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血压诊治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难治性高血压有真性与假性之分,应注意区别。假性难治性高血压多为白大衣高血压,以及病人上臂较粗、使用的袖带不合适,应注意避免。真性难治性高血压原因可见于未发现的继发性高血压,治疗依从性较差,应用有升压作用的药物,体质量增加,酗酒,利尿剂治疗不充分,进展性肾功能不全,高盐摄入等情况。应认真分析原因和处理。
可采用规范血压测量方法,正确使用降压药物。明确诊断,找出原因,对症治疗等防治措施。及时请专科医生会诊或转院诊治。加用安体舒通对部分患者可能有效;可用利尿剂+ 长效钙拮抗剂+ ACEI 或ARB联合治疗。
高血压急症 原发性和继发性高血压在疾病发展过程中,在某些诱因作用下,血压急剧升高,病情急剧恶化,称为高血压急症。收缩压>220 mm Hg 和(或) 舒张压> 130 mm Hg无论有无临床症状都应视为高血压急诊。常见高血压急症包括以下情况:高血压伴有急性脑卒中、高血压脑病、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室衰竭伴肺水肿、不稳定型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
不论是何种类型的高血压急症均应立即处理,在紧急处理的同时立即呼叫120,联系尽快转诊。对于急性脑卒中、高血压脑病,应慎重降压,注意降压的速度和幅度;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左室衰竭伴肺水肿、不稳定型心绞痛、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应立即降压至安全范围。视病情考虑口服短效降压药,如卡托普利、拉贝洛尔、乌拉地尔、可乐定、硝苯地平等。在密切可监测血压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可缓慢静脉滴注硝普钠、硝酸甘油、艾司洛尔或静脉注射尼卡地平、乌拉地尔。应注意降压的速度和程度,最初可使血压在原血压水平的基础上下降20%~ 25%或降至160/100 mmHg。慎用或不用舌下含服硝苯地平。不推荐短效二氢吡啶类钙拮抗剂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力衰竭。
附件7 高血压基层防治参考方案(表14) (仅供给基层医生参考)
附件8不同人群健康教育内容(表15)
附件9 高血压患者分级管理随访记录表 (表16,见下期)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是心血管领域内重要的课题,也是当今的社会问题。本论文由整理提供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老年高血压患病率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上升的趋势。目前,中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000万以上,数量占世界各国首位,其防治问题是当前医学界研究的首要问题之一。
老年高血压有其特点,如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舒张压水平偏低,脉压增大,波动性大,晨峰高血压现象显著,合并症多等。因此,
老年高血压治疗较青年高血压更复杂,也更困难。近年来,随着医学迅速发展,老年高血压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不断深入,诊断和治疗的新技术、新方法和新药物不断涌现,大量循证医学证据及资深专家临床经验的指导,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得到了良好的医治,达标率升高,合并症的发生率下降,降低了反复住院率和病死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使老年高血压患者受益匪浅,获得良好转归,充分反映出我国老年高血压诊断与治疗的发展现状。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由于地域、经济、临床资历、临床经验等差异,医学界对老年高血压治疗问题仍存在分歧。本论文由整理提供为进一步提高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水平,目前的形势发展需要就治疗上的有关问题的难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共识性治疗新策略。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与中国高血压联盟共同倡导撰写中国老年高血压治疗专家共识。共识专家组参考了1999年以来发表的高血压指南及有关老年高血压论述的部分内容,包括ACC/AHA(1999)、WHO/ISH(1999)、JNC7(2003)、ESC/ESH(2003)、日本高血压防治指南(2004)、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和ESC/ESH(2007)等。根据近年来有关的循证医学证据及老年高血压防治进展情况,综合共识专家的丰富临床经验撰写而成。本共识包括前言、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流行特征、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评估、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及随访与管理,力图反映近年来老年高血压治疗的新进展、新技术以及专家们在临床实践中的共识性新经验。旨在为心血管专科医师、老年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对老年高血压治疗做出临床决策时提供参考依据。论文nsi-font-family:''''TimesNewRoman'''';mso-bidi-font-size:12.0pt;mso-bidi-font-family:''''TimesNewRoman'''';mso-font-kerning:1.0pt;mso-ansi-language:EN-US;mso-fareast-language:ZH-CN;mso-bidi-language:AR-SA">本论文由整理提供目标是提高医疗质量,使老年高血压患者获得最大裨益。
1中国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流行特征
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群中,年龄≥60岁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9.1%。据此患病率和2005年我国人口数推算,目前我国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达8346万,约每2个老年人中就有1人患有高血压。而且,老年高血压患病人数呈持续增加的趋势。其增加的主要原因有:(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发展。根据2000年国家卫生部公布的数据,年龄≥60岁的人群占总人口的10.45%,2003年为11.96%,2005年为13.00%。(2)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1991年全国高血压调查结果显示,年龄≥60岁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为40.4%,到2002年增加8.7%,增幅为21.5%。另有研究显示,部分城市老年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60%。
高血压是中国人群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对老年人群的健康影响尤为突出。我国队列研究显示,在相同血压水平时,伴随糖尿病、肥胖、血脂异常等其他危险因素数目的增加,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也增加;在老年高血压病例中60%~85%的患者均伴有任意1项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在调整高血压和其他危险因素后,与35~39岁年龄组相比,≥60岁人群的总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增加5.5倍。2002年全国营养调查资料显示,老年人群中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32.2%和7.6%,虽然高于全国人群的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仍处于低水平,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有效地防治老年高血压是减少老年心血管病危害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建立和逐步完善对老年高血压的诊治方案,采取有效的高血压防治措施,减少总心血管病危害,努力提高广大老年人群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是当今心血管病研究领域的重要目标。
2老年高血压的临床特点
2.1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病率高和脉压大: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收缩压、舒张压及脉压随年龄变化的趋势,显现出收缩压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而舒张压多于50~60岁之后开始下降,脉压逐渐增大。
2.2血压波动大:老年高血压患者在24h之内常见血压不稳定、波动大。要求医生不能以1次血压测量结果来判定血压是否正常,每天至少常规测量2次血压。如果发现患者有不适感,应随时监测血压。
2.3易发生性低血压:测量患者平卧10min血压和站立3min后血压,站立后血压值低于平卧位,收缩压相差>20mmHg(1mmHg=0.133kPa)和(或)舒张压相差>10mmHg,诊断为性低血压。性低血压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站立不稳,视力模糊,软弱无力等,严重时会发生大小便失禁、出汗甚至晕厥。老年人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并随年龄、神经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的增加而增多。本论文由整理提供1/3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能发生性低血压。多见于突然发生变化以后,血压突然下降。此外,老年人对血容量不足的耐受性较差,任何导致失水过多的急性病、口服液体不足以及长期卧床的患者,都容易引起性低血压。
药物引起性低血压较常见,应高度重视。容易引起性低血压的药物包括4类:(1)抗高血压药物:可使血管紧张度降低,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尤其在联合用药时,如钙通道阻滞剂(CCB)+利尿剂等。(2)镇静药物:以氯丙嗪多见。氯丙嗪除具有镇静作用外,还有抗肾上腺素作用,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另外还能使小静脉扩张,回心血量减少。(3)抗肾上腺素药物:如妥拉苏林、酚妥拉明等,作用在血管的α_肾上腺素受体上,阻断去甲肾上腺素收缩血管作用。(4)血管扩张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能直接松弛血管平滑肌。
