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发展的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公交优先;公交企业;发展方向
前言:城市公共交通是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也是关系到民生大计的重要事业。城市公共交通的健康有序发展不仅能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同时也能为城市的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下面将对城市公交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仔细的研究。
一、城市公交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张家口市的从地形上看呈现哑铃状,人口在桥东和桥西区比较密集,而高新区人口则比较分散。因此公交路线主要集中于桥东和桥西区,向乡镇等方向的公交路线比较少,发车的班次也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城乡公交的发展。
(一)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首先,张家口市的中心城区道路资源明显存在着不足,路网的结构也不够合理,城市的道路建设已经无法适应快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机动车数量的快速增长。此外,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城市道路建设之间没有同步发展,很多的新建住宅和开发区并没有预留公交占用地,导致规划中的公交使用面积十分狭小,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着公交线路的运营和城市的交通发展。
(二)公共交通网络不完善
当前我国很多的城市都重视起公共交通的发展,虽然已经建立起了公交运营路线网络,但与张家口市一样仍然没有形成公交汽车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干的交通网络。目前张家口市的居民出行普遍依靠公共汽车、自行车或者步行,严重的缺少立体化公共运输网络。
(三)运营服务水平低
张家口市是一个人口密集的城市,由于人口众多再加上缺少大容量的公共交通网络,导致张家口市与我国很多的城市一样存在着运营水平低等问题。尤其是在早晚的高峰时段,城市交通严重堵塞,很多的线路在高峰时期的运行速度平均低于20公里/小时,甚至繁华路段会低于10公里/小时,还不如自行车的速度。
(四)缺乏整体规划思想
城市规划建设中应将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进行统一的规划,但当前张家口市并没有这样的整体规划概念,导致交通运营和管理都给城市居民的出行带来了麻烦。此外,在综合运输上没有整体规划,导致各种运输方式之间衔接不当,直接的对城市交通产生不良影响。
二、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对策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现代交通枢纽能将公交车、地铁和出租等交通方式联合在一起,形成中转或者交接,从而实现各种交通方式之间的组合,有效减少城市的交通压力。对此,城市应当积极的进行基础设施完善,加快枢纽站的建设,逐渐的将平面交通换乘,发展成为立体化的交通枢纽换乘。
(二)全面优化交通网络
张家口市的交通网络属于比较普通的交通线路,通常都是营点行驶,到站停车。长久以来这样的交通网络不利于城市的交通发展,对此,应加快速度向快速、普线和支线三网进行发展。在张家口市的主要城区和人口密集的区域建立快速公交网,建设起公交专用线路,这样一来车辆的行驶速度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同时也能加大交通的运输量,以此来满足乘客的出行需要。普线网则是为了满足城市区民日常较短距离的出行需要。支线网有着线路短,周转快的特点,可以满足居民到车站和机场等主要的交通换乘需要。通过这样的交通网络建立,将有效的提升公共交通对居民的吸引力,同时更好的满足居民出行需要,为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三)提升运营水平
当前张家口市的公交车价格比较统一为一块钱,持公交卡则打八折。这种统一的票价虽然能给市民的优先交通出行提供一定的方便,但同时也缺少了针对性的差异化服务。城市公共交通属于公益,应该根据不通居民的需要来建设出相应的差异体系。例如开辟专线的旅游景点观光路线,以此满足外地游客的旅游需要。或者建立起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专线公交,为上班族提供更多的交通方便。
(四)形成科学管理思想
应积极引入现代化技术手段,提升公交运营的管理水平。当前的张家口收费体系应用比较早,但每个系统之间缺少相应的联系,导致资源的共享性比较低。对此,应积极的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加快智能公交系统的建设,努力提升公交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合理安排公交运作,保证高效率的运营,使城市的公共交通运营能有良好的发展。
(一)向绿色公交方向发展
绿色公交也就是从节能减排的方向出发,走低成本、低消耗的路线,为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首先,公交企业可以着手对绿色公交做宣传,将公交的便利性传递给居民,鼓励居民乘坐公交车,少开小汽车,为城市的环保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此外,也可以在公交车辆上通过车载电视或者报刊等向市民宣传绿色出行的概念,让城市居民能深刻的认识到绿色环保的重要性。
(二)向智能公交方向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智能化管理越来越深入人心,将现代信息管理和网络控制等技术应用与公交系统管理中,构建起现代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公共交通的运输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以此为乘客提供更加稳定和舒适的乘车环境和交通服务。信息化和智能化的管理模式既是公交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提升交通运营效率的最佳途径,为城市交通网络的发展提供更加有益的帮助。
(三)向实现公交效益发展
公交企业的健康发展需要建立在公交的持续运营之上。对此,公交企业必须要统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通过企业的经营管理强化和服务提升等方面来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首先应强化企业的成本管理建立起严格的管理制度,坚持走低成本,低消耗的道路,以此为企业经济效益奠定基础。其次,应不断强化企业的运营效率,通过智能化手段为企业的运营提供便利。也可以在保障公交的正常运营上进行一些增值业务,例如以车体为载体进行广告租赁,为公交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结语:当前,我国城市的发展中显然已经离不开公共交通,公共交通已经成为了城市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公共交通的健康发展,可以为城市建立起良好的形象,同时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否则将制约着城市的进步和发展。对此,我们一定要加以重视,努力的提升城市公共交通水平,为公共交通企业和城市的整体发展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 李佳.我国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研究[D]. 东北大学 2012
[2] 程爱军.从公共经济学视角分析“公交优先”政策解决城市公共交通问题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 社科纵横. 2008(05)
[3] 王永胜,周伟.中国公交规制成本分摊模型及应用研究[J].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12(03)
关键词: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管理模式
工商管理是企业发展各项业务的基础和前提,对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工商管理是企业管理者的必备管理手段。但是我国市场经济起步相对较晚,与国外相比,我国的企业工商管理模式较为落后,不具备现代化管理水平,因此需要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有选择的借鉴国外的经验,形成我国自身的理论体系。
1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现状及问题
1.1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存在竞争,企业的竞争力关系到企业的发展,而企业管理水平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部分。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开放后采用市场经济,激发了市场的活力,给企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依旧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企业深入市场的程度不够,对于工商管理模式的应用停留在表面阶段,与自身发展和国情存在脱节现象,造成工商管理水平低下,无法发挥出其真正的价值。除此之外,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管理人员缺乏协调意识,没有充分挖掘用户的实际需求,企业内部各部分之间缺少有效的沟通与互动途径。并且企业管理观念的落后也是造成企业工商管理水平低的重要原因,大多数企业虽然引进了国外的工商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偏离其核心理念,忽视了管理的重要作用,整个工商管理机制形同虚设。而想要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最重要的就是完善工商管理机制,在实践中建设管理机制,积极关注市场发展动态,协调好市场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提高企业的工商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竞争力。
