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范文

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

第1篇: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范文

一、培养中职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意义

1.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鞑ビ敕⒄

古典诗词歌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典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对于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的竞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文化的竞争。因此促进我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来看,在现代社会当中,经济发展成了社会的重要话题,人们对于古典诗歌这种文化形式并不是非常的关注。基于此种情况,在中职院校的教学当中进行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古典诗歌鉴赏能力,同时在鉴赏的过程当中,学生可以充分地认识到古典诗歌的魅力,并不自觉地爱上古典诗歌,在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就会主动地进行古典诗歌的传播。

2.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现代社会当中,人才的竞争,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综合能力的竞争。当前,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都会走向工作岗位,直面社会竞争。如果中职院校的学生在学校教育阶段只接受了相应的技能培训,而不接受相关的文化教学,则其在综合能力方面必然会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而根据“木桶原理”的内容,人的综合能力是由最欠缺的知识直接影响的,因此,做好古典诗歌的鉴赏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中职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策略

1.提高学生对于古典诗歌鉴赏的兴趣

当前阶段,影响中职学生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提升的最重要因素在于大部分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兴趣不高,部分学生认为古典诗歌对于其日后的工作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因此在实际的学习过程当中,不愿意主动进行古典诗歌的鉴赏学习。另一方面,当前阶段中职学生的教学受到传统教育的严重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往往采用一种“填鸭式”的教学,一味地向学生传输古典诗歌鉴赏的理论,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相关的知识,而并不能真正参与到古典诗歌的鉴赏当中。基于此种情况,当前阶段中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古典诗歌鉴赏的重要性。此外,在进行古典诗词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通过多种途径提升学生对于古典诗词的兴趣。

2.加强情景鉴赏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古典诗歌大部分在创作的过程中都是基于某一情景的。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可以采用恰当的手段,将诗歌中的某些情景重新构建起来,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加强学生对于古典诗歌的认识与了解,并保证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进入到诗歌当中去,进一步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以及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些该诗歌的视频,从而使得学生受到一定的感染。

第2篇: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范文

一、从时代背景探究

时代背景可以算在作家的生平里,因为作家在创作诗词的过程中,往往都会带有时代的色彩。在鉴赏古诗词时,如果学生了解到一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那么抓住这首诗词的主旋律就很容易了。下面我们就探究一下时代背景下的诗歌风貌。

只要提到杜甫,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安史之乱,为什么会联想到这一事件呢?这是因为杜甫在创作诗歌时所处的背景就是安史之乱。中学所选的杜甫的诗歌作品中,大部分都是他在安史之乱时期所做的。我们看到杜甫的诗,首先就应该想到安史之乱时期的社会面貌,联想到诗人的心情。杜甫的那首《春望》就生动地写出了已经沦陷的长安城,表达了杜甫那忠君恋国的情怀。安史之乱带来了无数的灾难,也给诗歌创作带来了变化,战乱生活体裁很自然地融入到诗歌创作中。但在盛唐时期,诗人还是不习惯引战争苦难入诗,他们还没有把眼光转向底层,在这场灾难面前,他们只是抒发感慨:“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但是只要在安史之乱这个大背景下,诗人心中总会有忧思之情。只要学生掌握住时代的大背景,在赏析这些诗人的作品时,就会围绕背景的感情基调鉴赏。

学生想要多了解大的时代背景,就需要平时多读一些历史书籍,而且要知道在这一时期都有哪些著名的诗人在进行创作。大时代背景给学生更多的是参考,在鉴赏一首毫无头绪的诗歌时,想要真正读明白一首诗,需要非常深厚的文学功底,还需要综合运用各种鉴赏方法。

二、从诗歌意象探究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特殊的含义,而且在不同的诗中同一意象所蕴含的意思基本相似。我们看下面这些代表性的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各种植物(如花、叶、树)的意象运用则更是频繁。以一种静态的生命形式呈现动态的思想情感,可以更好地达到丰富诗歌层次的效果。学生可以记住一些特定意象所要表达的感情,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月亮,经常用来表达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柳树,以折柳表惜别,因为“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汉代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常用的意象还有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还有很多意象就不一一举出了,这些意象需要学生在平时多多积累。

