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流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由于传播学理论结构具有复杂性,导致专业课堂教学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难以形成良好的配合关系,阻碍了课堂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新时期高校教学体制步入改革阶段,传播学理论教学更加注重“实效性”原则,这些都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指导。实效性原则特点:
1.学生为主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对象,也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基本准则,坚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实现传播学理论教学水平提升。任何一项教学方案设计都要围绕着学生开展,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课堂知识。教师应懂得建立科学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把握最佳课堂学习的机会。
2.教师为辅
在遵循学生主体原则下,教师具有多方面的调控作用,这也是传播学课堂实效性的影响因素之一。无论是课堂教学流程调控或专业知识引导,学生都必须依赖于课堂学习活动,才能体会到课堂知识学习的乐趣。传播学理论知识结构复杂,教师必须拟清各项教学方案,按照预定教案采取科学的教学流程。
3.师生互助
课堂教学实效性决定于师生双方,只有两者互相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率,师生互动也是实效性原则的基本表现。随着传播学理论知识体系的快速发展,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关系更明显。除了传授专业知识外,教师通过案例讲述、小组讨论等方式,拓宽了学生对课堂实效性的理解,进一步体会传播学知识的学习乐趣。
二、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综合对策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规划中,对专业课程教学质量要求越来越严,引导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是教师的本职工作。“实效性”是判断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注重实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指导教师科学地设计课堂教学方案。因此,需采取相应措施全面提升教学的实效性,建立更加全面的课堂教学模式。
1.以学生为根本
传媒学涉及到多方面内容,学习传媒学要从各项理论知识开展,才能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一般来说,传媒学都是各个专业领域组合而成的知识体系,要求课堂教学从多个方面进行,向学生呈现多元化知识平台。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带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2.以教材为基础
教材是一切教学方案设计的基础,也是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当前,提高传播学理论教学课堂效率,要科学地分配教材内容。例如,传播过程中各基本要素的相互联系与制约;信息的产生与获得、加工与传递、效能与反馈,信息与对象的交互作用;各种符号系统的形成及其在传播中的功能;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设定多元化教材利用方式,帮助课堂教学制定科学性的操作流程,这些都是基本的教材内容。
3.以方法为重心
任何一门专业课程教学,都必须依赖于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才能体现出课堂教学的重要性,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教学大纲也提出传媒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应用不同方式完成教学活动,这要求教师注重教学方法应用,根据不同教材题材选择合适的教学流程。比如,案例教学法、师生讨论法等,都是建立在教学方法基础上的新体系,可从多个方面提升传播学理论教学质量水平。
三、结论
打造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必然要求,之所以这样说这与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密切联系的,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是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和谐的发展,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对于小学数学学科来说,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注意培养学生能力,鼓励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更能体现数学再发现的过程,教学中不断鼓励学生观察、操作、发现知识,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过程。有效的课堂教学提倡教师从学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科学设计教学流程,在学生自主探索实践、 和他人合作交流的情况下,体验和探索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全面发展。那么,在新课标要求下,我们如何教学才能使课堂教学更有实效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我从以下几点谈谈有效教学。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参与的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新课改实施以来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推崇的教学方法,其优点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段的学习能力和心理需求,能够很好地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其课堂教学主体的地位,这样无疑会大大地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分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教师以猴王分蛋糕这一故事引入。猴山上的猴子最喜欢吃蛋糕了。 有一天,猴王做了三块大小一样的蛋糕准备分给三只小猴子吃。猴王先把一块蛋糕平均分成四份,分给猴甲三块。 教师问:猴甲分得的蛋糕用分数怎么表示?(学生回答后, 投影出示), 猴乙看见了说:我要多些,我要 6 块。 猴丙更贪,抢着说:我要更多,我要 12 块。 猴王听了很为难,它想既要满足两只猴子的要求又要体现公平原则, 怎么办呢?我们同学能帮猴王出出主意吗?这时候,学生跃跃欲试,都想为猴王解决这个大难题。 这样的导入,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想急于探索其中的数学奥妙。
二、搭建有利于学生活动的平台
新课改下对于师生角色有了清晰明确的定位,那就是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这实际上就更加强调我们教师教学的针对性, 那就是本着学生的认知、收获和进步为基本原则,而不是教师教完教学就结束了这样传统的教学流程;同时,结合新颁布的小学课程的标准要求,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仅关注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而是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特别是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方面,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发展目标。 根据这样的要求,这就意味着小学数学教师要仔细地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设计适合学生参与的教学流程, 在教学流程中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探究性学习的趣味性,真正地使学生能够投入其中。教师要结合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薄弱的现实, 尽可能地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这样能够发挥集体的优势,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
