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

初中汉语言文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汉语言文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汉语言文学

第1篇: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

汉语言文学严格来讲是一种文学载体,它不仅承载着传统文化,而且有民族意识的时代烙印,汉语言文学可以拓展人的知识面,增强人的文化素质,在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初中汉语言文学的教学。

【关键词】

初中 汉语言文学 教学

汉语言文学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的教学宗旨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汉语言文学教育者要高瞻远瞩,重视汉语言文学对学生的影响,建立完整的语言教学体系,注重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汉语言文学在传统意义上是一种人文学科,以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为载体,承载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新时代下的人文关怀。汉语言文学发展与中国的特定时代的发展相结合,所以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受到了人们的摒弃,但客观现实要求教师注重学生的精神导向,健全学生道德品格。人们对汉语言文学的价值评价发生了质的转变,由经济效益的计量转变为对社会效益的计量。从辩证的角度说,汉语言文学是一种精神产品,它对专业人才的培养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单纯的用它的实用性和工具性去强化它,规范它。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只有尊重语文教育,才能达到协助与促进文化教育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引导协助,帮助学生提供他们需要的学习条件,在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学习方法上给与必要的指导,帮助学生拓展思路,加深情感,达到更深更广的思维空间。

(二)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明确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标志。在世界上,只有人类会使用语言,并把它作为一种交际工具,所以人类社会的活动可以说是人与人之间的语言交际活动,要在人类社会生存,必须学会必要的语言文字,并能不断促进语言文字的发展,把丰富和积累语言文字当做生存的必要条件。中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间,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基础阶段,所以中学的语文教学,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强指导:一、善于积累,语言学习的出发点应该是对语言的积累。在实际的教学中,积累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语言材料的积累,包括精彩词语的积累、人们喜闻乐见的名言警句,古今名人轶事的积累等。2、语言形式的积累,包括一些特式结构的句型句式,描写、议论抒情的精彩语段。3、语言范例的积累,包括一些古诗文名篇、名家名著。4、语言形象的积累,包括典型的正反面人物形象以及名人典故。总之,流畅的表达借助于丰富的积累,让学生学会积累,并善于积累,是现在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二、学会互动,语言的学习是为了交流,交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互动是人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的体现。语文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互动能力,所以教师应随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加强语言的学习。三、感受熏陶,汉语言文学散发着艺术魅力,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它散发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韵,优美隽秀,有很强的感染力;汉语言文学语言含蓄委婉,情境在语言中,学生只有用心去感受才能做出理性的分析,达到意会的境界。

(三)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中学语文教学内容涉猎面广泛,包括古代的与现代的、中国的与外国的、现实的与虚拟的、人物的内心世界与外在表现。而语文教科书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小小的空间,如果把教科书的学习比喻成港湾学习,那么环游整个世界,在生活的海洋中尽情遨游,寻找人类共同的宝藏,才是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所以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就是在教学现有的语文教材基础的同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融合历史、现在和未来,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过去,掌握现在,掌控未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一、信息的无限性和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语文教学的信息来源是广泛的,全方位的,现实与虚拟并存,但是就每篇文章甚至每节课来说,信息的选择是有限的,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一节课的成败与否在于教师对信息的选择是否做到了最好的优化。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打破,一些偶然的问题必定会在教学中出现,教师应该对这种复杂的问题加以重视,根据不同的课型进行不同的教学引导,避免学生在遇到复杂问题时手足无措。另外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的同时,要教会学生透过问题看本质,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让语文课堂教学既遵循教学目标,又在某种程度上超越教学目标,既符合教学主题,又深化教学主题,最终让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独树一帜,形成个性化教学。

(四)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还需要一定的牵引护航和调控。第一要引导学生对文学的教学意义进行探寻与创造,语文学习形态多种多样,但学习的最终价值是人文精神的体现,所以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促进人类发展的过程,是探寻人类生命意义的过程。第二是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对话的生成与调控,现代语文教学强调情境教学,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所以对话的生成与调控在课堂实施中尤为重要,语文教学的改革是必然的,课堂不再是教师个人表演的舞台,而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教师在教学中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寻找合适的话题,为学生提供表现他们自己的机会。

【结 语】

总而言之,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教育掌控着国家的命运,中学语文教育尤为重要,它是学生规划人生,走向未来的导向,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影响着学生今后的学习,学生只有掌握了最基础的语言文化知识,才能领会了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中得以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刘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8)

【2】文小灯.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1)

【3】孟正国.浅谈“留白”艺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7)

第2篇: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

前言:

汉语言文学对我们日常交流、沟通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好汉语言文学是十分重要的,对于高中阶段的汉语言文学,其涉及到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诗歌、散文、小说等,这就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根据不同形式的汉语言文学,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1、学习汉语言文学的意义

