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项目申报建议范文

项目申报建议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项目申报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项目申报建议

第1篇:项目申报建议范文

一、申报资质

申报单位(包括学校或校际联合体)目前暂时限定在**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范围之内,区县牵头的校际联合体必须有2所及以上的**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组成。参与的学校必须具有强烈的实验愿望和教育改革创新意识,相关的实施经验,较为成熟的培养方案,志愿积极参与实验的管理和师资队伍。

二、培养方案

申报单位要制订完整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普通高中学生创新素养培育实验项目”(以下简称“实验项目”)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学生遴选办法、课程计划、学习经历、学程安排、学业管理、成效评价等内容。

1.培养目标。对准备实施的“实验项目”需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表述,包括学生创新素养的发展领域,有否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培养的约定,后续发展的方向、空间等。

2.遴选办法。根据实验培养目标,制定参与“实验项目”学生的准入条件标准,有明确的可操作的遴选办法,并形成面向社会公开的规范制度和程序。

3.课程计划。围绕“实验项目”,制定详细的课程计划。课程计划除国家规定课程外,要有与“实验项目”目标相匹配的课目设置及相应的说明(如目标、模块、课时、学习经历、结果评价等)。国家课程与学校自创课程比例应达到1:1。自创课程可引进高校、科研机构的学者专家开设,也可由学校教师自行开设。

4.学习经历。参加“实验项目”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有多种学习经历,除根据一般要求所实施的高中学科教学外,应包括参与课题研究或创意项目开发的经历,相关的社会实践体验经历,到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或国内外有关学校访学的经历等。

5.学程安排。对参加“实验项目”的学生三年在校期间的学程应有详细安排,既要保证上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经历完成,又不能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程内容是学生有兴趣、愿意投入且能够完成的。

6.学业管理。对参加“实验项目”的学生学业管理应作出明确安排。除《**市学生成长记录册》记录学生成长和发展情况外,还要有学生在创新素养方面成长的专门跟踪性记录,并保持经常与任课教师、家长、学生本人的反馈和沟通。

7.成效评价。项目单位需形成结合学业管理跟踪记录,开发学生创新素养成长性评价方案,并认真实施,作为总结学校实验成效和学生后续学习、发展的基础资料。

三、保障措施

申报单位需具备优秀的带教导师团队、充足的教学资源、相应的条件设备和面向社会的专题网页,以保证计划顺利实施。

1.导师团队。有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与学校教师共同构成的导师团队。其中,课题研究或创意项目开发的领衔人要由高校、科研机构知名教授与高中学校特级教师共同组成,在“实验项目”中起实质性领衔作用。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的课题研究或开发项目中涉及的指导教师,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比例不低于50%。参与该计划的高中学校教师中应具备相应的能力。

2.教学资源。具备开设自创课程和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或创意项目开发所需要的各种教学资源,包括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国家重点一级学科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博士后流动站等机构三年以上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项目与协议。有来自高中学校与高校、科研机构可供学生使用的图书馆、研究文献和文献检索手段。有较为丰富的相关领域教学资源。

第2篇:项目申报建议范文

一、关于组织好项目申报工作

2006年以来,全省相继在108个镇、3331个行政村开展了新农村建设,全省还深入实施了泥草房改造、绿化村屯、安全饮水、清洁能源、人畜分离、道路建设、美化亮化、村内小流域治理等重点项目建设,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为了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省里每年都拿出一定规模的专项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建设补助,前4年省投入专项资金7亿元,带动各方面投入达到240.04亿元,完成各类项目建设12140个,省专项资金放大效应达到了1:16.5。应该说,几年来,在省市县的共同努力下,我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项目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并做到了使用管理科学、规范和高效。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部署,从2010年起,全省新农村建设将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省里继续安排2亿元专项资金,主要用于1000个示范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补助。

前段时间,经过与省发改委、省财政厅沟通协调,省农委党组研究,报请王守臣副省长批准,省新农村办公室和省财政厅共同制定了今年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管理指南,这次会议后下发各地组织实施。今年项目申报工作与历年相比,基本上是大同小异,但也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一是时间紧。往年我们在3月20日左右就下发了项目申报指南,紧接着就开始培训,今年由于工作目标和要求发生很大变化,前期省里研究协调占用很多时间,项目申报和培训时间较往年晚半个月,而且按省里统一要求在6月底前专项资金要下拨到各地,从现在算起,我们有效工作时间不到2个月;二是任务重。今年有1000个示范村,数量上比往年200多个试点(推进)村相比增加了近5倍,有的县(市)示范村达30多个。无论是项目立项研究、填表审核、手续审批,还是实际踏查、项目汇总、综合审定等,工作量远远超过往年;三是责任大。项目建设不仅仅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示范村建设水平,而且也关系到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项目资金的后续管理和使用是否科学和规范。因此,必须高度重视项目申报工作,确保项目申报质量,工作上要更加认真细致,做到申报无纰漏、无遗落,一次申报、一次成功。

按照省农委、省财政厅联合下发的《吉林省2010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指南》(吉农综字[2010]166号)文件精神要求,今年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工作要在以下八个方面进行明确和落实。

(一)申报范围项目申报范围主要是被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确定的1000个示范村。

(二)补助原则主要有4条:一是上限控制。对示范村上报的项目补助资金实行上限控制,各村最高申报金额不得超过20万元(秸秆气化站除外),并根据示范村规模大小、建设实际和原有条件基础等情况,适当确定补助额度;二是重点支持。重点支持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和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建设;三是相对集中。今年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做好2010年纳入省统一管理专项资金各项准备工作的通知》,其中对专项资金管理提出“纳入审委会管理的专项资金,单个项目在40万元以下的原则上不再安排。预算执行中,不符合上述要求的项目,审委会不予通过,省财政不予拨款。”鉴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各地在申报项目时,还是尽量要有一定的规模,避免出现项目过小过多、投资分散的情况。每个村申报项目1个,最多不超过2个,排好顺序;四是尊重民意。各地在上报项目时一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不能大包大揽,更不能强制要求村里申报一些不切合实际的项目。

(三)项目目录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共10类,分别是:一是农村道路建设,包括村道、屯道、巷道的水泥路、油路、铺砖建设;二是桥涵建设;三是自来水工程建设,包括水源、泵房、管线铺设的基础设施建设;四是排水排污工程建设,包括路边排水沟、屯内小河流两岸整治工程;五是清洁能源建设,主要是支持兴建大型秸秆气化站,省支持最高额度不超过70万元,不足部分由县(市、区)财政和村集体、农民自行筹措,对于建设户用沼气池、大沼气池、秸秆汽化炉不予支持;六是村部建设,包括村委会办公室、文化活动室、信息服务站、村多功能室(农民夜校)等,要一室多用;七是休闲文化广场,包括场地整治、设施配备、宣传栏建设等;八是垃圾处理场点建设,包括垃圾堆放场所、垃圾处理场、垃圾转动车等;九是有线电视建设,接入有线电视网络或建设卫星接收装置;十是村屯广播设施,选择少部分村试点,在文化活动室配备村屯广播设施。这10类项目是省里综合考虑全省情况而确定的,主要是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既照顾了建设好的地区,又考虑了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项目申报不得超出这个范围。

对于省里没有支持的项目,各地可通过本级专项资金、乡村集体和农民自筹资金、社会帮扶资金予以扶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坚决杜绝和防止利用申报项目争取资金,偿还历史积累的债务。即使是前几年新农村建设欠下的债,也不允许利用今年和今后的专项资金偿还债务。发现这类问题,不仅要追缴今年的专项资金,以后也不再支持安排。

(四)专项资金分配办法 省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按每个县(市、区)示范村数量、新农村建设工作情况和地方财政状况等因素,确定支持规模。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提出“专项资金的使用要相对集中,不撒‘芝麻盐’,单个项目在40万元以下的原则上不再安排”,这是省里对专项资金使用的硬性要求。省里的总体想法是对示范村项目以县(市、区)为单位进行捆绑立项,以申报指南的10类项目进行捆绑整合,如道路建设项目就各示范村申报的项目进行捆绑为一个项目,各示范村申报项目补助资金相加超过40万元。各(县、市)在申报时一定注意同类项目申报补助总额度是否超过了40万元,没有达到就协调各村进行调整安排。

(五)申报程序 申报程序基本是与往年一致。各示范村要按照县、乡(镇)、村总体规划、建设规划、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提出本年度具体建设项目计划,编制《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申报书》,经市(州)、县两级农业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财政局签属意见后,报省农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省财政厅。

(六)时限要求 按照早申报、早批复、早实施的要求,省里已于4月9日将《项目申报管理指南》下发,并通过网络进行了转发。要求各地在4月20日前将申报项目上报到省里,逾期将视为自动放弃。省里还要对项目进行实地考查、集中审核、专家论证,上报省专项资金审核委员会审批。这样,今年的项目申报审批和资金拨付工作最晚不迟于6月底前完成。因为,省专项资金管理委员会规定,今年同去年一样,凡是6月底前没有下拨专项资金的,每逾期1个月削减10%,并在第二年预算安排时扣减。11月份的不再下达专项补助资金,结转下年使用。

