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范文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的盈利性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的盈利性分析

第1篇:公司的盈利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6)08-0052-02

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决定了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决不是公司治理理论的简单应用,除了遵循一般公司治理理论之外,还具有显著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需要我们在完善商业银行治理改革时予以足够的重视。

一、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

1.公司治理的更大外部性

商业银行是金融系统的命脉,一家银行的倒闭往往会殃及池鱼,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将会对金融资源配置、整个金融系统乃至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严重的则可能威胁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如果商业银行治理不善,使得其治理风险日积月累,最终可能会以风险事故的形式爆发出来。此外,商业银行本身在充当被治理者角色的同时,还需要对自己的业务对象发挥治理者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商业银行的专家式债权监督。因此,商业银行倒闭的重大社会影响和双重治理问题使得商业银行相对于一般企业治理具有更大外部性。

2.薄弱的外部债权治理

公司的资本结构,不仅影响公司价值,而且还通过不同的股权和债权的构成来影响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的不同控制程度、在公司治理中扮演的不同角色。但是,在这一方面,商业银行和其他行业的公司截然不同,商业银行运作的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储户的存款,其自有资本金在其资本总额中的比重极低。储户有成千上万,每个储户,即使是一个大的机构存款者,其存款比例也只不过占到银行存款总额的一个极小比例,银行的绝大部分存款人既没有积极性,也没有能力和足够的信息去监督银行资金的使用情况或者对银行施加额外的控制,众多的储户好比股票市场中的众多中小股东一样,存在着“搭便车”的心理。政府对国有商业银行也有着隐性担保作用。这些使得债权人在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中的作用甚微,远远不如一般企业的债权人――银行对债务企业的监督效果。因此,薄弱的外部债权的监督是商业银行治理区别于其他行业公司的特殊之处。

3.实施外部治理可能导致较高的治理成本

从理论上讲,商业银行的外部治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来自股票市场的约束。有效的股票市场中股价能较好地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如果上市银行的经营状况恶化或者从事了太多的高风险业务,股东可能就会抛售该银行的股票,迫使公司管理层改善经营状况,提高经营稳健性。(2)来自存款人的治理。如果银行经营中存在较高风险或出现不利于银行的传言,存款人就会从银行取款,严重的可能造成挤兑,导致银行破产。(3)来自贷款人的治理。如果银行的经营风险性很高,优质贷款客户可能不会愿意和这种银行发生业务交易,因为,贷款客户还可能考虑到与贷款相关的其他业务,如银行可能提供的咨询服务以及在贷款出现问题的重组服务等。这些外部治理机制的存在使得它们在督促银行董事会关注公司治理和管理层改善公司经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些外部治理机制,有些只对上市银行才有用,有些一旦实施起来,将会引起银行业的动荡,尤其是当存款人都来取款时,势必会造成金融恐慌。因此,某些外部治理机制对商业银行治理可能会带来外部负效应,其约束作用有限。

二、完善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应对措施

通过以上分析得知,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特殊性带来的各种风险以及可能造成的较大外部性。因此,对于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应该兼顾到其与一般企业的共性和特殊性,从多方面入手构建完善有效的公司治理体系。

1.强化商业银行的风险控制,避免重大风险事件的发生

与其他类型的企业相比,商业银行面临着更多更复杂的风险,如贷款的信用风险和经营的市场风险,市场风险包括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众多风险的存在加大了商业银行经营失败的可能性,也对银行的内部风险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作为商业银行内部治理核心主体的董事会应该将风险审核和控制作为其重要使命,相应的董事会下设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在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中就担负着更甚于一般公司中同类机构的使命。因此,商业银行应该强化银行董事会的独立性,确立董事会在管理和控制风险中的权威性。

第二,要改革组织架构,通过组织设计来降低银行经营风险。如国际先进银行大多实行业务垂直管理,即按照业务性质进行纵向的、以各项业务作为经营核心的主线,采取事业部制,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风险。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情况看,工行在2004年8月明确提出,未来要将业务线实行垂直管理,以各分行为主的经营核算将过度到以各业务线为主的核算体系。但是,由于技术和统计上的巨大工作量,在短期内,这一改革的完全实施还不能实现,但这也是一个努力方向。[1]

2.优化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权配置,抑制经理人的道德风险

完善的内部治理有助于商业银行强化内部控制、有效管理风险和实现稳健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公司治理改革的方向是通过解决国有商业银行产权结构单一的问题,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改造。根据统计资料,从税前利润来看,1996年国有商业银行高于其他商业银行,但自1997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低于其他商业银行;近几年受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银行整体利润水平趋于下降,但国有商业银行下降得更快。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它们之间公司治理的区别。[2]而改善公司治理的根本出路是通过多种途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权的多元化、分散化和法人化。实现的途径可以是引进外国资本、民间资本以及引入机构投资者。因此,要抓住金融业开放的有利时机,允许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国有商业银行,并探索国有股相对控股的模式,逐步建立市场化运作的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有效制衡、密切合作、运转高效的治理体系,规范的内控体系有利于抑制经理人的道德风险。

3.提高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强化债权人约束

第一,加强外部监管,按与国际接轨的监管要求对国内金融机构实行评级,并大力推进规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银行的信息披露程度。一是扩大信息披露的受众范围,二是增加信息披露的内容。银行通常只被要求向监管机构而不是市场提供基本的银行信息,而银行所披露的信息除了基本的财务信息外,还应该包括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风险暴露程度、关联贷款以及所有权结构的变动等内容。显然,充分的信息披露不仅有利于投资者进行决策和监督,而且还有利于管制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管。

第二,引导公众和存款人关注银行的信用状况,强化债权人约束,进而促进商业银行自觉优化治理结构。银行的资金目前主要来自存款,搭便车问题以及金融安全网的存在使存款人没有足够的动机提供有效的银行监督。可以允许银行发行长期次级债券筹措资金,由于债券持有人一般为机构投资者,而且清偿权排在存款人之后,所以他们比存款人更有动机也更有能力去监督银行的行为。

4.完善外部治理机制,更好地发挥外部治理的辅助和威胁作用

完善的外部治理为提高银行体系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商业银行之间的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是优化商业银行治理必不可少的环节。建立并完善商业银行的退出机制,加大行业开放程度,鼓励行业兼并,通过增加商业银行生存压力来促进治理结构优化,提高风险控制能力。我国一直没有建立良好的金融机构退出机制,没有为实施金融机构的退出机制创造良好的金融稳定环境,而金融机构的退出正是市场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提高金融效率的重要途径。为了避免存款人集体行动导致“挤兑”行为的发生,造成金融恐慌,许多国家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存款保险制度进行风险隔离,政府在存款保险制度的庇护下推进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我国也应该探索类似的保险制度为金融机构的退出创造稳定的环境。

参考文献:

