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风险的基本特征范文

风险的基本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风险的基本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风险的基本特征

第1篇:风险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β系数;稳定性;市场风险

一、关于β系数的稳定性研究

贝塔系数是用于衡量证券市场系统风险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对贝塔系数的估计,投资者可以预测证券未来的市场风险。但是,贝塔系数必须要用过去的数据来估计。所以,除非贝塔系数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否则,它就无法作为证券市场未来系统风险性的无偏差估计。

Blume于1971年在《Beta and Their Regression Tendencies》一文,研究了1926年1月到1968年6月间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所有股票。他以每7年为一个时间段,用月收益率数据估计出各个时间段的β系数,然后以统计学的相关分析法为基础,对β系数的稳定性作了深入的研究,最后得出如下结论:在一个时期里估计出来的β系数是其未来估计值的有偏估计;组合规模越大,估计时间段越长,其未来的β系数越能被准确地预测。

靳云汇、李学于2000年在《中国股市β系数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对沪深两市51种1992年以前上市的股票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股票β系数随着上市时间增加基本上趋于不稳定,利用β系数的历史数据来预测未来β系数的可靠性较差。

在关于β系数稳定性的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认为证券的β系数不具有稳定性,虽然可以借助于组合的方式来获得较为稳定的β系数,但对于大多数的个人投资者来讲,这意味着不能简单地用过去时期数据所估计的β系数作为当前和未来时期的预测值。

二、关于β系数的影响因素研究

从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对影响股票风险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公司基本特征和行业因素这两个方面。理论上,公司规模的大小、资本结构、经营收入的周期性及公司的负债比例等基本特征的变化将改变公司的风险特性,从而影响公司所发行股票的风险。因此,学术界对公司的基本特征变量是否会影响其股票的系统性风险系数展开研究。

Beaver从公司基本特征入手研究股票β值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在1947年至1956年和1957年至1965年这两个期间,纽约证券市场上307家上市公司单个股票和5种股票的组合的系统风险与盈利变动性、股利支付率、会计贝塔系数和财务杠杆这4个会计变量之间一致且显著相关;对于每个变量,组合的相关程度高于个股的相关程度;系统风险与成长性、规模和流动比率这3个会计变量之间的关系与理论假设不一致或显著无关。

Bildersee研究了1956年至1966年期间纽约证券市场制造业和零售业的71家公司的系统风险与11个会计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最后指出了与系统风险相关的6个会计变量――负债比率、优先股与普通股的比例、销售与权益资本的比例、流动比率、市盈率的标准差、会计贝塔系数,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Rosenberg和Marathe(1975)进一步把39个行业哑变量加入股票β值的分析模型中,来解释股票β值的差异,形成著名的集个股市场特征、公司基本因素和行业性质于一体的“罗森伯格系统”(Rosenberg’s system)。

吕长江,赵岩于2003年在《中国证券市场中Beta系数的存在性及其相关特性研究》一文中经过研究发现:中国证券市场中Beta系数并不存在显著的行业差异,但在按照是否被纳入计算成份类指数的标准将股票进行分类,即分为成份股和非成份股,这两大类股票的Beta系数存在显著的差异。

刘永涛于2004年在《上海证券市场β系数相关特性的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就我国目前的五行业分类方法来看,β系数在行业间的区分并不明显;在证监会的CSRC行业分类标准下,β系数在各行业的区分整体上表现出差别性,但两两之间β系数的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关于β系数的预测性研究

由于经验研究已经证明β系数具有不稳定性,因此,如何准确地预测未来的β值就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对未来β系数的预测主要有两条不同的思路:一是基于时间序列关系的预测;二是基于差异性影响因素的预测。

Blume于1971年在《Beta and Their Regression Tendencies》一文中指出,如果β估计值向均值回归的速度不随时间改变,就可以在估计β系数时围绕这一趋势修正估计值。他采用简单线性模型β2=a+bβ1,来估计相邻两期β估计值之间的回归关系,用此回归关系修正对其将来值的估计。

Vasicke于1973年在《关于在证券β系数的贝叶斯估计中运用横截面信息的一项注释》一文中根据β系数的回归趋势,把贝叶斯决策方法引入β系数的估计中,提出了贝叶斯调整法。Vasicke认为仅仅依据样本的信息来估计β系数是不够的,如果能把有关β系数先验分布的资料与样本的信息结合起来,就能降低估计误差。

基于差异性影响因素的预测方法主要有基础β系数法和罗森伯格系统。基础β系数是根据公司基本特征的变化来估计未来的β系数,模型中的自变量为反映公司特征的财务和会计变量。罗森伯格(Rosenberg)在1973年和1975年以及随后的研究中,集历史β系数、个股市场特征、公司基本因素和行业特征于一体,对β系数的差异性进行研究,并据此对未来的β系数进行预测,建立了著名的“罗森伯格系统”。罗森伯格系统试图将历史β系数和基础β系数两种分析思路综合到一个模型中,以提高β系数预测的准确度。

四、总结及后期研究方向

许多西方学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会计变量与β系数的关系都作了深入的探讨,他们发现β系数确实和一些反映公司风险状况的会计变量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但是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对于究竟哪些因素对β系数有影响作用,学术界仍存在一些争议。因此,对于这一方面的进一步研究仍是有必要的。

我国关于股票预期β系数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并不多见。从公司基本特征出发,通过实证研究,利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各公司前一年度的会计变量对后一年度的β系数的影响,可以弥补以往研究的不足,同时也能为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的决策提供理论参考和依据。

参考文献

[1]靳云汇,李学.中国股市β系数的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1).

[2]吕长江,赵岩.中国证券市场中Beta系数的存在性及其相关特性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3(1).

[3]袁皓.中国证券市场β系数稳定性:一个大样本的检验[J].中大管理研究,2007,2(2).

[4]朱晓青,李兴国,姜文超.我国股市行业β系数稳定性的实证分析[J].时代金融,2007,358.

[5]Bildersee.J.“The Association Between a Market-Determined Measure of Risk and Alternative measures of Risk.”The Accounting Review(January 1975).

