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诚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教学管理;弊端;策略
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课堂教学管理不仅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措施和规范保持课堂的秩序,而且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和活动消解课堂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冲突和障碍,以维持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还可以通过激励、引导为课堂活动不断创造动力资源。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的弊端
(一)重维持纪律,忽视学生心理
传统上,课堂教学管理被认为是应对性的。当学生的行为与教师预期的结果不一致,教师就要采取一定的行动去纠正。而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发生的内在原因等不能清楚地意识或者提前预知,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作为一个简单的被传授和管理对象。
(二)简单控制,手段单一
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试图去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行为在教师掌控之下发生变化。一旦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行为等违反其教师意愿,就立即中断课堂,用言语或行为制止学生的这种违反行为。教师的控制,使学生失去自我,陷入一种奴役状态。这种课堂教学管理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乱用权威,缺少交流
传统课堂教师拥有绝对权力,课堂成了教师单独表演的场所,学生被排斥在外。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基本没有交流。这使学生不会思考,不会质疑,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弊端
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 “平等中的首席”, 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平等对话多了,参与活动多了,合作交流多了。同时伴随这些新变化,课堂教学管理也呈现出了两大突出弊端。
一是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新课程改革后,“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但在平时的课改活动中,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怕课堂出“乱”,就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课堂组织按照教师的指令,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就使整个课堂处于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有机械的讨论和活动,讨论不到位,活动不充分,思维不深入,这样师生之间就不能真正达到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
二是学生无所适从,放任自流。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唱主角,“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这势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部分教师面对课堂变化,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去管理。他们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担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正因为在课堂管理上存在着认识误区,部分教师对课堂管理缺少了以往的力度,或者管理不到位、不得法,无所适从。
三、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管理的新策略
1、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管理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就可以“以下犯上”。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平等,而弱化自己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积极和学生进行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学生就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服从管理。
2、发扬民主,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
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师生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课堂规范,无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会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事是本人的事,课堂的管理也是自我的管理,学生本人也是课堂的管理者。
4、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新课程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了一个积极参与和思维的活动,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他们在课堂上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课堂改革也便成了一句空话。因而,教师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新课程理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和实践新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课程下学习的主人,才能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
5、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这无疑给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课堂教学管理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两大类。
①行为矫正。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罚劣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长期坚持奖优罚劣的管理方法,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②旁敲侧击。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理。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关键词】新课程 研究活动 双基教学 创新
研究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从“理论的课程”、“理想的课程”回归到“现实的课程”、“实施的课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正确正确处理好研究学习与双基教学的关系,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我的态度是:“研究活动”和“双基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研究性学习”与“双基教学”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并进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物理课程标准中对科学研究的定义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通过研究来学习物理学知识,可以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问题有切身的认识和体会;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实践证明:即使是一个极普通的学生,同样可以成为一个课题研究人员。
物理学科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验性强,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巨大空间,学习物理知识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物理课程的内容设计、知识呈现上,要充分挖掘学科潜力,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科学研究应该成为学习物理学的鲜明特点。
“双基教学”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研究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
二、“研究性学习”与“双基教学”的关系
1、“研究性学习”与“双基教学”存在矛盾
