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经营策略分析范文

企业经营策略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经营策略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经营策略分析

第1篇:企业经营策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企业;周期波动;资本;土地

1 房地产市场的周期波动特点

任何行业都存在周期波动现象,房地产也不例外。房地产存在供过于求、供求平衡和供不应求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同时也构成了房地产的整个波动周期。当房地产市场产生供过于求时,就会使房屋空置率高,房价变低;当房地产市场出现一片繁荣景象时,说明房屋供不应求,这时房价会迅速增长,房屋空置率也会下降;只有在供求平衡时,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才是最稳定、最健康的。从供不应求至供过于求形成了房地产的一个周期,这个周期是长期的并具有循环的特性。也就是说,这个周期发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短期只会表现一种状态。

复苏、扩张、收缩、衰退四个周期过程是房地产业和其他产业都存在的。就房地产业而言,可细分为复苏与扩张、繁荣、危机与衰退以及萧条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形成了扩张与收缩的房地产周期。在扩张阶段,由于社会经济活动的扩张导致对空间的需求增加,房地产市场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刺激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活动频繁。房地产项目开发活动的频繁出现,会创造许多新的就业机会和增大对相关产业需求,刺激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收缩阶段,房地产市场就会出现不景气、衰退的局面,这个时候房地产市场与社会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恶化,房价下降、房屋空置率居高不下,最终出现经济下滑,导致社会对空间需求下降的恶性循环。良性循环与恶性循环互替,房价起始原点上扬,经历了扩张和收缩两个过程,最后落回价格原点,构成了一个循环周期,这样不断循环往复下去,就形成了房地产的周期波动。

2 房地产企业应对市场周期波动的经营措施

(1)业务组合策略。随着房地产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多元化业务组合成为房地产企业有效规避单一业务经营风险的发展趋向和最佳选择。所谓业务组合是指企业在经营一种特长主业之外,同时再经营一种或几种辅助产业,以实现经营利润的最大化。而此业务组合策略的多元化,既可以利用资本运作得以实现,又可以通过产品组合经营得以实现。房地产企业的业务组合设计应以价值为导向,具体情况具体对待,业务组合选择方法非常灵活。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应遵守以下规则:①不偏离主营业务原则。从业务组合的定义可以看出,多元化业务组合是以主营业务为中心的,辅助业务只起辅助作用,任何产品的开发、生产和经营都不能凌驾在主营产品之上。不务正业,会导致整个经营失败。当然主营业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推陈出新也是非常好的想法,但不可操之过急,一定做好充分准备稳定过渡。②辅助主营业务原则。所谓业务辅助就是所经营的其他业务必须是为主营业务的推广与销售而设的。如果所经营的其他业务超出了这个范畴或者与主营业务没有任何依附关系,就不能称之为业务组合,而是多产品的经营。③易于经营原则。在业务经营上,辅助业务难度应次于主营业务,即辅助业务的生产、销售和推广必须保证易于经营,不得过分将时间和精力用在辅助业务上,减少对主营业务的关心。

作为主营业务的经营助手,在遵守以上原则的前提下,可从降低成本、占领市场、提高主营业务形象等角度出发,不断开发新的辅助业务。譬如,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自成立30多年来先后受到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等影响,这些外部因素使得香港房地产市场出现了异常的暴涨和暴跌,极大的波动风险依然没有撼动“恒基地产”的稳健发展局面,其重要策略之一是走了多元业务组合的道路。在受到了亚洲金融风暴、“非典”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处于收缩和衰退阶段,这个时候“恒基地产”收购油麻地小轮、中华煤气、美丽华酒店等企业并实现整个企业内部重组,利用自身的业务组合优势,有效地抵御了周期波动风险,使公司的地产主业顺利渡过难关。“恒基地产”的成功影射了一个道理,采取多元化业务组合的策略是企业有效规避风险的一项重要举措。

(2)资本动作策略。①从“恒基地产”的经营策略可以看出,并购与重组可有效稳定现金流。“恒基地产”在遇到市场出现异常的暴涨和暴跌情况下,通过并购与重组实现多元化经营,减少了对主营业务的过度依赖,有效规避了周期波动风险。而且多元化经营可以保持组织资本和声誉资本以及在财务和税收方面的优势。②业务组合经营有利于企业产生成本优势。在房地产的扩张阶段,可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在房地产衰退或萧条阶段,并购和重组产生的规模经济效应能有效地保持企业现金流稳定,降低周期波动带来的企业风险。③财务协同效应在防止房地产周期波动风险上的应用。财务协同效应就是在可融资环境下,利用企业间的合并,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有的企业有大量内部现金流但缺乏投资机会;有的企业内部现金流不足但有较大的投资机会。在经营不利的情况下,就可考虑企业之间融资,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企业的优势。此外,当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现金流量没有明显的高度相关时,风险分散化的目的就会达到。

(3)土地储备策略。房地产企业不论处于任何市场周期中都应当有良好的土地储备结构,它可以有效遏制房地产周期波动带来的风险,从而稳定现有市场和获得未来的长足发展。目前,在房地产竞争如此激烈的条件下,如何进行土地储备是房地产企业值得关注的问题。笔者总结了三个思考点如下:

①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管理体制,能够对企业科学的制订短期、中期和长期的战略计划。就土地储备而言,战略目标的规划应坚持“适度提前”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处于低迷阶段更应该注重增加土地储备,以便满足市场恢复高涨时的大量土地需求。②应深入研究城市发展规划和不同地段的开发价值,从多种渠道获得土地资源,保持良好的储备结构。这就要求房地产企业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与发达的信息平台,能够第一时间获得土地信息并合理分析土地潜质,积极参与招标、拍卖工作,争取获得成本低、潜质好的土地。③区位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土地储备策略。选地的时候要特别注重重点区域,重点区域存在重要的商机,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机会竞争到重点区域的土地。因此,在实际操作当中,还应注意一些不被人们重视,却存在巨大潜质的土地,如政府规划方向、工业园区外搬等。

3 结 论

房地产市场发展总的趋势会逐步向上,表现为有“起”有“伏”的周期性波动发展。房地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认识和把握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并及时地作出相应的判断和果断地调整企业战略,这样才能使企业跟上发展的脚步。

参考文献

[1]刘洪玉.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第2篇:企业经营策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型建筑企业 资本经营策略 研究分析

一、前言

企业经营主要有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这两个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的快速发展,企业的资本经营越来越受到更多企业的重视,大多数企业都逐步踏上从生产经营转向资本经营的战略之路,但是,由于企业对于资本经营的理论研究与实际时间相对贫乏,在实际操作中规程不完善,就使得企业在资本经营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南京润盛建设集团的基本概况着手,分析其资本经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找出在资本经营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让企业的发展更为顺畅。

二、集团概况

南京润盛建设集团是股份制民营企业,当前具有国家级公用工程与房屋建筑施工总承包一级、桥梁工程专业承包一级、水利水电及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二级与公路路基工程专业承包二级、环保与钢结构、机电安装等多项工程施工资质,集团总注册的资本为1.2亿元,现有员工数3600余人,其中,各种专业技术与经济管理人才共561人,这些人才当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近百人,一级项目经理十三人,一级建造师二十九人,二级项目经理二十九人,二级建造师四十六人,是IS09002国际质量体系所认证的AAA级资信企业。

南京润盛建设集团的主要经营业务有道路、桥梁、机场跑道、园林绿化、给水排水管道、给水与污水泵站、房屋构建物建筑施工、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工程等建设。具有基础市政设施施工能力,特别擅长道路与桥梁的施工。南京润盛建设集团强调诚信经营,并努力的加强自身的建设,不断追求完美,具有完善科学的经营管理机制与质量管理体系,备受好评。

南京润盛建设集团从创建以来就先后承建各类桥梁建设300余座,各类道路建设近万公里,房屋建筑面积建设几十万平方,同时还参与市政各时期的公用设施的建设。集团始终坚持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创精品工程、树企业形象”作为宗旨,用质量谋生存,以实力求发展,集团承建的工程获得国家的多次奖励,在多个城市都具有相当大的市场占有率。

三、资本经营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一)企业进行资本经营,推动了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提高了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企业的资本经营给企业提供的低成本扩张的有效发展途径,对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起推动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合理规范的产权制度,并建立起以财务管理作为中心的管理体系,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带动企业快速打开经营市场,扩大企业经营事业,以此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二)企业进行资本经营,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必然的结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企业数量不断的增加,生产的规模也不断的扩大,企业与企业间的联系协作不断加强,企业进行资本经营,能够拥有属于自己的经营自,成为独立的生产者与经营者,促进企业的合理优化配置,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必然的结果,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

四、企业的资本经营存在的问题

(一)对企业资本经营过度重视,忽视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本质上的联系

有一部分企业对企业资本经营过度重视,忽视资本经营与生产经营本质上的联系,实际上,资本经营的出发点与归宿都是生产经营,同时生产经营也是资本经营存在于发挥其效能的基础,通常情况下,生产经营才是主业,资本经营只是作为为生产经营服务的一种手段,但是当前许多企业却把资本经营当做是增强主要的经营手段,把它放置在生产经营之上。

(二)对多元化经营盲目追求,夸大了资本经营作用,风险意识淡薄

企业在资本经营过程中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性,一有经营不善的现象就很有可能让企业背上沉重的负担,严重的会导致企业减少盈利、负债累累,甚至是破产倒闭,当前国内外都有不少因为债务而进行资本重组。

(三)片面的追求资产经营规模,忽略资产质量和机会成本之间的联系

固然资产经营作为实现一种有效的低成本扩张手段,如果只是把它理解为单纯的叠加数量,片面的追求资产规模扩张,就不能有效的实现企业整体效益提高的目标[3]。当前我国资产重组的主要手段是承债式兼并模式,也就是企业承揽所兼并企业的所有或者大量的债务,同时把它的资产并入到企业自身当中,在表面上看来是资产并购的时候没有现金支付,并且可以用所兼并企业的盈利弥补亏损,从而实现低成本规模的扩张,但是,在这当中所存在的潜在风险,例如所兼并企业派发的管理人员与引进的技术及注入的资金等都需要许多支出,而资产并购的业务机会成本也是企业的潜在投资损失。

