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

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

第1篇: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非公有制经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

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与发展的理论渊源

马克思、恩格斯对小生产以及以小生产为特征的私有制经济问题有过基本的设想和论述。他们认为,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应“一步一步地夺取”,而不是历史上的一次性行动,尤其是在一些经济落后的国度,更需经历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可知,个体小生产或私有经济的存在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即在生产力水平还没达到消灭私有制的条件下,个体私营经济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的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利用外资,社会主义国家关于怎样利用外资,列宁根据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具体情况,提出要通过借款、租让制、与外资(外商)合办企业等形式,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设备,以恢复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最初探索者。他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若干思想。其中,关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想,对后人的探索乃至今天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从这些思想中可以看到从当时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实际出发,思考生产关系改革的经济建设的思想轮迹。由于历史的局限,的这些经济建设的思想虽然没有付诸实施,但对今天非公有制经济存在和发展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党的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它不仅对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多样化需要,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吸纳了大量社会闲散人员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为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与发展的原因

非公有制经济是指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在内的经济类型。它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的,并且与公有制经济一起,共同形成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个体经济,是指劳动者在个人占有生产资料的基础上,从事个体劳动和个体经营的一种私有制经济,不具有剥削性质;私营经济,是指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私有制经济,从本质上说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外资经济,是指外国投资者和港澳台投资者根据我国法律、法规在我国大陆建立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和外商独自经营的经济。

(一)个体劳动方式的存在是基本原因

诚然,个体经济存在的根本原因应该是生产力。生产力的变化是个量的概念,生产关系的变化是个质的概念。能够使生产关系发生质变的生产力,不是生产力发展的一般变化,而是生产力量变到一定程度后,使生产关系所依存的实体形式即劳动方式发生变化,才能使生产关系发生变化。所以,个体经济存在的必然性,不直接是生产力,但又离不开生产力,直接的决定作用是个体劳动方式。个体劳动方式存在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社会化生产还没有发展到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和方面,也就是说,不但是某些领域或行业基本上还是非社会化的生产,而且在基本上社会化生产领域或行业中,也还有落后的生产力与其并存;另一方面,是社会化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使个体劳动方式不能存在的程度,个体经营的不少领域已经不完全是以手工工具和手工劳动为基础,而是采用了不同程度的机械化与自动化,并越来越以现代化的技术为基础。由此可见,只要还存在个体劳动方式,尤其是独立型的个体劳动方式,个体经济就不可避免地要存在下去。

(二)劳动方式的部分私有是根本原因

劳动方式的部分私有,是指在现阶段劳动力既不完全属于社会主义国家或集体经济组织,也不完全属于劳动者个人,而是具有部分公有,部分个人所有的性质,在这两种所有中,部分个人所有是主要方面。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在经济、道德和精神等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劳动力的部分私有正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重要痕迹之一。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主要是由个人或家庭支出的。劳动力的归属问题,主要应根据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和训练费用由谁支出来决定:如果这个费用是由个人或家庭支付的,劳动力就应归个人所有;如果这个费用是由社会和个人共同支付的,那么劳动力就具有社会和个人双重所有的属性。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劳动力的自产费用和训练费用兼有国家支付和家庭支付两种形式,而且家庭支付占绝大部分。因此,劳动力的归属关系就不能不带有部分公有和部分私有的双重属性。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私营经济的产生是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为我国私营经济的产生与存在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核心,是承认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很低,而且还呈现为落后性和不均衡性,在客观上,需要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同时发展,这就为私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在现阶段,个体经济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并发展是私营经济产生的客观条件。个体经营者还不愿意走合作经济的道路。个体工商户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可以通过个体工商户之间的联合走集体经济的道路。应该说,这是符合社会主义经济目标的一种形式,特别是农村,可以说也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

(四)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外在经济条件的动因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场的自由购买。而能否自由地购买到所需要的劳动力是私营经济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资本只有和雇佣劳动相结合,私营经济的生产过程才能正常进行。党的以后,经过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我国对农村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与改革,逐步给予了农民自由选择职业和进行要素流动的自利。从而推动了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五)非公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有效补充

在现阶段生产力水平低的条件下,私营经济的财产组织形式更符合投资者追求个人经济利益和施展个人经营才能的要求,而这正是非公有制经济产生的内在动因。获取个人经济利益,是人类从事经济活动的基础性动因。只要客观条件还没有达到使其不能存在的时候,这一动因制约个人经济行为的作用就不会消失。特别是在现阶段,劳动还具有很强的谋生手段的性质,这就决定了个人经济利益在个人经济行为目标中仍然处于基本动因的地位。尤其是在农村,人们对消费利益的追求必然转化为对财产利益的追求。非公有制经济的出现和发展,适应了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产物。非公有制经济的健康发展,不仅符合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自身利益,也是对国家、对社会做出的贡献,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实践证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利于繁荣城乡经济、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社会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因而,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要放宽市场准入、创造良好环境、加以积极扶持,并且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

第2篇: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经济发展民营经济界定界定的必要性

民营经济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熟悉是因为其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广泛的使用,陌生是因为到目前为止对它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没有一个合理的身份,更没有对民营经济的一个全面统计。理论界对民营经济的解释也是众说纷纭,观点各异,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第一,认为民营经济就是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是从经营者的角度讲的,非公有制经济是从所有制角度讲的,民营和非公有制有很大交叉,但二者不同。非公有制经济中应包括外商投资部分,而民营经济中不应包括这部分,民营经济中包括国有民营的经济成分,但非公有制经济中不包括。第二,认为民营经济是除国有、集体以外的其他所有经济成分。在这种理解中,集体经济过去可以归属到公有制经济中,但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更多集体经济已经由过去的集体所有通过承包、租赁、转让等形式民营化了,而且集体经济民营化是其发展和改革的必然趋势,因此将集体经济列为民营更符合经济的发展趋势。第三,认为民营经济就是个体、私营经济。其实民营经济最初提出时就是指个体、私营经济,但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的不断进行,民营经济的范围开始扩大,这种狭窄的理解越来越不符合现实。