第2篇:公司的盈利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激励;中小私营企业;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5-0136-1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小型私营企业已经逐渐成为了自由竞争市场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在中小型私营企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企业内部员工的激励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由于中小型私营企业中对员工激励不当,从而造成的员工流失的情况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中小型私营企业要从以下方面开展对员工的激励,以便于更大程度地发挥员工激励的作用,以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

一、实现激励方式及手段的多样化

现代企业越来越多地强调对员工的物质激励,而忽视了精神激励的重要性,从而导致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的同时,也容易使一些看重企业的高物质激励而留在企业的员工被愿意出更高薪酬的其他企业挖走。因此,中小型企业在对员工激励的方式上应该选择多样化,尽量做到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紧密结合。要清楚地认识到单纯地依靠物质激励特别是金钱激励是达不到预想激励效果的,但这并不是否定对员工进行物质激励的重要性,相反,任何形式的精神激励只有在一定物质激励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地发挥激励员工的效果。企业管理者要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发挥作用,才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由于中小型私营企业往往资金都不是很充足,所以管理者更应尽量尝试用适当的精神激励来配合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的主要方式有:晋升激励、目标激励、荣誉激励、培训激励、参与激励及感情激励等。

二、针对不同员工进行有差异化的激励

在对员工进行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的同时,中小型私营企业的管理者也要注意,无论是对员工实施何种激励,对员工决不能一视同仁,要根据员工的需求进行有针对性和区别性的激励。不同类别的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是不同的。即使同一类别的员工,处于不同的环境及人生不同阶段时,由于受到不同价值观、生活水平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他们的需要也是不同的。如果中小型私营企业的管理者在对员工进行激励时,不考虑员工的差异性而采取一视同仁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激励,结果可想而知,往往会达不到预想的激励效果。这就对管理者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他们能够根据不同员工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从而“有的放矢”,采取差别化激励措施。

三、管理者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中小型私营企业管理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第一、加强自身对激励机制的重视。任何一个没有激励机制的企业,都会像一辆没有发动机的汽车,失去前进的动力。因此,中小型私营企业的管理者要认识到激励机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加强自身对激励机制的重视。

第二、中小私营企业的管理者在树立正确的管理理念的同时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中小型私营企业有着与其它类型企业相区别的特殊性质,管理者的人格魅力、素质修养以及领导艺术等在很大程度上会对企业的激励机制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三、中小私营企业管理者还要善于学习和借鉴同行业中其他企业,乃至竞争对手的激励机制,要善于了解和借鉴它们的激励措施,这样才能更好地保留本企业人才的同时吸引其他企业的人才。

四、与员工保持有效的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沟通的目的是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它包括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形式。对于管理者来说,与员工之间保持顺畅的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中小私营企业的管理者也毫不例外。中小私营企业管理者要想实现与员工的有效沟通,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

首先,对员工的沟通信号作出及时地、有效地反馈。有效沟通的最大障碍就是沟通双方对对方的意图理解不准确。为了防止这一问题的发生,管理者应该对员工发出的沟通信号作出及时有效的反馈。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通过相互沟通来了解激励实施之后的效果。当然,由于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上下级关系,在很多时候员工都不太敢于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那么,管理者就要观察他们的眼睛和其它体态举动,了解他们说出的是否是其内心的想法。

其次,管理者在与员工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注意保持理性。如果员工认为激励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就有可能会在与管理者进行沟通时出现些激烈的言行,这时,如果管理者也不能保持理性,很可能就会使沟通陷入困境,那样,员工就不可能再说出其真实的想法了,沟通的目的也就无法达到了。因此,管理者在与员工进行沟通时,应该尽量保持理性,如果情绪出现失控,则应当暂停进一步沟通,直至回复平静再继续。

参考文献

[1]付亚和,许玉林.绩效管理(第1版)[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孙卫敏.组织行为学(第2版)[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3]张德,潘文君.企业文化第11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第3篇:公司的盈利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第三方物流 物流供应链 外包服务

一、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企业物流的需求特征

(一)信息的开放性

基于Internet/Intranet的开放性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使供应链上的企业都能及时掌握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情况。每一环节的物流信息都能透明地与其它环节进行交流与共享,为物流需求方和物流服务商之间进行信息交换提供了一个低成本的交易平台,使得物流需求方在选择物流服务商时,可以更大范围地选择合适的对象,减少盲目性,大幅降低物流成本。

(二)合作的互利性

供应链管理将众多企业以供求关系为纽带连接在一起,相互之间由于新产品和新技术共同开发、数据及信息交换与共享、市场机会共享、风险共担等激励因素而连在一起,要求各成员企业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实现资源互补、相互信任、相互协作,以降低交易费用和履约风险。这种不以资本为纽带的新型企业合作关系,并不意味着要消除竞争,而是将传统企业为了各自利益的竞争转变为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共赢”关系。

(三)交货的准确性

供应链节点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及时了解和反馈供求信息,运用JIT等技术支持物料计划的执行,可缩短市场反应时间、降低库存水平和减少浪费,给供应链节点企业实现物流作业的精细化运作奠定了基础。衡量供应链企业物流管理质量的核心是能否按规定的要求向客户准时交货。

二、第三方物流在公司物流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性

(一)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主要形式

在第三方物流内容上,外包形式分为混合外包和全部外包两种。混合外包也叫部分外包,就是企业只是将部分物流业务外包出去,这是将自营和外包相结合的一种形式。企业从自身特点出发,将自身不具有优势的物流活动外包出去,这样可以使企业提高效率。但是这种形式不利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全部外包就是将企业全部的物流作业外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全部外包可以使企业充分享受专业化分工带来的高效率,集中全力开发优势资源,取得物流外包的最大权益。但是全部外包可能会使企业面临较大的风险。

在外包服务服务商的选择上,外包形式可以分为总包和分包两种。总包就是指企业将其物流业务全部外包给一个物流服务商。这种形式对服务商的服务能力要求较高,而且企业对外包商的依赖性会加强,这就要求双方企业文化应该相近,彼此要加强信息沟通与共享。目前能够承担总包业务的物流企业还较少。分包就是企业选择多家物流服务商进行外包。分包要求服务商在某一个活动领域内拥有优势,这样多个提供商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降低风险。分包将一体的物流活动分给为多个独立部分,不利于企业物流活动的一体化管理。

在外包层次上,外包形式有随机交易、战术外包和战略合作三种。短期交易情况下,常常会采取随机交易外包形式,企业与物流企业没有契约及合同作为保障。战术性外包则是一段时间内的合作形式,企业之间建立长期契约,契约到期,就会发生变更,这种形式的外包具有不稳定性。战略性外包则是形成了建立在长期合作基础之上的,企业与外包商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共担风险,共享利益。

