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校科研的特点范文

高校科研的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校科研的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校科研的特点

第1篇:高校科研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小课题研究 特点 实施 意义

由于种种原因,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方法都比较欠缺,为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我们尝试采用“小课题研究”,以促进学生成长。

一、小课题研究特点

小课题就是“小”的课题,小的研究项目。它的研究范围是局部的、微观的,研究内容更加具体、实在、明确。研究难度更小,学生容易驾驭,研究周期比较短,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半年,甚至可以是三四个月。

本文所谈的小课题是学生基于学习过程,以兴趣为引导,以具体问题为任务,从自身的兴趣、观察和能力出发而进行的一种学习方式。

相对于传统的以“挑战杯”或“科技活动月”等为形式的“大课题”、“大项目”而言,小课题具有以下特点。

1.着眼微观

与挑战杯中“大课题”研究每每关注宏观层面或中观层面的取向不同,小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碰到的某一问题、某种现象、某个想法,学生有兴趣了解它、探讨它。如学生宿舍电灯开关都在门口,晚上睡觉关灯不太方便,尤其是冬季。学生希望学校对此进行改进,然而改造线路不太可行,一是工程繁琐,二是费用高。这时有学生提出改造开关,设计成遥控装置,既解决了问题,又避免了线路改造的麻烦,而且使用更方便。课题虽小但来源于学生生活,学生感兴趣。可以说,小课题研究是学生创新意识成长的“孵化器”。

2.关注过程

“大课题”、“大项目”基本是代表学校参加各种竞赛,为学校增光添彩的,故“大课题”、“大项目”的研究聚焦点在结果,结果不理想,过程无论多有意义都会被忽略。小课题研究是校内开展的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应重过程轻结果。小课题研究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从课题的提出、申报到研究、结题等工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既是研究的主角,又是研究的真正实践者。在小课题研究中,校方应该关注的是学生小课题研究的问题来自何方、如何发现、怎样解决等研究过程及学生在小课题研究中自身能力的提升。

3.随时申报

“大课题”都有固定的申报时间,一般一年只能申报一次。小课题申报不受时间限制,只要学生遇到感兴趣、想探究的问题,愿意将其作为研究对象,便可随时向学校申请立项,专业教研室对该课题进行开题论证,并在相关部门进行立项备案,小课题就成功立项。不可否认随时申报给小课题的管理造成一些麻烦,但随时申报方便了学生,顺应了学生的兴趣使然,也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特点。高职学生学习凭兴趣和心情,缺乏持续性,一年一报易影响学习的热情,冷却下来后复燃难度较大;随时申报能较好地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趁热打铁,易于引导学生将问题探究下去。

4.成果多元

“大课题”、“大项目”的成果都是规范的研究报告,这对于高职学生来说,难度极大。针对高职学生的能力和小课题研究问题的多元性,小课题的成果除了研究报告外,还可以是学习随笔、案例分析、课件、调查报告、活动录像、虚拟产品、实物产品等。

二、小课题研究的实施

1.引领制度

包括兴趣引领、骨干引领和教师引领。其中,兴趣引领是以解决学习中感兴趣的问题为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学会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骨干引领是指在专业、班级中培养骨干,通过发挥学生骨干的作用,以点带面在学生中形成小课题研究的氛围;教师引领是聘请教师(尤其是实践指导教师)对课题研究的切入点进行引导,避免发现了问题,却不知从何入手的茫然状况。在三个引领中,兴趣引领是关键,没有兴趣,课题无法提出;骨干引领是抓手,没有氛围,活动无法持续;教师引领是重点,没有切入点,研究无法开展。

2.指导服务

虽然课题来自兴趣,但高职学生研究能力有限,及时的指导服务非常重要。一是在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给予知识和技术指导,通过讲座、培训等向学生传授如发现问题、反思问题、“问题库”建设等知识;二是在学生小课题协作小组中,开展团队互助服务,通过交流探讨,采集集体智慧,解决学生困惑。

3.激励制度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小课题研究的激励包括展示性激励和评价性激励制度。展示性激励,即通过推广优秀小课题研究成果,让学生体验到研究的乐趣和收获,同时也能在学生中起到示范作用。评价性激励制度,则渗透于学生的各种评优领域,将小课题研究纳入学生综合考核。

4.监督制度

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小课题研究,学校应坚持“宽立项、强过程、重成长”的理念。为避免小课题研究流于形式,过程监督模式的建立及运用是关键。在鼓励学生立项的同时,强化研究过程的监督和研究成果的考核,以确保小课题的效果。

三、小课题研究的意义

1.调动学习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是从事创造性学习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这种心理能动状态包括认识的活跃程度、情感的兴奋水平和努力的强度等。学习积极性是影响知识、技能掌握和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高职学生中学时大部分学习成绩较差,学习积极性较低。小课题研究中课题来自学生学习与实践中的问题,且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能较好地激励、唤醒、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较好地增强教学效果。通过小课题研究,学生能找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就。在小课题研究中,学生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悟性的学习主体。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动机是影响学习者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在学习中,学习者一旦确立了目标,动机会帮助学习者克服各种困难,使学习者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小课题研究使学生不再被动听讲,学生必须自己动手搜集资料整理信息,遇到难题自己寻求帮助。此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由被动参与变成自主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在小课题研究中不断提高自主学习效率。

3.培养学生团队意识(精神)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知识的纵向延伸,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我们正处于一个合作的时代,人不可能成为百科全书,每个人都要借助他人的帮助才能完成自己的任务,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和挑战,也充满了合作。小课题研究的项目对于高职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基本要组成一个团队,致力于共同的目标。在研究过程中,他们要学会分工、协调、合作、宽容,服从,培养团队意识。

4.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革

以学生为主体,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把更多时间和机会交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交际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教师在这当中只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示范者。小课题研究以学生为中心,以兴趣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并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体现了现代教学“以人为本”的理念。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戴士宏.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改革[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高校科研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问题;对策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可以说直接影响着科研水平的提高。为此,必须全面分析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现有的问题,并正视问题的存在,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和完善,从而促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健康发展。可以说,搞好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对于高校科研管理水平跨越式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高校科研管理的特点