(四)没有摆正资产经营心态,把生产经营看做是一种避债的途径

一部分企业片面性地把资本经营理解成为在股票上市与产权炒作中,例如投机炒作并转卖股票等,这就是企业没有摆正资产经营心态,用投机的心态来做资产,只追求企业的短期金融效益,这种做法是不正确的,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的资本市场与产权市场的风险。还有一部分企业利用银行的一些政策漏洞,把生产经营看做是一种避债的途径,在兼并的过程中逃避贷款的利息,出现避债与废债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也是会产生严重的后果的,严重的甚至要负法律责任。

五、大型建筑企业资本经营策略分析

(一)把握资本经营内涵,科学处理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

资本经营的目的的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促进资本的增值,其特征是价值形态经营,通过优化生产要素配置与资产结构动态调整等手段与方式,对企业的所有资产进行综合的运营的经营活动。企业的资本经营尽管能够相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而存在,但是其最终都必须以生产经营作为基础,并为生产经营服务,而一个企业是否可以顺利的进行资本经营,取决于生产经营的优劣,离开生产经营,所有的资本经营就没有了实际意义。因此,把握资本经营内涵,科学处理生产经营与资本经营的关系,才能使企业达到其预期目标,并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二)充分了解多元化的资本经营作用,注意防范与控制风险

资本经营虽然有生产经营代替不了的作用与功能,但这也不是万能的,企业的资产重组、兼并、并购等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与影响,其不确定性也非常大,因此,企业要充分了解多元化的资本经营作用,注意防范与控制风险。

(三)根据企业的自身情况,合理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

资本经营包括实业资本、金融资本、产权资本等经营形式,这些形式各具特色,因此,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其中,实业资本是企业最基本的资本经营运作方式,同时也是其他资本经营的基础,只有进行实业资本经营,使企业形成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其正常的经营活动才能有一定物质基础,产品服务才可以实现。

(四)规范企业的资本经营策略,加大对企业的资本经营引导力度

企业要改变以职工人数与资产数量来确定企业的规模,以资本数量与质量来代替,在政策上限制低成本的扩张,规范企业的资本经营策略,加大对企业的资本营运引导力度,确保把国家政策、法规、方针有效把握,在市场导向中与政务的导向并重,从而减少政策上的风险。

六、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资本经营是在完善的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转型中的必然产物,在正确的政府干预与宏观的政策指导下,企业根据自身的特点来选择科学有效的合理资本经营方式,加强对风险的放空,在实际的实践当中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抓住发展的机会,优化资源配置,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步,长久稳定的发展,为企业带来更高更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谭国良,郦晓明,章永红.论我国大型建筑企业资本经营与运作[J].现代经济信息.2010,03(09):125-556

[2]金善君.论我国大型建筑企业资本经营与运作[J].现代商业.2011,04(23):155-563

[3]底敏,刘江娜.浅谈企业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4(01):158-968

第3篇:企业经营策略分析范文

摘 要 自加入WTO以来,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日渐开放,市场竞争也日渐激烈,不同行业、领域企业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挑战。近年来,我国现代化企业逐渐朝着“规模化、多样化”方向发展,为了更好地面对竞争日渐激烈的市场环境,企业必须以综合效益为中心,通过不同途径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因此,本文作者客观阐述了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探讨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策略。

关键词 企业 经营管理能力 提升 策略 分析

企业经营管理是指在日常运营中,为了确保经营目标顺利实现,企业优化调整各类业务的一系列管理与运营活动,比如,生产、营业、财务。在经营管理中,企业必须根据自身运营情况,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采用适宜的运作模式,优化完善经营方式、管理机制等,多角度、多层次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能力,有效解决存在的问题,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不断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

一、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

(一)增强核心竞争力

在新时代下,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日渐完善,对不同行业、领域企业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注重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其得以生存发展的关键所在。在日常运营中,企业必须立足于自身基础,运用发展的眼光,统筹规划,更好地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优化完善“公平、有效”的管理机制,逐渐提高自身的经营效率,为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做好铺垫。同时,当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演变成核心竞争力的竞争,可以避免企业价值被模仿、复制,而这关乎企业竞争的成败,经营管理能力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最重要组成要素,也就是说,提升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有利于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二)降低运营成本,改善组织弹性

站在客观的角度来说,企业经营能力的提升可以降低运营成本,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在日常运营中,随着各项成本不断增加,企业获取的经济利润必定会减少,有效控制各项成本至关重要,可以改善其盈利情况。企业必须多角度提升经营管理能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率的基础上,不断降低经营成本,顺利实现成本控制目标。同时,在生存发展道路上,良好的组织是企业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市场环境的关键所在。一旦内部组织框架不科学、不合理,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将不断下降,无法根据社会市场环境变化调整相关的策略,阻碍自身的长远发展。也就是说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必须注重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改善组织弹性,更好地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经营管理能力提升的策略

(一)更新经营管理理念

在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中,管理理念的创新直观重要,是有效引导具体管理行动的关键性内容。企业领导者必须与时俱进,更新经营管理理念,营造良好的内部管理环境,要多角度、多层次适时引入最新管理理念、管理观点,比如,危机管理意识、战略意识,要以社会市场为导向,不断探索新的经济管理理念。企业要借助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确保一系列生产与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确保制定的经济管理方针以及目标顺利实现,拥有科学的管理与全局观念,促使自身发展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企业领导者必须运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管控企业内外环境,为提升经营管理能力埋下伏笔。

(二)健全经营管理制度

在运营管理中,企业必须综合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优化完善已有的经营管理制度,构建“科学、合理”的经营管理制度,有效管理、约束、限制乃至引导与疏导内部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确保工作人员的行为在管理制度规定的范围之内,避免出现“一岗多人、一人多岗”现象,有效防止“权、责、利”混淆,确保一系列经济活动顺利开展,借助合理化的经营管理制度,逐渐提高自身的整体执行能力。在此过程中,企业必须有效解决已有组织模式问题,要站在全局的角度,优化完善经营管理制度,促使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有效融合,处于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要随时关注市场动态变化,适时调整经营管理制度中的相关内容,使其更加合理化,更具实践操作性、管理效力。企业还要以经营管理制度为中基点,制定合理化的奖罚制度,全面推行经营管理制度,促使内部全体员工积极、主动参与到经营管理中,认同企业文化,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优化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完善经营管理组织架构

在新形势下,企业必须注重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创新,加强信息化管理,更好地适应市场动态变化。一直以来,我国都特别重视现代化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应用,但这不等同于机械、复制的管理模式,企业必须根据市场客观需求,借助最新经营管理理念,优化创新已有的经营管理模式,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效益,要注重信息化建设,随时掌握产品各方面最新信息,比如,生产、制造,降低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系数,避免内部资金链断裂,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此外,企业要优化完善经营管理组织架构,使其具有“扁平化、无边界、虚拟化”的特点,促使各职能部门处于统一的网络体系中,避免出现孤岛现象,有效压缩行政管理层级,实现各部门资源共享,顺利开展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不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社会市场经济背景下,企业经营管理是企业生存赢利的重要保障,关乎企业市场经营成果。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各方面情况,更新经营管理理念,优化完善经营管理制度,注重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等,逐渐提高自身经营管理能力,确保各项生产与经经营管理活动顺利开展。以此,有效控制运营成本,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走上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成燕云,杨高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自我提升的策略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10.

第4篇:企业经营策略分析范文

1.1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逐渐以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中去,企业间的国际交流不断扩大,众多国内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际化的资源和国际化的市场为企业的不断发展找到新机遇,为企业规模的扩大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探求新的发展空间,如中国企业在企业国际化中既涌现出了如海尔集团、联想集团等国际知名的大型企业集团,又有一大批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不断适应瞬息万变的国际市场需求,在企业国际化方面取得很大成功的众多企业。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的认识水平日益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成为了企业提高企业资源配置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但是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总体看,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水平还不高,行业之间、地区之间在发展上还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开放度不断增加,特别是在轻工、纺织、鞋帽、家用电器、五金制品、文教用品、玩具等领域中,中国产品以其质量优、价格廉、服务好,所到之处国外的竞争者纷纷落败,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减弱中国产品的威胁,越来越多的国家对于产自中国的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同时诸如焚烧中国产品、限令中国销售商离境的极端事件时有发生,依靠单纯的产品出口来开拓国际市场变得越来越难;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压力越来越大,并且在可以预期的未来时间人民币还将会有较大的升值空间,加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力度,扩大对外投资成为中国企业必须考虑的战略选择。为了保持企业的强劲发展势头,充分认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从企业生死存亡的高度制定并实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规划,确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目标显得尤其重要,同时不断提升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水平,加大对外投资力度,输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将生产和经营的触角伸展到国外。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定义、理论

1.2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定义

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定义,中外研究企业国际化的专家给出了许多不同的定义。在此主要列出以下几个不同的定义。

“广义上说,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从间接出口到直接出口,从一般出口到设立海外机构,从设立一般贸易机构到对外直接投资设立海外生产基地的过程。狭义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以直接投资为特征的跨国经营活动”(贺嫌敏)。“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以国际市场为导向通过贸易和海外投资广泛利用国内外资源在一个或多个领域内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其实质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的目标”(吕复成)。“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企业将优秀生产技术和经营技巧成功地移植到国外由国内经营走向跨国经营的过程。加快国际化经营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李洪铭)。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一个企业由国内经营走向国际经营的多元、多阶段、多层次的渐进过程,它发展于商品和原材料的进出口经过许可证贸易到对外直接投资,最终形成一个多国籍的跨国公司”(李忠智)。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指直接面向国际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以产品出口或外部资源利用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活动”(李霄)。综合国内外研究企业国际化经营专家对于企业国际化的定义,结合个人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认识,为了便于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的研究,我将企业国际化经营定义为:

“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在企业生产力快速发展,企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企业生产和经营跨越国界,在全球范围内寻求优化企业资源配置,最大限度开辟原料和产品市场,发挥企业的竞争优势,以求得企业快速发展和获取满意的企业效益的运作过程。在此过程中不仅涉及到商品的流动,而且还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的交流和配置。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分为出口阶段、对外直接投资、国际化阶段和全球化阶段。”

1.3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理论

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是随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国际经济、政治、技术、资金、劳动力、信息等在国际间交流的不断扩大而发展和壮大起来的。有关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发展则是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而发展,并对于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理论众多,现就几个影响力较大的理论介绍如下:

上世纪90年代以后,维农的跨国企业产品周期理论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推崇。他认为根据贸易、投资状况的区别,国际产品周期可以划分为高科技期、成长与国际化期、成熟期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Adler&Ghadar(1990)提出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划分,即国内生产阶段、国际化阶段和多国经营阶段,此外,根据国际市场和国际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他们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国际企业经营的第四阶段-全球经营阶段。

1.3.1国内生产阶段-生产导向

产品技术和工艺占据了管理者的主要注意力,产品销售主要在高度专业化和有限的国内市场范围内进行。国际市场很小、产品的独特性及缺乏竞争者的市场环境,使企业采用民族中心型的态度,即使存在产品出口,企业通常也完全忽视文化差异的存在。母国人员对国外商只是偶尔进行商务访问,基本不使用外派人员。

1.3.2国际化阶段-市场导向

由于竞争者的加入,企业重心集中于扩大市场和产量,企业通常在这一阶段开始国际化经营。企业开始通过出口输出产品,随着市场培育成熟,逐渐将生产职能向消费市场转移。在这一阶段,改进生产手段和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企业突出的管理任务。公司出于一般管理、技术转移和控制的目的大量使用外派人员。同时由于生产与营销均需考虑文化差异因素,来自东道国的管理人员往往被招聘安置到销售、营销或人事部门,人员本土化初显端倪。

1.3.3多国经营阶段-价格导向

此时产品市场的发展已进入成熟期,产品标准化使生产成本大幅下降,市场竟争的加剧则要求企业将生产转移到要素价格低廉的国家。文化差异在企业经营中的重要性在下降。价格、生产成本替代市场位置成为决定广商选址的重要因素。因此公司处于成本控制的目的将减少外派人员,尽量使用东道国人员,从而出现管理本土化的,但并不是说没必要继续维持外派人员,只是其比例和重要性在相对下降。

1.3.4全球经营阶段-战略导向

产品既要满足全球成本竞争的需要,又要区分当地市场的偏好和特定要求。“思想全球化,行动本土化”成为这一阶段的典型写照。这一阶段企业的经营将同时在生产、市场和价格等多个角度进行全球化竞争,而经营中对差异性和全球化的共同关注,使得文化差异因素在此引起管理者的注意。企业从全球范围内获得产品创意、要素进行生产,但在最终产品的生产和建立客户联系上则强调对当地市场的了解。

为了研究的需要,我们在此所指的企业国际化经营限定在国际化阶段一市场导向、多国经营阶段-价格导向、全球经营阶段-战略导向的范围内。

1.4论文主要内容

中国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的认识水平日益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成为了企业提高企业资源分配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必由之路。企业国际化经营是中国企业走向世界,不断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的必然选择。但是,由于中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因素的影响,中国企业对于国际市场的适应能力普遍较差,企业中从领导到普通员工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本文的基本观点是企业国际化经营是当今中国企业必然的战略选择,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要积极主动的采取应对措施,克服企业自身不足,以国际化的眼光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战略,制定可行的规划,克服各种不利素,推动企业的发展。

1.5论文方法和创新

1.5.1方法

1.规范分析方法。依据制度变迁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基本理论,运用规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我国企业经济国际化的发展历史和现状,剖析我国企业经济国际化现存的问题,提出我国企业经营国际化具体对策。

2.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尽可能地应用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总结企业经营国际化发展的新特点,结合企业经营国际化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的具体措施,以便促进企业经营国际化的发展。

3.文献调查与社会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即在努力开展文献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社会调查,力争两种方法相结合。

1.5.2创新之处

通过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分析,突出地强调了国际化人才队伍培养;企业间相互协作;实施品牌战略;管理信息系统;知识管理;建立国际化的企业文化等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取得成功的重要意义。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

2.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

2.1 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历史沿革

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先决条件。世界经济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资本主义向更深和更广程度的发展以及相应的世界市场的建立扩大而逐步形成的。在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阶段,由于生产力发展的局限,企业国际化尚未形成。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工具机的发明和蒸汽机的应用为代表的工业革命使得生产力得到惊人的发展。工业革命的胜利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定,促进了资本主义国际分工、国际交换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十九世纪最后三十年间迅速兴起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把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推向一个更新的阶段,同时,也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为世界经济的完全形成和资本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进入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发展和利用的第二次科学技术革命时期。这次技术革命的规模和速度大大超过以往两次,现代技术革命使生产资料发生了变化,生产工具、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各国经济迅速发展,商品国际化、资本国际化和生产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各国都越来越深入地卷入国际经济联系之中。

科学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生产力的大幅提高,使得企业生产能力迅速增加,通讯、交通等领域的发展,为企业跨国经营,通过跨国经营销售自己的产品、输出自己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寻求更大的市场和更廉价的原材料、成本更低而更易于竹理和更加敬业的劳动力,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变为了现实。而今在世界经济生活中,跨国公司,作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要组织形式,在国际经济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2 中国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现状

2.2.1进入国际市场的原因

国内市场的国际竞争与威胁;国外市场比国内市场有更多的利润机会;企业需要更广泛的顾客基础以实现规模经济;拓展企业的经营范围和扩大市场;减少对某个市场的依赖以降低风险;提高企业资源的培植能力和水平。

2.2.2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风险

企业可能不理解国外顾客的偏好,从而不能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企业可能不了解外国的商业文化,也不知道如何同外国人打交道:企业可能低估了外国的管制并遭到意外的损失;企业可能没有从事国际营销经验的经理;东道国可能对商业法律进行不利外国经营者的修改,可能使货币贬值或管制外汇,也可能进行政治变革并没收国外资产。

2.2.3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

根据产销活动的布局和组织协调方式的不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模式一般有出口、技术授权、特许经营、合资以及独资五种模式。每一种进入模式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最符合产品特性、企业实力和目标市场环境要求的模式进入国际市场。

2.2.4企业国际经营的战略选择

根据对国家竞争优势的判断,以及所要采取的市场进入模型,可以选择的国际竞争战略可以有以下的类型。国际战略、多国本土战略、全球战略、跨国战略。每一种战略都有其优缺点,是否适合一个企业与该企业所承受的成本压力以及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有关。

(1)国际战略。国际战略是指企业将具有价值的产品和技能转移到国外市场以创造价值的举措。在此情况下,企业多把产品开发的职能留在本国,而在东道国建立制造和营销职能。国际企业的总部保持着对营销和产品战略的牢牢控制。当企业拥有宝贵的核心能力而外国市场上的竞争者又不具备这种能力,并且企业所面临的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和成本压力较小时,那么采取国际战略就是有道理的。

(2)多国本土战略。采用多国战略的企业致力于最大程度地顾及地域差别。与采用国际战略的企业相同的是,多国战略型的企业也倾向于把在本国开发的技能和产品向海外市场转移。然而,与国际战略性企业所不同的是,多国企业广泛地调整它们的产品和营销战略,使它们适应各国不同的情况。它们还倾向于在有业务的主要国家建立一整套的价值创造活动(包括生产、营销和研究与开发)。在一般情况下这些企业无法获得经验曲线经济以及区位经济的好处。当企业照顾地域差别的压力较大而降低成本的压力较小时,采用多国战略是最有意义的。

(3)全球战略。采用全球战略的企业通过实现经验曲线经济和区位经济而降低成本,增加盈利。即它们采用的是低成本战略。

采用该战略的企业把它们的生产、营销和研究开发活动集中在少数几个最有利的地点进行。企业一般不针对各地的情况调整它们的产品和营销战略,而是喜欢在世界范围内行销某种标准化产品,从而获得规模经济的最大好处。它们还倾向于利用自身的成本优势来支持在世界各地市场上强有力的定价策略。

当降低成本的压力很大而顾及地域差别的压力很小的时候,这种战略是最适宜的。

全球战略的优越性:发现大的细分市场,可以实现生产和营销的规模效益,从而给全球公司带来重要的竞争优势;通过良好的协调和营销活动的整合促进经验和技能的跨国分享;全球营销可以使营销者接近最难相处的顾客;市场的多样化可以给全球公司带来收入和活动的稳定性。

(4)跨国战略。跨国战略是要在全球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形成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和区位效益,转移企业内部核心竞争力,同时注意当地市场的需要。为了避免外部市场的竞争压力,母公司与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是双向的,不仅母公司向子公司提品和技术,子公司也可以向母公司提品和技术。企业采取这种战略,能够运用经验曲线的效应,形成区位效益,能够满足当地市场的需求,达到全球学习的效果,实现成本领先战略或产品差异化战略。

跨国战略的显著特点是业务经营的多样性和国家市场的多样性。多元化跨国公司的管理者们不仅要制定和执行大量的战略,还要根据各国市场的条件进行调整变化。此外,他们还面临着另外的挑战,即要寻找好的方法来协调跨行业和跨国家的战略行动,从而获得更大的持续竞争优势。这种优势要比仅仅将公司的资源和生产能力用到在每一个国家市场和每一项经营业务中所建立的强大竞争地位要大的多。

