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科研诚信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研诚信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研诚信管理

第1篇: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关键词】教学管理;弊端;策略

赫尔巴特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课堂教学管理不仅可以通过一些适当的措施和规范保持课堂的秩序,而且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手段和活动消解课堂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冲突和障碍,以维持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时还可以通过激励、引导为课堂活动不断创造动力资源。

一、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的弊端

(一)重维持纪律,忽视学生心理

传统上,课堂教学管理被认为是应对性的。当学生的行为与教师预期的结果不一致,教师就要采取一定的行动去纠正。而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发生的内在原因等不能清楚地意识或者提前预知,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使学生作为一个简单的被传授和管理对象。

(二)简单控制,手段单一

课堂教学中,一些教师试图去控制学生的行为,使其行为在教师掌控之下发生变化。一旦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行为等违反其教师意愿,就立即中断课堂,用言语或行为制止学生的这种违反行为。教师的控制,使学生失去自我,陷入一种奴役状态。这种课堂教学管理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乱用权威,缺少交流

传统课堂教师拥有绝对权力,课堂成了教师单独表演的场所,学生被排斥在外。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基本没有交流。这使学生不会思考,不会质疑,阻碍了学生的发展。

二、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管理存在的弊端

新课程改革后,课堂教学发生了一系列可喜变化。教师角色由“居高临下”转向 “平等中的首席”, 课堂上学生和老师的平等对话多了,参与活动多了,合作交流多了。同时伴随这些新变化,课堂教学管理也呈现出了两大突出弊端。

一是学生的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新课程改革后,“学生们普遍反映,现在的课堂教学,形式多样,经常开展讨论、交流和合作学习,让大家共同提高”,但在平时的课改活动中,我们也看到有的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怕课堂出“乱”,就制订了烦琐的课堂规范,课堂组织按照教师的指令,井然有序的进行,这样就使整个课堂处于教师的严密控制之下。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往往只有机械的讨论和活动,讨论不到位,活动不充分,思维不深入,这样师生之间就不能真正达到情感互动和思维碰撞。

二是学生无所适从,放任自流。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不再是老师唱主角,“新”的课堂中,师生“动”起来了,学生“活”起来了,这势必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部分教师面对课堂变化,一时束手无策,不知该怎样去管理。他们不敢再用“规矩”去约束学生不良行为,生怕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担心违背了新课程理念。正因为在课堂管理上存在着认识误区,部分教师对课堂管理缺少了以往的力度,或者管理不到位、不得法,无所适从。

三、新课程下课堂教学管理的新策略

1、创设宽松、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课堂教学管理

新课程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不能居高临下,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就可以“以下犯上”。不能因为片面追求平等,而弱化自己在课堂教学管理中的作用。师生交往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平等中首席”的作用,积极和学生进行交往,赢得学生的尊重,树立教师的威信,这样在课堂教学管理中学生就能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自觉服从管理。

2、发扬民主,提出合理的课堂规范

教师对课堂教学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服务意识,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要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要立足于是否有利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师生在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共同来确定课堂规范,无疑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这样会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和接受。

3、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

新课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而自主学习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有赖于学生学习过程中自我管理能力的高低。在课堂教学管理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管理中来,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事是本人的事,课堂的管理也是自我的管理,学生本人也是课堂的管理者。

4、注重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法指导

新课程为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重要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有了一个积极参与和思维的活动,经历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根本不了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他们在课堂上为讨论而讨论,为探究而探究,为活动而活动,课堂改革也便成了一句空话。因而,教师要在课堂上帮助学生树立新课程理念,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和实践新的学习方式,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新课程下学习的主人,才能形成有效的课堂教学管理。

5、注重课堂教学过程的管理

新课程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这无疑给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提出了新要求。课堂教学管理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两大类。

①行为矫正。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罚劣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长期坚持奖优罚劣的管理方法,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②旁敲侧击。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理。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第2篇: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 研究活动 双基教学 创新

研究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从“理论的课程”、“理想的课程”回归到“现实的课程”、“实施的课程”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新课程改革中,如何正确正确处理好研究学习与双基教学的关系,是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我的态度是:“研究活动”和“双基教学”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研究性学习”与“双基教学”的界定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并进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物理课程标准中对科学研究的定义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通过研究来学习物理学知识,可以使学生把科学知识的学习与科学方法的训练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用于解决新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对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科学的性质等问题有切身的认识和体会;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通过实践证明:即使是一个极普通的学生,同样可以成为一个课题研究人员。

物理学科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实验性强,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巨大空间,学习物理知识要和生活联系起来,在物理课程的内容设计、知识呈现上,要充分挖掘学科潜力,从学习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科学研究应该成为学习物理学的鲜明特点。

“双基教学”不仅仅是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还应包括浓厚的学习兴趣、旺盛的求知欲、积极的研究精神、坚持真理的态度以及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是为学生全面打好基础的基本内涵。

二、“研究性学习”与“双基教学”的关系

1、“研究性学习”与“双基教学”存在矛盾

首先,研究活动能否顺利推广的问题。从1997年开始的上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就暴露出这个问题。很多学校由于担心影响学校的升学率,要么占研究性学习的时间,要么增加学生课外学习时间来加强双基训练。无疑,研究活动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在双基教学与研究活动之间进行教学时间的合理分配,是国内外教师在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教学对我国教学实际的意义不在于研究的内容与形式本身,而在于改变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理念,弘扬学生的主体价值,使我国的教学传统吐故纳新。但应充分认识到,改变传统并非易事,研究教学的开展在我国还需要一个不断实践不断认识的过程。

其次,学生的个性差异问题。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平等地参与到研究活动中,是搞好研究教学的重要前提,它将直接影响学生研究的兴趣和积极性。由于我国的许多学生,尤其是城市学生习惯于个体化环境,缺乏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因此,在研究中容易出现“掉队”、“吃不饱”、合作不利等问题。

