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进出口贸易培训范文

进出口贸易培训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进出口贸易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进出口贸易培训

第1篇:进出口贸易培训范文

(一)研究背景

中国加入自由贸易区以来,传统的线下贸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常态下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逐渐实现融合,跨境电子商务实现了贸易发展模式的创新,并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要竞争力。2012年底,设立了上海、杭州、宁波、广州等跨境电商服务试点,2014年又增加了深圳、苏州等十几个城市作为跨境电商试点城市,山东青岛、烟台作为其中的试点城市,带动了山东跨境电商的发展,为山东省对外贸易注入新的生机。2015年设立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16年推广增加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至12个,山东青岛位列其中。随着政策的完善以及企业的积极推动,山东逐步开展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并在2016年设立了济南、烟台、威海、日照、潍坊等五个省级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山东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蓬勃发展。

(二)研究意义

一方面,本文采用计量分析方法,针对山东省的相关数据,对新常态下跨境电子商务对进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跨境电子商务、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之间的相互变动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之间的影响强度。分析结果有利于完善以往学者研究的遗漏。

另一方面,分析得出的结论有利于政府和企业明确跨境电子商务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地位,为经济体制改革和企业发展方向提供依据,从而进一步促进山东省进出口贸易的稳步提升。

(三)创新点和不足

从目前已有文献来看,关于跨境电子商务对进出口贸易影响的研究,主要是从全国的角度出发,研究国内的整体现状,也有个别关于先进省市的分析,但还没有针对山东省现状的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就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

本文在写作中出现的困难:由于跨境电子商务近几年才兴起,相关电商网站上的数据比较分散且不全面,在数据搜集上花费了较大精力,部分数据由本人计算所得。

二、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的是跨境电子商务对山东省进出口贸易的影响,不包括国内贸易部分。选取的时间序列为2003~2016年的年度数据,样本容量为14。各变量的数据来源:山东省进出口总额来源于《山东省统计年鉴》,跨境电子商务交易额部分来源于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网站。由于数据之间可能存在异方差,对以上述数据进行对数处理,从而实现时间序列的稳定性,对数处理后的变量变为LKJDS、LJK、LCK。

三、建立模型

(一)数据平稳性检验及滞后阶数的确定

1.数据平稳性检验。为提高回归结果的准确性,先对各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单位根检验法对三个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从检验结果中可以看出:经过一阶差分以后,各变量ADF统计值均大于10%置信水平,小于5%置信水平,实现平稳。因此,?J为所有变量的一阶差分值是稳定的一阶单整时间序列。

2.VAR模型滞后阶数的选择。根据AIC和SC标准,选择无约束VAR模型的滞后阶数。5个评价指标中有4个评价指标均显示应选择的滞后阶数为2,即建立VAR(2)。

四、数据分析

(一)稳定性检验及

从检验结果中得到,出口贸易VARCK模型和进口贸易VARJK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点都在单位圆内,所以判定两个模型都是稳定的。

(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与方差分解

1.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一个正向冲击之后,山东省进口贸易在短期内会呈现上下波动,进口贸易的增长在第二期达到正向最大值,然后开始收敛。这表明,在短期内跨境电子商务交易对进口贸易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跨境电子商务在短期内会对山东省进口贸易带来明显的带动作用,但该作用在长期内会相对减弱。在第一只第四期形成正的响应,在第四到第六期形成负的响应,从第六期开始,持续形成对进口贸易增长的正的响应,但响应程度逐渐减弱。这表明,跨境电子商务的一个正冲击在短期内对进口贸易影响较大,并有一定的波动性,总体来说,跨境电商对山东省进口贸易具有正向带动作用。

当在本期给跨境电子商务交易一个正向冲击之后,山东省出口贸易在短期内会出现较大波动,在第二期达到正向最大值,在第五期形成最大的负响应。但从第七期开始跨境电商对出口贸易又形成持续的正的响应。由此可以看出,虽然跨境电商在短期内对出口贸易增长的影响波动较大,但在长期内对出口贸易有着正向带动作用。

2.方差分解分析。通过方差分解,我们发现在山东省进出口贸易中,除了受其自身影响外,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其影响也较大,但通过比较分析,电子商务在出口贸易中发挥的作用要大于其对进口贸易的影响,主要是因为出口贸易主要是贸易企业大规模的海外营销,份额比较大,而进口贸易中电子商务主要是应用于个体消费者海淘、代购等,份额相对较小。

五、政策建议

第一,强化电商意识,推动电子商务与进出口贸易的融合。政府应充分认识跨境电子商务的重要性,制定并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深化其在进出口贸易中的应用范围,促进山东对外贸易方式升级。

第二,建立并完善国际物流体系,满足进出口贸易需求。充分依托青岛港、日照港等海港口岸,打通跨境电子商务国际物流通道,加强面向国际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对韩贸易物流优势,充分利用中韩电商通道。

第三,加大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力度,提高专业素质。首先,应积极引导企业、院校、行业协会及社会培训机构开展跨境电商领域的课程培训,有针对性的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跨境电商人才。其次,应注重引进优秀的海外跨境电商人才,制定合理的人才引进的配套措施。

第2篇:进出口贸易培训范文

三、报关单填制

本练习及答案以2004年10月1日开始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报关单填制规范》为准,以2007年海关总署报关员资格考试教材为辅,以H2000通关系统申报为例,每项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即可。

杂费

1、厦门美德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21日申报海运进口化工原料一批。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发票上显示――货物及包装容器费总计:成交价格为CIFXXX港25万美元。且发票单独列明由卖方免费提供的包装容器费为10000 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杂费”应填报为:―。

A. 免填 B. 502 /-10000 /3

2、北京劲松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11日申报海运进口大型数字控制冲床3台。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发票上显示――成交价格为CIF新港25万美元。且发票单独列明,安装及技术培训费为30000 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杂费”应填报为:―。

A. 502/30000/3 B. 502 /-30000 /3

随附单据

1、北京伟达实业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11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高压断路器零件一批。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入境货物通关单》编号:110400106001197(监管证件名称代码 A)。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随附单据”应填报为:―。

A. A:110400106001197 B. A

2、北京绿色果蔬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28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中泰蔬菜水果协定”(优惠贸易协定代码:02)项下的水果一批,包括鲜菠萝、鲜番石榴、鲜柚子三种商品。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该批水果《原产地证明书》(监管证件名称代码 Y)编号为:2008019801。同时,该报关单上所列商品排列顺序为:1、鲜菠萝;2、鲜番石榴;3、鲜柚子。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对上述商品的进口尚未采用原产地证明书网络系统管理。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随附单据”应填报为:―。

A. Y :< 02> B. Y:

用途(进口)

1、北京希腊电子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12日申报海运进口自用投资设备一批,总计CIF新港30万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用途”应填报为:―。

A. 09(作价提供) B. 04 (企业自用)

生产厂家(出口)

1、北京机械设备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购买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的北京精密轴承厂生产的“航空轴承”后出口。其出口货物报关单上的“生产厂家”应填报为:―。

A. 1109(北京市门头沟区 )

B. 北京精密轴承厂

标记唛码

1、北京DDD(西班牙)化妆品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28日申报海运进口自用投资设备一批。包装箱外部刷有No:25/30 字样。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海运提单显示为:NO MARK。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标记唛码”应填报为:―。

A. 免填 B. No:25/30

备注

1、太原大洋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22日申报海运进口体育器材一批。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海运提单上显示―集装箱号为:1×20英尺、2×53英尺;集装箱号顺序为:FBZU0074701、FBZU0065214、CBHU1032114;集装箱自重顺序为:2400公斤、3800公斤、3800公斤。其中FBZU0074701集装箱号已填制在该报关单上的“集装箱号”栏目。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备注”应填报为:―。

A. 免填

B. FBZU0065214/53/3800

CBHU1032114/53/3800

贸易方式(监管方式)

1、北京乾坤服装加工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28日申报直接转关海运进口由外商免费提供的来料加工服装所需的拉链、纽扣、摁扣等服装辅料一批。申报时向海关提供的该批货物的发票显示――货物总价值:CIF新港3500美元。其转关运输进口货物报关单的“贸易方式”应填报为:―。

A. 低值辅料(代码0815)

B. 来料加工(代码0214)

2、北京自立(香港)国际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20日申报直接转关海运进口货物一批。其中包括价值12万美元的为加工内销产品而进口的生产用原材料,以及价值25万美元的投资设备一套。其转关运输进口货物报关单的“贸易方式”应填报为:―。

A. 合资合作设备(代码2025)

B. 应分别填写报关单及贸易方式为:

一般贸易(代码0110)

合资合作设备(代码2025)

结汇方式

1、天津白桦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2日申报,将原从某国进口的一台机械设备因质量问题退运出境。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退货合同上的“结汇方式”显示为:电汇(结汇方式代码为 2)。其出口货物报关单的“结汇方式”应填报为:―。

A. 免填 B. 电汇(2)

合同协议号

1、北京中荷国际合作有限公司于2008年1月12日申报海运进口超高压断路器部件一批。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货物发票上显示――货物发票编号:AKB06-0131-1S;货物合同编号:AKS-AC-34、AKS-AC-35。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合同协议号”应填报为:―。

A. AKB06-0131-1S

B. AKS-AC-34

AKS-AC-35

项号

1、北京大海服装加工贸易有限公司经海关批准,于2008年2月19日申报将来料加工《加工贸易手册》中已备案的第3、8项出口成品结转给上海某服装加工贸易企业继续加工出口。该批出口货物在报关单上的填报顺序为:第1、2项分别对应《加工贸易手册》中的第3、8项出口成品。上海某服装加工贸易企业来料加工《加工贸易手册》备案该项进口料件分别为第4、6项。该批进口货物在报关单上的填报顺序为:第1、2项分别对应《加工贸易手册》中的第4、6项备案商品。其出口报关单的“项号”应填报为:―。

A. 1 2 B. 1 2

3 84 6

商品名称、规格型号

1、北京华工医疗器械进出口贸易公司于2008年3月1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医用X光机部件10台。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医用X光机控制台;货物型号:KZX―0079;生产厂家:日本岛津。该进口货物报关单的“商品名称、规格型号”应填报为:―。

