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思路
我校总体工作思路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要求,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服务农业重大工程项目为导向,加快建立“三位一体 、三类协同、三级贯通”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依托一主多元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保障。
2 我校16年工作进展情况
我校按照省、市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要求,于12月上旬完成了培训任务。整体培训分为三个阶段,集中培训10次,实训8次,观摩交流学习5次,共计50天。为扎实做好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自10月起,我校就着手收集阿克苏市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农村实用人才资料等工作,精心筛选,最后遴选了150名符合条件的培训学员,现已进入完善各类档案资料阶段。
3 我校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点
3.1 成立领导组织,制定方案和培训计划。成立了以分管农业工作领导为组长,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阿克苏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阿克苏市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方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
3.2 深入调研农民培训规律,创新培育理念。我校在制定工作制度和方案的过程中,通过全方位培训,提升农民的素质和生产能力,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工作目标,认真向外地先行者学习,总结历年农民培训经验,按照试点工作探索创新的要求,制定科学的、详实的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创新了“培训不只在课堂”、“培训不只讲技术”、“培训不只是讲授”、“快乐体验教育”、“全面提升素质”等农民培训理念,在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上大胆创新突破,产生了更好的培训效果。具体教学内容有:(1)政策法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包括政策法规解读、人生观教育,致富观念教育和经营思想教育。通过培训了解政策,改变思想观念,激发创业热情,改变陈旧的思维方式。(2)农业基础知识传授:通过培训为农民搭建起系统的专业知识结构。(3)具体的小麦、棉花种植、果树嫁接操作知识和技能。(4)经营管理知识:内容包括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知识,市场营销知识等。(5)素质能力的训练:训练积极心态,提高团队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和组织能力,提升精神状态。在培训形式上,采取教师讲授、实训、实践操作、素质拓展训练、课外活动交流、外出参观交流等教学形式相配合,内容和形式相统一,起到全面提升受训者素质的效果。
3.3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努力做好学员遴选工作。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学员的质量是关键。我校先是广泛收集全县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信息资料,而后又深入各乡镇,通过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搜集各乡镇种植、养殖大户资料,共收集种养业大户资料300余份;第二是对收集到的300余户种养业大户资料进行筛选,初选150户;再入户考察,我们针对筛选出的150户初选对象,由各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负责,对每户农民进行入户考察,与农户座谈,实地考察其产业情况和个人素质。通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筛选,最终确定150名正式学员。
3.4 组建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教师队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对象素质较高,对培训的要求也不同于一般的农民培训,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才能完成培训任务。我们广泛与本地和外地大专院校教师、农业专家联系,组建层次高、搭配合理的种植业、养殖业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师队伍,主要是我市农业局、林业局高级农艺师、林业工程师、高职院校以及良种生产企业、农业示范园区等单位专家、教授。
3.5 加强培训过程管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为了提高培训质量,我们做了以下工作。第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工作。开班第一堂课由市农业局主要负责同志专题讲座,向学员讲解学习的重要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意义、新型职业农民在未来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丰富多彩的新型职业农民创业成功案例等。第二是严格考勤管理。要求每节课点名,严格请消假制度。将考勤结果计入学员档案,与优秀学员评选,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挂钩。确保教学秩序。第三是用多彩的课外活动吸引学员,让学员有锻炼、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体验集体生活的快乐。我们把150名学员分成8个班,所有活动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提高了学员的凝聚力。由于加强了教学过程的管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非常高,到课率始终保持在100%。
4 心得体会
4.1 领导重视,多部门配合,是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的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不同于以往的农民培训项目,要求高,涉及面广,是一个系统工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不单是要求做好培训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做好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工作。这些工作一方面需要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也需要各涉及部门和社会机构的通力协作和配合。
4.2 加强管理,落实扶持政策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功的关键。许多农民参加培训的目的,除了真正学到种植、养殖专业技能以外,就是想在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后,能够享受更多的政府扶持政策。培育对象也只有得到更多的扶持,才能成长壮大,成为真正的职业农民。因此,落实好扶持政策,是调动农民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
一、三明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主要做法
(一)领导高度重视,建设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2016年,全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福建省人民政府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列入市、县长的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内容,三明市农业局也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列入对各县(市、区)农业局的绩效考核内容,各级有关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各地政府专门成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结合当地实际,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按照产业的从业人员情况、规模等方面进行调查摸底,制定新型职业农民遴选标准,确定培育对象。农业部门主动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建立部门之间工作协调、上下级之间工作推动机制,统筹发挥政策联动作用,全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面对新形势,全市各级有关部门主动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调整工作思路,结合当地农业产业发展实际,以提高农民素质和农业技能为核心,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整体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立足于科教兴农,创造有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发展的良好环境,造就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二)挖掘培训资源,发挥培训机构作用
