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互联网金融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研究的意义
理论意义:本文通过从金融中介的理论出发,引入管理学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并以国内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指标框架为标准,从理论到案例,对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遴选甑别,并给出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当坚持的优势和改进的不足,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商业银行业务建设理论,提升实效性,实现对商业银行业务和信贷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理论素材。
实践意义:本文试图激发互联网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鲶鱼效应”,促进商业银行的升级转型,强化商业银行作为实体经济催化剂的功能,使其在信息化和市场化的改革发展中健康稳定的发展;另一方面使商业银行转变观念,努力提升服务水平和创新产品种类,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二、国外研究进展
国外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研究中,多是关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技术创新方面的影响。
在国外研究方面,约瑟夫熊彼特早在年就系统性地分析了创新的概念。他认广西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冲击与对策研究为,创新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建立起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的组合。该学着指出,创新包含多种形式,诸如如引入新的工艺方法以及新的技术手段、以及开拓新的市场、创造新产品或服务等各种方面。
在信息技术和金融理念都领先全球的美国,互联网金融最先获得发展,而后在世界范围内开始流行。随着互联网金融在国外的发展,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研究也日益丰富。在借鉴互联网金融模式方面,Thomas Schoberth (2006)等论述了社交网络对于电子商务的积极作用,建议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在线服务时考虑社交网络的影响;Sally Mckechnie(2006)等分析了互联网为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分销渠道的优势;Xin Ding(2007)等研究了线上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方案对于消费者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风险分析方面,Rui Zhu(2012)等分析了人们借助社交网络进行金融活动的风险;LeeJ.-E.R(2012)等研究了网络购物过程中运用金融支付的风险;Gujun Yan(2013)针对互联网金融融资,提出了对应的监管办法。在互联网与商业银行方面,Mingchi Lee(2009)运用模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网上银行存在的风险点;Dexiang Wu(2010)比较了英、美两国各家大型商业银行网上银行的服务质量;Kuo Lane Chen(2012)等研究了银行规模的大小与网上银行的策略的相关关系;Jyh-Shen Chiou(2012)等阐述了网上金融服务和银行实体网点的辩证关系。
三、国内研究进展
国内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的研究以谢平为代表,他首次提出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融资方式。他从三个角度对互联网金融模式进行阐述,第一个角度是支付方式;第二个角度是信息处理;第三个角度是资源配置。陈明昭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集中主要发展模式,并具体阐述了各种模式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李博,董亮具体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三种主要模式,并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宫小林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商业银行产生的影响,分别是客户渠道、融资、定价以及金融脱媒。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作者认为互联网金融在短期内不可能动摇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和经营方式,长期来看,银行应该借助互联网进行创新、关于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研究以陈一稀为代表,他从价值基础、商业逻辑、财务模型等方面研究了互联网金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特征。然后按照四种创新方式,如支付方式创新、渠道创新、投融资方式创新和金融机构创新分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赵昊燕首先介绍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和特点,其次分析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对策。
在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研究方面,国内学者做了较多研究,但由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直接数据难以获得,因此研究停留在定性研究上,尚无实证研究文献。袁博,李永刚,张逸龙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去中介化”、“全智能化”和互补共赢”,并指出商业银行应立足自身优势和条件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冲击。赵南岳首先对互联网金融的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深入研究其对在支付结算领域、金融产品销售领域、物理网点设置以及服务方式变革等方面对银行业产生的冲击。邱峰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使得商业银行的中介角色逐渐弱化,中间业务受到冲击,并造成客户资源流失,收入来源受到影响,但作者认为由于互联网金融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以及银行业在中国的特殊地位,互联网金融无法撼动银行的地位,两者应该加强合作,实现互利互赢。包爱民在分析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传统商业银行应对挑战的措施,然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提出了相应的风险防范建议。周华分析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和表现形式,然后分析了其对传统金融业产生的影响,进而提出了商业银行如何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参考文献:
2012年以来,一股席卷而来的热潮,使人们更倾向于认为,互联网金融是技术引领的全新金融模式,它将深刻地改变社会生产与生活方式。
然而,由于概念思路的混乱,人们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内涵、功能、业态往往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也正是由于缺乏理论支撑,互联网金融的产业形态、盈利模式、风险收益特征都难以明晰,并令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投资热潮充斥着泡沫,更使得监管机制建设和制度完善无从着手。
要更有效地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首先需要对其概念进行辨析。这就要从与金融相关的两大现代学科体系入手,即货币经济学与金融经济学。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对于这两大学科体系的研究对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货币经济学来看,互联网使电子货币逐渐演变出虚拟货币,进而深刻影响货币的概念及流通。通常认为,电子货币是指以计算机或其他存储设备为介质、以数据或卡片形式履行货币支付流通职能的“货币符号”,其具体形式包括卡基、数基存款货币,电子票据等。
在我国,证券期货保证金、第三方支付企业的备付金、单用途预付卡等都具有初级电子货币的特征,但只有到了各类虚拟货币的出现,才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央行的货币发行权。“比特币”是迄今为止最为高级的形态,正如近期美国一名联邦法官在一起案件中所言,比特币是“一种货币或一种形式的资金”,其金融属性或许要高于货币属性,因此对于整个货币体系的冲击还非常有限。
而从金融经济学来看,互联网使传统金融体系的功能实现,出现了更多新的模式、承载主体和路径。通常来说,金融体系的功能归纳为支付清算、资金的配置、风险的管理、信息的管理等几个方面。例如,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需信息直接在网上并匹配,供需双方直接联系和匹配,不需要经过银行、券商或交易所等中介。
因此,互联网金融带来了多方面的风险变化。既有弱化风险的方面,又有增加和创造风险的一面,这给监管带来的新挑战,使得金融创新有了新的“风险资源”。另外,过去往往把支付和信息管理作为金融体系的后台和补充环节,但在互联网技术引领下,二者对于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日益凸现,也对资金配置、风险管理功能的实现,带来不可忽视的冲击。
需要承认的是,面对互联网技术对传统金融体系的冲击,各国监管部门都感到难以把握个中日新月异的变化,而都在通过“补课”来完善法律和监管机制。对监管者来说,最关注的问题是游离于传统金融之外的新型金融活动是否会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能否大幅削弱金融调控能力。
此外,我们虽然看到了互联网信息技术对于经济金融模式带来重大改变的远景,也要正视中短期内互联网金融所能发挥的实际作用。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经济与金融运行时,传统的金融体系组织方式尚未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以P2P网络借贷和众筹融资为例,在欧美仍然处于规模相对较小的补充地位,前者近期更是出现投资者对于借款标的的竞争,呈现出“供大于求”的特点。就根本而言,在各国金融市场上,传统金融机构仍是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主导者。
在我国,当前互联网金融大热的背后,还是存在着根植于金融管制严格、利率双轨制没有彻底改变、小微企业和居民金融需求难以满足等体制性原因。由此,一方面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在刺激和改变现状,推动金融市场化改革。另一方面,一旦达到欧美较为健全的金融与信用环境,当前热热闹闹的“转轨期”互联网金融形态也会失去狂热的基础。就此意义上看,“中国式”互联网金融在给传统金融体系带来革命的同时,也在不断“革自己的命”。
