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范文

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

第1篇: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范文

(一)学习态度方面。学生在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并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给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微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大量的模型都存在假设前提,比如:微观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假设前提就是“经济人”假设,在讲到寡头市场古诺模型时,它的一个假设前提是“成本为零”,这与现实生活是极其不相符的,这些与现实生活脱离的假设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由于学校学生基础不扎实,在理性思维环节存在着欠缺。微观经济学这门课一般在大一的下半学期开设,由于学生还没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相关的社会经验,这就使得学生学习起来存在着较大的难度。微观经济学的一个特点就是用大量的数学模型来解释经济学知识,这对于数学知识薄弱的学生提出了挑战。大多学生对各个章节中的数学模型的建立,通过图形分析经济问题等方面提出了较多的问题。

(二)学习兴趣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示对微观经济学的兴趣程度一般,学生对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只停留在课堂,多数学生表示,不会主动学习和参阅有关微观经济学的相关书籍。

(三)学习目标方面。在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学习微观经济学的理由是找工作时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帮助很大,在考研时微观经济学很有用。以此可以看出,学校学生选择学习微观经济学的功利性很强,并不是单纯想多了解微观经济的理论知识,并以此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四)学习方式方面。学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通过课堂学习,而课外的其他教材、报刊涉及较少。除了上课与老师做一定的互动以外,课下与老师的沟通交流较少。通过分析图书馆提供的借阅数据,学校学生对经济学等相关书籍的借阅量、电子资源的下载量都比较少。

(五)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方面。大多数学生表示比较困难和很难。微观经济学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泛。比如:在高鸿业版的《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中就包括了消费者理论、生产轮、成本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博弈论、福利经济学等内容,这对于学生全面掌握该本书籍增加了难度。学校财务管理专业是文理兼收,其中相当部分的学生在数学知识方面存在欠缺,然而微观经济学的重点就在于用数学知识解决微观经济学中的经济问题,这无形中给学习增加了许多困难。文科学生学起来会更加吃力。比如:在讲课过程中学生对“弹性”、“边际”等相关概念的理解不深入,导致做题时频繁出错。学习内容的较大难度使得学生不愿意主动学习本门课程,更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学习。调查反映大多数学生除了上课学习微观经济学以外,其余每周学习微观经济学的时间都在六小时以下。

(六)学习内容的喜好程度方面。将微观经济学划分为供求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成本理论、完全竞争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其余理论等选项,让学生选择。结果显示,大多数同学选择了供求理论和消费者理论。从选项中也可以看出学生喜欢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比如说消费者理论,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就是消费者,因为每个学生每天都要消费,那么,在讲该理论时可以从自己的实际角度出发,来理解所授知识,并且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很多,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结合学生的特点编排教学内容

(一)要注重教材的选择。现阶段,关于西方经济学的教材是很多,但大部分高校选择的都是有较多数学模型的《西方经济学》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内容全面,编排合理,大量的数学模型支持经济学理论。但是,对于学校的学生来说,这版教材有些偏难。尤其是在数学模型的运用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就是首先对运用的数学模型不理解,然后再用数学模型说明经济学问题,就更增加了学生对经济学问题的理解难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学校选择这类型的教材就存在着不合理性。教材是传播知识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学生的特点,选择的教材应该尽量简单,理论体系完整,案例和相关生活材料多,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二)开课时间的选择。大多数高校,微观经济学的开课时间是大一的下半学期。但微观经济学的开课时间不在于特定的时间,而在于讲微观经济学之前,与经济数学的有关知识和政治经济学的有关知识是否已经讲授完毕。在这两门课程已经授完的基础上,才可以开课,切忌同时开课,这样会出现的问题就是数学知识还没有讲到,经济学知识已经涉及,这样无形中给微观经济学的讲解带来了困难,同时,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在讲课内容上,用大量的经济事例与教材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调查表明,学生喜欢学习消费者行为理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该章节的事例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用事例来为教学内容作支撑可以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在讲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时,运用吃包子案例。在讲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时,运用肥料事例,相关的事例在生活中还有很多,这都会增加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微观经济学的大量案例都采用的是西方国家中的事例,那么,有些事例对于发展中国家是不恰当的。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强调采用中国经济社会中的事例,这样更接地气,也更便于学生的理解。例如:在讲完“生产理论”后可以让学生扮演各种厂商,并设定特定的情境,让学生模拟商业竞争。

三、微观经济学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

第2篇: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范文

论文摘要: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实证化和专门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证伪主义的普遍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发展的边缘化、古典的均衡分析和现实的非均衡分析相互补充、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等趋势强化,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以及政府作为经济学研究对象和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联系得到共同重视。

20世纪经济学之所以产生诸多“革命”和理论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研究方法和角度的巨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研究方法的演变体现经济学的发展脉络。举其要者,研究方法的变化可归纳为以下十大趋势。

一、数学化成为经济学发展的主流趋势

经济学应用数学研究的专门化、技术化、职业化甚至到登峰造极的程度,使经济学更严密,表达更准确,思维更成熟。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宏观计量分析法是最大贡献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因从上世纪50年代最早提出宏观经济计量模型,为宏观经济研究开辟新的视野。此后,随着大型计算机的诞生和使用,经济结构的各种参数得以推算出来,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第一代计量经济学家的数理贡献在经济学方法论体系的整体性、严密性和形式化等方面发挥的巨大作用主要体现在宏观经济研究方面。中国经济学深受其影响。经济学理论与计量方法、计量模型,以及国民收入的核算体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宏观经济理论从未像现在这样更贴近现实、更具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对比中国《经济研究》和《美国经济评论》,可以看到,自2002年开始,《美国经济评论》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论文比重下降,而自2003年开始,《经济研究》上刊登的应用计量经济学的论文比重上升,开始超过《美国经济评论》。①

第二,计量经济学长足发展并成为经济学中一个极富魅力的分支,首先得益于统计学在经济学中的广泛使用,并最终成为构建计量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基础。《1867-1960年美国货币史》是弗里德曼成功运用统计分析的一部经典性著作②,通过一系列的数据统计分析,得出货币数量的长期变化和实际收入的长期变化之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相关性的结论,从而构建弗氏货币数量说。统计分析的运用不但支持计量经济学的发展,还大大推动诸如发展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等新的理论分野和发展。

但是,许多经济学家都激烈抨击滥用数学的现象。里昂惕夫在分析1972-1981年间发表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各种文章的类型之后,指出“专业经济学杂志中数学公式连篇累牍,引导读者从一系列多少有点道理但却完全武断的假设走向陈述精确而却又不切实际的结论”。

二、越来越呈现出实证化和专门化趋势

实证化,是经济学研究和表述中,越来越注重对经济现象的因果联系进行客观的、不带有主观选择意味的研究。这是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迫切要求。这种趋势注重具体经济而非一般性经济问题的研究,注重经济政策而非经济理论研究。表现为经济学研究目的的实用性,也表现为现实经济问题对经济理论研究的实证要求。与这种趋势相关,整个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发生两次转换,即先是由重视对经济波动、就业和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转换到重视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汇率变动和国际收支逆差问题的研究之后,又转换到重视对经济周期、经济增长问题的研究。

专门化倾向,是实证化研究深入发展的结果,也是借助日益丰富的分析工具而产生的结果。专门化倾向,是指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和表述方法方面,越来越多地使用一些特有的、非经济学家一般不使用的方法、分析工具和专业术语,以至于出现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能进行经济学研究和分析、才能够看懂经济学论文。于是,由实证化倾向而来的专门化倾向,通过分析手段的发展和丰富,在加强实证研究技术化倾向的同时,又逐渐脱离实证化。这一特征从凯恩斯主义宏观计量模型到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的动态模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从长期来看,实证化和专门化的倾向仍然在加强,但二者之间的距离却有加大的迹象。如非线性分析这类跨学科分析方法的引进,也许会引起经济学的较大变化。

三、均衡分析方法与非均衡分析方法并存的趋势

“新古典综合派”在召回凯恩斯以前传统的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同时,也在宏观分析方面大胆地恢复均衡分析方法。因为“凯恩斯革命”打破的主要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下市场自动均衡的实现和保持机制,而不是均衡分析方法本身。因此,新自由主义各派的经济理论,始终坚持均衡分析的方法。在宏观非均衡分析方面,成就最突出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让-帕斯卡尔贝纳西、马林沃德,美国的霍瓦德和英国的波茨、温特等人,他们不仅提出一套和凯恩斯理论体系完全相容的宏观非均衡学说,而且运用这套理论对中央集权决策经济的非均衡问题进行分析。正是这些人的努力,使得当代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尽管宏观非均衡分析方法不如均衡分析方法的影响普遍,但它无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其影响也在逐步扩大。

