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效的法治实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校本教材;开发;实效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33-02
一、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
校本教材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统编教材缺乏
根据调查,全国仅化学工业出版社发行了关于石油化工类高职高专教材,但是着重于石油产品的炼制加工工艺。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方向较多,如油气长距离管输技术、油气储运与城市输配系统工程、油气储存与液化天然气技术、油气储运安全工程等。笔者所在学校以培养面向江苏省或周边沿江沿海化学品码头、油库、燃气输配气站、加油站、加气站等从事油气、大宗化学品的输送、储存与装卸、计量等方面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为主,因此专业课教师只能选用或参考本科类教材内容组织教学。
(二)校本教材开发能力不足
校本教材的开发离不开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团队。目前,我国开设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的高等学校只有20多所,笔者所在学校是江苏省内唯一的一所,专业教师缺乏,导致校本教材开发存在一定的难度。如在编写教材时,可能不清晰岗位群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岗位能力、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材内容无法体现校本特点等。
二、开展高职院校油气储运技术专业
校本教材实效性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价值
选择高职校本教材开发的实效性作为研究方向,符合高等职业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我国以往的教育强调同一、集中的课程管理体制,采用统编教材,不能充分考虑各地方、各学校的实际需求。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企业要求高校培养出具有时代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这就需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将职业化的理念融入到课程中去。对高职校本教材开发实效性的调查与研究,是对校本教材开发理论的重新认识,是对提高校本教材开发实效性途径的探索,是开发理念的不断发展、丰富和完善。
(二)实践意义
选择以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校本教材开发的实效性为研究方向,是油气储运技术专业自身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客观要求。介于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笔者所在学校致力于打造一支江苏省特色专业,其中精品课程群建设必不可少,而专业课程群的建设离不开教材的建设。对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校本教材实效性的调查与研究,有助于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有助于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升;有助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三、油气储运技术专业
校本实效性教材开发思路
(一)研究岗位能力和知识体系,提高教材内容本身的实效性
开发校本教材时要注重产教结合、体现标准,这是“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选题申报工作方案中提出的原则之一。通过企业调研,结合《国家职业标准汇编》中的相关能力要求、《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以及《油品储运调和操作工技能鉴定标准》,确立高职油气储运专业职业标准和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能力要求,架构校本教材的岗位能力和知识体系。这样,教材内容才能体现行业发展要求,才能满足新兴产业、新职业和新岗位需要,形成具有鲜明行业特点的职业教育教材。
(二)研究专业教师“三师”型的职业能力标准,提高教师队伍教材开发能力
教师是校本教材开发最重要的参与者,涉及教材编写和课程传授两个环节。“三师型”教师不但要具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更要具有比较熟练的操作技能以及很强的职业指导能力,这正是本专业教师所缺失的。通过社会调研,结合高职院校专业教师职业能力与要求,确定专业教师“三师”型的职业能力标准,才能促进教师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融入到校本教材的开发中去,并且以比较合理和科学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其能够很快适应工作环境。
(三)研究校本教材建设管理办法,提高教材管理机构管理的实效性
校本教材开发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在后期的维护上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这就需要实行完整的P―D―A―C即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循环管理模式。应研究校本教材建设管理办法,将质量管理指标量化,设置权限比重。这样,一方面使校本教材开发团队有章可循,另一方面使教材管理机构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材审查、验收、评价工作,提高教材管理的实效性。
无论从现有国家政策的倾斜,还是从高职油气储运技术专业的发展、教材的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等方面考虑,提升高职油储类校本教材开发实效性研究很有必要。实效性教材建设任务既紧迫又艰巨,而凸显高职教育特色的校本教材建设更是如此。只有各方齐心协力,才能确保油气储运技术专业校本教材建设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贾会军.高职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实效性的调查与研究[D].河北:河北师范大学,2008.
你们好!