对于汉语言文学,我们从小就有接触,如在小学、初中阶段,通过古典故事学习汉语言文学,或者通过古诗词学习汉语言文学,因此,对我们学生而言,汉语言文学是我们接触最早的东西。对于高中汉语言文学包括古代诗词、现代散文、小说等各个领域,学好高中汉语言文学不仅能为今后的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提高我们的精神内涵,这对我们的全面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们对国外语言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如英语、韩语、日语等,我们有很多学生认为,汉语言文学我们从小就接触了,现在不需要投入过多的精力学习,从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在英语、韩语、日语等国外语言上,忽视了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这就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造成一定影响,由此可见,学好汉语言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策略

2.1确保学习的系统化

对于汉语言文学,其基础是汉语语音、词汇、语法等,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必须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只有构建系统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结构,才能获得良好的汉语言文学学习效果。因此,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首先应该对汉语言文学内容进行整理,组建知识架构,从而保证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良好记忆和衔接。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应该坚持基础—提升的原则,只有打好汉语言文学基础,才能更好地学习高层次汉语言文学知识。需要注意的是,在系统化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不能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否则就会造成汉语言文学学习不完整,举例来说,在学习过程中,有很多同学会忽略汉字、词组等最基础知识的学习,但是在学习其他内容时,往往会因为汉字、词组等基础知识学习不到位,从而对其他内容的学习造成一定影响。其次,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应该明确汉语言文学的学习顺序,这样才能在实际学习中针对性进行,才能在学习中将各个知识点衔接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另外,系统化学习汉语言文学知识时,还有助于我们记忆,有很多同学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认为记忆是一个难点,有很多知识难以记住,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在记忆汉语言文学知识时,并没有采用科学的记忆方法,只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没有对知识进行理解性记忆,也没有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样记忆起来就会感觉很困难。通过系统性学习汉语言文学,能帮助我们构建一个完善的汉语言文学知识结构,这就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记忆有极大的帮助。

2.2抓住学习重点

对于高中汉语言文学,其内容十分丰富,理论知识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十分繁杂,这就要求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学会对学习内容进行整理,抓住学习重点,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对于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侧重点,汉语言文学也是如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针对汉语言文学的重点内容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在我看来,汉语言文学的重点有三方面,一是名词术语,这一方面主要是学习汉字、词汇、拼音,这也是汉语言文学的基础;二是汉语言中的关联词、连接词,在汉语言文学中往往会利用一些关联词进行句子之间的衔接,学好这些关联词,对于日常生活的交流、沟通有极大的帮助;三是对句子、句式的分析,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拼音、词汇、句子、文章的学习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只有学会了句子、句式,才能更加准确的理解文章。

2.3注重动手练习

在学习汉语言文学时,仅仅注重学习的系统性及学习重点是不够的,还应该加强动手练习,只有经过实践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证实,才能真正转换成我们的东西,因此,在实际学习中,我们必须注重动手练习,在练习中寻找是否有遗漏的知识,以此来提高汉语言学习效果。

3、总结

在汉语言文学学习中,必须确保学习的系统性,加强对重点内容的学习力度,并注重动手练习,这样才能获得良好的汉语言文学效果。笔者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针对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其他同学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赵国景.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青年文学家,2013,(05):165-166.

[2]刘萍.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J].课程教育研究,2015,(17):37-38.

第3篇: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

第一,积极探索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方面的结合性发展模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因此,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根本目都是要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虽然在在本质上有一定区别,但二者也存在许多共同点。总体而言,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是属于语言教育领域的,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通之处,例如,教学内容、教学理念和一些教学理论等方面。这些相通之处能够丰富学生的见识,对学生的精神面貌以及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在实践方面有很好的对接点,二者要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在实践方面积极地探索与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的结合性发展模式。另外,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方向一致,都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二者都注重对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一方面,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创设和开展的形式(实践讲座、社会调查等)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通过开设这些实践性课程不断培养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建立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共同目标,不断创新实践能力的结合性发展模式,实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对接要求。同时,还要提高汉语言文学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在《中国大学生》杂志中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各类的编辑职务、教师、文案、文秘等。现实中汉语言文学领域的毕业生的就业方也涉及了许多新兴的产业领域,如房地产、律师、金融外贸等,因此,汉语言文学这个专业的就业面还是比较广泛的。为了提高就业率和满足就业的需求,必须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就业方向提高专业的应用性,强化学生在“读”、“写”、“说”三个领域的技能与能力以及各种问题类型的阅读能力、信息的调研能力等,创建科学合理的相关课程体系,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不断培养专业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人才。

第二,利用多媒体技术强化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随着科技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程已经广泛的被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远程教育及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与教学活动也随之开展起来。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于实现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从汉语言文学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一般而言,汉语言文学教育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性知识,所以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是高等教育阶段开展的专业课程,而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但在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条件下,我国很多中小学特别是高等院校的语文教育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因此,会出现初中等汉语言文学教育断层高等教育阶段突然拔高的现象。而由于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以及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这为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语文教育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架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将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更多地带入到语文课堂中。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多媒体教程强化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有着一定的文学底蕴和深厚的汉语感情。因此,在教育与教学方面,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自身要在思想上与时俱进,树立先进、新颖的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手段,通过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可以在汉语言课堂教学中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博客等流行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提供新颖的素材。

