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

工程的基础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工程的基础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工程的基础形式

第1篇: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

【关键词】工程建设;地基基础施工;技术手段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工程建设数量的不断增加,工程建设的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将会直接关系到工程建设最终的质量,只有控制好地基基础的施工,才能使我国建筑施工的质量问题得到更有效的保障,本文将会对工程建设中的地基基础施工技术进行探讨。

一、地基基础施工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

1、地基基础施工的重要性

作为工程建设的第一步重要工序,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是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的基础,同时也是保证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往往就是由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来决定的,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土地面积辽阔的国家,工程所在地的地质情况往往会随着地域条件的不同而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就对工程建设中的地基施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对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我国的工程施工特别是建筑施工中,地基基础施工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被很好的解决。总体而言,我国工程建设中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任重而道远,只有加强了工程建筑地基基础施工的管理,才能切实的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要想建设高质量的工程项目,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控制是核心。

2、当前我国工程建设地基基础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地基基础施工对于整个工程项目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目前的工程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地基建设中的塌方问题

在工程项目的地基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地基的塌方。在工程的地基建设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塌方问题,必然会使地基土受到扰动,进而影响到地基的整体承载力,不仅会对自身的工程建设造成危害,同时还会严重影响周围建筑物的安全,甚至会造成安全事故,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特别是在基坑开挖深度较深并穿过不同的土层时,施工方如果不去根据不同土层的工程特性(地基土的内摩擦角、粘聚力、湿度、重度等)来确定地基基坑的边坡开挖坡度和支护方法,就会使得边坡顶部受到堆载或外力的振动产生变形,由此引发塌方问题。或者是因为工程施工方在开挖土方时施工不当,在应该作支护的时候没有去做应有的保护,也会造成塌方。

2.2地基缺乏保护

工程项目的地基建设中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地基缺乏足够的保护,特别是在长江以南多雨地区进行工程施工,如果不能解决好地下水的问题,就会对地基建设带来严重的危害。如果地基的基础缺乏足够的保护,或者是防水、排水措施不到位,就可能会造成地基进水,这样就不仅会造成地基基础施工困难,同时对于地基的质量也会造成损害。特别是在多雨季节,一定要保证地基建设的基坑没有积水,对于被水浸泡的地基表层土要将其松软部分清除。

2.3地基建设中的管理不善

在地基建设中,由于管理方的疏忽也可能会对地基质量造成影响。如果管理人员管理疏造成基坑开挖与设计不符,就会引起基坑的抗剪切力度不够,从而造成基坑的变形,影响地基建设的质量。

二、地基基础建设的施工技术

工程建设的地基基础施工质量受到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与所在地区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想保证地基基础的施工质量,就需要在综合考虑影响地基基础建设的各种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全面的分析来找出最合理的施工方案。除此之外,要想保证地基基础建设的质量,技术因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般地基基础施工有如下几点技术规范。

1、桩基施工技术

在现代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桩基础施工技术不断的得到改善和进步,在地基建设施工中,桩基是应用最广的一种基础形式,分为现浇灌注桩、混凝土预制桩和钢桩三种基本的形式。

在这三种基本的桩基建设形式中,现浇灌注桩因为其具有承载力大、适应范围广、施工对环境影响小等技术优势而得到建筑施工单位的青睐,在工程建设的实际应用中现浇灌注桩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其成桩工艺主要是采用带有护壁套筒的钻机,在实际的施工中由泥浆护壁,通过水下来浇灌混凝土。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推广和应用桩基技术,可以有效的克服桩底虚土和缩颈的缺陷。

相比较而言,混凝土预制桩技术因为存在着振动、噪声和挤土效应等缺点,其在具体的施工中使用量已经逐步减少,并且随着施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普通的混凝土桩已经开始逐步的被预应力管桩所取代。而钢桩的造价非常高,绝非一般的工程建筑所需要的,只能在特殊情况下使用。为检验桩基承载力,除静载试验外,用计算机控制的桩基动测技术已在工程中应用。

我国的工程地基建设与国外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但是这种差距也在不断的缩小,随着我国的桩基动力检测技术软、硬件系统的不断完善,我国正在这方面的技术上努力的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当前我国已经编制完善了"锤击贯入试桩法规程"、"高应变动力试桩法规程"和"基桩低应变动力检测规程"等相关的技术标准,这对于提高和控制地基建设的质量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地基加固技术

在过去的工程地基建设中,我国传统的地基加固由于技术单一而存在很多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我国已经具备了一套完善的地基加固技术系统。首先就是压密固结加固法,该种方法适用于土质松软的工地上,通过采取强夯、降水压密、真空预压、堆截预压、吹填早地等等措施来加固地基。其次就是加筋体复合地基处理,这种处理方法存在普遍性,对于各种地质条件都可以进行一定的处理,这种加固处理的方法可以通过砂桩、碎石桩、水泥粉煤灰碎石桩、水泥土搅拌桩等方法来实现。最后就是换填垫层法,通过砂石垫层、灰土垫层等措施来实现,但是其使用的范围比较小,不适宜大规模的推广应用。

3、深基础施工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完善,深基础施工逐步得到发展。所谓深基坑技术,就是通过其侧向支撑由桩墙和内撑组成复合的桩撑体系,这种深基础施工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基的施工质量。

4、智能优化处理

针对工程质量而依然,技术处理、施工技术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在处理地基工程时,施工人员需掌握地质勘查资料,在施工时,比较分析地质状况,若发现地址报告与地基施工技术不相符,需及时向甲方单位汇报,实施施工技术优化。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升,针对建筑施工,施工技术日趋复杂,在组织施工过程中,邀请专家评审方案,避免工程出现不必要事故,最小化施工风险。

三、结论

地基基础的施工对于工程建设来讲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工程建设中要充分的重视地基基础的施工。当前我国的地基基础施工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只要坚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地基基础施工的技术,对地基基础施工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就可以有效地提高地基基础施工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黄海宏.高层建筑上部结构与地基基础共同工作分析的研究进展[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2]王恒林.福建沿海高速公路软土地基的基本特性及处理方法[J].探矿工程(岩土钻掘工程),2005.

第2篇: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

关键词:特殊土地基;工程特性;地基处理

一、几类特色土的相关简介

特殊土顾名思义就是区别于普通性质的土,主要是在特殊的地理外部环境下所形成的,有着特殊性质的土。一般包括四大类型,即杂填土、膨胀土、盐渍土、湿陷性黄土。这几大类型的特点均不一样。

1.杂填土

杂填土主要是由垃圾所造成的,一般现出在老的居民区及工矿区内,是人们生活垃圾堆放所产生的垃圾土,包括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其主要特点是成分复杂多样、性质各不相同、不具有规律性、堆积不规则等。

2.膨胀土

膨胀土是指中黏粒成份由亲水性矿物组成的,有着吸水膨胀、失水收缩两种特性。一般承载能力比较高,其特点在于浸水承载力减少、干缩裂隙发育、反复胀缩变形等,性质不稳定。

3.盐渍土

简单来说,盐渍土就是地表面下土层含盐量高的土种,盐分的含量指标因不同的盐分而不同。其对基础或是地下设施会产生结晶性腐蚀的作用。在地下水位或是水位变化幅度大的地方是以物理侵蚀为主,盐分在毛细管作用下对基础或是墙体进行侵入,水分蒸发盐类析出,让建筑物的表面松动、脱落。同时,在地下水位浅和变化幅度小的地方,盐渍土还会产生化学的腐蚀作用,不单对混凝土有腐蚀的作用,也会对钢筋产生一定的锈蚀。

