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

第1篇: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

神话阅读教学应紧扣文本特性,依据学段目标要求,关注学生心灵需要,从神话所特有的文本叙事魅力和内蕴意义入手,顺应童心,引导学生一起经历神奇,感悟神韵,体味神思,享受“神”,内化“话”。

神话文体;学习价值;教学策略

神话文本以“神”为核心的特质为学生的语言生长,即为“话”的习得、内化、发展等奠定了兴趣基础,提供了思想的场境和言语实践的平台;同时,文本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决定了神话文本的“话”,为促进学生对“神”的理解、领悟和同构提供了思维的支点、言说的语境。神话的“神”与“话”是最和谐的同生共构的关系,水乳相融,相得益彰。在这一认识的引领下,神话阅读教学的课堂,应紧扣文本特性,依据学段目标要求,关注学生心灵需要,从神话所特有的文本叙事魅力和内蕴意义入手,顺应童心,引导学生一起经历神奇,感悟神韵,体味神思,在获取一种神奇的阅读体验的基础上享受“神”,内化“话”,切实提升神话文本阅读的品质。

一、注重感性领悟神奇,感受神话文本的独特魅力

神话是感性的产物,是形象思维的结晶。注重感性学习是神话文本本身的要求,也是学生感受神话文本独特魅力的最佳学习方式。感性学习指的是通过潜心涵咏、诵读体味、创设语境、比较品评、激活想象、切己体察、移情体验等方法,让文字最大限度地形象化,充溢着、流泻着具体的情感,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心灵体验。儿童是最感性的,所以有人说,神话是儿童的神话,儿童是神话的儿童。打开一个神话文本,让儿童以最纯真自然的状态,以感性的实然姿态走进神话世界,神话的神奇魅力便自然而然地点亮了儿童的心灯。

神话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不必过早地介入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尽量让学生心无旁骛地沉浸其中,让神话故事和人物本身去拨动学生的心弦。当学生有了言说的冲动时,教师适时参与课堂对话,让学生畅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分享“神奇”的体验。例如,教学《开天辟地》,在学生充分自读后,教师只需简单地引导学生对话交流:读完这个神话故事,你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或者,故事中的哪些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此,学生凭借感性体验,对神话故事情节和人物的神奇已心领神会,赞叹不已。教师尽可以让学生深深地沉浸在神话的神奇境界之中,给他们更多的言说时间和自主发挥的空间,让他们尽情地体验神话的独特魅力。因为,对于阅读教学的价值诉求而言,没有什么比让学生爱上阅读本身更可贵的了。在此基础上的深入阅读,便成了学生发自心底的需求。

再如,教学《夸父逐日》,教师可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与日逐走”的画面――“夸父拿着手杖,提起长腿,迈开大步,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拿起”“提起”“迈开”连续三个动词使语言形象生动而又有气势,引导学生边读边做,边做边读,直到他们觉得仿佛自己就是与日逐走的夸父。“一眨眼跑了两千里”,相当于从安庆跑到北京,那是多么神奇的速度,多么神奇的本领。这种神奇的感受不需要教师的刻意灌输,只要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性地体察,神话的魅力自然了然于胸。

强调神话的感性学习,目的就是让学生最形象地感受神话的神奇魅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神话的兴趣,这样就可以从兴趣入手,拓展阅读更多的神话故事,以丰富学生的阅读生活。

二、激活思维品味神思,学习神话文本的诗性表达

神话文本的语言包蕴着丰富的想象因子,无论是叙述还是描写,都极其生动形象,充满了情思和意趣,是一种自然状态的诗性表达。例如,《普罗米修斯盗火》中这样描述普罗米修斯受罚:“普罗米修斯这个人类伟大的朋友,这个曾经把火带给人类、使人类脱离了苦海、教会了人类怎么生活的伟大英雄,如今却身缠铁链被拴在山崖上。狂风终日在他身边呼啸,冰雹敲打着他的面庞;凶猛的大鹰在他耳边尖叫,用无情的利爪撕裂他的肌体。普罗米修斯忍受了这一切苦痛而不哼一声,决不乞求宙斯仁慈,决不对自己做过的事说一句懊悔的话。”这段话的第一句用饱含赞颂之情的同位语做主语,与后半句中写普罗米修斯处境的概述形成鲜明的对照,深深触动了读者的心灵。第二句描写普罗米修斯经受的苦难,使用了不规整的对句,在表现苦难的同时增强了语势。第三句连用两个“决不”,突出了普罗米修斯的坚强、坚定,进一步见证了他的伟大。这样的语言,不仅鲜明地再现了普罗米修斯受难的情景,同时起到了打动读者心灵的作用。在反复朗读、联想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想象普罗米修斯受难过程中还会承受哪些折磨,借鉴课文中诗性表达的方式,用生动的描绘、抒情的语言写下来,再对比文中对人类得到火种后的幸福生活的描写,普罗米修斯的形象便在学生心中更加高大起来。这样的学习活动,既习得了神话文本的语言,又促进了对神话人物精神的深刻领悟,做到了言意兼得。

三、关注发展感悟神韵,落实神话教学的学段目标

不同学段因为面对的学生年龄不同,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有别,神话文本本体教学价值实现的落脚点便也不一样。简单地说,不同学段,神话教学的具体目标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

低年级学生阅读神话,除了以字词学习为主的普适性教学目标外,主要是唤醒学生阅读神话文本的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体会神话的神奇。如教学《女娲补天》,引导学生关注“天是怎么破的”“女娲用什么补天”“女娲用什么代替天柱”,让学生直接通过文本内容体会神话的神奇;学习课文后,布置学生把这个神奇的神话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家人听。在学生体验了阅读和讲述的快乐后,教师要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推荐他们阅读更多既充满神奇色彩,又比较简短的神话 故事。

第2篇: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

摘要关于人类起源问题,世界上各个民族流传着不同的神话传说,其中有关泥土造人的神话传说尤为流行。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中国的女娲造人与希腊神话的普罗米修斯泥土造人等神话中关于泥土造人传说的异同,进而揭示它们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泥土造人女娲

中图分类号:I109文献标识码:A

人类起源于哪里?这是很多人曾经追寻的问题。虽然我们现在已经通过科学研究论证,找到了一个科学而合理的答案,但在各个国家的神话中,依然保留下来许多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传说。其中泥土造人的神话传说尤为流行,本文拟将中国的女娲造人与希腊神话的普罗米修斯泥土造人进行比较。