第2篇:风险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风险资本 高技术创业企业 融资机制

一、引言

风险资本又称“创业基金”,是指由专业投资人提供的快速成长并且具有很大升值潜力的新兴公司的一种资本。风险资本通过购买股权、提供贷款或既购买股权又提供贷款的方式进入这些企业。风险资本是准备用于进行风险投资的资金。风险资本的来源因时因国而异,如个人和家庭资金,国外资金,保险公司资金、年金和大产业公司资金等,主要是一种以私募方式募集资金,以公司等组织形式设立,投资于未上市的新兴中小型企业的一种承担高风险、谋求高回报的资本形态。在我国,通常所说的“产业投资基金”即属于创业基金。

与传统资本市场相比,高技术领域对投资者的素质要求更高,风险投资者的出现适应了这一要求。在企业发展初期,风险资本几乎成了除创业者自有资本之外惟一的资金来源。在这之后,虽然其他形式的资本(如债务资本)也逐渐介入高技术企业,但这些资本与传统资本在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决定企业融资特性的主要还在于风险资本。可以说,在高技术企业发展的整个历程中,风险资本家无论在控制权安排,还是融资结构选择方面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风险资本作为联系融资合约双方的纽带,无疑成为分析高技术企业融资机制的切入点。

二、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风险资本的基本内涵

风险资本产生于资本、市场、企业等各自发展且彼此联系的历史进程中,体现出在这样的一系列联系中发育成长的实质。虽然风险资本在其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存在起伏波动,风险资本的边界仍然处于变化的弹性之中,但它在发育成长和向世界的扩展中以及各国风险资本的融合和趋同化趋势中,依然显示出其基本内涵和相对突出的基本特征。

对于风险资本的定义,欧美经济学家们曾给出过多种认定的边界,从不同角度显示了风险资本内涵的发展延伸和国家差异性。联系风险资本发展演化的历史进程和不同国家与地区扩展中的同质性,可以将风险资本定义为:风险资本是在资本、市场、商品经济、企业及其成长的各自发展演化和彼此互动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一种资本类型及一种投融资工具。它形成于非传统的资金来源并主要投资于处于初创或处于成长初期的高成长性、高风险性企业,它以相对较长期的股权投资为主要投资形式并以股权的高幅增值和最终出售来获取投资回报。这里对风险资本的定义,是一种所谓的“比较传统”的风险资本定义。

2.风险资本的基本特征

(1)风险资本的买方融资特征。风险资本作为一种投融资工具,在现实运作中总是表现为一个融资与投资相结合的过程,其中风险资本得以成立的前提就是融资。整个金融机构在市场中的融资可分为买方金融和卖方金融两大基本类型,各类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属于卖方金融,而专门运营风险资本的风险投资公司和其他数量有限的金融机构则属于买方金融。买方金融的利润主要来自于资产买卖的差价,而风险资本的融资就属于买方金融。风险资本家购买的是资本,出售的则是自己的信誉、投资计划和对未来收益的预期。投资时,它们购买的是企业的股份,出售的是资本金;退出时,它们出售所持企业的股份,买入资金,外加丰厚的利润和良好的业绩,从而在资本撤出后进行下一轮的融资和投资。

(2)风险资本所投资企业的幼稚性和成长阶段的初始性。风险资本所投向的风险企业是其自身增值运动的始点,从这里开始风险资本的运作主体(风险投资公司等)和受资企业一起进入共同成长的历程口不过,风险资本不同于一般的资本,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对象的特殊限定上:风险资本主要以创业企业为投资对象,它所投资的可能是一种新技术或新产品,也可能是一个刚创立的企业,总之,风险资本的投资对象主要是创业企业,且是那些从企业成长角度看尚处于成长初始阶段的企业。在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中,虽然包含着对于其所投资企业的分期投资或者连续投资,也包含着风险资本在某些企业成长到一定时期时运用杠杆收购或管理收购的手段进行介入,但这并没有改变它在投资对象方面的基本特征。

(3)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是风险资本一个十分突出的基本特征。从风险资本的实际运作经验来看,风险资本在创造了许多成长神话的同时也导致了许多的败绩。风险资本的高风险性根源在于风险资本所涉及的风险因素复杂多变,来自于信息的不充分性、信息的不对称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多方面的其他非可控因素等,风险集中于风险资本运作的整个过程。

三、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融合

虽然,至今风险资本还未成为企业融资领域的主流,而且它并不必然地以高技术企业作为惟一的投资范围,甚至目前主导世界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高技术企业群体中,有很多大企业也并未形成以风险资本背景的企业为主流的格局。但是,从以上对风险资本的认识可知,它从一开始就与高技术及高技术企业存在着密切联系,对高技术的青睐和高技术的商业化预期是导致风险资本诞生的重要动因之一,谈到风险资本就很自然地将它与高技术企业联系在一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之间的融合,表现为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联姻和结合,进而表现为高技术企业通过融入风险资本实现成长和风险资本通过高技术企业的成长实现增值。

但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不是简单的结合,是具有明显的指向性的,即风险资本并不是能够与所有的高技术企业融合的。正像ARD公司与DEC公司的成功结合一样,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的融合突出体现在风险资本与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相互结合上,可以说,风险资本和高技术创业企业的结合乃是风险资本与高技术企业融合的直接的具体体现。

从要素资源这一价值创造的基础层次来看,在价值创造的过程中,总是存在这样的事实:所有具体的价值创造过程,都共同地包含着不同要素资源的结合过程,也都共同地表现为价值创造需要将不同的要素资源结合在一起方可进行的条件性特征。由这一事实所产生的一系列问题在于: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需要结合在一起才能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为什么不同的要素资源能够结合在一起而共同地进行价值创造?以上问题的答案在于以下缺口理论的假说中。

第3篇:风险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 中小企业; 内部控制; 生命周期

如同人一样,中小企业也有生命周期。根据伊查克·爱迪思(Ichak Adizes)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为了研究不同生命周期企业的基本特征,了解目前中小企业生命周期与内部控制的现状,课题组成员于2012年7月至9月在山东省烟台市采取调查问卷方式收集一定数量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现状的相关资料,并对其数据进行详细的整理与分析。该调查的具体实施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步骤:1.根据烟台市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设计调查问卷;2.确定调查对象,主要选取的是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的校外实习基地;3.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课题组成员利用暑假时间通过走访实习单位、开展座谈等方式发放问卷,保证了资料的准确性;4.对取得的调查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5.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发放、整理、总结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

本文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四部委在2011年制定的《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对“中小企业”的概念进行界定,中小企业划分为中型、小型、微型三种类型。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主要选择烟台市的中小企业作为代表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二)问卷的设计

在问卷的设计上需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能够通过问卷判断出该企业处于生命周期的哪个阶段,二是该企业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如何。通过多次的讨论,并结合企业专家的意见,最终形成的调查问卷分为六部分共40个问题。第一部分为企业基本情况,包括企业规模、建立时间、资产情况以及近三年的销售、利润情况,这部分主要用于了解企业的基本情况并据以判断该企业处于哪个生命周期。第二部分为企业内部控制情况,包括硬件环境及软环境的设置和执行情况。硬件环境包括是否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是否对所有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等;软环境主要包括企业对员工的政策、是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等。第三至六部分分别是企业最主要的四个内部控制方面的设置情况,包括货币资金内部控制情况、销售与收款内部控制情况、采购与付款内部控制情况、生产与费用内部控制情况。在这几部分中,主要是针对职责分离、授权批准制度、关键的控制程序、相关审计资料完整情况进行调查。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及回收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80份,主要调查对象是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会计系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发放网上问卷20份,发放书面问卷60份;共回收问卷69份,其中网上问卷15份,书面问卷54份,回收率为86.25%。后续分析中剔除了某些并非属于中小企业的回收问卷,最终有效回收的问卷为65份。

