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教学实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二单元《位置》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重难点:
认识左右的相对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准备:
学生:铅笔、橡皮、尺子、铅笔盒。
教师:小动物头像、拼音字母、路线图。
学情分析:
这是小学数学第二节有关“空间与几何”内容的课,学生在第一节已经初步认识了上、下、前、后的位置关系,学生在入学前,已有了上、下、前、后、左、右的生活经验与感知,本节课要求学生会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上、下、前、后,请同学们指一指你的上、下、前、后。师指着左、右这两个方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两个叫什么吗?(同学会说出左右),好,我们今天就学习左、右。板书课题:“左、右”。
设计思路
通过复习上、下、前、后,用旧知引入新知,从学生的直接经验出发,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讲授新课
1.从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用双手做很多事,左手和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想一想,我们写作业的时候,左手和右手各做什么?
生:左手压住本子,右手拿铅笔写字。
师:我们吃饭的时候,左手和右手是怎么分工的呢?
生:用左手端饭碗,右手拿筷子。
师:左手、右手还能一起做哪些事呢?
生:看书的时候,左手翻页,右手拖住书。
师:同学们再看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一说?
生1:左耳朵、右耳朵。
生2:左眼睛、右眼睛。
生3:左腿和右腿。
……
师:我们把写字那只手叫右手,敬礼、握手等都用右手。右手那侧称作右侧,不能写字那只手称左手,左手那侧称为左侧。
设计思路
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有好奇心,能主动参与数学活动。教学时,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教师通过引导想左、右手的分工,使学生对左、右有了初步感知。
2.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左手捂住右眼,右手捂住左眼。
设计思路
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3.会用左和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1)摆一摆
师:下面,我们就来活动一下自己的双手,动手摆摆学具。(按顺序摆放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左边的是铅笔。
师:摆在最右边的是什么?
生:摆在最右边的是铅笔盒。
(2)数一数
师:(点着学具)从左边数一数。(师观察学生是怎么数的)
师:一共有几个学具?
生:一共有4个学具。
师:再从右边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学具?
生:也是4个学具。
师:我们数数的时候,无论从左数还是从右数,总数是相同的。
师:从左边数橡皮是第几个?
生:橡皮是第二个。
师:从右边数橡皮是第几个?
生:橡皮是第三个。
……
(3)说一说
①说一说你的左边是谁?右边是谁?
(要求同桌合作,一个说给另一个听)
②老师站在同学中间,问:我的左面是谁?
(生只回答和老师最近的那个)
师:有不同意见吗?
生:老师的左面所有同学,都该是左面的。
(师:对,这一排的都是老师左面的同学)
师:(指一个右上角的同学)她在老师什么位置,你们知道吗?
生有疑惑。回答不出。
师:(指着右上角)这个既在前面,又在右面的位置,叫做右前方,也称右上角。
师:(指着右下角问)那这个位置叫什么?
生:(齐答)右下角。
师:指着左上角,左下角问学生……
师口令:把铅笔盒推在左上角,右上角等……
(4)做一做
师:体育课上,老师经常让我们向左转、向右转,你们是怎么做的?师先示范,学生观察怎么迈脚。
生起立向左转,向右转……
师让学生面向不同的方向,指出左右,体会左右的相对性。
设计思路
通过摆一摆、数一数、说一说,做一做,把操作、观察与语言表达紧密结合。掌握以“?”作标准来确定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面对的方向不同,左右位置就不同。摆学具,利用环境与工具资源,贴近学生的生活现实。运用拼音字母课程资源和左右转,建立学科之间的整合。
4.体验左右的“相对”性
师:(举出左手)我举的是哪个手?
生有的说左手,有的说右手。
师:要想知道是哪只手,我转过去和你们面对同一个方向就知道了。
师:(举出右手)你们举出哪个手才和老师举的是同一个手?
生举得正好和老师相反。
(因为我们是面对面,左右正好相反)
师:(面对学生)老师的左面是谁?
生能从老师角度出发,找老师的左面,而不是他们的左面。
师出示小动物头像,生回答小熊猫的左面是谁。
生能从熊猫角度思考,说出它的左面有小兔和狮子。
(我们面对面的时候,因为前后的方向相反,左右的方向也相反。)
设计思路
左右的相对性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巧妙地用设疑的手法让学生们判断教师举的是不是右手,一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思考;再让学生举起右手与教师对照,让学生去体验、感悟其中的奥秘;最后通过教师的转身验证让学生明白:面对面地站着,因方向不同,左右也就不同。集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于一体,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师生的积极参与、交往与互动,做到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从空间到平面,逐步建立空间观念,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5.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意识
师:小明看见楼道上写着“右侧通行”的标语,产生了疑问,那左侧留着做什么?上下楼梯都靠右面走,不是撞架了吗?谁能帮助小明解决?
生:因为上下方向不同,左右也不同,不会撞到,正好错开。
师让两个学生到讲台前模拟右侧通行。
师:我们上下楼梯时,都要靠右走,自觉遵守学校纪律,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不可以在楼道上拥挤,大声喧哗。
巩固性游戏
1.师口令,学生拿橡皮模仿汽车,听口令左转或右转。
2.同桌互动:一个人说,一个人做。
拓展性问题
1.公共汽车的车门在哪面?你们知道为什么在右面吗?
2.我们一些同学每天坐小轿车,说一说,方向盘在哪面?
3.轿车前面有两个灯,一个是左转向灯,一个是右转向灯。(师出示左转标志和右转标志),生活中这样的标志,你在哪见过?
探索性问题
1.出示小华家路线图,说一说怎么走可以到小华家?