高校科研管理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及工程技术交叉渗透所形成的综合性学科,它主要是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和处理“人―事―物”系统运动的规律。总体来说,高校科研管理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系统性。高校科研管理的对象是“人―事―物”系统,要求全面考虑、研究和处理人、事、物相关的问题。二是容量性。高校科研管理是工程技术和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理论和方法的融合交错,是科研管理定量化、科学化的综合。三是人本性。高校科研管理所研究和处理的问题都是有人参与的,主体是科研管理人员的参与,客体是教学科研人员的参与。四是优化控制性。解决科研管理问题的方案常常不止一个,需要按照优化的观点和方法对方案进行优选。

为此,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应当依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全面进行管理,从而充分发挥指导作用。然而,当前高校科研管理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令人实在担忧,严重制约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持续稳定发展。因此,高校科研如何通过有效的科学管理机制实现其发展目标,就显得极为迫切。必须尽快找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构建一整套科学合理、多层次、多样化的科研管理体制,有效解决现有的问题。

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当前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高校科研管理在观念、体制、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这里就从这几方面加以论述和分析。

(一)观念和意识上存在的问题

1、管理观念相对陈旧,缺乏创新意识。到目前为止,高校科研管理观念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观念,缺少主动服务的意识。同时科研管理创新意识也不强。部分管理人员也不能很好地转变职能来为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提供指导和协助服务。因此,更新管理观念是首要问题。

2、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多数高校对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极少考虑到科研管理工作的指导功能。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将管理功能与学校的整体发展定位相结合,对科研合作与科技成果的转化重视不够。

3、市场意识不足,政策和机制的应用研究相对缺乏。当前,高校对科研成果是否具有产业化前景、如何使成果转化为市场效益,都缺乏很好的政策和机制给予研究和指导。很多科研项目在立项审批时,纯粹为了科研而科研,在项目的技术水平方面考虑较多,而进行市场分析较少,并没有重视科研成果的转化问题,导致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二)管理体制和具体管理上存在的问题

1、科研管理政策不配套、机制不完善。科研管理政策的不配套与机制的不尽合理使高校人才密集、学科齐全的优势得不到充分有效地发挥。长期以来,不少高校科研管理机构基本上是上传下达的行政性管理机构,大大忽视了科研管理自身所具有的创造性。高校虽拥有一支综合了多学科、多专业组成的科研队伍,但迄今高校科研小型化、个体化、分散化等现象仍相当严重,严重阻碍了高校科研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2、科研投入相对不足,科研经费监督机制缺乏。虽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教育的支持力度,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高校科技研发经费还是相对较低,高校研发经费远低于日本、美国、英国的水平。在科研资金的筹集方式上,我国高校科研管理经费主要依赖于拨款,规模不大,给高校筹集科研资金造成一定的挑战。对科研经费的前、中、后期的监督管理也不到位,致使科研经费虚报、挪用、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同时,科研经费使用上不计损失和浪费,以及支出不合理、人员经费支出比重过大等现象时有发生,致使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低下。

3、科研管理手段落后。目前,高校科研管理手段较为落后。虽然在科研管理过程中也引入了计算机管理,基本也建立了网络数据库,但科研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要通过输入大量的数据在计算机上建立数据库,才能实现简单的检索功能。另外,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网络化信息平台建设没有标准化,造成统计数据不一、重复统计等诸多问题。这不仅使科研管理人员工作愈加繁重,而且造成了很多弊端,大大影响了科研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4、科研成果转化体制缺乏,科研成果绩效评价制度不完善。在知识经济时代,将社会所创造的知识转化为可供运用的技术,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力量,是进行知识创造、科学研究的最主要目的。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科研管理在这一点上还比较落后,缺乏相关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缺乏相关的政策指导。基本上,我国高校的科研绩效评价机制是从科研项目、经费数量、数、成果收录数等方面进行考评。科研绩效指标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纵向项目轻横向项目等问题,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高校过于行政化,致使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发生方向性的变化,造成诸多的负面影响。

5、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科研管理队伍缺乏稳定性。目前,我国各高校从事科研管理的工作人员,专业化程度较低,来源较复杂,导致科研管理整体水平不高。为此,急需提高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并进行相应的培训教育,提高其道德素质和业务水准。另外,高校也缺乏一支稳定性强的技术支撑队伍。可以说,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高校相对僵化的用人机制,使大批优秀科技人才出国、跳槽等,这种显性和隐性的人才流失严重削弱了高校科研实力。

总体来讲,高校科研管理现有的问题,严重阻碍了高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使得大量的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要尽快寻找出提高科研管理水平的策略,以促进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可持续发展。

三、提高高校科研管理水平的对策

(一)创新科研管理的观念

由于科研管理有很多自己的特点,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特别要避免常规的思维套路,要摒弃陈旧落后的管理思想,要有与时俱进的先进观念,要能够做到既了解本校科研工作的目标与现状,又了解全国乃至世界科技发展的形势及国家的科技方针与政策,在管理工作中具备前瞻性的思想和观念。另外,要增强创新意识,不断思考完善科研管理工作,使高校科研管理能很好地面对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同时,要积极转变职能,强化间接管理和协调服务职能,积极与市场对接,加强校企协合作,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二)加大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

针对目前高校科研经费来源较单一、经费不足的现状,需要不断完善支持方式。一般情况下,高校都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有关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条例和管理办法。随着国力的增加,政府要大力加强对高校的科研经费投入,以充分发挥高校在科研中的作用,使高校真正成为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在科研经费使用上要杜绝一切不合理现象的发生,最终提高高校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三)建立健全科研管理体制

要顺应时展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依据高校自身的特点,健全高校科研管理组织结构,促进科研管理组织体制创新,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结合。其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实现科研研究的创新,加强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服务,提高现有科研资源的利用率,实现有效的资源整合和信息互通,并提倡资源共享,从而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和投入。此外,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提高管理和运行机制的效能,完善激励制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加强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

针对现状,要求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可以说,高校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和标准化是十分必要的。信息化和标准化管理,可以及时掌握科学研究的国内外最新信息和动态。而且对促进科研管理决策科学化,实现科研管理创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等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构建科研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改善科研管理的信息的处理过程,加大信息化管理手段,加强信息化、标准化建设,从而构建一个现代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其次,建立服务完善的科研网络平台。通过网络化的手段,服务于各种科研活动和科研辅助活动,建立一个向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从而在各类用户之间搭建起一个网络化的沟通、协作与管理的网络平台。此外,可以开发能够进行信息收集、传递、存储、加工、维护等工作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各类信息的整合和有效配置,使高校科研的日常管理实现自动化。

