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茶叶基础知识培训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学生;茶艺;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198-02
一、引言
茶为国饮,自神农以来,滋养着世代炎黄子孙。在当今科学研究和经济发展条件下,她越来越受到中外茶人的青睐,可以之养身健体、敬客会友、寄托精神、创业营生。饮茶之热催生了一个新兴的职业——茶艺师。茶艺师既是饮茶热的产物,又是饮茶热的“加速器”。她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茶文化,作为茶叶行业中具有茶叶专业知识和茶艺表演、服务、管理技能等综合素质的专职技术人员,为茶和顾客搭起了一座温馨而有品味的绿色之桥。
升温的市场也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鲜血液,很多大专院校都开设了茶艺专业、茶艺课程和茶艺师的培训项目,如何培养茶艺人才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当前茶艺从业人员,在稳定性、整体素质、技能的全面性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服务质量。
二、茶艺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职业定义为:在茶艺馆、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分设五个等级:初级、中级、高级、技师、高级技师。茶艺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具有一定语言表达能力,一定人际交往能力、形体知觉能力,有较敏锐嗅觉、色觉和味觉,有一定美学鉴赏能力的茶饮艺术服务人员。五个等级的茶艺师,在礼仪与接待、茶艺准备与演示、茶事服务与销售、茶艺馆布局与设计、茶会组织与管理、茶艺管理与培训等六项指标内容上有五个不同等级的要求。
三、茶艺行业人才的需求
1.茶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刺激茶艺人才需求量的上升。中华茶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茶文化对人们来说既是物质层面的给养,又是精神层面的享受。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们对文化层面消费需求量也越来越大。而茶饮以其独特的色、香、味、形和功效,受到人们的青睐,茶文化休闲产业也在近几年热起来,茶叶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及内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茶馆、茶楼、茶坊、茶会所等纷彩呈现,所有这些又刺激了茶艺人才市场,要求茶艺人才在质和量上都有稳定的保障。
20世纪90年代,高职院校一些新专业如茶艺专业、茶学专业应运而生,旅游专业和一些休闲类专业也开设了茶艺课程。教材和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
2.茶艺人才技能要求。对于茶艺人才,2002年6月国家制定了《茶艺师国家职业标准》,茶艺师的职业技能要求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的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知识,得体的接待礼仪,娴熟的茶叶冲泡操作技能,丰富的调配茶水饮料技能和经验,能揣摩顾客心理,适时推介茶叶和茶具,进行茶事服务。对于茶艺技师和高级技师,还要求能在以上茶饮服务能力基础上,对茶艺馆进行设计和布置,能进行茶艺的编创,对茶艺馆进行技术管理,并能开展对初、中、高级茶艺师的培训,能提升茶馆的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
根据以上内容,高职院校对学生茶艺技能的培养应该包括:茶文化知识、茶叶相关知识、茶具相关知识、接待礼仪、茶艺冲泡技能、文化艺术等。丰富的茶叶基础知识和茶文化知识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茶栽培、茶加工、茶贸易知识,还体现在茶采购、茶贮藏、茶艺沏泡技能、茶水饮料调配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茶艺文化艺术也是多方面的,如乐器表演艺术、插花艺术、装饰设计艺术、服饰艺术、茶饮调配艺术、语言艺术、管理艺术等。另外,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茶艺英语也成为茶艺重要技能之一。
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高职茶艺人才
2006年以来,教育部16号文件等进一步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人才,从理论和实践上为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扫清了道路,指明了方向。高职茶艺人才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技能型茶艺服务人才,为了完成这个目标,首先要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的途径,为社会培养适应茶业经济的高级人才。
1.优化教学团队,提升教学水平。茶艺服务行业,作为一个新兴的行业,教材和师资力量还处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许多教师还需要进行系统的、高质量、专业化的培训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对茶艺师国家标准和茶艺相关资料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教师可定期到专业培训机构集中培训学习,到各个茶艺馆、茶会所实践学习,多与茶艺一线服务人员交流沟通学习,不仅要学习茶叶、茶文化的相关知识和茶艺技能,还要增加人际交流、服务礼仪、茶楼经营管理等课程。还可以聘请茶馆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参与日常的教学。只有不断优化茶艺教学团队,提升教学水平,才能为培养高技能人才提供坚实的基础。
2.构建与职业资格相融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至关重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茶艺师技术领域和岗位要求,参照茶艺师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可以尝试以茶艺馆工作的过程为主线,重组茶艺课程的教学内容,以适应培养高技能型学生和企业的要求,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3.改革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成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而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培养高技能茶艺服务人才,就必须强调校内学习与茶艺馆等工作场所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
另外,积极参与各级技能文化节和茶艺技能大赛,让学生通过舞台展现,现场表演,锻炼胆量,锻炼茶艺技能,增加茶艺表演的经验。
4.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茶艺服务所涉及的不仅仅是茶艺本身,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要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的文体素质。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金都管理学院为例,开展了针对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的琴棋书画培养工程,既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又强化了学生的琴艺、棋艺、书法、绘画技能。很多有这些才艺的同学,在2013年中华茶艺技能竞赛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茶艺的教学活动和组织竞赛,都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茶席创新到茶品创新,从茶具创新到解说词的创新,创新可以无处不在。今年,本人带领学生参加浙江省茶艺技能竞赛,所编的创新茶艺“缘定今生”新娘茶,在传统茶俗的基础上进行茶艺表演,增加了一些创意元素,如茶席布置,以时尚暗纹提花的米色桌布为底布,桌布中间衬上一块42cm见方的传统婚礼用大红锦缎,色彩温馨、鲜亮、喜庆,又不失时尚感,桌角盛开的百合,既象征了新娘新郎纯洁的爱情,又暗示新婚夫妇百年好合,白头偕老。茶艺解说词也注入了同学们的努力和创新,如以“春秋天合,凤凰佳得”喻赏茶,以“冰清玉洁,凤凰戏水”喻洁具,以“凤穴求芽,水晶送祥”喻投龙井茶、置冰糖,象征新娘新郎的爱情冰清玉洁,甜蜜美好。
六、结语
身为一名茶艺教师,本人不断探索茶艺课课程的改革与创新,2013年完成校本课程《中华茶艺》,经常参与和企业如杭州紫萱度假村、青藤茶馆的合作,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文化节和茶艺技能竞赛,提高学生的实际上岗工作能力。本文的研究,再一次为课程改革与开发、提升教学水平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江万绪.茶艺师职业技能标准的提出与茶艺人才的培养[J].茶叶,2001,(1).
[2]姜春红.项目教学法在茶艺课程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付帅.旅游管理专业茶艺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10,(3).
[4]黎晓霞.高职、高专院校茶艺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0,(12).