虽然民营经济最初是为了避免“公有”和“私有”的争论而提出的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它是在特定历史阶段,为了达到特定目的才提出的特殊概念,但它并未随着特定历史时期的结束而消失,反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尤其是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不断壮大、成熟,并呈现出日新月异的新气象,这充分证明了民营经济旺盛的生命力及其顺应经济改革、发展的历史潮流的特点。为完成一定的历史使命,民营经济概念一开始就具有一定的模糊成分,但在当时这种模糊是具有特定意义的。随着姓“资”姓“社”争论成为历史的今天,我们不应该再让这种模糊延续,应该是澄清民营经济的含义、给予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概念的时候了。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及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我认为民营经济应是一个具有广泛含义的概念,它应是国民经济中除国有(包括国有控股)国营和外商投资以外的所有经济成分的组合,包括城乡集体经济(包括乡镇经济)、股份制经济、联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等。根据港澳台地区的社会性质和经济运行方式,将港澳台投资经济列为民营经济的范围应该是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我认为我们所指的民营应是“我国民间经营”,外商投资的性质虽与港澳台投资的性质几乎相同,但它不应包含在民营经济的范畴中。因此随着国有经济成分的不断减少,多种经济形式的不断涌现,民营经济的范畴也应从传统意义上的个体、私营经济扩展到了除国有及国有控股、外商投资以外的全部经济成分。从国家对民营经济(准确地说应是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变化来看,国家对民营经济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民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作用也越来越显著。给民营经济一个明确的界定就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首先,民营经济是目前国民经济中发展势头最为强劲,速度最快,也是发展前景最广阔的一部分。民营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处,随着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政策的变化(从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行蓬勃发展,势不可挡。成为经济发展最快的一部分。民营经济的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就业和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事实表明,哪个地区民营经济发达,哪个地区市场就完善,哪个地区整体经济水平就高,哪个地区的居民生活就越富裕。据有关资料表明1998年,我国新增就业人口为2.15亿人,其中有70%都是被非公有制经济吸纳。2004年广东、浙江等省份民营经济对国民经济贡献率达到70%。据估计推算:2004年广泛意义上的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已占到GDP的66%左右,民营经济的产出增长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总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对今后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只有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增强整体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活力。

其次,民营经济是我国未来市场发展的主体。这一点已经被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而市场经济的主角非民营经济莫属。这是由民营经济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民营经济具有天然的市场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充分的市场竞争性、充分的追求赢利性、充分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性。民营经济是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的,它与市场经济相互依存,共同促进。民营经济促进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市场为民营经济提供有效的运行和发展环境。只有民营经济才能与市场充分地融合,以市场为导向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民营经济最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有市场经济就应有民营经济,没有民营经济就谈不上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民营经济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必然的。

最后,民营经济将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具体说应是当前及今后矛盾突出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落脚点。民营经济的发展和调整会有效地促进整体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当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成为今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着重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中发展最强劲、最具活力的一部分,而且是未来市场发展的主体。随着越来越多的领域不断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国民经济的发展受民营经济的作用就越来越大。民营经济发展的速度、效益、民营经济的结构就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关键。国民经济的格局和产业结构就越来越取决于发展速度最快、渗透力最强、最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那一部分,这部分无疑就是民营经济。另外,从部分民营经济的产业分布结构来看,民营经济也是未来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带动源。以私营经济为例: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张厚义论文《私营企业主阶层成长的新阶段》

第3篇: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

一、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难点

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有:一是没有引起地方政府足够重视;二是非公有制企业领导认识错误,认为这是增加企业的负担,不愿意给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三是原国有、集体企业改制为非公有制后,没有继续执行《条例》;四是非公有制企业几乎没有贯彻《条例》;五是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普遍不知道企业应该为其缴住房公积金,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识。

产生上述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宣传工作没有跟上,宣传力度远远不够;二是部份地方和企业业主对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目的、意义,对住房公积金的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还有一部份单位领导和职工,对住房公积金人的住房储金这一概念认识不够;三是法制建设、管理制度建设落后,缺乏严密有效的监督机制;四是原有管理决策体制、机构设置不健全等历史原因。这也说明,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法制化、制度化,全面贯彻落实《条例》,是解决当前住房公积金制度建立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对策措施

要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指导思想,按“明确重点、狠抓难点、依法管理、积极促缴”的思路,采取统一计划、统一安排、分步实施、分期到位的办法,逐个系统、逐个领域、逐个问题解决。第一步是首先着力解决改制后的国有、集体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和缴存问题;第二步是组织力量对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和缴存情况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研究相应的解决办法;第三步是按照《条例》规定研究制定出强化住房公积金归集的手段和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做到使住房公积金制度家喻户晓,要采取措施,通过各种有效形式,加大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宣传力度,努力使住房公积金真正家喻户晓。同时,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要把非公有制企业作为突破口,以公积金管委会名义,邀请市人大、市政协、市总工会、市工商局联、市私营企业协会等领导机关和政府部门,召开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的座谈会,商讨各方面的措施和方法。

2、提高非公有制企业业主对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认识,增强缴存住房公积金的自觉性。要从遵守并贯彻执行国家的政策法规、公平税赋、承担必要社会责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高度来认识,同时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更有利于解决企业职工住房的后顾之忧、增强企业凝聚力。

3、在城镇非公有制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采取分步实施、逐步到位的方法。先在有一定规模、管理规范的企业内实施,再逐步在面上推开,给非公有制企业一定缓冲时间,减少政策推行的阻力。

4、缴存比例在不低于《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中所规定的最低缴交比例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允许非公有制企业低起点入轨,逐步提高缴存比例。

5、凡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的非公有制企业,均应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任何企业不得以企业自为由,拒不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凡经营活动正常,并能基本保证按月发放工资的企业,要按时足额缴存住房公积金。

非公有制企业缴存住房公积金对象为业主及具有本城镇常住户口或有效居留身份并与企业主签订2年以上(含2年)正式劳动合同的员工。住房公积金缴存额为:以员工月工资额为基数,企业为其缴存5%,员工工资中扣除5%,两者均为个人,由非公有制企业统一按月缴存到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指定的银行专户,并记入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缴存基数和比例每年可由企业根据效益情况适当调整。

6、建立健全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按照《条例》规定和要求,建立专业执法队伍,严格住房公积金,对拖欠、未缴职工住房公积金行为依法查处。

