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课题意见范文

科研课题意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课题意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课题意见

第1篇:科研课题意见范文

然而许多企业也都有着相同的疑惑,虽然每天都在定时查看满意度等指标的状况,虽然已经如此关注客户的感受,甚至客户的感受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为什么我们依然还要继续把提高客户体验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呢?解答这一系列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究竟何为客户体验。

我们每个人都与客服人员沟通过,也都为他们的服务水平打过分,不过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即便客服人员最终没有实现我的需求,即便最终沟通以失败告终,但最后,当我们为客服人员打分的时候,仍旧会选择非常满意。

大家应该都看过这个公式:客户满意=客户实际感受-客户期望。因此满意是一个相对量,虽然客服人员的服务并不到位,而且最后也失败了,可以说实际感受很糟糕,但是客户的期望又如何呢?我们对于企业的期望来自于以往的购买经验、朋友和伙伴的各种评论、销售者与竞争者的信息和许诺等,所以我们会选择非常满意,只因为在我们的期望中他们已经把能做的都做了。

因此可以看出客户的满意是有差别的,在著名的Kano模型中我们更能够明白客户需求被满足的程度与客户满意之间的关系。在模型中,客服人员服务的质量被界定成三个层级:基本质量、期望质量和魅力质量。

企业提品的基本质量对应实现客户的基本需求,比如购买产品后使用正常,给企业打电话能够打通,选择人工服务不会进入到自助服务中,提出问题后客服人员能听得懂等。在这个层级中,基本需求被满足的最好感知就是客户不会生气,因为企业没有出现问题,该做的都已经做了,所以客户可以接受,不过如果连基本质量都不能实现的话,那么企业一定会被放弃。

高于基本质量的是期望质量,对应实现客户的目的,比如咨询企业后得到了想要的产品信息,或者使用产品时遇到问题后向厂家询问得到了有效解答等。在这个层级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企业实现了客户的需求,那么一定能够让客户真正感受到高兴,不过即便企业实现的程度介于充足与不充足之间,比如给了客户回复,但没有实际效果的话,从左图中也能看出客户的感知程度也与基本需求被实现的最好感知相同。当然如果企业长期保持这样的状态,那么最终还是会导致客户的不满,或者被竞争对手超越。

而企业能够提供的最高程度的服务质量,则是魅力质量,对应实现客户潜在的需求。比如给客户推荐了有价值的其它产品,提供的产品有其它竞争对手不具备的有用功能,或者是在解答客户困惑时让客户感受到尊重等。当企业的服务质量达到了这个层级,那么即便服务并不充足,客户的感知也会是满意的,因为企业用心了,而如果在此层级中企业提供的服务是有效的,那么客户感知的提升必将会是指数级的。

综上所述,未来的企业需要在上述满意度测量公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客户满意的程度。在这里需要重新搭建客户满意的真正过程,即“满意——损失——惊喜”。其中满意指客户不得不接受的服务,比如在飞机上想要喝雪碧解渴,但是该航班只提供可乐,因此客户只好喝可乐来解渴。虽然在实际感受客户期望时,我们可能表示满意,因为成功解渴了,但是从客户损失的公式(客户损失=客户真正的需要-客户勉强接受的现实)角度看,客户的感受就不会得高分了,所以如果企业遇到客户虽然很满意,但还是选择去搭乘能够提供雪碧的飞机的情况时,我们也就有数据支撑了。

基于客户损失的公式,企业需要做的将不再是简单地(通过提供满足感)实现期望或(通过降低损失)设定新的期望目标,而是要有意识地去超越这些期望,释放出全新的、出乎客户意料的体验方式,不过这里所说的并不是简单的“超过”期望,因为它给人的感觉是在已知的竞争领域做出改善,也不是指要开发全新的领域展开竞争,这两种观点的侧重点不同,前者强调的是提升客户满意度,后者强调的是减少客户损失——它们都是片面的,在这里真正要说的是营造意料之外的惊喜体验。换句话说,企业必须超越“我们该如何做”以及“客户想要什么”的思维模式,而是改问自己能让客户“回忆什么”。

最难忘的飞行体验与客户对航空公司服务的期望无关,而是与发生在期望范围之外的事件有关,这些事件可能包括你在飞机上阅读到精彩杂志的次数、遇到明星的次数或是和邻座相谈甚欢的次数。

第2篇:科研课题意见范文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第三学期;基础医学实验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对于拥有丰厚理论基础知识和扎实的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加大。引导部分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型,是国务院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也是深入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加快应用技术人才培养,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的重要举措。2016年,赤峰学院获批应用型整体转型试点单位,赤峰学院于2017年开始实施三学期制,利用小学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与实习的机会,以培养职业素养、提升实践能力为重点,也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本课题是基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开设实践创新学期的背景之下,对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构建进行实践探索。

1第三学期基础医学课程体系建设目标

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基础实验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有效结合,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核心,专业能力为导向,融入创新的教育模式和专业思维训练,打破基础医学各个学科之间的壁垒,将实验课有机地进行重组,促进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交融。

2研究对象

我校2016—2020年招收的全日制五年制医学类专业本科学生,四年制相关医学类本科生,均经全国高等院校统一招生考试入学,其中有2016、2017级为二本招生,2018级为一本招生。涉及我校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蒙医学、医学检验技术、护理学和药学等各专业学生。

3第三学期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过程采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和调查问卷研究法,构建、实施、持续优化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1课程体系的构建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结合我校实验室和师资队伍现状,构建课程体系。构建前期经过项目申报、遴选,在33个教师申报项目中遴选出了7个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密切相关,并独立于课内实验之外的子项目,进而整合成综合性实践技能课程平台。平台采取项目管理方式,由实践教学能力较强的教师组成课程教学团队,编写项目大纲,形成各具特色的考核评价指标。以实验课程平台的形式建设团队,整合人体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生理学、药理学、生物化学、免疫与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各学科实验教学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资源共享,形成宏观、微观,形态、功能相融合,从机制到应用的基础医学整合实验课程体系。

3.2课程体系的实施

本课题的教学任务均来自医学院2017版培养方案,在研期间所产生的课时费等经费皆来自本校的课时津贴支持。医学研究基本技能训练已在2017、2018、2019年的第三学期———实践创新学期开展。项目组成员一直承担着本门课的实践教学任务。通过三年的具体实施,整合课程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参与度高,学习积极性普遍提高。 3.3课程体系的持续改进采用问卷调查、访谈法,广泛听取师生意见,根据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把握学生的实际需求,综合师资队伍和实验室资源,制定课程改进方案,对课程内容进行必要的充实和拓展,持续优化。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不断完善和修改已有教学模块的设计。

4第三学期基础医学实验整合课程体系构建效果

主要体现在实验教学内容、应用型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1]、学生学习效果等几个方面。

4.1创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内容体系

平台建设是在我校转型发展过程中,基于第三学期的开展,我校教师结合人才培养定位和实际校情研发的原创项目。项目前期经过项目申报、遴选,进而整合构建成综合性实践技能课程平台。以应用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强化综合设计性能,突出技术技能训练,如表1。