女娲造人

关于女娲神话最早的记载,是先秦时期的《楚辞》和《山海经》,但二书的记载还比较模糊朦胧。《淮南子・说林训》中记载:“女娲王天下者也,七十变造化。此言造化治世非一人之功也。”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娲是在“众神”的帮助下,才完成“造人”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这样的社会背景为我们更好的把握女娲造人的神话传说提供了便利,有助于我们从母系氏族社会这一大背景下思考相关问题。比如这则神话中,造人的神是女娲这位女性神明。

由于有关女娲造人的早期记载都比较简略,所以后人在解读这些记载时,都不同程度的在这些记载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构思,其中现代人的一个版本《中国神话故事》中关于女娲造人是这样记载的:

女娲是一位蛇身人首的神女,是一位化育万物的神。

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尽管大地上已有了山川草木,鸟兽虫鱼,便仍然显得死气沉沉的,因为大地上没有人类。一天,女娲行走在荒寂的大地上,心中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应该给天地之间增添些更有生气的东西。

女娲想了想,便来到一个水塘边蹲下身子,在塘边掘出一些黄泥,用塘水和好,仿照水中自己的影子,用揉好的泥团捏出了一个黄泥人。她刚把小泥人放在地上,那小东西竟活了,欢天喜地跳着。女娲便叫他是“人”。

大地上有了人类,女娲神的工作似乎就可以停止了。但她又有了新的考虑:怎样才能使人很好地生存下去呢?人总是会死亡的,死去一批,再造一批,那就太麻烦了。于是,女娲神就把男人和女人配成对,叫他们自己去繁殖后代。从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女娲造人的原因是她自己觉得孤单;女娲造人的方式是她用塘水和着黄泥,按照自己水中的样子造人,其中“塘水”、“黄泥”能够清楚地反映出当时中国的地理情况。尽管古籍中并没有明确提出“塘水”这一信息,我们大体可以推知“塘水”是后人所加,但我们也可以把这一信息看作是一个文化符号,折射出中国的黄河文化,而黄土则让我们感受到中原文化的气息。女娲让人类繁殖下去的方式,是她想到了让这些她用泥土造好的人按照男人和女人的配对进行繁衍。

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泥土造人

在古希腊人的想象中,曾有一个神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这个神统管天空、人间和地狱,主宰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对他十分崇敬。

《希腊古典神话》中记载:普罗米修斯应运而生,降落到大地上。普罗米修斯是古老的神族子第的后裔,是地球之母与乌拉诺斯的后代,可惜乌拉诺斯后来被宙斯废黜。

普罗米修斯知道大地上孕育着天神的种子,因此就用河水调和黏土,按照天神,亦即世界的主宰模样捏塑成一种形体。他为让这团泥块具有生命,便借用了动物灵魂中善与恶的两重性格,将它们锁闭在泥团的胸内。从此世界上就有了人。

雅典娜十分赞赏提坦神伊阿珀托斯的儿子的杰作,于是便朝具备一半灵魂的泥团造物上吹了一口仙气,让泥团获得了灵性。这段文字生动地描述了希腊神话中创造人的具体过程,告诉我们锁闭在泥团胸内的有“善与恶的两重性格”,是“动物灵魂”所具备的内容。

中西对比

首先,有关泥土造人的原因方面不同。中国神话女娲造人的原因是女娲自己觉得孤单;而希腊神话中造人的原因是因为普罗米修斯知道大地上孕育着天神的种子。也就是说,二者造人的动机是不同的。

其次,造人时使用的材料不同。中国神话女娲造人时是用塘水和着黄泥,而希腊神话中造人时用的是河水调和黏土。“塘水和着黄泥”与“河水调和黏土”有鲜明的差别,反映出来的是地域的不同。其实神话也是根据具体的生活环境和地域的不同而创造出来的,并且它会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中国女娲造人的神话折射出的,是当时中国人生活的黄河流域的环境特点和中华民族肤色的特点;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造人的神话故事,折射出的是希腊半岛的地域特点。黄河流域和希腊半岛二者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必然存在地域差异,而这又使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在创作神话时不可避免的产生差异。

所以,中国的女娲造人神话和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造人神话,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是必然的。但二者之间却有着惊人的最大的相似性――也就是泥土造人,人类都是用泥土塑造成的,这一点就足以让我们保持高度的清醒和关注。造人时使用的是泥土这一信息,折射出的是当时的人们十分依赖土地,土地在他们的生活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他们创作神话时,才可能不约而同的选择泥土作为造人时的材料。

正是因为世界各地普遍存在的这种泥土情结,才有可能产生出相似的文学创作内容,包括泥土造人这样的神话传说。虽然世界各国在地理位置、民族等方面有很多不同,但他们创作的文学中还是多了一份相同的地方,潜在多的是一种“共同语言”,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产生的结果,从小的方面说是能够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从大的方面说则是有利于我们最终达成世界共融。

参考文献:

[1] 《中国神话故事》,中国言实出版社,2004年1月。

第3篇: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

一、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营造“生本”的课堂环境

生本教育要求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研究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学习伙伴,平等中的首席。生本教育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不再是被动地接受教育,而是要敢想、敢说、敢做、敢爱、敢恨,敢于质疑教材、质疑教师,敢于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敢于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只有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出民主、开放、自主的“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环境。任何一节为听课者而上的课,都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只有为学生而上的课,才具备成功的条件。

二、树立开放的教学目标――体现“生本”的价值观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主体。生本教育的特征之一,就是真正认识和把握学生这主体,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以社会对人的要求为最高目标。说直白了,就是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开放的语文教学目标是指既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采用开放性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如:教学《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时,我制定这样的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简单复述课文。2、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普罗米修斯盗火的英雄壮举,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精神。围绕教学目标,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画面、积累成语,知道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特殊意义后,总结学法,老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再进行自学,最后全班交流自学情况,达到成果共享。这样,既出色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这样让学生自己参与并尝试了学习的过程,突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调控“生本”教学全过程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的,教师就不教,学生不能自学的,教师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他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必须考虑到课堂教学的生成性、开放性。生本教育尤其强调全面依靠学生,学生不仅是教育对象,更是教育资源。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调动并利用这一资源,真正做到先学后教,教大于学,教是为了不教。下面笔者就四年级上学期教材《普罗米修斯盗火》一课的教学镜头,来简述“生本”教学的好处:

镜头一:创设情境,实现“生本”

在教学过程中,我创设的各种教学情境,渗透的情感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揭题激趣这一环节,揭题后,我这样设疑:“盗火”就是“偷火”,作者把“盗”与普罗米修斯联系起来,那么他是道德败坏、品质恶劣人吗?紧紧抓住课题中含有贬义的“盗”字,通过设疑,欲扬先抑,制造悬念,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让学生对普罗米修斯有了一个初步认识。这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是需要学生在深刻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解决的!让学生初读x课文,从整体上去把握人物的特点,了解文章的主旋律!