从广义上看,均衡分析方法和非均衡分析方法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其不同点仅在于各自所涉及的均衡条件和水平的差异。值得注意的是,非均衡分析的研究对象更为现实一些,也更强调动态性。客观上,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都是对经济现象某些方面的适当反映,二者虽有差别,但不是根本性的相互排斥,而是相互统一、相互补充的关系。

四、假定条件的多样化趋势

经济学家们不得不或放宽假设,或修改前提,或一反传统逆向假定,以构建和拓宽其研究领域,为重建和发展他们的理论,以反对和解释来自对方的理论。例如,经济人假定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也是经济学的基石之一。在20世纪中,经济人假定的条件被不断地修改、拓展,甚至批评和攻击。凯恩斯经济学的诞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对经济人个体研究方法的最大“克服”,因为凯恩斯主义的基础和归宿都是围绕总供给与总需求等一系列“总量”关系而展开的。贝克尔拓展经济人假设,认为个人效用函数中具有利他主义的因素,这才是人类行为的一般性。鲍莫尔主张用“最大销售收益来代替最大利润的目标函数”,因为实证经验表明经理层的薪金与销售收益的关系大于它与利润的相关程度。公共选择学派提出的挑战是,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并不能得出集体利益最大化的结论,“阿罗定理”即可说明个人福利的简单加总不一定与社会福利一致。新制度主义认为经济人假定过于“简单化”,因为除物质经济利益以外,人还有追求安全、自尊、情感、地位等社会性的需要。

五、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趋势

经济学研究领域与范围开始逐渐超出传统经济学的范畴,分析的对象扩张到小至生育、婚姻、家庭、犯罪等,大至国家政治、投票选举、制度分析等。研究领域的这种“侵略”与扩张,被称之为“经济学帝国主义”。这取决于时代主题和研究角度的变化、个人兴趣和专业特长的不同。

六、强调理性、预期和不确定性问题的趋势

理性预期学派从通货膨胀问题入手,强调理性和预期的问题,并由此否定政府干预的有效性,这对凯恩斯主义形成较大冲击,也引起凯恩斯主义各派对理性和预期问题的重视。尽管在理性问题上各派未能取得共识,但关于预期的思想和方法的确渗入宏观经济学各流派之中。

七、学科交叉的边缘化趋势

经济学的大家族中又派生出许多交叉学科和边缘学派,例如,混沌经济学、不确定经济学、行为经济学、法律经济学、实验经济学等,百家争鸣,相得益彰。这取决于经济学家认识领域的拓宽和方法论的多元化,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交流和相互渗透得以大大加深,大量非经济学概念的引入使得当今的经济学与百年前相比已面目全非。八、证伪主义的普遍化趋势

证伪主义经济学方法论是实证主义方法论的一种逻辑延续。据统计,20世纪70-80年代的20年间,经济学界出版50多本经济学方法论的著作,其中几乎都和证伪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1991年总结的当代经济学家达成的13点共识中,有7个和证伪主义有直接联系。布劳格在《经济学方法论》中将20世纪经济学方法演变史归纳为一句话:“证伪主义者,整个20世纪的故事”。实证主义和证伪主义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新制度经济学方法论既是证实的又是证伪的,在某种程度上还兼有历史主义方法论的特点。

九、案例使用的经典化趋势

经济学中的“举例”,不仅已经发展到“经典化”的地步,而且在有些定理中不举例已不足以说明问题,甚至所举的案例已具有不可替代性。这种案例的惟一性,既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又几十年上百年一贯制,代代相传。用案例阐明一个定理、寓意一个规律已经司空见惯,如“看不见的手”。

十、博弈论的应用范围扩大趋势

博弈论已延伸至政治、军事、外交、国际关系和犯罪学等学科,但其在经济学中的应用最为成功。博弈论研究的内容主要是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该决策的均衡问题。借助于博弈论这一强有力的分析工具,“机制设计”、“委托—”、“契约理论”等已被推向当代经济学的前沿。20世纪经济学及其研究方法的深化,还表现在:

1、第一次把政府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部门来对待。不仅将政府的经济活动纳入到宏观经济活动中,而且将政府的经济行为和经济政策作为能动的经济力量加以运用,使之成为影响和调节宏观经济活动与状况的重要机制之一。政府支出不断膨胀、效率低下是的恶果,其原因是存在“政府失灵”,因此,市场是解决问题的惟一选择。③

2、宏观和微观的联系得到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共同重视。

注释:

①成九雁、秦建华.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轨迹[J].经济研究,2005(04):113-124.

②MaryS.Morgan,TheHistoryofEconometricIdea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0.

③参见〔法〕亨利·勒帕日.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118-150.

参考文献:

[1]〔英〕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第3篇: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范文

关键词:经济人 对立统一 效用 盈不可久 经济模型

我国哲学文化博大精深,其核心部分是关于人的研究,西方微观经济学本质上就是研究微观经济主体的学科。两者之间殊途同归,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因此,把两者结合起来看,是极有价值的。

《易经》中有“形而上者谓之道”,老子也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抽象的,是无形的,是指客观存在都有着规律性。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任何事物都脱离不了“道”,《管子》中提到过“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用的话说就是真理具有稳定性。微观经济主体的行为也有着“道”,无论是人的偏好、效用、选择、需求都有着一定的规律性。

一、微观经济学的哲学视角

(一)经济人是理性与非理性的对立统一

我国哲学的二元论认为“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经》)”,即阴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对立面,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西方经济学中假设经济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所谓理性就是指经济人能根据市场情况、自身环境和自身利益之所在做出判断,从而使所追求的利益尽可能最大化。“经济人假设”体现出了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从而反映了西方哲学观念中的人对物质的追求。这种假设是有作用的:在研究问题时,使矛盾的次要方面先排除,主要方面得以体现,以找到有价值的东西。比如消费者行为理论中研究消费者选择商品达到效用最大化时,无论是基数效用论,还是序数效用论,就只考虑了消费者理性自利的一面,从而得出“边际替代率MRS=两种商品边际效用的比MU1/MU2=两种商品价格的比P1/P2”,最终会得出消费者会使每单位货币带来的效用相同。这种结论是有意义的,它使我们明白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会达到最大的满足。不过这些结论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的,是种假设下的结论。

佛理中认为人性有着贪、嗔、痴,从而执著与世俗欲望,形成了对认识能力的有限性。现实生活中,人不可或缺的有着非理性的成分。经济人应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生活中信息往往是不对称的,比如消费者把其有限的收入用来购买商品时,不排除至少有1种商品受到广告、包装或者是推销员等非理性成分的影响,等使用了商品之后,才会对商品做出评价,理性成分使自己知道这种商品给自己带来的效用,随着消费者认识能力的提高,欲望驱使下消费者会考虑同等价格自己更满意的商品,等下次购买时就会关注更多的商品,所以消费者达到效用最大化是一个理性与非理性共同作用的过程概念。

(二)“盈不可久”思想的经济学应用

《易经》中乾卦第六爻“上九:亢龙有悔”,意思就是太高亢激昂了就必定会后悔,指的是事物达到某种程度后必然出现某种新特征以阻碍这种程度的延续。我国学者通过对《易经》各个卦单独变化以及卦与卦之间变化的研究,得出了“物极必反”,从而生出了中庸之道。乾之极为坤,泰之极为否,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否极泰来,泰极否来。为了维持某种特征,就不能达到最大饱和的状态,即“盈不可久也”。

消费者行为理论认为,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有着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当边际效用=0时,也就是效用最大化的状态了,如果继续消费,就会出现效用递减。这其实就是说明消费者的满足程度不是无止境的,多多益善是在达到极点之前的限度内成立。用说就是凡事都有个“度”,这个度在经济学也很常用,比如学校食堂管理员必须考虑其他食堂的价格,以及周边餐馆的影响,把价格放在合理的位置。如果价格太便宜,可能会面临亏本,如果价格太贵,可能到最后连1个人都没有去光顾的。

比如某些垄断性产业,如提供网络服务的全国性公司。对于有些人来说,上网是生活必需品,在这个用户的“保留价格”内网络价格上涨,这些人上网的时间至少都会维持在生活必需的时长,从而不会出现价格上涨需求量下降现象,同时网络公司为了经营不会把价格提高超过用户的“保留价格”,也不会使其设计的价格最终盈利低于成本。再比如对学校食堂的米饭价格来说,假设学生主食为大米,且没有替代品,而且学生购买米饭只用在自己一次用餐的用途上。食堂米饭价格再怎么涨,学生对米饭的消费量都是一定的,这就是学生对米饭的需求底线;然而食堂米饭价格再怎么跌,学生的消费量都不会超过其吃饱的状态,这就是学生对米饭的需求饱和。