4.2建设跨学科教学团队

教学团队建设基本原则是学科融合、资源共享、产教研用协同育人。建设过程以现有的教研室为基础,打破传统教研室界限,整合各学科教师力量,以实验课程平台的形式建设队伍[2]。本课程教学团队跨越6个医学基础学科,团队成员为基础学科负责人,学科背景扎实、教科研工作经验丰富,团队负责人为医学院分管教学院长,管理经验丰富,协调能力强。项目团队实力雄厚,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团队目前共有教师9人,其中医学院精品课程负责人2人,优秀课程负责人3人,主任医师1人,副教授5人,中级职称3人。平均年龄42岁。具有博士学位3人、硕士学位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33.3%。日本毕业博士1人,韩国毕业博士1人,医学专业背景4人。团队发展目标明确、合作良好、成果丰硕、梯队合理、学历层次高,教学创新性强,是一支有活力的创新性教学团队。该团队在2018年度被评为校级教学团队。

4.3推进应用型课程建设

本课程与专业相融合,自主开发研制项目———“PICC的形态学基础建模训练”及“护理学角度预防医院感染”。整合基础医学中的人体解剖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等学科的实验教学资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课程建设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在融通融合的基础上,致力于专业岗位胜任力培养和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发挥实践课程体系在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医学研究基本技能训练》课程在2019年度被评为校级应用型示范课程。

4.4教材建设的创新和特色

第三学期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教学团队自编校本教材,教材收录的实验项目均为我校教师原创,结合本校实际办学条件和人才培养定位,具有鲜明特点和独特价值。教材突出技术技能训练,注重同伴学习和创新思维训练。为了便于教学过程评价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综合了教学内容体系、课程教学大纲、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实验报告、反思与小结等内容,编写了实验指导和配套的实验报告,以实用、生动、有趣的形式展现了不同学科在教学创新中的丰富实践与异同,展现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互动,也是教材建设的亮点之一。

4.5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影响

4.5.1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跨专业学习的机会课题实践过程中,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育实践,摒弃传统的教科书式的教学方法,以“从做中学”为核心教育理念,利于学生“去证实所学的知识,去了解知识的意义及其应用”,重点解决教学方法老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根据每个项目的内在属性,采用案例教学、小组教学、研究型教学与传统教学中的操作演示、习题和作业相结合的方法[3],体现了文化科学与实用科学并重的特点。通过改良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自由、具体、可动手实践的环境下充分发挥潜能[4,5]。在教学分组中打破专业、班级界限,把临床医学、口腔医学、蒙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检验等专业随机分组,学生是课堂中的主角,让不同专业的学生在教学中,通过讨论、阅读、思考、认知冲突等,形成疑问。教师科学引导,激励学生通过课内、课外学习和实践去获取知识、锻炼能力、提升素养。

4.5.2培养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三学期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注重基础医学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跨学科课程设计实验内容,构建真实情境,通过动手操作、设计、案例分析、反思小结的人才培养构成,让学生整合知识自己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结果导向构建学业测评指标。每名同学提前印制课程积分卡,建立模块式课程体系,每个项目模块根据自己的实验特色设置考核评价方式,项目的总积分计算评价成绩,结合专业基础、行业素养、通识能力,进行学习目标达成度评估,是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与考试评价方式转变进行的突破性实践,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及职业能力的培养[6]。

5结语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第三学期基础医学教学体系构建,从教学内容、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等多个维度促进了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通过三年的实践,整合课程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是对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和创新思维训练进行的有益的探索和创新。课程的设计不仅仅与专业知识紧密相关,还延伸了医学其他相关专业内容,不仅积累了专业知识,还拓宽了视野;实验整合课程中的实验不同于平时所做的基础实验,多具有综合性、设计性,这也使同学们较早地接触了初步的科研活动,既为获取实践创新学分打下科研思维基础,又为日后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提供理念和技术支持,动手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学生最直接的感受。参与本课程的学生在出勤率、完成度和考核等各方面都较普通课程更为突出。第三学期基础医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尚处于起步阶段,是根据我院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开设第三学期的现实背景下,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所做的一些初步实践,还存在诸多不足,需要继续探索与完善。第三学期只有4周的时间,而本门整合课程按照教学计划安排只有2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各项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有很大的难度;各个实验项目如何进行更加有机地链接和优化;在有限的实验经费中如何满足学生的需求;如何在第三学期课程体系构建的基础上逐步构建符合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具体情况、突出应用型办学特色的整体课程体系,既是提高基础课实验教学水平和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关键[7,8],也是在今后改革实践中需要深入思考、进一步总结、推进与完善的工作。

参考文献:

〔1〕黄钢,顾鸣敏,唐红梅,等.医学新目标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教学改革新思路[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28(sl):l-3.

〔2〕张秀军,王丽雅,欧阳乐等.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的课程模式对现代医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30(08):107-108.

〔3〕王庭槐,王淑珍,周慧明,等.构建综合性大学“243”型课程体系与医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8,28(05):5-6.

〔4〕时连君,万殿茂,王芳,等.实验室开放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06):41-43.

〔5〕曾令初,孙连鹏,张再利.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03):89-92.

〔6〕陈志武,郭岩,沈玉先,等.临床医学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整合初探[J].基础医学教育,2015,17(12):1054-1056.

第3篇:科研课题意见范文

关键词:顾客体验价值;体育健身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评价

0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大众体育”的浪潮在很多发达国家不断兴起,而且成为一股浪潮正慢慢席卷全球。由于各国家、各地区的国情性质差异,在推行大众体育的时候使用的手段与方法也是有所不同的,但是基本点都是旨在提高全民的身体健康水平。经过四十多年的不断发展,西方的欧美国家中,体育运动健身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而且发展迅速,并且增加了国民经济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对生活的质量追求也在不断上升,新科技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增强,人们休闲活动时间的变多,让我国从农业经济开始慢慢向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开始过度,目前已经正在走进“体验经济”的新时代。体育健身事业是项服务行业,服务业顾客是上帝,顾客的满意是企业最终的目的,是企业不断发展的最根本的驱动力。所以体育健身俱乐部非常注重顾客对体验的价值所求,让顾客体验到价值,需求得到满足,才会忠诚于这样一个活动,因而体验也就成为了俱乐部新的重要的价值源泉。在我国,由于经济的影响,学术界对体验经济提供物的关注不多,对客户体验价值的满意度的研究则更少。

本文以河北省体育健身服务业为研究对象,结合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查阅相关文献,从顾客体验价值的角度出发,对河北省体育健身服务业顾客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旨在认真研究健身顾客要求的范围和形式,有针对性地为顾客创造多种多样的有价值的体验,顺应顾客要求,提高健身俱乐部的顾客体验满意度,进而为我国的健身俱乐部提供相关的体验价值及体验满意度方面的理论支持。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河北省健身服务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健身服务业的体验价值以及顾客满意度等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并对顾客满意度指标进行了比较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

1.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进行调查之前,首先广泛查阅相关的文献。对本文的而言,主要查阅的资料关于体育、健康、娱乐、休闲、营销学、消费等方面的书籍报刊等以及和体育经济管理相关的文献资料,文献资料的来源是与体育相关的学术专著、核心期刊或者官方网站。

(2)实地考察法。对近五年来,河北省各个主要的健身俱乐部进行实地考察,并且选取一个健身俱乐部进行实地体验,并且积累一定的资源素材。

(3)问卷调查法。针对河北省健身俱乐部的客户和会员设计相关的顾客体验价值满意度评价的调查问卷。

(4)数理统计法。通过计算机来统计调查问卷的结果,对比河北省俱乐部客户实际的感受价值和期望值之间的差距,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处理,为俱乐部的管理层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体育健身俱乐部顾客体验价值