2.我们走近福兴小学的大门,向什么方向走,到大厅,再向什么方向走上楼梯?再向什么方向到教室?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思考,再全班交流)
作业及其反馈
通过练习,多数学生能理解左右的相对性。能应用左右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少数学生不能快速分辨左右。
设计思路
为学生创设探索的空间,只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才能得到真正体现。设计有梯度的内容,让每个孩子都学到基本的知识。知识的拓展和探索,使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说课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重难点:认识左右的相对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这是一节空间与几何初步知识的课。在学生会辨认前后、上下的基础上来辨认左右。在教学设计中,紧紧依据课标,通过数学游戏,使数学学习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按照了解、理解、掌握、运用的结果目标来设计。内容设计层层深入,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学生现有的资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有趣的事物中选取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确定左右有两个标准,第一以看图人的左右为标准,另一个以图上人的左右为标准,我们看图上人是镜像关系,正好与我们实际相反,这是生活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也是难以区分的问题,是本节的难点,教师从空间到平面的引导,符合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教师设计了一些有拓展性和探索性的习题,使内容具有一定的弹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符合新课标要求。
1.明确目标,游戏强化。
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创设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如:摆一摆自己的物品、说一说自己的座位、摸一摸自己的身体部位、找一找自身的左和右、我来发指令等等,让孩子们的视觉、触觉、听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活动,动手动口又动脑,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旨在体现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本文讲述的是齐国的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为了显示楚国的威风,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对楚王的三次侮辱进行了精彩的反驳。基于以上考虑做了以下的设计:
1. 选准文章的切入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初读课文请同学思考:文中楚王几次侮辱晏子,给每个故事加上小标题。
2. 理解晏子语言中蕴涵的意思,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3. 抓住晏子语言中的技巧,积累语言。晏子夸奖首都临淄人才济济时,运用了推理、夸张、打比方的方法。
4. 在欣赏楚王和晏子的每一次交锋后,让学生评价“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把握文章的中心。并适时地补充“春秋形势图”,进一步理解晏子语言含蓄的原因,感受晏子的不辱使命。
5. 体会故事的结局“从这以后,楚王再也不敢不尊重晏子了。”通过课件引领,使学生理解双重否定表达的是肯定意思,有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并让学生感受到楚王不仅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更不敢不尊重齐国了。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晏子使楚》故事的内容。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气节。
2.理解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3.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围绕中心,抓住主要内容,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朗读课文,抓住晏子三斗楚王时据理力争的言行,体会“侮辱”和“尊重”两个词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春秋战国时期形势图。
[教学方法]:教师导学,学生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实录]
一、揭题
师:板书课题,指名读。
生:晏子(Zi)使楚,即晏子出使楚国。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晏子。
二、简介背景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图,了解齐楚两国。
三、整体感知
师出示目标一: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学习方法:交流――展示
生:本文主要写晏子出使楚国,
生:楚王想借机侮辱晏子,晏子能言善辩,三次反驳了楚王这件事。
四、新课学习
1、师出示目标二:说说课文中楚王几次侮辱晏子?
给每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学习方法:交流――学生在黑板上填表格第一列。
生填:楚王让晏子钻狗洞;
生填:晏子参见楚王;
生填:晏子赴酒席。
2、师出示目标二:楚王三次侮辱晏子,边读边划出相关句子,填表格第二列。
学习方法――默读,总结概括。
生:楚王紧闭城门,让晏子钻狗洞。
生:楚王侮辱晏子,说齐国无人才。
生:楚王嘲笑齐国人做了盗贼。
3、师出示目标三: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怎样反驳的?
找出相关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的话外音是什么?
学习方法------分角色读,总结概括
生填: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话外音楚国是狗国;
生填:访问上等国,派上等人,访问下等国就派下等人话外音楚国是下等国;
生填: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做起了盗贼,话外音楚王治国无方。
4、师出示目标四:晏子反驳后,楚王的态度如何?填表格五列。
学习方法:自学――总结概括。
生填:楚王打开城门,迎接晏子;
生填:楚王只好陪着笑;
生填:楚王只好陪不是。
五、课文内容回顾;
师出示目标五: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分别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填表格的空白处。
学习方法――找相关的句子,概括总结
生填略。
六、人物分析:
师:走近晏子,说说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影响?
走近楚王,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影响?
生:我认为晏子是一个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维护国家尊严的人。
生:楚王仗势欺人,想侮辱晏子的人。
七、当堂训练:
1、将下列几句话概括成几个成语。
(1)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 ( )
(2)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 ( )
(3)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 )
(一)创设情境,质疑生成
师:2010年我国进行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全国及部分省(市)、区的人口情况。
多媒体课件出示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总人数(1370536875)及北京(19612368人)、广西(46026629人)、台湾(23162123人)、(3002166人)、四川(80418200人)的人口数。
师:通过观察数据,你从中归纳出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我国的总人口数。
生2:我还知道北京的人口数。
……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数学信息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数很大呀,比我们学过的数大得多。
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比万大或大得多的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类数的读、写规则。(板书:亿以内数的认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数据产生认知矛盾,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师:现在来看一看云南省的人口普查情况。
1?郾多媒体分别出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云南省(45966239人)、昆明市(6432000人)及西山区(670300人)人口数。
生1:呀!我们云南省的人真多。
生2:到底是多少呀?
师:你们会读这些数吗?试一试。
生1:西山区的人口数,读作六十万七万零三百。
生2:西山区的人口数读作六十七万零三百。
生3:云南省的人口数读作四千万五百万九十万六万六千二百三十九。
生4:不对,应读作四千五百九十六万六千二百三十九。
(教师把学生不同的读法板书在黑板上,不做订正,留到后面再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试读这几个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利用学生读数的“生成”,使后续的教学准确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期。)
师:要准确地读出这些数,要知道哪些知识呢?
生1:对照数位顺序表就能读出来。
生2:还要知道新的计数单位。
2?郾认识万位以上的数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
师: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数位?
生:我们学过个位、十位、百位、千位和万位。
师:请同学们整理出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
(学生用作业单动手整理,集体订正。)
师:用我们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能读出这些数吗?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呀?
生1:数位不够。
生2:我们学的数位只有五个,这些数数位比五个还要多。
师:要读出这些数,还要学习新的数位。你还知道哪些新数位呀?
生1:我知道有十万位,百万位。
生2:我知道有千万位。
生3:我还知道有亿位。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迁移。)
3?郾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这些数位的呀?
生1:我是从计数器上看到的。
生2:我是预习时从书上知道的。
师:我们知道一千一千地数,十个一千是一万。如果我们一万一万地数,十个一万是多少呢?
(学生用计数器一万一万地拨珠子。)
师:谁能用计数器给全班同学演示一下。
(指定学生到黑板前演示,学生边拨珠子,边数。当学生拨到九个一万时……)
师:九个一万再拨一万是多少?
生(齐):是十万。
师:十个一万是多少?
生(齐):十个一万是十万。(板书:十个一万是十万)
(教师用多媒体演示万位上拨了十个珠子,(万位上)满十向前进一位的过程。)
师:万位满十向前一位进一,万位的前一位是什么位?
生:是十万位。
师:为什么呀?
生:因为十个一万是十万,所以万位的前一位是十万位。
师:现在我们认识了十万位,如果十万十万地数,十个十万是多少呢?
(学生用刚才的方法得出:十个十万是一百万,十万位的前一位是百万位。)
教师根据学生的探究结果分别板书:
10个十万是一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10个一千万是一亿。
4?郾小组讨论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师:我们以前学习了个、十、百、千、万,今天又学习了十万、百万、千万、亿,你们知道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
生1:是数位。
生2:不对,没有带着“位”字,应该不是数位。
生3:是计数单位。
师: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叫做计数单位。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师:同学们怎样证明你的发现是对的?
