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概预算期末总结范文

工程概预算期末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概预算期末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程概预算期末总结

第1篇:工程概预算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职业教育;课程综合改革;通信工程

文章编号:1672-5913(2017)07-0038-03

中图分类号:G642

1 “实、导、促、新”推动课程建设

专业建设的过程中,课程改革始终是中心,而课程改革应该是整个专业系部和教师一起努力才能完成。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探索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举措,具体归纳为“实、导、促、新”。

1.1 “实”――讲求实效

现代的职业教育理念[1-2]不是把大家固化到某种模式之中,而是鼓励尝试、探索和实践。如项目制教学是以从项目策划到实施的全过程为工作核心,以项目预期目标的实际完成情况为考核内容,根据考核结果予以评价。这种模式对于设计、概预算等职业比较适合,而对于一些通识性的专业基础课程就不一定适合,如通信概论课程,是在学生入行之初,为学生建立起初步的通信基础,这种课程就适合设计一些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体验,开启学生的专业智慧,而教学改革的效果,则通过实践来检验。

1.2 “导”――注重指导和引导相结合

课程的改革与教息息相关,教学部门应该为教师搭建起与企业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同时也要组织课程教师之间观摩,促进教学相长。例如,通信设计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通信工程的设计能力,教改研究不应停留在教研室中,应到电信设计院和设计师一起研究课程改革,设计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符合岗位需要的课程,而这些任务仅靠教师完成是不现实的,需要教学管理者直接组织和参与。只有深入企业,才能结合行业企业工作流程的变化,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另外,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要及时提出,给出具体的指导。定期组织系内综合改革课程研讨,推进教学改革。

1.3 “促”――有效激励促进改革

教学改革通常难度比较大,传统的教学惯性必须要通过合适的激励措施才能打破。不同时期,教学的改革带有不同的时代特征,如“互联网+”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育形式与教育观念。作为教学管理者应该敏锐地把握这些特征,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如鼓励微课开发,推动综合改革试点课程向“互联网+”方向发展。

1.4 “新”――紧跟行业新形势

通信是日新月异的行业,当前4G-LTE又开始建设,教师只有深入企业,才能收集完整的4G-LTE建设方案及案例,紧跟技术变化。要通过多种方式时刻跟踪行业发展,适应市场需求。如随着通信工程设计及概预算的职业资格发展,职业技能向造价师方向演进,专业教师应紧跟造价师岗位的演进思路,推进课证融合。又如,通信企业的改革发展,形成了新的公司(铁塔公司),产生了新的就业岗位,课程建设必须贴近企业发展,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新的变化。

2 课程改革方案设计与实施

2.1 课程设计与考核

以通信工程设计及概预算课程为例,原来的课程是讲练分离的,教师先在课堂上讲概预算方法,然后学生到实验室做实训。通过研究,我们采取“实、导、促、新”措施,结合电信设计院的岗位分工,将课程分成5个模块,所有教学都在机房和实训场地完成。根据岗位需求,我们设计5个项目,具体的教学方案见表1。

表1中,第一个项目由学生个人完成,其他项目需要团队配合完成。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加强辅导,既体现专业技能,又体现职业素养,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

为强化学生的项目实施能力,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期终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占60%,期终占40%。过程考核具体方案见表2。

采用全面的考核形式,实现个人考核和小组考核相结合。通过这一措施,使得小组之间能互相提醒、互相监督、互相帮助。过程考核强调平时任务完成情况,期末考试则是为了拉开差距、杜绝抄袭。

2.2 在实境中完成项目制教学

通过反复实践,我们总结出一套在实境中进行项目制教学的实施方案。通信工程设计及概预算课程采用项目制模式进行,项目来源于真实的通信工程,项目制教学的具体实施流程见图1。

在实际环境中进行线路、机房等的设计、预算编制教学,激发了学生兴趣,增强了学生动手能力,使学生感受到真实的工作环境,体会在分析、解决具体问题的难处,从而积累基本的工作经验。

