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

第1篇: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乡村振兴战略;措施与策略

1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阻碍的因素

1.1基础结构设施建设力度薄弱

随着社会现代化的逐步发展,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基础设施设备有了明显的改善,例如:重修了乡村道路,更好地连接了城乡的沟通,开辟了崭新的销售方式;引进了新的机器设备,减少了对人工劳动力的使用,缩短了产物的产出时间等等,但其机械化的投入力度还是相对比较匮乏。支持地方农业发展的基础资金是有限的,将农业发展逐渐趋于机械化,也不仅仅是依靠政府部门的支持就可以达到预期效果的,最终,还是需要依靠从事农业的工作者从根本思想意识出发,进行思路的转变,才能真正地对农业发展形成有利条件。很多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已经逐渐老化,未能给予及时地更新处理,导致农作物的产量也相对降低,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并非仅依靠政府的支持,人们过于依赖政府,未能从自身出发去创新改革,最后可能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

1.2产业结构因素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于农村的发展极其重视,因此了很多惠民政策,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完成。但是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过程当中,我国各地区的农业发展却存在供求关系不平衡的情况,这也导致很多农产品的供给未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所以这些类型的农产品需要从国外进口。但是某些农产品却出现滞销的情况,无法进行出口,而内需也无法解决这些农产品的销售。这种农业领域供求关系及其不平衡的情况无法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在经济贸易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国农村产业结构的模式已经不能跟上时展的步伐,也无法满足新时代环境下的社会需求。因此,我国农业产业结构需要进行一定的改进,比如要更加多样化,才可以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当中如鱼得水,面对各种各样的突况,可以做到从容不迫。这样一来就可以解决在当前形势下,我国农产品在全球化市场当中的地位低下的情况,进而可以稳定我国农业产业的波动。也可以减少因为价格的不稳定性,农民每年耕种的时候倾向去种植经济属性较高的农产品的状况,从而使我国农业未来的发展的稳定性可以有着大幅度的增加。

1.3科技创新因素

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和农业经济发展效果间息息相关,通过科技发展带动农村经济,帮助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和推广。现阶段,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经济发展及推广工作中,农业科技成果较不普及,农民对农业科技的认知度还不高,在农业的建设中使用机械的概率小。农村科研成果转化及推广的难度大。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十分匮乏。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匮乏会直接影响到我国农业科研的成果,同时也会影响科研类机构的运行。从整体的情况来看,具有博士学历的研究人员在农业科研机构人员总数的比例相对较低,而且这些科研人员队伍当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以及创新骨干力量不足。与此同时,我国农业科研人员还存在非常严重的人才流失的问题,这对于农业相关科技的发展工作而言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同时也会对国家农业产业经济建设工作造成制约。

3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

3.1深化改革进程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是当下最为紧迫的工作任务,在面对着新形势、新任务,我国主线应该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体内容,总要求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去积极探索一条现代农业产业的体系。这也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当中所面临的全新的课题。深化改革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速度,找到恰当地适合农村发展的手段,促进农村经济的长远发展。除了选择恰当的种植生产地区,我们还应当根据当地的实施情况进行规划和统筹,合理的划分,充分利用农业思维,将植物种在最恰当的土地上,制定科学的统筹方案帮助农民和农村企业获得最大化的经济利益。加大对农村的科技投入和经济投入,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来支撑整个农产品的产业体系。其次是要加快农村产业化的集群发展,促进有关产业的融合,地方政府也要按照相关的国家文件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的集群发展。最后是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农业产业体系,如把农产品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加快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农产品可以在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从而解决创新成果推广滞后的弊端。

3.2推进协调发展

在促进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必须遵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所以相关部门要完善法律制度,在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的过程当中,营造一个法律环境。《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这个理念非常明确地提出来了加强对城乡统筹的协调和推动,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我们就需要将乡村社会资源,经济资源以及政治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帮助城乡由原来的分割独立的情况转变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结构。要相关政府机构加快制定有关振兴乡村的法律条文,同时也要完善与这些有关的配套的制度。因此,政府部门要快速地完成对农业产业经济有关的法律条文的评估,对其中与农业产业经济不相适应的法律条文进行清理或修订,使有关法律条文能够适应农业产业经济发展。通过对相关法律条文的解读,政府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加大对大中型农村企业的补助,促进相关企业人员在当地的落户。充分地发挥农村企业的作用。通过农村企业的规模扩展之后对人才的需求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增强对政策的贯彻于落实,将政策细化,使乡村振兴过程当中,可以真正的为农村产业体系的构建提供有章可循的法律条文,建立一个与农村产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法制环境,帮助农村居民建立富有地方特色的农村企业,通过政府对企业进行扶持,扶持过后的企业,多余的资金投入到对社会的帮助之中。这样的帮扶模式可以帮助乡村企业取得更加长远的发展,促进乡村振兴[2]。

3.3加大投入力度

想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合理制定发展规划,就需要改革创新来促进乡村发展。这无疑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们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当中,毫无疑问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麻烦。因此,在我们推进乡村振兴,还有满足广大群众的需求时,必须要结合农村实际的发展状况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相关文件要求,在农业产业经济发展中,要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积极探索符合科学的对策。要想真正实现科技振兴以及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效益的提升,那么给予科技创新工作以及人才培养工作足够的重视,具有很高的必要性。从农业科技创新的角度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重点针对技术人员进行创新能力的培训工作,可以整体提升示范基地以及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域的建设效果。

第2篇: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乡村医生 继续教育 模式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08-01

黑龙江省内目前现有村卫生所(室)13147个,具备执业资格的乡村医生27417人,其中拥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者3057人,占总人数的11.15%;注册的乡村医生23332人,占85.10%。学历构成:大专及以上学历2568人,占9.36%;中专学历及相当水平者共计20176人,占73.58%。全省每千户农业人口乡、村两级范围内执业(助理)医师为0.65人。针对以上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广大农村地区极其缺乏医疗卫生人才。在黑龙江省内齐齐哈尔医学院是首批加入“乡村医生培养”计划的高等医学院校,在2005年到2011年间,乡村医生的培养数量在省内占有绝对优势,在管理质量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以齐齐哈尔医学院为例,研究如何更加完善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模式。

1 研究意义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是培养达到相应职业标准的合格的农村医务卫生工作者,这直接关系到保护农村生产力,振兴地方经济,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大局,对于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在农村卫生保健的体系中,乡村医生起着最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也是这一体系中最活跃和最有效的一只力量。所以要改变目前农村卫生工作的薄弱状况,就要下功夫做好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加强乡村医生的队伍的素质建设是必要的,促使他们在农村地区发挥更大的医疗保健作用。因此,探索一条行之有效且完善的乡村卫生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农村卫生人才匮乏问题的关键,对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继续教育模式中问题的分析

2.1 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模式中培养对象问题

在培养过程中,乡村医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强烈、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导致了乡村医生学习兴趣不浓。这一问题在乡村医生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在实际理论授课阶段,由于乡村医生学历层次低、平时学习机会较少、身处于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对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缺乏全面了解,使得他们在接受和理解新知识的过程比较漫长,加之理论授课期间缺乏有经验的上级医师及时指导,形成了对理论知识学习的盲目性问题。

2.2 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模式中培养者问题

乡村医生培养者(师资),可以说是整个模式中至关重要的灵魂。好的乡村医生师资人才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可以教授全方位的全科医学专业知识,使乡村医生们真正认识到全科医生在农村卫生体系中的重要作用;也可以在今后的临床应用和实际工作中起到规范和指导的作用。这样重要的角色在实际实施培养模式过程中确是十分匮乏的。