A. 医用X光机部件、KZX―0079

B、医用X光机控制台、KZX―0079

C、医用X光机控制台部件、KZX―0079将生产厂家“日本岛津”填在“备注”栏

2、青岛前导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18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钢材2080千克。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镀锌钢板;货物规格:长1650毫米,宽920毫米、厚2毫米。其进口货物报关单的“商品名称、规格型号”应填报为:―。

A. 钢板、1650×920×2毫米

B. 镀锌钢板、1650×920×2毫米

商品编号

1、北京轻工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18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照相原纸一批。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照相原纸(商品编号:4805.9190);货物型号:3929;货物规格:每平方米重量≤150克,成卷。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显示该商品编号为:4805.9190 90。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商品编号”应填报为:―。

A、4805.9190 10B、4805.9190

数量及单位

1、北京田地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2月12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口钢铁制螺栓一批。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钢铁制螺母;货物型号:8481;货物规格:280×24毫米。该批货物的装箱清单显示――毛重:11000公斤,净重:10000公斤,数量:5000个。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数量及单位”应填报为:―。

A. 10000千克、5000个

B. 10000千克、5000个、280×24毫米、8481

2、大连机械进出口贸易公司于2008年3月22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流发电机100台。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交流发电机;货物型号:0405;货物规格:500千伏安。该批货物的装箱清单显示――毛重:1100公斤,净重:1000公斤,数量:100台。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数量及单位”应填报为:―。

A. 100台 B. 100台、500千伏安

单价

1、北京渡口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于2008年3月16日申报一般贸易海运进流发电机100台。报关时向海关提供的商业发票显示――货物品名:交流发电机;货物型号:AC-G-380;货物规格:500千伏安;货物单价:5000美元/台;货物总价:CIF新港500000美元。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单价”应填报为:―。

A. 5000 B. 5000美元

征免方式

1、北京奇异进出口贸易公司一般贸易海运进口原材料一批。其进口货物报关单上的“征免”应填报为:―。

第3篇:进出口贸易培训范文

关键词:苏北;进出口贸易;聚类、回归分析

中图分类号:F2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187-05

一、模型选择

(一)基于聚类模型分析

用聚类分析法对苏北地区外贸发展水平进行分析。根据变量必须和目标密切相关、反映分类对象特征、变量之间高度相关的原则,选择对外贸易水平影响最大的7个指标,以欧式距离的最短距离法来进行测度苏北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各指标的原始数据来自《江苏统计年鉴2010》;应用距离测度方法,以欧式距离的最短距离法来测度经济开放度。运用SPSS统计软件操作得到苏北地区外贸发展水平分类。

按照指标设计的全面系统性、可操作、可测性、可比性和相关性等原则,构建商品进出口总额(万美元)(x1)、商品出口总额(万美元)(X2)、商品进口总额(X3)、商品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X4)、实际利用外资总额(万美元)(X5)、实际利用外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比重(%)(X6)、境外投资中方协议额(万美元)(X7)共7个指标并对上述7个指标赋值。将上述指标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别进行聚类分析处理,使我们得出更为直观的结论。

(二)基于回归模型的分析

本研究以苏北地区对外贸易的影响因素为例,选择3个外部间接影响因素和4个自身直接影响因素为解释变量,以对外贸易为被解释变量,并为消除变量的不平稳性,对变量取对数,建立如下模型:

LnTR=a0+a1LnWEI+a2LnEER+a3LnTOT+a4LnGDP+a5LnFDI+

a6LnIN+a7LnHC+u;其中a0为截距,u随机扰动项。

基于多变量回归模型分析主要考察以下问题:一是经济增长同出口还是进口抑或进出口总额有着更为显著的经验关系;二是出口贸易商品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有没有显著的经验关系。因此,本研究指定R_IMP_GDP、R_IMP_SUM、R_IMP_EX、R_IMP_IM、R_IMP_EXI、R_IMP_EXP分别代表江苏地区GDP的增长率、对外贸易总额增长率、出口总额增长率、进口总额增长率、工业制成品出口增长率、初级产品出口增长率;指定R_EX为江苏省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指数。模型以进出口总额为被解释变量Y,分别以国有企业进出口总额、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私营企业进出口总额、一般贸易进出口总额、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机电产品进出口总额、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为解释变量X1、X2、X3、X4、X5、X6、X7。见下表:

模型数据分析结果:回归结果的相关系数数值为R=0.999977,为高度线性相关,其中显著性水平significance F检验值为6.81E-13明显小于α=0.05显著性水平,所以推断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模型的建立是合理的。截据的t检验值为1.358546,自变量X1、X2、X3、X4、X6的t检验值为2.641427、10.06894、4.157762、3.738479、2.755531,均大于1,均满足t检验。所以最终模型表达式为:

Y=2.089419+0.463601X1+0.803537X2+0.623124X3+

0.335533 X4+0.217465X6

对各解释变量的分析如下:

(1)贸易条件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苏北地区的对外贸易有较大的推动作用。贸易条件系数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系数这2个变量都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且与对外贸易贸易呈正相关关系,这与我们一般结论相符。

(2)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本对苏北地区对外贸易贸易作用非常微弱。这2个变量的系数只通过了1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我们可以说苏北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和人力资源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3)全球经济指数、汇率和国内生产总值与苏北地区的对外贸易贸易没有直接关系。这3个变量被剔除在模型之外,对苏北地区对外贸易没有产生影响,这与一般的理论看法有些不同。

二、变量设定分析

(一)EXP对GDP贡献变量分析

本研究以进出口贸易总额exp为解释变量X,以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更好地揭示出口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笔者对进出口贸易总额和GDP数据区对数。最终按照对数回归模型表达式:Lnyt=a+bLnxt+et

利用Eviews3.1软件最终得到四个区域的回归结果(因篇幅所限,回归结果略去):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的系数b与常变量a的t检验值分别为:110.651 9,32.083 24;57.425 81,37.710 1;24.082 49,18.174 53;48.042 97,25.977 49均大于2,显然通过了检验,并且其概率检验水平Prob的数值极小,被软件忽略,这也正说明了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

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exp与GDP的回归系数R-squared分别为:0.993 245,0.995 102,0.979 248,0.989 734数值均接近了1,说明进出口贸易总额exp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

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的系数b的数值:0.481 265,0.672 312,0.547 694、0.607 886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为48.1%、67.2%、54.8%,60.8%,即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变化1个单位,对应的GDP变化0.481、0.672、0.548,0.608个单位。可以看出苏北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最低,苏中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和沿海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居中。

(二) XP对GDP贡献变量分析

同样,笔者选取了2000—2008年苏北、苏中、苏南和江苏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及GDP的截面数据,通过回归分析来验证出口贸易对GDP的确有相当的贡献,并通过比较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最终分析结果比较得出四者的区域差异对贡献率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以出口贸易总额xp为解释变量X,以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更好地揭示出口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笔者对出口贸易总额xp和GDP数据取对数。最终按照对数回归模型表达式:Lnyt=a+bLnxt+e,利用Eviews3.1软件最终得到四个区域的回归结果(因篇幅所限,回归结果略去)。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总额xp的系数b与常变量a的t检验值分别为:132.703 3,34.638 6;109.047 3,53.868 06;44.388 76,28.010 3;94.448 55,43.956 97均大于2,显然通过了检验,并且其概率检验水平Prob的数值极小,被软件忽略,这也正说明了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

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与GDP的回归系数R-squared分别为:0.994 2,0.997 593,0.991 157,0.996 39数值均接近了1,说明出口贸易总额xp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

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总额xp的系数b的数值:0.505 409,0.612 801,0.537 94,0.606 361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对GDP的贡献率为50.5%、61.3%、53.8%,60.6%即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出口总额exp变化1个单位,对应的GDP变化0.481、0.672、0.548,0.606个单位。可以看出苏北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贡献率最低,苏中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沿海地区的出口贸易总额xp对GDP的贡献率居中。

(三)IM对GDP贡献变量分析

为了很好的研究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笔者选取了2000-2008年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xp及GDP的截面数据(如表2),通过回归分析来验证进口贸易对GDP的确有相当的贡献,并通过比较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最终分析结果比较得出四者的区域差异对贡献率有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以进口贸易额IM为解释变量X,以GDP作为被解释变量Y。为了消除异方差的影响,更好地揭示进口贸易与GDP之间的关系,笔者对进口贸易额IM和GDP数据区对数。最终按照对数回归模型表达式:Lnyt=a+bLnxt+et,利用Eviews3.1软件最终得到四个区域的回归结果(因篇幅所限,回归结果略去)。

根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的系数b与常变量a的t检验值分别为:71.603 41,12.423 26;25.049 55,14.836 19;19.255 65,12.271 93;36.429 76,13.266 17均大于2,显然通过了检验,并且其概率检验水平Prob的数值极小,被软件忽略,这也正说明了模型通过了检验,说明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影响是显著的。我们还可以清晰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与GDP的回归系数R-squared分别为:0.956 613,0.969 178,0.9555 84,0.961 747数值均接近了1,说明进口贸易额IM与GDP之间存在着高度的对数线性关系。

从的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的系数b的数值:0.423 075,0.827 012,0.556 304,0.601 365可以看出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为42.3%、82.7%、55.6%,60.1%即苏北、苏中、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变化1个单位,对应的GDP变化0.423、0.827、0.556,0.601个单位。可以看出,苏北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最低,苏中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沿海地区的进口贸易额IM对GDP的贡献率居中,且沿海地区略高于苏南地区。

以进、出口贸易为解释变量和GDP总量为被解释变量,建立GDP总量对进、出口贸易的广义差分回归模型,能揭示GDP总量变动与出口贸易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由以上数据总体上可以看出,从苏北等地的进口、出口和GDP关系看,对GDP都有促进作用但大小是不一样的。无论出口、进口或者进出口对GDP促进作用, 苏中、苏南、沿海地区都较大,而苏北最低。苏中出口贸易总额、进口贸易总额以及进出口贸易总额对GDP的贡献率最高,苏南、沿海地区居中,且沿海地区略高于苏南地区。