2.4晨峰高血压现象:老年晨峰高血压是指血压从深夜的低谷水平逐渐上升,在凌晨清醒后的一段时间内迅速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称为晨峰高血压或血压晨浪bloodpressuremorningsurge)。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晨峰高血压现象比较常见。晨峰高血压幅度计算方法各异,常用的方法为06:00~10:00血压最高值和夜间血压均值之差,若收缩压晨峰值≥55mmHg,即为异常升高,有的患者可达70~80mmHg。
2.5并发症多:老年高血压并发症多且严重,包括动脉硬化、脑卒中、冠心病、心肌肥厚、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长期持久血压升高可致肾小球入球动脉硬化,肾小球纤维化、萎缩,最终导致肾功能衰竭。此外,对老年白大衣高血压和假性高血压现象目前尚无一致意见,但应当给予关注。
3老年高血压的诊断及危险评估
3.1老年高血压的诊断
3.1.1诊断标准:老年高血压是指在年龄>60岁的老年人群中,血压持续或三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若收缩压≥140mmHg及舒张压<90mmHg,则诊断为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3.1.2注意事项
(1)应结合家庭自测血压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进行诊断:家庭自测血压对于常规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评估是有益的,24hABPM对老年人群中的假性高血压、晨峰高血压及血压波动性等的评估是必需的、有效的。与诊室血压相比,家庭血压或24hABPM对预测老年高血压的预后方面意义较大。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中推荐,家庭自测血压正常上限参考值为135/85mmHg,动态血压的正常值为24h平均值<130/80mmHg,昼间平均值<135/85mmHg,夜间平均值<125/75mmHg。
(2)继发性高血压的鉴别:老年患者中内分泌性高血压,如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Cushing综合征或甲亢性高血压等,应进行鉴别。对于突发、波动性血压增高的老年患者,应考虑是否可能患有嗜铬细胞瘤,可通过血、尿儿茶酚胺检测及腹部超声或CT检查明确诊断老年患者中肾实质性高血压和动脉硬化导致的肾血管性高血压较多,应进行以下检查除外这些疾病:怀疑为肾实质性高血压时,应在初诊时对所有高血压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疑有多囊肾时,同时做腹部超声检查;测尿蛋白、红细胞和白细胞及血肌酐浓度等,了解肾小球及肾小管功能;疑为肾血管性高血压时,进行腹部血管杂音听诊;检测血浆肾素活性及肾功能;测定肾脏体积;肾动脉超声检查、增强螺旋CT、磁共振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3.2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害及临床疾病:高龄本身就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之一,因此,老年高血压患者多属高危及极高危患者。同时,在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合并的临床疾病方面,老年高血压患者具有与中青年患者不同的特点。
3.2.1危险因素:老年人收缩压随年龄的增长而上升,而舒张压在>60岁后则缓慢下降,脉压增大;Framingham研究已表明,老年高血压患者脉压与严重的靶器官损害显著相关。同时,老年患者中代谢综合征的患病率高(最高可达30~40%),而高血压与高胆固醇血症同时存在时动脉粥样硬化更易发生和发展。
3.2.2亚临床靶器官损害及并存的临床疾病
(1)心脏
老年高血压患者中,常见到舒张性心力衰竭,大多数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88%)患有高血压,血压控制不良是诱发舒张性心力衰竭的最常见因素,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的出现也加重舒张性心力衰竭的发生。同时,心房颤动在老年患者中较常见,我国学者研究显示,年龄>80岁的人群心房颤动患病率达7.5%。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和左心房增大都是心房颤动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2)血管
血管的损害以大动脉僵硬度增加为主要表现,与增高的脉压相关。老年患者的动脉硬化常表现为多支血管动脉硬化并存(颈动脉、股动脉、肾动脉I内膜中层厚度增加或有斑块),在中国,年龄>50岁的心血管病高危人群中,下肢动脉疾病发病率为25.4%。目前,颈动脉超声技术常用于检测血管损伤及更准确地危险分层,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12m/s已被用于评估中年高血压患者的主动脉功能异常,踝臂指数<0.9也提示周围血管损害。
(3)肾脏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肾血流、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肾小管功能随着年龄增加而降低,早期血肌酐可能相对正常,但eGFR或肌酐清除率有下降趋势。微量白蛋白尿异常较为常见。中晚期肾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增加且大于年轻人。
(4)脑
脑卒中常见于血压控制不佳的老年高血压患者,通过CT及MRI检查发现腔隙性脑梗死以及脑血管异常的患者>65%,此人群中左心房增大及心房颤动多见。头颅CT、MRI检查是诊断脑卒中的标准方法,通过MRI进行的无创脑血管显像可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MRI检测出的小的无症状脑梗死、微小出血及脑白质损伤的患病率随着增龄及高血压值增加而增加,并与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痴呆风险的增加相关。老年认知功能障碍至少部分与高血压有关,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可进行认知评估。
3.3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危险评估
3.1.1危险评估流程(图1)老年高血压患者
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确定危险因素
确定靶器官损害及相关临床疾病
危险分层
图1老年高血压患者危险评估流程3.1.2危险分层,见表1。表1高血压患者的危险分层《中国高血压指南(2005)》注:SBP=收缩压,DBP=舒张压;危险因素:SBP和DBP水平(1~3级);年龄:男>55岁,女>65岁;吸烟;血脂异常;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缺乏体力活动;C反应蛋白升高
4老年高血压的治疗
4.1老年高血压治疗原则和目标
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应考虑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合并心血管或非心血管疾病等综合因素,积极而平稳地进行降压治疗,通过降压控制危险因素及逆转靶器官损害,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老年高血压的目标值,JNC7和ESC/ESH2007指南指出,所有年龄患者的血压目标值都<140/90mmHg;ESC/ESH2007指南还指出,如果患者能耐受,还可以降得更低。超级秘书网
大量随机临床试验表明,对年龄>60岁高血压患者(无论是收缩/舒张期高血压或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治疗均能显著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和病死率,使老年患者获益。据SHEP、Syst_Eur、Syst_China等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临床试验的综合分析,降压治疗可使脑卒中事件下降33%,冠心病事件下降23%。一项荟萃分析表明,治疗年龄>80岁高血压患者,可以降低致死和非致死脑卒中以及心血管事件,但全因死亡率无下降。而近年来的HYVET研究年龄≥80岁、160mmHg≤收缩压<200mmHg、舒张压≤110mmHg的老年患者通过有效的治疗,使血压控制在150/80mmHg以内,结果显示,治疗组和安慰剂组比较,主要终点-致死、非致死性脑卒中及各种原因死亡均降低具有显著意义。在SHEP试验中,血压降至<150mmHg时对脑卒中的预防效果是最强的。Framingham研究中,对>65岁有心血管并发症的老年人进行了18年的随访研究,发现收缩压在140~150mmHg的患者组心血管风险最小,提示可能是老年人的合适血压水平。
老年患者舒张压应降到什么水平尚不清楚。SHEP研究认为舒张压<60mmHg时,预后不良风险增加;Framingham研究观察到J形曲线;INVEST研究同样显示了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降压治疗有J形曲线,舒张压≤60mmHg,则心血管事件增加,这是因为舒张压降得过低,会影响冠状动脉血流灌注。但Syst_Eur研究未能证实舒张压降至55mmHg有害,故究竟舒张压降至什么程度为好还需进一步研究。2007年ESC/ESH指南指出,舒张压不应低于60mmHg。
日本2004年版的高血压治疗指南中指出,考虑到生理功能的变化和并发症发生率,老年人可分为低龄老年(年龄≥65岁)、中龄老年(年龄≥75岁)和高龄老年(年龄≥85岁)。对高龄老年患者,需要充分考虑降压治疗对心血管并发症和心脑肾血流灌注的影响,设定的初始降压治疗目标可略高,但最终目标血压应<140/90mmHg。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中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目标为收缩压<150mmHg,如能耐受还可以进一步降低。主要由于老年人血压降低的难度大,特别是考虑到了老年患者的主要器官灌注需要,因此要采用逐渐达标治疗的步骤。
老年人降压治疗应当遵循个体化原则,平稳、缓慢,药物的起始剂量要小,逐渐增加剂量,需考虑到老年人易出现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性低血压,故需监测不同血压,尤其是立位血压,同时需观察有无其他的不良反应。
4.2老年高血压治疗的选择及流程
在药物治疗前或药物治疗同时均需进行非药物治疗,包括戒烟、限制饮酒(酒精<20~30g/d),肥胖者需减轻体重,限制盐的摄入(<6g/d),减少饱和脂肪酸及总脂肪的摄入,多食水果、蔬菜,有规律的有氧体力活动(步行、慢跑),每次30~40min,每周3次以上。改变生活方式的治疗有利于降压及控制心血管危险因素。