(二)第三方物流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在供应链管理中实行第三方物流,能够可以给企业带来众多益处,具体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集中主业。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更好地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人力、物力进行重点研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第二,减少库存。企业无法承担多种原料和库存的不断增长,企业必须将一些高价值的部件及时送往装配点,减少库存量。第三方物流通过适时的运送手段和精心策划的物流计划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库存量,以改善企业的现金流量,为企业提供更大的成本优势。第三,节省费用,减少资本挤压。第三方物流拥有专业优势和成本优势,通过提高各个环节能力的利用率来节省费用,企业可以从中获益。如:企业解散自己的车队可以减少固定设施费用以及员工的开支。第四,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企业从物流环节中解放出来,专心从事核心业务。第三方物流行家具有丰富的物流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高水平完成货主企业交付的物流任务。第三方物流企业掌握着现代物流系统开发设计的能力、信息技术能力等,成为企业之间物流系统网络的组织者,这是一些中小企业无法完成的工作。

三、结论

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协助供应链核心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能力,增强供应链核心企业对核心业务的管理,降低供应链核心企业成本,提高核心企业的客户服务水平,增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经营灵活性,可以协助核心企业快速进入新兴市场。因此,充分认识第三方物流在公司物流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骆温平编著.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2]马士华等著.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3]何中考.浅析基于供应链的第三方物流管理[J].煤炭高等教育,2007,(03) .

[4]蔡泓.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分析[J].时代经贸(中旬刊),2007,(S3).

第4篇:公司的盈利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意识形态

目标函数

经济决策

交易成本

一、背景陈述与问题的提出

从19世纪末开始,川江航运逐步被外国航运公司垄断。1890年,根据《烟台条约增续专条》规定,英商可自备华船或雇佣华船,挂外国国旗进入川江,享有在其他水域和口岸同等的权益;而且这些船只在重庆缴纳一次关税,比华商入口厘金还低。1895年,中日《》规定日本轮船能“从湖北宜昌溯长江以至四川重庆府”,“附搭行客,装运货物”[1];根据片面最惠国待遇,以英国为首的其他国家也立刻享有了这项特权。在这样的条件下,各国航运公司开始大量进入川江航运市场。到了本世纪最初十年过去的时候,川江航线上的几家主要的航运公司是:英国的太古、怡和,日本的日清,美国的捷江。这些公司凭借技术上和资金上的优势,以及制度上和军事上的特权排挤和控制中国航运公司,谋取垄断利润。无论从厂商数量、资源流通、还是从产品特点和竞争方式来看,这一时期的川江航运市场都接近一个寡头垄断市场,已经基本饱和[2];在这样一个时候,“没有任何理由要开办一个新的轮船公司——特别是一个中国公司,而却有一切理由不办它。”[3]

令人惊奇的是,民生公司,这个由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创办的航运公司,一无资金优势,二无外国资本或官僚背景,竟在这种情况下入主长江航运市场,并在20年间崛起为中国航运市场上最大的公司,兼并了众多外国航运公司,一度成为中国近代最具实力的企业之一。[4]

据此本文提出如下问题:民生公司为什么能在如此不利的条件下,在外国航运公司垄断的川江航运市场上站住脚跟,并且由一个“不起眼的”小公司发展为近代中国屈指可数的大航运企业?我们发现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并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试图引入新的变量进入企业目标函数和消费者效用函数,从而解决这个问题。

二、意识形态的经济意义——理论简述

(一)定义——意识形态

我把意识形态(Ideology)定义为:一定的时期一定的人群所共同拥有的对社会环境(某一方面)的共同认识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套非强制性的习惯、准则和行为规范。

一定的时期是意识形态的时间维度(Mannheim,1927),这里强调的是意识形态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特点的社会经济生活的产物,并且随着时间而变化:“当人们的经验与其思想不符时,他们就会改变其意识观点”。在某些特殊时期或特殊环境下,某些意识形态可能会得到强化,某些意识形态可能会被弱化(Olson,1971)。

一定的人群是意识形态的空间纬度,“人群”可大到整个社会,小到交易中的两个人[5]。不同的人群也可以有很多种标准来界定:可以是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组织或者不同的社会阶层,如此等等(North,1981)。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较大人群的意识形态对在此范围中较小人群的特殊的意识形态的形成往往有决定性的作用(Olson,1971)。

(二)假说——意识形态的经济意义

据此我们提出本文关于意识形态的4个假说(H1~H4):

H1

意识形态对特定人群中各微观经济主体目标函数的影响[6]

H1-1

假定在没有特殊意识形态影响下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目标函数最大化问题为:

其中Πi2代表由于受特殊时代意识形态影响而被纳入某一特定人群中各微观经济主体的目标函数的特殊经济利益[8],Πi2实际上有可能为-PΠi1,但是我们将会看到在意识形态的作用下,它可能会被作为正的因素纳入最大化问题中。ri是一个外生参数,它表示微观经济主体受这种意识形态影响的程度。

H2

对特定人群中各经济利益主体预期效用函数的影响

对于需要做出跨时决策的经济主体来说,影响其行为的重要因素是其V-N-M函数。我们以风险厌恶者为例来说明意识形态对各经济利益主体预期效用函数的影响:假定一个原没有受特殊时期特殊意识形态影响的风险厌恶者受到了某种意识形态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使他产生某种信仰:在客观概率(Object Probability)没有改变的情况下,他对某个预期(Expectation)的主观概率(Subject Probability)大大提高了[9]。相对于原来的他,他现在在某种意义上变成了风险偏好者,甘愿冒风险把自己的一切投入有可能是风险极大的一项“买卖”。

h3 意识形态与经济决策主体之间的互动

h1和h2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各利益主体的经济行为:在单人决策的情况下,它可能会使各经济利益主体产生某些“反常”行为,如消费者的消费选择和企业的投资选择可能会偏离通常的最大化目标;在多人交互决策的情况下,由于共同Πi2的存在可能会减小(或扩大)交易各方的机会主义倾向[10],同时预期效用函数的改变可能会减小(或扩大)主观不确定性(subject uncertainty),进而节约(或增加)交易费用(transaction cost)。最后,同样是由于意识形态影响了个人的预期,可能由此催生某些具有特殊品质的人(如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

h4

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意识形态

根据h1~h3以及中国近代的实际情况,这里提出关于近代中国爱国主义意识形态的假说。我把这一特殊意识形态的时间维度定为1919~1945,空间维度定为整个中华民族[11]。并且,我们把讨论仅局限在经济领域,也就是说只讨论这种意识形态在经济方面的内容而忽略它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含义。这种意识形态的具体内容定义为如下共识(h4-1,4-2):

h4-1 共同信仰:微观经济主体以很大的主观概率相信中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最终能够取得独立并发展壮大——如果多数人都为此努力的话。

h4-2 人们相信国家利益和自身利益密切相关,且国家经济利益至上。这一共识以及h4-1共同由于外国的军事和经济侵略而得以强化。这种强化使得国家经济利益(Πi2)以一定的r被纳入单个经济主体的目标函数(ui)中。

三、实证分析——意识形态的作用与民生公司的发展

(一)爱国主义与民生公司的市场进入决策

这部具体的要解这个问题:在川江航运市场被外国大公司垄断的条件下,中国的航运公司基本不可能生存,民生公司如何作出进入川江航运市场的决策?