付出和收获的比较不能决定价值,但是俱乐部的顾客却用付出和收获的比较来衡量是否值得与俱乐部进行交易。这里顾客和俱乐部的付出与收获包括的不仅是最基本的货币,而且还包括服务与核心产品。顾客在与俱乐部进行交易的时候,顾客付出的成本包括金钱、精力、时间以及所承担的心里成本。除了这些最直接的因素,成本还包括在体验时必须忍受的环境。时间和货币的交易成本还是较为容易估算,但是人的精力、心里成本、感官所承担的成本俱乐部很难进行统计,这些都是顾客在无意识下做出的心里反应的计算。虽然顾客不会去刻意计算这些成本,但是这些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会对他们觉得值不值得与俱乐部交易这个决策产生影响。

体育俱乐部的顾客体验价值比较的是顾客体会到的利益与他付出的成本,通过顾客的体验感知,来对俱乐部和顾客之间相互交易时形成的服务、产品、感觉做出总体评价。影响顾客体验价值的主要因素包括顾客的期望、服务的过程、产品的满意程度,俱乐部人员的形象,总体环境、价格、体验等。

2.2 体育健身俱乐部基于顾客体验价值的顾客满意

留住老客户,发展新客户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现实情况是,企业在运作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批新顾客的到来的同时,一批老顾客悄然而去的现象,这种现象在西方营销学中成为“漏桶”,企业要不断做大,就要堵漏,培养起顾客对俱乐部的长期忠诚度,要让顾客忠诚于自己的俱乐部,就要让顾客在这里得到满意,让他觉得交易时值得的。

顾客价值体验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就是顾客满意度,顾客体验价值的满意度由他们的期望值和体验结果之间的差值决定,如果体验结果大于期望,那么顾客就会感到满意,通过反复的尝试可以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对俱乐部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客户满意了,才会对自己品牌忠诚,没有满意,忠诚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服务行业中客户满意度调查是国内外很多机构进行调查的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河北省俱乐部要打造自己的品牌,形成影响力,就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培养对自己忠诚的客户。顾客满意了,他们对价格的敏感度会降低,对质量的追求增加,因此顾客价值体验的满意度调查对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课题号201204091河北省社科联项目

参考文献

[1] 卓志伟.对我国健身俱乐部管理状况及未来管理模式的探讨[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 (2) :34 - 36.

第4篇:科研课题意见范文

[关键词]学科教学法 知行合一 一体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2-0141-03

一、引言

职业教育师范院校是培养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的高等本科院校。“机械学科教学法”课程是机械类职教师范生专业课程体系中师范模块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介于职教教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中介性课程。课程也是继书写与表达能力、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班主任能力等行动类课程后,进入教育实习环节之前,针对中等职业学校的理论与实训教学能力设置的一门综合能力训练课程。

“机械学科教学法”课程是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课程对培养兼具教育理论、专业技能和教学实践综合能力的职教师资,填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缺环,解决职教教师教育专业化等难题具有重要意义。

二、知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所谓“知行一体化”可理解为追求“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一体化”课程的实施,要坚持科学与人文,学习、做事与做人相统一的原则,做中学的原则,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反思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合作性原则,群体激励原则。 “知行一体化”课程的实施应提倡:既可使“知”在“行”中获得,亦可使“知”为“行”的指南;既可使“行”为获得真“知”服务,亦可使“行”为“知”之结果。即“知”、“行”缺一不可,“知”、“行”高度合一。其教学形式也应体现完整行动模式[1]的六个方面,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

机械学科的应用人才一定是在做事中好学习、能为人,因此机械学科职业教育的教师更应会做事。从教亦是做事,做事是一个行动过程,因此在教师教育中把相关知识的学习放在行动过程中进行是最佳选择。“机械学科教学法”课程属于行动类课程的突出特征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模拟职业学校某一单元教学活动全过程,从中获得体验,并在教师启发下进行反思。

三、“机械学科教学法”课程知行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新理念,根据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发展的新形式,以培养学生“好学习、善从教、会为人”为课程目标,体现课程设置系统性与多样性相结合,探究式教学与体验和协作式学习相结合,课堂教学和网络自学与微格实践及课余竞赛相结合,知识性、能力性、形成性、终结性测试评价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从“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三个目标领域设置机械专业教学法基本要求、机械专业核心理论课程教学法及案例剖析、机械专业实训课程教学法及案例剖析、职业教育新课程开发和教学基本功竞赛五个模块。在理论课程教学法模块和实训课程教学法模块设置选修内容,以适应学生个性需求与从业需要。具体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见表1。

在课程体系构建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导入先以“做一名职校教师是快乐的”为题,从教师乐从何来、使教师快乐的基本功、快乐教师的智慧三个方面感染学生的教育信念与责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再以“职业学校的教学”为题,从教谁、教什么、教成什么和怎样教四个方面阐述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目标、途径、方法和通用实施原则。

2.设置共17学时的模拟教学实践(微格),令学生完成某一专题的完整教学过程,穿插于课堂讲授之间进行,既可在行动中获得真知,亦可使知识成为行动的指南,即“知”“行”缺一不可,“知”“行”高度合一,在行动中解决教育知识与技能。

3.各模块均设置“讨论反思”环节,共15学时,由师生共同完成,引导学生实现从传统的“技术性实践”转向“反思性实践”,从传统的“理论的实践化”转向“实践的理论化”。

4.打通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模块一至四解决“怎样教”的问题,而模块五的“教学基本功竞赛”则要解决“怎样教得好”的问题,结合课外的教学基本功竞赛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教育实践与体验,为未来教育家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各模块均安排课内外结合的纲领性行动计划及具体实施办法,以及与之对应的考核评价办法,课程架构见图1。确立“课内―课外”结合、“显课程―潜课程”结合的课程教学观,突破课内课外分界,打通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共享教学资源,鼓励探究式、体验式、协作式学习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中心,具体教学任务为导向,以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为载体,将教学知识学习、模拟教学实践、反思探究与学生成长融会贯通的知行一体化教学新模式。

四、“机械学科教学法”课程教学实践

“机械学科教学法”新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已经进行了两轮的教学实践。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获得以下提升:

1.在教育信念与责任目标领域,具有正确的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理解职业学校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相信教师工作的意义在于创造条件帮助学生自主发展;了解职业学校教师的职业特点和专业要求,自觉提高自身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终身学习的意愿;认识到机械学科专业教学法的作用,并具备在教学中自觉应用、不断进行评价反思的意识,实现专业发展与个人发展的意识与态度。

2.在教育知识与能力目标领域,具有教育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了解中等职业教育“就业为导向”的培养目标,熟悉机械类学科的课程标准,学会依据课程标准制订教学目标或活动目标;理解机械学科专业教学法的基本概念、理论基础和基本理论,掌握机械学科专业教学法的基本技能;熟悉机械类学科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方法,学会联系并运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生活经验和相关课程资源,设计机械学科的教学活动,创设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学习的课堂环境。

3.在教育实践与体验目标领域,具有观摩教育实践的体验和模拟职业学校单元教学活动全过程的经历。在有指导的情况下,能够根据学生特点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方案,并在日常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积累所学所思所想,形成问题意识和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首届卓越师资实验班30名学生在多所中职学校进行教育实习半年,受到实习学校教师和授课班级学生的一致好评,均反馈这批学生上岗快、教学能力突出,实现了职教师范生与教师岗位的无缝对接。

五、反思与展望

“机械学科教学法”课程作为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建设课程,建设任务已经过半。课程组在完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撰写出版适应新课程体系和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特点的教材,完成课程互动平台和课程考核评价系统等,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体系完整的立体化教学体系。

课程的改革和教学实践进一步说明,知行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是符合教学规律和学生认知规律的,该教学模式适合在行动类课程中加以推广。

[ 注 释 ]

第5篇:科研课题意见范文

【关键词】人体工程课 主题一体化教学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62-02

【Abstract】The human body works BUAA the integration of subject teaching classes to conduct experiments and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port health knowledge to enrich and improve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actively take part in physical exercis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Respect for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students, and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classroom teaching to enhance physical fitness and weight control college students with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self-learning, self-training to establish the idea of lifelong PE laid.

