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科学的分类范文

体育科学的分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科学的分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科学的分类

第1篇:体育科学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 高师院校; 大学英语; 课程体系; 分类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7) 06-0077-02

一 高师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的不足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逐步转向为大众化而不再是精英教育,因此导致生源的质量逐渐下降。而高师院校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素质,为培养优秀的中等教育教师资源,课程体系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大学英语在高校教学中是一门涉及学生人数最多、学生学习周期最长的科目之一,在课程教学中如果仍然采用同一个教学大纲,同一个教学进度、同一本教材、同一种教学方式,那就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压抑了学生的特长发挥。

分级教学已经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常见的一种模式,是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班,但也同时存在着问题。一是分级教学只是以英语水平为中心,只反映了语言本身的特点,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点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二是分级教学是受到同一教学大纲的指导,无论文科、理科、艺术和体育都使用同一种教材,用同一种进度教学,不同学科、不同学生个体差异的特点无法体现。这样教学无法与学生的专业特色相吻合,更无法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与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分类教学、分类指导”的真正意义相去甚远。2010年王守仁在“外语通识教育与课程设置高层论坛”中指出高校要根据自身个性、合理配置,制定出个性化的教学大纲,实现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专业相结合的分类指导原则。

二 高师院校大学英语采取分类指导的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教育要“坚持以人文本,遵循教育律,面向社会需求”,2007年教育部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教学的实际需要”,鉴于全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资源、学生入学水平以及所面临的社会需求等不尽相同,各高等学校应参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系统、个性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指导本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意识到学生在专业领域使用英语技能的需求,使英语教学与学生专业知识和职业培养目标紧密结合。正如蔡基刚(2004)所说“根据学习者的特定目的和需要开设外语课程”。

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只有具备可理解性,才能得到输入。他的二语习得理论中“情感过滤假说理论”认为学习目标明确,充满信心,没有忧虑和烦躁情绪才是最佳的情感条件,学习者只有达到最佳的情感条件才能对外部输入有效地吸收,实现真正的习得。高师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应根据师范学生所学专业不同,将其划分为理科、文科、艺术体育三个不同模块,建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分类指导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对于文科和理科学生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同时,使英语学习成为培养高素质师范生的一部分。对于艺术体育学生来说,大学英语成为语言基本技能类课程之一,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充分体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的“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教学要求,实现从通用英语到专业英语的过渡和衔接。

理科学生性格内敛,逻辑思维强,认知策略和情感策略使用较多,在英语学习中也喜欢用逻辑思维进行分析,遇到问题喜欢独自研究解决,自主学习能力较强。英语学习中喜欢记忆、做练习,喜欢独立思考,而不喜欢与别人交流,他们喜欢做英语阅读,注重查阅英语文献,写英语论文,将来有机会参与学术会议,讨论和研究。基于理科学生的实际特点,我们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巩固英语基础,扩大词汇量,同时还需要很强的英语听说能力。因此,培养理科学生的听说能力成为大学英语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培养理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辩论等方式自己进行总结,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可以适当布置学生课后学习任务,充分利用课上和课下的时间,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文科学生做事笼统,追求自由,喜欢浪漫,喜欢追求新事物,在学习新知识时,认知情感使用较多,喜欢分类记忆,擅长人际交流,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在大学英语学习中,文科生喜欢听说,擅长单词和语法的学习,但往往忽视了阅读和写作。所以对于文科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在听说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利用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愿望强烈,课堂教学采取引导的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适当延伸书本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进一步加强文科生阅读和写作的教学。同时培养文科生通过讨论逐步完善自己观点的学习习惯。

艺术体育的学生的自我个性极其鲜明,思维方式极其独特。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热情远远低于艺术体育专业课程,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薄弱,因为英语学习动机不明确,因此缺少学习英语的兴趣,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较差,对英语学习有极大的抵触心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其简单、有趣、新颖,适当寻找热点话题,让学生用书上所学到的句型进行简单讨论,在逐步夯实并提高学生英语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基础上,增加艺术和体育类英语的基本知识,主要表现在专业词汇使用和简单专业所需要的口语表达。艺术体育的学生缺乏学习英语的兴趣,那么本专业就是其兴趣所在,因此多寻找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或者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这样就使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利用互动性的教学方式和专业性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不论文科、理科还是艺术体育的学生,在大学英语学习中的通病就是中学教师在课堂上逐字逐句的讲解,极大地依赖教师,所以对安排语言知识应用训练的大学英语课堂的设计不适应,导致学习效果不佳。这就要求教师安排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任务要生动有趣、简单明了,尽可能贴近于学生的专业生活。对于文科和理科的学生课下都可适当增加访谈类的自主学习任务,对于艺术体育的学生课下可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专长分组,对某一活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的懒惰懈怠是自然的,这就需要教师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指导和监督,不论是文科理科学生访谈类的任务还是艺术体育学生的小组讨论都可以让学生以小视频的方式播放,以便教师检验学生课下自主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

课上教师讲解与课下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英语知识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使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产生兴趣。同时分类指导的课程考核方法也有所不同,采取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主要是注重W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在特定条件下安排的口语练习作业的完成情况、课下自主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运用职业英语的技能。终结性评价分为书面与口语测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内容是把学生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为把学生培养成“职业人”,尽可能地把学生在未来职业中需要的英语知识和技能融入到考试内容中。在书面测试中的阅读理解、翻译和写作部分,可以增加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知识。例如,对于理科的学生,在阅读理解部分可以适当增加科技类文章;对于体育专业的学生,考核内容中可增加竞技比赛中裁判用语及比赛规则等专业英语知识。在口语测试采取现场测试的方式,教师提前七天把与学生日常生活和专业相关的情景主题和图片发给学生准备,考试现场抽签,进行现场展示,以检验学生语言技能运用的熟练程度。

三 高师院校大学英语分类指导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是利用学习者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大学英语分类指导课程体系建设要体现真正的“分类指导”,就得使大学英语教学满足各专业、各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及职业发展的需求,使大学英语与学生的专业紧密结合,为打造“精品师范”、培养“卓越教师”创造了条件。目前,“分类指导,分类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师范类院校结合培养卓越教师的办学目标和特色,在帮助学生打下较为扎实的语言基础的同时,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使大学英语教学更加突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教学方式的适应性和学生的参与性,并与学生职业发展规划相结合,以满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对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要求,对提高大学英语教育教学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Schunk D. H. & Zimmerman B.J. (1994).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Pulisher.

[2]Rubin(2001). Language Learner Self-management. Journal of Asian Pacific Communication 11, 25-37.

[3]Terry Lamb & Hayo Reinders (eds.2006), Supporting Independent Language Learning: Issues and Interventions. Frankfurt am Main: Peter Lang.

[4]David Dixon (2011). Recent Literature Concerning the Support of Initiatives Promoting Language Learning Autonomy Around the World. Language Teaching.

[5]蔡基刚. 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 外语界,2004(2).

