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理学学习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网络课程教学的特点及网络教学设计的依据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学设计大部分都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学过程较单一,以讲授为主。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知识应该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建构的方式获得的[1]。在当下网络技术高速发展,网络设备逐渐普及的条件下,基于网络课程的学习,可以提供一个自由安排学习时间、地点,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同时又能够随时完成教师、同学互动交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2]。通过网络课程的教学,可以强调学习过程的主动意义的建构,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环境的设计[3]。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为网络课程的实施提供了理论基础,网络课程的实施也正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理想手段[2]。
2《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
作者通过对《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的实施以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实践,对网络课程的教学设置进行探讨,希望通过完善网络课程教学,实现推进病案信息网络教育的发展。对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教学策略。结合课程不同章节特点,选择多种教学效果评价方法。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更加灵活多样。网络课程的教学设计包括了多方面,如学习的目标,学习内容的交互性,师生间的交流与协作,媒体形式的选择,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课后的练习与反馈,综合评价等方面[4]。现就几个主要方面进行讨论。
2.1明确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
《病案信息管理学》的学习对象为医学院校中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学生,是卫生信息管理类课程中较有特色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探索更适合交叉专业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是本专业教学改革中的重点内容[5]。《病案信息管理学》的学习对象是已经具备了基础医学基础、临床医学、管理学基础、卫生统计学、计算机基础等专业知识的学生。教学设计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结构来确定学习目标,充分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网络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能够正确掌握病案信息管理的技术与方法,国际疾病分类和手术操作分类标准,病案统计方法,病案信息的质量控制;熟悉病案信息管理组织部门结构,病案与随诊、病案与医疗保险,病案与相关法律法规等内容;了解病案信息管理过程中的现代化技术的应用和未来发展趋势。《病案信息管理学》是卫生信息管理学科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目标是依据人民卫生出版社十二五规划教材《病案信息学》为蓝本,参照病案信息技术专业技术考试大纲,采用整体性教学目标设计方法完成。围绕课程的教学目标设计网络课程,贯彻于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
2.2分析教学内容和选择教学媒体
网络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多媒体教学设计,通过文字,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信息有机结合而成[6]。在选择教学媒体、教学互动设计、教学进度安排等方面都需考虑到传统教学不同之处[7]。为了加深学生理解,在《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课程中,采用了大量病案科实际工作的照片、录像等多媒体素材。以加深印象,让学生更好的理解病案管理过程。教学内容开展网络课程的主体部分,是学生学习信息的主要来源。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应用过程中,教学内容组织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在网络课程中每个单元教学内容都配有教学目标、章节学习提示、相关难点重点、课后推荐阅读内容。在教学环节设计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课程的视觉优势,调动学生的积极性[6]。学习环节难易适度,与病案管理实际工作保持一致。
2.3创建自主交互的学习环境
与传统课堂相比,网络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8]。而建构性的学习过程强调的正是自主学习和情景创建。利用网络技术,网络课程能够给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学习提供一个快捷、方便、高效的平台。在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配置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病案科见习照片及相关资源,列出了每一章节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及课后作业及相关教学资源。学生根据不同需求来选择学习的方式和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安排学习计划。交互性是网络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体现在教学平台、教师、学生三方多向的交流。通过互相之间的交流,努力使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最大化,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在网络课程中,提供了提问、作业、课后讨论等模块,体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2.4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
