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网络安全舆情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舆情研判 高校群体 预警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5.001
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改革和深化,社会赋予的希望也越来越多,教育和现实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在近些年的高校扩招中,教育资源的缺乏、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凸显,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主要因素。网络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加大了校园网络教育的开展,校园网络的使用更加便捷。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得高校中的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扩散,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在校园中产生的文化和一些集体性的事件都是利用网络和手机短信的形式进行的传播,同时,在网络中的网络舆情普遍具有偏激的特点,其造成的社会影响具有一定的效应。因此,从网络舆情的视角进行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应急措施分析,能够有效提高突发性事件的预警和应变能力。
1 网络舆情及其产生的原因
网络舆情是指在某种事件产生后,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人们通过网络发表自身对于事件的看法、态度和情感、行为的集合。在网络中进行高校群体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是进行网络舆情管理的重要防线所在。随着网络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逐渐推广,网络空间成为了人们发表言论的重要平台之一,在网络中由于人们对于同一件事情、同一种现象会产生不同的意见,就此在网络空间中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舆情类型,即网络舆情。网络舆情也就是在网络中传播的热点所造成的社会影响,提高了普通群众对于社会舆论的参与程度。网络舆情不仅打破了传统的媒介对于舆论的垄断地位,转变了舆论产生的形态,而且在现有的生活环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网络中一些网民在对社会中的事件进行了解后就会发表自身的观点,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更能够引发网民的。
在社会的变革时期,当代大学生受到的思想影响较大,由于其心理和价值观处在易变化的时期,受到舆论的影响就会对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难以进行客观的评价,在一些偏激的思想的影响下容易产生不恰当的行为方式。学生对于高校中存在的管理、生活问题等易产生批评和抵触心理。当这些问题出现在校园网络中时就会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形成网络舆论,引发学生进行群体组织罢课、罢餐等事件。高校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大学生进行自身利益诉求的方式。高校群体性突发性事件的产生具有一定的随意性,其受到社会现实条件的影响较大,是学生在接收到与自身价值不相符的社会事件所进行的反应。由于大学生的认知和情感态度相似,因此就会形成较统一的行动,在这种情感不能够以正常渠道进行表达的同时就会爆发集体性的事件。就网络舆情和高校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之间的关系而言,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控制和把握对于高校中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解决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2 网络舆情反映高校群体突发事件的变动机制
高校充分显示了网络舆情对于高校具有一定的变动机制。变动机制是一种能够持续较长时间的运行模式。高校的产生可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从事件产生到应急预案的制定和最后预防措施的制定。在这三个阶段中呈现出的网络舆情状态也不相同。网络舆情状态是对高校中发生的的发展情况进行的展示,同时对于事情的发生和性质的转变也有着重要影响。根据网络舆情能够进行发生事件的了解和观察。
2.1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机制
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机制是指在事件发生过程中由不同环节组合而成的形式。群体性突发事件的产生需要具有特定的外在环境条件,在事件中产生多种不同的矛盾,并且持有不同观点的人群进行聚集,采用非正常的方式进行情感的表达,给社会秩序和社会安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因此,此种机制的形成过程大致为:现实中产生的事件激发了一些特殊的心理活动的产生,引发其态度的转变,同时在外界因素的刺激下爆发集体性突发事件。高校中的群体突发事件诱发的机制为刺激造成一定的行为反应,也就是说,学生这一特定的人群在受到来自社会和学校中发生的事情的刺激,进而做出一致的行为活动。