各地加强沟通协调,发挥农广校培育的主阵地作用,同时调动农业学校、农业科研部门和公办培训机构参与培训工作的积极性;发挥各地农业行业协会、学会等机构参与培训作用;鼓励农业学校利用各地农民田间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作为培训场所和实训基地,合作开展培训,增强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意识,促进农民创业,实现农民致富。
(三)落实认定任务,出台当地扶持政策
各县(市、区)在开展培训的同时,抓紧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对符合认定条件的农民及时予以认定,按照年度工作计划新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并将各地认定情况、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及时上报上级有关部门。
(四)加强档案管理,及r上报培训信息
各县(市、区)认真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认定全过程档案管理,登入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及时上报培育人员信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信息数据录入上报工作。各地在加强培训需求调研的基础上,做好培训对象遴选,培训教材的选用、培训专家教师的选定,把已确定的培育对象,及时录入培育对象库,及时把培训、认定、跟踪服务等相关信息上传信息管理系统,做到培训一期即录入上传一期、认定一批即录入上传一批。
(五)建好教师队伍,完善培训上课教材
各地加强师资库建设,在12316专家库的基础上,积极吸收科研学校的专业技术人员入库。各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把农业系统的专家纳入专家库。同时,选择一批优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教材,供培训选用。
(六)加强项目监管,做好内业资料整理
各县(市、区)严格按照“福建省农村劳动力培训资金管理办法”和“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实施方案”的要求,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监督管理,做到培训对象明确、台账明晰、培训明白、认定明快、成效明显。培训机构建立完备内业资料和台账;强化对培训机构组织培训情况的检查验收,准确掌握每个班次的培训情况及成效,确保每次培训班的内业资料完整,及时存档备查。培育任务的进度及年度完成情况考核以各地上传到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为准。
(七)总结项目经验,扩大先进典型影响
各地及时上报培训信息,指定人员撰写并上报到三明农业信息网,在尤溪电视台等媒体专题宣传报道新型职业农民先进事迹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成效。各地加强经验总结,发掘典型,及时上报各地开展培育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积极营造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的实效
(一)初步形成了“三位一体、三类协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
从培育模式上看,各县(市、区)探索和建立了政府办牵头,教育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农业局(农办)、林业局、供销社、团县委、妇联等多部门参与,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各尽其力,合力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工作新机制;以产业发展为立足点,以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为主线,按农业生产重点环节,分阶段安排集中培训、实训实习、参观考察和生产实践,实现产业周期全程覆盖。
从培育环节上看,各县(市、区)坚持把教育培训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点环节,突出培训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把规范管理作为构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重要手段,以素质能力、生产规模、经营效益、带动作用为重要参考要素,分产业制定认定条件和认定标准,开展认定工作,并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把政策扶持作为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重要保障,支持职业农民创业兴业。
从培育对象上看,各县(市、区)坚持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骨干等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为重点,兼顾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职业农民。
各县(市、区)普遍开展了以教育培训、政策扶持和认定管理为重点内容的培育工作。经过一年来的探索实践,初步形成了教育培训、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三类协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
(二)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产业带动、农民主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格局
2016年全市各县(市、区)作为农业部和福建省农业厅、省财政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县,成立了机构,制定了县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各县(市、区)政府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出台了扶持政策,明确相关部门责任,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各地农业部门强化组织领导,落实扶持政策,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认定工作的深入开展。一大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主动参加培训,提高综合素质、生产经营能力和专业化水平。经过一年来的努力,初步形成了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产业带动、农民主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良好工作格局。
(三)初步形成了“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2016年各地农业主管部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的主体作用,吸纳涉农中等职业学校、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初步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多方资源积极参与的“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各级涉农中等职业学校(包括农广校)等机构承担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认定专门职能,负责需求调研、学员遴选、认定管理、跟踪服务等基础性、长期性工作,直接承担或组织了大量教育培训任务,是职业农民培育的主导力量,承担着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工作。
一、提高认识,深刻领会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重大意义
