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构建和谐社区论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构建和谐社区论文

第1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一、区委高度重视对社区管理人才的培养,率先在省内开办社区管理专业本科班

该班是在南京市*区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党校和街道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为提高我区社区管理工作者的政治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在区委党校开办的针对性较强的省委党校函授本科班,是省委党校第一个培养社区专业人才的本科学历班。

*区委对这个班高度重视,区委组织部和街道出资16万作为学员学费(其中区委组织部出资占75%),学员个人在上学期间只出500元。区委党校对该班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考试。学习期间,党校出资组织他们到井冈山、扬州、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党性锻炼。来自*各社区的41名学员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每学期到课率达到95%,每门课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弘扬了党校良好的学风和考风。

二、创新论文指导模式,论文工作呈现新特点

目前,该班的15门主要课程已经学完,本学期的重点任务是要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毕业论文是学员完成学业的重要的必修科目。对于学员来说,这是调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某一论题研究,从中获得研究能力的一次科研训练;从我校来说,是对学员两年来学习成果的全面考察和衡量,是促使学员学以致用,提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的教育环节。为了使学员们运用所学得的知识,紧密结合当前工作重心,联系工作实际写出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区委党校专门制定《社区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工作实施意见》、《毕业论文实施计划》、《毕业论文工作规定》,并创新举措狠抓落实。专门成立由区委副书记陶世贤、组织部长纪增龙担任组长、党校常务校长王天喜、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袁校柠担任副组长的毕业论文工作领导小组,周密制定论文写作计划。

1、组建阵容强大的指导老师队伍。省委党校副校长、省社区研究会会长唐建中高度重视论文指导工作,对论文指导工作的各个环节均作出明确指示,并亲自指导一名学员。另外,我们还邀请了省民政厅刘广忠副厅长、基层政权处王元刚处长、仲锦副处长、法规处夏青春处长等4位领导。我们还邀请了省委党校行政教研部主任黄菡教授、李阳教授、宁凌教授,社会学教研部主任冯必扬教授、严翅君教授、尤佳教授、倪洪兰教授,党史党建教研部副主任董连翔教授,市委党校教育长王玉珍教授、副教育长吴抒教授、管怀伦教授等11位知名教授指导学员论文,同时,我们也邀请我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姚坚、组织部长纪增龙等领导,另外还邀请了区、街中层具有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素养的21位干部作为指导老师。为了保证论文质量,每个指导老师原则上只指导一名学员,最多不超过2名学员。

2、论文指导采取双导师制。即每位学员选配两位指导老师,一位是来自由省、市委党校专家和省民政厅的领导,区委领导、区委、区政府中层领导、街道领导等37人组成的外聘指导老师队伍,另一位由区委党校教师担任。双导师制对论文写作有着积极意义:一是有效地弥补了区委党校师资限制。区委党校目前只有11名教师,专业结构也有限制,研究社区问题的老师较少。专家、学者、领导的加入,给学员提供了专业对口,造诣深的指导老师,为写出高质量的论文提供了智力保证。通过论文指导,省民政厅领导将在全国、全省社区建设大背景下,为*社区发展提供新思路;省、市党校专家、教授将为*社区建设灌输新理念;区委、各部门、各街道参与论文指导的同志也将在指导学员论文写作过程中深入研究社区民生、民主、民和等问题,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理论水平,达到教学相长的目标;二是扎扎实实地提高学员的素质。这些学员当初都是通过海选担任社区主任、书记岗位,语言表达能力较好,但文字表达较弱。通过论文写作将提高文字表达能力,为宣传*社区建设成果提供条件;三是区委党校将通过精心组织好论文写作工作,进一步深化社区研究成果,为社区培养高素质人才,并以此树立函授质量品牌,切实提高全体学员素质。

三、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题,为学员提供相对明确的选题

在以往的论文写作中,由于学员来自各个领域,他们的选题往往也是五花八门。主题过于宽泛也给指导老师带来困难,导致老师对于专业外的选题只能做一般性的泛泛指导,论文成果不突出。鉴于学员构成都是社区工作者,*党校紧紧围绕和谐社区建设及构建和谐*的主题,整理并提供了社区党建、社区工作、社区教育与文化工作、社区建设论坛、构建和谐社区等5个方面39个参考选题供学员选择和参考。这些选题体现了如下几个特点:1、专业对口。选题和学员的专业专长密切相关,使学员能够发挥专业优势,使学有所用。2、联系实际。首先是理论联系实际,很多选题是社区实践中提出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如:“对社区党建议事会的理性思考”、“城市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如何创新”、“社区如何解决外来人口的问题”、“如何开展社区内扶贫帮困工作”等。其次,联系专业领域发展的实际。在社区专业领域中选取有较大理论价值的论题。如“利益关系调整背景下如何开展社区党建”,“构建社会中介组织中党建工作新的运行机制”,“论社区自治与加强城市基层组织执政能力社区建设”,“如何从‘行政管理’向‘公共治理’转变”等。第三是联系学员自身实际。我们在选题设置时,考虑到社区学员实际工作经验和体验较多,所设论题有利于他们自身优势的发挥。3、操作可行。我们曾专门开设论文写作讲座,重点讲解如何选题、资料收集、论文布局等。我们要求学员根据自己的学识水平、写作能力从菜单中选题,满足了不同层次的学员的需要。

第2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摘 要 本文围绕油田和社区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分析了社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阐述了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本文从打造平安家园、亲情家园、文明家园等方面着手,对加强和改进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对策和思考,对促进社区持续有效和谐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社区 精神文明建设 思考

油田社区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特别是在社区重组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提高职工群众的文明素质和社区的文明程度, 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服务周全、人际关系和谐的生活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社区实践,对探索建立区域内精神文明共建共创新机制、进一步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共建和谐家园等问题,进行了深度思考,现提出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油田社区当前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分析

(一)综合性

社区作为社会的缩影,它的工作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明显的综合性。从内容上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有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教育两大类。前者包括理想、信念、道德、民主等;后者包括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

