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

第1篇: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

成都市锦江区妇幼保健院四川 四川省成都市 610000

【摘 要】目的:对应用肠内、肠外两种支持方式对早中期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选择在我院就诊的早中期早产儿7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39 例。采用肠外营养支持方式对对照组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研究组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结果:研究组早产儿达到标准体重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所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营养支持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方式对早中期早产儿实施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关键词 肠内营养支持;肠外营养支持;早中期早产儿

随着临床产科围生医学的不断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能力的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实际存活率近年来呈现明显上升的发展趋势。如何能够保证早产儿从宫内至宫外能够平稳过渡,提供与宫内类似的营养,使生长状态更为理想,成为新生儿科和产科医生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1]。本次研究对早中期早产儿实施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 年3 月-2014 年3 月在我院就诊的早中期早产儿7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平均39 例。对照组新生儿胎龄34-38 周, 平均胎龄(35.1±0.6)周; 男性新生儿23 例, 女性新生儿16例; 新生儿体重2352-2896g, 平均体重(2569.48±246.80)g; 研究组新生儿胎龄34-39 周, 平均胎龄(35.3±0.5)周; 男性新生儿22 例, 女性新生儿17例; 新生儿体重2339-2874g, 平均体重(2562.37±251.22)g。两组上述三项自然指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肠外营养支持,从周围静脉输入小儿氨基酸注射液,每次剂量控制标准0.5g/kg,每天一次,中/ 长链脂肪乳注射液,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0.5g/kg,每天一次,葡萄糖,每次剂量控制标准为8g/kg,质量浓度控制在125g/L 以下, 根据微量血糖的实际监测结果进行适当的调整,使血糖水平保持在7.0mmol/L 以下。研究组:实施肠内营养支持,应用母乳或早产儿配方奶粉对早产儿进行喂养, 根据患儿的实际孕周和吸吮吞咽功能对奶瓶喂养或鼻饲喂养方式进行选择[2]。

1.3 观察指标

选择达到标准体重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所需时间、营养支持效果等作为观察指标。

1.4 营养支持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喂养能够正常耐受,体重和足量喂养均已恢复正常水平,体质量增长速度在15g/d 以上;有效:喂养基本能够正常耐受,体重和足量喂养的改善幅度超过50%,体质量增长速度在10g/d 以上,但在15g/d 以下;无效:没有达到上述标准[3]。

1.5 数据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 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处理,当P<0.05,认为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 )的形式表示,并实施t 检验,计数资料则实施X2 检验。

2 结果

2.1 营养支持效果

对照组早产儿实施肠外营养支持之后,10 例显效,20 例有效,9 例无效,总有效率达到76.9%;研究组早产儿实施肠内营养支持之后,22 例显效,15 例有效,2 例无效,总有效率达到94.9%。组间数据对应比较差异显著(P<0.05)。

2.2 达到标准体重时间、达到足量喂养所需时间

对照组早产儿经肠外营养支持后(11.85±2.38)d 达到标准体重,(13.29±2.64)d 后达到足量喂养要求;研究组早产儿经肠外营养支持后(7.44±1.89)d 达到标准体重,(8.97±1.62)d 后达到足量喂养要求。两项观察指标数据组间差异显著(P<0.05)。

3 讨论

采用肠内和( 或) 肠外营养支持途径对新生儿实施营养支持,为其提供机体日常代谢过程所需的足够的热量与营养素,从而达到维持机体代谢能量与氮平衡的治疗目的[4]。早产儿,特别是处于早中期阶段的早产儿,相对于正常胎龄儿体质量水平相对低,机体营养的储备量相对较少,对于一些外源性营养的实际需求更高,因此,在临床实际治疗过程中提倡给予该类早产儿早期营养支持。在营养支持途径方面,肠内营养支持与肠外营养支持比较,可以对早产儿胃肠道的发育、胃泌素的合成和分泌产生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早产儿的血清胃泌素水平与胃肠道功能紊乱的发生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早期微量喂养可以为早产儿胃泌素的分泌过程及胃肠道发育成熟提供重要保障[5]。

参考文献

[1] 阳勇, 钱新华, 郭丽珊等. 新生儿长期胃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2):112-113.

[2] 孙秀静, 华, 宫丽敏等.238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的生长速率和影响因素[J]. 临床儿科杂志,2009,27(13):250-251.

[3] 早产儿营养调查协作组.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早产儿营养相关状况多中心调查974 例报告[J]. 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2):114-115.

第2篇: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

早产儿脑血流及与颅内出血的关系温春玲张巍黄醒华(245)

公告(249)

超声心动图检测动脉导管未闭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左室舒张功能多普勒参数的影响任锦霞姜维张凤仙吴雅峰(250)

窒息新生儿血糖、皮质醇、胰岛素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新生儿科杂志 周英陈菲巴雅(254)

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的组织学和MR影像变化孟淑珍张可冰薛辛东(257)

丹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皮质氧化还原因子-1蛋白和凋亡细胞的影响舒桂华朱玲玲徐向明郭锡熔李述庭(261)

固尔苏治疗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患儿气体交换功能的影响詹为红(265)

连续腰穿治疗早产儿重度脑室内出血疗效观察房晓祎郭继忠吴北燕林霓阳(267)

2679例新生儿产后访视分析葛秀英彭慧(269)

新生儿咽部畸胎瘤脱落致呕血一例王郁戴爱玲(271)

Ⅰ期会阴成形及瘘修补术治疗新生儿无肛舟状窝瘘齐新李敏(272)

双胎同患水痘二例闫芳华(274)

新生儿胎-胎输血、先天性心脏病并肺炎一例叶一莲卓观达陈美英(275)

围产期脑损伤诊治进展学习班通知(253)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医学期刊中的地位(260)

第九届全国儿科急救医学学习班通知(264)

新生儿颅脑超声诊断技术学习班通知(286)

《新生儿科杂志》2005年第20卷索引(289)

《新生儿科杂志》征订启示(F0004)

红霉素炉甘石混悬液治疗新生儿脓疱病临床观察张玉琴(27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治疗新进展李春娥(综述)夏振炜(审校)俞善昌(审校)(277)

母亲孕期甲状腺功能减低对子代智能的影响韩慧君(综述)魏珉(审校)(280)

超声心动图对新生儿肺动脉压力的评估郑春华(284)

肠道微生态与益生菌JosefNeu黄瑛(287)

继承传统,继往开来——《新生儿科杂志》20年回顾与展望冯琪(1)

加强窒息复苏培训,为降低新生儿窒息病死率及伤残率而努力虞人杰叶鸿瑁(3)

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有关进展华(7)

在实践中掌握新生儿复苏的技术要点和难点朱小瑜虞人杰(11)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学术研讨会及学习班通知(2)

全国生物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学习班(2)

抗D和抗E所致新生儿溶血病一例林虹李春蕾(6)

摘自:200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4)

新生儿乳糜胸1例姜春明米延关莉(22)

先天性膈疝误诊为多囊肺饼肺炎一例杨长坤耿红丽(26)

新生儿限局性骨化性肌炎一例李慎黄萍(30)

从影响因子看《新生儿科杂志》在儿科学术期刊中的地位(32)

危重、高危新生儿血糖的临床监测张莉萍窦山朵(38)

抢救新生儿有机磷中毒七例分析孙银峰孙红娟闵庆玲(40)

严重先天性肺发育不良二例报告徐承懿(42)

21-三体综合征合并先天性巨核细胞性白血病一例张成元张海鲲李丽(43)

新生儿“胎粪吸引管”已生产(43)

早产儿慢性肺部疾病诊治新进展戎群芳黄绮薇张国琴(44)

《新生儿科杂志》投稿须知(47)

早产儿早期及日间血浆β-内啡肽变化趋势研究张雪峰童笑梅叶鸿瑁(15)