第三,强化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关怀的教育。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二者在课堂教育、师生关系、教育价值理念等方面也有许多对接和相通点。例如,人文关怀教育。人文关怀一直是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关注的重点,因为,总体而言,不管是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都是属于文学的方面的教育。文学的教育要融入进学生的生活与心灵,因此,对于二者而言,在进行语文或者汉语言文学教育时更应该重视对学生人文关怀的教育,更应充斥着人文气息与洋溢着人性的光辉。首先,体现在对学生情感的关怀,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来说应十分重视陶冶学生的情操和丰富学生的情感,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和人文素养。其次,体现在师生的关系上,教师应采取一定的教育手段活跃课堂氛,增加教学情趣,建立和谐愉快的师生关系,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和老师的交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轻松的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完善学生的汉语言体系,不断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作者:徐景宏单位:吉林工商学院基础部

第4篇: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

1汉语言文学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有多重概念和方式组成的综合性教学,它的职业定位没有那么清晰,不属于应用型的。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各种技能分工与社会化分工建设不断的精细化,使得汉语言文学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出现了各个分类情况,逐步的朝着应用发展。汉语言文学是传统的人文科学,能够体现人文的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其在教学的过程中主要任务是传承并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汉语言文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文学文化的遗产,是通过人们对过去的各种认识来进行当前社会现象分析的过程,汉语言文学的教学特点就是毕业后的学生在各种工作和生活中都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一个社会发展过程中最为普遍的教学模式。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要使用当前社会发展的过程和流程,通过对社会发展的认识来加深教学过程中的各个趋势问题,汉语言文学教学不能够创造经济效益,但是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却能够创造出会效益。社会的不断进步,技工院校在教学的过程中其压力也在不断的增大,教学的实用性被提升到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对于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来说,出现应用性改革是当前教学发展的前提与基础。随着社会竞争残酷,学生要想适应就业的大趋势,就要加强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各个知识的全面掌握和对知识的精通熟练。在技工院校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是当前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结果。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在当前的技工学校中,首选生源是初中毕业生,由于这些学生都处于16岁至20岁之间,在这个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人生容易出现各种影响因素的过程。因此在技工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学过程中要针对这一时期学生的思想工作进行严格的教育制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不仅包括教学方法以及教学内容的创新,还有教学思维方面的创新。要突破方面的限制,创新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的学生就业面很广,这也导致了学生学习期间做不到专和精,在毕业后找工作的竞争力方面比不上其它的。这种的特殊性让我们在教学当中不能仅仅局限于语言以及文学本身的教学,要结合目前的就业状况对学生进行能力方面的培养。新闻、文秘以及公共管理等等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慢慢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不仅要保证学生的基础很扎实,要打破汉语言文学所设定的界限,发挥汉语言文学的独特优势,比如新闻传播、文秘、广告策划、公关以及文化管理等等的课程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的教学内容,学生可以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来增强自己的从业能力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在当前技工院校教学的过程中,汉语言文学教育逐步呈现出一个高应用性教育模式和教育过程,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想法决定行动,只要学生内心想进行创新的活动和学习,就一定能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汉语言文学本身要求学生具备丰厚的东方文化底蕴。该有极强的文化特征,其教学直接影响学生对汉语的感情,对东方文化的亲合及从中汲取创新精神动力,并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因此,汉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构建。首先,教师应有强烈的创新教育意识,思想上要勇于开拓,力求提出独特的、新的教育活动思路,行为上善于探索,潜心实验,不断总结和不断进取。在教学中不能满足做文化的传声筒,要适当的通过文化评论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并对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思考,如博客,新媒体等多种文化传播方式都可以成为学生思考的问题。其次要勤于思敏于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应以其丰富的知识做背景,在教学中不断抛出新观点,给学生以震撼,激励他们也去发现、思考、创新。可以说汉语言文学教师必须在不讷于言的同时,还要敏于行。沉默寡言不是该的个性,只有言行结合,才能让学生让自己更自信,更有思考的动力。

3修订教学计划

在技工院校教学的过程中,要拓宽对民族的文化进行了解,在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民族文化的理论以及其它有关民族知识的课程,开展民族地区的考察等等活动,让学生多多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理论联系实际。要重视写作类课程的教学,要把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和写作都列入到教学计划当中。要增强对中国文化的介绍,而且要做到介绍的准确,介绍的完整。要注重基础课程和应用课程结合起来,增强实践教学的环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注重的延伸,发展研究能力,发展实际工作的能力。

4加强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用性

第5篇: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 C9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5-144-2

