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

数字化教育手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数字化教育手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数字化教育手段

第1篇: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

数字教材与纸质教材

数字教材是未来趋势,必然会对纸质教材带来冲击。但目前阶段,纸质教材仍在课堂中占绝对主要地位。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还将并存。随着数字教材产品的研发越来越成熟,数字教材将逐渐占据主要位置。

在实际的课堂当中,无论数字教材还是纸质教材,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是纲,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教学,但要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仍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

传统出版行业的专长是把内容通过合理的方式推送给需要的人。数字时代,依然需要这些人将好的内容通过恰当的呈现方式推送给需要的人。但要在数字出版大潮中不落伍,出版社需要在资源的积累、资源的数字化以及产品研发经验积累方面加快步伐。

数字教材的优势

教材是承载教育目标的实体,是教师教学活动设计的最基本的依据。好的教材能够充分体现课程标准,引领和辅助教师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相对于纸质教材,数字教材具有先天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充分互动。通过数字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以多种媒体方式呈现,可以灵活地实现各种排列和重组,实现人与内容、人与设备的互动,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促进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好的数字教材,还能够通过活动的设计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并借助网络技术搭建人与世界互动的平台。

(2)海量资源。由于数字教材的数字化存储方式,使得资源在数量上可以得到充分的扩展。好的数字教材,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减轻教与学双方面的负担,从而使资源的价值最大化,并能够通过数据分析使资源并非越多越好,若要使教学双方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必须将资源有序化,使得资源的呈现是合理的、符合教学实际需求的。

(3)过程记录。数字教材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使得教与学的过程记录变得简便易行,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将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提供依据,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评价、诊断、改进方案以及资源的定向推送,从而能够为教学过程科学化和个性化提供条件。数字教材的设计中,要考虑如何利用技术的优势解决人所不能解决的问题,成为人的智慧的补充,从而既发挥数据的作用,又不被数据所局限。

数字教材能够避免人为因素对于教材理念实现所造成的干扰,使教与学回归本质,更好地实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各项教学目标。除了这些教学方面所具有的优势,数字教材在生产方面所独具的节约资源、可反复利用、不受地域限制、直接面向读者、为学生在物理与心理方面双重减负等特性也让数字教材在未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数字教材研发

数字教材的研发和使用是未来教育信息化的趋势,将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所以数字教材的研发显得尤为重要。只有经过精心设计的高质量的数字教材,才能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并能够贯彻科学的教育理念,引领新的教学模式。下面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以下简称“外研社”)研发的“iEnglish基础教育数字教材”为例,探讨数字教材研发的要点。

外研社研制的“新标准”一条龙英语教材在执行课程标准、贯彻科学理念、教学实际可行几个方面都得到了教师和学生的认可。但纸质教材本身在容量、呈现方式等方面的局限,使得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不能全部完整地体现,与教材相关的资源也不能充分合理地展示,在教材的使用方法上也难以有重要突破。因此,外研社邀请教材主编,依据原有内容和框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外研社iEnglish基础教育数字教材。

在设计方面,该数字教材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深厚的资源体系为支撑,以教与学的过程为轴线,以教学活动为基础,以多样的呈现方式为载体,以现代信息技术为辅助。整体设计尊重教学规律,教学目标清晰,并在教材内部给予教师以教学指导。同时,该数字教材针对教师和学生设计了不同版本,呈现了不同特点。

教师版首创基于教学设计的具有清晰教学流程的教学活动。纸质教材由于篇幅的限制,一个单元只能容纳4~6个活动,真实课堂上教师一节课约需10个~12个活动。为此,教师版教材中每课的活动拓展为10个~12个,满足教师基本的教学量。教师版配有“导教”模块,教师可以无障碍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从而减少由于教师能力差距造成的课堂质量差距,既能够部分解决教学公平问题,也能够基本解决质量问题。

学生版则基于纸质教材的原版原式,以此减轻学生对数字教材的接受难度,缩短学生的适应时间,使学生更快进入数字教材的使用氛围。在纸质教材的基础上,学生版增加了多种数字特性。首先,富媒体呈现,数字教材变成一个可以发声、可以播放动画、可以点读的有声有色的书;其次,学生版中嵌入了先进的语音引擎,可以对孩子按照准确度、韵律、流利程度等多个维度进行音评测;再次,数字教材学生版还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工具。

教师版与学生版呈现方式不同,但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后台也将打通,实现课堂管理,记录教学过程。其功能设计丰富,既可用于课堂,也可用于课下;既可由教师在大屏幕上展示使用,也可以一人一机的模式创设一对一互动课堂。针对目前实际应用场景,该数字教材适配于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交互式电子白板和手机,并可与点读笔结合使用。

为将科学的教学理念传递到课堂,并实现教材设计之初所设定的目标,外研社还为数字教材的使用提供强大的服务支持,包括课题研究、教师培训、教学指导等。目前,该数字教材在全国各大区的试点反响良好。

通过以上案例,可以看出,检验产品生命力的标准是教学效果,数字教材开发的终极目标是满足教学需求。为使信息技术真正深入到课堂当中,各教材出版单位都应当深入教学一线了解需求,花大力气研制真正满足需求的数字教材,并提供相应的服务,以便促进教育信息化走向技术与教学的双向融合,达到“公平、优质、个性化教育”的目标。

数字教材开发面临的问题

第2篇: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

【摘 要】近年来,高职院校广泛推行数字化教育,有利于整合教学和信息等资源,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但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本文在简要介绍数字化教育的模式和原则的基础上,分析了高职院校实施数字化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创新数字化教育模式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080-02

作者简介:帅晓华,女,长江职业学院电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技术。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北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中心课题(B2014007)的研究成果。

高职院校属于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和类型,也是国内职业类教育一个重要的构成部分,主要负责应用类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近年来,随着现代网络信息科技被广泛地应用于高职教育领域,多数高职院校加强了数字化教育工作,整合教学和信息等资源,促进教学的质量提升和资源的共享,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效。但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与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形势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如何推动数字化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数字化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增强高职教育的实效性,成为高职院校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数字化教学模式概述

1.数字化教学的基本模式。一是多媒体的演示模式,指的是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时以展示图片、音视频及动画等资料的方式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与兴趣。此种教学的模式优点在于以视觉和听觉的综合性效果来刺激听课的感官,营造课堂教学的良好氛围,来实现增强教学实效的目标;缺点在于其激发兴趣的持续性不够。二是网络多媒体交互模式,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通过网络终端来参与集中式的学习。这一模式更实践性强,其优点是可以创造持续提问的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地探索和学习,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创造力;其缺点在于教学过程容易固化,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创新教学的方法,并对教学硬件设备存在依赖性。三是现实虚拟模式,指的是采用现实虚拟技术在计算机中创建虚拟实验室与教室对现实场景进行模拟,在虚拟的教室里,学生能够根据个人需要实时地进行交互学习;虚拟的实验室多用来模拟那些危险性较大、现实不易完成的场景和任务。这一模式因为设备较为昂贵,应用不太广泛。四是远程教育模式,是指通过互联网、电视等各种传播媒介打破时空限制,是一种不需要听课人在课堂教学现场的模式,多应用于在职进修者及使用异地教学资源的情况。这一模式优点在于能够不受时空的制约,来实时地进行探讨与交流;缺点在于对学生学习主动性要求较高,如果缺乏主动性就会影响影响教学的效果。