3 课程改革成效

(1)不及格率下降。不及格率从原来的8%下降到3%,总评成绩明显提高。

(2)到课率明显提高。到课率从原来的不到80%,上升到90%以上。

(3)项目制实施锻炼了学生职业素养。在具体实施时,我们按专业工程组成项目小组,学生分别担任项目经理、制图、预算编制员、审核员等角色,与实际工程基本相同,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既锻炼学生的专业能力又锻炼职业素养。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开展组内及组间的讨论,在讨论中明确问题,提高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4)形成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对勘察、制图、预算等核心内容多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教师用50%以上时间现场指导学生动手做,实现了课上课下结合,初步尝试翻转课堂。

(5)利用项目的弹性,研究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实现了分层次教学。

(6)促进了资源开发建设。通过改革试点,带动了教师信息化能力的提升,推动了微课建设,完成了杆路系统、管道系统、直埋系统等多媒体资源开发,进行了课程全程教学录像,开发了手机版概预算定额软件。教学资源开发取得成效。

课程改革是不断尝试与实践的过程,以“实、导、促、新”推动课程改革的思路与做法,是在综合改革试点课程的经验基础上提出的,在实践中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推广与优化。

参考文献:

第2篇:工程概预算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施工企业 内部审计 动态工程审计

对于施工企业来说,大多数都随近几年建筑业的迅猛发展而由早期的独立建筑单位发展为下设多个分公司的集团企业,企业规模和经营范围都不断扩展,但其内部审计仍停留在原有的以查错防弊为目的、以财务检查为开展方式,在财务总监的指导下进行会计报表审计的阶段,不但不能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更谈不上发挥内部审计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积极作用,这种审计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根据施工企业的行业特点,施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开展。即常规内部审计和其他重要的专项审计。常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围绕工程来开展的,以各独立工程为单位,以工期的进程为划分阶段进行审计,专项审计主要针对一些对于施工企业比较重要的项目进行审计,如应收账款专项审计、固定资产专项审计和在建工程专项审计等。

一、常规内部审计工作

目前,从施工企业的财务工作实践来看,常规内部审计工作主要是分工程对项目经理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对工程项目的可行性方案进行评价(事前审计),并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度分别在签订合同、预算、施工既竣工等不同阶段加以核实、检查及评价(事中审计),到竣工验收结算审计(事后审计)。实际上是有关工程项目的系统性审计。

1.工程合同阶段审计

工程合同审计主要对一定金额以上重要合同,通过审查其合法性、完整性及效益性,来保证其符合生产经营需要,同时实现节约并防治损失,而对于限额以下的一般合同,往往只向有关职能部门提出应当审核的要点,并责成其自行审查,必要时则抽查验证。

具体步骤为:首先进行合同有效性、合法性的审计,审查合同订立的主体是否合格,合同订立的程序是否合规,合同是否列入必要的条款,表述是否一致,是否具备程序要件等,保障公司的合法权益;然后,进行合同履行情况和合同变更与解除审计,跟踪审查合同签订后双方履约及变更及解除的情况。

2.工程预算阶段审计

工程预算阶段,应对工程的概预算计划书、工程计划任务书、经领导批准立项的需求单及有关补充材料进行可行性审计,重点审查预算、工期进度、主要材料选择的可行性。同时,公司的工程合同收入通常是在合同上标明的,因此,我们的效益审计应主要以降低成本为中心进行,提出节约成本的可行性建议。

3.工程施工阶段审计

在工程施工阶段,应根据工程部编制的当月工程量完成统计表,按合同要求及月度价款结算书,首先对工程量核定确认,然后审核记录的真实性、合法性。重点审核工程预算执行情况,以及实物工程量与图纸是否相符、施工情况与施工合同是否相符、基建程序是否合规合法,审核主要材料、大型机器设备选购的价款和使用情况等,按时编报工程审计统计报表,定期向公司领导和上级审计部门汇报审计工作情况,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建议。

4.工程竣工结算审计

在竣工结算时,审计人员应参加工程竣工验收和图纸会审,接到竣工结算书后先对结算资料进行审核。其中送审结算时必须提供的资料有:经有关人员签署的竣工验收报告、原审定的概预算计划书、计划变更资料、现场技术经济签证。还应提供仓库领料单,主要实物量完成表,包公不包料工程应提供工程材料管理表。