(五)建立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

针对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没有考虑不同层次、不同定位的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导致出现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和不良风气和短期行为等现状,高校科研管理应引进多元化的科研评价体系,以引导科研人员追求科研创新和科研质量。可以采用绩效评价、质量评价、专家评价等。第一,绩效评价,评价项目目标的实现程度、完成效果与影响、资金投入的效益、经费使用管理的有效性。第二,质量评价,主要强调创新和绩效,定期进行评价,主要评价科研成果数量等。第三,专家评价,主要是进行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等。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有效保障评价制度的导向作用。

(六)提高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打造稳定的科研队伍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树立主动服务意识。通过创新和交流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也可以通过开设相关的专业性培训等方式,来提高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此外,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建设高素质的、稳定性强的科研管理队伍的重要性。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在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科研管理部门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学校科研团队的组建牵线搭桥,做好各方面的有效集成和整合,根据科研相关内容和高校科研发展需要,科学地组建并创新地管理科研队伍,从而打造不同的学术队伍,构建出相关的科研平台。

四、结束语

高校科研工作,现如今已成为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对于高校发展,既具引导之功,又具推进之能。因此,对于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要根据自身特点,构建一个科学有效运行的科研管理机制,不断加强科研管理工作,进一步促进高校科研持续稳定发展,从而为高效服务地方经济、服务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赵春玲.高校科研管理的现存问题与解决策略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09(5).

2、蒋银铃.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J].河南科技,2003(8).

3、汪季石.高校科研管理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4).

第3篇:高校科研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管理方法;激励机制

科研团队是高等学校,特别是研究型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替代个体研究,以科研团队为平台进行科学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研究的集体性、开放性给科研管理带来了挑战,以往的研究小组的组织形式难于适应新的变化和挑战。同时,由于受到国际科研竞争的压力,有效的激励机制是科研成果产出、提升高校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一、高校科研团队的特点

高校科研团队是以科学技术开发研究为内容,由技能互补且具有共同科研目标的受过高等教育的科研人员组成。高校科研团队与其他工作群体相比,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高校科研团队一般是为了从事国家级、省部级或学校自身的基础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研究、工程化研究等科研活动而组建的,而从事的科研活动具有创造性、风险性和长期性。

科研活动以揭示自然界或是人类社会的客观规律,发展应用途径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主要任务,具有极高的创造性。而科研活动的创造性需要从事科研活动的科研工作人员具有较高的知识储备、学术水平,也具有活跃的思维能力、高度抽象能力和敏锐的洞察力、好奇心。因此,培养科研工作人员获取、归纳知识的能力,保持和激发科研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探索力是保证科研活动成果开展的前提。

科研活动是对规律的探索,而探索的过程具有极高的不确定性,且受到科研工作人员本身知识储备和研究经验的制约,因此科研活动的过程具有极高的风险性。科研活动的风险性就意味着对科研人员的评价不能仅仅建立在任务的完成度上,而忽略了科研活动过程中科研工作人员所付出的努力。

科研活动对客观规律的探索性和探索过程的风险性决定了科研活动具有长期性。并且科研活动的成果的积累往往与投入时间呈指数关系,即科研活动开展的初期是知识积累和尝试的过程,随着活动的推进,成果才能逐渐取得。许多获得重大科研成就的人员和团队都有很长的很久周期。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也要求科研工作人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超强的毅力。因此,科研活动的长期性要求对科研团队的评价不能仅从局部时间点上去着眼,且应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从而给科研人员创造自由的学术环境。

第二、高校科研团队的成员大体上由本校或不同高校相关学科的教师和科研人员组成,由优秀的中青年担任科研带头人,由青年科研工作者担任研究骨干负责具体科研活动的执行。而青年科研工作者往往面临着谋生、自身发展的要求等多方面的压力。

青年科研工作人员往往踏入社会不久,如何谋生以保障自身或家庭的衣食住行是其需要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所以能够为中青年科研工作人员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是科研活动开展的基本前提。

青年科研工作人员往往处于其个人科研事业的初期,在完成科研任务的同时依然存在增强知识储备、提高科研素养、扩大科研交流范围的需求。因此,在制定科研评价体系、推进科研活动的同时,也应注重对青年科研工作者的培养和激励,使其维持对科研的热情。

第三、高校研究团队一般强调多学科的交叉、原创性和成果的转化应用,团队的每个科研人员都具有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需要各个成员间快速的交流与反馈,因此高效研究团队的组成结构往往为扁平式,需要体现人员的平等性且便于不同领域科研人员的沟通与交流。

二、现有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科研团队在任务性质、人员组成、组织结构等三个方面具有以上的特征,只有针对以上特征建立健全管理、考核制度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团队的科研潜力,完成科研任务。然而,现有的高校科研团队管理中往往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1)团队分工不明确。有些科研团队建立后,管理责任不明确,团队负责人或是成员纠缠于一些日常管理实务,是的科研工作不能顺利开展。有些团队负责人缺乏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经验,使得团队人员配置不合理,缺乏相互协作,导致团队绩效不佳。

2)学科交叉不畅通。科研团队中的人员往往来自于不同学科、学院、高校。然而,F有制度往往没有建立一个畅通的跨单位合作平台,使得各项资源在使用时存在困难,阻碍了团队成员的交流合作。

3)考核方案不科学。现存普遍的对科研团队的考核制度还主要是整体考核,以团队带头人为核心,忽略了对承担不同职责人员的分类考核,忽略了对团队人员合作的考核,不利于激发所有团队成员的积极性,不利于促进团队成员间的合作。

4)激励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科学的激励与评价机制,现有的机制还是以个人为导向,科研绩效考评与职称级别评定挂钩,把竞争引入到了团队激励中去,极大的打击了部分团队人员的积极性,往往导致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相冲突,影响了团队建设与发展。

三、高校科研团队的管理方法与激励机制

基于上述对高校科研团队特点与现有管理方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笔者根据自身体验,从团队分工、平台建设、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几个方面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团队分工

从学校层面,应简化科研事物办理流程,并为科研团队指定财务等专业指导人员,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投入,将科研团队的负责人及团队成员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才能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推进。

加强团队负责人的培养,使其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尊重团队成员,学会合理授权及分配任务,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并与成员一起完成项目规划,明确内容、要求和预期结果,制定阶段性检查工作。