(三)经济模型本质是主次抽象思维

微观经济学中都有各种假设和各种模型,比如经济人假设以及消费者偏好的内生性,在各种假设的基础上,经济学家运用数学工具建立了各种模型来抽象地描述经济现象,然而这些模型都是把经济行为限定在一定范围内来研究。不少学者批评过这种研究方法,还举出不少社会中的反例来证明其局限性。其实假设和模型都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对社会现象中的局部或者阶段性的描述,以及对人的行为限定性,来研究影响人行为的主要因素。一个可以描述社会所有现象或者人类所有行为的理论是没有意义的,假设与模型的运用就是在于先抽象的表述经济现象中主要因素,如果理论符合了经济现象,就是说主要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如果理论不符合了经济现象,就是说在次要因素起到了主导作用。

如博弈论理论囚徒困境模型中,单次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双方选择(坦白,坦白),无限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是(抵赖,抵赖),有限重复博弈的纳什均衡是(坦白,坦白)。如果现实中出现单次博弈双方选择不是(坦白,坦白),重复博弈又出现了其他情况,这就说明是模型外因素影响了博弈的结果,比如双方没有被隔离或者两个囚徒是一家人,都相互关心对方。那么此时如果再考虑双方的博弈,模型外因素就会变成主要因素,成为模型内因素,从而对结果产生影响。此时可以看出其思维方式是主次分明的考虑问题,如果次要矛盾产生大的影响,则次要矛盾就会加入主要矛盾来考虑,这恰恰证明假设和模型的价值。

二、对待西方微观经济学的态度

《易经》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坤卦“用六,利永贞”。龙象征着有能耐,有很大作用的东西,比如知识、财富、权利等等。用九,就是把这些东西当成工具,“用其道而不为其所用”,这样“见群龙无首”,而是以你为首,才是“吉”。用六,就是在运用这些知识财富的时候,也要让自己成为配角,去学习发现当中的客观规律性,以找到有价值的地方,这样才能“利永贞”。

西方微观经济学理论是把观察到的行为限定在某个模式内,它所追求的是阶段性与局部性的适用,而不是对微观经济主体所有行为的解释。所以我们就应当辩证地看待它,既要学习它有价值的地方,也要把它当成工具,且不能机械式的按照它的模式来比较微观经济体的所有行为。告诉我们,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消费者的研究,归根到底,是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格致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曼昆.经济学原理[M].北京出版社,2006

[3]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哲学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第4篇: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范文

【关键词】初步博弈论,基本理论,日常应用

前言

博弈论是二人在平等的对局中为达到取胜的目的而各自利用对方的策略变换自己的对抗策略的思想。博弈论思想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孙子兵法》就是最早的一部博弈论著作。最初主要研究象棋、赌博中的胜负问题,人们对博弈局势的把握只停留在经验上,没有向理论化发展。1928年,冯·诺依曼证明了博弈论的基本原理,从而宣告了博弈论的正式诞生。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共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的应用于经济领域,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此外,塞尔顿、哈桑尼的研究也对博弈论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今天博弈论已发展成一门较完善的学科。

一、博弈论的概念

博弈论是研究在策略性环境中如何进行策略性决策和采取策略性行动的科学。这里,策略性环境是指,每一个人进行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都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策略性决策和策略性行动是指,每个要根据其他人的可能反应来决定自己的决策和行动。

二、博弈论的类型

博弈论有两种基本的类型,即“同时博弈”和“序贯博弈”。前者是参与人同时进行决策或行动的博弈,后者是参与人的决策和行动有先有后的博弈。这里,所谓的“同时”或“先后”主要是看参与人在决策时是否知道其他参与人的决策,而并不一定取决于物理意义上的时间。当然,除了上述两种基本的类型,还有其他不同的分类方式。

三、博弈的要素

博弈的目的是利益,利益形成博弈的基础。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就是经济人或理性人的目的在于使收益最大化。参与博弈者正是为了自身收益的最大化而相互竞争。也就是说,参与博弈的各方形成相互竞争、相互对抗的关系,以争得利益的多少来决定胜负,一定的外部条件又决定了竞争和对抗的具体形式,这就形成了博弈。博弈的要素大致上可以包含以下四点:⑴2个或2个以上的参与者;⑵要有参与各方争夺的资源或收益;⑶参与者有自己能够选择的策略;⑷参与者拥有一定量的信息。

四、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策略

正如王春元在其编著的《博弈论的诡计》中所言“博弈论的目的在于巧妙的策略,而不是解法”。学习博弈论的目的,不是为了享受博弈分析的过程,而在于赢得更好的结局。博弈的思想既然来自现实生活,它就既可以用数学工具来高度抽象地表述,又可以用日常事例来具体说明并运用。博弈时时存在,它就在你的身边。

在博弈论中,一个著名例子就是塔克给出的“囚徒困境”模型。该模型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警察与小偷的故事。假设警察怀疑甲乙两人作案,但他们手中并没有掌握确凿证据,于是警方将两人分别置于不同的两个房间内进行审讯,并分别告知两名犯罪嫌疑人:对他们犯罪事实的认定及相应的量刑完全取决于他们自己的供认。

两名囚徒面临的选择及带来的后果组合可以查看下表。

从上表中可以知道:每个犯罪嫌疑人都有两种可供选择的策略:供认或不供认。而且,每个犯罪嫌疑人选择的最优策略不依赖于同伙的策略选择。基于人是理性的这一前提,由于犯罪嫌疑人不知道对方的想法,最理性的博弈策略,就是选择供认。这时的策略,可称之为占优策略。不管甲乙两人谁供认,都将得到减轻惩罚的结果。显然,这一策略一定是所有其他参与人选择某一特定策略时该参与者的占优策略。但值得注意的一个问题是,采用优势策略得到的最坏结果,并不一定比采用另外一个策略得到的最佳结果要好。

除了上例,博弈论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有很多,譬如:重复博弈的应用。以我国俗语“以牙还牙,以眼还眼”来说,在没有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下,对自己最有利的一种策略是一报还一报。重复的博弈理论导致了合作的产生,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合作的继续,因为合作的代价是建立在损害个人利益基础之上的。如果个人放弃未来收益或背叛当前收益大于未来收益则背叛风险将仍然存在。

五、博弈论的局限性

“任何一个理论体系必定是不完全的,任何理论都包含了既不能证明为真也不能证明为假的命题,对这个世界的最好描述可能只有其本身。”博弈论也是如此,其基本假设之一就是人是理性的。所谓理性的人是指行动者具有推理能力,在具体策略选择时的目的是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现实生活中,人们在做决策时往往是有限理性的。因为人类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人不可能具备完全理性,不可能掌握所有知识和信息。花费大量的时间、财力、物力去寻求所有信息,企图做出最优决策,有时反而是最不理性的举动。

六、博弈论的意义

从理论上讲,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行动者相互作用的形式理论,而实际上正深入到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并被各社会科学所应用。

博弈论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分析方法和全新的思想。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逊如是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个有价值的人,你就必须对博弈论有个大致的了解”,也可以这样说,要想赢得生意,不可不学博弈论;要想赢得生活,同样不可不学博弈论。

参考文献:

[1]王春永(2007.1).博弈论的诡计.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M]

第5篇: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范文

【关键词】预算管理;博弈;过程;关系

一、博弈论概述

最早的博弈论思想产生于中国。两千多年前,孙膑利用博弈论原理帮助田忌赛马取胜,就是早期博弈论的萌芽。博弈论(GameTheory)是使用严谨数学模型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利害冲突的理论,又称对策论或游戏论,主要是由天才数学家冯·诺依曼(JohnvonNeumann)所创立的。他和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特恩(OskerMorgenstern)在1939年合作,使得博弈论进入经济领域,并于1944年合著《博弈论和经济行为》一书,成为现代经济博弈论研究的开端。博弈论是研究理性的决策主体之间发生冲突时的决策问题及均衡问题,也就是研究理性的决策者之间冲突及合作的理论。博弈论试图把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理性化、抽象化,以便更精确地刻画事物变化发展的逻辑,为实际应用提供决策指导。

博弈论中的个人决策与传统微观经济学中论及的个人决策相比,都是在给定约束的条件下追求效用或收益最大化,但其约束条件却不尽相同。通常,传统微观经济学中论及的个人决策,是在给定价格参数和个人收入的条件下,使其效用最大化;个人效用函数只依赖于他自己的选择,而不依赖于其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只是价格和收入的函数而不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因此,既不考虑自己的决策对他人决策的影响,也不考虑他人决策对自己决策的作用。与此相对照,在博弈论中,个人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他人的选择;个人的最优选择是其他人选择的函数,因而该理论注意到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考虑了人们决策的相互影响,并把他人的决策作为内生变量进行分析,拓宽了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思路,更接近于现实世界。