对资料齐全并已竣工验收通过的工程,首先对工程的建筑面积、土方工程、地基与桩基工程、砌筑工程、混泥土与钢筋土工程、木结构工程、金属结构工程、屋面及防水工程防腐隔热工程、地面工程、装饰工程、门窗工程、油漆涂料裱糊工程、水暖工程、电气照明工程、设备及安装工程、道路工程、园林工程的结算书分别进行审核,这样专业化的审计有助于分别核算成本,分别缩短或延长工期、节约或超支的原因及各项工程的质量等级,并总结经验。

最后,进行工程总体评价。对照工程合同,在进度方面,分析各工期的工程完成情况;在工程造价方面,审核概预算完成情况,是否节约或超支;在质量方面,根据验收委员会与质量监督部门的验收情况评定等级,分析各专业工程的质量;在安全方面,根据施工劳动部门的记录,看有无设备和人身事故。然后针对具体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及改进方案。

二、其他重要专项审计

施工企业的应收账款、固定资产、在建工程、一般账面余额比较大,增减变动额比较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也比较大,根据重要性原则应作为专项审计的工作重点,有利于企业经营者提供决策依据,避免经济损失,并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和可操作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以便企业领导者能够及时做出决策,促使企业减少浪费,降低成本,加速资金周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应收账款专项审计

施工企业应收账款科目一般账面余额较大、回收期较长,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应开展应收账款专项审计,在验证其真实完整的基础上,提出合理建议。

具体步骤为:首先确定应收账款是否存在,是否归被审计的下属公司所有,核对明细帐、总帐及其增减变动情况,核查其记录是否完整、坏账准备的记提是否恰当;第二步,分析各项应收账款的账龄及账面余额,根据重要性原则判断账龄长、金额大的应收账款回收的可能性,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2.固定资产专项审计

由建筑施工企业的行业特点所致,施工企业的固定资产总额大、数量多,同时由于其超负荷的工作量,尤其是路桥工程及其设备,在非居民区施工经常彻夜运转,加速了固定资产的损耗,往往造成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有必要进行专项审计。

其具体步骤为:首先根据实地盘查和相关资料,确定固定资产是否存在,是否归被审计的分公司所有,累计折旧的增减变动记录是否完整、余额是否正确;第二步,重点审查固定资产折旧,审查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预计净产值与实际情况是否一致,计算所存在的具体差额,汇总记录并提出相应的调整建议,。

3.在建工程专项审计

同固定资产一样,施工企业跨会计期间工程较多,在建工程期末余额很大。因此,应进行在建工程专项审计。

具体步骤为:首先确定在建工程的所有权和真实完整性,第二步,分析其长期挂账的原因,审查其账面的价值是否与市场价值相符,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

以上从两个方面阐述了施工企业如何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相信施工企业的内审机构通过这些完善措施,将会使施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有一个质的飞跃,为施工企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崔玉凤.“施工企业如何审计控制工程成本”.冶金财会,2005,(4).

第3篇:工程概预算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应用指引 评价指引 审计指引

由于缺乏强制性的规定,再加上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础普遍薄弱,因此披露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企业非常少,即使披露也是为了遵循相关部门和机构的要求。同时,缺乏统一的内部控制评价标准,直接导致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缺乏有用性和可比性,难以为投资者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2008年《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2010年《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共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目前相关指引和规范已在在境内外同时上市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交易所主板上市的公司实行。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执行要求企业对自身内部控制体系进行有效评价,审计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披露相关报告,同时要求政府监督部门对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全面提高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由应用指引、评价指引和审计指引三部分组成,其中应用指引在整个配套指引中占据主体地位,它是对基于内控五要素建立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指引,基本涵盖了企业资金流、实物流、人力流和信息流等各项业务和事项;评价指引是指董事会或类似机构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全面评价;审计指引是指对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及其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的指引。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关于内部控制应用指引

