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业研究范文

金融业研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业研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业研究

第1篇:金融业研究范文

(一)国际投资发展的分化。二战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愈发明显,对外投资在该趋势中得到了充分的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在此背景下,金融业投资的发展在跨国公司及国家间的投资中开始占据重要的位置。在资本以及技术方面,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且拥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金融创新能力,特别是在资本密集型投资方面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也正因如此,发达国家在金融对外投资领域中占据的主导地位使得国际金融投资领域出现两极分化:发达国家占据绝对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只在传统工业以及半成品的直接投资方面占据一定的投资份额,在金融业对外投资方面则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所创企业比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所创企业在经营方面更具有灵活性,前者注重产品的变化和适应性,后者注重产品的标准化①。由于发达国家的进步具有单向线性,发展中国家始终在追赶发达国家,这在国际对外直接投资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对外投资发展历史。一般来说,单位时间内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总量大于吸收外资进入总量,这与其金融的发达以及资本的充足有关,发达国家的国际竞争优势也在此得以体现。发展中国家则致力于吸收外资,但其吸收的国外投资额一般小于自身对外投资额,这也充分体现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迅速上升的发展态势。在20世纪60年代,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内部之间,即约占全球2/3的投资额在发达国家之间完成,剩下的由发达国家投向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则主要指向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投资额度很小;而且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中,也多选择经济发展模式与本国相似且当下风险较小或具有援质的国家或地区。从表1不难发现,当发展中国家通过改革将金融自由赋予市场时,并不能必然出现良好的金融秩序,而其所倚重的外国投资者也不是总能扮演稳定金融局面的角色。金融开放与自由本身是不应该被批判的,只是其开放的程度应当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金融开放程度应当在宏观上始终为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在微观上必须处理好与外资之间的关系。这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资本开发提出了重大难题。从我国对非洲直接投资流量以及比重可以发现,金融投资目标国的金融环境对投资国及其企业来讲,可以直接决定其投资的意愿。非洲金融的发展程度难以让有投资意愿的国家将其作为投资目标国(见图1)。对于同时处于改革和开放双重背景下的中国而言,金融业的开放进程需要在金融业的稳定和效率之间进行综合权衡,而金融业的“开放发展”本就具有内生的矛盾与特殊性,正是这些矛盾与特殊性决定了通过适当的外部控制力量(如国家金融控制)促进金融业平稳发展的重要性、原则性和方向性③。