1.2企业对自身定位模糊不清。现代企业发展要求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明确的自身定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工商管理的观念丰富普及,多数企业为了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积极引进工商管理模式。我国经济体制的重大转变,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企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要求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市场的发展和自身的目标定位,制定合理的发展方向和路线。但是,我国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不能准确理解工商管理的思想以及市场与生产的关系,造成自身定位模糊。因此企业想要发展,必须要准确对自身定位,明确自身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市场的发展及时转变发展思想,改变发展方向,是自身的发展更加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
1.3企业经营模式落后,缺乏竞争力。虽然我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转变,但是企业发展并没有达到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多数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市场需求,经营模式不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缺乏沟通交流,协调较差,各个部门只关注本部门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与其他相关部门的对接,往往会出现生产的产品不适合市场的发展。在对市场规律的把握上,多数企业不能正确认识市场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内在特点,造成经营模式落后,降低竞争力。工商管理人员的素质也是造成企业经营模式落后的重要原因,由于我国工商管理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相关的管理人员的素质没有达到现代企业的要求,同时,缺少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时管理人员的知识无法得到及时的更新,会造成管理思想落后,决策缺乏科学性,竞争力较低。
2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
2.1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为了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工商管理要明确未来的发展的方向,明确发展的指导思想,使企业的发展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第一,企业要明确自身定位,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经济发展趋势,完善健全工商管理模式。深刻理解工商管理的核心思想,制定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自身发展思路,引导企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第二,完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吸取更多的优质人才,加强人才队伍的培养,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氛围,并且为员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要加强与先进企业交流,积极借鉴经验,弥补自身发展的不足,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创新管理模式,发展出一套独特的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管理机制。第三,对企业落后的管理模式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沟通渠道,加强企业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根据企业发展需要,要求相关部门定期举行会议,使各环节的发展都能适应市场的需要。同时引导员工和各部门关注企业的整体发展,增强集体意识。第四,企业要建立权责分明的管理制度,制定企业管理规章,要求员工严格遵守。对员工定期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增强员工的责任意识。采取合适的奖惩机制,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业务水平,促进企业发展。
2.2企业工商管理模式探索分析。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要制定合理科学的工商管理模式。只有科学的工商那管理模式才能促进企业科学长久的发展。首先,企业要意识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充分重视人才的作用,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工商管理队伍,同时及时对管理人员的岗前和岗中培训,更新管理人员的知识,是管理人员及时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知识,了解到先进的管理思想,能够更好适应现代化管理的要求,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准确性、合理性。其次,企业要做到合理的人员配置,优化工商管理人员的配置状况,做到人尽其才。结合市场要求和企业的实际发展,对人员进行有选择的培训,并且要明确人员的权责状况,建立权责统一机制,责任落实到人。同时要坚持贯彻按劳分配,完善员工的福利保障机制,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再者,企业要不断完善、建立工商管理机制,转变发展模式,提高现代化水平。积极借鉴国外的发展模式以及工商管理的理论思想,不断完善自身的发展模式,不能一味的照搬照抄,要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符合市场要求的发展模式,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除此之外,企业要意识到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企业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信息技术水平。同时要建立完善信息收集分析系统,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生产能够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利用互联网改变销售路径,转变企业的经营模式。最后,企业要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提高员工的参与意识与管理意识,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提升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发展。[4]
3结论
工商管理模式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我国企业的工商管理模式较为落后,因此需要进一步优化、完善,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与管理模式,践行企业科学发展观,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加强内部的沟通交流,同时政府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环境。企业要加强与市场的的协调,根据市场发展制定合理的工商管理模式,明确自身发展道路,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工商管理模式的作用,提高效益。
参考文献
[1]陈子琼.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J].大众商务,2010(16).
[2]胡庆泉.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J].知识经济,2012(6).
关键词:低碳背景;企业管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 X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51-0022-01
随着我国提出“节能减排”政策,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同时低碳经济也为企业的发展带来的许多投资机遇。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企业应及时的转变发展方向,增强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同时,把低碳经济管理引入到企业管理中,做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自身工作经验,对低碳背景下企业管理的发展方向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详尽的论述。
1低碳背景下的企业管理转变的必要性
现今全球经济体制都受低碳经济的影响,企业管理模式的转变势在必行。我国的企业在低碳背景下也应与时俱进,及时有效的调整管理模式,这是受企业自身需要和环境影响所决定的,所以必须进行转变以使企业能够顺应时代进步的需求,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地。首先,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环境和我国“节能减排”政策的集中体现,实行低碳经济可以使企业享受到更多优惠政策,同时帮助企业得到了许多发展机会,可以说改变以往的管理理念,实行低碳经济管理可以更好的为企业带来利润。其次,企业受环境发展的制约,需要改变管理模式以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低碳背景下,企业发展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就要求企业强化自身的管理措施,从“节能减排”入手改变运营策略。企业领导层和决策层都应该意识到低碳经济带来的变化,既社会经济大环境变化和竞争力的变化,只有顺应时展的需要,才能使企业保持“基业常青”。企业在发展阶段通过管理模式的转变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达到企业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