【Key words】Human engineering students Subject integration teaching Practice

早在1985年北航体育部就大胆地提出了田径课程的改革――即北航人体工程课的设想,并且确定了人体工程课的教学内容和大纲,基本上构建了以健身为走向的人体工程课的课程体系,即以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为主,涉及到身体形态、肌肉力量、心肺功能、身体成分与健康密切相关的身体素质教学。随着“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理念的不断深入人心,北航人体工程课也将不断调整体育教学,重新组成了基本身体素质、心肺功能和健力美(肌肉锻炼与体重控制)三大主题教学板块。

一、研究方法

1.实验对象

随机抽取2005级自主选择人体工程课的四个班作为研究对象,将他们分成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班67人,对照班65人。

2.试验方法

实验班教学按照基本身体素质、心肺功能和健力美(肌肉锻炼与体重控制)三大主题教学板块进行教学。对照组按照原有的人体工程课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3.测试项目

在实施两种方案前,分别测试3000米、1000米、50米、立定跳成绩作为对比记录,经过从2005年9月~2006年2月期间的16周的课堂教学后,重新测试这四个项目的数据,然后进行数据分析及讨论。

4.主题一体化教学措施

为了使主题一体化教学有更高的效果,在具体实施教学方案时,制定“一加二”及“一带一”的措施。关于“一加二”是指每周一次体育课配合每周至少二次课外锻炼。只靠体育课上的练习对于体质的改善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课外锻炼来配合。关于“一带一”是指一个体育课带一个俱乐部。为了使教学效果得以持续和巩固,因而组织起人体工程俱乐部,从组织上保证方案的实施。这样就保证学生每周至少有5次的锻炼机会。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关于理论知识的构建

大学生们渴望从理论上认识体育,了解学校体育的概况,明确高等院校体育的目标和组织形式,学习体育锻炼的科学知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技能和方法,能够进行自我保健,从而为其树立现代体育价值观,构建在校期间的体育自主锻炼模式并为树立终身体育锻炼奠定基础。为此,北航体育部和其他几所高校合作出版了《大学体育》弥补了普通高校体育理论知识没有教材的缺陷,把体育知识和体育文化融于体育课程中,以文化引领健康意识。

(1)采用现代信息技术集中传授理论知识

理论课占总课时的30%,理论课多集中在学期的开始前两周和学期结束前的两周,由学校统一安排在多媒体教室上课,由任课教师集中上体育理论课。主要讲《大学体育》中必讲的第三章“体育锻炼与健康”,第四章“体育锻炼的科学规律”和第五章“营养、保健与健康”的内容。所有的讲稿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不仅适应现代大学生习惯的视觉和听觉冲击,而且还有大量的社会现象和身边的例子不断充实进去,让健康的知识、健康的理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并逐渐内化到学生的行动上,为学生终生享有健康奠定了基础。理论课的考试为开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5小时,考试有试题库,每年的考试试卷随机抽取,考完后教师要批改试卷并做试卷分析了解学生哪部分知识的掌握还存在问题,以便在以后的工作中加以调整。

(2)根据上课内容来传授理论知识

在宣布课堂教学内容时用2~3分钟时间把课堂内容结合健康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一点只在实验班实施。例如:课的主要内容是有氧耐力,教师会把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的概念告诉学生,提高有氧耐力的锻炼方法有几种?练习有氧耐力的好处是什么?以及现代文明病和有氧耐力之间的关系,你把这些道理讲给学生听,3000米的有氧耐力跑将变得轻松而容易,课外的操场上,能看到他们三三两两的身影,参加课外锻炼的人多了起来。每学期有一份作业和一份总结。作业是根据学生自身的身体状况制定一份运动处方。总结是针对人体工程课的总结,主要是给教学提意见,只有得到了学生反馈的信息,不断去调整你的教学,你的课才能吸引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理论课考试实验班平均91分。对照班平均82分。

2.主题一体化教学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影响的情况分析

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到,实验班比对照班的各项成绩实验后都有显著性差异。尤其是3000米有氧耐力成绩的提高,我们分析主要是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的渗透,还有就是思想工作做的好,让学生知道,健康的可贵,健康的重要性,养成锻炼的习惯。同时加强新生间的交流,互相交流锻炼心得,相互鼓励,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期间,教师要善于观察并及时表扬有进步的学生增加自信心。通过3000米有氧耐力的提高对大学生完成1000米的健康体质达标测验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更难得的是实验班的教学改变了许多大学生害怕长跑的心理,使他们热爱长跑,乐意长跑。有的学生在总结中写道:“我喜欢这种释放情怀的方式,它让我们热血热汗,更爽的是,长跑能让人始终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状态。一个人没有理由去拒绝这样一个恩惠:在塑造健壮体魄的同时,释放掉积压在心头的压力,和素不相识的人缔结深厚的友谊……”

3.主题一体化教学对体重超标者体重下降情况分析

从实验组与对照组中提取男学生入学时的身高和体重,根据男性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5检出超重者,实验组总人数为67人,对照组总人数为65人,总样本量相近,但实验组中体重超标人数多达12人,而对照组仅6人,即实验组超重人数接近18%,而对照组超重人数仅约9%。两组经不同教学法教学16周后体重下降情况统计见表2。

从表2可见试验组中体重超标12人,试验前平均体重为85.08kg,试验后平均体重74.42kg,平均下降了10.66kg。而对照组按照普通综合式教学方法,体重超标6人,平均体重为76kg,体重超标本来不多,经过教学后平均体重也有下降从73.5kg减少2.5kg,但没有显著性效果。我们认为“一加二”主题教学一体化是控制体重教学在时间上的保证;“1带1”是控制体重教学在组织上的保证;发挥学生主动性、参与性是身体素质提高在主体上的保证。这种主题一体化教学是让学生在不断接受体育健身知识的教育、学会自我诊断、学会制定运动处方、形成运动习惯和持之以恒的锻炼能力。组建人体工程俱乐部将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形成完整的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形式,对当今体重超标的大学生,快速减重,提高心肺耐力具有现实意义。

三、结 论

1.体育理论课知识的丰富和完善对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以文化引领健康意识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2.主题一体化教学是快速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能有效提高心肺能力水平。课堂上重视自信心、拼搏精神的教育、团结协作和良好人际关系培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3.主题一体化教学对当今体重超标的大学生,快速减重,提高心肺耐力具有现实意义。

4.学会制定运动处方,为形成自学、自练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鸿江. 学校体能教程.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M],2003

2 曹 卫. 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教育观. 体育科学[J],2004.24(3):67~69

第6篇:科研课题意见范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课程建设;全面质量管理课程;一体化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全国为数不多的设置有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的本科院校,质量与可靠性工程专业是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前身――工业工程系的优势学科领域,在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工程领域涌现了众多的学者,并培养了大量的质量与可靠性方面的专业型人才,在我国航空航天系统和其他行业的质量管理部门已经成为单位的业务骨干和专家型人才。在该学科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全面质量管理》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将管理技术与质量影响因素分析进行有效整合进而实现客户满意的一门实用性、理论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全面质量管理》课程建设需要将质量管理的理论研究、任课教师教学过程、企业的质量管理过程需求、学生的实习过程和未来学生就业有机的统一起来,进而形成课程建设系统。本文结合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全面质量管理》课程建设实践,探索将科研、教学、实习与学生就业形成一体化课程系统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措施。