4.湿陷性黄土

湿陷性黄土指的是被水浸渍之后,会容易深陷的一种黄色土种。在上覆土层自重应力的作用下,又或是在自重力以及附加应力的一起作用下,因为浸水后结构发生破坏而发生明确的附加变形土,是特殊土的一种。一般广泛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在华中以及华东各部分地区也多见湿陷性黄土。本甚微的土质比较均匀、结构松散。在未受到水浸时强度比较高,压缩性比较小。但是一旦受到一定压力的水浸后土结构会快速破坏,产生大附加的下沉,强度也会快速降低,因此对基地基的处理非常重要。

二、特殊土地基加固的处理方法

一般来说,人工地基处理方法有振冲、强夯、夯实、化学加固等等,以下就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处理方法:

1.换填法

当建筑物的基础下的持力层过于软弱或是无法满足上部结构荷载对于土耳其的要求时,需要用换土垫层的方法来对软弱的地基进行处理。一般是把基础下一定范围内土层除去,之后回填一些强度比较大的砂、灰土、碎石等等,同时夯实、紧密。主要处理方法如下:先把基础底层以下,一定范围内软弱土层去除,之后进行回填的工作,同时要注意回填的材料应该是强度高、压缩性低,没有侵蚀性的材料,例如灰土、粗砂、素土、矿渣等,最后再分层进行夯实处理,将其作成地基的持力层。

第一,砂及砂石垫层。这两种垫层是把基础下面一定厚度软弱土层进行去除,之后用强度较大的碎石等进行回填,同时分层进行夯实处理再加以紧密的工作,以此作为地基的持力层。此处理方法工艺非常简单,而且工期比较短,再加上造价低等特点,特别合适用来处理透水性强的软弱黏性土的地基,但要注意对于不透水的熟性土地基、湿陷性黄土地基等加固是不合适的,以此来避免引起地基的大量下沉,减少承载能力。

第二,灰土垫层。灰土垫层是把基础底面下的一定范围内的软弱土层除去,根。据一定体积比例,配合好石灰以及黏性土拌以及均匀后在最佳含水量情况的下,分层进行回填夯实、压实的处理。灰土垫层适合于地下水位低,其基层经常处在比较干燥状态下一般黏性土地基加固。此垫层有着一定的强度、水稳定性以有抗渗性,施工的工艺比较简单,取材也比较容易,而且费且合适,适用于处理1-4m厚的软弱土层、杂填土、湿陷性黄土等等,同时也可用于结构辅助防渗层。

2.强夯法

这种方法是用起重设备,如起重的机械手抬起,约8到30吨的重量,从6到30m的高处做自由下落的工作,对地基进行反映打击,以此来进行强和夯实的处理。强夯法属于高能量的夯基,冲击的能量非常大,使土地出现冲击波以及非常大的冲击应力,由地面夯点发生的纵、横两波可以传达到土地的深层处,让土体中的孔裂受到强迫的压缩,让土体可以产生局部的液化,从而让土体可以得到固定与结合,让浅层与深层的土体都可以不同程度的加固,大大提升了地基的承载能力,同时还可以减少其压缩性。

3.振冲法

振冲法的全称为振动水冲击法,主要是用起重机抬起振冲器,同时启动潜水电机带动偏心块,让振冲器可以产生高频率的振动,并且在同一时刻开动水泵,通过喷射高压水流,在土中形成振冲孔,同时在振动冲水的过程中,分批次填料(材料主要是以砂石骨料为主),借用振冲器的垂直、水平振动对填料进行密实的处理,形成砂石桩体和原地基所构成的复合地基,以此来提升地基的承载能力以及优化土体的排水、降压的通道,同时对可能发生液体砂土产生一定的预振效应,防止其液化,并且减少地基的沉降。

一般来说,根据土的性质不同,振冲法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分别是振冲置换法、振冲密实法。例如,在粘性土中,其振冲法所起的作用是置换,通过置换之后填料形成桩体及土组成复合的地基;在砂土中主要是起到密实、液化的作用,其所处理的深度一般可以达到10m左右。

通过这种方法来对地基进行加固,具有以下优点:大量节省了水泥、钢材,施工方便、加固周期时间不长,材料获得容易,费用低,可以说一种非常经常、有效的加固方法。通常此方法比较合适用在松散的砂土土耳其,对于黏性土以及人工填土的地基很有效。

4.预压法

预压法一般适用于淤泥或是淤泥质土中,还有冲填土、饱和粘性土的地基。根据预压法的不同,一般可以分成堆载预压法、真空预压法。堆载预压分成塑料排水带、砂井地基堆载预压、天然地基堆载预压。

5.灰土挤压桩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冲击沉管等方法在地基中将土挤压成孔,之后向孔内夯填素土或是灰土进行成桩的处理。在成孔的时候,桩孔的部位的土被往着侧向挤出,从而加密周围的土。一般来说,这种方法合适用来处理地下水位这上的,天然含水量在百分之十二到二十五之间、厚度在5-15m左右的杂填土、素填土、含水度大软弱地基、湿陷土等,把土挤密或是消除湿隐性的效果非常明显,在处理之后,其地基的承载能力可以提升至少一倍,而且还可以节省大量的土方,让造价减少至少百分之七十左右。

三、结语

伴随着地基处理工程的发展、实践,在施工过程中所面对的地基处理情况会越来越多,而地基的处理方法也非常多,所以一定要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结合多方面的情况进行综合考虑,选择最合适、正确的地基处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施应泉;特殊土种地基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研究[J];工程技术,2013(06):68.

[2]肖尧;几种特殊土地基的工程特性及地基处理分析[J];管理科学,2012(29):121.

第3篇: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信息技术;教师积极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03(2013)21-0017-03

在推进三通工程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配备装备容易,但是教师积极应用却很难,比如:学校购买的资源库无人问津,在常态课上只愿意进行最简单的应用,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现象呢?作为管理者应该怎样做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呢?

一、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

三通工程的建设已经将信息技术渗透到教师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下面从备课、上课、培训等几个方面说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一)备课

班班通实现以后,教师们在常态课上比较乐于使用教材的配套光盘资源进行教学,因为,配套光盘提供的资源比较齐全,教师备课比较轻松,但是,光盘资源很难进行编辑,教师没有发挥的空间。

公开课的准备一般没有如此轻松,很多教师为了制作一个满意的公开课课件要花费很长时间,有时还要请人提供技术支持。大部分教师认为备课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教学设计上而不是课件制作上,因为课件只是辅助工具。

不少学校为了减轻教师备课的负担,专门购买了学科资源库。但据笔者了解,资源库搭建完毕后,教师平时真正浏览下载和上传的并不多,一般是到比赛的时候才会真正去利用它,制定政策鼓励教师下载和上传资源的学校情况稍好一些。另外,资源库一般购买后就没有后续的技术支持和更新服务,只要课标或教材发生改变,资源库基本就淘汰了。