第4篇: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

1西方就业理论对政府促进就业职责的阐述

主张依靠国家干预实现充分就业的第一人当属凯恩斯。凯恩斯革命性地开创了有效需求不足的就业理论。他建立了一套宏观就业模型,将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和资本市场结合起来分析。他认为,就业量取决于有效需求,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是因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使消费需求不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货币流动偏好”使投资需求不足,也因此出现了失业现象。凯恩斯认为要实现充分就业,就必须大力刺激需求,由政府通过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全社会的货币总支出,扩大全社会对消费资料和生产资料的需求。关于政府在就业促进中的主要职责,凯恩斯以后的主流经济学家还进一步提出:通过加强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有效干预,强化和完善收入政策和人力政策;弱化“垄断”力量对劳动力市场的操纵,推行工资的分散协商谈判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失业者的失业成本;促进部门经济和地区经济的平衡发展等政策,降低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等等[1]。就业理论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

2政府承担促进就业职责的必要性分析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力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应当由市场对劳动力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但是,由于市场机制和就业问题本身的特性,还必须由政府对就业进行宏观调控。

2.1市场机制的特性决定了政府承担促进就业职责的必要性

首先,市场机制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在利益驱动下,市场机制加快以资本运作、技术创新代替劳动创造。特别是技术的进步,虽然增加了对少数高技术水平劳动力的需求,但却大量降低了对普通劳动力的需求。其次,一些新的制造业或新商业,虽然在短时间内成为扩大就业的来源,但从长时间来看,这些新业态逐步地替代和排挤着传统的产业和部门,使得就业率不升反降。第三,在市场规则的支配下,企业难免存在就业歧视、非法用工现象。因此,市场配置劳动力的趋势,总是不能解决就业中除效率以外的其他问题。

2.2就业“三性”决定了政府承担促进就业职责的必要性

“就业问题是重大的经济问题、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这是一种世界性的共识。因此,我们从就业性质的角度讲,就业具有经济性、社会性、政治性这‘三性’。”[2]因此,就业问题的解决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政治效益。其中,经济性不言而喻;从社会性的角度来看,就业关注的不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一种均衡意义上的就业,因此就必然包含着劳动力资源如何在全社会整合调配、如何对弱势困难群体给予帮扶、如何消除就业领域的不平等等含义;从政治性的角度来看,充分就业可以避免失业带来的混乱和动荡,因此在促进就业中还必须要考虑社会保障的问题等。政府是处理以上这些问题最合适的角色人选。

3政府在就业促进中的五大职责

在就业促进中,凡是市场做不到、做不好的,政府都要积极地承担起职责,总的来说,笔者认为政府要承担管理、引导、服务、扶持、保障这五大职责。

3.1就业管理职责

对于就业这一全局性、公共性的问题,政府必须以总管理者的姿态负担起管理和统筹的职责。

3.1.1制定就业战略。由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就业的状况可能并不平衡,引起失业的原因也可能并不相同,因此适时因地研究和制订有针对性的就业发展战略,指导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的总体就业方向,是政府就业管理职责中最首要的内容。

3.1.2开展就业统计。制定正确的战略方针,依据的是对就业和失业情况的准确掌握上,因此,就业统计很重要。就业统计是一项十分繁杂的工作,包括指标的合理设计、数据的采集、分类、汇总等。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一是要健全统计指标,尤其是当前我国正着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增加农村失业统计,为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提供可靠的依据;此外,还要建立城镇普通层次失业登记和人才层次失业登记的双层登记制度,使各种数据有的放矢。二是要明确失业概念,不论实际生活中是否采用“下岗”等其他名词予以称呼,判断是否失业应严格按照“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想工作而找不到工作”[3]的定义来判断,避免产生用语上的混乱。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抽样调查制度。我国已经对抽样调查进行了若干年的试点,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但在方法上还要加以完善,如可采取多阶段抽样,以及在调查中综合采用访问法、观察法、问卷法等多样的方法,使数据更具真实性和说明力。

3.1.3进行失业预警。应深入研究本国的总体情况和区域发展情况,如经济发展和财政状况、失业人员地区分布、失业时间情况、失业者年龄构成、失业保障水平等因素,参照国外的成功做法,模拟出我国的失业警戎线,确定我国可以接受的失业程度以及在不同程度下的社会状况和相应对策。有学者提出要确定全国、直辖市、中心城市、小城市等四类失业警戒线[4]。

3.1.4制订就业政策法规。我国关于就业的政策、法规、规章数量较多,不仅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了有关规章制度,财政部、税务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等部门也颁布了许多规章制度;不仅有国家级别的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还有各类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这些法规、规章总体上还处于比较杂乱、重复甚至个别相互矛盾的情况,还需要一个梳理、统一和规范的过程。

3.2就业引导职责

就业同一国的经济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如何使整体经济结构朝着有利于促进就业、有利于就业增加和经济增长相协调的方向布局和发展,是政府促进就业职责中的首要内容,也是唯有政府才有能力予以承担的职责。

3.2.1调整产业结构,引导第三产业的发展。当国内生产总值增量一定时,三次产业结构是决定就业的一大变量,是影响就业量的一大基本因素[5]。第三产业由于其涉及范围广、网点分布多、与日常生活接触密切、经营方式灵活多样,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很强。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大于第二和第一产业。从今后的发展来看,要坚持以政府投入为导向、金融信贷为支撑,加大投入力度,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要逐步推行垄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重点发展那些潜力巨大、就业较多的新兴第三产业和农村第三产业,持续发展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要研究第三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订和完善调整第三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

3.2.2调整所有制结构,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非国有经济比重持续上升,在我国经济增长和就业扩大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首先,非公有制经济可以不花费政府资源吸纳就业,特别是吸纳公有制经济排出的大量劳动力,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有效渠道。其次,国有企业基本上维持着传统的行政就业模式,其内部的就业存量呈现刚性状态,劳动力流动性差,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就业弹性大于公有制经济。今后还要更进一步引导、扶植、规范其发展,特别是要逐步打破在某些产业领域对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方面存在的行政性垄断障碍;创造更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宽松环境,加强政府对非公有制经济在融资、税收、服务等方面的支持;运用政策手段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引导地区间经济合作,推动技术进步;建立非公有制经济就业示范点,寻找非公有制经济中的就业增长点,给予重点关注和支持[2]。