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又称为非合作博弈均衡,是约翰·纳什1948年作为年轻数学博士生进入普林斯顿大学,在其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1950)中闪耀的亮点。

纳什均衡定义: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效用最大化。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StrategyProfile)。纳什均衡指的是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二、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博弈活动

预算管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利益的博弈过程①,按加拿大学者安东尼·阿特金森(AnthonyA.Atkinson)的定义,“预算博弈指管理者会通过操纵信息和目标以达到个人尽可能高的奖金收入”。预算管理中的博弈活动主要发生在预算编制和预算执行过程中。预算博弈的存在,是经济理性人合理逻辑思维的结果。建立责任中心的企业,其预算管理体系中的组织形式有各级责任中心、预算管理层和企业决策层。由于预算是在总体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对不同责任中心可支配资源的安排、配置和调整,对于本责任中心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动机使得不同责任中心的目标出现差异,因此只要存在责任中心的目标差异以及他们赖以活动的平台空间,就会有博弈活动存在的可能。

从预算目标来看,企业在确定预算管理目标的过程,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股东、董事会、总经理、债权人等利益相关者之间一个反复博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谁具有较大的发言权,博弈结果就会对谁有利。从公司治理来看,公司治理结构的形成从某种意义上是企业内部权力分配的过程。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总经理等机构的设置以及各个机构的职责设定,特别是总经理与董事长是否兼任、董事会内部各委员会及独立董事与执行董事的安排,公司治理结构基本上决定了公司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在预算管理目标的确定过程中发言权的大小。例如,如果董事会由大股东所操纵,则在此情形下确定的预算管理目标将对大股东有利而可能会损害小股东的利益;如果董事长与总经理一人兼任,董事会中内部执行董事占多数,那么总经理在确定预算管理目标方面有较大的发言权,在此情形下确定的预算管理目标将对总经理有利而不利于股东和债权人等。

预算管理过程是在两组参与者之间展开的,他们分别扮演企业资源的委托人和人两类不同的角色。委托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表现在预算管理的每个层次上。从预算管理的程序看,预算管理的实质是企业的委托人和人利用企业预算这一工具,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战略目标而进行的一场博弈活动。这是因为(刘凡,2007):

第一,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委托人和人都是以“经济人”假设为前提,都会从自身的利益和角度出发,根据对方的行动决策来进行最有利于自己的行动选择。在预算管理过程中,委托人和人各自决策的选择都受到另一方决策选择的影响,同时反过来,其各自的决策也相应影响到另一方的决策。企业最后通过并将实施的预算方案是在汇集双方决策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双方在企业预算管理这一博弈活动中的均衡结果。在预算管理的博弈过程中,委托人和人的角色具有互补性,他们之间发生的互动作用构成一个相对稳定的预算框架。博弈双方各自坚守自己的立场,申明自己一方所能实现的目标,最后在双方力量均衡的基础上达成妥协。他们之间的利益冲突有利于提高预算的专业性,增强其可预见性,降低预算过程中的成本和预算决策的复杂程度。他们既相互竞争也相互合作,并且在客观上形成某种协调或制衡机制。显然,只有经过职能专门化的委托人和人之间的博弈,经过利益交锋和制度协调,最终形成的预算才是最理想的。

第二,预算具有直接的经济后果,不同的预算对企业利益相关者产生的作用大不一样。预算使得个人行为符合企业决策标准,或作为个人之间进行合作的路标,但由于不可能平均地分配预算的效益与成本,因而能够得到所有参与者支持的预算极少。因此,谁能够在预算的制定中拥有发言权,谁便能够通过制定有利于自己的预算将企业资源转移给自己,谁便能够在利益分割的博弈中处于优势地位,因而预算的制定过程从来就不是单纯的经济过程,而是一场政治博弈。从预算的经济后果及其政治化过程可以看出,预算的制定与完善涉及到企业各利益主体之间复杂的交互影响,某一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只有考虑到他人决策行为时,才能有比较合理的基础。现代非合作博弈论就是专门研究在人类行为发生交互影响的前提下如何进行决策及如何使决策达到均衡的一门科学,而预算制定与完善过程中的“攻”与“防”行为,适当提供了博弈论发挥解释功能的舞台。任何制度的形成都是一个多重博弈过程,预算作为一种契约制度也是如此。有限理性决定了预算的制定与完善只能是一个渐进过程。预算如有漏洞,利益相关者便会乘虚而入、为己谋利,而一旦预算的制定者发现便会调整预算或重新规制加以堵塞,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企业预算制定者与执行者就预算进行的博弈过程。一次“博弈”过程的完成,预算暂时达到“纳什均衡”状态,在此状态下任何改变预算的企图都将是徒劳。然而,这种均衡状态不会长久,一旦新技术、新经济业务出现,便又会引起新一轮的预算制定者与执行者之间的博弈,其结果又会达到新的“博弈均衡”状态。预算经过多次博弈便会不断得到完善,“纳什均衡”点便会不断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逼近,最终达到帕累托最优②状态。尽管预算博弈的过程会产生一些摩擦费用,但一个经过多次博弈而得到“公认”的预算,其运行交易费用的节约足以抵消这些“摩擦费用”。

三、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博弈关系

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存在三类主要的博弈主体,即预算管理决策层、预算管理层和预算管理执行层。这些主体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博弈关系(刘凡,2007)。

(一)预算管理决策层与管理层的博弈关系

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是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的决策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负责制定预算管理目标及方案,并对其整个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考评。企业预算管理层是预算管理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和管理层的博弈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在制定战略导向及对目标调整时,需要面对不同的管理阶层,而不同的管理阶层往往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利益可能和决策层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在这种条件下,自然产生了决策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博弈。

2.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在协助和监督目标执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种种可变因素,这些可变因素对于不同管理层所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是不同的,管理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和决策层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产生了决策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博弈。

3.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在评价预算执行时,对各预算管理层的考核和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各个管理层今后努力的程度,而对管理层实施惩罚或者奖赏的过程同时就是管理层和决策层互相博弈的过程。

(二)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和执行层的博弈关系

企业预算管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全方位、全过程和全员的一种整合性管理系统工程。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的每一个决策最终都是要通过执行层的努力才能实现。在企业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预算管理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博弈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层在执行预算管理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提供一些虚假信息,如果本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虚假信息较多,将会受到决策层的处罚。这种确定何种惩罚和何种惩罚程度的过程本身就是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博弈过程。

2.企业决策层在评价预算执行时,对各预算执行层的考核和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执行层今后努力的程度,而对执行层实施惩罚或者奖赏的过程同时就是执行层和决策层互相博弈的过程。

3.企业决策层在协助和监督目标执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种种可变因素,这些可变因素对于不同执行层所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是不同的,执行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和决策层产生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就产生了决策层和执行层之间的博弈。

(三)企业预算管理层和执行层的博弈关系

企业预算管理执行层负责预算管理的基础工作,基础工作执行得好坏直接影响到预算管理的成败,而预算管理层是这种基础性工作的制定者和评价者,其制定和评价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这种基础性工作的进程。在预算管理过程中,企业预算管理层和执行层存在的博弈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企业预算管理层在制定本部门战略导向及对目标调整时,需要面对不同的执行阶层,而不同的执行阶层往往有其自身的经济利益,这些经济利益可能和管理层的目标存在一定的冲突。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产生了执行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博弈。

2.企业预算管理层在监督目标执行过程中,常常会遇到种种可变因素,这些可变因素对于不同执行层所带来的收益和损失是不同的,执行层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往往会和管理层形成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产生了执行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博弈。

3.企业预算管理层在评价预算执行时,对各预算执行层的考核和评价结果将直接影响各个执行层今后努力的程度,而对执行层实施惩罚或者奖赏的过程同时就是管理层和执行层互相博弈的过程。

4.执行层在执行预算管理时,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可能会提供一些虚假信息,如果本部门在预算管理过程中虚假信息较多,将会受到管理层的处罚。这种确定何种惩罚和何种惩罚程度的过程本身就是管理层和执行层之间的博弈过程。

除了以上三种主要博弈关系外,其他一些比较微观的博弈行为还有很多,如企业预算管理不同执行层之间的竞争,不同预算管理层之间以及不同预算管理决策层之间的不同意见与冲突等。可以说,没有人能将其中所包含的所有博弈关系都列述出来,即使是一个极简单的现实经济活动,也包含着许多博弈关系,只不过有些博弈关系主要些,有些则是次要些。这些博弈关系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使得预算管理的结果趋于更加合理而公平。

【参考文献】

[1]刘凡.基于博弈论的企业预算管理研究[D].苏州大学,2007.

