术毕经硬膜外导管连接一次性镇痛泵行术后镇痛。术后常规抗炎、止血、补液治疗。术后第2天切口换药,切口无红肿、硬结。术后第3天,患者右下肢出现水肿、疼痛,不能行走。查体:体温38.5℃,脉搏84次/分,呼吸21次/分,血压120/80mmHg,宫底高度脐下2指,恶露量少、无臭味,切口无红肿,右下肢水肿,自足背致大腿中部,较左下肢明显增粗。右下肢局部温度高,不红,压之呈轻度凹陷性水肿。立即行B超检查,显示: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在继续抗炎治疗的同时,静滴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复方丹参16ml+维脑路通0.6g,改善微循环。口服肠溶性阿司匹林100mg每日3次,抑制血小板聚集,辅以行之有效的护理。用药3天后可抬腿,以后症状逐渐缓解,术后第10天治愈出院。

例2:患者,女,37岁,孕37周临产。因瘢痕子宫于2006年8月20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过程顺利,历时75分钟,术毕经硬膜外导管连接一次性镇痛泵行术后镇痛。术后第5天出现右下肢肿痛,凹陷性水肿,活动受限,皮温升高,浅静脉升高,经B超确诊右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治疗处理同例1,术后第14天治愈出院。

护理及预防

心理护理:向产妇解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主要症状、治疗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如何与医、护配合,消除患者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鼓励患者坚持母乳喂养。

饮食护理:给患者提供高营养、易消化的高蛋白质,低脂肪多纤维素的饮食,嘱多喝汤汁,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大便困难造成腹内压增高而影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1]。

患肢的护理:血栓形成的10~15天内绝对卧床休息,注意患肢保暖,抬高患肢20°~30°,以促进血液回流。严密观察患者的体温、脉搏及皮温变化,不得按摩和做剧烈运动,以免造成栓子脱落。每日测量并记录不同平面的周径,以判断治疗效果。

、子宫和会阴的护理:观察大小,有无高热、肿胀、硬块及压痛,有无凹陷、皲裂,定时清洗,以免引起乳腺炎。定时检查子宫下降的程度、是否有压痛,记录出血量。保持会清洁,仔细观察恶露的量、颜色、形状、气味,如恶露混浊、有臭味时,表示有宫腔感染,应及时通知医生,每日用0.5%碘伏擦洗会阴1~2次。

应用抗凝药物的护理:用药期间除定时监测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外,应密切观察子宫出血情况,切口、穿刺点、鼻、牙龈等部位有无异常出血及有无血尿、黑便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处理。及时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以免出现低血压休克。

预防肺栓塞的护理:大多数肺栓塞症状轻微,产生明显症状和体征时,又缺乏特异性,易与其他导致心肺功能异常的疾病混淆[2]。若出现胸痛、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异常情况,应立即嘱患者平卧,避免深呼吸、咳嗽、剧烈运动,同时给予高浓度氧气吸入,并报告医生,积极配合抢救[1]。

尽量安慰患者,减轻患者的恐惧。遵医嘱静脉输液以维持和升高血压,无溶栓禁忌证者,立即行静脉系统溶栓。

加强病房管理,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住院环境。

出院指导:为预防血液黏稠,每天补充充足的水分,避免久坐久站久行,一切活动应避免压迫窝、腹股沟处大血管。避免服用避孕药,吸烟嗜好者要戒烟。

预防:①加强评估,产前做好宣教。②术后加强巡视:术后6小时内协助产妇维持正确的平卧姿势,避免在膝下垫枕、过度屈髋,造成血液回流影响。鼓励产妇早活动,每15分钟进行1次腿部运动,不能活动者,由护士或家属被动运动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每2小时做抬腿屈膝运动1次。6小时后改半卧位,每2小时翻身活动1次。③若发现高凝状态,及时报告医生,行凝血机制化验及B超、CT等检查,为早诊断提供线索。④避免下肢静脉穿刺,静脉输液也应注意避免同一部位、同一静脉反复穿刺。⑤仔细观察,早期发现。

讨 论

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发病因素有三个:静脉血流迟缓、静脉内膜损伤、血液高凝状态[1]。

妊娠时因血管张力降低及周边阻力降低,加上子宫增大压迫下肢循环,使得血流回流欠佳,造成下肢血液瘀积。再者,妊娠期间由于凝血,血流会变得较为缓慢,纤维蛋白原会受到抑制,但因纤维蛋白原增加,处于高度凝集状态。另外,产褥期皮肤排汗功能旺盛,大量出汗加剧血液的高凝状态。

孕产妇具备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要素,因此要求护理人员认真做好孕妇的术前指导及术后预防,严密观察病情,积极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

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虽然是用极低浓度的局麻药,但在镇痛的同时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有轻微影响[3],加之家属怕活动加重切口疼痛,致使大部分产妇术后不能有效被动活动肢体及定时翻身。因为腿总不活动,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血液瘀滞,形成下肢静脉血栓。

参考文献

1 陆以佳.外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02-305.

第9篇:血栓的预防及护理范文

1 临床资料

本组49例,男性35例,女性14例,年龄40-65岁,平均52.6岁,排除心血管病变及其它全身性疾病,无明显的手术禁忌症。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有3例,经细心的观察治疗及护理后完全恢复。

2 发病情况

本组患者发生下肢静脉血栓3例,其中发生在左下肢的2例,右下肢的1例。发病时间为术后8-16天,经彩色多普勒确诊,均患有下肢疼痛、肿胀、麻木、腓肠肌明显压痛等临床表现。经过抬高患者下肢,嘱绝对卧床休息,施以消炎、抗凝、溶栓、配合局部理疗等治疗护理措施后,患者治愈出院。

3 预防及护理措施

静脉血液滞流、静脉损伤和血液高凝状态,是造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主要因素。因此,必须针对以上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①鼓励患者术后尽可能早起床、早活动、多饮水,切勿整天蜷缩于床上。同时,协助患者做下肢伸屈运动,改善足、趾与肢体的血液循环。②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使其保持心情舒畅。因为术后心情不佳,可引起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功能紊乱,血管舒缩功能失调。③防止静脉内膜损伤:造成静脉内膜损伤的原因有化学性、机械性和感染性三种。术后患者下肢静脉回流缓慢,治疗上应用的各种刺激性药物及高渗溶液长期滞留于静脉内,特别是大隐静脉穿刺,更容易损伤静脉内膜。要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提高静脉穿刺技能,避免反复穿刺。连续输液者,持续滴注时间不超过48小时。如果局部有炎症反应,应立即重建静脉通道,并作对症处理。

4 患肢体的观察及护理

①严密观察肢体肿胀及消退情况,观察了解皮肤温湿度、颜色、感觉及肢端动脉搏动情况。②患肢抬高,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③应连续性、不间断地用25%硫酸镁湿敷局部,以消除肿胀。禁按摩挤压及热敷患肢,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屏气用力动作,防止血栓脱落,发生肺栓塞。

5 应用抗凝药物观察及护理

①用药前了解有无出血性疾病,并监测肝、肾功能及凝血全套。②观察病人意识情况,询问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观察皮肤、口腔粘膜有无出血点,有无牙龈出血、鼻出血,穿刺点有无出血及渗血,注意观察有无便血、黑便、血尿等,及时发现病人出血倾向。③观察患者呼吸情况,防止发生肺栓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