(二)多样性

社区文明涉及方方面面,既包括文明城市、文明单位、文明小区、文明楼栋等,又包括居民共建、辖区共建等。这多种多样的创建形式,为营造文明社区发挥着各自独特的作用。

(三)复杂性

社区居民成份复杂,我们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时,要有针对性地采取适合各种不同类型特点的形式和方法。

(四)群众性

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需要本单位干部职工、辖区的居民群众,还有辖区内各二级单位的干部、职工积极参加,只有依靠群众的广泛参与,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有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完善社区管理与服务的需要

随着油田体制改革的推进,居民对社区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等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多层次、多样化。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满足职工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二)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维护和谐稳定的需要

社区是社情民意的交汇点,是社会矛盾的“聚集地”,也是维护和谐稳定的第一道防线。因此,只有不断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推行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汇聚正面能量,才能有效地化解社区内的各种矛盾,筑成维护社区稳定的坚固防线。

(三)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是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要求

只有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开展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卫生和社区环境治理等工作,才能有效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方便群众生活,使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和改善。

三、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研究

(一)立足和谐,注重防范,打造平安家园

强化安全生产。开展“学手册、抓规范、促创建”安全主题活动,创建基层生产作业现场示范点和安全文化建设示范点,确保了老区改造、日常生产等各方面生产经营正常运行,做到全年安全生产无事故。

维护大局稳定。树立“大稳定”理念,建立完善辖区单位区域一体化稳控管理体系,加大从政策层面预防和化解突出问题的工作力度,深化无创建,努力建设更加平安稳定的“大后方”。

(二)创新服务,求实求优,打造亲情家园

优化居住环境。以打造油田老旧小区改造标杆工程、样板工程为目标,集中力量,优化方案,强化监督,高标准全面铺开老旧小区综合治理改造工作,切实建好民心工程。

增强服务功能。加强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好“一门式”服务、“一卡制”缴费、“一号通”求助平台功能,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释放共享共建效应。大力推进“员工健康快乐生活双提升”建设,组织职工健康体检,开展系列文体活动,做实“走基层、访万家”等各项慰问活动。

(三)优选载体,弘扬正气,打造文明家园

深化文明创建。以油田创建第五届全国文明单位为契机,深入实施“六大工程”,努力打造平安幸福、真情服务、环境优美、健康快乐、文明和谐的“五型社区”。深入开展“四创一争”、“讲文明、树新风”、道德讲堂、全员敬业行动、居民文明素质提升等活动,深化家风建设,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叫志愿服务品牌。充分发挥宋丽萍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强化志愿者队伍建设,丰富志愿服务内容,志愿服务活动日趋规范化。深入开展“志愿者助残”、“文化义演”、“邻里守望”等活动,爱心服务蔚然成风。

四、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思考和设想

(一)进一步增强精神文明建设活力

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广泛开展座谈讨论、理论研讨、论文等活动,不断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认识,积极采纳职工群众提出的合理化建议,使创建活动与职工群众靠得更近、贴得更紧。

(二)进一步拓展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领域

紧紧围绕油田发展稳定大局,以服务居民为重点,充分调动辖区各单位和职工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共建工作的积极性,营造区域“事务共商、资源共享、家园共建”的良好氛围,努力创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

第3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社会实践 良性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2C-0017-03

所谓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校有计划、有组织地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自身知识和能力参与社会工作和服务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我、服务社会的机会,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确保大学生在实践中成才。大学生社会实践应该从学生的自发参与向有计划、有组织的良性运行机制发展,促进社会实践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本文试针对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践基地为例,对建立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进行研究,以促使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能够深入、持久、良性运行。

一、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社会实践活动流于形式,内容单一,不够稳定

部分高校仍没有建立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也有的是实践基地少,或一年换一个地方,或主要依靠学生自己凭借关系去联系实践单位。开展的活动往往根据某个号召或某个特定的节日、某个主题开展,缺乏长远的计划,活动没有持续性;一次活动在这个场所,第二次活动又换了另外一个场所。所以出现太分散性、不好管理、监督和形成效应,未能将这个活动场所形成社会实践活动转化成实习、就业的基地。

(二)活动缺乏调研、监控、评估、奖惩等管理

当前部分高校在社会实践管理上仍采用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没有根据学校的优势、学生的专业和服务对象的需求来开展活动,在活动中事先没有做好充分的调研,不能知道自身优势和对方需要,没有进行很好的培训和准备。在活动过程中没有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行监控、调整。活动结束后没有认真总结,只为活动而活动。

(三)专业水平有限。服务质量不高,层次水平低

由于活动多是学生自主去联系开展,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往往会出现因知识和能力有限,开展的活动质量不高。多是做一些帮老人和社区扫扫地、擦擦玻璃等简单的体力服务活动,活动范围比较窄,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比较低,没有真正做到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没有做到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相互联系起来。

(四)活动影响小,缺乏社会各方支持,成效不够显著

1.学校对学生的活动支持不到位,对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缺乏总体布局、规划,没有落实充足的经费保障,使得社会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不大,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不够明显。

2.学生对自身活动的重视不到位,没有将活动提升到提高自身的专业和能力等素质来看。

3.社会支持力度不够,一些单位和社区没有提供很好的实践平台。

(五)制度保障缺乏,制约了活动的健康运行

目前部分高校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人数与日俱增,但机构设置缺乏创新和改进,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评价方法老套、单一,缺乏灵活性,对于实践活动的审核评估体系没有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进行改革。从社会到学校没有一套完整的制度给予社会实践予以保障。社会实践没有制度机制作保障,社会实践就难以正常健康运转。

二、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的具体做法

本文以广西师范学院万秀村实习实践基地为例,尝试探索一条良性的社会实践运行机制。2006年万秀村被确定为广西师范学院实习实践基地。该村常住人口4000多人,流动人口50000多人,是南宁最大的一个城中村。政法学院积极响应学校“和谐成长路,实践万人行”的社会实践服务指导思想,探索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和谐发展,建立了万秀村实践实习服务基地。广西师范学院政法学院(以下简称政法学院)积极组织专业务实的志愿者服务团队推进万秀社区管理、服务农民工子女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助残等各方面工作。自2006年建立基地以来,政法学院发挥高校教师教育资源优势,带领大学生志愿力量,努力携手万秀村民,形成了“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共同营建“和谐新万秀”的好局面,不断解放思想,逐步形成社会实践“五化”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即已经形成基地化、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制度化的良性运行发展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加强基地化建设

