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

第1篇: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内部审计;供应链管理

市场竞争的压力、经营环境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发展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内部审计作为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深化内部审计职能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及其风险分析

所谓供应链,是指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实施一体化、系统化的管理,将企业的生产、供应、销售与各经济实体建立外部联系,把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及客户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战略联盟伙伴关系的协同来获得供应链中所有成员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从而实现超越组织界限的集成与合作,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形成一种合作性的竞争关系。

经济发展方式的演变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加速了供应链运作的内外环境的变化,包括产品结构、生产过程、管理方式、组织结构、决策准则在内的各因素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使得供应链管理在为企业带来更高的效率、效益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风险。国内外专家学者综合分析了供应链内部和供应链外部的风险因素,并根据治理层次和流程层次将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类,如下表1所示。

表1 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因素

风险层次

风险来源 供应链内部风险 供应链外部风险

治理风险 结构性风险 竞争者风险

成本分担风险 环境变化风险

合作伙伴风险 自然风险

主观行为风险 其他风险

流程风险 信息传递风险 基础条件风险

利益分配风险 顾客需求波动风险

核心企业风险 顾客非理性风险

契约诚信风险 其他风险

供应链管理中的各种风险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或增加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或影响风险结果的严重程度,从而影响行为主体所承受的风险。因此,通过内部审计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对供应链管理中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与测试,从而改进供应链管理的风险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将供应链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帮助供应链企业实现其企业目标,已成为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

二、内部审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一)内部审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

1.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运作的效率。供应链管理的过程是通过对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运用,重新组织和安排业务活动流程,实现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集成化。而审计活动的实施可以合理地保证物流、信息流以及资金流的通畅,以充分地挖掘企业内部潜力,提高的运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2.完善企业管理制度。通过内部审计以及对企业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延伸审计,可以发现企业内部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建议措施,促进企业内部控制及管理制度的完善,更好地为企业价值增值服务。

3.评价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内部审计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一方面应根据供应链管理的原则和标准,分析评价企业与供应链相关的经济活动和其他管理活动的合理性和经济性,发现供应链中非增值作业活动,并为消除非增值作业活动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另一方面应积极地寻求提高供应链作业活动效率的途径,提出科学合理的计划和措施,从而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

(二)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内容

现代内部审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主要是通过对供应链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促进内部控制的完善,加强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同时,通过为供应链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增进企业价值,提高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因此,在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在风险分析与评估的基础上,开展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和绩效评价。

供应链风险管理就是在综合分析风险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优风险应对措施,以最小的成本合理地保证供应链运作安全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控制。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根据供应链整体、各环节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营运关系,通过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链在一定时期的绩效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性评判。

(三)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方法体系

内部审计应用到供应链管理中,不仅强调监督职能,而且更加关注评价与控制,强调内部审计活动的增值性。在内部审计方法体系中,通常把风险评价的焦点从业务风险导向转向客户战略经营风险导向,基于战略分析、经营过程分析、风险评估、经营计量和持续改进这五个要素而开展审计活动。因此,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的方法可以用图2-1来表述。

图2-1 供应链管理中内部审计方法体系

三、结束语

作为供应链管理控制的重要手段,内部审计可以在评价供应链管理活动绩效以及供应链风险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从而促进供应链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强供应链活动过程的管理控制进而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增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竞

第2篇: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用的关键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农业带来的效益是明显的。在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中,应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优势,如EDI、GPS、条码技术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供应链运作的效率,也可以增强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交流。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农产品供应链必须依托网络信息技术,纵向优化,横向集成,并逐渐形成行业、区域性的中心节点,使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整体资源得到优化,并通过实现成员间的连接和与目标终端用户之间的连接,促使各成员共同创建新的利润空间。通过对农产品供应链过程的跟踪整合管理,可使农产品物流活动的每一环节为了共同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有效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服务水平和效率。首先,应该建立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与统一的信息平台。信息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包括企业的外部网、内部网、知识库、电子数据库及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在完善的物资技术基础设施上,应用相关的软件搭建统一的信息平台。既保障信息提供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又实现对农产品供应链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管理。目前我国各地政府和大型企业建立了一批农产品专业信息平台,为沟通消费者与生产者、流通环节的联系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一个地方或企业必须采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搭建与外部信息网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使供应链中的神经系统运转正常。农产品供应商根据信息平台上经销商和零售终端提供的需求信息,向其上游的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企业、中介组织通过订单向农户收购农产品,这样减少了农户生产的盲目性,同时为农产品的销路提供了保证,不仅降低了农产品物流的成本,减少了农产品的损耗,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和社会效益。其次,建立不同层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这是实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所必需的技术支持。农产品信息不畅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造成农产品卖出难的主要原因。加强农产品信息网络建设,是开拓农村市场的重要途径。依托农产品批发市场或农产品中介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流通信息网络,实现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批发市场、农产品供应四位一体的农产品信息网络,最终形成农村地区农产品信息网络与大中城市及全国的联网。通过信息网络的建设,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对整个农产品的流通过程进行协同整合,降低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损耗,缩短了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交易效率,减少了物流成本,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农产品的保值期。农产品供应链成员通过不同层次的信息网络的集成,建立一体化的物流运作体系,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对生产、加工、配送过程中的物流环节进行设计,使农产品物流作业无缝衔接。将物流据点、农产品配送路线、运输手段等网络化,以提高物流活动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另外,需要建立四个相关信息系统:一是信息管理系统。如收集和传递销往地农产品标准化信息和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这些信息,对供应链全程进行监控,确保农产品跨越非贸易壁垒,顺利进入国外市场。二是信息共享系统。供应链成员共享有关库存、销售、预测、供应链绩效评价等信息,促进成员间信息沟通,有助于供应链成员间的互信与协同。三是电子银行结算与支付系统,使供应链成员能方便地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四是供应技术协同系统。零售终端的POS系统,收集消费者需求的第一手资料,能在第一时间反馈到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中和订单管理系统中,指导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供货系统通过统一的信息平台,调动农产品的流动。实现供应链成员之间的信息系统的无缝隙对接,加快供应链的营运速度,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农户、农产品供应商及农产品经销商之间的信息系统实现无缝衔接,提高了供应链管理的柔性,降低了供应链物流管理的成本和风险,使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准确及时地到达供应链中的相关节点,使农业生产更有计划性,从而减少农民的市场风险,提高农民收入。最后加快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需强化政府在农业信息化中的主导作用,制定农业产品信息化的法律法规。农产品物流信息化是一项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综合性基础工作,必须调动多方面的积极性,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因此政府要在这一进程当中发挥好其主导作用。各级政府要根据农产品物流信息化建设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明确建设方向、目标、重点,并具体落实相应部门实施。要从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树立信息观念,增强信息意识。做好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产品信息化建设,还必须要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包括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等在内的动态系统,为信息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法制框架和法律环境,为农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但是地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需要制定的法律法规具备灵活性,因地制宜,有所区别。