2.数字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开展数字化教学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纳为坚持“三个导向”。一是要坚持目标性导向。教学过程中应用数字化多媒体科技手段,必须以高职院校各学科的课程内容为立足的基点,必须为各类课程教学实践任务服务,根据具体需要在何处应用信息科技手段以及需要应用哪些技术性手段,必须要看课堂教学任务的具体要求及是否能够真正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同时在应用科技手段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通常数字化多媒体教学方法通常应用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及传统方式无法表达的相关内容中,以及利用多媒体手段来提升教学的效率等情形。二是要坚持综合性导向。在实施数字化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同时用到各类多媒体数字设备,以克服某类媒体设备的不足,发挥其技术优势,以增强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另一方面,要有效整合教学的内容,对课程教学的内容进行统筹考虑,交叉搭配进行,通过教学内容间的关联性讲解,增强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以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三是坚持最优化导向。由于高职院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整体发展不够均衡,实施数字化教育必须立足现有的设备设施和资源条件,尽可能用最少的时间、师资及资金的投入,来获取最佳的培养人才的工作效益。在设置课程和组织教学时,必须关注专业课的实用性,避免讲授无用落后知识或技能,防止教学时间和资源的浪费。

二、数字化教学方面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1.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学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突出表现在:一是数字化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不高。数字化多媒体教学过程主要由任课老师自行决定,在重点内容的确定、方式方法的选择及教学效果的考查均由老师根据个人意愿和理解来安排,因为任课教师认知水平上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影响数字化教育整体水平的提升。二是数字化教育的内容与手段的关系把握不准。在教学过程中,有的过于追求展示课件的逼真效果,把大量的精力用在课件制作上,过于追求画面的精美和背景音乐的华美,而在课程内容的详略取舍、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设置、提问环节的时机把握等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为了展现而展现,导致出现重形式而轻内容问题,影响了教学的实际效果。三是忽视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设计数字化的教学环节时未能考虑学生的关注点和学习需求,与学生的互动环节考虑不多、设计不够,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四是数字化教学的考核工作不到位。一方面,部分高职院校对考核的方式和内容缺乏明确的规定,多数交给任课的老师自行确定,随意性较大;另一方面,考核的标准较为混乱,导致教学相关内容的设置与方法的选择无法统一。

2.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学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一是高职院校对于数字化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到位。由于多数高职院校均由中职院校发展而成,通常办学的时间不长,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院校管理层受传统中职院校教学方法的制约和影响,对数字化教育工作存在一定的误区,对传统性的教学工作模式存在惯性思维,思想上不够重视、落实上不够到位,影响了数字化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二是数字化教育的管理机制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的组织管理机构不健全,内部职责未明确,工作力量严重不足,基础制度不完善,影响了数字化教育的有序开展。三是数字化教育整体设计到位。部分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育还处于分散上马、自发建设的状态,缺乏统一的设计和规划,导致各类信息管理系统来源各异、交叉重复、各自为政的现象,来源多样,无法发挥数字化教育的整体效应。四是对数字化教育的资金投入不够。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育的基础设施上,多数是自筹资金,在争取国家投资和多渠道筹集资金不够,影响了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五是专业化的师资力量缺乏。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缺少既懂专业、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人才,在加强对现有的师资进行信息网络技术培训的力度不够,影响了数字化教育的深入发展。

三、高职院校进一步创新数字化教学模式的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健全数字化教育工作推进机制。高职院校要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数字化教育工作放到重要的议事日程。成立数字化建设的专门领导机构和管理部门,协调、领导和决策数字化教育的重大事项,推动相关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加强顶层设计,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制定数字化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健全和完善基础管理制度和配套措施,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筹集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对内部现有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整合和新建系统的规划,切实防止重复性的建设。

2.进一步创新数字化的教学方法。一是创新信息化科技内容的教学模式,既要重视信息科技教学课程内容本身的教学,又要强化对学生以信息科技工具为手段,发现并解决学习中问题的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二是创新以学生作为主体的课堂讲授模式,以现代信息科技工具为手段,强化对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的研发与设计,促进课堂教学从传统式授课向学生版主发现、探究并解决学习问题的方向转变。三是创新互联网时代学生进行研究式学习的模式,推动学生根据教师的督导,针对个人实际认知及探索能力,明确专题研究的内容,自主地搜索并交流各类相关信息,通过计算机作业的方式完成相应研究性任务。

3.进一步抓好数字化教育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加强数字化备课工作,教师通过互联网或者学校内网开展集体性合作式的课堂教学准备工作,科学划分教材的内容、明确个人的分工,利用信息化科技手段,分头组织备课、组合使用、资料共享,为课堂教学提供保障。二是要综合应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采取展示类、资料类、拓展类等多种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有效地增强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三是要创建教学体系平台、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学生学习基础资源平台等,深入推进数字化教育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4.进一步加强数字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大高职院校人才的引进力度,积极引进既懂专业课程教育、又能熟练掌握数字化教育手段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加强教师队伍素质的优化与提升,强化对教师基础性信息科技方面的操作方法、技能及设计能力的培训和培养,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数字化的教学素养。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内高等教育一个的重要构成部分,高职院校探索创新数字化教育的新模式,有利于提升高职院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高职院校的数字化教育模式创新工作,不断地总结经验,持续改进和推广有效的措施和办法,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孙慧.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高职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2]曾小亮.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7).

[3]高洪霞.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事务管理策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2).