例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时,为了使教学内容更直观, 进而解决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的问题,可以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来进行教学设计。 首先,让学生课下准备自制的长方体图型。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手中准备好的自制长方体学具拆成平面展示图,从而促使学生建立表面积的表象,为学习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做好准备。 此时提出尝试性问题,面对新知识,学生很容易就吸收了。 再如,在教学一堂数学活动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摆一摆用 12 个棱长 2 厘米的立方体可以摆出几种不同的长方体? 四人小组摆后反馈。 生 1:我们摆的长方体的长是 24 厘米,宽 2 厘米,高 2 厘米,还有长是 12厘米,宽 4 厘米,高 2 厘米,还有长是 8 厘米,宽 6 厘米,高 2 厘米。生 2:我们小组除了他们摆的三种外,我们还摆出了长 6 厘米,宽 4 厘米,高 4 厘米。 教师问:你能求出每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各是多少吗? 请选择一种进行计算, 学生在动手摆的基础上列式计算基本没有问题了。
三、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氛围
生成性科学课堂教学以学生发展为根本,以教材为教学资源,以动态生成为主旋律,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探究欲望,促成课堂资源的再生成,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灵活的板块式教学,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科学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照本宣读教科书和刻板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学生会提出许多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学过程中也会出现许多难以预料的情况。”因此,教师必须要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认识课堂教学,根据教学中的生成因素,随时能够关注生成,让学生的问题带着我们的课堂进行飞翔,从而在课堂中创造出精彩。
教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把握教学中生成的特点,掌握课堂中生成的规律,适时做出反应和调整,我尝试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
一、弹性设计教案——“精彩课堂教学”的前提
开放生成的科学课堂教学是对“以备课为中心、以授知为目的”的传统教学的革新,这对教师的要求大大提高,教师要学会“弹性”设计教学方案,为学生“生成性资源”的重组留有足够的空间与时间。
首先,弹性预设既指明教学达成的大致方向,又体现高度的灵活性。我们预设教学目标,但只是基本的目标,预设目标可以在教学中修正;我们预设教学重点,但只是基本重点,预设重点可以在生成中调整;我们预设教学流程,但只是基本流程,预设流程可以在实施中变化。随时可以修正、调整、变化的预设就是一种弹性预设,只有这种弹性预设才能促进课堂教学的生成,也只有这种生成才是真实的、生动的,因而才是有效生成。
其次,我们在进行弹性预设的同时,还要不断改进预设,提高预设的有效性。这样的预设不是为了限制生成,而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使课堂教学的生成更具有方向性和成效性。
二、捕捉动态信息——“精彩课堂教学”的源泉
1.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捕捉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多维度动态过程,开放、互动的课堂具有较强的资源性。因此,教师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
2.在实验过程中捕捉
对于实验教学,教师课前精心预设是必不可少的。然而预设不等于封闭,学生会带着自己的经验、知识、兴趣和灵感等参与实验课堂,使实验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和多变性。
例如,在讲授“液体的压强”内容时,在利用底部和侧壁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研究了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后,在教学中,“液体内部压强”往往是按照教材先介绍液体压强计后用压强计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这样教,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但容易给学生产生一个错觉,以为液体内部压强只能用液体压强计来测量,因此会束缚学生的思维。
其实,上述教学会错失让学生进行探究的良好时机。若在研究这个问题时,教师有意识预设如下问题情景: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那么,液体内部是否也有压强呢?如果有,怎样来观察呢?使学生容易想到“把底部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插入液体中去进行观察”。运用学生提出的方法去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结果发现橡皮膜有变化但不明显,此时教师可趁机激发学生思考,寻找更佳的测量器材。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时,教师出示“液体压强计”必定能达到水到渠成之效果。这一实验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体验到了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快乐。
三、驾驭教学过程——“精彩课堂教学”的保障
教师要摆脱课前教学预设的束缚,全身心投入课堂,用心倾听,细心分辨,并针对各种资源的实际状况及时灵活地做出判断和反应——或欣赏肯定,或点拨疏导,或聚焦深化,或归纳整理,努力促进更高质量资源的生成。
论文关键词:课堂教学方式 生活化
论文摘要: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教学内容还原到生活中去,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这是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要求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展课堂教学生活情景构架分析,创造性地运用“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模式开展教学设计。
一、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
当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对课堂教学生活化有两种理解:一种理解认为课堂本身即是生活,教与学是其基本内容,因此可叫课堂教学生活。课堂教学生活既是学生人生特定时期的重要生活方式,也是教师职业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生活化就是还原课堂的这种生活本性。另一种理解认为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生活化,具体来说,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把从生活中抽象出来的概念又还原到生活中去”。