0 引言

近几年经济发展迅猛,教育体系也在不断的更新与完善。很多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始朝着职业化培养方向,人才的培养方案也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国内各高校纷纷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状况,开始了积极的探索与创新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方式已经不适用社会的发展,开始朝着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路径前进,这种人才培养的变革与创新已经成为了一种大趋势。

1 汉语言文学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问题的提出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有着十分悠久历史的学科,其自身有着良好的教学传统,根植于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土壤之中,肩负着传播传统中华文化以及培养学生人文修养的重任。但是从当前的培养模式来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老师的一言堂为主,师生间的互动很少,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主要是被动的在听课。有研究资料显示,当前大部分的高校人才培养基本上都是传统培养方式的延续。这种闭塞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的人才需求是严重脱节的。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企业对于人才有了更高标准的要求,那种只注重内部发展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培养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是没有办法让学生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所以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才能适应社会潮流的发展需求。

2 当前汉语言文学本科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2.1 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规格过于单一

大部分的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要培养出具有汉语言基础知识、技能以及理论。培养出能够在中等职业以及基础的教育学校进行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工作者。培养的人才规格一般定位为具备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教学以及教学研究能力人才。这样单一化的人才培养目标造成了毕业生毕业就业抉择时的狭隘性。

2.2 汉语言文学本科的教学计划以及相关课程设计不健全

大致来讲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第一点是汉语言文学的课程设计专业性太强,从而忽略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点是由于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合理,课堂教学内容一直重复讲。第三点是不合理的课程结构设置使得人才的培养质量不高,没有取得预期的培养效果。

2.3 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老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以及理念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过于老化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陈旧的教学理念使得教学的质量普遍低下。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严重的打压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得学生学习的热情以及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的激发以及培养。

3 针对存在的问题创新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3.1 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代化定位

这种定位对于传统单一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而言是一种全面的革新。在人才的培养中注重由知识的传授变成知识应用能力的提升。培养出一批迎合社会经济发展所需的应用型、复合型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出一批具有创新能力以及富有责任感的应用型人才。同时在培养规格的设计上在原本要求的基础上还要加强人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综合创新能力的养成。在进行专业设计的时候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方向进行分流培养,从而使得学生具有多维度的专业知识,并学会熟练的使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适应当代社会经济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

3.2 在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置中采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思路

首先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以一基多能为导向。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培养应用型教师人才,同时为了迎合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培养复合型人才,保证毕业生可以实现多方向的灵活就业。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还要加强对其他方面能力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要优化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计,开设一些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课程,迎合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次以应用型为主线来实现对汉语言文学课程的整合。当前大多数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偏于专业基础与理论的教学,从而与当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其实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应用型人才,对现有的教学内容进行整个整合,专注于学生应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对于他们将来的就业竞争将有极大的益处。再次是严抓课堂教学质量。一堂课的好坏直接反应着教学改革的成效,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未来的走向。学院想要有效的提高汉语言文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效率就必须对相关的教学老师进行谈话,打破惯性思维以及长久以来已经形成的教学惰性,发动各位教学老师积极探索新型的以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在课堂的教学中真正的把学生摆在学习的主置。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勤于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好习惯,从而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最后是在推进实践教学的能力培养中突出对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要求。当前大部分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实践型的课程都是偏少的,所以很有必要在课程的设置中加大实践性课程的学分设置,最好提高到四分之一的比重,同时学校还要积极的搭建以及拓展实践的平台,使得学生在实习的期间可以联系到专业对口的见习工作,同时鼓励学生自己到相关的岗位上去实习。从而在实际的工作岗位中加强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在最后一个学期的最好安排学生出去实习并在学生出去实习的时候先进行面试培训,从而使得学生可以顺利的找到心仪的顶岗工作,提前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平常的校园教学中,老师可以进行举办一些征文、演讲、朗诵、教学技能以及书法等比赛从而加强对学生实际能力的锻炼以及培养。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这些实践活动就可以合理的分配到不同的学期教学活动汇总,并发动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学老师积极的配合活动的开展,院领导不定期的抽检落实的情况以及活动举办的效果。从而使得学生不仅可以学到本专业的知识也可以提前和社会接轨,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

3.3 创造有利的条件,建设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出色的人才需要出色的老师来调教。老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只有努力的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资水平,并且积极引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要的师资,才能切实有效的实现各个院校汉语言文学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成功转型,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与效率。

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务实深入事物实际的基本心理素质和工作素质,碰到实际事物应该扎实地去做,不是轻飘飘地悬浮在空中只会纸上谈兵,没有应付实际事物的能力,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随着人才培养定位的转型书面写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就凸显为汉语言文学最重要的专业素质,书面写作能力不单指过去中文系培养的文学创作,文学评论的写作能力,而是要学会各种文体,各种风格的写作,要有文字的实际应用能力,要有一定的文化内涵,有见解。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汉语言文学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在教育大众化时代背景下的现实发展需求。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不可推卸的责任,国内的各高校纷纷都在积极的探索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与内涵的培养方案,相信在全体师生的努力下,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一定会越来越出色。

参 考 文 献

[1] 王长武.应用型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改革研究――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129-133.