3.2.3调整企业组织规模结构,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随着大企业技术、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已经非常有限,而且大企业的创办并非易事,发展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解决就业问题主要还是要依靠中小企业。首先,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发展速度快,可以源源不断地为社会创造出新的工作机会,而且,用同样投资创办小企业要比创办大企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中小企业的就业弹性大于大企业。所以,从就业的角度出发,在发展少数大企业的同时,应当引导极大多数的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一是要对中小企业进行适当的保护和扶植,为中小企业与大企业集团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二是要构建大中小企业之间的合理架构,让中小企业参与到大企业的分工和协作中,使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生产体系的延伸;三是要走有特色的中小企业发展之路,让中小企业参与那些大企业不愿意或不可能涉足的多品种、小批量的行业或大企业还未尝试的新兴领域,鼓励中小企业往“专、精、新”的方向发展。

3.3就业服务职责

就业服务,主要是通过创建一个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择业人提供一个求职的平台,帮助他们了解需求信息、提高就业能力。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说,开展就业服务要依托于一个市场、着力于一个机制。

3.3.1完善一个统一的、自由流动的、信息充分的、功能齐全的、运作规范的劳动力市场。随着就业体制的市场化发展,劳动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迫切需要有一个完善的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供求状况同时反馈到这个市场。我国虽已实行市场化的就业机制,也建立了诸多的劳动力市场,但分割现象严重,各地区、各部门的劳动力市场不统一,这样不仅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且产生了重复建设的问题;此外,市场管理不规范,各类机构良莠不齐,欺诈盛行,信誉度低;劳动信息平台繁杂却不健全,各项市场服务功能尚不完善。

对此,建设一个统一的、自由流动的、信息充分的、功能齐全的劳动力市场要做好:一要建立劳动力市场的统一运作和分散管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建立一个具体的统一市场是不可行的,还是要依托设置于各地的市场建立起相互联系的全国大市场,其中,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统一和自由流通,可考虑建设包括用工信息网、求职信息网、就业情况网、培训信息网在内的数据库,使供求情况得到及时反映和配给;二要发展“一站式”服务功能,现代化的劳动力市场必须具备求职求才登记、就业咨询、职业介绍、职业培训、技能认定、档案管理、社会保险关系接续等整个流程的服务体系,使得与劳动就业相关的各种服务产品在这个市场中都能得到提供;三要实行政府主管和私人从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由于劳动力市场内容庞杂,所以应当由政府组建综合性的市场机构并制定基本活动准则,具体的相关功能通过建立小机构由私人经营,这些私人机构由政府进行统一的审批和定期的检查监督。

3.3.2建立一个面向市场的、多层次的、多形式的新型劳动培训机制。在我国当前存在着很大程度的结构性失业的情况下,开发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相互匹配,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促进就业的重要一环,我们要重新构建劳动培训机制。一是要联合力量,鼓励多方办学。鼓励教育培训投资的多元化和多渠道,加强对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政策支持和合理规范,探索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合办培训的模式,鼓励企业内组建职业培训机构。二是要合理规划,兼顾劳动培训的公益性和营利性。要立足服务和收费适当的平衡点,规划成本和收益合理的分配点,形成政府合理负担、培训机构合理营利、培训人员合理缴费的科学机制。如“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等方式[6]。三是要改革做法,不断创新培训方式。根据现实需要发展多种教育和就业培训模式,建立就业前培训、失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在职培训等全方位的培训机制,特别是要注重理论知识培训与实践操作技能训练的相结合[6]。四是要增强效果,使得培训真正成为就业的“加速站”。可由政府培训主管部门与各单位建立沟通机制,确定培训重点;也可以由政府牵线,让企业根据需要同培训机构甚至求职者签订培训就业合同,使培训和就业、用人工作一步到位。

3.4就业扶助职责

从社会角色看,作为一种权威性行政组织,政府应当是社会利益的协调者,也是财政再分配的主持者。因此,政府有关心和帮助社会中的“弱者”的责任,政府要积极扶助那些因某种原因而被排斥在现代化进程以外、处于社会边缘的弱势群体能够参与到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队伍中来,使他们的生活状况能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得到改善。如果简单地下个定义,就业扶助的对象应是非因个人主观原因而在劳动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从广义上来说主要包括下岗工人、失地农民、残疾人、文化偏低、技能单

一、转岗困难的中老年人、长期失业的人以及妇女、少数民族(主要针对就业歧视)。

首先,对弱势群体最直接的扶助方式就是进行“政府购买”,由政府直接创造就业岗位。其实质就是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把一部分国民收入拿来用于就业岗位的创造,并把这些岗位分配给就业中的“弱者”。这些岗位通常包括公共工程项目、公益性岗位、社区保洁保绿、安全联防、交通协勤等。但这种直接创造岗位的方式只能解决一小部分人的就业问题,更多的还必须依靠市场进行吸纳,由政府对就业的弱势劳动力和吸纳弱势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实行各项优惠政策,如,对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的弱势劳动力提供小额贷款,由政府在一定时期内贴息,帮助其解决创业起步阶段的资金困难;对自主创业的弱势劳动力免收各种行政审批手续费用;对自主创业的弱势劳动力和吸纳弱势劳动力就业的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实行减免税措施;对吸纳弱势劳动力就业达一定时间的企业、内部安置富余人员的不景气企业提供社保补贴或其他补贴,等等。还有,发展特殊帮扶服务,由专职人员对特困的失业者提供专门的咨询帮助和持续追踪,进行一段时间的扶助和指导,使其获得就业能力[6]。

第5篇: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

尽管人们仍在争论中国外交的“核心利益”到底应该有哪些,但大家一致认同的是,中国愿意通过接受国际规则来加入目前的世界体系。假如这个观点是正确的,那么中国在世界体系中扮演的就是“规则接受者”的角色,而不会企图直接修改现有体系。这应该是中国外交“大战略”的一个主要元素,即中国寻求的是融入当今世界体系,而非扰乱之。

尽管中国不会主动挑战世界秩序,世界格局仍会随着各国间力量变化而改变。一种改变方式就是将一些实力减弱的国家的力量转移到正在崛起的国家。例如,近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部分投票权正从美国和欧盟国家转移到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国家。另一个渠道则是通过建立新的体系和平台以便重新为中国等新兴国家分配权力,二十国集团就是典型的例子。但对于中国这样迅速崛起的国家来说,以上两种渠道是不够的。现存力量格局的改变和新体系的创建耗时很长,同时现有体系中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不会乐意将控制力转移给新崛起的国家。