2.2.5企业国际化的发展现状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为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经营提供了条件,随之而来的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跨国公司的发展不仅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商品流通,而且还引起了资本、技术、人员等其他生产要素全球范围的流动。跨国公司逾越国家和民族的界限,在国际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组合,它是资本国际化、生产国际化和商品国际化的有机组合,国际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对外扩张的主要方式。现今跨国公司产值占了世界总产值的40%以上,贸易额占世界总贸易额的60%,其中技术贸易占70%,既D占80%,并且90%的对外直接投资(FDI)是来自于跨国公司。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跨国公司FDI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母公司通常给其在国外的子公司提供管理经验、技术、零部件和营销网络的同时,也将推动着各国经济不断增长,加速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论文格式经济国际化使得每个国家程度不同的融入国际经济之中,并不断调整对外经济政治关系,为国际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不仅是发达国家而且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国家和转轨变形国家都以积极的姿态大力推进国际化战略的实施,从而使自己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获得与自己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的经济利益。

2.2.6中国国际化经营前景展望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随着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和飞速发展而发展,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也必将随着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成为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有力工具,众多的中国企业将以企业国际化为动力,为企业的强大和国家经济振兴在企业国际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

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际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因其起步较晚,中国企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开展会面临来自国内国外,企业内外的多重障碍和压力,中国经济持续的快速发展使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不断改善,同时由于工资水平的提高,中国企业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将会丧失,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也会不断加大,中国企业应该从战略的角度,充分认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作用,制定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切实措施,不断提高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层次和水平,尤其是要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际间企业并购的境外投资方式,积极探讨新的国际市场进入方式,有条件的中国企业要从全球化战略出发,不断提升全球范围地配置资源的能力,强化和发挥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更多的知名国际品牌,使企业国际化经营为中国企业不断发展和壮大服务。

3. 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问题分析

3.1 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企业的国际化战略要取得成功,其中重要的一条是要有合格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在国际化的初期,重要的是要有合格的国际化营销人员队伍,随着企业国际化广度和深度的增加,企业不仅要从企业内,而且要从企业外,甚至从国外招募自己的国际化人才,构建适应企业国际化需要的人才队伍。而在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国内相当一部分企业还没有将其放在应有的高度予以重视。

许多开展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尽管从形式上重视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建设,但是由于没有能够真正理解国际化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的重要促进作用,重视人才建设很多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忽视人才的培训和锻炼,不为人才提供响应的职业发展规划和提供相应的有激励性的薪酬制度,不注重人才的高层次的需求,结果是企业留不住人才。

对于国内较大的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相当部分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上,还只是停留在国内人才的挑选和使用上,而不能充分利用企业国际化经营所带来的机会,从全球范围的高度去构建自己的国际化人才队伍,实现人才全球化战略,就可能导致由于文化、宗教、法律、行为方式等因素的差异,致使企业的国际人不能够很好地适应当地环境,从而影响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3.2 缺乏国际化的品牌战略

品牌实质上代表着买这对交付给买者的产品特征、利益和服务的一贯性的承诺,国际化的知名品牌是企业在激烈国内外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有力保证。改革开放几十年的时间里,中国企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优势,在服装、皮鞋、电子产品、玩具、文具等众多领域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一时间,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中国产品成为了廉价产品的代名词,沃而玛等众多国际知名零售和制造企业将中国列为最重要的产品采购基地。当由于中国产品没有自己的知名。国际品牌,众多的中国企业在行业产业链上只能处于低端的位置,在最终产品利润的划分上,只能获得微波的收入。由于缺乏企业知名品牌意识,企业只能给国外企业从事定牌生产,及时对外出口、在国外投资建厂,企业从长远观点看,会被其他价格更低,质量更优的产品所替代,最终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被淘汰。

品牌战略既然名为“战略”,其就归属于战略范畴,就有其战略使命,理应解决品牌的战略层问题,势必须为品牌的建设与管理确立指导方针与基本原则,而非确定诸如产品、价格、渠道与广告媒介等战术性因素。可以说,品牌战略就是高屋建领地将品牌建设提升到企业经营战略的高度,是以建立强势品牌、创造品牌价值为目标的企业经营战略。品牌和商标是与企业的品牌战略密切相关的两个概念,深刻领会和把握品牌和商标的涵义是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顺利实施品牌战略的前提。

3.3 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协同作用不够

例如:济南第二机床厂2010年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赢得了德国舒乐公四台压力机设备的合同,合同总价值680万美元,对于企业是一笔不小的生意。为了圆满完成合同,及时交货,全厂上下齐心协力,克服了工艺上的困难,工人们加班加点,在规定的时间造出了前两台压力机,作为交货的企业来说应该是出色地完成了合同第一期内容。可是当外方所找的一家国内的大型运输公司在由工厂到青岛港这段公路运输费用上,狮子大开口提出运费不能低于2000万人民币,原因之一是设备重400万吨,公路桥承受不了这样的重量,然而后来在私下谈话中,根据公路运输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说,同样是一曾经通过载荷为900万吨的大型设备。面对始料未及的意外情况,并且德方定做这四台压力设备是因为要用这些设备去生产客户产品而客户对于所定产品的交货期是有严格期限的,如果所定的压力设备不能及时到德国的话,德国舒乐公司就可能因违约而受到索赔,为此,德方急派专门人员赴中国同有关方面谈判协调,要求降低运输费用,但有关的中方部门仍然坚持其不切实际的2000万元的公路运输费用。在努力未果的情况下,舒乐公司,请求其总理出面协调运输事宜,恰逢时任山东省长李春亭正好在德国考察访问,德国总理当面郑重地提出要求政府部门从中给予协调,李省长也非常重视,立刻通知其秘书亲自出面协调此事。尽铃李省长秘书多方协调,最终国内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从自己的本位主义出发,2000万人民币的公路运费最终也没有减下来。最后,舒乐公司只好改道日照港,以600万元人民币的公路运费把两台压力设备装船。此时超过了外方购货合同规定的交货期三个月,使外方因此蒙受了巨大经济损失。最后外方取消了尚未交货的货值为300多万美元的另外两台压力设备的合同,转而到济南机床的国外竞争对手韩国压力机生产。济南第二机床厂不但丢失了经过努力争取来的出口合同,同时也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企业的国际形象,给企业的国际化进程造成了很大的被动。

中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中,好多好端端的市场就是由于企业间缺乏合作,相互拆台,缺乏自律意识,结果导致市场在很短的时间内被搞乱,两败俱伤,招致国际市场对于中国产品的反倾销调查,例如中国的蘑菇罐头的出口、圣诞礼品的出口等等。

4.国际化经营案例及启示

4.1案例分析——日韩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

4.1.1通过国际化经营加速企业发展

通过国际化经营,日韩企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日本汽车业在企业国际化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历史,使中国企业能够充分的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

(l)国际化经营让企业再获新生。随着上世纪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日圆也随之升值,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金融系统的动荡不安,这些让日本汽车产业陷入困境。日产汽车公司由于在美国的销售萎缩,造成大幅度经营赤字,金融系统的动荡更让该公司雪上加霜,资金筹措非常困难。

(2)把汽车生产厂转移到国外。从上世纪后期开始,日本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扩大,日本与美国的贸易摩擦问题开始显露出来。美国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这三大巨头出现巨额赤字后,日美贸易摩擦进一步激化。1981年5月,日本制定了对美轿车出口自主限制的政策。

在自主限制后,出口数量有了一个框框,日本汽车生产商改换了出口车型从大众型转向中高档车型;以此来维持自己的收入。另一方面,1982年本田首先在俄亥俄州开始生产雅阁牌轿车,其他日本车也逐渐开始在美国本地生产。在本田之后,丰田汽车和通用的合资公司在加利福尼亚州开始本地化生产。到了上世纪后期,马自达在密执安州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三菱汽车也在伊利诺斯州与克莱斯勒进行合作;富士重工业则和五十铃汽车携手在印地安那州开始了合作生产。日本汽车企业通过国际化经营,将企业逐渐转向海外。

(3)企业转变成国际企业。1995年日元升值一时达到1美元兑换90日元,日美汽车谈判在这个时候不欢而散,日本企业出口海外遇到了空前的阻力。丰田汽车、日产汽车、本田、马自达和三菱汽车通过制定自主经营计划——“全球计划”,成功地规避了对日本制裁风险。

4.1.2高度重视品牌战略的作用

大力推行名牌战略,培养知名品牌,是日韩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韩国三星集团和日本索尼公司的做法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1)坚持循序渐进的品牌战略路线。品牌的创立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创立一个世界级的品牌需要有竞争力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和一流的技术。大多数日韩企业在企业国际化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循序渐进的品牌战略之路,韩国三星公司创立国际品牌的过程就是日韩企业在企业国际化经营中推行品牌战略的典型范例。

(2)品牌战略贯穿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整个过程。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日韩企业将品牌战略贯穿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始终,日本索尼公司将品牌战略贯穿于企业国际化全过程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3)跨越文化的障碍。在中国公司,外派人员往往无足轻重。而盛田则认识到开发美国市场对于索尼公司未来的重要性,亲自出征。

美国人与日本人的思维方式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盛田却善于克制和隐藏他可能有的不良情绪,盛田本质上是一个独断专行的人。他知道日本文化与美国文化的距离。要想使索尼公司融进美国文化,必须启用美国人领导索尼美国,这也就是索尼“全球经营本土化”政策的萌芽。他把美国总裁的位置虚位以待,决心寻找一个美国人担任索尼美国的总裁。终于,盛田看中了哈维·沙因。沙因的经商风格是十分美国化的,直率明了,而且硬碰硬。沙因挫伤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美国人的感情,也令日本人感到为难,心生恐惧。盛田在自传《日本制造》中写道,“他的方法不是日本式的,而是以单纯、强硬、直率和明确的逻辑为基础,然而逻辑游戏的问题是,不给人文因素留什么余地。”