二、金融业对外投资要素对比

(一)金融业对外投资目标国选择。目标国的选择具有多重因素的考量。金融业对外投资目标国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投资政治化”的问题。由图1可知,以我国为例,2015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在亚洲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拉丁美洲,且保持上升趋势。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直接投资的重心仍然集中在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且可以预测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保持不变。相比之下,我国对外投资流量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较少,发达国家也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洲。从对外投资流量及其增量基本可以确定,我国对发达国家的金融业投资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不稳定性,且流量较少。这一方面说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程度落后于发达国家,金融业还未形成良性稳定发展的势头,金融投资很难以比较稳定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另一方面也从侧面说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金融业发展普遍落后,无法满足和承接外来的金融投资要求。总体上,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区位选择在遵循一般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投资目标国经济发展的指标,如GDP总量、金融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经济发展指标的优势可以直接诱导外国金融投资的进入,因为其市场机会以及金融业依赖度降低了原有的市场风险。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如金融设施是否完备、同业市场情况、教育状况、技术研发等,这些因素可以使投资国从国际金融投资的信息外溢(InformationalSpillovers)中获得正的外部性收益④。(二)对外开放空间与投资主动性。对于接受国来说,不是引进外资越多越好,关键在于如何正确对待及善于引进外资和技术为本国经济发展服务。对外开放的空间和领域反映了国家对外国资本的基本态度。国际资金的流动及资本输出,都具有双重性,是在一定生产关系的条件下实现的,并贯穿着国家关系和阶级关系⑤。该问题在近代表现得尤为突出,国际投资一度成为帝国主义控制东道国经济命脉的手段。在现代国际经济秩序中,各国在对待外资的态度方面都会紧密结合本国经济的需要和发展定位。相比其他因素,投资主动性更能体现一国的经济和投资政策。发达国家企业金融业投资多受东道国各种因素影响,而发展中国家投资企业则受本国因素影响。这是由于,发达国家金融对外投资具有更明确的目标和选择性,面对众多的可投资区域和行业,必然综合考虑市场、成本等诸多因素再进行选择。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则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方式,其金融业对外投资表现出明显受本国政策的支持和推动,即国内的政策和经济因素是决定其对外投资的主要因素。在目标国选择上,发展中国家表现为对基本环境的追求,如强调政治稳定性、对市场恶性因素的规避等。这两种动机也使得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投资选择之初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投资效果。(三)投资动机分析。投资动机的比较研究既可以为比较研究明确类型化的标准,也可以将其作为一个重要的指标深入研究金融业投资的微观层面。在确定投资动机与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关系时,应重点关注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及其影响程度。1.在因果关系方面,金融业对外投资在本国内生发展需要是投资动机的起源,其决定了对外投资的基本格局。海外金融市场的变动仅仅起诱导与刺激作用。2.在影响程度方面,发达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较为集中,发展中国家的动机则较为多样。发达国家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基本上适用西方古典经济学原理进行解释,其动机大多是横向类型与纵向类型以及两种类型的结合。且在很大程度上,发达国家的对外投资与金融业对外投资基本是等同的,大量的实证和统计数据也指向这一事实,此处不再展开论述。发展中国家金融业投资的动机具有多样性,其对外投资也不能与金融业对外投资等同,而且二者的区别较明显。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对外投资动机的多样性主要表现为其考虑的因素众多,如技术的引进、对自身不利规则的规避与抗争、对市场不完备性的克服、消解竞争压力等众多因素。这也是处于成长期的金融投资所必须面临的问题。总体而言,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动机存在多重复杂性,加之当代国际金融流动的多元化,这种复杂性更加明显。以跨国公司为例,有研究证明,跨国公司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时存在多种动机共存的现象⑥。从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这种动机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具体的影响取决于投资国对本国经济发展形势的把握程度。(四)投资优势对比。局部规模优势是指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在某个行业里形成大规模的生产所形成的优势⑦。这种优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占有劳动力或集中研发的优势,从而在金融业对外投资领域进行充分利用,并以此为依托加以发展。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并不能辐射到所有产业中,在一些技术上比较稳定或生产模式趋于定型化的产业,或是在发达国家企业逐渐退出的“夕阳产业”中,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有可能具有规模的优势,它们可以凭借这种优势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面对发达国家雄厚的金融实力以及海外市场的控制力优势,发展中国家欲将金融投资目标国选择到发达国家,投资方式一定要考虑到产品或服务在发达国家的受欢迎程度或市场接受度。这其中要考虑到发达国家对产品贸易可能的反制措施,如反倾销调查等。由于发达国家市场规模一般较大,直接以产品出口方式由于成本优势则极有可能迅速占据一定份额,受国际贸易规则以及目标国保护本国产业政策的影响,此时发展中国家往往会受到反倾销调查。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依靠低端产品成本优势并不是长久之计,因为这种“夕阳产业”的存在对本国产业的影响未必是良性的。而以金融方式进行的经济活动有效地降低或避免了直接市场行为对目标国市场与产业的冲击,故金融业投资便成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过程中进行利益共享相对理想的方式。