降压治疗获益主要来自血压的控制,因此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是非常重要的。老年高血压的治疗原则应当遵循高血压防治指南,但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降压药物的选择应该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特点、高血压分级和有无并发症,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需了解既往用药有利和不利的反应、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糖尿病或其他共存的疾病对降压药物疗效和耐受性的影响。药物应当选择作用持续24h的长效制剂,每日一次服药,依从性较好。
已有大量临床试验显示利尿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降压治疗的效果和益处。利尿剂可与CCB、ACEI、ARB联合应用以增强效果,但利尿剂要从小剂量开始,并且需考虑到对血钾、钠等电解质的影响,以及对糖代谢、高尿酸血症、高脂血症的不利影响。噻嗪类利尿剂可用于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心力衰竭的老年患者。
α受体阻滞剂易引起性低血压,特别是老年患者发生率更高故不宜作为老年高血压治疗的一线用药。但老年高血压合并前列腺肥大者仍可考虑应用,如特拉唑嗪等。
[摘要]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救抢救方法与改进措施。 方法 选取2006年1月~2012年2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2006年1月~2009年11月入院的患者65例为对照组,行常规未改进的急诊抢救;2009年12月~2012年2月入院的患者65例为观察组,行快速平稳降压、吸氧治疗、预防惊厥、防治脑水肿等改进抢救措施。统计改进前后急诊抢救的总有效率,比较改进后患者经抢救治疗前后的心率、血压、血钾、血糖、尿素氮、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含量水平的差异。 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9.23%(58/65),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73.85%(48/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②观察组治疗1 h、停止急诊救治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治疗1 h、停止急诊救治后心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③观察组患者急诊抢救后血钾、血糖、尿素氮、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含量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急诊抢救应以快速平稳降压为原则,同时依据患者靶器官的损伤程度制定个体化的针对治疗,并积极给予吸氧治疗等改进措施,能显著提高治疗有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关键词] 老年高血压危象;急诊抢救;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4)03(a)-0041-04
Research of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improvemen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risis
HUANG Yongmou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Zhaoqing 52602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risis first aid treatment and improvemen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risis. Methods 130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risis treated in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 City from January 2006 to February 2012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in this study. 65 patients from January 2006 to November 2009 were chosen as control group, they were treated with conventional emergency rescue; 65 patients from December 2009 to February 2012 were selected as observation group, they were treated with rapid and smooth drop in blood pressure after admission; oxygen therapy was given before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convulsions and brain edema were prevented. The total efficiency of the emergency rescue was analyzed before and after improving. The difference in levels of heart rate, blood pressure, serum potassium, glucose, urea nitrogen, white blood cell count and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were compared before and after improved emergency treatment. Results ①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89.23 % (58/65),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in control group group was 73.85 % (48/65),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②Systolic blood pressure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observation group 1 hour after treatment, after a full stop of emergency treatment were all lower than those before the treatment,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difference of heart rate in observation group among 1 hour after treatment, after a full stop of emergency treatment and before the treatmen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③The difference of serum potassium, blood sugar, urea nitrogen, white blood cell count, 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 level in observation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Providing rapid and smooth drop in blood pressure are the important treatment principles in emergency treatmen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risis. Developing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for patients based on the degree of target organ damage, giving oxygen therapy and other improvement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treatment efficiency and protect the safety of patients.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risis; Emergency treatment; Improvements
不同日期内连续3次测得血管收缩压不低于14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高于90 mm Hg的60岁以上患者,符合老年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标准[1]。老年高血压危象则指的是患者遭遇负性诱因后短时间内引发的血压急剧升高,收缩压高于200 mm Hg、舒张压高于120 mm Hg的危险现象。急诊抢救是在紧急情况下帮助挽回生命、提高后续治疗成功率的重要因素,目前关于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抢救方法还尚存争议[2],各项老年高血压危象方面的临床急诊救治与处理工作也有待完善。老年高血压危象发病急、临床病症特殊,患者常会同时遭受机体重要脏器如心脏、肾脏、脑部或视网膜等功能器官的损害[3]。所以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急诊抢救必须及时,同时还应重视患者的特殊病理或生理特点,依据不同的发病机制进行个体化治疗,尽可能降低患者病死率与致残率。本研究选择急诊抢救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同时分析其急诊抢救的改进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6年1月~2012年2月肇庆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抢救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130例为研究对象。全部研究对象收缩压均高于200 mm Hg、舒张压均高于120 mm Hg,均存在头晕头痛、恶心烦躁、胸痛心悸、呕吐多汗、视物模糊等临床症状,符合2005年《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临床高血压危象的诊断标准。2006年1月~2009年11月入院的65例患者为对照组,2009年12月~2012年2月入院的患者65例为观察组。观察组男37例,女28例;年龄60~87岁,平均(71.21±5.67)岁;病程5~32年,平均(19.82±8.01)年;急诊抢救时间30 min~6.5 h,平均(2.28±1.01)h;高血压危象的诱因:情绪激动因素12例,未按时服药因素25例,天气因素9例,饮食因素3例,劳累因素13例,其他3例。对照组男35例,女30例;年龄62~85岁,平均(68.79±6.02)岁;病程6~31年,平均(20.01±7.75)年;急诊抢救时间28 min~6.5 h,平均(2.34±0.98)h;高血压危象的诱因:情绪激动因素10例,未按时服药因素26例,天气因素10例,饮食因素1例,劳累因素12例,其他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急诊抢救时间与发病诱因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急诊抢救方法与改进措施