(二)上课

班班通实现以后,教师上课可以随时使用多媒体设备和资源,环境的改善的确使传统课堂发生了改变。但是,教师们普遍比较喜欢用操作简单的设备和软件,比如:录音机、投影机、电脑、PowerPoint等的使用率就远远大于电子白板、Flash、网络学习平台等,信息技术更多的是用于演示交流,用于交互的少,用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就更少见了。按照马宁、余胜泉的研究结论,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水平处于第一层次,即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阶段,信息技术还没有成为认知工具。

不同的价值观也影响着教师的积极性。有的教师认为,电子白板不一定就比投影幕布好,因为,使用简单的设备同样取得优秀的成绩,如果电子白板在提高学生成绩方面没有显著效果,教师就不太愿意花费精力去学习使用。与此不同的是,一个学校里把技术难度最高的设备用得最好的教师,往往是大家眼里公认的“明星”教师,这样的教师出去学习、比赛、展示的机会最多,晋升的机会相对也多。

(三)培训

针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自上而下各级都有,形式上有远程的和集中的,对象上有全员的、学科的和管理的,培训一般都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范畴并与绩效工资和评优挂钩,培训的内容一般分层次,教师有一定的选择余地。

但是,教师们如果选择技术难度较高的内容,往往会抱怨时间一长就把学过的技术忘记了,于是能力又回归到原起点,从而影响了积极性。有趣的是,教师真正掌握好的技术很多是自学的,是在教学实践中遇到困难产生需求,自己学习或者请教别人学会的。

现在,网络研修已经逐步走入到教师的日常工作中来,大有取代传统教研的趋势。笔者所在区目前是全国中小学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试点区之一,从去年开始各个学科在教研员的组织下开展了多次的网络研修活动。活动的流程基本是这样的:各个学校的教师登录社区,观看专家讲座或者围绕专题研讨,然后心得或者反思,组织者还要编辑简报。

笔者也参与过几次这样的活动,对于这个新生事物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还是有热情的,学校也鼓励教师参与,但是,那几次活动的时间都是安排在下午,很多教师由于要上课而错过,挤出时间参加的教师不多,专家的讲座对于不少教师来说一时也很难消化,短时间内完成的心得与反思往往以应付居多。

综上所述,当前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可以概括为“四多四少”:学习多,收获少; 配备得多,想用的少; 比赛用得多,平时用得少;简单工具用得多,复杂工具用得少。

二、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因素

根据以上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因素可以分为正面因素和负面因素两大类。

(一)正面因素

1.国家政策导向

《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加上电子政务、电子学籍、三通工程等项目的实施,使教师意识到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大环境的要求,是必须要掌握的。

2.信息化环境的完善

从“农远工程”到校校通,到班班通,再到人人通,从电视到投影,到电脑,再到网络教室和电子书包,我们为缺少装备而发愁的情况会越来越少。

3.学校的规定和激励措施

大多数学校为了激励教师多用和用好信息技术,制定了激励措施。一般来看,有硬性规定的学校,教师应用的积极性远远高于没有硬性规定的学校。

4.来自同事、家长、学生的压力

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更新,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人数越来越多,这对教师形成了一种压力,而家长和学生普遍欢迎多媒体教学,而且家长还有与教师进行网络交流的需求,这都要求教师在工作中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

(二)负面因素

1.信息技术无用论

在信息化建设轰轰烈烈进行的表象下,其实隐藏着一个严峻的现实——对于很多教师来讲,最关心的是什么?分数!信息技术对于提高分数有用吗?如果没有明显效果,干嘛要运用呢?还不如采用原来经得住考验的方法,那才是最实际的,这就是一些教师的信息技术无用论。

2.实用资源少,更新慢

就目前而言,教师有多种途径获取教学资源,比如:国家和省市的各种基础教育资源网、学校购买或自建的校本资源库,等等,但是,教师们反映最大的问题恰恰是不能及时找到想要的资源,笔者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优质资源少,是资源的开发没有充分考虑到教师的实际需求和教育发展的变化,一方面缺少教师急需的素材,一方面很多老旧不配套的资源又得不到更新。

3.教师工作压力大,空余时间少

新课改以来,社会对于教师的关注越来越高,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有调查发现,安徽某县城的小学教师周工作量53.8小时,平均每天工作10.8小时,高于其他许多国内外对教师工作量的统计,而教师工作量过多会导致工作压力大,进而影响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工作量的相关调查[1]如图1所示。

4.功利性的评价

如同教育是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样,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也是为了每一个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但现实中很多做法功利性太强,比如:每当一个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出来的时候,往往就会发生把某种技术、模式捧上天的事情,教育部门和学校领导要求大家都去学,树立典型大力表彰,列入考核评优的范围,等等。如此一来,掌握新技术、新模式的教师就是理所当然的骨干教师和明星教师,学习掌握信息技术异化成了对名利的追求,从而形成两个极端:有的教师为了名利而积极学习,有的教师因为功利性而不齿,抵触信息技术。

5.低效的培训

目前的培训在内容、形式、评价等方面都有值得改进的地方。在内容上,教师自主选择的空间不大,因而针对性不强,比如:最常见的专家讲座,对新教师的作用往往就不大,因为,新教师最需要的是实践学习,是“做中学”。在形式上,教师听得多,做得少,得到的个别辅导更少。实际上,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的教师网络研修完全可以做到与实践相结合,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互动性强的培训。

三、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对策

心理学家指出,人的积极行为形成的规律是按一定程序进行的,即需要动机行为目标。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该充分考虑教师的需要,从满足低层次的需要逐渐向满足高层次的需要发展,让教师在不同阶段为不同的目标努力。

据此,笔者认为在三通工程的建设中,学校一方面要有保底的硬性规定,另一方面要从基本的工作环境的改善开始,满足不同教师的需求,为教师做好服务,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一)为教师创设愉快的工作环境

三通工程的建设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师的学习与应用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因此,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要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生存状态,从实际出发,科学发展,为教师创设一个宽松、愉快的环境。

首先,深化课程改革,尽快实现教育观念由注重分数向注重素质发展的转变。

其次,学校要想方设法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并在设备、资金和技术人员上提供支持。

再次,学校有信息化中长远发展规划,并帮助教师设计自己的发展路线图。

工作环境是影响教师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如果一个学校教师的工作环境并不愉快,那么,在三通工程的推进中就应该考虑适当降低对教师的要求。

(二)资源建设变被动搜索为互动生成

网络时代,资源的数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确保的资源正是教师需求的资源。目前的各种资源库往往只能被动检索,检索到的资源又不一定是教师真正想要的。所以,我们要充分考虑教师的个性化需求,充分利用网络互动的技术,这方面可以借鉴百度知道的做法。

百度知道目前是全球最大的中文互动问答平台,是用户自己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通过积分奖励机制发动其他用户来解决该问题的搜索模式,是Web2.0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网站。我们的资源平台也完全可以搭建这样的“求助区”或“问答区”,教师自己需求的资源,别人如果能提供符合要求的资源,不仅可以得到同行的感激,也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等级和人气,如果这样去做,一定会得到教师们的欢迎。

(三)教师培训要“为需而培”,要“做中学”

以目前正在探索中的教师网络研修社区建设为例,国内的一些研究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比如有专家指出,网络研修活动应该遵循经验学习圈模型,分为四个阶段:具体经验获取阶段、反思性观察阶段、抽象概括阶段和积极实践阶段。我们当前的培训往往重视抽象概括阶段的专家指导,忽视反思性观察阶段和积极实践阶段,教师自己动手、体验和模拟的机会少,导致内化不够,最后的实践容易返回到原起点。