应该说,对于“大而不强”、创新缓慢、缺乏服务导向的中国金融体系来说,互联网金融浪潮的最大意义是使得金融“走下神坛”,回归市场经济的常态,并开放、公开与透明,且以新技术来激发现代金融功能的“新气象”。
在此过程中,既要抑制对互联网金融的无序狂热,也不应过于贬低现有金融体系,刻意追求营造非此即彼的新“金融神话”。为了迎接新金融时代的到来,我们需要推动培养全新的互联网金融文化,如更关注小微及个体、强化信用与安全意识、鼓励和支持自下而上的创新等,更需要真正具有长久生命力的互联网金融模式。
关键词: 金融创新 ;互联网金融 ;应对策略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特征和功能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目前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不甚清晰,有人认为互联网下一切与金融有关的活动构成了互联网金融;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的替代品;国内学者也是众说纷纭:谢平、邹传伟(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从融资模式角度看,互联网金融模式本质上是一种直接融资模式。但与传统直接融资模式相比,互联网融资模式具有信息量大、交易成本低、效率高等特点。马云(2013)认为,互联网企业从事金融业务的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而传统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开展的业务称为金融互联网。 [1- 2]而我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仍是金融,只不过是以互联网模式运作的金融形态,它归根结底是一种金融创新的成果,是“开放、合作、共享”精神渗透下的新型金融业形态。
(二)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早前,刚刚离开招商银行的马蔚华谈到:“接触脸谱伊始,我就意识到社交网络必将会给传统银行带来冲击。我一面惊叹于社交网络的巨大潜能,一面思考银行应该如何利用社交网络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公众其实是乐于看到马云、马化腾、马蔚华同台竞争的。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银行推出了手机客户端,将金融推到互联网领域;另一边则是各大互联网巨头将触手伸向金融领域。阿里巴巴开始涉猎投资领域,推出余额宝。微信越来越多地与银行合作,成为了银行的入口。而360干脆将安全概念一推到底,做起了手机防盗保险业务。这一系列的互联网金融创新使得公众能够通过互联网进行低成本的资金融通,而不必再非得依赖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保险等。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影响
(一)冲击传统支付方式
传统支付方式无法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而线上支付由于空间的距离,又难以做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虚拟账户的出现就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虚拟账户交易,由第三方支付承担信用中介的责任,从而促成交易的完成。阿里金融依靠电子商务和虚拟账户,创造了新的市场,并改变了游戏规则,成为新市场的主体。传统的支付介质被新型支付方式所替代,而银行的传统支付结算业务受到巨大的冲击。
(二)影响银行贷款业务
银行贷款业务是形成银行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其手续繁杂,又需要抵押物或质押物。而以阿里小贷为代表的网络贷款模式浮出水面并逐步走向成熟,且由于对其平台上的小微企业无需抵押,方便快捷,所以增长速度迅猛。客户能够通过互联网金融进行低成本融资,自然就不会选择银行贷款,因此互联网金融威胁到银行传统小微企业贷款业务。
(三)形成新的融资模式
P2P信贷模式实现了小额存贷款的直接匹配,成为未来互联网直接融资模式的雏形,有效地弥补了银行信贷空白,形成了一种全新型的“网络直接融资市场”,未来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互联网金融有着银行无法提供的服务,无疑会对传统商业银行造成冲击。
(四)影响货币调控的效果
互联网金融扰乱利率市场,影响货币调控的效果。就如同前段时间极为火爆的比特币,作为较高流动性的网络货币,没有官方货币作为发行准备,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从而有可能影响货币调控的效果。还会导致银行资金成本上升,且存贷息差收益下降、理财产品收益下降。
(四)影响信贷调控的效果
现实业务中,网络融资依赖于企业和个人信用数据、经营数据等“隐性信息”,在较好的经济形势下,企业和个人经营状况趋好,反映到隐性信息上较为乐观,融资也较为容易。而一旦企业或个人将获得的资金投向产能过剩领域,无形中就增加了经济调控部门的难度。
总体上讲,尽管到目前为止,互联网金融仍处于发展初期,在规模上难以与银行相提并论。但从长远眼光来看,伴随着互联网、大众消费方式以及现代金融理念的发展,银行业支付、小额存贷款等传统业务领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的,互联网正在改变用户实现金融服务的接入方式,传统的渠道和产品被新型的互联网渠道和产品所替代,成为更好处理金融交易和积累客户的解决方案,从而对银行的传统业务构成显著冲击。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趋势和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
(一)银行积极打压挤压互联网金融的疯狂扩张空间
如阻击余额宝,如银行协会建议将余额宝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不再作为同业存款,并按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
(二)银行发展电商平台
银行自身积极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如招行E家、p2p,工行、中行、民生、兴业相继宣布将推出各自的电商平台,“融e购”、“中银易商”、“合一行”、兴业银银理财平台等。银行系电商平台正在抢回自己的阵地。
银行作为传统的金融机构,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具有自身的优势:首先,国有银行的背后是政府,因此其具有各种政策支持和雄厚的资金实力。互联网金融虽然发展迅猛,但其支撑者是企业,无法与政府力量抗衡;其次,银行在结算、信贷和咨询等领域的天然优势,以及体量巨大的卡资源、分布广泛的网点资源、数以亿计的客户群体、体系成熟的IT构架等,都构成相对于新金融势力的互补性资产优势;最后,现行体制下,所有机构的资金划拨和结算清算最终都需要借助银行平成,银行承担着为整个社会提供信用中介和结算终端的职责,核心作用无法取代。
(三)加快银行转型步伐
随着“三位一体”建设的全面推进和电商平台向着个性化需求的驱动,银行获取客户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挖掘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在这个大背景下银行应逐步扮演起“全能财务管家”和“金融服务集成商”的角色,以电商平台的模式创新为契机,一方面为企业整合互联网资金渠道,从而成为资金供给双方的匹配者;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各类金融衍生品和金融信息,为户提供全方位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长江师范学院,重庆 涪陵 408100)
摘要:社会高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应用而生,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同时对全球经济以及传统银行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面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影响,传统银行该如何稳中求进?本文着重分析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的影响,得出了互联网金融模式填补了了传统银行的空缺、抢占了传统银行市场份额等结论。并提出传统银行应不断完善自身、进行变革等应对策略。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传统银行;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086-03
一、引言
当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经是金融界及社会各界人士十分关注的问题,互联网金融也成为了高频词汇,大众热议的话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快速崛起,对传统金融行业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仅2013年互联网金融几大事件:阿里金融所属资金规模已突破百亿元的“余额宝”正式上线,京东成立金融集团正式进军互联网金融,北京市海淀区政府提出中关村西区建设“中关村互联网金融中心”。足以看出互联网金融爆发式的增长阶段即将到来,在互联网金融模式高速的冲击下,传统银行应采取积极的措施,使得互联网金融在不断壮大的同时,传统银行也能够得到稳步的发展,防止传统银行的概念被颠覆。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Internet of Finance)不是简单的互联网与金融相业结合而诞生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以及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水平上,被用户熟悉接受后(尤其是对电子商务的接受),自然而然为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区别不仅仅在于金融业务所采用的媒介不同,更重要的在于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协作、平等、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
(一)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互联网金融模式虽未有明确分类,各类金融模式层出不穷。现在根据是否为传统金融互联网的延伸将其大致归为两种。第一种是传统的金融行业借助互联网渠道为大家提供服务,即传统金融服务由线下运营发展到线上与线写同时运营。大家所熟知的网银、电子银行、手机银行即为此类服务。互联网金融分从狭义和广义的慨念来理解,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的发展属于广义上的概念。第二种也就是与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延伸相对的,即非传统金融行业互联网延伸的行业,此类行业即从狭义上的层面去理解,它包括大家经常提到的提供中介服务的P2P模式、具有电商平台为它提供信贷服务创造的优于其他放贷人的条件的金融行业,生意宝、焦点科技、上海钢联等。例如P2P金融模式是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个人与个人之见小额借贷交易的相关交易手续,根据个人意愿实现自助式借款。第二类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断发展,将导致进行交易时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中介都不起作用。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的迅速崛起,有着其明显的特征,其特征也影响着互联网金融的进一步的发展,对传统银行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1、方便快捷,无时间、空间限制