在高校中产生的,多是由于学生对于现实中发生的一些事情或有关的管理方法持有怀疑或者不赞同的想法时,就会在网络中以讨论或的形式进行表达,在表现过程中采取的有较缓和的表达方式,但同时也有一些过激的行为。通过这种言论的不断传播,参与讨论和评判的学生数量就会增多,随着这种态度的形式越来越激烈,对于产生的事件的表现形式具有较大的影响。在网络中,如果形成的不赞同网络舆情的形式较弱,就表明这种事件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和讨论,这样发生高校的可能性就较小,如果呈现出的反对态度较强烈,通过网络的汇集,各种相同的观点就能够得到统一,此时就容易产生集体性的突发事件,产生较强烈的网络舆情其表现的方式就会更加激烈,同时事件产生的后果也会更加严重。
2.2 高校的预防机制
在进行的预防时,要抓住事件产生的各个环节进行预防。事件中各环节是在事件产生过程中采取的应急措施中包含的弊端,采用预防性的管理手段是其主要的管理方式。预防的具体措施包括:完善法制建设、设定专门的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全面的信息提示系统、增加学生的言论表达渠道。加强对于学生的管理,利用科学的手段进行学生信息的收集,对于要产生的事件要进行有效的检测和实时的控制。在事件发生的初期如果不能够采用正确的方法进行处理,极有可能引起突发性事件的产生。
进行高校的预防,要加大监管力度,学校中的教育管理部门要积极建立起相适应的网络舆情分析管理系统,对网络中学生的动态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并且能够在事件产生之前做好相应的防护工作,尽早的对产生的分歧和矛盾进行及时解决和处理。
2.3 高校的应急机制
在发生时,采用应急处理的方法进行事件的处置,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事件控制的有效性,维持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减少社会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在进行应急事件处理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对事态进行及时控制,采用对话、劝说等形式进行学生的安抚,疏散人群,对发生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或处理,并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
3 高校中群体突发性事件预警平台的建立
3.1 预警平台建立的原则
在进行预警平台的建立时要严格遵循流程和模式化的原则,保证建立后的组织具有高效和灵活的管理特点,保证建立的平台能够为全体学生和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应用平台。
3.2 预警平台的结构
在网络舆情预警平台的架构中主要的流程为: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进行数据的处理、实现不同内容的分类(热点话题、敏感话题),根据舆情内容进行舆情预测,做出相应的预警报告。
信息收集是为舆情信息提供所需要的基础数据,在进行数据的获取时采用的方法有通用采集和聚焦采集。舆情分析研判流程是预警平台中的重要区域,其涉及的内容包括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分类。在对获得的数据进行过滤后进行敏感话题和热点话题的提取。舆情预测是对流行的热度词汇进行提取,并对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热度进行预测,形成舆情的发展趋势图。在进行判断后会以文字的形式进行警告。
在高校中发生时,可采用的应急策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监督管理。
在高校中要加强对于网络舆情的分析,针对重点进行分析和监测,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对其中具有针对性和倾向性的信息进行重视,并根据其现有的状态进行发展的预测,努力寻找事情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解决。
第二,建立起网络舆情分析系统。
充分利用网络的自动分析功能,加强对于网络信息的控制,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形成自动化的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系统,为进行网络管理和做好突发性事件的预警活动提供良好的基础。
第三,扩大学生的言论发表渠道,丰富网络舆情。
充分利用网络日志、博客和论坛等多种形式,为学生提供发表言论的途径,保证学生的利益能够得到诉求,维护学生的权益,建立安全的言论机制。在学校中可以组织学生骨干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为舆论做好正确的导向,维护校园环境的稳定、和谐。
参考文献:
[1]唐学庆,时钟平.基于网络舆情分析的高校预警机制要素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5).
[2]戴媛,郝晓伟,郭岩,余智华.基于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模型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0,(5).
