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范文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

第1篇: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供应商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3

一、供应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

当今市场竞争已全球化、激烈化,为了适应瞬息多变的市场需求,企业更加强调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打造,对非核心生产资源则通过供应链从专业成熟的供应商处获取。传统采购管理往往倾向于一种物料多个供应商,这样感觉比较保险。而现代采购管理的趋势是减少供应商的数量,并与之建立互信、互利、互助的长期稳定合作伙伴关系。合作伙伴关系模式强调在合作的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共同分享信息,通过协商和合作来协调相互的行为,达到互利共赢的目的。表1中阐述了企业、供应商互利关系。

表1企业、供应商互利关系

因而对供应商的选择与管理显得非常重要。一个复杂产品上千种零件往往分别由多家供应商各自进行生产,如何对这些供应商进行有效的管理,从而既能确保供应商提品的质量、交货期,又能控制采购成本?本文就企业如何对供应商进行客观评价,实施动态管理,以确保最终产品的竞争优势进行探讨。

二、供应商质量管理机构

制造企业的供应商涉及的专业领域广,生产流程复杂,通常供应商管理工作,由采购部门、质保部门、检验部门、技术部门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完成供应商选择、评价、采购实施、日常管理等。目前我国很多大中型企业,采取的模式是以供应商质量管理工程师(简称SQE)为核心的供应商管理团队,来实施供应商质量管理。SQE作为与供应商之间的纽带,他们会将本企业的管理理念、质量理念、质量目标传播延伸到供应商处,通过对供应商的有效管理,促进供应商在合理的价格下,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准时交货率,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这些SQE要担任多种角色,其能力要求较高,通过本企业几年来的实践,总结出SQE人员应具备以下方面能力:

良好的沟通技巧,与供应商及工厂内有关部门建立良好的协调工作方式。

解析问题能一针见血,通过QC工具等分析技巧,评审供应商8D报告。

处理事情及时,提高公司甚至顾客的满意度。

熟悉ISO9001/TS16949/ISO14001等各项体系要求,掌握审核技巧和方法。熟悉APQPFMEAPPAPMSASPCCP8D等工具的应用。

本身逻辑思维性很强,能深刻和精辟地看待问题,熟悉供应商的内部品质管理流程,产品专业知识深厚。

强势的管理方式,同时又善于吸纳供应商的一些宝贵的意见,使工厂和供应商双赢互利,具有很强的独立处理事情能力。

熟练掌握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如: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检查表、分层法、直方图、控制图

企业可根据SQE能力要求,通过社会招聘或自身培养,使其在教育、培训、经验、技能方面能与之相适应,能胜任SQE工作。

SQE当前在企业中的归属部门,一般在:质量部、采购部、供应链管理部、绩效管理部、供应链质管部、进货检验部、跨部门项目组等。企业应根据供应商的数量、规模、专业,以及对供应商的管理要求及采购要求,配备适当数量的供应商质量管理人员(SQE),负责供应商管理和质量提升。

三、供应商质量管理流程

1.成立供方评价小组

当确定开发新的供应商时,应成立供方评价小组,小组成员可包括:采购、质保、技术、工艺、检验等部门人员,SQE应是主要成员。小组组织者可以由质保部门或采购部门担任,批准人可以由主管采购的公司级领导担任。

2.推荐潜在供应商

采购部门负责推荐潜在供应商,并向潜在供应商收集以下资料,用于供应商评价及建立供应商档案:

《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调查表》;

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

质量认证证书、产品认证证书、许可证、主要经营业绩表、银行信用证明等;

制造设备清单、检验设备清单、主要工装设备清单等;

企业简介、目录价格表;

质量环境资质证明性文件(需要时)

以上涉及的资质证明资料必须在有效期内。

3.潜在供应商等级确定

由评价小组负责人组织相关部门,依据拟购产品的重要度、采购数量、种类、采购价值等因素,对潜在供应商进行重要度分级,将供应商分为A/B/C三级,采购部门将收集的供应商资料,重要度分级表,拟采购产品清单汇总后移交SQE,作为后续供应商评价的依据。

4.组织评价供应商

1)供应商评价根据供应商等级,一般采用以下二种方式进行:

第二方审核+首件(或首批)批准

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调查及相关资质信息评价+首件(或首批)批准等。

第二方审核:第二方审核由SQE组织采购部门/技术部门/工艺部门/质保部门相关人员组成审核组,实施现场审核。依据《供应商开发评价评分准则》审核全部内容。

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调查及相关资质信息评价:由SQE组织采购部门/技术部门/工艺部门/质保部门相关人员对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调查结果,及相关资质信息进行评价。

首件(首批)批准:就是对首件(首批)产品进行质量验证后作出的结论,当顾客有要求时,以顾客要求的首件批准程序执行。

第二方审核(到供应商生产进行现场评价)+首件(或首批)批准,是开发战略合作伙伴的首选方式,它的益处是可以实地了解供应商的生产环境,了解供应商的管理现状,了解供应商的生产设备能力、检验设备能力,了解供应商的技术能力,了解供应商的合作态度等。

2)价格、准时交付率、售后评价

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法,采购部门都需要重点对潜在供应商的价格、准时交付率、售后服务等进行评价。

3)技术水平、设备能力评价

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法,技术工艺部门都需要重点对潜在供应商的技术水平、设备能力等进行评价。

4)质量管理体系水平评价

不管采用哪种评价方法,质保部门都需要对潜在供应商的质量管理体系水平进行评价。

5)形成初步评价结论

针对第二方审核:现场审核完成后,审核组长编制《供应商开发评价记录表》,并填写《供应商开发评价报告》;

针对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调查结果及相关资质信息评价:审核组长组织评价人员填写《供应商开发评价报告》,作为合格供应商认定依据。

5.供应商整改及验证

当供应商未通过现场审核,但尚具有开发潜力时,由评价人员提出改进建议,要求潜在供应商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整改。SQE要向供应商发出整改通知。

当供应商在整改完成以后,提出再次审核的申请。由SQE组织相关人员对其整改的情况进行验证。若整改合格,提供原材料、外协类供应商则进入首件准备阶段;电器元器件类供应商则进入样件产品入厂检验阶段。若整改不合格,则由采购部门重新推荐其他供应商。

对于质量基础较好、价格优惠、合作态度好、配合程度高、发展潜力大的供应商,企业应朝着培育为战略供应商的方向努力,要着力扶持,帮助其改进。SQE在此期应对整改过程及改善效果实时跟进、指导。

6.首件认证

1)对通过审核的外包供应商,由采购部门向其提供图纸、顾客要求、技术要求、首件提交要求等。当顾客有特殊要求时,依据顾客的特殊要求执行。

2)对战略供应商及关键重要供应商的开发,可依据PPAP(生产件批准程序)制定首件/首批件评价流程,根据企业需要,要求供应商提供如下资料:

过程流程图

D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故障分析)-设计

PFMEA(潜在失效模式及故障分析)-过程

控制计划

(全)尺寸编号图纸

检验报告

材质报告

性能测试报告

其他资料

由SQE将资料分别传递到相关人员审核后得出评价意见。

当供应商的首件的评价结论为不合格时,根据需要,适当考虑给供应商再次整改机会,由SQE要向供应商发出“8D报告”,即以下8个步骤:

D1:建立小组

D2:描述问题

D3:实施并验证临时措施

D4:定义和验证根本原因和问题逃出点

D5:选择验证永久纠正措施

D6:执行和确认

D7:防止再发生

D8:总结表彰

SQE要对“8D”过程及改善效果实时跟进。供应商“8D报告”完成后重新送样。

评价小组再次进行首件/首批件评价。

7.形成最终评价结论及合格供方名录

当供应商的初步评价及首件认证完成后,由质量部门起草《供应商开发评价报告》,推荐合格供方名单,经主管领导批准后形成正式《合格供方名录》。《合格供方名录》应作为采购、检验等相关部门在采购、检验过程中的依据文件。

这里要强调的是,合格供方不宜多,要少而精,要保证每种拟采购产品均有主力供方,也有备用供方。

8.签订商务合同技术协议/质量保证协议

对纳入合格供方名录的供应商,由采购部门进行商务谈判,签订年度供货合同或单次供货合同,同时,由技术部门/质量部门/拟定技术协议/质量保证协议,作为合同附件一并执行,在签订合同时,要考虑对主力供方和备用供方实行差别化的订货量,以保证战略供方的利益,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技术协议/质量保证协议可包括以下内容:

质量保证体系要求、过程质量控制要求

质量标准、验收准则、验收方式

供方现场审核、走访、检查、监造等要求

不合格品标识、隔离、报告、处置方式

质量奖惩(如不合格对企业造成损失的追偿,质量优且供货准时的奖励方式)