学习效果的评价是网络教学活动中,十分重要的环节,也是评价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8]。学习评价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必要反馈,具有导向调节激励和鉴定作用[7],对教师、学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课程的特点,评价方式采用了作业评价、测试评价、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这种考核方式便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分析;便于教师进一步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参与情况。在网络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对各种测试结果的统计分类比传统教学有明显优势[9],同时根据测试分数可直接展示知识点掌握情况,可以考察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程度。有利于教学反馈,不断完善教学。
2.5网络课程的应用效果和情况
关键词:老年肺心病;急性心肌缺血;临床特征
近几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不断加快,老年人口持续增多,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高[1]。老年肺心病患者大多患者严重的基础疾病,机体不具备良好的代偿能力,病情很容易迅速发展,一些合并急性心肌缺血的患者由于发作前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诊断时具有一定的难度,经常出现漏诊、误诊等情况,没有得到及时救治的患者存在死亡的危险,必须引起临床重视。
1 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概述
呼吸内科的常见疾病之一就是肺源性心脏病,简称为肺心病,其发病机理是因肺动脉或肺部胸廓的病变增加了肺循环阻力,造成右心室肥大与肺动脉高压的心脏病,一些患者伴有右心衰竭。在人群中其发病率大约为0.47%。有关资料显示,西北、华北、东北等高原地区的居民、长期吸烟者以及环境潮湿且日照不足的西南地区居民具有更高的发病率,尤其是中老年患者,年龄越高其发病几率也越大[2]。由于老年人机体免疫力差,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受到病变影响其肺组织功能及结构可能出现异常,导致患者由于缺氧而产生大量红细胞,增加血液粘稠度,出现心肌缺血。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果没有及时被确诊并采取治疗措施,患者很可能存在生命危险,所以必须熟练掌握其发病因素、临床特征,为患者赢得治疗时间,提高其生存率,改善预后效果。
2 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分析
我院收治的200例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患者中包括男性152例,女性48例,男女比例为3.17:1;年龄62~84岁,平均(74.5±4.9)岁;患者肺心病的病程为7~18年,平均(12.7±2.4)年,基础病变为肺尘埃沉着症6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28例,支气管扩张28例,支气管哮喘31例,间质性肺炎7例;既往病史:糖尿病史97例,冠心病史152例,高血压病史124例;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休克、心律失常、压迫感、无胸腹痛和胸闷等。
入院后均接受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没有T波倒置、低平现象,动态观察酶学演变与心电图,并未发现任何证据支持心肌梗死。患者血气分析结果:Na+浓度为(137.2±4.5)mmol/L,K+浓度为(3.1±0.3)mmol/L,HCO3-浓度为(33.6±5.8)mmol/L,PaCO2为(60.8±6.6)mmHg,PaO2为(51.8±3.8)mmHg,pH 7.39~7.43.心肌酶学:肌钙蛋白(7.3±4.5)ρg/ml,肌红蛋白(56.8±14.7)ng/ml,α-羟丁酸脱氢酶(94.1±62.5)U/L,乳酸脱氢酶(185.7±66.4)U/L,肌酸激酶同工酶(15.8±4.7)U/L,肌酸激酶(177.3±23.8)U/L。老年肺心病患者存在肺功能障碍,不具备良好的心肺代偿能力,受到呼吸道感染等因素的影响后,其肺功能障碍加重,并且可能因二氧化碳潴留、缺氧引起心率加快、剧烈咳嗽、情绪激动、呼吸困难和呼吸衰竭,造成缺氧加重或心肌供氧失衡,原本狭窄、硬化的冠状动脉也会受到影响,使心肌缺氧缺血加重。
3 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的治疗与预后分析
目前治疗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的方法主要是分析患者的病情,有针对性地给予综合治疗措施,包括活血化瘀、扩张冠状动脉、补钾、祛痰、平喘、抗感染、呼吸兴奋剂、呼吸机辅助呼吸、吸氧等。经过治疗患者的pH值降低, Na+、K+浓度和PaO2含量上升,HCO3-浓度和PaCO2含量下降,心肌酶学指标均恢复正常。治疗过程中患者的心电图均显示T波倒置,其中广泛前壁132例,下壁68例,经过处理后恢复正常,病情好转出院者191例,由于病情加重而死亡者9例,死亡率为4.5%。老年患者大多合并肾、肝、心疾病,吸收不良、摄入不足、食欲减退或者没有正确应用机械通气、糖皮质激素和利尿剂等均会造成机体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3]。细胞缺氧会促进机体释放细胞凋亡因子,损伤外膜,使线粒体水肿,另外,因为ATP合成停止,氧化磷酸与呼吸链化解偶联,均会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坏死,处于急性加重期的患者其心肌缺氧、缺血症状也会因此恶化[4-5]。临床上必须及时采取相关、适宜的药物进行有效治疗,控制感染、改善呼吸衰竭,缓解缺血、缺氧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4 小结
综上所述,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患者由于身体素质较差,大多存在多器官功能异常,诊断与治疗时难度较大,而且难以获得良好的预后效果[6]。临床医师必须密切观察其临床症状与心电图,一旦确诊应当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衰竭,纠正酸碱平衡,缓解缺血症状,科学给予机械通气、碱性药物、糖皮质激素与利尿剂,促进患者尽快恢复健康,以防由于医源因素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或死亡。以防由于医源性因素使患者病情加重,促进其尽快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 胡白瑜,汪爱云,李金礼,等. 老年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缺血12例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34(08):82-83.
[2] 郭轶琛,贾延平. 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左心功能不全43例急诊病例分析[J]. 中国临床研究,2011,25(11):989-990.
[3] Dolovich L R,Ginsberg J S,Douketis J D,et al.A meta-analysis com-paring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with unfractionated heparin in the treatment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Arch Intern Med,2000,160(2):181-188.