4结束语

本文论述了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应用网络信息技术给出了可行的建议。该建议有利于提高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和规模效益。伴随农业问题的日渐突出以及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的整体推进,我们相信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同时农业行业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确定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战略,使农产品供应链进一步向系统化、集成化、精益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第3篇: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要素 物流绩效 相关性

一、引言

自Miller、Rayburn、Le kashman和Stolle、Flaks、Lewis等,在1969年首次提出最高管理层对流通成本(Distribution cost)的计量应给予与生产成本、市场成本计量同等关注以来,有关物流绩效(Logistic performance)的研究逐渐增加,至今已经建立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并提出了物流绩效计量框架。这一框架明确了物流绩效计量指标,主要包括成本(资源)与客户服务(质量),指出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的有效结合反映了一定客户服务水平下的经济成果,包括生产供应能力、订货间隔时间以及产品、服务质量。由于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之间相互矛盾的关系,物流绩效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物流成本与客户服务的均衡化管理。此后,为了更好的实现这种均衡并成功地进行物流战略管理,物流绩效计量转向非财务化,陆续提出了如TOM(整体质量管理)、TBM(以时间为基础的管理)、BPR(商业流程再设计)以及SCM(供应链管理)等概念,从分析中发现,这些概念的提出并不只是针对绩效计量这一名词的界定,而是考虑如何设计一个能够实现供应链网络结构、商业流程以及管理信息一体化的有效管理系统。如,美国物流管理委员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所有物流活动的计划与管理,强调供应链合作各方如供应商、中介商、第三方物流公司以及客户之间的合作与协调。从本质上讲,供应链管理是实现公司内部以及公司之间供应与需求的一体化管理。”这些研究指出,在改进客户服务的同时通过供应链管理有可能实现物流总成本的减少。Cooper等人提出供应链管理要素包括技术类要素以及管理类要素,其中技术类要素包括计划与控制方法、工作流程、组织结构、信息交流以及生产流结构等要素,管理类要素则包括管理理念、权力与领导艺术、风险与奖励制度以及文化等要素,这些要素代表着有希望成功推动流程一体化以及最终改进物流绩效的管理变量。 在实践活动中,一些管理者已经接受供应链管理理论并且努力实施供应链管理,但经过十几年的实践,国际上只有少数公司真正建立了一体化供应链网络。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虽然拥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但物流管理起步较晚。有研究指出,在我国有42%的被调查对象指出,其订货周转时间一般都超过60天,89%的被调查对象指出物流成本高、订货间隔时间长(BethEnsiow&ChrlsJones,2004)。正是由于许多企业忽视了管理的灵活性,至使实现的最终利益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通过我们的问卷调查发现,有87%的被调查者指出,其供应链管理系统对公司的物流绩效有着显著影响,但这些都是建立在调查对象主观理解基础之上的,并没有对供应链管理实施对公司物流绩效的影响进行具体计量,也就是对于供应链管理因素与物流绩效之间的相关性程度、不同物流绩效水平的公司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等问题均不明确。基于这一背景,本文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一是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之间的关联程度究竟如何;二是不同水平的物流绩效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是否存在差异。笔者以调查问卷方式对企业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的关系作了调查,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供应链管理要素(包括技术类管理要素和管理类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的相关性,并在此基础上对物流绩效管理提出建议。

二、研究方法

我们以书面邮件的形式向一些企业发放调查问卷,为了降低研究的复杂性并支持有限的调查以增加问卷回收率,没有对所有的供应链管理要素进行研究。调查问卷中研究变量(供应链管理要素)的选择基于早期研究中出现的频率,变量及其所属的具体项目见(表1)。由于我国企业对物流活动的计量与管理才刚刚起步,而且有些项目的量化困难,所以我们采用抽象的评估方式。

在第一次的调查问卷中,要求调查对象在回答问卷的同时对这些项且的适切性及其改进提出建议,基于其反馈,我们对一些项目的语言表述以及说明做了调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第二、第三次的问卷调查。经过三次邮寄,回复率是10.2%,其中食品与饮料行业(52.4%)和化工、煤炭类行业(21.5%)占回复者的大多数,54%的回复者职位是部门经理。每一个供应链管理要素的统计数据与可靠性程度α系数见(表2),除两类信息交换的可靠性程度偏低(α系数为0.64和0.63),其余要素的可靠性程度很强(α系数从0.82到0.94),但是由于α系数均高于0.6,因此是可以接受的。同时要求被调查公司对其物流成本、物流客户服务水平以及整体物流绩效分别进行评估,由于信息的保密性由企业根据其实际情况按照:很高;较高;中等;较低;很低五个等级自我界定。物流绩效具体指标的有效性和信赖度见(表3),物流成本与物流服务项目的可信赖程度很强,d系数分别是0.84和0.86。在分析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成本、物流服务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不同水平物流绩效在供应链管理要素方面的差异性上,我们选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进行了分析,因为此方法对调查样本数量和分布特征没有要求,其中分辨系数取0.5。

三、调查研究结论

对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成本、物流客户服务问的关联性进行测算,结果见(表4)。所有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成本存在关联关系(关联度>0.6),灵活应对管理能力与物流成本的关联性最大,其后依次是知识管理、信息质量、供应链管理认知、运行信息交流、信息技术支持以及战略信息交流。这些管理要素与物流客户服务间存在关联性(关联度>0.6),其中,供应链管理认知与客户服务的关联性最大,其后依次是信息质量、灵活的应对管理能力、知识管理、信息技术支持、运行信息交流、战略信息交流。比较了物流绩效水平较高公司与物流绩效水平较低公司对供应链管理关注的差异性见(表5)。结果显示具有高水平物流绩效的公司在运行信息交流、信息质量、供应链管理认知、知识管理以及应对能力方面给予的关注比低水平绩效公司突出,战略信息交流方面的差异则不明显。汇总调查结果见(表6),答案是大多数的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存在强相关性(关联度大于0.8)。对于物流绩效来说明,运行信息交流要比战略信息交流重要,而且不同水平物流绩效公司给予战略信息交流的关注没有显著差异。

四、物流绩效管理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公司在物流绩效管理中应加强运行信息的交流,同时应分别考虑运行信息与战略信息交流的影响。证据对信息质量以及信息技术支持与物流绩效的正相关性给予了大力支持,但这两个要素对物流成本的影响却比对服务绩效的影响要小(表4),即高质量的信息以及信息技术的投资对于改进客户服务绩效有着显著影响,如订货循环加快、按时递送比率提高。