镜头二:自主合作,贯彻“生本”

教学这篇文章,我让学生自己先读书思考,在学生独立感悟普罗米修斯不屈不挠的精神的前提下,让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设计写颁奖词,为普罗米修斯颁奖做准备。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对普罗米修斯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到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还包括合作精神、设计能力的培养等等。这就很好地体现了生本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是以社会对人的要求为自己的最高目标的。

镜头三:作业设计体现“生本”

学完了课文,我问学生:“你要给自己留什么作业?”学生有的说,要复述课文,有的说,把故事讲给别人听,有的说,要配上音乐进行朗诵;有的说,要给塑像写一句话;有的说,要编一首赞美普罗米修斯的诗;有的说,要阅读《希腊神话故事》和中国神话故事,还有的说要摘录描写普罗米修斯的优美词句……我接着出示“作业超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生自主选择作业时。有的是作业超市中的题目,有的是学生自己设计的,这样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愿自觉的状态下学语文、用语文,慢慢形成个人的学习个性。

四、珍视独特的情感体验,把握“生本”的价值取向

由于生活经验、知识水平以及思维能力的局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带有个性化的理解与感悟不可能都是正确、合理、清晰的。因此,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教师自己首先要能正确理解课文内涵,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对学生的“节外生枝”,迅速而准确地作出反应与引导。稀里糊涂的一味肯定与断然否定本质相同,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珍视。可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乃是教师在准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以欣赏的眼光、开放的思维、积极的心态,来倾听、理解、甄选学生的独特体验,燃起学生的思维、情感之火,点石成金,使课堂上“不和谐”的音符奏出

第4篇: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

一、教学过程回顾

我是这样以“复述”为主线来展开教学的。

第一步:以词为线索,简单复述课文,习得方法。

师:我们来听写这篇课文中的两组词语。第一组:困苦、寒冷、黑暗、漫长;第二组:躲、、偷取、小心翼翼。

(学生听写完这些词语后,让他们同桌交换校对)

师:谁来分别读一读两组词语?

(学生齐读)

师:读了第一组词语,结合课文内容,你们想到了什么?

生:人类还没有火的时候生活的困苦。

师:谁能用第一组词语来说说人类生活的困苦?

生:传说没有火的时候,人类非常困苦,生活在寒冷、黑暗之中。

师:读一读第二组词语,结合课文,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生:普罗米修斯的盗火经过。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经过?

(有学生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出了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经过)

师:同学们,我们这样的练说就叫复述课文。你觉得要复述好课文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抓关键词句。

生:发挥想象。

生:用自己的话叙述。

……

师:不错,大家总结得很好。(将方法板书)

本环节的教学,主要是通过用重点词语来想象画面的方法,让学生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复述”,从而让学生了解其实复述课文并不难。学生在练说的实践中,习得了方法,这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复述”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第二步:以复述为目标,践行方法,习得能力。

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课文第5~6节,思考哪些是关键的词句。关键的词句的标志是我们在进行复述时是不能丢掉的。

(学生或静想,或轻读,或用笔在课本上圈画……)

生:我觉得“悬崖绝壁”不能丢,它反映出这里的环境恶劣。

生:我觉得“每天”不能丢,说明普罗米修斯天天都很痛苦,宙斯惩罚得很重。

生:我觉得“大发雷霆”不能丢,从这可看出宙斯非常生气,惩罚将会非常严重。

本环节的教学,首先通过“你觉得哪些词句是关键的”来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建构学生的语言;接着以重点词语为线索,让学生发挥想象,丰满关键词语的内涵,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人物的形象。学生在不断地复述故事的过程中,习得了语言,提升了复述的能力。

第三步:以实践运用为根本,创造性复述,习得语言。

师:今天在课堂上我们就用复述课文的方式来表达对普罗米修斯的尊敬吧!

(学生自由复述。他们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去叙述,叙述中有的注意抓关键词语,有的伴着动作和表情……都讲得很有情感)

师:同学们的复述来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融入了个人的想象和创造,这是创造性的复述,也是复述的最高境界。课后,让我们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吧。

本环节的教学,要注意做到学以致用。首先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接着再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在此基础上才能让学生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复述作品的过程,也是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有效办法。

二、复述课文需要注意的事项

虽然复述课文是不容忽视的语言实践方法,但如何才能复述好课文呢?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

1.要有培养学生进行复述的意识

意识决定行动。教师要有引导学生开展语言实践的意识,并且还要把这种意识转化为行动,在教学中精心地预设和实践。比如对《 普罗米修斯盗火 》这一课,教师就是以“复述”这种形式来开展教学的。教师的教学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引导学生复述课文,并在复述中理解课文。学生也要有“复述”的意识,要能对不同的文本使用不同的复述方式:或简单的复述,或详细的复述。有了学生的配合,教学的目标才能真正地完成。

2.要对学生复述的方法进行指导

方法指导行动。要让学生学会复述,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教师要教会学生复述的一般方法,进而让他们使用这些方法去学习课文。学生在课堂实践的过程中,又不断丰富和提升原有的复述方法,他们复述的能力就会越来越强。

3.要将复述的方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第5篇: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

笔者就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的神话主题单元为例,对“E”环境下提高小学语文拓展多元阅读的有效性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依托教材掌握阅读方法

苏教版语文第七册第四单元中,《开天辟地》为中国创世神话,《普罗米修斯盗火》为古希腊神话,《一路花香》为印度禅理改编。这三篇课文让学生走进神话寓言的宝库,基于本单元的文本特点,专题性较强,因此对本单元的课文进行了整体教学。

通过第一课时的单元导读,学生在整体检测预习情况、整体感知单元课文的基础上,感受三篇故事的异同。此单元导学的作用为:一知学什么;二知怎么学;三即喜欢学;四即拓展学。第二课时进行单元首推教学,以《开天辟地》为例,抓住结构,了解神话故事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感受盘古的伟大献身精神,并为下一课学习《普罗米修斯》作好语言文字以及文本内涵奠定基础。第三课时进行单元次推教学,尝试运用,巩固方法,学会复述。

二、依托网络开展主题泛读

整体教学之后,我们鼓励学生进行中国古代神话的广泛阅读,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神话的阅读素材进行简单的梳理。