[4] Chao YF,Chen YY,Wang KW,et al.Removal of oral secretion prior to position change ca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forICU patients:A clinical controlled trial study [J].J Clin Nurs 2009,18(1):2228.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综合护理;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34-02
为了能够了解综合护理的方法与效果,文章将选取本院在2012年1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50例观察组与50例对照组,详细报告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2年1月~2012年8月间收治的100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并随机将其分为50例观察组与50例对照组。其中男性患者53例,女性患者47例,年龄在49~80岁。选取标准:⑴患者的病程>6个月;⑵所有患者都并未接受过综合护理;⑶患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⑶患者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给予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方式,给予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护理前,需要选择工作年限在3年以上的护理人员,并建立一个专门的护理干预小组,由专门的护理干预小组对患者进行护理与评估。
1.2.1综合护理
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健康指导、心理干预、康复锻炼、饮食指导、药物指导。
健康指导:护理人员应当根据不同患者的病情、文化程度以及接受能力,为患者进行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详细的对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的病因、相关因素、临床的主要症状以及预防知识。并告知患者影响发病的原因,例如高盐高脂的饮食习惯、肥胖、酗酒等等不良生活方式,提高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知识的认知度。
心理干预:护理人员在与患者进行沟通的时候,要用通俗、易懂、礼貌以及和蔼的语言。仔细的分析患者的意图,并多给与患者心理上的帮助与鼓励,增强患者的信心,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并在最大程度上解决患者心理上的实际问题,降低其心理负担。
康复锻炼:护理人员要合理的为患者设计训练内容。在运动前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运动评估、运动监护以及急救准备,例如可建议患者进行有氧运动,有氧运动主要包括散步、慢跑、打太极拳、每周进行3~5次,一旦患者出现了胸闷、气急的情况,就需要适当的减少运动的次数。
饮食指导:需要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建议患者尽量的以清淡的饮食为主,多食用优质蛋白、纤维素高的蔬菜或是水果、并适当的补充鱼油或是鱼肉,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在饮酒量上不能够超过30ml/d,如会吸烟的患者应当的彻底戒烟。
药物指导:护理人员应当要正确的指导患者按照医嘱服药,将药物的作用、用药时间、剂量以及药物出现的不良反应向患者进行介绍。如患者的年龄比较大,记忆力消退,就需要将药物的各项提示做成提示卡,帮助患者的服药,避免错服或是漏服的现象出现[1]。
1.2.2常规护理
⑴测量患者的脉率、心律以及心率,并做好记录;⑵给予呼吸困难的患者进行氧气吸入;⑶建议出现水肿的患者限制摄水量;⑷病房要安静、整洁;⑸为了避免压疮,需要对患者进行皮肤护理,并针对长期卧床的患者,铺平其床铺,并定期的翻身;⑹熟练的掌握心肺复苏与心电图的知识与处理原则。
1.3观察指标
1.3.1自我效能表
在为患者护理结束后,需要对患者采用慢性病自我效能量表,自我效能量表共有6项,每一项均采用1~10级的评分法,1分为完全没有信心,10分表示完全有信心,分数越高,证明自我效能越高。
1.3.2健康测量量表
健康测量量表主要包括了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两大方面。共分为6个项目,分别是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总体健康、精力以及精神健康,每个项目中有10个小项,每一个小项为1~5分,分数越高,证明患者的生活质量越好[2]。
1.4统计学分析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当P
2 结果
2.1自我效能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自我效能为7.55±1.31,对照组的自我效能为5.87±1.21,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
2.2生活质量
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心理功能为79.8±5.57,生理职能为58.6±21.7,躯体疼痛为73.52±18.3,总体健康为56.8±14.3,精力为68.7±15.3,精神健康为58.34±11.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9.2±6.11、38.1±17.4、44.31±17.6、41.2±13.5、36.5±5.8,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
3 结论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典型的身心疾病,因为病程比较漫长,其不单单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对于心血管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饮食、心理、情绪也会影响到心血管疾病。在本次临床护理中,观察组的临床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这主要是体现在患者的自我效能与生活质量上。
综合护理是一套系统的护理干预模式,其主要是通过健康指导、心理干预、康复锻炼、饮食指导以及药物指导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从而改善预后的效果。通过结果可以了解到,综合护理能够有效的降低心血管疾病急性发作的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疾病所带来的复发率与病死率,是值得在临床护理上进行推广的。
参考文献
[1]杨磊.内科老年患者的综合护理初探[J].中外医疗,2010,29(16):151-152.
[2]胡英.内科老年患者的综合护理初探[J].吉林医学,2010,31(15):2323.