首先,研究活动能否顺利推广的问题。从1997年开始的上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就暴露出这个问题。很多学校由于担心影响学校的升学率,要么占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要么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来加强双基训练。无疑,研究活动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在双基教学与研究活动之间进行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是国内外教师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教学对我国教学实际的意义不在于研究的内容与形式本身,而在于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价值,使我国的教学传统吐故纳新。但应充分认识到,改变传统并非易事,研究教学的开展在我国还需要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过程。
其次,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是搞好研究教学的重要前提,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我国的许多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习惯于个体化环境,缺乏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研究中容易出现“掉队”、“吃不饱”、合作不利等问题。
再次,教学中存在的惯性问题。在探讨影响课程改革的各种因素时,有一种来自教学内部的因素不容忽视,这就是多年来深植于教学中,师生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及其运作的惯性。实行研究性学习以来暴露出的问题就说明了这种惯性的存在。如有的学校、教师为了给学生节约时间,把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像讲授知识一样讲给学生;有的学生把研究过程当做走形式等。学习是深深扎根于人格的一种能力,是年复一年的在特定的学习情景中和师生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很难轻易改变。同样的问题存在于教师的工作模式和观念中。能否分析教学中的惯性挥之不去的各种原因,能否激活广大师生参与教育改革的内隐因素等许多难题,都不应在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予以回避。实践的问题可能比理论上的问题更棘手。
2、“研究性学习”与“双基教学”又辨证统一
从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质这一角度来看,“研究性学习”与“双基教学”之间并不矛盾,无论是接受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和延伸;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判断、发现、研究能力以及在研究学习中获得得大量的新信息,同样会迁移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
同时物理教学大纲也指出,中学物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物理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及思维方式。并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研究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的灵活程度,有了基础知识的沉积,并不等于拥有了技能。精妙的拳法要达到“招之即来”的境界,还必须经过艰苦而漫长的磨练历程。只有在传授基本知识方法的同时,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地应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定位是“系统学习”与“问题解决学习”此消彼长的过程,它与双基教学是辨证统一的。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价值,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在于,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系统学习”占据了垄断地位,系统学习往往把学生只于置于一种知识分割、机械练习、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的教育体制之中,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新课程提倡“研究学习”,就是旨在打破分科主义课程的束缚,促进中学课堂教学从“灌输中心”转为“对话中心”的一种课程创新。
学习不是知识经验从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充分的相互作用而“生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探索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现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过去多年一以贯之的做法及其相应课程教材体系主要致力于培养“标准件”。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设置是关键。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真正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发展奠基,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参与体验,积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在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正在逐步形成。
三、如何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落实“双基”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与落实“双基”之间并不矛盾,过分强调科学研究活动和双基教学的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认为,辨证地理清“双基”教学与“研究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努力去寻求它们之间的整合点,对于中学物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研究是西方国家的传统,重视双基教学则是我国的教学传统。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将双基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当然,纠正以往过于偏重“双基”,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时也应注意不能用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不能走向忽视知识技能的极端,要注意把握好度。过去的教学过分强调结果与双基训练,以至造成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极端现象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注重过程性与研究性学习,但不管是过去的强化练习,还是现在的研究性学习的日益深入,都不能走极端,它们是辨证有机的统一体。在物理课程改革中我们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重结论,只重双基,忽视研究性学习;另一种是只重过程、研究性学习,而忽视双基。应该说,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研究过程也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我们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而是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处理好“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辨证关系。实验上,、这相比以往单纯重视双基教学更为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研究过程,它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研究活动中获得的。
物理学科的课程改革一方面在宏观上要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保持一致,如体现新的教育观,注重并丰富“双基”,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课程设置要体现个性化、多样化,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等。另一方面还应该体现本学科的一些特点。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新课程提倡研究性学习,但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课堂上热热闹闹地开展了活动,让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了各种讨论就是成功的课体现了教改的课,就是新课程。但下课后,学生却感觉没有收获。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去自主学习、研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于有趣的研究活动中,真正实现在“作中学”在“乐中学”。
