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学实践与思考范文

教学实践与思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实践与思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学实践与思考

第1篇:教学实践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参与式;策略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意识

“参与式”教学倡导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创设开放的教学情景,营造积极而宽松的思维状态,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的发现和创造的机会。目前,在教育基础薄弱的地区,参与式教学不同程度地存在简单化、形式化的倾向,尤其是教师在上课时,仍然“新瓶装老酒”,存在“教材为本”、“知识为本”的教学思维定势,依然以自我为主,包办学生的思维。

因此,在参与式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不拘泥于教材,不局限于教学思维定势,创设出各种生动的、富有情趣的、仿真的教学情境,营造活跃、开放的教学空间,要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提高,唤起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使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理解、主动建构知识。通过学生参与教学,可以让学生体验民主参与的感觉,察觉自己对课堂所应尽的责任,并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借以改进教学。在教学流程设计上,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精心准备和适时展示图片、影像资料、课件等教育资源,让课文中的人、事、景、物跃出纸面,让课堂变得有形有色、有滋有味。

如《观潮》一课,可让学生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汹涌澎湃的钱塘江大潮奔腾而来的景象,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中,要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体验出发,设法挖掘原有认知和新课内容之间的联系,设置集趣味性、知识性和可讨论性于一体的问题,让学生入情入境,对学习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二、搭建师生交流平台,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心灵深处无时不存在使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欲望”。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因势利导,营造平等、宽容、理解、和谐的课堂学习气氛,为学生的交流探究提供操作平台。

一是以灵活有效的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增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交流意识,使学生善于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又善于倾听他人的观点,相互启发,共同探究。二是教师要善于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特点,结合课文内容和主旨,设定活动及讨论目标,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积极交流和辩论,然后进行适当点拨、提醒、诱导。三是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屈从于教师,不迷信于权威,不盲从于教材,敢说“我认为”。通过学生参与教学,让学生体验民主参与的感觉,察觉自己对课堂所应尽的责任,并帮助教师发现问题,借以改进教学。学生在自主参与的活动空间,尽情参与,自由表达,直抒己见,体验成功,从而激起愉悦的心理体验,诱发潜在的创造智能,迸发出想象的火花,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

三、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作为参与式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其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分组合作。

目前,由于部分教师受理念认识、教学评价制度和自身专业素质制约,把小组活动作为一种程式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往往为分组而分组,为活动而活动,失去了分组和活动是为了更好地学习的意义。因此,如何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序进行,构建合作学习的操作平台非常重要。

首先,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层次、兴趣爱好、个性差异等因素,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次,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每个小组设有小组长、信息收集员、中心发言人,组内成员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第三,教师适时进行指导调控。组内合作时,教师要兼顾全体,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展示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或多向交流,既要学会组内成员交流,也要敢于在全班交流,在老师面前大胆质疑。在这种教学中,使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和才华,在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中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四、创新课堂评价方式,强化学生主体意识

参与式教学在评价方式上改变了过去单纯以考试成绩为主的评价观念和评价方式,这种综合性、多元化评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潜能,点燃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在小学语文参与式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创新评价方式,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教师评价和师生互评相结合。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提倡师生互评、自评,通过大家互相评价,促使学生更好地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从而进一步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二是激励性评价和建议性评价相结合。由于学生身心发展还不成熟,在自我评价方面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在心理上表现出向师性的特点,为此,教师要从多角度发现学生值得激励之处,给予恰当的激励性评价,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成功的喜悦;三是智力因素评价和非智力因素评价相结合。教师要在评价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遵循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人而异的原则,既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又要激励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四是适时评价和延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要把握好时机,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科学全面地适时评价;还要合理运用延缓性评价,即对于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让学生自己找到问题的答案,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对于学习滞后的学生,要以延缓性评价为主,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让他们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的愉悦,从而使他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实现身心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2篇:教学实践与思考范文

“自行车里的数学”的教学安排,旨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里的问题,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联系知识―寻求方法―归纳应用”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从而获得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方法,并加深对所学知识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做了两个环节的教学:

一、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索思路,建立相应的数学知识体系。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普通自行车各蹬一圈能走多远?问题一出,同学们第一反应:实际蹬一圈,测量。结果发现误差较大。继续观察发现车轮的转数与齿轮的齿数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少学生自发讨论起来: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几圈?我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只凭观察行吗?能不能通过更巧妙的方法找出答案呢?引导学生探索发现问题方法。不一会儿,有些同学用在轮子上做记号的方法,有的则根据“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对应,前齿轮转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解决了这个关键的问题。在肯定他们的同时,我从中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渗透迁移、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根据比例知识,你能知道前齿轮的齿数与后齿轮的齿数的比和他们圈数的关系吗?车轮跑多远还需要知道什么?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开了:“他们齿数和圈数成反比。”“首先要知道车轮周长,还要知道前齿轮转一圈,后车轮转几圈,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计算结果了。”看到学生们已经理清了把齿数的倍比关系划归到求实际距离的正确思路上来,我点点头说:“你们将所说的问题关系整理一下,能不能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出来?”此时呼之欲出的解题模型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关系式跃然纸上: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车轮的周长×(前齿轮的齿数:后齿轮的齿数)接下来,学生分组收集不同自行车所要的数据,再代入数学模型,愉快地求出了答案。