9.建立供应商档案

采购部门负责建立每个合格供应商的档案。合格供应商档案应包括如下资料:

供应商质量保证能力调查表;

资质资料

供应商开发评价记录表

供应商开发评价报告

质量保证协议

供应商业绩考评表

供应商年度评价报告

10.供应商日常管理

企业应制定供应商日常管理的文件,要具体规定流程、职责、时机、记录格式等。SQE应对其纳入合格供方名录的供应商进行日常管理,建立供应商档案,与供应商保持经常的联系。主要工作内容:

供应商的定期及特殊审核,走访、检查、见证等

供应商的培训辅导,推动供应商导入常用的质量管理方法

执行供应商的奖罚措施

建立完善规范的材料质量控制体系

供应商过程变更及材质变更的确认管控工作

新材料及变更材料的管控

“8D报告”的发出、管控及改善效果的跟进

推动供应商成立完善的质量保证小组

材料质量目标达成状况的改善及检讨

不合格项目的改善确认工作

材料异常的处理及效果的确认

供应商质量信息汇总分析

经常对供应商进行走访,可以面对面地与一线的操作者、检验人员、生产管理人员、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交流沟通,充分了解生产线状况及质量状况,同时对供应商形成有效的督促,对预防质量问题的发生具有很大作用。

对供应商的日常管理,首先要明确供需双方的接口关系,往来联络方式,文件传递方式等。为方便SQE深入现场开展工作,还应适当考虑为SQE配备照相机、便携式光谱仪、防护用品等设施。

11.供应商年度评价

SQE负责按《供应商年度审核流程》组织质保、技术、采购、生产部门对供应商进行年度复评,一般间隔十二个月。年度评价内容、合格判定标准按照《供应商年度评价报告》执行。

年度评价要重点关注交付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及时性。对业绩进行评价,等级评比,年度评价达标的供应商,保持合格供应商资格,继续供货,等级优胜的,可采取奖励措施(如:增加订单;缩短付款时间等)。而对不达标者,可采取处罚措施“(如:期限整改,暂停供货;减少订单;延期付款等)。经帮扶整改仍不合格的,要取消合格供应商资格。

与供应商产品质量、交货期、金额及价格相关的数据,是供应商年度评价的重要依据。也是对来年合同签订作好充分准备,在数据收集、分析及处理过程中,要借助信息化系统、缺陷表、矩阵图、因果图、排列图、趋势图等工具进行统计分析和科学判断。通过对表现优良的供应商进行表彰,可以充分调动供应商的积极性,加强合作关系,真正实现双赢。对表现差的供应商提出警告或处罚,可以有效减少企业的损失,确保产品质量、交货期。

四、结束语

总之,供应商的质量管理是整个质量链中的重要环节,需要在整个产业链的分工合作过程中实现,做到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条件下,企业也越来越重视供应商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郎志正.质量管理及其技术和方法(第一版)[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3.

[2]戚维明.全面质量管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3]温德成.走向卓越—解读2011~2012年美国卓越绩效评价准则[M].北京:中国质检出版社,2012.

第2篇: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范文

近几年电力制造行业发展极为快速,面临的挑战也较多。国际上“双反”情况层出不穷,国内价格战又愈演愈烈,部分供应商以降低产品质量为代价来换取利润,导致产品在运行过程中发生故障的现象持续增多。由于故障引发的各类问题,直接影响到电力工程的建设进度和竣工后设备的运行安全。基于上述原因,自2011年起冀北物资公司组织人员不断实践,采用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结合设备质量管理的各种经验,对风光储输工程的设备制造过程采用了多模式并用的管理体系,达到了完善设备质量管理方法、提高设备质量管理水平、降低设备质量管理成本的目的。

2设备制造质量问题的预测及风险控制

风光储输工程设备制造过程具有产品、零件加工工序较复杂、质量检测信息量巨大的特点,每一个工序都可能带来大量的不确定的质量信息。因此采用较好地分析方法,对烦琐的质量信息源进行筛选,从而预测主要影响质量因素的信息源,是减少质量问题发生的前期预测方法。

2.1建立设备质量问题评价模型

本评价模型是基于熵理论构建的。熵表示事物的不确定性,同时也是信息含量的表示。熵理论能对烦琐的信息源进行筛选,选择最小条件嫡,并进行决策。因此,基于熵理论的设备质量问题评价模型能从烦琐的质量信息源中筛选出主要影响质量因素的信息源(即最小条件熵)。通过对该信息源的分析,就可以预测到最有可能发生的质量问题。这时,再对预测到的质量问题进行风险评价,根据质量问题的风险评价结果采用相对应的措施,达到风险控制的效果。本评价模型的数据源基础是冀北公司供应商质量信息库。其数据是冀北物资公司近些年各类电力主要物资的生产运行数据及设备质量监督数据,结合对供应商资质业绩核实及绩效评价结果,综合而成。评价模型通过对这些设备质量信息数据进行筛选和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2.2设备质量问题评价模型的应用实例

信息的筛选和分析主要是联合多个不一样的信息源,通过删减不确定的信息源而获得一束可信且完备信息源组合的过程。假设A表示输入数据,B表示输出信息。用H(B/A)表示条件熵,条件熵越小,则B对A的失真越小。通过这种方法,选择条件熵最小的信息源组合,即信息失真最小的信息源组合为最优信息源组合,并在最优信息源组合的基础上进行决策。

2.3设备质量问题评价模型对应的风险控制

按照以上方法,对所有质量问题风险点进行分析,确立每个供应商设备质量管理的主要控制点,针对相关预测情况制定各类物资相应的管控策略。

3总结

第3篇: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方法

引言

建筑工程质量一直都是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尽管这些年国家对于建筑工程质量高度重视,出台了很多的管理措施,但是部分施工企业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比较低,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依然屡屡爆出,这给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在目前建筑工程质量问题依然突出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于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进行全面的探讨,希望能够给建筑施工企业做好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带来一点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1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含义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是指根据工程项目功能定位、质量要求、技术标准等对于工程项目质量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贯穿了工程项目的整个勘察设计、施工建设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存在大量的质量影响因素,这使得工程质量管理的内涵非常丰富,自然也加大了项目质量管理的难度。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一般性流程包括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四个环节,计划阶段主要就是围绕建筑工程项目使用功能、使用要求、规模、结构等,结合建筑工程勘察设计施工方面的技术标准、规范等确定质量目标、指标,制定质量管理方案。实施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按照项目质量管理计划方案进行质量管理活动,检查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于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改进工作主要内容是对于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正。

2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很多,这直接影响到了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本文将这一领域比较主要的问题汇总分析如下:

2.1质量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了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机械因素、工序因素等等,面对如此多的影响因素,如果没有健全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很难保证质量管理效果。目前不少建筑施工企业,对于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建设重视不足,没有在对于项目质量众多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把握,对项目质量管理问题、隐患等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之上来制定完善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由此导致了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下降。

2.2采购管理比较混乱

建筑工程项目建设需要采购大量的原材料,原材料质量将会直接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目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法层面存在采购管理比较混乱的情况,这导致了采购的原材料质量难以得到保证。采购管理的混乱主要集中在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在对供货商的选择方面标准不够严格,对于采购的原材料进场检查不够严格,结果导致一些不合格的建材流入施工现场,影响到了建筑工程的质量。

2.3施工过程不够规范

施工过程是否规范标准将直接影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从目前建筑工程一些质量问题来看,很多是不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施工导致的。部分建筑工程施工人员在施工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欠缺,同时项目管理者对于施工过程是否规范的要求不够严格,甚至一些时候为了赶工期、降成本而置施工规范于不顾,从而导致一些质量问题。

2.4监督检查流于形式

监督检查是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重要方法,监督检查有外部监督以及内部监督两大类。目前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存在监督检查流于形式的问题,外部监督检查主体监管不到位,检查不专业的情况突出,内部监督检查走过场的情况普遍。在监督检查不到位的情况下,仅仅依靠建筑施工企业的自觉以及项目质量管理人员的自律是不足以保证工程质量的。

3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水平提高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需要采用多种方法,针对这一领域存在的典型性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几种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3.1完善质量管理制度,设置专职质量管理岗位

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要想做好这一工作,必须有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制度设计中,关键是要做到问题导向,对于项目质量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全面掌握项目质量影响因素,据此来制定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另外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方面需要设置专职质量管理岗位,由质量管理员严格依据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全面负责质量管理工作。专职质量管理人员需要对于项目质量管理制度比较熟悉以及了解,具有良好的岗位胜任力,能够有条不紊地推进各项质量管理工作,从而提升建筑工程质量。