基地化建设是巩固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社会实践开展20多年的经验表明:没有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就无从进行;没有稳定的合适的基地,社会实践活动也难以收到实效;社会实践基地已成为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平台,成为大学生实践活动系统中的重中之重。所以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势在必行。针对万秀村农民工子女在学业成绩、城市融入、教育公平等问题,政法学院依托社区和中小学建立了三个主要阵地。在充分借助街道社区居委会力量,结合学院社会工作、法律、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特色,建成“广西师范学院实习实践基地”,为社区提供包括心理咨询、法律援助、就业指导等多方面志愿服务;在星星学校成立了“服务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基地”,“雏鹰飞翔”流动儿童辅导站,组织专门的志愿者队伍进行学业辅导、团队训练、兴趣辅导等活动,帮助农民工子女增强自信,融入城市、融入社区。为提高农民工未成年人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在当地努力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实验基地”,确保了活动长期、稳定地开展。

(二)展开项目化志愿服务

项目化志愿服务是确保活动取得实效的有效做法。项目主要分为引进项目和自主项目,要努力争取校内外支持,引导项目支持,学校自身也要设立项目为活动提供支持。活动开展前对万秀村采取多种方式深入调研,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对症下药。通过招标的方式,结合对方需要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情况,确定可行的服务项目。万秀村属于混合型村居的城中村,其主要经济来源是出租业,外来人口在繁荣出租业的同时,也把管理软肋暴露出来:治安问题依然严峻,存在很多安全隐患;村内集贸市场管理缺乏统一规范,市场环境不容乐观;年轻人大都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存在诸多问题等等。政法学院与万秀村村委及村内几所中小学校联合,于2006年开始开展了协助社区管理,区清洁工程管理项目,万秀村流动人口统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调研,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调研项目,“广西师范学院课业素质拓展辅导”项目等,每个项目结束后及时进行评估,总结交流经验,为下一个项目奠定基地。

(三)促进专业化发展

专业化是提升志愿服务活动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障。政法学院将万秀村需要和大学生志愿者的专业特色相结合。政法学院有一支由专业指导教师、专业志愿者、社区指导老师组成的队伍,形成“专业教导老师+专业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指导”相结合的活动服务指导团队。这些教师在万秀村开展多项课题研究,比如开展《南宁城市农民工身份认同研究》、《城市农民工的文化适应研究》等。政法学院志愿者招募始终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从学校多个专业中择优选拔优秀人才,结合专业特色和项目需求参与到相符合的各类活动项目中。比如: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通过个案工作方法,社区工作方法等开展社会管理项目,提供了流动人口的管理、助残、心理辅导、走进老年人的生活、“构建和谐社区情暖夕阳红”,开展“你棒,我棒,他棒,大家一起棒”等服务。法学专业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活动,协助城管开展“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区”活动;师范生为中小学生提供课业辅导、心理咨询等服务,如发掘青少年潜力,培养综合素质,开展阳光教育,关爱单亲家庭孩子等。从而促进了产学研的结合,使得志愿服团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发挥了专业优势,提高了服务水平和质量,使得活动得到深入开展。

(四)加速社会化运作

社会化是多方联运,为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帮扶。通过争取政府部门支持,与企业合作开展活动,为志愿服务活动提供组织和经济方面保障,提高活动的影响力,使活动形成多方联动之合力。政法学院积极申报团区委、政府项目,积极参与各方合作。2011年争取到了团区委“成长家园――关爱农民工子女”之“课业实践素质”辅导项目,与西乡塘区政府等相关部门联合开展广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项目,实施学校老师在万秀村科研项目等。活动还得到了相关单位和媒体的宣传。如在服务活动中得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等的宣传报道,扩大了社会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关注活动。社会化使社会活动形成一个多方联通的作用,为活动提供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五)实现制度规范化

制度规范化是保障活动顺利开展的一项长效机制。社会实践服务活动要想取得成效,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服务活动,服务一两次很容易做到,但长期坚持下去必须有一项制度作为保障。政法学院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了社会实践的相关制度。如《社会实践管理制度》、《综合素质测评细则》、《校外辅导员管理制度》、《农民工子女服务活动章程》及相关经费审批制度。为保证志愿者队伍的稳定性,学院与志愿者签订协议,并明确奖惩制度。

三、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良性运行机制的成效

(一)志愿者受到教育,长了才干,作出了贡献

活动开展6年来,近2000多人次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通过搭建万秀平台、各方参与的工作模式,志愿者在奉献爱心、回报社会的同时也达到了净化心灵、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深化了志愿服务理念,扩展了志愿服务的外延。在活动中做到了“助人自助”,在提供服务帮助别人的同时自身能力和素质也得到了提升。多名同学被学校评为优秀青年志愿者,陈思同学获得“广西南宁首届优秀青年志愿者”。《南宁市进城农民工随迁未成年子女生存与发展调研》论文获得2011年中国挑战杯三等奖。多名社会工作专业的同学以万秀村调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撰写了论文,找到社区服务相关工作。

(二)课题的学术研究,提高了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在活动中,专业教师所开展的课题研究为万秀村的发展,找出了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参考。通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验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提升进行了实验,并得出了相关数据,为今后万秀和其他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三)建立了一项长期的服务机制,成立了创先争优服务基地

随着志愿服务的深入开展,该项志愿活动变成了一项常规服务活动,并以基地的形式固定下来,2010年开始,我院结合创先争优活动,在万秀村建立了党员志愿服务活动的基地,双方合作开展党员志愿活动,将万秀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

(四)社会实践活动扩大了社会影响力

政法学院万秀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以来,注重发掘典型,深入报道,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氛围。在校内媒体进行跟踪报道,提高了院内同学的志愿服务热情。活动也备受广西电视台、《广西日报》、《南国早报》、广西新桂网等社会媒体的关注和多次报道,扩大了社会影响力,让社会都来关注城中村的建设和发展。