2.3 乡村医生继续教育模式中实施措施问题

在乡村医生日常出勤管理过程中,了解到乡村医生学员存在严重的工学矛盾问题。在每学期组织授课的过程中平均有30%的乡村医生因为家庭、单位、农忙等原因请假,耽误正常的教学进度实施。

3 问题的分析与讨论

3.1 乡村医生培养模式中培养对象遇到问题分析

乡医培养过程中遇到的乡村医生学习方面的问题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乡村医生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但却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体系做指导,有一些医学知识学起来比较枯燥无味,难以理解而且表面看上去与行医关联不大,所以乡村医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3.2 培养者问题的成因

针对乡村医生培养过程中,全科医学师资人才严重缺乏。在国家全科医生培养方案中曾经明确提出:要规范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将全科医生培养逐步地定格为“5+3”模式,即先接受5年制的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然后再接受为期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在目前的过渡时期内,3年的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可以采用“毕业后规范化培训”和“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两种培养方式进行。同时还指出,国家近期要采取种途径大量培养合格的全科医生。包括:大力开展基层在岗医生转岗的培训制度,对自身符合条件的基层在岗执业医师或者执业助理医师,按国家要求进行为期1年至两年的转岗培训,成为全科医师或助理全科医师;对到经济不太发达的农村基层工作的3年制的医学专科毕业生,可以在国家所认定的培养基地经两年系统的临床技能和公共卫生培训合格者,同时取得了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后,可进一步注册为助理全科医师,即“3+2”模式。这就清晰地告诉我们:“5+3”模式是我国全科医生培养的主流模式或说是期望的惟一目标模式。在当前过渡时期内,还有过渡期模式,即“3+2”模式和转岗培训。由此可以看出全科医学师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坚决把师资培养工作做好的决心,这需要乡村医生培养院校耐心的等待。

3.3 培养措施问题的成因

在乡医培养过程中,乡村医生不能满足日常出勤管理制度的要求,这一现象究其原因是因为乡村医生大部分是在职学习,他们同时肩负着工作、家庭的双重压力,如果长时间的脱产集中学习会影响诊所的开门行医,必然造成他们经济上的损失,而且无法抽身照顾家庭,对此乡村医生有着非常强烈的抵触情绪,因此,针对乡村医生的授课选择方式和学时数的多少这两方面都是应该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针对上述乡村医生继续教育过程中遇到问题的分析,高等医学院校可以根据继续教育培养模式的具体要求,适度且灵活地开展具有多种性质和形式的乡村医生培养实践,如使其成为学历教育,或者非学历的业务培训,也或者专业资格教育等等;可以进行脱产学习,也可以短期学习等等,这样即经济又能促进乡村卫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还可以很好的解决乡村医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 阎桂英.对我国继续教育体系创新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科协继续教育工作通讯,2008(2):3-4.

[2] 范修云,叶文忠.豫东地区乡村医生培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5):28-29.

[3] 刘继同.中国乡村医生的未来与医务社会工作者队伍建设工程[J].中国卫生人才,2007,3:36.

[4] 关于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意见[Z].卫生部(卫农卫发[2010]3号).

第3篇: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

一、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的职教思想和理论

张謇、黄炎培、陶行知不仅以坚定不移的信念和毅力身体力行,在职业教育的处女地上奋力开拓,而且以自己睿智的目光和深刻的思维观察社会、思考民生,提出了各具个性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的丰富的职业教育的思想和理论。

1.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振兴实业、为民谋生。张謇曾提出“苟欲兴工,必先兴学”的主张,此后又发表了“教育为实业之母”的著名演说,把教育看作是实业振兴之本,在《江苏教育总会咨呈江督、苏抚、宁苏提学司请开办实业教育讲习所文》中张謇更明确地提出:“窃维环球大通,皆以经营国民生计为强国之根本。要其根本之根本在教育。……欲图自存,势已岌岌;舍注重实业教育外,更无急要之计划。”在张謇的视阈中,职业教育承担着振兴实业的重任,更是训练职业技能的谋生教育,“教育以普及为本,普及以生计为先。”黄炎培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使职业教育的目标更加清晰分明。陶行知则提出:“职业以生利为作用,故职业教育应以生利为主义。……凡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得谓之职业教育,凡不能养成生利人物之教育,皆不得谓之职业教育。”陶行知所言生利,即生产之利、生计之利,而且,“生产一事一物时,必自审曰:‘吾能生产乎?吾所生产之事物于群有利乎?’”也就是说,受职业教育者应以“利群之精神”从事生产、发展生活,为社会服务。

2.关于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职业教育应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生产、面向生活需要”的方针。张謇提出“在南通讲教育,先要想什么是南通需要的,什么是适合南通的。”按照张謇之意,职业教育之所以产生和发展,就是因为能够应其需要,所谓应运而生。黄炎培指出:“教育本以适应需要为主,职业教育更不能离此原则。赶速完成应修之课程,进而谋农、商界之联络,注意需要,勤求实用,自是介绍毕业生出路之良法,又足为将来发展之地步。”社会化是黄炎培所主张的职业教育之特征,他主张办理职业教育必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发展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而且,“职业学校设哪一科,乃至一科之中办哪一种,完全需根据那时候当地的状况。”“职业学校尤宜向职业社会里边去办,而以飞机式为大戒。”陶行知则进一步地明确了改进教育的“进行方针”,即“今后对于教育之努力,应向适合本国国情及生活需要之方向进行。”教育应当为学生寻找“生路”,“就是建设适合乡村实际生活的活教育……运用环境里的活势力,去发展学生的活本领――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

3.关于职业教育的培养范式。职业教育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进行课程设置,围绕培养职业技能轴心来建立课程群及突出实践环节。张謇强调,“夫课程之订定,既须适应世界大势之潮流,又须顾及本国之情势,而反复斟酌损益,乃不至凿圆而枘方。”张謇从“学必期于用,用必适于地”的原则出发,把实习实训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郑重提出专门教育以实践为主要的主张,强调要注重实地练习,以养成切实应用之知识。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黄炎培不仅把“手脑并用”作为职业教育的最显著特征,而且把实习实训作为职业学校是否名副其实的根本,“于功课切不可重理论而轻实习;于训练切不可长惰性而废服劳。否则,其结果仅存职业学校之虚名。”陶行知则明确提出了以“做”为中心的“教学做合一”的教育论,“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便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不成教,学不成学。”陶行知还提出了“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的论断,并利用各种形式阐述手脑并用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意义,为了强调实践之于理论、行之于知的重要性和第一性,他还把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4.关于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在于使学生能够充分就业。张謇认为,职业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做到“将来毕业后,为农者必蕲为良农,为工者必蕲为良工,为商者必蕲为良商,以今日联合集会之精神,贯注于永久。”黄炎培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办职业学校最大的难关,就是学生出路。无论学校办的那么好,要是第一班毕业生没有出路,以后招生就困难了。万一第二班再没有出路,从此没有人上门了。”而解决问题的良策莫过于奉行“大职业教育主义”,“总须使学生毕业后,确是供给厂家所需要,兼须使厂家心里认清立校的本旨,看学校和自己的学校一样,然后毕业生的出路可以无有问题。”陶行知则从学生“才能”与“兴味”的角度,阐述专业方向、职业选择与就业“生利”的关系与条件,“吾人对于一业,才能兴味皆最高,则此业为最适;因其最适而选之,则才能足以成事,兴味足以乐业,将见学当其性,用当其学,群与我皆食无穷之益矣。故能选最适之业而学者,生大利不难,岂仅生利已哉!择业不当,则虽居学习生利之名,而究其将来生利与否,仍未可必。故欲求学业者归业,必先有精选职业之方法。”