3.2加强采购管理,确保各类建材质量

采购管理是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的关键一环,考虑到建材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建筑施工企业需要高度重视采购管理,严把采购关,杜绝各类不合格的建材进入施工现场。在采购管理方面,重点是要加强对供应商的管理,实施对供应商的动态管理,强化供应商之间的竞争,收取供应商建材质量保证金,让供应商有足够的压力和动力来提供符合工程建设标准的建材。另外就是严把建材入场关口,对于进场的建材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将哪些不合格的建材拒之门外,避免出现使用不合格建材导致工程质量受损的情况。3.3熟悉技术标准,严格按照标准施工考虑到施工人员专业技术知识的欠缺,建筑施工企业需要组织施工人员熟悉技术标准,严格要求施工人员按照规范标准来施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规范施工。项目管理者需要将规范施工作为一个不可跨越的红线,绝对不以牺牲工程质量为代价来向赶工期等行为妥协,从而保证施工质量。

3.4注重监督检查,确保施工质量

在建筑工程项目质量管理监督检查方面,需要做到外部监督与内部监督的有效结合,外部监督主要是指政府部门的监督,例如质监站、建委等,这些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自身的监管职责,建设施工单位需要积极配合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按照主管部门的要求做好项目质量管理工作。在内部监督检查方面,建筑施工企业需要定期按照流程规定对于工程项目的质量进行检查,通过检查发现质量问题,寻找导致质量问题的原因,并商榷制定解决策略,从而确保项目质量。

第4篇: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范文

Abstract: By analyzing the concepts and characteristics, the apply approach and method of quality chain management are summarized. The analysis and proposals in this paper will be useful for the further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关键词:质量链;质量管理;装备质量

Key words: quality chain;quality management;equipment quality

中图分类号:TJ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014-01

0引言

质量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不是传统质量管理模式在主体尺度上的简单延伸,而是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研究质量链管理及其在装备研制中的应用具有显著的军事经济效益和现实意义,可以为装备质量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技术支持。

1质量链管理的内涵和基础

“质量链”(Quality Chain)的概念是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UBC)的学者提出的,他们综合了QFD、SPC、SPI、供应链及工序性能、产品特性值、工序能力等重要的质量概念,系统地、全面地表示了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Trozynski,1996)。朱兰博士按照他的理解,提出了“质量环”(QualitLoop)的概念,即产品质量是在市场调查、开发、设计、计划、采购、生产、控制、检验、销售服务、反馈等全过程中形成的,同时又在这个全过程的不断循环中螺旋式提高(Juran,1999)。实质上“质量环”与“质量链”在本质上是一样的,都强调质量调控过程中的系统性和协作性。目前,国内对质量链做出的权威定义是,质量链是“组织群共同参与实现的质量过程集合体,是质量流以及信息流、价值流运行的载体”;质量链管理是指以多个组织、多种要素共同参与质量形成与实现过程为内容,以质量流、信息流、价值流为对象,通过控制关键链节点,实现协调耦合、增值高效的质量管理理论和方法体系。实施有效的质量链管理需要做好以下基础工作:一是管理任务的确定。二是管理工作的规范。规范化工作的对象是质量链运作过程中的重复性事物和概念,包括两大方面:一方面是各种实体;另一方面是无形的事物,如工作程序、处理方法等。三是管理信息的统一。

2质量链管理的研究现状

2.1 质量链管理研究国内研究以对质量链直接进行理论探讨为主,集中于制造企业质量链中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对具体的技术和方法比较缺乏。文献[1]中,描述了传统的封闭型质量管理模式。在文献[2]中提出质量链管理的思想是研究多组织、多要素、特定时段的质量链运行规律,并通过关键链节点的控制,实现有效耦合的管理方式。并提出了质量流、质量链、链节点、链节图、耦合效应等概念作为质量链管理的基础。并依照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对质量链管理的主要内容和流程进行了描述。文献[4]对现有的质量链相关理论研究做了归纳和分析。

2.2 基于供应链研究供应链质量管理研究供应链指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在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以及顾客之间所形成的供需网络,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研究主要着眼于供应链的特定功能,质量管理也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质量活动,对于供应链环境中企业间的质量管理、协作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文献中提出了基于质量环的供应链生命周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将供应链质量管理分为供应链孕育期质量管理、供应链构建期质量管理、供应链运行期质量管理。文献提出了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框架应包括组织模型、进化模型、进程模型和信息模型四个部分,分别加以了探讨。

2.3 装备质量链管理研究当前装备研制过程的质量管理基本还是应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在产品形成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着重在企业内部完善对于质量的控制,军事代表系统也是按设计、配套、制造环节,按系统划分,按设计、生产单位、供应商等所处的地域进行职能划分,各自负责各自管辖范围内的质量监督和管理,对于企业间的质量控制关注不够,质量管理存在脱节,不同环节间出现质量问题往往需要通过上级部门出面组织协调加以解决。

3装备实施质量链管理有效途径

3.1 选择优秀供应商,建立稳定的供应链和质量链供应链是质量链的基础,只有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供应链,才能为质量流及质量链提供良好的运行平台。随着装备系统复杂性的不断提高,零部件质量对最终产品质量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特别是现在军品生产对民营企业放开,供应商的可选范围大大增加,建立有效的供应商评估、选择、淘汰体系显得尤其重要。

3.2 分析产品质量规律,对装备研制过程进行动态管理和控制

产品质量在研制全过程中是处处关联的,各个环节之间的质量特性也不是相互独立的,上游环节的产品的质量直接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通过将将产品研制全过程看作一个链状结构,分析链中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针对不同的装备明确特定的质量指标;分析各个环节中中间产品的质量特性的表现形式,其质量水平对最终装备的质量的影响;质量特性在各环节是如何传递、积累、转换的;针对不同产品、不同环节、不同质量特性,建立有针对性的质量特性接口关系模型;通过对模型进行敏感度分析,找出研制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作为工作重点,并根据不同产品、不同质量特性随时进行调整。

3.3 开发信息管理系统,优化质量链管理基础条件供应链和质量链是在信息化和全球先进制造模式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实现有效的质量链管理,就必须加强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装备研制过程复杂,研制周期长,牵涉面广,研制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可以使各环节可以迅速高效的进行信息交换,建立集中有效的质量链管理信息系统对于成功的实施质量链管理必不可少。

4结束语

本文对质量链管理的内涵特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此基础上给出了质量链管理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质量链管理理论作为一个源于复杂经济社会的复杂理论,其丰富的内涵和运行规律尚待进一步探索。推进装备质量链管理的创新研究和实践应用将是我们下一步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唐晓青,段桂江.面向全球化制造的协同质量链管理.中国质量,2002.

[2]唐晓芬,邓绩,金升龙.质量链理论与运行模式研究.中国质量,2005.

第5篇: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ISO9000 中小企业 质量管理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随着全民质量意识的不断增强,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小企业如果不能适应市场需求,生产出消费者满意的产品,就只能被市场“淘汰出局”。ISO质量管理体系最早出现在美国军工企业,由于该体系的适应面广,灵活性大,而在全球得以推广并很快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企业建立符合ISO系列标准要求的质量体系,可以达到三个目的:一是适应市场的需要,使企业的产品满足用户规定的或隐含的要求;二是提高产品质量,使需方对供方的产品或服务具有信心;三是通过建立符合ISO系列标准要求的质量体系,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

1 中小企业运行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1.1 减轻领导者负担。许多中小企业的领导者既是企业的经营者和决策者,又是企业的内部管理者。他们既要考虑企业的外部发展、经营策略,又要考虑企业的内部生产、质量、人事、财务等管理问题。通过依据ISO9000标准,建立有效运行的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规范化、制度化,从而减轻企业领导者的负担,使其有更多的精力来考虑企业的外部事务,更有利于企业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1.2 减少员工流动的影响。中小企业的员工流动性相对较大,造成企业在管理上缺乏连续性,也造成了生产和质量上的波动性大。ISO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企业按照ISO9000标准建立的一套文件化的制度,把各类作业程序、管理规定、操作规程等均以书面的形式确定下来,从而保持管理的延续性和稳定性,即便员工更换频繁,企业也不会受大的影响。

1.3 全面提高员工素质。员工素质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须依靠员工。只有员工的素质提高了,企业质量才能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执行能力才能提升,企业的综合效益才能提升。通过建立ISO质量管理体系,广泛开展ISO9000知识培训,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岗位培训,全面提高员工素质,为企业提供一批优秀人才。

此外,对中小企业来说,实施ISO9000标准还有诸多益处,如可使组织的运行产生更大的效益及更高的效率;减少顾客拒收和申诉,导致节省大量的开支;使顾客对企业和企业的产品或服务更加信任;能够要求在ISO9000认证的市场中畅通无阻。