思考:要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加以实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与思考、问题与条件、数与形、变换与组合、迁移与化归等有机结合,过程自然,要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启发学生领悟蕴含与数学知识之中的种种思想方法,切忌生搬硬套、和盘托出、脱离实际的做法。

二、研究变速自行车能组合出多少种速度。在学生研究清楚了普通自行车行驶速度与其内部结构的关系之后,进一步让学生探讨变速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可以组合出多少种速度。我先展示并介绍了一种变速自行车的主要结构:有2个前齿轮,6个后齿轮。接着提出问题:“你知道这种自行车能变化出多少种速度吗?”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思维,学生高高举手回答:“老师,这仅是一个排列组合问题。1个前齿轮和6个后齿轮分别搭配有6种速度,两个前齿轮就有12种啦。”“自行车里隐含的组合问题也被你发现了,真了不起!”老师的及时夸奖让自信洋溢在学生脸上。我乘着学生高涨的兴致进一步提出问题:“那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的最远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老师,算一算,我们就知道!”学生兴趣盎然地忙着分工计算不同种组合的速度,通过前一环节已建立的数学模型代入数据求解,很快小组整理得出了结论。然后请每个小组解释、说明本组研究的思路和结果。并组织全班同学对各组的研究方法和结果进行比较,以使学生获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的比较优化的思维方法。“如果轮子半径一定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距离和齿数的比成什么比例?由此得出什么结论?你能证明吗?如果让你选择你会选怎样的自行车?为什么?”问题的层层推进再一次体现了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以及枚举归纳的数学思想方法。最后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自行车里的其他数学问题并解决它,学生个个摩拳擦掌……

思考: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抓住时机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要鼓励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善于去观察、去分析问题,尝试解决问题过程中派生出的新问题等;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考虑问题,培养他们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学会运用对比优化、从特殊到一般、分类讨论、化归以及枚举归纳的数学思维方式,使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第3篇:教学实践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

大家知道,探究的过程就是人们认识未知领域的活动过程,一个重大的发现、一项重要的技术改进都是人们不断探索的结果,当今世界各国教育都高度重视创造人才的培养,中学教育培养探索性创新人才是教育改革的要求,更是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近两年来,我们开展了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也还存在着需要解决的一些问题,我们的做法是:

1 创设探究氛围,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没有探究氛围,探究活动难以开展,探究性教学无法进行,良好的探究氛围的形成,教学效益会大大增强。

(1)建立良好的探究情感,教学活动应以人为本,情感在先,古人说亲其师方信其道,在探究性教学初期,师生要相互建立信任感,不能装样子求形式、弄巧成拙,要科学求实的赢得学生信任。

(2)巧设疑问,激发探究兴趣。如:如何判断工厂的费水费气是否达标;交警是怎样判断司机是否酒后驾车等。

(3)水到渠成启发探究。探究问题不能过繁过难,只能让学生跳一跳就能得到答案,不是让学生进行专业探究,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情感和意志。

(4)利用媒体扩展探究空间,现代媒体使我们眼、耳功能大大增强,经常组织学生学习报刊杂志的科普文章,编科技小报让学生阅读,收看中央台播放科技之光等栏目的电视节目及观看特殊的天象等,不放过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机会。

(5)对化学世界里许多悬而未决的问题,如大豆在自然条件下就能固氮等重大课题,意味深长的提出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想象。

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一种新型的教学师生关系就能形成,并贯穿整个高中阶段,以致影响学生终生。

2 利用课堂主渠道,引导学生探究

(1)上好实验课,做好每一个实验。实验课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从测量仪器的构造、原理都体现了创新意识,如初中学生测体积只能准确到1毫升,要提高准确程度就没有办法了,但高中阶段学了滴定管后,就能把准确度不断提高,PH值也是一样。化学实验的原理、过程都体现了探究创新的过程,如探究酯化反应的基本原理都是很好探究的方法;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习惯、数据处理及实验误差分析方法,要求学生科学求实、打好基本功。其二,演示实验尽量分散做,不怕学生出错,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实验室为学生开放,常规实验仪器借给学生使用等,都能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

(2)概念规律教学,引导学生注重概念、规律的引入,训练从不同现象中探究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的方法,以及用不同的方式表示事物属性和规律的方法。如可用语言文字表示其规律,可用数学方法,还可用图像的方法等多种形式表现其运动规律。

(3)习题课教学。探究一题多解、题组教学,探究不同现象习题的共同本质。

(4)化学模型的教学。物理模型对解决物理问题具有快捷、方便、准确的功能,引导学生探究建模的过程和模型的特点,对学生掌握模型,理解模型和学习新的模型十分有用。如有机化学中的球棍模型比例模型,弄清各原子的个数、连接方式、作用方式、作用结果、适用规律等,就能真正的理解模型、应用模型去研究新问题。课本每章的内容中,都可以归结为一至两个典型的模型,用模型来研究同类化学规律,引导学生建模、用模、变模,是探究性教学的重要内容。