首先指导学生进行神话板块的构建,分为《中国古代神话》以及《古希腊神话》两个板块。并对学生阅读储备进行了调查,了解学生读了什么,爱读什么,想读的又是什么。然后,通过筛选,整合,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四年级学生的年段阅读水平,从众多的版本中选择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十则中国古代神话,推送到学校“E学习”项目平台的“课堂导学”模块中。中午的阅读时间,回家后的休闲时间,学生都可以登录平台进行阅读。这样,既保证了学生泛阅读的宽度,又能避免网络资源的纷杂给学生的阅读带来的盲目性。

三、立体交互分享品质阅读

在泛读的基础上,怎样才能提高阅读的“质”,领略中国古代神话的魅力,笔者进行了课外阅读的课内指导。

1.摘录、批注式笔记

运用平台“课堂导学”中的笔记功能,指导学生做好阅读笔记。由于学生的平板操作水平有限,因此,指导学生采用进行摘录和关键词批注这两种方式进行阅读笔记。这样,学生就可以方便快捷地多时间段阅读,随时摘录,随时批注,随时表达自己的情感。

2.测试反馈分享认知

学校“E学习”项目平台上有学生作业以及在线测试的功能。在充分感知神话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平台的学生作业板块,针对中国古代神话的基本特点,进行在线测试,再通过反馈测试结果的统计,学生交流三组题目给予的启示这几个环节,学生对中国古代神话的基本特点,即“多为单神”“读题能知内容”“结局多为圆满”,能再一次得到认知巩固。

3.散点聚焦掌握方法

学生边读边做了一定量的笔记,对各则神话或人物,或情节,或语言文字,都有一定的感悟,但,这些笔记是散点的,是个体的。因此,在课内指导的核心推进过程中,我用导学单的方式:读一读:课堂导学中自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专业写作毕业论文和教育教育职称论文,欢迎光临DYlw.neT]己最感兴趣的那则神话。写一写:将人物关键词写在组长平板的Supernote软件中。理一理:自己课前围绕着神话故事所做的笔记。聊一聊:组内成员交流这则神话“神奇”在哪里?指导孩子对自己的笔记进行一定的回顾,整理。并在交流中,把类似的笔记进行聚焦,从而总结出神话的基本阅读方法。即:一看奇特的人物形象,二读神奇夸张的故事情节,三悟独特的人物品质。

四、多元延伸形成主动阅读

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之后,引导学生把目光由中国古代神话转向古希腊神话以及印度禅理。而这一板块的课外阅读,学生的自主性更强,阅读方式将更加丰富。班级交流互动平台,QQ空间,群共享,校园网络平台,都可成为学生泛阅读的支撑。而从《走进中国古代神话》中所收获的阅读方法,也能指导孩子们更为有效地领略异国神话或禅理。

“E”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能依据儿童认知能力和获知范围,将课堂和其生活世界结合起来。而依单元专题采取较为集中的方法途径,学习收集有助于语文学习的信息资料,让孩子通过与大量的语文材料直接接触,开阔视野、积聚知识,逐渐形成整理并运用信息资料于课内外学习活动的能力,必将有利于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第6篇: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

二、 技术:人的本质构成

三、 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一):语言

四、 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二):时间

五、 技艺与人文:匠心

六、 现代技术与人文:异化

一、人文:自由的理想

人文学科(Humanities)字面上自然首先是一种学术分科,以别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但人文学科又不只是一种学术分科――如果那样的话,它就可以简单地归入社会科学的行列,就像中国目前的学术管理体制所做的那样――而且首先不是一种学术分科。人文学科首先着眼的是对于“人”的“培养”,是对于“理想的人”、“完全的人”、“最具人性的人”,一句话,“自由的人”的“培养”,这样的人(性)被称为Humanitas,对这样的人的培养希腊时代称为Paedeia(英文教育学Pedagogics和Pedagogy一词来源于此)。从Paedeia到Humanitas再到Humanities,其间贯穿的是理想人性的观念,即人的理念。所以,人文学科的精神实质是树立和培育人的理念,至于通过什么途径,学习什么知识内容,还在其次。或者说,学习什么知识内容、通过什么方式来学习,都取决于有什么样的“人的理念”。

如果说“人文学科”的内容取决于“人的理念”,那么“人的理念”又如何规定和选取?一般来说,应该做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是理想的人,看法很多,似乎具有某种相对性和多样性。是否基于不同的人文理念可以造成不同的人文学科呢?如果我们准备把人培养成听话合用的工具,培养成大工业流水线上的螺丝钉或者有专长和技艺的专家,那么也存在一个相应的人文学科吗?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人文学科具有某种历史的延续性,关于理想人性的概念也存在着历史的继承性。在这里,多样性总是服务于统一性。教养和文化、智慧和德性、理解力和批判力这些一般认同的理想人性,总是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古老文化传统的认同、以及审美能力和理性反思能力的培养联系在一起,语言、文学、艺术、逻辑、历史、哲学总是被看成是人文学科的基本学科。今天,人文学科总是能够相对的与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区分开来。

这同时也意味着,关于人的理念有着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在这种连续性和统一性中,希腊人的“自由人”概念贯穿始终。理想的人是自由的人,或者说,“自由”是人之所以为人所最后持守的东西。一切人的价值、尊严、理想、美德,都建立在人的自由之上。

自由不是人特有的一种能力,而就是人的存在方式本身。自由的存在方式是“为自己”的存在方式。亚里士多德在谈到哲学时说,“正如我们把一个为自己、并不为他人而存在的人称为自由人一样,在各种科学中唯有这种科学才是自由的,只有它才仅是为了自身而存在。”(《形而上学》982b26)什么是自己呢?如何达到自己?人身上的许多“东西”,也许一切“东西”都不是自己的,其物质组成属于这个古老的宇宙,其社会行为受制于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若是把人当作一件物进行分析,那就确实找不到什么独特的“自己”。要达到自己首先要具有一种悬搁的能力。自由正就是这样一种悬搁。人作为人的存在方式就是对一切外在事物的悬搁,向着“无”(它)回归。

向着“无”回归,便同时是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展开――向着无限的可能性展开与向着无回归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或者说是一回事。这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对无的持守是人的本质,也是人的“无”本质,因为人确实没有本质。对无的持守也就是永远保持一种超越的姿态,不限定在任何既有的格局之中,向着过去、现在和未来开放。

向着无穷的可能性展开、向着过去和未来伸展,这正是时间性的根源。自由就是时间性。正像只有人才是自由的,只有人才拥有时间,只有自由的人才会有历史。反之,人在也只有在他的历史性中持守着自己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一切人文学科本质上都是历史学科的根本原因。