1、内部环境类指引

内部环境类指引有5项,包括组织结构、发展战略、人力资源、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等。组织机构设置不科学,缺乏科学决策和执行力,权责分配不合理等均可能导致机构重叠、职能交叉、企业运行效率低下等问题,因此企业应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权限,确保决策、执行和监督职能相分离,同时合理设置内部职能机构,避免职能交叉或缺失,确保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运行机制符合企业制度要求和发展需要;对于发展战略,如果企业战略不明确或实施不到位等,可能导致企业盲目发展,脱离企业发展实际轨道,失去发展机遇和动力,对此企业应展开充分调研,在科学预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发展目标,明确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确定企业各个发展阶段的具体目标和实施路径,同时实际中要求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做好年度工作计划、全面预算等工作;关于人力资源,如果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开发机制不健全、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关键岗位人才管理不完善、退出机制不当等均可能导致企业战略目标无法实现,因此,企业应在人力资源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明确岗位职责权限,公开、竞争上岗,并加强岗前培训和在岗培训,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激励约束机制,制定与绩效考核相挂钩的薪酬制度,同时健全退出机制,让企业人力资源保持良性循环;社会责任方面,企业应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对实现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发展做出贡献;企业文化方面,缺乏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可能导致员工丧失对企业的信心和认同感,缺乏竞争力和凝聚力,因此企业应积极培育符合自身发展特色的企业文化,以此来规范员工的行为,打造以主业为核心的企业品牌。

2、控制类指引

控制类指引有9项,包括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等。第一,资金活动,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决定了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企业应严格拟定筹资方案,合理使用筹集的资金、安排资金投放结构,切实做好资金在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环节的综合平衡,防止资金被挪用等,同时加强债务债权管理,实现资金营运的良性循环,防止违约风险的发生;第二,采购业务,建立采购申请制度和科学的供应商评估和准入制度,要求尽量集中采购,选择合理采购方式和物资定价机制,以提高采购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要求加强采购付款管理,明确而付款审核人的责任和权利;第三,资产管理,当前企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存货短缺、固定资产使用效能低下、无形资产缺乏核心技术等,因此企业应利用先进的存货管理技术和方法规范存货管理,在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计划的基础上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期和采购数量,同时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维护、清查、处置等工作,不断提升固定资产使用效能,并充分发挥企业品牌、专利、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效用;第四,销售业务,销售是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再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应在充分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策略促进销售目标的实现,并完善客户服务制度,加强客户服务跟踪,同时完善应收款项管理制度,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严格考核,实行奖惩;第五,研发,企业研发活动通常隐藏着重大风险,研发人员配备不当、研发论证不足、成果转化应用不足等均会造成企业利益的损失,因此企业应加强对研发过程的管理,合理配备专业人员,科学编制研发可行性报告,建立完善的研究成果验收制度,加强对研发成果的应用和保护,促进研发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第六,工程项目,项目决策不当、项目招标暗箱操作、工程造价信息不对称、工程监理不到位、竣工验收不规范等均可能导致企业难以实现项目预期收益或导致项目失败,因此企业应在合理招标的基础上,加强工程造价管理,确保概预算科学合理,加强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监控,并及时编制竣工决算,做好项目后评估工作;第七,担保业务,企业应对担保申请人进行资信调查和风险评估,按照审判要求办理或拒绝担保业务,对于担保的应定期检测被担保人的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确保担保合同有效履行;第八,业务外包,当前企业业务外包仍存在诸多风险,如外包范围和价格的不合理性、外包监控不严等,对此,企业应在综合考虑外包效益和成本的基础上,科学实施外包方案,择优选择外包业务承包商,合理确定外包价格,并加强对外包业务实施的管理,对于外包业务合同无法有效履行的应及时终止合同,并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第九,财务报告,要求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时应重点关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确保企业财会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定期召开会议,利用财会信息全面分析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手段类指引

手段类指引有4项,包括全面预算管理、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关于全面预算,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方面的主要风险包括不编制预算或预算不全、预算目标不合理、预算缺乏刚性、执行不力等,因此企业应进一步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制度,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编制预算,同时加强预算执行管理,严格预算控制和预算考核制度。关于合同管理,企业应做好合同签订的过程管理,做好协商谈判等事前工作,并严格履行合同,对合同的实施进行有效监控;关于内部信息传递,企业应严格制定内部报告流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进行信息共享,拓宽内部报告渠道;关于信息系统,企业应就生产经营管理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等完善自身信息系统,并加强对其维护和管理,完善系统运行的各个子模块系统,建立不同等级的信息授权使用制度。