3 拓展探究渠道、注重课外探究

课外探究活动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它具有课堂教学更广的空间和时间,我们将课本相关的实验改编后,让学生课外进行探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探究催化剂的催化效果时,我们就选择了氯酸钾分解的方法,一组没有使用任何催化剂,第二组使用传统的二氯化锰,第三组使用了砖头粉,第四第五组探究使用其他不同的氯化物,分别记录下收到等量气体所需的时间,收到可喜的效果,凡是与课本有关的可做实验,分别归类让学生在课外进行探究,扩展了探究空间。

4 选定课题进行专项探究

专项探究是学生综合探究能力和水平的集中表现,按教材中提出的示例结合实际选一至两道课题进行专项探究,能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除了教材上课题之外,我们还选了研究校园周围水环境污染的研究、香烟燃烧的气体分析等、专项研究过程中教师进行跟踪指导,将学生成果编辑成册,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5 成果评定、激励探究

学生的探究成果按小论文、小制作两类进行评比,小论文是对学生提出的有一定知识、有一定价值的问题进行评比,学生通过查资料、问老师,写得深动有趣,既学到了化学知识又培养了实践能力,对获奖作者一定的鼓励,激发了全体学生的创新热情,丰富了学生科技生活,激发探究的兴趣。

6 探究性教学的收获

经过近两年的探究性教学实践,我们获得了以下收获:

(1)学生主动探究意识普遍提高了,面对不同的课题,不同的问题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处理方法,学习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了改善,统考成绩同类校第一,平均成绩提高了20%,参加奥赛的学生逐年增多。

(2)改变了课堂的时空结构,彻底的克服了满堂灌教学模式,探究活动激活了课堂上师生互动,教师必要的时候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去参与探究,起始年级教学不要求快,升到高二后,学生学习优势明显体现出来,课堂结构的优化推动课堂教学的民主化,课堂常常是生动活泼、不断,不仅让学生获取了知识和探究问题的方法,还陶冶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师生之间互相信任的情操。

7 相关问题的思考

在探究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思考

(1)在开展探究性教学时,要克服教法的单一性,不能用一种方法一统天下,要以探究法为主线,多种方法综合应用,才会收到较好的效果,否则学生会感到单调无味以至于疲劳。

(2)不同的课型要依据教学的需要,针对小学生实际科学的选定探究目标,切不可追求形式脱离实际的去探究,更不能把学生已知的问题定为探究内容。

(3)探究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在课堂上进行,要科学规划全年和各章教学的探究目标、课外的探究任务。

(4)从探究性教学实践来看,教师的工作量明显增强。教师变成了具有创造性的专家型教师,改变了教书匠的身份。

总之,作为化学教育工作者,要从培养人才的长远利益考虑,从民族振兴的高度着想,从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受社会欢迎的专家型教师的目标出发,还是要大胆创新不断追求新的目标,不断尝试探究创新的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项目:《探究性学习》指导手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第4篇:教学实践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数学活动课; 教学实践;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099-001

数学活动课旨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主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它提倡的是参与、探索、思考、实践的学习方式,正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一、数学活动课的地位、作用与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完全改革了过去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主的单一课程结构,将实践活动作为课程的加强内容,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笔者认为,新增实践活动课内容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教育现状,改“学数学”为“做数学”,与国际教学接轨,是一种全新的课程理念。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形成过程是外来信息与学生原有知识和思维结构相互作用的过程,学生的数学能力是通过活动作为中介形成的。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情感、观念及体验,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同时也为活动课的实施指明了方向,即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活动来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充分而各有特色的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设计及实践

实践与自主是数学活动课的精髓,真正让学生“动起来”是上好数学活动课的核心要素。就活动而言,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而教师只需根据学生的要求给予适当的指导。例如一张正方形纸的边长是10厘米,在它的边上剪去一个长4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后,剩下的纸的周长是多少厘米?这样的练习就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创造性才能的舞台。在课堂上,把握时机让学生去摆一摆、折一折、分一分、称一称、量一量、摸一摸、数一数、拼一拼等等,都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发展学生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1.寓教于乐,激发兴趣

前苏联心理学家奥加涅夫指出:“数学教学上的成就,很大程度取决于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是否保持和发展。”作为教师要不断地改进教法,将死知识教活,把枯燥、抽象的内容教得生动、形象,培养学生对知识结构发展的悬念感,使学生像追求生动的故事情节那样去注视知识的发展与深化。例如学习“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时,我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过去有一财主爱财如命。店里的酱油每500克是1角4分钱。财主给小伙计1角钱,让他去买500克酱油,买不来就不给饭吃和工钱。谁能帮助小伙计想个好办法呢?学生觉得非常有趣,但想不出好办法。这时我说:“我们就在这节课要学的知识里找答案。”学生渴望求知的心情十分迫切,极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原来,这小伙计是分十次去买酱油的,每次买50克酱油0.014元。聪明的小伙计用数学知识斗败了财主。

2.精选内容,注重普及性

数学活动课既然列入课程计划,就应当使全体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因此所选的活动内容既要拓宽知识面,突出重点,又要结合学生实际、注重普及性;内容既要有科普知识方面的,又要有科技活动方面的;既要突出操作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又要有阶梯性,以利于因材施教。例如,在教学了《平面图形及其位置关系》后,我安排了一节电脑操作活动课,让每个学生自己上机操作“七巧板的拼图”及“图案设计”等,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并把他们的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创造园地”,让同学们及教师进行投票评价。由于注重普及,激发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对数学活动课的反思