(五)受服务的社区和中小学生得到收获

经过几年的志愿服务,万秀村社区教育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家庭教育功能得到强化,学校教学主渠道教育功能突现;服务过的中小学生慢慢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文明行为习惯,他们的道德意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得到明显加强;学习有改善,学习困难学生有明显下降,未成年人心理问题得到有效干预与调适,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第4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关键词:广场舞;社区体育;发展现状

1.前言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教育的社会化,闲暇时间的增多,群众体育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普遍大众加入到了社区体育活动。发现近几年来,黄石市民在吃过晚饭后,参加社区广场舞健身的人数逐渐增多,人们参与社区广场舞的兴趣也不断增长,而且通过健身日常生活更加丰富,也获得了更多的与人加强交流的机会,有效克服了城市化后的高楼大厦带来的人们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减少的现象,以至于产生了研究广场舞在黄石社区的发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由于他们的研究并没有实地考察黄石市的社区体育情况,具备地方性的特点,为今后的发展研究奠定基础。而本研究的探讨更加具备地方色彩,有助于黄石市社会体育的蓬勃发展,也有助于家庭体育的推广,能够有效地知道群众的所需,满足他们的健身需求。此外还有最近流行的广场舞扰民事件,如何去处理等。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黄石市5所辖区(麻纺社区,新闸社区,胡家湾社区,天方社区和团城山社区)部分全民健身广场舞相对集中的社区居民为主要研究对象。随机对黄石市的社区进行抽样调查,得出结论。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综述法

根据研究的需要,本研究在知网的期刊论文与和社会体育学书籍中了解中国社区体育的发展,广场舞蹈对社区体育活动的利弊以及广场舞蹈对社区体育文化构建的价值研究来了解广场舞蹈在中国社区的发展状况,确定研究的重点和思路,为研究提供理论准备。

2.2.2问卷调查法

2.2.2.1问卷的设计

问卷的设计简洁明了,目标明确,从被调查者的角度考虑问卷的设计,对阻碍问卷调查的因素有明确的认识,从多方面考虑问卷的设计工作。

2.2.2.2调查地点的选择

由于本研究研究的涉及面广泛,时间有限,加上锻炼时间的不同,人力与经费的欠缺,所以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对5所广场舞蹈普及度高的社区进行问卷调查。

2.2.2.3问卷的效度检验

为保证问卷的合理性,效度检验是必要的,笔者请有关专家教授全面审核评定问卷,将问卷分为五个维度进行评价。先将问卷送给7位专家进行评价,再进行修改,最后确定问卷内容。检验结果为良好。

从专家评价结果来看,调查问卷涉及的内容满足调查需求,有效性和操作性强,能够满足本项目研究的要求。

2.2.2.4问卷的信度检验

为保证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事实和材料的准确性,笔者对部分调查对象以及全部单选题进行重测信度检验,计算两次测量结果的相关系数,社区居民问卷为R=087,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具有较好的可信度,

2.2.2.5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2014年2月份开始问卷调查工作,3月中旬完成全部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总共320份,回收问卷302,问卷的回收率为94375%,剔除无效的问卷,有效问卷300份,有效率为9934%。

2.2.3专家访谈法

通过询问黄石市体育教研局的研究员了解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蹈的相关情况,譬如广场舞蹈在黄石市社区的兴起时间,组织形式,未来的发展方向,对构建黄石市社区体育文化的作用等为本研究做好资料准备。

3.结果与分析:

3.1广场舞在黄石市社区兴起的时间

由于受到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影响,由原来的单位体制体育逐渐向社区体育发展,而广场舞蹈在黄石市社区体育的发展兴起于近10年来,黄石市市民在茶余饭后,利用闲暇时间自发的,广泛性的加入到社区广场舞中来,由起先的一位舞蹈老师教授广场舞蹈动作到后来的队伍壮大,改成几位老师指导社区居民。

3.2广场舞在黄石市社区的发展过程

08年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成功承办后,掀起了一股后奥运时代的体育,人民群众积极加入到健身锻炼的行列。发现近几年来,黄石市民在吃过晚饭后,参加社区广场舞健身的人数逐渐增多,人们参与社区广场舞的兴趣也不断增长,而且通过健身日常生活更加丰富,也获得了更多的与人加强交流的机会,有效克服了城市化后的高楼大厦带来的人们之间的面对面交流减少的现象。

人们广泛参加社区里组织的广场舞锻炼的行为属于社区体育。社区体育主要指在人们共同生活的一定区域内,以辖区的自然环境和体育设施为物质基础,以全体社区成员为主体,以满足社区成员的体育需求,提高居民身心健康水平,巩固和发展社区感情为主要目的,就近就便开展的区域性群众体育。社区体育以其灵活的组织形式,大众化的健身方法以及切实有效的健身效果为广大社区居民所认可,不仅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健身,娱乐以及交往的需求,而且还有效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逐渐改变人们的打牌恶习,不健康,不文明的休闲娱乐方式。

3.3广场舞在黄石市社区的发展现状

黄石市社区体育由最初的只是个别群众参加锻炼,发展到现在的人们在晚饭后,自发的,有组织的聚集在广场上进行跳舞。由于广场舞不受到严格的地方限制,它具有健身性,娱乐性,表演性和观赏性,因此深受社区居民的喜好。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广场舞在黄石社区的发展还是呈现不健全的方式,指导社区居民进行广场舞教学的大多是舞蹈者,并非社会体育的专业指导者,他们缺乏科学的健身知识和方法,对于突发的群众受伤事件没有有效地及时处理。

通过对黄石市健身操舞锻炼人群性别、职业、年龄的调查,在回收的300份问卷中,经统计后如下:其中性别、年龄的参与比例以及职业等的分布如下:

通过问卷调查的数据统计发现,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的性别分布中。男性明显少于女性,究其原因主要是广场舞是女同胞喜好的体育活动,它追求健美的身形,愉悦身心。

其中,中青年(15-44岁)广场舞人口较低,参与广场舞的人数较少,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跟工作繁忙,家务繁重,缺乏锻炼的时间有关。中老年人(45岁以上)广场舞锻炼的人群,主要以离退休人员为主,他们负担较轻,时间充足,参加广场舞锻炼的人数最多。在对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的性别、职业、年龄的调查中反映出广场舞人群参与面广,对广场舞喜爱程度高,这一方面说明广场舞在黄石市的发展有广阔前景,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参与广场舞的人群分布不平均,更适合在中老年女性中开展。