三、变量解释的综合分析

本研究所揭示的出口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依存关系的数量反映,表征了无论出口、进口或者进出口对GDP促进作用,相比较苏中、苏南等地,苏北都是最低的。然而,对苏北进出口贸易构成约束因素却是多方面的,而在进出口贸易多重制约的因素中,其中任一种因果关系都不是独立的。如果体系内部各要素是处在非均质状态并在条件和界域相对清晰情况下,各种因果关系是可以相互分离的话,那么,各种因素会以各自相对独立的方式和以不同的力度影响着整个进出口贸易发展。本研究按这一思路,结合以上数据给与的变量解释,综合分析多重约束下的苏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一)制度建设方面的约束

制度建设的落后、制度的缺失以及制度变革的时滞性、制度影响的根植性、制度的惯性会使苏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残余约束、产权制度约束、投融资体制约束以及制度环境约束。在苏北一些领域,法律、法规体系缺乏透明度,明显存在人治的特征;市场体系发育迟缓,市场调节机制的作用发挥不出来;政府的决策方式落后、决策过程滞后且不透明;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行政垄断、行业垄断突出;社会经济运行成本高、效率低。这些在经济运行中则表现为产权结构体系的失衡、诺斯悖论的广泛存在、交易规则混乱、技术创新机制丧失等,其最终导致苏北进出口贸易的发展步伐缓慢。而苏南等发达区域在主体行为约束、政府政策制定和市场机制运行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保障了进出口贸易的有序发展。苏北投资环境也亟待改善。一些领域与开放战略配套的具体措施尚不完善;一些地方的政务管理欠缺公开、透明、规范的特征,政府部门服务意识不强,项目审批环节多,办事效率低、成本高,影响招商引资的形象。同时,苏北位于长三角经济带和环渤海经济带的中间,距离长江三角洲核心区上海、苏南地区较远。这种远离经济核心区的位置,使其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外力推动。和苏南相比,苏北在对外开放的政策环境上不具有明显的优势,对外开放的区域优惠政策缺乏。在苏北周边地区,河南、安徽享受国家中西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这也是苏北所不能比拟的。这种政策环境的落差,不是苏北也不是江苏省所能够解决的,是国家基于宏观层面的战略考量。这种政策环境的落差,决定了苏北在开放型经济发展中,不能够和别的地区拼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苏北地区能够给的政策也拼不过那些国家战略倾斜的地区。这就使得苏北地区在吸引外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等方面,起步明显地滞后于沿海其他地区。仅从徐州周边地区看,河南、安徽作为享受中西部地区税收优惠政策,而徐州的经济只相当于这两个省份的中等水平,却不能享受其优惠政策。徐州和省内外及周边地区明显在不同的起跑线上竞争。为此,许多外商投资企业不愿意继续追加投资或在发展后向国家政策扶持区域迁移。

(二)贸易条件方面的约束

一是产业基础薄弱。苏北处在黄海之滨,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从空间距离看,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接受国际资金、技术、信息等辐射和转移的优势明显。但在发展日韩贸易、吸引日韩投资上,苏北成为华东沿海地区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苏北临近的山东吸引韩国投资占中国总量的51%,企业更是达到了近2万家。从近期日韩对华投资的趋势看,南下是一股潮流,但南下跳过了苏北地区。从总体上看,苏北地区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但产业基础较薄弱,综合成本并不比其他地区更具吸引力;长期以来,苏北地区产业发展停滞,更不要说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和产业链条,企业生产配套的成本居高不下,很难与日本、韩国的资本要求相匹配。

二是平均国民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弱,投资需求与供给低水平均衡。苏北地区由于生产力发展的相对落后状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从市场里所能分享到的国民经济增长与发展利益比例低,影响到区域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和区域性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

三是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能力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造成苏北地区区域经济低水平供需均衡与低水平恶性循环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区域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能力弱,要素组合的生产力系统运行的技术层次和效率不高,资源配置优化机制不健全。

四是劳动者平均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劳动生产率不高。由于财政支出有限政府和民间用于教育和科学研究开发费用有限,社会成员平均接受教育的年限低,平均劳动技能不高,直接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相比较而言,苏北地区自然资源、劳动资源与技术开发能力配置水平都较低,劳动生产率低下。

五是相对落后的传统经济部门比例相对较高,呈现二元经济结构。一些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现代化工业部门和高新技术产业部门比例较低,传统的初级产品加工部门比例高,产业结合不紧密,产业关联程度不高,对整个区域经济的带动效果不明显。

(三)商品结构和方式方面的约束

改革开放以来,苏北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不同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方式对苏北经济增长的影响是不同的。本研究的结果已表明:苏北的进口贸易、出口贸易都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但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更大,而且进口还是推动苏北出口的重要原因;苏北出口贸易总额已由1999年的3.8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82.6亿美元,但总起来看其对GDP的贡献率还较低,这再次提示我们要注重进口的作用。传统经济学理论认为,净出口增加,意味着有效需求增加,会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则对GDP的增长形成负拉动。而从实践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并没有揭示进口在经济运行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因此也难以正确反映消费、投资、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内部联系。由于资源禀赋的不同和科技水平的落后,苏北投入品进口和先进技术装备都是国内产品无法替代的,且由于进口的许多产品用于加工贸易,这些进口的机器设备形成了有效的生产能力,反而会增加对国内配套产品的需求。因此,进口不仅可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要,而且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源不足,促进生产和投资,是国内生产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拉动作用。

和苏北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苏北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都与经济增长呈正相关关系,一般贸易出口增长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一般贸易进口增长则对经济增长促进不显著;而加工贸易进出口的增长,其贡献度低于一般贸易出口。苏北由于一般贸易基础薄弱,出口额绝对基数小,尽管增速较快,但到目前为止依旧赶不上全省的平均水平,且一般贸易所占份额基本表现为下降趋势。而在加工贸易方面,由于苏北劳动力成本优势,近几年加工贸易发展较快,且加工贸易出口额大幅上升,目前加工贸易已占据对外贸易的一半多。而加工增值是加工贸易的一项重要特征,加工贸易增值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国内企业效益。苏北企业加工产品大多数都属于加工程度低,技术含量不高的一般性工业制成品,由于只是进行简单的加工,产品加工增值有限,且半成品结转较多,因此加工贸易增值率低。从国际产业分工趋势来看,加工贸易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依然应作为苏北对外贸易的重要方式,但应大力推动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赋予加工贸易以新的内涵,尽快提高苏北在国际分工价值链中的地位,在加工贸易的发展中提升苏北对外贸易的发展水平。

(四)贸易主体结构方面的约束

随着外贸经营权改革的深入,苏北外贸主体的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形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企业三足鼎立的局面。 “十一五”以来,苏北民营企业对外贸易以年均倍增的速度扩张,实现“两个快于、三个台阶、翻了四番”。即发展速度快于全省民营企业对外贸易水平,快于苏北地区对外贸易平均水平;民营企业对外贸易规模扩大25.8倍,出口年均增长123%,增速是苏北地区平均出口水平的4.4倍,目前已超过苏北地区出口总额的1/3,占全省民营企业出口总额近1/10。总的来说国有企业的出口所占比重逐年减少,民营企业的出口额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但仍处于起步阶段,落后于苏南、苏中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一方面,苏北整体经济实力不强,民营企业国际竞争力较弱;另一方面,苏北综合环境尚待改善,国家宏观政策调整也给苏北民营经济国际化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一是环境制约压力。宏观环境趋紧,国家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并陆续出台一系列导向性财政、金融和环境政策,对刚刚起步的苏北民营企业国际化提出更高发展要求;“两高一资”产品出口限制、加工贸易禁止和限制范围扩大、出口退税政策调整,对正处于贸易带动为主、资源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苏北民营企业国际化进程产生较大影响;与苏南、苏中地区相比,苏北缺乏大城市和国际性大口岸为依托,功能性基础设施建设远不如苏南、苏中地区,民营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综合交易成本相对较高,对外吸引力不强。二是要素制约压力。国家从严审批土地,提高用地门槛,苏北地区土地获取成本提高;苏北民营企业普遍信用等级不高、融资渠道较窄;苏北民营企业缺乏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经贸知识的国际化经营人才;要素市场不发达,苏北生产资料交换、资本融通、人才流动等要素市场发展相对落后。三是能力制约压力。目前,苏北大多数民营企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未形成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多数为家族制管理,组织结构小、散、乱,聚合资源能力弱;一些地区相关政府部门服务民营国际化的意识和能力均有待提高;行业商协会发展缓慢,在制定行业标准、提供信息和认证服务、加强国际经贸实务和人才培训等方面,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五)认识偏差方面的约束

长期以来,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和认可,而进口的作用却往往受人怀疑,因为现有的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和贸易乘数理论容易误导人们对进口在经济增长中作用的理解,特别是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动态贡献。尤其是在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急剧变化的背景下,应当适度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实施对外贸易的基本平衡战略。对外贸易平衡战略的意义在于通过理顺进、出口的关系、内需和外需的关系,服务于经济健康发展。尽管目前经济环境,促使我们意识到保持外贸出口稳定增长的重要性,但要保外贸出口稳定增长,必须要适度扩大进口,充分发挥进口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通过回归分析可以看出,虽然净出口对经济增长有正的相关性效应,但是净出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指数与进口和出口相比相对较弱,而出口和进口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很强,也就是说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应该是进出口总额。进出口总额对经济增长具有正而强的相关性;从总需求的角度看待GDP的构成,可以看到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对外贸易进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表现在,进口能够补充国内不足产能,提高自身生产技术水平,优化生产结构。因而,集约型的对外贸易方式出口和进口都应该表现出对经济增长的显著推动作用。但在前述的对苏北经济增长与进出口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中,只有出口增长表现出了对经济增长的显著促进作用,而仅能从出口额和总额增长对GDP增长的经验关系比较中,隐约发现进口增长对GDP增长的正向作用。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level of the import and export trade in northern Jiangsu in China

JIANG Zhao-xia 1,BieziluguowaТ.Л2,JIANG Sui2

(1.Xuzho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 221009,China;2.Woluonieri forest university, Woluonieri 394087)