[2]苏寿堂.以目标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预算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3]高晨.企业预算管理——以战略为导向.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第6篇: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范文

【关键词】博弈论;策略;纳什均衡

一、引言

博弈论又称对称论,是描述、分析策略的一种决策理论。1937年美国数学家冯·纽曼最早把对策论引入经济学。1944年,冯·纽曼和奥斯卡·摩根斯坦(Oskar Margebston)出版了《博弈论与经济行为》一书,把博弈论应用到经济学中,并且博弈论目前已经成为经济分析的主要工具之一,对产业组织理论、委托理论、信息经济学等经济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博弈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换句话说,就是某一经济主体的决策既受到其他经济主体决策的影响,而且该经济主体的相应决策又反过来影响到其他经济主体的决策。博弈论描述在这种形势下各方理性地选择自己的行动所实现的结果,分析各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相互作用时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

二、博弈论的概述

(一)博弈论概念

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参与人、行为、信息、策略、支付、结果、均衡。参与人是指博弈中选择策略与行动以最大化自身利益的决策主体,其可以是自然人或者社会组织,博弈论中假定所有局中人都是机智和理性的。行为是指参与人的决策变量。信息是指参与人在博弈中的知识,特别是有关其他参与人的特征和行动的知识。策略代表着参与者的相机行动方案。支付是参与人从博弈中获得的效用水平。结果是博弈者感兴趣的要素集合。均衡是所有参与人的最优战略组合。

(二)博弈论分类

博弈论可以根据博弈者选择的策略不同、支付结构的不同、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和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等进行分类。

第一,根据博弈者选择的策略不同,博弈论主要分为两大类: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合作博弈也称正和博弈,指博弈双方的利益均有所增加,或者至少其中一方的利益增加,而另一方的利益不受损害,因而整个社会的利益有所增加。合作博弈研究人们达成合作时如何分配合作得到的收益。非合作博弈指一种参与者不可能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的博弈类型,是一种具有互不相容味道的情形。非合作博弈研究人们在利益相互影响的局势中如何选决策使自己的收益最大,即策略选择问题。

第二,根据支付结构的不同,博弈可以分为常和博弈和变和博弈。常和博弈是指各博弈方的得益之和是一个非零的常数。变和博弈也称非常和博弈,是指随着博弈参与者选择的策略不同,各方的得益总和也不同。

第三,根据参与人行动的先后顺序,可以将博弈分成静态博弈和动态博弈。静态博弈是指在博弈中,两个参与人同时选择或两人不同时选择,但后行动者并不知道先行动者采取什么样的具体行动。动态博弈是指参与者的行动有先后顺序,并且后采取行动的人可以知道先采取行动的人所采取的行动。

第四,根据参与人对其他参与人的了解程度,可以将博弈分成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完全信息博弈是指每一参与者都拥有所有其他参与者的特征、策略集及得益函数等方面的准确信息的博弈。不完全信息博弈是指在一个博弈中,了解得不够精确,或者不是对所有的参与人都有精确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所进行的博弈就是不完全信息博弈。

三、博弈论的基本原理

迄今为止,我们分析企业、个人决策的中心问题是追求效用、利润、收益或产量的最大化。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人们有时并不追求最大化,而是追求一个相对比较满意的目标。这是因为根据高风险高收益的原理,人们在追求较高目标过程中通常也会遇到较大风险,而一般情况下人们是比较厌恶风险的。因此,人们可能采取一种风险厌恶型的策略,。而最小最大原理就能够满足风险厌恶者的需要,指导人们追求他们相对满意的目标。

最小最大原理要求局中人首先从收益矩阵中找出自己的每一种策略下至少可以获得的收益,也即所能获得的最小收益,然后从这些最小收益策略中选择出收益最大的策略,即从最小收益中选择最大收益。

最小最大原理的合理性表现为不管对方采取何种策略,局中人至少可以获得这个最小值之中的最大值,因此称之为最小最大原理。最小最大原理确保某种收益而不是最高的收益,因而是一种在最小利益中求最大利益的原则。这种策略相对比较“安全或保守”,参与者想确保他起码能够获得某种数量的收益,所以,参与人按照这种原则所确定的策略也叫做稳妥策略。[1]

四、博弈论的应用

(一)博弈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生活中存在很多博弈论的身影。比如我国的“田忌赛马”的故事,就是典型的博弈论,说的是齐威王与大将田忌各出三匹马,一对一比赛三场,由于齐威王的最优、次优和较差的三匹马分别跑得比田忌的三匹马快,所以田忌总是以0:3告负。后来田忌的谋士孙胺给田忌出主意,让最差的马去与齐威王最快的马比,而让最优的马去赢齐威王次优的马,让次优的马去赢齐威王最差的马,这样便以2:0取胜。

还有一个关于纳什均衡博弈论的很经典的例子就是智猪博弈。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情况正如上面两个博弈论例子所遇情形一样,没能真正实现自身的最佳利益,甚至是损人不利己。从“纳什均衡”的普遍意义中,我们深刻地领悟到经济、社会、国防、管理和日常生活中的博弈现象。[2]

(二)博弈论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

自从将博弈论引入经济学以后,经济学改变了传统经济分析地那种以个人孤立决策,其他经济活动者的行为影响则被典型地简化为以价格信号为基础的分析方法,而侧重于经济活动中多个利益主体的行为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分析,从而使经济分析更能反应经济系统的本质[3]。

如今,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商品价格大战。根据纳什均衡博弈论观点,各商家价格大战的结局即为一个“纳什均衡”,且价格大战的结果是谁都不赚钱。因为博弈双方的利润正好为零。竞争的结果具有稳定性,即一个“纳什均衡”[4]。这个结果可能对消费者有利,但对厂商来说是灾难性的。所以,厂商实行价格大战意味着自杀。[5]事实上,完全竞争状态下的均衡即“纳什均衡”。

此外,假如市场经济中存在污染,可政府却没有管制的环境,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宁愿牺牲环境,也不会主动增加对环保设备投资。依据看不见手的原理,所有企业均会从利己角度出发,采取不顾环境策略,即进入“纳什均衡”状态。

五、结束语

博弈论在理论上进一步拓宽了经济学研究的领域和范围,在现实社会中被应用到各领域中去。入世以来,我国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采取扩大内需,积极推进“走出去”的原则,如我国成功地举办了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博弈论的“纳什均衡”体现得恰到好处,实现了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汤学俊,吴进红.中级微观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2]赵凌云.经济学通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K·F·齐默尔曼[德].经济学前沿问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4]周林洋.博弈论与纳什均衡理论[J].金山企业管,2004,02(1):41-43.

第7篇: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范文

关键词:双语教学;经济学;网络

1时效性在经济学课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意义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该贴近实际的经济现象和实践,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现实中复杂而多样的经济现象来使学生把握其背后的经济运行规律。时效性的另一层意思是指讲授的经济学理论也应与时俱进,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学各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说的时效性是指教学内容应具有理论上的前沿性并体现时代性。一方面,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研究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必然要求在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对现实强烈关注。另一方面,无论从方法上还是研究内容上,现代经济学理论都正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虽然新古典经济学仍然在教科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是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演化经济学等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正逐渐崛起,它们和新古典经济学一起不断改变和深化人们对于经济现象的认识。因此在授课中,有必要介绍这些前沿的理论,以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

2现有双语教学模式在提高“时效性”中的问题

目前经济学双语教学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师生对课堂的过分依赖,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主流原版教材对经济学理论的前沿性介绍不足。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经济学教材基本上重点介绍两种理论范式,一种是以新古典主义的范式,另一种是新凯恩斯主义的范式,如曼昆的《经济学原理》(thePrincipleofEconomics)、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Economics)以及布兰查德(Blanchard)的《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等。这些主流教材的内容一般都是被经济学家和公众广泛接受的理论,这当然是为了教学的方便,但也意味着对现代经济学的一些新的进展可能涉及不多,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演化经济学等前沿性的理论很少,最多也只是一带而过,有的甚至根本不涉及这些内容,比如平狄克的《微观经济学》(Economics)只是讲述了新古典的微观理论。