关键词:培育;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7-0015-01
随着军队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特别是军营网络快速发展,为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平台。发挥政工网平台作用,不断增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已经成为当前现实而紧迫的课题。
1.发挥政工网平台作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顺应需求、意义重大。
政工网作为科技手段与政治工作的有机结合,兼具网络的一般特点和政治工作的独特优势,为新形势下深入持久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新平台。一是政工网的集成性契合培育工作时代性要求。政工网集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媒介为一体,使信息传递更加形象、生动和直观,在继承教育引导、文化熏陶等传统手段基础上,以快捷的信息、优质的资源实时更新、直达末端,具有更加真实的表现效果和更强的感染力,增强了培育工作的时效性。二是政工网的平等性迎合培育工作群众性要求。价值观培育的过程就是教育对象对价值观念认同的过程。只有最大限度地调动官兵自主参与、自愿接受的内在动力,培育工作才能真正取得实效。让官兵在广阔的网络空间中平等交流思想、深化感悟,可以更及时地掌握官兵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做好培育工作。三是政工网的导向性符合培育工作政治性要求。舆论引导是价值观培育的基本途径。政工网鲜明的政治属性,凸显了其在高举旗帜、听党指挥、保持一致上的强大导向功能,为培育核心价值观营造了浓厚政治氛围,起到了教育无痕、熏陶有成的效果。
2. 发挥政工网平台作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问题凸显、亟待破解。
政工网络作为继报约、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传媒",在引领官兵价值追求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运用政工网平台培育核心价值观尚处于摸索运行阶段,当前还存在一些矛盾问题亟待解决:
2.1 观念滞后导致没有普遍用起来。有的存在被动封堵的畏网情绪,担心网络会削弱价值引领主导力、失守信仰高地主动权,消极设防、一味封堵;有的存在无所作为的恐高心理。普遍认为开展网络培育的能力欠缺难深入、技术匮乏难持久、精力有限难经常;有的存在等靠依赖的观望思想。由于缺少可供借鉴的经验做法,虽然建网管网投入经费不少,但用网育人投放精力不够。
2.2 手段单一导致功能开掘低层次。虽然各级普遍把数字史馆"建"成网页、把教育资源"搬"到网上,但在实践运用中还大都停留在看电影、听红歌、下载资料等传统形式,开设军史知识"闯关"深化理论武装、开展网上模拟"军演"培育战斗精神等创新形式不够,一些网上百家讲坛、专家讲座等栏目现场互动交流也不多。
2.3 能力欠缺导致培育成效难深入。"网络高手"不懂教育、"教育能手"不懂网络问题,是制约网络培育深入发展的瓶颈。有的知网不深,导致教育抓不住共鸣点、培育难激发兴奋点;有的用网不精,难以独立运用网络技术融入原创特色、融合时代元素,增强培育吸引力感染力;有的管网不力,师团政工网编制一直未能落实到基层,不专职必然导致难专心。四是监管不力导致常态运行不规范。存在信息监察不严格、舆论监督不及时、安全监管不得力的问题,导致一些有悖核心价值观的消极观点、偏激言论流入论坛博客,产生一些负面杂音。四是监管不力导致常态运行不规范。在人员监管上,有的管理教育机制不健全,不注重网络道德培植,导致官兵辨别是非、甄别良莠的能力不足,对错误思想观点和生活方式的侵蚀"免疫力"不强。在舆论监督上,有的不注重优化网络舆论环境,信息审查、筛选过滤的关口不严,导致一些格调低俗的文字、图片、信息流入政工网;在安全防范上,存在人防大于机防的问题,普遍存在杀毒软件、防火墙的升级维护不及时的问题。
3.发挥政工网平台作用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重在实践、贵在经常。
要使此项工作步入常态、抓出成效,重点应把握好四个方面:
3.1 观念更新是先导,必须牢固树立与信息时代同频共振的网络培育理念。强化科技助力理念,领导干部带头知网学网,政治机关和政工干部自觉用网管网,增强培育工作科技含量;强化以人为本理念,把培育价值观与官兵主体诉求融合起来,满足学习成才、休闲娱乐等愿望;强化继承创新理念,既研"人脑"也钻"电脑"、既重"面对面"也用"键对键",使传统培育与网上教育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3.2 方法手段是关键,必须在开掘特色功能中实现信息平台与培育舞台的无缝对接。要发挥导向功能,紧跟重大事件发生、重要政策出台,通过技术和行政手段引领官兵价值取向,使政工网成为理论武装的"大讲堂"; 要发挥教育功能,建立完善数字军史馆,让红色影片、歌曲、书籍、短信占主导,使政工网成为铸魂聚气的"助推器";要发挥互动功能,邀请名家大家、单位领导参与网上核心价值观专题论坛,使政工网成为解疑释惑的"好老师";要发挥娱乐功能,让网络文化娱乐功能向提升战斗力聚焦、向培育核心价值观聚力,通过构建军人标识提示平台、军事竞技游戏平台、提升品位欣赏平台,使政工网成为网上练兵的"主阵地"。