(四)调查数据的整理及分析

根据爱迪思的理论,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笔者结合调查的65家烟台市中小企业的情况,主要根据企业建立时间、资产规模、近三年销售增长情况,将65家企业进行具体分类,其中处于初创期的5家、成长期28家、成熟期24家、衰退期8家。分类标准见表1。

二、不同生命周期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分析

通过对65家中小企业的资料进行分析,笔者整理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一)初创期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初创期的企业一般建立时间在3年以内,员工人数较少,不超过50人,企业的资产规模较小,营业收入和销售增长虽然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上升的数额不大。在企业的内部控制方面,大部分没有设置专门的内部控制部门,只是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销售与收款控制比较重视。企业在创立初期,由于员工的流动性比较大,所以企业不太重视员工的培训和职业生涯的规划。在具体的控制环节,企业最重视货币资金的控制,能够做到现金定期盘点。但是由于企业机构简单,人员较少,一般财务部只有一两个人或者直接采用记账,会计资料较混乱。在其他内部控制环节,基本上没有授权审批政策,职责分工也不明确。

(二)成长期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在成长阶段,企业一般建立的时间在3年以上,员工数量增长较快,企业的资产规模有了较大的发展,企业的产品品种增多,市场份额逐步提高,利润上升,营业收入和销售数量在近三年有了较大的增长,竞争能力增强。在内部控制方面,有些中小企业开始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建立了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但从总体来看,仍然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只是照搬大企业的模式,致使内部控制难以发挥应有的效果。如有些企业虽然开始进行授权审批,但是只在一些关键环节设立,并没有做到所有环节的授权审批;企业开始进行职责分工,但是只在一些主要环节设立,例如货款的确认、收款与付款、退货验收等;有的企业只注重钱财物等有形资产的管理控制,而忽视了对人员素质、品牌等无形资产的控制;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建立自己的企业文化,但只是提出自己的经营理念和目标;对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以及职工的职业素质培养不太重视。笔者通过几个关键控制点绘制图表来说明成长期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图1—图6)。

(三)成熟期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在成熟期,企业一般建立的时间在10年左右,员工数量、资产规模达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销售增长率或利润增长率在达到某一点后将趋于平稳,企业已经开发出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拥有固定的客户群。营业收入和销售增长在近三年基本稳定。在内部控制方面,内部控制制度逐渐完善,例如企业除了重视钱财物等有形资产的控制外,开始关注企业员工的素质培养及企业文化的建立。授权审批制度逐渐完善,职责分工也在逐渐变细。但是在整体的控制上还是照搬大企业的模式,并没有找到适合中小企业的控制模式,控制的效果较差。有些中小企业虽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人员素质较低,没有完全按照制度执行。总体来说成熟期的企业在内部控制上更加成熟与完善,笔者列出了中小企业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对关键控制点设置的比较情况(见表2)。

(四)衰退期中小企业的基本特征

经过成熟期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同外界联系更复杂,管理工作量剧增,企业面临来自于内部和外部的双重压力。主要表现在企业机构臃肿,盛行,员工士气低落,人心涣散,员工凝聚力不足。技术老化、产品落后引起产品滞销,近三年的营业收入和利润水平不断下降,竞争实力差,适应能力弱。经过前三个阶段的发展,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经完善,但是由于企业正处于倒退的境地,企业面临着由成熟走向衰退的危机时刻,要么就此沉沦,退出竞争,要么变革进行二次创业。

三、基于生命周期的现状提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

通过以上的分析,中小企业在各个生命周期均存在内部控制的问题,笔者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从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5个方面提出中小企业在各个生命周期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议和对策。

(一)初创期内部控制对策

1.控制环境方面

(1)企业领导者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问题。企业在建立初期,人员较少,机构较为简单,主要是企业老总“一言堂”,所以必须使企业老总意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并且要逐步培养员工内部控制方面的意识。(2)必须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在企业建立初期,形成积极向上的凝聚力,有利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和内部控制的构建。(3)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文件,做到有章可循,让所有的员工按照内部控制的规定来执行。(4)建立会计机构,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督促会计人员按时进行会计继续教育,学习最新的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在会计业务的处理上要求会计人员严格执行会计制度。

2.风险评估方面

企业在建立初期结构简单,管理层能够比较快地取得第一手资料,内部管理比较简单。企业在建立初期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需要防范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各种风险。由于会计人员能力有限,所以对于一些重大的决策,最好请教外部的专业人士,避免在这一阶段遭受重大的损失。

3.控制活动方面

这一阶段人员少,很容易出现一人多职的现象,所以重点要进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如决策、执行、监督职能的分离,尤其是记账、管钱和管物工作不能由一人兼任,必须分工,各司其职;其次是主要财产的安全控制,定期开展盘点工作,做到账实相符,避免资产损失和虚增利润的现象。

4.信息与沟通方面

信息沟通对中小企业来说非常重要,企业所有者必须认识到其重要性,让员工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信息位置,不但要形成自上而下的沟通机制,还要形成自下而上的信息传输机制,避免员工的意见不能传达到管理层,这样问题会越积越多,形成无法控制的局面。

5.内部监督方面

企业在初创期一般由所有者亲自进行监督,没有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所有者应重点关注会计、采购、销售部门,做到每笔账目清晰明了,各级责任人必须签字明确责任。

(二)成长期内部控制对策

1.控制环境方面

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管理文件、内部审计制度应当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日益完善,企业文化也应该跟上企业的发展步伐,更加成熟。另外企业此时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来说至关重要,所以企业必须重视员工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不断提高,定期开展培训,组织相关活动,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防止优秀员工的流失。

2.风险评估方面

企业在成长期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企业要减少损失,必须建立起一套风险防范机制,全面评估和分析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判断风险的大小、原因和可能产生的后果。管理人员应当采取一定措施防止风险的发生或尽量将风险的危害降到最低。

3.控制活动方面

随着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人员逐渐增多,人员素质不断提高,这时企业要深化不相容职责分离的范围和程度。不相容职务分离包括执行和授权审批分离,执行和会计记录分离,执行与审核分离,业务记录与财产保管分离等。要初步建立授权审批制度,此时可以在关键环节例如采购、销售环节设置,由企业所有者将权力授予较低的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根据计划、预算、制度等在授权范围内进行审批,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增加了工作的灵活性。此外,会计岗位还要定期轮换、严格控制现金和应收账款的管理等。

4.信息与沟通方面

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除了保持内部信息沟通的畅通外,应重视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与外部信息的收集。对于内部信息的沟通,可以采用网上工具来实现,利用QQ、MSN、网上办公系统等,对于外部信息的收集可以让1至2名员工专门从事相关的行业、上下游企业的信息收集工作,这样有利于抓住先机,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5.内部监督方面