经鼻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评价刘翠青李莉刘素哲马莉纪素粉(19)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在早期评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中的价值黄燕萍李小权王安生康燕罗树舫史瑞明辛华(23)

33家医院新生儿复苏前状态的初步调查张小兰朱小瑜李小毛(27)

胆红素脑病患儿脑脊液中胆红素水平相关的血清指标探讨连志明(31)

浅谈医院产儿合作苏艳芳李斌王永生崔宇(33)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和肺表面活性制剂联合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谭稼荣陈静富琴琴蒋琦(35)

持续鼻饲喂养与间断鼻饲喂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疗效评估周小坚陈鲜威刘江勤陆中权(49)

早产儿早期静脉营养耐受性的探讨柳洁刘正娟张振强(53)

极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的临床研究李卉冯琪王颖郭在晨(57)

窒息新生儿血清总胆汁酸、前白蛋白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探讨郑俊虎郑骆颖王靖陈权新(62)

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新生儿ABO溶血病对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曾华黄玉英卢曼中李毅吴曙粤(67)

新生儿败血症血清瘦素水平分析吴华向开富万胜明(71)

健康新生儿血二胺氧化酶、D-乳酸测定及意义陈少华邱芸芸钟富珍甘翠红刘运科周晓光(74)

新生儿肠穿孔一例徐烈媛梁勇(52)

幽门前瓣膜伴空肠狭窄一例李延林(56)

新生儿绞窄性肠坏死三例诊治体会新生儿科杂志 陈必全(66)

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破裂出血一例杨旭锦陈雪辉周彦文张爱华(70)

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致多发性肠闭锁一例魏艇钟麟刘文英唐耘熳(86)

13-三体综合征伴多发畸形一例程立红肖娟祁俊明(87)

新生儿肠穿孔致胎粪性腹膜炎一例王碧祥(87)

围产期新生儿急救学习班(61)

全国新生儿急救学习班(88)

4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静脉营养临床观察申宛冬王新民徐天鹤华子渝(77)

窒息新生儿胃黏膜pH值变化的临床意义杨彤(79)

早产儿生后早期电解质特点的临床分析冯俐平肖昕刘秀香(81)

先天性胃壁肌层缺损并穿孔八例临床与病理分析杨戎威(83)

桂西地区337例壮族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李强潘红飞杨显先(84)

多胎早产儿38例治疗与护理体会陈贺兰王桂宏孙宏华(89)

动脉导管未闭的药物治疗进展王晨华(91)

核黄疸及其监测吴运芹黄玫(94)

宫内肺炎诊断阴影及其修正与结局朱小瑜梅家平邝文英连朝辉杨传忠(97)

先天性遗传代谢病的早期诊断黄玉春张春花李茹琴庄兰春程宪郭惟(101)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血清IL-18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蔡宝萍娄燕陈永梅梁秋瑾李晓梅(104)

院前急救与转运网络对救治危重新生儿的实践分析刘政孙平莲张言圣(107)

作者投稿须知(106)

对作者书写统计符号及论文中表格的要求(110)

新生儿HIE头部亚低温治疗学术研讨会及新生儿医学新进展学习班通知(118)

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婴幼儿智力测验及早期教育培训班(143)

高氧暴露下早产大鼠血清皮质醇变化的动态研究里健薛辛东(111)

胰岛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研究汪颖烨叶莉芬(115)

新生儿科杂志 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及内科治疗王慧琴(119)

新生儿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前后呼吸循环管理白洁陈煜陈锡明周泓张剑蔚刘勤(121)

新生儿心律失常34例临床分析李杨方吴玉芹陶娜刘玲许昆(123)

80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血液酸碱失调临床分析刘玲胡玫张路沈璟(126)

新生儿病毒性心肌炎8例临床分析努尔亚加娜尔孙荷(128)

无脾综合征一例方润婷李锐钦黄莹卢卓君柴鸣荣黄全发(130)

新生儿先天性肾病综合征一例葛桂芝李普(131)

新生儿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一例曹永利王峻王凌夏(132)

新生儿先天性皮肤缺损一例朱凤兰王波(139)HtTp://

间断咳嗽、憋气二个月一例李铁耕李娟娟(133)

窒息新生儿血清cTnI和CK—MB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王慧王立金余新超汪思应(136)

部分静脉营养治疗早产儿30例魏久贞(138)

转化生长因子-β1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关系的研究进展艾婷孙晓勉(140)

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叶鸿瑁(144)

俯卧位辅助治疗早产儿呼吸暂停临床观察林秀珍刘志慧(145)

重组人类促红细胞素和铁剂在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应用研究饶斯清梁元清何政贤刘桂珍徐群芳(148)

低出生体重儿的围产死亡分析马雅玲张巍黄醒华(153)

早产儿血中过氧化脂质水平检测及其意义蒋群胡迪(157)

新生儿MN溶血病一例高存娇高瑞玲孙正芸(152)

先天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一例胡颦陈敏(177)

维生素K缺乏性出血致休克一例何缦(178)

母A型新生儿ABO溶血病1例王鑫王惠蔡宝萍张淑琴(179)

横纹肌肉瘤一例新生儿科杂志 魏秀清田维敏江涛(F0003)

胆红素诱导海马区神经细胞Fas蛋白过度表达的实验研究杨光英吴晓翠孔祥英田芸崔韶峰(160)

MK-801对围生期缺氧缺血性损伤后脑细胞线粒体膜电势的影响黑明燕旷寿金殷萍(164)

腺苷蛋氨酸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应用研究崔其亮张慧刘海燕罗哲慧谭岱峰(167)

影响新生儿机械通气治疗成败的因素分析陈艳娟李定华(169)

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裴敏昕巨容王斌(172)

新生儿重度窒息多器官损害的临床分析黄华飞(174)

31例新生儿获得性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临床分析李风华(180)

早产儿慢性肺疾病的炎症反应机制及抗炎治疗徐焱(综述)华(审校)(181)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方法及治疗进展陶源(综述)姜毅(审校)(185)

全国第六届儿童发育和临床学术研讨会暨儿童早期综合发展学习班通知(188)

欧洲和加拿大肺表面活性物质临床应用指南和建议甘小庄宋国维(189)

C-反应蛋白在监测早产儿院内感染中的临床应用王莹张巍黄醒华(193)

新生儿科杂志 NICU中早产儿营养状况的初步探讨孙秀静华(198)

母乳中瘦素含量及其对新生儿生长调节作用的研究贲晓明秦玉明喻文亮陈冠仪张伟利吴圣楣(202)

新生儿阵发性血红蛋白尿临床分析周晓苓何振娟朱建幸储淞雯(206)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测定的临床价值徐舒杨树杰易海英刘贺临左华凯邓香兰刘翠忠(210)

神经节苷脂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SOD、MDA影响的研究李静刘冬云殷宪敏刘长云(214)

新生儿医院感染23例分析及对策陈洪杰(216)

20例新生儿梅毒误诊原因分析李学珍成登菊(218)

结肠造影对新生儿肠旋转不良诊断价值的探讨李敏王玮(219)

极低出生体重儿十二指肠喂养临床探讨段维权贾随征(221)

新生儿水痘一例孙晓红粱玉兰李红梅(F0004)

新生儿麻疹一例杨云凤张丽萍许榛(197)

新生儿泪囊炎致败血症一例吕连菊(226)

“全国儿科主任(新生儿专题)临床适宜技术高研班”将举办(209)

《新编新生儿窒息复苏》出版书讯(233)

新生儿呼吸困难沈菁(整理)(223)

细胞黏附分子CD11b与新生儿感染郝玲(综述)李艳芝(审校)(227)

红霉素与新生儿喂养不耐受陈健平(综述)刘义(审校)(230)

第3篇: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新生儿;转运系统;危重症;重症监护病房

[中图分类号] R720.5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6)09(b)-0054-04