根据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的相关性分析,我们对物流绩效管理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以作业活动为基础。绩效评估管理机制的建立、考核应以管理者与具体操作者的作业活动为基础,切实通过物流绩效评估管理机制监督并改进物流作业活动。第二,以客户为核心。绩效管理必须以市场、客户为核心,明确客户是谁、价值取向和期望值,而且对内部客户与外部客户应给予同等关注。第三,建立动态的考核机制,不断更新管理技术。随着竞争环境的日趋激烈,要求物流绩效管理必须配备相应的适时的新机制与新技术,以确保企业占有竞争优势。第四,加强员工教育与培训。由于供应链的运行对信息交流质量的依赖性很大,这也意味着参与各方的合作方式与密切程度影响着供应链的运行,而各方人员的合作取决于其知识、理解与信任,必须通过持续的教育与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知识水平、理解能力,进而提高信息交流的质量。第五,参与发展。管理者、执行者、负责人以及专家间的相互信任与积极参与能够确保绩效管理机制的贯彻实施,这些掌握知识经验、具有竞争力以及相互信任的成员所组成的团队通过个人力量的均衡与联合能够共同克服个人的弱点,从而成功的解决物流计划与运行中存在的复杂问题,最终实现更高水平的绩效。第六,其他应具备的特性。绩效管理机制的基本特性还必须具备一致性、可理解性、易计算、可信赖、及时性、易归集数据、细化明确化等。

本项研究的局限在于只验证部分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关系的证据;在前文也指出无论是供应链管理还是物流绩效管理系统都集中于一体化,但本文仅分析了供应链管理要素与物流绩效的关联性,并未验证供应链管理要素与供应链一体化以及一体化与物流绩效问的关系,可以说我们的研究是建立在供应链管理、物流绩效与供应链一体化存在关联性这一假设基础上的。另外,没有验证技术类管理要素与管理类管理要素问的相互依赖程度。我们希望今后的研究应用更有力的技术与工具,如轨迹分析,能更好地验证其他管理因素与物流绩效的关系以及各管理要素间的关系,验证供应链管理要素与公司一体化以及一体化与物流绩效间的关系,进而解释更多的物流绩效变量,以进一步推动供应链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与发展。

作者简介:

代坤(1973-),女,天津市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获2005年山东省教育厅课题资助,课题号:J05x51

参考文献:

[1]代坤:《西方物流绩效综合测度指标研究述评》,《财会研究》2005年第7期。

[2]Abrahamsson M.,Aronsson H.Measuring Logistics Struc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Reaearch and Applications,1999.

[3]cooper,Martha c.,Douglas M.Lambert,Janus D.Pagh.Supply chain Management:More Than a New Name for Logistics.TheInternational Joum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7.

[4]Enslow B..Jones C.Managlng and Improving--China supply chains.CILTWorld issue11:20.

[5]Hilvad T.,Salling K.M.Assessment of Logistic Effects From Transport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2004.

[6]John T.Mentzer,Brenda Ponsdord Konrad.An Emciency/Effectiveness Approach to Logistics Pefformance Analysis.Journal ofBuslness Logistics,1991.

[7]M.Barad,D.Evens Sapir.Flexibilityin Logistics Systems--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Internatl Jonal Jotimal of ProductionEconomles,2003.

第4篇: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

一、前言

在宏观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下,制造业企业库存问题仍是最棘手的问题。如何控制制造业企业库存成本,已经成为制造业企业问题的焦点。在企业日常经营中,库存所占用资本比重最大,一般约占企业运营资本的30%左右,对企业利润的影响超过了机器设备、厂房、人力等其他资源。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意味着供应链库存水平的优化,因此其充分说明了在供应链管理中库存管理的重要性,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

库存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一部分,如今供应链管理已经深入到企业管理中,但大部分制造企业对供应链管理的运用没有抓住其精髓,很难从根本上控制企业库存成本。因此本文对于这一问题为出发点,研究供应链环境下企业库存管理方法。

二、供应链管理下库存控制的问题

供应链管理把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对节点的相关运营活动进行同步化、集成化管理,整合它们的竞争能力和资源,从而形成较大的竞争力,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供应链管理库存问题主要集成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供应链的整体认识观念不足。库存管理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个环节,应该从供应链整体优化的全局作为出发点,而不是以库存管理的局部优化为重点。供应链管理绩效不应只采取库存管理周转率为基本指标,对用户的反应时间和服务水平也是其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

2.信息传递效率低。在供应链中,各个供应链节点的数据,如需求预测,库存状态,生产计划,不能做到有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其信息传递慢,常导致库存与需求量的不对等,对零库存的实现增加了困难。

3.不确定性对库存的影响。供应链运作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如牛鞭效应对库存的影响。在供应链中,如企业之间衔接不确定和企业内因组织缺乏有效控制机制导致运作不确定性等,其都可能导致了库存成本的增加。

4.库存控制策略简单。库存控制应能保证供应链运作的连续性和保证不确定性需求。在现实企业中,大多数采用单一的库存控制策略,没有面向不同企业库存的不同特点,缺乏供应链管理的整体观念。

三、基于以上不足提出库存解决方法

针对供应链管理的问题,除加强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意识之外,应从供应链管理的技术与方法,供应链管理绩效等方面出发,从根源解决此问题。

1.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库存信息实时共享。信息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实现信息的共享,可以消除因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库存成本的增加。通过加强供应链基础信息技术的建设,充分掌握信息的准确性,可以减少决策的误差,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因此健全供应链信息技术系统,有利于企业间信息沟通,降低不确定性。

2.优化供应链结构。供应链节点过多,结构复杂是导致信息传递不畅,供应链库存管理成本增加的主要原因。因此优化供应链结构,使供应链由金字塔形式向扁平式组织发展,减少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合并功能相同部分环节是供应链管理的关键所在,从而信息传递的协调性扫清障碍。

3.建立协同规划、预测和连续补货(CPFR)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CPFR是应用一系列的信息处理技术和模型技术,提高覆盖整个供应链合作过程,通过共同管理业务过程和共享信息来改善零售商和供应链之间的计划协调性,提高预测精度,最终达到提高供应链效率、减少库存和提高客户满意程度为目的的供应链库存管理策略。其优势是建立在供应链运作的连续性上,能准确预测需求,降低上游的原材料成本和库存积压,同时能快速响应下游用户需求。CPFR是一种建立在贸易伙伴之间密切合作和标准业务流程基础之上的经营理念,其始终以供应链整体利益出发,兼顾各方面的整合,以库存管理为核心。因此它为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互利友好的合作创造了条件,达到了双赢的局面。

4.建立健全的供应链绩效衡量与评价体系。供应链绩效评价首先应对整个供应链运行效果做出评价,其主要包括供应链与供应链间的竞争,为供应链在市场中的生存、组建、运行和撤销的决策提供客观依据。其次针对库存管理的绩效评价应涉及供应链整体库存绩效评价,同时考虑单个企业库存绩效,做到单个企业绩效指标和整体的一致性。最后,要对供应链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做出评价。主要考察供应链的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从用户满意度的角度评价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的好坏。

四、结束语

现代社会产品生命周期变短,产品多样化,人们对产品需求多元化发展,这要求制造业供应链不断进步来响应客户需求。供应链库存管理为提高物流效率,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加了保证。

参考文献:

[1]林勇,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周永强.现代常用库存控制模式分析[J].江苏商论,2010(9):138-139

[3]蒋永忠.简论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管理[J].观察思考,2004(30):37-38

第5篇: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DOI]10.13939/ki.zgsc.2016.36.049