诗歌的意象在诗歌中具有固定性,就是上述所说的专门的意象表示专门的意思。但是这也不是确定的,意象还是有跳跃性的,所以更需要具体的分析,不能局限在条条框框内,诗歌鉴赏还需要学生自己总结出最好的方法。

三、从诗歌内容探究

古诗词言简意赅,没有白话文那么清楚易懂。我们在鉴赏古诗词的时候,需要把古诗词翻译成现代文,这样更容易把握诗歌的思想倾向,对学生鉴赏诗歌是非常有益的。

第3篇: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范文

一、明确诗歌鉴赏教学目标

古代诗歌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τ谙执的学生来说,古诗词的语言高度浓缩,大多数学生也只是语文课上接触得比较多,生活中一般接触较少,所以对于内涵丰富的古诗词,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对于古诗词的学习也就难以燃起兴趣。

诗歌鉴赏教学活动比较乏味,缺少多样性,所以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更容易地融入课堂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升教学的质量,就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单调乏味的诗歌讲解过程,让学生从中陶冶情操,充分联系生活实际。教师要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融入到作者创造的情景中去,从而更加真实地了解作者表达的情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新课标更加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当前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关于古诗词知识,几乎都是教师课上讲解得来的,缺乏自主探索诗歌知识的能力。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学生才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助者。教师应该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古诗词鉴赏活动,鼓励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学习古诗词。同时,学习古诗词鉴赏的目的大多是为了应对高考,所以学生对于古诗词鉴赏只是死记硬背。教师没有注重对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真正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忽略了学生是否真正具备了诗歌鉴赏能力,不能引领学生真正理解诗歌,当然也就不能真正实现教学目标。

二、激发学生诗歌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是否主动学习对于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只有引导好了,让学生学习诗歌时不再感到困难了,产生了成就感,增加了学习诗歌的自信心,他们才会主动积极地去学习诗歌。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充分吸引学生,让教学事半功倍。教师可以多开展趣味活动,如以诗歌为主题的诗词接龙大赛,类似于成语接龙的玩法,表现优秀者可以得到奖励。这样的教学方式,能提升学生对于诗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自动地融入到诗歌学习中去,甚至会因此爱上诗歌。

新课标更加凸显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对知识和问题都要进行及时深入的思考,从而产生更深层的理解。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不同的想法和看法,对于诗歌这种深奥的知识,看法和理解也多种多样,教师应该在教学的同时,及时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对诗歌更深层理解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的氛围,解放学生的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让学生走入作者所创造的意境中去。

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教师应该首先引导学生查找诗中关键词“凄凄惨惨戚戚”“憔悴损”“愁”等,然后提出此诗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让学生充分体会李清照丧夫的悲惨、寂寞、难过之情。

三、具体分析诗歌高考命题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高考语文题越来越向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理解能力靠近。所以高考诗歌鉴赏题是经过层层筛选和考查过后,才成为高考题的,每道高考题都有其专门的定位和特定的作用。教师在古诗词教学时,要充分结合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方向,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平时的练习中尽量贴近高考题,让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有大幅度提升。

教师的评价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有重要的影响。教师的评价应贯穿在学生诗歌鉴赏的整个过程中,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的方法问题和习惯问题,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反馈,针对学生的优缺点进行一定的评价,可以让学生充分意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了解自己的不足和优点,发扬优点,改正不足,强化语文学习的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4篇: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诗词鉴赏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133-01

诗词鉴赏是指学生在阅读整篇诗词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说出诗词所要表达的情感、诗词主旨以及自己的独特见解。随着诗词鉴赏所占分值的增加,培养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逐渐成为当代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认为古诗词教学只要让学生背诵默写教材中的诗词名句即可,对诗词主旨分析并不重视,很多学生没有掌握分析诗词的正确方法,无法形成一定的诗词鉴赏能力,影响了考试成绩和学习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教师应注重改变诗词教学方法,有效培养学生诗词鉴赏能力。