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未改进的急诊抢救;观察组患者入院后行快速平稳降压、吸氧治疗、预防惊厥、防治脑水肿等改进抢救措施。急诊接诊后患者取半卧位安静休息,首先询问高血压史,尽快明确高血压病史与血压上升程度的相关性。患者转入监护室后,保持其呼吸通畅并给予常规面罩吸氧与心电监护,维持血氧饱和度高于95%。迅速为患者建立1条或多条静脉通道,同时行血压与心率的连续测量,测量间隔为5 min。准确测量患者血压,详细询问患者降压药的应用情况,了解其日常血压控制状况。另外,要尽早对患者行快速的体格与血液生化检查,仔细判断靶器官的受损情况;还要应用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详细检查是否合并心绞痛、心肌梗死与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系统病变。
全部患者的救治均以静脉滴注降压药为主,静滴速度由静脉泵控制,如有需要可辅以口服或舌下含服给药。针对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降压目标:常规降压目标为
单纯高血压危象、合并急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及肺水肿的老年患者应用硝酸甘油静滴降压,若需口服给药或舌下含服则选用卡托普利片降压;治疗时依据患者血压实时测量值调整给药剂量,硝酸甘油的剂量范围为5~20 mg的药物溶于100~250 mL的生理盐水中,滴注速度为4~25 μg/min,卡托普利的选用范围为25~50 mg。合并脑出血或肾病终末阶段的患者:将12.5 mg乌拉地尔稀释在适当体积的生理盐水中后静脉推注,再以25 mg的剂量溶于适量生理盐水中静滴;合并脑梗的患者:选用5 mg尼卡地平溶于适量生理盐水中静滴;合并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应首先在15~30 min内使血压下降至正常水平,然后选用合适剂量与浓度的乌拉地尔、尼卡地平或硝普钠(避光)静滴。给药0.5 h后每隔10~15 min测量1次患者血压,尽量确保全部患者于治疗1 h内动脉血压的平稳下降,且下降范围在20%~25%。患者接受治疗2~6 h后,当其收缩压稳定降至140 mm Hg左右,舒张压稳定下降至90 mm Hg左右时,撤去静脉给药系统,维持口服给药治疗。此时的口服降压药种类与剂量的选用可参照患者平日里经常服用的降压药和给药剂量,帮助实现初始治疗24~48 h后的正常血压水平的恢复。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呼吸困难者行气管插管辅助患者呼吸;出现颅内压的显著上升时,及时给予20%浓度的甘露醇快速静滴;出现惊厥则给予苯巴比妥钠或合理剂量的安定镇静。救治同时观察记录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动态变化,实施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3 疗效判定与观察指标
选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制定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治疗后,患者收缩压降低≥40 mm Hg,舒张压降低≥20 mm Hg为显效;有效:治疗后,患者收缩压降低≥15 mm Hg,舒张压降低≥7.5 mm Hg;无效:治疗后,患者收缩压降低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软件SPSS 13.0对数据进行分析,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重复测量的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改进前后急诊救治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应用改进后的急诊救治方法,抢救结束后平均血压均有所下降。其中44例老年患者治疗后平均血压值较治疗前有较大幅度下降,达到显效标准;14例患者血压下降趋势达到有效标准。治疗总有效58例,总有效率为89.23%;急诊救治无效例数7例,治疗无效率10.77%。对照组患者急诊救治总有效率为73.85%(48/65),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改进前后急诊救治效果的比较[n(%)]
2.2 急诊救治前后观察组患者血压与心率变化
观察组患者治疗1 h后收缩压与舒张压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停止急诊救治后,收缩压与舒张压较治疗前均有大幅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患者治疗1 h后心率随着血压的降低而出现加快现象,停止急救治疗后心率加快现象消失,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急诊救治前后观察组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情况(x±s)
注:P1表示治疗1 h后与治疗前各指标比较的统计学结果;P2表示停止急诊救治后与治疗前各指标比较的统计学结果;1 mm Hg = 0.133 kPa
2.3 急诊救治前后观察组患者血常规、血液生化与肝功能的检查结果
观察组患者急诊抢救后血钾、血糖、尿素氮、白细胞计数、谷丙转氨酶含量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表3 急诊救治前后患者血常规、血液生化与肝功能变化的比较(x±s)
2.4 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在急诊抢救过程中,有10例老年患者出现口干、面赤症状,另有5例患者用药1 d后仍伴随头晕头痛体征,但能耐受,无需停药或降低给药剂量;3例出现脑部供血不足,对症处理后症状减轻。
3 讨论
3.1 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抢救原则
老年高血压危象的发病急,病情凶险临床总死亡率高。该病发病原因复杂,症状多样,常伴随多种靶器官不同程度的不可逆性损害[4]。对于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来说,急诊抢救若不及时,则这种不可逆性损害极有可能累及到其他重要的功能器,提高患者死亡风险[5]。已有众多文献研究指出,急诊降压抢救能明显降低老年高血压危险病死率,降低患者继发心脑血管系统疾病风险,对其预后与疾病恢复具有重要意义[6]。对于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诊抢救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盲目地迅速降压。这是因为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动脉血压在短时间内下降过快、下降幅度过大时,极易刺激血栓形成,引发脑部缺血等负面效应。所以,急诊抢救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时,应充分依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按照其临床特点选取适当的降压速率、合理的降压药应用时间,以保证尽早尽快的将血压把控在合理范围内,降低患者死亡风险。本研究遵循了以上降压原则,依据患者血压动态变化情况,适时调整降压药的给药剂量。同时还参考患者不同靶器官的损害程度,选取适当种类的降压药物,制定了恰当的降压目标与血压控制标准。
3.2老年高血压危象急诊抢救的改进措施
降压药种类选择的改进:临床治疗老年高血压危象时,常首先考虑选取符合患者具体情况的降压药物静脉滴注[7]。这是由于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发病急剧,病情凶猛,口服给药途径难以及时达到降压目的,增加患者病情进展风险[8]。本研究在急诊抢救老年高血压危象时,仍遵循了以上治疗法则,优先考虑静滴降压药物。但本文的改进措施为:参照患者不同靶器官的损害,选取不同的降压药静滴;同时依据患者血压降低的实际状况,选取不同的给药剂量。这种改进措施实现了患者血压的平稳下降,达到降压目标的同时降低了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降压目标的改进:高血压危象的初始抢救降压目标常设定为恢复患者正常血压[9-10],本研究制定的目标与以往不同。本研究在抢救临床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时,初始目标定为患者血压的平稳控制,逐步实现血压的稳定下降。这种降压目标的设定,是为了更好的调控降压速度与范围,降低患者死亡率,尽最大可能地避免或降低靶器官的损害。
急诊救治流程的改进:本研究选取的65例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其急诊抢救流程均得到了规范化管理。全部研究对象在急诊抢救同时,加强了吸氧治疗,极大程度地发挥了氧疗对救治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急诊抢救高血压危象患者时,脑组织会随着血压的下降而急需氧气供应[11-13],缺氧环境极易导致脑组织不能耐受,引发并发症甚至死亡[14-17]。本文研究资料表明,经过规范化的急诊抢救治疗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显著降低的同时,患者的不良症状也获得了缓解,该结果就证实了吸氧治疗的不可或缺性。
[参考文献]
[1] 陆惠华.关注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的新进展新理念[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9(5):5-6.
[2] 任慧琴,乔着意,王梅,等.56例老老年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急救治疗体会[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12,34(24):2452-2455.
[3] Marik PE,Varon J. Hypertensive crises:challenges and management [J]. Chest,2007,131(6):1949-1962.
[4] Hebert CJ,Vidt DG. Hypertensive crises [J]. Primary care,2008,35(3):475-487.