近年来,中国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措施,并新修订了《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用硬措施应对环境保护的硬挑战。环保部部长黄润秋指出:“除了强化政府和企业的责任追究外,还将鼓励各类资本进入环保市场,将推行环保标识管理,打造绿色供应链,鼓励环保资源运营管理专业化服务。”山东省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山东省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农业的发展,尤其关注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促进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供应链,是促进山东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是将 “绿色”或“环境意识”与 “经济发展”两者并重的有效途径。

1 “绿色供应链管理”概述

绿色供应链管理又称环境意识供应链管理(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它考虑了供应链中各个环节的环境问题,注重对于环境的保护,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指在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增加环境保护意识,把“无废无污”和“无任何不良成分”及“无任何副作用”贯穿于整个供应链中。

绿色供应链的内容涉及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包括绿色采购、绿色生产、绿色销售、绿色消费以及绿色物流。我国的研究人员在绿色供应链方面所作的研究还只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我国在绿色供应链及相关问题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计划,均支持了一定数量的绿色供应链方面的研究课题,已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

山东半岛的大部分企业已意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性,一些企业应用水平较高,效果较好,尤其是烟台地区艾维农场将生态农业和绿色供应链有机结合,开辟了山东绿色供应链发展的新模式。

2 艾维农场开辟“生态农业”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结合模式

下图为生态农业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结合模式概况图。

生态农业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结合模式概况

2.1 将绿色供应链管理融入生态农业

艾维农场充分将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融入生态农业,在绿色生产方面,运用鱼菜共生系统优势,经过实验数据显示,能够实现零排放,零污染,节水90%以上,100%省肥,节约50%以上能源,节省人工70%以上,做到有效处理、净化水体。

在绿色消费方面,也有独特的发展模式,融生态鱼菜副食配送,游览观光、休闲餐饮、生态体验、科普教育为一体。向消费者传达一种绿色、环保、生态的消费观念。并且,建立在CSA社区支持农业大平台和新空间之上的绿色销售环节,在农场和社区居民建立了一种直接的联系,农场寻找愿意预订他们农产品的社区成员,直接把菜送到社区居民家里,提倡大家食用有机绿色健康菜,建立了一种“环境保护、生态循环”的未来生活方式基础上的营销观念。

2.2 开创“鱼菜共生&气雾栽培”艾维生产模式

作为艾维特色生产模式之一的砾培潮汐式技术,简单的来说,养鱼的水池与种植蔬菜的砾培槽通过水泵联系,而其中的陶砾含有很多微孔可以给起到定植植物和附着微生物的作用,此外,虹吸作为排水系统,无动力消耗,通过系统控制可以实现潮涨潮落,因此,此种模式下,砾培、植物、蚯蚓和微生物可实现过滤和硝化功能,进而使植物根系营养充足发育好,提高种植种类和产量。

而现在已经发展成熟的鱼菜共生系统,只需要为鱼提供饵料以及水体循环所耗电能。鱼、菜、微生物、蚯蚓等形成了一个小的生态循环系统,以此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安全、有机种养殖模式。

作为蔬菜种植的新模式――气雾栽培,则是通过弥雾系统定时给植物根系提供生长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取得了比传统农业产量更高、质量更好的效果。

2.3 集“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环境效益”于一体

艾维农场的经济盈利主要包括蔬菜及副食品销售(CSA)收入、阳台菜园销售及服务费收入、生态餐厅(餐饮)收入、生态乐园收入酵素销售收入、参观门票(休闲、观光)收入、药用植物(订单种植加工)收入。保守的估计数字,一个一亩半的大棚,一年能够收获一万斤鱼加五万斤菜,一年的收入能达到普通大棚一年收入的五倍。

在资源效益方面,调查数据显示,艾维农场的资源利用和传统农业比起来,达到节水90%以上,100%省肥,节约50%以上能源,节省人工70%以上的目标。在水、肥料、能源、人力有效实现资源节约最大化。

艾维农场在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资源效益的同时,还取得了巨大的环境效益。艾维农场进行多层次立体化的耕作,而且不需要大型的机械,也无须繁杂的管理操作,更不需施用化肥与除草剂,最大限度地控制农药的使用或者进行免农药栽培,是一种对环境污染最小化甚至做到零污染与排放的技术。在地球生态压力越来越重的今天,艾维模式提供了实现环保生态耕作的模范。

3 基于绿色供应链管理问题的不足与建议

3.1 针对绿色采购环节的建议

包装材料从开采到产品报废的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对包装材料的回收、利用、处理等全部过程进行考虑。在包装材料选择时要详细考虑到产品报废时的材料回收重用及处理之类的问题。例如蔬菜配送环节采用纸袋代替塑料包装袋,生态餐饮环节包装材料也要注意,如实用环保材料替代保鲜膜。

3.2 针对绿色物流环节的建议

(1)合理配置配送中心,遵循就近原则,以社区分布为导向选择距离社区最近的物流配送点制订配送计划,提高运输效率以降低货损量和货运量。

(2)开展共同配送,减少污染。共同配送是以城市一定区域内的配送需求为对象,人为地进行有目的、集约化的配送,与其他企业开展有效合作。

(3)提高配送服务水平,使库存水平大大降低,甚至实现“零”库存,降低物流成本。

生态农业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山东省虽然作为一个农业大省,但是生态农业发展水平较低,主要有思想认识不到位、农业环境污染较严重、科技水平较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加强对生态农业扶持引导、新形势下发展生态农业变得更加迫切和重要,艾维农场将绿色供应链管理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无疑为山东省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模式,此模式在山东乃至全国范围内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第6篇: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食品安全;食品供应商选择;供应链

20世纪80年代,国际上许多企业的管理模式开始从生产经营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在不断完善企业生产管理的同时,更注重全面的经营管理,不但要优化内部的管理,更要从供应商的物资供应、产品加工、销售这一。供应链。出发,进行全面的优化。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为使食品工业重现活力提供了重要启示。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供应链正变得越来越复杂,要使消费者的健康得到充分保证,那么这条链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足够牢固。建立食品供应商选择机制,可以让我们对原料来源工厂的质量和安全机制进行有效地评价,发现薄弱点,协助供应商的完善和提升,为确保整体质个供应链的连贯和有效性提供有力的保障和维护方式,从而使产品的可追溯性得以保证。

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食品企业对供应链有效维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日益凸现。本文主要分析我国食品加工企业供应链中对供应商选择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食品加工企业通过进行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管理以保证质量安全的对策。

1.我国食品加工企业供应商选择的现状

1.1 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供应链

由于市场信息不灵,造成盲目生产。有些食品企业不调查市场需求情况,盲目地生产市场已经滞销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需求变化,未能按新的市场信息组织生产。

1.2 对供应商缺乏真正的选择

食品加工企业传统的采购没有对众多的供应商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只是凭借采购人员的以往经验而进行采购。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食品加工企业的供应商范围广泛,既包括从农民手中直接获取原材料,也包括提供食品添加剂的企业和提品包装的企业等。同时各种供应商数量也越来越多,原材料的价格有高有低,质量良莠不齐。食品加工企业传统的采购没有对众多的供应商进行分析、比较、考察,只是凭借采购人员的以往经验而进行采购。往往从短期效益出发,挑起供应商之间的价格竞争,失去了供应商的信任与合作。传统的食品加工企业没有认识到供应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与供应商缺乏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