二、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指引

内部控制评价是内部控制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既是对企业已有控制的总结,又是未来如何进行控制体系改进的重要依据。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对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提出了以下指导性意见:第一,关于评价的内容,企业应围绕“内控五要素”对内部控制进行全面评价,包括对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有效性的评价;第二,关于评价的组织,企业应授权内部审计机构或其他机构作为内部控制的评价机构,同时确保相应机构具有独立进行监督的权利,并要求评价工作组的人员必须具备独立性、业务胜任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等综合能力素质,以确保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三,关于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相关缺陷可以分为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报告缺陷,前者一般可以通过定量方式予以确定,后者则需根据企业自身情况,参照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的认定标准,利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标准予以确定;第四,关于评价报告,过去由于缺乏统一的指导,企业对外披露的内部控制评价报告格式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不具可比性,因此评价指引要求企业董事会应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明确内部控制的评价依据、评价范围,选择合适的内部控制评价程序和方法,根据内部缺陷的认定标准,评价期末存在的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并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出具评价期末内部控制的有效结论;第五,评价报告的披露和报送,企业应以12月31日作为年度评价报告的基准日,于基准日后4个月内报出评价报告,要求评价报告对不涉及企业内部保密信息的内容进行有效披露。

三、关于内部控制审计指引

内部控制审计既有利于促进企业健全内控体系,又能增强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主要强调:第一,审计责任的划分,董事会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负有责任,而注册会计师则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计负有责任;第二,审计范围,注册会计师应为审计工作提供充足依据,既要对财务报告的有效性发表审计意见,又要对非财务报告的重大缺陷给予描述和披露;第三,整合审计,即注册会计师可以单独审计内部控制,或是对内部控制和财务报表进行整合审计,但其不可对目标企业既做咨询又做审计;第四,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应按自上而下的方法实施审计工作,并将企业层面控制和业务层面控制进行有效结合;第五,关于评价控制缺陷,其内容基本与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相一致。

总之,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被视为现代企业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保障财务信息可靠、保护资产安全完整以及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为确保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顺利贯彻实施,我国企业相关人员应对《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进行深入剖析,以应对企业建立健全有效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杨志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制定和实施中的几个问题[J].财务与会计,2010(10).

第4篇:工程概预算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CDIO;路基路面;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101-03

一、引言

CDIO是2001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与瑞典的林克平大学、查尔姆斯技术大学以及皇家技术学院等3所高等院校共同开发的新型的现代工程教育模式和实施体系。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及“运行”(Operate)四个英语单词的缩写,是“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和学习”(简称PBL)的具体概括与抽象描述。CDIO教育理念是以产品全生命周期为载体,建立集成的课程体系,让学生以主动、实践的方式学习工程理论知识,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升工程技能。在本科高校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经过学者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诸多典型的工程教育的案例,有力推动了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然而,在运用CDIO的实践中,高校更聚焦的是宏观层面的人才培养路径、专业建设、课程体系等,对CDIO模式如何适应具体某一门课程尚缺乏系统研究。为此,借鉴CDIO基本原理,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项目为载体、工程技能培养为目标”的培养体系,并以路基路面课程改革为例,阐述在高职院校教学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在微观视角实践CDIO教育理念。

二、路基路面课程目标

根据学院道桥专业培养方案,《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是开设在大学二年级,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与专业相关的课程有:建筑材料、工程力学、工程测量和道路勘测设计,而在此课程之后的后续课程有:公路施工技术、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概预算以及开展毕业设计综合实践,因此,《路基路面工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借鉴国内示范性高职院校道桥专业教学经验,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实际工程,以培养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为教学目的,依据CDIO能力大纲中对学生能力的描述与要求,主要针对学生技术知识和推理能力、个人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运用情境案例分析,具体从基础科学知识、核心工程基础知识、工程推理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中探索知识、系统思维、个人技能和态度、职业技能和道德、团队精神、交流、外部和社会环境、构思与工程系统、设计实施等方面,并结合实际工程问题引出知识点,分析、探讨、归纳项目特征,且尝试解决问题。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建设目标从三方面考虑,首先让学生了解路基路面工程方面的基本概念,熟悉相应结构层的性能、作用和结构特点,明确路基与路面结构层的施工工艺知识。其次是掌握路基工程土的分类及性质、路基修筑方法、压实方法及质量检验评定标准;通过典型路基路面工程设计实践环节,让学生建立路基施工及路面设计的理论体系,根据施工特点明确路基排水设施的构成,边坡防护及加固设施的确定,路面类型的选取,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完成对路基施工方案的编写,完成路面各结构层厚度、材料的确定,为后续课程学习奠定基础。最后通过课程学习,了解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工程素养,体验处理实际工程的过程,开展团队协作。