一 判读诗词题材,理解诗词主题

题材是指作者为表达作品主旨所用的材料,它既可以体现客观的生活事例,又可以体现作者的主观评价,是古诗词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古诗词题材,有利于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词,对深化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效果有重要作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古诗词题材,以奠定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基础。

二 积累诗词意象,体味作文情感

意象是指作者把客观事物主观化,用以表达自己内心情感世界而创造的一种艺术形象,它是帮助人们跨越时间、空间限制,理解作者思想情感的重要媒介,对帮助学生鉴赏诗词有重要意义。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诗词的能力,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积累常用的诗词意象,深层次地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学习效果。例如:教学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古代诗人与酒的渊源,在头脑中产生意象:他们多是借酒来表达壮志豪情或内心悲苦、借酒消愁、一诉衷肠等。在学习这篇诗歌时就会很容易地把握住李白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为李云送别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从而会更好的理解和学习这首诗歌。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学过或知道的有关饮酒意象的诗词。这时,学生会积极思考,想出多篇符合教师要求的诗歌:李清照的《醉花阴》、李白的《行路难》、晏殊的《浣溪沙》等,从而会印象深刻地记住“酒和饮酒”在古诗词中的意象。通过指导学生积累古诗词中常用的诗歌意象,能有效促使学生准确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对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有重要意义。

三 把握艺术手法,理解诗句内涵

艺术手法又称表现手法,是组成作品形式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体现完美、充分的诗歌内容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把握古诗词艺术手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体现的现实意义。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常见的艺术手法,为提高学生诗词鉴赏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教学《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时,我发现很多学生对这首诗颔联的后一句无法理解,由于学生没有古诗词“用典”艺术手法的概念,不理解“烂柯人”所代表的现实意义而造成的。这时,教师就可以适当地向学生讲解“烂柯人”这一典故和作者在诗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诗歌中这一特殊的艺术手法,理解作者想要表达“人世沧桑巨变、物是人非”的现实意义。有学生甚至能根据教师的讲解,自主发现除后一句外,颔联的前一句“闻笛赋”也是运用了用典手法,这样学生就会形成积累常用诗歌典故的习惯,更好地学习古诗词。通过这种方法,既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诗歌的理解,准确把握住作者在诗歌中体现的现实意义,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学习诗歌的意识,有效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 品味诗词语言,体味诗歌语言的文字美

第5篇: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中,古诗词鉴赏

 

诗歌鉴赏是高考语文中的经典题型,同时也是高考中具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由于诗歌的不确定性,在遇到相关题目的时候,每一次都需要学生调动新的知识储备,所以很多同学面对这种题型往往高度紧张,手足无措。许多学生尤其是普通中学的学生更是视它如洪水猛兽,得分率一直不高。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又该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样的难题呢?笔者在自己的教学中做了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读懂诗意。诗歌通常是用简练含蓄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充实的内容传达多变的情感。学生如果读不懂诗歌,就不能正确判断诗歌的内容及情感,做诗歌鉴赏题时就会模棱两可,难以下笔甚至张冠李戴,胡乱贴标签。所以,要鉴赏诗歌就必须读懂诗歌,读懂诗歌内容是做诗歌鉴赏的基础

首先把握全面信息。诗歌鉴赏从题目、注释到内容都需要认真对待。,古诗词鉴赏。有的诗歌的题目就交代了内容,如2010年江苏高考诗歌赏析题是王昌龄的《送魏二》。有的诗歌附有注释,或是对写作背景的说明,或是对诗歌中典故的解释。2010全国卷《咏素蝶》注: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里就是背景及作者的为人的介绍,对做题很有帮助,读题时就不能走马观花。

其次打破思维定势。学生从小学到现在接触过许多诗歌,他们初步了解了一些诗人的身世遭遇,诗歌风格,诗歌中常见意象的含义等。这些已有的基础知识对鉴赏有一定的帮助。但同样的景物,因诗人所处的时代遭遇、心境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古诗词鉴赏。如在赏析曾巩的《咏柳》时,作者是借对柳树形象的刻画来讽刺那些得志猖狂的小人。然而不少同学竟认为是在赞美柳树。问及原因才知是受学过的贺知章的《咏柳》影响,显然这里学生过去的经验产生了消极作用。同一个作者的诗歌风格也不尽相同,甚至相差很远,鉴赏时要就诗歌本身来分析。