[6]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 大学英语课程要求[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7]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第2篇:体育科学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7-0043-06

引言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不仅代表了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最高层次与水平,还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我国教育科学研究的热点与趋势。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分支领域,自2001年开始,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规划办”)列为单独的学科申报。因此,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开展研究,不仅可以梳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还能够管窥教育技术研究的取向与趋势。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对2001—2012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量化分析与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思考并提出了针对性强的合理化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推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更好更快发展建言献策。

一 研究方法与工具

1 研究方法

为了更加准确地对2001-2012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展开全面系统深入的定量分析与定性研究,本文最终选择并确定运用内容分析法。所谓内容分析法,就是对明显的传播内容,做客观而又系统的量化并加以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以预先设计的类目表格为依据,以明显、系统、客观和量化的方式,对信息内容加以分类统计,并根据类别项目的统计数字,做出叙述性的说明。本文严格按照内容分析法的步骤与要求,将研究类目设计为立项课题数量、类别、分布和主持人四个维度共九个方面的内容。

2 内容抽样

研究样本来源于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官方网站(http://)公布的历年立项数据资料,其中2002年没有申报和立项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因此该年度没有课题立项数据。除教育信息技术学科外,在教育基本理论、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学科领域,也有诸多教育技术类研究课题获准立项。因此,本文将与教育技术学科有联系的立项课题全部列为研究对象,并运用数据处理软件Excel 2010和SPSS V17.0,对研究样本进行统计与分析。统计结果显示,自2001年以来,获准立项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共计395项,逐年分布情况详见表1。需要指出的是,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任友群教授联合申报的“信息化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研究”课题,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国家重点课题,是研究样本中唯一的双主持人课题。对于该课题,本文在统计课题总量时按1项处理,其他维度则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各0.5项处理。

二 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立项课题数量与立项率

(1)立项课题数量

随着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广泛普及和深入应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正越来越受到社会认可和学界重视。2001年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数量的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不难看出,2001年的106项为历史最高值,而2004年的8项则是历史最低值。整体来看,立项课题数量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2001-2004年的下降阶段,立项课题数量呈直线下降趋势;2005-2007年的回暖阶段,立项课题数量较2004年有明显增加,但整体水平不高;2008-2012年的攀升阶段,立项课题数量较2007年进一步增加,一直维持在30项以上。笔者认为,立项课题数量的多少,不仅受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总量的影响,还与教育技术研究人员的课题申报数量密切相关。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讲,立项课题数量的多少,也代表着我国教育技术领域亟待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多寡。

(2)课题立项率

立项率是指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数量占当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总数的比例。自2001年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的立项率一直处于起伏波动状态,但整体趋于平衡,如图2所示。数据显示,2004年5.3%的立项率为历史最低值,2006年9.6%的立项率为历史最高值,从2010年开始立项率基本稳定在8.0%左右。从课题总量来看,2001-2012年间教育技术类课题累计立项395项,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累计立项5384项,总立项率为7.3%。从学科分布来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立项资助14个学科,学科平均立项率为1/14,即7.1%。不难发现,在2003年、2004年和2005年之外的八年里,教育技术类课题的立项率普遍高于总立项率和学科平均立项率。由此表明,近年来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学科地位也在不断提升,在教育学科群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2 立项课题类别与主题

(1)立项课题类别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般分为国家重点、国家一般、国家青年、教育部重点、教育部青年和教育部规划六大类别。从2006年开始,规划办取消了教育部规划课题的评审与资助。表2数据显示,2001-2012年间教育技术类课题累计立项395项,其中国家重点课题8项,所占比例为2.0%;国家一般课题、青年课题分别为45项和28项,对应比例为11.4%和7.1%;教育部重点课题、青年课题和规划课题数量分别为181项、63项和70项,对应比例为45.8%、16.0%和17.7%。由此可见,教育部重点课题是规划办的首要资助目标和重点资助对象,其次是青年课题的资助。这表明国家不仅重视教育技术主体研究力量的巩固,还注重新生研究力量的培育。遗憾的是,教育技术类国家重点课题立项数量偏少,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是由教育技术的学科性质决定的。作为教育学科门类下的二级学科,在推动和促进我国教育变革和发展过程中,还无法产生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革命性影响。

(2)立项课题主题

通过对立项课题研究主题的统计与分析,不仅有助于了解和掌握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现状、热点和趋势,还有利于归纳和总结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今后的研究重点和发展方向。2001-2012年间获准立项的教育技术类课题,研究主题覆盖了教育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从学科基础理论,到网络与远程教育,再到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的教育教学应用,内容十分全面、丰富。表3数据显示,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对网络与远程教育给予的关注最多,其次是教育技术的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关注相对较少的是教育信息化和新技术新产品的教育应用。究其原因,一是由以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全面进入教育教学领域的时代背景决定的,21世纪以来,我国网络与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开展得如火如荼;二是由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完善和进步的内在需求决定的,不仅教育技术学科本体理论需要发展和完善,信息化教育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研究也是迫在眉睫,加快教育信息化更是刻不容缓,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方法的教学应用也是时不我待。总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突显时代特征,研究主题与党和国家的重大教育决策、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以及教育教学领域出现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和新问题紧密相关。

3 立项课题分布

(1)区域分布

分析立项课题的区域分布,不仅能够揭示我国不同地理区划间教育技术研究水平的高低与差异,还有助于实现教育技术研究的统筹安排和协调发展。笔者按照华北、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和西北七大地理区划,对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表4所示。华北和华东地区的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数量非常接近,两者合计247项,占全国立项课题总量的62.6%;其次是华南地区的50项,所占比例为12.7%,其中广东省立项41项,贡献最大;华中、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的立项课题数量非常接近,对应比例也相差无几。统计结果不仅准确客观地反映了近十年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也揭示了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实力和水平,东西部之间、不同地理区划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研究力量极度不平衡。

(2)省市分布

2001-2012年间获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省、市、自治区有30个,立项课题覆盖率为96.8%,是唯一没有获准立项课题的省区,统计结果详见表5。排名第一的北京市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核心省份,获准104.5项课题,占立项总课题的26.5%。处于第一集团的有广东、江苏、上海和浙江4个省市,对应比例均超过7%,上述地区也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区域,高校众多,整体科研实力雄厚、水平突出。处于第二集团的有吉林、湖南、湖北和天津等17个省区,立项数量为6~12项不等,所占比例均在2%左右。立项最少的则是安徽、福建和云南等八个省区,立项数量为2~4项不等,对应比例均不超过1%。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的省市分布情况,与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的发展,社会各领域对教育技术的认同程度,以及教育技术自身的发展三个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3)机构分布

获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立项的机构分布情况,详见表6。统计结果表明,高等院校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的中坚力量,2001-2012年间高等院校共获准立项课题280项,占立项课题总量的70.9%。紧随其后的是教科院、教科所、教研室等研究机构,获准44项课题,对应比例为11.1%。此外,广大中小学校、广播电视大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电化教育馆、继续教育中心和教育服务机构也是我国教育技术研究不可或缺的补充力量,为我国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上海市医院牛梁同志申报的“新型计算机医学考试题库系统的研制与应用”课题,获批2001年度教育部规划课题。由此可见,参与我国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研究主体正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4 立项课题主持人