调查发现,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的时间大多数集中在19点以后,人们吃完晚饭,带上小孩到社区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由于中青年人白天为了生计在外面奔波,几乎没有时间参加广场舞锻炼,在清晨,主要是中老年人参加社区体育的居民,他们大多打羽毛球或者跳广场舞或者打太极。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的主要动机大多数是为了增强体魄,强身健体,祛病。而娱乐,爱好,交际和其他的动机相应的占了一部分的地位。所以说,现阶段黄石市社区居民参加广场舞锻炼主要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自身的体质,祛病,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减轻家庭的负担。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广场舞在黄石社区体育发展的时间不长,普及程度却很好,社区居民广泛的参与到健身锻炼的行列。在黄石,参与广场舞锻炼的人群中,女性以8681%明显高于男性,青壮年(15-45岁)在白天8:00-18:00大多忙于生计,生活的压力繁重的家务重担,没有过多的闲暇时间参加广场舞活动,傍晚回到家还要做饭,打扫卫生,身心疲惫,他们宁愿躺上床上看会电视,然后闭目养神的休息。而中老年(45岁)以上的离退休职工与家庭妇女时间充足,负担较轻,参与广场舞活动可以丰富业余生活,减少空虚感,增加人际交往,与此同时,广场舞可以强身健体,增强人民的体质,减少在医疗上的费用,减轻子女的负担。但是,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黄石社区体育活动单一,供大家选择的余地没有,几乎全部都是女性参与广场舞,男性因性别差异参与广场舞的人数屈指可数。另外缺乏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教学指导,通过观察发现很多站的靠后的女性看不清指导员的教学指导,只是盲目的模仿,比划动作。这就需要建立社区居民健身的场地,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建立市内健身场所和添加教学的指导人员,进行不同的示范,保证大多数人进行正确的锻炼。此外,还应有效地处理协调好广场舞扰民事件,保证社区的和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结论与建议

通过研究发现,广场舞蹈近10年来在黄石市社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今,广场舞在黄石市社区的开展主要深受中老年女性的喜好,她们大多数是在晚饭后,自发的,有组织的聚集在广场进行锻炼。但是不难发现,社区体育活动的内容单一,应该根据性别和年龄段的不同发展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男性同胞也加入到健身锻炼的行列。此外,现今教授社区居民广场舞的人员,并非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她们还是缺乏健康,科学的锻炼方式,对于突发的事件,缺乏及时有效的处理。另一方面,广场舞对黄石市社区体育文化的价值主要集中于强身健体,祛病,丰富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扩大社区的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徐宣.促进社区体育文化,建设构建全社区体育文化[J].中国校外教育,

[2] 戚白云、赵先卿,在现阶段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现状与对策研究[J].自然科学版,2009-06-10

[3] 于笑迪.广场舞对构建社区体育文化的价值研究[J].自然科学版,2011-08-25:1-2

[4] 王合成.论中国社区体育文化建设[J].科技信息,2008-07-15:1-2

[5] 亢瑾,尹辉,左抗.社区体育文化与城市和谐发展研究[J].运动2012-02-20:1-2

[6] 张华,杨辉.我国社区体育文化的建设理论思考[J].科技信息,2008-09-25:1-2

[7] 蒙小育.群体文化对社区区民体育行为的影响关系研究[J].特区经济,2013-08-25:1-2

第5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和谐,师生关系

 

1 前言

体育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主要目标而组织起来的以体育为内容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学关系到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终身体育的开展、关系到全民族的身体素质。体育课中的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最基本,同时也是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到运动场上教师向学生传授运动技能、知识的效果和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对学习过程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影响着学生对运动项目的情感和认知[1]。大学生主要处于青年中期,同时又处于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身心发展正在趋于成熟但又未完全成熟,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意味着如何恰当处理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显得非常重要。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与其它学科一样,如何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已成为高校体育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1]。基于此,笔者试图就如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一种良性的师生关系进行探讨。

2 高校体育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提出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强调,突出个体性、张扬个性发展和建立新型师生关系。这意味着我们应该摒弃传统的“等级”师生关系,即教师至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说学生服,甚至有时还出现师生关系紧张、僵化,更有甚者师生之间发生矛盾与冲突,反目成仇,这是中国的传统教育观念所致。根据现代教学理念,笔者认为现代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双重目标出发,促进学生获得全面、协调和充分的发展。这有赖于一种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和谐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是当前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原则。当前我国正在构建和谐社会,在这一背景下许多领域和组织也都提出了和谐的发展理念,如和谐体育、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和谐校园、和谐家庭、和谐班级,等等。基于上述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建立一种和谐师生关系。论文格式。所谓和谐师生关系不仅是指师生之间地位的平等,而且还应包括尊师爱生、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心灵相通、情感交融,达到真正的和谐、平等共处的目标。

3 高校体育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3.1教师要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

从体育教学改革的角度看,现代教育思想更注重“以人为本”,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挖掘学生的运动潜能[2]。高校体育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培养首先对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新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牢固树立“以生为本”的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师至上”的等级观念,改变“以教师为本”的意识,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重新认识学生、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善于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努力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和学生融洽相处,尤其要关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发展特征。

3.2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师德是教师之所以成为教师的根本。师德不仅关系到教师的形象,而且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产生极大的影响。由于高校体育教学中师生之间频繁的交流、互动,教师的形象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高校体育教师必须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热爱体育教育工作,愿意为之奉献毕生精力;要关爱学生,公正无私,做到爱中有严,严中有爱;要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品德感化学生。