作为专业的服务场所,服务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茶馆在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国的茶馆虽然在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做出了改善,然是仍旧存在茶文化氛围不够浓厚、从业人员知识技能欠佳、茶馆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本文将从我国传统茶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我国传统茶馆服务质量的策略出发,浅析我国传统茶馆的服务质量提升。
关键词:
传统茶馆;服务质量;提升
我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唐朝时代及其以前,茶馆主要是供行人休息和解渴的场所,宋朝以后,茶馆开始充当休闲会所的功能。到现代,茶馆虽然在近现代史中走了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是已经在我国现代经济中复兴并蓬勃发展。我国现代的传统茶馆,充当着会客、商务洽谈、审美博物馆等多种功能。然而,与酒吧、咖啡厅等服务类行业相比,我国传统茶馆在服务质量上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传统茶馆的发展进程。
1传统茶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传统茶馆在服务质量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茶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我国传统茶馆由于在现代社会中承载了太多的功能,因而存在着茶文化氛围不够浓重的现象。首先,在制度文化上,我国传统茶馆一方面由于政府层面缺乏统一的布局管理,因而处于自由发展的散乱状态。其次,又由于茶馆经营者缺乏专业的经营理念,因而使茶馆经营在整体上处于一种相对混乱的状态。最后,从心态文化上讲,我国传统茶馆应当是一个供人品茶、赏茶,并将茶文化与人生哲学相结合陶冶情操的地方,然而,目前我国的大部分传统茶馆都存在着太过世俗、茶文化太过薄弱的现象。第二,茶馆从业人员技能、素质和知识欠缺。一方面,从服务人员出发,由于具有较高素质和技能的人员在类似酒店、咖啡厅等地方工作能够享受到更大的利益,因而大部分会选择在酒店、咖啡厅等场所服务,另一方面,由于茶馆营业者没有充分认识到高素质、高技能的服务人员在促进茶馆经济收入中的作用,因而不愿意花费高的薪酬去聘请专业知识技能和素质较高的人员,同时也不愿意花费太多的资金用于服务人员技能的提升。因此,目前我国传统茶馆的服务人员大都处于服务技术不够专业或过低、专业文化不足的现状。第三,我国传统茶馆服务意识薄弱,管理水平低下。目前,我国的酒店、咖啡厅等服务行业在服务质量和管理上都已经进入了相对较高的水平。但是,有着悠久发展历史的传统茶馆,由于管理者观念的陈旧,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和资金去聘请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对茶馆实施管理,在茶馆服务上存在着服务人员不能及时给提供专业服务,或者不能够及时有效推荐茶产品等现象,这些对我国传统茶馆的长久发展是极为不利。第四,我国传统茶馆企业形象模糊。品牌,它不仅仅是企业的一个标志,更反应了一个企业的质量、信誉等诸多信息。尤其是在现代科技发达的社会,优质的品牌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一个企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因此形成一个具有良好口碑、好品牌对于茶馆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在我国的传统茶馆中,能够让人迅速想起的品牌茶馆却是寥寥无几,究其原因,与茶馆经营者缺乏品牌意识是分不开的。第五,传统茶馆服务缺乏标准化和个性化。茶馆服务标准涉及到设备设施、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服务操作、礼节仪容、语言动作和工作效率八个方面,目前,我国的传统茶馆虽然在基本设施上达到了标准,但是在其它方面却存在很大的欠缺,这与我国茶馆管理者标准化服务的观念是密不可分的。
2提升传统茶馆服务质量的策略
2.1营造传统茶馆宜人的品茗环境茶馆的布局和环境布置,对于提升茶馆服务质量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此,经营者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提高茶馆的审美情趣。第一,名人字画的悬挂。浓郁的茶香再加上怡情悦目的名人字画更能够使宾客产生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目前,我国字画多采用卷轴和画框两种形式进行悬挂,茶馆内也多采用这两种悬挂方式。根据茶馆内区域和分布的不同,字画的悬挂方式也有所不同。第二古玩、茶叶、茶具的陈列。古玩、茶叶、茶具的摆放对于烘托茶馆的文化氛围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在茶馆内最为常见的有石雕、玉石、古筝和文房四宝等物件,这些物件不仅可以供宾客观赏,也能够增加宾客品茶的情趣。此外,茶馆也可利用自身的博物架和玻璃橱陈列出一些较为别致新颖的新茶、器具等,不仅有助于对本店内新茶的宣传,也能够增加顾客的选择度。第三,绿色植物的点缀。绿色植物在茶馆的合适摆放不仅有助于净化茶馆空气,也能够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环境的作用。茶馆内陈列的植物既可以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也可以使一些藤本植物或盆景,它能够为茶馆营造出舒适整洁、赏心悦目的环境氛围。第四,民族音乐的烘托。为了烘托出茶馆内的典雅氛围,茶馆经营者可在茶馆内播放一些民族音乐,以促进宾客与茶和自然之间的对话。不同曲目,所传达的意境不同,对此,经营者可根据天气、季节、宾客身份、时间以及茶室主题活动的不同播放不同的曲目。第五,服务人员的服饰。茶馆服务人员的服饰不仅能够反映出着装人的审美情趣和性格,也反映着一个茶馆的管理水平,对此茶馆管理者可从服务人员服饰礼节等细节入手,提高服务质量。第六,典雅的茶馆“插花”。将插花融入到茶馆布局中,以“茶”载“艺”,不仅有助于衬托出富含韵味的品茶氛围,也可表达出恬静沉稳的心情。
2.2提升传统茶馆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第一,提高服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是指一个行业内默认的准则和要求,各个传统茶馆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应在爱岗敬业、热爱本职工作、热情大方、不卑不亢的基础上,将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可能提供高质量的服务。第二,注重服务人员身心健康。良好的心理素是对做好本职工作是至关重要的。对此,茶馆经营者在管理过程中,一方面应注重对服务人员自尊自信服务意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也应对服务人员健康体魄的保持给予一定的关注。第三,提高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主要包括文化素质、专业操作技能和服务礼仪礼节三个方面。在文化素质方面,良好的文化素质不仅有利于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质量,也有利于服务人员培养广泛和兴趣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对此,茶馆营业人员应尽量聘请一些具备基本文史知识、茶艺知识和音乐鉴赏能力的服务人员。在专业操作技能方面,我国的茶叶包含有多种品种,且不同的茶叶,其泡制的茶具、茶叶用量、水温、冲泡步骤等都有所不同。经营者可建立相关的培训制度,以便于使服务人员尽可能的掌握更多的技能。在服务礼仪礼节方面,服务人员应从称呼、问候、应答和接待等方面的礼仪入手,做到礼貌待客,从而在细微之处体现出茶馆服务质量。
2.3重视传统茶馆茶艺水平茶艺主要包括茶叶的基础知识、茶艺的技艺、茶艺的礼仪规范和茶艺的水平四个方面。首先,茶艺的基础知识包括茶叶的选购、鉴别和名茶的特点等方面。茶叶可分为基本茶类和加工茶类两个大的方面,基本茶类包括红茶、绿茶、白茶、乌龙茶、黑茶和黄茶六大种类,再加工茶指的是以六大基本茶类为基础进行再加工制作的茶。我国作为茶的故乡,有很多的名茶,是选购和鉴别中多是通过视觉、触觉、味觉和嗅觉根据茶叶色、形、味、香的不同进行评审。其次,在茶艺的技艺方面,经营者首先要注意茶叶和茶具的搭配,茶叶和茶具相配才能够使茶充分发挥其特性。此外,泡茶过程中不同的茶叶要用不同的水来泡制。最后,泡茶的方法对于泡出一杯好茶也是非常重要的。第三,茶艺的礼仪和规范。茶艺中的礼仪规范包括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迎来送往、仪容仪表、与宾客的交流沟通等方面,茶艺应该是能够体现茶人之间的平等互敬精神的,服务人员应从各个细节入手,提高其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2.4加强传统茶馆人员管理和制度建设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规章制度对于茶馆实现规模化制度化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在工作人员的管理和配备方面,工作人员的管理应该做到纪律严明,为了在经营过程中更好地实施管理,管理人员必然严格执行考勤、奖罚和考核工作,在服务中尽可能做到定时、定量、定岗和定标准。劳动纪律的遵守情况也应与相应的经济责任挂钩,以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执行。在人员分工方面,管理者应根据茶馆规模、层次的不同,相应的管理组织人员,在确保一个茶馆至少一名以上茶艺师和管理人员的基础上,对服务人员进行工作分配,合理的人员分配对于周到服务的提供是极其重要的。其次,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在茶馆的制度建设中,经营者可通过经济责任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和员工守则三大制度加强茶馆的制度建设。经济责任制度是包括考核制、责任制和奖罚制在内的经营管理制度,它将员工的物质利益和劳动成果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岗位责任制是要求服务人员按照工作岗位的权限、职责等制度完成自身工作量,既便于员工执行,也便于管理者进行考核。员工守则是适用于全体员工的行为规范,有利于对全体员工大规模统一管理的实施。
3结束语
茶文化中,融入了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髓,从茶文化的意境和烘托出发,对茶馆的布局和服务人员的礼仪进行规划,不仅有助于为茶馆营造浓郁的文化气息,也有助于提高茶馆的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进.提升成都传统茶馆服务质量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2(5):22-23.
[2]贺益娥.茶馆发展演变和现代茶馆经营策略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
[3]李莹莹.顾客茶馆体验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4]宋毅彬,姜含春.我国现代茶馆发展初探[J].我国茶叶加工,2006(2):42-44.
[5]刘钟瑞.品味茶馆———浅论上海茶馆业的经营策略[J].农业考古,2000(4):137-142.