(1)隶属单位

分析课题主持人的隶属单位,可以从微观层面剖析我国教育技术研究力量的分布态势。2001-2012年间,获准4项以上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单位共有23个,数据详见表7。不难看出,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16所高等师范院校,其中北京师范大学以29.5项课题独占鳌头,紧随其后的是华南师范大学(28项)、南京师范大学(17项)和华东师范大学(16.5项)。同时,立项课题还集中在教育部直属机构、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和中央电教馆等部门。当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浙江大学等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在我国教育技术研究方面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实力和水平,发展潜力巨大。

(2)核心主持人

核心主持人是指承担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数量较多,在教育技术领域影响较大的课题研究负责人。根据文献计量学的普赖斯公式,可以计算出教育技术类课题核心主持人的最低立项数。依据取整原则,本文将立项2次及以上的主持人确定为教育技术类课题核心主持人,共计31人。其中,南京师范大学李艺教授和华东师范大学顾小清教授先后主持过3项课题,其余29人主持过2项课题。分析发现,31位核心主持人均为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且大部分主持人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技术领域的知名专家,其研究成果在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这里必须强调的是,西北师范大学南国农先生、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先生和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先生等,由于年龄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较少主持课题,但他们的学术贡献是划时代的。

三 思考与讨论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深入推进和终身教育观念的不断普及,教育技术将在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也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但是,教育教学环境的改变,学习观念和方式的转变,以及教育技术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都将给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因此,加强对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结合21世纪以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特点,笔者认为,我国教育技术后续研究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五个方面。

1 加强立项研究,提升教育技术学科地位

教育技术在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为实现我国教育现代化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与实施,给我国教育技术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同时也对教育技术课题研究提出了更高的目标与要求,这不仅增加了课题研究的难度,还给研究人员带来了严峻挑战。为了应对挑战,一方面,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的研究,认识课题研究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带来的积极作用和重要影响;另一方面,在行动上要积极主动地申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课题,不断增加立项课题的数量和比重,努力提升立项课题的级别。当然,教育技术的学科地位,不仅仅通过立项课题的数量和级别来体现,更主要的是通过课题研究的学术成就、贡献、影响和学界认同来体现。

2 注重机会公平,统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

促进教育公平是《规划纲要》确立的基本国策,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而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教育技术在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和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等方面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关键因素。同样,促进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公平的课题研究机会,也需要公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持。到目前为止,我国共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224个、硕士学位授权点9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4个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统计结果显示,2001-2012年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过度集中于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代表的数十所教育技术研究实力强的高校。虽然这与学校办学层次、学科发展水平和整体科研实力等客观因素有密切联系,但是已经在客观上造成了我国教育技术学科发展的不公平。只有更加注重机会公平,才能更好地统筹学科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促进教育技术研究的机会公平,统筹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一是研究实力雄厚的科研机构通过学术“传、帮、带”方式,一对一地对口支援西部、边远和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课题合作方式,快速提升落后地区的科研水平;二是规划办要在保障促进教育技术均衡发展底线基础上,加强对研究基础薄弱但有发展潜力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扶持力度,提供更多的课题立项机会和科研机会。

3 关注区域弱势,实现教育技术学科均衡

教育技术立项课题的广泛分布,有利于实现我国教育技术学科的区域均衡发展。但统计数据表明,2001-2012年间教育技术类立项课题主要集中在华北、华东和华南等经济发达地区。雄厚的财力支撑有利于促进课题研究,但忽视弱势地区的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立项,容易导致恶性循环,将进一步拉大区域间教育技术的发展差距。为了克服马太效应,逐步实现教育技术研究的区域平衡,在名额分配上应该向西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和教科研院所适度倾斜,同等条件下要对它们申报的课题优先立项资助。在优惠政策照顾的前提下,西部、边疆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技术研究机构更要苦练内功,不断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和水平,保证立项课题的研究质量和水平。另外,在立项经费资助上可以尝试区别对待。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立项课题,应该给予更多的经费支持额度,以解决研究经费短缺的问题;而对于经济发达地区,可以适度降低经费支持额度。因为经济发达地区的研究单位是只缺项目不缺钱,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研究单位则是既缺项目更缺钱。

4 紧跟学科前沿,深化教育技术研究领域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教育技术学科也在不断发展壮大。教育技术是涉及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交叉学科,它的发展不仅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还需要以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理论和系统理论为基础的学科本体理论的自我发展和完善。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是教育技术学科的显著特点。因此,面对日益网络化、智能化和虚拟化的教育教学环境、手段和方法,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必须不断拓展新的研究主题和实践领域。在兼顾新兴研究领域和主题的同时,还要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现有研究领域与主题,如教育技术学科基础理论、教育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教学设计与评价、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等研究领域,需要更加系统、全面、深入、科学的实证研究。

第3篇:体育科学的分类范文

摘要:本文对中职英语课堂学生的学习类型特点、上课活动类型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通过综合采用不同类型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中职学校 英语教学 活动类型 有效性

众所周知,很多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比较薄弱,学习方法不恰当,学习态度不积极,对学好英语没有自信心,学习目标也不明确,造成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容易自暴自弃。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转变英语学习状态是英语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试从采用多种不同类型的活动进行英语教学,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谈一些认知体会。

一、分析中职英语课堂三种学习类型的学生

学生在课堂学习英语的时候,每位学生接受英语信息的方式各有不同,对语言的感知渠道也各不相同,各有侧重。根据学生不同的感知类型,大致有以下三种学习类型的学生。

1.视觉型学生

视觉型学生善于通过视觉刺激来接收信息、获取知识,他们在上课的时候喜欢观看和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种图片、图表、实物、视频等,通过视觉的感受加深对语言材料的印象,激发学习兴趣和好奇心。另外,视觉型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比较强,善于从书本上吸收知识,通常比较容易记住看过的内容并能转换成口头语言进行复述。

2.听觉型学生

听觉型学生善于通过听觉刺激接收信息,他们喜欢听英语故事、短文材料,喜欢一起讨论有关话题,听老师富有情感地讲解英语词汇、短文、语法等。他们对教师讲解、表述的知识内容记忆深刻,尤其是那些有较强语言表现力的、富有幽默感的教师特别受听觉型学生的欢迎。

3.动觉型学生

动觉型学生倾向于通过双手及肢体的运动进行英语学习,他们不喜欢老师在课堂上长时间的讲解和书写板书,这让他们觉得单调乏味、没有动感。他们更喜欢进行一些表演类的活动,比如,情景对话、唱英文歌、游戏比赛等,也喜欢动手在书上做一些信息符号或者摘抄笔记,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有趣活动对他们都非常有吸引力。但是,动觉型学生的情绪波动较大,活动效果的好坏往往易受学生情绪高低的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不总是单一类型的学习者,而是经常会根据不同时间以及上课内容的特点,不自觉地综合以上感知渠道来获取英语知识。心理学的有关研究也表明,单一类型的感知系统接收外部信息的效率没有综合多通道的感知系统高。但一般来说,其中一到两种感知渠道仍是学生学习主要的方式。比如,视觉型学生也愿意听故事或者做一些活动,但他们主要还是以视觉接收信息为主。所以,教师在上课时要兼顾不同学习类型学生的学习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取长补短,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通过自己喜欢的感知渠道进行学习。通过以上分析,也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些学生不喜欢做对话、表演一类的英语学习活动,可能他们不是动觉型的学生,而更喜欢听或者看。所以,遇到一些不愿意进行活动的学生也不必勉强,而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二、根据学习活动的特点划分活动的类型