第4篇:进出口贸易培训范文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知识产权壁垒预警机制

知识产权壁垒的内涵

知识产权壁垒是占有知识产权优势和先进技术水平的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利用国际和国内的知识产权制度以及相关的国家政策,通过海关扣押、专利围堵、产权诉讼等方式利用知识产权法所授予的独占权或超越有限垄断权的范围,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名义下,来限制我国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进一步扩张的种种市场竞争措施和策略,以此达到维护其知识产权优势的目的。知识产权壁垒实质上是一种非关税国际贸易壁垒,在反倾销和反补贴等措施为国人所熟知以后,它已经逐渐取代前两者成为困扰我国企业的贸易障碍。

我国进出口贸易应对知识产权壁垒现状

相关法律及预警机制有待完善。我国在入世前,政府已经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和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律,并制定了其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条例。然而TRIPS协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包括假冒商品贸易)协议(草案)》生效以来,发生了许多当年无法预料的知识产权垄断及滥用问题。对于将产品出口国外的企业,专利预警机制是要事先调查目的国与出口产品有关的专利信息进行分析,以正确的指导下一步的工作。而我国的预警机制的不成熟使我国的产品出口增加了盲目性。

自主知识产权不足。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不仅有利于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力的加强,而且有利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而我国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及专利技术远落后于发达国家。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申请量不到全球总量的2%,并且标准整体水平偏低。如果我国在标准制定过程中一味以低标准换取某个行业的大部分企业的生存,就无法逾越出口贸易中的技术壁垒。

研发投入不足。我国财政对于研发的投入,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另外,企业本身对研发的投入也与世界水平存在差距。由于国家和企业对科技投入的力度不够,研究和开发的经费投入过少,我国企业的自主开发新技术能力普遍较低。

不重视专利文献检索。根据“专利一国独立原则”,外国专利如果在一定期限内不另行在中国申请,就永远不能在中国申请专利、不受中国专利法保护。据悉,全球每年诞生的专利85%没有申请中国专利,跨国集团迄今在我国获得授权的专利不到17万。因此,如果没有很好地进行专利文献查询,很容易导致在进出口贸易中产生侵权行为或在企业引进国外技术时,掉进竞争对手设置的专利陷阱。

知识产权人才匮乏。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严重滞后,使得目前国内知识产权方面的人才十分短缺,人才的供需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

我国进出口贸易应对知识产权壁垒的对策

完善法规及预警机制。我国应针对立法的薄弱环节,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体系,重视运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产权。完善专利预警机制,通过对知识产权及专利信息的搜集、分析、预警,为外贸企业提供必要的服务。

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我国企业应重视自身的技术创新,一方面,充分调动现有大学、科研单位的力量,建立起知识产权研发、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企业应尽快提高品牌价值,增加品牌的科技含量,以此带动我国品牌的对外输出,加快我国品牌建设步伐。

提供资金扶持。企业在开发和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过程中,国家应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壮大其经济实力。对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企业进行定向研究优先提供经费,对有技术创新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和奖励。

注重专利文献检索。据统计,世界上每年完成的发明成果的92%可在文献中检索到。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统计,充分利用专利检索文献,可节省40%的研究时间和60%的研究费用。进行专利开发前,应合理高效地进行专利检索。

实施知识产权人才战略。知识产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这种综合性决定了知识产权人才的专业素质应当是具有多门学科知识融合交叉的知识结构,科技与法律并举,并兼有国际贸易、外语等方面的知识。我国的企业应该改变固有观念,来培训自己的复合型知识产权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宇山.从海外比较研究看广东知识产权发展与战略.现代情报,2007(1)

2.王长进.试论我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五大瓶颈问题.产业与科技论坛,2006(12)

第5篇:进出口贸易培训范文

[关键词]对外贸易;经济增长;协整关系;Granger因果检验

[中图分类号]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70(2006)03―0034―04

改革开放20多年来,山东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地区GDP由1984年的581.56亿元连年攀升,到2003年实际GDP已经上升到4920.98亿元,每年的实际增长率都在10%左右;同时,对外贸易每年都在飞速地发展,1984年进出口总额为222212万美元,到2003年实际进出口总额已经上升到1767129万美元。图1、图2直观地描述了1984-2004年期间,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大致趋势。

本文主要运用Johansen协整分析方法对山东省实际地区生产总值(RGDP)、实际出口总额(REX)和实际进口总额(RIM)进行协整检验,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进行多变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分析经济增长、出口增长和进口增长之间的关系。

一、关于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简要综述

早期关于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受凯恩斯需求理论的影响,国外理论界相对重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关于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较少,关于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模型也主要研究出口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一般认为出口通过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资本形成从而推动经济增长。Emery(1967),Michaely(1977)和Balassa(1978)用生产函数模型检验了出口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假设,认为出口可以通过对资源的优化分配、充分利用技术转移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kevine和Renet(1992),Sheehey(1995)运用类似向量自回归(VAR)的模型对发展中

国家的截面数据进行了同样的分析,检验了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两方面影响。I~alafalla和Alan~.Webb(2001)根据马来西亚经济结构的变化,分两期用制成品、原材料进出口数据和GDP作协整分析和因果检验,发现早期是原材料出口促进增长,后期是进口促进增长,制成品和原材料出口数据与GDP无协整关系,其原因主要是结构变化。

在国内,也有大量学者对我国的对外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例如魏巍贤(1999)利用GNP和出口贸易两个变量,分析得出在我国只存在出口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沈程翔(1999)利用对数以后1977―1998年的年度数据,在一个双变量系统和5变量系统VAR模型中进行因果关系检验,得出我国出口与产出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许和连、赖明勇(2002)利用对数后的1978-1998年的年度数据,使用贸易条件变量连同GDP和出口贸易总额在一个多变量框架中运用协整方法,得出出口增长到经济增长的单向因果关系。可见,不同的计量检验方法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鉴于此,本文运用传统的协整分析方法和Granger检验方法对山东省进出口贸易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并进一步分析进出口贸易对不同产业的影响。

二、数据、模型和计量关系检验

本文选取1984―2003年期间山东省的地区生产 总值、贸易进口额、贸易出口额以及三大产业的生产总值,并通过用山东省地区GDP平减指数(DPI)对各组名义数据进行平减得到相应的年实际值(以1984年为基期)。实际地区生产总值、实际贸易进口额、实际贸易出口额以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实际生产总值分别记为RGDP、RIM、REX、RGDPI、RGDP2、RGDP3。为了消除趋势影响,我们将以上数据常数对数化,分别记为LRGDP、LRIM、LREX、LRGDPI、LRGDP2、LRGDP3。

1.平稳性检验

在具体应用协整等理论进行分析时,必须首先分别检验被分析序列变量是否平稳和一阶协整(1(1))的。我们在这里采用扩展的蒂克一富勒(Aug―mentedDickey―FullerTest,简称ADF)检验,检验基于下面的模型:

yt=a0+(p-1)yt-1+∑βiyt-1+εi

(1)

模型中c:为白噪声,p为差分算子。原假设H0是P=1,即其中有一个单位根,即是非平稳的;在这里不考虑时间趋势。本文采用麦金农(Mackinnon)临界值,最优滞后期m由AIC准则确定。对不同时间区间内变量的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见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变量都在10%的显著水平上无法拒绝原假设,即序列LOGSP和LOGRHP本身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除了LRGDP3显著无法拒绝原假设外,其他的变量除了LRGDP(6%的显著水平),都在小于1%的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此除了LRGDlB,变量都显著的是I(1)的单位根过程。但实际上LRGDP3是I(2)的,我们在进行协整分析时,不考虑LRGDP3。

2.协整检验

我们知道如果一组非平稳序列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该组合不具有随机趋势,那么这组序列就是协整的,这个线性组合就是一个协整方程,表示一种长期均衡的关系(Engie R m Granger CWJ., 1987)。本文采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法,对各个变量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其中最优滞后项按照AIC最优信息准则确定。结果如表2。

表2中第一组变量协整检验结果表明,LRGDP、LRIML、LREX之间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存在1个协整方程,即LRGDP与LRIML、LREX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具有共同的随机趋势。同样,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协整检验表明,LRGDP与LRIML之间及LRGDP与LREX之间都分别存在着协整关系。

3.VAR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

协整关系检验说明了房地产价格和股票价格确实存在着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但两者在两个时期内的相关变动中谁占主导我们还不能确定,因此需要我们在这里采用基于向量自回归(VAR)模型的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及方差分解技术进行检验。

我们采用的VAR模型具有以下形式:

其中向量vt=(ε1,ι,ε2,t)为白噪声过程。由于Granger因果检验对滞后长度非常敏感,因此滞后长度的选取非常重要。在这里我们采用MC信息准则确定最优滞后阶数,得到的Granger因果检验结果如下:

可见,在小于10%的显著水平下,LRGDP是LREX的单向Granger原因;在小于1%的水平下,LREX是LRIM的单向Granger原因,LRGDP是LRIM的单向Granger原因。也就是说,地区经济增长促进了出口和进口规模的增加,而进口和出口的增长则都对地区经济增长不具有Granger原因。

4.对外贸易对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影响

由于第三产业的数据LGDP3不是一阶单整的,无法验证其与对外贸易的协整关系,所以在这里我们主要判断对外贸易对第一、第二产业的影响。

我们运用Eviews软件得出VAR的检验结果,其中滞后项根据AIC信息准则确定为2: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在对LRGDPI的解释中,LREX(―1)、LREX(―2)和LRIM(―2)都在5%或1%的置信水平下拒绝零假设,并且整个方程的显著程度也非常高,说明进出口额对第一产业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对LRGDP2的解释中仅有LRIM(―2)在5%的显著程度下拒绝零假设,说明仅有进口额的变动对第二产业有着一定的影响。

我们继续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对进出口贸易和第一、二产业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检验,检验所依据 的模型和方法同上节相同,检验结果如表5。可以看出LRGDPI对LREX、LRIM分别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而LRGDP2和IJIIM、LREX都具有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山东省第一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而进出口贸易的增长对第一产业的发展没有直接和显著的因果关系;但是第二产业与对外贸易之间却存在着双向的因果关系,即两者之间互为因果,互相促进。

三、计量结果解释和政策建议

1.山东省地区生产总值与山东省进出口贸易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协整关系,即两者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虽然地区GDP和进、出口贸易额等都是非平稳的,但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即都是I(1)的,通过协整检验发现,地区GDP、进口总额和出口总额三者之间、地区GDP与进口额之间、地区GDP与出口额之间分别存在着唯一的协整关系。