新生儿转运系统(neonatal emergency transport system,NETS)是指接收单位主动“把流动的新生儿监护中心(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送到危重儿身边”的双程转运系统,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措施将基层医院与NICU联系起来,在NICU指导下,能够及时把基层医院中的高危儿就地抢救、稳定病情及转回NICU,让高危儿得到最好的诊断和护理,从而降低新生儿病死率与致残率[1]。我国区域性危重NETS的建立较晚,但发展很快,已成为救治高危新生儿的一个重要部分。淮安市妇幼保健院于2000年开始组建NETS,目前是淮安市唯一的NETS。本研究对我院近5年来经NETS转运救治的新生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1年1月~2015年12月在淮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医学中心经NETS转运入我院的全部新生儿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本研究转运工作流程遵循第4版《实用新生儿学》及《中国新生儿转运指南》对危重新生儿转运的要求,在转运前、转运中、转运后每个环节均采取严格的程序,如采用STABLE模式评估处理患儿病情,各种急救药物、治疗措施以及机械通气在转运中的广泛应用,转运结束后的数据反馈及定期总结,加强转运质控[2-3]。

1.2.1转运前 公布转运急救电话,24 h随时保持畅通;成立转运小组,确定经验丰富、能力过硬的新生儿科医师为医生,随时待命。接到要求转运的电话后,需详细了解转运患儿的基本情况,并积极指导治疗,同时启动转运程序。在到达转运医院前,预热转运暖箱。转运人员到达转运医院后,根据转运指南规范采用STABLE模式(评估及维持稳定血糖、体温、气道、血压、实验室检查、情感支持),立即参与救治,稳定病情后向家长交代患儿情况、转运的必要性和转运风险,取得家长同意并签署转运同意书后将患儿转运至NICU。

1.2.2转运中 需采用约束带将患儿约束固定在暖箱内,保存恰当,防止转运中颠簸患儿滑动撞伤及气管插管拔出等意外。严密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监测患儿心率、呼吸、SpO2、血压,保存呼吸道通畅,注意输液管道、输氧管道的连接紧密,确保气管插管导管位置稳定,随时对病情变化做相应处理。在回到医院前,通知NICU做好相应准备,到达医院后开通绿色通道,提前联络医用电梯第一时间将患儿以最快的方式转运入NICU。

1.2.3转运后 入院后转运医师立即会同NICU值班主任和医师一起制订转运患儿的救治方案,详细汇报转运患儿的救治用药情况,填写转运过程,记录转运病历。将转运设备清理消毒,补充消耗的转运器材和药品,为下一次转运做好准备。定期开展回顾性分析,总结转运经验教训,回馈当地医院患儿救治情况。收集转运患儿在当地医院的病历资料,并填写转运过程记录表,新生儿转运病历。收集记录转运患儿的一般资料、疾病情况及治疗情况、救治经过及最终预后。

1.3转运设备

转运专用救护车,转运呼吸机、新生儿转运暖箱、多功能监护仪、车载氧气装置、微量输液泵、负压吸引器、微量血糖仪、急救箱(新生儿急救药品、气管插管喉镜、气管导管、吸痰管、胶布、复苏气囊等)。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的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以P

2结果

2.1转运患儿的一般资料

共转运病例846例,男性539例(63.71%),女性307例(36.29%);转运日龄7 d者68例(8.38%);其中早产儿337例(39.83%),平均胎龄(33.71±2.36)周;足月儿509例(60.17%),平均胎龄(39.47±1.21)周。

2.2转运患儿的疾病及转归

以原发疾病(第一诊断)分类:新生儿肺炎和(或)呼吸衰竭367例,占转运总数的43.38%;呼吸窘迫综合征(RDS)112例,占转运总数的13.24%;肺出血9例,占转运总数的1.06%;胎粪吸入综合征7例,占转运总数的0.83%;窒息、缺氧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等135例,占转运总数的15.96%;新生儿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146例,占转运总数的17.26%;溶血病、高胆红素血症19例,占转运总数的2.25%;其他(先天性心脏病、食管闭锁、消化道畸形、失血性休克、坏死性小肠炎、肾小管酸中毒、胎胎输血综合征、破伤风、乳糜胸等)51例,占转运总数的6.03%。呼吸系统疾病共504例(59.57%),居转运疾病第一位。经过治疗后763例痊愈出院,占转运总数的90.19%;46例放弃治疗,占转运总数的5.44%;死亡和放弃治疗后死亡病例共37例,占转运总数的4.37%。

2.3转运过程中患儿监测和处置情况

在转运过程中,具体监测和处置情况。

2.4机械通气和转运时机

共268例进行机械通气,占转运总人数的31.68%;需要机械通气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112例,其中有37例使用了肺表面活性物质(PS),单纯机械通气者75例,死亡6例。在需要机械通气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中,能在出生后6 h内转运的患儿与出生6 h后转运患儿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5近5年机械通气患儿在转运中的比例

在近5年转运中,需要机械通气转运的患儿比例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800,P

2.6转运失败情况

患儿评估治疗后未达到转运要求而放弃转运者有23例,其中11例经稳定病情后二次转运顺利转至我院NICU。在转运途中无一例死亡,在转至NICU后病情恶化并于2 h内死亡患儿共6例,占转运总数的0.71%,其主要死亡原因分别为重症感染性休克(3例)、重度窒息发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肺出血(1例)。

3讨论

自1898年费城儿童医院率先建立NETS起,100多年来发达国家不断完善新生儿NETS,区域性NETS在救治高危新生儿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6]。我国新生儿转运工作起步较晚,200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对全国22省80所医院新生儿死亡流行病血调查显示,46.4%的新生儿死亡发生在住院后24 h内[7],死亡患儿大多是未经过规范复苏和及时转运的患儿。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国内新生儿NICU的建立,新生儿转运工作得到了迅速的发展[8-11]。

聂川等[8]报道,在广东一级和二级医院转运的患儿中,早产儿、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占转出疾病的前三位,而三级医院转出的疾病主要是先天畸形等外科疾病为主。张雪峰等[12]报道,北京海淀区4所医院转出的患者以早产儿、需要外科急诊处理的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为前三位。本研究发现,近5年间转运的疾病(第一诊断)前三位为呼吸系统疾病504例(59.57%)、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146例(17.26%)、窒息及颅内出血135例(15.96%),提示地区间转运疾病种类有较大差异,考虑主要原因为各地围生技术水平和新生儿救治技术水平差异所致。

本研究发现,在转运的846例患儿中,转运途中无一例死亡,763例痊愈出院,占转运总数的90.19%;46例放弃治疗,占转运总数的5.44%;死亡和放弃治疗后死亡病例共37例,占转运总数的4.37%,达到了国内同等医院比较先进的水平[9-12]。

本研究发现,有268例转运患儿进行机械通气,占转运总人数的31.68%。近5年来机械通气转运的患儿比例逐年增高,因地方医疗机构诊治水平、装备的提高减少了一般危重患者的转运。在需要机械通气的新生儿肺透明膜病患儿中,能在生后6 h内转运的患儿,其死亡率与出生6 h后转运的患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国内相关报道相似[12-13]。

本研究发现,在转至NICU后病情恶化并于2 h内死亡的患儿共6例,占转运总数的0.71%,其主要死亡原因分别为重症感染性休克(3例)、重度窒息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肺出血(1例),与国内相关报道比较,处于较低的水平[8,12-13]。转运失败原因常见为:原发病情重、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地方医院新生儿救治经验不足及缺少救治硬件导致转运前处置不当、对危重病的认识不足致转运时机把握不足等。在未能顺利转运的23例中,11例经稳定病情后二次转运顺利转至我院NICU,提示二次转运在NETS转运中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警示在转运过程中,不要一味追求一次转运率,需要根据患儿的实际病情决定是否转运。

Kong等[14]报道,北京经过区域化优化母婴保健和转运大大降低了新生儿的死亡率(5.11% vs 2.82%,P=0.005),尤其是早产儿的死亡率(8.47% vs 4.34%,P=0.006)。若基层医院高危孕妇来不及宫内转运时,可由转运团队直接参与新生儿复苏工作后再进行转运[15]。加拿大2015年新生儿转运指南建议,区域化围生保健成功的关键是识别和转运高危因素的孕妇,包括合并妊娠并发症、先兆早产及胎儿异常,而宫内转运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的结局优于不稳定新生儿出生后的转运[5]。本研究采取的转运方式均为新生儿主动转运,尚未进行宫内转运模式,因此,开展宫内转运是今后做好新生儿转运的工作目标。

综上所述,积极开展和不断完善NETS,对提高本地区高危新生儿的整体救治水平和患儿的生存质量,降低危重新生儿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武荣,封志纯,刘石.新生儿诊疗技术进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304-311.