1.3 企业人员素质低

在食品加工企业中,采购人员不仅不了解供应商的需求,不了解本公司或企业的需求,而且不具有成本意识与价值分析能力。为了在采购中获得较多的好处,往往原材料的采购价格过高,继而产品的成本过高,最终导致产品没有价格竞争力,产品无法在市场上立足。采购人员常常很少关心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的质量,导致生产出来的产品的质量不合格,无法进入市场。

这些问题的存在,使我国食品加工企业管理体制与运作模式与现代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相差甚远.无法适应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为了使我国的食品加工企业能在当今这种市场竞争环境中生存和发展下去,必须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

针对我国食品企业管理现状,需要探讨具体,简捷,适合我国国情的供应商选择评估方式,以便于更多的中小型食品企业使用。

2.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简介

2.1 GMP

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s)是良好操作规范的英文缩写,GMP要求在机构、人员、厂房、设施设备、卫生、验证、文件、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产品销售与回收、投诉与不良反应报告、自检等方面都必须制订系统的、规范化的规程。

2.2 SSOP

SSOP(Sanitation 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卫生标准操作程序是食品加工厂为了达到良好操作规范所规定的要求,确保加工过程中消除不良的因素,使加工的食品符合卫生要求而定制的,用于指导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实施清洗、消毒和卫生要求而定制的,用于指导食品生产过程中实施清洗、消毒和卫生保持。

2.3 HACCP

HACCP(Hazard Analysis Critical Control Point) 是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英文缩写,是用于对某一特定食品生产过程进行鉴别评价和控制的一种系统方法。该方法通过预计哪些环节最可能出现问题,或一旦出了问题对人危害较大,来建立防止这些问题出现的有效措施以保证食品的安全。即通过对食品全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危害分析,找出关键控制点(CCP),采用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监控手段,使危害因素降到最小程度,并采取必要的验证措施,使产品达到预期的要求。

2.4 ISO体系

ISO9000体系较广泛的应用于各种企业,后来ISO22000的推出更在以前的基础上丰富了安全的控制理念,并且把整个控制延伸到整个供应链。

ISO22000:2005是按照ISO9001:2000的框架构筑的。同时,他也覆盖了CAC关于HACCP的全部要求,而是为构筑更为集中、一致和整体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供了一个框架,并将其与其他管理活动相整合,如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等。

3.供应商的选择

3.1 供应商选择范围的确定

对新供应商进行供应商资格审核。考虑到企业本身的情况和供应商的资质,一般分为以下几个象限中的情况,如图所示。

供应商没有(或部分缺少)

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I 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

供应商没有(或部分缺少)

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没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II 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

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

IV

建议优先把第I象限的供应商列入候选择目标。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而且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这样会对供应商有一个全面、量化的评价,且又不会花费过多的评估精力。此类供应商一旦被选定,后期的监督管理也容易进行实施;第II和第IV象限的供应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考虑。

第II象限的情况是:供应商没有(或部分缺少)第三方审核结果,但企业有条件到现场审核。在企业自身审核人员专业技能较强的情况下建议把此象限的供应商首先列入候选目标。因为虽然供应商没有质量和安全体系的审核结果,但是企业自的审核人员有能力自行进行现场评估,只是需要花费较大精力,但同样可对供应商进行全面、量化的评价。

第IV象限的情况是:供应商有第三方审核结果,企业没有条件到现场进行审核。在企业自身审核人员缺乏或者专业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建议把此象限的供应商列入候选目标。这样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的审核结果弥补自身专业能力的不足,但由于没有到供应商现场进行实际审核对供应商的了解会缺乏全面性;第III的情况建议企业不予考虑。除非有特殊的原因,比如资源紧缺,同时该原料的危害风险小或容易在进货检验和使用过程中加以控制。即使企业一旦选用了此类供应商,也建议随时寻觅可替代供应商。

3.2 供应商选择的步骤

企业首先判断要采购的原料属于哪一类,对应下图中相关类别原料安全和质量管理体系的加权比,把企业现有的第三方审核结果进行计算,如果供应商的某一体系无第三方审核结果,我们可先对此体系进行评价。

在有多个备选供应商时,可凭借最终加权总分判断优劣,选择加权总分最高的1~3家供应商,只有1个供应商备选时,看结果是否能达到公司设定的常规期望值。

样品测试和资格认可审核均通过后,可对供应商予以初步认可,以备采购部门结合成本等采购角度的评估结果选用,全部审议通过后,列入公司认可供应商名单。

对不同种类的食品原料供应商,采用相应的质量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加权模式进行评估,既节约审核成本,又突出审核的侧重点,有效地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并最大限度确保原料的质量和安全。尤其对于一些人力财力有限的中小食品企业,无法对每一原料的供应商和距离较远的供应商进行现场审核。这时就可以充分利用第三方的结果,使供应商的选择在最大限度上处在了可控状态。

4.供应链管理思想

所谓供应链管理,就是企业通过一个完整的、集成的信息系统将自己的供应商、采购活动、库存管理及必要的财务活动统一管理起来,从而大大提高供应商优化选择的效率,提高企业的采购效率和透明度,节约采购费用和采购资金,降低企业库存,提高资金周转率。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

对供应商的选择也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支撑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送到消费者手中,形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在目前供、产、销系统没有形成“链”的情况下,需要建立供应链管理思想,针对供应商的选择方面,需要做到的是:

食品加工企业根据自身的状况,从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角度精选少数供应商,帮助供应商实现规模的经济性,降低供应商的生产成本进而在保证供应商利益的前提下降低食品加工企业的采购成本。与供应商建立起来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可以帮助双方简化签订合同的手续,降低交易成本,保证供货质量和供货渠道。

采用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并努力优化供应链管理的业务流程,将是现代企业的一场新的革命。供应链管理的这些思想为解决食品加工企业存在包括供应商在内的主要问题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姚卫蓉,钱和.食品安全指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第7篇: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网络信息技术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IT, more and more practices has shown that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should rely on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meaning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keys of using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gricultural products; net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产品的有效流通涉及整个国民经济运行效率及质量,涉及农业现代化和农民的根本利益。供应链管理引入农业为农业产业的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途径。目前,国内外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实践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国际经验来看,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农业产业发展的利器;从国内现实来看,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农产品供应链管理尚处于发展初期,本文力求就网络信息技术在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一定的理论探索,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

1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涵义

1.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及特点。供应链管理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能高效率运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中[1]。供应链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因此,供应链管理的理念是追求供应链整体效率化。它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供应链整体最优。供应链管理将供应链上的业务和各相关者视为一体,以整体最优为目标。(2)企业间的相互协作关系。实现供应链整体最佳化优,需要企业间的合作,这种协作关系就是“合作伙伴关系”。(3)供应链管理要求采用系统的、集成化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管理整个供应链的各个功能。(4)支撑供应链管理顺利进行的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 