2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发展思路
低碳背景下企业必须要把握社会的宏观发展方向,通过绿色管理体制的建立来促进企业发展,这是一个长期且持久性较强的过程。绿色管理模式的制定和低碳经济政策的颁布,可以更好的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下面笔者就从几个方面进行绿色管理的论述:首先,企业要树立一种健康绿色的企业形象,这是企业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健康绿色的企业形象可以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得到许多机会,同时提升了企业的核心价值和品牌效应。通过形象的树立可以使更多的人了解企业,尽而增加了企业在社会的知名度,同时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力,对员工来说也会产生非常积极的作用,激励员工的荣誉感,强化了企业的凝聚力。另一方面企业形象的树立可以帮助企业占领产品市场,使产品的占有率得到显著的提高,提高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效益;其次,低碳环保理念的深入可以带业产品和技术的革新,从根本上减少了环境的污染,同时缩小了企业了支出和能耗,推动了企业向绿色生态保护的方向发展,对社会和公众来说都是有非常有益的。因此在绿色管理的指导下,企业就需要依靠技术改造和产品革新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尽可能减少这一过程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危害。具体来说,可以在生产过程中是使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循环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等。
3我国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管理方向所面临的挑战
我国企业在低碳背景下管理方向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产生这类问题的因素有很多,诸如:技术改造问题、产品革新问题、历史移留问题、环境因素问题等。但这类问题都是来自企业自身或外部环境,转变过程可以是循序渐进的,因为我国经济体制正处于转形期,企业要想“一步到位”很难,这就需要管理者能够从管理和政策上进行筹划,帮助企业完成低碳背景下的发展方向转形。
3.1市场环境的转变
现阶段我国经济正处在转形阶段,市场经济的运作已步入中后期,市场环境的转变已由原来的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企业在市场的占有率将决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就使得消费者成为了市场的主宰,而市场占有率的争夺就成为了企业之间竞争的焦点,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满足市场的需要,又要考虑到经济环境的转变,可以说是非常艰难。在这种形势下,企业自身一定要摆正自己的市场位置,在提高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必须做好宣传与服务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生产方式的变化
低碳背景下生产方式的转变是企业管理发展方向的根本,有的企业通过技术革新来改变生产方式,这可以大大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这种转变在实现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和弊端。首先是技术成本,企业在技术革新时需要进行成本支出,例如:购买新设计、引进技术人员等,这就无形的为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其次人员安置问题,新技术人员上岗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而对老技术人员来说,设备和技术的革新会使这部分人员下岗或跳槽,这也是需要一定的安置费用,无形的给企业带来了成本支出的压力;再次,生产模式的转形会使企业的工作流程产生变化,生产效率会有明显的下降,这就要求企业领导者能够激发企业职工的责任感、创造性和企业的凝聚力。
3.3 性质和规模变化
生产性质和规模的变化对企业的发展也会有深远的影响,这主要是由企业所从事的行业和社会责任所决定的。我国经济体制发生转变,同时又因为环境经济的大方向的变革,造成企业的性质和规模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要求企业在管理上采取适当和稳妥的措施,以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规模的变化往往体现在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因为管理方式的不同,企业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也不同,管理者要理清思路,准确定位,把企业的性质和规模掌握在可控范围以内,使企业能够良性发展。
3.4人的价值观和工作态度的变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人们的教育水平大大提升,知识面越来越广,接触到的新鲜思想越来越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及工作态度。人们越来越重视自己的专业技能能否在工作中的发挥,而不像传统社会看重的是单纯的经济报酬。所以,单单从经济利益角度来提高发挥员工的积极性越来越困难,管理人员应该采取多种激励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木材精深加工;情况分析;发展方向
随着我国森林的多年采伐,可采林木锐减,后续资源面临困乏,如何利用好现有资源,坚持可持续发展,扭转林业企业的危困,木材精深加工已是林企发展的必由之路。
1 情况分析
近年来,我省林区本着调整产业结构,合理利用有限资源,通过木材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使木材精深加工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正在走向规模化、产业化的轨道。
1.1木材精深加工生产企业少、规模小、产品单调、结构不合理。从现有的木材精深加工,产品的产量看,大批的原木没有在我省进行精深加工。除光明家具等少数企业外,大多数企业规模还不大,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要形式,产品主要以中、低档家具、人造板、卫生筷子、地板块等一些传统产品为主导。
1.2木材精深加工产品科技含量不高、质量不稳定、企业质量诚信度低。据调查,在我省有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的企业不超过10 %,即使一些企业有也是形同虚设,对生产无指导作用。在调查中发现木材精深加工企业有自检能力的企业极少,产品出厂仅凭眼看、手摸的形式检验。执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组织生产的占同类企业的不足1/3。采用合同、协议组织生产的企业占生产企业总数的一半不到。由此可以看出,我省木材精深加工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的比例很低,特别是小木制品生产企业执行标准不到位的情况更为严重,有相当一部分生产企业无产品标准。
1.3木材精深加工检验检测手段落后、产品开发能力低。我省是国内主要木材生产和木材精深加工基地,在木制品、家具、装饰装修材料等木材精深加工产品检验检测手段上投人很大精力,但由于资金、人员、场所等方面限制,截止目前,还存在一定的问题。2002年国家有毒有害物质10项标准实施后,购进了甲醛释放量检验设备,相继开展了人造板、家具的外观质量及甲醛释放量的检验工作,但由于资金不足,检验设备不配套、人员少等原因,对家具的物理力学性能、重金属含量等重要指标不能全项检验。同时,各企业的专业研究人员数量甚少,只有几家大型企业有产品开发能力,而且没有形成合力。
1.4木材精深口工企业管理者业务素质低,抗风险能力差。大部分企业的经营者的资本积累不是靠木材精深加工获得,只是靠现有的优惠政策而转搞木材精深加工生产,而又存在“现得利”思想,缺乏长远发展和设想。个体私营经济存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眼前利益,对长远发展虽有一些好的设想,但存在“一边挣钱,一边发展”的思想。
1.5一些主管部门报喜不报忧,有些地方为达到政府目标管理、招商引资任务,虚夸产量、产值搞假繁荣,影响政府决策。
2 发展方向及建议
2.1加强技术机构整合,形成科学发展观。随着我省木材精深加工产品结构调整的深入,建议成立以我省主要林区为主的木材精深加工科研与检测中心,该技术机构的建立将推动我省林区木材精深加工业的发展,从深层次解决现有木材精深加工企业技术力量薄弱、产品粗制滥造的局面。按照我省关于木材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战略,结合我省木材精深加工产品特点,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为母体,进行的技术改造,在利用好现有设备的同时,加快增添新的检验手段步伐,达到资源优化配置,以满足我省木制品、家具、装饰装修材料等木材精深加工产品的科研与检验工作的需求。改造的内容主要是由单一技术指标检验向多项综合指标检验迈进,由外观质量检验向内在的质量检验迈进。一是有毒有害物质方面,增添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等化学检测设备,解决看不见摸不着的对人体有害的物质问题;二是力学强度方面,增添表面漆膜、力学性能等物理方面的检测设备,解决产品的耐用性、使用功能等方面的检验;三是内在质量方面,增添胶粘剂、涂饰材料等综合性能方面的检验设备,解决产品的内在质量问题。改造后达到的目标:①能承担家具、装饰装修材料和木制品等木材精深加工产品的有毒有害物质、力学强度、外观质量等的全项检验;②能承担家具、装饰装修材料和木制品等木材精深加工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的委托检验和仲裁检验;③能承担全省木材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加快整合,实现科研与检测一体化。