要使活动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我认为活动课教学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有明确的活动主题和目的

活动课要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能力水平和生活经验选择活动内容,才能激发、培养、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他们感到参加数学活动既能在知识水平上有所提高,又能感受到心理的愉悦,体验成功,受到激励。在兴趣的驱使下,能够通过主动探究来发现,并圆满地解决问题,达到活动的目的。

2.活动课要重重组知识,重发现规律,重操作过程

活动过程不仅重视对未知知识的探索发现,也重视对已知知识的整理和重组,要求学生不断提高抽象水平,并能用动作、语言、符号、图像等形式表达出来,为进一步的深入认识准备条件。在活动中要提高智力操作的强度,重视思维的训练。应当要求学生用主动探索发现的态度和方法进行,不仅要发现知识的由来,更要发现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

3.活动课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第5篇:教学实践与思考范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A-0069-02

加法交换律是学生学习运算律时接触的第一个规律。如何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教会学生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呢?笔者带着以上的问题,进行了以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出示口算:51+35= 12+76=

40+26= 130+12= 126+143=

师:算式126+143中,我们把126和143分别叫什么?(加数)把得数叫什么?(和)

师:你们能验算“51+35”的结果是否正确吗?

生1:用减法验算,86-51=35。

生2:还可以用加法验算,35+51=86。

师:用减法验算是因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我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习加法。那你知道为什么可以用交换加数再加一遍的方法验算吗?(学生在思考……)其实,在加法中还藏着我们不知道的一些规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加法运算中的规律。(板书:加法运算律)

二、探究新知,总结规律

1探究规律

师(多媒体出示一幅画面):同学们喜欢体育运动吧,看屏幕上的这些同学,他们在做一些体育运动,你能根据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1:跳绳的有多少人?

生2:一共有多少名女生在活动?

生3:参加活动的男生和女生一共有多少人?

师:我们一起来解决刚才提出的几个问题。先解决生1的问题:“跳绳的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

生:28+17=45(人)

师: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17+28=45(人)

师:解决生2的问题:“一共有多少名女生在活动?”可以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呢?

生:17+23=40(人),还可以列出23+17=40(人)。

师:解决生3的问题:“跳绳的男生和踢毽子的女生一共有多少人?”可以怎样列式?还可以怎样列式呢?观察、比较每组中的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每组中两个算式的结果是相等的。

生2:可以得到三个等式。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28+17=17+28,17+23=23+17,28+23=23+28。)

生3:我发现,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师:从这三个式子就总结出这样的规律,是不是说服力不足。你还能说出像这样的等式吗?

生1:8+9=9+8

生2:79+58=58+97

师:能不能举出加数是小数的例子?

生1:01+02=02+01

生2:06+07=07+06

师:能不能举加数是分数的例子?

生1:+=+

生2:+=+

师:再观察同学们举出的这些例子,是否都能反映出刚才的这个规律?

生:都能反映这些规律。

2创造规律

师:我们把这个规律就叫做加法交换律。我们刚才说出了这么多的反映加法交换律的等式,这样说下去能说得完吗?你能想一个办法把这些算式都表示出来吗?

生1:牛+羊=羊+牛

生2:甲+乙=乙+甲

师:我们可以用文字表示这里的两个加数,但是我们一般选择后一种。还能怎样表示?

生3:+=+

生4:逗号加句号等于句号加逗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我们一般选用数学符号表示。还能怎样表示呢?

生5:a+b=b+a

生6:m+x=x+m

师:同学们的想法非常好,我们确实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的办法,在数学中我们一般就用字母a+b=b+a表示加法交换律。那这里的a和b可以表示哪些数?(整数、小数、分数)

三、应用规律,拓展提高

1判断:下面哪些算式运用了加法交换律。

(1)23+89=89+23

(2)254+100=100+254

(3)35+19+65=35+65+19

(4)31×7=7×31

师:第(4)题是否应用了加法交换律?

生:没有,好像用到了乘法交换律。

师:大家同意吗?是的,这个题目确实用到了乘法交换律,你能说说乘法交换律的内容吗?

生: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2应用规律,填一填。

(1)15+36=( )+( )

(2)+( )=+( )

(3)03+( )=06+( )

(4)35+28+65=35+( )+( )

师:第(4)题应用了加法交换律之后,我们再计算的时候,就要先算什么?你发现这样有什么好处?