二、路基路面课程内容

路基路面工程主要有认识、理论、实践和考核四个部分。在理论教学部分主要包括路基工程和路面工程,而路基工程中又涉及排水设施、边坡稳定验算及防护设施、挡土墙设置等内容,路面工程中主要涉及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的计算。由于课程内容庞杂,涉及的知识面广,受课时量不足、教学设施不够完善等因素制约,应完善课程结构体系,在路基部分,以与路基稳定紧密关联的排水、边坡加固及防护、地基处理为教学重点,在路面部分,以现在工程中最常用的沥青路面为重点,侧重路面结构层设计理论与方法。

(一)认识环节

认识环节主要内容形式有讲座和参观。具体的目标要求是对专业的现状、道路发展、关键技术变化、施工工艺进行客观认识,了解社会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与标准,引导学生对未来职业的思考和人生规划,激发对工程的兴趣与学习动力。

在认识环节中,邀请相关专家、学者、一线工程师开展道路工程科学与技术的重要成就和最新发展趋势、工程技术规范等方面的专题讲座,拓展学生视野,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同时参观试验室和施工现场,形成直接经验的积累,激发学习兴趣。

(二)理论环节

在整个教学全过程中体现学生积极思考与解决工程问题的教学理念,理论环节主要内容形式有案例分析、项目任务和讨论。具体目标要求是通过多种授课方式使学生了解课程相关的基本概念、原理;理解路基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加固防护措施;以及与路基路面相关的交通分析、材料参数选取与路面结构设计方法。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主要内容形式有课程设计、调查和展示汇报。具体目标要求是学生直接参与道路的构思、设计和实施。分析采取适宜的材料,确定道路各结构层的厚度。通过对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课程设计,在理解道路设计步骤的基础上,对设计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

在实践过程中工程实践情景和内容的筛选特别重要,经过多次研讨,在路基路面设计实践环节中选取现在工程中最常用的沥青路面作为典型的工程,分别让学生自己负责收集材料、拟定设计方案等,教师可以提供适当指导,以使前修课程所学知识传递到课程设计环节。

(四)考核环节

考核环节主要内容形式有总结和答辩。具体目标要求是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及时交流,反馈工作评价。通过思考所完成工作,总结工作成果及工作方法,从技术描述以及团队工作方式与组织分工等方面总结交流,锻炼学生表达、交流总结能力。

通过一周的实践活动,学生分组完成沥青混凝土路面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道路交通量的调查、路面结构层次的确定、设计方案选取及比较、各成员的任务分工和贡献率、总结等。同时根据课程设计报告制作相应的PPT演示课件,进行口头汇报。而考核环节,利用学生完成任务为载体,对其运用专业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进行考查。

三、路基路面课程教学方法

根据CDIO教育模式要求,《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过程中将CDIO中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理念有机融入于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授课过程中,师生将课堂环境演化为知识交换空间,教师合理组织课程教学内容,凸显课程知识点的重点、难点,灵活采用课堂引导、答疑解惑及研讨等方式共享学习成果。例如就某水泥混凝土路面破坏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以“问题――原因――措施”的基本思路引导学生去思考,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性,为推动学生主动养成一体化的学习习惯创造有利条件。其次,采用案例教学,利用沥青路面和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典型工程案例及多媒体网络资源,力图向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工程图片及动态的施工作业过程,在增加课堂教学信息容量的同时,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工程项目的有机结合。第三,在系统把握和教授课程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不仅要强调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结合专业工程标准、行业规范和一线施工单位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充分发挥学生独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着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工程的思维。

四、路基路面课程考核

合理的课程考核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保证。结合一线施工企业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为了有效的对学生学习投入及获得成绩进行鉴别,根据课程设置目标优化传统考核模式,采用过程管理及结果考核相耦合的方式,从出勤、课堂参与程度(汇报)、平时项目作业和期末考试成绩等进行综合考评。特别是在过程考评阶段通过对实践过程中设计作业完成情况、同一小组中各成员之间互评及平时成绩等维度进行全面评价,突出团队整体的作用。而在课程考试时,参照公路和市政方向建造师考试的要求,引入考试相关科目的重要内容,突出课程工程性和实践性强的特点。实践表明,采用这种考核形式,强化了学生全员参与的意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职业素养、人际团队能力与工程系统能力的培养。