(七)项目核查 今年4月20日以后,省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将会同财政部门组成9个组,对各地申报的项目进行逐村逐项踏查核实,4月底前根据核实情况进行集中审核和确定补助项目和资金安排计划。考虑到今年示范村数量较多,要求各地要提前进行实际踏查,充分考察项目的可实施性和建设成本,要确保项目能够按时保质保量顺利完成。在指导各地工作中,一方面,要求各示范村要尽量扩大单个项目的投资规模;另一方面,对那些投资规模过大、建设周期过长的项目,要尽量进行调整,省专项资金补助额度有限,最好还是用在刀刃上。

(八)需注意的五个问题

1.坚持以规划为指导进行项目申报 做好规划是搞好新农村建设的首要前提。特别是这1000个示范村,要进行连续三年的投入建设,必须要制定长期规划,尤其是将来三年要分年度进行项目规划,具体到实施哪些项目,项目建设时间等一些细节,各地、各示范村要高度重视规划编制工作,提高规划科学性、降低规划成本。去年县域村镇体系规划编制基本上已经完成,部分村屯规划也已完成,要求已经完成村屯规划的要进一步完善,没有做过规划的村屯要抓紧进行规划,避免盲目建设和无效建设。在项目申报中要按照规划进行申报,不能做无用规划,随意规划。

2.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环境综合整治 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是新农村“千村示范、万村提升”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这项工作将直接影响到我省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农户的院墙和大门建设是示范村建设的重点项目,示范村的面貌能不能改变,示范村能否做到村容整洁,关键在于这类项目建设,但是由于院墙和大门建设不属于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所以今年没有纳入到支持目录中。但是各地在考虑示范村建设项目时,一定要把院墙和大门建设作为重点,抓紧建设,早见成效。市县两级在安排资金投入时要把环境整治作为主要投入方向,要加强组织领导,切实把这项工作落实好,建立起一个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的长效机制,在年终检查评比考核中,环境整治工作将是省里检查的一项重要指标,希望各地加大工作力度,塑造村屯生态环境良好的健康形象。

3.坚持以专项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 示范村建设光靠省里专项资金投入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既不现实,也不是长远之计。要解决投入问题,就要改变由政府、村集体大包大揽的做法,要创新机制,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引导、鼓励各种社会力量投入的有效机制。把省里专项资金支持和积极争取其它政策支持与广大农民群众投工投劳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以物抵资等方式,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今年国家财政部扩大了在我省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范围,初步选定200个乡镇,与示范村建设相结合。各地在项目建设中,一定要组织农民多投资投劳,以争取国家财政部的农村“一事一议”奖补支持。总之,要以省专项资金投入以及村里投入为引导,利用全社会的帮扶机制,吸引各部门、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多方面投入,通过军民共建、村企共建、能人援建、干部还返乡帮建等多种有效形式推进建设。省级专项资金补助项目立项和批复会充分考虑对其它方面投入带动情况,凡是有其它投入的就优先立项,凡是其它投入较大的就给予多一些的支持。

4.坚持实事求是申报好秸秆气化项目 按照省里的要求,从2010年起以试点性质安排一部分秸秆气化项目,总体考虑数量在20个左右,力求做到当年投入、当年建设、当年运营。由于秸秆气化项目投入较大,一般的村,省里只解决项目投入的一半多一些,所以对于申报兴建大型秸秆气化站的示范村要有较强的资金筹措能力,同时考虑项目长久运营,对村班子组织能力、集体经济实力、农民自筹能力也进行一个全面考核。各县(市、区)对于条件不具备、投入无法解决、村班子组织能力不强的村要坚决调整不得申报。

5.坚持尊重民意 解决最迫切的问题 项目申报要坚持和贯彻因地制宜的原则,抓住影响农民生产生活的关键问题,从群众要求最迫切的建设项目入手,重点做好农民群众最为关心的路、水、气、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要坚持民主程序,项目申报要进行民主决策,申报项目要在村里公开10天。

二、关于抓好专项资金管理工作

近几年,各县(市、区)都能够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统筹安排,科学使用,专项资金管理工作日趋规范和完善。但个别县(市、区)仍然存在着缓拨、滞拨、串项使用等倾向性问题,如果不引起重视、切实加强管理,就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违规、违纪问题。所以我们要从切实保障专项资金安全使用出发,加强对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重点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一)严格按照批复项目使用专项资金 按照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历年来省级试点村镇、推进村和整体推进县重点推进村及今年新确定的1000个省级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项目补助。补助范围严格按照当年省里批复的建设项目使用,不得截留、挪用、串项使用。特别是年度奖补资金、畜禽养殖小区建设补助资金、农村泥草房改造补助资金,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途及补助的额度使用,严禁用于补充工作经费、发放奖金等,杜绝套取国家补助资金等违规、违纪、违法行为的发生。

(二)及时拨付和使用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 按照省财政厅和省农委联合印发的《吉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吉财乡指[2008]797号)文件的规定,各县(市、区)财政部门在接到省财政厅指标文件后,应在1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资金拨付到建设单位,并通知当地乡镇财政所(分局)。各地要严格按照这一要求,及时拔付专项资金,不准缓拨和滞拨,务必将专项补助资金在规定时限兑现到村,用到项目建设上。若有现在仍未下拨2009年专项资金的,务于近期将资金拨付到位。各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协调当地财政部门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特别是市所辖的区,资金必须及时由市拨付到区,由区拨付到乡镇财政所。发现缓拨和滞拨的,省里要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建议省财政部门收回资金,另行安排。

(三)建立严格的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和项目建设制度 一是坚持实行报账制度。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实行专款专用,按工程进度拨付资金,在乡镇财政所(分局)实行报账制,严格防止白条入账;二是严格履行项目建设相关程序和手续。主要是建立健全工程招投标、项目合同、工程监理、法人负责、竣工验收等相关制度,严格程序,完备手续;三是及时公开。项目建设要充分尊重群众意见,专项资金和项目建设每一个环节都要及时向群众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增强透明度;四是建档立卷。对于过去开展的农村泥草房改造、畜禽养殖小区建设和其它基础设施、公益事业项目建设情况,都要及时备存相关的文件、资料和图片。县(市、区)和各村都要建立相关档案,以备查询和检查。

(四)加强对专项资金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整改 从前段时间省里对专项资金使用管理调度的情况看,绝大多数县(市、区)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工作是严肃规范的,专项资金也最大限度地发挥了效能,有力地推动了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但由于受环境评估未通过、配套资金不到位、先建后补、人为调整项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出现了项目串项、串村使用专项资金问题,还有的地方存在着资金挂帐、项目无法实施问题,这些问题也要认真对待、妥善解决。必须指出的是,出现上述问题,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既有村镇问题,又有各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工作不到位的问题。今后,哪个地方再出现这样问题,就取消哪个示范村资格,同时对县(市、区)级新农村建设办公室提出批评,并取消年终省级先进的资格。

三、关于做好专项资金检查工作

随着中央和我省不断加大对“三农”工作的投入,汇集到各地的“三农”政策性资金越来越多,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以及基层干部群众的广泛关注。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能不能使用好,使用得不到位,已经引起了省纪检监察部门、省审计厅的高度重视。近几年,省审计厅每年都安排专项审计,省纪检委也多次组织力量对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进行执法检查,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是涉农专项资金中检查的重点。各市(州)、县(市、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高度重视,积极做好专项资金检查工作。

(一)开展专项资金自查工作 各市(州)、县(市、区)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要组织一次全面深入的自查,对四年来特别是2009年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补助资金使用管理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工作可采取与当地财政、审计、纪检部门联检,以及跨县(市、区)互检互学等方式进行。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深刻分析原因,认真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研究加强专项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对违法违纪问题,要依法依纪严肃处理。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好典型、好经验、好做法,将采取适当形式予以表彰奖励和总结、推广。

(二)明确检查工作内容 一是检查2006年以来,特别是2009年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有无滞拨和挤占挪用情况。二是检查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具体包括:是否实行专款专用,专户管理,独立核算;专项资金到位后,是否及时组织项目实施;在组织实施新农村建设项目过程中,是否按照上报省里的项目计划使用资金;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是否公开、公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设备采购方面是否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公开招标,实行政府采购;资金使用票据凭证是否真实、资料是否完备;建设项目是否建立和落实工程质量领导责任制,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是否严格执行建设程序,严格遵守工程管理制度,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三是检查项目效益情况。主要检查专项资金投入使用是否达到可研报告或立项报告的预期指标;是否按计划开工和完工,是否及时办理各项竣工验收手续,是否及时交付使用,项目是否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第3篇:项目申报建议范文

【关键词】 文化中心 概算 造价 审核

1 项目概况

本项目由文化阅览中心(包括1栋5层的书城和影城、1栋2层的会议中心和1栋9层的图书馆)、公共展览中心(包括1栋4层的文化馆、1栋6层的美术馆和展览馆)、演艺中心(5层)和1层地下室组成,总建筑面积108183.99平方米,申报总造价136416.29万元。申报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基坑土方、基坑支护工程,桩基础、人防、土建、室内精装修、外墙装修、电气、给排水、防排烟、通风空调、高低压变配电、电梯、智能化、外立面泛光、舞台设备及灯光音响、室外园建及绿化等工程。