第3篇: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

1.数字化教育资源。数字化的教育资源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主要包含了声音、文字、图像、视频、数据、电子信息等媒介教育资源,通过网络以及光磁等非实体媒介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将教学资源和学习研究保存为文字、图像、视频等文件,再传送至各服务器终端。广义上来说,数字化教育资源就是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产生的所有支撑性教育资源的总和。

2.数字化教育服务。数字化教育服务主要指的是以现代教育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传播技术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此体系通过一定的平台向用户提供信息搜索、参考、传播以及交流等综合服务,使得用户能够快速从巨量的教育资源中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教学资源的活动,它是一种兴起于网络时代、面向所有网络用户的数字化教育信息资源服务模式。

3.数字化社区教育。此次研究的数字化社区教育指的是基于数字化的社区教育体系,也就是在社区范围内运用大量的信息技术实现在线学习,建设各级各类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及沟通交流的渠道,并采集数字化信息等等,通过此方式满足社区内民众对学习生活的需求。这种体系的主要特征有:第一,以数字化信息为教育环境,将教学资料通过网络数字化技术传播出去,建立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第二,实现终身教育理念,建立多种教育模块,服务不同人群;第三,建立多功能的虚拟教育平台,实现地方和高职院校以及社区的教育,丰富居民的学习方式,为教学交流提供足够空间,分享学习成果及研究成果,提升社区教育的服务水平。

二、数字化社区教育的发展趋势

数字化的社区教育将信息技术和社区的教育模式有效结合,通过网络手段突破空间和距离上的限制,实现对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而建设学习型社会则需要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灵活的学习方式,此外也需要快捷便利的学习服务体系。运用传统的教育手段是难以实现全面社区教育的,必须借助新的渠道或传播载体。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正好提供了崭新的契机,运用现代技术实现远程实时教育能够有效解决传统教育模式的各种问题,并且网络化教育具有开放性、交互性以及个性化的特点,有利于促进社区教育的普及,并体现教育的公平性。由此看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对于改善社区教育环境、弥补教育资源的不足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数字化社区的教育服务调研

为更好地实现社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进行了一次在线上的问卷调查活动,研究人员对问卷的有关指标都进行了探索性的因子分析及可信度检验之后,根据调查结构,本次研究满足要求。此次调研以江苏某省为例,时间为2015年5月至2015年7月,总共3个月时间,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问卷987份,除去无效问卷外,总共收回944份有效问卷。通过问卷调查结构可以发现四个问题:第一,社区居民不了解什么叫数字化社区教育体系;第二,虽然接受调查的各社区都已经基本实现了数字化教育体系,居民的需求和系统提供的教育资源存在很大差异;第三,学习资源不能实现多元展示,只能通过计算机查看,不支持移动终端;第四,支持服务能力弱,社区教育的相关人员无法及时进行线上线下的联系。

四、数字化社区驾驭服务体系构建

1.数字化社区教育架构的建设。该市的社区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四级社区的教育实施组织架构,也就是由当地教育局主办、由当地社区培训学校承办、各街道社区教育中心和民间学校共同参与的四级社区教育体系架构。另外还借助该市的社区培训学校,充分发挥当地职校的科研及管理评价职能,在社区教育实施组织架构的基础上完善了该市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也就是科研引领、社区教育以及社区教育管理的三大管理模块,在每个大的模块下面又建立了四个子模块。

2.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平台建设。该市按照确保传统教育服务功能并整合本土特色教育资源的目的,该市在自己的终身教育网上设立了教育咨询、技能培训、学历提升、健康养生、老年大学、儿童天地以及资格认证等多个板块,每个板块对应的课程少则数百门,多则两千多门。当地教育局和社区培训学校也分别建立起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的自主性和创新性。此外当地还建立了交流中心,为社区居民以及管理人员提供沟通渠道,方便完成好学习支持的相关服务。

3.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能力建设。数字化的社区教育指的是在网络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学习模式,不同于传统的教育模式,数字化社区教育模式体现出远程教育的特点,即教育学的分离。因此,该市在及社会数字化教育资源时,也必须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以满足不同人群对不同教育的需求。建设数字化社区教育服务网络也加强了该市社区培训学校的统一领导以及社区教育中心校分级管理和民间学校合作的服务体系,三大体系共同维护着社区教育服务系统的正常稳定运行。

第4篇: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数字化校园;信息服务;管理平台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要实现教育现代化,就要有教育信息技术现代化。除了教育的思想观念更新外,教育手段特别是教育信息化尤为重要。”

现今2016年,十余年期间我国职业教育的政策背景、发展目标和经费措施都对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相结合提供了巨力支持。各地职业教育均有所受益,教学质量与办学效益都得以提升。

国外在这一方面是走在前面的,1998年2月加拿大温哥华学区的《信息技术报告》就指出:“信息技术可以创设一个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并与广泛的社区相联系的学习环境。”该报告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可有效地改进对课程的教学,能实现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合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信息技术的运用成为学习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了班级内学生甚至是本校学生与全球性学习社区的合作交流,开阔视野。

相较之,国内在教育信息化建设初期,无论是认知还是基础设施上是存在差距的。彼时有许多老师对数字校园网络认知停留在只能用于教学管理和信息交流,经常以非计算机专业或年龄较大等原因疏于数字化的学习和使用。还有一部分老师虽然已经意识到数字化校园的重要性,但苦于不懂得如何去应用网络为教和学服务。思想上的以及技术上的滞后限制了数字校园网络发展的。如今这些现象仍旧存在。

数字化校园应该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一体化自动办公,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目前在网络功能,使用效率等方面,许多学校都拥有一支在网络管理和安全维护方面的队伍。省市各级教育部门也有专人负责。但推广有余却创新不足,很少投入人力、物力去开发创新,开发人员也相对缺少,从而影响数字校园网络为现代教育提供及时、高效的服务。以湖南省教育部门力推的“世界大学城”为例,每年也有教师相关培训,但是并不能摆脱其创新缺乏力度的困境,其教师个人空间使用上的不便和技术上的滞后屡遭教师吐槽。

回到数字化校园的话题上来,对于数字化校园网络应用,当前最大的一个误区就是:重管理轻服务。表现在小看或者忽视数字化校园的教学服务功能和学习功能,教育目标与数字化校园应用并没有有机结合起来。建成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各个教室都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各科室无纸化办公,百兆光纤上网,全校园WIFI覆盖等等,但这些并不代表数字化到位了。各个科室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主要解决科室内部的流程及管理数据的积累,疏忽了领导的决策分析服务、师生的教学服务、生活服务,同时不重视科室之间的数据共享与交换服务,与目前实际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符合。

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应该有丰富的内涵。建设基础的管理平台、门户系统、家校通工程、校务系统、教育资源库、自动化办公信息服务系统等也仅仅只是数字化园的一角。以“师生为本”的建设指导思想,围绕校园资源、管理、服务三个要素来构建数字化的教学环境、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充分的利用数字化技术对学校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处理,并且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有序的整合和集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实现全过程运用宽带网络与通讯网络、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来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个性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利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规划和管理,使之构成统一的管理平台、统一的资源平台、规范的管理与教学秩序,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面向社会、面向家庭的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数字社区。

数字化校园的使用,应该要起到改善学校领导、教务人员、教师、学生等各层面的信息传递途径的作用,方便促进了解,拓展信息来源。其与因特网集成在一起的方式则更令人兴奋,因为这将使校园与社会、校园与家庭更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教育环境,种种更为直接的沟通方式,使教育真正做到学校、家庭与社会全方位的最佳配合。这里有一个误区,各省的教育平台也好各校的数字化校园也罢,本来旨在方便沟通的教育网络自身就缺乏沟通,各省教育平台只是形式上的能互相访问。各个学校之间更加如此。为了避免竞争或者说怕竞争,大家都还是留有余地的。