3.3教师要进行知识的及时更新

现代社会瞬息万变,科学文化知识在不断推陈出新,体育知识也不例外。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会形成民主的教学氛围,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提出任何与教学有关或无关的问题,可能对教师的任何观点进行反驳,不再盲从教师。为充分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师必须努力提升自己,必须与时俱进地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甚至有必要涉猎体育之外的知识,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需要。一个知识面狭窄且不注重知识更新的教师很难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4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即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理念不再适应,也很难保证教学质量,也难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此,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如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个性化教学等方法。“体育探究式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首先,在空间上,它是在一个开放的场地进行的;第二,学生所处位置是动态的;第三,学生在体育课中可以扮演多种角色:队员、教练员、裁判员、记录员、计时员等。在这些角色中,学生们可以获得多种体验和知识,这也是传统体育教学所不可能获得的[3]”个性化教学即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身体状况、体育基础等,因材施教,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个性化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当然,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采取其他教学方法。

3.5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传统体育教学中,教学评价严格按统一的标准即考试成绩进行评定,忽视了学生基础的差异性,没有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列入评价范围,特别是对一些先天身体素质不好但学习很认真的学生显得不够公平,严重扼杀了这部分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这可能也是导致学生为什么喜欢体育却讨厌体育课的主要原因之一。科学的评价体系应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纵向评价上,强调个体学生的进步,也可把同学与同学的相互评价纳入到评价中,这样体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信任,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必要手段[2]。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对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6教师应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4]”这意味着高校体育教师应具有健康的心理,具体表现为乐观向上、性格开朗、情绪饱满、心境愉悦、个性成熟、有幸福感和自尊感,等等。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师才能在课堂上表现出情绪饱满、精神抖擞、激情昂扬,才能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才能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理解学生,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也才能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3.7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

笔者认为,中国学生的民主意识普遍不强,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发言不踊跃、回答问题不积极,不善于提出问题、不敢对教师的观点提出质疑、不善于讨论,体育课也不例外,这在某种程度上亦是传统的教育观念所造成的。学生的传统观念不改变不足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论文格式。因此,高校体育教师应打破陈规,从多方面解放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少一些盛气凌人,多一些和蔼可亲,少一些打击批评,多一些鼓励赞赏。论文格式。教师应尽可能创设出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创造必要的条件[4]。在这种民主气氛中,学生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体育知识,掌握体育技能,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想象更加丰富、交流更加积极、练习更加勤奋,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成长。在这种民主氛围中,和谐师生关系也就慢慢建立起来了。

参考文献

[1]张燕杰.高校体育课的新型师生关系[J].体育学刊,2006,13(5):78-80.

[2]杜少辉. 体育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J]. 教学与管理,2006,(6):137-138.

[3]王仲华.探究式教学在体育中的运用[J].湖北体育科技,2003,22(2):176-177.

[4]赵素萍,雷治军.谈和谐师生关系中的教与学[J]. 教育与职业,2006,(24):180-181.

第6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论文摘要:休闲产业已成为很多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休闲产业在我国也已显示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并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与此同时,我国休闲产业发展也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应制定促进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对策,为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休闲产业是指与人的休闲生活、休闲行为、休闲需求(物质的与精神的)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特别是以旅游业、体育业和文化产业为主业而构成的经济形态和产业系统,它是一种产业群或产业链,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休闲产业不仅包括物质产品的生产,而且也为人的文化精神生活的追求提供保障。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发端于欧美,19世纪中叶初步形成,20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发达国家休闲产业高速发展的时期。我国已进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们在满足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后,对精神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和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休闲业已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我国的休闲观念和休闲生活还处于初始阶段,休闲产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与此相关的机构、设施、休闲产品等也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一、研究休闲产业的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消费结构的转变,人们在物质层面的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开始更多地关注文化、精神和心理上的需求,休闲产业的增长速度和占GDP比重将越来越高。休闲产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将是巨大的、长期的和可持续的,并且会成为拉动内需的新引擎。

休闲产业将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据美国权威人士预测,休闲、娱乐活动、旅游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专门提供休闲的产业在2015年将会主导劳务市场,在美国的GDP中将占有一半的份额。新技术和其它一些趋势可以让人把生命中的50%的时间用于休闲。英国著名未来学家格雷厄姆·莫利托认为,到2015年人类将走过信息时代的高峰期而进入休闲时代,首先是在美国休闲经济产值将占CNP的50%以上。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著名的休闲研究教授杰弗瑞·戈比预测,在稍后的几年,休闲的中心地位将会加强,在经济产业结构中休闲产业的从业人员将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80%-85%。国外学者对未来社会的描述及其现实依据充分说明,在未来20年或更长的时间里,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以满足人们休闲的、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内容的休闲产业,将在全球的经济生活中占主导地位。

休闲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在经济增长达到较高阶段时,休闲消费将成为推动社会消费力增长的主要因素,从而休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凸现。现在各类休闲活动的开展已经成为各大城市经济生活得以运行的基本条件,城市经济的良性循环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依赖于各种休闲要求的实现。如休闲产业可增加就业,休闲产业能够缓解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扩大内需,调节财富,创造就业。因为休闲服务业大多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所需投入的资本不大,但创造的就业机会却多;促进公平分配。相对于现在的经济水平来说,休闲是富人的消费活动,通过发展休闲产业从而鼓励富人的休闲消费,能给一部分相对较为贫困的人创造就业的机会,给一些贫困但旅游和娱乐资源丰富的地区带来致富的机遇,从而实现财富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的合理转移,有利于降低贫富分化、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休闲的社会意义在于有利于实现我国现提出的人口和谐社会的目标。休闲能够产生巨大的休息功能和良好的社交功能,如现在很多商务谈判可通过打高尔夫等来实现。休闲可完善人的本能,很多伟大发明和创造都是在休闲中产生的。

休闲产业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特殊意义,它能帮公众提高休闲质量,广泛促进和谐。休闲产业能从微观层面促进和谐:增加个人幸福感,肯定生活美好;有助于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从宏观层面可以促进和谐,协调社会不同侧面(城乡、地区、国内外、休闲与就业、与工作等等),支持政治、经济制度。

二、休闲产业的现状及特征

(一)休闲产业发展的现状

从产业方面,可以将休闲产业划分为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会展休闲产业等四类,笔者从四个方面来阐述我国休闲产业的发展现状。