2.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增长分别是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增长的单向Granger原因,同时出口贸易是进口贸易变动的单向Granger原因。也就是说,山东省的经济增长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而自身靠进出口贸易拉动不大,其经济增长模式并非外向型主导模式,这与其他沿海城市改革开放以来表现出的外向型增长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也说明山东省的对外贸易虽然较以前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同经济增长的速度比起来还不够。

3.在对外贸易对不同产业的影响中,第一产业受到的影响最大,其次第二产业也受到一定的影响,第三产业受对外贸易的影响不大。这说明山东省的对外贸易主要以第一产业产品即农产品为主要对象,对外贸易状况对第一产业有着较大的影响。说明山东省仍然是个农业大省,其第二、第三产业的对外贸易程度不高。

从计量结果中可以看出,山东省的对外贸易发展程度相对于经济增长的速度来说并不高,其外向型发展程度不够,而且模式也不够合理,贸易结构仍然以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对外贸易中的份额不够,严重制约着山东省的对外贸易结构的优化。在中国加人Wm,实施“走出去”对外开放战略的今天,山东省应该加快对外贸易,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规模效益。对此,我们的政策建议如下:

1.充分利用中国加入WTO后的国际大环境,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步伐,为对外贸易创造一个更为开放和稳定的经济环境和法规环境。山东省作为一个东部沿海大省,发展对外贸易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能够充分利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大力推进外向型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使对外贸易能够充分推动山东省的经济增长。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中国国际贸易的规模越来越大,山东省应该充分利用其带来的规模效益,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2.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山东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这些竞争力主要因为其劳动成本的低廉,缺乏科技含量。因此,山东省应该大力推进“科技兴农”,一方面提高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降低生产和销售成本,一方面通过政府举办各种科技知识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即加大人力资源投入。另外还要改善农村经营模式,发展农场式经营组织,增大生产的规模收益和抗风险能力。

3.在保持第一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下,加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贸易产品结构,增加制造业产品和服务业产品的贸易比重,尤其是要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强本身的总的产品竞争力,这也是经济增长长期目标的需要。

4.山东省应该学习一些发达国家及国内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经验,注重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注重引进优质外资,努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才能从本质上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从而使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1]Boremqztein,J.DeGregorio.Howdoesforeign direct invest-meritaffecteconomicgrowth[J].JournalOfInternationalEconomics,1998,45.

[2]JohnChild,YanniYan.Investmentandcontrolininternationaljointventures:出e case Of China[J).Journal OfWorld Business,1999,34(1).

[3]YanmiWu.Measurir~AeperformanceOfforeigndirectin―vestment:aeasestudyOfChina[J).EconomicsLetters,2000,66.

[4]D-F・韩德瑞,秦朵.动态经济计量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赵文奇.经济计量学建模方法论研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6]王洪伟,蒋馥,吴家春.铜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引导关系的实证研究[JJ.预测,2001.

第6篇:进出口贸易培训范文

〔关键词〕 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产能过剩;产业升级

中图分类号:F753文献标识码:A文

章编号:10084096(2015)05007906

一、引言

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最早可以追溯到1976年,宁波和开封的两家工厂开始制造太阳能电池,这是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开端。1986年中国从丹麦进口了风电机组,随后不久进口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但直到21世纪初之前,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都处于低速发展阶段,技术和工艺水平虽然有一定提高,但与国外相比差距仍然巨大。2004年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转折点,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开始起草,2005年开始颁布施行,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产业的发展,2004年至今中国风电装机规模增长了七十多倍,光伏装机规模增长了一百多倍。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上游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并逐渐具备一定的出口能力,成为世界新能源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不仅面临自身发展过程中的技术、市场、产业和政策等问题,而且还面临国际市场上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经济合作受阻等瓶颈。提升中国新能源装备产业在全球价值链的位置和核心竞争力,实现产业升级和发展是破解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难题的关键,也是当前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相关研究

新能源装备主要包括太阳能装备、风能装备、核能装备、生物质能装备、海洋能装备和地热能装备,中国具有出口能力的主要集中在太阳能装备和风能装备,相关研究也主要集中在这两个领域。2008年国际市场环境非常有利于太阳能光伏产品的生产,特别是美国新能源政策带动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大量中国企业快速进入这一行业,成为光伏产品的代工厂,还有一些企业在美国成立承包光伏发电项目的子公司。这一时期的国内研究多集中在采用何种商业模式来促进光伏产业的发展,刘仰焰和沈玉良[1]对光伏企业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对光伏企业产生较大影响的是上游多晶硅料件市场价格,而进口料件和出口光伏产品的模式更适合民营企业的发展。尽管这一时期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势头良好,仍有很多研究注意到光伏产业的潜在危机,孙广彬[2] 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存在企业规模偏小、低价无序竞争和自主创新能力低等问题。顾列铭[3]认为中国光伏产业缺乏核心技术,光伏产品约九成都依靠出口,过于外向的市场导向使中国光伏产业隐忧多多。

2012年7月德国光伏电池组件企业联合向欧盟委员会申请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从此中国光伏产业遭遇出口危机,2012年出口额同比下降三成,出口数量同比下降近一成,出口价格则同比下降三成。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分析中国光伏产品出口贸易现状与问题,邢章萍[4]认为应正视光伏“双反”。陈晓梅和孙梦溪[5]认为高额惩罚性关税引发了光伏产业困境,提出应引导光伏产业进行优化整合,提高产品竞争力,同时扩大内需,解决产能过剩。孟祥铭和隋欣[6]使用2008―2013年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数据,基于CMS模型分析了中国光伏产品出口的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市场规模效应一直为正,说明世界光伏市场的需求是不断增加的,而出口市场结构效应存在波动性,主要是由于中国光伏产品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也表明中国光伏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在下降。

中国风电装备的发展与太阳能光伏装备类似,十年前中国风电装备基本依赖进口,在风电装备发展早期,学者们多数在探讨如何实现进口替代。叶瑛莹和赵媛[7]认为中国风电机组国产化率太低,2003年国产化率为12%,风电机组的进口依赖过高导致发电成本和价格过高。刘家澄[8]认为中国不能长期依靠进口发电设备,必须走风电机国产化的道路,并对风电机国产化进程提出建议。这一时期也有学者担心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业是否会受到国外冲击,施鹏飞[9]认为国外风电市场空间较大,外国制造商对中国市场暂时还无暇顾及,应抓紧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随着中国对风电装备制造的持续扶持,以及大量国内风电装备制造企业的进入,2003年之后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业开始逐渐有竞争力,并高速发展,2010年培育本土风电装备制造业和降低风电成本的目的已经达到。

2011年之后中国风电市场发展放缓,风电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开始减速,这一领域的企业不得不积极开拓国外市场,不过此时世界风电产业也都进入低谷,风电装备制造业开始出现产能过剩。时Z丽[10]从风电的技术、装备和市场发展等角度总结了世界风电产业的进展,分析了2008年之后美国、德国和西班牙等风电大国政策的调整和支持风电发展的实际行动,认为中国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应及早准备,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周原冰等[11]对西班牙风电发展情况、电源结构和电网特点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其在促进风电消纳和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方面的举措,提出了推动中国风电与电力系统协调发展的启示和建议。2010年之后很多学者开始注意产能过剩问题,但对于“过剩”的概念仍存在分歧,王晓慧[12] 提出风电产业不能简单地定性为产能过剩,如果说过剩,也是相对过剩,更准确地说,是在较低水平上的相对过剩。王立国等[13]认为只是低端的风电装备出现过剩,他们建议发挥市场机制淘汰落后产能的作用,加大行业发展专项研发投入,落实新能源发电全额保障性收购制度,培养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理性投资观念,打造国内企业的成本和质量优势。

三、新形势下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趋势

国际能源有效需求不足、碳排放交易低迷和“双反”等复杂的国际市场环境,是否意味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堪忧?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趋势如何,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国际市场地位如何?对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路径的选择和产业升级的风险预测。

1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国际需求不平衡

根据英国石油和天然气巨头BP的《2014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3年世界发电量约为23 127太瓦时,同比增长22%。可再生能源消费(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和其他可再生能源)大幅度提高,从2002年的2409太瓦时增加到2013年的1 2343太瓦时,年均增长率达到15%,占全部电力消费的比重从17%提升到53%,远远超过了同期世界总发电量年均增长33%的速度。可再生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与近年来各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密切相关。面对未来能源供应不足的危机和环境污染,为了寻求稳定充足清洁的能源来源,世界各国都把发展可再生能源列为本国能源政策和战略的重要内容。

2013年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新能源消费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核能方面,欧盟和美国的核能消费量比较大,约达到200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核能消费量的687%,日本自2011年地震海啸核泄漏事件后的核能消费持续下滑,2013年仅为33百万吨油当量,比2012年下降186%。水能方面,中国处于领先位置,占世界消费量的24%。风能方面,欧盟和美国消费量相对较大,中国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13年比2012年增长378%。相对于其他能源而言,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消费量较小,欧盟表现尚佳,2013年其太阳能消费量为187百万吨油当量,比2012年增长173%,占世界太阳能消费量的662%,地热能和生物质能消费量为384百万吨油当量,占世界消费量的352%。其他经济体虽然基础薄弱,但也表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2013年非OECD国家太阳能消费量比2012年增长846%,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消费量增长91%。整体来看,虽然新能源尤其是太阳能发展迅猛,但在世界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依然偏低,改善传统能源结构的作用尚未发挥。一方面,作为新兴产业,新能源产业尚无坚固的发展基础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可预测的外部冲击对新能源产业的发展造成了致命性的打击,并且这种影响不能在短时期内消除。另一方面,各个经济体之间的不同消费水平也暴露了新能源产业发展进程中新能源技术及其导致的成本收益差异的重要性。虽然新能源具有清洁和可持续的良好特性,但在技术条件限制下的高昂成本,迫使大部分国家仍然依赖化石能源发展国民经济,中国有80%的发电量来源于煤炭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2世界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2013年世界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总体呈下滑趋势,主要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包括多晶硅(含硅量不少于9999%)、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其他非电热的快速或贮备式热水器(主要为太阳能热水器)和风力发电设备等。2013年美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和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额2012年分别下降22%、25%、21%、55%和4%。2013年日本进出口额达到1396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23%,增加额主要来自于进口额的大幅增加,从2012年的484亿美元增加到2013年的866亿美元,增加了80%,其中部分原因是日本核能产业停滞和后退,使其不得不转向其他能源发电,2013年太阳能消费量比2012年增加了754%。国际需求不足仍然是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基于此引发的新能源产业贸易摩擦冲突将会越来越多。2013年世界出口国受到反倾销调查的案例有283件,比2012年增长354%,反补贴调查为33件,比2012年增长435%,也是1995年以来件数最多的一年。尽管世界经济复苏在望,但财政悬崖和新能源出口市场补贴削减等仍然存在,金融改革尚未完成,金融风险、新兴市场风险和地缘政治风险等相互叠加的经济下行风险已然出现。出于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战略重视和对市场脆弱性的担心,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对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造成了不利影响。