五、结论

路基路面工程课程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理论指导,实行项目驱动法教学。通过2年的时间对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把考核融入教学全过程,架设教与学良性循环路径。通过对学生与施工企业调查访谈表明,将CDIO教学模式应用到路基路面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知识传播与工程能力培养融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

(一)提升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构建了学生开放式的知识体系。项目从到逐步实施,学生依据项目的目标要求查询各种文献资料,使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习的源动力,扭转了被动学习的局面,确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地位。其次在项目多层次目标的驱动下,促使学生务实的将零散的知识点逐级梯度推进,汇总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同时,不仅仅把视野只聚焦于某个知识点,而是逐步向多门课程甚至整个专业扩散,并能融会贯通。

第5篇:工程概预算期末总结范文

关键词:电力行业;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

作者简介:倪良华(1966-),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志超(1960-),男,江苏南京人,南京工程学院电力工程学院院长,副教授。(江苏 南京 210013)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工程学院重点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G201104)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3-0062-02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发展低碳化席卷全球,绿色能源利用蓬勃兴起,智能电网发展方兴未艾,电力行业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发展特高压和智能电网,已成为我国能源战略的重要内容。随着电力行业的快速发展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特高压远距离输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对具有高水平的专业背景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这为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结合电力行业发展与改革的大背景,为培养行业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主动适应行业对专业人才需求变化,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开展输配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从输配电工程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定位好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整合优化现有教学资源,构造完善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打造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及现场实习基地,促进教学科研相互融合,完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与方法;同时根据学生发展特点,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和现场实践,让学生学习掌握新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提升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这是目前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的主要内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与行业发展不相适应。国家电网发展特高压输电和新能源技术,新设备、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不断涌现,现有输配电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没能很好地与时俱进,从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进一步明确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

第二,原有课程知识体系中,理论课程中部分课程存在交叉重复现象,部分理论教材内容未能及时反映行业领域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滞后于现场工程实际,不利于学生学习系统知识和跟踪学科前沿知识,不利于学生从系统角度思考问题,不利于学生未来较快适应现场工作。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单一,现主要以课堂灌输式讲授为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和信息技术资源利用不充分,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教学效果不甚理想,甚至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第四,教学评估体系不完善,难以全过程监控教学过程,考核手段单一,往往以一份考卷或一份报告的形式考查学生对一门课程的掌握情况,不能多元化检验、评价学生的综合水平,更无法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

“十一五”期间,通过承担教学改革立项课题的研究和教改试点,经过多年专业教学改革实践,探索了一条新时代背景下输配电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之路,取得了颇为丰富的教学成果。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与实践归纳总结如下。

1.紧跟电力行业发展,定位好人才培养目标

当前电力系统及自动化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不断涌现,国家电网正朝着大区域、大规模电网方向发展,同时电力行业需要多种层次的专业人才。认清并明确输配电工程本科专业所培养人才的层次,是形成人才培养理念的关键。为此,深入到电力公司、送变电公司、电力设计院、电力监理公司、地铁公司等单位进行广泛调研,虚心听取用人单位对输配电专业人才的需求意见,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第一要务。目前现场方面的人才层次不高,而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要求所培养的人才综合素质较高,专业方面不仅要具备完备的电工理论基础、机械工程知识、电力工程知识、输电线路工程知识,还要求具备实践动手能力强、现场适应能力强、管理能力突出、团队合作意识好等综合素质。

认清形势,紧密跟踪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调整输配电工程专业发展方向,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突出专业建设特色,采取有效可行的人才培养措施,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个性健全、情操高尚、基础扎实、知识面广、面向生产第一线、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跟踪本领域新理论新技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端专业人才,是南京工程学院输配电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建先进实践基地