再次,教学中存在的惯性问题。在探讨影响课程改革的各种因素时,有一种来自教学内部的因素不容忽视,这就是多年来深植于教学中,师生已经习惯了的教学方式及其运作的惯性。实行研究性学习以来暴露出的问题就说明了这种惯性的存在。如有的学校、教师为了给学生节约时间,把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像讲授知识一样讲给学生;有的学生把研究过程当做走形式等。学习是深深扎根于人格的一种能力,是年复一年的在特定的学习情景中和师生的相互作用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很难轻易改变。同样的问题存在于教师的工作模式和观念中。能否分析教学中的惯性挥之不去的各种原因,能否激活广大师生参与教育改革的内隐因素等许多难题,都不应在落实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予以回避。实践的问题可能比理论上的问题更棘手。

2、“研究性学习”与“双基教学”又辨证统一

从提高学生的物理科学素质这一角度来看,“研究性学习”与“双基教学”之间并不矛盾,无论是接受性学习还是研究性学习,物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都是学生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拓展和延伸;而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形成的思维、判断、发现、研究能力以及在研究学习中获得得大量的新信息,同样会迁移到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中。

同时物理教学大纲也指出,中学物理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物理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及思维方式。并以基础知识的运用和拓展作为研究的加速点――注重实践,训练技能,提高知识迁移和运用的灵活程度,有了基础知识的沉积,并不等于拥有了技能。精妙的拳法要达到“招之即来”的境界,还必须经过艰苦而漫长的磨练历程。只有在传授基本知识方法的同时,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地应用“双基”去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性学习的课程定位是“系统学习”与“问题解决学习”此消彼长的过程,它与双基教学是辨证统一的。这两种学习方式各有其价值,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问题在于,在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中,“系统学习”占据了垄断地位,系统学习往往把学生只于置于一种知识分割、机械练习、教材内容与社会实际严重脱节的教育体制之中,不利于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我国新课程提倡“研究学习”,就是旨在打破分科主义课程的束缚,促进中学课堂教学从“灌输中心”转为“对话中心”的一种课程创新。

学习不是知识经验从外到内的输入过程,而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知识经验之间充分的相互作用而“生成”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探索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是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现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最核心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施能力。过去多年一以贯之的做法及其相应课程教材体系主要致力于培养“标准件”。要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设置是关键。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真正落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为学生的发展奠基,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真诚的师生关系,从而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走进社会生活,参与体验,积极研究,逐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在高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正在逐步形成。

三、如何处理好“研究性学习”与落实“双基”之间的关系

国内外教育实践证明,“研究性学习”与落实“双基”之间并不矛盾,过分强调科学研究活动和双基教学的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我们认为,辨证地理清“双基”教学与“研究活动”之间的关系,并在中学物理教学实践中努力去寻求它们之间的整合点,对于中学物理教学的健康发展和创新教育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重视研究是西方国家的传统,重视双基教学则是我国的教学传统。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将双基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整合的一次有意义的尝试。当然,纠正以往过于偏重“双基”,大力提倡研究性学习时也应注意不能用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不能走向忽视知识技能的极端,要注意把握好度。过去的教学过分强调结果与双基训练,以至造成死记硬背、机械模仿的极端现象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注重过程性与研究性学习,但不管是过去的强化练习,还是现在的研究性学习的日益深入,都不能走极端,它们是辨证有机的统一体。在物理课程改革中我们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只重结论,只重双基,忽视研究性学习;另一种是只重过程、研究性学习,而忽视双基。应该说,没有过程的结果是没有体验、没有深刻理解的结果,不追求结果的研究过程也是缺乏价值和意义的过程。

我们所提倡的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只重过程而不重结果,而是强调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处理好“双基”和“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辨证关系。实验上,、这相比以往单纯重视双基教学更为困难,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学习研究过程,它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研究活动中获得的。

物理学科的课程改革一方面在宏观上要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总体指导思想保持一致,如体现新的教育观,注重并丰富“双基”,加强德育和人文教育,课程设置要体现个性化、多样化,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等。另一方面还应该体现本学科的一些特点。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新课程提倡研究性学习,但有些教师认为只要课堂上热热闹闹地开展了活动,让学生情绪高涨,积极参与了各种讨论就是成功的课体现了教改的课,就是新课程。但下课后,学生却感觉没有收获。实践证明,只有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有条件去自主学习、研究学习、自由发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于有趣的研究活动中,真正实现在“作中学”在“乐中学”。

高中研究性学习是一门独具特色的新课程,对它的评价也应该有新的思路。我们认为,对学生的评价,要本着求实、求真、求新的精神去考虑指标,有“研究性”色彩,但不能离开“学习”的本质要义,不能离开中学生的实际。在这个基础上,对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研究与合作精神、实际参与过程、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评价。对教学的评价要着重从转变观念、提高技能、师生合作、多元指导等方面去进行考虑。

随着近几年高校的连续扩招,相当数量的省市高等教育已经开始进入“大众化”的初级阶段,这就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创造了有利条件。要进一步加大高校招生考试改革力度,为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创造有利条件。根据党 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一旦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迈出更大步伐,高中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形式一定会有更大的拓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效。

综上所述,新课程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和实质性的参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积极研究,强调对问题的多角度理解,鼓励不同观点之间的争鸣与碰撞,提倡发展性评价,力图带给学生更多成功的体验和美好的回忆。新课程力图变“听”的教育为“说”的教育,变“静”的教育为“动”的教育,变“认知”的教育为“认知与情感统一”的教育,变“唯理性”教育为完整的人的教育。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学生形成积极、乐观、开朗、进取的个性,形成“乐于分享,善于沟通、勇于承题、敢于创新”的民主性格。

探索是良好教育的当然要素.探索意味着探索者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意味着探索者大胆尝试,追求卓越,而探索、发现和创新也正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特征。