2 建筑标准

本工程采用商品混凝土;填充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楼地面中地下室为水泥砂浆地面、防滑地砖,文化阅览中心为PVC地面、软木地板、防腐木地板、面砖地面、地毯楼地面,公共展览中心为现浇水磨石地面、实木地板、防腐木地板、面砖楼面、橡胶地板,演艺中心为PVC地面、福鼎黑花岗岩地面、面砖地面、实木地板、地毯楼地面、舞台专用木板、舞蹈教室专用木地板、竹地板、防滑夹胶玻璃、石材地面、芝麻灰花岗岩地面;内墙面中地下室为吸声墙面、防霉乳胶漆墙面,文化阅览中心为清水砼墙面、乳胶漆墙面、铝条吸声墙面、面砖墙面、木质吸音墙面、涂料墙面、石材墙面,公共展览中心为清水砼墙面、乳胶漆墙面、铝条吸声墙面、涂料墙面、面砖墙面、白色乳胶漆隔音石膏板隔墙,演艺中心为乳胶漆墙面、防火板贴竹皮墙面、铝条吸声墙面、木质吸音墙面、黑色吸音石膏板墙面、面砖墙面、马赛克墙面、电梯玻璃幕墙;外墙面中文化阅览中心为涂料墙面、玻璃幕墙、金属幕墙、石材幕墙、带骨架幕墙(穿孔铝板),公共展览中心为金属幕墙、玻璃幕墙,演艺中心为屋面垂直绿化不锈钢挂网、隐框玻璃幕墙、石材幕墙、金属幕墙、帕莱斯天然木纹饰面外挂板、带骨架幕墙(穿孔铝板);天棚中地下室为吸声顶棚、埃特板天棚,文化阅览中心为乳胶漆天棚、铝合金格栅吊顶、竹木格栅吊顶、轻钢龙骨石膏板吊顶、铝条吸声吊顶、白色乳胶漆双层石膏板吊顶,公共展览中心为轻钢龙骨防水石膏板吊顶、铝条吸声吊顶,演艺中心为白色乳胶漆天棚、复合铝板贴竹皮吊顶、铝条吸声吊顶、穿孔吸音石膏板吊顶、木质吸音天棚;屋面分为上人和不上人保温隔热屋面;室外园建工程地面为彩色马赛克纹理、白色机制石、乔治亚灰麻荔枝面、乔治亚灰麻烧面、灰色透水砖、乔治亚灰麻自然面、灰色盲道砖、沥青、山西黑花岗石荔枝面、栗色竹木。

3 审核依据

3.1 计价标准

《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GB50500-2013)、《深圳市建设工程计价规程》(2013)、《深圳市建筑工程消耗量标准》(2003)、《深圳市建筑装饰工程消耗量标准》(2003)、《深圳市安装工程消耗量标准》(2003)、《深圳市市政工程综合定额》(2003)、《深圳市园林绿化工程综合价格》(2000)、《深圳市建设工程计价费率标准》(2013)及深圳市现行有关的计价办法。

3.2 计价时点

2014年第10期《深圳建设工程价格信息》及市场价。

4 工程造价审核情况

本项目申报总概算为136416.29万元,审核为117520.19万元,核减18896.10万元,核减率为13.85%。审核总概算构成为建安工程费101413.02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10268.11万元,预备费5584.06万元,文化阅览中心智能化工程专用系统255万元。审核后建安造价指标为9374元/平方米,综合经济指标为10863元/平方米。

4.1 建安工程费

4.1.1 优化方案方面

(1)地下室:申报地下室面积25860.31平方米,设539个停车位,占总建筑面积的23.90%,与深圳市同类项目比较(一般地下室约占总建筑面积的45%-60%),本项目地下室占比偏低,且布局不合理,空间浪费较大(约48平方米/车位,远超《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30~35平方米/车位)。鉴于项目所在地是片区未来商业、文化活动的集中区域,为充分利用地下空间,预留足够的地下停车位,建议进一步优化方案,适当增加地下室面积约10000平方米(增加约350个地下停车位),参照现有审核标准,建安工程费增加约3300万元。

(2)提高室内精装修部分石材选材标准:为保证项目品质,调整石材选材方案,将石材综合单价由370元/平方米调增至560元/平方米。

(3)提高外墙石材及金属铝单板选材标准:申报墙面石材标准过低,为保证项目品质及外部观感,建议优化石材方案,调增墙面石材主材单价,由380元/平方米调增至600元/平方米;申报带骨架金属幕墙部分主材为氟碳喷涂铝单板(450元/平方米),该材料为单面喷涂,单侧观感效果较差,为保证金属色泽均匀,提高档次效果,建议该类主材采用进口阳极氧化铝板,单价调整至800元/平方米。

(4)绿化工程:本项目绿化方案中大量采用名贵树种和大树,单价1万元以上的乔木有348株,3万元以上乔木170株,最高单株乔木达到14万元,绿化综合造价标准为1012.32元/平方米。与深圳市同类项目比较,本项目申报标准过高。参考深圳市关于重要节点绿化的最高标准及专家意见,建议进一步提高绿化设计水平,优化方案,本次审核暂按450元/平方米考虑。

4.1.2 校核工程量方面

(1)地下室土建:申报钢筋含量标准166千克/平方米,参考经验数据及同类项目指标应为140千克/平方米以内,本次审核暂按152千克/平方米考虑。本项目尚未进行结构安全验算,未能提供合理配筋率等参考指标,建议在下阶段结构安全验算基础上,采用合理经济配筋率,避免投资浪费;申报混凝土指标为1.23立方米/平方米,参考经验数据及同类项目指标,建议调整为1.2立方米/平方米以内。

(2)主体建筑土建:申报钢筋含量标准93千克/平方米,参考经验数据及同类项目指标应为60千克/平方米左右,本项目暂按80千克/平方米考虑。本项目尚未进行结构安全验算,未能提供合理配筋率等参考指标,建议在下阶段结构安全验算基础上,采用合理经济配筋率,避免投资浪费;申报混凝土指标为0.55立方米/平方米,参考经验数据及同类项目指标,建议调整为0.46立方米/平方米。

4.1.3 调整不合理单价方面

(1)室内精装修:申报文化阅览中心及公共展览中心装修标准为1700元/平方米,演艺中心为3160元/平方米。参考同类项目室内精装修标准及专家意见,根据申报单位提供的参考品牌进行市场询价,调整部分材料单价,如埃特板、防滑地砖、釉面砖等,审核后文化阅览中心及公共展览中心装修标准为1400元/平方米,演艺中心为2600元/平方米。

(2)外墙装修:幕墙工程申报综合单价约为2700元/平方米,结合专家意见和同类项目指标情况,对申报单位提供的参考品牌进行市场询价,在遵循原设计方案、保证原设计效果的前提下,本项目按1800-2000元/平方米考虑。

(3)清水混凝土模板:本项目清水混凝土模板约4万平方米,申报综合单价过高,约735元/平方米。为确保清水墙品质及外观效果,综合单价由原审核的250元/平方米调增至450元/平方米,在原审核基础上增加建安工程费约968万元,按清水混凝土模板专项经费单列,考虑作为预留费用。

(4)舞台设备及灯光音响:为保证演艺中心舞台灯光、音响等达到预期效果,本部分的审核严格按照设计文件提供的高档参考品牌执行,经市场询价仅对部分单项偏高的价格进行了调整。

4.2 工程建设其他费

根据现行相关取费标准,工程建设其他费审核为10268.11万元。其中原建安工程费中的绿色建筑增加费审核后为285.14万元,根据专家意见及现行取费标准,纳入工程建设其他费中。

4.3 预备费

根据现行相关取费标准,考虑到本项目部分建设内容缺漏方案设计,存在较多不确定性,为确保项目后期顺利实施,本次审核按5%计取,审核为5584.06万元。

4.4 文化阅览中心智能化工程专用系统

文化阅览中心的书城POS及EAS系统、影城售票及检票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申报造价共计255万元,该部分建设内容一般应在运营方案确定后由运营商根据实际需求建设,本次审核在建安工程费中予以扣除,在总造价中单列。

5 下阶段工作建议

5.1 设计方面

精装修采用的部分建筑材料,如60毫米厚花岗岩地板、室外实木地板等,建议进行设计优化;智能化系统应统筹考虑,整体一并设计;标识系统和泛光照明工程无具体设计方案,为保证效果,建议由专业公司进行补充设计,预留建设资金。

5.2 保证项目品质方面

本项目大量采用清水混凝土墙,为保证最终实施效果,建议先期制作清水墙样板,由相关部门组成联合验收小组对其效果进行评估验收,最终确认后方可大规模实施。

5.3 运营方面

尽快明确运营方案,相应的运营主体尽早介入;为减轻政府后期场馆运营的管理成本,建议适当增加创意文化产业相关联的商业经营面积;充分借鉴现有公共建筑能耗高的经验教训,认真研究绿色低碳节能方案,以降低建筑能耗,减少后期运营成本。

5.4 项目监管方面

本项目是重大民生工程,为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效益,建议加强项目建设全过程管理,在后续工作中开展项目稽查和后评价工作。

6 结论

第4篇:项目申报建议范文

社会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城镇住宅建设中较具特殊性的一种类型住宅,它通常是指根据国家政策以及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政府统一规划、统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使用,并且对该类住房的建造标准和销售价格或租金标准给予限定,起社会保障作用的住房。