四、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国际市场地位

1国际市场占有率低,国际竞争力弱,易受外部冲击

2009年中国风电装备出口额比2008年增长-284%,2010年继续大幅下降,年增长率为-626%,2011年转而上升5200%,2013年出口额几乎没有变化,增长率仅为01%。中国已经成为连续多年遭受“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除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原因外,与出口的新能源装备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和薄利多销的贸易政策也不无关系。制造优势是中国新能源产业得以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也导致了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过多集中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易受外部经济冲击的影响,表现为出口额增长率上下波动幅度很大和国际竞争力弱。中国多晶硅、风力发电设备和非电热热水器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均低于10%。随着新能源技术和市场的发展,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并没有快速占有国际市场,暴露了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偏低的事实。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缺乏,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匮乏,难以获得多晶硅高端提纯、风机整机的研发与设计和关键零部件制造等先进技术,在关键环节受制于人。在核心技术和有效行业规制欠缺的情况下,大量企业涌入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形成了恶性的低价竞争,扰乱了市场秩序,危害了产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政府扶持环境一片向好,但财政补贴、政策扶持工具与方法有时过于简单化和流程化,不仅降低了政策效果,而且容易受到贸易保护主义的打击。

2结构性失衡严重,产能过剩和技术缺位并存,国内能源问题未得到有效缓解

2013年中国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国际市场占有率达到40%,成为新能源领域的领头羊,其他新能源产品则表现平平,徘徊不前。近些年,随着中国自主创新的增多,存在贸易逆差的产品逐渐减少,2009―2013年一些产品的净出口额从负转正。但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仍然欠缺,在相关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上与国外先进技术有很大差距,需要大量进口。2013年世界新能源企业500强中, 中国企业占据147席,但大都居于后列,前10名为美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前50名中仅有3家中国企业。从商品结构来看,出口结构与进口结构失衡,新能源装备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多,技术密集型产品少,加工成分大,附加值低,技术落后仍然是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发展瓶颈,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因而也难以撼动发达国家的优势地位。

从贸易区域结构来看,中国新能源装备的出口区域结构在2012年前后发生了巨大变化,风力发电设备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12年的390%突降到2013年的05%,对德国从2010年的53%下降到2013年的02%,对南非从2009年的不到01%增加到2013年的215%。多晶硅对美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11年的56%下降到2013年的09%,对法国从2009年的39%下降为2013年的02%。光敏半导体器件(包括太阳能电池)对法国的出口额占全部出口额的比重从2009年的26%下降到2013年的04%,对德国从2009年的351%下降到2013年的31%,而对日本则从2009年的20%增加到2013年的200%,对南非从2009年的01%增加到2013年的31%。中国主要新能源装备出口在欧洲市场和北美市场全线下跌,出口额大幅度下降,有的产品转向亚洲市场和非洲市场。中国新能源装备出口结构的变化,固然有经济危机和贸易保护的原因,但出口市场不平衡和对某一市场过于集中的特征,不仅增加了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出口风险,在贸易条件改变的时候增大了企业面临破产和退出市场的概率,而且也增加了贸易摩擦的可能性。

从能源生产结构来看,目前中国仍以原煤为主要能源,2013年占能源生产总量的756%,相比2004年的771%,占比并没有大幅度变动。水电、核电和风电生产量在2013年达到37 060万吨标准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109%,仅比2004年增长约3个百分点。中国致力于发展新能源产业,在发展战略上相对偏重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出口份额,忽视了新能源装备在国内的应用,有体制的原因,如上网电价实施步伐缓慢和电力价格体制改革滞后等,这不利于传统能源结构的改善,不仅国内市场得不到开发利用,而且在输出清洁能源的同时把生产时所附带的污染和高碳排放量留在了国内。

五、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路径和产业升级风险

1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路径

产业升级存在风险并不是新能源产业安于现状的理由,只有升级到全球价值链的高附加值阶段,才能保证产业长期快速健康发展。不同国家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不同,升级路径和政策也不同,但主要是通过推动企业创新技术、产品、生产过程和功能以及拓展产业链等路径来实现。就发展路径而言,附加值和国际市场占有率同时提高是最佳选择。由于现实情况的存在,二者不能兼顾并且前者的难度更大,在过去十几年中,各个国家的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凸显了多种发展路径。

一是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和比较优势,以在新能源装备中贡献较低附加值为代价,提高其国际市场占有率,随着新能源产业的成长和市场力量的增加,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美国作为新能源产业的领头羊,一度在产业链中占据关键环节并贡献了高附加值,但随着其他经济体的参与份额增大,美国出口额占世界出口总额的比重逐渐降低,这一特征也出现在在新能源领域领先的其他国家身上。如日本光敏半导体器件(主要为太阳能电池)的出口额从2003年占世界出口总额的36%降为2013年的12%。相反,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国际市场占有率都有可观的提高。

二是发达国家在新能源产业的领先地位没有实质性受损,并且获得了新能源产品的真正价值。新能源产业不同于其他产业的是低碳减排、改变传统能源结构和应对未来的能源危机,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到新能源产业链的过程中,不仅没有获得高附加值,而且在制造新能源产品过程中由于使用煤等高碳能源可能违背节能减排的初衷,存在高消耗本国能源为他国供给低价节能产品的负效应。

三是在致力于参与到新能源产业链的过程中,有些企业即便获得了较高的生产能力和出口优势,也并不一定能进入到核心和高技术含量环节,通过继续加大投资和收购兼并进入相邻环节往往是该产业企业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或者复制发达国家产业发展初期的路径,即进口产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其他国家的中间产品和服务,提升其在新能源产业多个环节的主导地位。或者调整产业结构,更新产品目录,开辟国内市场,以扩大国内消费为目标,缓解国际市场上的产能过剩问题。

2新能源装备产业升级的潜在风险分析

提高生产率和附加值是摆脱粗加工、劳动密集型发展模式和促进产业升级的主要方式。在升级过程中,由于初始条件、外部环境、国际规则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风险。

一是新能源装备制造技术存在转让和自主创新双难困境。新能源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掌握在美欧日等国家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承接了价值链上的中下游环节,能耗高、劳动力密集和“加工厂”是处于该环节的企业的共性。与其他产业相比,新能源装备还有用清洁可持续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发展目标。因此,发达国家为了长期获得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的创新收益和新能源应用的环境收益,在技术创新、使用和转让方面设置诸多壁垒。然而,越不发达的国家在技术方面越处于弱势,研发能力有限,整体水平不高,需要更多帮助。另外,技术转让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在产业的初始阶段得到迅速发展,但在中后期阶段易受到牵制,成为技术的跟随者,不利于自主创新。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文献引证分析报告,国外新能源专利引用次数是国内新能源专利引用次数的2―3倍,其中美国专利被中国引用的次数最多。在原始创新层面,国外专利具有集成创新性质,即通过整合不同领域的技术进行跨领域创新,中国的创新模式则更接近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基础相对薄弱,涉及领域较窄,局限于本领域创新。

二是路径依赖下发展模式转型存在生存风险。产业升级本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过程,中国新能源产业属于新兴产业,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成长阶段,在发展模式上走的是传统加工贸易老路子,利用制造环节的优势快速扩大生产规模,获得行业地位。但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用长期效率换取短期利润最大化的经济行为,过于集中制造环节,市场开发、产品营销和应用等环节必然相对薄弱,高昂的转换成本和难以兑现的短期利益把新能源企业限制在低附加值的经济活动中,成为新能源产业升级的现实困难。这种发展路径附带的产能过剩负效应更使得企业无暇顾及长远发展规划。

三是产业升级过程中会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固有利益,而利益相关者将利用权利介入经济活动。在税收增长和政绩目标下,地方政府官员更为关注任期内地方经济整体发展、产业升级后的短期效益、当地就业、居民收入和社会影响,面对产业升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有可能通过改变政策支持内容和方式影响新能源产业升级。与新能源企业依存度很大的供应商和销售商等上下游企业,将会考虑产业升级后订单大幅度变化对自身经营的影响,都有可能阻碍产业升级。

四是产品功能升级产生的影响给市场结构带来风险。产品质量和行业标准提高后,企业生存、进入和退出市场的条件自然发生相应变化。企业面临兼并、重组、破产和倒闭的风险增大,新企业进入门槛提高,如2013年世界新能源企业500强中,中国企业比去年减少24家。新能源装备国际市场占有率在短期内也会出现下降,进出口贸易总额出现下行压力。另外,市场经济具有系统性,某一环节的技术水平提高,但其他相关环节的创新相对滞后,企业需要重新配置生产要素和协调生产活动。

六、政策启示

积极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和升级,对一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增加国际市场上的进出口额可显著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但也存在潜在的风险。对于中国而言,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核心问题在于如何实现市场份额扩大和发展战略内在统一,并促进节能减排和能源结构转型。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下的“加工厂”模式,迅速增加了中国新能源装备的进出口额,提升了国际市场地位。同时,中国也意识到低附加值和环境效应问题,积极通过出台政策推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向高附加值产业链升级和延伸。但受技术水平和市场环境的影响,以及低附加值、产能过剩、贸易壁垒和体制约束等难以在短时期得到解决的客观问题,致使中国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未来发展之路成疑:积极扩大出口贸易规模的工业型发展战略与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是否长期一致?是否存在其他占优发展路径?基于此,可归纳出中国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发展的政策框架。