2.平台建设

打破学科、学院、学校间软硬件资源使用的壁垒。现有资源往往存在重复购置、某单位长期闲置而需要的单位无法使用的情况,亟待发展远程资源使用技术,建立规范的资源共享制度。

建立人才信息库,构建内外信息交流平台。定期组织不同学科间的学术交流,为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科研人员提供一个相互了解、学科碰撞的机会。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将国际交流从现有的简单的邀请外籍专家做报告发展成包含在校授课、学生交换、科研合作等方式。特别需要注重团队青年研究人员的输出和培养,以快速提升团队的科研实力

3.考核制度

从以论文、项目为导向的考核目标转变成兼顾成果转化、社会服务和经济效益的考核目标,针对不同性质的科研团队建立有针对性的考核指标,消除一刀切试的考核方法,实现综合考评。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考核指标,对从事战略性科学研究的科研团队及其科研人员适当延长考核年限,给予宽松的发展氛围,全面评估。

高校对科研团队的考核应该兼顾整体与个人的评价,建立公平公正的科学评价,消除团队中的带头人为主的考核政策,明确团队中个人的贡献,对促进个人科研工作的热情起到积极作用。

4.激励机制

科研团队的科研进展与每个科研个体息息相关,因此建立以人为中心的多元化激励机制尤为重要。

经济收入的分配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避免简单分类或者一刀切的分配方式。对于具有特殊贡献的工作,应当建立经济奖励制度,对于严重违反团队基本原则的建立经济惩罚方案。

配合物质激励,注重精神激励。培养团队负责人与团队成员间的良好关系,并通过表演、鼓励等方式提升团队成员在科研项目工作中的成就感,保持并提高每个科研个体的研究热情。

对青年成员,着重成长激励。关注青年成员的个体成长,提供个体发展机会,综合考虑成长发展需求在成果方面给予适当的优先安排与考虑。

四、结束语

本文以科研团队这一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主体,首先分析了研究高校研究团队在研究任务、人员构成和组织结构方面的重要特点。针对这些特点,分析了现有高校研究团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笔者的经验提出了高校研究团队管理与激励的几点建立。期望通过文本的讨论,为高校研究团队的管理方案和激励机制制定人员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江翠翠. 基于科研F队特征的高效科研激励模式探讨[J]. 科教文汇,2010(1): 1-2.

[2]夏代云,何泌章,李炳昌. 高校创新性基础科学研究团队特征研究 -- -- 以卢瑟福-盖格-马斯顿团队为例 [J]. 科技管理研究, 2011,31(6): 144-149.

第4篇:高校科研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柔性管理;高校;科研管理

柔性管理是传统刚性管理理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管理手段不依赖于严明的纪律及制度来约束管理着的行为,主要根据情况变化而采用非强制性、以人为中心的方式实现对事件的管理,使受管理者从内心产生一种意识,自觉遵守规定,从而达到管理的目的,弥补了传统管理模式的不足,更适应当前时展的需要。目前在高校提倡的柔性科研管理理念是依据当前大学的基本情况而实施的人格化管理,能有效沟通,从内心激发科研教师的潜力,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对科研项目的综合管理。当代大学是集教育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社会组织,其自身科研属性及办学理念体现了柔性化特征。近年来,高校科研管理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柔性管理模式大受广大人士接受。因此,科研管理应适应其特点,结合高校普遍规律实施柔性化管理,以满足科研项目研发质量,探讨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柔性管理策略对解决当前形势下存在的主要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科研管理主要存在问题分析

(一)科研管理过于依靠制度、规范管理丧失了灵活性。传统高校科研管理强调权利结构重要性,科研人员必须依靠学校定向目标及规章制度约束自身行为,其管理精度、稳定性及纪律性均优于其他管理模式,但是否能适应当前高校科研管理需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如高校过多的干预教师从事科研的过程,以制度、规章及指标对教师科研过程进行约束与干扰,难免会造成教师的逆反情绪,不利于科研项目的进程。同时,科研工作过程中存在很多的未知领域,如一味追逐指标达成情况,难免造成思维僵化不利于创新。

(二)科研人员自身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其需求不同。高校教师自身的差异如年龄、性别、性格及学识等均会导致其在需求上存在较大差异,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对从事科研工作的教师在物质及精神需求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教师较强的独立性及自主性未能充分在日常办公中体现。如教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及价值追求决定了传统科研管理不能适应其自身特点。

(三)教师发展通道使得其逐渐丧失从事科研的激情。当前,我国高校科研管理制度规范化、定量化已成当前主要趋势。职称评审、业绩及科研考核决定着教师未来命运及发展,对教师自主创新能力认识度不够,管理制度中很少考虑到把教师个性及发展意愿作为基本出发点贯穿于整个科研管理工作中,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消极情绪,将教育事业仅作为生存的手段,缺乏积极的意愿为教育及科研工作而奋斗,继而无法体会教育工作对其带来的快乐,使得其创造性不能得到有效体现。基于上述情况,难免会对科研工作产生怠慢,教师疏于研发也会导致科研管理缺乏实际意义,目标无法达成或质量差也会影响科研成果的转化。

二、柔性管理在科研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一)积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基于教师性格及其它方面特点决定对其采用的管理方式应与其心理及行为规范为前提,采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在日常管理中树立人性化的工作方式及管理思维,在教师内心形成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实现将价值观及学校目标与意识贯穿于管理者与教师的日常活动中,使其自觉遵守各类制度并严格按照其规章工作。首先,应从管理人员入手,逐步强化管理意识,增强管理者创新意识、竞争意识,使得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另从教师层面讲,科研人员在日常管理中应多与科研工作者进行沟通,明确教师意愿及不同教师个别的心理需求,以实现人性化管理目的。

(二)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及将科研工作落实到个人。从事科研管理工作应有效采取激励与个性化指导的措施,促使科研人员自愿从事科技工作,以便最大限度发挥教师潜力及创新力。首先,应逐步完善高校民主化管理的各项激励制度,积极发扬学术自由的理念,建立学校专家委员会对科研项目进行咨询、评价及决策,保证广大教师在从事科研决策工作的知情权及参与权,确立公正、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应加大业绩、能力在人才评价中比分的权重,已到达全面评价师资综合素质的要求,以满足师资之间相互竞争,相互激励的氛围,促使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提高。其次,学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年度科研目标计划并实施方案,逐步落实到每一位教务人员,并为其配置保证科研项目完成所具备的硬件资源等,确保科研工作有效落实。再者,学校应加强二级学院建设,实施科研工作责任制,将学院科研工作作为重点考核工作来进行,把、科研项目立项、科研课题研究作为高职教师岗位晋级的参考依据,切实提高广大教师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全员营造科研的良好氛围。