【关键词】未来;信息安全;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应用与生产生活的日益融合,以其开放性、创新性、信息的交互性和数据的共享性应用到各个领域,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因此也受到来自互联网上的黑客、竞争对手等攻击的安全威胁。传统的防火墙、IDS、IPS因限于网络边界的安全防护,能力受到局限,攻击者多采用如APT、利用社交网络漏洞,使传统的安全手段难以检测、防护。同时,云计算及虚拟化、物联网网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为用户提供了更为灵活、开放的体系应用及服务,同时也为信息安全管理和防护提出了新要求。未来对用户的信息安全,不仅拘囿于单纯的安全软硬件实体,而是一种安全实体、安全的服务和防护策略的整体实施。
一、未来信息安全的相关角色
在探讨信息安全发展趋势中,依据应用及管理角度的不同,分为用户、管理机构、攻击者和系统供应商和安全厂商的相关角色。用户:IT系统的最终使用者;系统供应商:为用户提供应用系统和技术服务的供应商;管理机构:对信息系统的安全应用负有管理职责的行业主管部门;攻击者:对用户需求的服务、数据进行攻击破坏的个人、组织或集体;安全厂商:为用户提供安全服务包括安全产品和安全咨询的厂商,帮助用户抵御非法攻击和破坏。基于信息安全相关角色,通过相关角色技术能力和服务模式的发展,结合IT技术创新应用、攻防技术的发展及管理部门的要求等可能影响安全防护能力的因素,分析所面临的安全挑战,提出应对技术策略。信息安全技术是基于网络和系统应用的安全技术,是未来信息安全的发展方向,未来安全技术发展的趋势将是系统安全、智能化安全、物联网安全、云安全及虚拟化和数据安全。
二、未来安全技术发展趋势
(一)系统安全。系统安全是从系统供应商机角色予以实施的防护措施。操作系统、各种网络服务及应用程序经过开发商的测试人员和公测后,并不能保证系统的安全措施到位,各种漏洞公告已证实了的软件是有可能存在安全漏洞的,系统供应商将产品推向市场前应做好全方位的安全考虑,系统安全测试的方法论将成为学术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二)智能化安全。指智能信息处理及人工智能技术在信息安全领域的应用。目前网络安全产品虽已采用了一些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但多限于一些基于规则或策略的相关处理,安全产品的分散部署、独立管理的现状使各种信息难以得到共享和综合应用,缺少足够规模的高质量安全数据是当前网络安全领域走向更进一步智能化的一个瓶颈。
安全设备的互联整合、安全智能管理,为安全智能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开放的安全应用平台可以汇聚来自互联的各种安全设备的数据、检测信息以及其他方式获得的安全威胁信息等,从而解决安全分析数据不足的问题。而对大规模安全数据的管理、入侵行为模式分析、全局域网安全态势评估、安全信息评估、威胁情报分析以及各种自动化配置管理工具开发等安全运营相关的核心工作,都将离不开智能信息处理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
(三)物联网安全。物联网是一种虚拟网络与现实世界实时交互的新型系统,其特点是无处不在的数据感知、以无线为主的信息传输、智能化的信息处理。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一方面将显著提高经济和社会运行效率,但由于物联网在许多场合都需无线传输,信号很容易被窃取,也更容易扰,这将直接影响到物联网体系的安全。物联网规模很大,与人类社会的联系十分紧密,一旦受到攻击,将导致用户或社会的混乱,影响巨大;另一方面物联网对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物联网中,每个人拥有的每件物品都将随时随地连接到网络上,随时随地被感知。如何确保信息的安全性和隐私性,防止个人信息、业务信息和财产丢失或被他人盗用,物联网安全技术是未来信息安全发展的一个重点。
(四)云安全及虚拟化。云安全是继云计算和云存储后出现的云技术的重要应用。其融合了并行处理、网格计算、未知病毒行为判断等新兴技术和概念,通过网状的大量客户端对网络中软件行为的异常监测,获取互联网中木马、恶意程序等最新信息,传送到Server端进行自动分析和处理,再把的解决方案分发到每一个客户端。云安全注重的是云计算和存储服务带来的安全问题与虚拟化技术提供的安全服务,涉及云计算、存储等方面的安全技术。云及虚拟化安全涉及云计算、存储及虚拟技术的安全功能及虚拟部署。
(五)数据安全。数据安全主要关注数据在生成、存储、传输、处理及销毁的整个数据生命周期地机密性、完整性及可用性,是信息安全防护体系中最为关键的基础防护措施。重要信息系统敏感数据的安全保护、互联网上个人隐私信息的防泄漏、舆情分析、内容过滤等都是当前数据安全技术研究的重点。
三、安全的发展趋势
基于信息安全防护技术的分析,未来信息安全发展趋势为:
(一)可信化。硬件平台上引入安全芯片,小型的计算平台变为“可信”的平台。充实和完善如基于TCP的访问控制、基于TCP的安全操作系统、基于TCP的安全中间件、基于TCP的安全应用等技术。
(二) 标准化。信息安全将步入规范化管理,安全技术要接入国际规范,走向应用。信息安全标准研究与制定如密码算法类标准、安全认证与授权类标准(PKI、PMI、生物认证)、安全评估类标准、系统与网络类安全标准、安全管理类标准,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国际标准予以规范管理。
(三)融合化。从单一的信息安全技术与产品,向多种安全技术与服务融合的发展。安全产品硬件化/芯片化发展的技术趋势,为提升安全度与更高运算速率,开展灵活的安全实体技术,实现安全硬件实体与安全技术服务策略的融合。
四、结束语