[2]邵肖梅,叶鸿瑁,邱小汕.实用新生儿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61-164.

[3]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专业委员会.中国新生儿转运指南(2013)[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2013,28(2):153-155.

[4]Hiroma T,Ichiba H,Wada K.Nationwide survey of neonatal transportation practices in Japan[J].Pediatr Int,2016,58(4):311-313.

[5]Whyte HE,Jefferies AL,Canadian Paediatric Society,et al.The interfacility transport of critically ill newborns[J].Paediatr Child Health,2015,20(5):265-275.

[6]Bellini C,Risso FM,Calevo MG.Neonatal emergency transport has play a key role in the regilnalistation of perinatal care in the Liguria Region of Italy[J].Acta Paediatr,2016, 105(6):717-718.

[7]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中国住院新生儿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9,11(1):15-20.

[8]聂川,张小庄,罗先琼,等.广东省新生儿转运现状分析[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8,15(3):265-268.

[9]中国内地新生儿专业发展现状调查协作组.中国内地新生儿转运现状调查[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5):459-463.

[10]胡敏华,刘慧姝,刘磊.围产儿宫内转运与新生儿转运对比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1):3437-3439.

[11]马辉,刘充德,王昆.高原地区危重新生儿转运网络建设效果分析[J].高原医学杂志,2015,25(2):17-20.

[12]张雪峰,李瑛,肖桂华,等.区域内危重新生儿转运体系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2,14(2):101-104.

[13]余章斌,蒋犁,乔立兴.区域性危重新生儿转运系统建立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6):336-337.

[14]Kong XY,Liu XX,Feng ZC.Improved outcomes of transported neonates in Beijing:the impact of strategic changes in perinatal and regional neonatal transport network services[J].World J Pediatr,2014,10(3):251-255.

[15]McNamara PJ,Mak W,Whyte HE.Dedicated neonatal retrieval teams improve delivery room resuscitation of outborn premature infants[J].J Perinatol,2005,25(5):309-314.

(收稿日期:2016-07-12 本文编辑:祁海文)

Neonatal Medical Center,Maternity and Child Health Care Hospital of Huaian City Affiliated to Yangzhou University Medical Academy,Huaian 223002,China

第4篇: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中医特色管理;专科管理;风险控制;应用

中医保健理念在儿童的专科管理中具有其独有的途径和优势,可通过辨证论治、体质分析、饮食调养、起居调摄、中医适宜技术等方法改善小儿机体状况[1]。为进一步指导和加强医疗机构新生儿病室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提高儿科专科管理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本文探讨了当代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20年2~9月在医院出生的新生儿2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125例和对照组125例。观察组男65例,女60例。对照组男63例,女62例。两组新生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果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专科管理:①评估新生儿综合情况,评估内容包括新生儿基本情况、体格检查结果、喂养状况、睡眠状况、家属心理状态等,新生儿基本情况有胎龄、体重、简要病史等。②对新生儿出现的常见生理现象进行指导或干预管理,如生理性黄疸、体重下降、乳腺肿大等。③实施喂养指导、皮肤黏膜管理、疾病指导等管理项目。观察组在常规专科管理内容实施的同时,辅以中医特色管理理念。①构建中医基础管理理念,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②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

1.3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包括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项目,各项目管理质量分为优、良、差等。统计两组新生儿家属对管理方案的控制与责任、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进行满意度自评,各项目满分均为10分。

1.4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选择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选择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新生儿的专科管理效果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在风险控制、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机体抵抗力管理等方面的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两组新生儿家属的满意度评分比较

结果显示,观察组新生儿家属对专科管理方案在控制与责任、自身职业发展、多学科协作等方面的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育成长阶段[4]。在病理生理方面,小儿机体尚未完全成熟,生理结构和功能还不够完善,因此御邪能力较弱,容易被外邪所伤[5]。与成年人群相比,小儿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对于医学治疗及管理的反应都更为灵敏[6]。小儿的体质形成情况受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7]。先天禀赋是影响体质形成与发展的内在依据。后天的生活环境因素、日常调护因素、疾病因素、医药因素等都对小儿体质产生一定的影响[8]。因此,在新生儿群体中,也存在形态各异、饮食偏好差异、体质差异明显的情况。在同样的生长环境和致病条件下,新生儿也会存在身体发育、智力发育、机体抵抗力等方面的差异。中医学辨证管理理念认为,小儿的体质特点是影响其生长发育、疾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中医辨证理念和整体论提倡要针对不同个体,因人制宜,以人文本,防病治病。儿童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的宗旨,是根据小儿的病理生理特点和主要健康问题开展中医饮食起居指导,通过中医适宜技术的合理运用,改善儿童健康状况,促进儿童正常生长发育。为从管理角度探讨中医特色管理理念在新生儿诊疗管理中的应用价值,科室在实施常规专科管理方案的同时,构建了中医特色管理理念。为提升医务人员的中医药专科管理素养,对参与观察组新生儿管理的医务人员定期接受中医基础理论与技能的培训,学习中医对人体健康的评价方法、体质分析方法、饮食管理及营养管理理念等。随后,在对观察组实施专科管理的过程中,首先为研究对象进行辨证分型,掌握其体质体征,再结合中医饮食管理、季节特点等实施营养学管理。对于健康状态不佳的研究对象,根据辨证分型结果,适当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或药物进行调整。两组的专科管理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无论在风险控制管理还是在小儿的身体发育管理、智力发育管理中,中医特色管理方案的应用都具有明显的优势,且相关检测指标的综合结果也显示,中医特色管理方法能够提升被管理对象的机体抵抗能力,从病理生理学上提升其抵御疾病的能力。与此同时,医务人员在实践中接触到了相关的中医药管理学相关理论和操作技能的知识,将其运用于医学管理实践中后,更加有助于自身职业发展规划,并实现了多学科协作,家属对于优化后的中西医结合管理模式的接受度和依从性也较高。

参考文献

[1]杨金昭,李双彤.刘彦岭教授基于调神理论推拿治疗小儿湿疹经验研究[J].河北中医药学报,2021,36(1):50-54.

[2]王洋,郑夏楠,李灿东.浅谈儿科“治未病”理论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通报,2017,16(5):44-46.

[3]闫永彬,马淑霞,任献青,等.基于“热饮”理论之清肺蠲饮汤治疗小儿肺炎热饮阻肺证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4):510-511.

[4]张显,刘芳.六经体质理论在儿科的应用探讨[J].中国民间疗法,2021,29(3):11-13.

[5]闻亮,汪灏.个体化营养教育在0~6岁儿童生长发育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中国妇幼保健,2021,36(2):419-421.

[6]刘娜娜,孙源,陈佳,等.消瘦儿童104例中医体质特征参数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2):859-861.

[7]叶绮娜,卢焯明,张刚.291例岭南地区小儿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及调养建议[J].中医药通报,2020,19(4):57-60.