(三)逐步形成自主化管理模式。据调查分析,教师最强烈的愿望在于将自身所学充分发挥和得到社会认可,并能得到相应晋升、荣誉及权利。如采用自主化的管理模式,教师强烈的自尊心会促使其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困难完成科研工作。高校应鼓舞教师自主选择不同发展途径,使其在工作中能够实现精神及物质的满足,能够找寻到自身所期望的荣耀。实现自我管理是科研自主管理实现的重要条件,其核心在于建立以任务为导向的约束机制,以实现个人目标与学校目标的统一,可达到自我价值体现与学校科研目标完成的双重意愿。

结语

综上所述,柔性管理是目前高校科研管理的主要模式,而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目前柔性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强化激励则是其主要的方式。如目前教师在实际工作中丧失了积极性的问题,采用柔性管理方案可有效解决。综上对当前高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在科研管理中应将以人为本作为管理的基本理念,逐步实现高校科研管理传统管理模式与柔性管理应相辅相成,有效结合,从而实现高效管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源,潘伟彬,侯恩光.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思考[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

[2]张珍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3,24.

[3]何万一.优化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策略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3,07.

第5篇:高校科研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办高校;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8-0281-02

一、前言

我国教学体系中民办高校是一种特殊的办学模式,这种办学模式在西方国家被成功实践,在我国也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但是我国现有的民办高校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较小,因此在进行相关教学实验室建设时就需要有明确的计划,尤其是对于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工作应该形成一个长远的规划,从而才能够逐步付诸实践和完善,最终实现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

二、现阶段我国民办高校实验室教学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在我国的普及速度,目前已经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当然这些机会中有些来自于政府高校,也有一些来源于民办高校,我国在教学资源配置上也充分考虑到民办高校的发展问题,因此也为民办高校提供了很多优惠政策和发展机遇来扶植其发展和壮大。民办高校的存在能够缓解高校教育的资源不足问题,但是这样迅速发展的速度带给高等院校的是同样的师资匮乏难题,为了满足教学需求,民办高校会通过自由的资金支配权从社会聘请教师,有些是公立学校的教师兼职,这样的特殊性就会使得民办高校的师资组成不稳定,且教师投入精力不足,影响了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民办高校还有一个与公立高校十分不同的特点就是生源质量,由于公立高校在国内的知名度和实力更强,好生源都聚集进入到公立高校,那么民办高校可选的生源寥寥无几。因此民办高校的各方面实力都远远不及公立高校,那么只有寻求教学模式上的突破和创新寻找自我的特点。因此民办高校可以考虑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提倡实用性和实践性教学活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的改革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得民办高校所培养的学生在实践性上优于公立高校。

在我国提倡的高等教育改革内容中强调了综合能力的培养内容,为此民办高校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尽快促成素质教育工作改革深化,在实践环节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脑思考习惯,这样就能够弥补由于生源质量低带来的教学成果差的不足。从这个角度对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一定特色。从而也能够为民办高校培养出一批具有实践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队伍。

以上背景都迫切要求民办高校能够尽快形成具有自我特点的实验室,通过实验室的建设,完善相关管理工作的人员配置和体制,将实验室运营工作也纳入到规划当中,促进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的稳步发展。

三、民办高校实验室建设工作的重要作用

1.民办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决定了科研能力的发展。先进的实验室是一所学校开展科学教研活动的重要场所,高校的实验室是一个学校综合实力的体现,学校的科研成果绝大多数也都是在实验室中产生的。纵观国际上著名的民办高校,如哈佛、斯坦福等都是由于科研能力卓越而吸引了大量的学者,这些学者不仅仅给学校带来了科研的实力,同时也给学校带来了宝贵的师资力量,他们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技术,那么他们培养的学生也能够掌握前沿科学而具备更强的能力。这些高校都建成了先进的实验室,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科研场所,也使得学校的科研成果产出量飞速提升,学校实力不断增强,为学校带来更加长远的企业合作和社会影响力,当然也会使得学校的资金更加充裕,优质生源也会源源不断,这些民办高校就能够以此为基础不断发展壮大。因此我国的民办高校也可以积极效仿国际名校的办学思路,开展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活动,建设成先进的实验室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科研设备,提高学校的科研成果产出。

2.先进的实验室能够成为学生实践教学环节的基地。学生的素质教育工作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内容,加强学生实践活动在教学中所占的份额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无论是公立高校还是民办高校都在这个环节上加大了改革力度。针对这一改革最为有效的就是建立起学校的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的场所,并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手脑并用,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在这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科研的方法,对于遇到的困难,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案,不断探索,在寻找出路的同时,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学习科研思路和方法,遇到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可以开发出学生的潜力和创新意识,并且从意识上能够更加顽强,综合塑造一个身心健康、能力卓越的优秀毕业生。

第6篇:高校科研的特点范文

科技管理是对科技活动全过程的管理,包括科技立项、科研人员投入、经费投入、项目执行过程的监管、成果鉴定、成果奖励、学术交流、成果转化、信息反馈,是一个循环的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的任务是科学合理的组织科研工作。建立严格的工作制度和良好的工作秩序。做好科研课题的申报及质量管理工作,并使其列入科研管理体系当中,确保课题更好的、高质量的完成。及时为科研、生产提供先进合理的技术条件,做好科研统计工作,把握学科建设方向,指导科研梯队建设指导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培养潜在的科研主体,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灵活而又复杂,各个学校办学性质又决定了科研管理工作的多样性。

2、高校科研统计的内容、任务和特点

高等学校的科研统计内容包括科学研究人力资源情况、经费情况、科技活动机构情况、项目情况、技术交流情况、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情况、科技成果情况、出版科学著作情况、科技成果奖励情况、科技期刊,这十个内容可以概括为三大指标体系:即科技投入情况、科技活动情况和科技产出情况。科研统计的任务是用科学的方法对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的内容进行系统地调查研究,获取各项数据和具体的信息,然后对数据信息进行科学化的细分及汇总。其基本任务是系统地积累数据,开展统计分析,揭示高校科技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为学校制定、检验、调整方针政策、规划、计划提供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它不但涉及到各研究机构及课题组具体的信息,还与学校财务部门、人事部门管理部门密切关联。高校科研统计有以下几个特点:统计总体的无限性、统计分组的客观性、统计对象的随机性、统计内容的隐匿性等特点。研统计具有统计总体的无限性、分组的统计总体的无限性:科研活动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基础,只要学校在发展,科研活动就无时不在,因此说科研统计具有无限性。