一、近年来我县住房保障建设的基本情况

我县住房保障工作启动于2008年,项目实施以廉租房建设为主,公租房、棚户区改造、安置房、租赁补贴发放多种方式并举的住房保障模式。从2008年至今,共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设6016套,发放租赁补贴15480户次,极大改善了我县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居住条件。

在廉租房建设上,我县采取新建、回购、改造等方式,共投入建设资金14270多万元,新建廉租房2007套。建设过程中,严格依法依规依程序,按基本建设程序进行项目的选址、环评、立项、规划、设计等工作,严格执行建设工程招投标制度,严格履行工程监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贯彻工程建设强制性管理标准,确保廉租房建设质量。同时严格项目资金审批管理,做到项目资金专户管理、专帐核算、专款专用,确保国投专项资金规范有效使用。

在公租房建设上我县及早准备,提前规划,抓住工业园建设发展的有利契机,主动与工业园管委会联系,采取项目资金补助与规费包干等 优惠政策,积极动员各工矿企业,新建了工业园孵化中心、海济药业、喜多多、科力嘉纺织、家益食品、赛隆药业等2500多套公租房。

在城市棚户区改造建设中,我县借助旧城改造和平垸行洪的大好机会,先后完成了沿河北路城市棚户区改造与桥东沿河路城市棚户区改造。沿河北路城市棚户区改造共投入资金2.4亿元,异地安置383户;桥东沿河路城市棚户区改造共投入资金1.6亿元,完成棚户区拆迁496户,其中进行货币补偿102户,异地安置394户。

在安置房建设上,我县结合棚户区改造拆迁安置需要,先后新建了人和花园安置房276套,新建了天福花园安置房60套,新建了城关镇新华苑安置房72套。

在租赁补贴发放工作上,自2008年以来,对县城关地区低收入家庭共发放住房租赁补贴15580户次,累计发放补贴金额1877万元。在发放过程中,我们会同城关镇及街道严格准入、坚持公开公示、实行打卡发放,较好地做好了这一工作,真正让我县低收入家庭在住房租赁补贴上做到应保尽保,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

在实物配租上,为确保我县廉租房分配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合理,我县先后制定《华容县城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实物配租相关规定》、《华容县城关地区廉租住房退出和监督管理细则》等文件,明确了廉租房申请条件,准入机制等。

在廉租房分配上,我们坚持四个基本原则,即坚持条件优先原则,坚持自下而上原则,坚持公开公示原则,坚持集体审批原则。优先特困家庭,优先申报较早的家庭,优先城关地区多年长住无房户,优先一家一室的家庭;严格按照自下而上的程序,先在街道居委会进行申请,并由街道居委会进行资格审查,城关镇住房保障办公室进行复核,再由县住房保障领导小组集体审批后进行公开公示,最后由县公证处现场公证进行抽签分配。

二、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通过这几年住房保障工作的实施,尤其是廉租房的建设分配与租赁补贴发放,确实从根本上解决了城关地区部分住房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也产生了较好的社会反响。但客观辩证地分析,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与困难。这主要表现在:

一是工作机制还不够健全。个别单位总认为保障房是房产部门的事,与自己无关,所以在执行县委政府要求、报批相关手续上不能做到特事特办,导致项目建设时间拖得很长,而上级部门的目标考核又相当严格,所以,房产部门总感觉工作压力很大。二是廉租房的分配及后续管理工作难度较大。作为符合廉租房入住条件的对象,如何申请、审批、分配入住,本来有严格的程序规定,但这些人要么找领导打招呼、要么找提诉求,可以说申报的人数是相当多,接访处访的任务也是相当之重,再加上部分涉军、涉残、涉拆人员的介入,情况更是复杂。而全且每年新建廉租房的数量却双相当有限,远远满足不了上述对象的需求,所以工作开展的难度较大。三是宣传的工作力度还要进一步加大。虽然房地产部门这几年通过召开新闻会、开辟专题宣传电视台、在各街道张贴政策宣传知识图片等方式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的宣传,但市民对此了解还是不够,有的也根本不按程序进行申请。四是主管部门工作的压力很大。由于省市每年下达的住房保障性目标任务较大、考核较严,并且涵盖的范围较广,而房产部门的人手又有限,再加上很多需要县本级配套的资金又无法到位,导致了项目建设偏慢、供需矛盾突出,工作压力较大。

第5篇:项目申报建议范文

关键词:项目建设;项目问题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实现以项目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项目建设,深入一线调研,全面盘点今年以来我区重点项目建设情况,梳理问题原因,研究解决项目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各相关部门和项目方进一步加强沟通协调,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全面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确保早日动工、早日建成、早日运营。

一、项目建设情况分析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项目责任单位都比较重视项目的组织实施,做到了组织领导落实、任务指标落实,总体实施进展情况良好。列入本次调研的重点建设项目和亿元以上项目共79宗,通过对问题梳理,项目建设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主要有四类:前期手续办理工作相对滞后、征地拆迁工作难度大、建设资金缺口、受政策规划调整影响。

(一)前期手续办理工作相对滞后。个别项目由于用地规划报建、建设用地指标申请、容积率调整等问题,审批时间长、涉及部门多、程序繁杂,严重影响了项目前期工作的推进。2015年下半年至2016年8月,新增立项项目绝大部分仍处于前期准备阶段,开工条件尚不成熟。存在这类问题的项目共有20宗,占项目总数的25%。

(二)征地拆迁工作难度较大。征地拆迁难度大依然是影响当前项目建设的突出问题,由于建设用地供给紧张,不同地区、不同项目征地拆迁补偿标准存在差异,群众对补偿期望值过高,难以协调一致,导致部分项目开工延后。部分项目因土地影响进展较慢、处于停工状态或无法开工建设。存在这类问题的项目共有15宗,占项目总数的19%。

(三)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由于商品住宅市场环境不明朗,加上融资环境趋紧、信贷程序繁杂,贷款难度较大,资金紧缺等问题,房地产开发企业的投资意愿和力度都有所下降,导致工程建设进度缓慢,有的项目由于资金短缺,连续十几个月没有进展,处于停工状态或流产。存在这类问题的项目共有5宗,占项目总数的6%。分别是:凯越电子、通大旭日花园、东信新天华府商住项目、光耀荷兰水乡九期一组团、恒基汇景湾商住项目。

(四)受政策、规划调整影响。城市建设用地批供环节脱节。受城市规划调整影响,土地性质发生改变,原来已批准的项目用地不符合规划而搁置,造成项目无法按时推进;土地取得办理手续复杂,建设用地征收、供应各个环节过多、程序繁杂、周期较长,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以上。存在这类问题的项目共有5宗,占项目总数的6%。分别是:永静速冻食品、光辉现代家居物流园、惠州市第二十九小学、大艾农庄、惠州南方国际大酒店。

二、建议及对策

(一)针对项目前期工作相对滞后问题,一是各项目责任单位和项目业主单位要制定项目详细推进计划,明确时间节点、明确任务进度、明确具体责任人,落实具体人员跟踪,随时掌握项目动态,对推进中遇到困难问题,要进一步深入细致调研,弄清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召开区联席会议解决。二是区直各有关部门须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效率,在审批环节上加强引导,不断完善项目审批“一站式”服务,排出报批流程,列出需报批事项的申报材料明细和报批时限,以服务规程的形式一次性告知项目业主单位,缩短项目审批时限。三是开通审批“绿色通道”,在第一时间组织相关人员对重大项目申报材料进行优先受理、审核、审批。

(二)针对项目征地拆迁问题,各镇(街道)要对重点建设项目的征地拆迁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理顺和解决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充分考虑和保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做好做细有关群众的思想工作,坚持以人为本,依法行政,全力破解项目征地拆迁难题。进一步梳理工作任务,制订细致可行的工作时间表,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加大力度推进。要健全市、区征地拆迁联席会议制度,完善日常工作机制,优化征拆审批程序,定期召开市、区两级职能部门联席会议,集中研究理顺征拆工作重难点问题。同时,要整合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各类媒体力量,加强征拆工作宣传及社会舆论引导,推动形成社会支持、配合征拆的良好工作氛围。

(三)针对项目建设资金问题。一是各镇(街道)、区直责任单位要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和项目业主投资意愿,在项目引进、落户、上马等工作中提供优质服务,特别是在上项目中碰到的融资难和用工难问题,要及时召开与项目业主的座谈会、见面会,商讨制定切实可行解决问题的措施,全力协助项目解决问题。二是要不定期对项目业主单位进行慰问沟通,大力宣传我区的政策法规和优惠政策,稳定企业投资信心。三是各镇(街道)要继续做好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牵线搭桥工作,主动与金融单位衔接、推介项目,为解决项目资金问题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保证建设资金到位,实现银企双赢。

(四)针对项目受政策规划调整影响问题。各镇(街道)、项目单位对需报市有关部门的审批或协调解决的问题,要列出问题清单,落实专人负责跟踪,区直责任单位要主动与市直有关部门反映,加强市、区部门和项目业主之间的沟通协作,不定时召开市区项目联席会议,形成合力,逐项跟踪解决,提高项目开工率。

第6篇:项目申报建议范文

关键词:数字化 教学资源 商科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6(a)-0078-02

在高等职业教育的教、科研活动及教育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随着各院校对教学设施的持续投入,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师越来越习惯于使用数字化教学工具与教学手段,如利用计算机、投影仪、电子课件、在线课堂等方式展开教学活动;对于一些无法在课堂上再现的工作场景,使用仿真实训室、实训软件等来模拟工作现场、工作流程。此外,大量的图片、视频资料也成为教师教学的帮手。这些数字化教学资源的使用,提高了教学效果,让教学形式与内容丰富多彩,所涉及的知识点也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接受。