餐厅服务员员工培训计划模板一
1、总体目标
培养具备以下条件的人员:掌握餐厅服务基础知识,能够运用基本技能,独立完成本职业服务程序,并能做到服务质量一流。
2、服务素质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学员掌握企业经营的理念、服务的理念,餐厅服务员的素质要求,餐饮服务礼仪规范及各种待客服务技巧,学会用礼仪包装自己 ,自觉塑造良好的职业形象,营造良好的服务氛围,提高综合服务素质,提升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为迅速、全面提高餐厅服务档次打下良好的基础。
3、操作技能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学员熟练掌握餐厅服务的基本技能、基本程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实际工作的应变能力及心理素质,能够把所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为客人提供满意的服务。
二、 教学要求
(一)服务素质培训要求
1、企业形象塑造及餐厅服务员个人形象塑造的重要性
2、服务的含义、服务的理念、服务的模式
3、餐厅服务员的素质要求
4、餐厅服务员的职业道德要求
5、餐厅服务员的礼节礼貌的基本要求
6、餐厅服务员仪容仪表仪态的基本要求
7、餐厅服务中常用的礼貌用语
8、如何树立“前台员工是宾馆内部的顾客”的理念,加强前后台的合作
(二)、操作技能培训要求
1、托盘的基本要领
2、餐巾折花
3、中餐摆台
4、斟酒、上菜、分菜
5、中餐宴会的预定
6、中餐宴会的接待服务程序及技巧
三、教学计划安排
总课时数:140课时。
专业理论:10课时。
专业技能:60课时;
餐厅服务员员工培训计划模板二
一、培训目标
根据公司对餐厅服务员的工作要求,经过系统学习,培训优秀的服务人员,使培训过的服务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餐厅服务基础知识和各项操作技能。
二、培训对象
公司各店在职服务人员。
三、培训课程
岗位培训课程设置采用能力模块组合,共设置公司管理项目、餐厅服务员职业素质、餐饮服务基本技能、酒水服务、上菜及分菜、撤换餐用具和餐厅服务基本程序等七个培训模块。
四、培训形式
半脱产,分期分批学习。
五、培训内容
1、公司管理项目餐厅服务员培训1.1讲究职业道德
(1)遵纪守法:了解和遵守公民的职责和义务,文明执业;了解国家提倡的“五爱”内容
(2)敬业精神:养成守时、守信、守纪的良好品质;养成尊老爱幼、勤奋好学的良好品质;养成乐于助人、精益求精的良好品质
(3)从业原则:自尊、自爱、自信、自立、自强
2 公司员工手册
3 公司管理制度
2、餐厅服务员职业素质
2.1职业道德及岗位职责:餐厅服务员的职业道德;迎宾员、看台员和传菜员的岗位职责
2.2顾客的饮食习惯与就餐心理:我国各地区的饮食习惯;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欧美亚洲人们的饮食习惯;宾客的就餐心理
2.3饮食卫生基础知识:公共饮食行业特点;公共饮食行业的卫生管理;服务员个人卫生要求;餐厅环境卫生要求;预防食物中毒;餐具洗涤和消毒卫生
2.4餐饮服务安全:火灾防范与处理:盗窃和意外事故防范与处理
2.5餐饮服务礼仪:礼貌服务的基本要求;服务接待礼节;学会着装、卫生修饰要求; 学会正确的站立、行走、操作姿态
3、餐饮服务基本技能
3.1 端托技巧:了解托盘的种类及作用;掌握轻托和重托方法;学会端托行进步法
3.2 餐巾折花:了解餐巾作用与种类;餐巾折花基本技法;餐巾花的造型种类与摆放; 餐巾折花图谱
3.3 摆台服务:了解中、西餐摆台的基本要求
4、酒水服务
4.1了解中外酒水、茶叶及软饮料的分类及特点:了解中国酒水的分类、特点;了解外国酒水的分类、特点;了解软饮料的分类、特点;了解茶叶的分类、特点
4.2 酒水服务的技巧与程序:学会冰镇、温烫方法;注意斟酒顺序;掌握酒水服务操作要领
5、上菜及分菜
5.1了解菜品知识:了解中国菜的特点;了解西餐菜的主要特点
5.2 上菜与分菜:了解中西餐上菜的操作要领;掌握中西餐分菜的基本方法
6、撤换餐用具
成人教育促进少小民族文化传承的优势
文化是环境的产物,真正的文化应是触手可及的、存于人们内心的和能引起价值及情感共鸣的,外在的制度化规约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内在的文化认同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传承。每个民族都负有发展与传承的双重任务,只不过主流文化群体因文化的自觉传承而淡化了刻意传承,对非主流文化群体而言,除非非主流文化群体间形成自觉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意识,否则非主流文化将会在与主流文化的涵化与濡化过程中逐渐被同化。因而当非主流文化群体未形成自觉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传承意识时,教育更应有意识地发挥自身的文化功能,让文化传承渗透于人的内心之中。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成人教育在少小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更具有优势。(一)成人教育具备文化传承的功能自然环境及制度环境的变化引发了少小民族文化的渐变,文化传承断裂成为文化渐变过程中的主要表现形式,此时教育的文化传承功能显得更为重要。成人教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同样具备文化传承功能。一般而言,成人教育的功能可分为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其文化功能包括文化传承与传递功能、选择与统合功能、创造与更新功能。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是其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发挥与实现的基础和前提,[7]表现为成人教育对经济、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需要依托于成人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如布朗族善制茶,茶文化是布朗族文化的代表之一,因而针对布朗族的技术培训应侧重茶叶种植、管理、加工等环节;基诺族目前以种植橡胶为主要经济来源,因此,针对基诺族的技术培训应多关涉橡胶种植、收割的技术。(二)成人教育直接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目前我国少小民族地区仍以发展经济为主要任务,对其所开展的成人教育活动大多是技术培训,而切合少小民族地区实际需求的技术培训本身即是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生活经验的成年人,他们有明确的学习动机,成人教育的教学内容与社会联系紧密,成人教育的教学成果需要能直接用于实际,成人教育直接反映了社会的当下需要。因此,少小民族地区的成人教育除了上文提到的技术培训外,还有卫生医疗常识、法律常识、公民生活常识等内容,这些内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是现代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推动少小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成人教育通过提升人们的素质而强化了少小民族对本民族文化的重视程度,如布朗族不随意砍伐树木,枯死、倾倒的枯木也要通过相关的“手续”(简单的祭祀)后才能搬回家做柴火,这种行为虽迷信,却保护了自然。如今,尽管市场经济已渗透布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但这个习俗并没有被湮没,而成人教育中关于如何保护环境的知识更进一步强化了布朗族爱护森林的意识。由此看来,直接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成人教育对民族文化传承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三)成人教育培养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包括民族内有威望的长者、民族成员及民族文化研究者,其中众多的民族成员是民族文化的主要承载主体。学校教育尽管在经历了多次课程改革之后越来越重视民族文化,但目前相对统一、系统、标准的课程设置难以在少小民族学生群体中实现民族文化传承,且少小民族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较多地受主流文化的影响,因此相对灵活多样、实用性更强、更注重终生受教育的成人教育成为培养民族文化承载主体主要的教育形式。一方面,民族文化既可以成为成人教育内容,也可以成为成人教育方法,如将扫盲教育融入民族歌舞中,并在歌单上用民族文字、汉语言文字标注,文盲学员既可以参加民族歌舞活动,又可以习得民族文字与汉语言文字,成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另一方面,成人教育通过提升家长的认识与素质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承载者。文化传承在代代相传中得以继续,而家长作为直接与子女生活、沟通的群体成为子女了解民族文化的主要来源,且少小民族成人教育活动中传承的民族文化也是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素材之一。除此之外,成人教育工作者通过成人教育活动提升自身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并在不断的积累、沉淀中成为民族文化的承载主体。
成人教育促进少小民族文化传承的策略
(一)树立强烈的民族文化传承使命感长期以来,成人教育被视为扫盲教育或技术培训,扫盲教育关注的是人们基础知识及基本技能的提升,技术培训关注的是人们某项技能的提升,而很少将成人教育与文化传承联系起来,文化传承被认为是某一部分人通过刻意的、专门的学习才能达到的结果。其实不然,成人教育直接与人们的生产生活相联系,无论是对文化的传承与传递,还是对文化的更新与创造,成人教育总是介入其中。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文化传承还未引起成人教育的高度重视,单纯的技术培训仍是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因而提升成人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使命感是成人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首要因素,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成人教育应正确认识自身的使命,正视自身的文化功能;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与其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相辅相成,甚至可以说前者是后两者得以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民族文化的传承可以是民族地区开展成人教育活动的基础。(二)确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传承观社会是发展的,文化也是发展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没有社会的发展,文化也会渐渐失去色彩。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主流文化占优势、非主流文化占优势、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并驾齐驱。目前,在我国少小民族地区,主流文化占据优势,但文化的单一化并不利于少小民族文化的发展,如何改变文化一元化发展的趋势,让民族文化与社会相互促进成为少小民族地区成人教育的又一使命。总的来说,在推动少小民族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成人教育要确立正确的民族文化传承观,即:有意识地端正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包括对其价值及意义的认识;民族文化不是可有可无的外在表象,而是寄托着民族信仰的内在化的精神动力;民族文化是凝聚民族的核心,它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发展;文化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民族文化传承有利于民族正视自身的发展与主流文化的关系;少小民族经济及社会要发展,必然要积极学习主流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因此,强调民族文化传承并不等于将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对立起来,也不等于排斥主流文化,而是更加关注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相互融合,加强不同文化间的沟通,同中求异。(三)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氛围多元文化有利于社会多元发展,为保护少数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有关各方采取了多种措施。如2002年,云南省景洪市基诺乡连降暴雨,巴飘村发生特大山洪滑坡,为躲避自然灾害带来的财产与生命安全威胁,香港红十字会捐资帮助巴飘村从交通不便的“山上”迁到现在毗邻公路的位置(其实仍属于‘山上’,只不过交通便利了许多)。为保留民族文化特色,政府严禁巴飘村修建砖瓦结构的汉式民居,而统一出资修建木制吊脚楼。