2 中小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2.1 目的不正确。许多中小企业建立ISO质量体系的目的仅仅是为获得认证,而非利用ISO质量体系来提高质量水平。因此突击造假、编造记录,应付认证及监督审核。对于这样的中小企业而言实施质量管理体系是一种负担,不能丝毫的改善企业的质量水平。

2.2 标准理解不到位。许多中小企业负责人不深入解读ISO 标准,不理解质量管理理念。在认证前和监督审核前忙忙碌碌,平时却对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置之不理。实际上,如果企业依据ISO标准,建立符合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就可以使ISO质量管理体系与企业日常运作融为一体。

2.3 管理制度不完善。由于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中小企业产品质量水平普遍不高,产品竞争力弱。为了生存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将主要精力放在市场方面,而忽视了企业内部管理。也有一些企业管理者认为中小企业规模小,组织机构简单,没有必要制定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甚至不去设置专职质量岗位。

2.4 员工质量意识淡薄。中小企业往往缺乏质量管理专业人才,没有专业人才,就无法制定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质量控制大多只能由企业最高管理者推动。即便有些企业设立了质量管理岗位,人员也往往是兼职,担任这些岗位的人员还要承担较重的生产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履行质量岗位相应的职责。即便有些企业建立起了一套ISO质量管理体系,但由于员工流动性强,难以进行有效的质量培训。

2.5 长远规划不明确。改善质量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程,而中小企业更多关注短期效益,没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往往在企业出现问题时才加强质量控制,待有所好转后又恢复原样,这就是为什么中小企业产品质量总是上下波动,而不见质的提升的原因之一。

2.6 不按照标准要求开展工作。ISO标准明确要求“组织应确定、收集和分析适当的数据,以证实质量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并评价在何处可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多数中小企业对做好记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多种信息靠口口相传,不记录资料,不整理记录,许多信息或被淡忘或随着相关人员的离职而消失。另一方面,中小企业不注重运用统计技术对数据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3 中小企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做法

3.1 领导要重视并积极参与。中小企业要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领导者必须重视,强化质量意识,带头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理解质量管理的重要性,亲自参与质量管理工作,亲自抓、常抓不懈。才能促进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持久地开展下去。

3.2 要选对管理者代表。企业对管理者代表的选择,首先要考虑该人员的权威性。如果没有一定的权威和地位,管理者代表是不可能有效履职的。而这个权威,一方面要靠企业领导对管理者代表的正式授权,另一方面要靠其个人的领导才能和魅力。其次,也要该人员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准、程序等熟悉程度。因此,企业的管理者代表通常由中层以上管理人员,最好是主管生产、技术、质量方面的副职领导或生产部门、技术部门、质量部门的负责人。

3.3 要强化过程控制。由于中小企业的产品一般相对简单,技术相对成熟,所以更多的应是加强对生产过程的控制。如选择和确定适宜的工艺流程、环境条件、生产设备和工艺参数,编写简明、准确,可操作性强的作业指导书确保各岗位人员获得有效的作业指导书,确保各岗位人员理解和掌握工艺规定和操作要求;提供所必须的资源;严格生产纪律等要求。

3.4 要加强教育培训。要做好教育和培训,除了企业领导要认识到教育培训的重要性并给予足够的重视外,还必须要正确识别培训需求,使质量管理培训系统化、规范化;采取灵活多样教育培训形式,提供适宜的培训;选用或编写符合企业实际的培训材料,注重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效果评价工作。

3.5 要加强监视测量设备的管理。一般中小企业的监视和测量设备都是其弱项,很多企业配备不足或是虽配备,但其量程或精度等达不到要求或是某些检测设备未经过检定就直接使用,致使检验结果不可信。为此,应对检测设备和器具进行相应的管理和控制,以确保其准确可靠。

3.6 要重视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中小企业应高度重视对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采购前,企业应对供应商进行调查评价,对于考查评价符合要求的供应商列入合格供应商名录。并应对合格供应商名录中的供应商进行定期考评,以确保其质量保证能力。采购其产品时可要求供应商提供合格证书或合格检验记录,企业可以采取验证的方式进一步确认。

3.7 要明确质量职责。中小企业要把所有的质量活动切实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和工作岗位。首先明确过程所需的活动,将这些活动落实到相应部门;提供完成任务所需的工具和设施;确保这些活动的有效实施;积极协调,使其相互配合,以达到最佳的结果。

3.8 要充分发挥质量信息作用。质量信息是企业沟通和发展的保证,是企业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资料,是企业管理决策,运作控制、持续改进的重要依据。要使质量信息发挥作用就必须要确定需求,进行收集整理,分析评价,同时注重是真实、及时、准确、全面、系统的信息。

总之,中小企业要想利用好ISO质量管理工具,首先要求企业领导高度重视质量管理工作,设置建立相应的质量岗位,并从以上八个方面着手,就可以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使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更上一新水平。

参考文献:

[1]肖田.浅谈企业如何有效运行ISO质量管理体系[J].建设科技,2013(08).

第6篇: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范文

大庆石化物资供应中心实施SAP电子平台管理,将财务、生产、采购和其他业务信息资源共享,功能集成、规范运作。对采购流程优化,实施细化管理,实现高效采购,为大庆石化公司生产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问题的提出

尽管物资采购已采用ERP管理系统,虽然能为管理者提供较多信息,,但诸多原因造成日常生产、装置大修、项目建设、矿区建设的物资常出现上报计划的规格、材质、标准不清晰;供货商资信能力不强;材质复检不认真;加工工艺不合理;不同材质混放;未按照说明书要求安装等问题,影响装置生产,甚至危害员工生命,给企业带来不可估量的经济损失,如何避免该事故的发生,是摆在物资采购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在SAP工作流管理工具中,改变人们在采购作业上陈旧的观念和做法,改革管理机制采用精细化管理方法,进行物资采购时取得了明显效果,杜绝了材料采购计划的误报,劣质产品的进入,避免了因运输、保管过程中的损坏,确保了装置的检修和生产。

三、管理现代化成果的理论依据及创新点

物资采购中强化制度管理,发挥SAP管理平台的优势,应用SWOT分析矩阵、麦肯锡矩阵等理论,引入物资采购风险管理意识工作,在物资采购工作中做到以目标为准则,工作有计划;以落实为准则,行动有方案;以实效为准则,步步有确认;以提高为准则,事后有总结,使物资采购工作高效、高质保障供应的同时全过程受控。

四、主要做法和内容

为适应采购管理的需要,经过对工作的探讨与实践,通过采购过程分析,从采购物资的计划、质量、供应商、性价比、服务等方面细化管理,使工作系统化、程序化、科学化。

1.梳理物资采购规章制度,细化工作管理环节

企业管理实质是对人力资源的合理运用,如果在采购工作中没有配套的制度去约束,仅依靠人的自律性,难免会产生失控,出现偏差。依据《供应商管理办法》、《招投标管理办法》、《物资管理实施细则》和《行业管理考核办法》等完善的制度体系,将其要求细化到计划管理、采购管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质量验收、库房管理、安全管理等工作的每个流程中,使物资采购管理步入正规化、专业化轨道,落实在SAP流程管理工具中,使工作规范、行为约束且便于追溯和科学决策。

2.细化供应商评价工作,打造优秀供应链

从SAP系统供应商数据库中梳理出优秀供应商,细化供应商管理工作,从供应商的制造能力,资信情况,质量管理体系,主要生产业绩等方面进行评价,对供应物资的质量、价格及服务情况等进行动态监督、管理,淘汰不合格的供应商,通过内部从源头上把住采购物资质量关,并保证物资供应经济合理,打造一套优秀的、有竞争力的、战略联盟的供应链系统。

3.细化物资供应质量管理,筑起质量屏障

为石化装置安全生产提供物资质量安全保障,从制造、出厂检验、入库检验等方面入手,筑起质量屏障。质量信息反馈系统,保证供方评价工作真实、有效。

4.严把物资计划入口关、统筹关,为采购物资提供保障

计划是物资采购的源头,把好计划入口关、统筹关就为采购的顺利进行,提供有力保证。

4.1严把计划入口关,制定计划上报规范,避免因上报计划规格、材质、标准不清晰引起的问题,上报计划时应按国家相关规范统一标准执行。

4.2物资编码是物资采购网信息管理工作的重点,物资编码是计划录入、查询、询价基础。填写5497物资标准的申请模板,规范物资上报标准。

4.3利用SAP系统编制计划平衡表,使需求物资与来货物资,到货物资与出库物资进行比照,可以平衡库存,方便施工单位领料,减少采购成本。

4.4根据提报的计划,与使用单位研究,提出一系列保证措施,把好产品质量第一关做准备。

4.5对采购物资按金额和数量进行麦肯锡矩阵分析,根据重要程度,安排工作优先顺序,严把物资采购统筹关,以ERP系统中的需求计划分析中的相关数据为经线,对采购计划平衡、计划接收、合同发票收发为控制点,以质量检查、业务往来记录、现场使用效果为纬线,编织圆满完成采购工作的锦绣蓝图。将繁杂的工作梳理清晰,对物资制作、入库、验收、出库、使用情况全方位跟踪,监控。