应该承认,当前学术界对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上述含义还有诸多争议,但本文无意于这些争议的辨析,笔者认为,无论怎样思考,课堂教学生活化还是不应该排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教学内容还原到生活中去,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开展教学,这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笔者称之为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生活化,本文以下所提到的课堂教学生活化也仅在此意义中使用。
从上述界定出发进行推论,笔者认为,中学政治课教学中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实际上就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把课堂教学中的基本内容、基本观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结合,把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概念原理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还原到生活中去,把课堂教学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以生活本身所蕴含的奇妙和乐趣展现原理概念的内涵和原理概念所蕴藏的价值观与人生观意义,
二、作为课堂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解读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进行基本理论观点教育的课程,是一门提高学生认识、参与当代社会生活能力的课程,是一门培养公民思想政治素质的课程。”①将教学与生活融合,以生活经验为出发点来理解、感悟学习的内容,建构新的意义系统。②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要求“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③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提出“对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多方面内容进行有机整合”④,强调“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的基础”。 ⑤综合相关文件的基本要求,我们可以明确得出结论:中学政治课的课堂教学需要生活化。而就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而言,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实际上是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的内在要求。
——教学分析——生活回归”课堂模式的再创造
中学政治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一个教学的创生过程,包括课堂教学前的准备、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情景构架分析和课堂教学设计。
首先,课堂教学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以及学生的思想实际,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积累材料和案例等。这个阶段,教师可以采用各种方式与学生全面接触,可以找一些学生正式交流意见,也可以尽心问卷调查,但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在日常生活中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一方面在大量的日常观察中可以更全面了解学生,积累能与学生中产生共鸣、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典型材料和案例。另一方面只有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脉搏,与学生共喜、共怒、共哀、共乐,才可以为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奠定真实的生活基础。
其次,开展课堂教学生活情景构架分析。课堂教学中的生活情境构架分析主要是要让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实现链接,它需要创造性地思考各种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细节,如课堂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可用现实生活中的什么材料和案例进行分析、可在哪些环节把课本的基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向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提问后学生会怎样理解,会达到什么样的效果等等,教师必须认真分析这些细节,达成“从书本知识视角理解教学内容”到“从现实生活视角理解教学内容”到“从教学对象的生活视角理解学内容”的转变,这样,才可以使课堂教学建立在教师意欲引导的生活与学生实际的生活两者之共同基础上。
第三,需要创造性的运用“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这一基本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设计。生活导入,也就是导入新课时紧贴生活。与一般的教学导入不同,生活化的课堂教学强调尽量考虑运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素材和例子导入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教学分析是这种模式的关键,在教学分析的过程中,教师就要努力把课前搜集的素材、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课本的知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深入浅出地把中学政治课的概念原理还原到生活中去,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实际理解概念原理的知识性,体验概念原理所蕴含的价值观意义,从而完成新的意义建构。生活回归是这种模式的意义归宿,它主要是把在教学分析时生成的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全面解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困惑。
“生活导入——教学分析——生活回归”这一基本模式只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程式,对于每一个课堂而言,决不是简单地套用这个模式,而是要根据每一节课的内容特点,学生实际,进行内容与教学流程的创造性设计,把中学政治课教学中的概念原理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还原到教师本课堂所面对的教学对象的真实生活中去,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经验的意域中理解课堂教学的内容,感悟课堂教学的价值观意义。对于不同的课堂而言,这没有固定的流程,须根据不同的课堂实际来进行创造,下面是一个具有一定创造性的课堂教学设计,仅供思考。
在上初一思想品德课“成长不烦恼”时,我们尝试如下的教学过程设计。
首先,生活案例导入。
案例一:本来活蹦乱跳的小李突然变得少言寡语,不爱搭理同学,有事也不愿跟人讲,不愿参加文体活动,经常独自闷坐、发呆楞神。
案例二:玲玲都初一了,可胆子极小,遇到什么事情都害怕,不敢见客人,一说话就脸红心跳、头上冒汗,常常在睡梦中惊醒,天黑就不敢出门了,在他的头脑里总好象面临别人的侵害,随时都会遇到什么危险一样。
案例三:小明平时功课也不错,也挺知道用功学习,可就是怕考试,一到期末考试,紧张的睡不着觉、吃不下东西,甚至参加不了考试。考场上,感觉自己大脑一片空白,什么也想不起来了。
其次,教学分析。
介绍案例之后,可紧接着提出问题:
(1)为什么这些同学身上会出现这些奇怪的现象?