没有理由认为民生公司作为一个航运公司进入川江航运市场这一行为在去掉它特殊的意识形态背景之后仍然可以算是理性的行为。因为当时的川江航运市场,正如前面分析的一样,不仅被外国航运公司垄断,而且几乎已经饱和,如果一个新的厂商要选择进入的话,一般情况下它的预期是这样的:一,它可以打败一部分垄断企业,获取一部分市场份额;二,在这个市场上的预期净收益应该大于在其它市场上的预期净收益。其中第一条是第二条的前提条件。而我们已经看到,在近代川江航运市场,这第一个预期是基本上不可能出现的,而民生公司仍选择进入,正体现出意识形态的作用。

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民生公司的目标函数,虽然说它不可能放弃利润最大化的目标(Πi1),但是这中间掺进了其他目标的假设肯定是合理的。可以说,卢作孚创办民生公司的目标不仅在于赚钱,更在于考虑到了国家的行业经济利益这一因素(Πi2),具体地说有两个重要方面:“一个目的是以民生公司为基础,发展行业和民族工业,尽快将国家建设起来;另一个目的是以民生公司为中心,进行现集团生活的第三个试验”[12]。有了这样的目标,无疑增加了决策者进入航运市场的主观预期收益,而由于强烈的民族感情而产生的必须成功的信念有在无形中降低了击败外国轮船公司所需成本的主观预期值(据h2)。

因此可以看出:有近代爱国主义的意识形态的背景,民生公司做出进入川江航运市场的决策并不是非理性的行为。从另一个角度说,正是这种意识形态的作用使得民生公司做出这样的决策。

(二)爱国主义与民生公司的崛起

这一部分要回答的问题是:民生公司进入川江航运市场后,在极其艰难市场条件下,它的发展壮大和当时的爱国主义意识形态之间有多大关系?

第5篇:公司的盈利性分析范文

【关键字】 急性脑更死;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脑梗死是人类多发病和常见病,已成为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据调查 [1]: 2008年时,我国脑梗塞病患占脑血管病患70%左右,每年新增脑梗死患者约150万人,每年约有130万人死于脑梗死。约25%的存活的脑梗死患者因脑梗死残疾。脑血栓疾病的常见肌张力异常为肢体功能障碍,提高护理质量对改善其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笔者为了解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影响,展开研究并进行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护理方式不同,将2014年2月至2015年1月期间选取的急性脑梗死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80例)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7~75)岁,平均(64.1±2.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2~25)h,平均(10.59±3.10)h;按合并症分,肺部疾病8例,冠心病8例,高血压13例,糖尿病11例。对照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46~81)岁,平均(65.0±1.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3~24)h,平均(10.42±3.04)h;按合并症分,肺部疾病6例,冠心病9例,高血压14例,糖尿病11例。两组上述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分组研究可比性。患者均经MRI及CT确诊,已经排除耳聋、昏迷、认知障碍、严重精神疾病、心肝肾功能障碍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检测生命体征,给与饮食指导及用药护理,给与生活护理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康复护理):①纠正卧床姿势。避免手臂受头、身体压迫,避免以手覆盖左胸,白天每隔2h帮助患者改变卧姿,晚睡则视情况进行纠正;②压迫部位按摩。护士或患者家属按摩患者小腿、臀部、后颈部、腰部,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压疮;③被动式关节运动。护士或家属抬起患者手腕或脚踝,帮助患者做手臂、腿屈伸运动,每次15min,每天2~3次,防止肌腱萎缩,并刺激神经肌能;④逐渐进行主动运动。搀扶患者坐起、站立和行走,起初搀扶力道较大,避免患者疲劳,之后逐渐减轻力度,使患者靠自己力量实现坐、站、行、如厕、更衣,护士搀扶仅起保护作用,运动要持之以恒,避免过量运动,以免再发脑梗死;⑤发音训练及听觉训练。使用图片、文字和手势与语言障碍者交流,放慢口型,使患者跟着护士及患者家属一些生活用品词语,训练需在患者情绪稳定愿意配合的情况下进行。

1.3观察指标

使用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评价运动功能障碍[2]:(96~99)分为轻度,(85~95)分为中度,(50~84)分为明显,60分为良,(41~60)分为中(有功能障碍和轻微依赖),≤40分为差(严重依赖)。

1.4统计学分析

初步数据录入EXCEL(2007版)进行逻辑校对与分析,使用SPSS14.0软件包对得出的清洁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时以“x±s”形式将数据录入,结果使用t检验,计数则用“%”形式录入,结果用χ?检验,当P

2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MBI、FMA分值接近,*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MBI、FMA分值均存在显著差异, #P

3讨论

不少存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残疾,其中包括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下降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提高护理质量,尽早给予有效的康复训练将有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改善,对提高其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中,将康复护理应用到急性脑梗死伴发体质功能障碍患者中,取得良好的肢体功能改善效果。现结合康复护理具体方法对结果进行分析。

指导患者进行站立、坐起、不行训练,起初需借助护士和患者家属的搀扶,循序渐进,防止运动量过大引起再次脑梗死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护理后,观察组患者FMA分值为(43.59±3.54)分,较对照组的(38.10±2.78)分高,说明观察组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更轻,肢体运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这是因为患者卧床期间的纠正及受压部位按摩能避免同一部位长期受压,导致血液循环不畅,最终形成静脉血栓及压疮,并阻碍肌腱功能改善。进行关节被动运动,可促进血液循环,防治肌腱萎缩和神经机能萎缩,有效维持并改善患侧肢体功能[4]。本次观察组患者MBI分为(69.78±6.15)分,较对照组的(50.12±4.98)高,P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科可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伴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吴江平.早期应用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合并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作用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09(14):52-53,56.

[2]陈惠英.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康复的影响[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4(21):134-135.