5.关于职业教育的人格培养。张謇把人格养成作为首要,提出要“注重学生道德、思想,以养成高尚之人格;……养成勤勉耐劳之习惯。”张謇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强调人格培育、礼教熏染和德行养成。黄炎培指出:“做人最小限度,须让我做一世清清白白、堂堂正正的人……吾第一句话,就是说:大家把人格建立起来。”黄炎培认为,人格教育其实是职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否则职业教育就会演变成纯粹的技能、手艺培训,“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决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陶行知则提出要有“大丈夫的精神”,即“必须有独立的意志,独立的思想,独立的生计,和耐劳的筋骨,耐饿的体肤,耐困乏的身,去做那摇不动的基础。……推己及人的恕道,和大公无私的容量,也是做人中人的最重要的精神”。

6.关于职业教育的社会合作。在张謇看来,实业与教育、产与学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至亲关系。“实业所以裕教育之本,教育所以储实业之材,更进而互助以求其发达,孳乳递衍及公益慈善。”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便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就应提供什么样的服务。黄炎培则说得更为透彻,“设什么科,要看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陶行知则从分析乡村教育之所以没有实效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干各的,不相闻问”的角度,提出“那最应当携手的虽是教育与农业,但要求其充分有效,教育更须与别的伟大势力携手”,这个“伟大势力”,其实就是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各个领域,这个“携手”,毫无疑问地就是“联络”、交流、合作。

此外,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在关于职业教育的师资建设、学生日常管理、社会实践等方面亦有着深刻的见解与论述,可谓丰富而精辟。

三、张謇、黄炎培、陶行知职教思想的当代价值

1.指导我们进行准确的办学目标定位。张謇、黄炎培、陶行知对于职业教育于社会需要“适者生存”的论述颇为清晰,给我们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以深刻的启迪。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必须紧紧吻合地方经济、行业发展和社会建设的需要才有旺盛的生命力,没有强劲的人才需求、发展需求、市场需求,现代高职教育就不会应运而生,也不会得到大力发展,同样,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岗位的要求,高职生也就难有用武之地,难以大有作为。因此,致力于培养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的职业化、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同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对最新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以及改进创新,理所当然地成为人才培养目标及办学目标的基本定位。

2.指导我们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按照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的知行统一、学用结合、手脑并用、教学做合一、校企对接的主张,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加强工学结合上下苦功夫,做大文章。无论是张謇的“校办厂、厂办校”的校企结合模式,还是黄炎培在职业界找科目、课程、教材、教员及训练方法,“向职业社会里去办”职业学校的办学形态,或者是陶行知“与别的伟大势力携手”的生活教育路径,都昭示着产学研合作、教学做一体是职业教育的生命线,也是现代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命线。在新形势下这条生命线必须进行战略延伸,要把现代企业逐步建成高职生的技能实训基地、毕业生的就业基地、新产品的研发基地、“双师型”教师的培训基地和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基地;同时,使学校成为企业的人才输送基地、技术开发与服务基地、员工培训基地、文化会通基地和爱心助学基地。更为重要的是,企业需要应成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参照系和坐标轴。

3.指导我们把道德品行的训育置于首位。张謇、黄炎培、陶行知三位职教大家无一例外地将人格品行放在对学生进行训育的首位,使学生学会做人、求真是他们的共同诉求。就现代企业制度及其岗位要求而言,加强高职生的道德建设,使之牢固确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人生观,切实改变某些学生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的铺张懒散、逆反不从、弄虚作假、言而无信、马虎苟简和虚掷光阴等毛病,确实重要而迫切。

第4篇: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

关于做大做强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建议

清原政协 杨绪升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近年来,我省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朝阳产业和新的增长点。这里结合我们清原满族自治县旅游发展实际,就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壮大县域经济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我县旅游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丰富的民俗文化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大力推进生态旅游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以红河峡谷漂流项目为龙头,以国道202线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带为轴心,以休闲养生、佛教文化、森林生态和农家风情为特色的生态旅游格局。全县累计建设红河峡谷漂流、金山石佛、砬子山风景区等大小生态旅游景区景点8个,开发王家堡、筐子沟、沙河子沟域旅游线路3条,发展了农家乐、农户游和采摘游等乡村旅游。同时,与之相配套的宾馆酒店、休闲山庄、度假村寨、购物市场、休闲娱乐等服务行业发展迅速;旅游商品品种丰富,辽砚、野果制品获得抚顺市优秀旅游商品称号,二道岭草莓、清原马鹿和山野菜、林蛙制品、清河大米等土特产品销量较好;精心谋划和建设了红河峡谷漂流休闲旅游集聚区、清河商贸集聚区和金山石佛文化旅游集聚区,并大力发展“夜经济”,第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几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示范县”、“辽宁省旅游强县”、“辽宁省乡村旅游工作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为了将清原打造成沈抚后花园,2012年以来,清原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打造花园城市、建设美丽乡村”战略部署,通过树立“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将清原建成“休闲、避暑、养生”的最佳地。突出满族文化特色,依托生态资源优势,2014年投入专项资金2000多万元,大力推进旅游项目开发建设,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越来越好,全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红河谷漂流景区全力进行了8.16灾后重建工作,恢复了接待能力,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6万人次,门票收入2950万元;金山石佛景区已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及内部装修和景区内绿化、亮化、硬化等收尾工程,将择日对外开放;筐子沟景区已完成《筐子沟沟域旅游综合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景区栈道、基础设施、改扩建道路等工程已开工,景区全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以上;东砬湾生态园项目完成了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主体工程正在建设中;重点推进了王家堡、筐子沟、沙河子三条沟域农家游项目,筐子沟进行了基础设施改造、村容村貌满族特色改造、冰雪景区建设等工作,并开展了“满乡枫叶节”“乡村冰雪节”、“乡村过大年”等系列活动,全年接待10万人次以上。旅游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后发优势日益显现。

目前,我县正积极引进域外巨资,准备建设有“北方第一滑”之称的冬季冰雪项目,相信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清原旅游的知名品牌。使我县“春季能踏青观花,夏季能漂流避暑,秋季能赏叶采摘,冬季能滑冰滑雪”,真正成为无淡季的旅游之乡。

二、我县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我县旅游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

1、投入水平较低,精品项目较少。我县旅游资源比较丰富,但受县乡财力影响,现有景区景点开发投入水平较低,资源整合水平不高,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仍然不足,导致我县在旅游景点开发建设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与周边县市存在很大差距,同时极具吸引外地游客的满族文化元素的旅游项目开发滞后,境内包括英额门柳条边门、黑石木方城子等满族历史遗址及《柳边望月》和《黑牛诗》等满族历史文献与有名望的满族历史人物与旅游开发融合不够,没有形成地方特色也没有形成旅游群体优势,从景区的形象上看,除红河漂流外,其他景区的整体形象还亟待提升。

2、旅游要素发展不平衡,民族气息不够浓厚。目前,具有清原特色的食、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发展仍然不平衡,而且各要素的产业链条都不长,远远满足不了旅游市场的需求。满族人民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创造的宝贵而悠久历史文化没有得到足够发扬光大,在旅游饮食产品开发上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使得“满族火锅”、“八碟八碗”、 “勃勒叶饼”、“苏耗子"等传统佳肴没有得到更多游客的品尝;满族特色体育项目及儿童游戏没能被包装到旅游游乐项目中去。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小商品的生产加工仍处在初级阶段,存在着生产规模很小,质量不高,产量不足,品种不全,包装也不够精美,没能形成品牌。县内也缺少独具特色的旅游商品市场,土特产品和工艺品等旅游商品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销售。