生:先算35+65的和,正好是100,然后用100加28,这样计算起来要简便一些。

师:在这里,加法交换律的优点体现出来了,就是可以使计算变得简便。

第6篇:教学实践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虚拟现实;教学实践;三个基本;点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主要采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高技术生成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特定范围的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nment,简称VE),用户借助必要的设备(如特制的服装、头盔、手套和鞋),以自然的方式与虚拟环境中的实体对象进行交互作用、相互影响,从而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验。虚拟现实具有3I特性,即交互(Interaction)特性、沉浸(Immersion)特性和构想(Imagination)特性。交互特性强调参与者通过专用设备以人类自然方式与VE中的对象进行相互操作;沉浸特性要求计算机所创建的虚拟环境能使参与者产生置身其中的体验;构想特性是指虚拟环境能够启发参与者发现新问题并辅助产生创新思维。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图灵奖”获得者,被称为计算机图形学之父的美国科学家Ivan Sutherland发表“终极显示”论文提出虚拟现实概念,自此,虚拟现实技术历经一系列里程碑式的理论、方法与技术研究工作,并取得了重大工程应用成果。今天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领域已经非常广泛,主要包括三大应用方向,即训练演练、规划设计与预测、观赏娱乐等。例如在虚拟战场环境中进行作战指挥模拟,宇宙飞船、飞机、舰船模拟驾驶训练,飞机、导弹、轮船等复杂系统的虚拟设计与制造,城市环境规划及其建筑物的展示,手术培训与导航,游戏动漫与影视制作等。由于虚拟现实技术涉及的学科综合性、交叉性强,是可以拉动多学科发展,不断产生新思想、新技术,具有广泛和重大应用前景的科学技术领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把虚拟现实技术确定为信息领域优先支持的三大前沿技术之一。

2课程的特点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学院从1994年开始从事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的研究,取得许多创新成果,在相关学科领域产生了较大影响,逐步形成了北航计算机学院一个新的优势学科方向。作为计算机应用本科生的专业限选课程,“虚拟现实技术”课程教学已经讲授了5年。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有关虚拟现实技术国内外研究热点问题、典型研究工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当前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对虚拟现实基本原理、基本算法、开发方法、主流系统的介绍,使学生掌握虚拟现实主要技术、开发环境与平台;以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工作为主要实践教学支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国防部门对虚拟现实领域专门人才的需求。虚拟现实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2.1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强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虚拟现实技术重点研究心理学、控制学、计算机图形学、数据库设计、实时分布系统、电子学和多媒体技术等多学科融合的技术,研究医学、娱乐、艺术与教育、军事及工业制造等多个相关领域的虚拟现实技术和系统。”虚拟现实技术主要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科学与先进制造技术等学科中孕育并实现跨越,逐步发展成熟,涉及心理学、认知科学、计算机图形学、仿真技术、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并行处理技术和多传感器技术等,学科交叉性、综合性强,如图1所示。

2.2数理基础要求高

虚拟现实课程的许多理论、方法和技术涉及大量的数学公式和物理定律,例如在基于图形的虚拟现实技术中所涉及的计算机图形学,基于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中所涉及的图像处理和信号处理技术,在建模技术中涉及的动力学、运动学等,都需要学生具备深厚的数理基础。

2.3创新思维丰富

虚拟现实被众多学者认为是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中理论和实验方法之外的第三种方法,可以虚拟和仿真人类难以到达的宏观或微观环境,进行研究和体验;在虚拟环境下进行逼真的规划、设计、训练演练,作出评价和决策,其与生俱来的构想特性能够启发参与者发现新问题并产生创新思维。虚拟现实技术由于多学科交叉性,在不同学科交叉融合中源源不断地产生新思想、新方法。

2.4工程应用突出

虚拟现实技术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也有大量的典型算法,同时又是一门应用牵引强,各种开发平台和应用工具丰富,人机交互设备多,软硬件结合与系统集成占相当比重的课程。

2.5课程内容多课时紧

本课程是本科生计算机应用方向的限选课程,在本科四年级上学期开设,其间正值学生考研复习准备阶段,课时总计36学时,课内教学18学时、课外实践18学时,授课时间十分紧张。

3教学内容安排

我们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在不断与学生教与学交互的活动中,结合自身学科研究特色,总结、完善主要教学内容,形成了如下的教学大纲:

第一章:概论(2h)

问题的提出、名词术语、虚拟现实特征、里程碑工作和研究现状、国内外典型应用实例。

第二章:虚拟现实硬件与系统(2h)

虚拟现实输入设备、虚拟现实输出设备、高端图形工作站、图形处理单元(Graphic Processing Unit简称GPU)、典型沉浸式交互系统的构建实例。

第三章:基于图形的虚拟现实建模与开发技术(6h)

视觉感知相关基本概念、场景表示与数据库结构设计、CREATOR建模软件与合成自然环实例、场景图组织与基本绘制流程、OpenGVS与WTK开发软件、虚拟场景漫游应用程序开发实例。

第四章:基于图像的虚拟现实建模与绘制技术(2h)

IBMR技术与全光函数、全景图像与柱面全景图像实例、同心拼图方法。

第五章:人工生命-人工鱼实例(2h)

人工鱼的总体方案、人工鱼的生物力学分析、感知与行为建模、几何建模与外观属性、虚拟海洋环境建模、运动系统、逼真性与效率权衡。

第六章:虚拟人技术(2h)

人体抽象模型与国际标准、逼真运动获取与表示、运动约束与重用、虚拟人技术应用实例。

第七章: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2h)

DIS技术与IEEE1278、HLA技术与IEEE1516、分布交互仿真程序开发与应用实例。

教学实践与课外教学安排:(18h)

课外研读学习OpenGL、构建虚拟现实漫游程序;参观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观看演示、操作实验室研究设备,了解当前主要研究方向和趋势。

4教学实践与思考

针对虚拟现实课程的上述特点,我们在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形成了“突出三个基本,注重融会贯通;点面结合,各有侧重;结合实例,促进创新思维”的教学思路。