了解了学生学习的不同类型,教师上课的时候就要让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来学习英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根据学习活动的不同特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活动类型。

1.信息互补型活动

教师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几组,每一组中的学生都获得了不同的任务信息,学生通过分享各自的任务信息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比如,在教学生阅读来宾名片信息时,把几个不同来宾的姓名、地址、电话等信息让不同的学生去收集整理,再一起把这些信息填写到来宾信息登记簿上。这样的学习任务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少了谁的信息,任务都不能完成,学生都非常积极地收集信息,生怕自己这一项信息影响整个任务的完成,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重要的一部分,不可或缺,这种类型的活动同时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2.竞争型活动

每位学生通过自己更快、更好的表现来完成英语学习任务,表现最好的学生将赢得胜利。这样的活动有利也有弊,能力强的学生会喜欢,因为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锻炼他们的能力,也有利于教师选拔、发现有英语特长的学生,学生还喜欢享受获得第一的胜利感,受到老师的表扬将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喜悦。但有些能力较弱的学生与这些能力强的学生一比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经常处于观众的位置,久而久之他们会有失落感、挫败感。能力较弱的学生更喜欢竞争性不强的合同协作的活动。

3.合作型活动

合作型活动是学生通过互相配合来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和竞争型活动不同,学生在这样的活动中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英语学习和合作的同学,是一种在学习上共同进步的活动,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帮助能力弱的学生一起完成小组任务。在这个共同学习的过程中,还增强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大家教学相长,关系融洽,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在调查班上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以便成立兴趣小组的学习活动中,学生拿着表格分别进行兴趣调查、填写信息、讨论、确定成立何种兴趣小组等活动。不同能力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最后,通过小组学生以强带弱的共同合作的方式很好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4.嵌入型活动

这种类型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间接地学习英语知识,可以说是达到了寓教于乐,无教胜有教的效果。比如,教师在教室里藏一本书,让学生猜猜书在哪里,学生如果想要找出这本书就需要用英语问一些问题,如“Is it under the desk?”“Is it behind the door?”等。学生需要使用英语才能成功地完成任务,这个活动类型的重点在于活动本身,它能带给学生一种探索求知,满足好奇心的神奇体验感,语言学习只是这个活动附带的一个功能,但这个看似不经意的附带功能却潜移默化地训练和提高了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所以,嵌入型活动能帮助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练习英语,而且这个真实的情境让学生易于理解、容易记住英语知识,印象特别深刻。

三、根据学习活动关注的重点划分活动的类型

此外,根据活动的关注重点也可将学生的课堂英语学习活动分成两类。

1.关注精准度的活动

在关注精准度的活动中,学生需要知道英语的语法、词汇等的正确形式和表达方法。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帮助学生正确使用英语。

2.关注流利度的活动

在关注流利度的活动中,学生只需要和别人顺利交流,交换信息,表达观点看法等,也许在表达的过程中会有一些语法错误、语音词汇模糊不准确等问题,但只要不影响交流理解,都可以暂时忽略不计。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大胆表达,勇于开口。教师在这种活动中起引导作用,帮助学生积极运用英语。

教师可以通过讲授知识点、句型训练和读写、信息互补等活动让学生获得以上两种活动中所关注的精准度和流利度的语言技能。

四、小结

第4篇:体育科学的分类范文

平面向量

第十三讲

平面向量的概念与运算

2019年

1.(2019全国Ⅱ理3)已知=(2,3),=(3,t),=1,则=

A.-3

B.-2

C.2

D.3

2.(2019全国Ⅲ理13)已知a,b为单位向量,且a·b=0,若,则___________.

2010-2018年

一、选择题

1.(2018全国卷Ⅰ)在中,为边上的中线,为的中点,则

A.

B.

C.

D.

2.(2018北京)设,均为单位向量,则“”是“”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2018全国卷Ⅱ)已知向量,满足,,则

A.4

B.3

C.2

D.0

4.(2017北京)设,

为非零向量,则“存在负数,使得”是“”的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充分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2016年山东)已知非零向量满足,.若,则实数t的值为

A.4

B.–4

C.

D.–

6.(2016年天津)已知是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点分别是边的中点,连接并延长到点,使得,则的值为

A.

B.

C.

D.

7.(2016年全国II)已知向量,且,则=

A.

B.

C.6

D.8

8.(2016年全国III)已知向量

,

则=

A.

B.

C.

D.

9.(2015重庆)若非零向量,满足,且,则与的夹角为

A.

B.

C.

D.

10.(2015陕西)对任意向量,下列关系式中不恒成立的是

A.

B.

C.

D.

11.(2015安徽)是边长为的等边三角形,已知向量,满足,,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B.

C.

D.

12.(2014新课标1)设分别为的三边的中点,则

A.

B.

C.

D.

13.(2014新课标2)设向量,满足,,则

A.1

B.2

C.3

D.5

14.(2014山东)已知向量.

若向量的夹角为,则实数

A.

B.

C.0

D.

15.(2014安徽)设为非零向量,,两组向量和均由2个和2个排列而成,若所有可能取值中的最小值为,则与的夹角为

A.

B.

C.

D.0

16.(2014福建)在下列向量组中,可以把向量表示出来的是

A.

B.

C.

D.

17.(2014浙江)设为两个非零向量,的夹角,已知对任意实数,是最小值为1

A.若确定,则唯一确定

B.若确定,则唯一确定

C.若确定,则唯一确定

D.若确定,则唯一确定

18.(2014重庆)已知向量,,,且,则实数

A.

B.

C.

D.

19.(2013福建)在四边形中,,则该四边形的面积为

A.

B.

C.5

D.10

20.(2013浙江)设,是边上一定点,满足,且对于边上任一点,恒有.则

A.

B.

C.

D.

21.(2013辽宁)已知点,,则与向量同方向的单位向量为

A.

B.

C.

D.

22.(2013湖北)已知点、、、,则向量在方向上的投影为

A.

B.

C.

D.

23.(2013湖南)已知是单位向量,.若向量满足,则的最大值为

A.

B.

C.

D.

24.(2013重庆)在平面上,,,.若,则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25.(2013广东)设是已知的平面向量且,关于向量的分解,有如下四个命题:

①给定向量,总存在向量,使;

②给定向量和,总存在实数和,使;

③给定单位向量和正数,总存在单位向量和实数,使;

④给定正数和,总存在单位向量和单位向量,使;

上述命题中的向量,和在同一平面内且两两不共线,则真命题的个数是

A.1

B.2

C.3

D.4

26.(2012陕西)设向量=(1,)与=(1,2)垂直,则等于

A.

B.

C.0

D.-1

27.(2012浙江)设,是两个非零向量

A.若,则

B.若,则

C.若,则存在实数,使得

D.若存在实数,使得,则

28.(2011广东)已知向量=(1,2),=(1,0),=(3,4).若为实数,

,则=

A.

B.