在中国新的领导层就任以后,局势似乎有了新进展。在遵循已有的各种多边国际体系的同时,中国更加积极主动地构建一些新的多边体系。在过去的几个月里,中国先后独立或与多方共同提议创建两个重要的多边机构: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这些倡议的具体实施情况还有待观察,但是这清晰地表明了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的新趋势。中国正在以“增量方式”来改变世界体系中的权力结构。简言之,为了避开改变现有世界秩序(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或世界银行)将面临的困难,中国选择为自己建立新的活跃平台。

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肯定了现存国际体系的合法性,即中国不会否定或退出这些体系。恰恰相反,中国在倡导建立新平台的同时,会继续遵循已有的各种多边体系和制度。因此,中国带来的改变是一种增量变化,它只会增加现存的多边制度,而不会取代之。例如,建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不是为了挑战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而是为了在世界银行等已有的国家金融合作机构的基础上提供更多的金融合作。同样,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也不是为了挑战亚洲开发银行,而是通过汇聚更多的金融资源来提升亚洲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些措施在不关闭或降级多边机构的前提下创造新的效益,因而带来一种增量效应。在中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增量变化”的概念随之兴起。在1980年代,改革者并未打算直接关闭当时的国有与计划经济部门,也未按“休克疗法”将国有部门彻底重组为私有市场导向型的角色。相反,中国的改革是在允许原有计划经济部门继续运行的同时,为私营经济和其他非公有制经济开辟新的空间。在保证国有经济规模的基础上,非公有制经济逐渐发展起来。此外,随着市场竞争的优势逐渐凸显,越来越多的计划经济部门转变成市场导向型角色。最终,国有经济体在整个国家经济中占的比重越来越小。当这一转变的过程由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国家计划部门的相对规模已经足够小,因而国有部门的直接重组(约发生在1997年和2000年之间)而导致的社会与经济的反应便已经降到了可控的范围内。经济学者将这一过程称之为“从计划经济中增长出来”——计划经济没有完全消失,而是被快速增长的非公有制经济赶超。这种“增量改革”的目的是通过引进新的元素来扩大整个经济体,而非直接改造现存经济体。在增加新的经济行为的同时并未直接影响既有的经济行为,也就没有直接挑战或削减既有利益持有人的权益。

第6篇: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

一、科学准确,用语规范。

政治课本身理论性比较强,且术语较多,对于概念和原理的表述,必须准确,不能错误或含混不清,这是语言科学性的首要要求。这要求我们对知识点的讲解必须准确。如: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地位和二者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问题,首先这二者的市场地位是平等的,都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都要在法制轨道内开展平等竞争;但二者在我国基本经济制度中的地位、作用是不平等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而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让学生注意这二者的市场地位和国民经济地位以便能更好的区分它们。

二、奔放豪迈,激情洋溢。

豪放的语言是教师丰富情感的流露,教师豪放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作用,使学生能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这种心境会形成一种背景,在这种心境中愉快地接受知识。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问题在于,要让儿童感到教师这些人之常情当中,包含着正直,有道理。”因此,我们可以用豪放的语言来表达积极的情感,以感染学生,提高课堂效果。

在讲高一《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时“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这一必要性时,我向学生提问:“现在条件好了,还有必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吗?”同时,语重心长地和学生谈到:“无论是从传统美德还是从现时国情看,这种精神都不能丢。‘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尤其是青少年时期,奢侈消费,习惯过分优裕的生活,会使青少年养成好吃懒做、贪图享受的不良习惯,以至于丧失克服困难、努力奋斗的信心和勇气。纵观古今中外,大凡有所作为的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让我们时刻记住我国的国情和奋斗目标,做一个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有为青年”。

三、生动形象,深入浅出。

生动和形象,是教师语言的最基本要求之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抽象内容枯燥,要想让学生想听、愿听、乐听,教师必须把抽象的知识用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通俗易懂,可结合名言趣闻、社会热点,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增强课堂效果。

在学习高一经济常识《银行的分类》时,几家银行的特点可以这样概括:

中国人民银行:银界舞龙头,吸储开源作砥柱。行家行虎步,金融调控领潮流。

中国建设银行:支持贷款住房,走进新时代。扶助成功创业,迎来大前程。

中国工商银行:银助厂兴,聚江揽存成活水。行融资润,扶工促贸涌春潮。

中国农业银行:疏通信贷沟渠,兴国担大任。拓宽金融领域,支农奔小康。

运用通俗易懂的打油诗,可把枯燥的知识形象化,使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掌握得更加牢固深刻。

四、节奏和谐,抑扬顿挫。

第一,语言的速度快慢、力度大小、语调升降等都是形成教学节奏的基本因素,处理好教学语言的表达,会增强课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首先,恰当控制语速,快慢适宜。当学生精力不集中、精神松弛时语速应放慢;分析重点难点时,语速放慢;一般材料的学习,语速可加快。

第二,注意语调的适时变换。一节课就像一部电影,有前奏、开始、、结束,教师的语调要随着教学过程的曲折跌宕和情感态度的变化而高低起伏。当高兴激昂时,要自然地露出笑容,语调要高一些;悲伤时,语调要低沉一些。

第三,注意语调的停顿。恰到好处的停顿,可以起到叙述清晰、集中注意、引发思考、突出重点的作用。总之,语调起伏的变化伴随着感情的抑扬,成为有力的表达手段,会增强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最佳思维状态。

五、语言简洁,突出个性。

语言是传递教学思维的重要手段,尤其是讲课语言,必须经过认真组织、反复推敲,做到简洁、条理清晰;冗长的说教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出现偏差。

教师的讲课语言应是对教学内容加工改造后的知识抒发,应体现语言的个性化特色。尤其在一节课的结尾,更应用简明的语言来总结概括本节内容,突出重点。

第7篇: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宏观经济管理;改革;措施

一、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可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对市场经济的政策进行调整和规划,使我国的经济基础得到良好的发展。在各个行业中,产业政策的使用范围都非常广泛。无论是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改良还是对产业政策进行调整都能够保证我国未来的经济得到健康的发展。但是,我国目前的产业政策与经济实体缺乏紧密的联系,反应上也缺乏灵敏性,无法对我国的经济基础做出有效的调整。