[3]郭晓红.浅谈对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9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呼吸内科;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054-02
呼吸系统疾病为内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位医学生必修的医学内容。传统的呼吸系统疾病教学通常从某一特定疾病的发病机制着眼,重点围绕临床表现展开,并进行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知识的讲授,授课过程中需综合医学基础与临床的多方面知识,是临床医学生理论学习中的重要阶段,直接关系到医学生临床实践过程中是否具有细腻的爱伤观念、浓厚的求知欲望、严谨的治学作风、开阔的辩证思维等,为培养医学生向临床医生过渡的关键环节。然而,一言堂模式的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着一些弊端,如单向灌输为主、学生主观能动性不足、课堂气氛较沉闷、理论与实践联系不紧密等。为改善上述局面,我们尝试在呼吸系统疾病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最初于1870年由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Christopher C.Langdel1引入法学教育,后在西方的众多高校广为流传。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引入案例教学法,逐步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医学、法学等专业应用。临床案例教学法是精选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理解掌握临床医学的知识,并掌握临床医学的基本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1]。我们根据呼吸系统疾病的特点,结合实际情况,初步尝试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以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并实现教学相长的目标。现将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呼吸系统具有与外界相通的特点,由于烟草依赖、环境污染等诸多因素影响,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尤其是肺癌、气流阻塞性疾病(包括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目前已成为严重危害健康的疾病。呼吸内科与其他许多专业学科相比,病种繁多,学习内容具有普遍的实用性。肺部体格检查为全身体格检查中的重点与难点,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表现不仅可有咳嗽、咯血、胸闷等典型的表现,也可表现为纳差、晕厥等非特异性症状。呼吸系统疾病与呼吸生理、病理生理及解剖学等基础学科联系密切,涉及血气分析、呼吸功能检测等较多抽象的理论基础,不少疾病需结合现代影像学技术进行诊治,学生往往反映学习难度较大,无法将大量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患者的临床表现有效地结合起来,易造成基础与临床脱节的情况出现。案例教学的突出优势为通过典型案例的引导,将基础及临床相关的知识整合至病例中,高情境性的案例教学使医学生提前体验了临床医生诊治的过程,避免了单一的知识灌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繁杂枯燥的理论能通过典型病例的引入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医学生临床辩证诊治的能力[2]。其次,案例教学的另一特点是增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间的协作。在实施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仅仅担任知识的传授者,更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和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相互辩论、协作,沟通协作能力的培养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现代医学迅速发展,学术界定期公布修订后的疾病诊治指南或专家共识,一些新的诊治技术不断地发现并运用,上述因素导致医学教科书中的部分内容可能滞后于真实医疗的现状。案例教学可适当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紧跟学术前沿,使医学教学更好地与国际接轨。
案例教学没有统一的教材,教材的选择具有很强的灵活性,这对授课教师教案的准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呼吸系统疾病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医院信息化系统进行“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进行检索,并分门别类进行筛选,剔除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建立案例教学病例库,所选择学的病例需具有以下的特点:(1)临床表现具有代表性。对照教学目标,选择能反映教学内容的典型病例,在病例准备阶段做到去粗取精,剔除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病例,有的放矢地开展案例教学。(2)具有临床启发意义。案例教学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病例的讨论中。所选择的病例可以是诊断明确、治疗有效的正面案例,也可能为临床中漏诊、误诊或者治疗失败的案例。举个例子来说,在进行肺脓肿的教学章节中,在结束肺脓肿的理论讲授后,我们选择了一个老年病例进行讨论:患者,老年男性,既往史个人史无特殊,因发热胸痛一周入院。入院后查CT提示肺内空洞性改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①可能的诊断是什么?多数学生回答:肺脓肿。接下来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围绕肺脓肿这一诊断进行讨论以下内容:②原发性还是继发性?③需与其他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④选择那些检查协助诊治?通过气管镜检查,我们发现患者右上叶支气管开口处异物阻塞,取出后证实为义齿。该病例诊断为继发性肺脓肿(气管异物吸入)。接下来引导学生讨论在异物取出后进行的治疗原则(正确答案为抗感染治疗)。然而,在正规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的临床表现并没有意料中理想。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下一步的诊治措施。该病例最终通过经皮肺穿刺活检确诊患者肺鳞癌晚期,所以最终完整的诊断为①肺鳞癌;②气管异物吸入;③继发性肺脓肿。在该病例的诊治过程中,讨论随着病例的逐渐展开有峰回路转之势,讨论涉及到内科学、诊断学、影像学等多学科的知识,锻炼了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并且避免了照本宣科的灌输,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求真务实的治学作风。(3)体现真实性。好的案例应该具有真实性。若为使用PPT进行教学,部分病史资料、影像学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可使用截屏等手段直接由导入至教案中,增加案例的可信度。(4)尊重患者的权利。充分尊重患者的隐私权,避免透露不必要的个人信息。
没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便无法有效地开展案例教学,在开展案例教学前授课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知识讲授,并提前与学生沟通,介绍案例教学的方法,取得学生的认可并预先以思考题的形式进行课业布置,使学生充分地准备与思考后再进行案例教学的尝试。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必须有计划地设置好病案的编排、讨论、解疑、理解、掌握等知识点[3]。对于典型病案的设置要按教材要求,紧紧围绕教学大纲,并结合临床进行。与海外留学生相比较,我国学生较为腼腆,不愿意在课堂上踊跃发言,极少积极主动地参与病例讨论。针对上述问题,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进行组内讨论后,推选一位代表进行发言或者进行组间辩论,这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冷场的局面发生。同时授课教师也要善于发现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以点及面地活跃课堂气氛,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为主,循循善诱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临床思维能力,提高他们参与讨论的热情。值得重视的一点是,授课教师须关注那些相对沉默的学生,必要时可进行提问,以点及面地尽可能给每位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
医学是一门非常严谨的科学,由于同一种疾病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临床表现,而不同病因的疾病却可能表现得十分相似,故即便是典型的临床病例,也很难完全体现出疾病诊治的全貌。因此,案例教学无法取代传统理论教学的地位,传统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有助于构建疾病诊治的基本框架,仍旧是医学教育的主要方法,而案例教学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有益补充,有助于将医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医学生见习、实习阶段打下基础,值得在临床教学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田金娜,李建保.中医儿科学案例教学法改革探析[J].中医儿科杂志,2013,9(2):61-62.