5.提升物资供应服务,塑造文明窗口

物资采购针对石化公司日常生产、装置大修、项目建设、矿区建设等方面,面向生产厂、生活区提供业务协调及服务,加强与使用单位、项目部门、设计单位、库房、质检、招标办等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塑造文明服务窗口。

6.细化价格管理,保证物资供应经济合理

价格管理现代采购管理的核心业务,把好厂家圈定、询价方案、合同签订关。根据各单位上报的计划,选择产品性能好,价格合理的,经领导审批后入选,充分做好招标前的准备工作,了解市场行情、同行业的价格、所购物资的概算、历史价格,通过加成成本,需求导向、竞争导向等方面入手,运用 SWOT矩阵原理,对供需双方进行价格分析,风险分析,优势分析,为谈判做好的准备,发挥招标办、专家、审计、纪检的评判监督作用,一同研究谈判策略,综合考虑,采购质优物美的产品, 把价格监督精细化管理推向新境界。

7.细化仓储管理,保障物资顺畅供应

为防止物资在保管中防潮、防火、防盗工作,发放中防止物资错发、漏发从通过人、机、料、法、环五方面入手,全面提高库存管理水平。

8.深入现场,践行物资质量全过程管理

加强与项目部门、公司机动设备处、二级分厂等相关部门充分沟通,强调运输、搬运安装、使用维护过程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质量检查确认,践行物资质量全过程管理。

9.深挖SAP管理功能,拓展办公时空

发挥物资供应工作SAP系统管理平台的作用,物资供应流程各环节的工作均依托本体系有序进行,发挥网络管理系统功能,提高查询、统计、平衡、预警、分析等优势功能,为高效、快捷、客观,便捷工作构建平台。

10.流向拓宽流程认知广度,深化风险意识,规避采购风险

资金流、信息流、物资流、业务流、数字流、商务流、风险流,通过业务流程,推进采购信息在供应商网络内的流动,将采购物资转变为数字形式物资代码流通,在网上实现计划、询价、合同、入库、出库、付款体现在经济领域为物流、资金流的实现,通过与使用单位、质量部门等相关部门的交流,实现供应商管理的量化考核,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每种流动的每个环节都有风险,树立风险意识,进行风险识别,采取预防措施,建立评价机制,准备应急方案,落实到采购的各个环节,实现风险由多到少,由有到无,由大到小的转变。

第7篇: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范文

1.1内部控制理论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理论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化和拓展:(1)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和方法。学者们认为,内部控制应遵循“合法性、有效性、审慎性、全面性、及时性、独立性、成本效益性、分步走”原则,并应系统采取组织控制、授权批准控制、文件记录控制、全面预算控制、实物保全控制、职工素质控制、风险防范控制、内部报告及内部审计控制方法(杨有红、朱荣恩,2001)。(2)企业内部控制机制。2004年COSO提出了由三个维度组成的企业全面风险控制框架,这三个维度分别是企业目标(战略目标、运营目标、报告目标、遵循目标)、企业全面风险管理要素(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件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对策、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企业的层级(整个企业、各职能部门、各条业务线及下属子公司),这就为衡量企业风险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础。内部控制理论为企业风险识别和防范指明了方向,但这一理论过于庞杂,有待于进一步精炼。目前虽有少数学者在这一理论思想的指导下研究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问题,如胡杰(2013)从流程规范、制度、人员、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五个方面的保障探讨了如何完善医药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但不够深入、全面,可操作性不强。

1.2供应链模式下的产品质量管理策略Fisher(1997)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供应链质量管理方法。Fisher认为企业根据其自身特点可以有多条供应链,由此,对每条具体的供应链来说是有生命周期的。Fisher将其分为孕育期、构建期、运行期,不同的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策略应有所不同。熊伟、刘南(2005)认为供应链的运行是动态的,基于这种情况,他们把Fisher提出的运行期分为稳态运行期和动态调整期,并认为当产品退出市场时,供应链也就结束了,所以供应链还有一个结束期,据此,他们讨论了基于五个阶段的生产周期模型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产品质量管理策略,如审慎选择供应商、注意供应商的逆向选择问题、尽力避免供应商的错误的质量承诺问题、建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健全规范质量系统,建立合同、实施正面激励、对供应商的败德行为进行惩罚、淘汰供应商等。其他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加强供应链质量管理的具体策略,包括供应商选择、合同管理、质量预测、质量监督、质量管理审查、六西格玛管理等(孙薇、曾凤章,2005;Kaynak,2008;Kuei、Madu,2011等)。一些学者也运用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探讨了防范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具体做法,如石彦勃和潘秀丽(2007)、李秀敏和吴海燕(2009)探讨了从原辅料供应商的源头抓起,把好药品质量关;黄燕华(2007)、周明华(2013)具体分析医药物流各环节作业流程,识别其中的关键风险因素,并通过对关键风险因素进行分析与评估,提出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此外,还有学者从医药冷链物流技术、医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验证、改进医药商品生产工艺、改善生产条件与提升管理水平、加大医药生产经营从业人员培训等方面研究了如何防范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问题。供应链质量管理理论为研究供应链视域下的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提供了方法论的启迪,但通过上述文献梳理可以看出,现有的研究成果系统性、精炼性及实践操作性需进一步提升,相关策略需整合和系统化以形成有效和可操作的运作模式。

2供应链视域下的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

2.1原辅材料质量安全风险医药商品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包括中间体、半成品)及包装材料等的质量都会成为医药商品质量的风险因素,即所说的“上游企业的质量下限即为本企业质量的上限”。医药商品供应链往往实行的是少供应商甚至是单一供应商策略,医药生产企业往往会给供应商发放免检证,这使整个供应链变得非常流畅,也使质量控制变得比较容易。但是,供应商为了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可能会因为自身生产能力上的局限性,或者管理不到位,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将不符合要求的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供应给制造商。这就意味着一旦供应商出现质量问题,将会导致医药生产企业生产的医药商品全部发生质量问题,这是医药商品最大的质量安全风险。

2.2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风险

2.2.1原辅材料管理不善。原辅材料不按品种、批号分别存放,贮存不悬挂货位卡,账、卡、物不符,贮存的原辅材料状态标识不明确,中药材等原料药外包装无产地标识,不合格品、退货品没有专区或专库存放,没有进行严格管理,导致原辅材料质量下降或过期变质。

2.2.2生产过程质量监控不到位。(1)质量管理部门不能严格履行职责,对原辅材料购入把关不严,供应商审计流于形式,不合格产品流入下道工序;成品未做到批批留样,法定留样量不足;必要的半成品、成品稳定性考查未开展;没有留样观察记录;普通贮存条件留样与特殊贮存条件留样未分开;原料药留样包装与原包装一致;检验报告不规范;不按法定标准进行全部项目检验,检验项目有漏洞;对成品不按内控标准出厂放行等。(2)工艺流程执行随意。有些医药生产企业质量风险意识淡薄,不能按照严格的、标准化的工艺流程进行生产,比如,中药材不按规定进行投料,名贵药材不投料,仅有鉴别项目的药材少投料;中药饮品炮制方法不得当,该切的不切,该灸的不灸,质量没有保证;化学原料药不按含量折算投料、低限投料;生产过程靠经验控制,随意性强;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缺少调查、分析、处理、报告的程序。(3)生产现场管理混乱。生产结束后,不按规定进行清场,物料、容器具、文件丢在现场,现场管理混乱;换品种、换批号不按规程对设备、容器具进行清洁;同一车间进行两个批号的产品生产;同时进行不同批号产品包装时,没有采取有效的隔离措施;工作岗位、中间站存放的物料没有标识;物料不除去外包装就直接进入清净区,不按规定悬挂状态标识等,这些都会影响医药商品的质量。