打造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基地是进行输配电工程专业改革与建设的目标之一。经过多年努力,在增加实验室建设投资的同时,通过与电力公司和送变电公司等单位合作,在原有已建实习基地的基础上,共同建设了“输变电工程实习中心”、输电线路施工实训基地、输变电虚拟仿真实验室、输电线路测量实验室、电缆故障测试实验室、输电线路金具陈列室、杆塔模型室等实践基地。实验基地及实验室配置的设备种类齐全,功能全面,技术先进,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为解决学生毕业现场实习问题,与地方市供电公司大力合作,设立了校企合作培训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践基地的训练和现场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紧扣行业需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组优化课程体系

制定出好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因素。专业改革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教育部对工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电力行业对岗位职责及知识点的具体要求,以及高等院校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突出以理论知识扎实工程应用能力强为培养主线,重组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及实践课等不同层次专业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方面,通过开设“电气工程导论”课程,让学生初步感知电力系统,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开设三大力学课程和电路、电机和电子技术等电类课程,将力学和电工类课程巧妙融合,为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打下了良好基础。专业方向课方面,为突出专业特色,优化相关课程,将“架空线路设计”与“输电杆塔设计”课程合并,将“架空线路施工机具”与“架空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课程合并,增加“电力电缆”课程课时数和电缆故障测试技术相关内容,增加开设“配网技术”课程。专业选修课方面,开设能反映新技术、新设备在专业领域的应用类课程,比如“特高压电网”、“远距离输电技术”、“输电线路概预算”、“GIS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智能输电技术”、“配电网灵活自愈技术”等课程,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课方面,利用优质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参加输电线路施工现场实训,输变电虚拟仿真实验室基地实习,参加一次、二次系统设计和到企业现场进行设备安装调试,并将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大学生科技创新与工程设计、科研项目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4.以“九个结合”为指导,改革教育教学方法

将输配电工程专业的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具体措施归纳为“九个结合”: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校内教师课堂讲授与校外专家专题讲座相结合;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毕业设计与现场工程设计相结合;毕业实习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编写或选用教材与企业培训要求相结合;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与科研课题相结合;仿真实验室虚拟培训与现场具体实践相结合。

以“九个结合”为指导思想的教学模式,常规课堂教学中辅助运用高级多媒体课件教学,将理论知识和现场知识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聘请高水平的专家到学校作专题讲座,与师生共交流,拓宽了专业视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选自实际工程中的项目,做到真题真做,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工程实践,为学生将来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现场实训与在输配电虚拟仿真实验室培训互相结合,学生的工程实践效果明显增强。

5.重视科研进修实践,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为了不断更新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应倡导教师积极参加高校进修读硕读博,积极申报并承担科研项目,并深入到电力企业现场参加工程实践活动。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大部分专业教师达到了“双师型”标准,一部分教师队伍达到了“双师型”加“科研型”标准,多名教师成为相关电力企业的特聘专家和顾问。教师的教学、工程实践和科研能力亦得到了明显提升。教师先后承担省级、校级教研教改及横向纵向项目多项,发表高质量的专业学术论文多篇,指导的本科毕业设计获省级优秀毕业设计个人和团队奖励,学科研究形成了明确的有特色的研究方向,科技服务方面,承担了多个变电站及线路工程二次线设计。

6.突出电力特色,邀请企业专家共同精编适用教材

为了突出输配电工程专业的特色,编写出能反映电力系统自动化新技术、新方法、新标准、新工艺的系列化适用教材,特地邀请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几年来共编写出版各类规划教材8本,其中《输配电线路施工技术》、《输电线路设计基础》等为“十一五”规划教材。

7.改革课程考核手段,多样化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过去仅凭一张试卷或一份报告的课程考核手段无法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和能力,不能客观、多样化地评价学生。为此,应改革课程考核办法,推行期末考试与平时出勤、课堂提问、课后作业、实验报告、小论文相结合的考核制度,以确保更公正、更公平、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水平。

三、总结

以上是主动适应电力行业发展,着力改造传统输配电工程专业,通过一系列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组合、先进实践基地打造、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教师队伍建设、教材建设、考核方法多样化等方面进行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活动。经过改革,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增强,就业率提高,取得的效果令人满意,为培养适应电力行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高级人才作出了贡献,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宏斌,等.面向中国智能输电网的智能控制中心[J].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2009,24(2):2-7.

[2]钟秉林.大学人才培养要研究新问题 应对新挑战[J].中国大学教学,201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