首先,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领导要求的重大举措。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明确指出,解决好“谁来种地”问题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和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核心是要解决好人的问题,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财政部的大力支持下,农业部、财政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和领导要求,全面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重大举措。
第二,这是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有力抓手。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投入方式、组织方式和生产经营方式深刻变化,迫切需要解决提高务农农民素质跟不上的问题;应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规模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迫切需要解决农业后继乏人问题;应对农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进一步激发农村生产活力,迫切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问题。应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的核心是要我们及时构建一支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既可破解眼前问题,又能承上启下解决后续发展问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基础性、社会性、公益性很强的工作,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既有利于集中力量、突出重点、迅速及时、有针对性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又利于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两新”并行、“两新”融合,培养造就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
第三,这是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性任务,涉及农民终身教育、农村土地、农村金融、农业保险、农业补贴、农民社会保障等在内的一系列政策创设与制度创新,将伴随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2012年8月,我部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各省区市和试点县紧扣当地实际,立足产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需求导向调动农民务农创业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探路子、找办法,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体系,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巩固试点工作成果,需要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载体契机和依托,进一步完善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持续不断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继往开来,切实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工作
今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的启动之年,开好头、起好步,对工程做大做强走得更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影响重大。各地农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抓好工程实施的各项工作,坚持抓实抓细抓出效果。
(一)充分利用试点工作新成果。自去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以来,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有力的措施,推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形成了良好的格局。一是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各试点县围绕主导产业开展培训,进一步完善认定管理办法和支持扶持政策,认定、扶持了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并通过探索和总结形成了以整合农业内部资源为主要特征的“南陵模式”、以校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阳晨模式”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主要特征的“崇州模式”等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有效模式。二是体系建设取得突破。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增强主体培育能力,农业部正在抓紧编制《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条件能力建设规划(2014-2020年)》,并从今年开始为县级农广校配置“农业部新型职业农民流动课堂”。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也在谋划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如陕西省农业厅就专门安排资金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三是积极性空前高涨。各地自觉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农村劳动力结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和农民需求等广泛开展调研,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案和规划,积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各项准备工作。在申报今年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省、示范市和示范县工作中,各地表现十分踊跃。这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要认真做好试点成果总结、提升、推广和应用。
(二)准确把握工程总体要求。各地在组织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过程中,要按照“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总要求,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总目标,坚持立足产业、需求导向,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稳步推进、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服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服务重大工程项目需要为导向,加快建立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培育环节,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三类协同”培育对象和初、中、高“三级贯通”证书等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构建一主多元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着力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今年,农业部、财政部在全国遴选山西和陕西2个省、河北承德等14个地市以及北京大兴等300个县(市、区)开展示范性培育,其他地区要参照以上要求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三)紧紧抓住工程创新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必须牢牢抓住工程创新点。一是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创新。培训和培育虽一字之差,理念和内容却有本质区别。培训是传授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只是培育的一个环节;培育则包括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全过程,即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不能有效实现从“培训”到“培育”的转变,我们就会走偏方向,达不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目的。