2.2加强推出“品牌”产品,形成龙头带动观。光明家具为我省的家具行业培养了大批的技术骨于,对我省家具行业的带动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一个“光明家具”并不能带动人造板、小木制品等各种产品的发展,要深入开展“质量+名牌”战略,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激励和引导企业强化品牌意识,促进人造板、小木制品等木材精深加工产品的“龙头”和“名牌”的培育,形成以大带小,共同发展的大局观。
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IT技术,通过信息资源的深入开发和广泛利用,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和商务运营的电子化,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及运行效率,从而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企业竞争力的过程。
首先,在战略层面上明确企业信息化的目的与意义,明确其与企业未来的方向目标、企业产品线的种类、企业制造基地的布局、企业人员的素质与人员种类构成等的关系,从而了解企业信息化的需求,通过对企业现状、企业未来的发展研究,对症下药,着眼于企业目标制定整体企业信息网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机器、技术路线、软件商选择、实施与咨询队伍选择、信息化实现步骤等等一系列完整的规划,使企业在未来的信息化运作过程中不至于走弯路。
其次,在管理层面上明确企业信息化不是让一个计算机系统去全面适应传统的、手工的企业管理操作方式,成为传统手工模式的替代品,而应是在转变管理理念基础上,将先进管理思想、管理方法融人到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对企业业务流程及组织机构进行调整,使信息系统与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达到完整统一。同时,需要明确这一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企业信息化绝对不可能一次到位。
第三,在技术层面上明确企业信息化是一个管理软件系统实施的系统工程,包括网络基础设施、数据库及应用软件等软、硬件及数据环境建设。在整个的系统实施过程中必须做好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其中包括数据标准化建设、信息资源的整合优化、业务流程优化以及系统建模等。同时,需要清楚地认识到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需要优质高效的软、硬件环境,一支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丰富的企管经验、前沿的管理技术、持续二次开发能力等综合素质的企业信息化实施队伍更为重要。
企业管理(BusinessManagement)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控制及执行等一系列职能的总称。这一概念包括三层含义,首先,说明了企业管理采用的措施是计划、组织、控制及执行等;第二层含义是第一层含义的目的,即利用上述措施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的资源;第三层含义又是第二层含义的目的,即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是为使整个组织活动更加富有成效。然而,不论哪个层面都离不开有效的企业信息管理,只有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对信息和信息活动进行有效管理,实现企业信息资源合理、高效率地配置和使用,才能保障企业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才能保障各级各类组织活动的成效,最终得以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因此,搞好企业信息化建设是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企业信息化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企业信息化可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和员工的工作效率;企业信息化实现网络办公,营造新型的企业文化;企业信息化是带动企业技术创新实现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企业信息化促使业务流程重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企业信息化促进产业结构的更新与改造,进而优化产业结构模式;企业信息化加强企业市场反应机制,使企业面对多变市场能快速做出反应;企业信息化能为企业带来广阔的市场空间;企业信息化能推动服务创新,提高客户满意度。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可以认为是企业管理理念、方法与计算机技术共同发展的过程,在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被最初用于军事与科研领域开始,计算机技术渐渐融人到企业经营管理领域,并与之建立了不解之缘,在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带来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巨大变革。见图1。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一是MIS系统阶段(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管理信息系统阶段,此阶段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企业信息管理的初级阶段,主要是记录一些数据,方便查询和汇总,功能结构比较简单,协调性较差。
二是MRP阶段(MaterialRequirePlanning)。物料需求计划阶段,此阶段的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是对产品的构成进行管理,通过借助计算机的运算能力及系统对客户订单,库存物料及产品构成的管理能力,实现依据客户订单需求,按照产品结构清单展开并计算物料需求计划,实现减少库存,优化库存的管理目标。
三是MRPⅡ阶段(ManufactureResourcePlanning)。制造资源计划阶段,此阶段是在MRP管理系统的基础上,增加了对企业生产中心、加工工时、生产能力等方面的管理,实现计算机进行生产排程的功能,同时将财务的功能囊括进来,在企业中形成以计算机为核心的闭环管理系统,这种管理系统已能动态监察到产、供、销的全部生产过程。
四是ERP阶段(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阶段,进入此阶段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企业级的管理系统更为成熟,系统增加了包括财务预测、生产能力、调整资源调度等方面的功能。配合企业实现准时制(JustInTime)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和生产资源调度管理及辅助决策的功能。成为企业进行生产管理及决策的平台工具。
ERP的发展和应用,逐步实现了对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和人力资源等业务的管理,使内部业务流程和处理实现了自动化,为企业内部纵向一体化管理奠定了基础。然而,传统的ERP更多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的计划与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ERP在供应链的跨企业横向一体化管理方面力不从心。全球领先企业在经过若干年的ERP应用后纷纷引入SCM(供应链管理),将ERP拓展到整个行业的所有物流环节。
Internet技术的成熟为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增加与客户或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和直接的数据交换的能力,从而强化了企业间的联系,形成共同发展的生存链,让信息和流程贯穿整个供应链,使得企业和供应链中的合作伙伴,能够跨越企业的时空间隔来让计划、组织、控制及执行都同步达到最佳效能。在生存竞争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基础上,使整个供应链能更快速地响应市场情况及客户需求,进而创造更高的价值,使决策者及业务部门实现跨企业的联合作战。
因此,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必然表现为企业供应链的协同信息管理,将企业内部的信息集成、功能集成向过程集成、企业间的集成和网络集成的方向发展,整合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部门的信息传递关系,把各个企业的信息系统集成起来,由核心企业负责组织和管理整个供应链信息系统,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为企业的各项业务活动的预、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为企业供应链协同信息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企业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基本上弥补了原有基于Client/Server结构信息管理系统的不足,为企业之间信息交换与共享提供良好的基础,促进企业间合作、共享资源、优势互补和企业生产模式的转变,使企业可以建立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和全球市场竞争的现代化经营组织模式。在电子商务势不可挡的今天,做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理顺企业供应链关系,做好企业供应链协同信息管理,是电子商务尤其是B2B电子商务业务活动顺畅的基础。
参考文献:
龙腾,我国企业信息管理现代化进程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8(4).
唐业富.B2B电子商务供应链协同管理研究与应用[D].江西理工大学,2008.
梁权,信息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现代企业,2005(3).