高中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独具特色的新课程,对它的评价也应该有新的思路。我们认为,对学生的评价,要本着求实、求真、求新的精神去考虑指标,有“研究性”色彩,但不能离开“学习”的本质要义,不能离开中学生的实际。在这个基础上,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研究与合作精神、实际参与过程、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对教学的评价要着重从转变观念、提高技能、师生合作、多元指导等方面去进行考虑。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连续扩招,相当数量的省市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进入“大众化”的初级阶段,这就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要进一步加大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力度,为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根据党 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一旦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迈出更大步伐,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一定会有更大的拓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综上所述,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和实质性的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研究,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理解,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提倡发展性评价,力图带给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和美好的回忆。新课程力图变“听”的教育为“说”的教育,变“静”的教育为“动”的教育,变“认知”的教育为“认知与情感统一”的教育,变“唯理性”教育为完整的人的教育。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开朗、进取的个性,形成“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勇于承题、敢于创新”的民主性格。
探索是良好教育的当然要素.探索意味着探索者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意味着探索者大胆尝试,追求卓越,而探索、发现和创新也正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特征。
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的内容,做课程的开发者,同时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索如何创设情景和氛围,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如何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如何建构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如何评价学习的效果等等。探索使得课堂多一分灵动与飞扬,多一些朝气与活力。
教学的探索影响、引领和激励着学生的研究,课堂生活会因为探索而变得悬念迭起、趣味无穷,变得开放、鲜活和魅力十足。师生也因为共同探索,分享更高品质的学校生活。
尽管课程改革中存在着这样问题和弊端,比如缺乏充分的理论准备,急于求成,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精神等等,但日月之蚀无损日月之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就必将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彪炳史册。
参考文献
[1]任文忠、陈斌实施新课程要“三到”。现代中学教育,2004
工程管理是集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为一体的复合性学科。其培养模式应该立足于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该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定位在使学生了解会计理论及操作方法的基础上,能解读会计报表并掌握报表的基本分析方法与技能,理解报表所传递的相关信息等。使学生能站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掌握会计学的相关知识,建立“决策有用观”的理念,具备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和决策的能力。教学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工程管理的特色与自身的系统性。在兼顾会计理论的同时,更侧重于管理职能与工程项目的联系。在教学方法上应充分考虑该专业的个性化需求,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充分利用多媒体,将课程中枯燥的数字融入图像进行展示,使课堂教学变得声像并茂、直观易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并和教学效果。
二、面向工程管理专业的《会计学》课程教学的对策及建议
要有效提高会计学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准确定位工程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提高工程管理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质量,首先要根据其专业培养目标、毕业后就业方向确定会计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重心放在管理上,引导学生从管理的角度出发利用会计成果,成为工程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其教学目标应定位于:学生能联系会计信息在工程管理与决策中的重要作用来理解报表直接传递和间接隐含的各种信息等。掌握会计信息分析方法与技能,能解读有关财务报表,提高管理和科学决策能力。教师在授课时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重点。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该课程的意义,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并设计合适的教学情景,使学生明确教学所要达到的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特色,确定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后,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对工程管理专业会计学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的要求,站在他们是未来会计信息的使用者的角度,突出如何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控制、分析等。在教学过程中,应改变以教师为核心的“输入式”的传统授课方式,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作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案例教学相结合,尽可能选择一些与工程管理有关的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使学生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另外,应积极探讨研究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教师可以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对会计学知识的需求情况,设计选题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方案的设计并开展研究。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在个体上完成了某一方向知识的扩展,还达到了学习内容扩展多样化的目标。可有效克服授课学时相对不足的障碍。总之,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要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重点,将知识的传授与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将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实训法、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和图解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结合使用,以便取得较好的效果。
3.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计划重组教学内容,编写合适教材。教材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必要载体,一本好的教材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掌握知识。对会计学教材的选用,应反复甄别和筛选。在条件成熟时,最好能根据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特点,组织师资力量,编写高质量的并能够体现工程管理专业特点的配套教材。在编写工程管理专业会计学教材时可以将其分为基础和专题两大部分,在专题部分增加专业背景资料及讨论模块,注重会计理论与工程管理实务的紧密结合。本着“必需”、“够用”、“易学”、“实用”的原则,充分考虑工程管理专业的需要,适当精简枯燥的理论和繁杂的实务。应立足于通过“懂会计”达到为工程管理专业服务的目的,全书要贯穿“决策有用观”的理念,注重对学生管理理念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育管理;教学研究