二、技术:人的本质构成

人没有自己的本质。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人性,这是人的基本的悖论:人的本性就在于它没有本性。人文学科的目的就在于唤醒人们身上的这个最原始的本性,即回归“无”的本性。人的无本质包含着两层意思,第一,它没有固定的本质――人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一直处在流动变化之中;第二,它的本质的构成是一种向着“无”的,受着“无”的规定的构成,这里的“无”是“无它”,即它是自己创造自己。

一方面是无固定的本质,另一方面是自己创造自己,这种关于人的起源的思想早在希腊神话中就已经出现:这就是艾比米修斯(Epimetheus)神话和普罗米修斯(Promethus)神话。柏拉图在《普罗塔哥拉篇》中讲述了这个神话故事。大意是说,从前有一个时候只有神没有生物,神们用土和火这两种元素的混合物来塑造各种各样的生物,并赋与每一种生物种种特有的品质。艾比米修斯和普罗米修斯两位神界兄弟负责分配事务,前者管分配,后者管检查。结果爱比米修斯给有些生物配上了强大的体力但没有给予敏捷,有些柔弱的生物则配给了敏捷。身体小的配上翅膀,身体庞大的则配上各种保护装置。总之都是采用取长补短的办法,以防止每一种类陷入灭亡的境地。“艾比米修斯如此一一作了安排,可是由于他不够聪明,竟忘记自己已经把应当分配的性质全都给了野兽之类了――他走到人的面前,人还一点装备都没有呢,于是他就大感窘困了。正当他无法可施之际,普罗米修斯前来检查分配的情况,他见到别的动物全都配备适当,唯有人还是赤脚,既没有窝巢,也没有防身的武器。轮到人从地下出世的规定时刻即将来到了;普罗米修斯不知道怎样施行援救才好,就偷了赫斐斯特(司火和冶炼技术的神)和雅典娜(司智慧、战争、农业和各种生?际醯呐瘢┑闹圃旒际酰庇滞盗嘶穑挥谢鹗遣荒苋〉煤褪褂谜庑际醯模透巳恕!庖焕慈司途弑噶宋稚氖侄瘟恕?墒瞧章廾仔匏咕菟稻陀捎诎让仔匏沟墓Ш罄幢豢胤噶说燎宰铩!保ā镀章匏缋?20D-322A)[1]

艾比米修斯的过失使得人一无所长,这象征了人的“无”本质――人不是那种靠先天禀承的“本质”特性而能够稳定生存下去的生物;普罗米修斯的盗火义举则把人的本质构成与“技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了。人之所是、人的存在,是由人自己通过技术造就的。技术是人之本质构成的基本要素。当代法国哲学家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在他的《技术与时间》一书中充分揭示了人与技术的这种关系。这样的思路对一切简单的反技术主义者是当头一棒:卢梭所谓的技术对于原始人性的背离只是一个形而上学的神话,这样的原始人性只是一个抽象。理性也好,主体也好,时间也好,都只能从技术中找到根据。

如果人的本质是人通过技术自己构成的,如果说技术就是人的(无)本质,那么,技术必然存在着两面性。一方面,是它把自由由潜能带向现实,自由只有依靠技术才可能表达出来,因为正是技术展开了人的可能性空间:有什么样的技术,就有什么样的可能性空间,因而也就有什么样的自由。另一方面,技术所展开的每一种可能性空间,都必然会遮蔽和遗忘了更多的可能性,使丰富的可能性扁平化、单一化。当代技术为着合用和效率所展开的工业世界,确实更多的表现了技术的后一方面。技术既是去蔽,又是遮蔽,既成就时间,又遗忘时间,既使记忆成为可能,又导致记忆的丧失。对整个人类而言,技术既是主体彰显自我的力量的象征,也是自我毁灭的力量。这是技术根深蒂固的二元性。

三、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一):语言

在技术为人挣得自己本质过程中,第一步是为人建立了一个“家”,一个天然的“处所”。从人类学的角度看,这个“处所”、“居所”是城市、村庄、墓地、房舍。但从哲学上讲,这个“处所”首先是语言。海德格尔因而有言:“语言是存在的家”。

语言是否是人通过技术挣得的?如何挣得的?这里所要求的并不是人类学的证据。因为这里所谓的技术并不能归结为考古中发掘出来的工具。各式各样的工具、器皿可以看成是技术的某种形式,人类的集体劳动,有预见性的有规模的生产,都可以看作是技术的某种形式,但技术不能归结为它们。事实上正好相反,它们被称为技术的东西,是因为技术已经以某种方式先行驻留。这种方式就是语言。在类人猿的集体捕食成为人类的劳动生产之前,在动物的代具成为人的工具之前,语言已经先行在发生作用。正是语言使劳动成为人的劳动,使工具成为人的工具。因此,语言应该正确的看成是技术的原初形态。

语言的基本功能是“汇聚”。我们都知道,任何一个最基本的名词都指的不只是一个特定的东西,“桌子”一词指的并不是某一个桌子,而是所有的桌子。在“桌子”这个词里,汇聚了所有的桌子。命名并不能简单地解释成给出一个与物相对应的符号,因为是否对应,用什么符号来对应,都是问题。相反,命名应该恰当的理解成为某一类物的聚合提供了一个“公开场”,因为有了这个公开场,所有这类物突现出来成其所是,并共同分有这个名字。所以,语言的功能不是给出一个与物相对应、相符合的符号,而是展开一个物以类聚、物成其是的“场所”,从而物分有这个名字。因此,命名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的反映过程,而是一个创造世界的惊天动地的壮举。命名即是开辟一片天地,让那些被命名的物显出来。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语言是存在的家,因为一切存在者都必定“住”(驻留)在语言之屋里。

被今人理解成“理性”的希腊词logos本作“说话”解,所谓人是理性的动物原本应该理解成“人是说话的动物”,但什么又是“说话”呢?其实,logos更原始的含义是“采聚”、收集、汇聚。把事物收拢来,使其结成一体,这是使物成其所是的过程。古希腊人阿那里西米尼论世界的本原是“气”的时候,曾经留下了这样的残篇:“我们的灵魂是气,将我们结合起来并支配着我们”,这种结合的力量是灵魂的本质。Logos也是这种意义上的“灵魂”。这里,词源上的关联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说话本来就是一个汇聚过程。真正意义上的说话首先是一种召唤,把被召唤者聚拢前来。