(2)由于教材本身的滞后性,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一般比较陈旧,这无疑会损害教学效果。虽然过时的教学案例和材料对于理论本身的正确性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如果教材中充斥了过多的陈旧和过时的材料,一方面可能会损害经济学理论的说服力,因为对于学习者来说,他们对当前发生在身边的经济现象比较关注,也倾向于用所学的经济学理论来试图解释经济现象和解决某些问题。如果经济学理论能够很好地分析当前的社会经济问题,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强学生对经济理论的信心。另一方面,新颖和贴近现实的材料更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教材本身是无法满足这样的教学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理论本身以各种途径搜集一些新颖的材料和教学案例来补充教材内容。

3提高双语教学“时效性”的方法

我国开展经济学双语教学是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背景下进行的,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学教育要求教学方式要与国际接轨,以国际上经济学通性的教育方式进行双语教学。所以,在本科课程的设置上,既要兼顾实际经济活动的需要而培养应用型人才,也要为培养具有开放精神、能够融人国际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学中注重案例和数据处理、分析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经济分析方法和经济理论的教学,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为了达到上述双语教学的目的,基于网络资源的双语教学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巨大优势,对于提高双语教学的“时效性”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义。电脑和网络在教学中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网络资源也日渐丰富,关于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网站也更加专业化,这为学生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和理论资源。大体上,有助于经济学教育和研究的网站可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在线专业性财经杂志,比如Economists和FinancialTimes、华尔街日报(TheJournalofwaIIStreet)等国际上著名的财经杂志,这些杂志以其专业性、权威性而闻名于世,可以大大开拓学生的视野并加深他们对经济问题的认识。第二类是学术性较强的专业性网站,既提供当前的理论动态和研究进展,也有过去以发表的研究成果。这类网站可以是民间学术研究机构,比如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IDEAS-EconomicsandFinanceResearch和经济思想史网站(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以及著名大学经济系的网站等,其特点是在站点内可以搜寻到大量的工作论文(workingpapers)和论文;还可以是经济学家个人的网页,主要提供经济学家个人的研究成果。第三类是一些政府机构网站,比如欧洲中央银行、联邦储备局(FederalReserveBoard)、亚洲开发银行、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WorldBank等,这些网站不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论文,也有丰富的数据资料可供查阅。第四类是一些经济学学习网站,包括综合性的网站和专业性的网站,通常他们或者只是一门课程的辅助学习网站,能够提供本门课程的学习重点和习题,或者是某一个领域的网站,比如博弈论学习网站、微宏观经济学和金融经济学网站等。这些资源远比教材上的资料丰富,也更加贴近正在发生的经济现象,能够极大地增强学生学习经济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基于网络的双语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来说,最根本的优点在于网络使得教学更加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使学生学习基于教材却不局限于教材,大大开阔了视野。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这种特性,在课堂内外、授课前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课前要求学生查询有关资料,包括一些数据和案例。在为本科生讲授经济学原理时,为了避免过于抽象,教师一般要结合一些经济现象或者案例来阐述理论的涵义与国内经济学教材相比,原版教材更注重用实际的数据和案例来说明基本的经济原理,而且这些案例和数据大都来源于发达国家,如经济合作组织国家(OECD)。这给我们双语教学的启示是在实际的授课中,教师也应该注重用实际数据和案例来讲解理论,而不是纯粹的从抽象理论到理论,这也是因为经济学的传统是“用事实或数据来说话”。对于刚开始接触双语教材的学生来说,原版教材的阅读可能比较困难,但教师在讲授一节课的内容之前就应该给出一个比较有针对性的预习计划,使得授课有的放矢。

以《Macroeconomics))(8thEdition:Dornbusch,Fisher&Startz)为例,在第七章讲授通货膨胀和失业的内容时,由于会涉及到大量的有关失业和通过膨胀的数据和资料,比如通货膨胀的时间序列、失业率的变化、劳动时间的变化等,教师应该在课前为学生布置预习的任务,通过互联网查找国内外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有关英文资料。同时,教师也应该对学生文献和资料索引的能力给予一定的指导,比如通过google的分类搜索、其所在学校的外文数据库以及进入一些经济专业网站或机构网站查寻资料。在亚洲开发银行、IMF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网站上,学生可以搜寻到大量有关报告或Outlook,在economists杂志网站上,学生可以查到部分关于货币和就业的文章,这可以使学生非常直观地感受我们所面临的各种经济问题。

但是,案例和数据本身并不能自动说明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于案例和数据的分析和理解。由于课前预习的铺垫,对案例的分析,教师可以学生的发言和讨论为主,而且要求发言尽量用英文,并在发言的过程中加以适当的引导。对于数据的分析,要结合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知识,这对于学生可能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应以讲授为主,并用相关软件进行模拟演示。尤其是在宏观经济学,对于本科生来说,有的问题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说清楚。比如,货币供给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从理论到理论的讲授很是抽象,但是如果用比较简单的计量经济学方法做一个回归模拟,表明二者之问的相关关系,就会大大增强教学效果。在初、中级经济学中,大部分模型都是比较静态或静态分析,动态模型涉及不多,一般是蛛网模型和经济周期的乘数——加速模型,在课堂上,教师用一些软件可以简单地模拟出这些模型的动态特性,比如Excel、Eviews和Mathtab等,这样的教学效果会大大好于纯粹的讲授。

(2)对于教师来说,除了有关的案例的解释和对经济数据的模拟演示,还应该对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论进一步挖掘,使学生不但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查阅大量相关文献,熟悉该理论的演进脉络,了解理论发展的前沿,“为学生倒出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除了教材之外,师生还有大量的网络资源可用,通过相关经济思想史网站(如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可以更加系统地了解某个经济理论的发展的脉络,通过网上的工作论文,可以使学生了解现代经济学发展的前沿。

比如说微观经济学中的制度(历史)经济理论、演进经济理论以及宏观经济学中的复杂性分析方法,对于有志于将来做研究的学生来说,对经济学理论最新发展的适当了解是有益的比如,在微观经济学中公共产品一章,一般都会涉及到公共产品提供的“萨缪尔森规则”,即个体对公共产品的边际收益之和必须等于其生产的边际成本。对于这个等式,一般的解释是每个人应该根据个体的偏好支付公共产品的价格,这就需要一个有效的激励人们说真话的机制。这个机制的通常包括两种:命令机制(commandmeehanism)或者投票体制(votingsystem)。一般教材对于投票的问题涉及不多,这就需要教师扩展这方面的知识,适当地讲授社会选择问题(socialchoicetheory)和公共选择阿题(publicchoicetheory),在各种观点的交锋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现代社会政府的公共活动的本质。进一步,这个问题还可以延伸到法律经济学、经济学等更新的理论。对于一些在宏观经济学中争议较大的理论或政策,教师可推荐学生查阅相关网站,寻找自己支持的观点和论据。

第8篇: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范文

An Analysis of Binary Theory of English Literacy Studies

华薇 HUA Wei

(北京联合大学外语教学部,北京 100010)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Department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010,China)

摘要:英语读写素质是习得读写能力并形成读写体验的过程。读写素质主要由分析能力、结合社会文化能力、话语分类能力、读写实践能力、记忆能力、情感反应、思辨能力和隐喻理解能力等因素构成。本文首先应用二元理论中的集对分析理论分析了句子、语法和词语,英语句子具有同异性,英语语法中时态的相关性均有特定的语法表征手段,英语词语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单位常常附衍了一串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如果用联系数来描述词语的相关度,它同时也反映出了词语的思想丰度。本文还运用博弈理论和悖论分析文章的含义及价值,最后应用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法对英语读写素质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的重要度,将其应用于读写素质研究中具有积极作用并具一定的发展潜力。

Abstract: Literacy study is a process of acquiring ability and forming experience of literacy. It mainly includes abilities of analyzing, combining social culture and discourse classifying, reading and writing practice, memorizing, emotional response, critical and metaphor comprehension. This paper firstly applies SPA (Set Pair Analysis) of binary theory to analyze sentences, grammar and words. English sentence has the features of difference and indifference. The correlation of tenses in grammar has some specific grammatical expressing means. English words are a kind of conventional customary language units, with a list of synonyms and homoionyms and antonyms. If relevance of words can be described in number of correlation, which the thickness of thinking can be also reflected simultaneously. Game theory and paradox are also applied to analyze the meanings and values of essay, and the sequence based on paired comparison is applied to analyze every element of literacy studies, and the important degrees of every element are determined then, which has potential and positive influence on the study of literacy.