1创建和改善进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价值链的前提条件和环境,避免产业升级风险

利用中国在新能源装备全球价值链中的参与程度优势、竞争优势、集聚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等,以互利共赢为原则,搭建与新能源领域领先企业紧密合作的贸易平台,优先鼓励和支持技术和技能合作。改善技术投资的环境,为人才引进培育开辟绿色通道,完善专利政策,保护技术创新,搭建专利技术、投资渠道、技术团队和生产销售团队之间的对接平台,突破技术成长初期资金、营销、管理和品牌等企业运营方面的限制,缩短技术与市场应用之间的距离。对新能源装备制造领域的技术创新从技术含量、复杂程度和价值创造等方面进行细化分类,就其在产业链中的层次地位和关键性设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战略定位和政策支持。将技术升级与新能源产业长期发展战略相结合,对技术的强烈关注可能致使出口份额下降和发展速度缓慢,因而进入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价值链的发展规划应以中长期为主,将新能源装备出口贸易的评价标准界定为价值创造的绝对贡献和关键性突破。

2构建国内生产能力,打造产业升级空间

立足于产业和经济的整体发展战略,促进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效益最大化,扩展其在促进产业发展、就业和经济增长方面的贡献。以新能源装备领域的领先企业为龙头,建立产业集群,促使中间产品和服务出口在集群内转移,制定有效的行业标准,帮助集群内企业提升技术和工艺标准,适应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应对国际化的挑战。建设有助于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服务平台和基础设施,支持和鼓励新能源装备技术领域的创业,适当放宽新能源装备领域的审批限制,设计全面系统的创业扶持政策框架。培育有效竞争和可持续发展环境,制定相关的价格操纵和垄断治理政策,分类制定资源税以提高稀缺资源利用效率。

3调整和协调进出口贸易和投资政策,提供法律和相关支持

新能源装备生产过程中进口瓶颈是产业发展的最大潜在风险,借鉴历史经验,针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制度和经济活动分别制定贸易投资政策,建立关键零部件贸易的预警机制和防范机制。增强国内企业与国际合作伙伴之间的议价能力,为其进入高附加值产业链的经济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配套措施,支持和促成集体谈判,增加制衡谈判力量。加强政府和企业双方面协调合作,规避、预防和有效抗击“双反”等国际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行为。设置新能源装备进出口贸易的法律法规培训课程,加强政策领域、法律领域和相关制度之间的协调机制建设。

参考文献:

[1]刘仰焰, 沈玉良 我国光伏企业加工贸易生产控制模式之研究 [J] 国际贸易问题, 2010, (7): 89-96

[2]孙广彬 我国太阳能光伏产品出口竞争将日趋激烈 [J] 电器工业, 2009, (11): 20-24

[3]顾列铭 技术和价格: 国内光伏产业的隐忧 [J] 中国证券期货, 2010, (5): 76-77

[4]邢章萍 拯救中国光伏 正视光伏 “双反” [J] 经济, 2012, (9): 36-40

[5]陈晓梅, 孙梦溪 我国光伏产品对欧盟出口贸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J]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1): 23-28

[6]孟祥铭, 隋欣 基于 CMS 模型的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波动研究 [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1): 38-42

[7]叶瑛莹, 赵媛 江苏省风电发展的策略研究 [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 106-110

[8]刘家澄 加快风力发电机国产化进程的若干思考 [A] 加入 WTO 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册)[C]2002

[9]施鹏飞 关于中国风电发展的思考 [J] 电力技术经济, 2006, (4): 4-6

[10]时Z丽 世界风电发展形势及我国风电制造业面临的机遇 [J] 可再生能源, 2009, (3): 1-3

[11]周原冰, 王乾坤, 方彤, 等 西班牙风电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J] 能源技术经济, 2010, (4): 9-14

第7篇:进出口贸易培训范文

国际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最为常见的传统信贷品种之一,它与国际贸易、国际结算紧密相连。国际贸易融资是银行对进口商或出口商提供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的贷款。一方面,它收益率高,利润丰厚,具有综合性效益,是现代银行有效运用资金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式;另一方面,它有效地解决了企业从事进出口贸易活动所面临的资金短缺,增强了在谈判中的优势,使之有可能在更大范围和更大规模上发展国际贸易;同时,它也是国家贸易政策的组成部分,是鼓励出口的积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调节进出口结构,而且对一国参与国际经济可以起到促进作用。尤其在这金融危机肆虐的时刻,国际贸易融资的合理发展运用,将对企业对银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银行贸易融资业务的普遍开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繁荣和进出口贸易规模不断扩大而得到很大发展。据统计,2007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值是1978年的85倍多,已经稳居世界第三位。据海关总署统计,2001至2006年间,我国进出口贸易增长了179%,2007年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27.2%,进口增长20%,全年实现贸易规模1.76亿美元进出口贸易的增长,使得企业对银行融资需求增加,为银行发展贸易融资业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但从整体上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仍然较慢,从国际贸易融资额仅占银行贷款余额3%的比例中就可看出端倪,对应地贸易融资的收入在银行的总收入中也是微乎其微,而国外的一些银行该项业务已占到收入的四至八成。具体分析,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存在较为突出的问题:

1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授信规模核定随意性强,标准不一

各家银行在核定国际贸易融资授信规模标准上有较大区别,有的银行将国际贸易融资视同流动资金贷款处理,有的银行则根据融资品种的不同放大一定的倍数,融资政策的制订多是根据自身对国际贸易融资的理解,缺乏深入、科学的研究。在对国际贸易融资的认识和风险控制上,中资银行与外资银行有明显区别,如对打包贷款这一传统业务,外资银行在操作流程和手续上要简化得多,他们更①本文作者:赵阳,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07级硕士研究生注重通过控制贸易全程来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而不是过分关注企业本身的规模和实力。相对而言,国内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流程设计相对不够科学,手续烦琐,可操作性不强。

2企业申请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存在担保难问题

一方面企业在找第三方担保时,会顾虑对方将来会要求自己提供担保,进而产生其难以控制的风险;另一方面部分申请国际贸易融资的企业为贸易公司,缺乏银行认可的固定资产,如厂房、土地等,生产型出口企业的机器设备虽能用于抵押,但抵押率低,而且费用高、手续烦琐、时效性差,不符合国际贸易融资方便快捷的特点;第三,企业对国际贸易融资产品不熟悉,对各种金融工具不能合理运用。在银行产品不断更新、新的国际贸易融资名词不断涌现的情况下,大多数企业不能很好地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适合本企业业务特点的业务产品,对各类融资产品无法灵活运用。3风险控制手段落后

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有客户风险、国家风险、国外行风险、国际市场风险和内部操作风险。这些风险的管理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将银行相关部门之间、分支行之间高效有机地联系起来。而目前我国各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特别是国际结算业务方面一直沿用的是分散的经营模式,外汇业务处理系统较为落后,国际结算与外汇信贷、外汇信贷与会计独自运行,缺乏网络资源的共享和统一协调的管理,以致无法达到共享资源、监控风险、相互制约的目的。

4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方式简单,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国际贸易融资业务基本仍维持传统融资方式,即以信用证结算与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为主,而较为复杂的业务如保理业务、福费廷业务则开展有限。随着银行业务国际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银行在科技和管理水平、金融服务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与外资银行的差距日益显现,据统计外资银行办理国际结算业务已经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40%左右。近年来,根据市场的需要,各家银行也在不断推出新的融资产品,但因对业务理解的差异,在业务操作上各有不同,缺乏对各种融资形式严格统一的标准,更缺少对各项业务相对比较规范、明细的统计资料。

5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过于集中

受传统授信业务理念影响,国内银行融资业务对象集中于优质大中型企业。目前,各大银行对优质大企业客户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已经逐渐趋向饱和。而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左右由中小企业实现,在从事跨国投资和经营的3万多户我国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到80%以上,中小企业已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以上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对商业银行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对策建议:

(1)实行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授信规模控制方法。

国际贸易融资的客户评价标准应有别于对流动资金贷款客户的评价标准。评价时更多地根据客户以前在海关、银行、外汇局、工商、税务等办理业务的记录,在此基础上,再参考客户的财务报表反映的经营业绩和整体实力。银行应着手开发建立国际贸易融资客户信息管理系统,为客户建立详尽的业务档案,通过业务了解客户及客户的交易对手,分析其实际履约能力,为国际贸易融资授信提供依据。根据不同的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建立不同的判别标准。不同种类的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所涉及的风险,及该业务所能提供的保证、抵押或质押要求都有区别,银行所承担的业务风险也因此有很大不同,银行应根据不同国际贸易融资产品的特点制订相应的产品标准及对客户的授信标准。

(2)采取适应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担保方式,丰富业务内涵。

首先,针对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特点,创新思维,制订操作性强的担保方案。可由企业联保或提供个人担保,或开展与社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对有条件提供抵质押的企业,可采取动产等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仓单质押等融资担保方式。其次,充分引入第三方金融机构的信用,在一定程度上规避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进口国的国家风险。第三,积极鼓励出口企业投保出口信用险。第四,加强对企业相关人员的培训,使其了解银行的贸易融资产品理解各类产品的特点和实质,适时向企业推介合适的业务品种,发挥理财顾问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贸易融资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管理。

建立风险防范体系,采取有效的手段控制风险,是开展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前提条件之一。如确定融资条件和标准,建立风险指标监督体系,使用外汇交易以保值或降低风险;完善分层授权设置、加强密码管理;严格审查真实贸易背景、认真按照操作规程和审批程序处理;定期与客户进行沟通,追踪业务状况;成立信用审批中心和贸易融资业务部门,集中商业银行内部有限的信贷业务专家,成立独立的信用审批中心,以评估客户的信用;集中目标结算和贸易融资人才资源,成立国际贸易融资业务部门以专业处理贸易融资业务及其可能形成的业务风险,利用人才优势事前防范和事后化解各种业务风险。