二是实现从“办班”到“育人”的创新。过去我们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也好,实施阳光工程也好,目标虽然都是培养人,但主要是办班完成培训任务。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要采取适应成人学习和农业生产规律的“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模式,同时,通过全过程培育,后续跟踪服务等方式,为培育对象创造良好成长环境和创业发展条件,使其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三是实现从培训过程考核到绩效考核的创新。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过程不再是考核的重点,而是要将培训过程、产业发展与培育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衡量培育效果的综合指标,使培训效果看得见摸得着。四是实现从传统培训到现代化、信息化培训的创新。在坚持传统手把手、面对面培训指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发智慧农民云平台,实现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技术信息咨询、在线认定管理和绩效考评。这项工作与农技推广信息化建设可以紧密结合起来。
(四)抓实抓细工程关键环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最紧要的是切实抓好工程关键环节落实。一是遴选培育对象。中央财政补助经费重点支持培育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适当兼顾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各地要围绕产业开展需求调研,遴选好培育对象,把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选出来进行培育。二是确定培训机构。要根据培育任务的需要,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确定培训机构。考虑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特殊性,培训机构要以公益性机构为主,并特别强调长期跟踪服务的组织能力;同时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和鼓励其他社会培训机构广泛参与。各地首先要加强和用好农广校,充分发挥“国家队”的主体引领和辐射连接作用。三是创新培训模式。要区分对象,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分类分产业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训,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注重实践技能操作训练,大力推行农民田间学校、送教下乡等培训模式,提高参与性、互动性和实效性。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根据产业特点和实际情况,创新适合当地特点的培训模式。四是规范资金管理。各省农业部门要确保补助资金及时到位,建立相应经费管理制度,加强资金使用监管,规范资金使用方向,同时也要细化支出范围,严禁补助资金直接以现金形式补助给农民。各项目县要建立专门账户、确保专款专用,按照“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建立监管机制,对于冒领、多领、套取培育经费等违法违规行为,一经发现,要依法严肃处理。
(五)大力加强培育体系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涉及众多相关影响因素的系统工程,必须有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作主体支撑,引领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向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我发现有些没有专业机构的地方,开始创办农民学校、农民学院,这说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需要专业机构来承担,需要有体系作支撑,唯其如此,工程才能稳步推进。农业部正组织编制相关规划,目的就是要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进行科学部署,提升主体培育能力。各级农业部门要统一思想,积极采取措施重点加强三个方面的建设。一是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广泛吸纳农业科研院所、农业院校和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参与,以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基地,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二是构建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支撑的专业化、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通过不断完善中心建制,加强中心职能建设,使其成为当地农民教育培训的研究中心、指导中心、服务中心和宣传中心,统筹协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规划、计划、规范、模式等基础支撑;三是构建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N+X”基础平台。“1”即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发挥统筹协调作用,“N”即多个功能和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县级农广校要成为“N”中的骨干机构,“X”即建在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的现场教学及实训基地。各级农业部门对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千方百计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今年时间已经过半,工程项目的政策措施需要抓紧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县、示范市和示范省要先行一步,结合今年工程实施的新要求加快培育进度;已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实施县市,应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上扎实推进改革创新,为示范区现代农业快速发展、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提供坚实的人力基础和保障。各地要按照目标、任务、责任、资金、考评“五到位”原则,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把落实项目政策寓于加强各项农业工作之中,转变工作作风,相互借鉴学习,形成工作合力,确保政策实施不拖延,政策落实不缩水,政策效果不打折。
三、凝心聚力,切实强化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主体地位
韩长赋部长去年在西安试点经验交流会上,已经明确提出要建好用好农广校。关于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我在西安农广校体系建设会议上也讲过,希望各级农业行政部门对农广校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创造条件,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各级农广校要积极作为、勇于担当,切实担负和发挥出主体作用来。
(一)要在做好对接服务上狠下功夫。一要主动沟通汇报,及时了解和领会农业科教主管部门工作意图,做好调查研究,摸清实情,为科教部门制定政策、编制规划、落实任务,当好参谋。二要切实做好支撑服务,各级农业科教部门普遍存在工作头绪多、人手少问题,农广校要积极协助科教部门做组织协调、上下衔接、基础服务等具体工作,当好助手。三要主动承担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建设、认定管理等具体工作任务,切实当好执行者。