第5篇: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

1983年7月,18岁的××*以优异的成绩从高邮卫校毕业,踏上她所钟爱的护理岗位。1985年,由于表现出色,她被领导选派到南京儿童医院进修新生儿护理。面对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非常珍惜。在工作之余,她积极参加儿童医院组织的各种形式的学习,阅读了大量关于新生儿专科护理的书籍,尽可能多地参加科主任查房以及特殊病种的护理工作。她刻苦钻研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周围的人,更是对她充分肯定、夸赞有加。回到医院后,××*将所学知识运用于临床工作中,为科室的管理与发展提出了10多条合理化建议,有力推动了医院儿科护理工作的发展。

××*知道,医学是一门永远追求进步、不断要求发展的科学。为学习最先进的知识,她不断通过书籍与网络去汲取养分,并把学到的新理论、新观念及时运用到护理工作的具体实践中,更新技能、更新操作,改进工作方法、改善服务态度。通过多年的临床磨练和刻苦钻研,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熟练掌握了周围血管动静脉换血、股静脉留置针、腋静脉留置针、新生儿气管网插管等技术操作,特别是针对肥胖患儿静脉穿刺方面更有“神”的美誉。

输液困难是新生儿科的特点,危重新生儿需要长期静脉输液,而且是多条静脉同时开( )放,一般的静脉穿刺留置根本无法顺利完成治疗。为了克服这一难题,××*翻阅大量的书籍文献,主动寻找学习机会,参加了华东六省一市首届picc学习班,并且在省内率先开展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技术,在没有别人直接经验可借鉴下,硬是凭借平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技术操作基本功,第一次操作获得了圆满成功。在以后学习工作中,她潜心研究,大胆实践,在非常规部位及疑难病例穿插刺方面,在导管定位研究方面,导管后期维护等方面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picc在极低体重儿中的应用,获得了××*市新技术引进二等奖,连续三年举办“江苏儿科新技术新项目”学习班,并多次受邀省内各类学习班授课,将最先进的技术毫无保留的进行传播。南京某三甲医院一位早产男婴,由于出生后长时间输液,额头、脚等处已无法再扎针,给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就在南京的护理专家们束手无策之时,她们不约而同地想到了××*。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刻安排好手头工作,火速赶往南京。当她将picc导管从男婴的肘正中静脉插入其上腔静脉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根输液导网可以长时间停留在患儿体内,这一高难度技术动作,挽救了新生儿的生命。现在她已是省内数十家医院picc运用方面的指导老师。

如果说技能知识储备显示了护理人员的“硬件”水平,那么对病人表现出的人关怀,则是护理人员的“软件”。××*深深感到新生儿护士长肩头的重量,在她的脑海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生命是神圣的,应该得到无微不至的关爱。二十七年来,只要是病人需要,病情需要,她总是随叫随到,就连在家休息也常规打电话到科室里询问在院病人的情况。她所在的科室建立了新生儿转运系统,为了积累经验,规范转运流程,降低风险,她不分昼夜,不管路途远近,更不考虑家中有无困难,只要基层医院有需求,她就出诊,在途中她在监护患儿的同时,也会与患儿家属恰当的沟通,让家长从内心感到支持的力量。经过一段时间的转诊,她编写了××*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转诊程序,此程序使用7年来转诊工作未曾出现任何不良事件。

某儿童福利院在短短2个月内先后送来数十例患儿,均患同样菌株感染的重症肺炎。凭着职业敏感,她考虑到可能是该福利院消毒隔离存在问题,便提出去该院作现场察看及空气和物体表面培养。当时距离春节仅有4天,天气寒冷,风雪交加,该福利院领导认为过了春节天气转好后再去,但她回答是“时间不等人!”在现场,××*发现居室通风不良,孩子保暖过度。两天后空气培养结果证实了她的判断,她立即为该院制定了消毒隔离方案。从那以后,该院儿童生病率大大下降,保证了患儿的安全,也节约了大量的开支。

××*对困难家庭患儿的关心和呵护更是温馨体贴、无微不至。××*市区有一位叫东东的丙酮酸激酶缺乏症患儿,每1-2个月都要来院输血一次,原本不富裕的家庭在6年内已耗资近40万元。为了减少东东住院天数以节省开支,每次她都在东东入院2-3天前与血库联系备血,保证患儿24小时内入、出院。,东东到上海做干细胞移植,家人问东东有何愿望,东东说希望××*的陈妈妈能来上海为他看病。遗憾的是东东的干细胞移植未能成功,在××*精心按排下,××*市第一人民医院成功地为东东进行了切脾手术,手术效果超出了预期,久违的笑声重新回到了家中,东东可以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一起上学了。东东的家长逢人便说,孩子生了这样的病是不幸的,万幸的是他们碰到了××*这样的好人。

以前,新生儿换血只能依靠外科医生切开脐静脉进行换血,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成功地应用留置针在周围血管动静脉之间进行换血,大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降低了感染可能,此项技术填补了省内空白,在全国也处于领先地位,获得××*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她撰写的论文《周围动静脉同步换血在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被评为-××*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第6篇: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

【关键词】 早产 极低体重儿 药学监护

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VLBWI)是出生时体重低于1 500 g的新生儿,组织、器官功能差,易发生多种并发症,死亡率极高。随着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和治疗药物的发展,早产VLBWI成活率逐年提高。我院临床药师对新生儿科2008年7月~12月收治的早产VLBWI 26例进行了药学监护,胎龄28+2~35+1周,体重1 025~1 495 g,均为本院产科分娩。其中母亲合并重度子痫前期12例,胎膜早破6例,前置胎盘1例,双胎妊娠3例。临床药师通过跟随新生儿科医生查房,了解患儿病情以及用药情况,参与病情和治疗进展讨论,明确治疗目标,设计个体化用药方案等方式具体进行监护工作,取得了满意的结果。我们对早产VLBWI药学监护工作的体会如下。

1 建立早产VLBWI药历

临床药师进行独立的药学查房,并为每个患儿单独建立药历,完整记录住院期间使用的药物和临床体征。药历的主要内容包括:住院号、母亲及患儿的个人信息、妊娠合并疾病、家族史、患儿的临床症状、入院诊断、每日用药情况和各项生理指标、会诊记录、对主要治疗药物的分析评价与建议等。药历能够使临床药师更有规律、有依据地参与临床治疗,加强医、护、药之间的横向联系,便于临床药师直接进行独立的药学查房、参与和制定药物治疗方案;增强团队合作精神,使药学监护与医生的治疗监护、护士的护理监护共同组成了全方位的“病人监护”。

2 确定药学监护的目标,促进合理用药

早产VLBWI的独立生存能力差,肝药酶系统发育不成熟、肾功能不完善使药物的代谢和排泄都与成人显著不同,而且由于循环血浆蛋白较少,游离药物浓度较高,更易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早产合并VLBWI的治疗关键是保暖、监护、吸氧、补液、防感染、防出血等,临床药师通过建立适当的药学监护目标以评价患儿对药物治疗的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为医生提出用药建议,减少或杜绝不合理用药现象。对于临床出现的不合理用药现象,我们经过查阅文献、资料汇总后,及时通过药讯、讲座、通知等形式反馈给临床医生和护士,逐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我们发现全程的药学监护可增强治疗效果,降低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缩短患儿的住院时间。