3、旅游文化比重小,满族元素利用不到位。清原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且有着悠久历史文化。满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民族艺术没在旅游开发中体现应有的魅力。我县在富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文化内涵挖掘还不深,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开发和利用还远远不够,民族地区的特色还没有得到更好地展示,氛围还不够突出和浓郁,在现有的旅游景区中,对自然资源依托的多,对旅游文化挖掘利用的少,缺少品牌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园(基地),文化产业在旅游业中所占比重太小。

4、 旅游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尚待提高。目前我县旅游行业人才匮乏,从业人员开拓性不强,创新能力不足,工作当中积极性,主动性不够,人才队伍不能适应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全县旅游管理和服务质量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主要体现在旅游企业的管理还不规范,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还不高。亟需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旅游工作人员。此外,在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力度,提高旅游景区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需要省级部门帮助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是解决重点旅游景区用地指标不足。目前,我县红河峡谷漂流、筐子沟旅游综合开发和蝴蝶谷等项目建设用地指标不足,成为制约项目发展的瓶颈问题,需省里相关部门予以帮助解决。

二是亟需相关优惠政策和资金帮扶。清原县地处大伙房水源保护区,大伙房水源安全关系到全省12个城市人民群众的生活、健康,做好水源保护工作是我们的神圣职责。为此,我县所有不利于环境保护的工业项目全部进行了关停并转。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的形势下,县财对旅游业发展的投入困难较大,恳请上级加大扶持力度;同时,对新建旅游基础设施、服务设施,新开发旅游景点,兑现相关优惠政策,把我县境内纵向高速公路纳入全省路网计划并尽早实施。并需要省里进一步加大对我县境内通往各景区道路建设的投资力度,扶持县域旅游业发展。

三是解决聚隆滑雪场林地审批问题。由于该项目占用林地手续尚未得到审批,直接影响投资方下步开工建设。还需要省政府协调相关部门尽快完成林地审批办理工作,确保该项目快速推进,以弥补我县夏季红河漂流季节较短、旅游景点过于单一的问题。

四、关于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结合旅游资源实际情况,要统筹抓好“旅游景区建设、乡村旅游发展和满族民俗特色项目建设进一步促进旅游业的健康发展。为此清原要在旅游景区建设上,不断巩固和提升红河峡谷漂流等品牌景区,加快建设筐子沟、东砬湾等有潜力的项目,积极推介和开发岗山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村、小型飞机场等优秀的旅游资源;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上,以筐子沟、王家堡、沙河子三条沟域农家游产业为突破口,促进乡村旅游与满族文化、乡土风情和特色农业深度融合,树立清原乡村旅游品牌;要在满族民俗特色项目建设上,进一步丰富满族文化内涵。构建“重点突出、梯次开发、纵向延伸”和“抓点连线扩面”的工作格局,并结合实际就如何加快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1、提高认识,树立“全省一盘棋”思想,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与其他产业相比,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产业链长、幅射面广的显著特点。随着高速公路的全面开通和沈抚同城化步伐的加快,我县已经融入了沈阳1小时经济圈,成为沈抚人民的后花园。因此,大力发展县域旅游业,既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满足沈抚中部城市群休闲渡假市场的客观需要,更是壮大我省旅游产业,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的有力支撑。各民族地区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大旅游的观念,充分认识发展县域旅游业的重要性,把这项产业当作富民强县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真正摆到重要位置,纳入工作日程,给予高度重视。要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旅游产业发展。加强组织领导,深挖旅游资源,强化推进措施。

2、科学规划,整合资源,精心打造旅游精品。旅游规划是旅游发展的灵魂,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为此,省、市应编制旅游总体规划,把各县的旅游资源都纳入进来,进行科学、有序的开发建设,合理确定精品旅游线路。各县区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域内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总体规划、重点建设内容及线路开发等方面进行科学论证。合理规划旅游产业布局,加大开发旅游资源深度,加强旅游要素配套建设。真正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使县域旅游开发建设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要整合旅游资源,突出重点,打造本地旅游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不断增强旅游景区景点的吸引力。我们要树立大旅游观,不断加强区域联合,围绕主要客源构成和地区旅游特点,实现资源共享,客源互流,优势互补,构筑2—3日精品旅游圈。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各景区建设和经营的指导与管理,保证景区建设功能齐全,服务设施齐备,道路畅通便捷,旅游产品具有地方民族特色,接待能力满足游客的需要。做到用特色和服务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同时,要坚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正确处理好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

3、结合地区特点,突出民族特色,积极发掘旅游文化。特色是文化之基,文化是旅游之魂。要提高旅游品位,就必须积极发掘文化资源,增加旅游文化含量。特别是东部山区是满族聚居区,清王朝发祥地,文化底蕴十分厚重。因此,我们应该用清前史迹、关东风情和满族特色文化提升旅游品位。注重培养一批具有乡土气息,能够表演满族歌舞、民俗的演艺人才。让游客既能领略优美的自然风光,又能欣赏到风情浓郁的民族节目,景区景点及沿途的服务设施建设也应体现满族特色和东北风情。要有计划地开发森林浴、野生动物观赏、珍稀树种猎奇、农家乐、山货野果采集等自然文化项目,同时,加大对民族工艺类、农特产品类、山珍特产类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力度,不断丰富旅游商品品种,对现有的旅游商品要进行质量改造和精美包装,不断提升旅游商品档次。延长产业链条,繁荣旅游商品市场,让地产人参、鹿茸、根艺、绿色食品等伴随着滚滚客流走向全国各地。要结合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以农户游为牵动,突出特色和风情,发展乡村旅游,形成新的离土不离乡的转移就业形式,从而提高农民收入。要灵活运用土地流转方式,发展景观农业、特色农业,以旅促农,以旅富农。

我们地处辽东,拥有寒冷漫长的冬季。可以说,发展冬季旅游前景广阔,空间巨大。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开发滑雪、滑冰、高山冬令营等参与性较强的冬季旅游项目,破解冬季旅游无项目这个难题。只要我们依托资源,突出特色,打造精品,那么,冬季旅游也会强起来,火起来。

4、加强队伍建设,建立长效机制,提升旅游服务水平。旅游业要想持续、健康地发展,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因此,各地要对旅游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精心选拔,定期培训,严格把关。应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机制,采取多种形式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有针对性地培训,从而提高他们的服务技能、职业道德和管理水平。要重点培养业务水平较高的旅游工作人员、高层次旅游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及时引进一批高、中级旅游管理人才和实用人才,为实现县域旅游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要加强对宾馆、餐馆、餐饮业、“农家乐”等的服务管理指导,全面提升旅游行业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为游客提供优雅、整洁、舒适的场所,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外部环境,满足广大游客对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要健全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规范,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执法检查,规范旅游市场行为,努力塑造旅游小城市的良好形象。

5、注重宣传,精心包装,不断提升知名度。发展民族地区旅游业,大力培育资源市场很关键。旅游发展靠宣传,形象靠包装。因此,各地区要结合本地旅游资源特点,切实搞好旅游整体宣传。一是搞好旅游景点的精心包装,突出地方特色,唱响旅游品牌。二是依托电视、广播、报刊、展览、广告、会议、网络等媒介,对外宣传旅游资源和整体形象,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使旅游 产业早日走上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