非常荣幸能作为教师代表,向即将踏入社会的09届毕业生说上几句心里话。首先我代表全体教师衷心地祝贺在坐毕业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走向社会,建功立业。
近年来,我们全院师生秉承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发扬“求真务实、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和“树木树人、行知并进”的校训精神,形成了“四方携手、项目驱动、生产育人”的办学特色。狠抓教育教学质量,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学院在20xx年6月通过教育部专家组评估,被确定为“全国优秀高职院校”,20xx年8月,成功申报**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作为**院09届的毕业生,在校三年学习期间,同学们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亲身领略了学校为大家成才而做出的努力。锻炼了同学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为同学们毕业后适应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院这片沃土上,你们已经练就了自己健康的体魄,成熟理智的思维。你们勤奋努力,追求进步,你们以成竹在胸的姿态迎接生活的各种考验。
刚刚毕业,即将走向社会,我衷心的建议每一位毕业生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始终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从零开始,从小事做起,虚心向他人学习,真诚向实践请教。书本上的知识总是有限的,而社会才是一个大课堂。你们毕业后,面对很多选择,但不管它是否符合你们的专业,只要能发挥你的才能,你就勇于实践,开拓创新,想各种办法取得成功。我们每一个**院人、我们每一位**院毕业生都应当成为想办事,会办事,还能办成事的人。
今天,在你们即将要离开这熟悉而美丽的校园,准备踏上新征程之时,请别忘了带上全体老师对你们的殷切期望和祝福。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在人生的征程上,有许多个驿站,只有平时练就过硬的素质,成功的机遇才会属于你。记住:除了空气和阳光是大自然赋予的,其他的一切都要靠你的努力和奋斗去争取。我们期待着你们更大的进步,期待着你们的捷报频传。
希望我们师生常联系,相互补充,相互提高;希望你们一如既往的关注学校发展,学校就是你们的家;希望你们常回家看看,全体老师欢迎你们!**院欢迎你们!
最后,祝大家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前程似锦!
此致
敬礼
[关键词]高职院校 “双师型”教师 发展模式
“双师型”是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显著特征,也是职业院校发展的核心动力。所谓“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普通教师的一般特点,还要有与职业教育属性相匹配的鲜明特征。“双师型”教师不仅是“教师”,更应是“技师”,职业学校老师既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具有较强的动手和示范能力,做到能“说”会“练”。
一、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
1. 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不利于高职培养目标的实现。表现在年龄结构上,老教师偏少,青年教师数量偏多;在教师来源上,职业院校师资大都来自应届毕业生,缺乏具有一线工作经历、实践经验丰富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在学历层次上,本科学历多,研究生学历少。
2. 教学结构上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依然存在,不利于师资队伍的发展。如专业结构上,基础性学科力量相对较强.应用性学科力量则较弱。基础性越强的专业.教师数量越充足;应用性越强的专业,教师数量越不足。在教学上,理论和实践相比,也是理论教学的师资力量较强.实践教学的师资力量则相对较弱。由此导致很多学校难以开展实践教学,即使开展了,也是流于形式,很难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实质性的提高。
3. 兼职教师缺乏相对稳定性,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表现为兼职教师队伍欠稳定,在某些时间段很难保证教学的连续性,且对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也缺乏深入了解,很难做到因材施教;并且还存在数量过少问题。而且,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聘请兼职教师时,偏重于基础理论课教师,专业实践课兼职教师数量明显不足。
4. 缺乏合理培训机构。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联系不紧密,科技开发、社会服务的机制在大多数职业院校尚未形成,产教结合的模式没有形成一定规模,学校不能定期安排专业课教师到实习基地或者企业、行业参与生产实践和科技项目开发,也没有条件定期将从事专业理论教学的教师与从事实训指导的教师进行轮换,教师实践的场所和机会少。
二、“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双师型”教师不仅应具备良好的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同时应具备良好的行业职业态度、知识、技能和实操能力。
1.“双师型”教师必须具备教师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1)“双师型”素质教师。具有讲师的教学能力,同时具有一定时间(一般应为累计2年以上)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经历的教师。
(2)“双师型”资格教师。获得高校教师系列讲师以上职称,同时获得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相关职业岗位的相应技能、技术应用能力的上岗证、职业资格证、技师证或工程师职称的教师。
(3)“双师型”能力教师。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科研、学术水平,获得副教授以上职称,同时获得本专业(行业)高级技术职称(如高级工程师),或具有很强的技术应用及开发能力,有丰富的工程(职业)技术经验,并具有解决技术难题、开发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组织大型工程(职业)技术项目的实施等成果的教师。
(4)“双证”是“双师型”教师的形式或外延,“双能”是“双师型”教师的内容或内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双师型”教师不应简化成一种资格,而应理解为教师的知识与能力。从“双素质”、“双资格”过渡到“双能力”,使“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和考核、认定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2. “双师型”教师必须凸现下列职业能力和素养