综上分析,系统安全、智能化安全、物联网、云及虚拟化和数据安全是未来信息安全技术研究的趋势。而信息的可信化、网络化、标准化和安全实体服务融合将是未来信息安全的发展趋势,为实现信息安全,应合力建立健康的安全环境,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提升系统安全性,加强安全经验积累,开展深入的安全探索,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的整体防御策略。为用户的安全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信息安全与保密.黄月江.2008.7.国防工业
[2]物联网在中国.雷吉成.2012.6.电子工业出版社
1.主体———高校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由各高校党委牵头,学校各个机关部门、学院、教师和学生干部共同配合完成。(1)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主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是高校思想政治网络教育的总工程师,其可以通过成立专项网络平台建设小组,将网络平台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纳入校园网络建设中去,依据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内容以及所需要的网络技术,形成一套较为全面的网络教育管理体系,明确党委组织部、宣传部、学生工作部门以及技术部门等的具体职责,努力做到人尽其责。(2)辅导员辅导员在高校教师队伍中的地位无人可以取代,他是连接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思想教育学习的重要纽带,承担着“传道”与“解惑”的育人职能,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人生观、维持学校与社会和谐安全的重要力量。而在新形势下,开展网络教育,也必须依托于辅导员这支中坚力量,通过提高辅导员的专业化水平、网络化水平,切实保障网络教育的有效开展。(3)学生党员学生党员一方面是高校了解学生思想情况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其过硬的政治素养也在学生当中起到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并能在第一时间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进行引导和协调。高校应分阶段强化大学生党员的培训工作,优化学生党员队伍,切实发挥学生党员力量。
2.客体———大学生
大学生群体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客体,主要以自制力差、自我管理能力低为主要特征,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评价准则、价值观等,都将对整个校园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产生重大的影响,但是也容易受网络信息的反向影响。因此,必须把网络看作了解大学生想法和关注点的新渠道,加强其网络教育。
3.载体———网络平台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平台似乎显得更有魅力,网络平台的加入在丰富教育载体和途径的同时也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度,高校要全面夯实校园网络建设,创立科学、积极、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1)BBSBBS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结交朋友、发表对学校以及社会新闻热点话题的看法的平台,已经逐渐成为建立在网上的“虚拟校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可以充分利用BBS这一渠道,进行思想文化的网络宣传,同时做好实名制注册和管理、信息监控、舆情分析、评论引导,对于BBS上的较为正面的信息要有意识地给予放大,相反对那些消极的、不健康的言论或信息就要进行适当的处理和屏蔽。(2)QQ、MSN等即时聊天工具腾讯QQ在大学生中的广泛应用为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理想的交流工具,其平等、便捷的优势使其成为日常谈心和深度沟通的桥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查看学生的QQ状态、留言等信息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现状,有利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双方关系的良性互动,通过聊天工具,可以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并进行正确引导,促进现实人际关系的发展。(3)微博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喜欢以博客为手段随时随地地记录生活、发掘自我、展示自我,如果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知识库、思想库和教育平台,将自己的积极情绪、思想和知识与学生们进行分享,可以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同时,用积极的、健康的思想占据网络阵地,可以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袭,切实有效地推动大学生网络教育。(4)微信作为最新鲜、最方便快捷的沟通手段,微信灵活、方便、智能的特点使其成为高校学生间交流的最主要的工具。学生们可以通过发送文字、语音、图片等相关内容,来表达或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状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关注学生的朋友圈,随时了解学生所在地点、最新动态、心情等等,对学生思想动态做到深入了解,并通过微信对同学们的行为和状态进行随时指引。