2.3储存养护中的质量安全风险医药商品从生产出来到使用之前,大部分时间都在仓库里储存,且医药商品的有效期是在一定的储存条件下确定的,因此储存养护对医药商品的质量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例如,大多数医药商品在储存养护中对温湿度有特殊的要求,有些需要在2℃-30℃的常温库中保存,有些需要在2℃-20℃的阴凉库中保存,有些需要在温度为2℃-8℃的冷库中保存,各库房相对湿度应保持在35%-75%之间,过冷或过热都会导致医药商品变质失效,尤其是生物制品、脏器制剂、抗菌素等对温度要求更严。再如,有些医药商品需要避光储存,有些需要防潮、防霉腐、防虫蛀,有些还需要经常通风。冷藏医药商品还需要按照养护周期进行检查,以确保医药商品的有效性。而当前我国医药仓储管理水平还比较低下,不少医药经营企业验收及养护人员不足、业务技能不高,只有简单的普通冷藏仓库,冷冻仓库很少,即使有冷冻仓库面积也不大,配备的大多是传统的温湿度计,除了一些较大型的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和医药物流中心外,真正配备温度自动监测、显示、记录、调控、报警设备的企业并不多,因此,医药商品在储存养护中未能完全做到实时温控,这就给储存养护中的医药商品质量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隐患。

2.4运输配送中的质量安全风险医药商品在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都要经过运输、配送等环节。在运输过程、配送中要防止日晒、雨淋、碰撞,特别是对温度有特殊要求的医药商品还需要采取冷链措施等。目前,我国医药商品生产企业、商业或零售企业、医院等,基本上都有自己的冷藏库、冷藏车,因此医药商品的短途配送(主要是同城)过程中的冷藏管理水平比过去有了显著提高。然而,目前我国每年有大量的医药商品需要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发运到全国各地,但是我国90%以上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基本的冷链运输或存储工具,实时检测并记录冷藏车、冷藏箱或者保温箱内的温度数据更是不大可能。为了缩短运输时间,第三方运输企业对大多数冷链医药商品基本上都根据其路程的远近分别采用空运和陆运的方式,可这两种运输方式中都会存在控制上的盲点,尤其在高温季节。比如,运输企业将医药商品交付航空货运公司后,可能因为等待航班分配等原因未能及时运走,长时间搁置在温度较高的停机坪上,导致保温箱暴露在高温条件下。再比如,采用陆运方式,可能在运输途中由于车辆出现故障等原因无法及时送达,也会导致保温箱暴露在高温条件下。这些都会给冷链管理的医药商品质量带来隐患。

3供应链视域下的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防范对策

3.1从供应链整体视角应采取的对策

3.1.1加强供应链成员间合作的紧密程度,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战略伙伴关系。供应链内部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对于供应链下的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影响。供应链成员之间的联系紧密程度,可分为一般合作关系、合同关系、买卖关系、紧密合作关系、战略伙伴关系等。一般而言,合作关系越紧密,对质量安全保证的相容性、互补性要求也越高,以保证合作企业质量系统与核心企业质量系统深层次的融合。由此可见,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只有加强合作,相互信任,同心同德,互惠互利,共享信息,共担风险,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实施基于供应链全流程以并行工程为基础的过程质量管理模式,通过供应链各节点活动的全面质量控制,达到全面防控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的目的。

3.1.2建立供应链信息管理中心,提高信息的透明度,实现信息共享。信息是供应链性能改进的最大的潜在驱动器,也是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联系、沟通的桥梁和协同运作的基础,它包含了整个供应链中有关原材料、产成品、运输、库存、财务、设施和顾客等的所有数据及其分析,对供应链中的每一个运作环节都有着深层的影响。适时、可靠的信息和有效的信息沟通是实现供应链成员企业合作博奕的必要条件。因此,必须建立基于Internet的供应链管理信息中心,以此作为成员企业信息沟通的平台,打破“信息孤岛”现象,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传递,提高信息的透明度,确保信息的真实可靠,避免合作伙伴之间不必要的博奕,这是有效防范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的关键。

3.1.3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在战略上是相互合作的,但是各单个企业都存在自治性,每个成员都是经济人,都努力在自己的决策权范围内寻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要维持供应链联盟的稳定性、持久性,需要联盟成员之间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对各成员根据其特性以及在供应链中的地位,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使每个成员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风险得到合理的回报,并使其败德行为得到应有的惩罚,这样才会促使每个成员企业着眼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严格遵守供应链合作协议,共同采取帕累托最优策略,实行合作博弈,最大程度地降低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

3.2从供应链单个成员企业视角应采取的对策

3.2.1原辅材料供应商应采取的对策。(1)增强供应链合作意识。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全面协调性的合作式管理,它非常注重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各个企业之间资源的利用与合作,让企业之间进行合作博弈,最终达到“双(多)赢”。供应链管理的这种合作竞争理念把供应链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将每一个成员企业视为一个子系统,组成动态联盟,彼此信任、相互合作,共同追求系统效益的最大化,最终分享节约的成本和创造的收益,以获得比单个企业单打独斗更大的收益。供应商处于供应链的顶端,其供应的原材料质量直接决定了供应链上产品的最终质量,是供应链能否提升竞争力和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关键。如果供应商不从供应链整体利益出发,只考虑一己私利,供应链就会崩溃。因此,供应商要增强供应链合作意识,用供应链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尽自己所能为医药生产企业提供合格的原辅材料,为供应链做出应有的贡献,也为自己最终获得更多的供应链收益创造条件。(2)强化“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质量意识。质量意识是一个企业从领导决策层到每一个员工对质量和质量工作的认识和理解,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为此,管理人员一定要起带头作用,不断提醒与监督下属员工的不良行为;品管人员不但要做好自律工作,还要监督其他员工切实履行产品质量的行为,发现不良行为要立即纠正;要打破以往的生产与质检的分离格局,要求每个操作者同时也是质检者,规定上道工序不得向下道工序传送有缺陷的产品;同时,还要打破生产过程中各工序员工各自为战、各行其是的习惯状态,树立全局观念,主动配合,密切合作,从总体上保证产品实现零缺陷。4.2.2医药商品生产商应采取的对策。(1)完善供应商管理制度。选择供应商时不仅要考虑成本,更应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交货期和其他因素;在供应商之间引入竞争机制,促使供应商在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等方面不断优化;对供应商实行动态管理,不断淘汰能力弱、质量差的供应商,吸收创新能力强、信誉好、质量优的供应商。(2)严格原辅材料的进货验收制度。确保未经检验或未验证合格的原材料不投入使用或加工,防止不合格物料进入生产流程,保证过程产品符合规定要求。(3)建立和完善生产过程质量风险控制体系。医药商品生产过程质量风险控制体系是规范员工进行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的依据,这一体系应完全符合新版GMP中有关“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风险管理”的要求,并且应主要包含下列内容:①企业内控质量标准,这是医药商品质量检验的法定依据,这一标准应根据国家标准来制定,但应高于法定标准;②物料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应包含原、辅材料的采购进货制度、质量验收制度、库存管理制度、物料发放制度,以确保原、辅材料质量合格,杜绝不合格品进入生产过程,从源头上杜绝质量风险的发生;③生产过程标准操作规程,以实现作业标准化,流程程序化,确保工艺流程得到严格的执行;④成品审核放行管理制度,明确产品的生产过程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产品质量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合格后方能出厂放行。(4)全面提高员工的质量安全风险意识。医药商品质量的高低取决于企业员工(包括操作人员、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内)的质量观和质量意识。因此,应注重培养员工的质量风险意识,通过培训、教育,让员工深深认识到:1%的失误=顾客100%的失望=企业100%的失败;高品质换来高忠诚、高价格、高信誉;没有质量就没有销量,企业就无法生存,员工就要失业等。由此增强员工的责任心,提高员工在生产过程中控制质量风险的自觉性和提高质量的主动性、积极性。当然,还要通过培训、教育,提高员工对生产工艺和标准操作规程的执行力。(5)大力推行5S管理。5S管理是指对生产现场各要素(主要是物的要素)所处的状态不断地进行整理、整顿、清扫、清洁、提高素养的活动。通过开展这一活动把不需要的物品,如剩料、半成品、文件等清理出现场,达到现场无不用之物,使需要的物品得到科学、合理的布置和摆放,现场设备、工具、物品干净整齐,没有垃圾,现场各类人员着装、仪表、仪容整洁,使得员工逐步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行为规范和高尚的品德,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保证作业安全,提高产品质量,杜绝因生产现场混乱而造成的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