在商科类专业教学中,对数字化教学资源也存在强烈的需求,因为这些专业的课程涉及到教学内容不像理工科专业,能够把知识点用模型、设备、零部件、流程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在学生面前。商科类课程知识点的“可视化”程度比较低,教师教学中又偏爱使用任务驱动教学与案例教学,为便于讲解与阐释,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会使用物理沙盘、课堂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传统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无论是仿真程度、背景资料的丰富性还是与师生互动程度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缺陷。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

1 数字化教学资源简述

数字化教学资源是指用数字技术处理过的,可以在多媒体计算机与网络环境下运行的软件教学资源,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主要有:

(1)多媒体素材,如数字化的文字、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

(2)多媒体课件,指与呈现相对完整知识内容的多媒体软件,通常由多种素材集成而成,有特定的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

(3)网络课程:主要指在网络技术支持下,完成课程教与学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

(4)电子百科全书:指利用数字化技术存储、检索、阅读的百科全书。

(5)电子期刊、书籍:指利用各种数字化技术进行存储、阅读的期刊与书籍。

(6)教育网站:指由教育机构、部门建议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的网站。

仅有了数字化教学资源还不够,还需要把这些教学资源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构建成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与教学平台,设计师生数字资源输入输出接口,组织数字化教学资源库,才能方便地供师生使用。

2 数字化教学资源对高职人才培养的作用

(1)是教师展示、传播教学内容的重要平台与手段。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教师可以形象、高效地展示、传播教学内容;教学课件、软件的可复制性与可适时修改性,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2)是职业教育提出的要求。网络自助学习平台与网络课程的引入,使用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课堂与校园,这一点特别适合高职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以及学生未来终身学习的需求。

(3)是师生沟通的需要。数字化沟通平台的建立,使师生的沟通机制更加灵活,学生与授课教师、与实践指导教师、企业兼职教师的沟通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这一点对商科类专业尤其重要。

(4)是校企结合的平台。是对于商科院校学生来说,大量的案例是学生了解未来工作环境、工作场景的重要信息来源;仿真的工作流程、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向学生呈现工作岗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手段。数字化案例资源库、实训软件等可以部分实现这个目标。

3 商科类高职院校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现状

3.1.1 建设主体多元化

(1)国家、省级财政支持的项目,如教育部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该项目2010年、2011年度分别立项11个和17个专业的教学资源库建设,不过其中商科类专业分别仅有2个和3个。

(2)以学校图书信息中以为主体的校级资源,其中主要是各类数字出版物,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专业数据库、音、视频资料等。学校建设的各级精品课程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3)系部、专业层面的数字化资源,如专业实训室、优质核心课程网站等。

(4)授课老师自建资源,如个人网站、教学博客等。

(5)第三方机构建设的公益项目,如网易的“爱淘课”,高等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项目等。

(6)商品化资源库。如企业开发的资源数据库。

3.1.2 数字化资源的内容形式多样化

(1)精品课程。

(2)网上课堂。

(3)在线实训与培训。

(4)数字化阅读。

(5)模拟实训软件。

(6)在线考试系统。

3.1.3 从使用者操作平台来看

以个人计算机机为主,有些还必须是位于实训室、机房的计算机,校外、学生宿舍中的计算机有时还不能访问这些资源。

3.2 存在的问题

(1)多元化的建设主体各自为政,资源建设缺乏系统性,有时会出现重复建设或结构性失衡,不利于学生或教师使用。例如不同的资源没有统一的平台接口,使用者需要记忆许多不同的域名或IP地址才能进入。还有的教学资源是基于不同的基金项目申报建设的,各自之间相互独立,人为割裂了彼此之间本应有的联系,造成了重复建设和浪费。

(2)重建设、轻利用。近年各级教育管理机构为提升教学水平,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高职院校为争取项目、争取资金,在项目申报时往往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项目获批,对其重视程度就有所下降,忽视了对项目建设成果的推广和利用。

(3)教师重视、学生忽视。调查显示不少高职院校学校的学生不知道本校可以提供哪些数字化教学资源,如电子期刊、精品课程、网上课堂等,导致项目团队辛苦建设的数字化资源使用率很低。

(4)时效性差,更新周期长。一些数字资源自从建成之日起,就没有更新过,或只是进行了少量模块的更新。这和使用率低也有一定的关系。

(5)使用者接入工具单一,许多资源必须使用学校局域网内的计算机才能接入,存在较大局限性,对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兴互联网接入工具的兼容性不好,而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常用的互联网平台。

(6)互动性差,学生缺乏兴趣。许多资源平台是单向信息流动,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不能向系统反馈信息,导致系统缺少互动,学生不愿意使用。

(7)忽视免费公共资源的推广使用:如网易公开课等公共资源、大量的商战影视作品、百家讲坛等。

4 对策思考

由于数字化资源建设需求进行软、硬件投资,且金额较大,为使投资发挥最大效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4.1 调研先行

调研师生需求,系统构建数字化资源体系与构架,由需求来促进资源建设,这样建设的资源才会发挥最大效率。在实施方面,可以采取分阶段进行的方法。

4.2 改变思路

学校应当成为资源的整合者,而非创造者。一些院校感觉资源缺乏,更新困难,是因为把自己当作资源的生产者,这无形中给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实际上这些资源更多掌握在企业手中(如实训基地企业),甚至学生自身手中(如顶岗实习的学生、已就业学生)。

4.3 整合现有资源

以专业为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完成现有教学资源的数字化转换。这可能是一种见效比较快的方法。

4.4 构建多元化平台

构建系统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策略,实现在统一平台下的多元化教学资源平台。例如用户视角的多元化,一个学生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来检索资源,可也以按某行业来检索资源,也可以按工作岗位检索资源等。

4.5 加强师生与资源平台互动

增加与用户的互动性,如可以借鉴百度百科运作经验。提供这一方面可以解决资源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解决资源内容滞后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调动用户使用资源的积极性。

4.6 多平台接入

兼容多元化的接入平台(如支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接入),这些符合在校学生现状。

4.7 培养数字资源管理人才

数字化资源管理者既需要一定的专业、行业知识,也需要一定的系统管理知识,即复合型人才。

5 结语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正在思考和建设的项目,这些项目投资涉及软件、硬件、师资、人才培训模式、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所需要资金较多,一旦项目结构定型,一定时期内再进行调整和更改的难度很大。因此,前期做好调研与预测,使宝贵的项目资金使用率达到最大,是这些院校在项目建设前应当反复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周勇.浅析数字化教学资源与高校课程整合研究[J].考试周刊,2010(24).

[2] 胡维治,杨智慧.基于教学资源库的数字资源分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5):49-51.

第7篇:项目申报建议范文

关键词: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作为改革开放的肇始地和前沿地,广东中小民营企业发展早,群体和规模大,经济和科研实力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博士后工作平台需求大;尽管广东企业博士后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工作站设站规模位列全国第三,但受工作站设站条件高、设站数量的限制,工作站设站数量远不能满足广东企事业单位博士后工作实际需要。因此,广东较早开始了流动站设站单位与非工作站设站单位共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联合开展博士后工作的探索。

目前,广东省已批准设立了165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加上深圳、广州批设的市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各流动站设站单位与企业自发合作设立的68家基地,累计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43家(其中多家已成为工作站或者分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成就显著。但广东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深入研究广东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历史、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科学、合理、可行对策,对贯彻落实博士后事业“十二五”规划,改革、完善和创新博士后制度,推动广东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企业博士后工作的创新,促进企业尤其是中小民营企业博士后工作发展,增强其技术研发水平、科技创新和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起源

广东作为最早开展博士后基地建设的省份之一,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最初是流动站设站单位与非工作站设站企业自发合作设立的,命名为“博士后科研基地”。例如:早在1994年12月华南理工大学和北京牡丹电视机厂共建了“华南理工大学牡丹电视机厂博士后科研基地”,这是广东第一个博士后科研基地,1995年11月该基地招收第一个博士后并于1997年12月出站。此后,广东的博士后基地建设数量越来越多,表现出旺盛的活力,引起了人社部、全国博管会、广东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的重视。2011年2月,人社部、全国博管会下发了《关于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印发博士后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广东省下发了《转发〈关于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正式纳入国家和广东省博士后管理制度,统一命名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在以下行文中,如无特殊指明,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简称博士后基地或者基地。

二、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政策与设置

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广东省在博士后创新基地的政策支持和基地建设方面已经初步形成较为完整和有效的运行体制。

1.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政策支持

根据人社部博士后事业“十二五”规划、博士后基地建设等相关文件精神,广东也相继下发了《关于印发〈广东省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关于印发〈广东省博士后培养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转发关于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制订了系统的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政策,统一了博士后基地名称,并对在广东省内较早自发建设的博士后基地进行了核实和清理。2011年6月、7月,2012年8月公布了广东省三批165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012年3月,为了进一步规范广东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和管理工作,广东省人社厅就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问题确立科研课题,研究制定统一的博士后创新和实践基地管理办法,课题成果《广东省博士后工作研究专项课题项目结题报告》和基于该成果起草的《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草案)》已经提交广东省人社厅,《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草案)》可望近期实施。广东地方政府中,深圳是最早自主开展市级博士后科研基地的地市,早在2006年深圳就将博士后科研基地纳入了深圳博士后管理和支持政策。随后,东莞、广州、中山、江门等市也制定了对博士后基地的管理和扶持政策。至此,广东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元化、支持力度强的博士后基地管理和扶持政策体系。