互联网金融充分体现了社会高速发展的节奏,迅速快捷的办理任何业务,任何地点、任何时间,只要你有相应的账户就可以解决交易问题。P2P模式个人对个人的自助服务、支付宝快速交易等都体现了这一特点。互联网金融结合了支付、云计算、搜索引擎以及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不需要营业店、减少中介交易费并能够迅速将资金融入市场,大大降低了成本,突破了时空限制。
2、发展迅速
科学不断进步,互联网依托于大数据和电子商务的发展,迅速发展,不断扩大。例如阿里巴巴金融,于2010年支付宝用户突破3亿,2010年到2012年不到三年的时间里,马云在第三方支付、信贷、保险、担保等领域逐步落下重要的棋子,阿里金融的业务架构也初具雏形,2012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在线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38,039亿元,支付宝占据46.6%的市场份额,位列第一。至今,阿里巴巴金融已得到飞速发展,同时也体现了互联网金融发展之迅速。
3、覆盖范围广
互联网金融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任何地点都能进行相应的交易,不断的吸引了更大的客户群,在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同时,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充实了传统金融行业没有覆盖到的区域。
4、管理不够完善,风险相对较大
虽然互联网金融在运作模式上更强调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核心业务的深度整合,凸显其强大的数据信息积累与挖掘优势。通过将电子商务行为数据转化为信用数据,并整合其它渠道信用信息,以此作为依据控制信贷风险。但是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法律还有待配套,互联网金融违约成本较低,容易诱发恶意骗贷、卷款跑路等风险问题。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较,不具备传统银行相应的风险控制与内部管理。虽然互联网发展已经有着强大的基础,但是对于我国来讲,监督还存在不足、缺乏行业的规范等问题。
5、技术有待不断更新
互联网金融是以网络技术作为支撑,它所运用的必须是最可靠、最先进的技术,强调快捷、方便和客户体验,只有技术上的领先,才能为业务创新留出足够的空间。网诺技术一直在不断的更新,互联网金融需要不断融入新技术,并保证其安全性,因此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完善也影响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
1、注重多元化、细微化
互联网金融虽然起步晚,发展时间较短,但根据其前期发展速度可以判断后期发展必将对传统金融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已经是多方面多渠道的在发展,不断的追求多元化。大多数互联网金融企业注重的是小微企业的交易,例如阿里金融、P2P等模式。虽然互联网金融交易单笔带来的收益较小,但是其庞大的交易量,带来的收益是可观的。阿里金融一直主打的是微小型企业,一直着力打造一个专门服务于消费者和小微企业的金融平台,并建立一套完备的运行机制,把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都拉进来提供服务。不管是阿里金融或者余额宝,随着社会的进步,都将更加注重微小型企业,这从某些方面也说明了互联网金融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2、发展优势明显、空间巨大
互联网金融发展情景处于良好状态。在融资方面,目前传统金融存在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传统银行间接融资模式,另外就是通过债券、股票等形式的直接融资。两种融资模式相对互联网金融融资成本要高很多,互联网金融对此有着明显的优势,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互联网金融对此也存在着很多的弊端。金融行业具有较高的门槛,打入市场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另外一方面,以传统银行为主的传统金融模式,为了保留和增加自己的市场份额与主导权,会对互联网金融模式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互联网金融在未来盈利上也有较好的进步空间,成本低,方便、快捷将成为大众首选,伴随着技术的不断优越,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客户流量将不断增加。但是前提是能够较好的进入金融市场,并且控制好相应的技术风险、安全风险等。
三、互联网金融模式对传统银行影响的分析
互联网金融影响着传统金融行业的发展与运作。互联网金融参与者深谙互联网“开放、协作、平等、分享”的精髓,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上更便捷,传统金融行业线上线下的结合使得传统金融行业有着进一步的发展。传统银行的互联网延伸对传统银行的影响本是有利的,非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延伸的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存在着极大的威胁与消极作用。
(一)填补了传统银行空缺
非传统金融的互联网延伸的互联网金融填补了传统银行的空缺,例如支付宝解决了不能直接支付的问题,通过第三方解决微型企业只能线下收单的问题。余额宝解决了消费者零钱增值的问题,又一次填补了传统银行空缺问题。其它互联网金融也不断的退出传统银行不足的地方,让整个金融体系更加完整。这样的结果导致大多消费者选择了划算、快捷、方便的互联网金融,同时选择互联网金融所具有的其它业务,导致传统银行客流量大幅度降低。
(二)抢夺了传统银行的传统业务
非传统金融互联网延伸的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在相同业务上也有着十分大的竞争。例如前面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中所提到的不同的融资模式,互联网金融模式以绝对的低成本优势占有利地位。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拥有传统银行的大部分业务,并且有着明显的竞争优势。具有同样支付功能的信用卡和余额宝,余额宝迅速充满市场,而信用卡的数量不断下降。至2014年2月末,余额宝的用户量增加至8100万,总额或达3500亿人命币;信用卡的数量急剧下降,传统银行为保证存款量,几大银行与余额宝合作。
(三)巧用了传统银行客户心理
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银行与客户之间的关系存在着差别。互联网金融注重客户体验、尊重客户。通过客户体验和了解客户需要,不断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保证“顾客就是上帝”。这无疑是对传统银行一个巨大的冲击,提供出了传统银行所不能提供的业务,相同的业务有着强大的竞争力,时刻满足消费者需要。互联网金融能够结合合适的时机提供消费者所需要,马云推出的双十一,2012年销售额达191亿元,2013年销售总额达350.18亿元,创造了互联网金融的有一个神话。
四、传统银行的应对策略
面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对传统银行的影响,要保证传统银行的概念不被颠覆,就必须进行转型与变革,注重传统银行的发展。结合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发展与自身优势和不足制定出应对措施,保证传统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冲击下,在保住自身地位的同时稳步发展。
(一)稳住脚步,完善原有业务
传统银行已经深入人心,新兴互联网金融在某些方面不如传统银行带给消费者的安全感强。传统银行应不断加强原有业务的完善程度,对已经收到威胁或者存在的威胁制定相应的应对机制。例如余额宝对存款业务的冲击,传统银行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内部完善,通过自身改变吸引消费者、留住消费者。通过完善原有业务,增加原有业务竞争优势,在不进步的情况下保证不退步。
(二)打破传统观念,进行传统银行变革
1、从根源做起,填补传统银行空缺
余额宝、支付宝等利用传统银行空缺,获取了大量收益。传统银行需要不断去探索自身不足,通过发现自身不足,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运用先进技术和当代消费者消费心理,对银行业务进行不断创新,结合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优(下转95页)(上接87页)点,融入当代互联网金融模式与传统银行相结合的精髓全面发展。
2、注入新鲜血液,加强传统银行互联网金融的延伸
传统银行现拥有网诺银行、电子银行,手机银行等,在这基础上,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及领先思想,发展新兴业务,满足大众需要,走在金融行业领先地位。互联网结合了云计算、社交网诺等工具,有着较强的竞争力,传统银行在此存在着明显不足,较为保守,应该突破此防线,做好线下运营的同时,大力进攻互联网市场,并占有可观的市场份额。
3、相互结合,共同赢利
互联网金融模式有着传统银行所不具备的优点,同时具备传统银行所不具有的业务。传统银行在稳住自身业务的同时,采取合作的方式吸纳互联网金融模式对自身发展与盈利有较大影响的业务,例如几大银行与余额宝的合作。传统银行应在切合的时机,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保证自身市场份额,同时完善自身不足,在合作的同时,通过合理方式学会相应技术与方法,能够独立的夺回更多的市场份额。
4、善用互联网金融模式不足
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互联网与金融行业相结合的新兴行业,虽然在近几年发展迅速,且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存在许多发展弊端与潜在风险。传统银行应该利用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不足不断的壮大自己,将互联网金融具有的发展空间转化为自身发展空间,弥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不足。
(三)注重自身发展
任何一种行业的生存,都需要自身不断的发展,并且能够独立的变的更加强大。传统银行要保住自己的地位,并且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追根溯源还是要让自身不断强大。拥有互联网金融模式所拥有的,拥有互联网金融模式所没有的,这就是一种胜利。这也是传统银行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和互联网金融模式相同的东西要做的更好,更具有吸引力。无论是余额宝、支付宝以及其它互联网都拥有与传统银行不同的特征,弥补了传统银行的空缺。传统银行需要不断的发展自身来改变形势的变化,来改变自身被动的局面。
(四)制定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机制
每个新兴行业都存在一定的萌芽期、发展期,传统银行应该建立起完善应对措施。在互联网金融模式将要推出新业务或者在萌芽阶段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措施。比如寻找出更好的替代品或者与互联网金融模式采取合作的方式,不至于让一种新兴产物占领过多市场份额。
五、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诞生影响着国民经济,同时影响着大众的生活,对传统银行也有着巨大的冲击力。传统银行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来应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影响,促进全国经济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08-15.