[5] Aggarwal M,Khan IA. Hypertensive crises:hypertensive emergencies and urgencies [J]. Cardiol Clin,2006,24(1):135-146.
[6] Backett NS,Peters R,Fletcher AE,et 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on in patients 80 years of age or older [J]. N Engl J Med,2008,358(18):1887-1898.
[7] 陈颖芳.高血压危象32例急救治疗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4):315-316.
[8] Feldstein C. Management of hypertensive crises [J]. Am J Ther,2007,14(2):135-139.
[9] 孙丽华.43例高血压危象患者的急救治疗体会[J].当代医学,2012,18(11):91-92.
[10] 邱男.老年高血压危象的急救体会[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1,11(6):76-77.
[11] 林东杰,叶鹏.高血压危象患者中,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活化、血栓形成和纤维蛋白溶解的实验研究[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10):946.
[12] 王梅,李宁,乔着意,等.救治老年人高血压危象患者83例临床体会[J].重庆医学,2010,39(8):976-977.
[13] 张忠南,卜明强,王玉,等.乌拉地尔治疗高血压危象60例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3, 10(30):104-106,109.
[14] 何子祥.高血压危象的诊断和降压药物的合理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5(34):67-68.
[15] 李伟安.急诊高血压危象的临床诊治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15):1674-1675.
[16] 张红,岳瑞华,沈钧乐.静脉泵入地尔硫卓治疗高血压危象30例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09,38(11)1402,1409.
关键词:高血压;健康管理;培训基地;教学经验
为了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培训效果,充分展示社区医生、护士、防保人员在高血压病管理中的作用,本单位作为中国社区卫生协会的培训基地举办了一期“社区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适宜技术培训班”,利用本单位的医务人员为主对社区同行进行授课,对授课内容和形式进行改革,探索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模式,现将主要情况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培训班为期4天,有来自天津、吉林、福建、江西、武汉、宁夏、北京7个省份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全科医生、社区护士等共41人参加了培训。
二、课程设计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但是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非常低。而社区是高血压患者防治的主战场,社区医务人员肩负着高血压防控的重任,因此,提高他们对高血压的管理知识和技能显得尤为重要。在课程设计时,我们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备课,课程包括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的规范流程与案例分析、继发性高血压的社区诊治、高血压患者伴血脂异常的防治、妊娠高血压患者社区管理、高血压患者合理用药、高血压健康管理全科团队服务;为了突出中医特色,安排了高血压患者中医体质辨识、治疗高血压中成药合理使用、高血压耳穴治疗、社区慢病患者中医健康管理实践与探讨;为了发挥信息化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聘请外单位专家讲授了信息化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以及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进行绩效考核管理等内容。
三、师资安排
为了办好这次培训班,体现“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理念,突出社区实践经验交流的特点,在前期筹备过程中广泛发动本中心医务人员申报,经过三轮试讲和筛选,最终确定师资人选。本次培训班共安排12名师资进行授课,其中9名讲师为在社区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社区全科医生,另外3名是社区卫生管理专家和三级医院专家。
四、授课形式
本次培训班采取了分组讨论、集中示教、现场观摩等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让教师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充分交流互动。在培训中以问题为基础、以需求为导向,强化知识和技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活跃学习氛围,使学员在快乐中学习。为了加强各学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将学员分为6个小组,设立小组长,以积分形式评选优秀小组,促进学员积极参加答题和互动等活动。培训班上学员们积极讨论,踊跃发言,最终评出2个优秀小组。为方便联系建立了培训班QQ群,促进经验分享、互相提高。
五、培训效果
1.学员的培训效果。培训班共41人参加培训并考试,培训前最低分为55分,最高分为95分,平均分83.65分。通过4天的学习,学员的成绩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最低分为80分,最高分100分,平均分为91.17分。培训后成绩大幅度提升(具体数据见表1、表2)。2.学员对师资及课程的评价。本次培训班在课程总体满意度、师资总体满意度、个人仪表、普通话、表达能力、亲和力、互动交流、主题明确、内容完整、课件设计、内容实用、疑问解决、再次听课等11个方面设计了调查表,在每堂课结束以后进行评价并提交,12次课的平均评分结果见表3。总体结果显示,学员对课程和师资的评价都较高,均在9.6分以上,在普通话、表达能力、互动交流、课件设计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从而提高师资总体满意度。
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向
1.加强对学员层次和需求的了解。此次参加培训的学员大多为具有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社区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对于能够指导实际工作的、可操作性的适宜技术关注度高,应多增加这方面的内容。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既往的学习工作背景的差异,每个学员的对高血压知识掌握的程度有一定差异,所以对于讲师来说,要做到各个层面均能顾及,紧紧围绕高血压管理规范开展培训,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提升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2.讲师的授课技巧有待提高。由于大部分讲师都是首次对外单位的同行授课,讲课经验有限,尽管讲师们都做了3次以上的师资试讲,反复修改课件,查阅相关资料,仍然不能完全掌控所讲的内容。因此,讲师需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加强授课技能和临场应变能力,在回答学员的提问、培训时间的掌控、授课技巧以及课堂氛围的调节等方面,都需要通过多次的培训和演练来提升。3.及时总结培训经验。通过培训班的实施,增强了社区全科医生对外授课的信心和技巧,激发了全科医生参与教学培训工作的热情,为建立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作为刚开展社区培训的基地,还需要及时总结和分析培训中的问题和经验,有针对性加强课程设计和培训技巧。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我国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的深入和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对社区全科医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需要利用培训基地的平台,在继续教育对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组织社区医务人员互教互学、充分交流,加深对知识和技能对掌握,建立社区人培养社区人的模式,使受训者能够真正学有所获。
参考文献
[1]郭惠平.开展继续医学教育管理各类培训实施体会[J].中国水电医学,2008(1):52-53