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云南普洱市芒景村,这是一个布朗族聚居的地方,2007年,政府明确规定不准修建砖瓦结构的汉式民居,只能修建木制吊脚楼。此类措施虽只是文化传承的表面形式,但在一定程度上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营造了氛围,有利于年轻一代从感官上认识吊脚楼。除了物理环境的营造,成人教育也应通过教育活动营造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的氛围,如布朗族不仅在茶叶制造的过程中传授现代制茶技术,还有意识地宣扬手工茶叶的价值,加之市场对手工茶叶的青睐,更多的布朗族人愿意学习手工制茶技术。(四)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成人教育的目的之一教育目的具有导向功能、指导功能、激励功能和评价功能,它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也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成人教育的目的之一有利于提升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包括提升成人教育工作者及受教育者的认识,还有利于将民族文化融入成人教育活动。教育目的具有社会制约性,它总是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人们对教育的态度及期望,因此教育目的有合理与不合理之分。在注重扫盲教育的时期,成人教育目的更多地在于提升成人的识字量与阅读、书写、计算能力,在注重技能培训时期,成人教育目的更多地体现为提升人们从事经济生产的能力。由此看来,不同历史时期的教育目的相对于该时期来说是合理的,但这种合理是具有时间与空间限制的。在主流文化的巨大冲击下,传承民族文化应成为成人教育目的之一,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传承民族文化作为成人教育活动开展的航标之一,它应当具有统领性质;好的教育目的既要体现未来,面向现实,满足受教育者等相关利益团体的需要,促进个体及社会的发展,还要承接历史,面向过去,将人类历史上积累、沉淀的优秀文化传递给年轻一代,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成人教育的目的之一,包括通过成人教育提升人们对少小民族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少小民族地区正确处理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五)在成人教育内容中渗透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渗透在成人教育内容中能直接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此环节也正是成人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最重要的手段。目前我国少小民族地区的成人教育多以职业技术培训为主,因而可将民族文化渗透在职业技术培训或扫盲教育、公民生活常识教育中。如布朗族的茶文化不仅是布朗族文化的精髓,也有助于他们打开茶叶市场,因而在种茶、制茶的技术培训过程中,茶文化的传承始终是其内容之一。另外,有的少小民族地区开展的扫盲教育中包括民族语言文字扫盲,这也是成人教育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直接体现。由此看来,成人教育内容应展现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宣传民族优秀成果,注重民族约定俗成的优秀风俗习惯,让少小民族重视本民族文化,端正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保护民族文化并不意味着将民族文化孤立起来加以保护,而是要用动态的、开放的观点认识民族文化传承的途径与策略,将其与主流文化的扩散结合起来,在与主流文化的交流中寻求有效的、合理的文化传承方式。成人教育有利于民族文化传承,除了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中将民族文化传承作为己任,还可视民族文化的类型与特点在教育方法中渗透民族文化,换言之,应结合民族文化的特点适时在成人教育中渗透民族文化。
作者:张春梅 单位:西南大学教育学部
【关键词】高职;茶艺专业学生;服务意识
随着我国现代茶文化和茶艺产业的迅速发展,技能型人才数量短缺的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高职茶艺专业应运而生,培养出适销对路的高技能型人才,是促进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高职茶艺专业通常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比较深厚的茶文化底蕴,掌握茶叶生产、加工的知识与技能,了解茶叶消费者的需求、掌握现代茶叶营销技巧,能从事茶艺服务和茶叶加工与营销管理,具有一定创新精神、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在茶艺领域及茶产品产、销第一线从事茶艺应用、开发推广、茶产品生产、质量检测、产品营销和经营管理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特性,决定了它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它必须以就业、以岗位群为导向,要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强调根据生产实际需要、针对不同的岗位培养专门人才。高职茶艺专业的学生,正是需要面向茶产品的生产、营销、应用等诸多工作领域,与消费者建立良性互动。这就要求在高职茶艺专业教育中,要特别重视对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做到爱岗敬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良好的服务意识不仅是他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他们取得职业成就、享受职业生活的重要因素。把专业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感恩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提高学生的服务意识,建立学生服务社会、服务人民、服务企业的思想认识是高职学校的重要教育任务。
一、高职茶艺专业学生在服务意识上存在的不足
服务意识是指服务人员在与服务对象交往中为其提供热情、周到、主动的服务的欲望和意识。服务意识是服务行业从业者对服务的认识和理解,也是从业人员内在素质中对服务的感受和修养的体现,良好的服务意识能自觉主动、发自内心地转化为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行为。
在高职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对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日益达成一种共识。然而,高职学生的职业意识欠缺、职业能力较差却是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由于受到价值观以及社会转型期所出现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他们对服务的理解有偏差,服务意识淡薄。高职茶艺专业作为一个服务性质特色明显的专业,由服务意识不足而产生的问题也在学生身上反映出来,通常表现为:不安心工作,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职业意识欠缺,以自我为中心;职业能力不强,怕苦怕累。这些对于学生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和茶艺产业的健康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二、培养茶艺专业学生建立和提升服务意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茶艺专业培养的是茶文化产业高级技能型应用性人才。假如掌握了技能,但劳动观念、服务意识不足,对茶艺专业的发展和学生职业生涯都将产生不利影响。
1.提高茶艺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学习质量的前提条件。茶艺专业的学生即使具备了丰富的业务知识和娴熟的服务技巧,也并不能保证学习质量、服务质量一定会提高。加强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具备积极的服务情操,促进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生活中转化为学习和前进的动力,为学生成才提供可靠的保障。
2.有利于提高高职茶艺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没有服务精神和服务意识,就无法培养为社会服务的合格人才。通过“服务意识”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良好的思想道德、强烈的责任感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3.有利于人格健全,为做好服务工作提供一个正确的行动导向。健全的人格是服务意识形成的根本,为做好服务工作提供一个正确的行动目标。通过向茶艺专业学生进行服务意识塑造的培养,可使学生能自觉自愿地接受和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以感恩的心态回报社会和他人的关怀和呵护,并使感恩成为自己做人的基本准则,帮助自己形成健康的思想情感和健全的精神人格。
三、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积极探索高职茶艺专业学生服务意识培养的途径和方式
学生服务意识的培养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校重视、循序渐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茶艺专业学生从入校起,就要通过每日接触职业性课程以及从相关的顶岗实习中,不断强化职业意识,培养职业能力。职业意识教育和职业能力培养的有效性有赖于培养过程的系统性。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将职业意识、职业能力和基础知识结构融为一体,才能培养出复合型、实用型的高职人才。
1.分阶段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在学生入校之初可以利用专业介绍、入学教育等机会对学生进行养成培养,通过参观茶厂、茶艺馆、职场交流、新老生座谈会等让学生正确认识行业,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涯规划。教师可在《中国文化概论》、《茶艺学》、《中外礼仪》等基础理论课程中,融入人生观、职业观、行业意识等教学内容,做好职业养成教育。进入二年级则主要进行课程培养和行业培养。通过《茶叶加工与品评》、《茶具鉴赏》等实践课程引发学生对行业的兴趣、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等。并联系企业参与学校教育,使学生尽早地接触行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或邀请行业专家举办职场交流的讲座或鼓励学生到行业进行实践从而培养服务意识。在实习管理环节,则应针对实习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学生及时进行纠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职业观。
2.提高教师认识水平,以身作则诠释服务意识。茶艺专业教师应经常参加行业资格培训,到茶艺文化一线企业挂职锻炼。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身作则,处处为学生考虑,教师教书育人也体现了教师为学生服务,让学生满意是教学的宗旨。教师的身体力行能更好地向学生们诠释服务意识的内涵。
3.更新职业教育观念。通过情感认知、角色体验、主动发展三个阶段养成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情感认知阶段,要让学生正确认识“服务”,这也是养成良好职业意识的前提。正确认识茶艺服务是培养茶艺专业学生服务意识的关键,这种意识应该是自觉主动做好茶艺服务工作的一种愿望和观念,它发乎于内心,表现于行动。角色体验是通过模拟实训和茶艺企业实习,让学生感受工作环境、学习工作内容和工作环节,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磨练意志力,提高操作能力,强化职业能力,在学校与茶艺企业的配合下,树立起学生的职业意识。主动发展阶段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通过主动学习,不断发现自己的不足,跟上社会进步和茶产业发展的脚步。
为了顺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模式,高职茶艺专业需要培养的是高素质的茶文化传播和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应整体提升茶艺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加大阳光心态教育,培养学生享受服务过程;设立目标,明确服务的真正驱动力。学校要创造条件加强教育者的心理素养及服务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强化服务意识,使其成为现代服务行业的急需人才。
参考文献:
[1]马东.茶艺专业职教特点分析及施教方略探究[J].辽宁师专学报,2011(5):84.