网络研修活动的实施策略,可以分为组织策略、知识转换策略、资源流通策略、调节策略四个子系统。在组织策略上注重分工合作和文化制度建设,以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为团队的共同愿景;在知识转换策略上,以隐性知识外显化、显性知识内化、实践经验系统化表征为目标;在资源流通策略上,在团队内和团队间建立多条通路;在调节策略上,引入激励和竞争机制[2]。我们当前的培训在组织、知识转换和调节方面存在不足,教师参与积极性和成就感不强。

可以看出,要想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就必须让教师产生内驱力,而内驱力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我们的培训一定要在满足教师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方面下功夫,改变过去培训硬性摊派、集中讲授等弊端。

总之,人的因素始终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三通工程轰轰烈烈推进的浪潮中,我们应该格外关注教师的生活与工作状态,要多从教师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和开展活动。这样的话,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让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

参考文献:

[1] 杨和稳,周本圣.安徽省S县小学教师工作量的调查研究[J].教育

测量与评价(理论版),2010,(3):33.

第4篇: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 课程教学

《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教学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各种金属材料的内部组织与性能之间的关系,根据用途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合理的热处理工艺。该课程的特点是内容繁杂、原理概念多,学生普遍感到枯燥无味、难以理解。同时,有限的学时和繁多的课程内容形成强烈反差,给教学带来困难,学生普遍反映课堂信息量大,课后难以及时消化[1]-[3]。针对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内容多且课时少的特点,在“突出应用、培养工程能力”的教学理念指导下,通过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并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创新实验及多样化考核方法等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1.优化教学内容

我校开设的《工程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总共48学时,其中课堂授课44学时,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必须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整合优化,突出一个教学主线。整个教学内容以金属材料的成分、工艺、组织结构、性能、选材及应用为主线,层层展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既保证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又突出知识的实践性。通过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以学生为本,突出应用、注重工程背景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

课程始终贯穿材料的成分-组织-工艺-性能之间的关系这条主线。以性能为起点,分别讲授成分、组织和工艺对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学习铁碳合金相图和过冷奥氏体冷却曲线,综合讲解成分、组织、工艺与性能间的关系,让学生牢固掌握“材料的性能取决于其成分、组织和工艺”的观点,这样就变分散为集中,变模糊为清晰,有利于学生建立完整体系的概念,保证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4]。同时,根据具体应用技能培养要求,在教学内容上做如下调整:在“材料的力学性能”部分,删除材料的物理性能等内容,突出硬度测量对于金属材料性能指标测定的重要性;在“金属晶体结构”部分,删除立方晶系的晶面和晶向的表示方法,突出晶体内部常见的主要缺陷及引起缺陷的主要原因;在“金属的塑性变形”部分,突出讲解热加工的三个主要过程为后续热处理做好铺垫;在“铁碳合金”部分,突出组织相图的不同,主要针对共析钢部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其合金的结晶详细过程不做过高要求,此部分内容抽象,难以理解,针对应用型培养的目标,侧重结晶完成室温组织对性能的影响;在“热处理”部分针对机械不同专业方向用钢要求有所侧重的讲解常用钢种;由于课时限制,对于“有色金属及其合金”及“非金属材料”部分内容作为课后自主学习部分,仅给出自主学习提纲和思考题,不做课堂讲解。

为了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使课程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挖掘在实际生产中的相关案例,利用暑期实践机会,通过与企业合作,获得大量生产中的案例。丰富与后续课程、毕业设计及工程应用密切相关的内容,如钢的热处理原理和工艺、合金钢的分类及热处理工艺等,增强学生对这些内容重点与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夯实工程材料理论基础。结合生产中的具体零件,在分析零件的工作条件、失效形式及对零件性能要求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制定加工工艺路线。这对培养学生工程应用能力大有益处,为他们将来从事机械行业的生产加工打下良好的基础[5]。

2.教学方法的改革

传统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的应试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性不高、学习效果差[6]-[8]。因此,在教学中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导入式、讨论式、案例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各类问题,使学生由被动地单向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探索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可预先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学习,通过列举贴近生活的具体案例讲述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回火的重要性时,列举工程实践中的具体例子,螺帽淬火后不回火,挤压开裂了,为什么?弹簧淬火后不回火,变得硬脆没有任何弹性,为什么?先把问题抛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原因,鼓励学生进行各种猜测,对于错误的答案给予赞赏,因为错误答案是经过思考后才得到的,鼓励学生多思考,这样才会有更深刻的对比,更有利于正确答案的理解。案例式教学方法和启发引入式教学方法互相促进,有利于课堂气氛的调动。可以提出一些工艺方案,互相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3.结合工程的实践教学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多老师少仪器少,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帮助老师指导[9]。选拔表现活跃的学生做组长,实验前让组长帮助教师准备实验,提前熟悉实验内容、学会实验设备的操作及使用注意事项;实验时,组长协助教师指导学生实验、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等。如果遇到组长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集中指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师的工作量,及时地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操作、观察、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保证实验顺利进行。

另外,不局限于大纲所规定的四学时实验,设计创新型实验,学生在对所研究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后,自己设计出实验内容和实验步骤,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试验现象的观察、试验数据的处理分析及试验报告的编写等环节,得到一次全面的系统的训练。鼓励学生自己解决工程实践问题,积极参加大学生创新大赛,知识应用于实践。

4.教学网站网络教学资源建设

利用网络平台给课程提供的强大支持,将课程介绍、课程特色、课件与教案、互动教学、立体化教学资源等资源上网,其中在立体化教学资源模块内,内容多样化,可包含图书资源、网络资源、实验录像、各章练习题、材料创新漫谈、课程实践与创新、仿真题库、实验动画、教学案例等内容。使课程的知识体系延伸,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在教学方式上突破传统时空的限制,学习者可以通过对平台内容的浏览自主学习,随时随地对课程内容进行预习和复习,同时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平台构建图文并茂、动静结合、声情融会的教学环境,将复杂、抽象、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简单、具体和形象,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5.考核方式的改革

以往该门课程的考核内容、形式单一,主要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大部分。而考试题目则主要由名词解释、填空、选择、简答等组成。由于该门课计算题较少,主要是原理阐述和性能的分析。这种考核模式,常常会导致部分学生不注重平时学习,仅靠考前突击、死记硬背,有时侥幸还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其实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未能达到该门课对学生的要求。将“结果性”考核变为“过程性”考核,结合教学实际,增加课内实验、课堂讨论的成绩比重,评定最终成绩。课程期末考试成绩占50%,实验成绩占20%,平时作业占10%,课堂讨论占20%。更注重学生平时知识的积累,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实验操作能力的提高,达到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想.《机械工程材料及热处理》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内江科技,2012,(3):199-120.

[2]张有强,罗树丽,周岭.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3):56-58.

[3]李学伟,王振廷,徐家文,等.大工程背景下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建设的探索[J].黑龙江冶金,2009,(29):64-65.

[4]武晓峰,陈淑英,尹桂丽,等.《工程材料》课程中关键词教学法的探索[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99-115.

[5]武晓峰,陈淑英,屈华,等.工程材料及其成型技术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103-105.

[6]许萍,王峰,赵金兰.“互动式教学方法”在《工程材料及机制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98-101.