3.2.3医药商品经营者应采取的对策。(1)建立、完善和实施医药商品经营过程质量安全风险防范体系。这一体系应至少包含质量管理制度、部门及岗位职责、质量管理工作操作程序、各业务环节操作规程以及质量记录、凭证、报告、档案和具体的风险防控措施,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和权限,而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体系,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进行经营中的各项质量管理活动。(2)严格控制医药商品采购进货、验收检验质量。采购进货时要确认供货企业的法定资格及质量信誉,签定有明确质量条款的购货合同;要审核所购入医药商品的合法性和质量可靠性;要建立完整的医药商品购进记录。验收时不仅要进行外观性状检查和内外包装与标识检查,还要对内在质量进行检验,并有完整的检验原始记录,从源头上切实堵住有问题的医药商品进来,夯实医药商品质量安全风险防范的第一道围墙。(3)密切关注中央及各地方药监部门网站,及时收集它们的不合格商品信息公告、通知等,对公告中已经明确的医药商品批次应注意排查,不让其进入本企业,已经进入的要采取管控措施,从源头上杜绝质量安全风险。(4)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和技术素质。医药商品本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其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组织员工参加省市药监部门、认证管理中心等单位组织的药事法律法规、医药商品专业知识、医药商品采购知识、医药商品储运知识、相关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操作规程的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从事验收、储存养护的员工还要熟悉《中国药典》规定的各种剂型的性状通则以及储藏过程中的要求。通过培训,确保员工按照标准操作规程进行工作,不对药品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2.4医药物流服务商应采取的对策。(1)医药仓储服务商:①对照新版GSP的要求,完善医药仓储设施设备。仓库应当配备避光、通风、防潮、防虫、防鼠、照明等设备,配备医药商品与地面之间有效隔离的设备及室内外空气交换的设备,配备温湿度自动监测、显示、记录、调控、报警设备;有防止室外装卸、搬运、接收、发运等作业受异常天气影响的措施,有用于零货拣选、拼箱发货操作及复核的作业区域和设备,有包装物料的存放场所,有验收、发货、退货的专用场所,有不合格医药商品专用存放场所;经营冷藏、冷冻医药商品储存业务的,应当配备与其经营规模和品种相适应的冷库,并且配备冷库制冷设备的备用发电机组或者双回路供电系统;经营疫苗的,应当配备两个以上独立冷库;经营特殊管理的医药商品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储存设施,从储存设施上确保质量安全。②制定、完善、实施医药仓储标准作业规程。如:医药商品存放应实行“三色标管理”,应当按包装标示的温度要求储存,包装上没有标示具体温度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贮藏要求进行储存;外用药和内服药分别存放,性质相抵触和灭火方法不同的分开存放,名称相近、容易彼此混淆的分开存放;冷藏、冷冻医药商品到货时应当在冷库内待验,并应对其运输方式及运输过程的温度记录、运输时间等质量控制状况进行重点检查并记录,不符合温度要求的应当拒收;应当对冷库以及温湿度自动监测系统等进行验证;医药商品按批号堆码,不同批号的不得混垛,堆码垛间距不小于5cm,与库房内墙、顶、温度调控设备及管道等设施间距不小于30cm,与地面间距不小于10cm;应当根据库房条件、外部环境、药品质量特性等对医药商品进行养护,对储存条件有特殊要求的或者有效期较短的品种进行重点养护;出库时应严格遵循“先产先出”、“近效期先出”的原则等,从作业流程上防范质量安全风险的发生。(2)医药运输配送服务商:①对照新版GSP的要求,完善医药运输配送设施设备。从事医药商品运输配送业务必须配备封闭式货物运输工具,如运输配送冷藏、冷冻医药商品的应配备冷藏车、冷藏箱或保温箱等设备,并且冷藏车应具有自动调控温度、显示温度、存储和读取温度监测数据的功能,冷藏箱及保温箱应具有外部显示和采集箱体内温度数据的功能。②制定、完善、实施医药运输配送标准作业规程。如运输医药商品应当根据其包装、质量特性并针对车况、道路、天气等因素,选用适宜的运输工具,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出现破损、污染等问题;发运时应当检查运输工具,发现运输条件不符合规定的,不得发运;运输过程中,运载工具应当保持密闭;应当严格按照外包装标示的要求搬运、装卸,应当根据医药商品的温度控制要求,在运输过程中采取必要的保温或者冷藏、冷冻措施,装箱前应将冷藏箱、保温箱预热或预冷至符合包装标示的温度范围内,装车前应当检查冷藏车辆的启动、运行状态,达到规定温度后方可装车;运输过程中,医药商品不得直接接触冰袋、冰排等蓄冷剂,防止对质量造成影响;在冷藏、冷冻医药商品运输途中,应适时检测并记录冷藏车、冷藏箱或者保温箱内的温度数据;应当制定冷藏、冷冻医药商品运输应急预案,对运输途中可能发生的设备故障、异常天气影响、交通拥堵等突发事件,能够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结语

第8篇: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词]物资质量;物力集约化;创新管理;电网运行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217

1专业管理的目标描述

物资质量管理的主要方式有关键点见证、抽检及服务于产品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活动。

在管理体系建设上,根据公司自身实际情况,完善组织体系建设、提升制度规范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整合信息系统建设,在工作中走出了一条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的道路;在监督方式和监督手段上,建立了以提升入网设备质量为目标,以抽样检测为主导,以驻厂监造、关键点见证和巡检为策应的供应商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模式;在质量管理链条上,将采购、生产、安装调试、产品运行全部纳入管理范畴,充分调动基建、生产、农电、营销、科研、物资等各方面力量,形成全面质量管理态势。

关键点见证是项目单位按监造服务合同约定,派专业人员到供应商现场,对设备材料的关键点实验全过程的监督见证。抽检是指项目单位或检测机构依据公司相关标准、供货合同以及国家有关标准,利用检测设备、仪器,对所采购物资随机抽取,进行有关项目检测,检验物资质量的活动。服务于产品全寿命周期活动,主要指物资部门配合相关专业部门或单位,处理与供应商有关的事项,如故障处理、质量索赔、与招标采购联动等。

2专业管理的主要做法

组织各质量监督专责在物资需求、采购、制造、验收、仓储、配送、安装调试、使用、报废等各个环节所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的风险,通过收集资产全寿命周期内的质量问题,对发生的质量问题从风险角度进行细致的识别与分析,将风险评估后的指导意见用于质量监督工作。

质量问题的处理做到零遗漏、零容忍、零回退。零遗漏是指加强全员产品质量监督意识,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沟通,不遗漏任何一个问题产品或产品问题;零容忍是指通过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层层把控,杜绝发生与供应商私下达成友好关系而容忍其产品质量问题的现象;零回退是指加强质量问题的审核审批,做到报送问题不虚假,问题描述翔实准确,确保质量问题报送真实有效,报送问题实现零回退。

随着质量监督实施的逐渐深入,供应商对新出厂产品的把控越来越严格,在抽检和收货验收阶段发现的问题数量也呈现下降趋势,生产运行阶段的质量把控将逐步成为质量监督的重点。通过不断加强宣贯,使一线人员了解产品质量监督的重要意义。结合生产运行过程中的设备巡视和缺陷处理,将产品质量监督融入日常生产,落实产品质量监督常态化管理,以质量监督促进安全生产,进一步保证在运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

“质量监督工作开展中的三种主要做法:一是建立“缺陷储备库”,每月将运行阶段发现的所有缺陷进行汇总统计,为产品质量监督工作打下基础;二是建立缺陷储备库,对“缺陷储备库”中的缺陷进行分类建档,并按照不同的处理流程进一步的总结分析;三是每月定期召开产品质量监督专题分析会,由管理人员、各专业班组长及技术骨干对当月设备缺陷进行逐条分析,甄别“缺陷储备库”中的缺陷是否属于产品质量问题或是供应商不良行为,并加强与供应商沟通确认,形成闭环,并及时将当月质量监督工作开展情况及时报送上级有关部门。

2016年国网公司明确物资质量监督的重要性,入网设备及材料抽检达到3个100%,加大抽检及检测人员配置和检测设备的配置,鼓励多报设备材料缺陷,倒逼供应商提高产品质量,确保投运设备材料质量可靠率100%。物资供应中心要求各县公司应建立健全电网物资质量管理体系,配足专业人员及相关装备,必须明确一名质量监督负责人,深入开展质量管理工作,不断提升电网物资质量。

3评估与改进

我公司综合考虑抽检业务各环节在实际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强化了抽检计划制订、抽样组织实施、质量问题处理等环节标准化业务流程设计,在各个环节中将抽检纪律巧妙融入到业务实施中。

(1)抽检计划方面根据物资品种生产过程的差异、供应方式的不同,分别制定“抽检策略”。以ERP库存信息数据为依据,针对各供应商各物资品种的增量库存(一定时间内新增的库存为增量库存),综合考虑生产运行过程中产品质量信息反馈、废旧物资回收环节统计分析的反映全寿命周期产品质量信息及以往产品质量监督中发现的问题等因素进行抽检计划编制。

(2)抽样组织实施方面。使用了“二次盲样”,确保公正和廉洁。二次盲样的操作方法:取样单位在属地项目管理单位的监督下,在抽检计划指定仓库封样后将样品的供应商标识全部摘除,并进行编号,这是第一次盲样;样品送达检测单位时,检测单位的目管理单位将第一次盲样号再打乱,重新编号。这样在检测单位,只有目管理单位掌握第一次盲样号和第二次盲样号的对照表,而物资管理部门只有第一次盲样号的对照表。这样设计保证了样品在检测工作中避免受到外界干扰。