关键词 :读写素质;二元理论;因素分析

Key words: literacy studies;binary theory;factor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20-0214-03

0引言

英语读写素质研究(Literacy Studies)发端于英国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人们在读写过程中通过文本与世界交流,是探索和描述人类各种群体阅读、创造、使用和传递文本的过程。在英语读写过程中,会遇到语言单位词语,常常附衍着一串同义词、近义词、反义词等,如果用联系数描述它们,会刻画出词语的思想丰度。英语读写素质是由分析能力、结合社会文化能力、话语分类能力、读写实践能力、记忆能力、情感反应、思辨能力和隐喻理解能力等因素构成,本文应用二元理论中的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法对英语读写素质各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的重要程度,以便促使教师在提高学生英语读写素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综合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学习内容的多样化以及教学实效的最大化。

集对分析(SPA)是赵克勤先生提出的一种新的系统分析理论,基本思路是:在一定的问题背景下对所论两个集合所具有的特性作同、异、反分析并加以度量刻画,得出这两个集合在所论问题背景下的同、异、反联系度表达式。博弈论(Game theory),有时也称为对策论,是微观经济学发展的革命性成果,它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前沿领域,已成为占据主流的基本分析工具之一。在经济学史上,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革命”,分别是“边际分析革命”、“凯恩斯革命”与“博弈论革命”。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引发了一场深刻的经济学革命,因为它代表着一种新概念、新方法论、新分析方法和一种全新的思想。作为着力于研究 “理性人的互动行为”的一门学科, 博弈论几乎可以被运用于经济学和其它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1994年著名博弈论专家纳什(J. F. Nash)、泽尔藤(R. Selten)、豪尔绍尼(J.C. Harsanyi)因在非合作博弈均衡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获得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博弈论不仅仅能在学术领域中光彩夺目,在其它领域如军事、管理、体育、政治、公关、个人生活中同样能得到充分利用。在普通的企业管理中,经营者要熟练地掌握管理之术,必须能够自动自发并自觉地运用博弈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凭借博弈论的思想方法来分析进而解决实际问题。正因如此,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萨缪尔逊(Paul Samuelson)说:“要想在现代社会做一个有文化的人,你必须对博弈论有一个大致了解。”运用博弈理论、悖论和模糊二元对比描述身边的故事,这些知识的应用,极大的拓广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是对常规教学有益的补充。

1基于二元集对分析理论分析方法

集对分析(SPA)的基本思想是把所研究的问题视作一个既确定又统一,并可用一个能充分体现其思想的联系度式子:μ=a+bi+cj来描述各种不确定性。其中a表示同一度,b表示差异度,c表示对立度。其中a,b,c满足归一化条件a+b+c=1。

1.1 刻画敷衍词语数用联系数描述一个词语的同义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的个数,这个联系数就刻画出这个词语的敷衍词语数,例如great词的联系数,见表1。

因此,通过词的联系数可以丰富原有的读写方法。

1.2 句子中的联系数在ERS(event time, reference time, speech time )时体句子中的应用,可刻画如图1所示。

在时体中的应用,例如:

He is reaching station.(他快要到车站了。)

一般可以表示为0+0.5i+0.5j,这里a=0,b=0.5,c=0.5,其中a表示过去,b表示现在,c表示将来。若已知接近目标的程度,可以调整b、c的系数。其它时体可以类似讨论。

1.2.1 在谚语句子中的应用,例如:Well begun is half done.(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All Roads Lead to Rome. (条条大路通罗马。)可以表示为0.5+0.5i+0j和1.0+0i+0j。

1.2.2 在诗歌中的应用,例如:拜伦的名作Don Juan(《唐璜》)中的名诗The Isles of Greece(哀希腊)中The mountains look on Marathon——And Marathon looks on the sea.(群山绵绵遥望马城——马城静静遥望大海。)可以表示为0.45+0.45i+0.1j和1.0+0i+0j。

1.2.3 在描述事物属性程度中的应用,可用a+bi+cj来刻画,a表示某事物,b表示其某属性的正向程度,c表示负向程度。例如:描述“梅花”、 “牡丹花”和“蒲公英”的美丽度。“梅花”可以表示为+0.82i+0.18j,“牡丹花”可以表示为 +0.9i+0.1j,“蒲公英”可以表示为+0.63i+0.37j。

2基于博弈理论、悖论分析方法

博弈论主要研究公式化了的激励结构间的相互作用,是研究具有斗争或竞争性质现象的数学理论和方法, 博弈论考虑游戏中的个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

2.1 在读写中的博弈论分析本文先以“浮士德”为例来说明。《浮士德》是歌德的最伟大的代表作。浮士德为了寻求新生活,和魔鬼梅非斯托签约,把自己的灵魂抵押给魔鬼,而魔鬼要满足浮士德的一切要求。如果有一天浮士德认为自己得到了满足,那么他的灵魂就将归魔鬼所有。于是梅非斯托使用魔法,让浮士德有了一番奇特的经历,他尝过了爱情的欢乐与辛酸,在治理国家中显过身手,在沙场上立过奇功,又想在一片沙滩上建立起人间乐园……就在他沉醉在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中时,他不由地说,那时自己将得到满足。这样,魔鬼就将收去他灵魂,就在这时,天使赶来挽救了浮士德的灵魂。

假设浮士德获得一切要求为2分,在不失去灵魂而获取部分要求为1分;魔鬼获得浮士德的灵魂为2分,获得了签约为1分,博弈结果如表2所示。

这则故事告诫人们:在获得利益时,一定要守住道德底线。

再如图片中的博弈,见图2所示。解读图片的意思是:当看图片左边时,图片象个少女;当看图片右边时,图片象个老妇人;当远看图片时,图片是一个少女;当近看图片时,图片是个老妇人。因此,从心理学角度看,这是心情的博弈;也是美与丑的博弈。

2.2 在读写中的悖论分析悖论是指一种导致矛盾的命题,悖论的英文paradox一词,来自希腊语“para+dokein”,意思是“多想一想”。

例如在“让她无法说No的约会。”的故事中是这样阐述的:

一次,美国滑稽大师马丁·格登纳根据哈佛大学著名数学教授贝克先生告诉他的办法,成功地邀请了一位年轻姑娘一起吃晚饭。

格登纳:我有三个问题,请你对每个问题只用“Yes”或“No”回答,不必多做解释。姑娘回答:嗯。

格登纳:第一个问题是:你愿意如实地回答我下面的两个问题吗?

姑娘:“Yes !”

格登纳: 很好,我的第二个问题是,如果我的第三个问题是‘你愿意和我一道吃晚饭吗’,那么,你对这后两个问题的答案是不是一致的呢?

姑娘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因为不管她怎样回答第二个问题,她对第三个问题的回答都是肯定的。那次,他们很愉快地在一起吃了顿很好的晚饭。

再如辛普森悖论(Simpson′s Paradox)亦有人译为辛普森诡论,是英国统计学家E.H.辛普森(E.H.Simpson)于1951年提出的悖论。这个悖论的内容是:在某个条件下的两组数据,分别讨论时都会满足某种性质,可是一旦合并考虑,却可能导致相反的结论。

例如某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进行相同英语测验,对男生进行比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分多5分,同样对女生进行比较,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比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分多5分,按照普通理论思考,当然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分比心理学专业的学生的平均分多5分。但是,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并非如此,这就是辛普森悖论。

因此,为了避免辛普森悖论的出现,就需要斟酌各分组的权重,并乘以一定的系数去消除以分组数据基数差异而造成的影响。同时必需了解清楚情况,例如:是否存在潜在因素,从而进行综合考虑。

3基于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方法分析

根据心理学分析,人们对不同因素重要性做出评断往往是从两两对比着手的,因为对两个以上的因素进行比较甚为不易,特别当测定因素很多的情况下,可先对其中两个不同因素进行比较,然后再换两个依次对比,每次比较即得一个评断,每次评断用数量形式表示出来,这样就得到一批数据,分别求平均值进行排序,即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方法。

读写素质主要由分析能力(x1)、结合社会文化能力(x2)、话语分类能力(x3)、读写实践能力(x4)、记忆能力(x5)、情感反应(x6)、思辨能力(x7)和隐喻理解能力(x8)等因素构成。

对这些因素之间,先建立一种优先关系,以cij表示xi与xj比较的优越度,cij=0.5表示优越度相同。

现对北京联合大学非英语专业某年级179名学生进行为期一学年的英语读写素质培养的训练,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观察和测试方法进行评估,若仅考虑因素x1(分析能力)与x2(结合社会文化能力)比较对读写素质贡献优越度0.6,与其它因素比较对读写素质贡献优越度以此类推,见表3。再通过求平均值

通过ci确定了各因素的重要程度,然后将其应用于英语读写素质各因素的分析。

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读写素质各因素重要度次序从大到小排序为:x7>x1>x2>x6>x4>x8>x5>x3。