[7]施鑫煜.《工程材料》教学方法与应用[J].教学研究,2011,(4):43.

第5篇: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

论文摘要: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不仅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平息息相关,还决定着工程项目的投资是否成功。但是在现阶段的项目施工过程中还存在着各种由于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监管力度不足而造成的问题。本文在对这些问题进行介绍和分析的基础上,对于如何加强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工作给出了一些建议。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既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形成建筑实体的主要过程,同时也是决定工程质量的最基本内容。因此,想要提高整个工程项目的施工质量,就要从加强对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入手。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工程实体的质量,也就是要满足业主所要求的如主体结构安全、建筑地基基础的牢固以及合理的通风采光等使用功能;二是施工的管理质量,也就是指工程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完善程度。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建筑工程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房屋建筑工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由此变得越来越复杂。因此,相关部门在对房屋建筑工程进行监督和管理过程时,要立足于对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进行管理方式的创新,从而真正实现我国房屋建筑工程行业施工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基础性工程的常见问题及成因分析

1.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是房屋建筑工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它的主要成因有两种:一是由于在堆放混凝土构件时没有将枕木摆放在一条垂直线上,由此产生的拉应力使构件出现裂缝;二是混凝土中的水分蒸发速度过快,导致表面因收缩变形而产生拉应力,从而使混凝土构件出现裂缝。

2.结构漏水房屋建筑工程的渗漏部位一般是在檐口、山墙和变形缝处。产生渗漏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温度变化过快使防水层产生破坏等自然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施工人员在细部处理上没有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等人为原因。

3.施工材料质量低劣施工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原因一是在进行图纸设计的时候,没有对所需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明确的标注;二是在选材的时候,因片面追求低造价而偷工减料。

4.通风孔道堵塞通风孔道堵塞的原因是由于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导致建筑质量不过关,使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杂物落到通风孔道内,最终堆积造成通风孔道堵塞。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尽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出现问题的产生原因各有不同,但总的来看主要还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不到位、管理人员的质量安全保障意识不强、责任落实不到位造成的。

三、防治措施

1.建立健全施工质量管理规范想要做好房屋建筑工程的质量控制工作,首先就是要建立完善的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管理规则制度,如施工质量责任制和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同时还要将这些制度落到实处,使其真正的发挥监督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的作用。

1.1施工质量责任制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人是最基本的要素。它既是操作者,又是组织者;既是被控制的对象,又是控制的对象;既是质量的保障,又是工程事故和不合格产品的源头。因此,整个质量控制工作要以人这个最基本要素为核心,明确参与施工人员各自的权限和职责,落实施工质量责任制。

1.2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在基础性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因材料、半成品、构件不合格或因设计失误、施工方式不正确而导致的工程质量不合格甚至工程事故的情况,需要施工单位对其进行及时的处理,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而这正是落实事故报告处理责任制所起到的作用。

2.要不断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质量保证体系能否真正的发挥作用是基础性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能否真正进行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施工单位在确保质量保证体系能够有效运行的前提下,从工程施工的基本环节进行改进和完善。

3.提高施工人员的职业素质参与施工人员职业素质的高低是工程质量优劣的决定性因素,而现在不少施工单位的施工和技术人员职业素养较低,不少人在对房屋建筑工程基本常识都不清楚的情况下就仓促上岗,以至于在施工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施工与设计不符的现象,给施工质量的控制工作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想要控制施工质量就要从严格限制准入资质和提高施工人员职业素质抓起,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4.确保施工所使用材料的质量对施工材料控制的主要内容就是检测施工所需的原材料、建筑构件和施工设备等的质量,因此有关部门必须严把材料的采购关、检验关和使用关,以此确保基础性工程的质量。

4.1严把材料采购关在当前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各种违规销售的手段层出不穷,回扣、提成等对材料采购人员的诱惑力极大。因此,在采购员的委任上,应选择那些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专业人员担任,并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和材料鉴定水平,以便在保证材料质量的同时降低材料成本。

4.2严把材料检测关现阶段的建材市场产品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因此要建立完善的材料送检制度,即使是对于那些具有正规质量保证书的材料也要进行必要的检测,以便确保检测报告的真实性。而对于那些质量保证书不齐的产品,则应追查到底,确保“三无产品”和不合格材料不进入施工现场。

4.3严把材料使用关对于施工材料的合理使用也是建设优质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施工前就要预先为材料的保管和使用创造良好仓库、场地、道路等条件。在施工过程中应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进行材料的使用,降低对原材料的浪费。同时,还要注意对施工使用到的试验仪器、机械设备等进行管理和检查,从而保证工程质量。

第6篇: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

论文摘要:针对石家庄铁道大学重点培养一线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学校特色,结合学校的定位与力学学科特点,工程力学实验中心创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为全校本科生搭建研究创新型实验平台。为了让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更好地发挥作用,现拟向部分在校本科生开放,本文对“开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做出了初步研究和探索,并对开放后实验室的定位、政策与运行管理、研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实施方式、以及学生的考评办法和预期取得的成果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

石家庄铁道大学是河北省重点院校,工程力学实验中心作为院重点建设的教学示范中心,于2006年被评为河北省精品教学示范中心。在高校中,实验教学环节是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国内外高校都非常重视。首先工程力学实验中心主要是为全校的本科生提供实验教学场所及仪器设备,他们都是高考时成绩优秀的考生,毕业以后会在施工一线或者设计一线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在学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程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而力学类课程作为工科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经过实验教学的不断积累,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探索,工程力学实验中心设立了专门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根据目前的需要,拟面向部分学生进行开放,提出一些适合学生能力培养的、具有研究创新特色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并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开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的定位

石家庄铁道大学作为教学研究型的地方性大学,要想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跻身国内一流大学行列,同样需要研究型教学,依学校的定位则需要研究创新型的实验教学,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建设。工程力学实验中心的定位为:“以学生为本、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重在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强化工程训练、提高学生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体现办学特色。开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的定位为:为力学教学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创新和建设工作搭建平台,营造面向全校高年级学生的探索环境,同时为学生的各种竞赛提供实验条件。

二、开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的特点与研究创新型实验的实施方式

目前工程力学实验中心主要开设了15个实验项目,其中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数量较少,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扩充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数目。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主要是面对材料力学提高教学中进行大规模综合研究性实验的学生开放。进入实验室的学生,需要自主制订实验题目、实验方案,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创意,经指导教师批准后,自行制作小型装置并进行试验。重点体现在一是综合运用所学的力学知识,二是设计出创新性的实验项目。研究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主要有三大环节:①实验选题、论证环节:实验中心提供一定数量的有创新性的实验项目供学生选择。学生在进入实验室后进行周密思考和调研,写出实施计划书,明确做什么,怎么做,意义在哪里,预期目标是什么。②实验过程环节:分为实验准备与实验测试两方面,实验准备是指学生需要为自己的实验目标进行大量准备工作,包括实验所用的试件及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和相应的耗材;要自行制作小型实验装置,自己解决实验中的技术装备问题。实验测试是指对自制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包括方案设计与实际测试得到准确数据。③总结提高环节:即整个实验项目完成后的工作。主要包括论文写作与论文演讲过程,此阶段重点体现研究型特色,学生在完成实验项目的设计并得出实验结果后,要提交规范的实验报告,并进行演讲,向老师和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实验结果,在演讲过程中,要求学生全部使用PPT形式,这对学生的表达能力是一种训练,也是对所研究成果的公开考核。