[2] 杨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J].文教资料,2011(22):188-190.

[3] ⒋嫌.地方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策略[J].毕节学院学报,2015(11):103.

[4] 廖秀华.论初中英语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S1).

第6篇: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

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具有前瞻性,要重视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在贯彻教学计划的同时,需要构建相对完整的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的重要性

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汉语言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意识的学术载体,代表着中国传统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也是大时代下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育注重学生的精神文明建设和理论建设,出发点是为了建立健全学生的道德体系。汉语言文学的专业价值不在于创造可以计量的经济效益,而在于创造无法用数字统计出来的社会效益。辨证的说,我们也不能强化用实用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思路去规范人文学科,而应该看到社会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特定期待。

二、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在尊重、协助与促进

尊重是语文教育的前提,但协助和促进才是目的。面对学生自主的语文学习,教师的协助主要表现在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教师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切实的引导,把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深度”、“广度”和“长度”上引。

2、重在积累、互动与熏陶

语言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的重要交际工具,只有掌握了某种语言的人,才能进入人类社会,拥有人的活动,从这个最本质的意义上讲,语文学习是人成其为人的重要活动。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因此,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有意义的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在中学语文教学应强化三点:第一,积累。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从这四个方面去引导学生积累:一是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句,总分、转折、递进等结构收集整理的段落;三是积累语言范例,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着的片段等;四是积累语言形象,对名着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等做到胸中有数。这样,我们的学生,思维就有了凭借,表达就有了材料。第二,互动。掌握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交际,而交际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只有在互中才能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课堂中,我们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语言。第三,熏陶。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

3、重在拓展、选择与凝结

现代中小学生的语文学习内容应该是全息的,一切现实的、虚拟的、心理的世界都可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教材只是这偌大的语文学习空间中的一个小小例子而已。打个比方来说,教材只是学生学习的港湾,而世界才是学生要航行的大海。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既要建设好港湾,也要从港湾走出去,到生活的海洋中去遨游,在偌大的海洋中探寻自己所要的宝藏。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融历史于现在”很好理解,就是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这里,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需处理好几组关系:第一,信息的无限性与选择的有限性的关系。在组织语文教学时,我们可获得的信息是全方位的,有现实的,也有虚拟的,但对具体的某次教学来说,其选择也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信息引入教学中,既没有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其问题的关键就在于选择,进行最优化的选择。第二,问题的复杂性与教学的典型性的关系。语文教学打破时空界限之后,一些必然的,偶然的问题如潮水般涌来,形成复杂的意义形态。语文教学要正视这种复杂性,不拘泥于“一课一题”,而是尽可能让学生做多方面的探索。但重视问题的复杂性并不等于让学生在复杂的问题中“兜圈子”,使教学成为一团“乱麻”,相反,要透过复杂的问题,抓典型,以集中“优势兵力”,攻克我们学习的主要问题。这就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既有目标又不拘泥于目标,既有主题,又关注到“去中心”的话题,从而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

4、重在牵引、护航与调控

第7篇: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

关键词: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设计;实施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设计

(一)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设计的依据

1.理论依据:

面向21世纪的国家教育振兴计划,把培养卓越教师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为此,2011年教育部颁布《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标”)。这个“课标”明确了广义的教师教育课程结构应该包括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类课程;其中教育类课程即为狭义的教师教育课程,解读其三个课程目标领域和六个学习领域的相关规定,可知教师教育类课程应该由一般教育理论课程、学科教育理论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等三类课程构成;其中,教育实践课程又包括本科课堂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实习基地学校的现场教育实习课程。因此,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必须严格遵循国家关于教师教育的课程设置要求设计。

2.实践依据:

承担高师汉语言文学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师群体,主要来源于师范类大学建校以来沉淀下来的语文学科教学法专职教师。这些教师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都不同程度地积累并传承了较丰富的关于教师实践技能训练的经验和做法,将他们的宝贵实践经过研讨论证、整合提升,最后形成关于汉语言文学专业较有特色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一定是建立在较扎实的实践反思基础上的,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适应性。

(二)建构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

1.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体系框架:

依据国家“课标”关于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要求,优化整合语文学科教育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后,重构“一体五模块”的语文学科教师教育类课程框架。即以学科教育理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为核心主体课程,架构起与之紧密联系并相适应的五个语文教师技能训练模块课程———语文教师口语、三笔书法、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2.语文教师技能训练的“五模块”课程体系:

依据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理论内容体系的建构逻辑,五门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设置顺序如下:第一学期开设语文教师口语;第二学期开设三笔书法;第五学期开设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第六学期开设教学技能训练、语文命题与解题研究。

3.对“一体五模块”课程体系的学理分析:

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将来所要从事的基础教育学校语文教师职业,对教师素质提出了特殊的专业化要求。第一,必须具备良好的语文素养。具体来说就是,具备敏锐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积累、良好的思维力、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和良好的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能正确运用汉语言文字,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具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也是中小学生学习语文应该修炼的基本语文素养。第二,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语文教学技能。具体来说就是,写一手规范美观的汉字;说一口标准流畅的普通话;会独立书写常用文体文章和各种文类的教案;能独立依据课标、考试说明、教材设计一套标准化试卷;会讲课,能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会说课,能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反思等。第三,必须具有现代先进的语文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修养。这是语文教师专业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思想所在。学生将这一基本理论学习与基本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就会获得相得益彰的最大学习效能。因此,在大一课程中,先行设置了最基本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写字训练和语文教师口语训练模块课程。从规范三笔字书写、普通话、片段教学口语训练开始,并由此课引领将书写能力和教学口语能力训练贯穿始终。在大三课程中,在开设核心专业理论课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同时,集中设置了较高层面的语文教师技能素养课程,即语文教材研究与教学设计训练、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和语文命题与解题训练模块课程。通过这三个模块课程的训练,试图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全面地掌握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所需要的基本技能要领,并能不断结合理论课程内容学习,评价伙伴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训练行为。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五模块”的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一)案例引领,理论先行

五个训练模块课程,都由技术理论和实践操作两个内容系统构成,课时比例为1∶2或1∶3。精讲技术理论要领是训练课程改进的基本要求,其最好策略就是实施案例教学。例如,语文教师口语课程,在导入语设计与表达要领的学习中,授课教师就在PPT中展示六个典型案例,教师通过对其中两个案例的分析归纳出要领,其他案例学生就可以自行讨论发现要领。这些所谓“要领”即“技术理论”,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运用演绎的逻辑,教师先把理论传授出来,再举例说明。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则采取归纳的逻辑,教师通过展示典型案例,师生共同讨论,引领学生去主动“发现理论”,那么,学生对于这些导入语设计要领理论的获得就具有“建构”的教育意义。而这六个案例的筛选一般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展示语文名师案例;二是展示一线普通语文教师优秀案例;三是展示上一届学生实训案例,目的是先从前两类案例中发现导语设计要领,再从第三类案例中发现学生在设计中的常见问题并研讨如何改进。接下来的设计导语和片段口语表达训练也就顺理成章。由此可见,案例教学在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实施中,一方面,发挥了引领学生主动发现理论并即时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积极教育功效;另一方面,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后促进了学生进入对知识学习的积极主动自我建构状态中,而这种学习状态就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倡导的最佳状态。

(二)大班训练,解剖麻雀

语文教学技术要领的掌握必须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呈现才能实现,这是技术理论的一般特点。所以,面向全体学生的大班训练就是一次具有解剖麻雀意义的呈现,教学效果颇佳。具体做法就是:教师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获得对技术要领的基本理解后,给2-3名有愿望在全班展示训练的学生布置任务、目标并进行指导,学生课下准备,下节课在全班展示;师生针对学生自己的“案例”再展开课堂讨论,肯定优点找出不足。在课堂研讨过程中,教师时刻引导学生结合相关理论去说明理由,努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若干语文教师技能训练课程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这种训练方式在五个训练模块中都适用。这是因为,同学大班训练所提供给大家的案例较之教师展示的案例,因接近学生实际而更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学生进一步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为改进自己的实践提供良好的借鉴,所以对学生提升语文教师教学技能更富启发性,也更能引起学生的有效注意。

(三)单兵训练,人人过关

经过大班展示训练后,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得到公开纠正,借此所有学生进一步明确了训练的目标要求,规避了可能出现的常见问题,于是可以进入独立的带有创意的单兵实践训练中。单兵训练以小组形式进行,每人10-15分钟展示,然后小组评议,教师参与评论并综合大家所评给出成绩,并予以公布。这是人人过关训练,不合格者重新训练,由教师亲自把关验收,直至合格。这种训练方式贯穿于五个训练模块中,从而实现语文教师各项技能训练人人过关的目标。例如,在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课程中,主讲教师首先将学生分成10人小组,并设计了三个层次的单兵训练活动。首先是15分钟高中现代文教学,然后是15分钟的高中文言文教学。这两个层次训练的教学内容都由教师提前一周分配指定并覆盖人教版必修教材。最后是单兵综合技能验收训练,具体操作如下:先抽签确定教学篇目,篇目来自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然后是150分钟备课并完成一份规范的简案,这个过程是在独立封闭没有任何备课资料的电脑前完成;最后是提交教案并进行10分钟讲课展示。笔者发现,在10人小组的单兵循环训练中,不断呈现优秀的成果,这些成果在被大家首肯并分享的过程就是学生之间互相学习借鉴并修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学生的语文教师技能不断提升,这种提升来自“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践。