生:十个一万是十万、十个十万是百万……
师:同学们通过拨珠、数数、观察,发现了它们的规律。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动手拨珠子,把抽象的数学知识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加深了对“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理解,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5?郾认识数位顺序表。
(1)认识“数位”。
师:同学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把这些计数单位排列起来吗?
(学生用作业单整理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数位。)
(2)认识“数级”。
教师指着刚开课时学生试读的两种情况(略)。
师:我们认识了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现在回头看一看同学们刚才的读法,哪一种读法是对的!
生1:西山区人口数的正确读法是:六十七万三百。
生2:云南省人口数的正确读法是:四千五百九十六万六千二百三十九。
师:错误的读法错在哪里?
生:四千万五百万九十万六万六千二百三十九是“万”读重复了。
生2:四千万五百万九十万六万,其实就是四千五百九十六万。
(设计意图:抓住学生读数的错误(生成)让学生自我认识、订正,有利于学生更加准确地掌握知识。)
师:同学们读这些大数还有困难吗?(大部分学生表示没有困难,有几个学生举手表示有困难。)
生:这些数数字比较多。
师:如果数字太多,就把这些数分开来读。分成几个部分读好呢?
生:分成两个部分。
师:你能上来分一分吗?
(引导学生把数位顺序表中的数在千位和万位间各画一条虚线隔开。)
师:这样,这个数就被分成了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几个计数单位?
生:被分成了两个部分,每个部分有四个计数单位。
师:我们把一个大数从右到左每四个计数单位分做一级,第一个叫“个级”,从万位起的四个计数单位叫做什么级呢?
生:叫做“万级”。
师:这就是我们国家所使用的四位分级法,每四个数位分一级,依次叫“个级”和“万级”。这样分级有什么好处?
生:方便读数、写数。
师:千万位的左边是什么数位?
生:是亿位。
师:为什么不是“万万位”呢?(生没回答)如果千万位的左边是万万位,会有什么结果?
生:万级就含五个数位了。
师:千万位的左边是新的一级的开始,这个级我们叫做“亿级”。10个一千万就是一亿,所以,千万位的左边就是亿位。
师:比亿大的数我们以后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整理出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加深对该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亿以内数的读写。)
(三)巩固练习,运用新知
1?郾利用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表读出下面各数。
出示:全国人口总数(1370536875);云南省人口数(45966239人);昆明市人口数(6432000人);西山区人口数(670300人)。
2?郾学生自由读数,集体订正。
师:怎样才能又对又快地读出多位数?
生:分级读最快。
师:谁能把这四个数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来?
生:最大的是1370536875,其次是45966239,第三是6432000,最小的是670300。
(设计意图:初步感知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和十万位的大小。)
师:同学们,说说在实现生活中哪些地方常用到万以上的数。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评析:
周俊(小学高级教师):西山区棕树营小学唐启盾老师执教的“亿以内数的认识”一课,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这一课程理念。这节课有以下特点。
1?郾准确把握学生的知识起点,生成新知识。在教学的起始环节,教师先问学生“以前学过哪些数位”,然后,让学生整理出万以内数的数位顺序表。接着,问学生用以前学过的万以内的数的读法能不能读出这些数。学生回答“不能”,因为“数位不够”后,教师进一步启发:“要读出这些数,还要学习新的数位。你们知道哪些新数位呀?”从而引出“亿以内数的认识”。
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是数学学习的知识性目标。“亿以内数的认识”的知识点是:亿以内数的读法,认识并理解对应的计数单位、数位及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唐老师正确把握了学生的知识起点(万以内数的读法、写法、数位顺序),将万以内数的数位知识顺势迁移到亿以内的数,进而生成了“新的数位”,使新知识的学习底蕴厚实,过渡顺畅。
2?郾结合实际,合理预设、自然生成。在教学的第二环节,唐老师结合实际对教材进行了加工处理,将“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换为“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由于使用了人口普查的最新数据,克服了教材内容的滞后性,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这些数据的特征,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这些数学信息有什么特点?”学生准确地说出这些数很大,比我们学过的数大得多。自然生成“大数”的概念。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体现数学活动的教学。
在教学的第三环节,教师先出示云南省、昆明市及西山区的人口数让学生观察,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经验尝试读亿以内的数。
不同的读法(教师尚未订正),折射出新旧知识的冲突,学生产生了急需解决问题的愿望,于是教师顺势提出:“要准确地读出这些数,还要知道哪些知识呢?”自然进入对新的计数单位的探究,使掌握大数读法的关键性知识得以突出。
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数位以及“数级”是第四教学环节的重点,也是认识亿以内数的关键。为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复习“一千一千地数,十个一千是一万”的基础上,提出:“如果我们要一万一万地数,十个一万是多少呢?”接着,让学生用计数器一万一万地拨珠子认识十万,如此反复,相继认识百万、千万、亿等计数单位以及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唐老师以组织者、引导者及合作者的角色,预设并参与了学生的数学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数学活动过程,在实践中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学习,逐步形成数学能力。
要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充分了解学情,课前充分“预设”,课中适时引导“生成”,真正实现“为学生的发展而教”。
李静(小学高级教师):教材虽然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蓝本,但并不能因此成为“圣旨”,因为它要面对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学生,教师应在充分理解教材和把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对教材进行适当重组,甚至超越教材,让教材与时俱进。如,“亿以内数的认识”一课,唐老师就是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的基础上,对教材情境图进行了合理的改动。教材中的情境图出示的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这些数据认识大数。而唐老师为了让教学素材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学生,把情境图换成了2010年我省人口普查的数据(云南省45966239人,昆明市6432000人,西山区670300人),这样的变换让学生产生了对数学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赵艳(小学高级教师):我们允许学生出错,也正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错误是一种反正,可以促进学生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推动学生主动地建构和发展。数学教学活动如果只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那肯定很枯燥乏味,所以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自我否定”往往表现为学生对自我错误的再认识过程,所以课堂中出现的“错误”具有教学价值,教师处理得当,课堂会因为出现错误而鲜活起来。唐老师在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时,课一开始便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2010年人口普查的资料中引出数据,然后鼓励学生大胆试读。学生试读中出现“六十万七万三百”、“六十七零三百”、“四千万五百万九十万六万六千二百三十九”等错误读法时,“错误”成为在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宝贵资源。这时,唐老师并没有立即做出判断,而是将学生试读的信息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进行判断。不同的读法使学生的认知发生了碰撞与冲突,“错误资源”成为了教学新知的出发点,成为了学习的新契机。究竟亿以内的数怎么读才是正确的?这一疑问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探究活动由此展开。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回忆旧知,计数器演示等活动,发现了读较大数要进行分级,知道了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数级、数位,在掌握了数位顺序表以后,学生自主地发现了试读数时出现的问题,从而纠正了各种错误读法,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唐老师在教学中善于利用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资源,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对先前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再思考,以求得新的深入认识。唐老师的这一教学尝试值得我们借鉴。
杨粉英(小学一级教师):课堂的主体是一个个鲜活而各不相同的生命体,教学过程又是一次次思维的碰撞。因此,教学中出现教师预设之外的生成时有发生。对于课堂教学中的各种生成,有的教师充耳不闻,有的则有意将各种有价值的生成拉回到自己的预设之中,这是忽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悟的做法。然而,唐老师执教的“亿以内数的认识”却给人与众不同的感受。
事实上,唐老师在课前的工作与其他教师是没有区别的,同样是对教学进行精心的预设,同样制作了课件,课堂也出现过预设之外的生成,而不同的是对待课堂生成的处理方法。面对预设之外的生成,唐老师并没有回避,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不停地调整自己的教学。例如,幻灯片的出示,就是依据学生的需要进行选择。与那些按部就班地实施自己的预设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堂教学相对照,唐老师这节课的教学显得比较“乱”,然而,这种“乱”实质上是尊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懂得与学生交流,善于分析学生的思想,这样的“乱”也彰显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因此,教师不要怕“乱”。这里所谓的“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出现了意外,而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来调整自己的教学,不是混乱。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影!”