由此可见,读写素质各因素重要度次序为:思辨能力、分析能力、结合社会文化能力、情感反应、读写实践能力、隐喻理解能力、话语分类能力和记忆能力。思辨能力即创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推理过程最为重要,思辨能力的培养直接影响人的创造力、研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影响人的素质。同时,它也同样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其语言技能的发展;结合社会文化能力是指在读写过程中与世界交流、吸收或摒弃所传递的多重文化信息和各种文化价值观和思想的重要途径;情感反应是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及所表达的情感色彩,最容易使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隐喻理解能力作为隐喻所构建的会话分析模式,进一步体现出交际事件中的互动性与合作性;读写实践能力和记忆能力是由实践多个零散的读写文章为媒介的具体片段组成,体现为课堂教学所呈现的规律性。

4对策与建议

读写素质中的二元理论研究强调文本本身所蕴含的集对分析、博弈论和悖论及其对人们读写视角产生的重要影响,这要求教师在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课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分类,了解二元理论的文化含义,还要通过阅读和搜集相关资料,增强自身对于二元理论的理解。同时教师还要集中精力针对较难二元理论内容组织活动,帮助学生探索这些内容词包含的二元文化背景,注意观察读写事件的关联性,使学生关注跨学科的问题,体现读写与相关学科研究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鼓励学生尝试更多样的读写形式并予以反馈,师生彼此协作探索课文内容背后更深层次的哲学意义,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走跨学科和交叉研究的创新之路。

本研究首先应用集对分析对英语句子进行了量化分析,有利于进一步构建并解释英语句子的结构和拓展;应用博弈论和悖论于读写中,旨在帮助学生探索和挖掘学习材料本身所蕴含的深刻内涵,从而达到通过英语学习提高学生文化意识、科技意识和世界意识的目的;最后把模糊二元对比排序法应用于学生英语读写能力分析中,对读写因素重要程度的分析有利于构建教学过程,同时诊断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利于对教学进行反思,对于促进教师探索培养学生读写素质的有效策略极具可操作性和应用价值,学生是构建读写素质的主体,学习者积累的经验越丰富、越熟练,读写语言能力就越强。因此,多元的视角、多学科间的融会,是当前读写研究得以创新与发展的根本途径,这也是本研究为什么结合跨领域的初衷。

参考文献:

[1]Austin,J.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Oxford:OUP,1962.

[2]Baker,C.Foundation of Bilingual Education and Bilingualism [M]. Lon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6.

[3]Boeckx,C.Language in Covering Mental Structures and the Rules Behind Them [M].Hong Kong:Blackwell, 2010.

[4]Dobson,C.Critical Thinking Skill: Measuring Higher Cognitive Development with Bloom’s Taxonomy [M]. La Vergne, Tennessee: Lightning Source Inc, 2008.

[5]Black, M. Models and Metaphors: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Philosophy [M].Now York:Conell University Press,1962.

[6]Adger, D.Core Syntax [M]. Oxford: OUP, 2003.

[7]Gee, J.Social Linguistics and Literacies: Ideology in Discourses [M]. London: Taylor &Francis, 1996.

[8]Gee, J.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 [M]. London: Routledge, 1999.

[9]Gredory,E.&A.Wllliams. City Literacies: Learning to Read across Generations and Cultures [M]. London: Routledge,2000.

[10]Borer, H. Parametric Syntax [M]. Dordrecht: Foris, 1984.

[11]Street, B. Literacy and Development: Ethnographic Perspectives [M]. London: Routledge, 2001.

[12]Street, B. What’s “new” in new literacy studies? Critical approaches to literacy in theory and practice [J]. Comparative Education 5: 110-118.

[13]Deignan, A. Metaphor and Corpus Linguistics [M].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2005.

[14]Rose, K. & G. Kasper. 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 [M]. Cambridge: CUP, 2001.

[15]方子纯,陈坚林.基于语料库的同义形容词行为特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6):842-852.

[16]盛静,韩宝成.新读写素质研究与英语课堂教学分析[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1,43(2):261-272.

[17]赵克勤.集对分析及其初步应用[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5-67.

[18]黄涛.博弈论教程[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4:10-58.

[19]西内启[日]著,朱悦玮译.看穿一切的统计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181-193.

[20]汪培庄.模糊集合论及其应用[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6-52.

第9篇:微观经济学中的博弈论范文

引言

产业经济学是从微观经济学中分化发展出来的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是通过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各种管理体系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实现的微观状态下的经济产业体系,是以理论为基础,应用为前提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过程。在科学技术和经济制度的发展过程中,微观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结合当前经济理论实现的应用性质的经济学过程。西方产业经济学侧重于从企业角度出发研究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行为,在西方国家的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是通过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进行发展和探究的过程。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也逐步的实现了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但由于产业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使得当前教学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和影响因素,更是使得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手段的主本文由收集整理要制约前提和影响手段。

1. 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发展现状

产业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是当前高校经济学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更是实现经济学教育的重要保证手段。目前而言,我国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中设有产业经济学专业,在经济学的管理和教学过程中,由于各个学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的不同使得其在教学过程中的采用手段和模式也不尽相同。设在经济学院,有的将产业经济学设在管理学院。教学中的内容偏重也有所不同,有的以产业组织理论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认为研究产业组织就是研究市场运行,以及通过对产业组织的研究帮助人们分析现实的市场,但这些研究撇开了厂商内部的与控制和股东、银行、资本市场与经理控制的关系问题。

2. 我国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不明确虽然我国许多高校都开设国了产业经济学专业,但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外传统的产业经济学并不包括产业结构的内容,但我国始终对产业结构调整非常重视,我国学者对产业的研究也大多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方面。在实践中,我国应用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事例较多。尤其是最近的这次经济危机,使得我国政府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政策都更加重视,利用产业政策促进经济增长更加频繁。但我国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调整产业结构、重视不够,还停留在照搬国外理论的层面上,在实践中鲜有通过对产业组织的调整来改善市场运行的案例。这使得我国不同高校在产业经济学教学内容上产生较大差别。

2.2产业经济学的教学内容与我国实际相脱节产业经济学引入国内教学的时间较晚,其教材的内容大多是从国外引入的,案例也都是国外的案例,和中国的实际有较大距离。以产业组织理论为例:产业组织理论的模型大多以完全信息为假设前提,博弈论的引入使得不完全信息模型也存在均衡解。但由于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的不同,国外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情况不是很严重,这些模型对国外企业行为的解释力就较强。但在国内,生产者和消费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情况,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的策略性行为有明显的不同,所以这些模型对中国企业行为的解释力不强。中国学生在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仍然不能对身边的企业行为做出正确的理解和解释,就会使他们失去学习的兴趣,也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教学目的。

2.3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不规范,缺乏权威教材目前高校中使用的产业经济学教材有国内学者的,也有国外学者的,但国内外教材的也有很大不同,内容和体系设置差别较大。即使是国内编写的教材,一些教材的编者奉行拿来主义,直接照搬照抄国外的教材;还一些

编者把一些还不成熟的研究成果引入教材而使教材的权威受到学生质疑。教材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的质量,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缺乏权威的教材是制约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2.4产业经济学的教学手段落后,学生缺乏实践能力我国高校中产业经济学课程还停留在讲授的层次上,缺乏辅助教学手段和实验或实践环节。一般来说,学生大多是从一个校门走到另一个校门,绝大多数学生对企业以及对企业的运行没有任何感性的或理性的认识,也可以说根本不了解企业,这一方面会造成学生不能对产业理论或模型的作出正确认识和理解,影响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会使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大大减弱。

3. 改进高校产业经济学教学的几点建议

3.1明确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我国的法治环境和产权制度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商业诚信体系有待建立,这是我国目前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前提。也就是说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其特殊性,我国的产业研究应立足于这个现实来研究我国的产业组织和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把西方产业理论中国化作为现阶段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同时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产业理论。

3.2编写和我国实际相结合,适合中国学生学习的产业经济学教材在明确我国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方向和重点的基础上,首先要规范产业经济学教材的内容,使各高校产业经济学的教学相对统一;其次,教材内容要和中国产业的实际情况相一致,使得学生所学的理论应能解释中国的产业现象,从而增强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另外,还应提高产业经济学教材的编写质量,少一些拿来主义,多一些编者自己的特色。

3.3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一方面在教学中应多组织一些实际的案例,提高学生理论应用能力;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积累了大量的企业兼并、重组和分拆以及其它的案例,这些案例多是很好的教学素材,可以使学生对产业理论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应建立产业经济学的实习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知识。同时应建立产业经济学的模拟实验室,使实验室模拟实验和实习基地实习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对产业理论的实际应用能力。观念,不应当成为改革开放的“反对派”不要企图长期垄断市场,要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春天一定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