1.旅游产业。据全国假日办数据,2006年“五一”黄金周,全国游客1.46亿,比去年同期增长20%;“十一”黄金周,全国游客1.33亿,同比增长19.3%。由于假日集中,致使热点旅游城市、景区客流过于集中,管理措施不够有力,配套设施不够完善,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文化娱乐产业。它是包括影视业、音像制品业、报刊图书业、教育培训业、艺术表演业、艺术品经营业等在内的以满足人们获取知识、休闲、娱乐等精神需求为主的产业。2006年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766个,文化馆2889个,公共图书馆2767个,博物馆1593个。广播电台267座,电视台296座,教育台46个。全国有线电视用户13862万户,209个城市开展有线数字电视业务,用户1262万户。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2%。全年生产故事影片330部,科教、纪录、动画影片62部。全国出版各类报纸416亿份,各类期刊30亿册,图书62亿册(张)。现阶段文化娱乐产业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如“文化快餐”、“造星运动”,其中打击盗版、维护知识产权是推进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的必要手段。

3.体育健身产业。体育健身产业包括向社会提供体育服务的各部门和提供有形物体与物质产品的生产部门。据调查,中国1997年体育产业的增加值为156.37亿元,1998年为183.56亿元。按这一趋势,到2010年体育产业的产值至少可达到281.2亿元,占GDP的比重可望从1998的0.2%增至0.3%。但总体上我国的体育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仍是社会事业中比较薄弱的环节。一方面有强大的市场开发潜力和前景,另一方面又需要巨大投入和细致规划。

4.会展商贸业。会展商贸业是为了满足商品展示、交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需要而进行的信息、投资融资和商务服务等活动的总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展览业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已成为国民经济的新亮点。近5年来,全国建成展览面积上万平方米的展馆达30多个,并形成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展览城中心。近10年来,中国通过展览实现外贸出口成交额达40多亿美元,内贸交易120多亿元人民币。

(二)休闲产业发展特征

1.旅游业占休闲产业的主导地位。我国旅游业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势头,2006年国内旅游总收入6230亿元,增长17.9%,收入占第三产业收入的7.54%;国际旅游外汇收入339.5亿美元,增长15.9%。旅游创汇创收成效显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目前呈现出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全面发展的势头。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未来10年问我国旅游业仍将保持年均10%的增长速度,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8%。

2.休闲产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休闲产业的四大支柱产业是旅游业、文化传媒业、体育休闲以及会展业等,由于休闲产业所涉及的产品提供绝大多数都是由第三产业所提供的,所以休闲产业的主体是第三产业,2006年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为39.5%。

3.休闲产业已扩大到第二三产业。随着休闲产业的不断发展和壮大,休闲产业所涉及的领域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服务业或第三产业,目前正在逐步向、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延伸。观光农业、林业以及渔业等都是传统农业依托其现有的农业资源向休闲旅游者提供休闲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的一种突破。

4.公共休闲产品的开发与建设日益受到重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谐社会及和谐社区的建设,政府更加重视城市绿地、广场、公共体育设施等的建设。如各地城市风光带和绿化广场的建设以及市民公园的免费开放和城市社区健身功能区的开发,都体现了政府作为公共休闲产品的提供者对非价值型休闲产品消费的关注和重视。

5.休闲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我国休闲产业逐渐形成了以休闲旅游及会展旅游、休闲餐饮、休闲娱乐、休闲购物为主体的休闲产业群。旅游和会展对于各大城市的住宿业与休闲餐饮、休闲娱乐、休闲购物起到了一定的带动作用。

三、休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休闲产业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GDP总量虽居世界前列,但是人均GDP只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5,世界排名在100位以后,并且目前城乡差别、区域差别、行业差别仍然很大。因为国民收入人均水平偏低且不平衡,特别是城乡差别较大,致使我国各地区及城乡之间休闲产业发展很不平衡。

(二)休闲观念还较落后

我国传统消费观往往崇尚节俭,重生产轻消费,这种传统思想观念成为制约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体利益,重劳作轻休闲,休闲消费动力缺失。

第7篇:构建和谐社区论文范文

(一)现代影视技术在族群古建筑艺术保护中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古建筑进行深入研究都有不少的研究性书籍和论文。如:

1.古建筑保护措施与意义的探讨,《古建筑保护的意义与措施》(杨笑天,1997),提出古建筑保护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明确地说明保护古建筑既是见证历史的需要,也是建筑专业学习和旅游产业发展需要。

2.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研究,《基于GIS与三维激光扫描的古建筑保护》(邢昱等,2009),提出以三维激光扫描点云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结合地理数据库和三维建模技术,通过建立古建筑数据库,设计基于GIS的古建筑数字化保护系统。这些研究大都侧重于方法论即数字化的保护研究,对立体保护古建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过去,我们仅依靠文字、图片去诠释古建筑艺术,这对于古建筑艺术文化内涵的解读显得薄弱而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而文字和图片呈现给人们的仅仅是二维的影像,在文字方面仅依赖于讲述者的个人感官意愿,无法正确阐释其古建筑文化内涵,也无法及激起族群内部人的自觉性,其建筑艺术也难以赓延。只有通过现代影视技术的立体性展现,引入当地建筑文化持有者的讲述,利用现代影视技术对族群古建筑进行全息性保存,最大限度地保留其艺术元素的本真性;编辑和整合族群古建筑艺术系列影视片,传播族群古建筑艺术文化内涵。

(二)贺州族群古建筑的艺术特点

对贺州族群古建筑艺术进行分析和研究,是我们将现代影视技术引入的第一步,只有对古建筑的艺术特征有一定程度的掌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使族群古建筑艺术得到保护与传承。贺州的族群古建筑随着族群社会各方面的变迁与发展,特别是族群文化艺术的发展,表现出极富地域族群性和艺术多样化的特点。

1.建筑布局方面。贺州的族群古村落的建筑布局各有不同,大到整个古村的整体环境布局,小到每一间房屋的建筑布局,都经过了古人的精心布置。有的古村呈八卦图形,有的犹如蛟龙盘旋而上之势,有的依山临水,每一处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如贺州黄姚古镇,整个村落有八条街巷形成建筑组团的网络,布局呈“九宫八卦”形,呈现的是枕山、环水、面屏的“风水宝地”。大部分建筑白墙灰瓦,两层砖木结构,一楼多为商铺,二楼住人,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特色。每一座建筑在整个布局当中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它们用其特殊建筑语言诠释不同的族群文化。