再次掌握文言知识。由于诗歌是用文言写就的,篇幅短小,讲究格律或是突出强调作者的情感等原因,就常常打破我们在生活中或其他文体里所使用的常规语言的束缚,出现倒装、省略或改变词性等现象。与现代汉语语法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应调动学生的文言知识储备,以便准确理解诗歌含义。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应是“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古诗词鉴赏。“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将“寺”和“桥”提到句首以突出强调作者的怜爱之情。

二、掌握相关术语。正如数学题的解答需要借助数学公式,诗歌的鉴赏离不开相关术语。考试说明上规定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有两方面: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因此要掌握常见的诗歌鉴赏术语:如修辞方法类的比喻、借代、拟人、象征;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描写方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结构技巧类的过渡、铺垫、伏笔;表现手法类的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托物言志;思想感情类的忧愁、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等。掌握术语,这样在答题时才有针对性。

三、讲究答题技巧 .仔细审查历年高考的考查题型,可以发现诗歌鉴赏中的规律,应适时总结,及时点拨,使学生心中有数,提高答题的有效性。如在诗歌鉴赏中的景物类题型作答,就有必要使学生明白这一类题型的解题思路首先就要定位于景物描写的相关理论知识上,其次才落实在具体的诗歌解读中,这样子的思考类似于数学教学中的公式法解题,这种定位思考有助于学生的解题,诗歌是表达情感的艺术,而由于古人的含蓄,情感往往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的。以鉴赏景物类诗为例,一是诗歌写了怎样的情景,回答这类题目需要学生在知晓大意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再现诗歌中的情景并指出其特点,当然,这里的再现不等于翻译;二是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先对情景的简述然后回答作者的情感。

四、规范答题。经过一定的鉴赏训练以后,学生对于一首诗歌,往往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感受。但是一旦述诸语言,学生的表达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

其一、要掌握“问点”,有的放矢。,古诗词鉴赏。即一定要按题目的具体要求作答,不要答非所问。以《雨后池上》为例,简析这首诗是怎样表现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的,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在答题时应注意两点,一是哪些内容是动,哪些是静;二是“静”和“动”的关系是怎样的?有的学生只说一、二句写静景,三、四句写动景。既无具体内容又无二者关系,这就不能满足答题要求了。

其二、要逐点表述、层次分明。答题时常常是总说(概括)+具体说明(举例分析)或具体说明(举例分析)+总说(概括)。最好运用一、二、三点回答,显得条理清晰。语句简明完整,回答问题所用的语言既要简明扼要,又要意思完整,切忌啰嗦、词不达意。

其三、要回答全面。诗歌都是通过描述或议论人、事、景、物来表情达意的,一首诗涉及的对象肯定是多样的。有的比较显性,有的比较隐性,从每个描述对象都可以解读出一种情感。欧阳修的《戏答元珍》“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古诗词鉴赏。” 抒发的情感就是多元的:既有自己迁谪山乡的寂寞情怀,又有眷眷乡思,还有乐观豁达之情。

当然,学生诗词鉴赏水平的提高,还有一些方法,如比较法,联想与想象等。,古诗词鉴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积累,寻找规律,掌握技巧,有效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第6篇: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范文

所谓“三读”其实是指古诗词课堂教学中的三个主要环节:一读诗歌。理解大意;二读诗歌,揣摩情感;三读诗歌,品味鉴赏。“三读”中,“理解大意”是前提。“揣摩情感”是关键。“品味鉴赏”是目的。设计初中古诗词“三读”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想丰富初中古诗词教学的模式,大幅度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现以《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的教学设计为例,将“三读”的一些具体做法总结如下,以期在与同人的切磋研讨中不断改进。