沙因坚守着那套缺乏变通的生意经,加之他又口无遮拦,使他成了一个刺猥般的人物。他容不得废话,精力充沛,非常敏锐,对成本控制十分严格。最后,迫于形势盛田不得不换掉沙因。但盛田认为,沙因把美国管理的好多方面,诸如管理控制和报酬等引入了索尼文化;他帮助索尼美国从一个单一的配送中心,发展成生机勃勃的美国分部;而且还使公司的业务增长了2倍。沙因的管理风格虽然与盛田格格不入,但却是盛田真实触摸、碰撞、吸收、消化美国文化的捷径。这种触摸在盛田时代一直就没有停止。

4.2启示

日本和韩国通过大力推行企业的国际化经营,使得日本和韩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日韩的国家经济实力大幅提高。中国同日韩两国同源于东方文化,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深刻,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形成了很多不同于西方企业管理原则的做法。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分析和借鉴日韩两国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的经验以及失败的教训,结合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的国际和国内因素、行业发展的特点、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充分发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后发优势,少走弯路,在仔细分析、思考、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之上,开拓创新。

4.2.1充分认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作用

日韩企业充分认识企业国际化经营的重要性,通过积极的国际化经营为企业的发展找到突破口。中国的全球化现状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日本、九十年代的韩国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早期的日韩企业一样,中国企业正面临从劳动力和资源密集的低端出口商向高附加值的制造商和服务提供商的转型。许多企业在担当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同时,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逐步积累生产知识和技能,并且尝试将自主品牌的产品销往海外市场。

在企业国际化经营的过程中,日韩两国的企业高度熏视企业国际化经营对于企业做大做强的促进作用,以企业国际化经营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的国际知名度,创造世界级的知名品牌,将品牌战略贯穿于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整个过程;韩国企业高度重视境外直接投资,在境外投资的过程中,较好地处理了本国货币升值情况下如何正确开展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正确道路,在大力推进境外直接投资的过程中,韩国企业在境外直接投资过程中与当地企业共生共荣,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战略,面对本币升值,及时进行外汇风险管理,关注劳资关系变动,改善劳动者福利待遇,实现产业民主制度化,尽快实现国内产业转型升级,防止制造业外移造成经济增长率下降,尽快融入当地经济,实现生产要素的当地化,政府不断降低海外投资的门槛,密切监管企业的风险行为,海外投资企业间达成民间协议防止过度竞争。

4.2.2推行正确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韩国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推行了地域化、差别化投资战略,即针对不同东道国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投资战略,比如:针对北美和欧洲的市场占领战略,针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生产基地战略,针对中东、拉美等东道国的资源寻求战略等等。韩国对外经济发展与我国有某些相似性,都经历了鼓励国内企业出口创汇-本国制造业竞争力加强-贸易摩擦加剧-外汇储备规模扩大-国际社会施加压力-本币升值-企业对外投资增加等若干阶段。

(1)与当地企业共生共荣。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为了迅速占领当地市场,不遵守当地竞争规则,进行低价、无休息日销售、甚至仿制当地名牌,当地企业市场份额被挤压,造成当地企业对我国海外企业的敌视情绪,西班牙“温州鞋”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因此,在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时学会遵守当地规则,与当地同行企业共生共荣十分重要,这关系到我国企业海外发展的持续性。

(2)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战略。我国某些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出现了为了实现短期利益而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给国外消费者留下很差印象,这是企业花费多少时间和资金都很难扭转的,这种印象甚至影响到其他行业产品的销售。目前,非洲大陆是我国部分企业对外投资的战略重点,因此一定要以较高的产品质量赢得当地市场,给当地消费者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便于其他中国企业开拓该市场。“走出去”的企业要有强烈的自主品牌意识,要有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强的决心;像韩国政府一样,我国政府也应出台品牌发展基金,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使用自主品牌,打破高质量产品被放在国外大卖场低价处理的尴尬局面。

(3)尽快实现国内产业转型升级。如同日本和韩国的发展过程一样,我国贸易顺差的迅速增加引起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摩擦领域从纺织品到家电产品,不断升级,逆差国施加的压力从反倾销、特别保护条款到人民币汇率升值。为了缓解日益严重的贸易不平衡问题,我国开始鼓励企业走出一去,缓解过程产能,充分利用全球优势资源,实现产地多元化。在制造业逐步对外投资的过程中,我国企业也要抓紧时间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的转移,把握全球服务业外包的趋势,实行制造业、服务业的现代化,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高速增长,城镇化的实现和大量劳动力的就业。在此过程中,国家要指导产业发展方向,出台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保证产业转移过程中国内经济的持续发展。

(4)保持合理的资产负债结构。大宇集团的轰然坍塌给我们敲响了一记警钟。大宇是“章鱼足式”扩张模式的积极推行者,认为企业规模越大,就越能立于不败之地。从资本结构理论的角度看,有规模不一定有效益。资本结构理论的目的在于,寻求一种能使股东价值达到最大的负债与权益结构。由此可见,不求最大,但求最好是比较正确的经营思路。将有限的财务资源投资到企业最具竞争能力的业务上,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可以避免不必要的债务负担和财务危机。做到开拓一个市场,服务一个市场,按照当地市场状况调整企业管理,在业务发展初期尽量以一种产品或者以系列产品来开拓市场,避免盲目扩张市场份额和多元化经营。

(5)实行本地化战略。为了缓和可能出现的劳资矛盾,日韩跨国企业都会对子公司进行符合当地文化的培训,以适应当地生产和市场的需求。这也是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需要学习的地方,即便是一些较为落后的发展中东道国,也应当实现当地化生产,得到当地人的信任与好感,为商品在东道国的顺利销售打下基础。

(6)加大对外直接投资。顺差逐渐加大,我国外汇储备规模也不断扩大,原本用来防范金融风险,树立信心的外汇储备,如今规模过大,需要重新考虑其管理效率问题。韩国也面临同样的问题,而其利用外汇储备鼓励本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措施值得我们借鉴。这是有效利用我国外汇储备,分散因我国外汇储备集中投资美国国债而面临风险的重要途径,并且可以缓解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关键是研究如何将外汇储备转向为企业“走出去”服务的具体方式,防止投入的外汇储备变成沉淀成本,成为引发金融风险的导火索。

(7)防止本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中的过度竞争。日韩政府支持企业签订民间协议,规定同行业企业间协同作战,形成同盟,降低重复投资造成的过度竞争,提高投资效率和成功率;并由政府进出口银行和海外投资信息中心提供系统化企业数据,帮助企业协会了解企业信息,协调企业行动。我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因此,我国企业之间应当加强沟通,通过企业协会协调行动,争取项目投标的成功几率,维护中国跨国企业的整体形象,为企业海外投资创造良好的基础。政府可以建立相应的平台鼓励我国准备“走出去”企业之间签订“协调行动”协议,对企业竞争行为进行自律,为中国品牌的长期战略创造条件。对于没有能够竞标的企业,多提供投资渠道和信息,疏散在统一市场激烈的竞争。

4.2.3政府要大力支持企业国际化经营

从日韩企业成功的国际化经营实践看,政府的支持和扶助是推进企业国际化经营顺利开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创造力水平的关键因素。

(l)全方位促进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开展。从日本和韩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里程看,政府对于企业的支持和扶助对于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例如设立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专项基金,对于企业在国际化进程中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设立企业对外出口及投资的风险保险机制,对于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的风险予以规避;建立税收优惠机制,鼓励企业对外出口和对外直接投资;对于企业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面政府设立专门的基金,培养和造就合格的企业国际化人才;利用国际间的政府贸易协定、协议等为本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鼓励企业创立知名品牌等等。

(2)创造良好的企业国际化经营政策环境。从日韩国外直接投资看,除了发展初期以及金融危机期间,多数情况下政府主要是在放松企业对外投资的限制,为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便利,鼓励企业“走出去”.政府更多的是为企业进行服务,同时密切关注企业的经营状况,在必要的时候,进行监督。我国政府目前对企业走出去基本上持鼓励态度,但是仍然会出现存在政策不稳定、不透明、不可预期的情况,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会不得不承担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与损失。政府管理作为市场调控的有利补充,应当考虑如何鼓励合法的海外投资,限制不合法的企业活动,每项措施的出台都要全面考虑到可能的影响,不要轻易变动政策。

5. 中国企业面对生产经营国际化的应对措施

5.1 加强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训与建设

我们应结合各企业实际,按照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实施多管齐下的人才培养途径:

5.1.1“请进来”

花学费请实力强大的跨国石油公司的外方管理人员或中方高级雇员来给工程技术、管理、商务、市场营销人员等授课,从标书制作、谈判技巧、中标后合同签订及进入市场后怎么与外商合作等,全方位进行培训。

5.1.2“走出去”

挑选爱岗敬业、业务技术能力比较强的技术、商务、管理骨干送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跨国公司,进行外语、工商管理、工程技术等多方面的升级培训。

5.1.3“岗位培训”

这种培训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专业基础扎实、外语计算机基础较好的相关专业人员,针对其专业特长和培养方向。直接派到境内或境外的涉外项目,进行工作锻炼,以增长项目管理的实际经验,熟悉西方管理模式和经营思想。同时在培训中可采用“四个结合”的原则,即二级单位培训与油田培训相结合、内部培训与外地院校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与长期培训相结合、涉外项目岗位培训与理论知识培训相结合,加大投入,实施“家质工程”.着力培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组建多功能队伍。

5.2 积极创新品牌

为了在国际化经营中发挥品牌在企业国际化中的作用,企业要从以下方面搞好工作:

5.2.1企业要做好品牌定位

什么是品牌定位?经典的解释是一个品牌对消费者的一种承诺,是品牌能够为消费者所创造的真正的价值。

目前我们中国的一些所谓走向国际化的品牌,如联想,TCL,海尔等由于战略认识上的关系,在这个品牌的理念的认识部分往往由于觉得很“虚”而放在了一个不是很重要的地位,试问走向国际化的联想在对于国际上的用户承诺方面有什么新的举动和创新吗?事实上,除了在一些外在的标识方面有向国际化靠拢外,联想的国际化拿不出对国际化用户能够真正承诺和东西,如果在国际上卖东西也以为像国内一样卖的话,联想的国际化是成问题的,定位就是这样的简单也是这样的使我们觉得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品牌是难以企及的一件事。

为了保证品牌的定位能够顺利的实现,一个好的品牌还应该在差异化方面做到更好,差异化是品牌的真正的核心价值,在这个问题是我是感到非常的担忧的,在中国走向国际化的这些大公司中,由于真正的缺乏核心价值和竞争力使得我们在无论是国际化的方式,还是在国际化的具体内容上都是非常的脆弱。

企业对于品牌图展要慎之又慎,有的企业由于没有确切掌握自己的知名品牌在广大消费者心中的定位,而片面追求知名品牌的辐射效应,结果不恰当地将知名品牌拓展到其它的产品上,不但新产品的销售情况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使得原来产品的形象受到损害,从而得不偿失,事与愿违。

5.2.2加强品牌的保护意识,保护好企业的品牌为了保护好自己的品牌,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要熟知国际通行的品牌保护法律法规,积极在境外注册,使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同时密切注意其他不法企业的不法侵权行为。

此外,企业要选择适合自己产品特点的品牌宣传方式,如李宁牌系列体育用品,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在境内外从事品牌宣传工作,类似重大体育赛事的赞助等活动。同时选择合适的媒体,大力宣传自己的品牌,从而在广大消费者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逐步进入到国际知名品牌如耐克等体育用品的竞争中。

5.2.3提升品牌的顾客让渡价值

顾客让渡价值是顾客总价值和顾客总成本之间的差额。顾客总价值是指顾客购买某一产品或服务时所期望得到的一组利益,它包括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顾客总成本是指顾客为购买某一产品所耗费的时间、精力、体力以及所支付的货币资金等,因此,顾客总成本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精神成本和体力成本。

为了提高企业对于自己品牌的认知和接受程度,企业要努力改进自己产品的质量,改善产品功能,采取适合目标顾客群需要的销售方式,做好售后服务工作,最大限度地搞好客户回访工作,从而形成产品同同行业其他同类产品的差别,扩大品牌的影响,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在同行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5.3 密切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

依据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力钻石模型,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要做到密切合作,共同形成全体的竞争优势。企业国际竞争能力的提高,从微观角度上看,企业内部的严格管理、正确的战略决策、迅速快捷的市场反应速度、出众的资源配置能力等反面的优势是企业国际化成功的重要保证,但是,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尤其是企业在国际化的初级阶段,离不开国内其他企业的相互协调和配合。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要避免相互压价和窝里斗,在国际市场开发过程中要协同合作,共同面对在国际市场开拓过程中的风风雨雨。

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过程当中,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还体现在以下方面,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要想真正取得竞争优势,需要国内企业的大力协助,尤其是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初级阶段显得就更为严重,这是因为,根据波特的国家竞争力分析模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赖于企业所在国家中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水平,上游和下游企业的发展水平高,企业的周围配套能力就强,企业的产品就有质量保证,反之,企业的产品在研究发展方面就会遇到很大的挑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就强。此外,进行国际化经营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开展,也会有利于与本企业有关联的国内其他企业的发展,这是因为一个企业国际化的开展不仅有赖于和其相互关联的其他企业的发展,而自己企业的发展也会给与其有关系的其他企业打开一扇窗户,使得这些企业有机会接触国际市场,有利于这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本身的产品研究和开发能力,有利于这些企业获取有用的市场信息和产品开发信息,同时也有利于企业调整自身的产品结构,使企业获得较快的发展。

结束语

第5篇:企业经营策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煤炭经营;管理策略;策略分析

企业的经营管理泛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对自己的生产经营整个活动做出的分析策划,安排、监督管理以及决断,并对员工进行精神及物质上的鼓励,以实现企业的任务。经营管理的任务内容包括对生产力的合理分配,对产品供应、生产及营销的各个过程的监督控制和协调管理,以保证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可以充分使用,减少其他方面的消耗,以此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商品。

一、煤炭经营管理特性

(一)长期性。所谓长期性,指的是煤炭企业具有长期的战略目标的同时,需要针对企业管理现状制定出长期的管理方案。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煤炭企业新兴技术的产生,企业为了在现有市场中立足,需要为企业长远的战略目标进行规划,以顺应社会需求和市场需要。

(二)特殊性。不同于其他的商品生产及加工型的企业,煤炭企业具有自身经营管理方面的特点,也正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煤炭企业具有一定特殊性。从煤炭企业的开采成本来说,成本由多方面的因素构成,并且由于构成因素具有多变的特性,导致成本构成不稳定,成本也不固定。经分析有以下几点:

(1)构成产品实体的材料。构成产品实物及材料不包括原有的基本材料,且一些辅助材料如:木材、大型材料及特定工具等,虽是用于煤炭的开采过程,但也不在产品实体构成中,并且可以在开采过程中进行重复地回收利用。(2)煤炭生产。煤炭生产受多种条件限制,这些条件中最主要的有:地下土质的构造、煤的存储量以及品位。使得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其浮动也同自然因素有着丝丝屡屡的关系。煤炭生产经常会有很高的辅助费用产生。煤炭生产的环境通常是在水井的深处,这就导致了其生产过程中会受到水、火、土层的断裂、煤灰尘土等的威胁,一旦这些因素发生了变化,就需要增加人员和安排物资进行补救,在此过程中成本的增加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为了避免突发状况,同时不影响工作进度,就要增加额外费用,如:定期通风驱尘,随时排水灭火以及照明。(3)地质勘测。地质勘测的作用是为了了解地下土质构造和煤存储的含量以及煤的层次结构进而决定是否对该区域的煤矿进行开采。在开采之前还要对有些煤层的水进行疏散和晾干。针对于在不同地质条件下的矿井,对开采所要准备的及开展的工作也有差异,工作的难度大小不一,采用的工艺流程也随之不同。通过对煤矿开采方法的选择使用、工作的安排布置、工具设备及技术的采用将会最终对煤矿开采的成本高低造成极大的影响。(4)员工收入。由于煤炭开采是一项劳动集成的工作,期间所作的劳动多而杂,因此员工的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煤炭开采工作需要的员工数量会越来越多,但是效率却没有比其他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而且,从事于煤炭开采的人员工作在条件很差,并会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所接受的工作需要的劳动强度也大,因此不适合从事较长时间,所以员工通过工作所得的补贴相对较高。在我国其他行业中,煤炭开采员工的工资成本就达到了总成本的40%。(5)掘进费用。 在分析了煤炭企业各项工作的费用之后,得出煤炭掘进费用所占比重较大,对成本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根据规定,在对矿井进行掘进时,其大部分掘进费用由生产成本负担。掘进直接费用达到全部直接费用20%。因此,要想使煤矿企业实现稳产、高产、低成本、高收益,就需要保证采掘的适当比例关系。(6)生产组织及成本管理。生产组织及成本管理这两方面比较复杂。对于煤炭的生产过程所涉及的方面从井上到井下,具有面广、点多、线长的特点。而且大部分工作都是在井下进行,在对生产组织及成本进行管理时就会出现困难,针对成本管理所做的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没有采用先进的管理手段进行成本管理。

二、煤炭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

针对国内煤炭企业管理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管理者在经营过程中会因为企业自身性质,偏重于收益,而忽视了经营管理的本质。由于经营意识的不足和经营观念的落后,使得在煤炭经营管理中的潜在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其次,财务管理体系有待完善,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对部分成本的疏忽和遗漏。企业文化跟不上时代进展的步伐,公司员工没有精神上的支撑,工作效率有所下降,工作积极性不高。照此下去,煤炭企业的收益将受影响,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也会有所下降。

三、煤炭经营管理策略

(一)管理意识和观念的树立。煤炭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多是由于管理意识的缺乏和管理观念的陈旧、过时。因此,针对煤炭经营,企业管理者要具有较强的管理意识,要对社会中先进的管理观念进行吸收,随时关注同行业的管理观念的更新,以树立现代管理意识及观念为主,在对企业的收益进行核算时,对收益变化也要加以重视,理清思路,全面考虑如何使企业在原有基础上获取更大利润,并将其想法切实落实到日常成本投资过程中。

(二)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体系。现如今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企业管理者没有对此给予重视,导致财务管理漏洞过多。因此对财务管理体系的建立应基于国家制定的相关条例和法规并结合企业的实际运营状况有针对性和和合理性地进行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同时,应注重财务管理人才的储备及财务管理技术的引进。

(三)加强对绩效管理工作的监督力度。针对煤炭经营企业的绩效管理,往往是企业管理者的盲区,绩效管理用于支持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决策,并对企业的发展现状展现给企业管理者。在绩效管理方面,对成本进行核算时,不恰当的方式往往会导致煤炭生产经营成本的差错。煤炭生产经营过程中,储存成本是容易受到忽视的一方面,交易成本也需要考虑在内,然而在实际核算时仅仅得到考虑的是产品销售层面上成本的流动,这将大大降低员工们的积极性,影响企业生产效率,更成为阻扰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方向发展的障碍。

(四)重视对文化的管理。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所在,更是企业精神的载体。为了使员工团结一致地为公司的目标努力奋斗,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就需要企业文化的支撑。