C.1

D.2

29.(2011辽宁)已知向量,,,则

A.

B.

C.6

D.12

30.(2010辽宁)平面上,,三点不共线,设,,则的面积等于

A.

B.

C.

D.

31.(2010山东)定义平面向量之间的一种运算“”如下:对任意的,,令,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A.若与共线,则

B.

C.对任意的,有

D.

二、填空题

32.(2018全国卷Ⅲ)已知向量,,.若,

则=

33.(2017新课标Ⅰ)已知向量,的夹角为60°,,,则=

34.(2017浙江)已知向量,满足,,则的最小值是

最大值是

35.(2017山东)已知,是互相垂直的单位向量,若与的夹角为,则实数的值是

36.(2017江苏)如图,在同一个平面内,向量,,的模分别为1,1,,与的夹角为,且,与的夹角为.若=+(,),则=

37.(2016全国I)设向量,,且,则=

.

38.(2015江苏)已知向量,,若(R),

的值为___.

39.(2015湖北)已知向量,,则

40.(2015新课标Ⅰ)设向量不平行,向量与平行,则实数=

___.

41.(2015浙江)已知是空间单位向量,,若空间向量满足,,且对于任意,,则____,_____,_____.

42.(2014新课标Ⅰ)已知,,是圆上的三点,若,则与的夹角为

43.(2014山东)在中,已知,当时,的面积为

44.(2014安徽)已知两个不相等的非零向量,,两组向量和均由2个

和3个排列而成.记

,表示所有可能取值中的最小值.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____(写出所有正确命题的编号).

①有5个不同的值.

②若则与无关.

③若则与无关.

④若,则.

⑤若,,则与的夹角为.

45.(2014北京)已知向量、满足,,且(),则__.

46.(2014陕西)设,向量,,若,则

_______.

47.(2014四川)平面向量,,(),且与的夹角等于与的夹角,则____________.

48.(2013新课标Ⅰ)已知两个单位向量,的夹角为,,若,

则_____.

49.(2013新课标Ⅱ)已知正方形的边长为,为的中点,则

50.(2013山东)已知向量与的夹角,且||=3,||=2,若

,且,则实数的值为_____.

51.(2013浙江)设,为单位向量,非零向量,,若,的夹角为,则的最大值等于________.

52.(2013天津)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

=

1,,E为CD的中点.若,

则AB的长为

53.(2013北京)向量a,b,c在正方形网格中的位置如图所示,若

(λ,μ∈R),则=

54.(2013北京)已知向量,夹角为,且,,则

55.(2012湖北)已知向量=(1,0),=(1,1),则

(Ⅰ)与同向的单位向量的坐标表示为____________;

(Ⅱ)向量与向量夹角的余弦值为____________。

56.(2012安徽)若平面向量,满足:;则的最小值是.

57.(2011浙江)若平面向量,满足||=1,||≤1,且以向量,为邻边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为,则与的夹角的取值范围是

58.(2011江苏)已知,是夹角为的两个单位向量,,,

若,则的值为

59.(2011新课标)已知与为两个不共线的单位向量,为实数,若向量+与向量-垂直,则=_____________.

60.(2011安徽)已知向量满足,且,,则与的夹角为

.

61.(2010陕西)已知向量=(2,1),=(1,m),=(1,2),若(+)∥,

则=

三、解答题

62.(2017江苏)已知向量,,.

第5篇:体育科学的分类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分类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16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106

一、前言

体育课一直是学校必修的课程之一,目的就是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基础保障。分类教学是高中体育教学一种有效的模式,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了分类教学的内容,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明显地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1]。

二、分类教学模式概述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让全部学生一起参加一项指定的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情况的调查,这种方法不仅没能让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提高,也不能满足学生对自己兴趣爱好的需求。可以说,这种教学方法起到的作用并不够大。分类教学方法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分类教学模式是在充分考虑每个学生兴趣爱好的前提上,针对这些兴趣爱好进行科学的设置教学内容从而达到教学目的的教学活动[2]。这种教学模式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很好地扩大了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同时,教师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学,很好地发挥了因材施教的效果,准确达到了教学目的,很好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三、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类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在高中体育课中,体育锻炼对高中巨大的升学压力有着缓解作用,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只有身体健康了,才能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因此,体育课在高中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高中体育课的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体育运动不感兴趣。高中学习任务比较繁重,所以,体育教学得不到重视就成了理所当然。正因为如此,高中体育教学更显得尤为重要。体育锻炼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强身健体,让他们能有一个强健的身体应对高中生活。分类教学模式在重视学生个人兴趣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教学,有针对性地教授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更能吸引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有效改变了他们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观念,使得高中体育课能更加顺利且有效果的开展,是一种成功的教学模式。所以,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分类教学模式有很大的必要。

四、高中体育教学中分类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

(一)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设置分类项目

开展分类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设置分类项目。分类教学模式中设置分类项目的原则是教师要在学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把体育课的一些项目进行分类。必修科目跟选修科目是体育课程项目的两个类别,必修科目主要是基础体育项目,而选修科目主要是一些专业的体育项目[3]。其中,必修的基础项目是全部学生都要参与其中进行学习和操作的。选修科目是体育分类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分类的主要项目。具体操作方法为:第一,调查收集学生的兴趣爱好,归类出选修的课程,可以设计一些调查问卷,在广大的学生群体进行问卷调查,或者在学校网站上收集学生对体育项目选择的见解和看法,结合调查、收集的信息,再综合学生的意见,精挑细选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来作为学生进行选修的课程项目。第二,把归类好的体育选修项目课程在学校教务网上进行公开公布,让全校学生进行选修。第三,对于学生最喜欢,选择最多的体育项目,可以扩大开课班级的数量,以便满足学生对这些热门体育项目的需求。相反,一些学生不感兴趣、选择数目较少的体育项目,可以采取不开设课程的措施。

(二)开展分类项目教学

设置完分类体育项目且学生已进行选择完毕之后就到实施分类项目教学的步骤了。高中学生进行体育项目学习主要有两个大类:一是基础体育项目;二是专业体育项目。在教学上这两个大类的方法是不一样的,要分开来展开教学。基础体育项目学习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进行的,教学方法上没有太大的特殊性。而分类教学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分类项目教学的具体方式方法主要有三大点:第一,要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展开科学的教学活动。第二,进行多样化的教学,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向激发学生兴趣以及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型教学模式转变。第三,适应分类项目教学的个性化教学模式的需求,提高学生的自觉性,可以在进行体育运动的时候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运动中体会乐趣,提高教学的质量。

(三)开展必修选修相结合的考核制度

有效推进高中体育分类教学执行效果的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制定科学的考核制度。在传统的体育考核中,主要以统一、死板的考核制度为指标,对个人体育专长方面的考核没有体现出来。分类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在“分类”两个字上面,所以它的考核遵循着差异化以及多元化的标准。制定分类考核制度时,教师可以制定以学分制为基础的考核标准,根据实际情况可以分为必修课程学分以及选修课程学分,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有目标的进行体育基础学习,还可以让学生有选择性的进行体育专业项目的学习。而且,这个考核制度能真实有效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特长以及学习情况,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精神。

五、结语

在高中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满足不了现代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为了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有效培养人才,高中体育教学必须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新型的、适应现代化发展的创新教学模式改变。分类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应用这种模式,不仅能让学生较好的接受体育知识进行体育锻炼,还能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学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发挥自己的专长特点,是一种值得在高中体育教育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 向桂萍.分类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中等教育),2016(22):160.