新课程课改理念的提出,要求小学教育管理必须进行机制的改革,中心点要变,内容也要从知识上变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小学教育管理是小学基础教学的核心,很大方面的决定着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它具体是指通过良好的方式和渠道,引领学校的各个工作基层合理有序的分工、组织和运作,全面整合并解决好学校的各项事宜,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管理。随着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教育管理的深入落实,小学教育有必要发现当前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进行有效的改革或完善,提出严明的管理措施,不断的加强教育体制的转型。
一、小学教育管理应当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任何一所学校,没有明确的教学理念和自我定位,都会很难进行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为了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小学教育管理必须联系学校本身实际状况,因地制宜的研究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方案和相应的措施,以形成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校园。教育水平的质量得益于学校的管理水平,新课程下的小学教育管理,必须严格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措施和方案。在小学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的领导者要充分及时的发现现代社会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明确并深化素质教育的各项教学理念,并提前做好教育管理的各项准备事项,同时要加强对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改善,进行统一的培训,最终形成合理有效的教育管理形式。学校的领导者在进行小学教育管理的完善和改造的过程中,应该从学校的自身出发,要对学校各个部门,如餐厅、后勤管理、学生处等进行严格的整合和管理,做到“一切为学生服务”。拥有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机制,会给予小学教育管理深层次发展的动力,并且能有效的提高学校的教育水平。因此,小学教管理必须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从而打造符合自身的教育管理机制。
二、小学教育管理要从“以人为本”出发
当今学校管理的统一方向都是“以人为本”,小学教育管理要做到以人为出发点,针对的不应该仅仅是学生,同时应该关注教师和每一位学校的工作人员,让学校的每个人都产生主人翁的心态,并且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责任感。所谓“以人为本”,核心的理解就是制定一切的规则和条例都是为了发展人的素质和个性,而不是一味地约束和制约人的行为和思想。对小学教育管理而言,以人为本就是爱人,育人,做人。首先,领导者要做到“爱人”。作为学校的引领者,要负责制定小学教育管理机制和体系,而这一切,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来制定,并且在制定的过程中,要合理确切的考虑到学生和老师的利益,不仅要加强教育管理,同时要注重教师的想法、需求以及学生的饮食住宿安全等方面的问题,充分做到善待关爱学校的每一个人,让学生和教师体会到学校的温暖。其次,“以人为本”思想的传输灌溉,教师是必不可少的角色。领导者给予了教师自由发挥的舞台,教师就有义务和责任把知识和品德交给学生,也就是“育人”的思想。小学教育管理,是学生享受义务制教育的开始和基础,在这个时期,学生的思想和观念显得尤其重要,而教师担当着指路人的重任,因此,小学教育管理有必要加强对老师的培育和管理,育人先育己,不断提高教师的自我认知和责任感。最后,小学教育管理要以学生为核心,教育为目的。在教育的同时,学校应该推动学生们心理的健全以及品德的培养。小学教育管理的教学要实实在在的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尤其要重视德育方面面的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指出,要学知识,先学做人。小学教育管理教学,要从以人为本的本质出发,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提升,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最终实现真正意义上教育管理。
三、小学教育管理必须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无论是学校的管理者、学生或教师,都渴望学校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因为美好的校园环境会不自觉的形成爱学习的氛围,从而感染每一个人。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能营造一个充满书香和学习气息的氛围,让学生和老师们不自觉的相互交流和探讨知识,可以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和进步。那么,如何打造这样的小学教育环境呢?第一,学校要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有学校本身充满了学习的味道,学生和教师才会陶醉其中。因此,学校必须招收有资历的教师,并加以培育,形成强大的师资团队。同时要努力完善周边的教学环境,如植育花草树木、建设亭台小谢等,给予教师和学生轻松的学习氛围。第二,要推进校园内的每个人的联系。要做到这点,必须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互相理解,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让学校教育管理进行的顺利通畅。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转换,教育的步伐也在不断向前迈进,小学教育管理有待于每一位教育者进一步提高和完善。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要求每一位校园的领导者,要秉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切从校园实际出发,制定灵活有效的管理机制和措施,并且要不断加强校园学习环境的打造,以提升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小学教育管理的中心点和出发点都是为了学生,因此,管理模式的形成要跟着学生的步伐灵动的调整和完善,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以偏概全。只有健全的小学教育管理机制,才能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同时会使得学生和老师遵循学校赋予的使命,在享受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获得知识。
参考文献:
[1]吕婷.综合课程改革的重点问题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25)
【论文摘要】本文以物理实验教学为载体,通过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心里素质、科学实验素质的培养,把新课标要求的物理教学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术三维目标的达成落到实处。在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在当前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将素质教育有效地融于物理实验教学全过程,对于物理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就自己二十多年教学实践做些探讨。
一、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物理实验教学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物理教学情感与态度这一维目标达成的必经之路。实验教学中应培养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养成做实验时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为此,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应该做出表率。万一实验未达预期目的,绝不能文过饰非,而应实事求是的分析原因、力求成功。要教育学生尊重科学真理,反对弄虚作假。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有的同学作出的a-F图线原来未通过坐标原点而随意涂改为过原点,教师发现后,在批评的同时应与他们一起查找原因:问题出在“平衡摩擦力”不足或过大上,并要求他们重做实验力争得出正确结果,让他们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实验的情感,培养他们尊重实验事实,注重实验结果分析,碰到困难不低头,勇往直前的科学态度。
2.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科学真理的发现需要人们的不断探索,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深入钻研、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进行发散性思考。注重物理教学过程与方法这一维目标的达成。
3.真诚团结的合作精神。资源共有、成果共享是现代合格人才应有的观念,也是全体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目前学生实验大多数两人同桌,这为合作精神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应强调学生实验中的分工合作,即使是可以单独完成的实验,也要共同研究、轮流操作、相互探讨,使他们同时分享实验成果,养成合作研究良好的科研素质。