教师成为研究者,意味着教师不仅要研究教学的内容,做课程的开发者,同时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探索如何创设情景和氛围,如何设计教学活动,如何搭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如何建构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如何评价学习的效果等等。探索使得课堂多一分灵动与飞扬,多一些朝气与活力。

教学的探索影响、引领和激励着学生的研究,课堂生活会因为探索而变得悬念迭起、趣味无穷,变得开放、鲜活和魅力十足。师生也因为共同探索,分享更高品质的学校生活。

尽管课程改革中存在着这样问题和弊端,比如缺乏充分的理论准备,急于求成,缺乏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验精神等等,但日月之蚀无损日月之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就必将以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彪炳史册。

参考文献

[1]任文忠、陈斌实施新课程要“三到”。现代中学教育,2004

第3篇: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关键词:信息管理;课程体系;能力;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4-0000-02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urriculum System Optimization Construction Research

Liu Caixia,Xiang Xuehui,Jiang Wenjuan,Zhang Kaiping

(Zhengzhou Huaxin College,Zhengzhou451100,China)

Abstract:The information industry has become China's strategic industry,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in social and economic fields the role is becoming more serious.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and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of teaching plan and syllabus of the premise,each college training direction is self-contained.Watson Zhengzhou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Henan province and Zhengzhou city information industry development needs,to computer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and curriculum system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Put forward with ability as the core"three-in-one"computer cours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pecialty.

Keywords:Information management;Curriculum system;Ability;Optimization

社会、经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改变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教学过程设计的核心是课程设置,它是高职教育实现职业岗位(群)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从理论上来说,课程体系是指教学大纲中开设的教学科目、科目之间的结构关系和各科目的学分与学时比重。当今社会尤其是信息产业和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社会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地变化,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要与时俱进,随之专业课程体系也要不断优化。

一、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理念

课程体系建设要以市场为基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职业岗位需要为依据,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求,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因此,课程体系优化建设的基本理念是:(1)以职业生涯发展为目标――明确专业培养目标;(2)以就业岗位职责为线索――确定课程体系设置;(3)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基础――组织课程内容;(4)迁移能力为核心――设计教学活动;(5)以职业技能为参考――强化技能训练。

二、郑州华信学院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置历史沿革

2003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郑州华信学院正式设置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归属于管理系。在学院“理论奠基、强化实践、激励创新、重在应用”的办学方针的指导下,以适应社会人才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业务动手能力和岗位操作能力为主线,依托华信集团,面向各金融机构、全省中小企业,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一线应用型人才,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专业名称的调整,随将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名称更名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并将该专业归属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随着社会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和要求,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与时俱进,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先后进行了三次改革。

(一)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从学科归属来看,信息管理专业隶属于“管理学”门类之下,其学科发展方向则必须以管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为指导,研究一种特定的管理对象――“信息资源”社会实践的管理,从2003年专业设立之初,我们就确立了以管理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过程中,在以管理为核心的同时,强调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并为学生专业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打下基础。教学内容选择与确定强调应用性,其中案例教学、实验课、实训课时占总课时的40%以上。在学院强调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要求下,我们提出了“三个零”培养模式,即:“理论与实践零距离,教师与学生零接触,毕业与上岗零过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二)以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人才培养方案

要培养复合型、应用型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就必须要开设一定的操作技能应用性课程,使学生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地设计评估和运行各类管理信息系统,能有效地运用信息系统对信息资源进行组织加工和分析利用。

在被调查企业中,几乎一半的人认为信管专业属于计算机类专业,这显然有违信管专业设置的初衷。但是,企业认为信管专业的各种课程中,最重要的是计算机类课程,从社会调查中企事业单位对信管人才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看,需要度在40%以上的知识选项中,计算机类知识占46.2%,远远超过经济管理类和信息管理类知识。因此,2006年我们对信管专业中的计算机类课程进行重置与更新,在保证学生计算机基本知识的前提下,将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与信息的组织、分析与使用的要求结合起来,开发一些新的课程,使学生知识体系的针对性更强。

(三)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

在企业信息化和电子商务席卷中国企业市场的同时,我们所培养的计算机和管理双向交叉的信息管理人才,在从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比不上计算机人才,在从事企业管理的时候又比不上管理人才,而目前企业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建立自己的电子商务网站或者加入B2B交易平台,于此同时企业需要大量既懂计算机和管理,同时又熟悉电子商务的人才,电子商务信息管理人才培养方案应运而生。

第4篇: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一、传统绩效与薪酬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对传统的绩效与薪酬管理的教学过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中有两个非常明显的问题:第一,受传统思维影响,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普遍存在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理论过于复杂,脱离于实践的需要。人们对绩效与薪酬管理课程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绩效与薪酬管理也不过就是公司内部关于考核、工资、计算、表格制造等,而缺乏对这门课程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进而导致教学过程枯燥乏味。加之学生在理解知识点的时候非常的困难,进而对这门学科失去学习的兴趣,不愿意主动学习,更不愿意配合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就严重地影响了绩效与薪酬管理课程教育的实效性。另一方面,因为各个企业所落实的绩效与薪酬管理的制度有所区别,教育者由于缺乏对绩效与薪酬管理教育的正确认识,在选择具体案例的时候常常会觉得困难,如果太深入,怕学生理解不了,如果太浅显,又怕无法与教材内容相匹配,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与实际情况相接触的机会,弱化了学生的实践,严重地影响了教学的质量。第二,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很难与计划相匹配。利用课堂时间强化学生理论基础具备极强的可操作性,但是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并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感,因此教育者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教学模式,用丰富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对这门课程产生更加直观的、更加生动的认识,相信对于提升学生的理解力,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都会产生非常大的帮助意义。

二、解决绩效与薪酬管理教育问题的有效措施

1.正确定位教学目标

教育者应该在充分把握绩效与薪酬管理教学内涵的同时,正确地定位教学目标,使绩效与薪酬管理教学能够在基础理论与实践上实现统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知识,使教育的目标向着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不断发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自身,实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使学生朝着综合性人才方向不断发展,提升绩效与薪酬管理教学的实效性。