第6篇:公司的盈利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 IPO监管制度; 会计业绩; 有效性

一、引言

IPO制度作为证券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其自身的合理性和完善程度直接决定了进入证券市场上IPO公司的质量,间接影响了聚集或将要聚集在证券市场上的各项资源被充分有效利用的程度。我国证券市场从成立到现在,经历了二十多年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证券制度与证券市场发展程度的不匹配。从1998年《证券法》出台取消行政推荐家数以来,我国关于IPO制度的改革一直大力推进着市场化的进程。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初,随着长达半年的股市停牌,对股权分置改革的同时,相关监管制度也在完善。2006年1月1日新修订的《证券法》在发行监管方面明确了公开发行与非公开发行的界限,规定了发行前的监管制度并将上市核准权赋予证券交易所,强化了社会公众及证券交易所的监督。那么此次改革是否取到了良好的效果,上市公司的质量较之前是否得到了良好改善,监管制度的又一次改革又是否有利于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针对以上问题,在保证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可靠性的情况下,本文通过盈利能力及营运能力两方面仅就上市公司的会计业绩进行分析,以会计业绩的变化程度来评价IPO监管制度变迁的有效性。证券监管制度的推行是为了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二者相关程度较高,因此本文关于IPO制度的探讨集中在监管制度,忽略发行方式与发行定价制度的改变对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

二、数据样本及研究方法

(一)数据样本

本文选取的样本为2001年12月至2007年底的IPO公司数据。由于要分析IPO当年及后三年会计业绩情况,数据实际覆盖区间为2001年12月到2010年底。为了保证样本数据的合理性剔除了金融类公司、财务状况异常被特殊处理的公司、未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公司及所需样本数据缺失的公司,实际参与分析的上市公司365家,以2006年1月1日新IPO制度的颁布实施为界限,将参与研究的数据分成两个样本,其中样本一共有上市公司214家,样本二共有上市公司151家。

(二)研究方法

本文考虑到用来评价市场业绩的各项指标主要是基于投资者对公司价值的评价,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这种基于投资者的评价有可能会受到投资者所获得的信息量多少及自身偏好的影响,即该信息来源有可能会过于主观。为了保证此次研究采用信息的可靠性、所得结论的客观性,仅根据内部记录的可靠会计信息而得的会计业绩评价指标进行分析。为了尽量避免个别公司可能存在的披露虚假会计信息的情况,此次研究将从盈利能力及营运能力两个方面共八个财务指标来综合评价公司会计业绩。

1.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度量

为全面了解公司现有资本结构下的收益率,采用资产报酬率、投入资本回报率、净资产收益率三个主指标,通过对短期债务、长期债务资本的依次剔除,进一步对比了解证券投资者的收益情况;鉴于营业利润率为证监会对保荐机构保荐代表人的监管指标之一,故将其纳入盈利能力的辅助指标。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通货膨胀明显,为了更好地运用各项收益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此处均将通货膨胀率在收益率中予以剔除,本文以2001年CPI指数为基期指数,其他年份参照基期CPI指数换算出CPI增长率作为衡量当年通货膨胀率的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1―2010年CPI指数计算出的此次研究需要的CPI增长率如表1。在运用投入资本回报率及净资产收益率时,为了消除样本期间所得税税率的变更对净利润的影响,上述两项指标对税率的应用均为2008年后实行的新税率。

收益率指标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实际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财务费用)×2](期末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通货膨胀率

投入资本报酬率=(净利润+财务费用)(资产总计-流动负债+应付票据+短期借款+一年内到期长期负债)-通货膨胀率

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2)(期末股东权益额+期初股东权益额)-通货膨胀率

营业利润率=营业利润销售收入-通货膨胀率

2.上市公司营运能力的度量

在对盈利能力进行分析的同时,本文还采用能够反映公司营运能力的相关指标对其进行度量,对上市公司当年及后三年的营业状况和管理水平进行整体评价。采用总资产周转率及股东权益周转率作为核心指标,其中总资产周转率用来分析企业全部资产的使用效率,剔除债务因素的股东权益周转率用来反映企业对投资者投入的自有资本的使用效率;同时将营运资本周转率及存货周转率作为辅助指标,其中营运资本周转率衡量公司营运资本的使用效率,存货周转率衡量公司存货的使用效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总资产周转率=(营业收入×2)(期末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

股东权益周转率=(营业收入×2)(期初股东权益额+期末股东权益额)

营运资本周转率=(营业收入×2)[(流动资产期末余额-流动负债期末余额)+(流动资产期初余额-流动负债期末余额)]

存货周转率=(营业收入×2)(期末存货余额+期初存货余额)

3.上述两类指标的分析方法

将发行当年定义为IPO年,上市后三年分别定义为IPO+1、IPO+2、IPO+3年,并分别计算出上市后1~3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变动率,采用趋势分析法,对公司上市当年及后三年会计业绩进行分析,评价2006年IPO监管制度改革的有效性。

三、基于指标计算结果的分析过程及结论

从表2至表5可以看出无论是样本一还是样本二,公司自上市后的整体业绩均有明显的下滑趋势。横向比较,2006年监管制度改革之后IPO当年盈利能力虽不及之前监管制度下的同期情况,但新监管制度下各资产盈利能力在后续三年内有所改善,这一点要优于之前监管下的同期情况;营运能力大都保持在原来水平,各IPO公司在拥有足够的资金之后,对资产的运作效率并未得到很好的改善,就此项分析可以看出整个股票市场在本次监管制度的深入改革之后未能提高其对资源的配置效率。总体而言,此次改革有一定的效果,但总体效果不大。在分析中还发现上述表格两样本之间的变异数据差异较大,表明样本内部部分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营运水平不能用该方面指标的均值予以正确体现,监管制度可能对不同类型公司的业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将样本进一步细化分类之后,对监管制度的有效性研究可能会达到更优的效果。相关指标均值分析如下:

(一)从盈利能力分析IPO监管制度的有效性

表2数据表明,剔除了通货膨胀因素以及税率因素的影响之后,样本二IPO公司总体资产的盈利性在上市当年及其后两年均不及样本一,横向比较样本二IPO当年整体资产盈利性变动幅度要大于样本一的变动幅度;纵向比较样本二IPO后两年整体资产的盈利性有正向变动趋势,样本一后三年相较于IPO当年呈现负向变动趋势。在总资产的基础上剔除了短期资产之后,样本二中IPO公司投入资本的盈利性与样本一相比均与总体资产的相关比较大体保持一致。在总资产的基础上剔除了债务因素之后的净资产的盈利性相关比较分析结果与总资产的盈利性分析结果相同。作为辅助指标的营业利润率样本二与样本一的均值相比无太大差异。前三个指标的单因素分析统计值F均大于1,表明两样本之间的差异大于组内差异,且通过显著性检验,证明不同监管制度下,公司盈利性有显著不同;辅助指标营业利润率统计值大于1但未能通过显著性检验,此指标不能说明不同监管制度下公司盈利能力有显著差异。

经过对以上具体数据的分析,认为2006年对监管制度的改善起到了一定的效果,虽然在上市当年新监管制度下前三个主体指标显示的不同资产的收益率均不及之前监管制度下的收益,但是新监管制度下上市公司总体的资产盈利能力在后续几年有正向回转趋势,这一点要优于之前监管下的同期情况。

(二)从营运能力分析IPO监管制度的有效性

表3数据表明,样本一和样本二的总资产周转率、股东权益周转率以及存货周转率、营运资本周转率的均值之间各年同期并无太大差异,对以上指标的单因素分析也表明,样本一和样本二之间无显著性差异。换言之,2006年监管制度的相应改革和完善就IPO公司的营运能力并未有明显的改善,此方面不能体现出相关制度改革的有效。