实际上,专业实践能力是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最重要的核心能力,职业院校专业教师理应成为“双师型”教师。而在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专业教师重知识传授轻技能培养与知识应用,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上重理论水平轻实践技能,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理念的背景。“双师型”教师要既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又具有相应专业实践技能;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胜任实习实训指导,而且在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专业素质、组织协调和创新发展等方面有较高水平。即既是经师又是技师,既是人师又是事师。能力素质是“双师型”教师的内容或内涵,证书职称只是“双师型”教师的形式或外延。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途径
1. 要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完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体系
(1)积极引进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高职院校任教,充实教师队伍。在师资引进中,要突出教师的“应用技能”这一重点,严把“能力”关。
(2)加强培养培训体系建设,这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充分利用行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分批组织教师到行业或企业蹲点学习进修;继续从社会聘请一部分兼职教师,逐步提高师资队伍中兼职教师的比例;组织教师到省内外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跟班学习;依托部分高校,利用他们的师资、设备条件,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的水平。
2. 与企业进行多方联系合作,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步伐
(1)校企密切合作实行科技服务与开发。使专业教师及时获取行业企业信息,并使之及时进入课堂,让学生能学到最新知识信息,从而有效促进课程内容改革,最终真正实现校企双方互溶。
(2)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如在校企合作教育工作中,选拔符合教师资格的在职人员为兼职教师,并合作工作中有意识地加以培养.特别是注重培养他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提高授课技巧,使其成为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以优化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加大实习指导教师的比重,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比例。
3. 建立“双师型”教师科学的考评体系及激励制度
(1)要制定相应的职称评定标准。基础理论课教师可参考普通高校基础课教师的评定标准;专业理论课教师要兼顾对实际操作能力的考核;职业实践课教师可按技术等级职称评定,也要适当考核其教师基本功。
(2)要完善“双师型”教师的评价体系。定期考核“双师型”教师工作业绩,将考核工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职务晋升等挂钩,引入末位淘汰的竞争机制,以激活教师队伍。 此外要打破“理论教学”和“技能教学”的界限,促进“双师型”教师素质的形成。取消基础理论、专业理论和实践课教师的身份,所有的基础和专业理论课教师在阶段性“理论教学”后,都应该到“技能教学”中去,实践课教师也要经常深入到“理论教学”中,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促进提高.
(3)在待遇上坚持向“双师型”教师倾斜;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职晋级、评先选优;给予有利条件,依托大中型企业以及高等院校,在校外建设了一批高质量的实践基地和培训基地,定期组织专业教师到实践基地或培训基地接受相关培训。
四、结论
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已成为职业教育的共识。而强化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质量建设,已成为提升高职院校核心能力的首要任务。
参考文献:
[1]安徽省教育厅编:跨越发展的安徽职业教育(2004-2006) 2007年12月第1版,安徽人民出版社;
[2]吴松元. 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体系的创新与建构. 教育与职业 , 2008,(07)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师;科研质量;内外因素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重要的一环就是科研能力的提高。高校外语教师总体素质较高,有接触国外最新教学思想和理念的优势,但比起其他专业教师,其研究成果比较微薄,笔者以为必须从内外两个方面的因素考虑,着手改革,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外语教师所面临的困境
1.外语专业性不强
外语是工具还是学科的争论由来已久,外语教师主要任务是教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一旦学生获得了这样的技能,教师的使命似乎已经完成。其实对于外语教师而言,外语不仅仅是工具,更是专业发展的基石,必须发展外语的专业特征,像其他科学一样看待,既要有理论更要有实践应用。尤其在高等教育阶段,外语教师要转换视角,要把外语和专业知识、教学理论相结合,探讨专业外语教学的新方法。
2.研究方法的单一
高校的英语教师基本都受过研究生的训练,掌握了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比如定性研究或者定量研究,或者描述或者实验,搜集资料数据论证提出的假设。有些研究与教学脱节,实验的痕迹太浓;有些研究打着“叙事研究”或者“行动研究”的旗号,实质上依然是教学经验之谈。掌握适合的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是外语教师要重新思考的问题。
3.研究过程的忽视
阅读许多研究报告,较多的篇幅用来介绍研究背景和讨论研究意义,真正的研究过程却谈得很少,让人不禁对其研究产生了怀疑,这样的研究让人无法检验其信度。科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客观真实的,研究者有必要将自己的所作所为作详细的报告,不是仅仅靠前后的分数对比就能说明实验的效果的。
4.研究成果难以推广
许多高等学校每年都要求教师有一定的科研发表任务,许多教师只有写文章应付,至于研究成果有没有意义,能不能推广似乎不在考虑的范围。即使花不少钱资助的项目也只是为了发表,其推广价值实在有限。许多教师认为自己的想法不能改变当前的现状,所作的研究不能推广,研究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二、促进科研水平的外部条件
1.加强与学生的联系
外语教育研究是应用型研究,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高校的外语教师应该多了解学生的特征和他们的需要,脱离学生的研究必然是空洞的。在这一方面,高校教师应该向中小学教师学习,应该多和学生在一起,这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效果,也能从中找到研究的方向。
2.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