技术思想家芒福德正确的意识到,人首先不是工具的制造者,而是意义的创造者;语言的进化比武器和工具的进化更原始更具先导作用,一切工具的进化都以特定的语言进化为前提。工具并不是人类特有的,许多昆虫、鸟类和猩猩都在人类出现之前做出了大量的工具意义上的技术发明。看看它们复杂的巢窝:海狸做的坝、蜜蜂几何状的蜂窝、城市般的蚁丘和白蚁窝,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发明。但是人类首先是说话的动物,或者说是“听”得懂话从而能够说话的动物。听得懂话意味着进入了一个相互展开又相互连结的领域,从而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双手的活动就不只是“单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的工具,它意味着更多的东西,并且把这些东西相互联结起来:它产生有意义的手势,它在舞蹈中表达强烈的感情,它抚摸爱人的身体,等等。从发生学角度看,手语以及身体语言可能是最原始的语言,而最原始的技术都是身体方面的技术。最原始的语言与最原始的技术同一。

把语言只是理解成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与现代人对技术的工具性理解偏差直接相关。为着实现外在目的而起作用的工具,只是技术的一种堕落形态。工具性的语言也是本真语言的一种堕落,它是语言之召唤和汇聚能力的一种遗忘和丧失。

四、技术与人文的原始关联(二):时间

时间作为存在自身开显的领域,应该看成是技术的一个必然结果。时间性的出现要求未来对于现在的先行和过去向现在的驻留,也就是说,在现在中聚集着现在、过去与未来三种形态。差异是它们的先决条件,因此,德里达恰当的把时间性称之为相关差异(différance)。但是,在人的“无”本质中并不存在差异,是技术带来了这种相关差异。

人是有时间意识的动物,意思是说人是有死亡意识的动物。死亡的“先行”或者向死而生是时间性的基本原则,技术在什么意义上提供了这种“先行”呢?一切技术都含有预测的因素,因而都预示着未来,是向未来的先行。前面说过,技术是把自由由潜在化成现实,技术也就是现实性本身。因而也可以说,技术是那种实现了的时间。

普罗米修斯的原则(先行)和爱比米修斯(遗忘)的原则共同构成了技术的原则,而技术的原则也是时间的原则。普罗米修斯所盗取的火种是一个“先行”的因素,它在一片无差异的“黑暗”之中引入了差异――在火光之下,“他物”渐次出现;光明带来希望,因为它开启了未来。但是普罗米修斯所盗得的火种如何保存?如果没有语言,就不会有知识的传播,因而也就没有对火这种最原初的开启者的维护。勿庸置疑的是,语言作为最原始的技术形态,包含着对过去和未来的揭示,以及对这种揭示的维持。

爱比米修斯的遗忘原则也是技术的原则,这意味着技术在实现“开启”作用的同时也起遗忘作用。遗忘是时间性的一个内在因素。从语言到文字的技术进化,就曾被柏拉图敏锐的意识到是一种遗忘过程。在《斐德罗篇》中,他先讲述了一个关于文字的古代传说。传说埃及的塞乌司发明了文字,以此可以使埃及人增长记忆、变得聪明,但国王萨玛斯却持相反的看法,他认为文字只会使人们容易依赖外在的书写符号,而慢慢丢弃其内在的记忆力,所以反而使人们容易忘记。柏拉图发挥说,文字只提供死的图象,而丧失了活泼泼的生命,既不能对话,也易遭误解。(274C-275E)自从人类有了文字的历史,鲜活的历史就成了被遗忘的历史。

计算技术也是如此。计算从另一个方面构造了时间,并掌握了人们通常所具有的时间意识。我在《时间的观念》一书中把这种时间称为测度时间,其要害在于计算。但是计算带来的是遗忘。我们可以注意到,严格的说,钟表并不指示过去和未来,它永远只指示现在。它在描绘一个线性的数字系列时,悄悄地褪除了时间性,把时间还原成了一个非时间性的系列。当计时器械沿着计算的路线进一步前行的时候,所得到的是只是某种“遗忘”的时间。柏拉图在《蒂迈欧篇》里把时间说成是对永恒的一种摹仿,而且是以数的方式进行的摹仿。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把时间规定成运动的数目。他们都强调了时间的数的方面,计算的方面,从而把“遗忘”的动机深深的注进了西方思想的血脉之中。

五、技艺与人文:匠心

按照上面的分析,从存在论的层面上看,技术与人文(人之本质)根本就是一回事:技术构成了人文学科的诸核心学科如语言学和历史学的哲学基础。然而,我们也表明,作为人文之哲学基础的技术是两面的:一面是时间性的实现,一面是对时间的遗忘;一面是人的潜能的自我实现,一面是人性的自我毁灭。今天我们使用技术一词,更多的指的技术的后一方面,它的计算、预测和控制的方面。技术(technology)指的是一个片面发展了的计算型的工具系统,因而常常听到人们谈论技术与人文的对立。事实上,技术的更早的形态是技艺(technics),而技艺又被认为合乎人文法度。技术与人文的这种双重关系,可以在庄子那里找到很好的表述。

通常认为庄子是一个反技术主义者,其著名的反技术主义篇章是《庄子·天地篇》:“子贡游于楚,反于晋,过汉阴。见一丈人方为圃畦。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滑滑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子贡曰:‘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见功多。夫子不欲乎?’圃者仰而视之,曰:‘奈何?’曰:‘凿木为机,后重前轻,挈水若抽,数如跌汤,其名为槔。’为圃者忿然作色而笑曰:‘吾闻之吾师,为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与这里对“投机取巧”的不屑相反的是,庄子十分推崇庖丁解牛一类的巧夺天工的精湛技艺,认为它们“游刃有余”、“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道之会”。他在《天地篇》里还说:“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技兼于事,事兼于义,义兼于德,德兼于道,道兼于天。”技与道可以相通,这对于今天陷于技术与人文对立之泥坑的现代技术而言,是一个得救的福音。为了达成技术与人文之间的沟通,我们需要回溯技术的技艺的层面,打破现代社会所赋与技术的狭义化和低级化局面。

匠人和匠心今天没有获得应有的尊敬,现代技术的恶名也殃及了传统的技艺。高超的技艺出神入化、炉火纯青,其结果是达到一个高超的“境界”。在这个境界里,真正获得的是自由,所谓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这种自由的境界。在这种有境界追求的技艺里,技术并没有片面化为达成某一单个目的的工具,而是一种全身心的修炼过程。他们所生产的技术产品勿宁说是附产品,而他们的工艺活动成了他们的存在方式,在制作过程中,他们领悟到存在的意义和自由的真谛。因此,古代的许多工匠、艺人,其所操持的手艺并非单单为养家糊口,而乃性命所系、生命的意义之所系。