2.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设置程序

根据调研资料,2011年6月之前广东并没有统一的基地申报和管理办法,基地是各流动站设站单位或者各地市自行审批设立基地,也有少数上报广东省人社厅备案,但绝大多数是自行设立基地开展工作。即使在2011年底广东省第二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名单后,广东也还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博士后基地申报审批流程,基地申报审批流程还不十分畅顺。这大概是因为基地一开始就是民间自发产生的事物的缘故。

根据人社部、全国博管会、广东省人社厅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文件,结合即将的《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广东构建了有自身特色的博士后基地建设程序。①人社厅本省博士后基地年度申报通知;②各地市组织企业申报,填写申报表;③申报单位与流动站设站单位签订共建博士后基地合作协议;④对申报单位进行相关业务培训,指导申报单位建立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和工作计划、确定科研项目;⑤本地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推荐;⑥人社厅组织专家评审批设基地。广东博士后基地建设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轨道。

三、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基本特征

1.形成了省级政策主导、地方政策支持的有广东特色、立体化的博士后基地政策扶持体系

广东把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放在改革和创新博士后制度思路中大力推进,构建了省级政策引导、各地市政策配套支持,有广东特色、立体化的博士后基地政策扶持体系。其一,《广东省博士后培养工程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博士后政策的出台,从省级政策高度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纳入制度,从基地建设、博士后招收、基地科研和产学研项目申报倾斜、博士后相关费用免计征税、博士后创业、设立基地企业融资和上市等多方面给予多角度、大强度的扶持和支持。其二,各地市齐头并举,出台了各具区域特色、力度强的扶持政策,将博士后基地建设纳入其中,形成了有广东特色的、立体化的博士后基地政策扶持体系。

2.创造性地提出并发展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双协议”合作基地建设模式

参照企业博士后制度,广东探索出市场导向的“双协议”合作建设的基地建设模式,要求基地申报建设时必须与流动站设站单位签订共建博士后基地协议,招收博士后进站时要签订联合培养博士后协议,基地紧紧依托流动站设站单位建设。这一模式包括两个关键点:一是共建博士后科研基地合作协议,即流动站设站单位和非工作站设站单位以博士后工作合作为目的签订的共建基地合作协议;二是博士后科研基地联合培养博士后协议,即科研基地根据企业科研需要委托流动站招收或流动站设站单位派遣流动站博士后参与或主持企业自主项目或产学研项目,基地、设站单位、导师、博士后就合作内容达成的联合培养博士后协议。实践证明,这种模式既有利于充分发挥流动站设站单位的积极性,有利于博士后基地在设站单位指导下顺利开展工作,有利于保证博士后基地建设质量和效果;又不至于牵涉政府太多时间和精力,有利于节约政府行政资源;还可以最大限度克服博士后基地设立后因缺乏流动站工作人员指导和协助而难以开展工作,最终流于形式,难求实效的弊端。

3.形成了规模较大、行业和学科分布合理的基地建设主体架构

通过科学谋划布局,逐步形成了建设规模较大、行业分布合理、求真务实、适应广东发展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主体架构。截至目前,广东省累计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43家,在全国位居前列。从产业分布看,广东博士后基地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或者广东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本形成了以产业分布和技术创新为导向的发展格局。广东批建的165家基地中121家属于战略新兴性产业,占73.3%;有66家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占40%。从学科和行业分布看,广东博士后基地所属学科分布较广,但基本形成了以工科、生物医学、生物化工、制药、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制造、精密电子等学科为主,物流、检测、环保、家具制造等服务业行业也有一定发展的学科发展格局;这种格局基本反映了广东的产业特色,也显示出广东产业战略转移工作已初见成效。

四、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运行现状

我们对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基地进行了实地调研,并比较分析了十几年来基地建设发展情况,对基地运行现状有如下认识。

1.广东省博士后基地建设区域分布不均衡

从地域分布看,广东博士后基地地区分布差异较大,粤西、东、北地区基地建设薄弱。广东165家基地中有150家分布在珠三角地区,占90.1%,其中广州、东莞、深圳、江门、中山、省直单位、佛山就有138家,占83.6%;经济欠发达的粤北、东、西仅有10家,较为薄弱;但基本形成了以珠三角为龙头、向东西两翼辐射的区域发展格局。

2.广东省博士后基地的经济、科研实力还不十分强

从经济实力看,约60%的基地产值规模不超过15亿元人民币,21家企业是上市企业,只有一家基地年产值超过15亿美元;从人员学历、职称构成看,约21.9%的基地有1-5名博士,43.8%的基地拥有大学学历人数超过10人,约47%的基地没有教授级高工。从基地所拥有的技术研发平台,主持、参与的科研项目水平、与高校合作的科研合作情况看,30%的基地有市级以上的技术中心,约56%的基地是高新技术企业;13%的基地单位参与过国家“863”、“973”项目,63%的基地参与省部级重点项目;91%的基地与高校保持了长期科研合作。

3.基地对流动站设站单位、广东省和地方政府期望值较高

从基地对流动站设站单位的期望看,53%的基地希望设站单位主动加强与企业的联系;38%的基地希望设站单位能为基地提供博士后招收协助;9.4%的基地认为高校不应该收费,13%的基地认为应该收费,但希望能降低费用。从基地对政府服务期望看,60%的基地希望政府给予基地更多的支持,希望政府对基地博士后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47%的基地希望能够建立省财政、地方政府和基地共同投入的博士后培养体制;75%的基地希望由企业、省、市政府共同出资设立博士后创新基金;40%的基地不了解政府对基地和博士后支持政策的具体内容。

4.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存在不同程度的博士后招收、留人难问题,考核制度也还不十分健全

截止目前,广东博士后基地累计招收博士后243人,出站114人,在站119人,一批基地博士后主持的科研项目已经在生产中应用,获得了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165家基地中73家基地招收了博士后,占基地总数的44.24%;32.74%的基地物色到了合适的博士后;但也有33.3%的基地目前为止还未物色到合适的博士后人员。调研资料显示,58%的基地存在博士后招收难的问题。其中18.8%的基地因区域较偏远,待遇不高而出现招收难现象;12%的基地因所属行业学科过窄,专业对口博士难找而招收困难;19.8%的基地因缺乏长远发展目光,急功近利,确立课题不当而难以招收到合适的博士后。基地培养的博士后出站后难留在本基地继续工作,博士后出站后留在本基地工作仅有9.4%。基地培养博士后难留的原因主要有:博士后找到新工作单位,基地提供待遇低;基地规模太小,博士后对留在基地未来工作和生活缺乏安全感。关于基地考核,53.1%的基地是流动站设站单位与基地共同考核,15.6%的基地接受的是流动站设站单位和当地政府考核;18.8%的基地对基地与博士后考核和考核内容不甚熟悉。

5.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合作伙伴选择合理,管理制度建设相对健全

从企事业单位基地建设合作对象选择看,广东165家基地中,90.3%的企业选择与本省设站单位合作,显示本地高校在当地有较高的认同度,表明流动站设站单位的地域优势、科研实力、地域知名度和认同度、合作传统、流动站设站单位工作人员的服务质量是基地选择合作流动站设站单位的重要因素,广东省基地在合作对象选择上比较合理。此外,博士后基地管理制度是基地建设成功的制度保障,科学合理设置基地博士后管理机构,制定符合基地实际需要的博士后管理制度是博士后基地良好运转的基础。调研资料显示,97%的基地制订了基地博士后管理办法,显示广东博士后基地博士后管理制度建设比较健全。

五、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相关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广东在博士后管理方面做出了很多有效的探索,出台了一些有效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政策,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归纳如下。

(一)从政府管理角度,对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相关对策建议

1.主要问题

(1)广东省尽管已经了系列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文件,草拟了《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但该办法至今未公布实施;一些地市自行出台的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设立办法,与广东省和流动站设站单位博士后基地建设、管理理念还不完全一致。基地建设中各方权利和义务关系、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不清晰,还不能形成畅顺、有效的政策合力。

(2)广东地方政府主导型博士后基地设立办法和相关政策的出台没有进行充分调研,忽视流动站设站单位和省级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的地位和作用;既没有流动站设站单位参与,也没经过省级主管部门批准;这种基地建设模式容易导致基地设立后,既难得到流动站设站单位的认可和支持,也得不到广东省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基地在博士后招收、管理和基地建设运转方面效果较差,基地空壳现象严重,还牵制了政府有限的精力和行政资源。

(3)粤东、西、北地区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工作政策学习积极性不高,政策、业务不熟,工作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尤其是阳江、河源、韶关等几个博士后工作本就薄弱的地市,竟然不知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为何物;本地设立基地的企业找到当地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请求指导和支持时,地方主管部门也一无所知,也不主动研究对策。这种状况令人十分意外和担忧。