刘松英(小学高级教师):学生在学习新知前,绝不是“一张白纸”,他们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从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入手,确立适应学生的教学起点,这样的教学学生才会感兴趣,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一课,如果老师按部就班地把数级、数位、计数单位和读、写法一一罗列给学生,相信学生能学会,但课堂就会是一潭死水,何谈兴趣的培养?唐老师教学这一课时,开课就给出了一组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数据:第六次人口普查后西山区(670300人)、昆明市(6432000人)、云南省(45966239人)的人口简况,提出问题:“这些数与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学生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由于学生已经学过万以内数的认识,因而在比较中自然而然地建立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有的学生还知道十万、百万等计数单位,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起点来确定新的教学起点。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进行试读,学生读成四千万五百万九十六万六千二百三十九、四千万五百万九十万六万六千二百三十九、四千五百九十六万六千二百三十九……教师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哪种读法正确,而是引导学生把这个大数写在数位顺序表上,让学生体会“位置值”的概念后再引导学生讨论哪种读法正确。这一系列的活动,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探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学生一直处于积极参与的状态,急于想知道到底怎么读才是正确的,有着强烈的交流、表现自我的欲望,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获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关键词:诗词教学;梦江南;课堂实录;思考
高中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如何?相关数据表明,2012年10分分值的江苏高考古诗词鉴赏全省均分仅3.39分,如此低的得分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古诗词教学效率的低下。古诗词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教师教学功利化和文本解读能力薄弱,学生对古诗词学习兴趣不浓,教学中师生对古诗词整体感知缺失、教师缺乏古诗词情境创设……本人曾听过一位老师执教温庭筠的《梦江南》(千万恨),听完后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效性这个问题有了进一步思考。
一、导入环节
师:喜不喜欢诗?生:不喜欢。师:为什么?生:难!读不懂!师:诗歌真的有想象的那么难吗?我们不妨来解读一首2012年高考短词温庭筠的《梦江南》。
二、整体感知
(生读词)师:读得怎样?生:太快了,太平淡了。师:为什么?生:读诗要依据诗歌情感。师(微笑):诗歌最浓烈的情感是什么?生:恨。师:“恨”的程度怎样?生:“恨”多、重。故应读得低沉、缓慢一些,一些表示“恨”程度的词,比如“千万”“天涯”应强调一下。师:(赞许)你善于抓住情感与诵读之间的关系,那你范读一下。(生掌声,师范读,生齐读)
三、品味“恨”意
师:“恨”在诗歌中体现得很明显,恨什么?生:诗人因思乡而怅恨。师:从哪里得出此论?生:从词牌《梦江南》看出来的。(此话一出,全班哗然)师:同学们同意他的看法吗?生:不同意。因为词牌不等同于词的题目,词牌规定词的曲调,而词的题目往往与词的内容紧密相关。师:(鼓励)能举些例子吗?生(全班学生一起补充)《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师:很好,同学们能将教材与新诗知识打通,做到了知识的迁移。生:还有问题,词主人公在很多词中不完全等同于词人本身。比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明显是“男子作闺音”,欧阳修《蝶恋花》亦如此。师:再次解释词牌和抒情主人公,并追问:再读诗歌,你觉得主人公是怎样的形象?(生各抒己见,师点评,全班比较一致地认为是思妇。)生:从关键字词句中看出来。生:从词的意象中看出来。生:依据知人论世方法探究。生:根据积累,联系词人同一词牌名的作品《梦江南》(其二)探究(以上具体分析省略)(最精彩之处是对“摇曳碧云斜”的理解。)生:“碧云摇曳”是指天上的云飘荡,暗示女主人公内心的不宁。
师(微笑):你能抓住景物的特点并联系女主人公的处境,品味其内心情感,说得好。那“碧云”为什么指天上的云呢?生:碧云是古诗词中一个常见的意象,我们学过“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也学过“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生:我们还学过“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与“碧云”似乎都染上了悲伤之情。师:看来在我们学过的诗词中,“碧云”往往与悲伤联系在一起。还有哪些景能暗示女主人公的心情?生:“碧云斜”暗示时间是傍晚,表明女子心情的低沉。师(赞许):同学们能联系所学知识,学会知识的迁移,表明同学们诗歌鉴赏能力水平不错。生:老师,我觉得“碧云”指女子的发饰,“碧云斜”指女子头斜歪着,一幅因思念而心神不宁的样子。师(鼓励):你的见解真的是一鸣惊人啊,估计高考命题者都没有想到这一点,说明我们同学敢想!