1 《全面质量管理》课程简介

全面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管理领域,在组织范畴内调动各种企业内外质量影响要素,所有组织成员以提升产品质量为核心,有效的将质量管理的专业技术、数理统计工具、管理技术等进行有效的整合,目的是通过建立完备而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有效的对企业生产过程的质量影响因素进行控制,进而实现以最低的成本达到客户满意的全部质量管理活动。《全面质量管理》课程是系统介绍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相关统计技术和质量因素分析工具等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对学生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培养、数理统计工具在质量管理过程的运用、质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与使用等知识体系建设和质量管理理念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该课程的特点是具有理论探索性、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和满足企业质量管理实用性。实质上,上述三个课程特性对应三个实施的主体:课程的理论探索性需要任课教师结合企业全面质量管理的贯彻与实践,对该领域的重要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索;多学科知识综合性则要求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同时具备相关的数理统计知识、质量管理理论基础和理念、质量成本分析和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工具运用等方面的系统知识储备体系。满足企业质量管理实用性则需要企业层面对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对人才素质和知识体系的要求及时的与人才培养单位进行有效的反馈。基于该课程的三大特性,作为高校的《全面质量管理》课程的教学单位,则需要考虑将教师科研与全面质量管理问题整合,将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与授课过程整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实习整合,将企业质量管理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进行整合。因此,本文提出将教学、科研、实习、就业进行一体化整合,实现全面质量管理课程一体化建设。

2 《全面质量管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涵

全面质量管理课程一体化建设涉及的主体较多,其中主要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各个主体在全面质量管理课程一体化建设中的作用又各有不同。

首先,教师承担发掘全面质量管理理论问题和调整课程教授内容与形式的职责。从20世纪50年代,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和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工程师费根堡姆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以来,经过60年代盛行的员工质量管理过程的自我控制、日本的全面质量管理小组等多个阶段,而随着外部科技、技术、竞争和生存模式的变革,全面质量管理所面对的具体质量管理问题也在发生着变化。作为教学与科研任务为一体的任课教师,需要在大量收集和阅读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在与企业质量管理者的接触和交流中敏锐的发现新环境下全面质量管理面临的新挑战和新问题,探索背后产生的原因,分析未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并将这些最新的研究成果与自己的全面质量管理课程教学实践有效的进行结合,进而实现教学内容与企业质量管理实际需要相结合,全面质量管理发展新问题与新趋势与传统教学内容相结合,学生的知识体系与企业对人才质量管理知识储备和能力需要相结合。

其次,学生承担将全面质量管理知识体系的掌握并有效的在实习过程应用的职责。全面质量管理是一门综合性课程,需要学生在学习该课程以前掌握相关的数理分析、质量因素分析方法、成本分析工具等课程,积极做好该课程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储备。与此同时,在企业实习阶段,需要认真的观察企业质量管理工作、认真从企业质量管理实习老师处获取相关质量管理经验和技能要求,结合自己的全面质量管理课程学习内容进行思考和实践。

最后,用人单位是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单位,同时也是对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有限反馈的重要来源。同时,企业需要将自身的全面质量管理的具体应用贯彻过程中对人才技能的需求积极与教学单位进行反馈,并对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的人才知识和技能要求情况进行积极反馈。

3 《全面质量管理》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措施

3.1 教师与用人单位的人才交流与互换机制

全面质量管理课程任课教师的优势在于,其对全面质量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脉络的清晰把握,对全面质量管理演变、发展和趋势分析的判断,对全面质量管理所需要的相关知识技能等的全面了解。但从现阶段我国高校教师的培养和引进机制来看,虽然其专业背景与质量管理密切相关,但多数教师缺少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企业的实际工作经历,造成理论研究过于学术化、知识技能过于专业化和课程教授内容与企业需求脱节的现象。企业的质量管理者拥有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和实际质量管理认知,但对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体系和管理方式、方法的变革缺乏系统的梳理和全面了解。因此,定期的实施高教全面质量管理任课教师与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的人才交流和定期互换非常有必要。通过任课教师与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的人才交流和定期互换最终达到任课教师质量管理实践认知和经验的提升,企业质量管理人员知识和技能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3.2 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现场化与质量管理者授课相结合

在学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由于其缺乏对相关质量管理知识在质量管理过程的实践感知,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对授课内容的实际应用缺少了解,直接的后果是对部分全面质量管理课程内容有空洞感,学习兴趣不强,简单的以达到理论课考试成绩及格为目标。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虽然在学生知识体系完整性和系统性方面有优势,但实践导向性和兴趣培养方面存在问题。如果在课程教学中,能够结合具体的质量管理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选择几个知识模块,在授课过程中到企业质量管理现场进行实际的感知,教学效果会得到很大提升。此外,以理论学习为主要知识储备和来源的高校教师,在对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的理解和传授过程,由于受到工作经历的限制,可能与现场的实际质量管理人员有很大的不同。如果能在企业与任课教师的人才互换过程中,邀请部分质量者对课程内容的部分章节结合自己的质量管理实践进行授课,无论从授课的角度还是知识的范畴方面都会给学生一种全新感觉,达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3.3 企业对学生实习过程管理与企业用人需求相结合

学生在相关质量管理课程学习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的实习过程,不仅是学生理论知识与实际质量管理技能有效结合的过程,同时也是企业或用人单位进行人力资源储备、培养和选拔的过程。一方面,在实习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实习指导,达到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知过程;另一方面,全面质量管理作为一种极为有效的质量管理方案和管理活动,需要对相关的人才进行储备,而传统的面试招聘过程,只能对企业需要的人才众多技能中的几个方面进行初步考核与甄别。但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过程中,对质量保证体系的每一个参与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企业可以通过学生实习过程,在完成校方委托的实习任务的同时,在学生实习过程中,全面了解实习学生的知识技能储备情况,有针对性的实施质量管理方面的人才储备,并结合企业的人力资源计划选拔和利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建清.《全面质量管理》教学优化的探讨[J].福建轻纺,2006,10.

[2]黄海平.数学教育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的思路及措施:以广西教育学院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13,6.

[3]特色专业与课程一体化建设课程体系创新探索:以广西体专体育保健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2,3.

[4]于爱波.浅谈商务日语课程一体化建设[J].成功:教育,2011,8.