“一读诗歌。理解大意”。这一环节主要包括教者的范读和学生的自由轻声朗读。教者范读时要求学生重点注意节奏与读音。学生自由轻声朗诵时则要求他们结合注解、工具书理解诗句大意,关注作者生平。特别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学生仍然不理解的地方要相互讨论或跟老师交流。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指名用现代汉语说说诗句大意。这一环节的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品味鉴赏的广度和深度。为此,一方面要通过持久的训练让学生养成借助工具书自学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像。尽可能丰富诗句的内容。

“二读诗歌。揣摩情感”。这一环节主要通过教者的指导朗诵达到目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诗歌中最能流露出作者情感的词语反复诵读,如在李白的《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一诗中,学生很容易找出来的诃语有:“乱我心”、“多烦忧”、“愁更愁”、“不称意”。其次要引发学生知晓诗人所创设的情境常常饱含深情。上例中学生容易感知的情境有:“长风万里送秋雁”、“揽明月”、“抽刀断水”、“举杯销愁”、“弄扁舟”。在指导学生朗诵这些词句时要做到“授之以渔”,如听范读揣摩节奏、重音,借助想象置身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根据情感调动出相应的语气语调。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在品味中诵读,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教者的引导作用,根据学情适当提供铺路搭桥的材料和方法。比如,为了帮助学生在对作者的情感揣摩中有更为透彻的了解,课前可在黑板上以时间为顺序引用李白诗歌中的三个脍炙人口的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行路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将进酒》)。这就为学生对作者思想情感的准确把握提供了很好的参考素材,在揣摩情感的过程中适时引导学生链接思考还可让学生在进一步的品味鉴赏中提升欣赏品位。

“三读诗歌,品味鉴赏”。这一环节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法来实施:一是放手让学生自主赏析,老师从旁点拨,适当引导;二是运用抽签答题的方式进行赏析,老师提示赏析的方法与技巧。第一种方法尽管更符合新课标“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相当高,如果学生不经过长期训练。具备了一定的品味鉴赏能力,一般不宜使用。当然,可以考虑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准备的基础上适当使用。比如课前收集所学诗歌的相关赏析文章,经过筛选整理后打印分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认真自学。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揣摩人家鉴赏的方法,力求在课堂上灵活运用。这种自主赏析其实是扶持式的赏析,不过只要坚持不懈地实行下去。并辅之以与诗歌赏析相关的综合实践课,终会实现由扶到放的飞跃。笔者以为,初一、初二阶段,宜采用第二种方法,以便循序渐进地培养起学生的品味鉴赏能力。同时,抽签的方式可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参与赏析的热情。

第二种方法成功实施的关键是精心命题,而“精心”的要旨又在于将品味鉴赏古诗词的常用方法与技巧有机地整合到命题中去。笔者在古诗词的诵读欣赏教学中,经常用于启发引导学生品味鉴赏诗歌的话有三句:①反复诵读这首诗,好好揣摩你认为用得好的字词,借助联想或想像说说你觉得好的理由。②你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借助联想或想像谈谈你喜欢的理由,。请你有感情地诵读一遍好吗?③这首诗在修辞及艺术手法的运用上有没有值得赏赞的地方?这三句话涵盖了古诗词赏析的最常见最基本的方法与技巧:联想想象。感情诵读。关注修辞及艺术手法。

第7篇: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范文

运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建立一整套能够促进学生文学鉴赏水平提升的评价体系,体现新时期对教育评价的新要求。这是因为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改写了以前以工农业为主的经济对人的制约状况,个人的才能被赋予更大价值,教育在开发人力资源上担负起更大使命。另外,社会的发展带来人才观的变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选择代替了计划分配的旧模式,每个人随时都可能面临新机遇和挑战,教育应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富于创造性的人才。为此,社会对教育评价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评价不只是发挥甄别和选拔功能,更应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认识到这种变革,由衷接受发展性评价观,是我们积极投身评价改革实践的前提。教育评价科学的发展历程,是人们对教育规律的不断认识过程,反映教育科学进步的足迹,教育评价科学的发展基本沿着“从关注评价者的主观需要出发”向“关注被评价者的素质发展”方向前进。