1.2农产品供应链的涵义及特点。 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即农产品从收购、加工、运输、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所组成的环环相扣的链条[2]。农产品通过供应链管理可以降低总成本,增加农产品的效益及附加价值。由于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工业供应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参与者众多,系统复杂。在产前、产中、加工、运输、销售和最终到消费者的各个环节上都有众多参与者,包括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市场、零售终端和最终消费者。另外农产品的数量特别大,品种繁多,各品种的品质特性差别很大,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衔接问题更加复杂。(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经营者难以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极为分散,人们难于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强,农产品上市时如果在短时间内难以调节,会使市场价格波动较大;此外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限制了农产品在跨区域间和跨季节间的即时调节,这使农产品供应链具有更多的风险。(3)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由于农产品生产具有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流通交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流通成本上升,这限制了农产品流通路径。特别是在生鲜农产品,对物流仓储、运输、配送的要求更高。

2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的现状

(1)市场主体过于分散,缺乏供应链的概念。由于农业产业链的主体主要是分散经营的农户,市场意识薄弱,总体素质较低,即使是大型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是以小业主或个体经营户为主体经营,用供应链的观点考虑农产品的经营是很难实现的事。(2)物流技术比较落后。“新鲜”是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但由于鲜活农产品的含水量高,保鲜期短,极易腐烂变质,会大大限制运输半径和交易时间,因此对运输效率和流通保鲜条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我国的农产品供应链中的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有数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3]。(3)物流成本过高,不利于农产品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建立。目前,我国农产品的物流成本仍然偏高,而且很不稳定,运销成本的波动较大。由于农产品具有鲜活性,生产上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农产品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具有消费群体小的特点,造成农产品交易成本较高,容易导致农产品交易过程中的投机行为,不利于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联盟的形成。(4)农产品供应链各主体之间信息流通不畅。由于诸多原因,对信息化的意识不强,从而造成我国国内农产品供应链的总体信息化程度很低。国内农产品市场上几乎没有一个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各企业之间信息化程度差距较大,发展很不平衡。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以供各企业进行信息交流,造成本应多边共赢的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了解,阻碍了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民对市场供求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手段缺乏,滞后失真现象严重,赶不上市场变化。这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中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8篇: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 制造业 供应链管理 策略

二十一世纪以来,物流领域的最大变化是从物流到供应链的转变,它实现了高效的商业模式的管理集成,包括上游过程中的所有的物流活动,也包括生产运作,驱动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营销、销售、产品设计、财务和过程等活动的协调一致,所以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扩展。在制造业供应链管理中,制造商是位于零售业的上游企业,它在供应链中向下游零售商提品,而自身又根据零售商的订单向原料供应商购买生产所需的资料,所以,制造业的供应链管理与零售业的供应链管理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概而论。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调查了我国制造业物流发展情况后认为,目前我国制造业商处于由传统配销(distribution)向综合物流(logistics)过度阶段。我们应该承认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意识和实践水平由于种种原因都还停留在表面,具体表现在:

1. 我国许多制造业企业机制不够灵活,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较差,这使得供应链管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限制。

2.我国相当多的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弱,特别是缺乏具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开发能力,使得难以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供应链主导企业。

不少企业组织机构臃肿,各部门从自己实际利益出发,存在本位主义和相互推诿的现象,使得供应链管理受到传统组织思想观念的阻碍。

3.我国的计算机通讯网络的信息技术虽然发展很快,但地区间尚不够平衡,总体上仍落后于发达国家,给异地组织产品设计和生产带来很大的困难。

4.现有企业更多侧重于以营销系统和内部制造计划体系的建设,不够重视供应链。

5.管理体系的建设,不够重视业务合作伙伴的联盟建设;同时,内部供应链的管理和价值流、财务、资金及成本管理松弛结合,导致无法从企业整体运作指标对供应链进行准确的监控和改进决策。

6.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尚不够健全,不少企业产品质量差、可靠性不高、交货不及时、可信度较低等,企业间形成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广泛信任和依赖关系的基础不够牢固。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展开以下两点思考:

一 、对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思考之一:在企业内进行适当变革,使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的竞争力

1.企业内部必须进行适当的变革

制造商必须开发客户定制系统,对财务、客户服务、物流管理等进行整合,对订单设点、订单管理、订单完成、产品制造流程、物流控制等全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采用客户导向的制造厂商已经成为全球竞争的成功者,他们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他们能够对客户的需求做快速的反应。这些制造厂商对企业和作业流程进行“再造”。为了支持这种变革,制造商必须找到方便、快速和低成本的客户产品定制方式。另外,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公司必须提高管理技巧。

2.在制造业中实施供应链管理可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供应链管理通过制定发展策略、信息和物流重组,对企业内部业务和外部资源的整合,充分发挥每个企业的优势和功能,从而提高供应链和企业整体的竞争力。

(1) 供应链管理和企业反应速度

由于供应链管理是把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并通过信息启动需求、需求启动生产、生产启动供应凯对各企业的资源和业务进行协调、优化,从而使各成员企业之间流通距离达到最短,这样一方面大大缩短了产品到消费者手中的前置时间,提高了服务质量。另一方面,消费者需求信息沿供应链逆向准确迅速的反馈到生产厂商。生产厂商据此对产品的增加、建设、改进、质量提高、原料选择等作出正确的决策,以进一步改进现有产品,不断开发新品种,提高服务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2)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库存

通过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可以有效减少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重复工作,剔出流程中的多余步骤,从而使供应链流程简单化,高效化。通过供应链信息系统的引入,可以提高信息流的精确性,实现信息的顺畅流通,各节点企业都可以减少盲目生产和库存量,节省人力、物力,避免库存浪费,减少资金占用,降低库存成本,创造企业竞争的成本优势,例如,著名的惠普公司经营的台式打印机,由于建起了全球供应链大大降低了打印机的成本,增强了惠普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3) 供应链管理与集成信息资源共享

过去的B2B电子商务模式往往局限于为企业提供一个信息搜索和的平台,出于保守商业秘密以及其他方面的考虑,企业的信息仅限于商品的价格、质量和交易数量等直接与商品交易相关的简单信息。而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有效实施,将使供应链上各环节企业的产品需求信息、生产安排信息、订单传递信息、交货及库存状态信息和产品在途信息等实现调度共享与集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与B2B电子商务结合,能使大量分散的企业连接成一个动态的、集成的、虚拟的、全球性的供应链网络,在更大范围搜索有关的供应商和服务商,从而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和物流成本,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客户需求的响应速度。供应链管理强调战略合作,充分发挥链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竞争的整体优势。

(4)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合理分工

供应链管理促进的企业合理分工不仅发挥和强化了各自的天然资源、资金、人力资本和技术等优势,更重要的是构建了一个分工体系的生产、管理技术的持续性学习机制,在长期学习曲线的效应下,达到高生产质量和低废品率。例如,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推出的一些新车,采用了在美国设计,在日本的马自达生产发动机,由韩国的制造商为其生产其他零部件,最后再运往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进行组装和销售。通过这样明确细致的分工,各个供应商都能集中精力生产好自己的产品,提高生产效率。