三、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

实验项目完成后,学生应根据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以实验小组为单位,将所研究的问题从工程背景、力学模型、实验方法、结果分析及研究结论方面写成正式的学术论文,同时以多媒体形式进行大课堂演讲,并回答老师及同学的质疑。实验中心设置评委会,由3~5位老师组成,对学生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评定,考查的内容包括实验项目的难易程度,工作量的大小,运用的知识量的多少以及对实验设备的熟悉程度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的研究是一项繁重的工作,涉及到的知识面宽,实验过程繁琐,工作量大,如果学生能够取得预期的成果,一定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和相关的支持。对实验的考核评价,如果学生对自己成绩不满意,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重新进行实验,修改论文,重新提交材料进行考核评价。

四、预期取得的成果

1.开放综合性实验室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工程力学实验中心拥有价值四百多万的实验设备,除了正常的教学工作以外,实验设备大多处于闲置状态,开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可以使设备的利用率提高,一些废旧的小型实验设备可以交给学生自由使用,还可以对废弃的设备进行拆装,以便更好地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和性能。

2.研发成功一些小型环保的实验设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是无限的,在实验的过程中,会有一些新的思维和创意融入实验,这就对一些中小型实验设备的改进工作有一定的突破,例如在某高校就曾经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不坏型电子万能试验机”,这项成果使得实验过程更为安全方便,大大的减轻了老师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3.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维的能力,明白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开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室可以拓宽实验内容的广度,增加实验内容的深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自己查阅资料,制订实验方案到独立完成实验内容,这种成功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完成好一个实验,需要小组成员相互帮助,并集合大家的智慧,强调了团队的配合;独立完成实验,包括粘贴应变计、安装百分表、惠斯登电桥的设计和利用、分析误差等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将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相结合,提高了综合分析和研究能力,为将来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创新打下坚实基础。

4.学生会取得一定的创新成果,对后期的深造和就业都有一定的优势。石家庄铁道大学培养的本科生大多数是到工程施工或者是设计一线从事相关工作,这就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强。在实验室待过的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实验技术已经很娴熟,创新能力也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其完成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是很有说服力的,这样就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到工作单位后可以更好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余寿文,李曼丽.培养21世纪的优秀工程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4):15-17.

[2]陈华,王春生,梁平,等.论工程训练与创新人才培养[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6(3).

[3]蔡永国,周贤良,刘志和,等.工程教学和工程训练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3):20-24.

第7篇: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

【关键词】电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 IFC标准 公共信息模型 物理格式

1 引言

电网工程数字化设计成果以不同文件格式进行存储,导致信息被分割成一个个孤岛。设计GIM物理文件格式,对实现数字化设计成果与各应用平台的信息无缝传递具有重大意义。

为了解决工程信息孤岛问题,建筑行业广泛应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BIM)的概念。GIM和BIM均属于多维信息模型,用于实现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因此BIM中IFC文件格式对合理构建GIM物理文件具有一定借鉴作用。本文参考面向电网元素描述的公共信息模型CIM,对IFC文件格式进行修改,设计了一种可较全面表达电力元素,具备全生命周期性、仿真性等特征的GIM物理文件格式。

2 IFC文件结构分析

电网工程设计信息模型包含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两种形式的工程信息。GIM物理文件的合理构建是保证电网工程信息完整性与可用性的物理支撑。

2.1 IFC文档

IFC标准实现了建筑物全部生命周期内各阶段各方面、各应用的不同软件的数据共享,采用Express语言来定义所有用到的数据,其物理格式为ISO 10303 Part 21所制定中性文件格式,可分为两部分构成:标头段和数据段。

2.1.1 标头段部分

头段给出关于文件的种类和作者的信息。该段以关键字“HEADER”开始,并且以“ENDSEC”结束。头段有文件描述(file_decription)、文件名(file_name)和文件模式(file_schema),并且应该按这一顺序出现。FILE_DESCRIPTION包含一些有关交换文件内容的非正式描述等信息;FILE_NAME包含文件名、文件生成时间、作者、组织等信息,这些信息主要用于前后处理者之间的相互交流;FILE_SCHEMA包含了数据部分所遵循的模式的列表。

2.1.2 数据段部分

数据段内容需进行信息交互的产品数据。该段以关键字“DATE”开始,并且以“ENDSEC”结束。数据部分的每行是一条记录,代表了IFC模型中某个实体(ENTITY)的一个实例。图1所示为典型IFC文件格式结构与内容。

在IFC数据段中,其结构通常是先描述各种IFC建筑对象,然后再描述相互间关系。IFC建筑对象与IFC关系对象共同构成了IFC SPF文件的数据段。

2.2 CIM设备分层方法

公共信息模型作为IEC61970中重要组成部分,为信息交换和访问提供一种公共的统一的含义。由于GIM和CIM均为电力领域信息模型,GIM在对电力对象分类方面考虑借鉴CIM。为了使设备层次更加分明,CIM根据抽象程度的高低分为五层。从第一层到第五层,抽象程度由高到低依次递减。

第一层为电力资源系统资源类。第二层为设备类,设备容器类,电压控制区域类,抽头开关类,线路类等。第三层为导电设备类,复杂开关类,变电站类,电压等级类,间隔类等。第四层为导体类,绕组类,开关类等。第五层为直流线路类,交流线路类,熔断器类,母线类,节点类等。

由于CIM主要是针对生产运营阶段的电力系统,所以有些如电压等级类等电气参数方面的类对于GIM来说并不需要。本文依据电力工程所涉及的信息内容,对原来的CIM继承体系进行精简。

简化后的设备分层:第一层:电力资源类;第二层:设备类;第三层:变压器类,保护设备类,导体设备类等;第四层:导体类,接地设备类,绕组类,开关类等;第五层:跨接器类,熔断器类,断路器类,隔离开关类,接地刀闸类等;

3 基于IFC与CIM的GIM物理格式

根据IFC格式,GIM文件也将主要分成两部分,即头段和数据段。头段描述文件的基本信息,文件描述,文件名称,和文件模式。数据段与IFC文件保持一致,同样是先描述对象,然后再描述对象间的关系。此时数据段中的对象,不再是建筑对象,其对象结构也不是如2.1所述的结构。数据段的对象分为电气数据和土建数据两大部分。此外,电气类的数据或者土建类的数据并非只包括电气或土建类的设备信息还包括设备造价等财务信息。

土建类部分主要可以分为构架,支架和基础。其基本结构如图2所示。

电气类部分则可以借用CIM的分层,并且就GIM的需求进行改动。其基本结构如图3所示。

根据IFC的文件格式构成和CIM的设备分层结构,本文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GIM文件物理格式。

4 总结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IFC文件格式与CIM设备分类的GIM文件物理格式,形成更利于表达电网工程设计信息的物理文件格式。该物理文件格式具有BIM中全生命周期性与可溯性等特点。借鉴了CIM的电气设备分类,可更全面表达电气领域相关设备信息。设计电网工程信息模型的物理格式,提升电网工程各个应用系统间的信息交互效率。

参考文献

[1]孙悦.基于BIM的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信息管理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

[2]何关培. BIM和BIM相关软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04:110-117.