(二)缺少财政政策

在调整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能够对经济基础起到快速的调节作用。财政政策主要涉及到收入和支出两个方面。在财政收入方面,我国灰色收入的占比要比理想值要高,国民经济的收入发展速度也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在财政支出方面,我国的国民并没有明确的财政管理方案,对于财政支出的概念了解的也不够深入。

(三)缺少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指的是央行为了实现既定目标而应用各种政策对货币进行调节的行为。通常来说,调整的策略主要包括使货币的数量发生改变、对利率的上下浮动范围进行调控等。货币政策通常和财政政策一起对我国地方经济基础进行调节。但是,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在某些状态下却存在失灵的情况。

二、深化宏观经济管理改革的措施

(一)加大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

制度的完善性对于宏观经济政策的落实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是宏观经济保持稳定增长的动力,也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经济制度,应该使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不断加大。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国有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特别是要加强对股份制经济的重视程度,从而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重视产权结构的改革,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促进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对于金融体制来说,对于国内的非国有银行应该加大发展的力度,使国有银行得到进一步的商业化发展,让我国的证券市场和资本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对于财政体制来说,应该使财政制度更加完善,使之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体制相符,让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权利和义务上是相对应的。

(二)选拔并且培养专业的人才

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的改革的技术性和操作性都比较高。因此,在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改革时,需要很多具有专业性的人才,从而使管理改革能够更加顺利的进行。因此,我国应该建立健全人才选拔制度,通过公正、公平、公开的严格考试来选择人才,选择具有专业技能和较高道德素质的人才。当选拔之后的人才进入试用期之后,应该对这些人才进行优胜劣汰,进行认真的考察。在考察人才时,不仅要考察他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考查他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选择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人才。对于已经在职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从而使其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为宏观经济的管理改革提供人才上的支持。

(三)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

为了使宏观经济得到更好的发展,社会环境应该保持稳定的状态,使就业率不断提高。这样才能够真正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拉动国内的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在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的时候,应该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首先,应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少社会失业率。鼓励个体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人民的就业。其次,加强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促进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提高。最后,应该使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和社保体系不断完善。政府应该使就业市场的公开信息制度不断完善,使失业人员能够及时的获得再就业的信息。同时,社保体系也要不断完善,使失业人员和退休人员能够保证正常的生活。

结论:

总而言之,深化对我国宏观经济的改革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应该加大经济体制改革的力度,选拔并培养专业人才,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将改革的作用真正的发挥出来,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参考文献:

[1]王晋婧.论经济管制与宏观经济调控的关系[J].经济研究导刊,2019(18):6+9.

第8篇: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

一、反复出错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反复出错呢?用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来说,叫做“动力定型”。所谓“动力定型”,就是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简单地说,就是先入为主和习惯成自然的效应。错误的概念、习惯和方法抢先刺激了学生的大脑皮层,刻下了深刻的印象。具体来说,反复出错大致有三种原因:

1 知识性错误。学生对于教材或者教材延伸知识的识记或理解错误,这些错误在初学时形成,根深蒂固,导致反复出错。

2 习惯性错误。习惯性错误又包括语言习惯、审题习惯和原有生活经验导致反复出错。

3 思维性错误。学生没有掌握对某一类习题的思维方法,思维上存在诸如逻辑混乱之类的偏差且没有及时纠正,导致反复出错。

二、反复出错的应对措施

1 正本清源,新授课预防知识性错误。教师在新授课教学阶段,应深入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教材内容的表述、具体内涵和外延。在课堂上,要注意教学语言、课件和板书的科学性与准确性,杜绝模棱两可的表述,慎用绝对化的词句。例如:“经济全球化会加剧全球经济的不稳定性,尤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极大的威胁”,这句话看起来出于书本,没有问题,但教材的原意是经济全球化引发的“经济波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构成极大威胁,而不仅经济全球化本身,对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也需要辩证看待。教师对于这一问题的表述就要格外注意。在新授课阶段,教师要提高教学过程的预见性,教学内容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如同一个个“地雷”,教师可以先行“排雷”,把易错点及时展示给学生,让“动力定型”的效应发挥积极作用。例如“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表述,就可以告诉学生不能说“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解释说明,让学生了解学生“社会主义经济”指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经济,从而形成理解基础上的“正确定型”。

2 理性与训练,综合应对习惯性错误。对于受到了生活经验、语言习惯的影响导致的错误,教师更要走在学生前面,根据以往的错题积累,提前将易错内容植入课堂例题中,用严密的理论和逻辑分析从理性而非经验的层次认识日常生活中的“易错”现象,并通过对于此类错误的探究使得易混易错知识点更加直观和生活化地呈现在学生面前,错误在教师和学生的合理加工下,便会转化为生成式的教学情境,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更具思辨精神。

在学生整理的同时,教师也应当整理出一个“错题题库”,并定期采用“题库”中的题目进行“错题再练”,以实现良好审题素养的培养。错题再练的试卷在编制过程中应当有所混合,即保证大部分都是“错题再练”的情况下,混入一些普通题目;对错题本身不应照搬照抄,可以适当地做一些创新和调整,以防止学生对错题进行机械记忆。“错题题库”应当丰富多样,可以是选择题,可以是判断题,也可以是改错题。题库也应当经常更新,使得试题能够有序流动。

第9篇:非公有制经济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非正规金融;制度安排;二元金融结构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08-0047-03中图分类号:F832.35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As an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informal finance has attracted a populous concern in the theory community and decision-making departments. Informal financial market has become one of the parts deserving no neglect of China’s financial system. It’s no doubt of great theoretic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make an overall and systematic study on informal financial market. This study is required to focus on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the interest rate-determining mechanism, and the fund-allocation efficiency of the informal financial market as well as the solution to dual financial structure problem.