第6篇:体育科学的分类范文

1研究目的

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深化了教育改革,改善与促进了学校体育办学条件和体育教学水平。然而在目前各省市大面积实施此项工作的时候,在具体操作上也出现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相当一部分省市在中考体育上以跑(50m)、跳(立定跳远)、投(原地推铅球)作为考试项目,并且多年不变。由于考试的指挥棒作用,使得不少学校没有按国家九年义务教育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上课,出现考什么就教什么和练习什么的“应试”教育现象。其结果是引起学生三基水平降低,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畸型发展,据199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学生耐力素质下降。这除了其它原因外,中考体育作为指挥棒的力量不可忽视。这种不科学的人为规定考试项目且历年不变的考试方法,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本研究力求探索比较科学合理的中考体育项目设置体系,为我国中考体育项目的设置提供参考依据。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全国已进行此项工作的省市历年来中招体育项目设置情况。观察访问法:在1993~1996年中招体育考试期间,实地在黄石、鄂州、武汉等体育考场观察考试情况,访问有关专家与体育教师。调查问卷法:向湖北省有关专家和学者就中考体育项目的设置及其有关问题进行了问卷调查。发出问卷107份,回收96份,回收率89.7%。统计分析法:对调查与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专家论证法:在本研究期间,由湖北省教育学会体育专业委员会先后组织省地市级体育专干、中学体育教师代表、大学有关教授召开了本课题研讨会两次,对中考体育项目的设置和分类等问题进行详细论证。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中考体育项目的设置

3.1.1设置原则。设置客观合理的中考体育项目,要有科学的遴选项目依据的原则。根据专业理论分析和多数专家学者的意见,本研究按下列3项原则设置中考体育项目:(1)以《大纲》为依据与《标准》相结合原则。(2)增强学生体质原则。(3)简便易行原则。

3.1.2项目筛选。《初中体育教学大纲》初三年级体育课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考核项目共10项,《国家体育锻炼标准》15岁年龄组(初三)测验项目共19项。我们将《大纲》考核项目与《标准》测验项目相同的项目,以及虽然项目不同,但健身价值大,又便于操作的项目共21个,列成问卷表,供专家选择。结果支持率达到遴选合格标准(50%)以上的项目有:50m、100m、800m(女)、1000m(男)、立定跳远、急行跳远、引体向上(男)、推铅球、掷实心球、1min跳短绳、20s立卧撑(男)、1min仰卧起坐(女)、计时运球上篮等。我们将上述问卷结果在研讨会上作进一步论证,专家形成的倾向性意见为:男女项目应等同。引体向上为男生项目,而与此对应的女生项目斜身引体向上没有被选上;计时运球上篮在目前学校体育设施实际条件下不可能大面积操作;1min跳短绳无统一的评分标准,不便于操作;故此3项应予以删除。另外,考虑到山区和贫困农村学校体育场地的情况,建议用3min25m往返跑作为800m(女)和1000m(男)的替代项目。故此,正式确定的中考体育项目为下列8个项目:50m、100m、立定跳远,急行跳远,800m(女)、1000m(男)(替代3min25m往返跑),推铅球,掷实心球,1min仰卧起坐(女)20s立卧撑(男)。

3.2中考体育项目的分类

通过调查发现目前全国有70%以上的省市中考体育项目采用按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分类方法,即分为跑、跳、投3类。这种分类法虽然可操作性强,但却不利于学生有效地增强体质。通过对专家的访问与座谈,本研究认为以综合分类法较为合理。即分类既要考虑到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又要考虑到大面积考试的可操作性,还要考虑到学生在考试中身体各部的承受能力。根据对中考体育的现场情况考察,考试宜采用一个单元完成;从学生的身体负担和实际操作考虑,考试项目不要超过3个。因此,中考体育项目分成3类为宜。

如何把上述8个考试项目科学合理地分成3类呢?文献资料表明,50m跑、100m跑和急行跳远的成绩相互是高度相关的。立定跳远是急行跳远的基础,理应相关显著。为进一步证实,我们在两个中学的初三年级中进行了50m与立定跳远的测试,统计结果表明,学生的此两项成绩相关系数达0.75,呈显著相关。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把表现肌肉爆发力的“跑”和“跳”的项目归为一类称为速度弹跳类。至于推铅球和掷实心球是表现上肢力量的,仰卧起坐和立卧撑主要是表现腹部和腿部力量的,它们都可以归为力量类。因此,中考体育8个项目分成下列3类:第1类(速度弹跳类):①50m;②100m;③立定跳远;④急行跳远。第2类(耐力类):⑤800m(女)、1000m(男)(替代:3min25m往返跑)。第3类(力量类):⑥推铅球;⑦掷实心球;⑧1min仰卧起坐(女)20s立卧撑(男)。依照排列组合原理,在每一类中抽一项进行搭配,可组成12套考试试题。每年由省市有关行政部门主持,按照随机原则抽取一套试题作为当年中考体育项目。

第7篇:体育科学的分类范文

学科与专业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学科具有多种不同的表述,《高等学校学科建设论》一书归纳出学科的三种界定视角:一是从知识论的角度,将学科视为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强调学科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二是从活动论的角度,将学科视为生产、传授、应用相关知识的活动体系,强调学科有特定的研究方法、传授方法、习练方法和应用方法。三是从组织论的角度,将学科视为一类特殊社会建制,强调学科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并得到社会认可和社会支持。尽管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科界定的具体表述不一样,但学科的本质涵义是知识的专门化或分类,与此相联系的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都离不开这一根本。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专业是指以职业为导向人才培养的知识专门化领域或知识领域的组织形式。学科的本质是知识的专门化;专业的本质是能力的职业化。学科与专业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但学科与专业在大多数情况下并非一一对应。如数学教育专业,不仅需要开设数学学科的课程,也需要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课程。学科与专业的关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最初的哲学学科现在已分化出若干个不同的学科;数学专业也裂变为若干个不同的专业。此外,相同的专业在不同的时期,所依赖的学科也不完全相同。这也正是学科和专业目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地进行调整的依据之一。学科和专业建设是高等院校内涵建设的核心。学科建设的主要任务是知识的创造,即科学研究;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人才的培养,即知识的传承与应用。高校学科与专业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人才培养。学科和专业的联系和区别不能仅停留在理论探讨上,而是要在教育实践中去理解和应用。在体育学学科建设过程中,人们常常容易混淆学科与专业的界线,有以体育类专业建设等同甚至替代体育学学科建设的倾向。从专业的角度看,体育类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将体育技能放在突出的位置。体育专业人才如果技能水平不高,就不是合格的体育专业人才,甚至难于在当今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谋得相应的职位,更不用说在工作岗位做出骄人的业绩。但体育学学科建设的重点是知识的创造,是理论的创新。体育学科建设为体育专业建设提供知识和理论支撑,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保证。针对体育学学科与专业的特殊性,需要对体育人才进行科学分类,区分体育学术人才和体育专业人才。体育学术人才与体育专业人才既有联系又存在区别。一个人可能是体育学术人才,也可能是体育专业人才,也可能是集体育学术人才与体育专业人才于一身。但在现实中,大量所谓的体育人才其实是体育专业人才。体育学术人才和体育专业人才在人才培养中都不可或缺,但在不同的培养层次应有所侧重。一般而言,在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要以体育专业人才培养为主,而在博士研究生培养阶段应以体育学术人才的培养为主。体育人才的划分是由体育学学科性质决定的,同时,体育人才的分类又对体育人才培养类型的划分具有指导意义。