数字化校园建设应当理解为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否者就会演变成一个“填鸭式”数字化建设。建设的流程会随着教学环境和教育理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再造,其软硬件平台也会随着IT技术的不断发展而发展。我们不是为了有数字化校园而数字化,我们是为了使用数字化校园而数字化。要真正将数字化理念融入教育、教学、管理、生活等方方面面。师生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手段来提升工作、学习效率,方便师生生活,享受到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这也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真正目的与初衷。请注意一个细节,学生在学校接收的快递逐渐增多了。为什么?方便呀。

俗话说“知易行难”。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是“知已不易行更难”。虽然现状有这这样那样的不尽人意处,但思想上的禁锢以破除,总会越来越好罢。

参考文献:

[1] 和汇等,信息化教育技术,科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一版

[2] 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年3月第1版

第5篇: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社区(DEC);理论;实践

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过程中,引起了教育环境、教育资源、教育方式都向数字化方向发展。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运用信息技术,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Digital Education Community,简称DEC),提供共享性资源,开展各种教育活动,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培养与未来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各类人才,是促进教育发展、提高全民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正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部分区、镇(街)开展这一课题的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发展社区教育、建立学习型城市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些地区进行有组织的探索活动,如北京市西城区、上海市嘉定区、江苏省常熟市等都作了许多探索性工作。其他如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教委开展的“构建区域性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和青山区、荆州市沙市区和江汉油田等地区开展的“社区教育现状调查”和“社区教育模式与实验”研究,山东省青岛市洛阳路办事处开展的“社区调研”等,对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互动的研究也进行了一些初步的尝试。但通过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研究内容主要是关于情况调查、模式归纳、经验总结等,缺乏科学研究方法的指导和应用。同时,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的协同发展的研究缺乏数字化环境和数字化资源的支持,教育资源无法共享,缺少互动机制,对数字化教育与学习方式的指导与实践运用不够。

如何利用数字化环境和资源构建学习社区,近年来海外有一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个案,如1999年新加坡肯特岗数码实验室(KRDL)开发Common Town虚拟社区作为学习平台,并在亚太经济国家的部分学校开展实验,介绍各国的文化、传统、饮食、风光等专题内容,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000年台湾中央大学的陈德怀教授等人,创建“亚卓市”虚拟社区(educities.org.tw),用于人们在网上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这些个案,通过利用网络技术、引进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思想与模式,对促进学校、家庭、社区协同发展摸索了一些经验,但有关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应用平台、互动机制、评价体系等许多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解决。为此,本课题的研究从如下两个基本点出发:

1.转变观念,树立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构建学习型社区的观念

转变过去只重视学校教育和青少年教育的狭隘教育观,树立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并重的大教育观以及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并重的终身教育观。

2.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

关于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研究必须与教育城域网络技术相结合,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研究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学习型组织,反映现代生产力对社区组织的内在要求。学习型组织是当今信息社会、知识经济时代涌现出的一种组织形式。它与以往单纯进行学习培训的组织不同,是借助先进的城域网络和共享的数字化资源,通过不断学习进行自身改革的组织。它要求社会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通过学习创造自身,强调学习不仅导致知识、信念、行动的变化,还增强了组织的革新能力和成长能力。它的出现反映了现代生产力对各类组织的内在要求。

2.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社区的各类教育的整合,实施学习创新行动。数字化教育社区是利用城域信息网络系统,把一个社区的各类教育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放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通过一定的组织机制,全面管理,统筹协调,使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衔接。它不仅是中小学教育,也不仅是校外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幼儿教育、家庭教育等等,而是社区所进行的各种教育因素的整合,是促进社区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根本途径。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社区成员的素质,促进社区的发展。在社区发展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构建学习型社区,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保证。社区成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决定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水平,而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文明程度是提高人口素质、促进社区发展的基础。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通过各种形式与内容的社区教育,不仅为人们提供学习各种知识、充实与完善自我的机会,也提高社区成员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民主、法制观念,把现代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有机融合起来,从而提高社区成员文明程度。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可以把特定地域空间的人形成社会共同体,使之成为社区成员终身学习的载体。因此,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可以成为人们更新知识、提高文化层次、增强工作能力的首选方式。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营造学习型社区环境,可以满足广大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终身学习的需求,为社区发展提供必要的保证。

4.利用信息技术,通过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应用实践,发展教育技术基础理论,建立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模型与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有关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与方法。

三、研究的内容

1.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进行学习型组织的理论研究

关于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研究,在国外只有一些研究案例,在国内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理论与丰富的实践经验,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建立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

第一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规范操作程序。

建立学习型组织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步骤之一,而如何建立学习型组织又取决于其操作程序的规范性。所谓规范的操作程序,应该有两个基本要求,即建立学习型组织操作程序的指导思想和建立学习型组织各主要阶段详尽的操作程序细则。

第二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强调教育制度应提供个人终身参与组织化学习活动的机会。这种教育不再是简单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的叠加,而是利用建设学习型社区的理念,对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为重点的高等教育、以素质教育为重点的基础教育、以继续教育和岗位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进行整合。社区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与教育理念的形成是本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三层面:利用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构建社区终身学习体系。

终身学习是终身教育的发展,是终身教育要达到的目的。终身学习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它为人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一种新的选择。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侧重研究如何使学习者个人内部发生变化,如何培养学习者具有终身主动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实际上就是要建立解决社区成员“学什么”和“怎样学”等问题的学习体系。它贯穿于学习的各个层面、各个角落,不仅拓展了学习的内容范畴与时间范畴,同时也拓展了学习的空间范畴,使学习者真正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从而使人的智力、体力、人格、情趣和社会性等方方面面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2.学校—家庭—社区的整体教育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研究

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主导部门的不同,我们可以把学校—家庭—社区的教育整体互动、协同发展的机制和活动模式分为如下四类:

模式一:行政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基层政府职能部门(如乡、镇、街道的教育办)为中心进行的连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这类发展模式的特点是:政府职能部门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实施者、监督者、协调者,以社区服务、社区文化、社区职业教育为着眼点进行各种社区教育活动。此模式带有较强的行政管理色彩。它将作为社区行政职能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工作目标体系并借助行政手段推进。通过行政力量动员社区各界参与社区教育,有利于发挥社会各界(尤其是学校、青少年宫、图书馆、读书会、市民学校等)的资源优势。

模式二:学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所在的中小学校为主体进行的活动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以社区内的某所中小学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组织者、协调者,利用自身办学资源和优势,通过校外活动发展社区教育。它是由学校牵头组建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定期研究学校课外教育工作,参与学校课外活动协调与管理,并向社区居民开放校内数字化学习设施和学习资源,充分发挥资源共享的优势。

这类模式能够较充分地利用中小学校办学资源,教育行为较为规范。但是,学校在调动和整合社区资源方面力量受到限制,社区居民将以学校名义开展的社区教育活动往往定位在课外活动层面上,难以真正达到终身教育的目的。