4.网络平台建设的辅助力量
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不仅会受到家庭“小环境”的影响,也会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因此,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应该由高校牵头,搭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相结合的辅导网络。(1)社会社会可以通过提高网络管理技术,完善网络法制建设,建立安全网络传播平台,加强网络监控和管理力度等有力措施,来营造健康的、绿色的网络环境,同时,完善政策和相关制度,实现教育机制、功能、力量和目标等的统一和互补,并联合社会各界力量,共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2)家庭家长要主动接触网络,通过网络技术的学习,了解子女的思想动态和精神需求,了解他们上网关注的主要内容,以便更好地与之交流沟通,同时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有目的地培养子女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能力,使他们养成健康的上网习惯,令其积极吸取网络中的有益养分,尽最大所能地避免其消极影响的冲击。
5.网络平台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路径
基于前文的分析,本文将所构建的平台中主体、辅助力量、载体及客体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如图1所示。
二、高校思想政治网络平台建设的架构
1.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队伍
学校党委要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当作新时期德育工作的重点工程,确保人、财、物力资源的充足,也就是领导支持、人力资源、资金、硬件设施均充足的状态。可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由校领导亲自担任正副组长,党委组织部门、学校各机关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科研部门、图书馆、网络管理中心、校团委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门等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此外,还有包括网络技术专家、BBS版主或者网络编辑等在内的网络工作者,由他们定期在校园网上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对话,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解答,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质量。
2.整合网络政治教育资源
高校可以通过网络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科技文化活动,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同时,设立网上学术讲坛,将各种学术讲座现场摄录制作后上传到学校教育网站上,弥补传统学术报告的时空缺陷,也可以与其他高校或者媒体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讨、合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样,通过线上、线下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奠定基础。
3.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
(1)建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门户网站是家校沟通和师生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在门户网站上,可以有计划的公开或展示学校相关信息、交易方式等内容,让门户网站成为社会了解学校的窗口、家长理解学校的通道和学生学习进步的平台。门户网站可以以新闻、通知等形式介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典型,让社会人士和学生家长对学校有较好的理解。(2)建立班级主页班级主页是班级成员展现班级风采的大舞台,是一种虚拟化的在线班级管理及组织方式。班级主页往往能够非常直观的显示班级成员的特点及特长,让访问者通过主页中的信息了解班级管理工作和学生学习现状。此外,类似于“网上家长园地”的网络模块也不失为一种非常好的班级管理模式。
4.开设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训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