四、针对研究结论对我国IPO制度改革的方向提出建议

(一)明确各方责任,加大对公司业绩的评价力度

鉴于公司上市后三年内业绩均无明显的改善,相关监管部门在未来制度改革时适当延长。

保荐阶段中的持续督导阶段,同时明确保荐机构和发行人的责任,增加持续督导期间内对公司业绩的评价指标数量,并希望在通货膨胀相对严重的情况下考虑对相关指标加以修正。可参考平衡计分卡的思路,基于财务指标,对上市公司的业绩进行整体评价,必要时可向投资者披露评价信息。

(二)参考责权利对等原则,在一定情况下给予保荐机构适当奖励

IPO监管制度后续改革中,在明确保荐机构及保荐代表人责任的同时,应对在保荐业务上尽职尽责的机构予以适当的奖励,减少保荐机构为谋取利益而与发行方、中介机构相互串通,粉饰公司业绩,促使不合规公司上市的行为。引入适当的奖励措施,将更符合责权利的对等原则,有利于推进市场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 许晓世,熊敏.制度变迁前后IPO公司盈利预测信息质量对比研究[J].财会通讯,2010(29):19-21.

[2] 杨荣国,吴文锋,吴冲锋,黄伟. 我国IPO监管制度变迁的有效性研究[J].管理评论,2010(10):29-36.

[3] 陈祥有.保荐机构声誉与IPO公司持续督导期间信息披露质量非显著相关的原因及对策[J].财会月刊,2010(2):15-16.

第7篇:公司的盈利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存货管理效率;经营绩效;家电行业

一、引言

家电是居民生活的必需品,然而,近年来,家电行业的恶性竞争导致各大家电业上市公司大量积压存货,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存货总额基本处于直线上升的趋势。存货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其投资水平的变化反映了行业的生产状况和市场的需求预期。企业的存货管理与企业产品需求量、产品市场价格、健全的生产体系及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都有很大的关系,先进的存货管理模式有利于促进企业存货管理效率的提升,从而推动企业经营绩效的提高。存货管理效率低下,则会严重影响公司的经营绩效。本文在理论界对存货管理研究形成的理论基础上,通过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分析考察我国家电行业的存货管理现状,分析家电行业的存货管理效率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关系和程度,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公司对存货管理效率的重视程度加大,并进一步提升经营绩效的目标实现。

二、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Kesavan S等(2013年)研究了从上个世纪70年代至今的德国工业企业库存水平的整体情况。其研究发现,德国工业企业整体库存水平从1970年到2005年35年间大体存在下降趋势,其中,下降最多的是原材料和产成品。根据该结论他提出,从生产管理方面上看,提高对存货的管理效率能够使德国工业企业提高生产力,并提升企业的价值。徐志平,姚明安(2008)的研究发现,存货量和企业的绩效之间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呈现开口向上的二次曲线型。存货持有量太高会占用不必的资金,太低了又不能满足日常经营的基本需求,处在合理的水平才是最佳的选择。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合理的定位库存水平。如果盲目的追求低库存甚至零库存可能适得其反,导致企业绩效的下滑。尹治萍(2010)的研究发现供应商数量与原材料存货管理的效率和企业效益之间均成倒u形关系。当公司缩减了大量供应商,使得交易成本和供应风险降低的同时,供应商的响应度和创新力得到提高,从而改善了经营状况;但是,当供应商数量缩减到某一个点后,情况发生了改变。这时供应商数量的继续缩减导致供应风险的增大和供应商创新的下降,从而导致其整体企业效益的下降。

综合上述分析,本文预期存货管理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公司的经营绩效。因此提出本文研究假设:上市公司存货效率越高,公司经营绩效越好。

三、研究变量、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1.研究变量

(1)存货管理效率的度量

本文以存货周转率作为衡量企业存货管理能力的主要指标。因为存货周转率本身是财务中一个非常直观、综合性强的指标,能综合反映企业存货管理水平和效率。存货周转率被运用于很多国内外的研究当中。

存货周转率大,意味着企业存货在一定时间内周转次数多,一定量的存货周转时间越短,存货变现能力越强,单位存货带来收入越高,说明企业对存货的管理能力也越强。

存货周转率=主营业务成本/(期初存货+期末存货)÷2

(2)经营绩效的度量

本文使用流动比率衡量公司的偿债能力,用流动资产周转率衡量公司的营运能力,用资产净利润率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用净利润增长率衡量公司的发展能力,这四个比率总体代表公司的经营绩效。

①流动比率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该指标反映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指标值越高,公司短期偿债能力越好,但指标值过高意味着公司的资产盈利性不强,因此该指标为适度指标。

②流动资产周转率

流动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期初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资产)÷2

该指标反映公司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指标值越高,公司营运能力越强,经营绩效越好。

③资产净利润率

资产净利润率=净利润/(期初资产+期末资产)÷2*100%

该比率反映了公司利用现有资产创造净利润的能力,指标值越高,表明所创造的利润越多,经营绩效越好。

④净利润增长率

净利润增长率=(本年净利润-去年净利润)/去年净利润*100%

该比率反映了公司净利润的增长能力,指标值越高,表明公司的成长性越好,经营绩效越好。

2.样本选取

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一共33家。本文以我国深市、沪市证券交易所上市发行A股的家电行业公司的2012年至2014年三年财务报表为研究对象。为了尽可能减小误差,降低数据异常等带来的不良影响,本文剔除了部分2012-2014年财务报表重要财务指标缺失的上市公司,最终研究样本量为27家。

3.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四、实证检验及其结果分析

本文运用SPSS20.0软件,采用偏相关系数法来分析自变量和因变量间的相关关系。

1.流动比率与存货周转率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1可以看出,流动比率与存货周转率之间偏相关系数为 0.09,说明显著性水平α为0.05时,流动比率与存货周转率之间存在着正的弱相关关系。

2.流动资产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周转率与存货周转率之间偏相关系数为 0.611,且通过了 0.0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说明二者之间存在着较强的正相关关系。

3.资产净利润率与存货周转率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3可知,资产净利润率与存货周转率之间的偏相关系数为0.0461,显著性(双侧)是 0.000,说明当显著性水平α为0.05时,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4.存货周转率与净资产增长率的相关性分析

由表4可知,净资产增长率与存货周转率偏相关系数为 0.013,且通过了5%水平显著性检,这说明存货周转率与净利润增长率之间存在较弱的正相关关系。

五、结论、局限性及展望

综合上述分析,存货管理效率与公司经营绩效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说明本文所提出的假设得到验证,即:存货管理效率越高,公司经营绩效越好。可以解释为随着公司存货管理效率的提升,存货周转的速度提高,占用资金水平下降,变现能力提高,从而加强了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在保障短期偿债能力的基础上,为企业赚取较多的利润,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

本文研究的局限性在于只是分析了存货管理效率对流动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净利润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分别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没有将反映公司绩效的指标体系化。后续研究将进一步对反映公司绩效的指标体系化,并进行总体的相关和回归分析,以得到更科学合理的结论。

参考文献:

[1]祝志明,潘杰义,张守华.我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评价研究[J].管理评论,2004,16(1):35-39.