[2]徐忠,艾清龙.运用案例教学法提高神经内科硕士研究生的临床思维能力[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3):524-526.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 R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6(c)-0089-02
心血管疾病对人体的健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美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约占全国死亡人数的一半以上[1]。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面对人口老龄化、过快的生活节奏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致使心血管、高血脂、心绞痛、冠心病以及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逐年提升,已经成为威胁全球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杀手[2]。故如何科学、合理和安全的用药,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大家需要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为探讨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用药情况,回顾性分析2012年该院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用药情况,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总结经验和教训,提高用药质量和水平,为药品管理提供参考,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进入该院的计算机系统,选取2012年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用药情况,调出药品名称、编码、规格、数量以及价格等数据,对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将限定日剂量(DDD)作为标准,计算DDDs(总限定日剂量)值。一部分中成药品以说明书作为参考,DDD值以《新编药物学》第15版[3]作为参考。选用降序排序法将药品的日平均DDDs值以及前十位药品的价格列出,将其作为该院治疗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的分析资料。
1.2 方法
统计和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诊断结果以及住院天数等情况。统计和分析患者的用药情况,例如:药品名称、用药目的、用药方法、用药途径、用药剂量、用药天数以及不良反应等。统计和分析DDD值(限定日剂量),翻阅《新编药物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及国外资料等文献中介绍的用药剂量,与临床医师一道讨论,最终确定DDD值。
1.3 评定标准
合理用药的判定标准为采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DUI(药物利用指数)与DDD值,若DUI
DUI=DDDs/用药天数;
其中,DDDs=用药剂量/DDD值。
2 结果
2.1 分析2012年度治疗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的情况
表1 2012年度治疗心血管疾病合理用药的情况
■
由表1可以看出,该院在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用药方面具有较强的合理性,有部分用药DUI>1,存在不合理情况,这与患者患有其他有关病症或者出现并发症等情况有关。
2.2 分析2012年度前10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品价格情况
表2 2012年度前10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品价格情况
■
由表2可以看出,单硝酸异山梨醇脂与普伐他丁的使用价格分别排名第一、第二,溶栓类的药品,例如:肝素和纤溶酶原激活剂也进入前十位,这与该院收治的重症型血栓类患者较多有关联。根据我国《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范围,前10位药品中,有7个属于《基本医疗保险药物目录》的范围内,有排名第一的单硝酸异山梨醇脂,第二的普伐他丁,第三的肝素,第五的葛根素,第六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第八的抑肽酶以及排名第九的辛伐他丁,日平均费用基本靠后,既经济实用,又安全可靠。
3 讨论
3.1 如何加强临床用药的科学合理
3.1.1 健全用药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 ①要制定科学可行的规章制度,将患者的病情需要作为行医准则;第二,要改革医务体制;第三,要加强对医药机构的监管,避免暗箱操作。
3.1.2 确定正确的人生观 作为一名医生,要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到实处,坚持“以人为本”,继承和发扬“白求恩精神”[4]。充分认识到本职工作的崇高,为人类进步、社会和谐以及公众健康服务,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公民道教育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并处处为病患着想,增强责任心,时刻提醒自己避免发生误诊,用实际行动来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
3.1.3 提高医生的整体素质 作为一名医生,要扩大视野,研究和了解国内外医药学动态,不断更新知识和技术。工作中应注重学习和掌握临床用药的合理、药物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配伍产生的变化等规律,有助于正确诊断和预防常见病和多发病,规范、科学和合理的使用各类药物[5]。
3.1.4 规范操作的同时进行正确的引导 药剂的调配,必须使用清洁卫生的用具。调剂人员应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规范操作,并向患者讲解合理用药的常识,提高公众的保健意识,告知患者药品的使用方法、剂量、服药时间以及注意事项等方面,尽量做到人性化服务,建立健全药品使用信息和不良反应等方面的档案,避免由于人为因素造成不合理用药。
综上所述,由于心血管疾病的病因比较复杂,用药剂量也在逐年增加,加上层出不穷的新型药品,若使用不当便会降低治疗效果,甚至会加重病情,引发更为严重的并发症或者不良反应[6]。基层医院新型药品的更新以及治疗经验面临很大的局限,这就要求笔者在临床治疗的过程中,不断分析和总结经验和教训,充分学习和借鉴他人治疗成功的措施,提高自身的合理用药知识,多与患者交流和沟通,定期随访,保障治疗心血管疾病用药的合理性。
[参考文献]
[1] 王锡惠,李芳. 阿卡波糖对糖耐量降低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干预治疗的临床研究[J]. 当代医学,2011(34):121.
[2] 杨良东. 老年心血管系统疾病临床合理用药调查分析[J].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25):136.
[3] 薛亚英. 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3018.
[4] 覃净,黄天国,纪春英.17种治疗心血管疾病药物使用的调查与分析[J].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6):967.
[5] 吴雅琴,齐宏亮. 心血管疾病相关药物说明书分析与合理用药[J]. 现代医药卫生,2009(10):1585.