2.对策建议

(1)首先要尽快实施《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明确基地管理主体,明确建设各方职责权限、权利义务关系。其次,地市政府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要根据广东省基地管理办法完善本地基地管理办法,已经批准设立的广东省基地必须纳入本地管理和支持政策。地市要重视流动站设站单位的作用,加强与流动站设站单位的交流,积极引导基地选择专业学科契合的设站单位建立博士后基地建设合作关系,以取得流动站设站单位的认可、支持和配合。

(2)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实行“宽审批、严建设、考核重实效”的原则,或者实行“基地设立备案制”,减少行政审批手续;建立基地退出机制,对于设立后连续两年空壳的基地予以撤销,并规定三年内不得申报新设基地。

(3)由省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牵头,成立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金。资金来源可以采取:省财政提供部分种子资金,各基地单位、博士后工作站设站单位、各地政府财政出资、社会捐款等形式共同出资创立,基金会根据基地科研需要设立科研项目,博士后研究人员申请,基金会组织专家评审确定资助的科研和创业项目;该基金资助项目成果转化创业可通过股份制形式组成创业公司,共享成果。该基金可由未来设立的广东省博士后科研成果应用研究院管理。

(4)地市政府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要将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的管理和工作人员的培训纳入本地博士后工作管理和培训工作,建立常规化、制度化的基地博士后工作人员培训交流机制。

(二)从基地开展博士后工作的角度,对广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相关对策建议

1.主要问题

(1)基地单位多属于中小民营企业,经济实力较弱;拥有的技术研发平台水平较低,条件较差,科研力量比较薄弱。

(2)基地设立单位高层人才匮乏,研发人员学历普遍较低,基地普遍不重视博士后研究人员的档案管理问题,难以为博士后提供良好的后勤保障。

(3)基地单位对博士后工作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十分到位,有些单位设立基地准备不足,企业设立基地的动机还存在误区,存在一定盲目性和一定程度的傍名牌、图虚名现象,已经设立的基地存在博士后招不来、留不住的困境。

(4)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博士后管理制度建设流于形式;工作人员流动性大,没有形成规范的博士后工作档案归档和人员变动交接制度。

2.相关对策建议

(1)企业要根据自身实力和实际需要做好申请、设立基地的前期调研准备工作,不可盲目跟风。基地所在地市应该加大对基地的财政扶持力度。因为设立基地的企业多是中小企业,多数基地本身经济和科研实力较弱,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相比规模较大、经济和科研实力较强的工作站设站单位,基地更需要政策和财政的大力支持;尤其是粤东、西、北等经济欠发达地区,最好能够建立省、地方财政和企业按一定比例(如1∶ 2∶ 3)投入博士后人员经费的投入机制。

(2)基地要选择服务周到、耐心、细致、主动积极、学科技术方向契合的流动站设站单位为合作伙伴。基地要积极请求设站单位给予支持,如委托设站单位在博士后人员招收、基地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建设、博士后档案和户籍管理、博士后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协助,充分利用设站单位资源和条件开展工作。

(3)基地要积极主动与当地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沟通,积极参加主管部门培训,建立定期向设站单位和当地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汇报工作制度,便于当地政府对基地进行跟踪管理和服务。

(三)从流动站设站单位服务基地和当地政府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角度,对流动站设站单位在服务基地博士后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相关对策建议

1.主要问题

(1)设站单位对申报基地单位基地设立前的指导和培训工作不到位,工作人员不能经常深入到基地了解基地的工作情况,不能很好指导基地做好基地管理、博士后招收和管理工作,管理收费问题也给基地造成了一定压力。

(2)基地设立后,设站单位对合作基地督促管理不到位,不能充当好企业和当地政府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之间的纽带和桥梁,协助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3)设站单位不能详细指导和协助企业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对企业的技术和人员需求了解不深,难以给基地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4)设站单位对基地博士后的考核按照流动站招收博士后考核办法进行,定位有偏差,给基地和基地博士后造成不应有的压力和障碍。

2.相关对策建议

(1)流动站设站单位要真正树立服务理念,主动深入到地方政府和基地,了解地方政府和基地的工作现状、需要和要求,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指导企业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博士后基地管理机构和管理办法。基地多是中小民营企业,经济实力和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设站单位应降低基地博士后培养费用,尽量给基地更多支持。

(2)流动站设站单位要促进基地与本地政府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的沟通,做好基地和当地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要把与本单位合作的基地的运转情况定期向省、市博士后工作主管部门汇报,以便省、市主管部门做好基地建设、管理工作。

(3)流动站设站单位要根据基地博士后是企业博士后的本质,按照“谁出资、谁做主”的考核理念和工作站博士后的考核方式考核基地博士后。

第8篇:项目申报建议范文

关键词:城区农贸市场;建设管理;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02-068-03

为构建一个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管理科学、文明度高的城区农贸市场传导网络,更好发挥农贸市场在城市发展和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彻底解决市城区农贸市场布局规划不合理、市场容量小、基础设施老化严重、经营方式落后等突出问题,笔者对河南省濮阳市城区农贸市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濮阳市农贸市场基本情况

濮阳市城区上规模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有两个,即王助农产品批发市场和金三角蔬菜批发市场。总营业面积大约10万平方米,从业人员1000多人,共有固定摊位400多个,年交易额10多亿元。这两个批发比较上规模,是市城区农产品、蔬菜的主要流通场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市城区一般规模的农贸市场共有27个,其中华龙区辖区14个,高新区辖区3个,油田主管10个。年交易额近8亿元。主要分布在经济相对活跃,人口相对集中的建成区。市场总营业面积16万平方米,共有固定摊位6000个,从业人员约4万多人,年交易总额12亿元。另有马路市场37处,年交易额7000万元。二、濮阳市农贸市场的现状与特点

(一)运营模式商业化濮阳市城区现有的27个农贸市场大都是集体或民营的市场,均采取商业化的营运模式。民营投资和集体开办的市场都有较强的逐利性,把效益最大化作为第一要务,势必导致重收费轻管理等现象泛滥。在这种商业化的模式下,市场经营主体缺乏管理,职责不到位,没有尽到一个市场管理者的责任。很多农贸市场的商品交易没有明确的管理办法、交易规则和质量安全要求,市场经营主体对市场物业、车辆和卫生及治安、消防等方面管理手段缺乏、力度不够、措施落实不到位。经营理念不够明确,管理方法简单,没有超前意识,没有形成市场特色和品牌,市场管理不够到位,特别是市场中熟肉制品、豆制品和鲜肉等质量堪忧,在质量和卫生上没有任何保障,给人民的健康带来危害。

(二)开办主体多元化由于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濮阳市农贸市场投资主体已呈多元化格局,分别由政府投资开办、油田各社区开办、民营开办、小区物业开办、自然形成等形式组成。城区27个农贸市场中:油田各社区开办6个,占22.2%。民营开办8个,占29.6%。村集体开办8个,占29.6%。小区物业开办1个,占3.7%。政府投资开办仅4个,占14.9%,且大多是与个人或村集体联办。开办主体的多元,各自为政,让全市农贸市场管理工作很难有统一的管理标准,农贸市场登记、农产品质量追溯、食品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很难落到实处。

(三)市场设施陈旧化濮阳市城区27个城区农贸市场,大多建设于建市初期,普遍存在市场规模小、档次低、消防设施不完善、基础建设水平不高等问题:大部分农贸市场为钢架棚式结构,没有经过设计部门设计,市场业主根据以往经验搭建大棚,建设极不规范,使用的钢材也没有经过相关部门的检测,有的材质达不到要求,有的锈迹斑斑,腐蚀严重,开始渗漏,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市场内部分区不合理,生肉熟食没有区分,蔬菜干菜没有区分,生擒屠杀没有区分,通风、采光没有达到国家标准,排污通道不通畅;市场电线有私拉乱扯现象,电线未穿管,使用不规范,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部分的农贸市场没有配齐配足消防安全设施,极易发生火灾;还有的垃圾处理容器不足,导致市场卫生难以维持;经过近30年的运营,市场硬件设施进一步老化并且脏乱差现象严重,有部分市场已经无法正常运营。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濮阳市着力打造豫北地区区域性中心城市,冀鲁豫三省交汇商贸物流中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一体步伐加快,作为城市文明窗口的公益性农贸市场建设,却明显落后于城市其他基础设施建设。濮阳市农贸市场建设与管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极不协调。具体问题与原因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布局不合理,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随着城市逐渐发展,新建的高楼林立,宽敞的马路干净整洁,但是农贸市场还是建市初期建成的那几个市场,与城市的发展格格不入,农贸市场整体分布上的不合理现状日益突出,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我市城区农贸市场建设规划没有做到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与周边居民生活不配套。农贸市场主要分布在原来的老城区,一些区域农贸市场布点甚至出现真空地带,如市城区中原路一线,绿城小区、泰和花园、绿洲风景等等住宅小区迅速建成,居住人口急剧增长,但这一区域农贸市场摊贩仅几家,摊位有限,所以就滋生了城区马路市场,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小区门口,三五成群,或是沿街摆放、或是放在简易车棚之上,不仅商品不能保证质量,还严重地影响交通,一到上下班时间,交通拥堵,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带来安全隐患,极大地影响市容市貌。在有限的摊位内,蔬菜贩卖处于半垄断状态,蔬菜价格居高不下。一方面是菜贱伤农,卖菜难;另一方面是菜贵伤民,买菜难。