[2] 张竞.互联网金融对传统融资模式的影响和对中小企业融资 难的缓解作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3-08-23.
[3] 李文博、孙冬冬、刘红婷.浅谈互联网金融的机遇与挑战[J].商场现代化.2013-07-20.
[4] 伍 军、齐亚莉.网诺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比较研究[J].财经论丛. 2004-04-25.
[5] 谢 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25.
[6] 张洪斌.互联网金融的侵蚀[J].新经济.2013-08-25.
[7] 杨凯生.互联网金融能颠覆传统银行吗?[J].中关村.2013-11-01.
从“众星捧月”到“跌下神坛”
尽管早在90年代,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即可寻迹,但真正开始被国人关注是在2013年。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余额宝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涌现让公众、金融业和政府开始认识到互联网技术在改善金融服务方面和提升理财投资收益的巨大潜力,并一度被寄予推动中国金融业改革的厚望:传统的金融业们,躺着赚钱的日子已经过去,狼来了!
随后,P2P网贷平台大量涌现,众筹也成为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和尝试的热词,传统金融业和互联网公司纷纷涉足互联网金融服务,2014年互联网金融进入了“野蛮生长”时期。
2015年,P2P网贷业务由蓬勃发展演变为风险不断爆发,由此影响到互联网金融业的整体发展态势,互联网金融由年初的政策鼓励、自身“野蛮生长”演变为受到严格监管、自身发展受创。
泛亚、E租宝等恶性跑路事件更是让公众一时谈“互联网金融”而色变,将互联网金融等同于非法集资,开始质疑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业内企业提到互联网金融也很恐慌,对互联网金融避之而不及,改名叫网络金融、科技金融,互联网金融快速地被“妖魔化”。
而实际上,作为金融领域的新业态,与西方“Fintech”相呼应的互联网金融不只以P2P、众筹为代表,而是以电子银行为起点,包括互联网银行、互联网保险、互联网证券、互联网基金、互联网消费金融、互联网支付、互联网借贷、互联网征信、互联网风控等将近十多种类型和模式的广泛领域。
从“回归常态”走向“规范发展”
作为一项金融创新,政府部门也一直紧密关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成长和变化,相关监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所持态度经历了由默许、观望、风险预警、调研座谈到发文监管的转变过程。
2015年互联网金融“基本法”《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于此同时,相关自律组织相继建立,业内外对互联网金融的讨论更加深入,公众的态度也趋于理性,互联网金融开始逐步摆脱“野蛮生长”的局面,其发展模式趋向稳定与成熟,回归到“常态化”成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王国刚认为,“互联网金融”的概念需要冷静看待,创新不能脱离金融产品的本质,不能过于简单、盲目地把互联网的作用无限扩大,就像余额宝提供了基金产品销售渠道一样,互联网金融公司应该聚焦利用互联网交易成本低、传播信息快的特点,把重心放在满足金融产品交易的环节上。
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副院长李振华认为,伪金融平台之所以有人投资,与目前市场供应的金融产品结构有关,普通大众能够投资的金融产品供不应求。互联网金融公司应在创新产品上下功夫,在合规的前提下满足用户需求。
2016年8月,银监会等四部委联合《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P2P网贷行业迎来一轮大洗牌,2016年成为互联网金融的“规范整治元年”。专家指出,互联网金融从技术创新起步,历经产品创新、平台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之后,正亟待制度创新和监管创新。
在国家互联网金融安全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院长黄震教授看来,当前的互联网金融发展已经呈现出金融、科技和法律相融合的趋势。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风险治理,要坚持提升其互联网思维和手段,推动其规范化发展。
黄震认为,在互联网金融加剧混业经营情况下,将来监管应当统合监管,立法必须突破权力主导和机构监管的传统思维,防止行政权力在中间的滥用,而是要以权利保障作为互联网金融立法与监管的基本宗旨,金融监管者的主要任务是平衡互联网金融经营者和金融消费者的权利与义务,只有这样,互联网金融才能真正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谁是下一个蓝海?
规范化发展正在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业态更深层次的变革,科技金融、场景金融、区块链、资产证券化等新模式及新技术不断涌现,在第三方支付、网贷、众筹之后,互联网金融的下一个蓝海会在哪里?
互联网金融连续三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并且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百姓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巨大影响。
黄震指出,随着互联网和金融等领域的技术的更新迭代,金融消费者的权利意识的觉醒,消费者的知情权、交易权、话语权、结社权和表决权随着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普及、互联网金融创新技术或商业模式发展和生态构建开始发生变化,“这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在发展互联网金融方面,中国拥有巨大的用户市场。 根据国家互联网金融技术平台的监测数据,截至2016年8月底,已检测到的互联网金融平台达到8490家,互联网金融活跃用户达到6.18亿户。随着网民数量的提升,互联网金融的用户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日前的互联网金融蓝皮书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6)》指出,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步入规范化发展,在监管套利消失的背景下,没有技术壁垒的公司将丧失生存能力,科技将成为推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动力,金融科技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趋势,场景金融是未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
“未来中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是以银行为核心的传统金融互联网,未来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就是有金融牌照的大数据公司。”报告执行主编、中科金财董事长朱烨东表示。
李振华则认为,未来新的金融体系应该是大众金融、普惠金融、消费型金融,更多服务于普通用户、长尾用户,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使普惠金融成为可能。
互联网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最新形式。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在金融领域的一个重要体现。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发展,金融借助互联网的平台,极大地拓展了自己的边界,使更多的人可以进入金融领域进行投资理财。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资金进入互联网金融,这必然会导致国家的金融政策发生变化。文章主要讲解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发展模式、对货币政策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文章根据以上研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政策。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货币政策;“互联网+”
1.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及发展模式
1.1互联网金融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和金融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代的经济产物。互联网金融的确切含义在我国还未真正形成。有些专家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中间状态,这种状态介于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之间,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这种模式的准入门槛不是很苛刻,而且国家关于互联网金融的管理条例也没有正式出台,故而以前从事这种业务的公司企业都可以进入。互联网金融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传统的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融入了互联网的因素,是金融行业的“互联网+”模式。支付宝、众筹、P2P等模式都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重要表现。互联网金融模式消除了传统的金融模式的中介作用,使得金融信息可以更加的对称。互联网金融为用户提供的体验是传统的金融企业不能比拟的,互联网金融具有融合闲散资金的效果,可以针对每一个个体提供满足差异化的金融产品,这有效地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也发展了金融业务的边界。
1.2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1)发展模式。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经过了两个模式。第一种模式,银行等机构通过互联网提升自身的办事效率,如网上银行等;第二种模式,金融企业利用互联网的中介作用,做到了金融创新,如P2P模式等。
(2)发展规模。我国的互联网发展规模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互联网金融凭借自身的高效、低门槛等特点,在我国迅速发展。据统计,在互联网支付方面,每年的“双十一”都以翻倍的模式增长。