[2]杜静,朱继红,李红.关于完善我国全科医生继续教育的建议[J].继续医学教育,2014(8):1-3
[3]秦怀金,陈博文编著.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1
[4]肖纯怡,程晓明.全科医生队伍建设与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3,6(8):642-644
资料与方法
通过在10个社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其中筛选出的523例确诊冠心病患者进行登记,实施管理。由医务人员定期(间隔1~3个月)进行血压,心电图检测、血糖监测及饮食、运动指导。实施两年半后,比较管理前后病人血压、心电图、血糖监测、运动、用药行为及体质指数、腰围、臀围、血压、血脂等指标的变化。与管理前相比,两年半后进行个案管理的病人在规律服药(干预前90.6%,干预后97.1%)、血糖(干预前70.5%,干预后80.7%)、血脂(干预前63.2%,干预后74.5%)有显著改善。
社区居民遵医行为差和、高血脂、高血糖是影响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实施合理完善的社区护理干预,对增加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患者住院次数十分重要。
健康管理
合理膳食:①限制饮酒。WHO对酒的建议是越少越好;②减少钠盐摄入。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宜>6g;③建议食物以多样谷类为主,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以增加纤维素的摄入。在社区范围内,以宣传教育方式指导广大人群从最基本的“食”做起,对于预防老年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力活动:对所有患者应常规进行医学评估和运动评估,制订个体化的运动计划,运动方式以有氧运动为主,每次至少进行10分钟。运动锻炼作为冠心病生活方式治疗和综合心脏康复计划的核心内容,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社区医务人员应定期随访并监测患者体力活动的进展和反应。
戒烟:应尽一切可能鼓励吸烟患者戒除主动吸烟,避免被动吸烟,戒烟是冠心病最有力的干预方法,是性价比极高的生活方式改良,推荐在每次随访时均要询问戒烟情况、劝告戒烟,提供具体的戒烟流程,帮助制定戒烟计划。
压力管理:心理应激会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诱发高血压、脂肪代谢紊乱以及血小板反应性升高,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
控制体重:研究显示体重指数与冠心病发病率呈正相关。初始目标是6个月内减少基线体重的10%,目标将体重指数控制在18.5~24.9kg/m2,女性腰围<89cm,男性腰围<102cm。
调脂治疗:对于高血压患者血脂控制的目标水平是LDL-C<100mg/dl,对于极高危患者,应将LDL-C降至70mg/dl以下。有研究表明,单纯饮食和运动可降低血胆固醇7%~15%,其下降的幅度与原来的生活方式有关。在社区范围内定期检测空腹血脂水平,在高危人群中联合应用他汀类药物可明显降低冠心病发病率及死亡率。
控制血压:唐新华的研究证实在社区内进行健康教育可迅速提高高血压三率及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心血管急性事件明显下降。故在社区范围内增大对高血压的宣传力度和加强血压监测管理对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有很大作用在中国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协会组的研究揭示了血压的干预治疗可有效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对于血压>140/90mmHg(或糖尿病、慢性肾脏病血压高于130/80mmHg)的患者,只要能够耐受都应进行药物降压治疗,并按照上述要求做治疗性生活方式修正。
糖尿病护理:对于糖代谢异常的患者,其目标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建议通过生活方式改变或药物治疗使糖化血红蛋白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并定期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
讨 论
老年人冠心病携带健康档案信息卡,一旦发生意外,急救人员就会根据卡上提供的信息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抢救,再转送至医院,这就为挽救生命增加一线希望[3]。
总之,通过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有计划地进行康复指导、预防保健工作,也有利于社区内特殊人群科学的护理、心理咨询、健康教育等。社区居民应经常检查血压、心率、血脂、血糖、体重、生活方式达标情况,与医生配合调整用药剂量,使其均达到正常水平。这可以明显减缓老年人冠心病的发展进程,从而提高老年人冠心病的生存质量,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徐峥.浅谈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的体会,2009,9,164-1.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专科医院拥有心血管专用床位200张,设有冠心病科,起搏电生理科,高血压科,心外科,干部心血管一科和二科,新疆起搏介入诊疗中心及心血管中心监护病房,心功能科,心脏超声诊断科,共有医护人员140多名。教授15人,副教授12人,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5人。该科的马忆通和黄定主任是新疆著名的心血管专家,在他们的严格要求下科室学习气氛浓郁而略带紧张,每个人都利用业余时间不断的学习、自考,参加全国各地举办的专题讲座,两位专家也不停的向大家汇报国内外心血管的最新技术和理论,感觉每个人都在拼命的学习。我有幸于在此科室学习,并学到了不少的知识。
心血管专科医院是集医疗,教学,科研一体的医院,技术力量雄厚,具有资深技术高超的著名专家及一批拥有丰富临床经验及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在国内外居领先水平,心血管专业诊疗设备先进,齐全,拥有国际先进的innovXX心血管专用数字造影机,sonos5500多功能彩色超声诊断仪,marguette红导电生理仪,stockert射频消融仪及抢救设备。
心血管专科医院能完成心血管专业的急、难、疑病症的诊治。目前已开展急诊及常规经皮冠状动脉内成型术,非开胸的先心病介入封堵术如:(房缺,室缺,动脉导管未闭)心脏瓣膜狭窄经皮球囊扩张术,起搏器植入术(单腔,双腔,三腔起搏及icd),射频消融术,(治疗快速心率失常)属国内先进水平。心包开窗术,先心病外科修补术,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居全疆首位。在高血压的诊治方面,已加入世界高血压联盟并与国际接轨,其诊疗水平已达国内先进水平。
在介入室学习,我感到很荣幸。带教老师对我是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刚到一个新科室很陌生。我的带教老师详细的给我介绍了环境,工作人员和工作流程,药品物品摆放的位置,让我更快的熟悉环境。每天早上,介入室的护士们都会主动提前30分钟到岗,手术患者日渐增多,她们工作人员少,每天的工作量都很大,但她们分工合作,团结协作,使患者在手术期间得到最满意的护理。我所在的三个月,没有一个病员投诉,看到的都是挂满墙壁的锦旗。科室领导很注重业务学习,会经常组织大家参加各种讲座。也会由科室经验丰富的医师给大家讲解介入的并发症及预防,处理。使得她们在工作中表现出灵敏、镇定和训练有素。私下她们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遇到新问题大家一起讨论学习新知识。在带教老师的指导和自己的努力下我已经有能力处理一些手术过程中出现的紧急情况。
关键词难治性口腔溃疡,药学监护,临床药师
1病例摘要
患者男性,66岁。主因“发作性胸闷、憋气5年余,加重5个月”入院。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憋气,伴有上腹部不适,每日发作2~3次,每次持续数10~60s,休息片刻可自行缓解,未予重视。2014年10月13日患者因胸闷、憋气症状加重,伴胸痛入院,诊断为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并于2014年10月16日行冠脉造影+支架植入术,于LCX植入2枚,于LAD中段支架1枚,于LM-LAD近端支架1枚,再于LAD近段植入支架1枚。术后恢复良好出院。5月前患者于凌晨3点睡眠中出现胸前区胀痛,无胸闷、憋气,无恶心、反酸、烧心,无肩背部放射痛,自服“硝酸甘油”1片,休息后好转,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发作。本次为求进一步诊治来本院住院治疗。既往“高血压”病史10余年,血压最高达200/100mmHg,平素服用“拜新同”、“洛汀新”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在140~150/80~90mmHg左右;“脑梗死”病史1年余。20年前行“胆囊切除术”。自述过敏体质,对“磺胺类药物、青霉素及倍他乐克”过敏,对牛、羊肉及鱼虾类食物过敏。
2临床治疗过程分析