(二)要在抓好教育教学上狠下功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始终是各级农广校的中心任务,教育培训始终是农广校办学的中心工作,不能一丝一毫的懈怠,抓好教育教学才是办学的硬道理。一要大力发展农民职业教育。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和教育部农业部联合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充分发挥行业和体系办学的双重优势,积极探索送教下乡、农教结合、弹性学制的培养新模式,为务农农民提供更加方便、实用、有效的职业教育。努力争取教育和财政部门支持,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和免学费政策范畴,提高农民职业教育吸引力,确保招生规模稳步提升。积极推进举办“现代农业开放大学”,继续开展中专后和合作高等教育,为农村培养高层次职业技能人才。二要深入开展农民职业培训。以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契机,推进农民教育培训由单纯提高技术技能向综合提高生产、经营、管理能力转变;由单项技术技能向生产经营全过程配套技术技能转变;由单纯办培训班向空中课堂、固定课堂、移动课堂、田间课堂立体化培训转变。要不断丰富培训内容,尤其是要把培训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储藏保鲜、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知识技能,以及现代农业管理和经营理念作为主要内容。三要创新教育培训形式。顺应务农农民学习特点和生产生活实际,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探索组织高效、务实管用、农民欢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模式。一是坚持“就地就近就需”方便农民学习,把教育培训办进村头、办到田头、办在产业链上;二是坚持“干中学、学中干”确保学有所用、学以致用,按照关键农时、关键环节、关键技术组织安排内容,实现专业设置与主导产业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三是坚持现场教学与现代远程教学相结合,积极跟进和利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搭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云平台,为农民提供更多更好学习服务。
(三)要在提升自身能力上狠下功夫。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建设加快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的意见》,以抓好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快启动实施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田间课堂一体化建设工程,改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础保障条件,提升农民教育培训条件能力,提升全国农广校体系整体实力。要大力抓好办学队伍建设,尤其是校长队伍建设。从普遍现象来看,一个地区、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凡是能发展、而且能够持续有效发展,它背后都有一个强有力的旗手或带头人;从农广校的发展历史看,每个发展阶段都涌现出一批优秀办学典型,如河北的承德农广校、山东的临沂农广校、河南的夏邑县农广校,都是因为有了一个好的、强有力的校长。有一位好的校长才能有好的领导集体,才能带出一支好的办学队伍。中央校新一届领导班子刚刚成立,很多省校领导班子也作了调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时间不等人、机会不等人、任务不等人,无论新人还是老人,都要树立危机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把抓工作带队伍始终作为头等大事。抓工作带队伍首先要从我做起,打铁还要自身硬,我提四点希望与大家共勉:第一,要有一份自觉作为、尽职尽责的事业心;第二,要有一种不畏艰难、敢于担当的精神头;第三,要有一把厚积薄发、善作善成的金刚钻;第四,要有一股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硬作风。
一、精心组织实施,完成培育任务
培育全程,方兴园区从培训管理、食宿安排、教师聘请、课堂讲授、现场演示、实践操作、参观交流等关键环节,进行无缝对接,提高培训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兴园区成为了全市职业农民培育开班最早、培育时间最长、培育人数最多、培育类型最广、培育效果最好的培育基地,并受到省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和广大农民的一致好评。全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达到1200人,其中专业技能型450人,生产经营型450人,引领带动型300人,高质量完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
二、突出教学培训,探索农教路径
一年来,方兴园区始终以提高培育培训质量为抓手,坚持理论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相结合,探索和总结出了“园教结合,产学交替”的培育培训新模式。所谓“园教结合,产学交替”,就是根据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培训对象、内容和课程设置要求,把园区作为教学场所,把课堂设在园区,使生产与教学密切结合,交替进行,自成一格,形成园区与培训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园区依托园区专业人才,专门聘请技术专家,多方联络行业状元,把园区作为教室,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教授和经营管理人员,从专业技能提升、农业经营管理到农村公共知识,进行“既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的系统性学习和训练。不仅让农民知道农业技术和经营怎么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通过手把手、面对面实地授课,现场操作,全程指导,取得了良好效果。
三、搞活跟踪服务,实现增收双赢
一、加强领导、认识统一,体现重要性
常州市多次召集会议座谈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谋划管理认定办法,制订培育计划。各辖市、区积极响应,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摆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关键位置,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方案,同时成立相关培训领导机构,在工作部署、思想认识上,从上至下保持一致,目标任务分解到镇,组织发动布置到村,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奠定了较好的基础。溧阳市在对镇级农业现代化整体考核的同时,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单独进行考核;金坛市定期组织召开培训工作进度例会,通报进度;武进区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与农业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农业重点工作配合培训工作开展。
二、程序规范、细节到位,体现有效性
常州市专门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方案。各辖市、区一方面详细制定县级培训方案,明确培训的标准要求,另一方面结合各镇产业发展实际,将实施方案的可行性结合到镇,对每期培训班的教学计划、学员名单及人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师资、办班时间和地点等内容作了细致要求。同时在多个行政村开设了村级课堂,方便广大农民就近参与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参训率。
在培训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把好三关:一是把好课时关。根据农民在家务农人员减少的农村实际情况,结合农业生产季节,在培训时间安排上,采取累计计时的办法,实行课堂集中讲解与现场操作讲解相结合,确保培训课时完整。二是把好质量关。对镇级农民培训联络员、重点业务条线负责人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规范操作程序培训。按照产业特色,将讲师团编为优质粮油、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特种水产、农机合作、政策法规、营销管理等多个小组,根据常州市农业主导产业、特色农产品以及产品质量管理等内容编排培训菜单,编写培训技术资料、明白纸,制作培训多媒体课件,供培训选用,安排组织学员进行考察学习,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指导学员农业生产实践。三是把好效果关。对通过新型职业农民集中培训和生产实践的学员,由指导员对学员进行跟踪指导,帮助学员解决生产实践难题,保障培训产生实效。
三、方向明确、方式科学,提高精准度
始终把提升农业劳动力从业实践能力,作为衡量培训效果的重要标准,做到“三个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农业“土专家”力量,现身说法,提高生产操作能力。与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协作,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训基地,为农民提供培训实习场所。二是系统性与季节性培训相结合。发挥培训讲师团成员力量,根据农作物生长管理的特点,在培训上注重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生产实践的现场指导,提高科学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力。三是院校教授与乡土专家相结合。积极与农林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络沟通,邀请专家教授传授新的品种、新的生产技术、新的种养模式,加快全市农业转型升级步伐。真正让农民听得清、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