模式三:社区网校主导型模式,即以社区网络学校为载体进行的综合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模式的特点是在社区利用网络系统建立区域性的社区网络学院(校)作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龙头单位,通过专业开发、课程开发、项目开发等多种手段组织教育教学活动,通过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手段进行文化性、职业性、专业性社区教育。

此模式可以形成一种以社区成人居民(在职或转岗从业人员)为主要教育对象,可以为其提供区域性、多层次、开放式、综合性、大众化的集区域高教、成教、职教等为一体的新的大教育模式。此模式提供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与休闲文化教育、企业项目教育与居民自主学习融为一体,使社区网校成为一种新型的前途光明而又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不同的社区教育办学实体。

模式四:企业主导型模式,即以在社会中有影响的企业,尤其是信息产业牵头,组织社会力量形成社会参与式自治型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此类模式的特点是由社会中有影响的、热心教育的企业界牵头,与其他社会各界共同组成数字化教育社区协调委员会对本社区教育进行总体协调和具体策划。由于社区中各界参与建设,社区教育意识较强,社区居民具有较强的终身学习意识。但是如果组织松散,便难以形成持久而有效的核心和合力。

以上是对各种数字化教育社区实践模式的概括和分析,可以成为深入剖析数字化教育社区发展模式之逻辑起点和思维取向。

3.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研制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开发

以Internet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对社区教育信息化中的教育管理、教育资源开发、教育研究及远程教育进行全方位的探索;通过Web化的各种软件技术,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融为一体,重点解决的技术关键问题包括:教育信息化的软件体系模型及支撑平台,教育过程中各种教学信息、教学资源信息编码的标准化,教育管理部分与学校、家庭间的远程通讯,教学信息资源库的建立与应用,教育数据仓库挖掘等。

4.建立1~2个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示范区

我们将广东省南海市和广州市部分信息化基础设施较好的镇(街)区为实验区,建立数字化教育社区,由当地政府部门进行统筹,以学校作为主体和基础,依托家长学校,整合所在社区的少年宫、体育馆、文物古迹、社区(居民)学校等机构,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实验研究,探索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协同发展的模式,为其他社区开展相关研究和活动提供示范性经验。

5.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方法与步骤的研究

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评价、社区服务工作的评价、社区成员的评价、社区教育效益的综合评价等。数字化教育社区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包括指标项系统(含一级指标和二、三级指标)、权重、标准、等级分值、评价依据和方法等,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数字化教育社区的效益评价与分析。我们参考多种文献资料,初步形成的一级指标的基本框架如下,更详细的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规划与计划,包括整体规划的制定和年度计划的编制,要求是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可行。

(2)组织与管理,包括组织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

(3)网络与资源建设,包括教育城域网系统建设、应用平台和学习工具的开发、教育资源库的建设等,充分利用有线广播电视节目网及计算机网络建立社区远程教育网络。

(4)基地建设,包括完善社区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社区教育中心、建立社区教育体系,包括社区内的教育培训机构的整合和利用(普通中小学、幼儿园、成人学校、职业学校、民办学校)等,并面向社区开放。

(5)实施与成效,包括学前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老年教育、外来人口教育以及学习型组织建设等以及数字化教育社区如何发挥作用和发挥了哪些作用。

(6)保障措施,包括宣传、动员,经费保障,理论研究与咨询服务和检查与评估。

(7)特色与创新,包括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的应用所形成的显著特色,以及理论、模式、方法等的创新点。

6.数字化教育社区理论的推广与应用机制的研究

在试点单位取得一点经验后,可以考虑在教育城域网建设基础较好的省市、地区,通过各省电化教育馆等教育部门,选择有条件的社区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的建设与实践研究,进一步完善有关创建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1.研究思路

(1)利用华南师范大学和所处地区优势,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探索研究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的教育技术学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十五”期间“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迅速,重视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特别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基地——广东省南海市,具备开展数字化教育社区研究的条件,政府部门也认识到研究的必要性和急迫性。本课题负责人长期以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中小学为研究基地,与许多学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研究工作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

(2)发挥技术和资源优势,开发数字化教育社区平台

本课题组所在单位拥有一流的开发设备,课题组主要成员熟悉多媒体和网络等技术,开发研制了“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已在一些实验区试用。本课题组的主要成员承担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如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研制开发与应用”03、04子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网络教学的设计与评价研究”、基础教育司重点科研项目“中小学学科‘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等,通过这些研究,开发了丰富的教育教学资源,为课题研究提供了资源基础。

(3)合理组织研究队伍,保证研究顺利进行

本课题的研究人员由教育技术专家、教育学专家、学科教学专家、教育行政领导、中小学校长与研究生组成,专业领域、年龄结构合理。本课题研究以大学的教育技术研究所为核心,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典型社区为研究基地,以所在社区的中小学校为主体,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保证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加强培训,选择部分实验区,制定实施方案,并依托有关学校,对社区干部、教师及其他有关人员进行理论、技能和研究方法的培训。

2. 研究方法与研究手段

(1)研究方法

在现状分析和典型社区调研时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网站、虚拟社区进行分析;在实验区建设时采用行动研究、实验研究等方法;在对“数字化教育社区(DEC)”平台的评价修改、实验区工作与效益评价时采用评价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部分研究内容采用质的研究方法。

(2)研究手段

本课题研究采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手段,如SPSS工具、网上测评工具等。

探索构筑数字化教育社区的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它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开展这项研究,不仅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开辟一条新的途径,也将对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A].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M].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2001.

[2]谢幼如。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教学设计研究策略[A].第六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论文集[C].2002.

[3]高志敏。关于终身教育与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探讨[J].教育研究,2002,(3).

第6篇: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教育资源;小学教育

随着科技不断的融入生活,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当今小学教育事业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现代小学教育也从传统的课堂教学逐渐转向课堂教学加网络课堂的方式,2000年我国开始实施“校校通”,以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学习的有效结合以及实时沟通。[1]但因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回应,造成了资源浪费现象。[2]因此,如何合理有效的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增加教学形式,提高师生教育以及学习的兴趣,发挥各自的优点及特长,有利于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及类型

(一)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概念

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没有明确的概念,有人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通过信息技术处理的多媒体材料,[3]也有人认为其不仅是数字化素材,也是交流和认知的工具,[4]或是各类现代化教育信息资源的整合。[5]综合以上概念,笔者认为数字化教育资源是以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载体,形成的非物质化信息,如:多媒体课件、网络视频以及交流平台等,都可称为数字化教育资源。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的类型

《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将数字化教育资源分为媒体素材、试题、试卷、课件、案例、文献资料、网络课程、常见问题解答和资源目录索引九类。但依据其性质主要可分为预制型素材资料和实时流平台两大类。