统计分组的模糊性:在科研统计中,要对对象总体按某些特征进行分组往往是极其困难的。例如研究与发展活动和科技服务;研究与发展活动和科技教育与培训;还有科技项目的活动类型中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R&D成果应用、科技服务等的分类上, 都不存在明确可分的界限。这种分组边界的模糊性给统计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统计对象的随机性:科学研究是一项探索性很强的活动,有时是按照预期目标发展的, 而更多的情况是难以预料的。有时在预定的方向上未能取得成果,而在另一方面却有了新的发现或取得重大突破,这样,在衡量和判断项目计划完成的优劣时,就不能单纯以该项目的合同书或计划任务书中的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来衡量,而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

统计内容的隐匿性:隐匿性是对科技活动的产出而言,

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表现为知识形态,如新概念、新理论等。有的是技术型成果,无论表现为何种形式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3、科研统计与科研管理的联系

高等学校的科技统计的十个内容涉及了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而科研管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影响到科研统计工作。健全、高效的科研管理体系是科研统计的有力保障。

3.1高校科技统计工作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础

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科学决策,而科学的决策离不开准确的科研统计数据。高校的科技统计数据是学校各级领导制定正确的学校发展目标、学校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对学校各项科技统计数据和详细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有利于对学校现有的科技发展状况做出准确深入的了解,制订出合理的科技发展政策。通过对高校科技统计信息的分析,学校行政管理部门也可以较为全面的掌握高校科技工作的发展状况,调整管理手段和方法,优化科技资源的配置,对高校科技工作做出科学化的指导。

3.2 高效的科研统计促进科研管理

科研统计的目的在于应用。通过对科技统计的数据的分析,不仅可以客观、公正评价前一阶段科技规划实施的效果,而且对今后科技规划的调整和执行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减少盲目性,加强针对性。重视对科技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可以促使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使之更加合理化和科学化。

3.3 健全科研管理水平是做好科研统计工作的有力保障

第7篇:高校科研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德尔菲法 高等院校 科研绩效评价 指标体系

0 引言

绩效评价体系是以实际的业绩效果为考核评价依据的价值衡量体系,可广泛地应用于现代社会行政、教育、经济等领域,从而对被评价对象做出合理、量化的评定。①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科研实力的不断提升,科研绩效评价也逐步被引入到高校中来。

我国高校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起步于20 世纪70 年代,大致经过了行政评价、同行评价、指标量化评价和国际科研计量评价四个阶段。②该体系评价结果不但是衡量高校科研水平、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评聘和福利津贴的主要标准。虽然该体系对教师在学术上的科学发展能起到促进和激励作用,但是正是由于诸多利益的驱动,近年来高校内部对科研绩效评价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的质疑声也愈来愈强烈,评价指标多而杂、评价标准不科学以及人为主观因素干扰等诸多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高校作为科技创新重要力量的发挥。

鉴于此,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一种基于德尔菲法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通过科学合理可靠的多层次数据分析,既避免了评价指标多而杂、评价标准不科学,又规避了诸如人情风、官本位、打压异己以及 “马太效应”等人为主观干扰因素,从而构建一套科学公正合理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方法。

1 基于德尔菲法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

1.1 德尔菲法的涵义

德尔菲法是在20世纪40年代由O·赫尔姆和N·达尔克首创,经过T·J·戈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的。该方法属于专家集体评价法,即专家以匿名的方式对调查者所提的问题发表意见,通过多轮次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经过反复的征询、汇总、修改,使专家小组的预测意见趋于集中,最终获得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从而做出科学、公正、合理的结论,是一种利用集体智慧来确定各因素在评判问题或决策问题中的重要程度系数的有效方法之一。该方法具有较高的代表性和可靠性,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过程中。③

1.2 应用德尔菲法的方法和过程

(1)组成专家小组。专家的挑选是应用德尔菲法的前提,针对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在应用德尔菲法前,需要按照所需要进行科研绩效评价的学科知识范围来确定专家。既要考虑到专家的学术科研能力,又要兼顾其本人的基本道德水平。考虑到具体实施的复杂程度,人数一般以不超过20人为宜。

(2)筛选评价指标、编制咨询问卷。问卷的设计是体现组织者能力的重要因素,选择哪些评价指标,如何根据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确定评价指标的层次结构,都是决定应用德尔菲法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3)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根据德尔菲法的指标确立原则,结合高校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本文给出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本指标体系由科研项目及经费、发表学术论文及著作、成果(专利) 获奖情况以及参加学术活动情况4个一级指标构成。其中科研项目及经费包括纵向计划项目和横向合作项目两个二级指标;发表学术论文及著作包括论文质量和论文及著作数量两个二级指标;成果(专利) 获奖情况包括获奖成果和专利两个二级指标;参加学术活动情况包括学术会议大会报告、专业学会委员、专业学术期刊评委和导师任职情况4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下又设若干条三级指标。

(4)确定关键性指标及其权重值。在确立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各级层次后,科研管理人员还需要根据高校科研实际情况,确定关键性指标及其权重值。根据表1,我们给出了4个一级指标的权重值:科研项目及经费0.3,发表学术论文及著作0.3,成果(专利) 获奖情况0.2,参加学术活动情况0.2。

(5)具体实施德尔菲法:发放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调查表给专家小组成员,收集所有专家对于每一个指标的评分值,然后进行汇总;②向专家小组成员第二次发放调查表(列有第一次调查其他人的意见),要求其根据其他人的观点第二次对每一个指标的分值进行评估,第二次收集后再次进行汇总;向专家小组成员第三次发放调查表(列有前两次调查汇总后其他人的意见),要求其第三次对每一个指标的分值进行评估后第三次收集汇总;组织者根据第三次收集的调查表数据计算出中间值,并作出最终评价。

2 结语

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是一项涉及因素众多、关系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公正、实用和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了高校科研工作的特点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基于德尔菲法提出了一种对科研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的思路和方法。该方法具有以下几个优势:

(1)资源利用的充分性。利用相关学科专家丰富的经验和学识,吸收了大量不同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集思广益,准确性高,实现了对相关学科领域资源的全面利用。

(2)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应用德尔菲法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涵盖了科研项目、学术论文、著作、获奖成果、专利以及学术交流等评价指标,最大可能地保证了指标数据的全面性。

(3)最终结论的客观性和可信性。由于采用匿名或背靠背的方式,能使每一位专家能够独立地做出自己的判断,而不会受到其他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匿名的调查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咨询结果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第8篇:高校科研的特点范文

一、高校档案管理的特点

1、高校档案管理的社会性。高校是出人才、出科研成果的地方,历史使命决定了高校与社会的广泛联系。高校所招收的学生来自于社会,又在毕业后走向社会。近百年或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学校积累了造就培养人才全过程的档案材料,反映了学生的学业、学历、文体生活以及思想修养、政治素质等方面情况。高校的科研课题、技术产品设计对象都是选自社会,产生的成果服务于社会。高校保存了国家和相关单位科研项目试验、试制全过程的档案材料,还包括已经应用于社会的科研成果鉴定、技术专利、技术转让,以及新产品招投标等若干方面的档案材料。由此而决定了高校与社会客观广泛的联系,所以社会利用高校档案是必然结果和大势所趋。

2、高校档案管理的综合性。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有开展教学活动的第一课堂,还有实习工厂、研究院所的试验室,此外,学生还要有针对性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档案除了具有反映学校管理的文书档案之外,还包括教学活动中形成的教育专业档案、教职工管理的人事档案、财务活动中形成的会计档案和科研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档案,以及产业档案、房地产档案等等。而记述上述各种校务活动的档案材料,构成了高校档案的综合性。

3、高校档案管理的系统性。高校档案材料形成部门庞杂,形成的档案载体种类多、数量大,成为一个独特的档案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纸质载体档案、实物档案,还包括电子档案、声像档案;除了传统管理方式之外,还包括虚拟形态的网络档案管理系统。多元档案管理及其形成的一系列文件整理、借阅利用、复制传真等管理活动,构成了复杂的高校档案管理的系统性。

4、高校档案管理的通用性。院校档案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决定了各个院校各专业在教育体制、理念,教育方式、方法,教学内容和标准,以及教学周期、管理制度等若干方面的共性。因此,记录和反映这些教学活动的高校档案和高校档案管理,也必然存在着共同的特点。某一院校的某一专业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材,不但在同一院校的同一专业的几届同年级的教学活动中可以连续使用多年,而且还可以在不同院校相同专业的同年级教学中相互借鉴,或直接加以利用。随着我国高教事业不断发展进步,教学改革不断深化,教学与世界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那么,某些教学理念,管理体制等宏观管理活动,不仅在某一个国家之内,甚至在全世界范围之内,也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使用。所以,高校档案管理的通用性,就是高校档案管理活动的一大典型特征。

5、高校档案管理步入市场而产生的竞争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从客观上决定了高校各项管理活动必须与市场接轨,必须逐步适应市场竞争格局这一局面。档案管理属于高校管理活动的一部分,在高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而培养各类人才,高校教育与社会人才市场良性互动的发展过程中,学生档案信息资源必然为社会所需,必须与人才信息数据库相衔接。在学校科研活动紧密围绕国家科研项目与应用技术试产开发过程中,在高校与企业“产学研”强强联手运作中,高校科研产品、技术发明专利又将成为科技市场的“热手货”。高校科研档案信息将按照市场准入法则,逐步步入市场竞争领域。这是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大势所趋。

我们探讨高校档案管理特点,就是为了发现和掌握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规律,更好多更快地发挥高校档案的社会作用,更好地为本校及全社会服务。

二、高校档案管理产生的作用

1、在教育评估方面的作用。开展高等教育评估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然而,评估教育质量与档案利用密不可分。丰富系统的档案材料,全面准确的档案信息,是高校开展教育评估工作的基础和依据。无论评估工作日程安排、评估内容、操作程序、指标确定,最终都凭借大量的档案材料,才能对一个高校作出全面、公正、准确地评估。

2、在教学改革中的作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教学改革、高校教职工队伍管理改革是普遍的、越来越深化的、涉及我国长远发展的重大活动。不管改革从哪一方面下手,进行到何种程度,取得何种成果,都与高校档案和高校档案管理水平密切相关。比如,全国教育资源的整合配备,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制订,某些高校撤并、重新组合,乃至某一高校的专业增加或更新;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改革,都是形成档案与利用档案之过程。而上述改革都需要在依靠档案信息和档案数据,在总结经验基础上的方案论证、修改,以确保改革稳步推进和最终成功。

3、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作用。高校为培养出社会急需、专业对口、就业率高的人才,离不开科研工作。一所高校能否具备高精尖科学研究水平,也是衡量该校教育水平、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高校科学研究工作首先得力于本校科技档案的利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档案是具有潜在利用价值的生产力要素。充分发掘利用高校科技档案资源,将高校科技档案中的先进科技成果,直接为发展高校科学研究工作,为积累高校科技实力,为国家科技发展、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好务,与企业合作,走出一条产学研良性互动的广阔大道,都依赖于高校科技档案价值的全面、系统与深入发挥。

第9篇:高校科研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医学院校;美国高校;筹资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规模大幅度增加(见表1),高校规模大幅度增长,原来高校的基础设施、师资水平已无法满足高增长的需求。高校急需改扩建,开拓新学科、新专业,投入新师资,这些都需要拥有充足的资金、资源予以应对,否则高校教学和生活条件将出现恶化趋势。我国高校筹资方式,依靠单一的财政拨款方式早已无法适应高校发展需求,如何合理高效地筹集资金,已成为我国高校适应国内市场经济改革和国际市场竞争挑战所迫切需要解决的时代课题。美国高校悠久历史,取得了举世成就,几乎比我们早100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美国高校同样面临着财务压力和筹资压力,但美国高校成熟的筹资经验值得我国高校借鉴。因此,对我国高校筹资现状进行研究,分析美国高校成熟筹资经验及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对我国高校筹资方式拓展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美国高校筹资特点及经验