在成长期,随着业务量的增多,企业必须在“销”过程中建立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机制,防止一个人独立完成整个业务过程。加强事后监督,在会计部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查找异常的数据,找出原因。此时企业应该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对企业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和检查,防范风险,预防损失的发生。

(三)成熟期内部控制对策

1.控制环境方面

随着企业的不断扩大,企业应该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公司治理结构,做到企业的决策层、执行层和监督层彻底分离,为完善内部控制提供更好的制度环境。企业要给予职工完善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设置更加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而且要通过培训、外出学习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水平。

2.风险评估方面

成熟期的企业应该将风险管理贯穿于企业发展的始终,在审计部门中应该设立专人来评估企业各项经济活动的风险,对于重大事项还可以借助社会上的专业机构来审核评估。

3.控制活动方面

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各项控制活动已经比较成熟,各种规章制度也比较完善,主要的控制活动有不相容职责分离制度、授权批准控制、凭证与记录资料控制、实物资产控制、成本控制等。授权审批制度此时要贯穿于企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不仅在收款付款环节,还要在产品生产、材料出库入库、产品出库入库等环节。此外还要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对于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的部门要奖励,对于管理混乱、控制不严的部门给予惩罚,做到赏罚分明。

4.信息与沟通方面

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报告体系。报告的形式和内容应当具有可理解性,重点突出,具有及时性。企业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收集、处理企业的信息,并按规定报送给相关人员。例如ERP系统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水平,防止会计处理中一些人为的低级错误发生而浪费企业的资源。

5.内部监督方面

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各项监督制度都已经成熟和稳定。内部审计部门应根据企业经营特点全面系统地开展工作,将监督工作与风险管理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除了企业内部审计以外,企业还要接受外部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

(四)衰退期内部控制对策

随着企业的日益增长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企业进入了衰退期,企业要么走向灭亡,要么就寻找新的机会,这时企业的内部控制非常重要。在成熟期后期,企业就要关注内外部的各种风险,避免出现员工人心涣散、企业凝聚力不足的现象。对于各项投资,一定要慎重考虑,此时应该采用稳健的发展策略。集中一切资源,用于企业的主营业务,提升竞争力,以延迟企业主要产品退出市场的时间,规避决策失败带来的风险。企业还要积极开发新的产品,拓展新的销路。对于员工,重点采用感情策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帮助企业顺利渡过难关。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企业内部控制规范(2010)[S].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第4篇:风险的基本特征范文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的高低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衡量指标,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2017年的两会上也提出了“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论述。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创新是生存和发展的灵魂,创新包括产品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创新,思想创新等。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期性和风险性等特征,使其大量的资金需求难以从传统的融资领域获得满足,故风险投资作为一种新的融资机制日趋受到企业的青睐。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二、文献回顾

通过搜集整理文献发现,目前学术界关于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的研究尚未形成完全统一的定论。

一方面,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丁文丽(2004)运用数理分析与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对“风险投是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助推器和催化剂”这一规范经济学论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g确实存在着长期稳定的相关关系。周侠(2009)通过协整分析证明了风险投资和技术创新两者之间具有长期稳定的关系,并构建了风险资本市场与技术创新的理论模型和计量模型,证明了风险投资与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风险资本市场对技术创新有刺激作用。彭素芬(2013)分析指出:在整体上,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风险投资每增加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提升6%;风险投资对产业规模壮大、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影响力扩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赵武等(2015)采用我国1994-2012年风险投资、科技投入与创新产出的数据,运用线性回和PLS回归实证分析风险投资、研发投入等对创新产出的差异化影响。实证结果表明:风险投资、研发投入均对创新产出有正向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研究发现,风险投资不能促进技术创新。何伟(2005) 研究发现,现有科技成果转化时依靠自筹资金56%,国家科技拨款占26.8%,而利用风投资金仅占2.3%,我国风险投资并没有在创新成果转化上提供应有的支持作用[5]。陈见丽(2011)以中国创业板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通过实证检验发现:风险投资的参与并不能为高新技术企业带来更多技术创新资源,也不能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创造更多技术创新成果和效益。李明龙(2012)利用1993-2010年18年的相关数据就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作用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风险投资能够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产生正效应,但作用并不是非常明显。晏发发等(2016)通过实证分析指出,风险投资和R&D经费支出与技术创新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作用的贡献比四年前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并没有很大;研发经费支出仍然是影响技术创新的主要因素。

学者们对风险投资是否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除了可能受研究方法、选用样本、选取指标和数据的可得性等不同的影响,是否还因为存在一些权变因素而加强或减弱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呢?对此,谢雅萍、宋超俐(2017)指出宏观环境、市场周期、行业和区域特征等因素会作为影响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之间关系的调节变量。微观层面上,本文拟从被投资企业的角度出发,选取高级管理人员的特征作为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产生作用的调节变量展开分析。

三、高管如何调节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

从投资行为的角度看,风险投资主要是指风险投资机构通过把资本投入拥有高新技术和产品研究开发活动的企业而获得股权,旨在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的产出及商业转化,在承担高风险的同时,一般通过IPO、股权转让和破产清算等形式退出被投资企业从而实现潜在的高收益。从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看,风险投资机构不但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提供资金,还可利用自身资源为企业提供后续融资渠道、完善管理、指导商业计划等非资本增值服务。本文是拟从被投资企业的视角进行研究,高管的职权范围决定了其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风险资本运作方面,因此文中侧重于风险投资的资本运作如何促进技术创新的投入、产出和商业转化能力的提高。

2.高级管理人员

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对高级管理人员的范围界定存在着差异,考虑到高管的职权范围与风险资本在技术创新中运作的相关性,本文的高级管理人员包括总经理、副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高管对企业运营管理拥有决策权和控制权,是完成董事会目标的执行者,因此,高管的基本特征会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重大影响。本文主要从高管持股、受教育程度、从业经验、年龄和性别等特征分析其如何调节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作用。

(二)高管的基本特征增强或削弱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影响

高层梯队理论认为,由于内外环境的复杂性,管理者不可能对其所有方面进行全面认识,即使在管理者视野范围内的现象,管理者也只能进行选择性观察。故企业高管的特征影响着他们接受风险投资后在组织层面战略决策的选择,进而影响着技术创新产出与商业转化。本文从高管是否持股、受教育情况、从业经验、年龄和性别展开分析:

1.高管是否持股决定其是否与股东利益趋同而致力于技术创新

自从美国经济学家伯利和米恩斯提出委托理论后,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已成为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作为人的高管有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而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忽视甚至损害作为委托人的股东的利益,无法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为了降低委托成本,股东经常会对高管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比如股权激励。

从融资的角度看,企业接受风险投资后有充分的资金可以投入技术创新活动中。但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需求量大、回收期长,投资所得的业绩增长可能要等到一下任高管任职时才能体现。如果该企业的高管仅作为职业经理人而不持股,则他们会增加对自身利益的诉求,更多地追求在职期间的业绩增长,不重视甚至阻碍企业的技术创新;如果该企业的高管因股东给予的激励而持股,则容易与股东形成利益趋同效应,愿意并致力于技?g创新活动进而提升企业的价值。因此,高管持股可能会增强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否则,会削弱甚至抵消这种正向作用。就上市公司而言,高管激励中股票期权等长期激励所占的比例越大,企业的技术创新产出就越多。