[关键词]市场经济 企业工商管理 企业发展
一、企业的管理现状及问题
1.现代企业发展存在着管理模式粗放的现象。管理模式粗放是与企业管理者工商管理经验缺乏有关。没有系统的理论和知识做管理支持,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不是以制度管人,而是凭借个人习惯和感情管理,这样必然造成企业内部制度发展不健全,缺乏系统性的全面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以致造成了企业不能从本公司实际情况出发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方针。不少企业公司依靠的是模仿和照搬他人的管理制度和经验,这样必然导致创新性的缺失,于是企业缺乏生命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加剧了管理落后的状况。这是一个不良循环,长期以往无疑是会阻碍公司发展,并且产生极其不利的各种消极影响,造成社会资源浪费。
2.企业文化建设不足。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只有强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发展,才能实现企业的全面发展,企业员工才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精神力量,从而增强工作动力和信心。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起到一种导向作用,有一种指引的力量,它对于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力,万万不可疏忽大意,须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3.企业内部权责的界定不明晰。企业内部权责是企业正常运转的前提,只有明晰有效的所有权、经营权与监督权,才能实现资源的科学配置,激发产权主体的积极性。虽然这样制度一直倡导推行,然而在我国,这种权责界定不够清晰的现象仍然存在于较多企业之中,特别是在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不规范的职权界定,必然会造成责任分工不清,影响经营过程中工作的推行,会给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带来较大的阻碍。
4.人才的缺失。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企业内部管理创新需要相应的有能力、有知识、有技术的管理人才支持。在企业发展中工作人员不少,但是真正有能力,掌握了先进工商管理技巧的管理人才却普遍存在缺少的现象,这与我国企业发展的历史渊源有关,也与我国工商管理发展历史有关。优秀人才的数量是有限的,企业应珍惜内部管理人员,加强对他们的生活关心和思想教育的管理,不断地增强他们的企业管理水平。
5.缺乏健全的管理流程。由于工商管理人才和知识的不足,使企业在管理流程方面不够健全,企业执行力不足就显示出管理流程上的不健全。由于工作的各个环节没有明细规定和规范,随意性大,因此在落实决策时容易产生阻力。
面对这些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意识它的危害性,探析它的深层原因,找出它的解决对策,为未来的发展,做好预见性的准备。企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过多地依赖于资源和资本,企业必须在管理思想、管理系统上进行改革。
二、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如今,企业管理正在经历着一场持久而深刻的变革。要在这场变革中寻找到出路,,就需要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大力增强企业诚信意识。企业只有讲诚信,才能建立正常的经济秩序,维护稳定增长经济效益,才能建立良性的经济秩序,推动有序的市场经济健康发展,才能建立可靠的生活秩序,形成健康积极的社会氛围,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因此,增强企业诚信意识,积极创建信用体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是现阶段必须重视和加以解决的一个紧迫问题。
2.重视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经营管理中具有其特殊性,它通过各个环节渗透到企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责任管理到每个公司员工。可以说,财务管理发展好坏直接会影响到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影响到每个员工的切身利益。建立并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财务管理队伍,是财务管理的基本点。一方面拓展了财务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不断细化管理作业,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包括人、物、财、信息等进行统一规划和整合,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极大地推动企业的发展。
3.重视对人的管理。企业必须重视对人的政治思想、业务能力和员工生活进行关心和管理。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企业对管理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企业未来发展中,管理人员作为核心部分,因此要合理地处理好他们的各种问题,使他们利用专业的管理知识,完善管理工作,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企业应要求管理人员一专多能,高层次的管理人员将愈来愈注重由高等院校管理专业来培养,而高等教育的专业也必须作相应的改革,使培养的人才既有系统知识(包括工程技术和管理)又有实际能力。企业高层次的经营人员必须是一个通才。
4.走国际化道路。要增强竞争力,中国企业必须走国际化的道路,那些市场已经开放、竞争激烈的产业尤其如此。当前社会竞争激烈,许多产品国内市场面临饱和状态,因此,继续守住固有市场,利润已微乎其微,只有开拓更加广阔的市场,才有发展余地。然而,现实情况是,所有企业都不约而同地打起了价格战,到头来使生产完全无利可图。由此可见,继续死守国内市场不可能产生更多价值。
5.培育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现代企业制度下,核心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就是企业竞争力最重要的指标。依靠核心技术和创新能力,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得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所谓核心技术能力,就是独一无二的能力,是其他任何企业不具备的能力。寻找这样的秘密武器是企业管理发展中需要重视的问题。因此,企业在工商管理过程中,要立足于现状,分析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然后根据固有情况,整合人力、财力、物力来实现竞争力的提升。企业需要在构建自己的核心力过程中,加大资金的投入、科技的投入、人才的投入,加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只有自主创新,才能赋予企业发展无限的生命力。
三、如何促进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
根据目前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究其原因和综合未来发展方向的探析,可以对企业工商管理健康发展之路做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1.建立一个高效率的管理环境。根据现存的问题,不难发现,建设一个和谐有效的管理环境至关重要,这是保证各项制度有效执行,保证企业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高效率的管理环境。
2.完善内部管理制度。由于内因起到决定作用,所以企业要谋求更长远的发展。从内部管理着手,是实现企业规范化管理、实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工商管理的角度来看,就是要保证制度的规范化,实现资源的优化合理配置,规范和统一员工的思想行为,协调公司内部管理,提高整体的工作效率。
3.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企业管理的建设。法人管理是目前大部分企业实施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具有十分优越的管理功能,科学合理。它通过股东大会和董事会,发挥董事会的作用和潜能,提高管理者的素质和能力,实现有效的分级和分类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建立良性循环的职业经理人进入、退出机制。对企业管理而言,这是一个公正和有效的管理模式。
4.完善组织机构。公司是一个组织,完善的组织机构,对于公司机制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的作用。企业要有效地从事各项业务活动,必须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行使管理与控制的职能。企业可以根据企业目标和自身特点,按照发展需要设置不同的组织机构。设置时要充分考虑管理效率和协调功能等要素的科学性,确保机构不繁冗,做到精兵简政、合理配置。
5.完善责权分明的管理制度。责权分明,对于企业管理来说至关重要,企业要根据责任和权利辩证统一的原则,明确规定各职能机构的权限与责任。只有责权明晰,所有工作的制定和落实就有了可靠的保证,提高了效率,避免了不必要的责权扯皮。
四、结论
企业的工商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要实现企业工商管理的良好发展,就需要管理者努力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将有效的工商管理措施落实到整个管理过程中,确保企业在发展的道路上畅通无阻。根据企业工商管理发展的需要,企业管理者必须在管理思想、管理手段以及管理规模等各个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从根本上改善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企业管理必须坚持和强调可持续发展观,彻底改变企业的经营面貌,使企业的路子越走越宽广。
参考资料:
[1]胡飞.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9(6)
[2]李镇生.制约中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问题对策分析[J].市场周刊:新物流,2008(07)
[3]黄芳.新形势下中小企业自身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经贸导刊,2009
【关键词】国有企业;发展方向;目标管理;发展效率