二、 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物理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又一任务。实验教学中应培养的心理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新课标的实施要求以物理实验教学是新课标实施的有效载体,变过去重结、,重学知识、重记知识,为重过程、重运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练与做:学中练、练中做、做中学、学中悟。物理实验教学正是要学生去做、去练、去悟。如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时我们给学生:一条细线、一个小球、一把刻度尺、一个秒表,要求他们课后完成实验,去练习制成单摆,长度的测量方法,通过比较各小组测量结果,引导他们去悟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悟出测周期要用积少成多法,要从摆球过平衡位置开始计时的道理。
2.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获取新知识、开拓视眼、推动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提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力求“惊、奇、险”。如我们演示“瓶子吞蛋”(演示大气压强的存在)、“筷提沙瓶”(演示摩擦力的作用)、“脚踩钉板”(演示压力与压强)、“水中烛焰”(演示平面镜反射)、“怒发冲冠”(演示静电现象)等实验,均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形成顽强的学习意志。科研历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形成学生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难题不摇头的顽强意志,例如:在做《用双缝干涉测波长》实验时,有些组到下课了也没调出干涉条纹来,我要求他们借鉴其它组的成功经验,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晚自修时再做这个实验,终于在晚上他们都成功了,此时他们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使得他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顽强学习意志。在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直面困难,持之以恒,认真准确的操作,以顽强的意志去获得实验的圆满成功。
三、 科学实验素质教育
培养科学实验素质,这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达到的基本途经。实验教学中应培养的科学实验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有目的的观察能明辨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规律,实验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如在观察光的全反射实验时,一般学生只注意到全反射的两个条件,即光要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必须大于临界角。
2.选择器材、方法的能力。实验器材和方法往往不是现成的,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对器材、方法的选择能力确有必要。如在“伏安法”测电阻时电流表内接和外接的选择,按教科书给出用“阻值比较法”,我们可增加了“实验试探法”,为在阻值未知的情况下合理选择实验线路提供了方法。
3.排除实验障碍的能力。我们常在学生实验中故意设置一些障碍,如提供给学生的电表不指零,要求学生使用前必须先进行机械调零、供芯线短路的导线,要求学生在已接好的电路中查明。
关键词 管理信息系统 课程考核 改革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19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HOU Zhi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Abstract Curriculum assessment must be adapted to the needs of teaching objectives and personnel training, but university course examination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single form of assessment, highlight the theory and light the practice and other issues. This paper takes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ours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put forward two reform ideas: to replace the final summary of the examination by the whole assessment, ability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orientation. Finally, the paper design a set of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implementation plan, the aim is to explore the new methods of the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Key word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curriculum assessment; reform practice
管理信息系统(MIS)是一门由多学科紧密相连综合交叉的学科,涉及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①课程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信息及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信息系统的基本构成,了解信息技术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理解并掌握信息系统开发的过程和信息系统开发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应用中的组织、规划和设计的能力。课程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管理理论知识与信息技术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导向性。②
1 课程现状与考核改革的必要性
在本校管理学院的课程体系中,管理信息系统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工商管理、电子商务、会计学、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同时,也是企业管理硕士生和工商管理硕士(MBA)的一门核心课程,课程涉及2500多名本科生和200多名硕士研究生,课程涉及面广、影响大。然而,在传统成绩考核方式下,教师对学生成绩的考核往往只关注期末测试,注重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忽视了学生的技能与知识应用能力。在这种不合理的成绩考核机制的引导下,期末考试前教师大多会给学生圈定考试范围,以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导致期末考试流于形式,变成了考学生的记忆能力,背得好即可以得高分,结果就是学生不再关注平时的学习,只关注于期末考试前的范围圈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信息系统作为知识性与实践性结合的课程,传统成绩考核方式存在着十分显著的成绩与知识技能相偏离的现象,与本课程强调学生知识运用与技能训练的教学目标不符。因此,改革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考核方式,有利于更科学地评价人才培养质量。
2 课程考核改革的基本思路
2.1 以全程化考核代替期末总结性考试
全程化考核强调将考核与课程教学有机结合,在课程教学全过程中均体现考核的思想,加强对学生平时学习过程的引导与监督,以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通过学生的平时学习来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并以此促进对学生成绩的客观公正评价,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应试教育、应试考试所带来的高分低能问题。在全程化考核过程中,应将期末考试与平时测试有机结合,以体现考核过程的全程化与连续性,期末考核作为阶段性考试,是平时测试的综合和总结,主要测试学生对平时知识的积累以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平时测试则主要包括平时作业、系统分析报告、阶段性测试等多种形式。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分析报告一般由教师根据所学内容确定题目或者由学生自选题目,学生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和实践调查分析,在规定的时间内按教师的要求完成。通过系统分析报告的写作,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理解掌握课堂知识和教学内容,拓宽知识面。
2.2 强调能力本位与实践应用导向