在这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金秋十月,你们不顾旅途劳顿,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在此,我代表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一直关心支持我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市、县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9年9月,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由原县职业高中和教师进修学校合并组建。学校占地面积51500平方米,建筑面积43300平方米,在校学生2000余人,教职工177名。学校先后开设了农经类、机电类、电子类、计算机信息技术类及管理服务类五大专业群近20多个专业。多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办学形式适应市场,专业设置瞄准市场,培养目标满足市场,毕业生出路服务市场”的办学思路,坚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培养素质为中心,立足实际,着眼农村,克难勇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培训并转移农村劳动力近万人,成为县“科教兴县”、“教育兴农”的主阵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市首批示范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一、涉农专业是学校的传统专业
县是全山区县,辖11个乡镇,261个村,10.23万户,28.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2.98万人。农用面积广,农村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但由于农村经济管理人才匮乏,经验不足,致使很多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严重制约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滞缓了全县致富奔小康的步伐。自1983年建校起,学校立足县情,本着“服务农村建设,促进地方经济”的指导思想,相继开办了农机、园林、林特、食用菌等专业,并逐步打造成我校的骨干专业,成为学校的一大特色。90年代后,学校围绕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结合国家对中职学校专业设置要求,根据需要重点开设了果林、茶林、种植养殖、农学等专业,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山区经济发展需要的毕业生。2009年,根据国家专业设置新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需求,依据学生及家长的志愿选择,学校增开了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2009年秋季招收涉农专业学生144名,2010年秋季280名。
二、学校具备开办涉农专业的条件
1、师资力量。目前,我校有教职工177人,专任教师153人,学历达标率94%。涉农专业教师13人,其中本科学历11人,专科学历2人,均为中学一级以上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近几年,学校根据专业设置需要,采取专兼职相结合的办法,从县农业局聘请了2名专业农技师兼职授课,缓解了实习指导教师欠缺问题。
2、课程设置。根据国家专业设置要求,结合我县经济、地域、气候特点,采取征订和自编教材相结合的办法确立课程科目。比如在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开设上,我们严格按照国家课程设置要求,开齐开足德育课和文化课,有计划地选开部分专业技能课,并结合农村实际,自编了《农村政策与法规》《农业技术推广》等专业教材,这样,既保证学生学到文化知识,又掌握了切合实际的专业技能,使教学更富有本土化、更具有针对性。强化教学管理,在课程落实上实行“三表”(即课程表、教师任课表、作息时间表)监控制;在常规管理上,坚持教研组月查、教务处普查、学校领导抽查制度,确保教学高效。
3、实习基地。近几年,县委县政府立足县情,确立了“种植优质烟叶、‘绿生’茶叶,栽培天然木耳、香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的发展战略,这为我校涉农专业的开设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为开阔学生眼界,练就扎实的专业技能,学校积极争取,多方联系,在以往建立土门蔬菜大棚种植、茶叶等基地的基础上,又与集团、镇核桃产业基地等建立联系,使其成为学生实践、见习场所。今年,我们在县农业局的大力支持下,与种子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实习基地合同。这样,学生既有理论支撑,又有实践场地,学生实习、实践率达100%,真正达到了学有所长、学以致用的目的。
4、学制管理。建设新农村,更需要懂技术、高素质的人才。不少家庭生活困难,迫切希望孩子早日学成回家创业,尽早脱贫致富。面对实际,我们实行“2+1”模式。即学生入学的前两年完成必需的专业理论学习、基础技能训练、专业拓展意识和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后一年重点熟悉相关岗位技能要求、提高专业技能,达到现岗操作标准。“2+1”模式产生了三大效益:一是解决了特困生就学问题;二是强化了职业技能培训;三是培养了农业科技带头人。学生撰写的经验论文《边学习边脱贫,再学习再致富》在《教育与职业》刊物发表。
5、社会环境。我们重视鼓励引导学生扎根农村,回乡创业,成长为科技带头人,以良好的社会效益助推学校发展。林特专业的毕业生李知华,利用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开办了食用菌加工厂,学校组织对口师资跟踪进厂指导,使其年产值达60万元,成为我县菌类生产的民营大户,在他的影响下,所在村组的乡亲纷纷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菌类生产,经济效益得到了大幅度提高。是98级农科专业毕业生,三年的职校生涯,勤奋好学的他夯实了专业基础知识,学到了农村基层工作管理方法。凭借过硬的综合素质,出色的管理才能,仅5年时间,他就走上了农村领导工作岗位,成长为村的党委副书记、湖北集团公司的总经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据统计,学校累计为村组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800余名。良好的社会效益营造了学校发展的大环境,上中职学校,读涉农专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家长的愿望,学生的选择。
三、思考和展望
一、找准定位,引领群众自主发展“一村一品”
溧阳市政府在发展“一村一品”中,坚持准确定位,扮演好“四种角色”,引导群众积极发展“一村一品”。一是领航者。为强力推进“一村一品”运动深入开展,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市有关部门合力抓,有效地推进了全市“一村一品”向纵深发展。二是宣传者。按照“典型引路”的办法,依托市内外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本市“一村一品”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专业村、专业园等先进典型。市主要领导利用国内外媒体采访的机会,宣传本地资源优势和“天目湖白茶”等特色农产品,使群众看到发展“一村一品”的标杆,又激发了发展“一村一品”的热情。三是辅导者。市里组织举办“一村一品”培训班,市领导亲自授课,传播“一村一品”运动的基础知识。帮助学员分析各地比较优势,启发大家找准发展“一村一品”切入口。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先后组织7批100多人次赴日本大分县考察学习“一村一品”运动,同时3次邀请日本大分“一村一品”国际交流推进协会理事长平松守彦先生来溧阳考察、讲课。2003年以来全市共举办“一村一品”培训班15期,参加培训人员2000人次。广大学员通过培训和考察。深受启发和教育,进发了发展“一村一品”的激情。四是扶持者。市政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2003年以来,市财政每年拿出2000多万元用于发展“一村一品”,同时创新融资服务方式,市农业贷款信用担保中心累计为“一村一品”农业企业347家提供贷款金额1,66亿元,有效缓解了“一村一品”运动中农业企业在生产起步、规模扩大中资金不足的压力,同时也调动了群众出资发展“一村一品”的积极性。
二、创新机制,促进群众大力发展“一村一品”
为激发群众发展“一村一品”的内在动力,我市着力创新三个机制。
创新完善投资机制,推进“一村一品”载体建设。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开发、谁所有”原则,完善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支撑,以民资、工商资本、外资(简称“三资”)投入为主体的投资模式,创办“一村一品”载体。2003年以来,全市“三资”投入“一村一品”发展的资金达28.9亿元人民币,共新办农业生产、加工、销售企业500多家。这些企业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机制灵活,充满活力,逐步发展壮大。全市已形成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0多家,其中有6家企业为常州市级龙头企业,有4家为江苏省级龙头企业。同时也推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目前全市高效农业面积扩大到35万亩。
创新规范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土地向“一村一品”集聚。针对以家庭承包为基础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土地分散在千家万户农户手中的实际,按照“明确所有权、租赁承包权、搞活经营权”的原则,建立健全土地经营权的转包、转让、互换、租赁、入股管理制度。镇、村帮助“一村一品”企业搞好土地流转,既确保了土地有序向“一村一品”企业集聚,满足“一村一品”基地发展需要,又依法保护千家万户农户的合法权益。2003年以来,全市每年流转土地4万亩以上,形成多种经营规模基地面积30余万亩,其中形成500亩以上集高效、生态、观光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专业园区54个,有6个成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
创新健全产销联动机制,推进“一村一品”走向市场。坚持“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并建,内部市场与外部市场并拓”的原则,加快“一村一品”的市场化进程。一是着力扶持一批有形市场建设。重点建设以苏浙皖边界市场为重点的批发市场和天目湖地区的农产品超市,促进了“一村一品”走向市场。2007年苏浙皖边界市场农产品交易额达23.8亿元。二是着力扶持一批合作经济组织。重点以农民经纪人为基础,以农业龙头企业为骨干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三是建立健全市场信息制度。为发挥市场引导作用,开通了溧阳市农业信息网,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服务,帮助农户实现产销对接,提高了产销率。
三、创优环境,推动“一村一品”经济做大做强