在我国,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对我国的经济建设一直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正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一方面是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一方面是我国实行创新战略正在推动着国有企业的国际化进程。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明确其发展方向,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才能保证既有的发展预期。本文以此为视角,首先,分析了在复杂环境中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必要性,然后指出了国有企业的今后发展方向,最后结合目标管理讨论了发展目标的实现问题。旨在通过本文的工作,使我国国有企业能够运用科学的战略管理方法对其外部、内部环境进行分析评估,寻找正确的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提升企业的业绩与效益。
一、现代市场上国有企业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1)规避异地化发展的瓶颈。对我国国有企业来说,异地化发展的风险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这种风险在本质上便是资产的非流动性风险,这种风险的规避需要更多的智慧和能力。这是因为,当营运资金投到了他处,项目就面临着失败的风险,尤其是当流动性较差时,资产的损失就越严重。而在国有企业的资产中,如果按照流动性的大小进行排序,流动性最高的便是货币资本和原材料,其次是设备,厂房的流动性最差。当企业停产之时,由于厂房难以进行转让,成为废物的可能性较大。所以,异地化发展的风险较高,降低风险的基本措施除了要尽量使所投资产保持较高的流动性外,还应注重这种投资与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否相符。(2)避免陷入多元化的组织陷阱。多元化是我国国有企业的一种典型的经营战略,但是如果运用不当,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最终因多元化为步履维艰。对我国国有企业来说,选择多元化战略需要对以下方面有清晰的了解:一是我国国有企业因其独特的资源背景,在开拓新产业方面具有足够的资金实力与人才储备,这为其进入到新兴产业提供了一定的基础;二是我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一般都很到位,其决策者一般具有足够的精力对新产业进行研究、开发与管理;三是我国国有企业所从事的产业有些已经是夕阳产业,发展前景并不客观,国有企业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往往要选择新的更有发展前景的产业;四是在当前的市场经济中,有些类型的产品供应已经到了严重过剩的程度,在可预见的将来还难以看到能够得到有效扭转的迹象,继续处于这个行业的化,我国国有企业将处在微利的状态。(3)减少资本运营的风险。企业存在的目的在于赚取利润,其规模应该服从于效益。如果为了规模丢掉了效益,这将是本末倒置的做法。其中,盲目的进行资本运营便是其中的一种,尤其是盲目的进行并购,企业面临的风险会更大。资本运营是我国国有企业通过综合经济实力对外进行的活动,以此来拓展生存空间。但是,如果将资本运营作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主业来做,将会产生一定的资本运营风险,尤其是当夸大资本运营的副作用之后,或者将资本运营作为其扩张规模和获得利润的关键手段时,极易将企业置于绝境,落入到陷阱之中。
二、我国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选择
(1)通过柔性化管理打造新的竞争优势。在现代企业中,管理者的工作中心并非是盯住员工的行为不放,而是要关注员工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起码要做到两者并重,间接的而非直接的影响员工为企业做出的努力。在我国,国有企业实施柔性管理的时间相对较短,未来的路还很长,尤其是在一些历史和现实原因的作用下,部分国有企业在实施全方位柔性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其中包括柔性战略管理、柔性生产和组织管理、柔性营销管理以及柔性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变革空间。(2)建立扁平化组织结构。目前,国内很多国有企业是通过行政手段和资产重组的形式进行组织变革的,其组织结构基本上属于垂直型的金字塔结构。该组织结构在目前情况下已经表现出了与时展和市场经济的不相协调。其中的弊端是十分明显的,管理层次的多而不减,使得下层员工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这对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是极为不利的。为此,需要在国有企业内部实行扁平化管理,压缩组织的管理层次,最大限度的把决策权逐渐下移至组织结构的其他层面,让更多的单位拥有充分的自,提高管理效率。(3)向学习型组织靠拢。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建设学习型企业的基本前提是进行积极的思考,以新鲜的思想填充企业的每一位员工,唯有如此,才能使国有企业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为此,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同时做出努力:一是在构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应该增强企业的学习创新能力,并以此为价值导向,使企业和员工的效益都得到提高;二是通过学习对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行修正,对那些不适应形势的企业价值观和思维模式进行大胆的革新,使其能够为企业的战略服务;三是以国有企业战略对员工的个人发展愿望进行统筹,以此形成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共同愿景;四是通过团队学习、全员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方式,对全员强调学习与激励,引导企业的员工勤奋工作。
三、目标管理视角下国有企业发展方向的实现
(1)制定适当合理的组织目标。选择目标时一定要遵循所谓的“SMART”原则,它以时间为基础,所有计划目标的完成程度都应与时间相关联。当部门与员工制定目标时,还需要注意检查自己的目标与上一级的目标能够一致,是否达到了目标所必要的技能、预算与授权等。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应该遵循目标管理的宗旨,最大限度的增加员工的参与力度,并通过上下双向沟通为其分配愿意执行的目标。(2)加强对过程的控制。目标管理的推行方式有渐进式与急进式两种。前者是将目标管理推行到企业的一部分单位与人员身上,然后再通过他们的示范与经验的推广,进一步的推行到整个企业与所有人员之间;后者指的是在推行目标管理之初,需要一次性的覆盖所有单位与人员,将所有部门与所有员工都纳入到目标管理的范围与对象中来。国有企业也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具体的推行方式。一般而言,渐进式的业务综合程度相对高,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较低,筹备时间也相对短。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需要降低期望值,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完成。(3)获得国有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支持。在国有企业中实行目标管理,需要首先得到高层管理者的支持。这是因为,目标管理是从企业的最高管理阶层开始的,在制定出“总目标”之后逐级,因此高层管理者是目标管理体系的起点所在。此外,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的决心、热情和理念、行为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更为重要的是,以目标完成程度作为考核标准的方式,一定会弱化传统的考核标准,而考核结果也会最终体现在人事制度中,缺少最高阶层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的。
四、结语
国有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在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国有企业的未来发展的目标应该与我国的国情和国家的发展战略相适应,适应经济体制的构建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进一步的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到国际竞争和合作之中,完成战略性调整与改组,为合理的国民经济布局与结构做出努力。此外,还需要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注重科技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抗御风险能力的培养,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主导作用。
参 考 文 献
[1]施天明.国有企业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初探[J].现代管理科学.2002(7):50~52
【关键词】 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71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2-0-01
一、企业工商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市场竞争力和相应的管理水平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渐发展,市场竞争力逐渐的加剧,市场竞争力不仅仅将企业的实力进行了比较,也将企业的管理水平进行了比较。目前,很多企业的管理都出现这较大的问题,生产活动相对的闭塞,生产部门与市场部门之间缺乏一定的沟通和联系,问题不断出现,为企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与外国的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存在着差距较大。我国企业正处在通过规模增加效益、通过成本增加效益、通过价格增加效益以及通过质量增加效益的发展状态中,企业的生产方面、计划方面、价格方面以及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协调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相对于外国企业而言,我国的管理水平较低,企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企业获得的效益与企业制定的目标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二)市场的开拓把握能力和企业的经营模式问题