2.受教育情况影响高管风险投资与技术创新的认知能力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管的综合认知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成为企业可持续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受教育程度高低决定了高管的知识体系不同,这不仅影响其专业技术水平而且会影响其价值观的形成。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管往往拥有开放的心态,容易接受新事物,比如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在企业已接受风险投资的条件下,风险投资机构一方面会为被投资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会指导或参与被投资企业的经营管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高管更容易把握国家宏观经济和所属行业动态发展中的新契机,对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知,同时能够融合并科学配置风险投资机构带来的非资本资源,进而增强对技术创新产出以及商业化的促进作用。

另外,高管受教育的专业背景不同也会调节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具有高新技术类专业背景的高管更熟悉甚至自身拥有技术创新过程中所需的技术,更好地优化技术创新团队结构,规避技术方面的风险,最后通过提高产出能力而增加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而具有经管类教育背景的高管人员,则在分析市场风险、选择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模式等方面占有竞争优势,最后通过致力提高商业转化能力而增加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3.从业经验使高管更愿意投资“具有经验优势”的项目

根据西蒙的决策理论,有限度的理性导致企业高管寻求“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满意的”措施。高管“符合要求的”或“令人满意的”的衡量标准除了受专业技术水平的判断,也会受其从业经验的影响。如果高管有研发方面的投资经验,在决策时注意力焦点通常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上,他们会更倾向于开展那些能准确感知风险的创新项目,并在指导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经验优势;如果高管较少涉足研发领域,在接受风险投资后的技术创新过程中难免会“摸着石头过河”,这可能会削弱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正向作用。

4.年龄和性别影响高管对技术创新的风险容忍度

年龄和性别是影响高管风险偏好的重要因素。如果高管的年龄越小,则他们越愿意冒险,选择创新性战略从而获得潜在的高收益;如果高管的年龄越大,则他们规避风险的态度越明显,进行战略决策时越谨慎,容易丧失“市场先机”,难以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大展拳脚”。另一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更加厌恶风险,这一内在特质使得女性高管偏向选择风险更低的投资项目。技术创新是高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活动,年龄大的高管和女性高管往往是风险回避者,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主创新的愿望,降低风险投资对技术创新的贡献。

四、结论与研究展望

第5篇:风险的基本特征范文

【摘要】医院财务风险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本文从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并提出了医院财务风险预防与控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人员;不确定性

财务风险是指医院在各项财务活动过程中,由于内外环境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作用,使财务系统运行偏离预期目标而形成经济损失的可能性,财务风险不但影响医院正常资金运转,也损害医院经济效益的增长,严重时可使医院陷入危机。本文将从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并给出医院财务风险预防与控制的几点建议。

1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

医院作为独立的经营单位,与企业一样也可能存在财务风险。医院实施财务管理的前提是对自己所能承担的风险有清醒的认识。在财务工作中,只有充分了解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和产生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防范和化解财务风险。归纳起来,财务风险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不确定性,财务风险虽然可以事前加以估计和控制,但是未来的财务活动毕竟存在两种可能,即实现预期目标和未实现预期目标,因此,成功与失败两种结果并存。

(2)相关性,财务风险贯穿于整个财务核算过程的始终,任何与资金运动相关的业务都会引起财务风险的发生。

(3)激励性,财务风险的存在会促使单位采取措施防范财务风险,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总而言之,财务风险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积累的过程,它破坏性强,风险成因复杂,其总体水平是由各个环节的财务风险水平构成的。因此我们下面来具体分析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

2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产生财务风险的原因很多,既有医院外部的原因,也有医院自身的原因,而且不同的财务风险形成的具体原因也不尽相同。总体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2.1医院财务的宏观环境复杂多变

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这些因素存在于医院之外,但对医院的财务管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于医院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宏观环境的不利变化必然给医院带来财务风险。如几年前突袭而来的那一场SARS对医院的效益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在这期间,患者就诊和住院的人数直线下降。如果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基础工作不够完善,会导致医院财务管理系统缺乏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

2.2微观环境的不确定性

医院财务工作人员素质良莠不齐,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很多业务都需要财务人员依据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客观、公正地做出自己的职业判断。如果财务人员的业务能力不高,则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会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误导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引发财务风险。在内部控制方面,目前公立医院财务风险最主要来源于存货资产运营不当。固定资产利用率和配置效率较低,其增值能力和盈利能力较差;国有资产管理通道不畅,出资人不到位,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严重,账实不符等造成存量资产运营风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更重要的是医院的管理理念滞后,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2.3收支不平衡导致财务风险

大多数医院属于国有事业单位,一直以来是“政策依赖型”单位,但是如今国有事业单位正要面临体制改革,因此医院未来也会经历一场类似国有企业般的改制,从以往的“政策依赖型”转变成“市场导向型”。这对各个医院来说,是不得不深刻思考的一个问题,如何提高医院竞争力,使自己的医院在改制后仍能占有定的医疗市场份额是极为重要的。除了关注医院的收人外,开源节流、严把支出关是必要的。

2.4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客观性认识不足

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有财务活动,就必然存在着财务风险。在现实工作中,许多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的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有不少财务人员对人员间互相控制和制约的流程不了解、不重视,思想仍然停留在以前的旧观念,一旦出现利用管理上的漏洞舞弊的现象,则会给单位造成很大的损失。

3医院财务风险预防与控制的几点建议

结合上述医院财务风险的主要成因,下文提出医院财务风险预防和控制的几点建议:

3.1适应外部环境变化,防范财务风险

外部环境对医院财务活动产生影响作用是医院财务难以改变的约束条件。外部环境涉及的范围很广,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国家政策。外部环境的变化给医院的经营管理造成风险,因此应关注这些变化,防范可能造成的财务风险。医院应了解市场需求和变化,明确医院的市场定位,积极了解国家政策法规,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外部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的政策和改变管理发法,积极主动提高医院对理财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和应变能力,以此降低因环境变化给医院带来的财务风险。

3.2 规范医院财务预算管理

医院要更新预算管理观念,通过制度安排使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成为一种规范和机制。预算的编制要细化到部门和项目,使预算执行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控性,并有时间表,以便监督;另外要加强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及时、定期向院领导汇报,做到适时监督和及时控制。

3.3 加强审计监督

审计是一个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有力工具。医院可以采用内外部审计并用的办法。外部审计可以监督医院财务运行情况,减少财务人员营私舞弊的可能性,提高财务报表的透明度,降低财务风险。内部审计可以对医院各项财务指标关联对比,找出财务工作中的弊病,通过对成本、利润、资产、负债等方面的审计,医院可以加强财务控制,最终防范并降低财务风险。