(四)课堂讨论,共同提高

无论是案例引领还是大班训练、单兵训练,以课堂讨论形式展开对典型有代表性的案例的学理分析,是五个训练模块课程教学过程中最令人难忘的。这个讨论没有预设,都是在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课程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眼光发现学生实践行为中最具典型性的地方,并在此停留,提出让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也可以由学生评论,在评论中沉淀重要问题引起师生思考。总之,针对典型学生个案的讨论活动,让我们的课堂在弥漫着民主自由的空气中变得开放而有活力,师生也在辩论中提升着自己对教师技能的理性解读能力,这就是最高境界的教学实践反思能力,更是“标准”中十分强调的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新课程对新教师的新诉求。

(五)记录过程,灵活评价

教师技能训练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实施一样,也要进行评价,但这类课程的评价采取终结式和书面闭卷式评价显然不合适。为了能全面、真实、自然地反映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的表现,我们采取形成性过程评价方式。具体做法是:对每一位学生的训练过程做出记录,一个学期下来,记录的信息就可形成这个学生训练的行为轨迹,再通过量化手段对所记录的信息进行整合性描述,最后得出这个学生在这门训练课程中的最后成绩。“五模块”课程在实施形成性过程评价后,笔者发现,学生获得的最后成绩的正态分布图十分标准。这充分说明,在训练目标适中的前提下,通过记录并量化累计所得成绩与平时参与技能训练的真实状态吻合度很高。由此可见,实施此评价方式具有科学性。

三、问题与思考

(一)训练“一刀切”

学生群体在进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学习一段时期后,在职业选择上又出现了分化,一部分学生改变了从师的初衷,甚至重新选择在其他专业领域里发展自己。这部分学生在被动地接受教师技能的系统化训练中效果肯定不佳,且给其他学生带来消极影响。建议这部分学生在进入大三前重新选择专业或在学院分类培养。

(二)案例库建设滞后

学生在各项教师技能训练过程中,随机生成的典型案例,特别是代表共性问题的案例和特别有创意的案例,都应该成为我们训练课程的资源被积累下来,为以后的课堂案例教学使用。建议按照20人一组成立标准化微格实验室,由专业教师把关录制剪辑资料,建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技能训练案例库。优良而丰富的案例库,将作为未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技能训练课程体系中最重要、最具实用价值、最具特色的、可开发的校本课程内容资源而存在。这也必将成为本课程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201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3.

[3][美]罗伯特•K•殷.案例研究设计与方法[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第8篇: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

一、前言

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汉语言文学知识 的基础性地位一直是被严重忽视的,但是当一线的教育工作者逐渐意识到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缺位,导致了我们国家?W生在语文学习、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语言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能力比较欠缺,最终影响了学生的发展。在我国的基础性教育中,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不重视语文的学习、不重视文学知识以及用语的规范等,基于这些出现的问题,汉语言文学对我国学生的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加强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学生语言包表达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等四个方面。

二、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内涵及其特点

理解所谓的汉语言文学知识首先要从汉语言文学入手,而对于汉语言文学的理解大部分都是将其作为一个大学专业来理解的,其内涵是培养具有深厚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知识的专业学生,具有从事新闻出版、文学创作以及科研、办公等能力的人才。同时,也承担基础性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工作的任务。那么,本文理解的汉语言文学的知识不是将其看作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相关知识,而是将其看作是通识教育中的语言和文学的理解、把握等层次的内容。

那么,从这个角度来看待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具有怎么样的特点?首先就是它具有一般化教育的特性,换句话说,它可以用来当作一门基础性的和通识性的课程,贯穿整个教育体系,尤其是在基础性教育体系中,其重要性更是不可取代。其次,它具有易于传授的特点。汉语言文学的知识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另类的常识,由于其内容的浅显易懂,很容易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传授或者获得,并且对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而言,它也是可以被接受的。最后,具有资源获得的方便性。不同于专业汉语言文学,将其知识性内容划归如常识,其资源的获得相比于专业内容的获得要更容易。

三、汉语言文学知识在学生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

汉语言文学知识在我国的学生教育体系中起到的基础性作用,主要是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加强学生语言文化素养、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以及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等四个方面。

1.提升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我们知道,学生语文水平主要由以下几个因素构成,文字识别能力、文章读写能力以及文学常识等。那么,汉语言文学知识作为文学常识的一种,可以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方面,起到一个增加知识储量,提升学习兴趣的基础性作用,最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尽管语文的作用一直被忽视,在中高考的战场上,语文的作用和数学英语相比差很多,很多一线教育工作者将语文的学习成果用考试技巧来补充,实际上取得的效果是不理想的,通过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增加和学习,学生对于我们每天接触的母语而言,其形成的文学感觉会对语文的学习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效果。