“文人相轻”在高校教师群体表现得尤为明显。教师之间的接触不多,同事之间的合作很少,更不要谈一起做研究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倡导创造一种和谐的环境,一起做研究,分享彼此的成功和成果。合作研究可以带动年轻教师加入研究的队伍中,可以完成一个人无法完成的研究。“伙伴合作”作为教师群体发展的一种行动模式,其创新点在于同时达成激发教师学习动机和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目标(徐国梁,2010)。
3.关注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
高校外语教师比其他教师更应该关注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基础教育的改革推动了中国的外语教学发展,学生的外语能力普遍有了提高。高校外语教师如果还用以前的标准要求学生就已经过时了,许多中小学教师已经尝试在课堂上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学英语教师更应该有新的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4.创造和谐的研究氛围
除了教学工作外,高校教师必须通过做课题,搞科学研究提高理论修养和教学能力,但是不能本末倒置,为了评职称写文章,为了拿经费做课题,这样只会出现浮躁空洞的文章。因此,高等学校一定要给教师创造宽松的研究氛围,让教师有时间有空间进行科研工作,在科研评定中公正客观,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
三、提高科研能力的内部因素
1.加强教育学和课程理论的学习
语言教学中长期存在“重语言、轻教育”的倾向,导致语言教学游离在教育主流之外,语言教学课程理论发展不完备,语言教学人员教育学养缺失等问题(刘炜,2010)。高校的外语教师应该抓紧时间学习各种语言教学的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以及课程理论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修养,成为课程的开发者,而不是单纯的课堂教学者。
2.参与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
课堂的中心是学生,教师是教学的灵魂,教师要善于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在教学中开展科学研究。首先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寻找要解决的问题;然后采用行动研究法或者实验法开展教学研究,搜集各种数据,检验各种假设,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
3.形成课题研究和系统研究
当前教师研究的一个薄弱点是比较分散,缺少长期系统的研究。为了克服这个困难,教师可以用课题的形式,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内,利用较多的资源,完整的进行专项的研究,这样研究的推广性更大,研究价值容易实现。在做课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专注于某个方面做深入研究。
外语教育教学研究从经验走向实证,目前又兴起了微观的行动研究;研究者从描述走向干预,走向叙事,将微观和宏观整合,无论名称如何变化,高校外语教师必须从教育为学生服务,教师为教学服务出发,站在哲学的高度去审视外语教育这门年轻又古老的学科,加入到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队伍中去。
【参考文献】
[1]刘炜. 2010, 重语言,轻教育:探究ELT与普通教育研究及课程理论之隔离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第4期.
[2]徐国梁.2010,伙伴合作:教师专业发展的坚实路基 《上海教育科研》第12期.
1.将生动的实验引入教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歌德也说过,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兴趣”之重要。要提高记忆效率,首先要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兴趣就要将生动的实验引入教学。例如,在上焰色反应的实验时,我准备了多个小喷壶,在里面装了各种盐的饱和溶液如氯化钠溶液、氯化钾、氯化铜、氯化钡、氯化钙溶液等等,用小喷壶对着酒精灯外焰喷,同学观察到各色漂亮的火焰,现象非常明显,印象更是深刻!
2.将生活与化学知识相结合
将生活与化学知识相结合,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会使其感到记忆相关的知识并不是是一种负担,反而会处于一种享乐之中,对它投入的精力就越多,记忆的效果自然就越好。例如,在上糖类一节时,提到在绍兴做了很多广告的一种酒,绍兴人爱喝的黄酒之一“帝聚堂”,问同学知道“帝聚堂”的名字的由来吗?同学立刻兴趣就来了。(“帝聚堂”既是酒中功能因子“低聚糖”的谐音,也与该酒定位于中档偏上的身份相关,易使人联想高朋满座,欢聚一堂的喜庆场景。)
3.运用趣味性的语言,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接受知识
例如,在讲《化学反应原理》中勒夏特列原理时,我说有人拿篮球重重的向我扔来,我知道砸到我我会很痛,我下意识的往后躲了一下,篮球还是砸中我了,我有点疼,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因素时,平衡也“下意识的躲了一下”
4.理解性记忆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基础和前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要比死记硬背的效果好得多。理解了再记,意味着把新的知识经验纳入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即把新旧知识建立成一个新系统,从而能触类旁通。正因为如此,格言才说:“若要记得,必先懂得。”例如同系物的概念,课本上指结构相似,分子组成相差1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物互称为同系物。这个概念的有2处关键:1.对象:有机物;2.同时符合2个要求:(1)结构上要相似;(2)分子式上要相差1个或若各个“CH2”。再深入理解“何谓结构上相似”,要做到含有的是一模一样的官能团,即含有的官能团的类别和数量都要对应相同,才叫结构相似。理解至此,对同系物这个知识点无论是概念的考察还是具体的应用都能很好的利用概念顺利解题。再如有机化学方程式的记忆,要从有机反应的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形成的角度理解记忆。
5.形象比喻记忆
形象比喻记忆法就是借助于形象生动的比喻,把那些难记的概念形象化,用直观形象去记忆。例如滤纸和半透膜常常想象成鱼网(或筛子)来区别:网眼大的只能网住大鱼,小鱼和水都会溜走,网眼小的大鱼小鱼都能网住。滤纸好比是网眼大的鱼网,只能留住大于100nm的浊液颗粒;半透膜好比是网眼小的鱼网,1-100nm的胶粒和大于100nm的浊液颗粒都能留住。但是溶液中的微粒既能穿过滤纸,又能穿过半透膜,就像刚出生的小鱼不能被鱼网捞到一样。再如物质的能量越高,该物质就越不稳定,我就打了个比方,小朋友堆的积木,积木堆的越高,就越容易倒。
6.谐音记忆
“谐音记忆”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记内容与已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谐音是记忆的窍门之一。在化学知识的记忆过程中,把零散的、枯燥的知识进行谐音处理以形成新奇有趣、富有意义的词句。例如原电池的两极反应,负极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发生还原反应,可记作“甄帧崩础案谎簟币馕正(甄)极发生还(郑┰反应,负(富)极发生氧(阳)化反应。(《甄执》为大家熟知的电视剧,富(阜)阳为城市名)再如甲基橙的变色范围是3.1~4.4,同学经常记错,我便用“三姨逝世”帮大家记忆
7.浓缩记忆