在培训对象的筛选上,结合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相关部门、单位,落实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培训对象重点倾向三大人群:一是倾向从事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专业大户,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训;二是倾向村级动物防疫员、农资营销员、村级植保员、村级信息员等专业人员,开展社会服务型职业农民培训;三是倾向具有种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方面特长和技能的农业企业员工等,开展专业技能型职业农民培训。
四、宣传到位、氛围浓厚,提升影响力
为充分发挥新型职业农民在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常州市在培训工作中,注重媒体宣传,营造良好氛围,定期各地培训任务完成情况、典型方法等信息,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建议。各地充分利用会议活动、电视广播、报刊杂志、农林信息网等多种平台,向社会各界和广大农民进行宣传,取得明显效果。武进区利用电视台“服务惠三农”节目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采访拍片8次,电视合播放视频5次,在武进农业信息网和省农民培训网培训信息46条;溧阳市加强培训工作宣传,在溧阳农林信息网、溧阳宣传、常州农林网、江苏农民培训网等媒体培训信息;金坛市通过电视媒体合作录制专题节目,将传统教学与现代多媒体教学宣传相结合。2014年,全市各地上报培训简讯210多篇,图片信息130余张。
五、经费保障、落实有力,体现持续性
为保障培训工作顺利推进,常州市各地专门研究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资金问题,通过整合资源、统筹分配,确定了由市、县、镇三级投入财力支持职业农民培训的方案。目前,县级财政支持农民培训资金达到212万元,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主要用于培训资料费、会务费、交通费等。经费使用过程中,加强了培训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各地财政部门将补助资金按照县级财政报账制的有关规定要求直接支付给培训机构。培训任务主要由各地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
2014年常州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集中表现在组织培训难度日渐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主要来自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及其他相关部门,一些小规模经营农户对采用新技术、新农艺生产态度不够积极,对参加农业生产技术培训热情不高,特别是青壮年男女劳力多数外出打工,在家务农的多数年龄偏大,且文化偏低,这给组织开展培训带来困难,增加了难度。
一、统一建筑标识。市农广校聘请专人,设计了农民田间课堂标识,包括农民田间课堂附近主要交通指示标牌、实训基地标牌、农民田间课堂外观标识、内部宣传标牌等,做到全市所有农民田间课堂“三个一致”:建筑标识大小一致、内容一致、摆放位置一致。在硬件建设上,田间课堂要做到有1个50人的培训教室,有1套相应的培训器材和课桌椅,有1处以上的学员实训基地,培训教室设置1个档案橱、1个教学白(黑)板,培训墙面张挂1个田间课堂专家服务团名单、1个田间课堂课程表、1个田间课堂流程图、1个田间课堂学习制度。
二、统一培训流程。主要规范培训师授课行为。明确整个田间课堂分为开学典礼、组织农民学习活动日、成果展示和结业典礼三个部分。每次田间课堂培训要求达到3学时,培训前辅导员和专家要开展调研,便于集中问题开展培训。第一个活动日分为十步进行。第一,辅导员主持在培训教室分组;第二,辅导员自我介绍并介绍选聘专家,主持制定学习约定;第三,专题讨论分析;第四,专家点评、讲授两个专业技术问题;第五,辅导员组织实践基地实习;第六,辅导员组织教学评估,第七,辅导员组织班长、班主任发表培训感言;第八,辅导员组织评选优秀学员;第九,辅导员总结本次培训,布置下次培训时间与内容;第十,辅导员活动日志撰写。
三、统一培训装备。主要规范田间课堂的必须用品。要求项目县区农广校统一配备“农民田间课堂培训装备专用箱”,箱内装备物品清单包括:标牌、情景卡、白板笔、水彩笔、大白纸、三色彩纸若干张、H形评估表、学员签到表、剪刀5~6个、大夹子10个、胶带5~6个、磁钉3包、优秀学员小奖品若干、午餐补助发放表等。农民田间课堂培训装备专用箱由县区农广校管理,每次田间课堂培训前,辅导员申请领取,培训结束后及时交回学校,并将使用情况写出书面报告,以备留存。
四、统一师资队伍。主要规范培训师的授课水平。农民田间课堂师资由辅导员和专家构成,辅导员队伍由县区分校抽调精干专职教师组成,经省、市农广校统一培训、统一试讲、专家考核,合格后由省农广校统一颁发聘任证书。专家队伍由市、县区农广校根据专家研究方向、工作业绩、农民培训需求等情况,从县区农技推广人员、临沂大学、临沂市农科院等单位具有一线生产经验的专家中选取,统一颁发聘任证书。
五、统一管理制度。主要规范培训质量控制与评价。一是建立培训季节历。由辅导员和学员在调研时,根据农民生产安排和作物生产随自然因素的变化关系共同制作完成,利用季节历可以了解当地重要农事活动的时间安排、节假时活动的安排、主要问题和解决措施等信息,帮助农民进行分析,寻找最佳的解决方案等。二是建立H形培训评估制度。每次田间课堂活动时,在培训后半段,由辅导员组织开展H形培训评估,学员以班组为单位,对当次田间课堂培训效果进行评估打分,列出优点及不足之处,提出培训工作建议。三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数据信息库。在临沂农业信息网、临沂农民教育培训网设立临沂市新型职业农民数据信息库,将培育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基本信息、电子照片、培训情况、发展产业等情况全部录入临沂市新型职业农民数据信息库,为下一步开展新型职业农民跟踪指导服务、政策扶持等奠定基础。
六、统一团队建设活动。主要规范培训的组织管理。一是组建学习团队。在田间课堂第一个活动日,将培训班分成4~6个学习小组,每个学习小组3~10个学员,每个小组设立自己的组名、口号,并推选小组长、班长,以此增强全体学员的凝聚力、责任感和归属感。二是建立学习情景卡或农业生态系统分析。情景卡由省农广校统一监制,通过创设有利于团队建设的情景,组织学员以组为单位讨论并发言,提升学员团队合作意识。
张新庄收入的“倍增”,得益于“龙头企业+合作社+职业农民”的经营模式。
职业农民,是具有新理念、新技能的新型农民。与传统的农民相比,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会技术,懂市场。更重要的是,他们将农村视为施展才华、抱负的舞台,将农业看作一生的事业和毕生的理想。
2013年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通过富裕农民、提高农民、扶持农民,让农业经营有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显然,如何保证种粮农民有利可图?如何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如何培养职业农民?这不仅是破解今后“谁来种地”难题的制度性变革,也是改变农村面貌、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探索。
“小荷才露尖尖角”
“蔬菜大棚里的辣椒个大、皮厚,深绿发亮,能照出人影。”河南省夏邑县刘店集乡吴楼村村民吴科委告诉记者,刚过而立之年的他现在承包土地30多亩,其中21亩种大棚蔬菜,10多亩种粮食,年纯收入20多万元。
说起创业历程,吴科委满腹酸楚:“我考上高中时没钱上,便随村里的伙伴干建筑。为赶工期,我曾一连干过四天三夜。由于没技术,我只能干苦力活,工头还经常拖欠工资,一气之下,我决定回家种大棚蔬菜。”
2006年,吴科委多方筹资在家建了两个占地5亩的塑料大棚。可是连续两年,种的黄瓜、辣椒都亏本。他总结教训后发现主要是因为自己技术不过关。2008年,吴科委到县农广校报名参加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教学班”。这一年,他现学现用,2个大棚蔬菜竟然收入4万多元。有了技术便有了底气,吴科委当年就扩建了一个大棚。
2010年,夏邑县农广校中专班办到了吴楼村,吴科委第一个报了名。中专班的教学全面系统,对蔬菜种植、病虫防治、土壤肥料等进行全方位讲解和技术辅导。吴科委课堂上认真听讲,课后反复实践。在农广校老师的精心指导下,他的技术水平一步步提高,当年蔬菜每亩增收2000多元。在中专班里,经过3年认真学习,吴科委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获取了中专毕业证书和蔬菜园艺工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2012年秋,吴科委把大棚蔬菜扩大到21亩,粮食作物扩大到10多亩。那一年,他的蔬菜没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病虫害,没出现过一次死苗、枯萎、歉收现象,每亩效益都在1万元以上。很快,吴科委成了村里种地“小财神”,在他的带动影响下,吴楼村种植大棚蔬菜的规模迅速扩大,2年时间就增加了150多亩。大棚蔬菜规模的扩大,也使本村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村民到大棚里打工,月收入1500多元。