创优科技支撑环境。科学技术是发展“一村一品”的第一生产要素。近年来,我市通过大力组织技能培训、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进一步增强了“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一是大力组织技能培训。全市每年组织4万农民进行实用科学技术培训,使他们成为有文化、有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二是积极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以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三项更新工程为重点,积极引进、培育、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有效地提高农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近年来年均引进试验、示范、推广新品种25只以上,优良新品推广率达95%。天目湖玉枝特种茶果园艺场引种的珍稀白茶,亩产白茶8公斤,每公斤售价达4000元,亩产值3.2万元,亩均效益2万余元。三是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推广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产品质量标准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促进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转化升级。2007年建立各级各类标准化生产基地107个,其中新增省级示范标准化示范区(基地)4个,新增了国家级茶叶标准化示范区和绿色食品原料(板栗)标准化生产基地。
创优品牌建设环境。一村一品的“品”必须依赖于其优质和响亮的品牌走向国内外市场。为此,我市在出台激励政策的同时,重点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夯实基础。坚持以提升农产品质量为基础,着力规范“一村一品”生产中用肥和用药管理,着力推进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申报工作。2007年,全市新增“三品”认证93只,总量达262只。全市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70万亩,绿色食品基地12万亩,有机食品基地4.7万亩。二是突出重点。为提升全市“大品”和“精品”知名度,2003年以来,我市连续举办“中国溧阳茶叶节”和“天目湖旅游节”,重点推介天目湖生态旅游和天目湖系列品牌的产品。同时组织名特优农产品参加省、全国和国际会议展示展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市天目湖旅游品牌越来越响,2007年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380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1.7倍。同时,天目湖系列产品规模不断壮大,知名度不断提高,“天目湖砂锅鱼头”被认定为原产地标志,“天目湖白茶”成为江苏省名牌产品,并且远销香港、新加坡和北美等地市场。三是科学管理。为提升“一村一品”的档次,在加强对“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园标准化管理和动态管理的同时,从2008年起,我市统一办理了“中国溧阳一村一品”标志,对规模大、产品质量高的“一村一品”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经其自愿申请,报市加快推进“一村一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同意后予以贴标。既扩大了“一村一品”运动的影响,又提升了“一村一品”产品的质量和认知度。我市天目湖白茶合作社6家成员企业的农产品贴了“中国溧阳一村一品”标志,销售形势看好,深受消费者青睐。
一、工作进展情况
今年市定考核任务1.56万人,其中农民职业技能培训6500人、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6500人、现代农业技术培训2000人、后备劳动力培训600人。截止10月底,全县已累计培训11781人,已完成年度培训计划的75.5%,但不同培训项目的进度不平衡。
一是职业技能培训。我们县农培办今年重点抓这一块工作,通过层层发动、多方设点、形式多样地开展培训,效果明显,进展较快。截止10月底,全县已培训5095人,发放职业资格证书4528本,已完成该项年度计划的78.4%。
二是农业技术培训。我们依托农函大、农广校、农技110信息网络、乡镇成人学校、农科教服务体系等几大平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绿色证书培训、农广校培训、实用农业技术培训等,已形成了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工作体系。到目前止,已培训农民5161人,发放绿色证书1896本。
三是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该项培训由县经贸局负责牵头,人劳局、总工会等部门参与,由各类企业负责组织培训。到目前止,已累计培训1394人,发放蓝色证书1036本,完成该项计划的21.4%。
四是后备劳动力培训。责任单位为教育局,依托有关职业技术学校开展培训,同时利用被撤并中学建立预备劳动力培训基地,依托基地开展培训。到目前止已基本完成任务,但由于发证缓慢等因素,仅上报131人。
二、工作措施
今年以来,我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农民素质培训工作。
1、领导高度重视。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县已基本形成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建立起“乡镇(街道)宣传发动,部门、乡镇培训联动、培训办协调推动”的农民培训工作机制。自去年市委在临海召开现场会后,县领导高度重视,今年初,县委、县政府将今年的培训任务分解到各乡镇(街道)和重点培训部门,要求各单位把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当作全年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8月底,由县委督室牵头对全县农民培训工作情况作了一次专题督查,有效推进了这项工作的开展。8月中旬,县长亲自牵头召开农民素质培训领导小组会议,对这项工作作了专题部署,并表示今年县财政安排105万元资金专项用于职业技能培训。此外,各乡镇(街道)及农业部门非常重视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按照每人每天20元的补助标准,投入了10多万元培训资金。教育局按每人100元的标准,扶持后备劳动力培训。
2、狠抓宣传发动。今年春节前后,我们抓住务工农民返乡探亲的良好时机,在天天、电视、始丰资讯等媒体,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累计印发宣传资料6万多份。县培训办在《农业农村工作》上刊发农民素质培训专辑,加大农民培训宣传力度。县职业中专充分利用在校学生网络,加强农民培训宣传,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发动效果。同时,我们在各乡镇、县农培办、人力市场及各培训机构等设立报名点,已形成良好的培训氛围。
3、健全培训网络。到目前止,经县农培办认定的培训机构已达17家。一是在县城设立综合培训点。我们在县职业中专、天成职技校、农机化技术学校等单位设立了综合培训机构,培训项目比较齐全,包括家政服务、电工、焊工、服装车工、中式烹饪等。同时,在县城认定了三家计算机培训机构,在明阳服装厂、佳人有约美容美发中心分别设立了服装车工、美容美发培训基地。二是在乡镇设立特色培训点。我们根据各乡镇实际,在等有条件的乡镇中学设立计算机培训点,为广大农民提供了方便。三是建立流动培训学校。由于少数乡镇培训条件不足,学员进城培训困难很大,为此,我们鼓励培训机构到部分乡镇设立流动培训学校。10月中旬,天成职技校购置了20多电脑,首先在坦头镇大黄徐村设立电脑流动学校,赢得了广大农民朋友的亲睐,开班当天报名者就达60多人。我县的流动电脑培训学校被卫视、电视、日报、天天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取得了极大的社会反响,创新了一种培训模式。同时,我县的深蓝电脑公司购置了20多笔记本电脑,到偏远的山区开展电脑培训,受到农民们的欢迎,他们下阶段计划增设家政服务、营业员、推销员等培训项目,把学校办到农民的家门口。
4、拓展培训项目。根据我县今年的培训情况来看,电脑培训所占比例最高,而且报名要求培训者越来越多,这个培训项目很受青年农民的亲睐,通过培训,广大农民对电脑基础知识有了较大的认识,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信息化水平,尽管转移就业率比较低,但社会效果相当明显。此外,我们根据实际,在部分山区乡镇开设了茶园管理工、茶叶炒制工培训,县农培办组织了茶叶专家分期分批到各乡镇开展培训,培训时间5天左右,培训结束后,由劳动局与培训办一起组织理论考试和技能考核,合格者由劳动部门发给职业资格证书或结业证书。通过前阶段的培训,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非常高,培训效果也相当好,到目前止已培训1400人左右。
5、狠抓培训质量。为了更好地用好、管好有限的培训资金,让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作用,我们狠抓培训机构管理工作。一是要求各培训机构建立签到、点到制度。县培训办不定期对各培训机构的学员到课率、签到、点到等情况进行暗查,提高了培训质量。二是对已培训学员按比例进行电话跟踪抽查,防止、杜绝虚假培训现象。三是建立学员名册审核制度。要求各培训机构在开班培训前将本期名册送县培训办审核,经审核同意后方可开班,防止重复培训现象的发生。四是建立考试责任制度。县培训办设计了农民培训考试考核情况登记表,要求监考人员及培训机构负责人对培训的真实性负责,并在登记表上签署意见。
6、强化目标考核。今年县里已将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列入目标责任制考核,考核认定由农办、农业局负责。农办、农业局根据县委考核办法要求,向各乡镇(街道)下发了农业考核项目的补充通知,对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具体考核认定办法和考核标准作了详细说明。
三、存在问题
去年以来,虽然经过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农民素质培训工作开局良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我县的农民素质培训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训生源问题。由于大量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在家的基本上为老人和小孩,培训招生工作困难很大,政府期望与农村实际情况严重脱节。
(二)工作体系问题。由于少数乡镇及部门领导对这项工作没有足够认识,工作不够重视,组织实施没有到位,造成整个工作滞后的局面。同时,由于工作力量、工作经费等多种因素影响,县农培办很难起到全面协调作用,少数乡镇及部门配合不够到位,工作开展相当困难。
(三)工作进度问题。今年的农民培训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但务工农民岗位技能培训工作进度缓慢。由于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2.5%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的难度较大,培训经费紧缺,开展培训困难较大。县农办、人劳局、经贸局、总工会等四家单位化了很大力气,并多次进行协调,经贸局已形成初步思路,以行业协会为桥梁,以企业为培训主阵地,以业务骨干为教员开展培训。但这项培训任务重,经费来源困难,县经贸局很难起到协调作用,加上企业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很低,没有一个约束机制,实际操作很困难,在资金投入体系上,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四)思想认识问题。一是许多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出现“政府热、群众冷”现象;二是少数乡镇(街道)领导对农民培训工作还没有真正重视起来,出现“口头热、行动冷”现象;三是多数农民缺乏长期打算,主观上存在“现在热、长期冷”的现象。
四、下阶段工作打算