浓缩记忆法就是针对某类化学知识或规律,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选取有代表性的字或词缩略成提纲挈领的骨架进行记忆。当回忆起这个或组字词,便可迅速回忆起知识的全部内容。例如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钠浮在水面上,逐渐熔化成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滴有酚酞的水溶液变为红色。我们常常抽出5个关键词,“浮”“熔”“游”“响”“红”,来帮助同学快速记忆这个实验的现象。再如过滤操作中的注意点浓缩为:“一贴、二低、三靠”。其中一贴指:滤纸贴紧漏斗内壁;二低指:滤纸低于漏斗边缘,溶液低于滤纸边缘;三靠指:倾泻液体的容器口紧靠玻璃棒,玻璃棒紧靠滤纸,漏斗下径紧靠烧杯内壁。
8.归纳记忆
归纳记忆法就是把所学知识按适当的角度加以整理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最好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在归纳整理时既是对知识点的熟悉,也是把躺着的课本变成立体的课本,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的时候。例如对一本书的目录的归纳;例如对一个专题的所学的具体物质的归纳;例如按物质颜色的不同,对常见物质进行归纳;例如按能否水解,能否双水解对盐类物质归纳……一边归纳一边记忆,之后也应时常翻看自己归纳的成果。
关键词:高效 学法指导 基石
中图分类号: G633.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150-01
众所周知,学法指导是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古代就有“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的古训,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就要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传授给学生自我学习的学习方法,从而为其自我学习培养起基本的技巧与方法。为此笔者在课堂教学改革上作了一些简单的尝试,初步实现了把学法指导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 高效课堂的基础――备课
课堂教学不仅仅是课堂45分钟的展现,往往是教师课下很多时间与思考的结晶,俗话说台上1分钟,台下10年功,这种体现课堂内外紧密联系,体现课下备课对课堂高效的有力支持就是对备课作用的重要肯定。因此要想实现高效的历史课堂,我们不仅要注重课堂外的备课,同时也要重视在备课的环节中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备课。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备课就是对教学各环节的策划,也是教学中的起始环节,他的重要作用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我们所说的学法指导能否具有既具针对性,又具实效性,必须在备课中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对学生的全面了解更有利于具体学法的选择,从而达到学法指导的最大效果,为一节高效课堂奠定基础。为此在备课环节我们要力求做到:教学设计的合理与高效,没有教学设计或是教学设计的不合理都将是课堂的大忌,或是高效课堂的死敌。我们历史教学的目的不是纯粹地讲故事,让学生知道历史事实是什么这么简单,而是要让学生知道如何评价和通过历史的镜子作用给我们以后的行为提出了哪些启示,从而避免自己和他人、社会都能少走弯路甚至是不走弯路。“历史是一面镜子”就是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的。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知道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掌握探求历史真理的方法,使之能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从而为提高历史认识创造前提条件。因此我们在备课环节,必须要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让自己的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规律,只有这样高效的历史课堂才有可能实现。在教学环节中我们还要做到三个方面的内容:
(1)揭示、总结出教材中的知识体系,著名教育家布鲁纳就说过:务必教给学生以基本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环节中,必须对教材的知识点加以组织或重组,使历史知识结构化,这种结构化有利于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的逻辑顺序,从而对学生掌握一定的推理逻辑也有一定的好处。我们在这个环节细节之处最大限度地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就可以把繁杂、散乱的历史现象变得简单、有序与网络化,使之构成一个基本的历史知识体系。这样更容易让学生宏观上把握历史规律及时代特征,从而为历史的学习之门打开贡献自己的助推之力。
(2)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渗透。新课标要求现代教育必须含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否则就是失败的教育,目的是通过学生的自己的探究、探索实践活动获得自己的情感经历从而具有简单的体验,获得态度上的认知,久而久之就会刺激学生的价值观的自我形成,这种形成的价值观只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就行了,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的思维逻辑与创新精神。
(3)发现与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这个要想在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笔者认为就应该体现在教学环节中学法的指导上。大家知道,加强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所必备的能力之一,掌握的好说明学习这门学科的可能性就大,否则就小。因此,要想实现高效历史课堂的突破我们必须要注意在教学设计的环节中,就要注重对学法指导的渗透与掺和。否则我们的教学就很难走出过去纯粹历史故事的传承与传播,这不是我们今天所想要的历史课堂,也是我们所必须摒弃的。
2 课堂教学中要渗透学法的指导
现实的教学课堂中,我们老师习惯于把课堂理解为自己的课堂,有时课堂教学中就变成了纯粹的历史知识的罗列,或是为了节省时间和精力,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被老师直接被“答案”了,大家指导课堂教学是教学诸多环节的中心环节,也可以说是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信息传递、情感交流、行为相互影响与作用的主阵地,教学的所有目的都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的,教学的基本目的与目标也是通过课堂教学来达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课堂教学简单归结为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应理解为能力的培养,知识只不过是一个载体甚至是一个工具而已。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能否有机地渗透学法指导关键是做到下面几个方面的内容:
2.1切实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只是通过知识载体来培养学生的生活与生产技能,简单的说就是技能传授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者,而不只是知识工具的传授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是主导作用,并不是主体作用,我们的课堂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因而教学中必须要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实际经验来感悟与体验生活所带来的“启迪”,因此应该以学生为主体。
关键词:思政课 高职生 案例教学法 有效性
课 题:本文为湖北省职教中心研究课题。课题名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研究 课题编号:G2012C062。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功能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源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法曾被哈佛工商学院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目前学者们解释为:它是通过对一个具体情景的描述,引导学生对这些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相比传统教学法而言,突出了学生为主体,有益于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有利于师生充分互动,有利于更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2.案例教学法的功能
(1)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巴赫曾对案例教学的行为目标进行过研究,并形成了基本框架。包括:对情景形成问题的能力;较强的思维能力;对问题做出有说服力的分析;能识别并确定与案例紧密相关的要素和问题;定性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超越具体情景、具有更广阔视野和多种多样的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思维与表达、交往与合作、决策与创新等综合能力都能得到锻炼和开发。案例教学还是模拟的“社会实践”,曾亲历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的一位学生将哈佛教育的价值总结为:把通常需要多年实践方能获得的经验浓缩到两年的课程里,将涉世不深的学生“催熟”。这给学生进入社会职场奠定了基础。
(2)有利于课堂管理。案例教学法是开放式的合作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充分交流展示自我,使课堂可能存在的不良情绪得到消解。学生通过案例体验国情民生,增强感性,避免了学习抽象理论之“苦”,同时实现了师生双方有效沟通。学生充满兴趣而主动学习,课堂气氛活跃、和谐,促进了教学的良性循环。
(3)案例教学可以发展教师的创新精神,提升专业能力。案例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一方面教师的重点不只在传授知识,而是要成为案例的设计者、组织者、促进者,成为导演或艺术家,这对教师的角色和能力是一个多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互联网信息纷繁复杂,对现实社会发生的焦点热点事件,学生迫切希望教师给予解读,教师同学生一道直面问题并探寻思路,既增添了课堂的新鲜感,满足学生的渴望,实现了课堂的有效,也使教师自身能力获得成长。
二、高职思政课案例教学法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认识不到位
课后随机调查调查显示:有些学生没有认识到案例的价值,习惯于听故事、看情节是否吸引人;参与讨论的内在动力欠缺,没有很好地享受案例分析过程,不懂得如何抓住在解决案例的同时提升自己的能力。从教学效果看,可能学生记得的仅是几个故事而已。
2.案例针对性不强
教学中发现,有些教师缺少课前准备,随便拿个事件做案例,结果分析不到位。因此在选取或设计教学上一定要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实际,并且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
3.时效性差
主要指资料、数据的过时。思政课的特点是与时俱进,教学内容须时时更新。如党的会议精神、新出台的政策、正在发生的重大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等。有些教师图简便在教学中使用过时案例,甚至数据、事件本身发生了根本变化,还以过时的为依据,这自然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
4.教学技巧欠缺
教师对教学案例操作不当,引导不够。比如简单、直接、突兀地提问,或抓不住时机层层引入,或不能设计出最恰当的方式表现案例的情景。
5.对案例教学过程的点评不合理
其症状为:易简单化,即专注答案正确的或优秀的学生,对错误的或混乱的想法和观点,刁钻怪异的言论不予理睬:易否定化,即无意识地使用教师权威,粗暴打压,强行要学生接受主体观点或自身看法,忽视学生的思想和人格。
三、思政教学案例的选取、组织与实施
1.如何选取思政教学案例
美国教育家威廉・贝内特曾在哈佛大学实施调查,得出结论,一个成功的案例要具备下列性质:应讲述一个故事(必须有趣);可以使学生对案例中人物产生移情(产生共鸣);含有从案例那里可引述的材料(体现真实);对已经做出的决策的评价(为新决策提供参照点)。我国学者郑金洲则认为好案例的标准包括: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要在一定的时空框架内;具体生动的描述事件产生发展过程;能反映师生的心理变化;最近三年以内发生的事件;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遵循这些经验和方向,我们认为思政教学案例的选取要突出如下几点。
(1)尽量使用经典案例。经典案例一定是真实的,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经典还意味着权威,越权威越有说服力,能加深理论观念的建立。经典案例也一定是趣味的, 它的趣味吸引学生认真倾听、思考和评论。
(2)体现时代性。思政教师要随变化着的实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课程内涵。在案例设计上,要重点关注社会上的焦点与热点,将具有时代特征和气息的内容吸纳到课堂以创造思政课的生命力。
(3)具有开放性。郑金洲认为“一个案例就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因此案例应有开放性特征,包括信息的多元和答案的多项。
(4)凸显职业性。高职院校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优先考虑与学生未来职业相关的案例,最好能源于行业实际工作中最常见的问题和最实用的职业技能,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学会技能和方法。
2.教师在组织和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1)教师在情感和态度上,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问题,努力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2)善于激励以培育学生的探究心。大学思政课堂是师生对话与交流的平台,教师要做的重点就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讨论发言的信心,以赞赏、表扬和鼓励去帮助学生释放求知欲和思辨力,侧重过程。