第5篇: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亚洲国家“小额贷款”体系改革政策的借鉴,依据我国国情,就小额信贷产业组织体系、法律地位、可持续发展基础、模式的多元化以及产业政策扶持等方面的进行了研究,希望对小额信贷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金融危机导致经济急剧震荡的背景下,积极发展小额信贷(microfinance)推动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是促进内需、振兴经济的切入点。在其他国家已逐渐形成规模化、制度化的小额信贷产业(microfinanceindustry)在我国还存在一些制度性缺陷。

小额贷款是微小贷款在技术和实际应用上的延伸。小额贷款(MicroCredit)是以个人或家庭为核心的经营类贷款,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为广大工商个体户、小作坊、小业主。贷款的金额一般为50万元以下,1000元以上。

小额信贷(microfinance)产生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初是消除贫困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金融发展模式。经过各个国家多种模式的不断探索,小额信贷逐渐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专为穷人和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信贷机制,并向全面化的金融服务方向发展,形成了小额信贷产业(microfinanceindustry)。自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引入小额信贷(孟加拉模式)以来,小额信贷在我国得到了比较快速的发展。但小额信贷还没有成为一个制度化、规模化的产业,并未真正发挥对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推动作用。这就需要我们研究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回顾和反思自己的不足。通过借鉴与反思,走出一条适合我们自己发展民间经济、消除乡村贫困的道路。

一、亚洲国家推进小额贷款的金融体系改革措施

为了实现金融体系对发展民间经济和消除乡村贫困的全面支持,亚洲国家走上新的改革之路,改革政策主要围绕三个方向推进,其具体做法主要是:

1.1改革传统银行体系,发展和完善小额信贷制度建设

从世界各国来看小额信贷主要分为福利性和商业性两大模式。福利性模式更注重项目对改善穷人经济和社会福利的作用。比如,以孟加拉BKB、BAKUB为代表的福利性模式,采取的措施包括:实行彻底的公司治理,使其免除外部行政干预;健全以保险机构为核心的农村保险体制;进行资本重组,剥离历史呆坏帐;健全公司内部运营机制。以印尼的BRI、BKD和玻利维亚的BancoSol为代表的商业性模式采取的措施是对国有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造,核心是政府不再对银行正常经营活动进行行政干预,实行政企分开,银行可以根据经营成本、市场供求情况自主制定存贷款利率,同时,政府继续为银行提供旨在提高其运行效率的技术支持。

1.2推动小额信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建设开放、竞争的金融市场

亚洲国家在推动小额信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这项改革时,积极推动建立各类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非政策性非政策性金融机构。比如,孟加拉政府首先承认了非政府组织在乡镇地区开展金融活动的主导作用,并为其发挥作用创造条件,其次是鼓励有规模的民间小型金融机构在乡镇建立分支机构拓展业务。印度政府是将银行改造的重点放在提高银行体系的开放性,改善相应的政策环境上,比如允许银行与邮局、非政府机构、合作组织、盈利性公司等专业小型金融机构建立零售关系,鼓励国有及私有银行向中低收入家庭提供更便利的金融服务。菲律宾政府主要采取将民营金融组织引入银行体系,使银行结构多元化的政策。柬埔寨实行的是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允许私人及外国资本进入银行领域的政策。

1.3转变政府职责,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亚洲国家政府在为民间资本的进入铺平道路方面,其改革主要聚焦于三个方向:

第一,消除金融体系垄断监管制度。亚洲国家政府主要围绕两个方向推进。一个是改造传统金融体系,通过政企彻底分开、商业化改造,充分发挥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各个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向民间经济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力量。另一个是塑造新的金融体系,废除造成金融体系封闭、垄断的规章及监管制度,为民间资本进入、发展及其相关创新活动开辟制度空间。

第二,为民间资本自主开展经营活动创造条件。主要变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提高小型金融机构的盈利环境,保证这些小机构在提供实惠的金融服务的同时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帮助小金融机构适应乡村地区的特殊情况,为他们在服务模式及产品创新上提供资金支持。比如,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政府都建立了相关基金,以扶助社会机构为提高金融包容性所进行的探索和创新。

第三,完善金融领域法制等配套服务设施的建设。如孟加拉建立并健全以保险机构为核心的农村保险体制,政府政策支持,公司商业运作;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政府都建立了相关基金,以扶助社会机构为提高金融包容性所进行的探索和创新。

二、我国完善小额信贷产业制度性建设的对策

2.1积极完善小额信贷产业的制度性建设,把握好扩大就业、拉动内需的切入点,应该是当前我国金融工作的重点。把小额信贷作为一种金融产业覆盖整个金融机构组织体系,发挥其集合效应。

我国小额信贷客户点多面广的特殊性决定了小额信贷不可能由单一的、小型化的机构来开展。庞大的市场需求和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将小额信贷当作一个金融产业覆盖整个金融机构体系,充分发挥其集合效应。小额信贷产业的参与主体应当是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在内的银行性金融机构和非银行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金融机构和非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整个金融机构体系。这种多元化的经营不仅有利于小额信贷产业的发展壮大,而且有利于小额信贷市场竞争与效率。

2.2明确小额信贷法律地位,完善监管制度

明确小额信贷的法律地位,使小额信贷有明确的统一归口管理,有利于监管标准的统一和监管法规的完善,也有利于小额信贷可持续健康发展。首先应将小额信贷定性为存款类金融机构,归银监会监管。从其它国家的发展实践和我国的发展趋势来看,小额信贷吸收公众存款以保持其可持续发展是大势所趋。银监会作为专业性的监管机构对信贷市场的管理比较有经验,也有一套相对比较成熟的监管法规。因此由银监会负责监管小额信贷,相对而言驾轻就熟,也会为下一步制定专门的小额信贷管理法规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银监会作为监管者,要尽快完善小额信贷监管制度,建立规范的市场准入制度,确保小额信贷机构在法人治理、资本充足率、内控机制等方面符合各项指标要求。

2.3改革与创新小额信贷产业机制,夯实小额信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专为“穷人和小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小额信贷产业是推动我国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小额信贷是否能够源源不断的为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切实地推动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其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是关键所在。我们必须改革与创新小额信贷机制,夯实小额信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如拓宽资金来源渠道,解决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瓶颈难题;创新小额信贷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维护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性的关键;完善小额信贷风险控制机制;增强小额信贷金融创新机制等。

2.4积极推动小额信贷的多元化发展模式

对于小额信贷是要利润还是要社会效益的争议影响了小额信贷的多元化发展。从国际小额信贷产业实践来看,二者并不矛盾。即使是福利性小额信贷,只要运营得当也是足以覆盖其成本。更何况我国目前强大的财政收入和外汇储备,适当的给予小额信贷财政补贴或税收减免还利于民,是完全可以应付的。构建福利性和商业性并存的、多元化的小额信贷新模式,是小额信贷产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在我国无论中小企业还是个人,其资金需求度和贫困状况都有很大差异。因此福利性模式和商业性模式在我国都有很大的市场需求。制度设计上政策性金融机构开展福利性小额信贷,非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商业性小额信贷为主兼顾福利性小额信贷(主要针对政策性金融机构涉及不到的地区)。对于生产性资金非常匮乏的个人和微型企业,只要生产项目具有经济可运行性,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或属自主创新、科技创新型项目或自主创业项目或满足福利性信贷救助的其它要求,就由政策性金融机构以福利性模式办理贷款;对于其他小额信贷客户,只要满足小额信贷正常的管理要求,就由非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商业性模式满足其贷款需求。这种多元化的服务模式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小额信贷客户的多样化贷款需求,切实推动农村经济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2.5贯彻落实国家相关产业扶持政策、完善配套服务设施

任何产业的振兴都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小额信贷产业的发展不光是国家的政策性号召,必须要将各种扶持政策落到实处;还需要相关完善的配套服务设施。

金融政策方面,适当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中央银行要积极给与其再贷款的优惠政策,对于经营状况良好、符合监管要求的小额信贷组织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并为之创造一个良好的同业拆借平台。银监会可以对存款类金融机构规定一个小额信贷占贷款总量的最低比率来促使其开展小额信贷;中央银行可以将金融机构的小额信贷规模与存款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挂钩,激励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小额信贷。

参考文献:

[1]凌宁,发展“小额贷款”的借鉴与思考,

[2]焦瑾璞、杨骏,《小额信贷和农村金融》[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刘玲玲、杨思群等,《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鱼小强,国际小额信贷的发展趋势[J],农业经济2005(3).