例如某患儿,女,体重1 230 g。母亲孕29+6周,因重度子痫前期、子宫肌瘤、羊水过少、妊娠合并慢性肾炎经剖宫产分娩,产前未用激素促胎肺成熟。分娩后即送入本院新生儿科,诊断为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VLBWI。入院后即刻行气管插管术,给予猪肺磷脂注射液(固尔苏)120 mg气管内滴注,患儿减轻,SpO2由73%上升至96%,胸片示右下肺轻度炎症,采用头孢噻肟钠静脉滴注抗感染,给予肠外营养、暖箱保温、头罩吸氧、心电监护等措施。当日23:30出现屏气,SpO2下降至78%,予托背刺激并加用氨茶碱6 mg静脉持续滴注后情况好转。其后因反复发生呼吸暂停现象,改箱式吸氧联合氨茶碱2.5 mg静脉滴注,每日3 次。入院第5 d,药师发现患儿治疗期间心率较快,平均170 次/min,同时存在烦躁不安、喂养不耐受等现象。由于氨茶碱的安全范围较小,新生儿茶碱血药浓度>15 mg/L即可出现轻度中毒症状,且在早产VLBWI中更易出现。药师推测可能由于长期用药后患儿体内茶碱浓度较高而出现了轻度中毒症状,因此建议医生减少氨茶碱用量至每次1 mg,每日2 次,溶剂为5% GS 3 mL,滴注时间1 h,同时联合纳洛酮0.1 mg/kg,每日2 次。修改用药方案2 d后,患儿平均心率下降至147 次/min,心率呼吸平稳,食纳佳。入院第7 d出现黄疸加深,予光疗后黄疸消退明显。之后给予口服铁剂、促红细胞生成素、输血等治疗措施纠正早产儿重度贫血。但CRP长期大于8 mg/L,药师建议及早加用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患儿免疫力。第55 d,患儿一般情况稳定,眼底筛查(-),健康出院,出院体重2 315 g。坚持母乳喂养,健康随访中。

氨茶碱作为兴奋呼吸中枢药物,多年来一直用于治疗新生儿呼吸暂停。但氨茶碱治疗浓度与中毒浓度较为接近,个体差异较大,在实际操作中易发生早产VLBWI中毒的危险。有研究表明,早产儿呼吸暂停可促使内源性阿片样物质释放入血,导致血浆β内啡肽升高,对中枢神经、循环、呼吸等系统产生抑制作用,进一步加重低氧血症、酸中毒[1]。纳洛酮是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可降低血浆β内啡肽水平,兴奋呼吸中枢,改善通气障碍,降低CO2分压和低氧性呼吸衰竭;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冠状动脉血流和心肌缺氧的状况;改善脑血流量,保证脑干等重要部位的血液供应,促进神经细胞功能恢复。因此,氨茶碱与纳洛酮联合应用不仅可以减少氨茶碱的用量,减少患儿药物中毒可能性,还能防止因缺氧而导致的继发性脑损伤。

来自母体的IgG类抗体是新生儿抗感染免疫的重要成分,其主要在妊娠后期产前数周经胎盘输入胎儿,资料显示胎龄

3 早产VLBWI常见并发症及药学监护要点

3.1 NRDS

NRDS多发于早产儿,是由缺乏肺表面活性物质所引起的。临床表现为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随着肺表面活性物质(PS)疗法日臻完善,多数患儿能够度过急性期。治疗的同时应对血氧和生命体征监测,使PaO2维持在6.7~9.8 kPa、SaO2维持在87%~95%间,过高可能导致早产儿视网膜病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应对需提前分娩或有早产迹象而胎儿不成熟者,分娩前2~3 d给予孕母肌肉注射地塞米松6 mg,2 次/d,或氢化可的松100 mg静脉滴注,2 次/d,共2 d。如患儿在出生后出现呼吸暂停现象,应使用氨茶碱、纳洛酮兴奋呼吸中枢,并注意给药剂量、滴注速度与间隔,观察有无出现烦躁不安、易激惹、心跳呼吸次数加快、四肢震颤、抖动等茶碱中毒体征[4]。有条件应及时测定茶碱血药浓度。

3.2 新生儿肺炎

新生儿肺炎可发生于宫内、分娩过程中或出生后。早产VLBWI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常表现为全身中毒症状,而气急易被呼吸暂停、青紫易被皮肤薄红掩盖,无咳嗽及口吐白沫,肺部啰音可有可无,合并症多,死亡率高。除保暖、供氧和医护人员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外,应给予足量的抗生素治疗,并尽早进行病原学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提高用药针对性。鉴于VLBWI药物代谢器官发育不完善,对于重症或耐药菌感染可使用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噻肟钠,每12 h静脉滴注50 mg/kg。值得注意的是,对所有早产VLBWI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是没有意义的,反而更易导致耐药菌株或院内继发感染的出现,引起消化道和呼吸道的菌群失调[5,6]。

3.3 早产儿黄疸

早产儿黄疸是由于胆红素(大部分为未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在进行药学监护的26例VLBWI中几乎全部出现。光疗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经光的作用转变成水溶性异构体,然后由胆汁及尿液排出,以减低血中胆红素浓度,其方法简便、疗效肯定,现已作为治疗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方法。但有研究结果显示,患儿光疗后血清总钙和游离钙均明显降低,尤以早产儿为甚,部分早产儿会出现低钙体征[7]。故早产VLBWI接受光疗过程应监测血清钙水平,当血清总钙低于1.8 mmol/L或游离钙低于0.9 mmol/L时,及时静脉补充10%葡萄糖酸钙1~2 mL/kg。或在光疗的同时常规补钙,以防低钙引起反复呼吸暂停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必要时可采用中成药如茵栀黄口服液等促进胆红素代谢。

4 结语

临床药师参与临床治疗,与医生、护士组成治疗团队,可以从药师的角度结合患者病情考虑,着眼于药物的药动学和药效学特性,从而提高临床治疗的效率和成功率。通过对这26 例早产VLBWI的药学监护工作的详细分析和总结发现,临床药师开展药学监护并不是监督、重复医生、护士的临床工作,而是对其有益的补充和完善。通过直接参与整个治疗过程,患儿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通过开展电话随访和健康咨询,患儿家属的护理水平和用药知识也普遍得到提高。随着所面对的临床病例越来越复杂,临床药师更加需要提高专业素质、加强团队合作,不断实践和积累经验,为临床治疗提供正确、全面的用药建议。

参考文献

[1] 王功僚, 黄积德, 黄承伟. 氨茶碱和纳洛酮联合治疗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疗效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 2008, 23(34): 49254927.

[2] 乔继冰, 周保安, 朱 娟, 等. 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早产儿重症感染50例[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6, 21(22): 1553, 1569.

[3] 郑肖玲, 王立华. 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治疗小儿重症肺炎临床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8, 8(21): 50775078.

[4] 陈怡禄, 邓 力, 吕 回, 等. 婴儿氨茶碱急性中毒的临床诊断治疗及其药物代谢动力学[J].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2002, 18(2): 145148.

[5] 许 煊, 封志纯. 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抗生素的使用策略[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22): 17201726.

第7篇: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

分析现执行的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的定位,这章学时比例小,理论知识大多以熟悉、了解为主;实践学时比例少,学生操作技能薄弱,这就弱化了本章在整个儿科护理中的重要性。“健康儿童保健”是每个孩子从出生到青春期都要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而“疾病儿童护理”是个别孩子遇到的特殊性问题。目前学生的学习重点大多偏向于各类疾病儿童护理、住院儿童护理等,即特殊性,忽略健康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即普遍性。

二、“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分析

1.儿科护理工作的特点

儿科护理与成人护理相比,其护理内容复杂、工作紧迫、护患关系特殊。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结合医疗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及人们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的增强,儿科护理工作者所承受的社会压力和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这就要求护理学生更好地掌握对健康儿童日常护理与营养保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各年龄期儿童保健护理的重要性

新生儿期护理的重要性:表现在对新生儿的喂养、保暖、指导家长护理新生儿的眼、鼻、口、耳、脐、臀等方法,促进亲子之间的情感连接。婴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婴儿生长迅速,但消化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易出现消化功能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易感染疾病,此时的日常护理尤为重要。幼儿期护理的重要性:幼儿的行走和语言能力逐渐增强,但危险识别能力差,易发生意外伤害;免疫功能不健全,依然易感染疾病;大小便的训练、睡眠时间的养成护理等极其重要。学龄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儿童的认知和心理发展迅速,对其饮食营养搭配、生活自理能力、体格锻炼、团体意识、品德教育等方面的护理极其重要。青春期护理的重要性:这个时期是人生的过渡期,体格成长迅速,要注意儿童的营养、认知、心理、行为等的养成,保持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此外,加强青春期生理卫生等也尤为重要。