2.建筑结构方面。贺州目前大致保存的古建筑包括有干栏式、半干栏式和砖木结构三种主要类型。在不同环境下生活的族群,地理、文化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其建筑结构也受地形、气候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所影响,因而古建筑的选址、风格与造型、内部结构、布局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如: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福溪村百柱庙,采用我国北方常见的抬梁式和南方的穿斗式构架相结合的建筑风格,建筑形式独特,内部装饰精美,为全国少见。其特殊的结构形式,是楚文化沿贺州古道南传的重要历史遗迹。

3.建筑装饰方面。古建筑中的雕塑刻饰也是由早期的简单质朴向繁复精细发展,形成图案化、规格化,时代风格非常明显。如贺州龙道古村,整个古村的建筑为青砖瓦房,特别是建筑中的“三雕”即灰雕、木雕和砖雕的构图、内容及文化蕴涵,在建筑雕刻艺术根植于深厚的族群传统文化,体现出独特的民俗艺术气息和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

4.建筑形式方面。贺州地处三省交界,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形成多样的建筑形式,在贺州的族群古建筑中有些建筑物有着明显的外国建筑装饰艺术的特点,这表明了早期国外建筑艺术对中国古建筑的渗透和融合。如临贺古城,整个古村建筑群中形成国外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相生相惜的格局。在建筑构件上,护栏、壁柱、拱券等西式建筑构件的广泛运用,也体现着外国建筑技术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相结合,使古建筑具备了中国式的新风格、新形式。

(三)现代影视技术的应用

现代影视技术在古建筑艺术中的最优化研究,主要探索摄像与对象的高保真问题,即解决色差、解析度等技术问题,最大限度保留建筑艺术元素的本真性。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影视技术、影视材料对古建筑细节进行刻画和表现,甚至是对古建筑的仿真性的影视重构,在影视片段的后期处理中还可以运用多媒体集成技术(Presenter、CorelDraw、PhotoShop、IEBook、Captivate、Cooledit、Flash、SwiffChartPremierePro、SwishMAX等等)对文本、图形、图像、音频和视频等进行编辑,同时对各种媒体进行采样、压缩、编辑、修改、整合、存储、传输等交互性处理,通过对多种媒体表达的建筑元素进行恰当地整合、提炼,展示出古建筑的素材具有较强的交互性,从多角度去体验古建筑的魅力。如:Premiere是非线性编辑软件,由于它的编辑功能强大,文件格式和相关软件的兼容性好,在视频、音频编辑方面表现出色。可以根据族群古建筑所反映的真实的艺术内涵和脚本,对采集的数字视频、音频进行处理、合成、最后形成具有真实性的影视片段。从而使族群古建筑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实现艺术和技术并行。

二、族群古建筑艺术保护与传承的策略

(一)加强古建筑持有者保护艺术文化自觉性

当地居民作为族群古建筑的“持有者”,族群内部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是解读族群古建筑艺术文化的关键。所以,实实在在的将保护族群古建筑的自交回古建筑的拥有者———当地居民,由他们直接管理和经营,并与相应的旅游开发商洽谈合作,在此过程中,政府只是加以适当的调控及帮扶,使古建筑“持有者”真正感受到“主人翁”的地位,增加居民收益,同时也减轻了在古建筑维护、维修方面的资金压力,形成不断提高古建筑应用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经济利益链”。同时,当地居民在保护族群古建筑中应该处于主导的地位,他们除了充当保护的使者同时也是古建筑艺术文化的诠释者,通过宣传、教育等多方面手段,提高“持有者”的艺术文化修养,使其具备对本族建筑与艺术文化独特的思维和视角。通过对族群古建筑艺术元素的提取及其“持有者”的文化解读,可以更深层次地了解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给我们破解其“文化地图”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法,最大程度地保护族群古建筑艺术的完整性、保真性。通过实施一系列积极保护与传承相结合策略,以激活族群的传承内动力和文化自觉,达到古建筑艺术文化的自然传承与延续。

(二)加强对古建筑艺术文化的挖掘与开发利用的研究

目前,对贺州族群古建筑的研究仅有少量的文献资料,而对于古建筑艺术文化的解读显得薄弱,而对贺州族群古建筑艺术进行影视化保护,是用影视文化特有的方式诠释古建筑艺术的魅力。目前,贺州族群古建筑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也相对落后。近年来,《茶是故乡浓》、《酒是故乡醇》、《月光恋》等影片在国内火热上映,贺州的深厚文化底蕴不断地呈现在全世界人民的眼前,被人们所熟知。随着贺州古建筑的知名度不断地提高,我们更需要以此为契机,利用专业的团队研究,充分发掘和整合古建筑的人文历史资源,并运用影视媒体等宣传手段具象地将族群古建筑的艺术文化呈现出来,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发掘族群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同时,以影视化为载体,将发展当地特有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相互结合起来。如贺州黄姚古镇年接待游客上万人,大量游客的涌入必定带动当地的相关旅游业、服务业、手工业、食品业等行业的发展,具有三维立体的影视片段可以广泛应用于各行业的推广及广告宣传等方面,从而成为整个区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分。

(三)古建筑的维护应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及旅游产业的开发必定会对古建筑造成一定的损坏。特别是古镇的旅游由开发商运作,为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古镇接待游客的数量大大超过的所能接待的能力,这给古镇的定期修复造成较大影响。如何对古建筑进行合理的修复,也是广大学者所重点研究的内容。我国对古建筑的保护研究,缘起古文物修复理论。梁思成留下了珍贵的《图像中国建筑史》等学术遗产,并提出“修旧如旧”的方法,给人以启迪。贺州的族群古建筑中,依附于古建筑并存的还有大量的建筑装饰艺术,如:白墙灰瓦的色彩搭配,体现了质朴淡雅的岭南特色;砖雕、灰雕、石雕和壁画、匾额等,其表现形式、艺术造型、色彩的运用等方面,都有其不可代替的意义。在修复的过程中,只有保持原有的修复工艺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保护与传承古建筑文化艺术。

(四)注重保护整个族群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