1、加大工作督查力度。针对工作进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8月份县委督查室同农办、人劳局一起对全县各乡镇及各有关部门进行了一次督查,并对工作滞后的乡镇(街道)及有关部门作了通报,有效促进了这项工作的落实。下阶段,计划再进行一次全面的督查,进一步推进这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关键词:农产品经纪人;背景;培训;模式:对策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般认为,“三农”问题的核心之一是农产品的流通问题,是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如何有效衔接的问题。那么,谁能解决农业生产和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谁能在农业生产和市场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帮助农民将农产品销售出去?各地的实践表明,农产品经纪人一手牵着农民生产,一手牵着市场需求,他们是农民和市场的桥梁。因此,培育和发展农产品经纪人,是有效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了本课题组,同时,自2006年始,即与绍兴市农产品经纪人鉴定中心一起承担了省内部分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鉴定工作。3年多来,课题组成员先后在绍兴县、上虞市、嵊州市、诸几市、新昌县和越城区多个镇、村完成了23期培训班的教学任务,培训学员累计达2000余人。实践证明,这种有计划、有组织、有考核的培训模式在提高农民素质、培育农民经营理念、植入农民市场意识等方面是行之有效的。但如何让现有农产品经纪人队伍真正成为农产品流通中的一支生力军,帮助农民缓解农产品销售难的矛盾,则需要继续思考和研究。为此,本课题组于2008.5~2009.5期间,通过问卷调查、电话访谈、实地走访等调查手段,抽样调查了浙江省所辖宁波、绍兴、杭州、衢州等地区的部分农产品经纪人,对他们的经营现状和需求特征进行了广泛的信息收集,部分重点对象还进行了跟踪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表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650份,调查涉及农产品经纪人的基本情况、经济活动以及对培训课程的感受和评价等10项指标,调查信息的归纳整理与综合分析,为更加精确地把握农产品经纪人需求及影响培训的因素等提供了系统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为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和深化培训模式的研究提供了实证依据。
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深化农产品经纪人培训模式,探索如何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农产品市场营销能手,为浙江省的新农村建设聚集大批实用创新型的中介组织和现代商人。
二、农产品经纪人现状调查
(一)经纪人队伍结构老化,呈“青黄不接”之势
从表1的调查结果分析,在务农人口中,中老年人留守现象比较突出,35岁以下的经纪人明显偏少,仅占被调查人口的不到20%,说明浙江省农业弱质、农民弱势的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由于农产品具有分量重、保鲜要求高、劳动强度大等特点,所以,需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较强的体力作保证。而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愿务农,必将导致农产品的高效生产及流通后继乏人,进而,为新农村建设埋下隐患。
(二)经纪人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素质偏低
表2数据分析显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经纪人占样本总体的65.5%,其中,小学及以下的人数又占了样本总体的22.1%,说明浙江省经纪人队伍整体文化素质不高。调查结果表明,浙江省多数经纪入信息采集手段落后,利用媒体或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意识比较淡薄,相互之间缺乏信息联系和交流,自律管理及权益的自我保护机制十分缺乏。
同时,大专以上学历的经纪人仅占10.5%,学历较高的农民不屑于从事农产品流通业务,或者对农产品流通职业不够重视,说明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尚需加强宣传力度,经纪人的社会地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以个体经营为主,组织化程度不高
表3数据显示,绝大部分经纪人的年营业额集中在15万元以下,这其中,又以5万元以下的占大部分,50万元以上的经纪人廖若辰星。从组织形式上看,个体经营占了很大比重,合伙型、公司型等经纪人实体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由于组织化程度偏低,导致经纪人经营规模较小,经营信誉、经营资质、抗风险能力都比较低。在访谈中,我们发现不少经纪人(他们同时又是地地道道的农户)尽管已成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但由于合作社本身仅仅是一个松散型的组织,社员销售农产品的渠道、方式及价格均可以自行选择和决定,又由于许多合作社没有统一的农产品销售章程,所以,大多数农户还是选择自产自销这种传统的产品流转方式。据调查,目前42%的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45%的农户将农产品卖给个体商贩,只有2.7%的农户采用订单销售,另一方面,由于浙江农民人均农业资源少且分散,这在客观上造成了农产品流通规模小、实力弱、市场覆盖率低。而主体过于分散,又导致大市场与小生产的矛盾突出。“千家万户小生产”无法适应“千变万化大市场”,单个农民就好比飘浮在大海上的一叶小舟:弱小无助,无法掌握市场动态,很难获取增值利润。典型的小规模农产品经营格局,难以产生支撑新农村的经纪人群体,这与新农村建设所提出的标准化、市场
国际经验表明,组织化程度较高的农村专业合作社,可以有效地保护农民在农产品流通中的合法权益,使职业农户在农产品市场价格形成过程中更有发言权,更有机会参与利润平均化。
(四)明显的经营区域局限,市场辐射力较弱
统计表明,61.5%的经纪人将农产品选择在当地销售,这种“门前销售”又分为3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当地农产品专业市场销售,此类为“等客上门”式销售(如嵊州的水果交易市场);第二种是在种养基地,结合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销售,此类为“借船出海”式销售(如上虞的龙浦葡萄专业合作社);第三种则是由农户挑起“货郎担”进行摊贩式、近距离流动销售。除第二种销售模式外,其他两种模式,对经营户来说,可获取的利润通常是极低的。
经纪人选择就近销售农产品,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茶叶、葡萄、西瓜、杨梅、茭白、桃子、鲜菜等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强、易腐烂、运输要求高等特点,不宜远距离贩运;农户分散经营,尚没有形成产业规模,从产品销售单位成本的角度思考,无法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浙江的不少农产品多为与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相结合的“角色产品”,游客在玩乐中采摘、在休闲中消费,使农产品处于“僧多粥少”、供不应求之态,农民便无卖难之虞。这自然使得经纪人开拓省外市场和国外市场既无动力,也无压力了。
(五)“获取信息难,寻找客户难”是经纪人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
表5显示,66%的经纪人认为,获取
信息、寻找客户、灵活的推销技巧是开展经纪活动时所面临的最困难环节,说明在今后的培训中要加强市场营销和谈判技巧方面的训练;同时,近16%的经纪人认为农产品储存技术落后是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说明经纪人培训需要农技专业人员的加盟;此外,剩下18%的经纪人需要在合同的兑现及农产品加工方面获取更多的知识,说明这些模块需要在今后的培训内容中予以进一步充实。
(六)培训效果初现,培训模式需要深化
表6显示,不同文化程度的培训对象普遍认为,经纪人培训对自己帮助很大。在与经纪人座谈中,学员纷纷表示,参加培训后,他们的市场意识逐步建立,产品标准思路逐渐清晰,营销技巧开始关注,产品销售增效显现。据嵊州市供销社主任介绍,该市前4期经纪人培训后,农民的农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了20%。
在实地走访时,通过对种植(养殖)户、专业合作社社长和社员的深入交流,我们发现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学历层次比较低的经纪人,其当务之急是需要接受种植、养殖技术方面的现场指导和培训。而大专及本科学历等层次较高的经纪人则希望在理念和体系方面得到更加系统的培训;在培训时间的选择上,不少经纪人提出,时间太短、内容太多,容易陷入囫囵吞枣、消化不良的窘境。
综上所述,经过第一阶段的普及性培训,一些初步掌握了经纪人基础知识的农民大部分活跃在了农业第一线,他们已经成为农产品流通活动中一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但是,由于经纪人本身在知识储备、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以及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迫切需要我们思考和研究相关对策,创新和深化培训模式,以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
三、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深化培训模式的对策措施
如何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在培训模式深化上做文章。培训模式应围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品牌产业的发展和结构调整。突出培训范围的广泛性、培训对象的层次性、培训方法的灵活性、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培训形式的多样性和培训程序的规范性,坚持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的需求相吻合、与培训对象的层次相一致。创新培训模式、拓展培训领域、延伸培训链条,综合运用集中辅导、典型示范、“菜单”选学、以农教农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培训活动,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具体对策如下:
(一)分层分阶段式培训
根据经纪人文化层次的差异,开展分层、分级、分阶段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既可以消除部分学员“吃不饱”的饥饿感,也可以化解部分学员“吃不了”的消化不良症,真正实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培训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不设门槛的经纪人普及性培训。参加培训的对象主要是文化层次较低的农民,只要他们有学习的意愿,都可以进入培训班听课学习。培训内容可以在兼顾市场营销知识启蒙与农业生产新技术、新设备的介绍引进的同时,侧重于介绍让农民可以直接应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产品质量标准等,通过普及现代农业科技,改造传统农业。例如,新品种及种子的处理技术、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技术、节水技术等。培训形式可以是现场示范、实地操练,也可以是视频演播,分段讲解。总之,尽可能使培训效果立竿见影。第二阶段为经纪人的素质提升培训,参加培训的对象主要是那些文化层次较高的农民,以及经过第一阶段培训后考核成绩较好的农民。培训内容则是将市场营销、经营管理的系统培育与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介绍相结合。又以营销和管理理念的系统培育为主。重点开设市场拓展和产品销售知识及实务课程(包括信息技术、市场调研方法、市场营销策略、商务谈判技巧、营销渠道管理等),同时插入农业高新技术课程(如资源循环高效利用技术、精深加工技术、工程与智能化装备技术等)。培训形式既可以是请专家、学者集中讲授,也可以是利用互联网平台实施远程答疑,还可以是丰富多样的座谈交流,如在本地合作社中选取成功经纪人宣讲经营心得,集思广益;加强区域合作社的交流与合作,分享经营成果;组团进行跨国交流,学习、吸收国外先进合作社的农产品经营管理经验,等等。