患者本次入院后体格检查发现多发口腔溃疡,询问患者病史,患者自一年前行支架术出院后反复出现口腔溃疡、肛周溃疡,严重时每日仅能进流质饮食,每2个月至当地卫生室给予“克林霉素、甲硝唑”等输液治疗,治疗后溃疡疼痛较前减轻,但仍反复发作,持续至今。患者入院时口腔溃疡情况见图1。入院后化验风湿病免疫系列显示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阳性,其余皆阴性。结合患者病史、查体及化验检查,不支持风湿免疫病。白细胞总数正常,且抗菌药物对溃疡的效果不明显。临床药师结合患者病史及溃疡表现,高度怀疑该反复发作的口腔溃疡是由药物引起的。患者3年前开始服用硝苯地平片控制血压。2年前入院治疗后坚持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瑞舒伐他汀片、富马酸比索洛尔片、盐酸贝那普利片、硝苯地平控释片等药物治疗。通过文献查阅并与医师协商,采取排除法来确定造成患者溃疡的药物。与患者病情相关性较大且应用时间长的硝苯地平控释片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都有过导致口腔溃疡的报道[3,4],更可能是引起难治性溃疡的原因。患者本次因冠心病入院,择期冠脉造影提示,虽无严重病变,但术中曾行扩张治疗,应该继续服用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且考虑患者经济情况,不宜将氯吡格雷替换为替格瑞洛。因此先保留氯吡格雷医嘱不变,停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改为ACEI+利尿剂的降压方案,并给予口腔溃疡散对症治疗后,患者溃疡好转,继续治疗3d,患者出院。
3讨论
3.1怀疑药物的确定
临床药师通过查阅文献,临床上多种药物均会引起难治性口腔溃疡,主要包括:一些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氨苄青霉素;抗结核药物如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作用于消化系统的药物如奥美拉唑、西咪替丁等;抗肿瘤药物如甲氨蝶呤、卡培他滨等[5,6]。此外有文献指出,硝酸酯类药物也会引起口腔溃疡。患者有心绞痛病史,通常通过舌下含服硝酸甘油进行缓解,但考虑到患者并未长时间规律应用硝酸甘油而偶尔服用控制病情,因此不将硝酸甘油定为怀疑药物[7]。文献中同时提到甲硝唑也可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7],患者治疗溃疡过程中给予甲硝唑的抗菌处理,考虑到此药物并未对症,并且有加重患者口腔溃疡的危险,并未再给予甲硝唑。综合分析后将硝苯地平控释片与氯吡格雷片列为引起口腔溃疡的怀疑药物,并利用排除法进行确认。硝苯地平为二氢吡啶类钙离子拮抗剂,其重要作用机制是选择性作用于外周小动脉,抑制平滑肌对钙离子的摄取,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从而使血压降低。常见副反应为头痛、头晕、面部潮红及双踝部水肿,而致口腔溃疡极少见。本例患者长期应用拜耳医药生产的硝苯地平控释片(产品批号为BJ25563),停用后经服维生素B2及口腔溃疡散外用治疗后,临床症状很快改善,并未再发作,因此也印证了硝苯地平是导致患者出现难治性口腔溃疡的药物。根据我国不良反应的因果关系评价方法对此病例进行分析,患者反复出现口腔溃疡的时间与患者长期应用硝苯地平控释片的时间相吻合,也有该药物导致此类不良反应的类似报道,停用硝苯地平控释片后,患者溃疡的症状好转并未再次复发,并且已排除原患疾病等其他因素的影响,可以确定此不良反应是由硝苯地平控释片引起,关联性评价应为肯定。对于硝苯地平造成口腔溃疡的机制目前暂不明确,临床药师推测,可能是由于硝苯地平本身能够造成牙龈肿痛,加之患者自身过敏体质和平日较少进行口腔清洁综合作用的结果。
3.2口腔溃疡的处理
临床处理此类问题的经验比较欠缺,主要需要针对几个方面进行处理:①通过病史和用药分析确定可疑药物并采用一系列方法进行确认。②立即停用导致难治性溃疡的药品,并给予对症的药物缓解,每日多次以0.2%洗泌太含漱液含嗽,局部以去炎松尿素软膏涂擦,唇红结痴者以呋喃西林液湿敷[8]。③可选用抗组织胺药,如息斯敏10mg/d口服,或扑尔敏4mg/次,3次/d口服;早期足量,短程给予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10mg加入糖盐水500ml静脉滴注连续3d,或强的松5~10mg/次,3次/d口服[9]。④患者吞咽困难,给予高能量、高蛋白的流质饮食,嘱咐患者多饮水,保证电解质平衡。
3.3降压药物的更换和药学监护
停用硝苯地平后增加利尿药吲达帕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推荐用药中包括利尿剂如吲达帕胺,尤其适用于老年和高龄老年高血压、单独收缩期高血压或伴心力衰竭患者,也是难治性高血压的基础药物之一[10]。对患者如何服用吲达帕胺进行指导,并嘱其2周后复查血钾、血钠并长期监测电解质。同时服用贝那普利、吲达帕胺和比索洛尔对血压均有影响,注意监测血压变化,在早上8点和下午4点各测定1次血压,维持血压稳定。
3.4患者用药教育
药物的正确使用在临床诊疗过程中至关重要,临床药师应就使用药物的注意事项与医师进行细致沟通,并对患者使用的口服药物进行用药教育,以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同时教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一天多次对口腔进行清洁,保证口腔清洁,更好地避免溃疡的反复。
4小结
1心力衰竭治疗的历史沿革
从上世纪50年代起,心力衰竭的治疗方向主要针对血流动力学异常,包括应用洋地黄增强心肌收缩力、利尿剂改善水肿状态及血管扩张剂降低心脏前后负荷。上述“强心、利尿、扩血管”方案有着良好的短期效应,是心力衰竭治疗历史上的突破成就。在此基础上,70年代末又发展了兼有外周血管扩张作用的正性松弛药包括β受体激动剂和磷酸二酯酶抑制剂,然而结果却表明这类药物虽在短期内可产生即刻的血流动力学效应,但长期治疗时却增加病死率和心力衰竭发生率,某些药物还导致心律失常和猝死增加。随着研究的进展及对心力衰竭疾病认识的深入,90年代以来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式已有重大的转变,从旨在改善短期血流动力学状态转变为长期的修复性策略,以改变衰竭心脏的生物学性质;从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转变为神经内分泌抑制剂,并积极应用非药物的器械治疗。心力衰竭的治疗目标不仅仅是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针对心肌重构的机制,防止和延缓心肌重构的发展,从而降低心力衰竭患者的住院率和死亡率。
2心力衰竭治疗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标准或常规药物治疗包括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为了更有效地治疗心力衰竭、逆转心脏重构、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新型药物研究也在不断深入探索中。近几年,已有若干新药相继问世,并进行了众多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为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在新出版的各国指南中,有些新型抗心力衰竭药物得到指南推荐,应用于临床;有些则正在积累更多证据、有些药物虽经临床验证,但仍获指南推荐。
2.1已获指南推荐治疗药物:
2.1.1伊伐布雷定:一种选择性If通道抑制剂,通过与窦房结If通道蛋白结合减慢电冲动发放频率从而降低心率。由于心率减缓,舒张期延长,冠脉血流量增加,可产生抗心绞痛和改善心肌缺血的作用。SHIFT研究显示,伊伐布雷定组的一级终点事件、死亡率及再住院率均较安慰剂组显著降低,且严重不良反应少,该研究首次证实加强心率控制可使心力衰竭患者获益。该药适用于窦性心律的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使用了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已达到推荐剂量或最大耐受剂量,心率仍然≥70次/分,并持续有症状(NYHA Ⅱ~Ⅳ级),可加用伊伐布雷定(Ⅱa类,B级)。不能耐受β受体阻滞剂、心率≥70次/分的有症状患者,也可代之使用伊伐布雷定(Ⅱb类,C级)。
2.1.2奈西立肽:又称重组人B型利钠肽,是一种近年刚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的血管扩张剂,属内源性激素物质,与人体内产生的BNP完全相同。奈西立肽通过与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上的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结合,使第二信使cGMP水平升高而发挥其生理学效应。奈西立肽可扩张静脉和动脉从而降低前、后负荷,在无直接正性肌力作用情况下增加心输出量;同时可促进钠的排泄,有一定的利尿作用;抑制RAAS和交感神经系统,阻滞急性心力衰竭演变中的恶性循环。推荐用法及剂量首剂2μg/kg静注,继以0.01μg/(kg・min)静滴维持,根据血压和症状调整用量,维持收缩压在110mmHg以上。
2.1.3左西孟旦:作为钙增敏剂通过不同于传统的正性肌力药物的作用机制改善心功能,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不增加细胞内钙浓度、心率和心肌氧耗,对心肌氧供需失衡而需要正性肌力药物支持的患者有益。通过结合于心肌细胞上的肌钙蛋白C促进心肌收缩,还通过介导ATP敏感的钾通道而发挥血管舒张作用和轻度抑制磷酸二酯酶的效应。其正性肌力作用独立于β肾上腺素能刺激,可用于正接受β受体阻滞剂治疗的患者。左西孟旦不易导致恶性心律失常,不影响心室舒张功能,不增加患者远期死亡率。左西孟旦推荐用法及剂量为10分钟内给予12μg/kg负荷量,继之以0.1μg/(kg・min)维持,剂量调整范围0.05~0.2μg/(kg・min)。对于收缩压