(二)缺乏统一管理,农贸市场发展滞后一是缺乏统一管理主体。由于开办主体多元化,各自为政,有政府投资、社区投资、企业投资、民营自办、自然形成等等形式,导致经营管理多元化,缺乏统一的管理主体。二是缺乏先进管理理念。大部分市场责任主体还停留在原有的管理模式上,缺乏服务创新理念,只关心市场房屋、摊位的租赁情况及租金的收入情况,对各经营户的商品质量、服务态度、经营情况等并不太关注。假冒伪劣、有毒有害商品、,欺行霸市、短斤少两等现象时有发生,使市场信誉降低。三是缺乏统一专业化培训。当前濮阳市从事农贸市场管理的人员管理水平和经营者的素质良莠不齐,缺少对这些人员的统一专业培训,应该就农贸市场的性质、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市场管理的重点难点、市场的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环境卫生、市场规范和秩序等方面问题进行统一专门培训,确保市场管理者、经营者素质同步提升,全面提高全市农贸市场的管理水平。

(三)市场设施陈旧落后,建设水平不高目前濮阳市城区农贸市场大多兴建于建市初期,普遍存在建设标准低、设施老化严重等问题:一是大部分农贸市场为棚式结构,摊棚搭建不规范,摊位简陋,因年久未修、材质达不合格,支架锈蚀严重,大棚渗漏,极易发生安全事故。二是在布局、通风、采光、排污等方面普遍先天不足,生熟混杂、干湿不分、污净不分。三是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管线安装混乱,部分农贸市场没有配备消防设备、消防安全通道和垃圾处理设施。四是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及冷冻设施缺乏,消费者购物的安全得不到保障。

(四)政府资金投入不足,公益性不明显市场经营应由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调节,而农贸市场建设是民生工程,是公益性事业,是老百姓最基本的生活保障,纯市场化运作难以推动其良性发展,应由政府主导,突出公益性。农贸市场建设发展严重滞后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发展,其公益性没有更好的体现。自建市以来,濮阳市财政政策对农贸市场投入较少,只有建市初期政府投资兴建的几个农贸市场外,其他的投资几乎为零,致使全市农贸市场建设、升级改造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导致马路市场泛滥,安全隐患突出。如果不加大政府的公益性投入,濮阳市农贸市场安全隐患将更加突出,马路市场将更加猖獗,市场网络将逐步萎缩,无法满足城乡发展要求,阻碍城镇化发展的步伐。

(五)缺乏激励政策,市场主办单位积极性不高目前,濮阳市对农贸市场的建设与管理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至今尚未出台相适应的农贸市场建设与管理办法,导致社会资本对这项公益事业投入的积极性不高。各级政府对农贸市场特别是社会投资市场,除了城市创建、救灾补损、排除安全隐患等特殊情况外,极少关注,创建时拨付的少量资金投入到部分市场,其中部分又被用来保持市场的基本运转。同时,由于农贸市场建设投入大、回报慢、效益低,如果再缺乏相应的激励性政策,根本不能吸引到社会投资。

(六)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协调,市场监管机制不健全一是管理不专业。除市场发展中心作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在管理少量市场外,其余大部分市场均由主办单位自行管理。市场管理专业性不强,受利益驱使,大多市场主办方重利益轻管理,市场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食品安全问题、市场卫生保洁问题等层出不穷。二是责权不统一。2000年,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工商行政部门进行体制改革,省以下实行垂直管理。改革的目的是:实行管办分离,减少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确保工商管理部门公正执法,以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将原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自办和联办的市场整体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包括资产、债务、人员等。2001年地方成立了市场发展服务中心,中心为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但是自从分离后,地方政府没有赋予其相应的行政管理职能,市场发展服务中心无权无职依法履行对全市农贸市场进行统一管理。具备行政职能的相关单位又不能做到全天候巡查,这就导致了农贸市场治理工作陷入了“迎检期间都来管,迎检过后就反弹”的怪圈。

四、对策与建议

农贸市场在满足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要、活跃经济、促进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其他商业设施的功能相比,农贸市场不仅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而且还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因此,要充分考虑农贸市场公益性,坚持与城市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改造提升农贸市场档次,推进文明城市建设。我们通过借鉴周边地区把农贸市场建设作为具有公益性的民生工程来抓的成功经验,结合濮阳市实际,农贸市场的建设与管理应按照“立足实际、方便群众、便于管理、提升品位”的总体设想,通过提升改造一批现有的农贸市场市场,建设一批有一定规模的农贸市场和便民菜店,取缔马路市场,初步建立起与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相适应、布局合理、结构协调、功能齐全、竞争有序的农贸市场体系。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尽快编制高起点、高标准的农贸市场专项规划市场建设,规划引领,规划编制是抓好农贸市场体系建设的第一步。建立以批发市场为龙头,中心市场为骨干,社区市场为补充的三级农贸市场体系。要以现有市场为基础,按中心城区发展的要求,分三个级次重新调整城区菜市场布局。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布局要以王助农产品批发市场、金三角蔬菜批发市场作为依托,体现大规模和专业化的特色。城区中心农贸市场的设置布局要充分考虑地理位置、人口密度、覆盖范围和服务对象。新建城区应适应小区发展快速,人口增加急剧对农贸市场的需求,建议在新建城区范围内统筹编制农贸市场规划。通过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使城区农贸市场市场与城镇化进程同步发展,根据商务部关于农贸市场规划标准:每万户居民拥有菜市场建筑面积不少于3000平方米的要求。建议安排专项编制经费,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编制全市农贸市场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编制高起点、高标准,使之与濮阳市城乡发展要求相适应。

(二)尽快出台农贸市场建设和市场管理办法农贸市场管理法规是农贸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保证。濮阳市城区农贸市场根本没有统一的市场管理的法律法规及各种规章办法,导致在市场管理中没法可依,存在一系列问题。建议尽快出台《濮阳市农贸市场管理办法》,使农贸市场管理有法有规可依。实行领导小组备案制的管理措施,成立濮阳市城区农贸市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负责全市农贸市场规划建设的前置审批,对城市建设和以拆促建、大型住宅小区建设和重大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手续审批的同时,把农贸市场建设纳入审批项目,确保农贸市场专项规划的落实和全市农贸市场体系建设网络的建设。

(三)分期分批建设和升级改造农贸市场,建立健全我市农贸市场体系农贸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是健全农贸市场体系的重要内容。一是尽快出台符合濮阳市市情的《农贸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实施方案》。结合濮阳市实际,按照先专业市场,后城区中心市场,再便民市场的层级分批扶持,利用3年时间升级改造完毕,并新建一批农贸市场。目前,要重点启动建成区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建议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模式,政府每年拨付一定的专项资金并出台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使市场建设和管理者有法可依。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扶持资金。要抓住国家加大对农贸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项目扶持力度的契机,配足力量,安排经费,尽快建立健全濮阳市农贸市场建设升级改造项目库,抓好项目申报和资金扶持工作。三是出台激励政策。对现有不达标农贸市场率先按标准化升级改造到位的,经验收合格后对市场责任主体进行奖励和补助,民营资本参与农贸市场投资建设的,要给予政策扶持和帮助。建议参照周边地市对验收合格的农贸市场市场,市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予以补贴,在报建、办证等办理各种手续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免收或少收规费,服务性收费按最低标准收取。

(四)切实加大对农贸市场建设改造资金投入,凸显公益性农贸市场经营是微利行业,甚至是亏损,单靠市场经营收入对市场进行建设和升级改造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政府资金投入是关键。建议参照洛阳、开封、安阳等先进地市宝贵经验把农贸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作为具有公益性的民生工程来抓,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列为城市具有公益性质的基础设施投资范畴的做法,每年从城市建设配套费中提取10%作为农贸市场建设改造基金的标准,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严格落实农贸市场土地预留政策,确保农贸市场与城市开发、新城区建设、旧城区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凸显公益性。

(五)立足扶持,为我市农贸市场谋求更好发展在借鉴外地优惠扶持政策的同时,严格贯彻落实好濮阳市现有服务业发展的有关政策,进一步研究制定促进全市市场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包括财政、土地、税费、金融信贷、交通管理、水、电以及市场规范等方面的有关扶持政策和办法,用政策和环境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扶持项目发展,为我市市场产业建设发展的软环境扫清环境阻滞和政策障碍。

(六)加强政府监管,为濮阳市农贸市场有序运行做后盾加强政府监管是农贸市场有序经营的强力保障。要充分发挥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职能,保护合法经营,打击非法经营,维护好农贸市场正常的经营秩序。建议由政府牵头,组织商务、工商、城管、质监、卫生、公安、消防等部门组成综合执法队,划定责任区域,采取经常性巡查和突出检查相结合,进一步理顺市、区、街道办的农贸市场管理体制,加强属地对农贸市场周边环境和秩序的日常管理。建立农贸市场考核机制,把农贸市场年度考核作为目标考核项目之一,纳入各级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内容。

参考文献:

[1]涂义美.城区农贸市场政府监管研究[D]?湘潭大学,?2012

[2]张平.农贸市场管理架构与机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0(5):33-36

[3]陈剑.城市农贸市场,向何处去?[J].中国商贸,2002(2):78-79

[4]农贸市场建设与管理调研报告.?豆丁网.互联网文档资源,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