(3)质量问题处理提高抽检的“杠杆效应”。当抽检结果为不合格时,采取了比较严格的扩大处理范围的做法。具体如下:立即在地区范围内冻结该供应商该类物资产品,全部作为疑似不合格产品;立即上报上级物资部门,暂停该供应商的库存协议采购合同的执行或者暂停授标;立即约谈供应商,通知其不合格产品的情况,要求该供应商提交整改报告,并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立即对在库所有物资进行排查,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更换,直至复检合格。

4特色亮点

(1)2016年,“三集五大”全面落实,明确了各管理界面,规定了各专业管理人员岗位,根据“三集五大”精神,质量监督设专人负责,建立了以物资供应中心质量监督为中心,各县局、有关部室为一体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

(2)加强制度的宣贯,要求有关专业人员了解国网对设备材料检测项目及标准,熟练业务知识;指定了项目物资有项目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检测设备进行抽检,各县局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及检测设备进行抽检,负责协调处理发现的问题,并在电子商务平善检测信息。

(3)根据省公司质量监督考核办法,物资供应中心制定了对各县局、各有关部室质量监督考核办法,此考核办法纳入全口径对标。

(4)物资供应中心始终把物资质量工作放在第一位,严格执行现场物资三方拆箱验收制度,做到提早发现问题尽快解决;对县公司根据ERP到货计,组织现场抽检,对安装调试阶段的设备材料组织有关县局(两个县局)技术人员不定期检查。

(5)每月对质量监督这项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同业对标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各县局、各有关部室对该项工作的配合和重视,取决于设备材料上报条数的多少,物资供应中心每月下发供应商关系管理、质量监督工作情况通报。

5实践效果

(1)项目单位加强安装施工管理,约束安装调试的不规范施工行为,为设备运行减少了安全隐患。

(2)对供应商制定合理有据的考核措施,提高了供应商快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促使供应商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防范质量问题的主观意识和能动性。

(3)组织有关部室及生产单位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供应商绩效评价,该评价直接纳入省公司招标中。

(4)双方有效的沟通和互动,为电力设备质量的持续提高,电网安全运行的保障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第9篇:供应商质量管理方法范文

关键字:质量管理 建筑工程 对策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F25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增长建筑施工项目的数量也再不断增加,人们对工建筑工程的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据统计,建筑工程质量是人们关注的最重要的因素。质量管理的效率直接影响了建筑施工项目质量的高低,所以我应详细分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质量管理的管理效率。

质量管理的内涵

质量管理就是在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中,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对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保证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符合合同的规定、国家的标准。建筑工程中的质量管理不是一个单一的手段或者管理方法,他是由一系列的管理方法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计划实施的、有针对性的方案。针对不同的建筑项目,质量管理的方法或应用都会存在差异,同时对于同一个项目的不同工程实施阶段,选择的质量管理方法也会不同。同时,工程的质量管理方法不仅仅是一种预防工程质量问题的一种手段,更是在发现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之后的一种解决方法。

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因素分析

2.1人员配置

人员配置在建筑工程的实施中是一个非常负责的概念,不同的人员配置情况会对工程的实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然而,即使是相同的人员配置经过不同的人事安排和决策也会出现不同的结果。也就是说,在实际的工程实施中,人员的岗位安排、专业技术掌握情况、工作状态、工作时间、合作关系等情况的不同都会对整个项目的质量管理产生影响。不仅如此,不同的施工方、监理人员,其所做的不同决策也都会影响工程的质量管理结果。所以说,人员的配置情况是影响建筑工程中质量管理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想进行合理的、高效的质量管理,就要进行合理的人员配置。

2.2材料质量

工程材料相当于整个建筑施工的基础,也就是建筑施工中最基本的部分。如果建筑材料的质量不能保证,后续的质量管理根本无法进行或者会完全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也就是说,做好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的第一个步骤就是对其使用的材料进行质量审核,只有做好这一步骤的工作,质量管理才能顺利的进行。这里的材料质量不仅仅指的是工程所用的基本原材料,例如钢筋、水泥、石灰等,除此之外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工程施工的半成品材料,即需要二次加工的材料的质量;而是对各种材料的供应商或者供应厂进行基本资格审查。

2.3设备质量

这里所指的制备主要包括两种,一种是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需要的设备,包括建筑工程中需要进行配套安装完成的电梯、排风等设备。另一种是建筑过程中使用的设备,例如挖掘机、吊车、测量仪等设备。这两种设备的质量在建筑项目的工程管理中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进行安装的设备会直接影响工程质量的验收情况,如果其发生质量问题,会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直接导致工程质量的不合格。而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使用设备的质量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则是较为间接的。如果使用设备的质量不合格会使得其施工的使用对象的质量下降,从而影响整个工程的质量。两种设备的影响相对而言后者较为严重,后者有可能导致工程的某个或整个部分出现问题。

2.4施工技术

施工技术指的是实际的工程实施中,实施的方法、设计和使用的技术。施工技术在质量管理中的作用相当于房子的框架,如果框架的设计或者设计的方法存在问题,房子一定会倒塌。这里施工技术涉及的东西非常多,包括设计的图纸、不同的施工顺序、不同的工艺流程等。选用何种施工技术也是较为矛盾的,先进的技术能够大幅度的提高施工的效率,缩短工期,但是由于技术先进,施工人员的掌握未必非常的熟练,存在一定的风险。何种施工的技术或者施工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要根据不同的项目、不同的项目需求、不同的工期、不同的施工人员配置去合理判断,不能盲目的去照搬。

2.5外部环境

这里的外部环境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概念。宏观上讲,外部环境指的是国家政策、政府的调控、税收情况等大的因素。落实在建筑施工项目中,如果国家的政策对工程质量的要求较为严格,那么质量管理的目标就要制定的与国家的政策要求相似,不然无法达到国家的标准。而微观上的环境指的就是工程所进行实施的条件,如工程的人员配置情况、人员对专业技术的掌握情况、施工条件、施工的设备情况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建筑工程中质量管理的目标和实际应用的方法。在实际的施工中,对施工条件的改善也要作为质量管理的目标之一,通过提升施工的相关条件来达到提高工程质量的目的。

提高建筑工程中质量管理的对策

3.1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用人的准入条件

人员的配置是质量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几年建筑工程的数量急剧增加,而其需要的人员培养却并未能跟上项目数量增长的脚步。工程项目的专业人才缺失、在项目施工中人员配置短缺导致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量大、工作繁重。所以,要加快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可以通过开设专业课程、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等多种方式进行。同时,可以建立专业人才培训基地,通过项目实习来增加其工作经验,从而能更好的适应工程项目。另一方面,还要提高专业人才的准入条件,通过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执业资格考试等多种方法规范用人条件,从而提高人才的专业技术,最终提升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的效率。

3.2明确质量管理的目标

在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目标,质量管理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作用。政府应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文件、标准去规范建筑工程的质量要求。如果建筑施工项目不同、其所对应的质量就应该有一定的差异,而不是所有的项目都要参照同一个质量标准。在满足国家的基本标准之上,质量管理的目标还要符合合同规定的内容,满足施工方的各种要求,在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做出最合理的质量管理目标。同时,质量管理的目标还要随着工程项目的实施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工程项目的最新情况,做出最合理的判断。

3.3完善质量管理程序

要使质量管理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能够充分的发挥其作用,就要完善质量管理中的每一个程序。要将质量管理的事前准备、规划、过程监督、监控、调整到最后的结果验收等各个过程合理化。使其每一个程序都发挥作用,做到环环相扣,紧密结合,不为质量问题留下任何安全隐患。以材料的质量验收为例,要在材料部分的质量管理进行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核对材料的清单,审核其真实性和准确性,其次在验收之前还要对材料供应商的资格和资质进行合理的审查,发现有不合格或者非法的企业一律上报或将其从供应商的清单里面除名,然后再对材料进行检查。在检查的过程中,如果有半成品的材料还要检验其加工的工序或者工艺是否符合要求,不能忽视。

3.4提高工程的施工条件

工程的施工条件是从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工程的质量和其对应的质量管理。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施工条件越好,质量管理的效率就越高;相反,质量管理的效率就会被降低甚至不会发挥任何效果。例如,如果施工的照明条件存在问题,整个工程的施工都会受到影响,更何况是质量管理。所以,要尽可能的提高施工的条件,为质量管理做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江晓敏,浅谈建筑工程质量管理[J],河南建材,2013(01):54-55

[2]曹阳,浅谈建筑工程质量与控制工作[J],价值工程,2013(04):94-95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