1.预制型素材资料

预制型素材资料资料是指提前制作好,可供人们直接下载观看学习的资料,如媒体素材、试题试卷等,人们可在网上自行下载,学习或练习,批改练习结果以及观看相关学习资料。该类型的学习素材主要有量多、学习时间自由的特点,人们可自己调整学习时间段,同时网络中学习资源丰富,人们可获得大量相关讯息,重组碎片时间,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以及时间利用率。但对于自制能力差的学生约束能力较低,也无法有针对性的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2.在线学习交流平台

在线学习交流平台是由相关老师在线指导,针对不同学生的问题给出回答与指导。该类型的教育资源受时间限制,无法自由选择学习时间,但能够实时有效的将老师、学生、家长联系起来,及时了解学生在家里或者在学校的不同问题,对症下药,有利于根据学生的特点激发不同学生的兴趣。

二、数字化教育资源使用现状

(一)有效利用的资源形式较为单一

大多数学校的多媒体教学形式都是以PPT上课为主,多为文本、图片等资料,将教科书上的内容搬至PPT中,配以图片,没能更好的利用信息资源,活动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有的PPT教学与传统的讲义板书讲课差别不是很大,造成资源利用不完全的现象明显。

(二)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教学的能力良莠不齐

各学校教师团体年龄差距都较大,新进的年轻教师对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使用更为明显,而老教师已习惯传统教学形式,不能较快的适应适应信息技术的变化。很多老教师甚至不会制作PPT,更不会使用网络教学,以及数字图书馆资源。而较为年轻的老师使用这些资源的效率更高,信息也更与时俱进。

(三)各学校资源配备之间差距较大

现代小学教育资源差异明显较大,城区小学与农村小学之间的教育资源配备具有明显的差别,虽然现代教育要求每所学校都配有联网多媒体教育资源,但城区小学资源明显更丰富,包括数字图书馆,学校之间精品课程共享网络平台,以及各种视频音频资源。而许多偏远农村不仅师资力量不强,学校数字化资源配备也明显不及城区小学。

三、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小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过于忽视以及学科教师自身的应用能力不足一方面,部分学校充分意识到数字化教育在未来教育中的地位,大力发展数字化教育,重视数字化教育资源,忽视其他却陷入了“唯技术主义”的误区。一切以数字化技术为中心,忽略了人的主体地位。技术是死的,人是活的,技术应为人而服务。数字化技术应该是在以人的主导下进行,为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与水平而进行建设。而有的学校对数字化教育重视程度不够,过于依赖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寄希望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虽有数字化资源,例如多媒体等,却不知利用,以致资源空置,得不到妥善的处理。另一方面,部分学科教师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及自身应用能力有所欠缺,对数字化教育资源利用的理念还未转变过来,不知数字化教育的特点与优势所在,盲目利用或拒绝,无法真正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无法发挥其真正价值。

(二)客观原因:数字化教育总体尚处于发展阶段

近三十年来经济的腾飞带动了国家各个层面的发展,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教育也因此来到了我们面前。一、二线城市的教育资源相对而言比较丰富,因而数字化教育水平相对较高。而三线城市及乡村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较匮乏,因而数字化资源配置也较差。虽然近年来国家在大力推广数字化教育,但由于年限不长,我国数字化教育尚处于发展阶段,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正式化、规范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及评价体系,各个地区各所小学各自为政、自行其道,没有专门的学科数字化教育网站,数字化教育设施也参差不齐,数字化教育资源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共享渠道,做了很多的无用之功,数字化资源利用效率偏低。总体而言,数字化教育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有巨大的提升空间。

四、应用策略研究

(一)摆正数字化教育在教学中的位置

小学学校应该从管理层面上摆正数字化教育的位置,不应过分重视或忽视数字化资源。数字化教育应该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参与教学,一切为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能否有效使用数字化资源可以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一个方面,同时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加强学科教师利用数字化资源的效率,增加硬件设施的投入资金,建设校园网络。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与数字化教育模式良好地结合,方能使全方面地提升小学教育质量与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及数字化资源共享渠道

数字化教育不应该停留在表面层次上,而应深入到深层次里面,不应停留在理论研究之中而忽视应用。我们应该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为主体,联合学校及一些社会相关的力量,例如校企等,建立和完善数字化教育资源课程及评价体系,分学科建设不同的专题网站,分学科搭建相关的交流平台。同时建立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完善资源共享渠道,使师生能够更方便、更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定时更新和整理数字化教育库,深层次整合数字化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避免形成分散的“信息孤岛”。在地区甚至国家层面上进行信息交流及资源共享,在教育主管部门的引导下,建立优质的数字化教育资源库及共享渠道,尽可能降低数字化教育的成本,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

(三)转变学科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建立优秀的师资队伍推进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教育是新生事物,而新事物被接受是需要一定过程的。部分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老化,对新事物产生了抗拒心理,仍依赖于传统的“粉笔与黑板”模式,这很显然是不符合新时代新时期对教育工作者的要求的。所以,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思想理念去对待新生事物,同时提高自身对信息时代的认知,充分认识到数字化教育作为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是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的,积极学习新技能,将数字化技术与自身的教育理论相结合,在学习中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四)师生携手共赢

数字化教育过程不应以教师为主导,同时也不能以学生为主导,而应是两者共同合作,携手共赢的过程。不可否认的是,学生的学习质量高低是衡量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在传统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知识很大一部分都是被动地接受,被动地理解,而在现代数字化教育下则不然,教师在数字化教育下能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并进行积极互动,使教学水平在互动中得到提升,使师生情谊在互动中得到升华。

五、结语

有效地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能够改善小学教育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增加小学教育趣味性,同样可以加深小学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基于改善现代小学教育的模式的理念上提出数字化教育资源应用策略,使学校认识到数字化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位置,建立系统完善的课程与评价体系,同时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他们的信息素养,与学生一起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小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对现代小学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袁涛美 单位:安义万埠镇大团前小学

参考文献:

[1]杜兴义.关于中小学“校校通”工程的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01(06):42-45.

[2]徐鸣.基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小学课堂教学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3]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J].电化教育研究,2001(08).