重视对企业文化的管理,将对煤炭的经营管理起到辅助作用,以实现煤炭经营管理的高效性,并能在员工内部实现更好的效果。

结语: 煤炭企业作为国家能源供应企业之一,在经济发展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为了使煤炭企业的发展更加顺利,离不开国家政策体制与法律法规的支持,更需要管理经营者的智慧。本文希望通过对煤炭经营管理问题的探讨与对策的分析,让管理者了解到当前煤矿经营的管理需要改进,要在以后的发展中有所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体制得以进一步完善。更希望给一些具有长远战略目标的企业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第6篇:企业经营策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市场 营销环境 企业应对策略

对于市场营销环境,美国著名的市场学家菲利普-科特勒曾经揭示过,市场的营销环境是指能够对企业的市场营销的管理能力产生影响力的,使企业能够和好好发展,同时维持与企业的目标顾客之间的交易及关系的外在的每一个参与者和影响力。而且,这个时候的全球化进程依然在不断加快,世界上每个国家的企业发展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一、企业在宏观的环境变化中应该采取的策略

(一)何为宏观环境因素

就企业市场的营销而言,市场整体上的改变就是宏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消费群体的变化、法律法规的出台与政策的制定。只有把握住了市场的宏观变化,根据它的形势,跟随者这个时代的发展浪头,使企业得以健康的成长,真正掌握市场的宏观变化,改变企业的发展倾向才能使企业更进一步。

(二)促进企业的多元发展

因为市场宏观发展的不可抗性,以及各种因素的不可知性,很难在宏观的环境变化后及时的积极的进行企业的转型,所以企业的多元发展可以有效地预防宏观的环境变化,并且为企业注入积极向上的活力。在具体实施中可以考虑一号产品营销受阻时进行二号产品的捆绑销售,或者将一号产品投放到其他地区进行销售。以防止在市场环境对企业单一产品限制过大时对企业产生过大的经济压力,甚至有破产的情况出现。

(三)树立品牌形象、完善企业文化

对外在产品销售的过程中,逐步的在消费群体中建立积极向上的正面的品牌形象,只有在消费者与政府的眼中建立的正面的品牌形象,产品的销售才可能得到进一步的促进作用,形成良性循环,以便在市场恶劣或者企业转型时度过企业的发展期。而对于内部来说,企业应该倡导创建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企业文化,进行企业内部的思想交流,瓦解员工之间的戒备心理,集体意识正是在隐私的公开过程中形成的,良好的企业文化不仅有助于平时的生产销售,更是我们度过低谷的筹码。

(四)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先在我们是生活在21世纪,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不断地通过开发新的技术、创造新的产物的方式方法,才能适应现在高速更迭的市场与消费者,才能使得企业迎来新的发展。同样的,如果企业一直都是原来的人才的资源状况,那么很难有新的发展形式,这对于企业的长远的发展肯定是没有好处的。而科技的竞争终归是人才的竞争,而相对于从猎头公司中高价进抑或是从其他公司租赁某些技术人员,都不如进行人才的大规模培养。每个季度都要将人才的培养列入日程,无论是外出学习还是出国深造,能够引进开发新的技术才是企业发展最强有力的声音。

但是相对于人才的引进工作,人才的培养这个过程还是具有很长的周期,无法及时解决某些突发事件或者突然面临的企业转型,所以具由一定数量的人才储备并且适当的引入新技术人才,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有效地使企业进入到平稳的上升期。

二、企业在微观的环境变化中应该采取的策略

(一)何为微观环境因素

所谓微观环境因素,无非是市场的突然变化,小范围的产品供需以及可能会出现的商机。我们将这个商机统一称作机遇,既然是机遇,就有了很强的偶然性,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准备好抓住机遇,这个机遇可能来自企业内部,也可能来自企业外部,在拥有抓住机遇的能力之前,我们首先要拥有发现机遇的眼睛。

(二)开发性策略

在产品的营销过程中,消费者可能会产生对产品的厌烦或者提出更高的要求与期望,这时候我们就要进行及时的消费者反馈。这就是企业微观环境的改变,我们需要小范围的战略与生产上的调整,迅速的组织起科研小组,依据市场提出的需要来对我们的产品进行改变和进化,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在所难免,但是只有迅速的做出响应才能给公司带来更大的利益。

(三)适应性策略

每个不同的消费者之间的购买力都是不同的,所以产品的价格肯定也是存在不同的层次,有了这种差异,针对消费者不同的购买力,我们需要对产品进行不同价格的分档;将同样的产品在不同的地区根据不同的购买力俗⒉煌的售价,已达到产生最大效益的目的。当然在两个地区很容易产生产品流通的时候就不能采取地区价格差异化的方式,以免产生较大的销售差异和企业形象的冲击。

(四)新媒体的营销策略

随着信息技术与网络的发展,网络文化与新媒体不可避免的成为了现代企业产品宣传的重要途径之一。低投入高回报的宣传特性使得互联网宣传成为各大企业宣传新产品的主要方式,对于新的消费群体而言,老一套的‘口号式’的宣传已经不能适应他们的需求,拥有更多内涵、值得回味的文案才能满足新一代消费者的需求。我们的产品才能拥有更大的市场份额和更大的消费者群体基础。。

(五)转移性策略

第7篇:企业经营策略分析范文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本质概述

现代企业的重要构成标志是具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理念,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是企业在进行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时所应用的基本原则,是管理理念、方法和思想的汇总。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将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相结合,是经济学和管理学两种学科结合产生的新的管理体系。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能够将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管理主旨和企业的核心利益清晰的反映出来,企业经济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从根本上促进了企业综合实力的发展,成为现代企业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实现企业经济现代化管理能够保障企业在生产、销售、经营、财务等各个环节的合理化科学化安排,使企业现有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从而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

二、现代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观念落后

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我国本土企业没有完整独立的经营理念和发展体系,我国企业的经济管理主要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发展的,企业长期在政府引导下发展,导致企业缺乏创新理念对经济管理不重视,缺乏经济管理经验和理念。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下,我国经济已经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因此,企业之间的竞争也从产品之间的竞争转变为综合实力的竞争,这也将改变市场的现状,企业不能单靠保全自身利益来进行发展而是要与各个部门、相关企业进行交流合作,才能保证企业发展。只顾保全自身利益,不注重与各个部门进行合作是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观念落后的一种体现。另外,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观念的落后还体现在企业过分重视眼前利益,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缺乏危机意识,缺乏竞争精神。

(二)缺乏明确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职责

大部分企业并不缺乏经济管理方面的人才,但是仍然无法做好经济管理工作。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合理进行的主要原因是,各个部门之间缺乏合作交流,企业中一旦出现问题,各个部门之间相互推脱责任,长此以往各个部门之间产生严重隔阂,无法合作,其根本原因是企业中管理职责不明确。在企业中经营者更注重对于产品的经营,疏于对企业经济进行管理。制定的相关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也没有对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明确的责任分配,员工相关工作制度不完善,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降低了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同时也打消了一部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降低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无法正常进行。

(三)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低

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普遍较低,现有工作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无法满足经济管理工作需要。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人员中,有很大的一部分并不是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高等管理人才,非专业的人员缺乏经济管理知识,无法熟练的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无法熟练的将经济管理知识系统的运用到经济管理工作中,从而导致经济管理工作无法高效进行。经济管理工作人员对相关知识的缺乏,导致其无法独自解决工作中所产生的问题,需要求助于其他工作人员,给其他工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工作负担,降低了经济管理工作的效率,也降低了被求助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四)经济管理方式粗放

我国大多数企业采用的都是粗放的经济管理模式,然而这种模式有很大的弊端,粗放的经济管理模式极其注重企业规模的扩大,导致自身发展不平衡。随着市场经济到来,企业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如果不改变这种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那给企业带来的将是难以想象的后果,所以,必须转变这种粗放的经济管理模式,将粗放式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为集约型的经济管理模式,促进企业走向可持续发展道路。

三、提高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应对策略

(一)更新现代企业经济管理观念

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经济管理观念也在不断进步。为保证企业经济管理目标的实现,企业应该在发展的过程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企业经济管理方法,运用系统的企业经济管理方法发现和解决企业中存在的经济问题,保证企业经济管理目标顺利实现。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将企业现有的落后的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建立相关的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明确员工职责,为员工的工作起指导性作用,为形成完善的企业管理方式保驾护航,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管理工作发展。

(二)完善现代企业经济管理制度

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是企业经济管理工作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只有建立完善的企业经济管理制度才能实现企业经济管理的标准化,在经济管理制度的建立中,应该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知识融入进来,规范经济管理流程,确立完善的经济管理体系,按照程序管理经济。遵循企业经济管理制度的同时,企业还需要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对企业的发展方向做出相应的改变,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提高企业效益,另外还需要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的方式来提升竞争力,运用新型的营销策略拓宽企业市场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优秀的人才是保证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优秀的人才无论是在企业的整体发展还是对各个部门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现代的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且部分经济管理部门工作人员专业素质较低,因此,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是非常必要的。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应该加强对人员的选拔,着重保护优秀人才,防止优秀人才外流,另外也应加强对企业现有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企业员工整体素质。制定相应的监督体制也是非常必要的,人力资源部门工作人员为调动经济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应该制定绩效考核体系,奖惩并用,监督经济管理人员工作。鼓励经济管理人员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完善,提升专业素质,实现企业和个人共同进步。

(四)调整现代企业经济管理方式

第8篇:企业经营策略分析范文

(一)预算机制不健全

电力企业项目工程预算调整机制不健全,受经济形势的影响,材料价格及人工费用波动较大,施工自然环境变化、突发事故等各种外界不可抗或不可预料客观因素,使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实际发生与预算下达金额、内容不符,需要进行预算调整。但调整限制大,时间长,实际执行中人为调整内容,造成核算和管理上的不规范。