[2]徐志平,姚明安.库存管理与企业绩效分析――以我国家电企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为例[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24(1):60-64.

[3]尹治萍.企业存货管理与企业效益关系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0,22,20,51-52.

[4]王丽莉.企业存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旬刊,2011, (35):72-73.

[5]Sakakibara S, Flynn B B, Schroeder R G, et al. The impact of just-in-time manufacturing and its infrastructure on manufacturing performance[J].Management Science, 1997, 43(9):1246-1257.

第8篇:公司的盈利性分析范文

公用行业专业化监管缺位何时了

公共领域定价难

如何使项目收益的可盈利性和稳定性得到体现。这里面很重要一个问题就是公共产品定价的问题。公共领域定价的原则是成本加微利的原则,我本人非常推崇这个原则,但也要考虑到定价困难的问题,比如成本的问题,成本该如何界定的问题等。

从公共产品提供者――企业来看,有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政府确定定价的原则,承认企业的成本,但由于有关成本信息的完整性是由企业来掌握的,而不是政府来掌握的,政府存在一个天然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如何有效把握服务成本信息完备性,就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特别是对我们国家来说,由于处于转轨时期,特别是市政公用行业单位有大量的国有企业是采取政企合一的方式,甚至有些是采取垄断的方式,这就造成了治理方面的问题。

治理方面的缺陷导致了成本不合理的上涨,从而给我们定价、准确把握公司的成本信息带来相当的难度。比如说,某一个城市天然气公司,其天然气的服务是亏损的,政府每年要补10个亿,另外有一家天然气公司进入,说我不向政府要一分钱,但要缴特许经营费,这里面成本就有非常大的差别,如何掌握这个信息就成为非常关键的问题。

有些项目其本身是具有可盈利性的,通过提价、价格的改革使项目有一定的盈利性,有比较好的经济强度(即盈利能力)。但有些项目从保护公众利益的角度考虑价格不能提得太高,这就有一个项目本身的经济强度不足以吸引投资者的问题,这可能就有一个政府如何实施补贴的问题,如何提高项目的经济强度,使项目具有可盈利性的特点。这种补贴如何引入市场化的机制,使补贴的有效性和额度尽可能小,有效性尽可能高。

在影响项目可盈利性和稳定性方面有两个很重要的因素,一是价格问题,还有就是替代问题,有很多项目间存在替代服务关系。福建有一个民营企业建了一个收费大桥,建之前肯定有项目可行性分析和报告,对未来盈利前景有判断才会修建大桥,但由于政府另外修了一个大桥,另外修了一条路,而且在这个高速公路上是不设出口的,为此,高速公路车辆进入民营企业修的大桥要绕20公里的路。所以,由于有替代产品和服务出现,使得这样一个建立在长期收益基础之上的项目之盈利性大打折扣。

光有盈利性不够,还要有稳定性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公共设施领域引入民营化投资、经营,政府起什么作用?刚才说了从投融资安排上看,很多是采取项目融资的方式,靠项目未来的收益获得融资安排和贷款。那么这个项目收益应该具有长期的可稳定性,这就要求政府确保其政策的连贯性。

市场准入机制遭遇尴尬

在市政公用行业领域引进适应行业特点的市场竞争机制,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不仅仅是解决投资不足的问题,主要是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准入的政策,即准入制度安排的问题。建立准入机制,在这个基础上引入有效的竞争。这样可以把价格降下来,同时把服务质量提上去。

另一方面是经营期长短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无论是BOT项目也好,TOT项目也好,都面临一个经营期的问题,经营期如何确立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经济学问题。如果经营期短的话,那么竞争相对来讲是充分的。比如说经营期是5年,5年一换,或者服务商可以在一个5年当中继续服务,但要经过市场选择的过程。通过准入制度的安排在竞争程度上是比较强的,但会带来另外一个问题,即由于经营期过短,会造成它的项目盈利性降低,还会使得投资者、运营者行为的短期化。这样,对服务质量和信誉的保证,都会因为经营期短而受到影响。反之,经营期过长,无论你引入多么好的竞争机制,但由于在经营期里面居于垄断地位,起码在特许经营的地方居垄断的地位,从而使得提高行业运行效率的目标没有办法实现。因此,在经营期的确定方面,地方政府就需要很好的小心翼翼的设计,务必做到既要保护投资者的积极性,又要考虑有效性的问题。

监管机制亟需完善

针对公共领域产品具有准公共产品特点,如何进行管制呢?美国各个州都有一个针对市政公用行业的管制机构,叫PUC,市政公用行业管理委员会。这个委员会就负责监管州的市政公用行业领域。

对于中国来讲,如何来设立一个管理机构,特别是在地方如何设立一个适宜中国特点,同时适合当地特点的管制机构,这是我们目前确实需要考虑的问题。特别是有些公共产品领域存在替代关系的时候,就需要综合管制机构来行使管制职能。比如说替代关系,电力和燃气可能就存在替代关系的问题,这里面有一个统一考虑监管的问题,所以在市政公用行业领域,我认为从地方政府层面上,需要仔细考虑统一监管的问题。

监管主要是3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监管价格,这些公共监管领域的服务上是否按照政府规定收费。

第二是监管服务质量,服务质量的监管我认为是相当困难的,也就是说服务质量的好与坏很难用0和1那么简单的划分,这里面有大量技术上的问题,也许有些公共产品的服务商会借口在某些技术方面存在问题,而降低服务质量。比如说管线,如果说管线存在拥塞的时候,他会说管线拥塞我提供不了服务和产品。在服务质量管理方面存在有很多的技术性,所以,建立专业化的监管机构是必需的。

第9篇:公司的盈利性分析范文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经营能力 相关性分析 因子分析 聚类分析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对于建设我国金融体系及推动经济高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五年之内进一步开放金融服务业市场,特别是在经营品种、开放区域、服务结构等方面做出较大调整,这势必将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挑战。在改革开放20多年中,伴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我国商业银行体系形成了由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十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众多地方性银行在内的有序竞争格局。2007年全面开放以后,我国商业银行与国外银行的竞争,主要集中体现在经营能力即绩效的竞争上,绩效是商业银行综合实力的体现。由于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保护状态下的竞争,无论是资产规模还是经营体制都与同类的国外银行直接存在着较大差距,如竞争力低下、不良贷款多、规避风险能力不高、经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因此,正确认识我国银行经营能力现状,运用合理、科学的方法评估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全面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影响我国商业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从而引导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提升其盈利能力和竞争力,积极应对入市后的竞争格局有着重要意义。