第7篇: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

(一)教学手段需要创新

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初中数学课程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数学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传统的数学课堂,基本都是教师在黑板上“评讲作业-出样题-解样题-布置作业”的不断重复,教学手段单一,未能有效体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这一课程的基本理念。

(二)教学效率需要提高

数学老师在上课时,通常会使用挂图、模型等教具辅助教学,通常会出现教学效率不高的情况。以“图形的旋转”教学为例,教师要通过具体实例让学生认识平面图形关于旋转中心的旋转,让学生了解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就需要大量的实例让学生看、让学生分析与欣赏。实例从何而来,如果都靠教师的三角板和直尺在黑板上画,教学效率显然不高。

(三)教学环节需要完善

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数学课程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学生的课后学习通常是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来进行。“新课标”指出,“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传统的数学课堂解决不了以上问题。

二、初中数学教学资源建设的意义

(一)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需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一切有条件和能够创造条件的地区和学校,都应积极开发与利用计算机、多媒体、互联网等信息技术资源,开发与利用适合自身课堂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以充分发挥其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和评价工具。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需要

为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完善教学环节,以致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初中数学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与应用就显得格外重要。通过课堂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采用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实现原有的教学手段难以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可以促进教学手段多样化;通过预先准备好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展示各种实例,可以节约教师课堂板书的时间,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课后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平台进行在线提问、在线学习,教师在线答疑,可以大大拓宽教学环节。

(三)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需要

初中学校的教师,因为面临学生的升学竞争,大部分数学教师的工作重点在于备好课、上好课。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标志之一和重要内容,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教师通过课程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运用,不断提升信息化素养,促进教师全面发展。

三、初中数学教学资源建设的对策

(一)骨干教师参与建设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需要教学研究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教师的通力配合。让广大数学骨干教师参与资源建设,可以有效激发教师自我成长的愿望,能够让年青教师加快成长过程,能够让骨干教师经验得以总结推广,让教师从教育产品的消费者走向教育产品的创造者。

(二)优秀企业参与制作

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制作,学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课程教学需要,提出建设需求,提供建设内容。资源本身的呈现形式,数学教师很难把握与实现。为了建设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可以引进经验丰富的企业,与企业专家一起开展校企联合研发与制作,保证资源建设的质量。

(三)先进平台参与管理

无论多么优秀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如果没有先进实用的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教师和学生都不愿意使用。在资源平台的选择上,一是能实现对校内大量数字化资源的集中管理。二是可以辅助教师完成所教课程的资源管理,并应用于备课和授课。三是允许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实现在线提问和在线检测。四是要充分考虑平台的安全性、易用性等因素。

(四)全校师生参与应用

第8篇: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

新媒体手段对艺术设计创作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科技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载体,同时也带来了全新的艺术创作思维、新的美学、新的手法和形式。人们在重新审视和剖析传统的设计艺术的同时,发现当今的设计艺术思想不仅仅局限于实用加美术这个范畴之内了,那么这种变化主要体现在:

新媒体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我们的设计艺术丰富了创作的形式与手段,新的创作形式和手段转而就会影响人们的审美标准和欣赏习惯。当今世界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随着电视、广播、电子产品和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新艺术形式层出不穷,在帮助人们拓展艺术审美体验的同时,彻底改变了现有的艺术观念和形式。

有效地拓展了设计美学的新领域,直接运用数字媒体进行创意和构思,想象力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数字化艺术作品,其个人化的自由制作和传播方式,启发和引导了人们以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设计艺术,给大众的视觉艺术生活带来极大变化。

单一媒体的创作已不再是主流,数字化艺术设计还将继续不断向多媒体方向发展。现在,综合编排多种媒体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新媒体与其他如影像、报纸和书籍等形式的媒体差别就是因为它是交互式的,而且是非线性的,强调受众的主观能动性、参与性、反馈性。由于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人们不再受地域、时间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数字化艺术设计扮演的远不只是传统设计中被动的角色,它使艺术设计作品所要表达的思想能够方便、快捷地传达给每一位欣赏者。

新技术的应用加快了艺术风格和潮流的更新,开辟了艺术创作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新媒体技术将图像、声音、文本、动画、音频等多种媒体形式集合在同一文件中进行编辑处理的方式,将大大丰富虚拟艺术设计的构成语言。通过使用不同的软件,创作的过程不再是单向发展,而是多向反复。同时,新媒体技术替代了传统艺术创作中的手工绘制,使设计效率不断提高。

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给设计艺术带来了众多的设计形式,艺术创作的范围越来越大,数字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多样的形式。对二维、三维对象变化多端的艺术处理,使设计活动变得轻松并使设计者体会到创作的乐趣。

新媒体手段对传统艺术设计教育理念的影响

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设计需要个性和内涵。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创作表现手段,广泛并深入地作用于艺术设计的各个领域之中。它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及选择学习材料和学习方式的机会,同时也能够根据市场和自己的需要,选择和决定所要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因此,数字化技术要求围绕着创作的需要展开而展开,摒弃远离市场需求而闭门造车的理念。

新媒体手段所特有的组织性和开放性,促使我们在艺术教育理念上必须具备创新和思考的能力。我们知道,科学技术活动的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活动。新的视觉空间,提供了无限多元的可能性,艺术向网络延伸,其所追求的是一个新的传播体系。诸多新的表现形式以及大量新思路、新内涵、新题材和由数字技术体系建构的诸多全新特征在数字化传播过程中,引导艺术家进行新的探索,从而鼓励和加强在学习活动中的思考和创新。

新媒体技术已使艺术设计教育超出了学校的范围,形成了大教育的概念。艺术设计的数字化技术,以高技术代替了大量传统技法的训练,缩短了艺术创作的过程,使设计表现方法越来越简便。数字化艺术设计为发挥人的艺术潜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是传统设计方式所无法代替的。例如:应用软件中的各种画笔以及设备,通过数字绘画技法可随意涂鸦,创作起来轻松自由。人们可以随时从各种预存的资料里随意调出所需要的形象,在重新组合中表现新的感觉。这就使得更多的人能独立实现自己的想法,展现自己的艺术构思,亲身体验设计的乐趣,艺术设计从此走进大众生活。在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强调以人为中心、让设计者参与实践,促进设计者的思考和创新,这些理念将影响未来的艺术设计教育的结构和内容。

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设计已变成了一种融合科技与艺术的综合学科。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交互地操作,利用图形、图像、文字、声音及视频等来传递和获取信息,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十分方便、快捷,极大地帮助和丰富了设计的构思和表现。新媒体数字化技术进入艺术设计教育领域后,教师要从主讲者、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辅导者,并且他们的教育责任也因之发生变化。在这种教育教学环境中,学生也由原来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探索者和积极的合作者。新媒体数字技术由作为教师的传播知识工具转变为学生的认知工具。

由于新媒体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和技术资源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共享性,互联网带来互动式的教育形式。虚拟现实、多媒体技术等为艺术设计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手段全面融入全新的数字技术奠定了基础,也为艺术创新提供了技术支持。在现代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下,艺术设计教育和其他教育的授业自然倾向选择合作式的学习策略。这样,新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的思维过程会产生一定影响。

新媒体手段对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的影响

随着艺术领域的拓展,当今许多经济发达国家的设计教育把培养创造性思维放在首位,教育的核心不仅仅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承袭,更主要的是培养设计者的创新能力及直面各种挑战的人格品质。我们必须明确解读和利用各种媒体不仅是加强全民信息意识,也是艺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重视环境对形成艺术能力的影响,创造意念是艺术媒介和材料的出发点,强调过程而非结果以及找到艺术教育与其他教育的联系和区别。