职业能力导向是能力本位的基本出发点,在教学过程中,可按职业能力本身的结构方式来组织教学,如职业分析、工作分析等,重视通过能力本位的教学过程获取职业能力,强调获取与职业能相关的科学知识,不强调系统获得。职业能力是指个体在职业工作中的综合能力,具体表现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技能以及方法等来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本位不强调全面、系统的获取学科知识,并不表示削弱了知识的基础地位,而是对知识的另一种重视,认为职业知识和实践知识更为重要,强调的是知识的效用。就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而言,能力本位强调学生的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能运用基本知识与方法解决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应用问题,是将学生的一般素质与具体工作情境结合起来,强调培养的能力是的学生综合应用知识技能和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践应用导向是指在人才培养过程,以实际需求为依据,培养学生具备相关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强调课程教学与考核中应注重学生综合技术实践意识与能力的培养。③“实践应用导向”的内涵可从两个应用层面来理解,一个是在课程所属学科范围内的应用,另一个是在课程服务领域内的应用,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与本课程相关的基础理论与方法,解决学科专业问题与实际需求问题的意识与能力,实践应用导向与能力本位是互为关联的两个部分。反映到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上,教学与考核过程中的实践应用导向,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规划、分析、设计与实施的基本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去分析企业实践应用,并提出解决方案与对策。
3 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方案设计
3.1 考核体系设计
确立以检测能力、实践应用为主体的考核目标,从“考知识”为主向“考能力”为主转变。构建任务引领型全程化课程考核体系,创设实际工作情景,以管理信息系统“工作项目”为考核主线进行全程化考核,设计考核体系为:平时作业+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阶段性测试+期末汇报的形式。
平时作业:根据学科最新的研究主题,设计2次左右的平时作业,平时作业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布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学科的最新发展方向,如大数据与信息管理、知识图谱与信息管理、电子商务中的信息管理问题等。
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分小组作业,每小组3~4人,要求根据一个实际的管理案例展开信息化分析,系统分析报告和系统设计报告的作业进度与课程进度保持一致,贯穿于整个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在课程期末时将2份报告合并形成课程作业报告。在撰写系统分析报告与系统设计报告时,需明确告知学生报告中应涉及到的具体内容,以便于学生对照执行。
阶段性测试:根据课程进度,设计1~2次的课程测试,课程测试主要用于考核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阶段性测试可采取随堂进行的形式,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进行网络测试。
期末汇报:汇报小组完成的课程报告(系统分析报告+系统设计报告),要求学生制作汇报PPT。同时,为了防止小组中部分学生的“搭便车”行为,采取随机抽取学生汇报的形式,而不只限于该学生所完成的那部分内容。
3.2 成绩评分方法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成绩评分方法分两个方面来进行,一方面为授课教师评分,另一方面为课程作业小组组长评分,权重分别为教师评分占80%、小组组长评分占20%,两项评分均为100分,乘以各自的权重即为最终成绩得分。在制定评分标准时,尽可能详细列出各自的评分项,以达到相对准确的评价。教师评分方法及标准包括学习表现(10%)、平时作业(10%)、系统分析报告与系统设计报告(30%)、阶段性测试(30%)、期末汇报(20%),小组评分则包括项目参与度(10%)、项目成果贡献(30%)、作业质量(30%)、资料完整度(10%)、团队合作(20%)几个方面。
4 考核效果分析
以本校电子商务专业2012级学生作为考核对象,采用本考核方法进行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考核,达到了如下效果:
(1)实践应用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在考核过程中,各小组从实践问题出发,完成一份系统分析与系统设计报告,将枯燥难懂的课程知识点有机串联在一起,学生较好地掌握平时课程不易理解的问题,如业务流程图、数据流程图、范式设计、E-R图等,能熟练将信息技术和先进管理思路相结合,解决各行业中实际信息化问题,学生总体反映能显著提升对课程的理解,并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2)自主学习意识明显提高。在考核过程中,各小组需针对一个具体问题的展开分析以完成一份课程作业报告,一般情况下,一份报告知识点与知识块达十几个,报告内容多达30~50页,而且每个小组选择的实践问题并不相同,相互之间借鉴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需要学生小组内部展开分析,自己以来解决问题,这样将盲目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自觉主动地去理解教学内容,而且,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接触前沿的科学知识和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学生成绩得到显著提升。对学生进行全程化考核,更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大部分学生能达到课程考核目标,课程优秀率达到20%以上,良好率达到50%以上,平均分达到82分。相比传统考核方式,成绩有了显著提升,且能更好地反映学生学习效果。
注释
① 黄梯云.管理信息系统(第五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关键词】市场经济;科研成果;科学管理
市场经济中,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定义为,将从前没有发生过的关于生产的条件和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将他们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一套完整体系,从字面上理解创新就是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所以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它是通过创新性的管理,重新组合系统和功能的过程,以达到创造企业经济效益新高度的一门管理科学。创新性的的科学管理应完全的符合市场的导向和需要,对企业的功能和资源进行有机的控制协调,用最小的消耗创造最大的利润,所谓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就是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作为工具,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每个环节与要点进行管理,将各项指标如,经济效益,科研成果,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效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了我国企业各行业间的激烈角逐,这种角逐,已不再仅限于传统产品上,而是逐渐的转移到了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了,所以只有企业成功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才会产生大的效益,但是,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时尚做不到有效转化,没有体现出来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战略高度,所以必须引入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来监督运行整个转化过程,对提高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意义
1.1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过程,提升其市场价值
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过程非常繁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第二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合理地分配人力、财力、物力,提高现有资源使用效率,用有限的投入取得多而高效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理念监督运行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可以更为合理的利用资源配置,将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市场效益最大化。
1.2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将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布局
将经济成果转化为商品,并批量化生产是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必然过程,因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科研成果的转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各个环节,如科研成果转化的,对象,途径、方式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环节决定了科研成果能否真正的转化为经济成果。因此,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就能够有效的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的途径保驾护航,比如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可以将科研成果在市场有迫切需求时,应准确的把握时机,将科研成果变为商品,这就是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有效指导作用与保障。