[关键词] 缺血性心肌病;核素显像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 码:B
文章编号:1009-816X(2007)05-0324-02
1969年Reftery等提出缺血性心肌病(ICM)的新概念[1];此前认为ICM是冠状动脉 硬化引起缺血导致心脏的进行性增大和心力衰竭,仅是冠心病的一种类型,并非是真正的心 肌病。ICM与扩张性心肌病(DCM)有相似的临床症征,均有心脏扩大,左室收缩功能障碍以及 充血性心力衰竭,但两者有不同病因、病程、治疗及预后也有差异。现将我院2004年10月至 2006年10月22例ICM临床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2例患者中男18例,女4例,年龄65~87(76.2±10.1)岁,22例均经Jud kin法行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有冠状动脉病变,并排除先天性心脏病、瓣膜疾病、高血压、酒 精性疾病、围产期心肌病以及阿霉素等引起的心脏病变,所有病例经体检、X线、以及心动 超声检查均有左心增大,并有不同程度的心功能不全,其中NYHA Ⅱ级14例,Ⅲ-Ⅳ级8例。2 2例均常规行12导联EKG检查。
1.2 方法:(1)22例超声心动检查按照美国心动超声学会提出的标准,将左心室分为16个 节段,活动正常者为一级,活动减弱者为二级,无活动者为三级,活动失常(dyskinesia)者 为四级;并测左心室舒张收缩内径。(2)22例采用彩色超声仪(飞利浦)探头频率为7-11MHz, 检查双侧颈动脉、颈动分叉部和颈内动脉近段,测量从内膜面向管腔突出斑块的长径和宽度 ,并测定内膜~中层的厚度(IMT)。(3)6例经99mTcMIBI(甲氧基异丁基异腈)单光子 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检查将左室壁分为16个节段,当某个节段出现较正常的下降2个或以上的 色阶变化且得到其他轴的证实,即判断为该节段的分布异常共分4型:1、完全缺损(色阶与 心腔一致) 2、均匀减低 3、不均匀减低 4、花斑样(某阶段在色阶降低的背景下,有大于或 等于3个与正常心肌色阶相同的斑块)。
2 结果
本文22例常规12导联心电图示:前壁心肌梗死9例、间隔心肌梗死4例、下壁心肌梗死6例、 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2例、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2例;22例采取冠状动脉造影示单支病变 7例、多支病变15例;22例心超检查表现为室壁活动二级者10例,三级者8例,四级者4例,4 例NYHA3-4级者呈弥漫性室壁活动障碍;20例经动脉超声检查均有程度不等的斑块;6例核素 心肌显像中5例有较大的完全缺损,1例均匀减低,无不均匀减低或花斑样缺损;7例出现心 衰,有3例有心律失常,1例发生心脏事件。
3 讨论
缺血性心肌病通常认为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长期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肌弥漫性纤维化所致 ;但ICM也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的心脏扩大。AMI后的左心腔容量扩大,梗死区与非梗 死区心肌长度均增加;发病两周后心室造影即可表现左室舒张和收缩终末容积增大[2 ]。启动此心室重构的原因有:(1)心肌细胞破裂;(2)细胞之间的间隙缩小;(3)梗死区 坏死细胞的牵张;(4)存活细胞的转位(transposition)和再定向(reorientation)引起的 所 谓“滑脱”(slipping);其结果是室壁变薄心腔扩大[3];多次心梗更易发生ICM。
ICM较DCM患者的心肌损伤更显著,纤维化程度更高;因此核素心肌显像出现较大的缺损(超 过左室外周径的40%)时,对ICM的诊断价值更高。本文6例中5例有较大的完全缺损,1例均匀 减低,无不均匀减低或花斑样缺损,后者则是DCM的特征性表现,提示核素心肌断层显像对 鉴别ICM和DCM有一定的价值[4]。
近10年来,运动或药物(双密达莫或多巴酚丁胺)负荷心超(stress echo)被认为能反映冠状 动脉病变及其范围的高度特异的指标[5],ICM时心超可出现局部室壁活动减弱但 无 活动失常,而DCM则呈现弥漫性室壁活动障碍。当ICM伴EF明显降低时,也可出现弥漫室壁 活动障碍[6],本文作心超检查的22例表现为室壁活动二级者10例,三级者8例, 四级者4例,4例NYHA3-4级者呈弥漫性室壁活动障碍,与Vigina所见略同。
ICM一般见于冠状动脉多支病变,同时伴发颈动脉硬化。Androulakis等在22例ICM中,21例( 91.3%)伴有颈动脉斑块;颈动脉斑块预测ICM的敏感性为84.6%,特异性为89%[7] 。汪氏认为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可为冠心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敏感性为84.6%,特异性75 . 3%,阳性预测为88.4%[8]。本文颈动脉超声检查的20例ICM患者均有程度不等的 斑块为Androulakis和汪氏之说提供佐证。
作者认为经冠脉造影证实的有病变,临床有心脏增大和心功能不全者,在排除先天性心脏病 、瓣膜疾病、酒精性疾病以及阿霉素等引起的心脏病变后,都应考虑有ICM的可能。但应与D CM相鉴别,核素断层心肌显像、心动超声、颈动脉超声对鉴别有一定帮助。
诊断ICM的重要性在于进一步经双核素或正分子发射断层检查(PET)发现确有存活心肌后,行 PCI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或可挽救冬眠心肌;就此可使ICM的预后与DCM的预后将有明显差 别。有存活心肌、尤其术前LVEF低下的AMI患者行PCI能明确改善心功能[9],ICM 想必亦然。
参考文献
[1]Eftery EB,Banks DC, Oram's. 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coronayt arter ties presenting as primary congestive cardiomyopaty[J].Lancet ,1969,2:1147-115 0.