通过这种分层分阶段式的培训,可以使受训学员真正系统地、卓有成效地掌握农产品经纪人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高超技能,使他们真正成为具有宽视野、高素质的农产品经纪人。
(二)划圈分类式培训
资料显示,浙江既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资源稀缺大省,同时,又是我国高产综合性农业区,其出产的茶叶、柑橘、蚕丝、水产品、竹制品、苗木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优势区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如浙江茶叶的主产地集中在绍兴、杭州和嘉兴一带,浙江蚕丝的生产基地在湖州,衢州已成为浙江柑桔的规模化种植基地,嵊州及安吉的竹制品已闻名中外……即使是在同一地区,像水果和蔬菜等农产品也呈现出明显的区域集中性,如萧山萝卜干、富阳芦笋、临海西兰花、常山胡柚、上虞葡萄、余姚杨梅,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在本次调研中浙江的农业经济不仅具有明显的品类区域性,而且具有鲜明的高效生态农业特征。单以绍兴市为例,目前,该地区已呈现设施农业、集约生态养殖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绿化园艺业、有机农业、生态林业、贸工农一体化产业等8种值得推广的生态类型。如诸暨市马村畈现代农业园区,绍兴县绿神特种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绍兴县稻鸭共育模式,上虞市虞南山区的板栗林套种高杆型名茶高效农业发展模式,诸暨花果山庄休闲观光园,绍兴兰渚山生态科技有限公司,绍兴县大地园艺有限公司。绍兴县王坛镇南岸村的有机茶专业合作社,上虞市海涂防护林建设,上虞松厦镇祝温村村庄平原绿化和曹娥江景观带等均已成为自成特色的高效生态农业经济。
由于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各不相同,致使农产品种类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不同的生态产业具有不同的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特点及市场特点,这就要求经纪人培训不能采用“大一统”的培训模式,而必须因地制宜、进行分类指导。培训要变过去的“一灶制”为今后多模块并存的“多灶制”。变过去教学内容的“给什么,吃什么”为“点什么,吃什么”。即要根据不同的农业生态,有针对性地设置培训内容,按照产业特点,巧设课程菜单,实施解剖麻雀式的、划圈分类式的、有针对性的培训。
(三)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的培训
传统的灌输式培训法在实践中,日益暴露出其固有的不足和弊端。因为这种培训方法,过于强调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概念原理的逻辑性。加上在培训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单一落后,不仅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缺少灵动性。同时,也容易让学员陷入学习思考的惰性陷阱。
对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不需要那种
学究式的教育,要针对受训对象文化层次及需求特征的差异,将一些概念的辨析和原理的剖析用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例和故事穿引起来,采用师生互动式的交流,进行深入浅出的讨论。这种案例式教学和体验式学习的培训模式,可以让受训学员将被动式学习变成主动式学习。培训可通过提供活生生的素材(如引人大量的“营销案例”、“商务谈判案例”、“信息收集案例”、“合同签订案例”、“核算案例”以及“经营决策案例”等),将抽象的理论活化为具象的实践。将枯燥的概念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这样的培训,不仅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而且还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促使学员主动地、持续地学习。
在遴选案例时,特别要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案例要有真实性。所选案例必须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确实存在的事例,切忌哗众取宠虚构案例。二是案例要有针对性。培训师应结合教学对象和培训要求选用案例,有的放矢,远离对牛弹琴式的案例。三是案例要有启迪性。人选案例应该能够启迪农产品经纪人阐述自己的看法,并帮助其理性地分析问题,引导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式教学还要特别注意培训师对案例的点评和升华。同一案例,由于学员能力、经历和水平的不同,解决问题的手段和方案也会各不相同,甚至完全相悖。实际上,现实经济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多半不只有一种精确的答案,也没有一成不变的结论。因此,培训师在进行案例点评时要结合学员的实际,注意激发学员去联想、去探索、去创新。不要把结论束缚在某一方案的窄巷里。总之,通过这种案例式培训和体验式学习,要引导学员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地解决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使点评升华,使培训效率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员真正掌握经纪人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四)借专业合作社平台,释放经纪人培训优势
有专家预言,21世纪的中国农村,将是合作经济组织大放异彩的世纪。来自国家工商总局的统计数据揭示了这一动向,到2008年6月底,全国依法新登记并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58072家,入社成员达771850人。浙江省1/3以上的农民参加了专业合作社或受专业合作社的带动。2007年10月,浙江省百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集体亮相国际农交会,首次在国际农交会上摆开合作社的“丰收盛宴”。2006年,浙江省专业合作社销售农产品总额248亿元,经营盈余12亿元,社员通过返利获得的收入户均达2463元。事实证明,浙江已成为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水平、社员收入较高的省份之一。而在农产品大市场中披荆斩棘的专业合作社的社长们,正是那些善于捕捉市场行情、长于市场运作的经纪人。
经验告诉我们,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对合作社管理者及其成员进行组织培训和能力培养的最优组织,也是进一步提升经纪人综合素质的最佳平台。农产品流通上连生产、下接终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讲,高素质的农产品经纪人,不仅应该是产品流通方面的专家,还应该是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行家里手。所以,在农资采购、新品种引进、种植养殖技术更新等生产环节中,需要得到农技专家的指导;在农产品流通环节,需要营销专家、品牌专家等给予市场拓展、渠道创新等方面的专业性指导。以专业合作社名义对外聘请专家组织培训。在合作社内部经常性地组织开展经纪人业务交流活动,将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加工销售、资金融通等服务功能集于一体。借此既可以提高农产品经纪人的合作意识和协同经营能力,释放经纪人培训优势;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扩大农产品经纪人的影响力,提高农产品经纪人的社会地位,吸引更多年轻有为的农村知识分子充实农产品经纪人队伍,争取农产品经纪活动得到地方政府的更大支持。
(五)规范考核,严格鉴证,实现面的扩张与质的提升
规范考核制度,严把鉴定质量关是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经纪人素质的又一关键措施。我们认为,由于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对象的特殊性,在培训的初级阶段,应尽可能鼓励农民主动报名参加,让更多的农民通过培训,学习科学技术,树立市场意识,了解营销技巧。为增强学员的学习信心,考核可以相对宽松些。对凡是参加培训的农民,在完成了相关模块的学习任务之后,颁发农产品经纪人结业证书,并鼓励其进入高一等级的培训和学习。在培训的中、高级阶段,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考核细则,要设定明确的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要求,考核方案的设计既要有平时成绩(包括到课率、课堂参与讨论的情况等),又要有综合成绩(包括独立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测试考核)。考核程序要规范严格,考评尺度标准要高,内容要实,使考核真正达到鉴定标准,真实体现经纪人的经纪能力和经营水平。由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颁发的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证书,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含金量。但是,如果考核过程不严格,考核制度不科学,那么,不仅证书的公信力会大打折扣,同时,也不利于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此外,为使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在面的扩张与质的提升方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由人力资源和社会劳动保障部、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牵头,制定《农产品经纪人国家职业标准》,根据《标准》编写《农产品经纪人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指南》,修订现有的《农产品职业技能鉴定培训教材》,将目前五花八门的《培训教材》按农产品类别规范为统一的《培训教材》初级、中级、高级系列,以便于培训考核鉴定。
同时,《职业标准》应体现农产品经纪人不同等级的职业要求和鉴定标准,《考试指南》应涵盖不同等级的考试目的、鉴定点、考试内容与测试题、考试样题等内容,《培训教材》应突出“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指导思想,教材内容应注重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教材板块可按照农业类别的不同进行模块化设计,以方便不同种类农产品经纪人的学习和考试。
最后,要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发证机构对农产品经纪人资格要实行定期验证制。要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监督,可以通过现场测评、设立举报电话、网上投票、电话访谈等方式,重点了解培训效果及培训对象的满意程度。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经纪人队伍的动态管理和科学管理;另一方面,可以使经纪人队伍在扩张数量的同时确保质量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