[3]盛大凯,郄鑫,胡君慧,吴志力,齐立忠.研发电网信息模型(GIM)技术,构建智能电网信息共享平台[J].电力建设,2013(08):1-5.

[4]ISO10303-11-2004.Industrial automation systems and integration-product data representation and exchange-Part 11:Description methods:The EXPRESS language reference manual[S].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 Standardisation,ISO TC 184/SC4,Geneva.

[5]ISO10303-21-2002.Industrial automation systems and integration-product data representation and exchange-Part 21:Implementation methods:Clear text encoding of theexchange structure[S].International Organisation for Standardisation,ISO TC 184/SC4,Geneva.

[6]丁银,丁明,毕锐,高研,杨为.微电网系统CIM/XML模型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09):37-42.

作者单位

第8篇: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重要性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091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主要指的是在具体的工程施工过程中进行的一系列组织管理,是整个建筑工程的核心内容,通过较为系统化的建筑理论的指导,结合合理有效的方法举措,针对施工中不同要素及具体的活动进行统筹规划管理、协调控制、指挥部署等。因为建筑工程施工活动的复杂性,需要多个专业及部门协同配合,因此,建筑施工技术也就具有多样性。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企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问题,多样性的技术管理贯穿于建筑工程中,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关乎着整个建筑工程企业的经济效益及其生存、发展,由此可知,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采用合理有效的技术管理举措,不仅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施工成本,还能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其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建筑企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1 技术管理工作的基本原理它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任务和作用

1.1 基本原理

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是通过结合科学化的方法、系统论的观点,对一些由施工技术所组成的活动及要素进行更为合理的计划、组织、决策,与此同时,对这些施工技术所组成的要素进行合理的指挥、控制与调节。由此可以说,技术管理是各项技术工作顺利进行的技术规范和准则。技术管理贯穿于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从施工前的图纸和会审建筑图样的了解设计,具体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测和监督,到整个建筑工程完工,都需要结合多样的施工技术管理,几乎涵盖了工程建筑全过程的各项技术。

1.2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任务和作用

技术管理的主要任务是采取合理的方法举措,保证建筑施工过程顺利进行,使其管理作用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关法律法规组织各项施工技术,确保建筑规范与实际施工相符合,从而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得以提高,通过对施工工程的技术管理,实现建筑单位经济、工程工期、工程质量与技术达到高度统一的目的。

技术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主要作用包括:第一,科学合理化的技术管理可以在控制建筑成本费用的前提下,使器械设备及原材料的使用效率得到很大提升,通过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施工单位的效益可以有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最大限度降低工程成本的基础上,使得建筑工程的质量也会有所保障,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得以提升;第二,合理化的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可以保证建筑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科学有效的技术管理工作,可以通过促进施工及管理阶层人员的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提高他们对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处理有预见性,将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扼杀”在萌芽阶段,进而使得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有所提高。

2 技术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近年来,随着建筑工程企业的日益崛起,技术管理水平的高低逐渐成为影响施工单位的主要因素。尽管某些施工单位的技术力量非常强大,然而它们在技术管理方面仍有所欠缺。例如,某些施工单位为了追赶工期不能做到各方面综合性的考虑,对于某些大型机器不能做到合理使用,技术管理工作不到位,这就直接对建筑工程的质量带来了负面影响,从而影响了整个建筑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以看出,如若对工程技术的管理工作不能予以高度重视,会给整个建筑乃至企业造成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因而,要对建筑企业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工作予以强化,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单位的健康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并提高其经济效益。技术管理工作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施工技术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建筑工程的施工。建筑工程施工种类多,规模不一,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诸如天气、地质条件等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就需要多种技术加以配合来进行施工,综合几个不同的施工工序进行相关的链接。所以,需要切实加强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工作,以此保证建筑工程的顺利开展,并结合建筑使用功能的要求标准,尽可能的使得建筑工程施工成本降至最低;

第二,技术管理与建筑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相关联。健全的施工技术管理对于保证建筑的质量,施工单位的顺利开展极其有利,同时也有利于其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性的提升,所以,施工单位在进行施工过程中,有必要对相关技术条件和装备进行完善,强化施工技术管理工作;

第三,建筑企业的良好发展需要技术管理工作的有利支持。建筑工程的结构、使用功能要求、设计装修风格的种类等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更加趋于多样化,而这些的实现都需要先进的技术、新型的原材料、施工工艺等作为支撑,才可以保证这些新技术和工序的有效运用。

3 技术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管理对策

第一,依据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布的各项标准、规定,结合企业特点进行技术管理制度的制定、完善和补充,做到有章可循;第二,实行经济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的方法,大力提拔技术业务人员,调动技术工人的积极性;第三,贯彻技术管理工作的实施,保证其规范性,对技术管理工作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其正常实施;第四,注重人才培养,这也是提高技术管理工作水平的基础,只有不断的发现、挖掘人才,注重人才培养、学习,才能使得管理水平更上一层楼。

4 结语

总之,技术管理工作对于建筑的施工质量有着直接影响,是建筑施工过程中一项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也息息相关。因而,必须要对施工过程中技术管理工作的作用予以重视,建立健全相关的管理制度并落实到各环节中去,从而在降低工程成本的基础上,保证工程质量,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第9篇:工程的基础形式范文

咸阳市位于陕西关中平原腹地,地处东经107°39′至109°11′,北纬34°9′至35°34′之间,南北长123-145公里,东西宽65-106公里。东邻渭南、铜川,南接西安,西与宝鸡接壤,北同甘肃的庆阳、平凉毗连。咸阳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阶梯状。从地貌类型上可分为五个地貌分区,即:土石山区、黄土丘陵沟壑区、黄土高原沟壑区、黄土台塬区和冲积平原区。以黄土高原沟壑区面积最大,黄土台塬区次之。湿陷性黄土分布面积广。

随着西咸一体化的推进,各种配套基础建设不断增多,要求地基具有较高的承载力与较小的变形,尤其对差异变形有着较高的要求。而咸阳地区黄土或湿陷性黄土分布广泛,黄土在浸水情况下极易产生大幅沉降或不均匀沉降,导致建(构)筑物地基变形,基础拉裂,给工程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另外,地基处理的费用一般占工程总造价的8%左右,甚至更高。因此,地基处理方案的优化对保证工程质量和控制工程造价起着重要作用。因而,当前在分析湿陷性黄土工程特性的基础上,研究湿陷性评价中需注意的问题,总结探索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方法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机理及分类

黄土按其成因分为原生黄土和次生黄土。一般将不具层理的风成黄土称为原生黄土,原生黄土经过流水冲刷、搬迁重新沉积而成的为次生黄土,工程界统称它们为黄土。次生黄土一般具有层理,较原生黄土结构强度要低。黄土在一定压力(土自重或自重压力和外压力)作用下,受水浸湿后结构迅速破坏而发生的显著下沉现象,称之为湿陷。具有湿陷性的黄土称为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又分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和非自重湿陷性黄土。中国现行国家标准《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对湿陷性黄土从工程角度作了明确划分,将湿陷系数δs≥0.015的黄土定义为湿陷性黄土,同时将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大于70mm的湿陷性黄土定义为自重湿陷性黄土,将实测或计算自重湿陷量小于或等于70mm的湿陷性黄土定义为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并将黄土的湿陷等级划分为轻微(Ⅰ级)、中等(Ⅱ级)、严重(Ⅲ级)、很严重(Ⅳ级)4个级别,这里不再详述。