当前教育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评价功能的认识混乱;或者在客观上不承认评价可以促进综合功能的实现,或者误以为通过水平性评价和选拔性评价就可以实现评价的综合功能。在这种认识的误导下,教育评价往往出现以下偏向。这些偏向的直接后果是在学校中滥用评价的鉴定等级和淘汰选拔功能而使评价产生“高利害性”的副作用。

那么,什么是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是8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最新理念。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实现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共同商定发展目标的过程。这里的“发展”指的是根据每个学生个体的特点,让他们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使他们的个性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地发展。发展性评价是指依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规律,以主体性教育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个人的未来发展目标,评价者与学生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共同制定双方认可的发展目标,运用适当的评价技术和方法,对学生的发展进行价值判断,使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不断实现预定发展目标的过程。

发展性评价为学生确定了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不断收集学生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判断学生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改进建议。

运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的提高,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在原有水平上继续提高。实施发展性评价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建立一整套促进学生古诗词鉴赏能力发展的评价标准、评价手段、评价形式,促进全体学生的鉴赏水平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显著性提高和持续性发展。运用发展性评价,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就是以古诗词教学的发展性评价为手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在古诗词鉴赏过程中得以个性张扬、激情飞扬,使学生在快意的表白中真正享受到表白的快意。

运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古典诗词鉴赏能力提高的方法有哪些?

1.互动交流法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针对古典诗词鉴赏的某一具体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可以是生生互动,也可以是师生互动,在此过程中对评价内容依据诗歌内容进行合情合理地判断,发表不同见解。例如,教师在讲授贾岛的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时,抛出一问题: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学生思考后可相互交流,当然教师也可参与进去。这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根据诗歌的具体意境,合理判断用“敲”比用“推”好。这样,不仅正确理解了诗歌,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在鉴赏诗歌的交流互动中得到了发展,鉴赏能力得到了提高,个性得到了释放。

2.个案分析(反思)法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时地、经常性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或者反思,教学理念是否倡导新课程理念,教学目标是否体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是否有一定的梯度,对古典诗歌的教学是否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教师是否关注全体学生,是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学生的学习结果是否实现教学目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是否得到一定的提高,等等。教师通过对案例的具体分析与反思解剖,一方面明确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了,另一方面通过对教学的反思,教师对教学的主体――学生就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学生在教师适当中肯的评价中找到了差距,更找到了自信,找到了自我,在古典诗歌的鉴赏上,必将逐步由肤浅迈向深刻,进而逐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的鉴赏水平与鉴赏能力同时得到了一定程度地提高。

3.个体跟踪法或档案袋法

第8篇: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诗词教学 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102

1 高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与学现状及其成因

1.1 教师方面

1.1.1 教学功利化

教师虽然不用参加高考,但高考给教师的压力并不比学生小。为了得到高分,教师日常教学功利色彩相当浓厚,很多老师在教学古诗词时,专扣考点讲,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考什么讲什么”,貌似针对性强,实则是限制了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范围,制约了他们思维的发展。

1.1.2 教学模式化

高考古诗词鉴赏题按点赋分。这导致一部分教师教学时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方面。为了确保多拿分,教师通常教学生采用“套数”答题方法,框定每一步怎么答。久而久之的机械化训练,使学生成了答题机器,写的答案呆板而牵强。

1.1.3 教学理性化

古诗词形式精炼但意蕴丰富。细细品味,读者往往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或是“只可意会,无法言传”之美妙感受。但部分教师在教学中重理性分析而轻感性品味,习惯逐字逐句对诗歌进行解释,当诗句被解释完,意蕴美也消失了。

“三化”教学,可能使学生的应试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却在更大程度上剥夺了学生主动鉴赏的权利,使学生把握诗歌内涵的能力没有真正得到提高。

1.2 学生方面

1.2.1 态度被动化

多数学生对古诗词并不“感冒”。如果不是高考必考,学生基本可以跟古诗词“绝缘”了。在曾经号称“诗歌王国”的中国,古诗词近乎沦为“无人问津”的境地,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1.2.2 学法单一化