新媒体手段使视觉信息更加丰富。设计是一门视觉艺术,只靠理论讲解在教学中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和乏味,较难有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在运用新媒体手段后将会大大地拓展学习者的思维空间,同时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把枯燥的理论演化为栩栩如生的图文资料,让学习者在愉悦的观察中迅速感受到事物发展的那些动态的本质特征,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最终使艺术设计创作能够在技术和艺术上紧密结合,满足新时期对艺术设计教育的高质量要求。

新媒体手段使设计创作效率大幅度提高。传统的艺术设计教育中,主要是教师用有限的范图对课程中的理论和技法进行讲解,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范图来徒手绘制作业,往往会忽略设计艺术的核心――创意。现代设计理念着重于培养设计者识别各种媒体的要素和技术,以及分析这些要素和技术对主题和信息的作用能力。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及应用软件的强大功能,更为设计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手段,它缩短了设计制作的时间,可以使设计者拥有更多的时间对其作品进行科学、严谨的权衡。将新媒体技术与艺术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丰富的创意方案和制作方法来适应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新媒体手段使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多样化。数字化技术引进艺术教育中,丰富和充实了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可以有效地利用图片、文字、动画、视频、音频等素材。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创造了学习者可参与的环境,加强了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提高了教与学的针对性。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同时启发学生制作不同媒体的艺术作品,或是把某一媒体的观点、构思和主题改用另外两种相关的媒介来表达,引导设计者如何进行创造,培养其寻找解决问题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不断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综上所述,在新媒体数字化技术应用中,艺术设计算是与其最有缘的艺术种类了。无论是艺术设计创作者、参与者还是观赏者,艺术总是贯穿于人类基本需求和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之中的。新媒体手段为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传统教育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实现了学习的多元化、主体化,使艺术设计教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1.宋奕勤:《论数字化技术对艺术设计的影响》,《科技创业月刊》,2008(11)。

2.李于昆:《数字艺术:艺术与技术的融合与创造》,《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6(4)。

第9篇:数字化教育手段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数字化校园;物联网

1 医学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及需求

目前我区的医学教育信息化已经在各方面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其使用效率、应用效果及投资效益与人们的预期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在医学信息化初级阶段,学校以及相关医院非常注重硬件的投入和建设,很少注意到医学资源的建设信息化进程中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比较突出,缺乏标准化、规范化和兼容性,而且资源分散,难以共享,加上分散孤立的现代远程教育点、校园网、局域网以及各自为阵的多媒体资源等,形成一个个“资源孤岛”、“信息孤岛”,信息资源难以共享。如何消除孤岛现象,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开发,节省人力、财力,是需要解决的课题。国家医改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面向中西部,并提出资源整合、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建设原则。

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宁夏医科大学拥有10所附属医院、12所教学医院、90余实习医院和实践教学基地,如何将优质的医学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一直是宁夏医科大学的努力方向。近年来,宁夏医科大学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着力加强教育资源与教学平台建设,构建国内领先、西部一流的网络体系。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理念核心是提供应用与服务,平台以服务总线为核心的服务支撑方式,共同构成资源共享平台建设的内容。

宁夏医科大学结合教学实际设计、开发网络教学资源,利用虚拟存储技术建构智能化教学,实现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伴随着校园网硬件建设的同时,网络资源建设及应用平台建设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现了软硬件同步发展的需求。

目前由于社会对医护人员的素质要求的提高,医务人员对继续教育的需求明显增加,参加各类在职教育的各级医护人员人数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同时由于医院工作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往往无法抽出一个有规律的时间参加系统的学习,远程医学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无疑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工具和环境。但由于医学教育课程信息量大,对实验和实践教学的要求高,实验教学及实习的内容较多等特点,使医学远程医学教育与其他学科远程医学教育有所不同。远程医学教育可满足学员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

2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设计实现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按“资源整合、系统集成、广泛共享、深化服务”的原则,用信息化的手段对医学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战略重组,构建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以服务全区医疗卫生单位,服务社会,作为全区卫生系统教学、科研、临床的信息资源支撑,满足医疗人员对相关文献阅读查询及其他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以宁夏医科大学医学教育资源及网络设备为基础,以数字资源建设为核心,以软硬件平台建设为重点,充实医学数字资源库,搭建 共享平台,整合异构数字资源,建立统一的数字资源检索系统和互动数字参考咨询平台,全面提升宁夏医科大学及教学医院信息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目标是搭建一个资源丰富、结构合理、资源共享、技术手段先进、服务优质快捷的医学数字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为宁夏医科大学及各教学医院的师生提供方便快捷的医学信息资源,改变教学医院资源匮乏的现状,消除宁夏医科大学与各教学医院间获取信息资源的不平等现象,促进宁夏医科大学与各教学医院教学科研医疗水平的提高。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课程平台将实现以下目标:

1)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对于提高优势医疗资源的服务范围、提高区域内医疗资源的整体配置水平、促进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及优化区域内整体医疗资源服务质量和水平使用将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医学院校及教学医院只有及时掌握最新的医学理论医学技术管理经验,才能提高医疗科研水平,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合格医学人才。

2)该平台从综合文献检索、个人信息服务和互动参考咨询三方面入手,以整合异构资源,建立统一检索系统为基础,以个人数字图书馆和互动数字参考咨询平台建设为方向,开展网络资源导航、数字资源统一检索、信息推送、课题查新、课题跟踪、联合参考咨询等服务项目,为学校及教学医院师生提供一站式的文献资源和服务。

3)远程医学教育功能:通过与各大医疗及教学机构医学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远程医学学历教育、传染病防治知识培训、全科医生培训、乡村医生培训、重点专科建设等项医学培训服务。为各类医务人员、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提供权威的医学继续教育精品内容。

宁夏医科大学数字化校园在建设过程中,以基础平台的搭建、资源信息标准的统一为建设核心,应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项目实施。第一阶段建设医学资源门户平台,实现医学数字资源信息标准统一,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第二阶段利用该平台对资源整合、采集、建立媒体库;第三阶段利用该平台优化扩展,实现远程教育和远程临床培训,支持实时交互和课件点播两种培训模式。支持课件点播服务,具备新增、删除、上传、查询等课件管理功能。

3 数字化校园设计功能实现

平台架构设计合理,考虑对于未来的发展,设计充分考虑今后扩展的要求。包括与其它应用系统之间的互联以及系统的扩容能力等,在满足现有资源系统互联的前提下,能够很好的适应未来信息系统增长的需要。在平台软设计与建设中,充分考虑系统的安全,包括数据安全、网络安全,传输安全,管理安全等。我校网络基础建设与数字化校园建设,通过有线、无线等方式建成一个高稳定性、安全性、可管理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并覆盖校园内每个角落。我校在2011-2013年数字化校园系统应用的建设中,已经建立了共享数据库和数据交换服务平台,规范了学校的各类信息标准,实现单一数据源管理和授权访问,保证全校数据的一致性、实时性、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