四、总结与扩展
总结:古诗词鉴赏的整体感知离不开上述几点方法,但具体的方法必须建立在对诗词整体的感知上。扩展:比较温庭筠两首《梦江南》,探究闺怨诗的独特意象。
五、练习巩固
这节课师生互动性强,老师用自己的语言包括肢体语言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逐步揭开诗词的神秘面纱,最终解决命题者设置的问题。这节课,对高中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有如下启示。
(1)教师要强化自身综合素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偏重技巧来应付考试的教学,充满急功近利的味道,对学生思考力、领悟力、学习兴趣是戕害。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摒弃功利,学会等待学生的成长。从古诗词专业教学的角度,教师应提高自己的诗歌解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古诗词鉴赏的途径。教师提高自己诗歌解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读书。不仅要读古诗词、诗歌评论、文学理论,还要涉猎其他书籍,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该课堂实录中,教师指导学生从意象、典故、知人论世、表达技巧、情感各个方面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教学语言亲切,表情柔和,反映了教师基本功的扎实。
(2)以诵读来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当前古诗词课堂教学方式往往以教师讲解、学生听记为主,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主要是师生对话,很多时候对话流于形式,学生活动的单一也蚕食着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诵读可以让学生体会自我存在的主体地位,强化了学生与老师、同学的交流,学生的课堂表现时间和机会得到了保证。同时,“诵读者将文本转化为有声话语的过程是一种探究”。
上述课堂实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包括学生个体、老师个体、学生集体的诵读,整体上感知诗歌的“恨”意。学生积极参与诵读,课堂活动方式得以丰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增强。
(3)辩证地对待古诗词的整体感知教学。古诗词教学中知识点分解式的教学方式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意境,因此整体感知对于诗歌教学尤为重要。但“整体感知(把握)”“与段、句、字词的关注不但没有冲突,相反主要体现在对段、句、字词的关注,除非那些字词等是‘非关紧要’(朱熹语)”。也就是说,教师必须在整体观照的前提下处理好古诗词教学中关系诗歌主旨情感的字、词、句等。
总之,古诗词教学的有效性探究必须建立在对教学现状的理性分析的前提上,这样相关的教学建议的实施才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肖培东.精彩是怎样“扎”成的[J].语文学习,2013(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苏教版)第八册第54~55页。
[教学目标]
(1)经历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探索乘法分配律的过程,自主感悟、理解和归纳乘法分配律。
(2)使学生在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比较、分析、抽象和概括的能力,增强用符号表达数学规律的意识,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使学生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乘法分配律。
[教学资源]
计算器、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等式
师:同学们,喜欢玩闯关游戏吗?想和老师一起玩吗?
游戏第一关:看谁算得快。
请看大屏幕:
(出示情境图,学生读题了解信息和问题:一件短袖衫35元,一条裤子45元,一件夹克衫65元,王阿姨买了5件夹克衫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
师:能快速的列出算式并求出结果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汇报时,提问不同的学生从而得到不同的算式,说出解题思路及算式结果)
师:同学们用了两道不同的算式求出了“一共要付多少元”,结果都是550元。那你们能把这两道算式列成一个等式吗?写写看。
学生写完汇报,教师板书等式。
师:如果老师把问题改成:王阿姨买2件短袖衫和2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会用两种方法列式解答吗?请快速算出结果。
学生汇报。
师:这两道算式也能写成一个等式吗?
生:能。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两个等式都是求一共要付多少元的,结果也一样。
师:怎样写?
生:(35+45)×2=35×2+45×2。
师:这一关咱们闯关成功,每人都得100分,顺利进入第二关:看谁看得准。
思考: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用闯关游戏穿插生活情境的方式开始了本节课的教学,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力,为学生进一步探索规律奠定了良好的认知和情感基础。
二、观察思考,自主感悟联系
师:先观察第一个等式: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联系?
生:他们都有45、65、5三个数。
生2:他们结果相等。
生3:他们都有“乘5。”
师:都是用什么去乘5的?
生:左边是用45和65的和乘5,右边是把45和65分开算的。
师:大家明白了吗?哪位同学再来说一下,这两道算式有什么联系?
生:两道算式一个是用45和65的和去乘5,一个是用65乘5加上45乘5,他们结果一样。
师:真的很会观察,那么第二个等式有什么联系?
生:第二个等式中左边算式用35与45的和去乘5,右边把35和45分开来去乘5再相加,左右得数一样。
师:同学们表现得真棒,每人再得120分,这一发现使咱们成功地进入第三关:看谁写的对。
思考:学生学习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具体、个别表象逐步到抽象,没有对于个体特点的感知就没有对于一类事物的整体感悟。这一环节使学生观察发现每一个算式左边和右边有着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与两个数分别乘这个数再相加结果相等。用语言表达算式之间的联系,是本节课的难点,不能为了突破难点而冲散了重点。所以要让学生自由表达发现,教师适时、适度地做一些整合与优化,但是不要拔高要求,不一定归纳成书上的结论。关于语言的严谨与规范可以放在下节课中逐步解决。一节课要有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或以后为,本是教法自然之道。
三、创造等式,深刻理解规律
师:像这样的等式你能写几组吗?
学生独立写等式,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位同学请互相检查一下,看一看你的同位写的对吗,每组的算式是否相等?
学生分组活动后汇报。
师:刚才大家写的算式结果都怎样?
生:结果相等。
师:这样的式子多不多?
生:很多。
师:很好,每人再加150分,现在咱们进入第四关看谁说得清。
思考: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内化过程,能说出这两个等式两边的特点,并不一定就内化为自己的认识,还要通过写,也就是自己创造出形式上和观察的等式一样的等式来检验并进一步内化。这是提出假设的过程,也是乘法分配律首次在学生头脑中表象的建立,规律是否具有普遍性,需要现在形式上找出这一类算式来,为下一步的验证提供素材。
四、归纳总结,抽象表达规律
师:观察这些等式,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学生陷入了沉思。
师:这些等式,左边和右边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结果都怎样?请大家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把你的发现和别人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发现等号左边的算式都是两个数和起来去乘第三个数,右边都是把这两个数分开来与第三个数相乘,积再相加。两个算式结果是相等的。
师:你们听明白了吗?谁再来把你们组的发现说一说。
生:我们发现:两个数的和乘一个数等于这两个数分别乘那一个数再相加。
师:其他组的同学发现是这样吗?
生:是的。
师:那你们能用其他的方式把你们的发现表示出来吗?
生:(a+b)×c=a×c+b×c
师:这里的字母分别表示什么?
生:a和b表示两个先加起来的数,c表示都要和它相乘的数。
师:你的意思是说,a和b表示两个加数,c表示乘数是吗?还可以怎样表示?
生:(?荦+)×=?荦×+×
师:我们发现的规律可以用字母表示,也可以用图形来表示。这个规律就是乘法分配律。板书课题。这是最难闯的一关,我们顺利过关,大家想给自己打多少分?
生:180分。
师:老师觉得应该800分。
生齐:耶!
师:不过学了就要会用,下面进入第五关:看谁用得好。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露珠(课件出示小露珠的图片),你们喜欢它吗?
生:喜欢。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跟它交朋友,再次走进童话世界。首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她的名字!
(生齐读课题)
师:(出示小露珠组图、音乐,展示小露珠的形成过程)秋风起,天气凉。夜幕降临了,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出现了一颗颗小露珠……小露珠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生一边欣赏多媒体画面,一边和教师背诵第1自然段的文字)
【点评:为了唤起学生的记忆,形成鲜明的印象,沈教师在导入新课时,通过课件将课文语言转化为声、形、色一体的精彩画面,再现小露珠的形成过程,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情景体验,进一步感受小露珠的生动可爱,全身心地进入到相应的情境中】
二、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体验情感
师:多么活泼、多么顽皮的小露珠啊!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2―5节,想想:这几节内容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5节)
师: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说说这几节内容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生读第5小节)
师:你的眼睛真亮,请同学们再自由读2―5自然段,想想小动物们为什么喜欢小露珠。用波浪线把小动物夸奖小露珠的话画下来。(板书:小动物们)
(生自由读第2―5小节,边读边思考)
师:青蛙是怎样夸奖小露珠的呢?