美国高校筹资特点主要在于其多元化筹资方式,美国高校除了力争更大限度的政府财政拨款外,还通过专利、科研等知识产权争取企业投资,积极组织社会捐款,获取校办产业盈利的同时还积极进行股票、债券投资;其次是美国高校筹资具备极强的竞争意识,高校间、院系间的竞争十分激烈。

(一)多元化、多渠道筹资方式

1.力争更大限度的政府财政拨款。美国各高校积极建立良好的政府、高校关系,尽管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政府拨款已无法满足高校发展需求,但是财政拨款在美国高校筹资中仍旧占据主要比例地位。

2.积极吸收海外生源。上世纪90年代,世界各教育发达国家高校纷纷推行“教育输出模式”,积极吸收海外生源,为海外求学者提供高等教育,收取高价学费,开拓新的筹资方式的同时开拓高校国际发展平台。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的年度报告称,1996—1997年在美国高校的留学生达到创记录的457987人,占美国大学学生总数的3.2%。

3.争取企业投资、社会捐赠。美国高校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获取社会企业的经费投资,高校自身的科技优势包括专利、设备、人才资源,以麻生理工学院为例,麻省理工学院派生出836个企业,销售额共达到600亿美元,每年提出近25个专利申请,有240个公司专利权使用协议。

社会捐赠历年是美国各高校竞争的沃土,早在1992 年美国大学接受捐赠超过10亿美元的学校就达10 所。2005年美国大学获得至少256 亿美元捐款。美国高校为获得社会捐赠做出很大的努力,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美国高校就很注重学生的爱校教育,使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及毕业后都十分关注学校的发展,随时准备为学校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一些重点名校甚至在各地设有校友会办事处。为吸引事业有成的校友为学校发展多贡献力量,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校友会,美国高校对开业、毕业典礼都很重视,每年都会精心筹办,邀请社会名流来校交流或讲座,以期获得更多的关注学校发展的校友及社会名流的经济支持。

4.投资校办产业及其他自主投资方式。美国高校非常重视校办产业所获得的盈利收入,以先进科研成果为依托开办企业,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开办公寓、饭店、医院、书店、以及体育场馆、影剧院等校办产业,获得经济收益。

在其他投资收入方面,美国高校运用闲置资金投资政府债券、基金等较为安全。如诺亚纳大学, 各种投资资产总额为3亿美元, 另外, 还有2.25亿美元的养老金由投资部经营运作,2000年投资净收入高达21%。

5.发行高校债券。在美国,高校发行债券受立法保护,而且投资者购买高校债券可以享受政府税收优惠。高校发行的债券与企业发行债券形式相似,都与信用评级相关联,因此,美国高校十分重视自身信用评级级次,都会定期向信用评级机构申请信用评级,并且直接利用高级次的信用评级发行债券。高校发行的债券因其信用高、风险低,而且享受政府税收优惠,很受社会公众欢迎。

(二)高度竞争性筹资意识

美国高等教育专家伯顿·克拉克认为, 美国高等教育的特点是规模庞大、分散经营、设施多样、竞争取胜和富于创业精神,各高校自由地竞争、模仿和各显神通。

在美国高校中,从董事成员、校长、院长、系主任、教师、教辅人员到学生、校友无不努力为学校筹资。各高校校长、院长的一项主要职责就是筹资,而且筹资已成为校长、院长的政绩考核标准,一些私立大学更设有独立的筹资机构。

美国高校筹资的竞争充满各个筹资渠道(包括财政拨款、生源、企业投资、社会捐赠等)。在财政拨款经费获取渠道上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科研经费方面, 美国政府不直接将科研经费拨给高校, 而是首先下拨给国防部、农业部、能源部和国家科学基金会等机构, 然后再由大学自愿向这些机构提出申请, 双方签订合同,这样在科研经费的竞争中获胜的多为实力较强的大学。

三、美国高校筹资经验对我国医学院校的启示

医学院校是高等教育体制下的一个学院或一个行政独立高等院校,课程安排主要是以培养和医学相关专门人才和研究人员为目的。医学院的科系和研究所,大致可分为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部分包括医学系、药学系、护理系、医技系,以培养医生、药师、护士、医检师、康复师等直接与维护人类生命安全有关职业的人才。立足我国医学院校基本情况,借鉴美国高校筹资经验,结合我国医学院校筹资优势,提出以下几点筹资建议。

(一)重视科研发展,开拓科研筹资新渠道

重视科研发展,能从以下几方面为医学院校带来经费增长。

1.财政科研专项经费拨款。我国政府重视科研产业发展,为科研提供专项发展基金,每年都会通过科研立项的方式将科研经费拨给高校,因此重视科研发展、科研投入,将为医学院校带来更多的政府财政拨款。

2.科研技术、专利使用费。我国医学院校由于其学科专业性强、医学院校皆具备下属附属医院等特点,使其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先进的仪器、设备,具备科研理论及临床实战经验的师资,大量临床数据资源等),医学院校较其他高校更具备自身科技优势。

3.技术招商。医学院校应利用这些资源优势,多争取企业投资、合作。例如,发现某种药物的新用途、某种疾病新治理途径等医学专利,都可以寻求投资意愿,获取企业合作机会。

科研实力不仅为学校带来经费收入,更提高学校声誉,这已成为美国各高校吸引学生报考、提高生源、吸引企业投资、获得社会捐助的重要资本。科研经费在美国高校经费中占很大比例,科研经费的获取需要通过激烈竞争,换个角度就是各高校十分重视高校科研发展,以期获得活动科研经费拨款。科研经费的获取,一方面为学校带来经费收入,为学校办科研项目添砖加瓦,更是提高学校声誉、研究水平的象征,为学校获取更多科研经费提供基垫。

(二)利用专业优势,开办校办产业

就我国医学院校来说,可以根据其专业优势,开办附属医院、附属小学、中学、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院,可共享师资力量和设备资源;开设医学咨询窗口,如药品检验、药物鉴定、细胞检测、病检化验、法医鉴定,及精神咨询中心等;租借会议场所、先进科研仪器、设备等。

参考文献:

[1]陈艳.国外高校筹资的主要方式与启示[N].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4(04).

[2]曹玉洁.美国高校筹资之鉴[J].高教视窗,2010.

[3]蔡克勇.社会捐赠:一座亟待开发的金矿——高等学校筹资的一条重要渠道[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

[4]湖北省教育厅高教财务管理培训团.借鉴美国高校财务管理经验提高我省高校财务管理水平[J].湖北教育2003(02).

[5](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