[5]李莉莉,小额信贷正规化演变[J],银行家2006(1).

[6]石亮,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组织理论研究[J],理论探讨2006(5).

[7]高扬,加快农村金融创新促进新农村建设[J],河北金融2006(5).

[8]周建荣,完善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J],金融经济2006(12).

第6篇: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经济法;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设施,包括农田水利、电力、通讯、医疗卫生服务等,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和自然垄断属性,这意味着农村基础建设面临比较复杂的经济关系。经济法是国家经济管理过程调整各类主体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协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各方参与主体关系的重要指导。因此,有必要在经济法视野下对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问题和路径等进行探讨,这既是持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同时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农村地区发展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对实现美丽中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对此,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农村地区发展,并出台各类措施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但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落后,人口长期流出,历史欠账导致当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较多问题。因此,当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呈现发展迅速但结构不合理的局面。“十三五”期间,在中央实施的多项农村重大建设项目带动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农田水利建设方面,截至2019年,全国耕地等级相比2014年提升7.94%,农业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在农村道路交通方面,“十三五”期间,全国累计新改建农村供给超过140万公里。在农村电力建设方面,2020年农村地区供电能力和服务显著提升,农村电网可靠率超过99%。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乡村光纤网络覆盖率达到97%以上,电话普及率接近100%。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超过90%的乡村实现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农村卫生厕所覆盖率接近70%。虽然当前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总量上显著提升,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农村道路建设质量相对较差。一方面农村公路建等级不高,抗灾能力弱,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农村地区地形复杂,道路建设难度大,道路养护成本高,后期管理任务较大。其次,部分农村电力设备老化严重,能耗高且性能差,抗灾能力弱,这也是导致农村电网不稳定的重要的原因。再者,在生活用水方面,农村地区自来水覆盖率较低,中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生活饮用水的水质仍然存在隐患。此外,截至2020年底,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不足60%,相较于城镇接近80%的水平仍然存在不小差距,尤其是老年人占比较高的农村地区非网民比例超过六成。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经济法问题

1.市场有效供给不足,政府职能缺位。基础设施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仅依赖市场难以自发形成有效供给,因此政府通常承担保障公共物品供给的责任。然而,实践中政府在承担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时常面临各种问题。一方面,农村地区地理环境、产业发展等客观因素是导致农村基础设施供给难的重要原因。相较于城市区域较为集中且集聚了工业、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在中央支持和经济内生动力下城市基础设施发展迅速,而农村地区广阔分散,中央通过转移支付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源相对有限,同时农村农业产业附加值相对较低,难以通过产业发展来吸引人口流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发展。另一方面,实践中各级政府的责权规定并不明晰。在中央-省-市-县-乡镇-村的多层级治理体制下,缺少法律法规对各级政府组织所应承担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职责作出具体明确规定,这意味着某一环节责权不清就会造成建设项目难以进行。尤其是跨区域的大型农村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需要各地方政府联合规划推进,如何协调各地方利益更需要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统筹协调。2.城乡发展不均衡,市场扭曲难以规制。我国的城乡关系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主要表现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在户籍、资源配置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壁垒和差异,农村往往附属于城市。这种城乡二元结构带来体制、政策等方面的区别,并造成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市场扭曲。一方面,在城乡分割的市场体制下,以农业产业为主的农村地区市场收益普遍偏低,这导致资本等要素进入农村地区十分有限,难以带动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由于产权等问题,农村土地要素流转受到政府严格管制,农村土地用途转变必须经由国家征用后才能实施,使得农村土地要素市场发展严重受限。另一方面,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国家以城市经济发展为重心,通过政策倾斜大力扶持城市的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引导各类社会资源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此过程中形成丰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法律问题实践,并出台了一系列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指导。相比之下,农村地区享受的政策力度有限,这使得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相对较少,并未形成比较丰富的相关法律实践,这导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法律问题难以及时有效得到解决。3.农村纠纷复杂多变,法律政策不足。面对农村地区复杂的利益关系,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要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予以指导,但目前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不可避免面临诸如农地或宅基地占用等一系列问题,不同于城市动迁中的货币化补偿,农民的耕地和宅地往往是其生产生活重要来源,对此如何在法律层面设置合理的土地补偿、安置补偿等标准来切实保障农民利益还有待解决。目前这方面的立法尚未完善,各地区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实践中往往出现各种纠纷。另一方面,市场化运作是推进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举措,但由于投资大、建设和回报周期长、收益率低等问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普遍存在困难。虽然国务院在2017年出台了《关于创新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的指导意见》,但目前还缺乏相关具体实施细则。在市场化运作过程中,如何管理社会资本和保障社会资本合理投资回报仍然缺乏法律法规指导。

三、经济法视角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路径选择

1.强化政府调控,合理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基础设施供给滞后不仅有公共物品属性下政府职能缺位的原因,也有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市场失灵原因,这些原因归结起来则需要政府依法强化宏观调控职责,合理保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政府在宏观调控中应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通过完善市场功能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其次,要明确各级政府职责。对于全国性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应当由中央部门主导,同时规定各地区所应承担的职责;对于跨省市的水利、电力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应当有中央部门牵头,各省市协调共同负责;对于县乡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应当与县级主导部门负责,考虑县乡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状况由省级部门适度进行补贴扶持。再者,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度。合理的规制是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成效的关键。政府应当科学评估农村基础设施项目服务的人口数量、空间布局、土地占用、环境影响等,避免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同时明确项目建设中主体责任范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应当严格按照项目规划实施。2.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法律制度,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由于投资大且回报率不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往往会面临融资难问题,这是阻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政府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融资法律制度,缓解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资问题。具体而言,一方面,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能脱离政府扶持,政府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政府预算和支出制度,通过完善国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预算编制,使得各项资金收支有法可依。另一方面,企业是市场中最具效率的主体,各级政府应当将民间资本纳入政府规划,制定和完善民间投资政策,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完善资本市场法律法规,为企业投资农村基础设施提供资本市场融资渠道。政府部门可以为民间投资者提供相关政策法规和农村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同时也要加强对民间投资的管理,在合理确定其投资回报的同时,正确处理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农民补偿问题。此外,农村集体也是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参与方和受益者。对于农村集体筹资建设基础设施的,应当合理引导和帮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充分保障群众利益,并依法监督资金合理利用。3.完善农村经济法治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改革有序稳定。要素市场化程度较低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而造成农村地区要素市场化程度不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经济法治建设落后,难以促进要素配置效率提升。因此,有必要完善农村经济法治建设,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改革。具体而言,一方面,当前农村地区的法律大多于20世纪末制定,其间虽然经过一些修订,但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的要素供给和需求发生重要变化,因此应当根据当前农村地区形势变化适时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同时促使农村法律、农业法规、地方行政规定等相统一。另一方面,法律普遍是原则性的条款,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导致实践中往往出现纠纷。这不仅浪费国家公共资源,同时极大地抬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本,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对此应当出台法律实施细则和法律解释,提高法律条款的实践可操作性。此外,政府部门应当加快推进对农村集体资产、农户承包经营土地以及农村宅基地的法律确权,界定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之间的权利关系,在法律层面切实保障农民的权利。

参考文献

[1]孙玉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法思考[J].农家参谋,2020(3):44.