3.4 加强风险管理部门的领导与管理

风险管理部门是医院对财务风险防范的主要部门,负责分析医院风险的来源、产生原因,制定风险防范的措施,实施风险防范的方案。因此,必须加强对风险部门的领导与管理:(1)要建立日常报告制度,有关部门必须对平时发生的事故予以记录,分析原因,制定防止漏洞的措施。(2)例外管理。重大的风险事件予以特别解决,一般采用集体讨论,或者专家咨询。对特定项目的风险评价应由风险管理部门主持,有相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参加,同时还应适当地咨询相关专家,才能做出风险方案供管理层决策。(3)其它部门的配合医院的其它部门必须配合风险管理部门的工作,在制定相关管理决策时考虑风险对医院财务目标的影响。(4)提高技术性操作的水平为了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防范,管理部门必须熟知各种风险控制技术,通过比较各种技术的成本和效益采取最佳对策,来实现医院对财务风险的防范。一般防范财务风险的技术方法是:回避风险法、分散风险法、降低风险法、转移风险法、固化风险法、自我承担风险法等。

3.5 优化医院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是处理会计信息及进行会计核算的当事者,他们对于财务风险既能及时发现,又能起到为领导提供建议的参谋作用。为此,首先要通过培训和学习增强会计人员的法制观念,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提高责任心和自觉性。其次,要经常组织会计人员学习新制度,研究新问题来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再次,要对会计人员经常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以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使其成为一个严格按制度办事,不的会计人员。

【参 考 文 献】

[1] 沈相根.制定正确发展战略规避医院财务风险.中华当代医学[J],2004,2.

[2] 袁琳,赵芳.捕捉财务危机的信号[J].新理财,2003,7.

第6篇:风险的基本特征范文

随着中国股票市场出现空前繁荣,资本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日益显现。革除弊病,构建和谐股市,努力推进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本文拟从和谐股市的基本特征、上市公司内部管理、政府监管、股民理性投资四个方面对构建和谐股市予以初步讨论。

关键词和谐规范监管理性

去年以来,中国股市出现强势反弹,沪深股指大幅攀升,不断创出历史新高,期间虽有短时震荡调整,但一直保持持续走高的牛市局面。巨大的财富效应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入市,股民人数激增,股票市场存在的一些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股票市场涉及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乎中国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建设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加快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构建和谐股市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和谐股市的基本特征

和谐社会需要和谐股市,一个和谐股市的基本特征包括:第一,市场参与主体要诚实守信。即股票市场的参与主体要坦诚相见、相互信任,杜绝欺诈和恶意炒作。一个缺乏诚信的股票市场人为增加股市风险,助长投机行为,也会对自本市场的健康发展造成巨大冲击。第二,市场参与主体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交易。即在交易程要按规则、政策和法律办事,交易行为和过程要透明、合理、合法,杜绝暗箱操作。第三,市场的涨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行。即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资本市场作为市场的一种,其运行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尽量避免人为干预。

股票作为一个涉及成千上万户家庭的资本市场,其和谐与否关系到广大股民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中国的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而且也将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有鉴于此,构建和谐股市势在必行。

二、上市公司要切实规范企业管理

上市公司作为股票市场的重要主体,其发行股票的根本目的在于筹集资金、扩大规模,加快企业发展,而投资者购买股票是在支持企业发展的同时,从企业获利,以分享企业的发展成果。因此,上市公司应当以对投资者负责的态度,切实规范资金运作。(一)加强企业管理,努力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要把投资者的每一份钱用在刀刃上,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增强发展后劲上下功夫,而不是仅把发行股票作为融资的一种手段,坚决克服股票“工具主义”思想。(二)确保公告内容真实。要依法真实的公布企业的相关信息,使投资者了解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实现权利义务的对等。如果企业公告内容失真,无疑将对引发信任危机,后果堪忧。(三)杜绝违规信息披露。投资者对企业的信息享有平等的知情权,如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不仅损害公司形象,更严重的是打击了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如果合法利益得不到有效保护,投资者成为惊弓之鸟,只好选择远离市场。

三、政府应加大对股票市场的管理和引导

目前的证券市场中,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和执法者,同时又是市场最大参与者。政府的行为是否规范、合理,政府是否作为或不作为或作为过当,都直接关系到股市的稳定与否。政府如何调控股市需要认真研究,慎重行事。调控力度不到,没有效果,调控力度过大,则可能出现大的波动,影响股市稳定健康发展。成熟股市亟需成熟的政府及其成熟的管理手段和方以便与市场进行更为理性的对话。(一)给投资者明确的政策预期。就当前的市场状况而言,对投资者来说,宏观因素的不确定性是最大的风险。因此,市场表现出的疑虑情绪,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加以疏导。应该说,在目前情况下,最有效的疏导工作,恐怕还在于解除投资者因不确定性而带来的担忧,解除因担忧而带来的投资行为上的恐慌和失控。要坚决澄清似是而非的、带有“政策影子”的言论,解除投资者利剑高悬的感觉,这种感觉是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二)进一步做好新股发行的核准工作。目前中国股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优质的、可供投资的上市公司不足,因此应当提高效率,加快速度,不断增加市场中优质股票的供应。做好新股发行工作,增加股票供给,不仅有利于维持股市的供求平衡,减缓股指上涨的速度,保证股市稳定发展,而且也给投资者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三)严厉打击违规行为。加强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针对市场中暴露的这些问题,监管部门应及时做出反应,果断采取措施,坚决打击违规、严厉惩处犯罪行为的积极措施,以此净化股市环境,增强监管的有效性,夯实市场基础,为市场下一步的健康前行提供动力(四)运用市场化手段进行梳理,有针对性、有节奏地采取多样化的组合手段。应尽量避免采用行政手段来调控股市,虽然行政手段见效快,但其容易产生较大的副作用。管理层为了保护投资者利益,应当依法监管。因此,对股市中的违法现象必须坚决地管,彻底地管。但是,对股指高低则不应该直接去管,更多地应当采用市场化的方法加以引导.四、股民应保持理性投资

第7篇:风险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财务风险;财务管理;风险成因;防范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3)21-0019-02

财务风险通常是指由于公司的财务结构设置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面临丧失偿债能力最终导致企业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风险的可能。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是企业财务管理中面临的现实难题,企业的管理人员需要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应对企业财务风险。要应对财务风险就需要从财务风险的表现、基本特征和成因等方面加以分析,最终提出有效的防范对策。

1 企业财务风险的表现及基本特征

1.1 财务风险的表现

关于财务风险的定义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财务风险是指损失的不确定性,而广义的财务风险不仅包括损失的不确定性,还包括盈利的不确定性。根据财务风险的广义定义,总结出企业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无力偿还企业负责。由于企业的负债需要支付定期的成本费用,如果企业的负债投资没有实现企业的预期收益率,那么企业的经营业绩就表现为亏损,企业将无法承担偿还债务和到期偿还本金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企业的经营业绩不好,贷款存在更大的阻碍,企业采取紧急的融资政策,又进一步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加大,最后将导致企业存在破产风险。