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都处于“零库存”的状态,很多时候都属于临时生产,在企业制定的经营模式中,企业生产模式和市场需求的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生产部门和市场部门都缺乏一定的沟通和协调,生产部门按照企业的计划进行产品的生产,市场部门得到的市场信息也没有及时的反馈给生产部门,导致生产部门盲目的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造成不必要的浪费,与此同时,企业对物流环节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没有将物流的作用进行明确的认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物流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不是原来的输送产品的状态,现在的物流能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进行有效的衔接,能有效的推动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自身价值的定位不明确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也从原本的计划经济转变为现在的市场经济,在工商管理观念的作用之下,企业的管理思想和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过去,财务报表数字的不断增加是企业发展最终目标,但是就现在而言,长远目标的制定以及战略性发展的规划成为了企业最终的目标,企业由原本经济效益的获取转变成为现在社会责任的承担。在法规法律的要求之下,将企业的资源进行合理化配置,防止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讲求企业的利益,还要讲求对环境的保护。
(四)企业管理向国际化靠拢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地域式的发展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与国家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逐渐的加强,产品和金钱的流动速度不断的提高。管理者在对企业的发展进行谋划时,不仅仅要对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产品的规划进行充分的考虑,还要对环境的变化进行明确的考虑。对其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如:产品的系列以及产品市场的定位、资本运作是否具有一定的国际化,人力资源是否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企业的技术是否需要进行更新、CRM的服务水平是否达到了市场的需求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明确合理的分析,分析是否达到了国际的平均水平,是否逐渐接轨于国际水平。
(五)企业类型的转变问题
在过去,我国的很多企业都是以生产行为主,依靠于外国的制作订单生存,以至于市场上的很多产品都印着MADEINCHINA的标志,企业长期的处在加工的状态,很难推动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一直处于一种相对的被动状态。企业不仅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通过降低工资和裁员的方式进行企业的升级。在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自身能力和员工的价值的提高,以此来讲企业的类型进行转变,将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进行充分的发挥,将企业的资金进行灵活的运用,以最少的资金创造出最大的利益。
二、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思考
(一)企业要培养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首先,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进行明确的了解,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工商管理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制定的这些计划不仅仅要满足各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还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学习和培训的开展,培养出综合能力较高协调性较强的专业性人员。在培养的过程中,要对人才进行均衡的培养,特别是企业财务方面、生产方面、经营方面以及统筹方面的综合管理能力,必须进行重点的培养。为企业的发展增加一些有效的资源,将市场的需求予以最大化的满足,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二)企业还要培养管理人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会聘请一些高素质人员进行企业的管理,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素质管理人员逐渐的趋于大众化,在这样的情况之下,企业应该加强对他们能力的培养,将原本的能力和现在新培养出来的能力相结合,为企业的发展注入一股强有力的动力。那么怎么样才能让企业的管理人员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呢?这是企业在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大难题。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企业可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尽可能的为管理人员创造学习机会和交流机会。让管理人员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提高管理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以此来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安凤兰.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J].改革与开放,2012,(14):48,50.
[2]任瑞全,张合振.关于企业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的探析[J].商场现代化,2012,(33):65-66.
[3]管安隆.工商管理未来发展方向探讨[J].科技文摘报・教育周刊,2010,(3):16.
关键词:跨国营销 中小企业 持续发展
加入WTO,中国企业在市场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推动下逐渐融入国际竞争大潮之中。在大量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不少中国企业包括大量的中小企业在国家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跨国营销的有利条件下也相继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寻找更多的机会和生存发展空间。事实证明,中小企业是开展跨国营销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由于中小企业本身的特点所限,在复杂的国际营销环境中,中小企业的跨国营销不能追求快速发展和扩张,而应充分发挥其特有的优势,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中小企业跨国营销的意义和有利条件
在中国,中小企业是国家经济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据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报告显示,2002年在中国登记注册的中小企业已经增长到3570万家,占中国工商企业数量的99%,创造的产值占我国GDP的60%。另据国家信息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等单位联合对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企业解决就业占全国城镇总就业量的75%以上,中小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0%,中小企业完成的税收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3.2%。轻工、纺织、服装、玩具、五金等方面的出口产品,几乎全部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在中国经济发达的江苏、浙江、福建等省份,数量众多、经营领域广泛的中小企业更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由此可见,在中国正在实施的“走出去”战略中,我国中小企业是一支不可忽视的生力军。
站在中小企业的角度看问题,跨国营销是不可回避的一项战略选择,其对于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扩大市场,增加销售,获得新的发展机会
在跨国营销活动中,中小企业把企业的产品卖到国外去,逐步增大外销的比重,成为国际市场产品和服务的主要供给者。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由国内企业变为出口企业再发展为跨国企业,从而真正成为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际市场主体,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格兰仕(集团)公司从当年的小企业广东顺德桂洲羽绒制品厂演变成如今的垄断了国内60%、全球35%的市场份额,被称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微波炉大王”的经历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熟悉国际市场运作规律,积累国际营销经验,变被动为主动
企业只有真正进入国际市场,在实践中学习磨练才能得到提高,才不至于被全球化的浪潮冲垮淹没。在国际营销中,中小企业的经营方式必然会由出口销售变为出口营销,即由盲目的,远离国际市场的产品出口模式变为熟悉国际市场环境,针对企业和产品特点选择目标市场国,为目标市场提供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的模式。在此基础上企业的营销活动进一步向国际营销、全球营销发展,逐步缩短与国外目标国市场的距离,真正融入国际市场之中。
通过实质上的“走出去”,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参与国际竞争,企业必须在实质上成为一家熟悉国际市场运作规律,遵守国际市场规则和国际贸易惯例,通过发挥竞争优势在本土市场和国外市场立足的国际性企业。“走出去” 的目的并不在于跨出国门,而在于尽快与国际接轨,尽快与国际经济发展步伐和节奏合拍。我国中小企业在从事跨国营销活动中,树立先进的营销理念,从战略和战术上进行策划和安排,借用国际上成功企业的国际营销经验,充分利用自身长处,克服短处,通过与“高手下棋”,通过与成熟的国际性企业的竞争和合作,培植和提高企业核心能力。这样无论是通过OEM方式还是直接出口或对外直接投资方式,无论是否真正跨出国门,中小企业都是实质上的“走出去”了。