大棚多了,村民富了,如何再上一层楼?吴科委说出了新打算:“我要建一个蔬菜生产合作社,通过合作社来集中经营,分散管理,为种植专业户提供相关的市场信息、新品种、新种苗以及新技术,进一步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与乡亲们一同奔小康。”
去年10月28日,包括吴科委在内的夏邑52名农民,领到了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懂农业技术、善管理农田,且年收入不菲。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对新型职业农民给出一个定义:以市场运作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的、以农业为稳定职业、具有较高素质和社会责任的农民。
“我们可相对简单地把种植大户、专业大户、养殖大户、农民经纪人、小型农业企业家等理解为职业农民,目前可划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三种不同类型。”河南省农业厅科教处调研员石有民告诉记者,职业农民是工业化、城镇化达到相当水平后产生的一种新型职业群体,也是农业内部分工、农民自身分化的必然结果。
现代农业呼唤职业农民
河南省农业厅一项调查表明,从务农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性别结构、年龄结构、从业状况和培训情况看,务农劳动力越来越清晰地表现为“五多五少”:文化程度低的多,文化程度高的少;女性劳动力多,男性劳动力少;年龄大的多,青壮年的少;兼业农民多,专业农民少;未受过系统培训的多,受过系统培训的少。
石有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瓶颈。由于大量高素质劳动力流失,先进农业科技推广失去了对象,农业生产特别是单产水平长期徘徊不前。这种状况难以适应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总体要求,难以适应全社会对于农产品数量增加、质量提高、档次提升、结构改善、安全放心的客观要求,也难以适应农民自身创业兴业、增收致富的现实要求。
要改变这种情况,就必须培养职业农民,尤其是年轻的职业农民。
从年龄结构上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渐显年轻化。他们之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生的居多,年龄大多在40~50岁,属于青壮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和各项经营活动经验丰富,头脑灵活,处事成熟。另外,也有一些“80后”农民加入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他们主要从事规模化经营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的主力军。但是,从事一家一户种养的农民年龄偏大的状况并未改变。
新型职业农民中很多人有过外出务工的经历,有的甚至在外务工多年。这部分农民见多识广,对“三农”政策非常关注,对新技术新知识接受快,敢想敢干,是致富带头人和未来现代农业的领跑者。在参加各种培训,学习先进农业科技知识的同时,他们更渴望学习先进的经营理念,学习相关政策和法律知识,开阔眼界,打开经营思路,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和在农村的地位。也就是说,他们更渴望过有尊严的生活。
农民从身份变成职业
很显然,告别身份印迹,穿上职业新装,新型职业农民的兴起已不可阻挡。
培养中专学历农民,让吴科委等农民的生活起了变化。“两年理论课,一年实践课,学成后就是全日制中专毕业学生。”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夏邑分校校长何新明说,夏邑是全国有名的无公害蔬菜基地,具有丰富的劳动力和农副产品资源,中职教育能让农民学到多种知识和急需的实用技术。
2012年8月,夏邑被农业部确定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国家级试点县,主要是蔬菜生产。2013年9月,夏邑出台了《蔬菜产业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最终在100名自愿报名的学员中,认定了52名符合标准的农民。
夏邑认定首批新型职业农民时,在学历上要求至少是农业中专学历或从事蔬菜生产经营满3年,户年人均纯收入是当地的3倍以上,并具有蔬菜生产技能和规模化经营管理能力,其单位面积产量、产值、效益均要高于当地水平。认定程序相当严格,村民需先自愿申报,然后经村委会推荐、乡镇审核、系统培训后进行评审。
在夏邑,农民一词正在由一种身份转变成职业。
选择粮食生产类和菜篮子产品类产业,培养认定一批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河南破解“谁来种地”难题的重要举措。如今,除夏邑县、西平县、许昌县、浚县4个国家级试点外,河南又确立了固始县、卫辉市等15个省级试点。根据规定,国家级试点县每县需培养认定新型职业农民500至1000名、省级试点县每县需培养认定300至500名。
河南省农业厅还要求试点县重点培养认定生产型职业农民,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以及回乡务农创业的农民工、退役军人和农村初高中毕业生作为重点对象,选择主导产业分产业、分批次培养认定新型职业农民。
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现代农业方兴未艾,如何打造素质与现实相匹配的新型职业农民,引导他们安心务农,成为摆在眼前的新课题。
目前,河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在组织领导、教育培训、认定管理、政策扶持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但是,还存在部分地方措施不到位,工作进展较慢;底数不清,缺少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职业教育培训手段和实践有点脱节等问题。
对此,石有民建议,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将伴随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基础性战略任务,一定要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特别要尽快进行立法等顶层设计,探索制度安排和政策跟进的有效途径。
他表示,作为未来农业生产的主力军,新型职业农民还是一支新生力量,需要在实践中给予更多的帮扶、鼓励和支持。特别是在土地流转、财政支农、信贷发放、税收减免、农业保险等方面创设政策,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给予新型职业农民倾斜性支持,进一步完善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的管理,逐步形成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的配套措施。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培训中心主任平西栓告诉记者,农民职业化的许多细分工种资格鉴定往往是在培训后,由农民自愿付费进行资格考试,但现实中资格鉴定证书的实用性不大,使得农民职业培训的“考证上岗”自愿性不强。另外,传统培训模式不够灵活多样,比如农民受地域、习惯、农时等因素影响,不能在学校或者培训机构集中长时间学习。
学员更加优化。保证选送的学员具备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且年龄一般不超过50岁,有2年以上培训教学工作经历,培训后能继续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每年不低于两次课。在此基础上,今年改变过去的办班学员队伍参差不齐,专业、行业混杂状态,组织教师分期、分行业和分专业开展专题培训,便于同行沟通交流方便、教学设置更为科学合理。今年共开办了四个班,分别是畜牧师资班、水产和能源师资班、农机师资班、教学管理师资班。
教学更加活化。在互动式的理论课的同时,加强了辅助专题讲座、往届学员现身说法、小组研讨、学员心得交流、学员试讲、参观农业嘉年华、观摩农民合作社等内容,让学员学有所得、学有所获。课程设计环节上遵循“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学以致用”的要求,对四期班设置不同的课程:针对参训的岗位需求,设置财务知识讲座、水稻生产中的农机农艺融合等专题讲座;针对师资队伍层次不齐,方法陈旧,设置成人学习原理、参与式培训方法、培训技巧学习等公共课程;针对农民参训积极性不高,设置模拟教学――试讲环节。使参训教师树立新的培训理念,熟悉掌握适应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求的新模式、新教法、新方法。
老师更加强化。在培训讲师聘请上突显实践操作:既有国家级创业大师,又有深入田间学校深受农民欢迎的一线教师;既有参与项目顶层设计的专家,又有县市实际制定方案的操盘手;既有规范管理初见成效的县校校长,又有监督检查资金管理和项目绩效的行家。他们具有专业扎实的理论素养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参训教师在互动中演示着各种教学技巧,让学员在体验中理解参与式、互动式教学培训理念,提高能力和水平。
一、统筹现代农业谋全局,积极作为夯基础