2正确理解体育学学科的学科群性质

根据2011年版《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体育学与教育学、心理学并列为教育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但体育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具特殊性。体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其知识专门化程度不高,更多表现为不同知识领域的汇集。从本质上讲,体育学是一个多学科知识和理论的综合或应用,体育学的知识和理论大多是其他学科以体育为研究对象而获得的,这使得体育学学科包容性很强,但与其他学科的界线却也更显模糊。体育学缺乏自己相对独立的完整理论体系,而主要是以相关学科的理论为基础。即使是那些被认为是体育学核心内容的领域,如体育理论或学校体育学,它也难于僭越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体系和基本理论。体育学科的特点和高校的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决定了高校在大力加强体育学学科发展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其他学科特别是体育学相关学科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体育学学科的建设水平,充分发挥交叉学科的优势。体育学学科的特殊性要求高校在进行学科规划时不仅要处理好不同学科间的关系,而且还要结合高校学科建设的实际,处理好学者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学科建设离不开学者,学科带头人和学科梯队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大凡某个学科建设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必定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学科与学者的关系,好比森林与大树的关系,学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要学有所长,更要有精专的研究,学者如果脱离了学科,很难成就为真正的学术大师。鉴于我国高校体育学学科建设的特殊性和现实状况,强调学者与学科的结合显得尤为迫切。

3科学设置体育研究生培养的学科与专业目录

近年来,国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上进行了分类改革。由原来单一的学术型学位扩展为学术型与专业型2种,提出了加强专业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并将此作为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教育部在有关2013年硕士学位研究生招生通知中,提出“以增量促存量”的原则,将新增计划用于专业学位的招生,并按照不少于5%的比例调减学术型学位研究生计划,用于增加专业型学位研究生招生计划。这些政策促进了我国专业学位教育的快速发展,进入了规范化的快速发展阶段。国家在体育学学科设置了“体育硕士”1个专业学位,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管理和社会体育指导等领域。学术型与专业型的划分,更加明确了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学术型人才定位于科学研究与探索,专业型人才定位于应用与操作。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于一种高层次职业技能训练。这种类型的区分将对我国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并未对学位类型进行划分和进行人才的分类培养。专业学位教育虽然进入了规范化的快速发展阶段,但我们仍然处于逐步探索和完善的初级阶段。目前的专业型学位都是在保留原来的学位教育(学术型)前提下新设置的,而将原来既有的学位统统归为学术型,这种做法忽视了学位类别划分上的顶层设计,缺乏对不同类型学位的系统规划。事实上,由于我国原来的研究生培养并未明确定位于学术型还是专业型,或者说是统一为学术型学位,因此,在增设专业型学位这一新的学位类型时,也需要对既有学位进行一番仔细的分析和归类,这对于体育学学位和人才培养显得尤为必要。这是因为原来体育学的有些学科专业,如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等,大多数人才培养定位于技能或操作,而非学术型。这也就是说,现在体育学学科里所有技能类方向(各体育运动项目)都应该归为专业型学位。事实上,例如,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与体育教育或运动训练领域的篮球专业型研究生的培养,在本质上难于进行区别,甚至无法区分。针对体育学的特殊性,应该从顶层设计开始,对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的学科专业目录进行全面的调整。体育人才培养类型的划分要在厘清体育学学科与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对应于体育学术人才和体育专业人才的分类重新进行科学划分。根据体育学学科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可以将技术类的研究生培养都归为专业型的学位,以培养体育专业人才。体育硕士可按运动项目划分不同专业学位领域,如篮球体育硕士、拳击体育硕士等,这样更符合体育高等教育规律和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体育学学术型的学位则应按照学科领域而不是运动项目来划分,更好地体现学科的知识体系。例如,可以设置体育运动心理学硕士、运动生物力学硕士、体育社会学硕士等学术型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体育学术人才。

4结束语

第8篇:体育科学的分类范文

摘 要 本文从“体育科学”的概念出发,通过分析国内外对“体育科学”的不同定义,分析了不同定义下的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属性,结合现有观点和笔者本身思考,对“体育科学”进行了较为清晰、科学地定义。然后,本文就“体育强国”的概念,从其演化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较为清晰与科学地定义。结合上述两种概念及其各自的研究对象,文章着重分析了体育科学在建设体育强国中的地位与作用。

关键词 体育科学 体育强国 概念 关系 地位 作用

一、体育科学的概念

(一)国内外流行的体育科学观

“日本的《大日本百科事典》认为:体育科学就是把指导体育实践的各种课题系统化, 或者把关于体育的特点、历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统化。原联邦德国的《体育百科词典》认为:体育科学是从单项学科的各个角度, 针对体育运动及其分支的科研、学说和实践体系。而国际体育情报协会名词术语委员会出版的《体育运动词汇》,则把体育科学定义为:有关身体练习的全部知识,这些知识是同整体概念体系相联系并作为一种理论,它确定那些可以预见、评价和证实社会生活实践中生物学精神的效果的原则。它的研究对象,是处在社会整体化过程中,借助于身体练习以求机体与心理得到改善并提高其社会效果的人。”

于国内,“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体育科学研究方法》中是这样定义的:体育科学是整个人类科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是研究体育现象和揭示体育规律的知识体系。由袁伟民主编的《体育科学词典》认为:体育科学,是研究体育现象,揭示体育内部和外部规律的一个系统的学科群。”

(二)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与属性

本文认为,该定义在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的阐述上本身是互相矛盾、不是自洽的;对于其属性,该定义认为体育科学是科学研究。而原联邦德国《体育百科词典》认为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为“体育单项学科”,而认为体育科学的属性是“体育运动及其分支的科研、学说和实践体系”。本文认为,该定义不仅解决了上述日本《大日本百科事典》研究对象的不自洽的矛盾,而且对于“体育科学”中的“科学”的概念进行了全面、清晰的表述,即体育科学应该是科学体系,因此包括科学理论与知识体系、科学研究与科学应用(或科学技术)三个方面。

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对于“体育科学”概念发展的贡献在于,它认为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体育现象”和“体育规律”的统一。而该项定义的不足,是将体育科学概念狭义化,认为体育科学仅是体育的“知识体系”,而忽略了其科学研究与应用的属性。

(三)体育科学的科学定义

本文对体育科学的定义参考了柴王军等人《论现代体育科学概念》一文。体育科学通过对体育这一特殊的自然和社会文化现象研究,进而揭示体育的本质和规律的、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科学体系,包括体育科学知识、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科学技术三部分,是三者的有机统一。