2.多样化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驱使人长期坚持某项事物的最根本的原因。教育者应该充分地认识到这一点,采用多样的、丰富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对绩效与薪酬管理教学产生兴趣,进而愿意自发地投身于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的目标。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可以充分地利用报告、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多样化教学,活化课堂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绩效与薪酬管理课程。

3.改变原有的实践教学任务

实践课的教育目标是为了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更好地运用已学的知识点,更好地解决生活和工作中的问题。因此教育者要改革原有的实践教学脱离实际的问题,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育的同时,强化对学生进行实践教育的力度,适当地减少理论教学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给学生布置课外实践任务,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强化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锻炼自身。教育者应该对学生的实践过程进行监督,对学生实践的结果进行有效的评价,指出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并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闪光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全面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实现教学的高效性提供保障。

4.改革考核办法,强化考核力度

第5篇: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以物理实验教学为载体,通过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素质、心里素质、科学实验素质的培养,把新课标要求的物理教学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术三维目标的达成落到实处。在提高物理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

在当前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将素质教育有效地融于物理实验教学全过程,对于物理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就自己二十多年教学实践做些探讨。

一、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重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物理实验教学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物理教学情感与态度这一维目标达成的必经之路。实验教学中应培养的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热爱科学,养成做实验时实事求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为此,教师在演示实验中应该做出表率。万一实验未达预期目的,绝不能文过饰非,而应实事求是的分析原因、力求成功。要教育学生尊重科学真理,反对弄虚作假。如在《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中,有的同学作出的a-F图线原来未通过坐标原点而随意涂改为过原点,教师发现后,在批评的同时应与他们一起查找原因:问题出在“平衡摩擦力”不足或过大上,并要求他们重做实验力争得出正确结果,让他们享受到实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对实验的情感,培养他们尊重实验事实,注重实验结果分析,碰到困难不低头,勇往直前的科学态度。

2.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科学真理的发现需要人们的不断探索,跨世纪人才必须具备深入钻研、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在实验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进行发散性思考。注重物理教学过程与方法这一维目标的达成。

3.真诚团结的合作精神。资源共有、成果共享是现代合格人才应有的观念,也是全体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目前学生实验大多数两人同桌,这为合作精神的培养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师应强调学生实验中的分工合作,即使是可以单独完成的实验,也要共同研究、轮流操作、相互探讨,使他们同时分享实验成果,养成合作研究良好的科研素质。

二、 心理素质教育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是物理实验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又一任务。实验教学中应培养的心理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新课标的实施要求以物理实验教学是新课标实施的有效载体,变过去重结、,重学知识、重记知识,为重过程、重运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能力的培养,不仅仅是练与做:学中练、练中做、做中学、学中悟。物理实验教学正是要学生去做、去练、去悟。如在《用单摆测定重力加速度》实验时我们给学生:一条细线、一个小球、一把刻度尺、一个秒表,要求他们课后完成实验,去练习制成单摆,长度的测量方法,通过比较各小组测量结果,引导他们去悟减少测量误差的方法,悟出测周期要用积少成多法,要从摆球过平衡位置开始计时的道理。

2.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获取新知识、开拓视眼、推动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注意提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力求“惊、奇、险”。如我们演示“瓶子吞蛋”(演示大气压强的存在)、“筷提沙瓶”(演示摩擦力的作用)、“脚踩钉板”(演示压力与压强)、“水中烛焰”(演示平面镜反射)、“怒发冲冠”(演示静电现象)等实验,均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3.形成顽强的学习意志。科研历来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遇到各种困难与障碍。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形成学生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难题不摇头的顽强意志,例如:在做《用双缝干涉测波长》实验时,有些组到下课了也没调出干涉条纹来,我要求他们借鉴其它组的成功经验,分析自己失败的原因。晚自修时再做这个实验,终于在晚上他们都成功了,此时他们既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更重要的是使得他们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顽强学习意志。在实验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以科学家为榜样,直面困难,持之以恒,认真准确的操作,以顽强的意志去获得实验的圆满成功。

三、 科学实验素质教育

培养科学实验素质,这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我们物理教学知识与技能这一维目标达到的基本途经。实验教学中应培养的科学实验素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有目的的观察能明辨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及变化规律,实验教学中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深入细致的观察能力。如在观察光的全反射实验时,一般学生只注意到全反射的两个条件,即光要从光密介质射向光疏介质,且入射角必须大于临界角。

2.选择器材、方法的能力。实验器材和方法往往不是现成的,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对器材、方法的选择能力确有必要。如在“伏安法”测电阻时电流表内接和外接的选择,按教科书给出用“阻值比较法”,我们可增加了“实验试探法”,为在阻值未知的情况下合理选择实验线路提供了方法。

3.排除实验障碍的能力。我们常在学生实验中故意设置一些障碍,如提供给学生的电表不指零,要求学生使用前必须先进行机械调零、供芯线短路的导线,要求学生在已接好的电路中查明。

第6篇: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关键词]配送中心 可视化 物流实验

一、《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课程实验的特点

《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的实验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物流与配送管理的基本原理,了解配送中心的种类和功能,掌握物流配送方案的设计方法及其操作要点,重点掌握配送中心的规划、业务操作流程、库存量控制、运输途径的选择、车辆的调度、物流成本的控制等。

可见《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课程是一门和物流实践联系相当密切的课程,因此该课程实验教学部分一定要和企业紧密结合起来,最好能和企业共建实习基地,把企业的真实业务反映到实验教学过程中。