②再融资受阻。企业在进行负债融资时,债权人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通常要求企业签订限制性条款来保护自身利益。当企业的资本结构中负债比率较大时,存在财务风险,从而降低了债权人权益的保证,就使得企业通过其他合理有效方式进行再融资受到阻碍。

1.2 财务风险的特征

一般认为企业财务风险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客观性、全程性、不确定性、收益与风险共存。

①客观性是企业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企业的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又包括可消除的风险和不可消除的风险。对于不可消除的风险,只能通过合理运用企业决策来应对,并不够消除。对于可以消除的风险,企业可以通过自身的管理方式来消除。但是这些风险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存在没有风险的企业。

②全程性。全程性是指企业的财务风险贯穿在企业经营管理的管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过程都会存在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例如,在企业的融资过程中,企业会因为宏观政策和环境的影响及内部企业管理存在的缺陷,导致企业出现财务风险。在其他环节,例如资金运营、投资、向投资方分配等环节,也会出现财务风险。

③不确定性是企业财务风险的最主要特征。企业的财务风险不仅包括出现损失的可能,还包括收益与预期不相符的可能。这种双重不确定性使得企业的经营管理面临更大的挑战。

④收益与风险共存。企业之所以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是因为风险与收益是共存的。企业为了追逐利益才会承担风险,没有利益企业就无需面临风险。因此当企业存在财务风险时,说明企业如果能克服风险因素就会取得相应的收益。通常来说,风险与收益是成正比的。

2 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在现今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导致财务风险形成的因素有很多,不仅有企业外部的宏观政策和环境等因素,还包括企业内部的自身因素。

①企业财务关系混乱,内部财务控制薄弱是产生财务风险的根本内因。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应十分重视财务关系的管理。企业的财务关系管理混乱会表现在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合理,资产负债率异常偏高,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财务关系混乱也会是企业的库存结构和信用政策等方面的管理。企业不合理的库存政策和赊销政策都会使企业周转变慢,坏账增多,最终进一步加大企业的财务风险爆发的可能性。

②企业面临复杂多变的各种外部环境是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外因。外部环境通常指的是宏观经济环境、法律法规政策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国际合作发展环境等。这些外部的环境对于企业来说通常是无法改变的,需要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财务管理体系才有效应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降低财务风险。当外部环境变化时,财务管理体系不能够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则企业将面临财务风险。

③企业财务管理人员风险识别能力不强是导致财务风险的重要内因。风险虽然不常被意识到,但风险无处不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对风险识别的能力直接影响到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如果财务管理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对潜在的风险没有识别能力,就不能及时采取合理的应对政策来应对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风险因素的不断积累和膨胀,将使得企业可能面临无法处理财务风险的能力。

④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导致产生企业财务风险的催化剂。在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无时无刻无需要进行决策。在财务决策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采用主观主义和经验主义来进行决策,没有对企业面临的内外部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就盲目地决策,导致企业面临巨大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另外,管理者的分析和决策能力也会影响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管理者本身的素质不高,那么企业无遗时时刻刻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因此管理者自身的能力也是导致财务风险的原因。

除了上述原因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外,企业的内部控制设置是否合理、内控运用是否合理、收益分配政策不当等也会使得企业存在财务风险。

3 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①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识别能力,建立可行的风险应对体系。要防范企业财务风险,最基本的就是要树立风险意识,并进一步加强风险识别的能力。企业的财务人员要时刻警惕风险,财务风险的是客观存在的,在各个过程中都存在,因此树立风险意识工作不能松懈,防患于未然。同时在风险暴露出来的时候要有可行的风险应对体系,提高企业的风险应对能力。

②改善企业财务关系,实现责、权、利三者的统一。企业内部的财务管理合理会较大程度的降低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改善财务关系可以通过合理调整企业的资本结构、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来实现。要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处在一个动态的管理系统中,不能僵化、一成不变。同时要明确各个部门在企业管理中的职能,赋予相应的权利,做到责任、权利、义务相统一。企业防范财务风险的工作,并不是只有财务部门才参与,需要所有部门参与进来。合理有效的财务关系就像是一条顺畅的运行公路,各个职能部门就像是正在运行的车,两者才能共同形成良好的财务风险防范体系。

③加强资产管理,提高营运能力,增强盈利水平是防范企业财务风险的保证。资产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的重要部分,也是最容易引发财务风险的部分。加强资产管理,要重视资产的运用和分配,提高资产运营能力、周转能力、盈利能力。企业的运营能力和盈利能力良好意味着企业的负债偿还有保障,企业的未来发展能力有希望,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可能性就较小。因此,加强资产管理对企业来说是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关键步骤。

④提高财务决策水平,建立财务预警系统。企业的财务决策能力不仅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还能影响企业的未来的发展前景。提高企业财务决策水平,要求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只有具备较强风险识别应对能力的管理人员才能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降低。同时,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来进一步增加风险识别、风险应对能力。能够更加有效和准确的帮助企业发现风险,应对风险,防止企业暴露在巨大的风险之下,导致财务困境。

综上所述,导致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不仅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因此企业在防范财务风险是要内外结合,不能孤立外部因素,也不能忽略内部的某一部分因素。同时主要风险防范工作不仅财务人员需要关注,其他部门也要参与进来,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在识别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水平,最终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合理有效。

参考文献:

[1] 王棣华.现代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防范和控制[J].质量与质量管理,2010,(4).

[2] 韩梦.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科技广场,2011,(4).

[3] 赵莉,韩保明.苟小江.企业财务危机形成原因及防范研究[J].财会通讯,2008,(2).

[4] 刘东升,李新.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J].云南冶金,2011,(7).

[5] 江红.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经济研究参考,2008,(63).

[6] 王洁云.浅谈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与防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2).