(3)融资方面。互联网金融的融资以P2P的模式快速增长,而且这种快速增长的模式没有减退的迹象。2013年我国电商小贷的规模是2300亿元,2014年仅一家电商小贷的规模就达到2000亿元。2009年,我国的P2P公司的数量只有91家,而到了2014年我国P2P公司的数量达到了2000多家。(4)金融服务方面。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出现了四大金融服务。第一,支付方式上,余额宝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第二,理财模式上,出现了众多的宝宝们,如活期宝等。第三,自销模式上,出现了财富宝等产品。第四,电商模式上,淘宝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2.互联网金融发展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2.1互联网金融对货币需求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模式改变了传统的金融理念。按照传统的理念,我们将货币的实际需求与各种货币性资产的回报的联系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两者之间存在函数的关系,而货币需求的函数具有不变的特点。互联网金融产生以后,由于互联网的便捷性和高收益性,缩小了支付与储蓄的中介成本,使得资金放弃原有的选项,向高收益高流通的产品转移,收入在货币稳定性中的地位下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新了一大批的产品,这些产品本质上是新的金融工具。这些工具不仅满足人们的高流通、高收益的心理预期,也使得货币的流通速度不断加快。这些支付手段,摆脱了传统的金融束缚,使得交易金额一次次刷新纪录,货币的流通性不断的加强。与此同时,新型的互联网理财产品使得理财和交易在同一时间进行,这就使得传统的活期存款受到打击,造成活期存款锐减。可见,活期已经没有什么吸引力,互联网金融对货币的结构造成了不小的冲击。
2.2互联网金融对货币供给的影响
(1)减少了货币供给的可控性。货币的供给受到国内经济因素的影响,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多地影响着货币的供给,甚至影响了中央银行的货币供给政策,使得货币政策的制定出现了非精确性的现象,同时也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
(2)货币供给政策的可预见性降低。传统的金融对货币的界定和计量有着准确把握,但是到了互联网金融时代,货币的界定和计量变得十分的困难,互联网金融使得货币的流转速度极具加快,各个层面的货币转换迅速。与此同时,互联网的发展使得货币的乘数变得不可预测,这样,货币的总供给量央行就难以做出准确的统计,对我国的货币政策影响也越来越难。
2.3互联网金融对货币政策效率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促使我国的金融市场和货币市场进一步发展。资本可以在流向非存款类的市场,这就摆脱了商业银行的限制,降低了商业银行在落实货币政策上的地位。互联网金融央行的货币供给产生影响,央行对传统 银行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派生存款上,随着传统银行的活期存款对群众的吸引越来越少,大量的资金投入到了互联网金融领域,这就严重制约了央行的货币政策制定,货币的政策效能降低。
3.互联网金融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启示
3.1优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我国一直都将货币的供给作为调控的重中之重。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货币供给量的中介作用降低,货币政策的时效性下降,作用自然也就下降。随着市场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完全有能力做到利率的市场化。我国的央行可以指定新的中介目标,优化货币政策。合理的利率结构可以使得我国的货币政策保持稳定,有利于经济保持稳定。例如,保持利率的合理稳定,可以使得市场的供求状况得到有效的反应,使得资本与货币的关系更和谐,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向利率指标转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时代要求,我们必须顺应时代要求。
3.2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信贷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传统银行造成了不小的冲击。信贷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方式,极易导致信贷传播的不顺畅,故而需要完善传导机制。第一,我国的传统银行需要自我检查,对自身内部的机制进行完善,提高自身抗风险的能力,加快货币政策的传导。第二,应当做好对新型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降低风险,提升对金融市场风险的认知程度。第三,组建多元化的信贷传导。互联网金融本身就具有了信用机制,央行现有的存款准备金对传统的银行影响较大,对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影响较小,为了更好地对市场进行管控,央行应当建立多元的信贷督导。第四,完善利率市场化的进程。随着市场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应当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利率的市场化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使得我国的经济进一步健康的发展。故而,我国应当积极实行货币政策的市场化,使得货币政策能够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3.3加强互联网金融监测力度央行不能够有效的监管互联网企业,原因有很多种,主要包括:监管的力度不够,对于互联网金融的规模、资金的流转方向。这些原因加在一起,导致了央行的货币政策造成冲击。可以通过以下手段,完善对互联网金融的冲击:第一,完善统计,把互联网金融纳入统计范围。要求各个互联网金融公司将自己本公司的金融数据每月报当地的银行部门,网络的信贷要包含在全社会的信贷范围内。第二,及时调整M2的规模。加强对虚拟货币的研究,使得虚拟货币等网络货币受到监管,做好相关的报备和统计工作,使得M2的规模符合经济规律。
3.4尊重和鼓励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对小微企业而言。小微企业在传统的银行借贷很难,但是在互联网上借贷却很简单,可以有效地缓解借贷难的情况。我国的有关部门应当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使金融企业健康发展。互联网金融的交易大多数都是在网上交易。网上交易对于信用的要求更为严格。为此,我国应当加快信用体系的建设,做到信用体系的社会全覆盖,为互联网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赵勇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及其对货币政策的冲击[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4.
[2]房兴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4.
[3]易圣蛟.金融脱媒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的影响[D].合肥:安徽大学,2014.
[4]王曙光.传统银行的互联网思维[J].中国金融,2014(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冲击影响;银行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0.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4)07-0171-03
A study of Commercial Bank Transition in the Wave of Internet Finance
Chen Chao, Han Zhongyang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5)
Abstract: 2013 is honored as the first year of Chinese Internet finance. This year, different kinds of Internet financial platforms and products came out, giving banks new threats and thinking.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transition strategy in the wave of Internet finance: carrying out the business mix, create a universal Bank; Grasping the rich people, focus on developing wealth management business; Combining physical network with virtual channel, build multi-channel business model; Building the commercial banks' own electronic commerce platform;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financial talents.
Key words: Internet finance; influence; bank transition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互联网产业获得长足发展。技术层面上,搜索引擎、数据挖掘以及云计算等方面的突破,使得在信息爆炸的情况下高效处理海量信息成为可能,进而加速了互联网技术在社会生活各领域的应用;平台层面上,各种购物网站、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层出不穷,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丰富的服务,也为进一步的互联网创新提供了土壤;消费层面上,网民数由2002年的5910万人上升到2012年的5.64亿人,复合增长率为25.3%。互联网普及率由2002年的4.6%上升至2012年的42.1%。同时,庞大的网民也逐渐形成在互联网上从事金融消费的习惯。而在金融系统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与金融改革的深入,当前的金融需求呈现多样化的趋势,传统的金融机构已无法充分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在这样的大背景下,2013年,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横空出世,给予金融界出乎意料的影响。以余额宝为首的互联网理财工具,在上市后短短一周之内,用户数量突破100万,至今已突破1000万规模。互联网金融热持续升温,在带来各种创新的同时,也给处在转型期的商业银行新的难题和思考。