[2]Ckay RG,Pfeffer MA,Pasternak RC, et al. 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fter m yocardial infarction: acorollary to infarct expansion[J].Circulation,1986,74: 693-702.
[3]Flith BG,Dunnmon PN.Left ventricular dilatation and failure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Pathophysiology and possible pharmacologic interventions[J].Cardio vasc Drug Therapy,1990,4:1363-1374.
[4]李福绥,李伟,张瑞生,等.99mTc-MIBI心肌灌注断层显像鉴别诊断扩张型和 缺血性心肌病[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31:932-934.
[5]Picano E.Stress echocardiogiaphy.From pathophysiological toy to diagnostic
tool[J].Circulation,1992,85:1604-1612.
[6]Vigina C, Russo A, DeRito V, et al. Regional wall motion analysis:by dobuta mine stress to distinguish between ischemic and non-ischenic dilated cardiomyopa thy[J]. Am Heart J, 1996,13:1537-1543.
[7]Andioulakis AE, Andrikopoulos DJ, Richter DJ. The role of carotid atheroscl e rosis i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ischaemic and non-ischaemic cardiomyopathy[J] .Europ Heart J, 2000,21:919-926.
【关键词】优质护理;心脑血管疾病;临床护理
脑出血合并心肌梗死病情严重,发病紧急,患者常出现较高的致残、致死率,及时积极对患者采取有效的救治及护理措施将有利于患者预后[1]。为此本院将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对脑出血合并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性用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让人满意,现对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60例脑出血合并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8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为51-78岁,平均年龄为(65.8±6.3)岁。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给患者注射果糖二磷酸钠等营养素,维持患者水电解质的平衡,同时给予患者静脉注射蝮蛇杭栓酶,以达到控制患者脑部出血的目的。对于由于心肌梗死者,可适量注射5-10mg的吗啡进行镇痛,对于胸闷严重的患者应给予注射硝酸甘油,并密切观察患者血压的变化。
1.3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均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值表示,其中P
2护理措施
2.1对照组护理对照组患者在置管前后分别对进行常规性护理,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术前心理护理:在手术前向患者解析手术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情况,减轻患者心理顾虑,同时应将手术的利弊告诉患者,让患者自行选择是否进行手术,对于同意手术的患者应让其签署手术同意书。②术后护理:术后严密观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脑出血、心肌梗死等症状缓解情况,并留意患者是否出现并发症,如患者出现头晕、呕吐等症状时,患者则可能颅内血块清除不够干净,应及时将情况反馈给医生。
2.2观察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护理的基础上应用优质护理理念,具体护理措施如下:①微笑护理:患者入院时应微笑接待患者,让患者及其家属感到亲切,同时应安排好患者完成常规性检查。②舒适护理:每天为患者整理好房间,对病房进行整理,保持病房光线充足、同时应嘱咐患者注意保暖;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应协助其更换衣物。③日间护理:每天清晨与患者进行交流,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以及夜间睡眠质量。④晚间护理:晚间对患者实施护理必需保持动作轻,尽量在患者入睡前安排好相应的检查,让患者保持良好的睡眠质量。⑤饮食指导:在患者住院期间,指导患者合理饮食,积极为患者打饭,同时应做好饭菜的卫生管理工作,确保卫生健康。
3结果
3.1两组患者治愈率对比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为76.67%,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有统计学意义(P
4讨论
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塞是心脑血管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相关研究显示,患者发病年龄通常在50-60岁的中老年患者中,其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以及生活节奏紧张、工作压力较大等因素引起的。由脑出血引起的心肌梗死所致的死亡通常是在6小时内发生,因此有效及时的抢救以及术后全面、科学的护理将有利于提高患者治愈率。随着护理模式的转变,在对心内科手术患者应用优质护理理想的护理模式能有效降低患者手术不良反应率,提高患者满意度,促进护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金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优化护理工作模式[J].中国实用医药,2011,12(2):487-488.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内科护理;应用成效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9-0443-01
为研究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并观察相应的内科护理措施,为临床护理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本文选取我院于2009年4月份至2010年4月份收治的11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将其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发病的诱因。观察我院采取的内科护理手段,评价其应用效果。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我院收治11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性76例,女性42例;年龄范围:45-74岁,平均年龄为67.3岁。患者家族均无遗传性疾病史,27例患有糖尿病。其他病史为:心肌梗死病史52例,心绞痛病史79例。