生: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生回答后课件出示该句子)
师:小青蛙眼中的小露珠有什么特点?
生1:像钻石一样闪闪发亮。
生2:像钻石一样光芒四射,金光闪闪。
生3:看上去光彩熠熠。
师:(多媒体展示钻石图片)说得真好,再来看看图中的钻石,它是多么闪亮啊!(板书:闪亮)
师:小露珠有多“闪亮”?谁能读出小露珠的“闪亮”?
(生跃跃欲试,有感情地赛读)
师:小蟋蟀是怎么夸奖小露珠的?
生: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生回答后课件出示该句子)
师:小蟋蟀眼中的小露珠有什么特点?
生1:透明。
生2:明亮。
生3:一眼望穿。
师:教师来自中国第一水晶之乡――宝应县西安丰。(出示水晶珠子,走到孩子们中间)你们来好好观察它,体会小露珠透明的特点吧!(板书:透明)
师:谁能读出小露珠的“透明”?
(生争先恐后,有感情地赛读)
师:小蝴蝶眼中的小露珠又是什么样的?
生: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生回答后课件出示该句子)
师:小蝴蝶眼中的小露珠有什么特点?
生1:圆圆的。
生2:润润的。
生3:滑滑的。
师:(多媒体展示珍珠图片)说得真棒,抬头看看图中的珍珠,多么圆润的珍珠啊!(板书:圆润)
师:(出示珍珠)教师今天也带来了珍珠项链,同学们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感觉一下珍珠的圆润。
(生兴致勃勃,通过感官来体验)
师:小露珠的“圆润”该怎样读出来呢?
(生有感情地赛读)
师:瞧,小露珠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回顾板书)
【点评:在讲三个比喻句时,沈教师巧用身边的教学资源,把他们家乡的产品带到了课堂,他像个魔法师一样,一会儿掏出水晶,一会儿又摸出了珍珠,我当时就想:好场面,课堂俨然成了一个家乡产品的推介会,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沈教师手拿水晶、珍珠,他让学生亲眼看一看,更让学生亲手摸一摸,让孩子们发自内心地很真实地感受到什么叫“像水晶那么透明”“像珍珠那么圆润”,对词语“透明”“圆润”的理解水到渠成,更让学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到小露珠的美】
师:作者不仅抓住了小露珠的不同特点展开描写,就连三种小动物的动作也写得不一样,找一找。
(生按要求读、找、画)
师:来,交流一下我们的发现。
生1:小青蛙是蹦出来的,她说:“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师:(多媒体演示小青蛙蹦过来时的动作)小青蛙蹦蹦跳跳的,非常调皮,“蹦”字用得多好啊!
生2:小蟋蟀是爬出来的,她说:“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师:(多媒体演示小蟋蟀爬出来时的动作)小蟋蟀爬到草秆上,非常可爱,“爬”字用得多准确啊!
生3:小蝴蝶是落在花朵上的,她说:“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师:(多媒体演示小蝴蝶落下来时的动作)小蝴蝶落在花朵上,非常轻盈,“落”字用得多妙啊!
师: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三句话。
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今后我们在写作中也应该这样,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
【点评:在理解“蹦”“爬”“落”这三个描述动作的词时,沈教师运用了先进的电教手段,用动画出示了这三个动词,画面非常可爱,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兴趣很浓。通过动画展示,透过“蹦”感受到了小青蛙的活泼、可爱,透过“爬”感受到了小蟋蟀的慢吞吞,透过“落”感受到了小蝴蝶的轻盈、优美。这样,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更能有感情地朗读好这三段话,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还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对今后写作也很有帮助】
师:同学们,现在教师就是小露珠,你们要么是小青蛙,要么是小蟋蟀,要么是小蝴蝶,让我们一起来演一演这个片段。注意,说话的时候要有礼貌――
师:早哇,勤劳的小青蛙。
生: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师:早哇,可爱的小蟋蟀。
生: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师:早哇,美丽的小蝴蝶。
生: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师:早哇,会唱歌的小青蛙。
生: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师:早哇,会弹琴的小蟋蟀。
生:早哇,像水晶那么透明的小露珠。
师:早哇,会跳舞的小蝴蝶。
生: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
【点评:对话情境的创设能够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沈教师将自己扮演成一颗小露珠,借助美妙的音乐、亲切的体态语言,营造出了轻松的课堂氛围。然后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的角色转换,鼓励每一个学生融入课文情景,把自己当做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争先恐后地与小露珠打招呼。在师生愉快的情境对话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主动交际和礼貌用语的意识也增强了】
师:多么美丽、可爱的小露珠啊,小动物们都喜欢它!
师:为了充分表达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教师为大家准备了几个句式,谁来试着说一说?
(屏幕出示:1. 因为小露珠像________那么__________,像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像__________那么________,所以,小动物们都喜欢它。
2. 小动物们都喜欢小露珠,是因为它像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像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像________那么_________。
3. 小露珠像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像_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像_________那么__________,因此小动物们都喜欢它)
(生根据板书将句子补充完整,体会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
【点评:本单元的练习中有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教学中,沈教师巧妙地将这一语言训练点和感悟小动物们喜爱小露珠的原因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与文章的角色产生共鸣,生发对小露珠的喜爱之情,对角色的移位体验也在一次次角色的把握、理解中升华】
师:小露珠不仅赢得了小动物们的喜欢,还给植物们带来了变化。给植物们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看一看。 请大家轻声地读课文第六自然段,并用笔画出植物们发生变化的句子。(板书:植物们)
(生读描写植物们发生变化的句子)
师:(课件出示:霞光中,小露珠光彩熠熠……格外精神)同学们, “所有的植物”指哪些?
生: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
师:哪一句话具体写出了植物们“格外精神”?
生: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
师:多美的句子啊!把什么比作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这个句子把植物们比作了俊俏的小姑娘,我感受到植物们非常美。
师:说得很好,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这个句子还把小露珠比作了美丽的珠宝,我感受到小露珠也很美。
师:同学们不妨想一想:是谁把植物们变得这样美丽、这样精神?