二、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模式及特点
金融和互联网的结合,并不是新鲜事物。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互联网商业形态早已出现并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但是,互联网金融这个名词,在国内的诞生却很晚。2012年6月的金融40人论坛上,谢平首先提出了“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引发了金融界的广泛关注。随后,谢平在其文章《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中,进一步阐述了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谢平认为,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可能出现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称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或互联网金融模式”。在谢平的论述中,可见其认为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更多的是一种网络化的直接融资模式。随着相关金融模式的出现和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包含了间接融资模式。因此,黄旭等人则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使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资金融通的行为总和。”本文也将以此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相较于已有的例如网上银行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近几年还诞生了如下新模式:1.网络借贷模式。该模式利用互联网平台,使得资金由出资人直接流向需求方。该模式细分下来又有如下几个形式:(1)交易平台借贷模式。阿里金融提供的小微贷款是这种模式的代表。在这类平台上汇聚了客户之前在相关商业平台上的数据信息,运用平台自己研发的信用评估模型,对客户的信用和还款能力进行评价,高效、低成本的将款额贷给客户。很好地缓解了我国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P2P模式。该模式以Lending Club、拍拍贷为代表,是典型的互联网金融直接融资。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平台不参与担保,只制定交易规则,提供信息匹配,收取一定的手续费。贷款人通过具有资质的网站作为中介平台,将资金发放给借款人。(3)众筹模式。所谓众筹是指企业通过相关互联网平台向多个投资者募集款项。该类平台在国内起步较晚,且受监管限制较多,在国内发展还存在诸多不足。典型的代表是追梦网、好梦网。2.网络理财平台。主要由金融机构自由理财平台和互联网第三方理财平台组成。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第三方理财平台。目前,以阿里、百度、腾讯为代表的网络平台,接入基金公司的相关产品,将金融产品以简单易懂的方式推向市场。其平台本身所具有的用户粘性,使得其理财产品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潜力。以余额宝为代表的余额理财产品,在短短半年时间内,成长状态势如破竹,使得其合作基金天宏增利宝成为国内规模最大基金。这类互联网金融形态使得银行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
互联网金融受到如此大的关注,其本身相较其他金融形式,又有何创新?首先,互联网金融最大的特征,就是拿互联网精神做金融。互联网技术,在其诞生至今约五十多年的历史里,深刻地改变了这个社会:它使得远距离的信息传递变得高效低成本,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实现购物,使得现实生活中的管理由原本垂直化的模式转为扁平化的模式。互联网精神,是开放化,平民化,平等化;而传统金融的精神,是精英化,神秘化,高端化。用互联网精神做金融,可以有效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为不同需求尤其被传统金融服务忽视的人群提供服务,以用户为中心设计金融产品,一举打破传统金融业高门槛的限制,将金融推向新的形态。其次,运用大数据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特征。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从提出伊始便与大数据这个新概念紧密相连。前文中提到,互联网金融的服务对象,主要是被线下金融忽视的那部分,以及为用户设计不同需求的产品。要达到以上两个目的,就必须精确把握风险控制和用户需求。互联网金融风云首先由电商等非“官方”金融机构挑起,而电商等平台掌握着海量的消费者消费行为数据。随着云计算和行为分析理论的发展,使得大数据获得充分的运用。在对小微企业贷款方面,相关金融平台通过构建风险评估模型,输入借款方以往的信用纪录,可以较好地评价借款者的信用水平和还款能力,进而较好地解决了银行业一直难以有效应对的信用风险这个难题;通过对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分析,互联网金融机构又可以有效分析不同类型的用户需求及风险偏好,为客户制定合适的金融产品,完全颠覆了传统银行业以产品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因此,互联网金融的目标人群,又是其重要的特征之一。互联网金融,充分运用长尾效应,将服务人群定义为客户“二八定律”中的“八”,即小微企业以及广大低收入的互联网消费人群。而这部分客户群尤其是小微企业是传统银行服务中比较疏忽的,因为其发展的不确定性严重影响其信用评价。有数据显示,65%的中小企业发展资金来自自有资金,紧张的资金严重制约其发展。同时,银行5万元的理财产品起步线也阻碍了相当多的低收入者享受更好的金融服务。互联网金融机构,秉承互联网精神与蓝海战略,收获了海量的客户,大有与银行分庭抗礼之势。最后,高效低成本的交易方式也是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依靠信息技术的长足发展,电子化的交易方式,尤其是第三方支付的广泛应用,使得原本繁琐的金融交易变得简单、低成本,吸引更多的人群前来体验和购买金融产品。
三、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会深刻影响中国金融改革
互联网金融这个名词,由中国首创,国外并没有所谓“INTERNET FINANCE”这类说法。国外对于互联网融资没有刚性需求。以美国为例,其发达的金融市场,能够为不同需求的客户制定金融产品。而在中国,银行理财产品准入门槛较高,传统金融业不重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导致中国的资金配置不尽如人意。在这样的背景下,才导致快捷、高收益、重视用户体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大行其道,其扩张速度令人惊愕。这种现象,中国的商业银行需要深入思考,改变自己以往的盈利模式和服务作风,积极应对当前的互联网金融浪潮。
(二)互联网金融机构与银行争夺客户,加速银行存款流失
首先,目前互联网金融机构推出的余额理财产品,最直接的争夺人群是那些买不起银行理财产品的平民大众。而这类人群,却又是银行活期存款的主力。在融资门槛方面,互联网金融产品投资门槛极低,例如余额宝的1元投资起点便是极其贴近“草根”的设定。在便捷性方面,其快速存取,多支付功能的特点也让其相较银行理财产品有着相对优势。而高收益性,又使得其相较银行活期存款有着较大优势。因此,此类网络金融产品对于平民有着极大的诱惑。银行客户的减少不仅会减少存款,同时类余额宝产品将资金托管进银行账户,也会推高银行负债成本,给银行带来新的难题。互联网金融机构还将目光投向对资金紧缺的小微企业,凭借着大数据和高效的风险测量模型,提高了贷款的效率并降低了坏账的比率,有效地资助了中小企业的成长。显然,互联网金融机构是在打一场“农村包围城市”的战争。
(三)互联网金融加速我国金融脱媒
金融脱媒,简而言之就是“资产绕过银行而直接通过其他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进行配置的现象”。目前,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入,资本市场的迅速成长,利率市场的进程加速,我国金融业出现了金融脱媒的现象。而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又将配合以上局势,进一步分流银行客户,扩大民间直接融资的规模。正如上文所述,互联网金融在渠道、收益性、便捷性、准入门槛等方面对银行现有的理财产品具有较大的优势,因而更受到平民的欢迎。最可怕的,并不是它们本身的优势,而是它们发展的速度,例如P2P,诞生于2006年,但是现在就有了300家P2P平台,生长速度可以用“野蛮”来形容。而现在,银行也在积极布局应对利率市场化,人民币国际化等局面的转型。问题在于,转型的速度是否能跑过金融脱媒的速度?美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放开对金融的管制,加速金融脱媒,此后的37年内倒闭了上百家商业银行。因此,日益逼迫的金融脱媒,成为银行必须全力解决的难题。
(四)用户粘性将进一步扩大互联网金融机构服务范围
前文所说,互联网金融机构凭借低门槛和良好的用户体验,笼络了海量的忠诚客户。以阿里巴巴为例,其在电商市场获得的数目惊人的粉丝,才使得其衍生金融平台上推出的金融产品倍受青睐。而现在,互联网金融机构不仅仅满足于推出几款金融产品那么简单。它们是谋划更多的布局,推出更多的金融服务。在一年多前,人们还需借助银行服务实现缴纳水电费、餐饮支付、汽车缴纳违章罚款这些商业活动,人们对于第三方支付的用途似乎也只是购物那么简单,但是现在人们可以通过支付宝等支付工具对以上服务进行支付,甚至还可以用来打出租车。这类围绕客户需求的服务布局,逐步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将会使得人们越来越减少对银行服务的需求。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金融机构还会推出对银行更具杀伤力的金融服务,与银行在争夺客户资源方面白热化。而部分银行对于这种用户粘性的杀伤力似乎仍未觉醒。如果依旧放任互联网金融机构在这些“不起眼”的领域占领阵地,那么四面楚歌的局面就不会太遥远。
四、商业银行的转型之道
(一)开展混业经营,打造全能型银行