4.1突出三个基本,注重融会贯通

在教学中突出三个基本,即突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算法的讲授。虚拟现实课程的诸多内容来自不同的研究和应用领域,貌似差之千里,但是其核心思想常常殊途同归。对于这部分内容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进行联系,分析讲解,努力让学生融会贯通。以细节层次概念(LOD)为例,细节层次概念是图形建模中的基本概念,是指用一组复杂程度(常常以多边形数来衡量)各不相同的实体细节层次模型来描述对象,在运行时根据一些主客观标准在这些LOD模型间进行切换,实时改变场景的复杂度,从而能够绘制效率与效果的平衡,该方法需要解决模型间切换时产生的视景跳跃问题。在GPU的基本贴图处理(MIP MAPPING )、复杂光照模型实时绘制等研究工作中也引入和应用了同样的原理,因此在讲解细节层次概念时进行举一反三,加深学生对这一满足逼真性和绘制实时性普适基本方法的理解,进一步可以引伸出连续细节层次方法以及与视点相关的递进传输技术如何满足基于网络的虚拟现实应用问题。这样教学思路始终贯彻在七维全光函数降维、八叉树的数据组织方法等诸多教学内容中,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4.2点面结合,各有侧重

虚拟现实课程涉及学科众多,内容十分丰富,有限的课时内做到面面俱到几乎不可能。我们的教学大纲基本覆盖虚拟现实的主要研究分支,重点是基于图形和基于图像的虚拟现实技术,由于增强现实在其他课程有重点讲授,不过多涉及。其次注重对当前国内外的研究重点、热点问题,以及当前的主流设备、开发工具与平台介绍。通过发挥授课教师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背景,结合实验室多年的研究工作进行知识点的深入讲解。例如在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教学中,实验室在该方向上开展了长达十年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既体现了该内容的基本方法、国际标准,又体现了当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该内容的教学从早期的DIS入手,通过与HLA核心技术的对比,重点讲解分布式虚拟现实技术如何应用数据抽象与封装、与订购、基于值的信息过滤 (DDM)等核心技术解决大规模交互仿真问题,进一步引伸介绍目前该方向的研究进展,让同学了解当前研究热点问题。

4.3结合实例,促进创新思维

虚拟现实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技术,不同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互相借鉴、启迪、创新尤为明显。因此在讲授具体内容的同时,应介绍该研究工作和成果产生的背景,体现交叉创新、集成创新思路,启迪同学的创造性思维是本课程不断追求“授之与渔”的目标。在课程综述中重点介绍信息资源环境的智能化、普适化、协同化、沉浸化发展的各个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工作,以及仿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学科对虚拟现实的重要贡献,突出虚拟现实技术交叉融合的特性。将具体的课程知识点讲授融入到典型实例中,人工生命课程教学中以ACM优秀博士论文工作为基础,讲述了人工鱼的感知与行为建模、几何与外观属性建模、虚拟海洋环境建模等,目的在于突出建模内涵的宽泛性和在虚拟现实技术中的重要地位,通过详述人工鱼的生物力学分析、总体方案设计,行为与运动系统实现,归纳总结出多学科交叉、逼真性与效率的完美平衡是其创新所在。在讲授虚拟人技术时,首先提出逼真人体运动复杂性和实时性这一矛盾,引入机器人技术领域的逆向运动学以及信号与系统中的信号处理方法,重点介绍借鉴其他学科方法解决虚拟人运动重用和大规模人群等关键问题,强调借鉴启迪是创新的源泉。在诸如同心拼图、分布式虚拟环境中同样贯彻了结合实例,促进创新思维这一教学思路。

5结论与展望

“虚拟现实技术”涉及面宽、内容十分丰富,同时发展迅速,应用越来越广泛,如何讲授好该课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探讨、研究总结的教学课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通过教与学的交流,不断总结形成了一些教学思路和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仍然需要不断完善充实,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1)如何做好虚拟现实技术课程与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衔接;(2)如何利用好虚拟现实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环境、软硬件资源以进一步加强虚拟现实课程的实践环节。我们将在今后继续研究探索,以解决这些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沁平. DVENET分布式虚拟现实应用系统运行平台与开发工具[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第7篇:教学实践与思考范文

Abstract: Foundation engineering is a very important course for civil engineering major. According to practical teaching, existing problems in teaching procedure were analyzed. Optimization and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introduction of 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 and strengthening practical teaching were discussed.