2.加强学生语言文化素养

这里的语言文化素养,指的并不是说话用语的规范性,指的是说话过程中使用的语料层次方面,我们知道口语化的东西大家都会说,但是如何说的有水准确实个难题,最重要的是通过掌握这些汉语言文学知识,可以在说话过程中增加自己说话内容的文学性和知识面。语言是一种文化,健康、优美的语感的形成靠的是文化素养的提高,没有精神诉求,心无一丝诚意,书籍用来补壁,何来语感健康,更不要说高雅了。

3.提升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别人除了眼睛接触你之后的第一个接触的内容,一个人具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其自身能力的提升和形象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表达能力不仅仅是通过使用一切切合的词汇,还需要依靠一种对于语言感觉的把握。通过学习汉语言文学的相关知识,可以提升学生对汉语中一些词汇意思及其使用环境的理解,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度、措辞的严谨性等等。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学生自主性比较差,环境给予的自我表达的机会也同样很少,学生们几乎是被动地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很少通过自己的表达来和老师进行深入的交流,强化理解,促进记忆。最终呈现结果就是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十分欠缺。

4.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

提升学生语言理解能力主要是从对语言环境的理解上来进行的,语言是词汇构成的,每个词汇的意思是固定的,但是组合起来之后其意思就会变幻莫测,那么,对于语言的理解就需要结合语言的环境来进行。更深入地说,对于自己身处的语言环境的理解,就是对自身环境的理解,语言所代表的含义几乎可以说是权力的含义,话语权力的存在导致了每句话中都被赋予了身份的象征。比如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所使用的语言和学生与学生之间就会明显不同,这就是区别,如何理解,就需要通过汉语言文学知识的介入。

第9篇:初中汉语言文学范文

学生们认为课本中的外国作品,最吸引他们的是风格迥异的外国文化、时代背景,以及这样的文化、时代背景下所生发的事件,以及从中折射出思想内涵。篇幅冗长、隐晦高深的文章或是与学生成长的环境或所接收的思想相去甚远的作品往往会被学生无情的淘汰。学生们希望入选教材的外国文学作品是:“充满人文色彩的”“带有人生哲理的”“富有戏剧性的”“能够体现时代特点的”……所以像经久不衰的《音乐之声》《威尼斯商人》,科普、科幻类作品《喂———出来》《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就比较容易受到学生们的喜爱。另一方面,出现这样的反差,也与学生们年龄段的偏好有关。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普遍喜欢探究性、戏剧性或情节性较强的作品,这与他们此时正处青春期的思想、个性相关。而像《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等书信、演讲稿等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析,揣摩的作品,学生们常常就缺乏耐心和深入分析钻研的兴致。

二、外国文学作品学习现状的思考

通过以上对教材及学生的探究,我们不难发现,若要教材外国文学作品的认可度得以上升,这就需要多方面的配合。

(一)考查方式急需调整

虽说是义务教育,但在初中阶段,我们仍然摆脱不了中考这根指挥棒的束缚。而中考重国学轻外国文学作品的思想,无形之中就影响了语文学科的教学安排。中考中,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最明显的仅体现在名著的考查中,初中阶段要求必读的名著有15部,其中外国文学作品有9部,占比重的60%。但中考对于名著的考查仅做“了解”的要求,不似汉语言文学那般细致、深入。而对课内外国文学作品的考查就更少了。因此,在初中阶段,尤其是初三,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教师们往往会将外国文学作品的课时压缩。老师只选取作品中的精华进行简单点拨,这样使得原本具有系统性、连续性的课堂被分解的支离破碎,而学生在有限的碎片中能了解到的东西就少之又少。不要说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就算原本很有兴趣的学生,也会因此放弃对相应作品的揣摩了。因此,在科目考查的安排中,我们应适当增加外国文学作品的比重,让它受到应有的重视。当然,此举并不是为了“以考促学”,但至少能够为外国文学作品地位的提高起到一定的影响。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指导方针需注入新鲜血液在坚持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训练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应推陈出新。适当的,大刀阔斧的淘汰掉一些已不符合时代潮流的外国文学作品,力排众议,坚持改革的道路,在篇目要求的范围内,适量的引入新鲜的、富有时代气息和个性特征的作品,真正的做到开阔学生的眼界、跟上时代的步伐,沐浴文学界的新风。

(三)师资水平亟待提高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担负着重要的使命。俗话说:“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之中影响着学生的一点一滴。所以,教师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重视程度,理解把握程度,在很大方面会影响学生对其的重视度。

1.教学思维定式作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多注重对文本的语言赏析,陈妍岚:初中语文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现状及思考然而此法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却不适用。外国的文学作品都是翻译过的文章,它已不是作品最原始的再现,而是融入了译者的认识及汉语语言的修饰及改造了。此时再对将翻译过的作品语言进行深入剖析,就更容易偏离作品本身的语言韵味。因此,在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抛开针对作品语言的赏析,应更多的引导学生,以个人探究、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作品的风土人情、异国情调、文化心理、宗教观念、人文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