所谓全能型银行就是能够从事所有金融业务的银行。打造中国的商业银行,首先要建设合适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企业管理结构。建设一个包含投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和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并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要做好顶层设计,同时利用并购、入股等手段逐步发展。其次,要明确新的重点业务。银行的个人零售业务、投资银行业务、财富管理业务是主要的几个项目。最后,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参与全球范围的资本配置,服务好有海外业务的本土企业。建设全能银行的原因如下:利率市场化和互联网金融都使得银行原有的赚取存贷利差的盈利方式面临严重危机,因此银行必须寻觅新的盈利模式。打造全能银行就是重要的一个模式。建设全能银行,有以下几个作用:首先,能够有效应对互联网金融的扩张。固然现在的互联网金融的目标市场是小微金融服务,但是资本的逐利性还是会使其向更高端的金融领域扩张。商业银行转型成全能型银行,可以凭借其原有的基础抢摊更多的领域,先于互联网机构一步占领市场。其次,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企业和居民产生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前文指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大行其道的重要原因,就是我国长久以来并不能为不同需求的客户制定合适的金融产品。因此,建设全能银行,可以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产品,为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更全面、更贴心的服务。同时,其一站式的服务也增加了服务的便捷性,这样又会增加客户对传统金融机构的满意感。最后,全能型银行也有利于形成规模经济。更广泛的金融产品上和更多的业务量可以使得银行将成本有效分摊,降低成本以及风险。而低成本也是互联网金融能够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
(二)把握富裕人群,重点发展财富管理业务
财富管理,以及私人银行业务,其目标人群是高端客户,是“二八原则”中的“二”。商业银行转型至全能银行可能尚须时日,而财富管理则是商行目前最不容有闪失的业务。把握住这些高端人群,制定互联网机构所不能提供的复杂个人理财业务,才能稳住阵脚,扩大盈利。据美国的研究现实,专业的财富管理人员能使得客户流失率降低三成。而在中国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也拥有广阔的前景。据瑞信研究院研究报告称,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财富来源地。同时,中国快速成长的资本市场也为财富管理提供了充分的金融要素。而发展财富管理业务,也要充分融入互联网金融基因,即重视客户体验、打造个性金融服务。因此,发展财富管理业务,首先要在理念上,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一直以来的以兜售产品为主的理念。以客户为中心,就需要分析客户财务数据、风险偏好,以此为依据制定合适的投资组合。同时,商业银行要和券商、基金等机构展开充分的合作,开发跨期限、跨市场、跨区域的金融产品,提升产品设计能力。最后,银行还可以与电商进行合作,利用电商的海量数据,挖掘潜在的新客户。
(三)物理网点与网络渠道相结合,建设多渠道经营模式
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兴起,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偏好通过网络技术完成各项消费活动。同时,传统的银行网点业务量呈下降趋势。在营业收入持续低迷的状态下,不可避免的会面临成本压力。而根据国外银行的经验,多渠道经营模式可以增加营业收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经营成本,打造良好的品牌形象。因此,开展多渠道经营,将物理网点和网络渠道有机结合,是商业银行的转型手段之一。建设多渠道经营模式,首先要制定合理的多渠道管理机制,对进行全行一体化管理,树立一体化的渠道经营理念。为了实现不同渠道之间信息的顺畅传递,要打破部门之间相对分割独立的现状,做到物理网点与其他业务渠道的服务对接和统一。要继续保持网点在与客户交流方面的优势,还需通过其他服务渠道扩大服务范围。其次,还要准确把握用户需求,注重客户体验。银行要运用手中的大数据,分析客户的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渠道营销方案。同时,银行在业务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要做到高效简洁,减少业务审核环节,顺畅前后台的衔接,提高服务效率。
(四)建设商业银行自己的电商平台
电商平台可以做金融服务,而银行也可以反过来发展电商业务,与电商平台在网络上开展“白刃战”。电商市场早已是阿里、京东的天下,银行似无竞争的可能。但是,银行也拥有大量未挖掘的客户数据资源,不输于电商平台的用户粘性,明显的风控优势和良好的信誉,这一切都为银行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奠定了基础。电商做互联网金融,缺乏金融“基因”是其短板;而银行做电商,却可以将金融服务作为自己的核心业务,采取差异化的竞争策略,再步步为营逐步蚕食电商业务。以工行“融e购”为例,其线上开通后,入住8家企业,销售商品包含了数码家电,服装鞋帽、汽车、理财产品及贵金属等商品。它实现了交易融合,并且把订单融资、供应链融资、消费贷款等金融工具无缝地嵌入了整个平台中,突显出了自己的特色。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商行电商平台可以将物流、信息流与资金流有机统一,建设消费采购平台、销售推广平台、支付融资一体化的金融服务平台。
(五)培养全面复合型金融人才
无论是建设全能银行,还是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都对银行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银行拥有大量金融专业人才,这是互联网金融机构所无法企及的。努力开发这种宝贵的智力资源是顺应互联网金融浪潮的手段之一。现今的商业银行员工,大多从事信贷等“粗放”型业务,且知识结构较为单一,缺乏计算机和金融双料人才。而建设全能银行,需要更多懂得证券、保险、高端理财等业务的人才;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又需要熟悉金融知识、营销知识以及懂得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人才。因此,在接下来的招聘和培训中,商业银行可以增加对理工类尤其是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招聘。同时,还应该在对以往人员的培训中增加网络信息技术等培训内容。这样,才能打造一支具备金融思维和互联网思维的人才队伍,积极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12):11-22.
[2] 吴昭华.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金融发展研究[J].电子世界,2014(3):192.
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具有一定的不可控性和不确定性,因此,互联网具有一定的金融风险,而且会有一定的损失。由于这些原因,导致了互联网金融风险更为复杂化。本文将对当前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一定的讨论。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风险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不断进步,互联网金融正在逐步成为一种全新的金融形势,发展的速度十分的快,而且参与到每个领域,互联网金融对整个金融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互联网金融是由互联网和金融两部分组成的,因此有一定的复杂性,很难进行防范。本文将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互联网的一些举措。
1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概念及判断
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一些金融组织和机构通过互联网,运用先进的科技信息,进行金融服务和其他方式的一些金融活动。互联网让金融更为便捷、开放,让金融服务的操作更为简单和便捷。与传统的金融风险相比,互联网金融还具备一些特点,首先,是扩散性强。互联网金融基于网络,通过互联网为传播媒介,让金融的信息传播的更为快速,而且范围也更广,因此,可以让更多的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快的了解金融信息。其次,是效率高。互联网的速度是非常快的,可以高效的处理各种金融信息,而且在支付的时候由于不用人工这一步骤,也可以让支付更为便捷,但是,正是由于速度过于快,一旦出现失误或者错误的话,也是很难挽回的。再次,是虚拟化程度高。由于互联网金融都是在网络上操作,所以虚拟化程度比较高,在交易的过程中,大家都是看不到对方的。最后,是更为复杂,由于很多交易是通过互联网的,因此,也可能会出现泄密等危险性的情况。
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类型
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质,为互联网金融风险增加一些复杂的风险,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2.1法律政策风险现在网络金融电子支付时采用的都只是一些协议上的内容,协议双方通过协议的内容签订合同,当出现问题后就自己协商解决。但是,由于没有相关的法律政策,很难对一系列问题进行解决。
2.2网络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主要依靠的是互联网技术,而互联网网络技术是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大的。很多电脑黑客利用病毒对电脑进行破解和入侵,就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而且,我国科技发展的还不是很完善,很多科学技术的系统都是从国外引入的,这对网络技术也有一定的风险。
2.3洗钱犯罪风险随着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快速发展,很多金融服务有了新的内容,因此,洗钱犯罪的风险更大。洗钱方式融入了一定的互联网,利用网络进行洗钱的案件越来越多。由于互联网具有一定的虚拟性和便捷性,让客户没有办法获得对方的准确资料,因此,很容易上当。随着洗钱犯罪活动日益猖獗,如何防范互联网洗钱犯罪值得引起深思。
3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策略
由于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复杂性等独有的特点,所以对于互联网金融既要给予一定的鼓励,还要制定相关的政策对其进行规范。
3.1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进行互联网交易的时候,缺少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没有办法保证切实可行的自身利益。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