为达到此目的,和企业共建,建立可视化物流实验室是一项切实可行的方案。

二、可视化物流实验室的特点

基于GPS/GIS/RFID/PDA等技术为主的物流可视化管理平台,以物流过程,即仓储管理、流通加工、调度配载、装卸搬运、运输配送等为核心,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以移动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无线通讯技术为基础,对物流业务过程进行全面的计算机管理,并以基于平台化的方式为用户提供查询、统计、分析、图形显示和输出,实时、准确、动态地管理物流业务过程,从而实现物流业务过程管理的可视化。

可视化物流实验室由仓储设备、运输配送设备、信息化设备、监控设备、物流信息系 统共同搭建而成,实现仓储配送的可视化管理,从而达到提高作业效率,优化物流系统的目的。

可视化物流实验室的特点主要有:

1.该方案应用的前沿技术:基于物联网技术、条码技术、无线通信技术、监控技术、传感技术等,这些都是物流行业领域应用的最新技术;

2.平台系统是基于企业的真实业务流程,能够反映当前物流企业的最新的管理理念;

3.智能仓储软件和条码、RFID、电子标签、自动化立体库等硬件集成,可以实时采集信息、通讯;

4.运输配送软件和信信平台以及其他信息设备无缝对接,可模拟运输配送的在途跟踪和路径优化;

5.组态软件可以把实训室配送中心的储位、分拣线等管理图形化,直观的查看每一步操作;

6.条码或RFID的全程管理、物流信息透明化。

三、建设可视化物流实验室的意义

1.行业的需要

可视化物流是目前物流行业最新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我们把物流最前沿的技术引入到教学实验中,可以培养出掌握现代核心技术的专业人才,这是整个物流行业的期待。

2.教学手段的创新

可视化物流体验教学强调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相结合,手工手段与电子技术手段相结合,模拟仿真手段与实操手段相结合。

可视化物流体验教学从物流企业实际运营管理出发,帮助学生站在企业整体运营的宏观角度上来统筹规划。通过整个课程的学习与训练,学生可以更好的认识企业是如何运作的,了解企业的基本运作机制,认识企业的组织架构、分工合作,认识物流企业各环节的运行与协作。

3.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保证高素质人才输出

可视化模拟教学平台除了一些具体的财务数据和分析指标外,平台中的许多决策没有固定的或标准的答案,需要学生充分利用学过的物流相关知识、发挥团队的力量、认真分析经营环境、深入研究竞争对手,考验的是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锻炼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

4.培养了学生统观全局的能力和系统思考的能力

可视化模拟教学将整个训练放在企业运营的大环境下,并涉及多企业、多部门、多岗位,需要多人配合才能共同完成,对训练学生培养站在企业运营的全局上统筹规划能力、系统思考能力都有着更高的要求与训练提升。

四、可视化物流实验室建设的内容

(一)可视化物流平台流程设计

可视化物流平台应用流程如图1所示。

图1:可视化物流平台的应用

(二)完善可视化物流平台的功能

可视化物流平台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配送中心管理监控

对配送中心设施使用情况、运作情况、运作人员工作效率进行监控,并对配送中心效益进行分析。

2.仓库管理监控

可视化仓储管理:是对计划存储、流通的有关物品进行相应的可视化监控管理,主要包括对存储的物品进行接收、发放、存储、保管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如图2所示。

图2:仓库可视化管理

3.配送运输监控

应用3S技术(GPS、GIS、RS),实现对运输过程中车辆和货物的有效管理与监控。主要包括对运输车辆路线优化和物资的跟踪、管理、查询等一系列活动。如图3所示。

图3:配送运输可视化管理

4.货物追溯监控

通过对货物的图像及与之相对应的订单信息进行采集,并将货物信息以图标或图像的方式在地图上展示,实现对货物的跟踪、查询和监控。

具体要求包括结合GIS查询分析,辅助决策支持,提高系统响应速度。完成对货物流动、车辆的调度、定位与监控、智能锁状态监控、报警管理、轨迹回放、地图的操作管理等功能。如图4所示。

图4:货物追溯管理

5.数据交换接口

根据客户要求提供报表、图片、视频等货物流转信息,根据客户的网络环境和定制要求提供数据交换接口。

6.计算机辅助决策

通过GPS/GIS/RFID的信息处理、数据库管理等功能,能实现货物在储存、加工、运输、配送过程中的应急处理、实时调度和辅助决策,使得中心可以快速、准确、及时、可靠、系统化地进行指挥和调度。

(三)构建可视化平台的软件系统

1.GPS/GIS系统

主要以GPS和GIS系统的地理数据为主,针对物流运输及在途跟踪情况实时向指挥中心反馈,向其反映出运输车辆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车辆的即时速度、运行情况等信息。控制指挥中心亦可通过GSM或者GPRS通信网络把指令传输给司机,及时地向车辆传达指令,使其能够准确地按照公司的既定安排行车,提高运营效率。

2.RFID电子标签及组态监控跟踪系统

以RFID电子标签为内核的相关监控设备则是“可视化物流监控平台”的移动数据传输载体。在“可视化物流监控平台”建设上,可采用的RFID技术包括有源RFID标签、RFID电子封条以及基于GPRS的跟踪模式等。

3.智能仓储管理软件

包括商品电子标签入库维护,电子标签出库维护,电子标签盘点维护,电子标签拣货维护,商品分类维护,商品查询统计维护,结算维护等仓储基本功能。包括商品存货的ABC分类、经济订货批量,安全库存量设计,收发货站台数量的设计,货架区域面积的设计,仓储设备布局设计等仓储管理功能。

4.运输配送管理软件

包括GIS配送路径优化系统、短信平台支持系统、RFID中间件、组态监控软件包括订单系统、仓储系统、运输系统、配送系统、客户查询系统等。

5.决策系统

根据可视化物流平台掌握的资讯,进行决策模型设计、选择合理的决策方案。

五、结论

物流可视化管理以物流过程监控为基础,通过监控系统收集物流业务过程状态信息和货运物品信息,为企业物流管理提供更为实时准确的数据来源。可视化管理使物流系统的管理者以直观的可视化方式,方便、简捷、清楚地把握物流业务运作过程,实时调整物流业务的管理。