学生对古诗词缺乏兴趣,很少想办法丰富自己的古诗词知识。学生获取古诗词知识的方法更多的是依赖教师――“你讲我听,你写我抄”。但事实上,只“听”不“讲”,只“抄”不“写”,是很难把理论转化为自己的能力的。

1.2.3 学习过程简单化

诗歌内涵,需要经过反复诵读,再结合写作背景、诗人生平等因素细细品味才能有所领悟。但是多数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目的是背记诗歌本身,未能在诵读过程中渗入自己的情感,也就难以领略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美。也有学生把古诗词鉴赏当成了“古文翻译”,忽视其他因素,这就给完成“把握诗歌内涵”这一学习任务带来了难度。

“三化”学习,暴露出学生学习的不良现状,但我们不能过多责怪他们,因为时代的隔膜、情感的含蓄、意境的朦胧确实给学生带来了阅读难度,再者,社会的飞速发展给学生带来更多的视觉冲击,各种斑斓的“文化快餐”更容易迎合学生的口味。

2 高中语文课堂古诗词鉴赏教学策略

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承者,学生健康发展的引路人,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应摒弃落后的观念及教法,回归教学根本,把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当做首要任务。

2.1 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兴趣的策略――以猜代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想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先要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对古诗词兴趣不足不仅在于诗意难懂;还在于教师“灌输式”的单调教法。其中教师的教法是主因。“灌输式”教法,侧重于教师讲解,而教师的详解使学生的参与度大大降低,得到的审美体验更是少之又少。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可采用“以猜代讲”这一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在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主旨时,可让学生按猜谜语的方法,先看看诗中写了什么景象,它们有什么特点,再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来猜测作者的写作意图,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既有悬念,又有迹可循。采用此种方法教学,效果明显好于教师“灌输式”教法。

2.2 提高学生感受古诗词音韵美能力的策略――激情朗读

学习古诗词离不开“读”。有效地“读”可以让学生获得音韵美的体验。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并不是不读,但没读出效果。为何?原因在于学生不讲究读法,拿起任何一首诗,都是一板一眼地念,不懂得“激情朗读”。

“激情朗读”,指的是学生在朗读古诗词时,结合诗中所描述的内容及其呈现出来的或悲或喜、或热烈或沉郁等感情基调,全情投入朗读。 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加强朗读指导,让他们懂得朗读要做到“停顿有节奏,音调有高低”,音调高低应随文义轻重变换,做到“读诗就要读出诗的韵味,读诗就要读出诗的情味,读诗就要读出诗的意味,读诗更要读出诗的余味”,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

2.3 提高学生感受古诗词意境美能力的策略――画诗悟情

“意境”较为抽象。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意境有一定的难度。很多教师在教学时都在强调“概括意境要用两个双音节词”,然后罗列出一大堆常见的意境类型术语,让学生牢记。学生记住了不少,但考试时却发现不知该套哪个,学了也白学。

要体会诗中意境,身临其境是个好办法,可惜我们都不具备“穿越”之异能,那么,不妨采用画诗悟情的方法让学生走进“其境”,感受“其意”。

在学习王维《山居秋暝》(粤教版高一必修)时,为了让学生把握诗中意境,笔者要求学生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进行联想,让学生想象这些画面并将画出来。然后利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评价学生的画作。通过这个过程,学生对这首诗的意境有了深刻的体会,同时体会到王维“诗中有画”的境界。

2.4 提高学生感受诗歌凝练美能力的策略――斟酌字句

古诗词意丰而言简。诗人特别注重对诗歌语言的锤炼。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事例,在为我们留下创作美谈的同时,更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炼字后“化腐朽为神奇”的表达效果。

在教学中,部分教师习惯采取“整体式教学”,每教学一首诗,都在分析整首诗讲什么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抒发了什么情感,忽略了对重点词句的鉴赏。长此以往,必然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造成课堂气氛凝滞。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重关键词句的理解。

在学习杜甫《蜀相》(粤教版高二选修)时,学生都能较快地准确把握诗歌的主旨,领会到诗歌寄寓的情感。于是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将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自”换成“尽”,“空”换成“皆”好不好?学生通过思考后各抒己见,这样,让大部分学生在对诗歌原有的理解上,得到了新的感悟。