[2]李茜.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经济法的探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6):227-228.

第7篇: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苹果;技术;防控

中图分类号:S436.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501081

甘肃省静宁县属黄土高原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境内海拔高、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具有生产优质苹果的生态条件。通过区域的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技术的研究可以得出对区域苹果生产有价值的建议。

1 静宁县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意义

静宁县属黄土高原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依据静宁独特的自然条件和区域优势,把苹果产业定位振兴静宁县农村经济和提高区域内农民收入的主要产业。因而,通过对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减少农药的使用,使得苹果生产获得绿色的保障和高品质的提高,进而在高端的消费市场获得一席之地[1]。

2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现状

2.1 科学种植技术体系的建立

为了实现农药的少剂量运用,今天推动绿色防控技术的推广,需要按照对区域进行选择和试验并进行相关效果的比较。目前全县经过多年的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获得了区域苹果病虫害防治效果的显著提高[2]。

2.2 进行病虫害示范点的建设

静宁县在研究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中,对其中的优良的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推广和研究,开始在全县范围内建立多个推广示范的乡村,让全县的苹果生产人员获得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治的有效经验。目前整个静宁县示范园的绿色防控技术到位有效率在83%以上。苹果的产品提高在6%以上,其每亩的绿色防治成本减少了7%左右。

2.3 生产人员的培训强化

绿色防控技术需要生产人员整体素质和技能的有效提高作为保障。静宁县通过大量的绿色防控技术资料的排放和定期组织专家人员进行现场的讲解传授,把具有效果的新技术推广到全县苹果生产人员中。通过对苹果生产技术员为主,向着苹果生产最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苹果生产人员的技术培训。已经在2014年让全县的培训人次达到了5万多人次,绿色防控技术资料派发超过了17万份[3]。

2.4 多种宣传方式的推广

静宁县通过开展多种宣传方式的推广模式研究,开始获得宣传绿色防控技术的有价值的现实推动。通过让苹果生产人员能接触到宣传栏和宣传资料派发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手段进行推广宣传的常识,使得全静宁县获得了苹果病虫害知识的大规模普及。由政府主导进行农业技术相关推广会议探讨和绿色防控技术的交流等工作,获得了全县绿色防控技术有效的宣传保障。

3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问题

3.1 绿色防控技术需要进一步完善

静宁县虽然在绿色防控技术中取得了成绩,但很多技术在现实推广中存在效果作用影响因素多,防治成本高,操作复杂等多项需要改进的地方。使得苹果的绿色防治效果出现不稳定的因素。

3.2 绿色防控技术复杂程度高

目前的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都是采用较为复杂的进行,使得生产人员的素质和技能要求较高,不利于实际工作中的推广。使得广大的生产人员在生产过程中对绿色防控技术的掌握产生了一定的难度,影响了技术推广的效果。

4 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工作的建议

4.1 技术优化集成效果提高

通过对新技术进行有方面有针对性的选择,进而把整理和归纳出的技术进行优化组合搭配,使得形成一种效果更为优越和缺点得到有效规避的集成化的绿色防控技术。这种方面是可以为绿色防控技术在实际苹果产业中发挥功效带来促进力保证的。

4.2 有针对性的技术培训

要通过组织绿色防控技术的培训班和培训组织,进行深入基础和定点的培训讲解,把先进的绿色防控技术经验能够传播到最基层中,使得全静宁县的培训工作获得深度的提高。并增加苹果病虫害绿色防控宣传资料的印制,通过多种宣传形式,使得宣传工作的实际效果获得显著的提升。

4.3 加强规模化经验策略

作为甘肃省重点苹果生产基地,需要把苹果产业进行深力度的培育,使得整个产业获得实力的提高,变为区域的优质品牌产业。为区域的经济发挥出巨大的经济价值。需要多种方面开展苹果产品相关的工作,形成全县范围内对苹果生产的重视,进而扩大其推广规模。

5 结 语

通过对绿色防控技术在静宁县推广工作的研究,对成功经验进行有效的总结,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可以使得全县的苹果产业获得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8篇: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

一、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人对自己祖国的一种诚挚的热爱和深厚的情感。正所谓“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个人应具有的公民道德之一,也是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绝对真理”灌输,以致部分学生产生了厌烦、排斥心理。其实,热爱祖国,并以自己的切实努力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富强作出贡献,这是一个合格的公民所应具有的品德和责任。这一点,中外皆然。美国历史上最知名的总统林肯有一句名言“不要问祖国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们为祖国做了什么”,就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我们的德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掌握本领,自信自强,把个人的成功成才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中。

具体到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我们应避免简单化、抽象化说教的误区。我们可以援引具体事例、名言警句,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例如,明代抗倭将领戚继光曾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其中蕴含的拳拳的爱国之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让学生萌发出一种与伟人同行的冲动。我们还可以通过学校集体活动来加强爱国教育,在平时正常上课之外,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学校的集体活动中,例如,一年一度的学校歌咏比赛、朗读比赛、知识竞赛等。学校也可经常利用节日、纪念日开展活动,使学生真正得到启示与教诲。前不久的纪念抗战70周年大阅兵,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契机。许多学生表示,在观看阅兵活动的现场直播之时,意气高扬,激动不已,从心底萌生了作为中国人的一员的自豪感和荣誉感,以及跟随前辈英雄的步伐,为祖国的强盛尽自己一份力的强烈意愿。

此外,“一本好书,一部好电影,就是一位好老师”,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血战台儿庄》《》等影片,前辈救国救民的精神使学生感动,从而体会到今天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为民族振兴而读书的信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不管是生活还是学习,都能得到崇高信念的引领。

二、贴近学生实际,让德育植根于生活

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以及教育环境和社会风气,当前德育工作在把握爱国主义教育这一基本方向同时,应遵循德育生活化的原则,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寻找德育的切入点。这是丰富德育内涵,避免德育沦为空洞说教的合理路径。

1. 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学生们在学习以及生活上经常会遇到困惑与挫折,这是成长路上自然而然的事情。此时,学生尤其需要教师的关心、引导和鼓励,而这,同时也是德育的良好契机。教师应坚持“爱和严”相结合的方法,拨亮学生心中理想的灯,鼓励他们说出“我能行!”,激励他们不断进取。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尤其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变化与心路历程,对于意志消沉的学生,要适时把握教育契机,通过师生间亲切、深入的沟通,帮助他们分析困难产生的原因,找到解决办法,让学生时时感到老师是自己的坚强后盾。我们还可以活用传统文化的资源,让学生坚持做到“每日三省吾身”:今天我进步了吗?今天我还有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明天我将怎么做?