(2)你有类似的体验和困惑吗?
(3)如何消除这些困惑?
根据所提问题,组织学生把案例、生活经验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讨论分析。
可把所教的班级分成若干组,安排一组思考一个问题。考虑到初一学生临场语言组织能力较欠缺的问题,可让学生把自己思考的东西写下来。接下来,学生们一般都会积极回答问题,比如针对案例一出现的问题,学生们踊跃发言,提出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克服自卑心理或注意劳逸结合等解决办法。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引导他们利用课本的知识去思考和解决自己碰到的问题。在学生讨论回答问题后,教师还要进一步针对上述三种案例的分析、讨论情况,结合课本知识归纳出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不健康现象,帮助学生了解青春期独特的心理特征,引导他们有效地消除心理障碍,调节好自己的心理,愉快地度过青春期。
第三,回归生活。
在这个环节,教师可通过布置实践应用,让学生真正感受知识学习的有用和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的成长。如在上述的教学案例中,教师在下课前可以布置这样的轻松的课后小任务:观察你周边的同学,看看他们是否存在心理不健康的现象,结合今天所学的知识,对比一下他们是怎么样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的,要求观察过程中的体会和感受写出来(可由若干同学组成一个小组共同完成这个任务)。事后,同学们便会指出很多心理不健康的现象,并提出很多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一些同学可能回主动向家长、老师和知心朋友讲讲自己的想法,让他们了解你或者满足你的要求和愿望;一些同学会把一些不方便讲出来的事情写在自己的日记本上,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可以重新回归生活,享受学习的无穷乐趣。此外,还可以安排读一读、听一听等课后作业,让同学们把所学知识运用于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回归生活,知识的作用与魅力便自然形成与学生的意识中。
注释:
一、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的统一
预设和生成是对立的。任何预设都具有假定性、探索性、科学性和预见性。预设是教学的基本要求,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并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而人是不可限定的,教育不能限定人,只能引导人全面、自由、积极地发展,所以教学也应当是开放的、生成的。预设主要关注的是教学过程的流程,而生成主要关注的是教学过程的变化。
预设与生成更是统一的。没有预设的“放羊式”的课堂,就容易产生远离文本、“脚踏西瓜皮,滑到哪算哪”的局面;没有生成性资源的课堂,看似严谨但缺乏活力,流失很多的人文气息和创造精神。其实生成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设的。就数学教学而言,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性等决定了生成的品质,即决定了它可能含有什么价值的生成;学生知识的基础、明晰程度和融合程度决定了生成的方向,即决定了它可能会有哪些方面的生成。这两方面的结合也就决定了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相似的生成态势,它不会因学生个体的不同、环境的不同而有太大区别。
二、精彩的生成基于充分的预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备课的过程就是预设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生成的质量依赖于预设的质量,教师备课时尽管不可能谋略到课堂上的“一丝一毫”,但可以想得细一点、全一点、精一点、巧一点,能动地为教学过程中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预设出多种“绿色通道”,巧妙且有创造性的预设就能与生成相得益彰,使课堂亮点闪烁、流光溢彩。准确地说,精彩的生成基于充分的预设。那么,究竟如何预设才能利于生成呢?