3.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用性

一是做好儿童保健能够提高我国儿童综合素质。用所学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家长科学地对孩子实施日常保健护理,锻炼孩子体格,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二是为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更广的前景。针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岗位和我国大学生严峻的就业压力,在校期间学好儿童保健护理,除了可以在相关医疗单位寻求就业岗位之外,还可以开设婴儿保健馆、儿童保健知识培训班、儿童健身馆、儿童营养师、考取孕婴证,等等。这就为学生开辟了更广阔的就业渠道,提高了就业率。

三、“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定位的几点建议

1.加大“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教学中的学时比例

随着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人们对孩子的健康关注程度越来越高,更多家长重视儿童的日常保健预防护理。但根据对儿童家庭访视结果显示,大多数家庭家长对于儿童日常生活中的健康和保健知识还很缺乏,这就要求儿科护士在校期间能够掌握更多更好的儿童保健知识,指导和提高家长对孩子的保健预防意识,这样就能够减少或避免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提高我国儿童的身体综合素质。

2.提高学生“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的实践技能操作能力

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以达到高职医学教育“三基”“五性”的基本要求。应把“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作为《儿科护理》实验教学目标改革的突破口,制定可行性、实效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合理的实验课程结构,改变传统的实验教学课时分配少的弊端,构建新的实验课程结构。例如多增加婴儿抚触、婴儿被动体操、幼儿体操、预防接种的方法和技巧练习,提高在校生儿童保健的操作水平。

3.改革“儿童健康与保健护理”在《儿科护理》中的考核方法

第8篇: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

论文摘要:儿科护是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整体护理概念出发,研究从胎儿至青春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卫生、疾病和疾病护理的专科护理课程。儿科护理学的对象是儿童及其家庭,包括生理、、问题。本文针对新生儿抚触这一医疗新技术,提出了它在临床中的作用。通过与宝宝的亲密接触,帮助父母与孩子发展温暖而又亲切的关系,在出生后的最佳时机,以最好的方式促进他们的成长与发育,是对婴儿健康最有益的最自然的医疗技术。本文首先介绍了婴儿抚触的研究进展,然后讨论了新生儿抚触的以及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

对婴儿的抚触不仅是母婴肌肤的接触,更重要的是促进母婴间的交流,令孩子感受到妈妈的关怀和爱护,妈妈温柔的抚触给孩子带来被爱的满足,使他感受到安全、自信、帮他养成独立的个性,具备思考和判断能力,温柔得抚触流露妈妈无限的爱意,令孩子更加珍惜自己,珍惜母爱,珍惜爱与被爱,幸福一生。

皮肤是最大的感觉器官,是神经系统的外在感受器,这种触觉感受器可将所感受到的刺激,通过传入神经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大脑皮层对这些冲动进行分析、判断,而做出相应的反应。[2]消除不良情绪所致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促进新生儿身心健康发育。[3]因此,可通过抚触刺激促进神经系统发育,减少婴儿的焦虑,有利于孩子的独立自信性格的建立,使孩子更聪明。

然而,当今社会,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忙碌的母亲对孩子的这种关爱越来越少了,我相信所有的父母们都会对自己的孩子百般疼爱,让孩子健康地成长,但她们是否了解小孩子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也许并不是牛奶、玩具,而只是你们那轻轻的抚触,这是对孩子莫大的鼓舞与抚慰。希望本文能够为当代母亲们提供一些有用的建议,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能真正的健康成长提供科学的论证。 抚触源于1881年,科学家对运动后的肌肉进行按摩,发现肌肉可以很快地从疲劳中恢复过来。1940年Aargar在临床中观察到如果婴儿在出生后数周内经常得到母亲的抚触,能促进呼吸及循环功能发育,使婴儿浅而不完全的呼吸变得较平稳,这是最早的有关新生儿抚触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Dr. Harlow在实验中发现饥饿的小猕猴宁可选择母猴的替身物品也不愿选择食物,他认为在人类这种影响可能会延伸至婴幼儿期以后。Harlow的实验为以后有关婴幼儿的抚触研究奠定了基础。1997年美国强生公司中国有限公司将婴幼儿抚触技术引进我国,一些医疗机构先后结合我国国情,对婴幼儿抚触开展了一系列临床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4]我国1998 年引进此项技术,起步较晚,但已相继在上海、北京、广东、浙江等大城市开展对早产儿、新生儿抚触研究,并取得与国际一致的结果。得到中华护理学会、围产医学会、儿科医学会的认可,婴儿抚触引起我国医务工作者的兴趣及社会、家庭的关注,婴儿抚触的普及正在兴起。

2 新生儿抚触分析

2.1 基础介绍

新生儿抚触不仅能促进新生儿生长发育,还可以促进新生儿的智能发育,提高其机体免疫力,是一项既实用又简便且极为有益的技术。

现在的抚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5]:

国际标准法(OCT)

新生儿全身裸露,按操作标准顺序从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抚触,力度从轻到重,并揉搓大肌肉群。

国内改良简易法(MDST)

新生儿在半裸状态下抚触,在COT 基础上改进。

国内改良简易加经络按摩法(MDSTAC)

在MDST基础上加经络中脾经与肾经。

改良脊背提捏法

柯国琼等对200 例新生儿在传统轻柔的抚触方法基础上改良,抚触次序从头到脊背、臀部抚触,在脊背两侧自下而上,从内到外捻动,每按三捏一提拉。

目前的主流抚触主要包括,先仰后俯,从头到背;先俯后仰。[5]婴儿抚触作为一种自然的新型医疗技术,受到国内外专家认可,抚触可增进母婴之间的交流,对孩子轻柔的,不仅仅是皮肤间的接触更是一种爱的传递,宝宝的肌肤与妈妈的身体不断接触这种频频的抚摸及宝宝各种可爱的反映会刺激妈妈体内分泌两种激素,第一种是催乳素,可促进乳汁分泌的增多,而促进母乳喂养成功;第二种是催产素,能促进子宫复原加快,有利于妈妈体形的尽快恢复。[6]然而,我们还必须考虑到抚触对婴儿和行为的影响,抚触后的婴儿是否对抚触产生心理依赖或成瘾等有待研究,可对受过抚触婴儿进行追踪观察和心发育的研究,最好从出生后注意心理行为的观察,使之形成抚触的系列研究。

2.2 实验分析过程

为了探讨新生儿抚触的最佳,我们对新生儿最初几次抚触时的舒适度进行了比较,并整理成图表形式进行了分析。

下面是对两种不同最初抚触不同部位新生儿的状态以及抚触次数的比较:

经观察两组新生儿抚触不同部位对新生儿状态有显著性差异。即观察组抚触的新生儿哭闹状态明显少于对照组。

观察组新生儿哭闹状态需平均抚触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而对照组新生儿安静状态需平均抚触次数明显多于观察组。

3 讨论

3.1 俯卧位新生儿更安全,舒适

胎儿在宫内生长的姿势是胎头俯屈,颏部贴近胸壁,肘关节屈曲,上臂接近胸部,前臂在胸前交叉或平行,膝关节和髋关节重度屈曲,大腿贴近腹壁,小叉或平行蜷曲于宫内。胎儿自母体内娩出后,来到一个绝非与子宫内安全、封闭相比的一个,通过新生儿抚触提供了延续母体接触和维持安全感的生命之路。[7]而且,新生儿大脑皮质及纹状体发育尚未完善,神经髓鞘尚未形成,轻微刺激可产生全身应答反应即“泛化反应”。 [8]这种反应多在新生儿取仰卧位时出现。因而,在进行新生儿抚触时,先俯卧位新生儿感觉很安全、舒适,表现安静、不哭闹;而后仰卧位继续新生儿抚触,新生儿更愿意接受。