关键词:基础工程;多元化教学模式;实践性教学

Key words: foundation engineering;diversified teaching mode;practical teaching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2-0249-01

0引言

基础工程是阐述建筑物在设计和施工中有关地基和基础问题的学科,是土建类专业的一门主要课程[1]。以往的大学课程体系中,是将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合成一门课讲授的。由于大规模土木工程建设的发展,工中程遇到的与基础工程相关的问题越来越多,并且日益复杂。因此,有必要将土力学和基础工程分为连续设置的两门课程。基础工程课程基本内容包括:地基勘察、浅基础设计、桩基础设计、地基处理、基坑工程、特殊土地基和地基抗震设计等。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认识到基础工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环节做了一些摸索和探讨。

1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 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基础工程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多,而根据“大土木”专业教学的要求,专业课程学时减少,这样就带来了课程学时少,而教学内容多的矛盾。现在出版的教材越编越厚,让教师和学生都望而生畏,教师不知道如何取舍,学生则让教材整天睡大觉。

1.2 教材内容更新跟不上虽然基础工程相关规范不断更新,但在规范更新的同时,教材内容的更新脚步却没有跟得上。大量的教材虽然内容丰富,却只是将原教材内容进行翻新,加上新的规范,就形成了一本“与规范配套”的新教材。土木工程建设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大量新的基础工程研究课题,基础工程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现有教材却难以反映这些新成就、新进展。

1.3 学生基础知识跟不上由于专业课程学时的减少,不少同学对专业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而且本门课程涉及的相关知识又比较多,许多同学难以适应。有的同学在学习本门课程时,一些相关的专业课甚至还没有接触过。

2有效优化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作为知识的载体,是教师向学生所传递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念,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作用。课程学时的减少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抓基础、抓重点、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基础工程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有效的优化组织。例如:对绪论部分,可先介绍基础工程相关基本概念,再结合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讲述建筑物对于地基基础的要求,进而通过经典案例强调基础工程的重要性,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学好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对浅基础和桩基础部分内容应重点讲解,无论浅基础,桩基础设计都必须满足强度、变形和稳定性的要求。设计过程中必须始终贯穿这一主线,要利用实际工程实例进行导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为增强这部分内容的趣味性,可将浅基础和桩基础施工的现场施工视频放到网络课堂上,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观看;对地基处理、基坑工程、特殊土地基等内容受课程学时的限制,可采用专题教学的方式。

通过有效优化组织教学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开发学生的智能尤其是创新潜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是教学改革和创新的要求,也是实施高等工程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关键。

3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

基础工程涉及到土力学、工程地质学、结构设计和施工等多个学科领域,内容广泛,理论性、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让学生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并能用于分析与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境界并非易事。因此,有必要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2]。

多元化教学模式就是在课堂上仍采用以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辅以讨论课、习题课来加强师生间的互动,结合教学内容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同学们了解该专题的前沿研究方向,扩大同学们的知识面;课外,基于网络教学平台建立网络课程,积极开设第二课堂,针对课堂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讨论问题,组织引导同学们积极参与解决和讨论。

多元化教学模式继承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结合了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多元化教学模式不能只流于形式,必须切实抓好每一个环节,才能充分发挥每一环节的作用,有效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当然这种多元化教学模式对师生素质要求较高,必须加强师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4加强实践性教学

实践性教学是高等工程教育、素质教育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3]。到过西方国家大学访问、并系统听过一门课程的人,都有这么一个体会:同样的一门课程他们的教学内容、深度未必就比我们教的内容多和深。但为什么教学质量和效果存在显著的差异?关键问题在于我们的教师教的太多,学生练的太少。目前基础工程的实践性教学还相对比较落后,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之间存在着相互脱节,融合性欠佳等问题,一些学校甚至还没有开展基础工程课程设计。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课堂内容的教学与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因此,有必要加强基础工程的实践性教学。

5结语

从近几年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情况来看,针对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有效优化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和引入多元化教学模式,加强实践性教学,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景星,李广信,虞石民等.基础工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第8篇:教学实践与思考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 实验教学 实验技能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科学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实验。实验是化学的灵魂,是化学的魅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源泉,更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探究自己还未认识的世界,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一、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具有千变万化的现象,是唤起初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学生刚接触化学,用千变万化的实验现象来吸引学生。例如在第一节化学科增添一系列趣味性实验。如:(1)“捉迷藏”;(2)“魔棒点灯”;(3)“巧洗烧杯壁的白色固体”,先加入水,后加稀盐酸,使学生觉得新奇,随着向学生提出一系列日常生活实例的设问,使学生觉得现有的知识不够,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好化学科的决心。实验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化学实验中,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和重点,要自始至终,从明显的到细微的都必须认真地、细致地观察,要提醒学生注意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做好实验记录。实验能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为开发学生智力创造条件智力的开发与学习知识虽有密切的联系,但智力的开发又不能简单的归结为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对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的灵活运用,使理论知识渗透于实验操作之中,实验的事实结果又能升华为理论。如果教师是注入式灌输的,学生就只会死记硬背、照方抓药、机械的模仿操作,智力就难以开发。如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常会得出一些反常的实验现象,有的甚至实验失败。对此,学生往往会向教师提出许多各种各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提问,教师应该与学生一道共同分析实验操作中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并让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这样才利于学生的智力开发。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结合学生实验,采取各种有效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活跃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观察、思维和想象等方面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学生实验是在学生完成某一单元教学内容后,在教师组织指导下由学生亲自完成的课堂实验,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能和个性品质的最佳途径。从中学化学教学实际来看,学生实验具有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巩固和运用双基、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培养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与指导下实现的,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降低实验的教学功效。从这个角度来看,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成为提高实验效益的前提和关键。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理解和掌握实验目的、实验原理、仪器性能以及得到什么样的实验结论等内容;教师要指导学生认识仪器、掌握仪器的操作规程、实验操作步骤、正确观察、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等;要指导学生掌握实验的科学方法,做到学会观察、学会记录、学会处理数据、学会推理、学会误差分析等内容。学生实验操作前,教师的“导”要从实验本身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启发讲授模式,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并启迪学生遵守一定的要求出把握实验的操作要领等,以消除学生实验中的知识、思路、方法、操作等方面的障碍。如,在《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学生实验教学中,实验前首先借助该实验的前言(导语),点明该实验的意义,从而揭示该实验的主题――学习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在此基础上提出下列问题:①要配置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需要那些准确物理量?②需要这些准确的物理量,必须用到那些仪器?③这些仪器如何实现这一目的?三个问题很好地激发学生思维,通过认真思考,不仅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关于物质的量浓度的相关知识,同时启迪学生实验研究方法等。