1.在三维目标整合的预设中安排生成点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学目标的价值在于定位,即规定学生需要达到某一终点;教学目标的价值更在于定向,即明确教学过程中师生行为的性质和方向。生成性目标一方面是在活动中形成,并且与活动统一,它先于活动而且产生于活动之中,这样既考虑到了教学的计划性,又突出了教学的生成性。另一方面侧重强调的不是具体、细致的行为目标,而是一般的概略性目标,这样的目标需要教师宏观把握,并根据教学实际情境随时调整。
2.从文本资料来源的预设上创造生成点
建构主义强调认识并非是主体对于客观存在的、简单的和被动的反映,而是一个主动的不断深化的建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主动地根据当前的事物、情景联系到自己的经验与知识。新课标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用亲身经历成功来促进新的学习。因此,我们应在设计的精巧上下功夫,把精力放在研读文本、研究学生上,继而进行教学内容的结构重组,使知识的逻辑与学生的认知规律相结合,让内容“走近”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以便创造生成点。
3.从流程即时变奏的预设中捕捉生成点
在生成性教学中,教学计划还是必需的,但它不是对教学流程的精细规划,而是对教学流程的宏观策划。德国教育家克拉夫斯基指出:“衡量一个教学计划是否真有教学论质量的标准,不是看实际进行的教学是否能够尽可能与计划一致,而是看这个计划是否能使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教学论可以论证的、灵活的行动,使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借以发展他们的自觉能力作出贡献。”美国教育家多尔则倡导“舞蹈型”教学,其中舞步是模式化的,但却是独特的,是舞伴之间――教师与课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本――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使得教学成为自反馈、自调节、自组织的系统。
从流程即时变奏的预设中捕捉生成点的方法有:(1)发散式教学设计。(2)树枝状教学设计。(3)网络化教学设计。
4.从艺术留白手法的预设中布局生成点
现实教学中,有偶发事件是必然的,没有偶发事件的教学才是偶然的。偶发事件并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意外,而是教学过程的常态和必然,只不过它出现的规律不易把握,并且没有固定的处理套路。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留有空白,为师生在课堂上创造性地发挥包括偶发事件的处理提供条件。基本做法有:(1)留有时间,便于处理偶发事件。 (2)变更空间,注意突出学生主体。 (3)拓展视野,考虑延续课堂效益。课前的积累,课中的碰撞,课后的拓展,把课内和课外的全过程沟通起来,把学校、家庭、包括社区乃至社会沟通起来,把课本信息与因特网、电视、新闻、杂志、课外书籍等沟通起来。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与预设性是同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都是课堂教学的基本属性。生成与预设是并蒂莲,精彩的生成基于充分的预设。
参考文献:
[1]徐晓波.生成因充分预设而更精彩.中国人民教师,2009,(7).
[2]既要关注生成 又要重视预设.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7,(18).
[3]潘东盟.让预设和预设生成和谐共舞.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09,(06).
关键词 汽车设计 教学 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课程特点及问题
汽车设计是我校车辆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在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总体设计的基本步骤,掌握汽车底盘主要总成离合器、机械式变速器、万向节、传动轴、驱动桥、悬架、转向系和制动系等的设计方法,在满足汽车性能的要求下,熟练掌握汽车部件结构方案分析主要参数的确定原则,主要零件的强度计算及其载荷的确定等;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基本的汽车设计方法和步骤,基本具备分析和解决该领域问题的能力。①
图1 现代汽车零部件设计开发流程
现代汽车的设计越来越倾向于高性能、轻量化、高品质方向发展,系统的汽车零部件设计开发流程如图1所示。基本设计和强度刚度校核是汽车初步设计的关键步骤,产品优化是汽车设计的核心和关键,掌握样件试制、结构试验和性能试验的技术是目前汽车行业对紧迫需求人才的知识要求。而目前现有的课程教学对汽车设计主要涉及的主要总成或者零部件基本参数选择和校核,以及对零部件优化、试制和试验部分很少涉及,无法满足汽车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仅仅参照教材授课,学生不能系统了解汽车零部件设计的全流程,②难以意识到本课程的重要性,无法了解汽车设计的先进技术发展和将来的职业规划,从而失去学习兴趣。
同时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需要有总体设计工程师的视野和很强的实践能力。针对每一个汽车总成的设计,都需要全局的认识和具备整体设计观,才能将课程讲解的汽车设计方法和步骤融合到将来的工作当中。虽然在理论教学后会安排相应的课程设计,但是由于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课程设计出现了一些难以避免的形式主义问题。③因此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有必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全局设计意识和高度,通过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来不断训练学生的总体意识。
另外本课程涉及大学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体系十分丰富,④仅仅依赖最后的试卷测试并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在理论课堂教学中,有必要实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因此根据课程的特点,围绕汽车行业对人才实际需求和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要求,探索研究构建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掌握系统的汽车设计方法和技术。
2 教学改革
2.1 汽车全流程设计的内容教学
以培养学生的现代汽车设计开发的系统能力为导向,紧密结合汽车产业的发展动态和企业需求,在初步设计和校核部分进行课堂教学后,适当讲解贯穿汽车总成零部件设计开发的全过程,包括初步设计后的计算机优化技术、样件试制以及性能试验,建立学生的总体设计意识,掌握汽车总成零部件设计的方法和步骤。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及时了解现代汽车设计的先进技术发展和同时为将来的职业进行规划,提升学习的兴趣。
对这一过程,老师需要调研、收集和整理汽车产业中各个重要总成的设计开发过程和各个设计阶段的技术要求;研究区分适合在本科教学中增加的技术内容和适合在职业生涯中培训的技术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添加介绍性和扩展性的设计技术。