“文化”一词印证了技艺与人文的同一性。英文的文化(culture)一词来自拉丁文耕作(colore),是原始的农业技术;而在中文中,“文”来自“纹”,是“装饰”,“文”又通“艺”,艺则本来指农事稼穑之技。可见,技术在原始意义上是与文化、艺术同一的。它们都起“揭示”作用,一方面把世界带出来,一方面把人带出来。技术正是一个“人文化成”的过程。

六、现代技术与人文:异化

下面要进入对现代技术与人文关系的分析。与传统技术(technics, craft)相比,现代技术(technology)有两个特征:第一是规模宏大、形成体系和建制,特别体现在工业制造业(manufacture)和商业运行方面;第二是现代科学高度的渗透,使得现代技术看起来像是现代科学的一个应用部门。现代技术支配着今日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今天的技术与人文话题,也更多的是从现代技术对人文的背离这个方面切入的。因此,我们需要讨论现代技术对人文都有哪些背离?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背离?技术时代人的自我拯救有哪些可能的路径?

现代技术以其单一化、片面化和系统化特征,而成为人文的一种巨大的异化力量。前面我们已经提过,人性的核心是自由,技术从根本上是成就和实现自由,使自由成为一种现实的力量。但是,技术在成就自由的同时又可能构成对自由的威胁,这个两面性是基本的,因而维持这种基本的张力也是技术本身的题中应有之义,所谓匠心即是对这种基本张力的维持。但是现代技术打破了这种基本的张力,片面的放大了“成就”的方面,而掩盖了对自由的“威胁”这一方面。

“成就”的片面放大集中体现在,渗透着“权力意志”的“效率”概念成为核心的形而上学概念,今天,“效率就是生命”。“效率”概念里蕴涵着新的“目的”概念,新的“工具”概念,新的“时间”概念,理性和计算从此上升为占支配地位的存在论构成原则。

第7篇: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

一、补白

有些文章在具体叙述时,作者有意识地在篇中留下了一些空白,这些空白处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来填补这些空白,对他们进行想象能力的培养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神话故事以“无火――盗火――受罚――获救”为主要线索,在叙述时作者没有写普罗米修斯将天火带到人间后人们的反映,我就启发学生想象人们得到天火后怎样庆祝。有的学生这样写道:得到天火后,人们欣喜若狂,男人们杀猪、宰羊,把猪、羊串在木棍上放在柴火上烤。妇女们不住地往火堆上添柴。大家围在火堆旁载歌载舞,共同庆祝。

二、延伸

有些文章在叙述故事时情节正在发展,却嘎然而止,没有给读者留下完整的结尾。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按照事物发展趋向的合理性和连贯性延伸下去,补全故事内容。如:《狼和小羊》这个童话故事的结尾是:狼不想再和小羊争辩了,便向小羊扑去。狼有没有把小羊吃掉?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接着结尾写下去。有的学生写道:狼向小羊身上扑去,羊拼命跟狼搏斗,但终究抵挡不住狼的进攻,被狼吃掉了。还有的学生写道:狼向小羊扑去,小羊一闪,躲过狼,于是快速地逃跑,边跑边喊“救命”,恰好被路过的狼狗听到,狼狗和小羊齐心协力,打败狼。狼只好灰溜溜地逃走了……这种形式的训练容易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也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迁移

学生的语文学习不仅仅是对语文文字的理解,通过文质兼美的课文学习,同样可以引导学生提升对生活的认识,陶冶学生的人格,发挥出语文学习的人文价值和意义。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关注生活,进行联想和想象,创编爱心故事,不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联接,教学生学会做人,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如我在教完《我不是最弱小的》这一课时,我对学生说:“萨沙和我们大家一样,只是一个上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可他却不甘心做弱小者,不愿只享受别人给予的关爱,那你们是否也曾伸出过援助之手,保护过比你小的人或其他东西呢?”经过启发,同学门纷纷拿出笔“刷刷刷”写了起来。写到一节课的时间,交上来的作文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出乎我的预料。有的写看到低年级的小同学在被人欺负时,自己怎样帮他解围,有的写在家怎样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有的写自己怎样帮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上学,还有的写怎样保护动物……

四、仿写

仿写有好几种形式:

1.仿写句式:如我在教完诗歌《家》以后引导学生模仿《家》的句式“――是――的家”写一首诗歌,大家兴致很高。写完后,很多同学的感觉是:原来写诗歌也不难。从那以后,有一部分同学就尝试自己写诗。

2.仿写段落:如《天鹅的故事》里有几段描写天鹅如何破冰的场面。学了这段场面描写后,我问学生:你在生活中或在电影电视中看见过齐心合力完成一项任务的场面吗?先说一说,再模仿这篇文章写下来。经过启发,同学们回忆,一段段精彩的场面描写很快就写好了。

3.仿写体裁:《公仪休拒收礼物》是一个剧本,这种新体裁也是四年级学生第一次接触。在教这课时,我给学生介绍了有关剧本的知识。学完这课后,我要求学生仿写一个剧本。很多同学把课本上的《祁黄羊》这篇文章改成了剧本,改得相当成功。有同学自己编了一个独幕剧,情节完整。这个练习后,很多同学对写剧本很感兴趣。有同学把自己编的剧本向一些报刊、杂志投稿。

五、改写

第8篇: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

――本报记者 马文方

在一场形式上类似击鼓传花的游戏中,诺基亚终于将塞班传“给”了埃森哲。4月27日,诺基亚与埃森哲达成战略合作,将其塞班智能手机操作系统的软件开发工作外包给埃森哲,也将3000名塞班平台开发人员“传递”给埃森哲。

然而,塞班并不是正在绽放的鲜花,而是一团熊熊燃烧的烈火。今年2月初,为了配合诺基亚放弃塞班平台,诺基亚CEO埃洛普用位于北欧附近的北海油田钻井平台着火后跳海是唯一的办法,来形象地说明诺基亚必须放弃已经“着火”的塞班。

当然,在商业社会中厮杀的埃森哲也不具备希腊神话故事中伟大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的无私而高尚的情怀。埃森哲敢于在这场没有下家的游戏中接下这个“着火”的平台,并不是为了替他人火中取栗,亦非有什么避火咒。