2 实施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运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主要问题
2.1企业缺乏成果转化意识和创新性的科学管理观念
现阶段,企业经营者缺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功过的意识表现为,首先,将经营生产当作企业的主要生产目标,而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多带来的效益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两种企业生存发展的形式等同对待,其次只重视场产品的市场效益,而对科研成果没有足够的认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产品的价值是市场需求决定的,这个产品的研发成本是要从以后的产品投入市场后扣除才是盈利成本,所以企业追求高的盈利能力,必须降低研发成本,再次缺乏创新性的科学管理观念,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的科研部门,对于技术的热衷程度已经超越了此产品的性价比,使研发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市场的不认可,这就说明,如果不遵循市场,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不符合市场的产品研发,就会造成产品应用面窄,而得不到推广。
2.2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和产出难以系统计量
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在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衡量科研投入的指标应当分解为,科研人员的数量,专业化程度,科研经费,与引进的科研技术等,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全面的指标来衡量,产品研发的投入和产出,因为只是在投入科研研发中可以反复使用,并没有产生损耗,所以讲知识进行商品化计量就会有困难,对其进行投入和产出就更不会有意义。
3 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成果实施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对策
企业应该转变思想,积极树立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用来保障企业实施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经济成果,以促进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和市场占有率,尽最大努力转化科研成果,实现其价值。
3.1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企业主体意识、市场意识
企业在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而批量生产成为商品时,其就拥有商品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它就成为转化科研成果后的最大受益者,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不单是研发的活动,他的最终目的为创效益型的商业活动。为企业创造效益,是企业转化科研成果的最终目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的主要依据为它的成功投入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大的市场效益,为企业创造多大的利润,与此同时,企业承担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任务,但是企业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此外,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市场意识,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由生产、管理,直至市场营销的都贯穿起来,这也是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企业主体意识、并服务市场的精髓所在。
3.2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形成互助优势
影响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因素很多,如:科技体制、科技实力、科技投入及产品寿命周期、营销管理等因素。由于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只注重诸多因素中的某一环节。因此,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既可以降低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成本,并减少风险,实践证明,经过多年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事例,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有机的将产学研相结合是提升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重要途径。
3.3建立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机制
企业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时,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应实施有效的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以机制来保证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具有战略性、综合性、权变性和非程序性等特点,与传统技术管理相比,更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技术经济型的转变,从传统技术管理型向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型转变,可有效消除技术与经济两分离的弊端。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要作为企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融入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组织管理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中,促进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规范化管理,从而降低风险,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内部配套机制,作为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的必要支撑,如激励机制、人才机制、约束机制、投资机制、竞争机制等。企业应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突破过去条块分割的局限,从深层次上系统地解决管理体制和成果转化机制的问题,力争建成一个实用、高效、系统的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企业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必须大力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运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方式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切实发展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确保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谭浩邦,左小德.价值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马骁.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J].吉林农业,2015(04)
[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4]牛斌,何真,白成云.[J].山西农业科学,2015(03)
[5]冀纯国,霍晓明.浅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
[6]张梅申,王慧军.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及实例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1(02)
[7]陈伟民,焦子隽,叶浩,汤红东,陈金凤.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6(01)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管理行为;课堂问题行为;主体
一、关注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制订相应的课堂管理策略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学生经常会做一些违反课堂规则、妨碍课堂活动的行为,这既会对其他学生的学习造成影响,也会引起一些课堂纪律问题,所以,身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问题行为管理策略,以确保语文教学活动顺利进行。