总之,一个企业所参与的供应链规模越大,运作效率就越高,那么,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就越强。

二 、对我国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思考之二:供应链管理在实施中要进行策略化管理

1.树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观念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实施中最主要的障碍来自于组织传统观念的阻力,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

(1) 培养协作精神,建立“双赢”(win-win)思想。供应链管理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的,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把握核心优势,乐于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分享利益,承担风险,在合作方之间建立起健康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供应链企业相互封锁的弊端。

(2)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思想。面对快速的市场变化,人力资本建设是实现快速反应和动态创新的根本,企业通过企业人的重要性来增加竞争优势。因此,必须以人为中心,提供高质量的工作生活环境,建立全球的报酬和激励系统,为员工实现自我发展创造适宜的条件。

(3)树立“敏捷虚拟企业”的观念。供应链上企业的组织必须是柔性的、可变化的企业,它可能不再是今天的部门、车间等相对固定的组织机构,而是以项目经理人或负责人为核心的动态联盟项目小组。一个产品从构思设计到为消费者接受,需要经过供应链上多个企业的共同努力才可完成。

2.进行供应链管理系统的优化与构建

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与构建,就是应该选择最优的供应链合作伙伴,同时将选择好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有机地集成起来,使之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在此,企业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时间上可以重新规划企业的供应流程,以充分满足客户的需要。重要的是使产品尽量在靠近最终客户的时间点完成,根据产品特性和客户要求,可分别采用延迟制造、定货采购、订货生产、订货装配等不同的模式。

(2) 在地理上重新规划企业的供销厂家分布,降低供应链的经营成本。主要应考虑供应和销售厂家的合理分布,这对生产和服务体系快速准确的满足客户的需求,加强企业和供应和销售厂家的沟通和协作,降低运输及存储费用等起着重要作用。

(3) 在生产系统上,对所有供应厂家的资源进行统一集成的协调,使他们能作为一个整体来运作。企业往往有很多供应商,为了满足某一业务需要,必须对众多厂家进行优化选择,将零部件规模化外包,再对它们的生产资源进行集成和协调。

3.加快采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式

PR(快速反应)、ECR(有效客户反应)、ERP(企业资源计划)等进行管理的思想方式。如QR(QuickResponse)即快速反应,是在JIT思想的影响下产生的,它是指为了获得基于时间上的竞争优势,必须开发敏捷快速的系统。因此,它的目标是在信息系统与JIT物流系统的联合下,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提供适当的产品。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EDI、条码及POS系统的应用,使之成为可能。ECR(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即有效客户反应则是一种可以促进分销商和供应商密切合作,并消除不必要的成本和费用,从而给客户带来更大的效益的供应链管理方式,它的目标是降低供应链个环节如生产、库存、运输等方面的成本。要实现以上管理方式,支持技术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供应链管理运行的支持系统和平台,通过信息集成增加信息反馈的准确性和迅速性。

4.通过业务流程重组(BPR)提高企业的敏捷性

我国企业的组织绝大多数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不能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快速响应市场的要求。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主动进入需求方的工作流程,在需求方没有提出要货请求之前,供应方就可以安排自己的生产(销售)活动。因此,供应链管理是一种主动进取的战略。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调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的最有效率,因而必须进行基于供应链管理模式存在的那些与供应链管理要求不相符的问题,然后选择关键的业务流程作为开展BPR的重点,以关键流程带动一般流程的重构。

5.建立新的绩效评估系统,激励合作伙伴间的协作

建立优化的供应链,关键在于建立一个新的绩效评估和激励系统。供应链上信息的调度集成与共享是实施集成化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它与供应链上个节点企业间的紧密程度相关。然而由于供应链上个节点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他们在协同运作时总是从自身利益出发,不可避免会发生冲突,影响供应链之间的协作关系,进而影响到供应链上信息集成与共享的实现。而且,我国企业现行的绩效评价侧重于事后分析,缺少对供应链的业务流程进行实时评价和分析。再者,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于财务结果,在时间上显得滞后,不能反应供应链的动态运营情况。

所以,新的评估激励系统必须清楚的认识供应链中利益与风险分配择优选用,正确分辨各企业对整个供应链获利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设计和采用能反映供应商、制造商及用户之间关系的绩效评价指标,把评价的对象扩大到整个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并且,尽可能采用实时分析与评价的方法,把绩效评估的范围扩大到能反映供应链实时运营的信息上去。

参考文献:

[1] 徐天发: 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及其优化.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4)

[2]张存禄: 供应链风险管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3] 陈安 刘鲁: 李刚等.虚拟企业合作博弈中的双优策略.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0,(8)

第9篇:对供应链管理的建议范文

关键词:现代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问题;对策

受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深刻影响,同行企业之间竞争的趋势愈来愈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利润,这成为其他企业争相发展的方向。在供应链管理中,基于时代环境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不仅仅可以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更不可忽略的是带来无法估量的环境利润和社会影响。因此,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将公司的经济效益与公益环保、节约资源合理地结合起来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策略,它将更好地探寻生态平衡,以最少的付出达到最大的回报。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当前整个行业中的技术人员讨论最多的管理模式。

绿色供应链管理弥补了传统供应链管理的不足,在考虑如何给企业带来经济利润的同时,更多的考虑了在企业产生的济效益后给环境带来的种种影响。绿色供应链推动了整个供应链的全面发展,优化了发展的模式。从现有发展优势来看,未来绿色供应链将可以更好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在节省资源和经济效益方面会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一、绿色供应链管理相比较供应链管理的意义和优势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顾客的某种服务要求前提下进行的,它的目的使企业在供应链这个环节的消耗费用降到最低而把提供货物的厂家、生产满足顾客需求的厂商、储存物品的仓库、中转配送部门和销售商等充分合理地整合在一块,将商品最高效地送达消费者的手中,从而实现各部门各企业间的互惠互利,共存共赢。通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都具有提前做好管理计划、相关部门采购货物、流水线生产商品、配送中心全方位运送、顾客退换货渠道五个关键的组成部分。供应链管理充分负责了供应链中对物流的管理和完善的主导作用,它是整个供应链中的从了解消费者需要到生产线生产高质量产品再到顾客售后服务等各个流程的重要和唯一纽带,它的执行力决定企业今后的命运。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采集原材料、产品加工、经销商经销、货物仓储、物流运送、顾客售后意见收集分析等每一个细节。供应链管理的优势在在于分析总结顾客对商品和服务的体验态度与最终企业获得的总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微妙关系,最终目的是要更好更快地将供应链管理的自身优势体现出来,从而使供应链中所有的相关企业都能够完成效益目标。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了很大的不同,它是在供应链的基础上出现的,相比较供应链管理更加完善,更加全面。它在供应管理的基础上考虑到了涉及环境保护的绿色主题,将整个供应链相关部门进行绿色化管理,绿色化管理其实就是生态化管理,更加人性化和环保化。从而实现企业和所在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供应链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将绿色主题渗透到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各个部门,实现效益的平衡化和最大化。