第7篇:科研课题意见范文

摘要:管理客户反对意见的重点在于预防,要做好售前准备工作;提出销售人员管理反对意见的七个步骤:聆听、把反对意见改述成一个问题、反问、认同客户的感受、回答反对意见、达成一致协议、向前进;并结合销售实际案例说明如何管理四种常见的客户反对意见。

关键词:销售人员;管理;客户反对意见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5-0037-02

1 做好售前准备工作

俗语说“要打有准备的仗”,从事销售工作也一样。管理客户反对意见的重点在于售前准备,在于如何做好预防,而不是在销售过程当中。如何做好准备工作?第一,销售人员应富有知识。为管理好客户反对意见,销售人员必须充分了解所提供的产品,掌握销售技能、产品等一系列有关的知识,包括产品特点和优势、公司背景等。试想,如果销售人员不熟悉自己所推销的产品,那么他管理客户反对意见的能力也不会很强,自然他说服客户购买所推销的产品的成功机率也不大。第二,销售人员思考问题要有全局性。也就是说,销售人员做准备工作时要有前瞻性和远见的思想,能从整体把握大局,从战略高度设想未来的销售过程,充分考虑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客户会提出什么样的反对意见?如何回答?客户为什么会提出反对意见?如何将引起反对意见的因素转为有利因素?等等,然后将这些问题进行提前处理。

认真做好这两点,将保证售前准备工作的质量,使销售人员在未来客户拜访中更能处于主动地位、更加自信冷静地管理客户反对意见。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客户只有一两条反对意见。这些反对意见往往具有共性,销售人员通常可利用自有知识进行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可以向本公司人员或同行、甚至是其他客户寻求帮助。

2 管理客户反对意见的七个步骤

如果销售人员冷静地遵循以下七个步骤,通常能很好地管理客户的反对意见并引导事态顺利发展。

步骤1:聆听。当销售人员听到客户的一点反对意见,该做什么?销售人员必须做的就是确认这点反对意见是客户的全部反对意见或者是一个更大的反对意见的信号。换句话说,销售人员要感谢客户把这点反对意见表示出来,在必要的情况下甚至引导客户讲得更多,目的是让客户不要隐藏可能枪毙未来成交的更大的问题。在这一步,“听”比“说”重要,多听多看,多闻少说。通过积极使用各种倾听方法包括身体语言配合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将有助于销售人员获得更多的信息量。

步骤2:把反对意见改述成一个问题。这是一种销售技巧。销售人员必须学会把反对意见改述成一个问题,这将减少销售人员因聆听和理解等造成的误会。当客户听到改述后的问题,有时候会认为问题似乎不再是那么的严重。这种做法同时也帮助客户讲话更加放松和开放。

步骤3:反问。在销售过程中,当客户提出反对意见时,往往不会把直接原因告诉销售人员,或者销售人员认为客户是基于错误的依据或信息而提出反对意见。所以,“销售人员通过反问收集信息、辨明客户反对意见和挖掘客户需求”是非常重要的。有效的反问将对未来业务能否成交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这一步,销售人员要熟练运用有关产品的知识、机智和外交技巧(包括在合适的时机使用过渡性或赞赏性的词句来调节气氛和拉近与客户的距离)。

有效的反问包括开放式和封闭式提问。通过提问,销售人员可以进一步探明客户反对意见的核心。但有点要注意,如果销售人员一开始就问“为什么?”,这将加强客户的所有的反对理由,从而使销售人员难以应付。因此,在反问的开始,销售人员一般不马上运用任何类型的开放性问题;而且,销售人员要让客户确认通过反问获得的信息,以减少误会和差错。

步骤4:认同客户的感受。认同不等于赞同。赞同是同意对方的想法;而认同是认可对方的感受,站在对方的角度来分析和看待问题,也就是换位思考。例如“我理解您的想法,我过去也是这样想”“ 我有些客户也是这样考虑的”,这些认同的语句能化解差异和冲突,是销售过程的剂,有助于建立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的信任,使销售人员充分了解客户需求并让客户的需求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从而为实现销售目标打下良好的铺垫。

步骤5:回答反对意见。在销售人员自信自己能完全理解和掌握客户的反对意见,能以经验、结果、利益、成功权衡利弊,那么就给客户一个满意的答复。如果客户还不满意,销售人员可转回步骤3重新开始。

步骤6:达成一致协议。许多销售人员容易忽略这一步骤,通常是因为害怕客户拒绝或不敢面对一个真实的反对意见。如果客户不能同意销售人员的答复,不承认带解决方案的一致协议,那么销售人员最终还是没有获得成交。只有当客户在语言上表达已经听到和同意,这说明销售人员的答复已进入客户的脑海里。因此,销售人员必须让客户明确地表示完全赞成解决方案。

步骤7:向前进。根据本人多年的销售经验,我认为这一步是非常必要的。销售人员与客户达成一致协议后,应该主动地把工作带到下一步:向客户征求订单,或者关闭/继续探讨问题。因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例如有很多可选的供应商,客户与销售人员达成的协议后,往往不会付之行动,甚至有时会突然改变注意。如果客户有抵触情绪的迹象,则表明销售人员对反对意见的处理不能令客户满意,或者客户又有另一种反对意见。这时,销售人员可向客户询问“你认为哪里还有不妥?”以便返回前面合适的步骤重新开始。

3 四种常见的客户反对意见

结合我曾经担任销售工作的经历,在下面谈谈如何妥善管理最常见的四种客户反对意见。

3.1 对价格的反对

作为职业销售,销售人员经常会遇到客户对产品的价格的抱怨。如果客户确实不能承受目前的价格,销售人员可以提供其它产品供客户选择。但在很多情况下,客户是经过“货比几家”后表示“价格太贵”,这时,销售人员应该将客户的注意力转移到“产品之间的差异”,让客户明白自己不是在采购而是在做“价值投资”,积极解释产品的卖点和给客户带来的利益,因此所推销的产品是值得这个价格。注意:不要说竞争对手的坏话,必要时可以陈述有关事实。

在2005年,广州一大型工厂在已有两条过滤生产线使用我所在公司提供的过滤处理剂的基础上,准备再新增一条过滤生产线。为新线原料采购而安排客户拜访,我打电话联系该厂的总工,没想到总工在我自报家门后,“啪”的一声把电话挂了。我立即从侧面了解到,原来另一供应生产商的产品已经通过该厂的技术鉴定,而且报价只有我司报价的三分之二,也就是,如果采用竞争对手的产品,该厂一条生产线每年可节约十万元左右。于是,我尽一切努力把竞争对手产品的相关技术资料找到并进行研究,然后写了封信通过特快专递寄给那位总工。在信中,我概述两个供应商产品技术指标的差异,同时指出竞争对手产品的某一技术指标可能会使设备压差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而造成设备毁坏;在信中,我提到:对于一大型新生产项目,决策是最大的风险,生产是一环扣一环,前期原料的失误经后面环节的传递和放大而造成的损失可能是巨大而无法估量;在信末,我还顺带提到竞争对手提供不了、而我司可以快速提供的多项免费检测服务。在快递信封里,我同时附上国家权威机构关于竞争对手产品的第三方检验报告作为参考。后来老总手下的一技术员告诉我:老总收到我的快递信后,要与竞争对手签风险合同,竞争对手不同意,于是老总就拒绝采购竞争对手的产品。

3.2 对产品的反对

当客户不了解销售人员所提供的产品,没有看到其优势和可能带来的利益,或只看到产品有缺陷,这时客户会提出反对意见,甚至直接告诉销售人员“我没有需求”。

假如是误解,那么销售人员要迅速进一步向客户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或者强调销售的产品的优势卖点能解决客户所面临的或潜在的问题,尽力让客户相信所销售的产品是能帮助客户的。我曾经向J公司推广产品,但J公司老总声称不了解我所在的公司及其产品因此不愿意合作,于是我提出与J公司各部门关键人员共同举办一次推广研讨会,但当我千里迢迢到达目的地时,各部门的领导们又说很忙,没时间安排一起听课,在当时情况下另找时间是不可能,于是我提着电脑分别给四个部门关键人员连续讲课并逐一解答问题。工夫不负有心人,后来三十万元的订单到手了。

许多情况下客户对产品的反对是因为发货太慢。如果确实是因为工作怠慢造成发货速度慢,这时候必须作好相关环节的改进,加快发货速度。但如果是非故意或差错原因造成,则耐心地把实情向客户解释,请求客户理解。如果客户要求三天内到货,而实际上十天后才能到货,这时销售人员可着重强调所销售产品的独特优势(如果有的话),请客户不要随便转向其他供应商采购。