中国的中小企业在20多年的营销实践中也体现出许多优势,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加以利用转化为跨国营销的有利条件。
快速、灵活决策的优势
中小企业规模小,组织结构简单,管理层次环节少,使其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迅速反应,制定、调整和修订经营决策并能立即贯彻执行。在纷繁复杂的国际营销环境中,这种优势能帮助小企业及时捕捉新产品和新市场等各种市场机会,回避和减少营销中的风险。
定位准确的优势
中小企业与市场的距离小,可以集中精力为选定的目标顾客群服务,突出自己的特色,将业务做专做精,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求。在国际市场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个性化、情感性商品和服务的新世纪中,这种优势有助于实施个性化营销。
开发和转化适用新技术的优势
中小企业具有很强的危机意识,也有很强的创新意识,这些成为其开发和引进新技术并迅速转化为新产品的动力。特别是一些新兴高技术项目研制周期短,更新换代快,要求灵活多变、短平快的开发方法和生产方式,这是大企业难以做到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能够克服弱点与大企业一起共享市场资源,在对资源的利用上则更胜一筹。
我国政府最近几年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引导鼓励中小企业发展,支持和帮助中小企业跨国营销。200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专门设立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以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并对促进中小企业产品出口和到境外投资等作出明确规定。中国的各类行业协会和市场中介组织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可以说,中小企业目前处于一个最佳的发展时期。
中小企业跨国营销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取向
中小企业的特点和发展的基本取向
如前所述,中小企业能够并且有实力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但中小企业与国际市场的主要角色――大型跨国公司相比,在很多方面仍然处于弱势。
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低,中小企业的规模都很小 投资规模小,技术装备率差,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先天不足,经不起挫折。但是,中小企业是否就应以增大规模,迅速扩张为主要发展目标?回答是否定的。为大而大不仅不能得到大规模带来的实力,而且会丧失小规模特有的活力。企业的大型化和小型化,是当今世界企业发展中两个并行不悖的趋势。中小企业并非一定要向大型化发展不可,而应寻求最佳规模,并力求在跨国营销中避免单兵作战,将身单力薄的单个企业汇入众多企业组合的集群之中。
中小企业的组织程度较弱
许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规范化程度低,决策科学性不强;人员素质水平普遍不高,缺乏训练有素的科技人员和市场营销人员。在这种情况下,营销决策往往是随意的和短视的。这是中小企业的致命弱点。中小企业应在产权明晰的基础上,规范和完善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组织水平并努力提高中小企业的分工和协作水平,完善内部运营机制,规范经营行为,加强科学管理。进入新的世纪,人们都在谈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核心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是人,是具有先进理念和创新意识并具有战略眼光的各种类型不同层次的人才,以及由这些人才组成的高效率的组织机构。因此,准备在国际市场上搏击的中国中小企业需要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中小企业的经济实力不足
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目前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而同时中小企业的资信比较低,还存在小而全的现象。同时,中小企业多半产品单一,技术水平低,加之同类产品在市场中的无序竞争,在市场竞争中明显处于弱势。中小企业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行业协会的帮助下增强实力,改变势力弱的被动状态,如实行创新战略;发挥集中化和专业化的优势和灵活应变的决策优势,比大企业抢先一步到达市场前沿。也可以寻找“产业空隙”,采取跟随或补缺战略,既可避开与大企业正面竞争,又可让自身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对于有一定实力的中小企业,还可以利用自身经营灵活的特点,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正因为以上所述中小企业自身特点带来的局限性,使中小企业不可能采取大型企业普遍采取的快速增长的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的取向是中小企业的最佳选择和基本取向。
可持续发展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定义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进程中,以一种适应环境变化、不断创新的机制确保企业永续生存并稳步发展。生存和发展是企业都必须考虑的问题,对于中小企业来说两者比较生存更为重要,有了在国际市场的生存能力,才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才可能持续发展。当然对于一个企业,必然会经历从兴起,昌盛到衰落的过程,很难做到永续生存和发展。但是,企业可以尽最大努力最大限度地延长企业生命周期,延长生命周期中的稳步发展时期,从这个意义上实现永续生存和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中小企业既不能如前所述盲目求大,追求规模和速度,以致出现“塌方”现象,也不能一味求稳,停滞不前,在低水平上徘徊,出现“窒息”现象,而应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要求提高企业的适应能力,着力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创新,保持活力,并采取有效措施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成为国际市场上的强势企业。
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跨国营销战略的特征
如上所述,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的不足使得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处于一种相对弱势地位,而且走向国际市场相对于在国内比较熟悉的环境经营而言,有着太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开展跨国营销必须考虑企业自身可持续性发展战略,以能否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前提,至少要做到:
整体性
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营销应是企业发展战略全局棋中的一步棋。跨国营销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决策中的重要决策,“牵一发动全身”。整体性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动“走出去”这步棋,应是企业的战略部署,应既是企业外部环境拉动而致,也是企业内在动力推动所为。如果仅从宏观层面看是“走出去”的大好时机,不考虑企业自身是否具备条件就闻风而动,即使走出去了也可能半途而废。我国中小企业经济实力有限,应尽可能避免这种盲目决策赶浪潮的做法,减少企业发展中的损失和挫折。另一方面,企业“走出去”的跨国营销战略应注意与企业发展战略中的其他战略,如技术开发战略、融资战略和组织设计战略等协调一致。离开了其他战略的支撑,跨国营销战略只能是一纸空谈。
渐进性
我国中小企业的跨国营销应有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要保持企业的持续发展,要求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循序渐进,避免好大喜功,避免超速发展。但中小企业与大型跨国公司不同,其国际营销的经验不足,国际竞争实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较差,只能遵循企业跨国营销的一般规律,从初级的少量出口的到以出口为主逐步发展到海外设厂为目标市场国生产特定产品的高级阶段。
适应性
我国中小企业必须能够整合公司内外的各种系统并能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条件的改变及时地对跨国营销活动进行调整。正如美国著名企管顾问布拉克班克所说,未来的企业经营仰赖开放与连结的运作体系,因此企业必须加速整合公司内外的各种系统。再者,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说,经营灵活,应变能力强是中小企业的最大特点,但“走出去”进入国际市场,经济风险、政治风险增大,文化环境复杂,中小企业只有增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能力和抗风险的能力,才能经受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和激烈竞争的考验。
先进性 我国中小企业进行跨国营销活动应是企业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一种选择。核心能力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如果仅以低生产成本的比较优势去参与国际竞争,企业没过多久就会发现自己原来的优势已不复存在,社会的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原先的想象。我国中小企业一方面必须学会将比较优势转变成竞争优势,并不断保持和增长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持续发展。另一方面,要提高创新能力,包括观念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竞争手段创新等。中小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证在与大企业力量悬殊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资料:
1. 汤敏,发展中国中小型跨国公司与“走出去” 战略[N],《21 世纪经济报道》, 2002.3.4
2. 鲁桐,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理论及其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