Key words: informal finance;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dual financial structure

[收稿日期]2006-04

[作者简介]王华峰(1966-),男,河南驻马店人,经济师,本科。

一、非正规金融概念及发展现状

非正规金融(Informal Finance),又可称为非正式金融,其存在形式一般被认为有民间借贷、非制度金融等,是指不受国家法律法规保护和规范、处在金融当局监管之外的各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企业、居民等所从事的各种金融活动。

中央财经大学课题组的调查显示,目前全国非正规信贷规模已近8000亿元,非正规融资规模占正规途径融资规模的比重平均达28.07%。据调查测算,目前中国非正规信贷规模介于7405亿元至8164亿元之间,全国农户中只有不到50%的借贷来自银行、信用社等正规金融机构,非正规金融途径获得的借贷占农户借贷规模的比重超过了55%。

非正规金融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浙闽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非正规金融率先在浙江省出现,福建、广东等省随之兴起。非正规金融以提供短期信贷为主,很少有中长期借贷,主要服务于农村经济和私营经济。这种以间接信用为主要服务内容的非正规金融是东南沿海非正规金融的主流。农村标会是“浙闽模式”的典型代表。民间标会融资的高利息背后蕴涵着巨大的风险,从标会中高息融资的人只能将资金投向高回报的市场。而所谓高回报的市场,风险是巨大的。

第二种是“北方模式”。北方大部分省份,非正规金融活动更多地表现为民营企业直接向社会非公开集资,包括股权式、债权式、信托式、存款式等。民营企业创建时期通过非公开方式募集股份属于非正规股权融资,具有一定合理性,但如果向不特定多数人募股,就存在比较大的信用风险隐患。在经营过程中,企业发行债务凭证集资,在没有外部监管约束的情况下,容易产生道德风险,企业通过破产方式逃废债务的案例屡见不鲜。在东北一些城市,企业协会内部设有互助金融组织,大企业凭借自己的优势从银行获得贷款,再将款项转贷给协会内的其他小企业,赚取2%-5%的利差。与“浙闽模式”相比,存在于北方广大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活动规模比较小,影响不明显。

二、非正规金融产生的原因和利弊分析

(一)产生的原因

非正规金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长期采取金融抑制政策,表现为汇率、利率管制和定向信贷配给。在金融抑制的条件下,金融体系结构单一,以银行机构为主,而且正规金融部门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在我国渐进式的制度改革变迁过程中,正规金融部门存在偏好公有制经济、排斥非公有制经济的惯性思维和决策模式。金融市场是多层次的,市场的参与者多种多样,资金的供求也存在很大差异,在某些地区,特别是低收入地区、偏远地区以及小规模经营的农业地区,对于数额较小且十分分散的借贷活动,正式金融制度的约束成本是十分昂贵的,往往被排除在正式的金融制度之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将发挥作用。随着市场化改革不断推进,非公有制经济部门迅速发展,相应的资金需求也不断增加,而正规金融部门不愿意提供对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服务。非公有制经济为了获得维持和扩大其发展所需的资金,只能从正规金融之外寻找途径。政府通过强制性制度变迁的正规金融制度安排来取代非正规金融制度安排,存在着认识和组织、发明或引进、菜单选择、启动时间等四重时滞。

金融投资品供给短缺。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还不够发达,但是非公有制经济单位数量多、个体规模小,资金需求面广,若正规金融部门扩展其原有的服务内容,需要支付的网点建设、信用评估、贷款使用监督等成本会很高,所付出的成本可能超过所能得到的收益,非公有制经济部门往往就被隔离在正规的信贷服务体系之外。但是非正规金融以高于正规金融部门的利率提供投资品,满足了存款人的需要,而且其灵活的弹性利率能够反映资金的实际价值,容易动员和吸收资金。

我国日益充沛的民间资金供给成为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催化剂。由于我国的存款利率仍处于管制之中,总体水平偏低,加之国内投资渠道有限,居民的金融资产以存款和现金为主。而非正规金融组织在融资时往往采用高利率手段,很容易吸收到社会闲置资金。以民间信用比较发达的温州市为例,农村民间私人自由借贷的利率平均为月息25‰,高的超过30‰;企业在民间的借款利息率平均为月息20‰,高的不超过26‰。而中国人民银行目前一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利率为2.25‰,折成月息只有1.875‰,民间利率远比官方利率水平高。

(二)对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

对农村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在当前正规金融体系不十分健全和发达、金融机构尚未惠及农村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充分开发和利用了信息、关系、社区法则等各种社会资源,从而化解因资源稀缺和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制约,放松居民的融资约束,不失为一种次优的选择。但必须对正规金融的发展进行引导,一方面要对目前民间自生自灭的各种非正规金融严格监管,限制和取缔不正常的非正规金融活动;另一方面应鼓励正常的非正规金融活动,承认其合法性,降低金融市场的准入门槛,使具有一定规模和管理制度的非正规金融组织浮出水面,以竞争推动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对经济增长、产出缺口和经济效率的影响。非正规净金融投资、跨境流动非正规资金、非正规货币资金、非正规信贷资金对经济增长、均衡和效率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非正规金融活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为扩大或减少了公开经济中的可用货币规模,导致增长速度过快或过慢,偏离均衡水平,出现产出缺口,经济效率随之变化。但由于非正规金融不同的规模指标作用的经济领域不同,各指标对经济增长、产出缺口和经济效率的影响要通过模型检验之后进行变量的选择。

对货币均衡的影响。非正规货币资金占广义货币M2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货币均衡水平会出现1.1到1.2个百分点的偏差。显然,作为货币政策中介变量的M2,对于宏观调控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货币供给维持在均衡产出水平之上,有助于经济均衡目标的实现,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目标才有可能协调一致起来。非正规货币资金规模扩大,不利于货币当局对经济运行与货币运行之间真实状况的评判,因为货币供给中实际服务于公开经济的货币量缩小了,货币增长很快,但没有出现新的、理论上描述的经济过热情况,宏观调控失效。因此,非正规货币资金对货币政策的制定、实施、政策传导和效应发挥的全过程都有明显的影响,这是宏观调控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对经济增长、产出缺口和经济效率的影响。在测度的能够反映非正规金融的指标中,经济增长、产出缺口和经济效率对非正规货币资金比较敏感,也反映出,作为非正规金融总量指标的非正规货币资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比较明显的。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非正规货币资金占M2的比重在基本合理的平均水平3.225%上提高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速度会下降3个百分点,造成1.69个百分点的负产出缺口;经济效率指标IOCR下降14个百分点。非正规金融规模扩张,对宏观经济的综合影响是负面的。