2.1.4托伐普坦:选择性精氨酸血管加压素V2受体拮抗剂,能阻止精氨酸血管加压素与肾单位远端的V2受体结合,产生排水利尿作用而无电解质丧失。在心力衰竭模型中,托伐普坦只表现出排水利尿作用,不激活交感神经和RAAS系统,显著降低心脏前负荷,而对后负荷和肾功能无影响。推荐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常规利尿剂治疗效果不佳、有低钠血症或有肾功能损害倾向患者,可显著改善充血相关症状,且无明显短期和长期不良反应。EVEREST结果显示,该药可快速有效降低体重,并在整个研究期维持肾功能正常,对长期死亡率和心力衰竭相关患病率无明显不良影响。对心力衰竭伴低钠的患者能降低心血管病所致死亡率。建议剂量为15mg/d开始,疗效欠佳者逐渐加量为30mg/d,最大至60mg/d。
2.2未被指南推荐的新药或标志物
2.2.1阿利吉仑:选择性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仑作用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初始环节,阻断血管紧张素原裂解为血管紧张素Ⅰ,能显著而持久地降低血浆肾素活性,降低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Ⅱ的水平,扩张血管。在心力衰竭治疗中,阿利吉仑是否有类似ACEI或ARB的作用,目前仍缺乏证据有待探讨,目前不推荐其作为ACEI/ARB的替代物使用。最近发表的ASTRONAUT研究显示经住院治疗稳定的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一周于心力衰竭用药基础上加用阿利吉仑,结果显示6个月时主要研究终点包括心血管事件、死亡或再住院率没有显著性差异;12个月时结果也无明显不同。
2.2.2松弛素:一种双链蛋白质,其结构特征与胰岛素类似,心脏和血管是其靶器官。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房和心室肌中,松弛素可持续高表达,循环血中松弛素的水平与心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松弛素作用机制主要包括通过加强NO依赖的舒张效应降低血管张力从而拮抗几种缩血管物质的作用;通过其中枢效应影响机体的摄水以及其对肾功能的调节作用维持血容量平衡;参与脉管系统的重塑。动物及临床研究表明它可产生有益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和肾脏效应,主要得益于其血管扩张作用,因而在急性心力衰竭中可能发挥治疗作用。pre_RELAX_AHF研究表明松弛素可有效地改善症状和临床预后,且不良反应或副作用与安慰剂组无显著差异。RELAX_AHF研究显示在急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与安慰剂组相比,松弛素可缓解呼吸困难,改善其他临床转归,但对再次住院无影响。治疗180天后死亡率风险降低37%,两组患者所有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其类型基本类似。
2.2.3他汀类:两项最近的试验评估了他汀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均为中性结果,目前不推荐此类药用于治疗心力衰竭。但如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病因或基础疾病为冠心病,或伴其他状况而需要常规和长期应用他汀类药,仍是可以的。
3心力衰竭治疗的瓶颈与突破的尝试展望
从目前来看,尽管各种新型药物相关研究结果不断发表,但除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以外,至今尚无突破性进展。如何寻找心力衰竭治疗的新靶点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祖国传统医学在治疗心力衰竭方面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并且疗效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符合我国国情和现状。2013年9月我们在JACC发表了对已上市中药芪苈强心胶囊进行的国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该研究以NT_proBNP水平为主要指标评估芪苈强心胶囊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结果表明在标准抗心力衰竭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芪苈强心胶囊可显著降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NT_proBNP水平,同时可降低复合终点事件,改善生活质量和心功能,提高LVEF和6MWD。同时证明联合治疗安全。该研究受到国外同行高度关注,这为今后我国开展中药以死亡率为主要终点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起到了示范作用。
〔专家简介〕李新立,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心内科常务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江苏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自然基金大项目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专家。
中华心血管病分会心力衰竭专业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国高血压联盟常委、江苏省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委员兼心衰学组组长。“2007中国心力衰竭诊治指南”写作专家和专家组成员。中国“心肌炎和心肌病诊疗建议”和“肺动脉高压诊疗建议”专家组成员。中国“β_受体阻滞剂专家共识”写作专家和专家组成员。2010年中国高血压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及写作专家。2009年中国急性心力衰竭诊治指南”写作专家和专家组成员。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专家组成员。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中华高血压杂志、临床心血管病杂志、心脑血管病防治、南京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of Cardiology Therapy等杂志编委。Hypertension特约审稿专家。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教材“心血管病学”编委。
1996~2000年曾在英国格拉斯哥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做博士后研究。2004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附属医院心脏科做访问学者。
业精于勤,敢于创新,引领心血管学术领域前沿
在从医的35年里,作为心外科大夫,胡盛寿秉承把病人生命看做高于一切的职业精神,完成各类心脏手术3,000余例,率先开展了国内首例非体外循环下心脏跳动下的CABG、世界首例胸腔镜辅助下的CABG和经皮杂交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等新的微创术式,建立了亚洲首个一站式杂交手术室,并在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学术会议和杂志上发出了中国人的声音。他获得了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科研成果奖励。
胡盛寿还积极把自己的学术理念传递给青年的心血管外科医师,培养了10名博士后、50名博士等专业人才。
正是在胡盛寿的带动下,医院同仁们开展了复杂先心病无血手术、主动脉复合手术等新技术,治疗“别人治不了”的疑难重症,挽救了众多患者生命。
把群众放心上,敢于碰硬,为病人提供优质安全便捷经济的医疗服务
如何让病人安心享受一流的服务,是胡盛寿的最大心愿。
在实践中,胡盛寿敢于碰硬,从开展电话预约、建立疑难病会诊中心和胸痛中心等方法改善服务流程,推行医疗工作病房主任负责制和学科发展中心主任负责制“双轨制”,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完善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保证患者获得便捷安全的医疗服务。他还通过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耗材管理电子系统及节血工作,想方设法降低患者医疗费用。在卫生部2010年度北京地区三甲医院评比中,心脏内外科两项主要手术均达到质量与费用之比最优,为患者提供了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抓预防,勇开拓,让民众少得病
心血管疾病是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医疗费用的慢性疾病。胡盛寿以宽广的胸怀和大视野致力于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亲自参与防治规划与策略的编制,奔波在全国各地项目试点省市。在他的积极推动下,已构建了覆盖22个省市的2,500余家社区中心,管理300万人的高血压防控网络,出版了《中国心血管病报告》和《高血压防治基层实用指南》等指南,建立了北京市社区心血管疾病“前筛基地”“后疗基地”“健教基地”,为提高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能力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