(4)更新观念,积极创新国际贸易融资产品。

首先,应在传统的国际结算业务,如L/C、托收、信用证等业务的基础上,根据对国际市场的分析,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如保理、福费廷等新业务在我国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应适当引导客户对贸易融资的产品需求,逐步推出国内保理、福费廷、票据贴现等有市场前景的业务品种。其次,国际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要与贸易链有机结合,从贸易环节出发设计产品,才能有效地解决企业在采购和销售中的融资需求。再次,要根据客户的需求量身定做国际贸易融资产品,将传统方式与新的国际贸易融资方式结合起来,使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增值”。亦可根据客户的需求,为客户提供包括定单融资,动产质押开证、进出口保理、全球互联网托收、网上开证等不同类型的创新产品,解决客户在不同的贸易环节中的个性化需求,利用科技平台为企业提供高效优质的增值服务。

(5)依托全方位多系列的产品,培育多元化的贸易融资客户。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参与国际贸易的企业群体也随之壮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不应再将贸易融资客户的营销范围限制在传统的外贸公司上,而应形成规模不

第8篇:进出口贸易培训范文

【关键词】贸易融资 融资需求 银行

一、当前银行贸易融资产品现状及特点

从各项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贸易融资业务逐步加快壮大,据了解,截至2012年9月末,全国银行业境内本外币贸易融资余额达2.96万亿元,同比增长34.2%,比同期本外币各项贷款平均增速高出17.8个百分点。2013年截至1季度末,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工、农、中、建及交行五大商业银行的国际贸易融资余额达3081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加879亿美元,增长33.9%。而据人民银行的相关数据显示,2006年中资商业银行贸易融资余额仅为220亿美元。由此可见,银行贸易融资业务发展速度之快,产品量增长之迅速,可以形容为“大跨步式”发展。

发展至今日,银行贸易融资产品的变化逐渐呈现出以下几种特点:

(一)融资产品由传统逐渐向复杂转变

随着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之间贸易的迅速增长,传统贸易融资产品无法满足对一些高风险地区的出口、金额巨大的基础能源和大宗商品出口等的融资需求,促使银行开始使用比较复杂的进出口保理、福费廷、买(卖)方信贷等产品,以保障逐渐兴起企业结构性贸易融资的需求。

(二)融资产品的使用由省级行向基层行伸展

贸易融资产品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交通、信息、经济等比较发达的省区,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和基础建设的高速发展,进出口业务已成为发展经济的主力军之一,为了支持当地经济的持续发展,不少基层商业银行也逐渐开始开办贸易融资业务,虽然部分行目前仅具有办理信用证的权限,但已表明贸易融资业务已有逐渐向基层伸展的倾向。

(三)融资产品的开发由单一型转向多样化发展

由于企业对贸易结算和融资服务的要求已经从最初的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的需求,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这种需求的变化意味着对现金流、贸易流、物流及信息流的趋同管理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商业银行针对企业需求推出了新的贸易融资产品,例如:出口全益达、进口汇利达、保付达等。

二、当前贸易融资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授信方式单一影响贸易融资业务的发展

除个别银行外,现阶段多数中资银行的贸易融资授信主要通过考察企业的财务基本状况和担保条件,而外贸的行业特性和贸易融资特点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对于融资需求较大而资信等级较低的中小企业,由于无法提供相应的质押及担保,因此很难通过银行的一般授信审批流程获得融资,从而把相当一部分潜质较佳、贸易关系可靠、物流和现金流稳定、具有较好成长性的优质客户拒之门外。

(二)银行宣传不够,企业贸易融资意识不强、意愿较低

银行对进出口贸易融资业务的宣传覆盖率较低,宣传、推介仅针对部分大项目、大企业,而相当部分企业对运用进出口贸易融资手段拓宽资金来源不甚了解;另外,企业管理层的贸易融资意识不强,部分企业管理层未转变经营理念,对通过贸易融资增强本身外汇资产的流动性缺乏研究运用;其次,财务人员业务能力有限,避重就轻,避繁就简,不愿增加工作量,对办理进出口贸易融资意愿较低。

(三)贸易融资方式以传统为主,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多数银行基本上仍然是以传统的融资方式为主,品种少且功能单一,业务主要集中于进口开证、打包贷款、进出口押汇及商票融资等基本形式,对比较复杂的进出口保理、福费廷、买(卖)方信贷等业务,因其涉及环节较多,风险难以控制则数量有限。

(四)营销队伍薄弱,缺乏高素质业务人员

由于国内贸易融资业务起步较晚,有限的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资银行的管理层和外资银行。大多数中资银行都缺乏研发新产品的高素质人才,具体操作人员的能力则远远不能满足业务发展的需要。

三、相关建议

(一)积极改革贸易融资授信管理体制,满足市场主体融资需求

商业银行应积极改革贸易融资授信管理体制,完善传统的融资授信方式,更多关注交易的真实性、稳定性和自偿性,以及交易对手和合作伙伴的资信状况,而不仅局限于注重财务指标和担保条件;要充分体现贸易融资授信的专业化、精细化特性,通过制定贸易融资专项授信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将贸易融资纳入企业授信体系之中;制定符合国际贸易融资特点的客户评价标准,满足多类别企业的贸易融资需求。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企业贸易融资意识

一方面利用银行业务柜面开展宣传,提高企业知悉率。通过企业客户业务办理中进行贸易融资业务知识的宣传、讲解,让企业客户熟悉掌握多形式的贸易融资产品;另一方面通过举办银企座谈会,详细介绍讲解贸易融资品种及各种贸易融资方式的操作方法,指导企业有针对性的选择贸易融资产品,灵活运用外汇资金。

(三)适应形势变化和企业需求,积极创新贸易融资产品

根据市场需求,各银行结合客户对外贸易的期限、支付方式等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将贸易融资的产品设计与贸易链有机结合,设计符合客户需求的融资产品。银行也可通过与物流公司的合作,设计物流融资产品,由专业的物流公司负责进出口商品的报关、报检、运输和监管,以实现银行对物权的有效控制。

(四)提高业务人员素质,推动国际贸易融资业务深入发展

第9篇:进出口贸易培训范文

【关键词】电视剧贸易;现状;对策

一、中国电视剧对外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一)中国电视剧对外贸易发展规模分析

电视剧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的一份子,其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国文化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规模。下图是2008年到2015年我国电视剧进出口贸易的情况。

根据图1数据,从进口额的角度分析,在2008年到2012年,我国电视剧进口额从2亿元增长到4亿元,五年之内翻了一番。随后在2013年电视剧进口额大幅下降,这是由于广电总局为提高引进电视节目的质量,采取了一系列限制电视剧进口的举措。但在2014年,随着视频网站的发展,加之“一剧两星”政策的出台,境外电视剧在我国的版权销售似乎找到了一个新的突破口,进口额突增至17亿,达到历年来的最高值。

从出口额的角度分析,我国电视剧出口额在2008年到2015年波动平稳,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0.75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3.77亿元,七年内出口额增加了2倍。其中在2009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有所下降,而在2013年,则是由于我国颁布“限外令”的原因使我国电视剧出口额有小幅下降。2015年,我国电视剧出口额达到了历年来的最高值,同时电视剧对外贸易也首次产生了顺差。

小结:

出口规模小。作为世界第一大电视剧生产国,我国电视剧的出口总额与市场规模不相称,出口规模占电视剧交易总额比重小。

(二)中国电视剧对外贸易地区结构分析

我国电视剧进出口贸易呈现出一定的地区结构,主要进出口国家和地区包括美国、日本、韩国、中国香港以及中国台湾等。

我国进出口的电视剧主要来自于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这些地区的进出口额占据了我国电视剧进出口总额的80%-90%。根据表1的数据可得,电视剧进口额排在第一位的是韩国,占据30%左右的份额,而我国每年出口至韩国的电视剧占总出口的份额却不足10%,只中韩两国之间就存在着较大的贸易逆差。此外,中国香港、台湾和东南亚地区占据了我国电视剧进口总额的40%。

我国电视剧出口份额最大的地区是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占出口总额的30%-40%。从表1中也可以看出,我国对美国和日本的出口额占比要高于对其进口额占比,这表明美国和日本在我国出口市场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但由于韩剧的冲击,2014年我国出口至美国、日本、韩国这些主要地区的电视剧份额有较大的下滑,出口到这三国的电视剧占比仅11.5%。

小结:

市场范围狭窄,国际化程度低。目前,我国电视剧的辐射地区仍然集中在与我国文化背景接近的香港和台湾地区,对于市场更广但文化差异较大的欧美地区,我国电视剧的出口比例很小。

(三)中国电视剧对外贸易价格分析

从表2的数据统计分析来看,出口价格方面,美国、韩国以及东南亚等地区低于世界出口平均价,而对中国香港和台湾的出口价格则高于对世界出口的平均值。进口方面,从2008年到2011年,我国进口美剧的价格要高于向世界进口电视剧的平均水平,但从2012年开始,我国进口美剧的价格开始低于世界进口电视剧平均水平,而我国对韩剧的进口价格趋势却与美剧的进口价格趋势相反,由低向高发展。由于韩剧的热播,自2011年起,韩剧每年的进口平均价格超出世界电视剧平均进口价格。

小结:

进出口价格不均衡。我国进口电视剧的价格一直远高于出口价格,表明我国电视剧并未真正走出去。

二、中国电视剧“走出去”的对策研究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为了支持本国的文化事业发展,我国政府可以从几个方面对影视产业发展进行扶持:(1)我国可以成立专门的电视剧产品出口管理机构,以市场化的方式运作,使影视产品从制片、发行、放映、衍生品开发都与国际影视市场接轨;(2)組建综合机构,为电视剧出口管理部门、影视企业等提供专业的数据、咨询和培训等服务。(3)我国政府应该出台一些专门针对电视剧产品国际贸易方面的法律,此外,针对视频网站,完善涉及影视产品国际贸易的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知识产权保护等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

(二)提高电视剧产品的制作水准

我国的电视剧要想真正走向世界,就必须要提高其制作水平,从前期准备、中期制作和后期包装三个方面严格要求,保证自身质量。前期准备中,在选择剧本上,制作人的目光要贴近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注意发掘有深度和广度的电视剧题材。中期制作过程中,需要导演、演员以及工作人员的良好配合,同时,加强电视剧制作的精品意识,提高自身水平。后期的译制和包装环节,我国要培养高能力的后期制作人才,最大限度地减小“文化折扣”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鼓励电视剧朝产业化方向发展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