可视化物流实验以真实的物流业务数据为原型,展开物流运营管理分析。可与学生市场调查、行业分析、配送中心设计等课程内容进行结合,并围绕真实物流企业的业务管理需求或现状进行分析规划。可视化物流教学系统包括多种图形化分析模式,简单直观、主次分明,从而可以帮助学生抓住业务重点、提升业务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红岩,陈永泰,徐婷.基于物联网的现代物流建设应用探索[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2,1

[2]党若凡.物联网技术在卷烟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技术2014,1

[3]王成林.张旭凤,物流实践教学[M]中国物资出版社,2O10,11。

第7篇: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关键词】市场经济;科研成果;科学管理

市场经济中,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定义为,将从前没有发生过的关于生产的条件和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并将他们运用到实际生产中的一套完整体系,从字面上理解创新就是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所以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管理方法。它是通过创新性的管理,重新组合系统和功能的过程,以达到创造企业经济效益新高度的一门管理科学。创新性的的科学管理应完全的符合市场的导向和需要,对企业的功能和资源进行有机的控制协调,用最小的消耗创造最大的利润,所谓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就是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作为工具,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每个环节与要点进行管理,将各项指标如,经济效益,科研成果,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从而提高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效益,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造成了我国企业各行业间的激烈角逐,这种角逐,已不再仅限于传统产品上,而是逐渐的转移到了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上了,所以只有企业成功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才会产生大的效益,但是,在我国大部分的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时尚做不到有效转化,没有体现出来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战略高度,所以必须引入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来监督运行整个转化过程,对提高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意义

1.1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过程,提升其市场价值

企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过程非常繁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的第二条,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企业进行成果转化,合理地分配人力、财力、物力,提高现有资源使用效率,用有限的投入取得多而高效的产品,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理念监督运行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全过程,可以更为合理的利用资源配置,将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市场效益最大化。

1.2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将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布局

将经济成果转化为商品,并批量化生产是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必然过程,因为符合市场需求的商品,才能产生巨大的效益,科研成果的转化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所以科研成果转化中的各个环节,如科研成果转化的,对象,途径、方式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环节决定了科研成果能否真正的转化为经济成果。因此,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就能够有效的对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的途径保驾护航,比如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可以将科研成果在市场有迫切需求时,应准确的把握时机,将科研成果变为商品,这就是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对于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有效指导作用与保障。

2 实施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运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主要问题

2.1企业缺乏成果转化意识和创新性的科学管理观念

现阶段,企业经营者缺乏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功过的意识表现为,首先,将经营生产当作企业的主要生产目标,而对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多带来的效益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将两种企业生存发展的形式等同对待,其次只重视场产品的市场效益,而对科研成果没有足够的认识,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产品的价值是市场需求决定的,这个产品的研发成本是要从以后的产品投入市场后扣除才是盈利成本,所以企业追求高的盈利能力,必须降低研发成本,再次缺乏创新性的科学管理观念,当前,我国部分企业的科研部门,对于技术的热衷程度已经超越了此产品的性价比,使研发成本居高不下,导致市场的不认可,这就说明,如果不遵循市场,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不符合市场的产品研发,就会造成产品应用面窄,而得不到推广。

2.2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投入和产出难以系统计量

科学技术和专业知识的应用在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过程中的作用是无可比拟的,衡量科研投入的指标应当分解为,科研人员的数量,专业化程度,科研经费,与引进的科研技术等,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一种全面的指标来衡量,产品研发的投入和产出,因为只是在投入科研研发中可以反复使用,并没有产生损耗,所以讲知识进行商品化计量就会有困难,对其进行投入和产出就更不会有意义。

3 科研成果转化经济成果实施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对策

企业应该转变思想,积极树立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用来保障企业实施科研成果转化成为经济成果,以促进企业的效益最大化和市场占有率,尽最大努力转化科研成果,实现其价值。

3.1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企业主体意识、市场意识

企业在进行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而批量生产成为商品时,其就拥有商品的使用权和经营权,它就成为转化科研成果后的最大受益者,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不单是研发的活动,他的最终目的为创效益型的商业活动。为企业创造效益,是企业转化科研成果的最终目的,科研成果转化成功的主要依据为它的成功投入能够为企业带来多大的市场效益,为企业创造多大的利润,与此同时,企业承担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任务,但是企业也是最大的受益者,此外,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市场意识,才能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由生产、管理,直至市场营销的都贯穿起来,这也是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制度树立企业主体意识、并服务市场的精髓所在。

3.2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形成互助优势

影响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因素很多,如:科技体制、科技实力、科技投入及产品寿命周期、营销管理等因素。由于企业自身能力的限制,往往只注重诸多因素中的某一环节。因此,建立产学研有机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既可以降低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成本,并减少风险,实践证明,经过多年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事例,通过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有机的将产学研相结合是提升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重要途径。

3.3建立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利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的机制

企业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时,除了要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重要的是企业内部应实施有效的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以机制来保证科研成果转化的效益。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具有战略性、综合性、权变性和非程序性等特点,与传统技术管理相比,更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技术经济型的转变,从传统技术管理型向创新性的科学管理型转变,可有效消除技术与经济两分离的弊端。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要作为企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的核心内容之一,融入企业科研成果转化的组织管理机制和科学决策机制中,促进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规范化管理,从而降低风险,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此外,还应建立相应的内部配套机制,作为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机制的必要支撑,如激励机制、人才机制、约束机制、投资机制、竞争机制等。企业应按市场经济的规律和要求,突破过去条块分割的局限,从深层次上系统地解决管理体制和成果转化机制的问题,力争建成一个实用、高效、系统的企业科研成果转化运行机制。

企业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必须大力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运用创新性的科学管理方式实现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切实发展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价值,确保企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的工作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谭浩邦,左小德.价值经营[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2]马骁.浅谈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J].吉林农业,2015(04)