1.2 方法:收治患者后,及时进行对症治疗,并且通过临床检查与问询的方法,分析患者的疾病诱因。与此同时,护理人员提供全面性的护理服务,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干预与病情观察护理。
基础护理:患者入院时,护理人员应该提供干净整洁的住院环境,定时打扫并通风,确保充分的采光。同时,需要定期更换床单等,为患者创造卫生的环境,注意尽量减少重复性操作,保证患者获得充分的卧床休息[1]。
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向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的基本病理知识,加深其对自身病症的了解。同时,还可以讲解常规治疗方法、易出现的不良反应、护理要点等,鼓励患者在必要时进行自我防护,增进其保健意识。
心理疏导:患者由于自身病情发作速度快,一般较重,易于出现过分担忧情绪,此时护理人员需积极进行心理安抚[2]。首先,需要构建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增进交流的成效。然后,告诉患者积极的心态有助于疾病的康复,鼓励其配合治疗。在患者或其家属提出疑问时,积极解答。
饮食干预: 不良的饮食习惯会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因而护理人员需要提供饮食干预与指导。告诉患者控制盐分的摄入,降低并发高血压的风险[3]。日常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的营养食物,针对部分年纪较大的患者,可以多吃软质或流质食物,必要时采取治疗措施提供营养支持。
病情观察护理:除去以上操作,护理人员还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进展,监控心率、呼吸、脉搏等基本生命体征的变化,记录尿量与大便性状等,以便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法。同时,避免患者情绪过分激动,尽量减少探视次数。如果气候变化较大,则需及时添减衣物,并调整病房布置。此外,注意控制患者的运动量,避免诱发不良后果。
2 结果
经过分析,发现,患者心血管疾病出现的诱因可以分为四类,分别是情绪快速变化、气候变动、运动量短时间内大幅增加、胆固醇上升。符合上述四项诱因的患者分别有46例、11例、34例、27例。在护理服务结束后,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对病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得到提升,有效降低了疾病的复发风险,护理成效十分良好。
3 讨论
目前,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近些年来,伴随经济的高速增长与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日常习惯出现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点在饮食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人们的饮食结构、饮食习惯均呈现出日渐多样化与高脂化的趋势,这一点直接导致了人体对不健康成分的过度摄入,诱发心血管疾病[4]。除了此项因素,包括气候、情绪等在内的变化也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出现。因此,当前的重点在于探明该类病症的发病诱因,以便在发病前积极预防,在发病后对症治疗。同时,除了临床治疗,全面性的护理也必不可少。经过本文研究,得出心血管疾病的常见诱因主要包括情绪的快速变化、气候变动、短时间内运动量大幅增加、胆固醇上升。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采取包括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心理疏导、饮食干预与病情观察护理在内的内科护理手段,可以有效改善疾病体征,增进保健意识,取得积极的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 康太华,郎恩普,刘敏,杨俊,李莉,李书国,陈梅仙.浅析心血管疾病的诱因与内科护理体会[J].中外医疗,2010(19):121-124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为孕产妇的常见并发症,而妊娠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是妊娠高血压疾病中的严重并发症,亦是导致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人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1。该病发病急剧,且病情凶险,可严重地威胁着孕产妇的生命安全,故及时地进行诊断与正确的处理是抢救成功的关键。2008年2月~2012年3月收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8例,探讨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情况,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2月~2012年3月收治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8例,均符合妊高征性心脏病诊断标准和早期心衰诊断标准2,3。年龄22~40岁,平均33.7±5.1岁;其中初产妇13例,经产妇15例,均为单胎;产检16例,未产检12例;发病孕周30~41周23例,产后3例。全部患者既往均无心脏病、高血压及肾病史,均因妊娠而并发高血压与心力衰竭。
治疗方法:全部患者均采用硫酸镁进行解痉治疗,其中17例患者采用10~20mg酚妥拉明加入250ml 5%葡萄糖中,以0.2~0.5mg/分滴速滴入;另11例患者采用10~20mg硝酸甘油加入250ml 5%葡萄糖中以微量泵推注,根据患者的血压每15分钟调节滴速,同时缓慢静推西地兰0.4mg,2~4小时后重复用半量西地兰。全部患者均采用广谱抗生素进行预防感染。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结果
产妇情况:本研究28例患者中,行剖宫产25例(89.29%);阴道分娩2例(7.14%),均采用会阴侧切;其中1例(3.57%)采用阴道吸引产助产。25例行剖宫产患者在抗心衰同时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进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其中2例患者产后5~12小时内再次出现心衰,后经抢救成功;2例行阴道分娩患者术后6小时均再次出现心衰,后经抢救成功。全部患者均无死亡。
新生儿情况:结果显示,由于1例胎儿死亡,故新生儿27例。结果显示,新生儿Apgar's评分1分钟>7分9例(32.14%),5分钟10分;1分钟4~7分15例(53.57%),5分钟9分,10分钟10分;1分钟2~3分3例(10.72%),经抢救后5分钟4~6分。新生儿的Apgar's评分比较,见表1。
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