生:是可爱的小露珠。
师:是呀,小露珠滋润了万物,润物细无声。(板书:格外精神 生机勃勃)
师:多美的一段话啊!谁来读读这一段话?读出小露珠的美丽、植物们的美丽。
(生1看着课件,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小露珠的美、植物们的美)
(生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植物们的美,读出对小露珠的赞美之情)
师:(突出几个加红色的词语)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注意突出几个加红色的词语。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棒,现在教师来考考你们的记忆力,我来去掉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看看谁能读得很棒。
(生争先恐后,有感情地朗读)
师:你们真聪明,下面教师再提高难度,想不想读?
生:想!
师:那好,教师现在去掉几个句子,谁来试着读一读?
(生兴趣盎然,有感情地诵读)
【点评:在阅读教学中,沈教师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通其情、意会其理,让学生从诵读的实践开始,获得认知,形成情感,产生感悟,通过反复的诵读来体验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以及蕴涵的美】
师:花草树木十分感谢小露珠把自己打扮得如此美丽,如果你是植物中的一员,你会怎样感谢它呢?
(屏幕出示说话练习:“谢谢你,小露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
生1:“谢谢你,小露珠,是你让我变得那样精神。”紫红的喇叭花说。
生2:“谢谢你,小露珠,是你滋润了我们。”金黄的向日葵说。
生3:“谢谢你,小露珠,是你让我们变得那么俊俏,那么光彩熠熠。”碧绿的白杨树说。
师:说得真好,除了这几种植物,其他的植物们会怎么说?比如,火红的枫树、喷香的桂花、雪白的……
生1:“谢谢你,小露珠,请你慢点走,我多想再和你玩一会儿呀!”火红的枫树说。
生2:“谢谢你,小露珠,光彩熠熠的小露珠,你明天还要来呀!”喷香的桂花说。
生3:“谢谢你,小露珠,感谢你天天给所有的动物与植物带来快乐。”雪白的说。
……
三、 说演结合,引领学生角色体验
师:看到这么多花草树木在自己的滋润下变得那么俊俏、那么精神,小露珠可高兴啦!所以它更欢快地――
生:爬着,滚着,笑着。
师:它感到有一股热气袭来,怎么样了呢?默读最后一节,想一想:小露珠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渐渐地,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小露珠的身子也越来越轻了。
(出示这句话)
师:是什么原因使得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呢?
生:因为太阳公公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所以小露珠的身子越来越轻了。
师:再认真读读这个句子,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这句话中有两个“越来越”。
师:你能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吗?
(屏幕出示:1. 我们读的课外书________,知识也_______________。
2. 冬天到了,天气____________,我们穿的衣服__________。
3. 喜羊羊越来越____________了,他想的办法也越来越__________了)
师:你能学着这样子用“……越来越……”说一个句子吗?
生: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我们穿得越来越厚了。
生:夏天到了,天气越来越热了,蚊子越来越多了。
……
师:你们真能讲,以后写文章就可以用上这一组词语了。
师:小露珠变成了水蒸气,渐渐向空中飘去,大家多么希望把快乐天使――小露珠留住啊!
师:你看――向日葵__________。
生:向她点头。
师:你看――白杨树__________。
生:向她招手。
师:你听――喇叭花__________。
生:动情地吹奏着乐曲。
师:(出示课件、音乐)它们有许多话要对小露珠说。分别时,它们与小露珠说了哪些话呢?分小组讨论一下。
(课件出示:_______________,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点评:情感是表演的生命。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融入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声情并茂,将小露珠的无私奉献、动植物们的依依不舍发挥得淋漓尽致,对课文的角色进行了非常深刻的体验】
师:多么感人的场面呀!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当时的场面吗?
生1:依依不舍。
生2:依依惜别。
生3:恋恋不舍。
师:面对小伙伴们的挽留,小露珠笑盈盈地说:“_______________。”
生:伙伴们,我明天还会来的。
师:多么美丽,多么可爱的小露珠呀,它不仅自己美丽,还把快乐带给别人,把美丽留给别人。
师:小朋友们,学了这篇课文,你们喜欢小露珠吗?为什么?
(课件出示:我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1:我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很美丽。
生2:我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把快乐留给了大家。
生3:我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是那么闪亮,是那么透明,是那么圆润。
生:我喜欢小露珠,因为小露珠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
【点评:在学生自主参与的过程中,轻松愉快地注入自己内心的体验,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积极性,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 延伸拓展,续编故事
师:带着无尽的期盼、无尽的牵挂,夜幕再次降临了,小露珠又悄悄地来到了我们身边。你们看――(出示多媒体画面)
(生欣赏课件演示的小露珠画面)
师:这次,小露珠来到人间,又会遇到谁呢?又会发生怎样的趣事?请同学们在课后都来当一次小作家,以“又见小露珠”为题,写一个童话故事。
生:好的。
【点评: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可以以童话的方式,通过写作实践延伸学生的阅读。学了《小露珠》,学生对童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样的作业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深入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再一次在童话王国里遨游】
【板书】:闪亮
【摘要】我们都知道课堂是由许多提问串联而成的,追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抓好这一环节就能使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事半功倍。本文简介了“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及其重要性,并通过具体案例《变压器》说明了如何具体实施这种教学模式,重点强调了“追问”的时机和“问题”设置的梯度性。
关键词 问题;结论;追问
一、“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何为“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追问就是指学生在学习中对某一物理概念、定理、定律已初步理解,但还没有完全掌握其内涵,和所要求达到的知识理论之间还有一定的差距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设置一些富有层次性的提问启发学生,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由已知领域顺利地过渡到未知领域的一种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课堂是由许多提问串联而成的,因为课堂提问是学生思维的向导和路标,又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的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而课堂追问是在提问基础上延伸和拓展的,它把学生所要学习、掌握的知识、方法、所要形成的技能,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一环紧扣一环地追问。课堂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所以对“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如何实施“追问式”课堂教学模式?打个比方,如果把课堂教学比作高塔的话,追问就是课堂教学进入佳境的梯子。这个梯子如果能适时搭好,学生就会更上一层楼,眼界将更宽阔,思维将更活跃。一堂课,若能搭好几个这样的好梯子,学生学习就会出现几个。所以问题设置的梯度性和追问的时机是实施有效追问的关键。下面通过具体实例来说明。
二、课堂教学实录
案例:变压器(教科版)
课前预习:
【问题1】各种不同的用电器所需的电压不同,请你调查一下身边的用电器额定电压各是多大?怎样才能满足各种用电器的电压需要?
【问题2】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些场合见过什么样的变压器?在你见过或使用过的家用电器中,哪些可能含有变压器?
【问题3】在确保安全和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从家用电器里拆下一个变压器,观察它由哪几部份组成,各有什么作用?试画出变压器的实物简图和电路符号图。
实验探究:
1.探究变压器是如何改变电压的:
按下图连接电路,打开电源开关后,观察灯泡是否发光?