3.2 抚触对母婴均有明显的作用

研究表明,新生儿抚触能改变睡眠节律、促进新生儿识别能力、运动能力和社交能力的成熟,使新生儿儿茶酚胺,肾上腺素、血清素等分泌平衡,从而增强其免疫功能,增强应付环境压力的能力;新生儿抚触有助于活动宝宝全身的肌肉,使肢体更健壮、身体更健康; 新生儿脑部的触觉区域比任何其他区域发展快,新生儿抚触能促进情绪的调适以及各种感觉统一;新生儿抚触能处理许多新生儿的日常问题。

抚触可以使新生儿奶量摄入增加,睡眠状况改善,胎粪及黄及黄疸持续时间减少,分析原因为: ①轻的抚触可使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使胃泌素和胰岛素的释放增多 ,一方面促进新生儿的食欲,使奶量摄入增加,另一方面促进体内糖原、脂肪、蛋白质的合成,使消化吸收食物的能力增加,从而体重随之增加。腹部抚触可加强肠蠕动,加之奶量摄入增加,促进胎粪中胆红素排出体外,肠道正常菌群建立,有利于降低间接胆红素浓度,从而使生理性黄疸尽快消退;背部抚触时新生儿会抬头四处张望可增加颈部肌肉的支撑力量,继而抬高头和肩,从而增强双臂和双肩的力量,提高脊柱的柔韧性,促进肌肉及骨骼的发育,以后会逐渐更高地抬起头和肩使胸部得以展开,从而加深呼吸节奏,肺活量扩张,氧气量增加,此外胸部的展开,腹腔也同时伸张,有助于消化。②每天定时的抚触能更好地促使新生儿形成正常的觉醒睡眠节律,Harrison的研究显示,人体触觉是最原始的感觉反应,皮肤又是面积最大的体表感觉器官,温柔的触摸可延长新生儿的慢波睡眠时相,此时生长激素分泌明显增高,对新生儿的生长有利。③抚触传递了母子情感,使新生儿产生安全感,从而减少哭闹时间。④抚触时为创造一个良性氛围,同时播放一些柔和的轻、在室内放置一些玩具和铃铛,可提高新生儿的视觉和听觉的敏感性。

新生儿大脑各部分脑神经发育非常迅速,外界刺激越频繁,脑神经细胞发育速度较快,新生儿出生后已具备视、听等各种基本生理功能,并能对照顾的方式、的刺激作出回应。其中触觉是最原始的感觉功能,皮肤又是面积最大的感觉器官,是中枢神经的外在感受器,通过加强新生儿全身皮肤感受器的刺激使中枢感受点兴奋性增强,刺激神经细胞的形成及其与触觉间的联系,逐渐促使其神经系统发育和智能的成熟,促进大脑、小脑平衡的发育。同时,新生儿抚触可使新生儿情绪稳定,反应灵敏,增强婴儿的睡眠,并能改善睡眠质量。

第9篇:对新生儿科的发展建议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03年5月~2004年5月在我院出生的足月窒息儿。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标准≤7分,体重2 500~4 000g,孕周37~41周。随机分为干预组16例,男9例,女7例;对照组17例,男9例,女8例。干预组新生儿Apgar 1min评分7~4分12例,≤3分4例;对照组新生儿Apgar 1min评分7~4分13例,≤3分4例。同时,从本院出生的正常足月儿中随机抽取19例作为正常组,男10例,女9例。3组婴儿在性别、体重、胎龄、孕母健康营养状况、出生体重、父母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胎教训练、体格发育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

1.2 方法

对干预组小儿在出生后2~5 d内进行NBNA(即我国著名早教专家鲍秀兰所创立的“新生儿20项行为神经测定方法”)检查评分,根据检查结果,给予0~1个月的干预处方,同时出院前召集干预组的家长在家长学校听课,使家长了解干预的目的和意义。参照《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1]及《全国弱智儿早期干预大纲》,每个小儿均建有干预档案,内容包括《新生儿围产期健康信息卡》、《1岁以内神经运动检查记录表》和《0~3岁发育训练记录》等,根据每个小儿的检查结果制定具有个性的干预方案,具体要求:1周岁以内每月到早教门诊接受检查指导1~2次(有问题随诊),同时提供免费咨询电话,门诊医生定期电话回访,以达到干预效果,对照组和正常组进行常规的体格检查和喂养指导。[JP]

1.3 测试评估

1.3.1 测试 ① 新生儿Apgar评分。② 新生儿出生后2~5 d内NBNA测查,≥35分为正常,<35分为异常。③ 智力测验采用0~6岁发育筛查测验(DST)[2]。

1.3.2 评估 测试结果以发育商DQ≥85分为正常,84~70分为可疑,<70分为异常。

1.4 统计分析

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χ2检验进行显著性分析。

2 结果

2.1 1min Apgar评分比较

干预组16例窒息儿评分为5.1±1.0;对照组17例窒息儿评分为5.1±1.9,经统计学处理,t=0.09,P>0.05,差异无显著性。[JP]

2.2 窒息儿出生后2~5 d的NBNA评分比较

干预组16例评分为36.2±1.7;对照组17例评分为36.1±1.7,t=0.15,P=0.88,差异无显著性。

2.3 3组小儿出生体重比较

干预组(3.3±0.1)kg,对照组(3.2±0.1)kg,正常组(3.3±0.1)kg,差异无显著性。

2.4 新生儿智力发展的因素比较

对3组小儿母亲年龄、胎龄、喂养方法、体格发育情况,以及小儿父母的文化程度、家庭成员多寡、居住条件等进行比较,3组差异均无显著性。

2.5 DST测定

3组小儿于12个月时进行DST测定,干预组总DQ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组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明显低于正常组(表1)。

2.6 小儿神经心理发育追踪比较

3组小儿于出生的第1个月起进行神经心理发育指标月龄的追踪比较,干预组月龄明显小于对照组;干预组与正常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明显高于正常组(表2)。早期干预使窒息新生儿在完成感知觉、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社交五大能区通过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

3 讨论

早期干预能有效地防治窒息新生儿智力低下,这是因为未成熟脑的可塑性最强,代偿能力最好,中枢神经系统有非常复杂和完整的功能,他们在发育过程中完全不是固定不变的[1]。0~3岁,尤其是0~1岁是小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期。代偿性是指一些细胞能代替另一些细胞的功能,在神经细胞损伤或破坏以后可以得到功能的恢复。高危儿中最多的是窒息儿,新生儿窒息后会造成脑缺氧,易发生脑损伤及发育异常。通过早期干预这种良好的环境刺激,促使受损大脑康复,以达到正常儿的智力水平。人脑的组织一旦成熟,就不可能实现重组。本文结果显示,小儿在12个月时窒息干预组DQ明显优于窒息对照组,与正常组无差别。干预组在完成感知觉、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社交五大能区通过的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尤其在运动能区的爬行项目上对比明显。而爬行有利于脑损伤的康复,窒息有脑损伤的婴儿,练习爬行可以增加脑的血液循环(因为此时脑和心脏处在同一平面),促进运动和智力的发展,从而发展脑的代偿功能,加快脑损伤的康复。因此,我们建议有高危因素的小儿在出生后,就要去医院对其发育情况进行检测,抓住早期干预的有利时机,减少小儿后遗症的发生和减轻伤残的程度,使我们的宝宝都能健康地成长。

4 参考文献

[1]鲍秀兰. 塑造最佳的人生开端[M]. 第2版.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02.

[2]郑慕时,冯玲英,刘湘云, 等.0~6岁儿童智能发育筛查检验全国城市常模的制定[J].中华儿科杂志,1997,35(3):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