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实证分析

(一)经营能力评估的方法

相关性分析是针对提取的指标之间存在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已初步了解所采用的指标的有用性。主成分分析法方法是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并且这几个综合变量可以反映原来多个变量的大部分信息。本文开始选取的众多反映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指标中会具有一定相关性,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可以找出影响商业银行经营评估的几个综合指标。根据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属性,利用指标评估体系,用聚类方法对商业银行进行进一步比较分析,将具有较大相似性的银行聚为一类,以发现经营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二)商业银行样本及指标体系的选择

本文选取的银行样本分别为中国银行集团、中国工商银行集团、中国农业银行、浦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深圳发展银行、中国交通银行、华夏银行。

由于一些数据的不可获得性,故光大银行以及恒丰银行等一些股份制银行并未包括在内。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参照国内外商业银行经营评估的方法,重点考察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发展性。本文选取的评估指标主要有:利润总额X1(亿元)、ROA资产利润率X2(%)、资本充足率X3(%)、成本收入比X4(%)、人均费用X5 (%)、不良贷款率X6(%)、存贷比率X7 (%)、流动性比率X8 (%)、人均净利润X9 (%)、利润增长率X10 (%)、存款增长率X11 (%)共十一个指标。指标数据主要根据各银行网站和上市公司公布的2006年年报计算所得。初始变量表如下:

(由于农行的2006年年报中未提供资本充足率的信息和计算流动性指标的相关数值,所以存在数值缺失。)

(三)商业银行经营能力的实证分析

1.指标体系的相关性分析

由于所选指标数量较多,因此作为数据处理的第一步,首先对所选取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判别,有助于了解指标的质量并为后面的主成分分析法做准备。由于指标属于非定序变量,因此采用Spearman(SPSS11.0)等级相关系数进行判别。

得出的结论是,十家银行的指标体系中资产利润率X2与流动性比率X8指标差异最小,在利润总额X1上差异最大,这也是由银行规模所决定的。同时,相对指标相比绝对指标,可以剔除银行规模的差别影响,从而更客观和真实地反映银行的经营能力。

结合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关性强弱)和实际意义,有如下结论:

(1) 增长性指标利润增长率、存款增长率;

(2) 盈利能力指标利润总额、资产利润率,人均净利润;

(3) 安全性指标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

(4) 安全性指标流动性比率、存贷比率;

(5) 管理能力指标人均费用、成本收入比。

相关性分析只是初步对指标间关系进行分类,并不能完全反映实际意义,以上结论是在以分析结果为基础,结合理论分析得出的。由于大多数指标之间都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下面本文将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进一步验证。

2.盈利能力的因子分析

(1)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及贡献率

为避免由于量纲差异和方差较大的变量影响因子的载荷的确定,先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标准化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R。其中对农行的2个缺失数据的处理选用的是用平均值代替。数据用过了KMO度量与Bartlett检验,因而使用采用因子模型。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R的特征值及贡献率:

由表2可以看出,变量的相关系数矩阵有4大特征根,即4.946、2.808、1.672和0.750,它们一起解释了商业银行经营能力指标标准差的92.509%,即前4个主成分已集中了原始数据的绝大部分信息。考虑到第一步相关性分析中得出了5类指标,若提取5个因子,由于第5个因子对经营指标的贡献程度只有3.717%,不能有效降维。因此,本文提取4个公共因子是合适的。

(2)公共因子命名:为进一步明确因子的经济含义,使因子间的信息更加独立,对因子负荷阵进行最大方差正交旋转。结合实际给各因子命名如表5所示。表中第一个因子在指标X1, X7, X10, X11上有较大的载荷,这4项指标是从利润增长率、存款增长率等方面衡量商业银行潜在发展能力的指标,因此可以称为持续盈利因子。第二个因子在指标X2, X5, X6,X9上有较大的载荷,这四项指标是ROA资产利润率、人均费用、不良贷款率、人均净利润,反映的是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因此可以称为营利性因子。第三个因子仅在X3上有较大载荷,而资本充足率是国际银行业监管的重要指标,反映银行防范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因此可以称为安全性因子。第四个因子在X4, X8上有较大载荷,流动性比率反映的是银行资产流动性的好坏,因此可以成为流动性因子。

(3)因子评分:根据因子评分模型,以各因子的信息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十家商业银行在4个公共因子上的得分及综合得分。根据商业银行的经营能力评价函数:

F = 44.966% F1 + 25.524% F2 + 15.202% F3 +6.818% F4

得到排序如表4。

持续盈利因子上,处于前三位的是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浦东发展银行,这三家银行均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排名最后四位的分别是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其中国有独资银行就占了三家。类似的,在F2盈利性因子上,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兴业银行处于前三位,依旧均为股份制银行;工商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位于后四位,其中三家是国有独资银行。可以看出,股份制银行的盈利能力明显好于国有独资银行。这说明,股份制改革有利于公司的发展和治理,可以提高公司的竞争力。在F3安全性因子的得分上,盈利能力最强的招商银行却排名最后,国有四大独资银行也都是排名靠后;盈利能力较后的深圳发展银行却在安全性上略胜一筹。最后,在流动性方面,华夏银行、交通银行和民生银行分别位于前三位,浦发、兴业和中国银行排名最后,国有独资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差别不是很明显。最后,根据计算所得的综合排名,前三名均为股份制银行,后三名均为国有独资银行,据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国有独资银行的经营能力明显不如股份制商业银行。这说明,要想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力,进行股份制改革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3.商业银行的聚类分析

为了检验因子分析得出的上述结论,我们用Q型聚类对商业银行的十个样本进行层次聚类分析。由于农行数据有缺失,故在聚类分析中只包含农行外的九家商业银行。输出的树形图中7家股份制银行聚在一类,中行和农行聚为一类,农行由于存在缺失值未参与聚类。9家银行虽然最后聚成一大类,但是它们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根据聚类结果,验证了因子分析的结论正确性。

三、结语

随着我国金融业开放力度的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机构将大举进入我国,我国金融业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银行业将受到很大的冲击。银行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获发展,必须进行体制改革,增强自身经营能力。

本文对商业银行经营绩效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分析商业银行的总体经营状况,利用商业银行的一系列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定量化方法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进行评估分析,发现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好于国有商业银行的经营绩效,二者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而缩小这一差异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状况,国有商业银行要拓宽发展道路,积极推进金融创新,转变经营观念,充分引人混业经营,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中外银行的实践证明,股份制是一种较好的商业银行组织形式。在进行股份制改造后符合上市公司条件的可以上市,有效地增加银行资本金,提高商业银行的资金实力。只有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以国家控股为主体,股权多元化”的股份制改革,才能从根本上理顺产权关系,建立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的产权实体和市场主体,使商业银行充分发挥其效能。

参考文献:

[1] 薛薇.SPSS统计分析方法及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