埃森哲看中的是战略合作协议中“埃森哲还将为诺基亚和其生态系统伙伴提供基于Windows Phone平台的移动软件、业务和运营服务。埃森哲将成为诺基亚智能终端开发活动的首选合作伙伴,以及首选服务提供商”。埃森哲看重的是诺基亚目前所拥有的全球最大的用户群,进一步地说,埃森哲赌的是这个庞大的用户群会跟着诺基亚切换到Windows Phone平台上。

诺基亚也在赌这件事。它当然希望现有的用户群能像自己宣布从塞班平台切换到Windows平台一样,一夜之间“整建制”、齐刷刷坚定不移地换成Windows智能手机。

为此,诺基亚现在迫切需要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诺基亚在移动通信市场从模拟技术切换到数字技术的过程中,一举超越摩托罗拉,成为2G通信时代的霸主。随着2G技术的成熟,市场竞争已从技术竞争转向规模效益比拼、市场品牌高度集中的过程,也是厂商竭尽自己的人力、财力等各种资源不断进行投入的过程。

在塞班大红大紫时,塞班的开发人员可谓诺基亚的掌上明珠。而当诺基亚决意转向Windows平台后,这些人就成了包袱。于是乎,“转移”给埃森哲既可以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又可以减少裁员人数过多带来的各种负面效应。否则,4月27日诺基亚宣布的裁员数就不是4000人该而是7000人了。

第9篇:普罗米修斯的神话故事范文

【关键词】词汇 短语 象征意义 命名 人物名称

一、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名称被用作商品名称

1.美国的耐克公司。一个是来自美国的Nike,一家全球著名的体育用品公司,他的名字就是来源于希腊古罗马神话中一位女神的名字。在希腊神话中这位女神叫做Nike,而在古罗马神话中被称victory胜利女神,她掌控着世上的所有胜利,尤其是体育方面的竞技。大家对希腊守护神雅典娜很熟悉,却不知道Nike是谁,她就是站在雅典娜手上带着一对翅膀的那位女神。耐克公司早期没有自己的制造工厂,但在仅仅几十年的时间里,在胜利女神的庇护下,打造出一个全球著名的公司。她的名字也最终成为现代商业里的一个奇迹,可能是塑造这个女神的盲人荷马所始料未及的。

2.中国的Daphne(达芙妮)。另外一个就是中国的Daphne(达芙妮),这个名字出自希腊神话,被誉为月桂女神。Daphne和太阳神的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让人产生出一种由衷的感叹。Daphne公司之所以用这个名字不仅仅Daphne是美的化身,更重要的是Daphne背后唯美的爱情故事,Daphne公司的LOGO设计师将神话中D元素,如编织、河流、桂冠(树)、弓箭、竖琴等融合在一起,展示设计师对他们爱情的理解以及对所有天下的女性的希望,他希望所有的女性在享有Daphne给他们带来的美丽的同时,他们可以真正的感受爱情,找到真正的自己,成为自信的女性。如果没有希腊罗马神话,今天的我们缺失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动听的商品名称,而是一种浪漫的情怀及对生活的希翼。

二、希腊古罗马神话中人物名称在天文地理领域中的运用

1.天文领域。在天文学领域,一些行星的名称直接运用希腊或古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名称来命名。

Mercury(水星)是罗马神墨丘利,被誉为“商业之神”、“旅行之神”。

Venus(金星)是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爱与美之神,在罗马神话中称为维纳斯,因此金星也称做“维纳斯”。

Earth(地球)在国际中也被称为“该娅”或“盖娅Gaea”,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之神,现在西方人仍称地球为Gaea。

Mars(火星)因其在夜空中看起来是血红色的,所以在西方,以罗马神话中的战神Mars(希腊神话对应的阿瑞斯)命名它。

Jupiter(木星)是太阳系最大的行星,自转最快,Jupiter(朱庇特)是罗马神话中的天神,主宰一切,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Saturn(土星)是罗马神话中的农神,Jupiter的父亲。并且在诸多欧洲语言中,均是以Saturn命名土星;Uranus(天王星)源自希腊神话的天神――Uranus(乌拉诺斯)的名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宇宙之神。

Neptune(海王星)源自Jupiter的弟弟的名字Neptune(涅普

顿),Neptune是罗马神话中的海神,相对应于希腊神话的海神Posidon(波赛东)。

Pluto(冥王星)离太阳最远,因此也非常寒冷,这和罗马神话中的冥王Pluto(普鲁托)所住的地方非常相似,因此用Pluto的名字命名冥王星。

2.地理。不仅行星的名称源自神话中人物的名称,而且一些区域,国家,海峡的名字同样来自于神话中的人物名称,如欧洲,富有神话色彩的名字为这个地方盖上了神秘的面纱。

首先了解一下Europe(欧洲)的来源,跟Zeus(宙斯)有关,Europa(欧罗巴)是一位美丽多情的腓尼基公主,受骗于Zeus。被宙斯变成的一只羊,驮到一块崭新的大陆“喜结良缘”。作为回报,宙斯就以她的名字给这块大陆命名为Europe(欧

洲),因为神话的魅力,这个词也就流传至今。

三、神话中人物的名称在语言文化中的体现

在一些文章中发现,希腊罗马神话中的人物名称常出现在一些典故中,这些典故所包含的意义大都跟人物发生过的事件有关,用于表达特定的意义。而一些人物的名字,根据他的引申义直接成为了某些事物的代名词,如:Cupid、Prometheus和Epimetheus、Odysses 等。例如:

Cupid(丘比特)是罗马神话中的爱神,身长双翅、手持弓箭的美男儿。据说被其弓箭射中者会坠入爱河,人们根据他身上佩戴的弓箭,称之为Cupid’s bow(丘比特之弓)。根据其弓箭的形状,转义为Cupid’s bow(弓形嘴唇)。根据所司,转义为play Cupid(做红娘)。

Odyssey(奥德休斯)源自荷马史诗《奥德赛》,主人公Odysseus 在特洛伊战争后,在外流浪十年,历经艰险才返乡,于是Odysseus现用来表示历尽沧桑的长途跋涉。

Prometheus(普罗米修斯)因盗得火种冒犯宙斯,遭受神鹰啄肝之苦,是人类的恩人和保护神,是先知先觉的代名词。而他弟弟Epimetheus(埃庇米修斯)的名字成为后知后觉的代名词。

四、总结

根据希腊古罗马神话中的诸神的所司和和他们名字的引申的意义,将他们名字转化为英语中的普通名词和相对应的派生词,以及诸神的事迹所具有的特殊意义引申出的典故,在语言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名称在英美文学,通过他们的特定的意义,生动形象的表达作者思想。由于这些名称源于神话故事,用于文章中,为文章增添趣味性及神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