3.3 对个人的反对

在职业生涯中,销售人员不可避免地遇到“客户对销售人员的某一行为或某一次推销方式感到不满”,或者“客户对销售人员所在的公司不满,于是将不满情绪转嫁到对销售人员的态度”。出现这种情况,请记住以下几点:

(1)不要采取个人回击行为;

(2)永远不要说客户是错误的;

(3)寻找机会在平静气氛下解释误会,陈述实际上销售人员和销售人员的公司为客户所做的努力和贡献;

(4)必要时检讨不足之处,积极在以后的工作中作得更好。

如果销售人员认为很难管理某些 “对个人的反对”,最好的办法是向公司上级等寻求帮助以妥善清除障碍。

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案例。武汉A公司是行业领域的旗帜,同行们购买原料都参照这家公司。由于我前任W某工作态度极端不负责,气得A公司老总宣布:“不许W某以后再跨进公司大门,同时更换原料供应品牌。”但为生产需要,该公司后来还是再次购进一批我司产品。为保证服务质量,我司上级任命我为A公司销售负责人。到位后,我立马走访A公司所有相关部门人员并努力跟紧工作项目,对A公司部分人员的黑脸就全当没看见但又寻找机会加强沟通以逐渐转换这些人员对我的态度。最后,A公司将我司列为年度最佳供应商而且全面采用我所在公司的原料。

3.4 延迟决定

销售人员经常会从客户的口中听到“我再考虑一下”“我现在很忙,过段时间再说”关于推迟决定之类的话。在作出回应之前,销售人员要搞清楚客户为什么要延迟决定。在某些情况下,这表明客户还隐藏另外一种反对意见。销售人员应尝试确定真正的反对意见并妥善解决。如果客户确实需要时间思考,那么销售人员应该鼓励客户思考,甚至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机会帮助客户思考,不要给客户施加压力。

L公司计划开发国内新领域的产品,要用到的W原料正好我所在的公司有供应,我找到L公司的技术经理希望他给予合作,然而他说另家公司销售人员也找到他,并表示因这两公司原料的质量价格等区别不大,所以要等到原料采购的时候再作最后决定。被动等待不如主动出击。在协助技术经理作实验开发产品的同时,我还帮他找其它原料,协助他完成L公司市场部要求做的一些工作。最后,那位技术经理在W原料供应商名单上只写我上司的名字。

客户的反对意见有很多种类,针对不同产品,在不同环境下,有许多实际的管理方法,需要销售人员见机行事灵活处理。记住:销售人员不能阻止客户的反对意见,但是可以管理客户的反对意见。

参考文献

[1]The 8 Toughest Customer Objections,Daniel M Wood.

[2]Dealing with Customer Objections,Pete Cooper.

[3]Six Steps to Objection Handling, Voss Graham.

第8篇:科研课题意见范文

关键词: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以及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发展的大力支持,让我国科学事业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科研单位的固定资产也逐渐增多。尤其是“十二五”以来,国家政府对科研单位的投入力度逐渐增大,固定资产也越来越多。固定资产是从事/CHINAMANAGEMENTINFORMATIONIZATION各项工作的物质保障,也是单位规模的直接体现,是确保科研单位研发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国内科研单位大多数固定资产都属于国家财政拨款产生的,管理工作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财政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做好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

1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国家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对科研单位内部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都发挥出了非常大的作用。但因为部分单位对此项工作的不重视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目前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依旧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首先,固定资产管理与绩效脱节,领导层不重视。全额拨款单位因为资金来源属于财政拨款,实行统收统支。科研单位从事的各项活动均不以盈利为目的,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是预算管理的主要要求。只要不超过预算,费用的发生便属于支出的实现,而不管支出对象是否依然在库。如此一来,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成果与其单位自身利益相脱离,单位对于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缺乏动力,也不存在压力。固定资产管理和单位管理人员的绩效考核不挂钩,领导层也不是非常重视。其次,和预算管理工作脱节,导致出现反复购置的现象存在。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必须要和预算管理联系起来,固定资产更新与维护工作必须要尽可能的考虑到目前资产的存量状况,同时根据科研单位要求以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预算批复。但目前大部分单位对现有的固定资产管理不足,在很多资产闲置的状况下盲目求新,导致出现重复购置的问题,让管理成本有所提高。此外,上级主管部门不能够按照科研单位的资产情况审批预算,这也是造成资源无法合理配置的主要因素。最后,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者无法有效执行,造成资产流失的问题。完善的资产管理机制以及内控体系是确保固定资产安全的基本条件。若没有建立全面科学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进行可行性论证研究,盲目的进行资产购置,导致资产闲置,降低其利用效率;若没有建立健全清查机制,长期不对单位已有资产予以盘点,很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导致资产流失;如果固定资产管理权责模糊,出现资产流失或者损坏的情况后便不能有效追责。

2加强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对策

2.1树立全员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

一方面,科研单位领导必须加强重视程度。单位内部应当选任一名领导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相关工作,真正强化监管。各部门负责人必须从大局出发,树立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把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真正纳入到议事日程中来,把固定资产管理责任真正落实到人头,唯有强化日常管理工作,落实管理职责,才可以真正实现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发展。同时,科研单位领导属于第一责任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效率的高低要和领导的绩效直接挂钩,从而明确责任。另一方面,要增强科研单位职工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意识,形成全员参与的良好氛围,同时按照“统一政策、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落实、物尽其用”的基本原则,根据科研单位各项业务的基本特征,建立完善单位固定资产的计划审批、日常登记、财产清查以及资产处置等管理制度,如此一来在管理过程中才能够实现有章可循,才能够确保资产管理的高效与规范。

2.2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与机制

其一,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机制必须要满足相关政策法规的规定,也应当符合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其二,必须要设置专门的机构或成员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清楚的规定相关人员的基本权责,尤其是应当完善资产管理委托、受托责任制度,把固定资产的有效利用真正落实到人头;其三,应当制定备查登记制度以及定期盘点制度,对日常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以及盘点工作予以规范;其四,应当制定详细全面的责任追究制度以及惩罚机制,调动科研单位职工落实相关制度的主动性;其五,制度的规定应当利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尤其是业务流程描述应当利用图示的办法,有助于职工理解与执行;其六,制度规定应当坚持与时俱进,对于新环境与新形势,必须要第一时间对制度予以修订和调整,确保其具有可操作性;其七,制定执行中必须要强调信息的交流和反馈,第一时间解决存在的问题,尽可能控制资产损失。

2.3强化固定资产的预算管理工作

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必须要和预算管理联系起来,在尽可能利用已有资产的基础上,从单位具体情况出发,对资产购置预算进行编报。部门预算中资产购置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必须要通过财务部门、资产部门以及科技部门共同完成。预算需要在全面调查与了解单位当前固定资产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科研项目需要以及上级部门预算批复实施合理的调整,通过预算管理组织批准之后再进行上报。预算执行时必须要严格根据预算执行,遇到特别情况时可适当的追加预算以达到科研项目需求。另外,借助于建立健全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来促进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的结合,院所本级单位与上级部门应当共享资产预算执行以及存量信息,有利于进行预算执行与监督评价,同时还能够帮助上级部门掌握下属单位的资产状况。同时,健全资产年度决算报表填报机制,能够让上级部门与财政部门更好的掌握单位固定资产情况。