2.2 课外大作业的布置
课后作业是强化学生熟练掌握课程基本知识及知识扩展的一个基本教学要素,是教师对教学工作考核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汽车设计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⑤本课程教学改革是在完成各个总成设计结束之后,以10个人为1组,布置一个大作业(课外项目)。要求每个同学在课程结束前必须完成一项大作业。比如离合器设计,要求每个人用不同的方法根据教授的内容编制一个离合器设计软件,编程语言自选,可以是MATLAB /VB/VC/Excel/Fortran等。要求每个同学使用的软件或者方法不能相同。小组内的同学需要相互帮助和指导。这样通过合理布置课外大作业,避免抄袭,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论课程教学部分融会贯通所学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的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⑥
2.3 研讨式课堂教学
大班教学以组为单位时,学生完成所布置的课外大作业可能会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即单个小组只完成某一个大作业,而失去对其他零部件总成(另一个大作业)所教授知识的训练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部分利用部分时间,由同学主持,各个小组相互讲解介绍各章的设计技术和原理,使得其他小组有机会详细了解各个总成的设计技术。用研讨式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各个小组成员对不理解的内容能够及时沟通和交流。
3 实践与效果
3.1 教学实践
根据教学改革的内容,已在2届车辆工程专业本科生中进行了尝试性实践,具体如下:首先给学生阐明本门课程学习特点和将要采用的教学手段、授课方式和成绩评定方法,同时让学生自由组合形成小组,选择相应的零部件总成设计大作业和完成的时间节点, 让学生有心理准备;在每个总成设计后,用2小节课的时间补充现代汽车设计的优化、试制和试验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充分了解零部件总成设计全流程和全新技术;在期中后,每周安排一小节课时间,让各个小组主持讲解,研讨各大零部件总成设计的软件设计和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自主性,最后由老师进行点评和成绩评定。通过此过程,可以充分训练和展示学生的才能。对于不善表达的学生,也是一次非常好的锻炼机会。最终成绩评定按照大作业成绩占40%,期终考试成绩占50%,课堂学习占10%进行核定。
3.2 教学效果
通过探索性实践,本课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和学院的督导团听课后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网上的学生教学质量评价成绩超过95分。课堂授课由于有学生参与,活跃了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上课的兴趣和主动性,掌握了零部件总成设计的全流程,同时锻炼了同学的软件编程能力。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提高有着显著的作用。
注释
① 王望予.汽车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②④叶明.汽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中国校外教育,2010.2:60.
③ 康元春.基于能力培养的《汽车设计》课程设计教学研究与改革.科技信息,2011.14:111.
为适应社会飞速发展对公路建设人才培养的需求,改变以往教学模式所带来的不足,本文提出了课堂教学与实训相融合的教学模式,从各个方面将课堂教学与实训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满足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需求。
关键词:
教学实训;教学模式;初探
随着公路建设的大力发展,计量支付、变更申报、分包结算等工作也越来越规范,对概预算编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提高教学水平,提升高职公路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的适应能力,很多院校都开设了公路工程概预算这门课程。该课程是高职公路工程造价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围绕《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概预算编制办法》讲解公路工程概算预算的编制。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院校依然是采用课堂教学、课程设计和软件实训顺序进行的模式。且以课堂教学为主,导致实际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目的。本文基于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公路工程概预算课程教学经验,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设想。
1公路工程概预算课程的教学现状
1.1重课堂教学、轻实训的教学方式
公路工程概预算是一门基于理论,围绕概预算编制,面向专业造价软件的课程。出于教学考虑,常用的教学模式是逐一讲解理论和相关规定。但是这个理论讲解过程比较长,基础较差或者耐心欠缺的同学往往会感觉枯燥,不知道所学的内容如何实施运用。由于教学都围绕课堂教学开展,讲解实际操作时学生则会习惯性地认为枯燥难懂从而兴趣不大。从而导致实训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附属部分。
1.2重课堂教学、轻实训的考核方式
现行考核方式为平时与实训成绩占50%,考试成绩占50%。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很难区分大多数沉默的同学,也无法完全辨别课程设计的抄袭与否。而在试卷里又难以体现软件的使用情况,从而导致理论知识的考核成为了重中之重。这样的结果与最初的培养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2课堂教学与实训相融合构建
2.1教学模式基本原则
在制定教学标准时,要坚持课堂教学和与实训并重。在教学内容方面上,不再是以书本为主,而是以实际操作流程为主。将理论知识的讲授穿插于课程设计与上机实训之中,而非置身于书本之中。
2.2教学模式改革方案
按实操流程融合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训。将实际操作分解成若干步骤,以步骤建立模块,然后将理论知识融入各模块。实训完毕,课堂教学也同时完成。首先,教学不再以各章节为准,而是以实践操作的各模块为准。学生在一开始就被告知每个模块的任务,任务不应被描述得很复杂,应当描述得很具体。如果任务较多,可以将模块继续细分,直到学生可以明确地了解各模块的任务指向为止。其次,不应当让学生致力于咬文嚼字和理论计算,本课程的计算相当繁琐但难度极小,只要结合实际操作就很容易理解各种计算。在教学中应当以各表之间的关联为重点,让学生知道前后数据之间的引用和相互关系。无论实在教学中还是最后的考试中,纯理论都不应以计算为重点。最后,教师应当导引学生对所学模块的思考,要让他们明白所学的这部分理论应当如何用在整体编制中。而不是让学生盲人摸象,学完以后没有办法将各模块串联起来,从而导致无法编制出一份完整无误的概算或者预算。