四、注重对实验的探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中探究的目的是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探究性地主动求知,这是学习过程的一种质的突破与飞跃。探究式教学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时空,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的机会,促使学生产生质疑、问题、探索求解的创造性学习动机,并将化学学科的各部分知识、技能、技巧相互渗透、融会贯通。例如,课本第98页演示实验5-11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在新教材中设置了一道讨论题(一氧化碳尾气如何处理)和一套改进的实验装置。我要求学生根据一氧化碳的性质再设计其它改进的实验装置,一部分学生能提出“用排水法将一氧化碳收集在集气瓶中”的方法,然后我请他们将三种方法进行对比,学生很自然就得出新教材中介绍的点燃尾气的方法为最佳结论。自己动手实验既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加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做法和体会.[J].2005-11.

2.化学实验中教师的“导”.[J].2005-8.

第9篇:教学实践与思考范文

我国已经从体育大国逐步向体育强国迈进,同时,全民健身意识逐步被认知。体育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体育成绩相对优异的运动员,而学好英语有利于运动员走出国门更好地吸取别国的先进经验,这对运动员的成长成才非常重要。另外,有些运动员在退役后会去名校学习,这时,运动员若掌握好英语,则对他们的专业课学习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体育学校的学生应重视英语学习,进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开阔自己的视野。

一、体育运动学校生源分析

目前,体育运动学校的主要生源是通过层层比赛选的体育特长生,或者是比较有运动潜质的学生。体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和学校,他们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另外,体校学生入学时间未必整齐划一,不能按照统一时间入校,常因参加某项赛事导致班上几名、甚至十几名学生耽误文化课的学习。所以,教师若一味按照?划进度开展教学,将会对不能参加英语学习的学生造成一定影响,长此以往,会导致他们厌学、弃学,这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再者,进入体校学习的学生一般都比较活跃、好动,并容易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教师如果没有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和纠正,就会破坏英语课堂学习纪律,影响那些有英语学习兴趣并且认真学习的同学。因此,教师对学生做好管理和疏导工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体校英语教学的个性化教学方法,以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保证每名学生在体校都能学到扎实的英语文化知识。

二、合理配备和利用教学资源

体育学校的老师与其他学校的老师一样,大部分是学校按照人才引进计划引进的,或者是教育局通过广泛选拔挑选出来的优秀者。教师虽然优秀,但是面对学生的复杂情况,面对一些体校轻文化课教学的现状,仍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感。有些教育管理部门不给体育学校下达文化课考核指标,一些学校也只将能为学校争得体育荣誉的项目作为重点关注项目,对文化课教学不够重视。所以,在没有任何教学指标考核并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受到环境影响,从心理上缺乏工作主动性。这样,教师既无法将最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中,也无法体会教学带来的成功感,进而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要想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从教育管理部门到学校,再到教师,都必须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三、改进英语教学模式

对于体校学生的英语教学,学校应建立一套适合他们的教学大纲。语言是用来与别人进行沟通的,并非为了应付考试。所以,英语教学要从实际出发,以实用为主,加大英语听、说练习力度。让学生用英语与别人交流时,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让学生从课文阅读中逐步形成英语语感,让学生掌握会听、能说、能写的实用性英语。

四、采取个性化教学方法

招收各专业学生的时候,学校往往是按照年龄层级进行划分,这容易导致教学不系统、不全面的情况。所以,为了保证所有学生能有效学习英语,教师应当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

(1)测试英语水平,按等级分班并开展教学。在学生入学时,学校应该进行英语水平测试。然后,按成绩把学生划分为基础班、强化班、提高班,并统一安排英语授课时间,在英语授课时间段,教师进行分别授课。到学期末,进行统一测试,再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划分班级。这样安排的优势在于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完成不同层次水平的英语教学,缺点在于同一英语水平学生之间的年龄结构存在差异,在课堂管理中需要教师加强维护。

(2)按等级安排教学内容。学校划分英语班级后,要逐级安排各班的英语教学内容。比如:基础班的教学内容是基本词汇及常用对话英语,要求学生能听懂;强化班的教学内容是在基础班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听懂、会说;提高班的教学内容是在强化班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会说、能写。同时,教师可适当对各班加大教学难度,进而激发各英语班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3)按等级优化教学方法。教师应不断改进和优化英语教学方法,比如:基础班以趣味教学为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夯实英语基础;强化班以让学生参与活动为主,强调对话活动,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班以组织各种交际活动为主,强调英语的应用性,并适当增加英语学习难度,以促进学生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