2.4不断优化固定资产的核算办法

目前科研单位会计制度主要是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无法全面准确的体现出科研单位内部资产、负债情况,也无法准确客观的核算与反映科研单位科研业务活动以及内部管理工作的成本费用,对科研单位的风险管控,固定资产的管理运营以及成本费用的控制,科研业务活动的管理评估等工作都会带来消极影响。比如说固定资产,根据目前的科研单位会计制度,仅仅对原值进行核算而不计提折旧,在资产负债表中通过原值体现价值形态。如此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科研单位会计信息质量。所以科研单位会计核算引入权责发生制是必然要求,它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实际相符合。在目前的会计环境中,科研单位唯有利用权责发生制作为基础,引入权责发生制才能够对固定资产购置成本资本化,同时在使用过程中借助于计提折旧的方式对固定资产成本予以分期确认与分摊。

3结语

总而言之,固定资产管理工作属于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工作,科研单位各部门必须要积极配合沟通,全员参与,全程监管,不断健全相关管理机制,保证科研单位固定资产能够得以高效利用。唯有持续的探索科研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新模式,才能够确保科研单位的健康稳定发展。

作者:毛健锋 单位:上海航天精密机械研究所

参考文献:

[1]孙琪光.科研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2):35-36.

第9篇:科研课题意见范文

编者按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地处苏中门户,傍依江阴长江大桥。学校创办于1941年,1997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中学,1999年通过国家级示范高中验收,2004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在课程改革的潮流中,该校成功地将弘扬其独特的“弘毅”学校文化、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课程基地建设等融合为一体,其“高中地理课程基地”项目在今年中期验收中被评为“优秀”(全省共计10所学校)。其“多样、融通、灵动”的课程建设理念不仅使现有的课堂得到有益的延伸、补充和升华,而且为革新“教”与“学”的方式提供了保障。

在信息时代,电子课程、网络课程、立体化课程不断涌现,课程形态从平面、单维、静态逐步走向立体、综合、动态,多媒体设备、信息技术、网络平台等新的课程媒介大量作用于课程,这些正引发着一场学习方式的革命。基础教育身处其间,需要及时把握学校发展的驱动,以战略的视野抢占学校发展的先机。

我校于2006年开始构建校本课程体系,本着“多样、融通、灵动”的理念,有计划地开设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课程、开展学科基地与课程基地的规划与建设。经历5年摸索与实践,幸运地挤上了“省课程基地”头班车,“地理课程基地”于2011年被列为省首批启动和支持的普通高中教育课程基地。今年地理课程基地在全省课程基地的验收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地理课程基地建设》被评为“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下文拟从规划、管理和实施三个方面,结合其中的部分项目,简要地介绍“地理课程基地”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实践。

一、课程规划:自下而上

课程基地具有创新的文化取向,鲜明地体现在使师生拥有了课程与教学的自、开发权和创造权,它具有一种动态的、弹性的、开放的特征和品格,善于彰显动态的课程文化。动态意味着一种过程,包含着课程目标、课程实施与课程结果,是预设与生成的统一,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必须亲历、体验、探索和创造的活动,它强调开放,强调与现实的生活、变化的社会和发展中的自我紧密联系。所以,课程基地建设绝不是学校的门面,更不是教育厅的行政任务,它是我们师生自己的事,离开师生为主角的实践探索,课程基地建设很容易流于形式。因此,从申报、建设到管理与实施,我们均采用“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即由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课程经验,对照申报的要求和课程规划,以研发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创造性地思考、设计、交流、论证,学校负责组织安排,并尽可能提供各种支持,如安排核心成员外出参观学习,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理论指导,协助研发小组进行申报、招标、建设等等。

杜威曾说过“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而做事又是属于这样的性质,要求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结果他们自然学到东西”。这种“做中学”的课程观,不仅是课程基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理念,也是课程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由于课程基地建设没有先例,所以,在地理特级教师严侠华的引领下,研发小组明确提出“做中学”的工作方针。地理组的十几位教师均以课程实施主体的身份参与课程基地事务,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项目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这种“自下而上”的研发路径,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能力要求和挑战,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地位、课程权力和责任意识,激发教师主动进行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做”中丰富了教师的学习体验,课程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以“地理专用教室”为例,它从“无”到“有”,从“有”到“新”,从“新”到“专”,经历了教师们反复的理论论证与实验调试。目前,已建成适合课堂教学为主的师生、生生互动平台,并实现了常态化运用。教师运用大型电子触摸拼接屏、多功能多媒体组合教学设备、板书、板图、挂图、模型、标本、录像片、实验、计算机课件等进行地理教学。配有教师专用计算机、实物投影仪、音响系统等。教师可以将任一组学生的动态电脑屏幕内容呈现在大屏幕上供教学讨论,学生也可以在电脑上提问,获得一对一的解答,还可以发放、提交作业,教师批改或评分,提高了教学效率。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网络学习,专用教室有独立的IP地址,网络流量充足,保证了信息的及时更新。

二、课程管理:共建共享

台湾课程与教学领域专家周淑卿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在职前教育中,教师课程知识的习得并不充分,其课程知识成长的助力主要是任教阶段的四个因素:课程设计与研究的参与经验;志同道合伙伴的共同合作与相互鼓励;实践经验的反思与智慧累积;教育专业理论的持续充实。所以,在课程基地的课程管理实践中,我们提出“共建共享”的方针:地理组内同伴“互动共享”、学科间教师的“协作共享”、校际间同行的“交流共享”、师生之间的“合作共享”等,这些基于实践情境的观摩操作、行动研究及经验的累积与重构,丰富了我们教师的学习体验,对教师个人知识的获得十分重要和有效。

在地理组内,教师各有专攻、资源共享、通力协作。首先,大家都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课程基地来提升自己实施国家课程的能力。由于《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赋予学校充分的课程自,于是他们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我校出版自编校本教材《校园风景石》《江风气象》《仰望星空》,其中《江风气象》在评比中获泰州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其次,在项目建设中,地理组教师先行学习、探索,其他学科教师自由参与,开展跨学科学习、研讨。他们与信息技术教师谋划网络教学系统和交互式自主学习系统的改进,与演播厅教师商讨专用教室电子产品的配置,与物理教师讨论天文馆的设计,与化学教师商讨环保实验等。通过泰州市、靖江市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学校共同体培训教师,吸收其参与项目探究,参与修改方案,外出考察调研搜集信息,参与筹建校外实践基地,开发地理实验和校本课程。

另外,地理课程基地为教师及学生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课程基地的最新成果能够进入课堂,满足教学研究和学生探究的需要:丰富的视听资源、人机互动的软件建设,优化了教师的教学过程,满足了师生对海量资源的需求,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和自主学习的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课外,对课程基地各项目的研究,师生共同创作,不仅突破了教和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审美能力、动手能力、合作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地理课程基地并不是地理学科专用,部分场馆可以对其他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开放,天文馆、地震馆还对社会开放,辐射其他学校和社会人士,从而使地理课程基地的投资服务于更多领域。

三、课程实施:多元结合

长江汇纳百川千回百折蜿蜒于靖江,又从这里出发敞开胸怀向东融入海洋。如此宏伟博大的地域环境让我们深深体悟了大自然的多样、融通与灵动。地理科学则赋予了我们一双观察世界的慧眼,让我们得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对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展开全景式的探究。然而,单一化的纸上谈兵式的传统课堂依然禁锢着师生。建设地理课程基地就是试图冲破这种禁锢,让单一、死板、索然无味的课堂变得像长江一样多样、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