【问题1】原线圈接恒定电压,跟副线圈相连的灯泡发光吗?为什么?
【问题2】原线圈与交流电源相连,跟副线圈相连的灯泡能发光吗?为什么?
结论:变压器的工作原理:电磁感应
能量转化过程——
2.探究变压器副线圈电压与哪些因素有关:
猜想:副线圈两端电压可能与那些因素有关?
验证方法:使用什么方法验证?
设计实验:利用多用电表、可拆变压器、学生电源,参考下面的电路图和实验步骤完成以下实验探究:
分析实验误差原因
【问题1】如果取下一块铁芯,看副线圈电压是否变化?说明什么原因?
【问题2】手机充电器正常工作后,用手摸一下外壳,有什么感觉?说明什么原因?
结论:电流通过变压器线圈时会发热,铁芯在交变磁场的中也会发热。所以,变压器工作时存在能量损失。没有能量损失的变压器叫做理想变压器。
3.变压器的电流比
【问题1】变压器既是改变交流电压的装置,又是电能的传输装置。如果变压器没有电能损失,那么变压器的输入功率与输出功率有何关系?
【问题2】利用变压器的电压比公式和功率关系,推导原、副线圈中的电流与匝数的关系。
结论:因为理想变压器没有能量损失,所以P1=P2,U2I2=U1I1,
教学反思:变压器的相关知识本身比较抽象,可以看出,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引出重难点内容,同时再通过简单易操作的形象实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这样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让学生感到认知的梯度不大,容易跨越,对学习充满信心,另外课堂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激发其积极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小学 兴趣 媒体教学 快乐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78-01
在实际教学中,美术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美术课堂教学,也是小学开展创意教学的主要渠道之一。在小学美术创意教学的实施过程中,美术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小学美术教材,科学、合理的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案。通过为学生营造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学美术课堂实施创意教学的路径,为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美术是一种艺术,可以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美感。但目前,由于小学升学压力、老师教学方式不当等原因,我国很多的小学生都不怎么喜欢上美术课,认为美术课枯燥乏味,毫无乐趣可言。
二、鼓励探究,激发学生的想象欲望
在美术课中,学生通过教师的讲解、对范画及优秀作品的欣赏,对于作画大都心中有数。但是,许多学生喜欢“依葫芦画瓢”,尽管有些学生表现得还相当不错,但就其作品而言却缺乏创造性和个性。学生的思维的发散性和独特性是需要培养的,教师要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冒险尝试,在引导他们动脑动手大胆探究的实践中,激发他们想象的欲望。
三、将多媒体教学融入到美术课堂教学中
在实际教学中,教学传播媒体是教学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缺少一定的教学传媒,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就会失去有效的保障。美术,作为一种视觉艺术,在创作以及欣赏的过程中,都需要通过视觉来完成。因此,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在小学美术教学课堂,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可以向学生展示生动、形象的美术教学内容,并通过独特、灵动的色彩变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性。其次,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小学美术课堂,美术教师还应考虑如何实现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在构思活动中插上想象的翅膀,不断的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
四、营造活泼气氛,构建快乐课堂
在我国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之所以对学习美术缺乏兴趣和热情,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美术课堂上缺乏学习美术课堂的气氛,由于种种原因,在我国,老师一直都是处于主体地位,老师有着绝对的权威,加上升学的压力等,使得在我国小学美术课堂上的气氛一直都是严肃、紧张的,这种气氛下,要想使每个学生都保持学习美术的兴趣和热情是很困难的,就更别谈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了。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受外界环境影响很大,希望在一个氛围友好的课堂上学习。为此,在小学美术课堂上要想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应该营造活泼气氛,构建快乐课堂。为此:
1.教师要面带笑容走进课堂
小学生由于生理、心理发育还不健全,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特别是受老师的影响较大。老师的情绪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气氛。如果老师面临僵硬的进入教室,孩子一看到老师面部僵硬,没有笑容,肯定就会认为老师心情不好,就会在课堂上与老师交流中畏首畏尾,生怕惹怒老师,这样的课堂氛围肯定是严肃的、紧张的,课堂教学质量肯定也是有限的。微笑是联系师生情感的纽带,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是创设和谐的、协调的教学氛围的重要手段。因此,要想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教师一定要面带笑容走进课堂。用微笑来打动学生,亲近学生,使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是慈爱的。
2.注重使用幽默语言
一、 在导学案教学中尝试运用单元教学模式
导学案可以指导学生系统全面地把握知识内容,它克服了学生学习语文时的盲目性和片面性,对学习新课作用尤其明显。导学案好比半个老师,能提供及时的指导,还可以为课堂教学提供丰富、具体的内容材料,更有利于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效率,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当然,导学案的运用也有其不足,对于出现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单元教学模式优化学案来帮助解决。
现行语文教材以单元形式编排,这种单元教学模式比单篇教学模式具有种种优势。那么,如何利用单元教学模式的优势,优化学案运用呢?一是利用单元教学设计的整体性优势,指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二是利用单元教学内容相连性的优势,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科知识规律。具体设想是在教学中以单元为主,通过字词及文学常识教学、内容解析教学、主题教学、写作特色及艺术手法教学四个方面设计学案。在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以学案为主,教师给予学生课堂时间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用1-2课时完成初步学习。
二、 在导学案教学中融入多媒体教学
单纯运用导学案上语文课,感觉课堂是死气沉沉的。怎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在设计学案的时候要尝试运用多媒体。教学内容制成PPT课件后,图文并茂,形象鲜明,它增加了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能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和音像的不断冲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创造热情,为他们语文学习、智力培养、素质提高提供有效途径。如教学《三峡》,导入可通过观看视频《三峡掠影》、《三峡的孩子爱三峡》等,在悠扬的长调中,在优美的画面里,让学生步入音乐天堂。音乐与图片的魅力激发了学生了解三峡的兴趣,从而弥补了导学案的不足。
三、在导学案教学中积极倡导小组合作探究模式
合作探究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模式,特别是对于语文学科非常有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但是却没有明确的探究目的和方向,实质上就是教师并没有把合作探究和学案有效结合起来。因此在运用学案时教师要把教学过程中需要学生合作探究的问题和资料设计到学案中,并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方法等的指导,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对学生的指导等相关的资料呈现在学案上,起到类似多媒体一样呈现文字的作用。这样,学案和合作学习就能有效结合,合作学习必定会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导学案式课堂教学“活”起来。
四、 在“导学案式”课堂教学中实践拓展延伸
拓展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没有拓展学生肯定学不好语文。在设计学案时需运用好学案的自身优势——呈现的方便性,将需要拓展的资料和内容呈现在学案上,这些内容可以是写作训练,也可以是典型阅读、相关资料、中考链接、名言警句、诗词积累等。这样既对课本内容有了拓展延伸,又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