第8篇:风险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交通开发企业 财务风险管理 对策

一、交通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论述

(一)财务风险的特征

1、客观存在性

作为一种客观的经济现象,财务风险具有客观存在性,它的出现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企业的管理者首先必须承认财务风险在财务管理中的客观存在性,只有这样,企业领导者才能具备财务风险意识,这势必会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水平,从而降低财务管理的风险。

2、财务风险具有可预测性

财务风险虽然具有客观性,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就无法对其进行改变。任何客观事物的发展都会具有一定的规律,财务风险这种经济现象亦是如此。财务风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具有可预测性,企业的管理者可以通过财务管理中的某些征兆,从而对财务风险的大小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预测,这就会提高人们经济活动的预见性。

除此之外,财务风险财的基本特征还有内容上的综合型,价值上的可计量性,财务风险与利润间的相符性,以及相对性。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二)加强交通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的意义

1、提高交通开发企业的经济实力

财务风险管理是针对财务风险的一项企业管理手段,加强交通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的管理无疑会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众所周知,交通开发企业不是一般的小型企业,它是维持国家一切开发事业的重要保障,因此,如果不加强对交通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的管理,这就会对企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削弱交通开发企业的经济实力,这就很难使其发挥作用。

2、企业的经济风险,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财务风险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直接相关,显然,加强交通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就会降低企业在投资、筹资、经营、存货等方面的风险,从而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企业是否能够健康地发展,就在于它的经济效益是否能够稳定,所以,加强财务风险管理就能规避重大的风险,维持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交通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中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

从主观方面来看,我国交通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财务管理人员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有一些交通开发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工作的认识上,就没有表现出足够的重视,这就直接导致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一些交通开发企业只注重企业的利润,企业高管追求的目标也只是企业的财务报表,至于财务风险的规避,某些企业的关注程度都不够。有些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只是拘于形式,停留在表面,很多管理步骤都没有落实到实处。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制度也只是形同虚设,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二)财务风险管理系统难以适应企业发展需求

由于一些企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市场的竞争中,这就导致很多的企业对企业内部没能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这就导致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已经不能在适应企业发展的步伐。现有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已经成为很多公司面临的一个难题,也成为它们发展的一个障碍。

财务风险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筹资风险管理、投资风险管理、经营风险管理、存货风险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几个类型,但是,从目前我国的交通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来看,大多数的企业都没有建立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因此,对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很难进行科学、全面的规划。

(三)财务决策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财务风险产生的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财务决策缺乏一定的科学性,也可以说是财务决策失误。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企业的财务决策,是保障企业发展的重要前提。但是,从目前企业的发展形势来看,我国有一些交通开发企业在财务决策上,就表现出鲜明的主观色彩,以个人看法和经验判断的决策现象比比皆是,这就导致了企业决策事物的现象经常发生,企业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财务风险。

三、加强交通开发企业的财务风险管控的措施

(一)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

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管理的主要要操作者,因此,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就是十分必要的。如何提高财务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呢?首先就应该让每一位财务管理人员理解财务风险对企业所造成的伤害,以及对自身利益的危害。只有让财务管理人员认清其中的利害关系,这样才能提高他们的规避风险的意识。

(二)适时更新财务管控系统,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

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一套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对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科学的引导,从而充分发挥财务部分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

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是会计活动的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它包括:财务预算体系、财务信息报告体系、经济评估体系以及经济预测体系等等。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因此,企业在进行内部改革时,就应该正确处理好各个体系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进行有效地融合,发挥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最大作用,保证企业的正常有序地进行。

(三)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性

财务决策是否科学,就会直接影响财务风险的大小。因此,从财务决策这一环节进行有效的控制,无疑会减少财务决策的失误,降低企业的经营的风险。具体方法:第一,企业的决策者必须根据经济运行的规律,以及国家的各种财务制度为基础,进行财务决策;第二,企业的决策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在财务决策方面,应该提高自身的预见性;第三,从企业的整体利益出发,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华.浅谈对地铁工程项目造价控制的对策和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09

第9篇:风险的基本特征范文

[关键词]审计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 检查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概述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风险是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按照《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的解释,审计风险则是指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的基本特征。一般认为,审计风险有四个基本特征。1、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审计风险存在于整个审计过程是一种客观的现实,它不会因为人的意识而转移或者消失。2、审计风险的普遍性 。虽然审计风险是通过最后的审计结论与预期的偏差表现出来,但这种偏差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审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导致风险因素的产生。3、审计风险的不确定性。一般认为,后果发生与否的不确定性、造成的经济损失严重程度不确定性、CPA承担审计责任的大小不确定等等,因而很明显是一种潜在风险。4、审计风险的可控性。现代审计强调风险导向审计,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识别风险领域,采取相应的有力的措施审计风险的发生。

(三)风险模型。检查风险又称测试风险,是指某一认定存在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注册会计师未能发现这种错报的可能性。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检查风险与重大错报风险的反向关系用数学模型表示如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个模型也就是审计风险模型。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探索

(一)复杂的社会环境带来的风险。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经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期间较短,企业的经营活动投机性强、功利性、缺乏规范。许多企业存在粉饰业绩的冲动。而且,一些企业的经营者面临更多的生存压力,为了名利、股权激励或者少纳税,甚至贿赂CPA,以达到欺骗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的利害关系人的目的,最终使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承担法律责任,其风险可想而知。

(二)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的技术和能力带来的风险。首先,CPA在实施抽样时,都会遇到抽样风险问题,即样本特征不能代表总体特征而出现的失误。由于成本与效益的选择,CPA更倾向于选择节省人力与时间的方法,这样产生审计风险的可能性大大增强。可怕的是一些会计师事务所中,存在严重的人才缺乏、知识结构两极化现象。要么知识老化严重、要么工作经验严重不足。这样使得工作经验并不能及时跟上快速发展的经济步伐,在审计过程中不能提供合理恰当的审计方法和程序。同时,审计需要职业判断能力,如果CPA专业判断能力不强,将会使审计计划、操作等工作出现错误,形成审计风险。

三、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良好的执业环境和氛围是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条件,只有在良好的执业环境和氛围下,注册会计师才能在执业时坚守独立、公正、客观的原则,从而保证审计质量,降低审计风险。作为政府,应该适应时世,制定法律和法规,并严格执行,建立公平、有效的和谐社会氛围。而事务所应定期不定期举行政策法规如新税制、新会计制度以及新近出台的经济法规的学习讨论,并通过道德规范去约束和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减少审计风险的发生。

(二)建立有效的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内部质量控制制。在新的经济情况下,事务所必须在独立、客观、廉洁、保密的原则下建立自律性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会计师事务所必须建立健全一套严密、科学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并把这套制度推行到每一个人、每一个部门和每一项业务,迫使注册会计师按照专业标准的要求执业,保证整个会计师事务所的业务质量。

(三)谨慎的选择客户。对陷入财务和法律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尤为注意。周转不灵或面临破产的公司的股东或债权人总想为他们的损失寻找替罪羊。因此,对那些已经陷入财务困境的被审计单位要特别注意。同时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如果不熟悉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和经营所处环境,仅局限于有关的会计资料,就可能发现不了被审计单位的错误和舞弊。因此,必须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

(四)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综合素质。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当树立和强化风险意识,保持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其次要形成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负责地对待每一项审计业务,严格依照审计准则进行审计,以确保业务质量。其三,要主动学习和掌握与审计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职业判断能力。定期进行专业技能和专业理论的再教育,并定期进行考核和研讨。

(五)完善法律法规与监管机制?我国应该从国家审计署到地方各级财政审计局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审计监管系统。注册会计师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管理组织,应充分发挥其统一监管、服务及协调的职能。还可充分发挥民间监督的作用,使其同政府监管力量共同形成社会监督压力。

参考文献:

[1]马妍,风险导向审计研究[J],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6(05)

[2]董大宏,现代风险导向审计及其应用[J],上海审计,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