促进农民信用意识提高,改善农村投资环境。非正规金融不仅倡导诚信理念,而且引入法律机制和意识,对于推进农村信用建设,改善农村融资环境有积极的意义。如某市非正规金融基本采用契约形式,明确了贷款利率、还款期限、违约责任等合同要素,农民的信用意识和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有的农民主动对20世纪80年代遗留的历史欠款进行了清偿,农村信用环境有了明显改善。2005年末,该市的正规金融不良资产发生额为6.2%,而非正规金融不良资产发生额为2.7%。

引入了非正规金融竞争机制,促进了正规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非正规金融分流了银行存款,对农村金融机构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但是,非正规金融也引入了金融竞争机制,有利于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方式,调整服务手段,加大信贷营销力度,提高自身竞争力。

发挥了民间利率调节作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率。非正规金融利率随行就市,客观反映了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有效调节了非正规金融资本的投向和流量,发挥了市场利率的资金配置效能,提高了社会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非正规金融利率也是金融机构贷款定价的重要参照系数,正规金融通过监测民间利率走向,适时调节信贷投向和利率取向,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三)对社会经济产生的消极影响

我国非正规金融是经济转轨时期,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过程中因对金融支持的需求不能通过正规金融体系得到满足而内生出来的、在正规金融体系之外的一种民间性金融安排。非正规金融同样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对促进市场机制发育、弥补正规金融的不足和促进金融机构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另一方面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削弱了金融宏观调控的力度,并且潜伏着不可忽视的金融风险。我们在肯定民间借贷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于现行制度不尽完善,以及非正规金融存在的内在缺陷,对经济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借贷行为不尽规范,易引发民间纠纷,影响社会稳定。非正规金融是一种自发、盲目、分散的信贷活动,交易方式相对简单、落后,产生借贷纠纷的概率很大。在部分地区,由于国家行政介入的缺位,宗族势力、黑社会势力渗入非正规金融,存在酿成恶性事件和刑事案件的隐患,直接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在我国西北经济欠发达地区仍有非正规金融引发的恶性案件发生。

给偷逃税费带来可乘之机,造成国家财源流失。非正规金融多以“非正规”形式出现,工商、税务管理部门难以掌控,资金所有人获利后少交或不交个人所得税和利息税的现象普遍存在。

易引发高利贷和乱集资,扰乱金融秩序。非正规金融缺乏国家宏观的产业指导和严格的金融监管,如果无约束地扩张和盲目抬高利率,极易演变为乱集资和高利贷行为,扰乱金融秩序。

三、对非正规金融的制度安排

非正规金融,已成为个体民营企业融资的一个重要来源。非正规金融存在的根源及其表现特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它在我国并不是一项过渡性的制度安排,政府对非正规金融的压制可能带来更为不利的结果,通过正规金融制度的安排来挤压或取代非正规金融也不是最佳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基本的政策主张。对此,一直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观点认为,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扰乱了国家金融秩序,应该予以严厉打击;另一种观点认为,非正规金融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正规金融的欠缺和不足,非正规金融是正规金融的必要补充,应该给予合法地位。

非正规金融的发展以及正规金融的改革之间,也是一个此长彼消的关系。正规金融改革越滞后,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就越有空间;随着正规金融改革的深入,非正规金融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狭窄。

对于非正规金融的存在和发展,许多国家的政府试图通过建立正规金融部门和开展正规金融业务来取代非正规金融,但努力并不成功。在我国的情况也基本如此。

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组织不完善,难以为农民和农业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非正规金融组织规模小、功能弱,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风险控制机制,尚不足以支撑脆弱的农村经济。我国对农村非正规金融的态度是取缔。农村非正规金融是在农村自生自发产生的一种金融运作制度,其存在有一定的合理性。当然,在农村由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变迁过程中,农村非正规金融出现了机制适应上的问题。政府是不是能以简单的取缔来对待呢?台湾的做法是,日本人撤退之后,台湾成立了6家农村合会股份公司,最后都变成中小企业银行;1990年代末,台湾还将对合会运作方式的规定写入了民法,比如规定1人只能入1股,且某一会员不能履约时,替补的会员必须事先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以此来降低此机制运作的风险。台湾合会对台湾的中小企业发展以及整个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允许农村非正规金融存在、同时适当降低金融风险,是关系到中国社会的传统因素如何与现代化因素联系起来的问题。

和正规金融相比,非正规金融机构常常有更好的绩效,比如很多非正规银行的不良债权比例远远比正规的金融机构低。非正规金融往往发生在一个相互都很熟悉的社区中,社区成员彼此有密切的社会交往和经济交往,能够有助于减少金融借贷中的信息不对称。非正规金融形式灵活,如可以不分白天黑夜地进行借贷,这有助于减少交易成本。社区中的传统习俗和共同道德使得具有互质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可能更容易引起社区成员的认同。非正规金融从“非正规金融”向“正规金融”的迁移,恰恰是一个水下山体逐渐上浮出水面的过程。目前,我们似乎已经到达浮出水面前的某个“临界点”。正如很多经济学家所呼吁的那样,将非正规金融纳入正规金融体系的监管,是越过临界点的惟一推动力。简单来看,越过临界点至少要包括以下几个条件:通过正规渠道登记注册;监管当局获取各项金融和风险管理数据;民间信用资料的积累和民间信用在制度上的某种保证。事实上,监管当局的一些地区分行和支行已经开始对民间借贷进行监测,定期汇总借贷的利率情况。山西平遥的试点重点面向农村中小企业放贷,而贵州江口则侧重于服务农户个人,都由各地区根据自身经济结构及特征而决定。

2005年,温州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强民间融资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管理意见》)。《管理意见》主要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对于民间融资的管理,提出要按照“谁主管、谁整顿;谁批设,谁负责;谁用钱,谁还债;谁担保,谁承担”的原则,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并明确民间资本管理要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其次,提出疏堵结合,规范民间融资行为。规定“对民间个人借贷利率超过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金融机构同期、同档次贷款利率(不含浮动)4倍以上的高利贷行为,其超过的高息部分不受法律保护”。强调要严厉打击以牟取暴利为目的的各种非法融资活动,并进一步明确了民间个人借贷行为、典当行、担保公司、租赁公司、各类投资公司、票据业务的管理职责和明令禁止行为;再次,要求“合理引导,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