本定义将体育科学的研究对象分为两个层次——体育现象和体育本质与规律,反应了体育科学的一般认识规律与过程,揭示了研究对象自身固有的现象与本质的哲学规律。同时将体育科学的属性定义为“科学体系”,认为体育科学不是“科学”,而是“科学体系”。因为我国《学科分类与代码》将科学分为人文社会科学、 自然科学、医学、农业科学、工程技术五大类,很难将体育科学单独划归其中的某一类甚至某几类(除农业科学外)。兹例证之,运动医学属于体育科学,同属于医学;运动生理学属于体育科学,同属于自然科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心理学属于体育科学,同属于人文社会科学等等。由此,体育科学不仅仅是某门科学,而是涵盖了多门科学的综合体系,因此称之为科学体系。

另外,本定义着重强调了,体育科学是科学体系,包括了体育科学知识、体育科学研究、体育科学技术三部分,而且不仅仅是三者的线性叠加,而是其有机组合。

二、“体育强国”的概念

(一)“体育强国”概念的起源与演化

一切概念的产生与发展都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与时代背景,“体育强国”这一概念的形成是大时代背景下,人们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不断认识的结果。“体育强国”这一概念的起源与演化可以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后至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

国家体委于1979年2月召开了全国体育工作会议,适时提出了“体育领域应及时地从过去抓政治运动转移到抓体育业务工作中来,转移到攀登体育高峰上来”的发展思路,并做出了“国家体委和省一级体委要在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的发展方针,这一阶段我国体育事业的重心在于竞技体育。

2.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经过一个时期的调整和举措的实施,我国竞技体育的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在以1982年印度新德里第9届亚运会和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为代表的国际比赛中,我国体育代表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的水平的实力。

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

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十一届亚运会、1992巴塞罗那奥运会、1996亚特兰大奥运会、以及二十一世纪初的2000年悉尼奥运会、2004 雅典奥运会中国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中国竞技体育高度发展,在世界上处于较为领先的水平,这奠定了中国体育大国的基础。

4.2008年奥运会至今

2008年奥运会我国不仅取得了金牌榜总数第一的骄人成绩,更重要的是在这场奥运会的申办、准备与举办过程中,不仅体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水平、还体现了我国在体育文化、体育教育与科技、体育基础设施等等各领域的成就。

(二)科学的“体育强国”的概念

本文认为“体育强国”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体育本身,由于体育是自然与人文社会现象的统一体,因此体育在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文化进步等等各个领域都有一席之地。在此仅例举体育在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简要说明之。根据功能论的观点,体育运动是社会压力的“减压阀”,因此开展群众体育对于缓解社会矛盾、减轻个人心理压力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体育是一个开放的、外延的概念。

结合以上分析,体育强国可定义为“以增强国民体质为本质,体育法制为保障,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为基础,竞技体育为先导,体育产业、体育文化、体育科技、体育场地设施等方面协调发展,体育事业与国家各项事业紧密联系并协调发展,体育事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较强的国家”。

三、体育科学与体育强国关系初探

本文的题目是《试论体育科学与体育强国》,其中“与”字内涵并非意味着对体育科学与体育强国两个概念分别进行论述,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暗示了二者内在的关系。由于“试论”,仅对两者的关系进行简要地探讨,在探讨中,我们强调体育科学对体育强国的单向关系——体育科学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对于体育强国背景下的体育科学,由于篇幅所限,不再赘述。

本文认为,体育强国建设中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体育科学,二是公众,三是政府与社会团体。其中体育科学的地位是理论指导,公众是参与主体,政府和社会团体是引导者和管理者。

下面结合史康成《体育科学的使命与追求》提出的体育科学的使命与本文提到的“体育强国”中的几个核心概念,具体分析体育科学在体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

史康成认为,体育科学应有以下使命:

(一)以社会化为方向,加强全民健身领域的科技进步

这项使命与体育强国建设中核心工作——增强国民体质契合。国民体质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化的工程,需要系统化的知识——体育科学理论来指导,需要针对我国国民体质与影响我国国民体质的因素进行系统研究,亦即需要体育科学研究,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需要体育科学技术来指导,以达到有限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二)以技术创新为动力,进一步推动运动训练的科学化

这一点主要对应竞技体育的发展。竞技体育不同于群众性体育和学校体育,是以追求更快、更高、更远为目的体育形式,这里尤其需要体育科学对运动人体科学进行研究,指导科学地竞技运动训练。

(三)以信息化建设为突破口,加强社会科学和软科学研究,大力推进体育决策和管理科学化

针对人均占有量少的原因,需要加强体育经济尤其是场馆经济的研究,调动社会资源与社会参与,大力提升体育设施总量。对于质量低的问题,应该加强体育科学中相应的器材研究,以合理的工程技术手段改进场馆设施。

第9篇:体育科学的分类范文

对环境进行分类,指的是对环境的多种因子进行详细的分类,理解环境因素、环境要素和环境因子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体育教学环境是复杂的、科学的系统,由多种要素组成,主要包含物质的、精神的,动态的、静态的,有形的、无形的,室内的、室外的等。一些研究人员将体育教学环境分为心理环境和物理环境。物理环境是指:班级的规模、教学过程中的自然环境、队形队列、教学设备和场地、教学信息;心理环境是指: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学校体育教学中的风气和传统、课堂常规、校风班风、教学气氛。一些研究人员将体育教学环境分为人文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物质环境是指:时空环境、自然环境和设施环境,人文心理环境是指:文化心理、情感环境、组织环境和人际心理环境等。一般来说,体育教学环境可分成两个种类:精神环境和物质环境。其中,物质环境主要有:自然环境、时空环境、人工环境,上述子环境之中的要素和主体之间,具有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体育教学的自然环境主要由空气、生物、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组成,具体表现为客体对主体产生的影响。人工环境由图书资料、宣传设施、器材和体育场等人为因素组成,具体表现为主体对客体产生的影响。时空环境由空间和时间等时空因素组成,表现为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体育教学的精神环境主要包含学校体育的风气和传统、体育教学的管理、体育教学课堂气氛、信息交流、人际关系等因素。体育教学中的很多物质因素是学校为了组织教学,最终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精心设计和安排,是人类的精神活动的体现。

体育教学的环境特征

体育教学的发展性有助于建设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站在外部影响因素的角度,教学和体育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所以,随着人类文化事业、科技事业、经济事业和政治事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教学环境也不断发展,同时在教学的内部,不同要素和不同层次之间的发展都应该和教学活动的发展相适应。体育的教学环境具有多要素和多层次的特征,具有和其它系统相似的属性。体育教学环境系统各层次、各要素之间互相作用、互相联系、互相配合,最终实现系统整合的功能,因此,整体的功能比各要素和各层次之间功能的简单叠加要大。不论是广义上的还是狭义上的体育教学环境,它都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发展和形成系统的过程中,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应该建立多元化的联系,保证教学环境位于开放性的水平,界定教学环境界限十分困难,例如在物质环境专业中,应该积极开发和扩展体育课程结构、体育课程资源,使教学课堂延伸到学校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