2.3评价方式改革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可以更好地反映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生的成绩应包含三个部分:一是平时学习分,教师应对学生的考情、作业、问答、小组参与程度非常了解。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以此考察学生在小组学习中的参与情况;二是实训分,实训分数的判别标准很简单,能够得出结果即用软件作完概预算就算合格。但是也要注意在此处加强答辩,即每一位同学都应带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以防止学生之间的相互抄袭;三是考试分,还要注意两个问题:建立考试题库和练习题库。三者之间的比例建议为:30%、40%、30%。
3结语
公路工程概预算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应当培养学生快速适应相关岗位的基本能力。通过教学与实训相融合模式,可以避免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让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应技能,适应社会对高职学生的需求。
作者:艾冰 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强.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05,14(3):54-56.
思考一:教学的语言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学活动的灵魂就在于教学的语言技巧。因此,在设计教案时要反复推敲课堂导人、过渡语、提问等环节教学语言的组织。本课我是这样导入的:近代以来,伴随着西方的侵略、西学东渐的浪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衰微,中国的思想文化同政治、经济一样艰难地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中国向何处去?这是萦绕在近代思想家头脑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从学习西方器物到制度到思想,百年的探索充满坎坷,救亡图存的道路异常艰辛,但先进知识分子从未放弃过努力。今天我们共同来感受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该导入通过教师抑扬顿挫的表达让学生对这节课充满了期待。
思考二:教师的着装
有关研究表明,高中生关注教师服饰的比例较之小学生、初中生而言,有明显上升的趋势。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不仅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师的服饰所反映的外在形象也明显相关。观摩课那天我穿了白色的西装搭配了裙子,也刻意化了淡妆,记得上完课后,有一位女学生悄悄地跟我说:“周老师,您今天穿得很有气质!让我们眼前一亮,精神抖擞,听课很愉快!”听了她的话,我体会到教师得体的着装具有隐形的教育意义。优美高雅的着装能够体现教师的审美观念和高尚情操,对于学生而言,也是一堂无声的礼仪和审美教育课。
思考三:教师的教态
教师教态,是指教师的仪表、仪态,具体到课堂教学,就是教师的举止、面部表情、态度等等。教态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优美的教态是一种高超的教学技巧,是教师的思想、学识、品行的综合体现,是教师得心应手地组织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获得美感熏陶的必要手段。优雅的教态举止能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使教师成为课堂教学中学生审美的中心。课堂上教师的举止要优雅得体、稳重大方、自然从容,在课堂内的走动不宜太频繁,当然也不能僵化在一个地方,讲解时可以辅助合适的动作。教师态度和蔼,面带微笑,端庄而不呆板,明快而不轻率的表情也是教学基本功之一。教师微笑的表情是对学生的关注和赞许,是对学生的激励和关心,能缩短学生和教师的心灵距离。
思考四:教师的板书
如今,多媒体教学以其较大的优势赢得一线教师的青睐。在多媒体广泛应用的今天,传统的板书被忽视了。事实上在课堂教学中,板书设计很能体现教师的教学功底和理念。多媒体课件内容的“跳跃性”决定其很难定格教学脉络。好的板书作为信息的载体具有稳定性,板书与口述结合,不仅条理清楚,明白易懂,还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设计板书时要做到匀称整齐,错落有序,结构新颖,板书的字迹应工整清晰,板书的色彩运用要得当。
本课我的板书包括标题以及课堂教学流程的基本脉络,提纲挈领,画龙点睛,其中重难点问题还做了特别的标记,课堂结束后依照板书进行课堂总结,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从应试角度来讲,好的板书具有示范功能,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和答题规范,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思考五:对课堂流程的反思
细节决定成败,要想提高自己对教学细节的把握,必须经常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流程进行反思。为了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微格教学完成后,可及时组织讨论和评价,可以先重放录像,可使用暂停、慢放、重放、特写等方法,让上课者观察自己的教学细节,并与事先的设计相对照找出不足,提高教师对教学的自我诊断能力,然后让组内同仁各抒己见,一起来评价实践过程,总结出优点和存在的问题,指出努力的方向。比如,通过重放录像我发现在比较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和激进派学习西方的异同时,教学时间不太合理,显得有些拖沓。对教学流程的反思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强化基本功。
关键词:创建 高效课堂 和谐 师生关系 学生观 教学流程
新课程改革提倡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使得授课时间大幅减少,但是所要学的内容却没有减少。这就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我们提高教学效率。因此,我们教师必须在教学时创设高效课堂。那么,如何创设高效的课堂呢?
一、创建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过:“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应创设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性,要积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尊重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消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紧张感和焦虑感,让他们敢提问,敢说话,敢上讲台表演,敢下课桌讨论,进而形成一种积极主动、争先恐后、紧张活泼的课堂氛围。课堂上,当学生答错时,教师不能挖苦学生,而应允许他重新回答;当学生回答不完整时,教师应耐心等待,允许学生补充;当学生没有想好时,教师应给学生时间,允许学生再想;当学生有不同意见时,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机会,允许学生争论;当学生有不明白的知识,教师要用心倾听,允许学生发问。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被激活,才能达到高效。