2. 注重榜样的教育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学生树立的学习榜样,可以是伟人,或某一领域的一时之选,如邓亚萍刻苦训练,永不懈怠,赢得了18个世界冠军的事迹。此外,身边、日常生活中同样不乏感动学生心灵、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教育素材,如二十年如一日坚守乡村教学点的普通教师,在父母、老师的帮助下克服万难、逆境成才的脑瘫学生等等。相比之下,源于日常生活的德育榜样,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更能体现榜样的教育效能。因为,它们不是高不可攀的典范,而是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之后能够触及的目标。

第9篇:关于乡村振兴的思考范文

[关键词] 商贸物流园;城市边缘区;唐山西部商贸物流园

中图分类号:S75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09年3月,国务院颁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将物流业作为十大重点调整和振兴的产业之一,我国物流业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商贸业态和流通方式的变化为我国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规划建设商贸物流园正在成为我国大城市功能调整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内容。

1商贸物流园内涵

商贸物流是指与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居民服务等商贸服务业及进出口贸易相关的物流服务活动。商贸物流属于产业物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部 发展改革委 供销总社关于印发《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商商贸发〔2011〕67号)。]。其作用在于为商贸业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服务,为经济运行提供物质运动基础。

2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选择

2.1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方向

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产业发展的推动,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必定要与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的发展紧密结合。笔者认为,城市边缘区的产业发展方向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选择:依托紧邻主城区的区位优势和市场优势,积极发展现代物流和大型商贸综合体;依托主城区智力资源和自然环境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依托劳动力数量优势和土地成本优势,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依托优越的自然资源和人文环境,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2.2第一产业发展指引

城市边缘区的第一产业发展应以调整农业结构、培育特色农业、强化农业科技研发为基础,转换农业经营思路,积极推进适合城市型市场需求的农业“六次产业化”[ “六次产业”是指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加或相乘,都正好等于“六”。它是由日本东京女子大学教授今村奈良臣于1996年最先提出。],引导相关企业涉足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贸易,将工业制造、食品加工、仓储物流、商业服务、观光旅游等与传统耕种农业相结合,最大限度的使农业从业人员获得在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延伸中的利润附加值,丰富农业形态,改善农村发展。

2.3第二产业发展指引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工业转移和升级的承接地,鼓励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环境影响小、建设周期短、能够引领城市工业发展方向的产业门类。例如发展包括下一代通信网络、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和高端软件等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医疗、生物环境、生物农业为主体的生物产业,包括工业节能、建筑节能、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治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的节能环保产业等。

2.4第三产业发展指引

在城市边缘区要大力发展绿色服务业,着力发展现代物流、旅游休闲、商务会展和康复保健等产业类型。以现代物流为着力点,积极服务城市商贸、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以旅游休闲产业为突破口,建设特色农业观光和乡村度假旅游区;以发展商务会展为引导,拓展会展经济的相关产业,建设集会议、展览、旅游、购物为一体的会展综合体;以康复保健为特色,加快培育养生餐饮、保健食品、运动健身和休养疗养等康体产业。

3建设商贸物流园是唐山西部地区择优之选

规划的唐山西部商贸物流园区,地处唐山市与京、津城市群连接带的起点,位于唐山市中心城区西部,紧邻城市建成区。城市基础配套设施与产业基础良好,东邻唐山市铁路西客站、西靠西外环高速公路,北距唐山三女河机场约15分钟车程,南至曹妃甸港、京唐港1小时车程,“铁路、公路、航空、港口”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完备。

图1 唐山西部商贸物流园区位示意图

3.1适应唐山市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需要

数据显示[ 引自《唐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唐山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9.08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比重为8.7:58.9:32.4。尽管第二产业,尤其工业仍然是唐山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但是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到1448.8亿元。上述数据说明,商贸物流业已经发展成为唐山市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图2 “十一五”期间唐山市第三产业结构分析图

2010年,唐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119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8%以上,商贸业态呈现持续、高速发展态势。随着唐山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心城区经济转型提速,中心城区的商贸发展已不能适应唐山市场的需要,尤其是大型、高档商贸业态的缺乏,造成大量中高端客户远赴京、津、港等地购物,给当地经济造成损失。因此,建设市级商贸物流园,形成统御全市、辐射周边的现代化大型商贸物流中心,是建设“大唐山商圈”,解决唐山市消费市场快速增长与商贸业发展滞后的必然选择。

图3 中心城区公共设施规划图

图4 “十一五”期间唐山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增长率

3.2落实《唐山市总体规划2011-2020》要求[唐山市规划局.《唐山市总体规划2011-2020》]

唐山市中心城区作为“京津冀都市经济圈”重要的产业服务和生活居住中心,其定位与发展重点是要积极转型升级,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强中心城市对全市乃至更大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中心城区制定了“西扩、东延、北控、南拓”的空间发展策略。其中“西扩”,主要结合唐山西站高铁枢纽和空港城的建设,跨越津山铁路,西扩发展铁西组团,培育“商贸物流特色职能”和“综合生活服务职能”。因此,规划建设唐山西部商贸物流园是落实《唐山市总体规划2011-2020》要求的必然之举。

4规划方案介绍

4.1功能解析

现代商贸物流中心是对商贸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商贸物流功能区域。作为城市商贸物流功能区,本规划将唐山西部商贸物流园区的主要功能确定为交易功能、展示功能、信息功能、商务服务功能、物流功能、生活服务功能等。

4.2产业设置

以唐山西部商贸物流园的功能定位为指导,本规划设置“一大主导、二大支撑”的产业体系,即以国际名品商贸、特色产品贸易、大型综合商贸和研发总部为核心的城市商贸主导产业,以第三方综合物流、城市配送和电子商贸为主要内容的现代物流,以及以会展、金融、信息、咨询等服务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作为配套支撑产业。

4.3空间承载

本规划本着“开发集约、布局集中,专业集群、组团发展,功能提升、产城共荣,区域统筹、协同联动”的原则,以土地的集约利用为核心空间开发理念,科学处理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实施专业化、集群化发展策略,重点建设以国际名品商贸、城市商贸、特色产品贸易、现代物流等为主导的专业产业组团,促进公共服务与配套建设的有效集中、高效利用;着重加强以货代服务、园区管理、现代商务、会展服务、金融服务、保险服务、咨询服务等为主导的生产业与生活业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形成“一核、一轴、两心、一带”的空间结构。

4.4要素匹配

考虑到居民城郊购物的快捷性、通畅性和宜人性需求,以及货物运输的便捷性、独立性要求,园区的道路交通系统需要同时满足货运交通、小汽车交通、快速公共交通和人行交通的使用需求。同时,针对商贸物流园区的定位要求,设置了城市商业区、企业总部区、展览展示区、时尚休闲区、娱乐餐饮区、艺术中心、文化酒店、社区中心等公共设施场所。

5结论

唐山市作为京津冀国际门户城市、国家级能源原材料和制造业基地,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服务业的兴起和消费型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流和商贸领域的全新发展需求。本次唐山西部商贸物流园区规划为如何将简单的通过商品交易带动物流运作的传统商贸物流模式转化为商贸和物流紧密结合、互相支撑的现代商贸物流业态提供了一种发展模式的思考,对我国大城市周边地区商贸物流园的规划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商务部 发展改革委 供销总社.关于印发《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商商贸发〔2011〕67号)

[2]姜轶帆.《商贸物流园建设思考》,中国储运, China Storage & Transport,2012-01

[3]魏忠.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的研究[D]上海:上海海事大学,2007, 7-9.

[4]唐山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唐山调查队.《唐山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5]唐山市人民政府.《唐山市总体规划2011-2020》,2012.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