现代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管理的流程,是基于相关行业市场为前提的,将消费者对商品以及各种服务的需求视为重点,而消费者的需求中最重要的是要求在准确的时间段内将令消费者满意的商品和服务以高效快捷的方式提供给消费者,而在单纯追求经济利润的目的中,企业疏忽了自身的主导和宣传绿色消费的重要责任,排放出无法估量的废气物、垃圾产品,造成环境污染等严重后果。

二、现代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问题

相比于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落后,以及社会风气和文化习俗的不同,再加上对企业的管理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而实施绿色管理对相关人员和企业文化的要求是非常高的,而且绿色供应链管理中需要先进的管理经验与生产技术,所以我国的企业面临着种种管理策略问题和技术压力。

1.竞争形势的加剧

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现代企业的数量呈跳跃式的增长。现代企业的增长不再是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供应链对全球的经济及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史无前例的。国际企业争相将产品的生产和物流运输程序外包,这种工作流程导致了全球供应链的出现,因此产生了供应链外包的需求以及供应链危险防范等问题成为了现代企业物流业所面临的巨大的挑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企业的生产的规模和用地在不停地扩张,这就造成了外包需求的在成倍增张,不仅仅生产原材料、资源运输和物品存储等物流程序需要外包,存放、经销商的管理和回收等供应链管理流程也需要外包。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愈来愈激烈,这就对现代企业的各个方面提高了要求。

2.产品标准程度低和管理模式的不合理

在实施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为了使用标准化化的管理方法,高效管理供应链上各阶段的企业行为,整理材料,构成整体的优于别的企业的特点,但是产品的原有资源至生产出的成品到最终的被消费者所接受的产品,这就要求采用规范化形式就成为了现代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前提。供应链中建设物质及设施,是现代企业进行供应链管理的硬件基础。我国目前的企业生产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还存在巨大的差距,质量标准没有一个准确的要求,产品核查不严格,在餐饮以制造行业尤其不足。企业间管理的模式太过于固化,没有效率,更没有明确的产品质量标准和审查系统。

3.供应链设计的不合理即将面临转型的挑战

供应链管理中的生产程序、物流过程、仓储阶段的设计并没有考虑到整个供应链的有效性和经济效益,还有所有的分销网也没有实现完全信息化设计和持续优化、前后网络设施与物流作业设计连接性差,很难实现协调工作,这就对流程的顺畅性形成了阻碍,供应链的设施与管理的不准确,没考虑到整个供应链的流程;供应链的竞争衡量失效,供应链管理绩效的衡量标准和指标没有达到要求.这些问题,世界各国的企业都有存在。因此,现代企业的物流管理需要转型,传统的供应量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要求。转型后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可以协同其它行业,从外包需求、系统信息化设计和安全强化三个阶段来考虑,从第三方物流着手,分步骤整个物流资源,逐步强化一体化管理模式,从而可以顺应全球供应链管理的趋势。因此,发展供应链管理是物流产业在未来市场竞争中安身立命的根本,实现供应链管理的绿色转型是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的前提,供应链的高效管理不能缺少物流系统强有力的支持,两者协同发展、相互依存。

三、现代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对策略

传统的供应链管理存在着种种问题,转型的趋势迫在眉睫。然而,企业各部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也面临着重重阻挠。只有采取正确合理的策略,才是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手段。针对企业目前的供应链管理问题,结合现代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的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应对策略:

创立绿色企业文化,构建以绿色供应链为主题的合作关系。现代企业应以生态平衡为自我约束,将符合时代要求的可持续发展观为企业的战略主导思想。通过规范深刻的大量重复宣传以及对相关人员专业课程讲解,打造企业的绿色主题背景,将企业的绿色文化深入到每个员工以及消费者的心中。从领导干部再到普通员工,全面彻底的灌输绿色企业文化意识。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改变传统的观念,明确现有的目标,下定决心建设绿色企业文化。做好绿色建设的实际工作,开展以绿色供应链管理为主题的报告会、论坛、讲座等,加强与其它同行业企业的合作交流,吸取成功经验,互帮互助。切实做好相关的绿色绩效奖励策略,与业绩挂钩,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员工的绿色环保意识。企业各部门应主动与供应商等其他相关部门建立战略团队,组成联盟,与整个供应链的资源作为支点,将有效准确的信息及时共享,实行联盟集体作战,进一步提高市场竞争力。对于购买商品的顾客,应做好积极引导,除了做好商品外,要充分了宣传绿色环保理念,从根本上扭转顾客追求高消费而忽视环保意识的消费理念。企业应当在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方向上加大投入,推动群众进行以绿色为主题的消费,例如在包装上进行绿色环保处理,用低污染和可回收的材料作为包装的材料。以保证相关生产部门的二次以及多次使用,从而达到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实施绿色供应链关键在企业的内部管理,只有将企业内部的管理模式加以改进以及员工基本绿色意识提高,那么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工作将轻而易举。为了适应重建后业务流程的需要,企业还应调整其组织结构。企业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部主要在设计产品、生产产品、销售产品、存储产品中体现绿色主题概念,从各个环节对整个供应链加以影响和促进。但是,不同的企业由于领导员工等差别而产生了不同的做事风格,因此针对不同的企业实施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加强内部管理是根本,明确自身目标,确保成功。

提高供应链管理的技术支持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保障。可根据更加“绿色”的数据对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提出直观明显的数据要求,从而准确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之间的竞争其实就是供应链管理之间的竞争,而绿色供应链的实施将是这场竞争中最有利企业的竞争手段。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中大量的信息中重要的是将符合绿色消费观念的数据加以推广,设置标准,加以要求。企业要建立面向客户的、安全的物流数据信息平台,就要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从系统中体现绿色环保理念,如果不达到数据要求,可从系统中直观地看出出现问题的地方,对症下药,及时更改错误。我们应建立一个优秀的供应链信息平台,用户直接通过登录便可准确识别身份并辨别其不同的需求,为用户提供符合其自身特点的服务。最关键的是,要利用信息技术将整个供应链系统成功有效地连接起来,形成以客户为导向的高技术水平的服务链,满足客户需要的才是真正成功的供应链。

四、结论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人类忽略的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们面临的非常严重的资源和环境问题。现代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对企业的管理模式和员工素质提出巨大的挑战。企业追求的不再是经济效益而是符合可持续和生态平衡理念的大众消费需求,只有满足符合社会和人民要求的企业才是成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便是符合时展和消费者要求的新型管理模式,它的出现将改变企业的命运,为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它将会从根本上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加速企业的发展。不用行业都应充分分析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充分的结合市场和自身的特点,形成高效合理的整体顺畅的绿色供应链,并有效地运用一些合理的管理策略,打造一套成功的绿色的供应链。

参考文献:

[1]黎继子.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途径的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08(3):54-55.

[2]雷翔虎,孙功苗.基于核心企业和供应商视角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策略探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4):35.

[3]詹姆斯.供应链项目管理[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5):7-11.

[4]马国龙.供应链管理[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3):11-13.

[5]施先亮.供应链的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9):5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