3.2实施网络金融监管合作在进行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综合监管。要有单独的独立部门负责这一方面的情况,监管的内容可以监管相关的机构、中介、互联网金融平台等等,保证每一个环节没有能够发生的问题,同时,各个监管部门要注意和金融机构的合作,加强沟通和交流。
3.3支持互联网金融产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必定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因此,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对互联网金融产业进行鼓励和促进其发展。在避免风险的前提下,要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产业进行一定的推广,让互联网金融产业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发展的更好。
3.4完善网络技术互联网金融一定离不了先进的网络技术,为了减少网络问题出现的危险性,应该完善互联网网络技术,积极利用先进的资源设备,引进更为先进的科学技术,丰富自己的互联网资源,加大自己的知识产权的研究力度,这样可以依靠自己的互联网设备,进而减少对外国技术依赖。
金融的包容性增长已经成为当前各国越来越关注的话题,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这一模式变革了之前大家一致认可的一些划分标准,由可持续发展向均衡包容发展转变。随着信息通信技术(ICT)的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手机渗透率也随之提升,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手机渗透率已超过100%,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手机渗透率也超过50%,而在贫困地区,一些正规金融机构由于设立网点成本太高,加之穷人的金融交易量小、频次低,不愿意为穷人提供基本金融服务。手机银行与新型互联网金融的诞生,使得为穷人提供基本金融服务成为可能,顺应了我国金融改革的发展,而且国民也意识到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不仅使得ICT投入更加广泛,而且变革了传统金融模式,两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至关重要的是,金融排斥有所改善,金融服务更为全面,造福国民大众。ICT对金融各方面的促进,并不是一时的,而是随着技术的改进不断深化,波及到各个行业,从而有利于国民经济水平全面提升。本文就ICT如何推动金融包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其推动机理,揭示了其推动力的本质,为各大金融机构重视ICT的应用以及如何提高竞争力提供参考经验。
二、理论基础
(一)金融包容性理论
目前,国内外关于金融包容性并没有一个特定的概念。关于金融包容性内涵界定的研究如表1所示,研究主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出发来进行的界定。学者Leyshon&Thrift(1995)[1]、Sinclair(2001)[2]基于供给主体角度进行了概念界定。另外一些学者基于需求主体角度进行了界定,Carbo(2005)[3]、印度政府[4]和Mahendra Dev(2006)[5]、Satya&Rupayan(2010)[6]、Giovanna(2012)[7]以及联合国[8]。
综合而言,金融包容性主要关注的是金融服务的获取,特别是金融排斥的弱势群体,因为弱势群体在获取相应服务方面劣势明显,在提高国家金融包容性时,为他们提供适合于其金融服务的渠道,优化金融产品完善金融体系,将普通百姓尤其是弱势群体业纳入消费市场,实现包容性发展。
(二)金融创新
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1912)中对创新的定义为金融创新界定打下了深厚的基础。曾经人们关于“金融创新”并没有统一的共识,而且有些学者的研究根本就对它没有提出界定。各个学者基于差异化的研究背景,从不同的角度界定了“金融创新”概念,总结而言,金融创新不能够仅仅界定为多种简单工具的创造和开发,它是一种金融改革,能够促使金融产业高效发展多种[9]。常规而言,金融创新包括广义金融创新、较为广义金融创新以及狭义金融创新三大类定义。广义金融创新受到金融创新历史进程与变革的影响,即“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较为广义金融创新指的是“突破金融业多年传统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技术、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的创新及变革”[10],基于这样的理解,金融创新包括体制创新、手段创新、市场创新以及监管方式和组织方式的创新。狭义金融创新主要是指发达国家对金融管制放松以后在金融工具和业务方面的创新。当前人们对于金融创新的研究基本围绕金融产品创新展开。本文采用的是较为广义的金融创新概念。所涉及的金融创新包括有金融产品的创新、金融市场创新、金融机构创新等方面。
(三)创新扩散理论
20世纪60年代,创新扩散理论的创始人,罗杰斯提出一个理论具体定义是:通过传播媒介这种渠道劝说人们接纳新的观念、事物和产品,这个观点看中的是大众传媒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他认为“创新是一种被个人或其他采用单位视为新颖的观念、实践或事物;创新扩散是指一种基本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感受到的关于某个新事物的信息被传播,而这个过程是由创新、沟通渠道、社会系统和时间这四部分构成的,同时至少还包含5个环节:知晓、劝服、决定、实施和确定。”[11]
三、研究机理
(一)ICT对金融创新支持作用分析
正因为科技和金融都与经济增长息息相关,金融发展与ICT投入怎样高效融合并且一起致力于经济增长的实现,已成为学术界备受关注的研究主题。
1.ICT对金融创新技术支持分析。ICT代替了过去以人工计算和理论模型为主的方式,数据计算和处理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进而催生了一系列金融创新,如表2所示。
2.ICT对金融创新效用支持分析。近年来,金融产业技术支撑的供给以准确化金融服务机构为依托主体、以实现技术服务形式,是金融与科技结合的一个重要标志。
①ICT对金融创新的供给模式
ICT服务需要具体的金融部门为载体运用专属技术促使其资金链的高效运转。现实情况下,多样化的金融部门需要多重的技术支持,因此,随之而来的就是金融服务的多元化发展。ICT将传统金融业务进行电子化处理,包括传统互联网金融和新型互联网金融。当今金融创新主要是依托技术推动的,ICT同金融结合,带动金融创新。
②ICT的技术效用
促进货币形式的变化和流通效率的提升,提高金融行业的工作效率,促进多元化金融创新的出现,促进了竞争准则的变革,在一体化金融大背景下,金融机构要想取得成功其竞争优势并不只是局限于规模大,而是ICT支持下的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ICT特别是互联网技术,使得整个全球较为分散的市场变成一个整体,经营成本降低。
(二)金融创新对金融包容性推动作用分析
随着金融业的不断变革,金融服务重点逐渐从供给主体导向到需求主体导向,ICT同金融业的结合,带来了基于科技的金融创新,本文的金融创新选取的是市场与技术驱动因素下的金融产品创新。而根据金融创新理论金融产品创新又分为:金融模式创新和金融功能创新。
1.金融模式与功能创新对金融包容性推动作用分析。
①金融模式的创新推动金融包容性
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金融发展形式与传统金融发展形式比较,带来很大变革,目前信息化金融机构主要运营模式可分为以下两类:传统互联网金融模式和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传统互联网金融模式:商业银行主导的网上银行和手机银行。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贷、众筹融资;一类是基于电商平台的金融模式包括互联网基金、电商平台小贷。金融创新模式的低交易成本和手机渗透率的普及,使得手机银行拓展了交易边界,从而提高金融包容性水平。
②金融功能的创新推动金融包容性
第一,多样化支付发展。
基于ICT的移动支付等金融服务不断进入市场,可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微信支付、微博支付等移动支付模式的发展和升级,支付的便捷属性使得人们在现实消费中有了更加多样化的途径。弱化信息不对称,完善传统金融的缺陷,互联网支付突破线上线下的交易,促进普惠金融的加强,有利于金融包容性的实现。
第二,降低理财门槛。
互联网基金理财产品将理财投资的概念灌输给普通民众,在当前并不太繁荣的理财市场上,让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触到基础的理财产品。互联网理财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传统理财的模式,都是风险下的收益,但是互联网更加包容,操作更简便,丰富了大众理财的乐趣,大家都踊跃参与其中,迅速扩张也在情理之中。互联网金融理财产品的出现,为大部分人们提供了更加公平的金融理财服务,凸显了金融包容性公平的主题。
第三,多渠道筹资和贷款。
P2P网贷作为互联网金融领域的创新金融模式,迅速吸收了大量的客户,使得贷款难的小微企业,特别是基于电商平台的小企业获得了足够的发展资金,与传统金融结构较为互补,不仅促进了商业利益的实现,还带动了社会价值的推进共赢。这一创新模,不但使得直接和间接融资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而且将金融包容性在我国迅速推进。此外,互联网金融将之前竞争力较弱的中小企业纳入其供应链,使得他们也能在全球一体化竞争中拓展市场。
2.互联网金融扩散对金融包容性推动作用分析。互联网金融的扩散过程可以总结为:互联网金融通过多种渠道在用户之间互相传播,并在之后逐步被其他潜在用户采纳的过程,也就是互联网金融自诞生之日起逐渐向社会系统各个角落扩散并最终被用户?纳的过程。互联网金融扩散系统如图3.12所示,ICT与金融的结合带来了金融创新并作为扩散源进入扩散系统,病毒式的用户推广、人际传播、大众传播、各种营销传播特别是互联网本身作为一个特别快速的推广渠道,迅速扩散,其中互联网金融的主导企业包括银行和电商企业是扩散宿,而扩散客体就是采纳互联网金融模式的用户。
互联网金融扩散可以有效地调动和促进金融业经济发展的社会资本配置,以及经济增长的金融需求,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经济,扩大交易范围,提升资本配置的效率,提高金融包容性,使普惠和公平的金融服务为民所用。
(三)ICT推动金融包容性作用机理
ICT投入将很多金融空白的群体引入金融服务体系之中,降低了他们的交易成本。ICT是基于网络技术发展起来的,不论是传统互联网金融,还是新型互联网金融,都是将金融服务放置于手机、PC终端等载体进行的活动,不需要银行网点服务即可获得需要的金融交易。由于手机银行成本低的特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技术可以有效降低金融排斥,ICT的投入与金融业结合带来了金融创新,促使新的金融模式的诞生,丰富了金融功能,互联网金融扩散的实现,拓宽了交易边界,使得人们获得了更为普惠和公平的金融服务,从而提高了金融包容性水平。根据上述分析,可以绘制如图2所示ICT对金融包容性推动作用机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