(3)做好诱导,让学生愉快地分享过程。教师在将案例呈现给学生后不能急于给答案,一定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思考。在发现学生有困难时可以提供简单的分析路径。比如所需要的理论支撑、如何找切入点,关键信息提示等。最后教师要做整体的分析,将思路与方法一同交给学生并告诉学生案例分析的目的不是寻找结果,而是学会掌握正确的方法。
(4)做好评价。评价也是一门艺术,好的评价带给学生成功感,激励学生继续向上。评价要做到及时、准确、全面。“及时”指要做到重视每个观点并给予说法,体现尊重。“准确”是要客观公正,体现教师的职业态度和探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全面”指评价要采取多种方式:自评、他人评和小组评、等级评和评语评相结合,体现合理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大学生法制教育 实效性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片面追求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一味强调文化知识的学习,忽视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开展法制教育的唯一平台,而且普遍采用公共课的形式,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充分调动,法律方面的求知欲也得不到满足。同时,缺乏对大学生法制教育的长远规划,一味灌输,要求学生背诵法律条文,这种单一的受教育途径使大学生仅能在基础法律层面上产生初步认识,这显然与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目标相去甚远。
2 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不强的原因分析
2.1法制教育形式固定
法制教育综合性较强,对于理论方面的指引和实践方面的锻炼都有较高要求。然而,目前高校普遍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为“法制教育”的唯一平台,并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加之内容庞杂、课时紧张,导致该课程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缺少有针对性的案例教学内容,更没在实践中强化法律素质的教学安排。
2.2法制教育内容滞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立法速度加快,法律知识的更新也日渐加快,但大学生法制教育内容却缺少相应的变化,课堂教学也缺乏相应的补充与解读,导致大学生法制理念及法律知识的滞后。
2.3师资素质参差不齐
高校教师本身法律素质的水平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法制教育的进展状态,而目前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素质却令人担忧。各类师范院校中的教育法学课程相对滞后,教师在职培训又缺乏相关内容,而法学专业的教师不愿意教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导致目前很多高校的法制教育责任由社科部等部门承担,而受到教师自身法律修养及实践应用能力的限制,很难对法律知识进行深入的讲解,学生的积极性也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3高校提高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3.1调整培养理念,改革教育方法
科学成熟的理念将为高校法制教育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引,有效适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大学生将法律知识内化为法律素质。因此,大学生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提高应从调整培养理念、改革教育方法着手: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要科学地引导大学生在法律学习上由被动转为主动,增强教育效果;树立互动教育理念,注意校内和校外因素的互动,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全方位地拓展教育平台,解决大中小学的衔接问题,实现内容上的连贯性;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法律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加入到了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式中;通过情景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成为其中的角色,并进行相应的思考。
3.2增强师资力量,提升教育质量
大学生法制教育除了应具备良好的硬件设施和教育环境外,还要有一支本身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应大力引进学识渊博、实践经验丰富的法学工作者来学校从事法制教育工作,加强现有法制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和深造,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准。各高校可试点将法律教研室单独划分出来,并使法律教研室与德育教研室形成既互动又交流的关系。通过此类试点促进教学内容的全面展现及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进一步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推动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不断提升。
3.3优化教学内容,拓展实践环节
在高校教育中,德育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可或缺,应将法制教育与德育相融合,除普及道德法律知识外,还要帮助大学生认清德与法的关系,进行德与法的辨析,掌握基本的法学原理,逐步引导学生从道德认识上升到法制观念,从而使其形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将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辅导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心理健康的指导,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念,采取合理的调试方式,减少违法犯罪的动机和行为,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实践基地的建立将在很大程度上推动高校学生提升自身法律素质的积极性,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特别是模拟法庭、现实说法、法庭辩论等活动的开展将大大突破课堂的限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加深思考法律问题的层次。学校可以对辩论协会等法律相关社团予以鼓励和支持,此外,还可以由理论造诣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学者带头成立法律服务社团,从事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等方面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艳.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1(3).