[3]柳卸林.企业技术创新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

[4]牛斌,何真,白成云.[J].山西农业科学,2015(03)

[5]冀纯国,霍晓明.浅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6(10)

[6]张梅申,王慧军.科技成果转化的长效机制及实例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1(02)

[7]陈伟民,焦子隽,叶浩,汤红东,陈金凤.科技成果转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贵州农业科学,206(01)

第8篇: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关键词:课程建设;模块化教学;数据挖掘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0-0240-03

随着数据挖掘、商务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亟需对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加强对相关知识的介绍,此时进行课程改革,调整、增加授课学时和实践环节有重要意义。数据挖掘是一门与多学科交叉的新兴计算机专业课程,其课程内容丰富、应用范围广、实践工具类型繁多。在有限授课时间内,如何选择适合于信息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课程内容、案例与软件工具,选用何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是进行数据挖掘课程设计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国内外数据挖掘类课程建设研究分析

近年来,数据挖掘与商务智能技术发展迅速,充分借鉴国外相关研究,尤其是ACM SIGKDD课程委员会对数据挖据课程建设建议,对进行数据挖掘类课程的教学建设研究有重要意义。ACM(美国计算机协会)于1998年成立了SIGKDD(知识发现兴趣小组),致力于知识发现与数据挖掘的相关研究,ACM SIGKDD课程委员会连续多年多次更新其主要课程――数据挖据课程的建议,其中委员会将数据挖掘课程分为基础部分与高级主题,基础部分覆盖了数据挖掘的基本方法,高级主题既有数据挖掘基本方法的深入研究,又有更高级算法的介绍。国外很多大学的计算机科学学院、商学院都开设了数据挖掘类课程并同时进行相关研究。波士顿大学开设了“数据管理与商务智能”课程,课程主要包括基础、核心技术、应用三部分。许多国外著名大学建立了教学管理系统,提供大量的案例、在线讨论和在线辅导功能。国内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数据挖掘的相关课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课程大纲内容与国外大致相同,只是在实践部分选用了不同的商务案例。数据挖掘的应用领域广泛,因此可以根据开课学院和专业选择合适的实例。

二、根据信息管理专业本科生培养要求确定课程目标

数据挖掘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前沿学科,对计算机软硬件、数据库、人工智能技术、统计学算法、优化算法等基础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该门课程开设在学生大三下学期,既有相关知识的基础,又为大四做毕业设计提供了一种思路。信息管理专业是计算机与管理相结合的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信息系统开发能力与信息资源分析与处理能力的综合应用型人才。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本课程主要的目标是数据挖掘算法原理理解、数据挖掘算法在商务管理问题中的应用以及常用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软件的熟练应用和二次开发。

三、基于模块化方法的课程内容分析

模块化教学模式是按照程序模块化的构想和原则来设计教学内容的一整套教学体系,它是在既定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将全部教学内容按照一定标准或规则进行分解,使其成为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学模块,且各教学模块之间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有选择性的重新组合。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职业取向在不同模块之间进行选择和搭配,从而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要求[1,2]。模块化教学本质上是以知识点与实践的细化为出发点研究的。商务智能方法本身非常丰富,实践应用也是课程的主要特点之一,因此十分适合使用模块化的知识分解方式。本课程的知识点模块管理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宏观角度设计课程的基础内容模块和高级主题模块;二是从微观角度针对较为复杂的教学内容进行的知识点划分。

1.课程主要内容模块化分析。目前该课程包括十章理论内容,分别为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的基本知识、数据仓库的OLAP技术、数据预处理、数据挖掘系统的结构、概念描述:特征化与比较、挖掘大型数据库中的关联规则、分类与预测、聚类分析、复杂类型数据挖掘和序列模式挖掘。根据模块化管理的宏观角度分类,课程内容的第一至五章属于基础理论部分和简单数据挖掘技术的介绍,可以作为基础内容模块;第六至八章为数据挖掘的核心算法,其中既有基础理论与技术方法,又可深入到较难的方法和复杂的应用,因此介于基础内容与高级主题之间;第九、十章可以算做课程的高级主题模块;另外,课程的实践模块既包含数据仓库的建设又包含数据挖掘算法的应用,难度也介于基础内容与高级主题之间。

2.复杂知识点的模块化管理。从微观角度对知识点进行设计主要针对的是上述的高级主题、以及难度介于基础内容与高级主题之间的章节,由于这些章节知识点在难度上有一定层次,讲授内容弹性比较大,因此需要在课程设计中明确一定课时量所要达到的难度。以商务智能技术中的分类算法为例:首先一般的入门课程都会介绍分类算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接着开始介绍分类算法的基础算法――决策树,而决策树算法中又包含ID3等多种算法,并且除了决策树外,还有其他更高级的分类算法;在真正使用分类法进行预测时,还要分析预测准确度;最终要将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结构清晰、难度循序渐进的知识点模块的层次关系。在宏观角度、微观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分类的前提下进行相应的授课方法与考查方法的研究,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四、授课与考核方法设计

对不同层次学生要求不同,这种不同既体现在知识点的要求上,又直接体现在任务的难易性程度上,这都需要教师在课程设计时充分考虑不同要求情况下的不同的授课方式,并使学生清楚自己需要掌握的程度。对于高级算法和实现部分,通常可以选择一到两章内容采用专题探讨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是指在教师启发和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某个基本教学单元为专题,学生自主研究作为知识传递的基本形式,将多种灵活的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到教学环节的教学方法[3]。根据信管专业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以及对学生调研的情况,实践环节比较适合选择成熟的商务智能工具进行数据的整合和多维数据建模,也就是直接使用现成的;或者使用数据挖掘软件进行数据建模,完善数据挖掘算法。可以针对学生管理基础课与IT基础课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合适的工具为学生设计综合性实验。实验中给出部分操作步骤,并在实验后期仅给出数据与工具,让学生自己设计数据仓库、进行数据挖掘、并对挖掘结果进行多种形式的展示。

五、结论

本文通过国内外数据挖掘课程内容、分类、教学方法的分析,针对信管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求,研究了数据挖掘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并针对知识点的不同模块,实行不同的授课方式,使学生更加明确重点、难点和扩展内容,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对教学内容的模块化分类、以及相应的授课方式的研究成果仍可继续发挥作用,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韦艳艳,张超群.模块化教学与学习迁移[J].当代教育论坛,2018,(5).