三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方法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的根本原则是:破坏土的大孔结构,改善土的工程性质,消除或减少地基的湿陷变形,防止水浸入建筑物地基,提高建筑结构刚度。

3.1垫层法土(或灰土)垫层是一种浅层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传统方法,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使用较广泛,具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和施工简便等特点。实践证明,经过回填压实处理的黄土地基湿陷性速率和湿陷量大大减少,一般表土垫层的湿陷量减少为1~3cm,灰土垫层的湿陷量往往小于1cm,垫层法适用于地下水位以上,对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层厚度在1~3m,垫层法根据施工方法不同可分为土垫层和灰土垫层,当同时要求提高垫层土的承载力及增强水稳定时,宜采用整片灰土垫层处理。

3.1.1素土垫层法。素土垫层法是将基坑挖出的原土经洒水湿润后,采用夯实机械分层回填至设计高度的一种方法,它与压实机械做的功、土的含水率、铺土厚度、及压实遍数存在密切关系。压实机械做的功与填土的密实度并不成正比,当土质含水量一定时,起初土的密实度随压实机械所做的功的增大而增加,当土的密实度达到极限时,反而随着功的增加而破坏土的整体稳定性,形成剪切破坏,含水率过高的地区形成“橡皮泥”现象。这些都将是影响夯填质量的主要因素。

3.1.2灰土垫层法。灰土垫层法是采用消石灰与土的2∶8或3∶7的体积比配合而成,经过筛分拌合,再分层回填,分层夯实的一种方法,要保证夯实的质量必须要严格控制好灰土的拌制比例,土料的含水率,这对夯填质量起主要的影响因素。在现场施工过程中,只能通过“握手成团,落地开花”的直观测定法来测定,但这种方法对于湿陷性黄土测定范围过于偏大,经过实验测定大致在14%~19%,存在测定偏差,且土质湿润不够均匀,往往有表层土吸水饱和,下层土干燥的现象,给施工带来很大的难度。当处理厚度超过3m时,挖填土方量大,施工期长,施工质量也不易保证,严重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所以垫层法存在着施工局限。

3.2挤密法挤密法是利用沉管、爆破、冲击、夯扩等方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挤密填料孔再用素土、灰土、必要时采用高强度水泥土、分层回填夯实以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提高其强度,减少其湿陷性和压缩性。挤密法适用于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5%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可处理的湿陷性黄土厚度一般为5~15m。但通过实践证明:挤密法对土的含水量要求较高(一般要求略低于最优含水率),含水量过高或过低,挤密效果都达不到设计要求,这在施工中很难控制,因为湿陷性黄土的吸水性极强且易达到饱和状态,在湿陷性黄土进行洒水湿润时,表层土质饱和后容易形成积水,下部土质却很难受水接触而呈干燥状态,对于含水量<10%的地基土,特别是在整个处理深度范围内的含水量普遍偏低的土质中是不易采用的。

3.3强夯法又叫动力固结法。是利用起重设备将80~400 kg的重锤起吊到10~40m高处,然后使重锤自由落下,对黄土地基进行强力夯击,以消除其湿陷性,降低压缩变形,提高地基强度,但强夯法适用对地下水位以上饱和度Sr≤60%的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局部或整片处理,可处理的深度在3~12m。土的天然含水率对强夯法处理至关重要,天然含水量低于10%的土,颗粒间摩擦力大,细土颗粒很难被填充,且表层坚硬,夯击时表层土容易松动,夯击能量消耗在表层土上,深部土层不易夯实,消除湿陷性黄土的有效深度小,夯填质量达不到设计效果。当上部荷载通过表层土传递到深部土层时,便会由于深部土层压缩而产生固结沉降,对上部建筑物造成破坏。

3.4桩基础法桩基础既是一种基础形式也可看作是一种地基处理措施,是在地基中有规则的布置灌注桩或钢筋混凝土桩,以提高地基承载能力。桩根据受力不同可分为端承桩和摩擦桩,这种地基处理方法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使用较多,但桩基础仍然存在浅在的隐患,地基一旦浸水,便会引起湿陷给建筑物带来危害。在自重湿陷性黄土中浸水后,桩周土发生自重湿陷时,将产生土相对桩的向下位移对桩产生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即负摩擦力。而且通过实践证明,预制桩的侧表面虽比灌注桩平滑,但其单位面积上的负摩擦力却比灌注桩大。这主要是由于预制桩在打桩过程中将桩周土挤密,挤密土在桩周形成一层硬壳,牢固的黏附在桩侧表面上,桩周土体发生自重湿陷时不是沿桩身而是沿硬壳层滑移,硬壳层增加了桩的侧表面面积,负摩擦力也随着增加,正是由于这股强大的负摩擦力至使桩基出现沉降,由于负摩擦力的发挥程度不同,导致建筑物地质基础产生严重的不均匀沉降,构成基础的剪切应力,形成剪应力破坏,这也正是导致众多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

3.5预浸水法湿陷性黄土地基预浸水法是利用黄土浸水后产生自重湿陷的特性,在施工前进行大面积浸水使土体预先产生自重湿陷,以消除黄土土层的自重湿陷性,它只适用于处理土层厚度大于10m,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不大于500mm的黄土地基,经预浸法处理后,浅层黄土可能仍具外荷湿陷性,需做浅层处理。

预浸水法用水量大、工期长,一般应比正式工程至少提前半年到一年进行,浸水前沿场地四周修土埂或向下挖深50cm,并设置标点以观测地面及深层土的湿陷变形。预浸水法用水量大,对于缺水少雨、水资源贫乏地区,不易采用,当土层下部存在隔水层时,预浸时间加大,工期延长,都将是影响工程的因素。

3.6深层搅拌桩法深层搅拌桩是复合地基的一种,近几年在黄土地区应用比较广泛,可用于处理含水量较高的湿陷性弱的黄土。它具有施工简便、快捷、无振动,基本不挤土,低噪音等特点。

深层搅拌桩的固化材料有石灰、水泥等,一般都采用后者作固化材料。其加固机理是将水泥掺入粘土后,与粘土中的水分发生水解和水化反应,进而与具有一定活性的粘土颗粒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稳定的结晶化合物,这些新生成的化合物在水中或空气中发生凝硬反应,使水泥有一定的强度,从而使地基土达到承载的要求。

应用粉喷桩的土层中含水量应超过30%,在饱和土层或地下水位以下的土层中应用更好。对于土的天然含水量过高或过低时都不允许采用。

3.7 CFG桩与挤密桩形成的组合式复合地基法 当常规的单一地基处理方案不能满足上部荷载要求时,而地基要求不仅要消除地基土的湿陷性,同时处理后的地基强度还要满足上部荷载要求。常规的地基处理方案难以满足消除湿陷性并达到设计基底压力的要求。可采用CFG桩与挤密桩形成的组合式复合地基,先采用灰土挤密桩对场区湿陷性黄土进行挤密,消除地基湿陷性,同时可以有效提高桩间土、桩侧土的侧阻力及端阻力。根据工程经验,其侧阻力和端阻力比挤密前能增加1.5~2.0倍;而后再施工CFG桩。从而达到提高地基承载力并减小地基变形量的目的。上述组合式复合地基方案是一种新的地基处理技术,在咸阳地区已开始应用,达到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