第9篇:古诗诗歌鉴赏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古诗词 意境

古代诗词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已经很远,我们无法身临其境地感受诗人的意境,但这不代表我们无法理解、领会他们的思想。兴趣是打开这道门的钥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古诗词感兴趣了,才会愿意接触它,了解它,才会主动学习研究。如在学习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课时,教师可以摈弃传统的直接进入课题的教学方法,采用一些辅助教学手段,如播放音乐。通过在课堂上播放歌曲,刺激学生的感觉器官,让学生在潜意识里接受这首词,不觉得陌生,不知不觉地欣赏诗词,并踊跃地参与到欣赏过程中。歌声委婉动听,配以诗境的画面,学生怎能不动心?如此,学生很自然地就能体会到词人的心境,感受到词人的苦闷与豁达。

一、知人论世,洞察诗意

要想准确把握古典诗歌的内容、主题和情感,就必须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有关情况。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文学评论方法,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要深入了解诗人的生平、思想、品德、遭遇等状况,以及诗人所处的时代状况,进而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比如研读唐诗,就要了解“安史之乱”,“安史之乱”是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也是唐朝诗歌风貌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安史之乱”之前,诗坛上弥漫着浪漫气息,诗歌中描写的内容多表现为希望隐逸、爱好自然,诗中的代表人物多表现为追求功名、向往边塞。这实质上反映了作者由于生活道路的千差万别而形成的得意与失意的两种生活状况。出世与入世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不同的生活道路和不同的生活态度,使他们成为高蹈的退守者,如孟浩然;或成为热情的进取者,如王昌龄、高适、岑参等;或因时而变化,两者兼之者,如王维、李白。李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人们所说的“盛唐气象”,很大程度上指的是这种富有浪漫气息的精神风貌。我们鉴赏李白的诗,必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及豪放飘逸的诗风。在“安史之乱”之后,诗歌创作就转入了关心民生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现实主义风格。

二、反复诵读,增强感悟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诗词的欣赏注重的就是反复的诵读。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了解诗词的意境及所要表达的思想。由于古诗词的语言优美,结构简单,节奏感强烈,有韵律,具有音乐美,反复诵读,容易让学生在阅读中走进诗人的世界,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个重要举措,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多诵读,通过诵读体味古诗词中的韵味,在诵读中品味古诗词的情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诵读,学生会放开朗读,尽情投入诵读,在诵读中把握古诗词的节奏,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在不断的诵读中,学生会不断增强对古诗词的感悟。

三、展开想象,进入意境

联想与想象是一种特殊的思维活动,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诗歌鉴赏中必备的一种能力。“形象大于思维”的艺术现象,就是读者、鉴赏者发挥了联想与想象力的结果。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象思维。诗人艾青说:“所有的意想、意境、象征都是通过想象而产生。”诗歌的创作离不开想象。同样,诗歌的鉴赏也离不开想象。无论是体会诗歌意境的建构,还是对诗人情感的领悟,都要学生张开想象、联想的翅膀,从自身的生活体验中寻找相应的形象感受和情绪体验,从而达到与诗人的良好沟通。正如叶圣陶所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营造与诗歌内容相适应的氛围,通过自身富有激情的讲述,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体验诗歌的情感,领悟诗人的情思,真正感受到诗情画意。如读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联想,引导学生置身于“独立江边,目送友人,渐行渐远”的艺术画面中,进入意境,感受诗人与朋友的深情厚谊。

四、迁移拓展,完善自我

“诗言志”是历代诗人的共识。“志”不仅反映在诗人的言谈中,更体现在他们的诗作里。任何一首诗歌,或对某事物表示一种态度,或抒发一种情感,或揭示某种哲理……无不表现为人之“志”。教学古诗,就要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深刻体会诗的本质所在。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探索、合作和对话,在自主合作中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在古诗词的大海中遨游、畅想,不断完善自我,最后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绝妙境界。

五、合感而悟,引发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