[2]郑浩,陶虎,王晓辉.高校模块化教学模式及其效果评价方法[J].科技信息,2012,(25).

[3]陈帆,和红杰.启发式教学在Java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0,(16).

第9篇:科研诚信管理范文

关键词:数据库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教学

1问题提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地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数据库技术已经成为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技术。为了适应这一现状需求,高校开设了数据库系列课程,它包括数据库原理、数据库管理系统技术、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等[1],以满足社会特别是各类企业对具有实际经验的数据库设计人才和数据库应用开发人才的需求。因此,数据库课程是一门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它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学生会将其运用到生产和管理的实践中去。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数据库的实验教学内容中必须引入实际问题模型,让学生按照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对一个实际模型进行深入分析,通过教师、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讨论甚至争论,最终设计与实现,培养学生的实际分析和动手能力。

2高校数据库类实验课程现状分析

数据库系统系列课程一般包括数据库原理、技术和应用三个部分,原理是基础,技术是工具,应用是提高,更是实践。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但目前很多学校过分侧重数据库原理的实验,采用验证式的实验方法[2]比较多。而结合实际模型调研,运用数据库技术主动分析的设计性实验安排不足。导致学生通过实验对课本知识有一定的理解,但涉及到具体应用,需要进行数据库应用设计时,却束手无策。

现代企业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基本上采用工程化的合作开发方法,其基本特征是按软件工程学的原则进行组织,以团队形式进行开发。目前的教学方法比较注重对学生单个技能的培养,而在培养学生综合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则有比较大的局限。从课后作业、上机实验到课程设计,几乎都是学生的个人行为,实验结果有很多雷同,甚至抄袭,缺乏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不会合作开发一个实用的数据库应用系统。

企业对数据库人才的要求不仅仅只是具备数据库的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与数据库的分析设计和实施能力。纵观目前高校的数据库实践教学,基本上是采用课内教学方式进行,实验的时间又短,课外实践环节几乎没有,培养的只是基本的数据库原理技能。并且数据库平台部署很简单,基本处在单机系统环境下,与目前企业要求的大型数据库网络差别很大,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动手能力、解决大型问题的能力及项目实施能力。

传统实验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程序是5个固定的环节:预习理论知识、教师讲解实验内容、学生完成实验、上交实验结果、教师评价实验。这种教学环节的构成主要反映了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教学过程,适应了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需要,满足了实验教学中以验证实验为主的教学需要。传统的实验教学中,教师掌握着互动的主动权,学生只有被动参与互动,而且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有少数人能够有参与互动的机会[4]。

3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3.1明确数据库课程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地进行实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首先必须明确数据库课程的教学目标,即学生学习数据库课程是为了数据库应用系统的设计、规划、部署、实施、开发和管理。围绕这一目标,我们认为整个数据库课程体系结构应体现原理、方法、技术和应用的有机结合,如图1所示。目标结构的确定,就为实验课程模式改革打下了基础。

3.2课程实验选题原则

指导思想:本着实验必须服务实际应用的原则,教师要求学生找到一个合适的社会原型,作为应用的对象,运用数据库的知识来构建数据库应用的关系数据库模型,设计出相应的数据库应用所需的文档、关系结构、查询、视图、存储过程等产品,最终解决实际问题。整个实验过程中,应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运用本学科的全部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具体实施:将过去由老师指定的课本实验变为老师指导学生自主选题。教师在一个班提出多个数据库应用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相似生活背景,自愿组成不超过3人的实验团队,选择其中的一个方向,沟通一个可以进行调研实践的具体单位,然后确定具体实验项目。比如有一个数据库应用方向是“企业薪酬管理”,一个团队学生的家长在某个纺织企业工作,就可以确定“××纺织公司薪酬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实验项目;而另一个团队容易和某个外贸企业合作,就可确定“××外贸公司薪酬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设计”的实验项目。

这样选题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1) 多个实验团队选择一个方向,因此在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可以进行同方向不同团队实验结果比较。同一方向的不同实验项目,因为企业类型不同,企业具体管理不同,设计的数据库应用系统肯定有不同,这样更容易看出哪个实验团队设计得更有特色。这样使团队间具有竞争性。

2) 同一个团队共同完成一个项目,团队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合作往往成为主流。为了达到比较好的结果,组内同学可以讨论甚至争论。这样使团队内具有互学性。

3) 由于不同团队采用的是同一方向下不同的实验项目,这样的选题方式为后面的实验结果评价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因此实验结果具有良好的可评价性。

3.3实验课程教学方式

实验有了好的选题,仅仅是成功的开始。如果没有比较好的实验教学方式,即使是好的题目,学生也难以做好。为此,我们在实验教学方式上作了以下探索。

3.3.1每个实验环节配以案例引导

当实验题目确定以后,如果让学生按照课堂讲解的内容直接去做实验,效果并不好。比如学生到实践单位调研,要完成需求分析报告,因为课堂给的是基本方法,并没有一个实际的需求分析报告供学生参考。因此学生刚开始不好下手,即使勉强让其做完,最后得出的报告也很不完整,很不规范。为了避免学生在实现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每个实验环节的盲目性和难以进入性,我们为每个实验都配以案例引导,将教师的教学通过实际案例传递给每个学生,化解了具体实验的难度,增强了学生的信心,容易成功且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学生主体作用的加强对最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