[2] 赵云芬.论当代大学生的法制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4(12).
关键词: 中职院校 职业道德与法律 教学 实效性
当今社会对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不仅需要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需要其具备合格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养。我国中职院校基本都开设了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然而,实际教学质量令人担忧,没有很好地起到培育学生职业道德及法律素养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高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实效性,不能让其流于形式。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建立“以生为本”的德育观
当前,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必须将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职业道德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利用国旗下讲话、学校橱窗展示、校园广播、板报宣传等途径,不断引导学生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增强学生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此同时,中职院校要树立“以生为本”的德育观,积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达到潜移默化的德育效果。如可以开展感恩系列教育、犯罪案例警示教育、法律知识竞赛和讲座、职业道德征文和演讲比赛、文艺会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正义感,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长期以来,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教学模式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为此,我们有必要想方设法地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兴趣。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案例式教学法,将课堂教学与社会联系起来,以案例为载体,让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教师要针对案例进行精彩的讲授和讨论,课前可以先收集和整理一些行业对职业道德与法律要求的案例信息,再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认真备好教案。在课堂上,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对职业道德与法律的基本要求,引导学生围绕本专业职业道德与法律要求进行自我检查、反思和讨论,改进日常生活中的不良习惯,逐渐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有道德守法纪的人。与此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模拟招聘会、模拟企业员工等方式来开展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与趣味性。在此以情景式教学为例,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个专业的特点,设计针对性的任务情景教学,将生活情景引入课堂,由学生扮演某一个角色,完成各项虚拟任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在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借助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加逼真的教学情景,增强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学习相关知识。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必须贴近实践、贴近职业、贴近社会,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做好铺垫。为此,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必须不断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在教学中将最新的职业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及相应的政策制度传输给学生,应该针对学生所学专业涉及的职业道德与法律素质要求,而不是盲目地依据教材“照本宣科”。同时,要在教学中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将社会热点作为课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如在讲到违法犯罪时,教师可以引用“3・15晚会”、“今日说法”、“焦点访谈”,以及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真实事例,让学生意识到生活实践中处处有“雷区”,增强学生的职业操守与守法遵纪意识,提高学生与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的自觉性。
四、构建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客观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需要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考量。在以往教学中,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考核“走过场”的痕迹过于明显,完全没有发挥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为此,我们有必要根据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开展一系列日常行为评价、学习成果鉴定、测试及学期评语等考核评价,不仅要考查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中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学生自评、互评、任课教师评价、辅导员评价及实训企业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这样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总之,中职院校担负着为社会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任,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实效性的提升需要广大教师提高认识,结合时展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对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社会培养出道德高尚、遵纪守法、技能过硬、素质够格的职业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