2005年延长县被陕西省政府认定为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2016年全县果业总面积32.25万亩,产量23.2万吨,产值8.1亿元,农民人均果业收入达到7400元。以建设有机农特产品基地县为目标,现代果业提质增效成绩频现:建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7个,“3681”标准化苹果示范园56个,省级认定“一乡一业”示范乡镇2个,“一村一品”示范村73个。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4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85家。2015年,红富士苹果被农业部认证为名特优新农产品,延长县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认定为无公害瓜菜生产示范基地县。
但从业人员老龄化、兼业化、低文化和农业产业后继乏人的现实,直指 “谁来种地”“谁能种好地”这一突出问题。2012年以来,以培育职业农民工作为抓手,培育、认定、帮扶指导“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全县从组织机构和工作部署上积极作为,夯实基础。
(一)成立机构,出台扶持政策
领导重视和组织协调,是推动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根本保障。2013年10月县政府成立了以主管县长任组长,农业和财政局长为副组长,人社、畜牧、科技、果业、蔬菜、农广校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延长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县政府、农业局先后出台《延长县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办法》《延长县新型职业农民结对帮扶指导实施意见》《延长县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文件。提出获得职业农民证书的农民给予每人200元奖励,县“十佳职业农民”给予2000元奖励,对获得省以上驰名商标和产品质量认证的职业农民领办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给予3000~5000元奖励。
(二)壮大培育机构实力
农业局大力支持培育工作,积极向县委和政府汇报培育工作并取得认可,先后将农广校编制从7人调整为10人;单位由副科升格为正科建制;2016年8月,将多年从事农民科教的教学骨干任命为副校长;还为农广校改建成可容纳100人的职业农民培训教室一处;投资12万元配置了投影、音响、桌椅等设备。做到工作有机构,干事有人员,培训有场地。
(三)多部门联动,助力培育开展
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多次召开有组织部、妇联、团委、人事局人才办、农广校、县电商办等相关单位参加的培育工作联席会议。大家各显优势,协同给力:将各单位掌握的符合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一并选入职业农民培育库,由县农广校分类管理分批培育;职业农民中的优秀代表,则被分别推荐给相关单位承担项目或开展相关业务。如延长县高级职业农民孙萌,现已成为县妇联和团委、扶贫等各个行业的典型,为全县各行业工作频频添彩增光。安沟镇北阳职业农民李战强,建立起首个职业农民农产品网店,将延长县所产苹果、小米等农产品推送到淘宝等多个线上平台销售,3个月时间销售额达90多万元,成为县电商办、农广校和组织部门的创业典型。
二、围绕产业升级补短板,综合能力得提升
以产业大户为主体的学员群体,普遍存在整体管理标准化和经营组织化水平低、观念守旧的问题,为此延长县制定了“围绕产业升级补技术、经营和观念三方短板”的培育思路。
(一)补技术短板,提升苹果标准化管理水平
一是持续抓好春季石硫合剂熬制培训和服务。从2014年起至今,农广校购置大口径铁锅115口,免费给四批职业农民学员所在村,提供硫磺粉49000斤、生石灰29500斤、波美比重计490支给490名学员。送料到村,设立熬制教学点40多个,组织指导老师到村现场培训石硫合剂熬制,指导稀释喷施;发放熬制 “明白纸”1000余份给学员和到场的果农。培训后继续跟踪了解石硫合剂情况,引导学员观察防治效果,用疗效体现培训实效。全程服务,现场教学,确保学员达到“三会一懂”。
二是重点推广焦成宏优质稳产管理技术。职业农民焦成宏总结的优质高效管理技术,亩效益在10000元以上,极具推广价值。在培训中,请他为指导老师,以示范园为课堂,组织学员在冬季修剪、夏季管理、秋季着色等季节入园学习交流,教学效果明显。
三是夏季重点培训拉枝技术。现场示范,要求学员严格时间、规范操作,多拉少剪,及时精细拉枝,改善光照,培养枝组。
(二)补经营短板,改变学员市场意识
学员重生产轻经营不算成本的问题尤为突出和普遍,是最大的短板。农广校多次组织学员到现代农业园区,请果品营销企业负责人分析果业市场变化规律,了解不同城市消费喜好、果品分级包装和及时入库对价格的影响等销售经验,鼓励学员与果品营销企业建立联系;推广果品采后及时入库,冷藏后增值销售模式,改变其传统等客上门经营方式。
(三)补观念短板,树立学员终身学习意识
改变传统落后的小农意识,树立市场意识,是实现增产增收的必然要求。一是通过外出学习参观、参加省校远程视频教学,树立学习意识,提升对现代农业的认识。
二是建立学员微信群和职业农民公共平台,引导学员提出问题,互动交流,解决问题,分享心得,树立合作意识。
三是坚持视频教学开眼界。开设《新型职业农民创新创业指导实务》课程补学员观念短板。利用农闲季节,带投影仪到村组播放“致富经”“科技苑”等各类经典视频,用案例教学。其中“走进日本果业”专题片中,国外先进的果园管理技术和营销模式,对学员触动很大。
三、培育模式求创新,全面服务现成效
(一)学用结合,把作业在果园中完成
每次培训和参观,都要给学员留下作业。将培训中的理论和实用技术转化成个人的认识,落实到笔记上、果园内。如在焦成宏示范园整形修剪培训和参观后,作业就是推广他的修剪方法:多留背上枝、去掉大侧枝和细弱枝等。坚持在课后(参观时)留20分钟对所授(看)内容重点提问,答对的学员奖励拉枝绳一捆或《西北园艺》一本。培训后,组织指导老师进入学员的果园内,查看所教技术是否落实到位。
(二)“土专家”走上前台展风采
县农广校聘农民专家焦成宏为指导老师,以他的果园为课堂,现场分享自己的管理体会和技术措施。他用农民话语说出自己对技术的认识,用具体的拉枝、修剪示范,说明技术的方法和要点、技术反应等。这种用农民自己的体会分享技术的讲课方式,能抓住重点,用效果反证技术,每句话都是干货,征服了学员,成为大家追捧的技术“明星”。
(三)礼仪教学贯穿在教学全过程
素质教学以礼仪常识为主,均体现在每次培训和实践教学的纪律要求中:课堂和公共场合不能吸烟、禁用手机、见面问候老师和鼓掌感谢老师等等。在参观和用餐时要求守秩序、注意安全等。坚持对学员正面引导、善意提醒、潜移默化的教学,逐步改变学员的诸多不良习惯。
(四)发挥田间课堂的核心平台作用
几年来,延长县在学员所在中心村,利用村党员活动室建成职业农民“田间课堂”8处,并为其配齐桌椅、投影仪等教学设备。“田间课堂”的设立,既方便学员就近培训,又可作为学员集中座谈和交流的中心场所。
(五)坚持上门帮扶指导,提供个套餐
在帮扶指导中,根据学员年龄和文化不同,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对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的学员,以实用技术的规范和提高为主;对年轻有闯劲的学员,以电商营销指导为主,支持他们规范运行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联合起来运用现代网络手段采购农资,推销农产品。在指导中,将学员好的经验进行总结,成为生动的教学案例,通过课堂和网络宣传出去,供更多的学员分享。
四、宣传形式多样化,培育结果显成效
延长县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各方支持,形成合力,得到各级的支持和认可,与重视宣传工作密不可分。
(一)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
充分利用有线电视、报刊、网络等各种传媒,大力宣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现实意义、政策和举措,介绍培育途径和方法。延安日报宣传报道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十多次,陕西农业信息网、市县农业网、县有线电视台等媒体宣传报道23次。《职业农民培育“延长模式”浅析》一文在《陕西农业》2015年第8期刊发报道。
2016年,中央电视台七套《科技苑》、杨凌农科卫视等多次报道延长县职业农民焦成宏的管理验。高级职业农民孙萌的创业、扶贫事迹也在陕西日报、延安日报和省市县等各级农业信息网上多次报道。
(二)发放各种资料宣传
职业农民对广大农民来说是全新的概念。在遴选学员、现场培训、广场科技月活动中,不忘向村民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读本。每次培训都发放含有培训重点内容的“明白纸”。
(三)以田间课堂培训教室为主阵地开展宣传
几年来共建成省市县各级职业农民实训基地12处、田间课堂培训点8处。每一处培训室内外,设有职业农民培训基地和教室牌匾,有宣传标语和喷绘,成为宣传和展示职业农民培育的主阵地。
延长县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实现了由短期技术培训向长期素质培育的转型;实现了认定管理、跟踪服务、政策扶持等环节的同步;形成了“系统理论培训提素质,帮扶指导现效益,加强宣传扩影响”的培育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责任重大。延长县农广校将继续努力,创新工作,让职业农民担当起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使命,过上幸福富裕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