二、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是转变教师角色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创建高效课堂已经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与趋势。它要求教师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对照新的课堂教学理念和标准重新定位自身的角色,努力创建高效课堂。教师只有转变了角色定位,才能实现新的教学理念的转变,才能在教学中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课堂学习的参与者、这样才能创建高效课堂。而且,这样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从而为创设高效课堂提供前提条件。
三、创建高效课堂的核心是树立全新的学生观
创建高效课堂,要求教师树立全新的学生观。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从备课内容到课堂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体现了教师这一中心,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而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则有新的要求:在教学关系上,以学生为中心;在师生关系上,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学是教学的灵魂,教师的“教”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的主角,是一切教学行为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习铺垫、过渡服务的。否则,创建高效课堂就是一句空话。
要树立全新的学生观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给学生主动探索、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一个个有思想、有尊严的个体,而不是存储知识的容器。所以,课堂上教师要让学生这个生命个体活跃起来,让学生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学习中,让他们自己去学习,去感悟,去总结,去提高。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收获了知识,还提高了能力,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想做到这些,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设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所以,创建高效课堂,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一切要以学生为中心。
四、创建高效课堂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概括各种高效课堂模式,不难发现,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都是始终如一的,都体现了要努力实现由学生学会向学生会学的转变。其中,学会是基础,是学生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获得知识与技能,这样的学的来说是被动的,也是低效的;会学则是提高,是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获得知识的目的,这样的学习是主动的、高效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的讲授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且教师要下工夫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而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创建高效课堂的源泉是灵活多样的课堂形式
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创建高效课堂。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进行合作性的学习探究。这样带着目标去学习,学生合作的意识也被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在进行小组合作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将学生分成合作小组。在学习过程中,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安排下有序交流,人人参与,并且每个学生都要认真听取他人的发言,还要对他人发言及时做出评价。小组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应组织学生在班内交流。然后,教师整理学生发言情况,有针对性地对各组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馈。除此之外,常用的课堂教学形式还有开展辩论会、朗读擂台赛、课本剧表演、小记者采访、猜谜语、做游戏等。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课堂教学形式。
六、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障
山东杜郎口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流程设计为:预习交流,确定目标;分配任务,立体教学;完成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师生互动;串插巩固,全面掌握;达标测评,检查验收。这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见,长期按某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流程去做,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进而创建高效课堂。因此,我们应根据自己学校的实际情况,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精心设计教学流程,为创设高效课堂提供重要保障。
总之,创建高效课堂是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和趋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与创新。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教育全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2]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开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