(二)运营项目投资预算管理不科学

很多电力企业都没有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对发起的新运营项目进行评估考核,很多电力企业在进行运营项目投资时都选择时下热门的投资运营项目,没有建立具体的投资运营项目选择标准,也没有利用运营项目的内部控制对运营项目的风险、资金投入等过程进行监督,很多电力企业建立的运营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三)监督机制欠缺

第一,电力工程企业预算管理较为松散,没有建立完善的数据库对运营项目涉及的原材料、人工费、固定资产折旧以及其他费用进行详细的记录,导致运营项目施工过程中造成原材料和其他费用的浪费,且无法找到解决的办法;第二,电力工程由于资金所有权和支配权的分离,在运营项目管理过程中没有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会使得运营项目施工过程中相关费用使用不够透明,无法对施工现场涉及的费用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监督控制,可能导致财政资金使用的低效;第三,政府投资基本建设与电力工程涉及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善,固定资产登记不详或者是加速折旧的年限过短,导致固定资产使用的低效,造成资金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全面预算管理的完善。

二、全面预算管理在电力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的相关策略

(一)全面预算管理运营到项目实际运营过程中

电力工程建设运营项目全面?A算管理要注重以下几点:电力工程建设运营项目是否按照经批准的设计图纸进行建设,并符合验收标准;竣工结算的依据是否符合合同条款有关规定;电力工程预(结)算书的内容是否真实、准确、合法;按电力工程量计算规则和经审定的施工图计算的电力工程量是否准确,预算套用的定额是否与电力工程应执行的定额标准相符,预算单价的换算是否准确,有无套错定额情况;施工电力企业取费标准是否与其资质等级或合同规定相符,电力工程类别是否符合取费系数的规定,取费系数及计算是否符合规定; 设备、材料用量是否与定额含量或设计含量一致;设备、材料是否按国家定价或市场价计价;设计变更单、材料代用单、现场签证单、工序验收单及补充预算书等是否真实、有效。

(二)健全全面预算管理机制

电力企业必须要求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运营项目的考察评估,在此基础上对运营项目投资的资金来源和周转情况结合电力企业自身进行分析,防止电力企业在运营项目投资的过程中出现资金流断裂的情况,从而对整个电力企业的发展造成阻碍作用。

电力企业应当加强运营项目全面预算管理人员全面预算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运营项目实施的每一个步骤注入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为后面的全面预算管理提供较大的便利,进而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更加完善;最后,加强对运营项目全面预算管理人才的经济责任全面预算管理,委派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家全面预算管理部门联合对运营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人员进行不定期的酒经济责任全面预算管理,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贪污行为,防止国家资源的浪费,也为电力企业运营项目全面预算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

(三)构建固定资产全面预算管理制度

首先强化对固定资产的全面预算管理,因为政府投资的基建运营项目涉及大量的固定资产且建设周期较长,应当规范运营项目固定资产的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和折旧方式,注重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保养,增加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简化固定资产的结算方式,不断完善全面预算管理;此外,应当加强运营项目全面预算管理人员全面预算管理能力的培养,使其在运营项目实施的每一个步骤注入全面预算管理的思想,为后面的全面预算管理提供较大的便利,进而使得全面预算管理更加完善;然后,加强对运营项目全面预算管理人才的经济责任全面预算管理,委派会计师事务所和国家全面预算管理部门联合对运营项目负责人和财务人员不定期地进行经济责任全面预算管理,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贪污行为,防止国家资源的浪费,也为全面预算管理提供良好的环境。

最后,强化对固定资产的全面预算管理,因为政府投资的基建运营项目涉及大量的固定资产且建设周期较长,应当规范运营项目固定资产的全面预算管理办法和折旧方式,注重固定资产的维护和保养,增加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避免财政资金的浪费,简化固定资产的结算方式,不断完善其全面预算管理。

三、结语

第9篇:企业经营策略分析范文

关键词:企业经营;策略创新

1、 经营理念与具体实际相结合是经营策略创新的关键

树立科学经营的思想,使企业以策略创新为切入点,把握好经营策略的方向,确立自身核心竞争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的持续发展,达到经营策略的目标。

1.1企业经营策略创新可以使企业更好地体现先进生产力,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

企业可以分析自身的内外环境和能力,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减少经营的层次,增加经营幅度,使得信息传达和反馈更为迅速。抓住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以作出有效的决策。高效的组织结构对企业的经营策略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企业的组织机构是企业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要有一个健全的经营体系,来确保企业的长久发展。在企业经营策略中我们有必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树立科学经营的思想,更新经营理念,增强集约化经营意识。经营策略创新能为推进企业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建立起针对市场的团体构架,形成高效运作的机制。

1.2策略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重要课题

创新既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实现企业提升自我的动力。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的经营,使人的积极性充分调动,不断创新运作方式,保持竞争优势。创新要贯穿整个企业的发展过程,是企业经营策略的重中之重。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在经营手段上加大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减少经营层次,提高经营策略效率; 要求经营人员转变思维方式,提高学习能力,重新审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企业必须确立核心竞争力,以实现持续发展。通过销售或生产技术等多种措施,提高企业生产效率,为企业赢得市场。企业经营策略是否有效,关系企业的未来发展,也影响着企业处理各个环节的问题。 企业要持续发展,必须运用新的理论不断进行创新,促进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突破原有的思维方式,使经营更为多元化。企业要及时改进和创新经营策略,从策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的经营。

1.3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对企业的竞争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企业经营策略关系到资源的组合,只有对经营策略进行创新,使之能适应市场变化基本框架,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高效运作,为经营策略提供坚实的基础。企业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应该建立完善的经营策略体系,加强经营策略创新,提高生产效率。企业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才能够站稳脚跟。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经营,不仅需要谋略和胆识,还需要企业经济信息系统的辅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策略面临的环境也发生变化。

2、统一的经营策略创新目标体系可以使企业的经营风险得以规避

企业对外要进行全面及时的信息收集,进行经营策略体系的审核,确定工作程序,确保有效策划、运行和控制。经营策略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企业的决策要结合经济行为制定科学的策略,形成切实可行的经营策略体系,通过执行过程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2.1正确认识经营创新与经营规范的关系,推进企业经营策略制度创新,使企业组织结构趋于合理,促进企业全面创新。

对人员进行经验和技能的培训、教育,能使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得到整合和提升,人才的成长跟上企业的发展,员工感到公正,企业出现凝聚力。企业经营以能否创造经济绩效为基础,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采取措施降低企业经营的风险,提升整体发展策略水平。企业文化是成功的企业必然要追求的内容。企业经营策略要以新的视角和思维,形成新的观点来指导企业。经营创新是全方位的创新活动。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念。卓越、高效成为了现代企业追求的核心,企业经营策略应有效实施与保持。

2.2企业各业务部门之间加强联系和配合,各项工作才能有章可循

市场经济对企业经营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经济全球化,企业经营者应当从策略的高度决策。企业经营策略应当提高对创新的认识,经营策略创新是企业经营的核心内容。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只有具有创新理念,才能促进创新,使企业自上而下形成创新氛围。企业经营策略体系是否科学、顺畅决定了其是否能够良好地运作。企业经营策略执行监督乏力,与企业发展不对称,将造成资源的浪费。经营策略创新为推进企业经营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是解决企业发展问题,建立面向市场的组织框架,形成产品活力,建立经营决策机制的需要。通过经营策略创新使企业建立面向市场的组织框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对人力和物质资源进行有效的经营。

3、通过经营策略创新,实现经营的人性化,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尊重员工,重视知识,可以为企业的经营策略创新营造人文环境,为员工的发展提供更为开放的空间,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观念陈旧是经营策略创新的最大障碍。

3.1企业只有不断创新竞争方式,才能培育、形成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

经营策略创新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合理的优化,达到最大的资金使用效率。构建创新环境,完善企业创新机制,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控制与协调,拓宽经营的工作领域,实现经营策略创新。企业要充分汲取先进的经营经验,建立健全促进企业发展的经营系统。企业经营策略创新要依靠技术创新,这是企业强化自身发展的必经之路。要充分发挥员工的创新能力,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关心和激励,不断发挥员工的创造力,激发员工工作的主动性。观念创新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十分关键。创新能够指导企业发挥员工的独创性,当企业面临技术和市场变化时做出相应的调整,是深化企业改革的内在需要,也是科技进步的客观需求,可以使企业获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3.2只有通过人本经营,形成企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才能为企业的经营策略提供保障

一方面经营策略创新要使企业成为高效运行的经济团体; 另一方面,要在企业内部建立起激励体系。企业经营创新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尊重和理解员工,给他们以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在经营上要了解员工的需求,建立责、权、利为一体的经营策略机制,使员工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企业要完善自身结构,使员工形成合力来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使企业的长期发展获得不断的动力源泉。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企业经营策略创新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从企业的经营创新领域加强建设,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建立知识和技术资源共享机制,是企业提高经营策略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企业经营策略创新必须转变现有的观念,从策略的高度去推动企业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同时注重企业内部控制,增强市场的竞争能力。通过有效的经营,明确发展方向,不断拓宽企业的利润空间。

4.1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企业应按照专业化的方向,使企业精干起来,准确把握企业经营的发展趋势,更为有效地提高竞争力

完善的企业经营策略有利于企业及时地发现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明确责任,防止职责不明造成经营效率低下,影响企业正常运营。把建立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经营的目标。企业要依据自身的特点制定适用于企业发展经营方案,调动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企业富有活力,创新组织机制,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动力。经营策略创新是企业实现经济全球化的基本保证,是企业高速发展的首要条件之一。

4.2企业实现工作中建立的经营策略体系,可保证企业利润的实现

企业要高度重视员工知识素质的提高,引导员工共同分享知识,把信息与认识能力结合起来,培育强烈而持久的创新价值观,形成强大的创新动力,在经济发展的新环境下增加企业效益。广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先进经营理念引入到经营流程之中,促进经营现代化,能有效降低成本和加快技术革新,增强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