比如,我们可以给学生制定一些固定要求,用其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监督。另外,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我们也要重视学生的自由辩论,允许学生在我们讲解知识的过程中发表个人看法,重视学生的合作交流和讨论,营造一种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活动认知的主体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生成性教学策略,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意义的主体建构者。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向学生直接传授和灌输知识的问题,学生的身份是被动者、接受者,没有做到对学生学习地位的科学管理,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当作课堂教学活动认知的主体,让学生以主体者的身份去探索和发现语文知识,进而达到对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认知活动有效管理的目的。
比如,我们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探究法等,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进而达到让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大力推进的今天,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一定要认识到课堂管理行为对课堂教学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并积极探索和研究各种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和谐的学习环境,促使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获得提高。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教学
1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为了适应这一现状需求,高校开设了数据库系列课程,它包括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等[1],以满足社会特别是各类企业对具有实际经验的数据库设计人才和数据库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因此,数据库课程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会将其运用到生产和管理的实践中去。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数据库的实验教学内容中必须引入实际问题模型,让学生按照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一个实际模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教师、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甚至争论,最终设计与实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和动手能力。
2高校数据库类实验课程现状分析
数据库系统系列课程一般包括数据库原理、技术和应用三个部分,原理是基础,技术是工具,应用是提高,更是实践。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目前很多学校过分侧重数据库原理的实验,采用验证式的实验方法[2]比较多。而结合实际模型调研,运用数据库技术主动分析的设计性实验安排不足。导致学生通过实验对课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但涉及到具体应用,需要进行数据库应用设计时,却束手无策。
现代企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基本上采用工程化的合作开发方法,其基本特征是按软件工程学的原则进行组织,以团队形式进行开发。目前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对学生单个技能的培养,而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则有比较大的局限。从课后作业、上机实验到课程设计,几乎都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实验结果有很多雷同,甚至抄袭,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不会合作开发一个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企业对数据库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具备数据库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与数据库的分析设计和实施能力。纵观目前高校的数据库实践教学,基本上是采用课内教学方式进行,实验的时间又短,课外实践环节几乎没有,培养的只是基本的数据库原理技能。并且数据库平台部署很简单,基本处在单机系统环境下,与目前企业要求的大型数据库网络差别很大,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解决大型问题的能力及项目实施能力。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是5个固定的环节:预习理论知识、教师讲解实验内容、学生完成实验、上交实验结果、教师评价实验。这种教学环节的构成主要反映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教学过程,适应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需要,满足了实验教学中以验证实验为主的教学需要。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掌握着互动的主动权,学生只有被动参与互动,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有少数人能够有参与互动的机会[4]。
3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明确数据库课程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首先必须明确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学习数据库课程是为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规划、部署、实施、开发和管理。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认为整个数据库课程体系结构应体现原理、方法、技术和应用的有机结合,如图1所示。目标结构的确定,就为实验课程模式改革打下了基础。
3.2课程实验选题原则
指导思想:本着实验必须服务实际应用的原则,教师要求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社会原型,作为应用的对象,运用数据库的知识来构建数据库应用的关系数据库模型,设计出相应的数据库应用所需的文档、关系结构、查询、视图、存储过程等产品,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整个实验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运用本学科的全部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实施:将过去由老师指定的课本实验变为老师指导学生自主选题。教师在一个班提出多个数据库应用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相似生活背景,自愿组成不超过3人的实验团队,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沟通一个可以进行调研实践的具体单位,然后确定具体实验项目。比如有一个数据库应用方向是“企业薪酬管理”,一个团队学生的家长在某个纺织企业工作,就可以确定“××纺织公司薪酬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实验项目;而另一个团队容易和某个外贸企业合作,就可确定“××外贸公司薪酬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实验项目。
这样选题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 多个实验团队选择一个方向,因此在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可以进行同方向不同团队实验结果比较。同一方向的不同实验项目,因为企业类型不同,企业具体管理不同,设计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肯定有不同,这样更容易看出哪个实验团队设计得更有特色。这样使团队间具有竞争性。
2) 同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团队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合作往往成为主流。为了达到比较好的结果,组内同学可以讨论甚至争论。这样使团队内具有互学性。
3) 由于不同团队采用的是同一方向下不同的实验项目,这样的选题方式为后面的实验结果评价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因此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评价性。
3.3实验课程教学方式
实验有了好的选题,仅仅是成功的开始。如果没有比较好的实验教学方式,即使是好的题目,学生也难以做好。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方式上作了以下探索。
3.3.1每个实验环节配以案例引导
当实验题目确定以后,如果让学生按照课堂讲解的内容直接去做实验,效果并不好。比如学生到实践单位调研,要完成需求分析报告,因为课堂给的是基本方法,并没有一个实际的需求分析报告供学生参考。因此学生刚开始不好下手,即使勉强让其做完,最后得出的报告也很不完整,很不规范。为了避免学生在实现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每个实验环节的盲目性和难以进入性,我们为每个实验都配以案例引导,将教师的教学通过实际案例传递给每个学生,化解了具体实验的难度,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容易成功且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主体作用的加强对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