三、国内外经济环境与政策的对比分析

针对金融业的对外投资,国内政策制定基于两个方面的考量:一是国内经济发展形势以及国家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定位,二是在国内政策确定的金融对外投资的空间内对目标国的选择。(一)发展中国家国内政策分析——以中国为例。对于外资的规制表现为东道国政策和法律并存。政策具有很大的可变性和可选择性,主要针对国外金融业投资的具体事项进行规定,如负面清单、政治风险保证、投资环境要素等。相比政策,各国外资方面的立法具有稳定性,国外投资者一般是基于对东道国立法的了解做出投资选择。外资立法,各国具体规定固不相同,但概括起来主要内容有关于外国投资的保护、对政治风险的担保、依法保护经营的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以及依法给予各种优惠措施等。中国在金融业对外投资方面的政策制定以及数据统计可以说明国内政策在对外投资方面的作用,这与发达国家主要依靠法律规制相比,在相对稳定性与流量、存量以及收益率之间存在明显差距。以国家或经济体作为金融对外投资的比较因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或发达经济体投资较少。以中国为例,2015年中国金融业对外投资的流量及其存量表现一般,对美国投资流量甚至出现负值。但中国金融业对外投资存量大于流量,这说明我国对发达国家金融业投资存在一定的空间和基础(见图2)。我国作为典型的具有良好发展势头的发展中国家,在2015年对全球较大的发达国家或经济体的金融投资存量比重皆高于流量比重,特别是对美国和欧盟;对澳大利亚与俄罗斯的存量比重低于流量比重,这也显示出对发达国家和主要经济体的金融业投资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如金融环境、产业结构等。与此形成相对鲜明对照的是,对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东盟的金融业投资中,流量比重与存量比重较为接近,这在很大程度上显示出对发展中国家的金融业投资的收益与回报的有限性。前文所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主要集中在亚洲。图3中,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的变动统计中,可看出各洲的变化悬殊,增量与减量均有较大的波动,表现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较大的变动。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波动较大,但是其总量增速为18.3%,仍然为上涨。我国对外投资在巨大波动的情况下出现的总体上涨也说明了投资的主动性与可选择性的增强,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金融实力的增强,对外投资在国际经济形势与政策的不断变化中,仍然能够寻找到投资流量的增长点。这也说明,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中国金融业对外投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具有发展的持久动力。从表2中可以看出,2014—2015年,我国的金融业内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远高于对外直接投资,表现出典型的发展中国家的特征;金融业固定资产投资与国内贷款均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且固定资产投资自筹资金较高,与固定资产投资国内贷款一样,与上年相比呈现下降趋势;固定资产投资利用外资则呈现上涨趋势,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我国在利用外资方面目前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金融业对外直接投资水平仍然较低,这与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及金融实力有很大的相关性。我国金融业投资大量集中于中央与地方项目也说明了金融投资在国内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从我国的发展表现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发展必须首先基于本国金融业固定资产的发展情况,再辅之以相对宽松的政策以及东道国稳定的投资环境。当然,这一过程将是漫长而曲折的,面对发达国家的绝对金融优势,必然有许多难题需要克服,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二)发达国家对外资的政策分析。金融业对外投资在很大程度上与国家内部的经济状况相联系,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与经济增长方式等原因导致其周期性经济危机以及众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如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问题,这些内部经济问题从根本上影响着发达国家金融业对外投资。一些发达国家对对外直接投资政策采取相对保守的方针,因为对外投资有可能影响到本国商品的出口,也会使得国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打入本国内部,这可能会对本国企业的竞争力甚至是生存产生威胁,从而加剧本国社会问题。采用这种政策的发达国家一般是经济与市场规模较小、以外向经济为主要发展特征的经济体,体量巨大的发达经济体则较少采用此种方式。以美国为例,美国资本在海外市场的扩张对本国经济实力及全球经济霸主地位起到了强大的支持作用美国海外控股公司在欧洲和拉美的利润再投资占全球的3/4,股权投资主要集中在卢森堡、丹麦和德国⑧。美国强大的企业是其进行国际金融投资的强大后盾,以此为支撑,其产生的丰厚的收益则更将美国对外投资的模式推向极致。此外,美国的跨国公司也使得其海外投资获得的国际利益范围更加广泛,在美国对外投资政策中,对跨国公司扩张的支持也成为其政策选择的重要基石。总体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比例关系总体趋势是趋于平衡,即对外直接投资额与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趋于相等。国家在制定金融投资政策时,吸收国外的直接投资流量基本决定了其对外投资的基础。所以,金融业对外投资的发展既离不开对外投资的总量,更离不开国内吸收的国外投资。国家政策的制定总在二者之间的动态调适与平衡中进行取舍。

四、国际金融业投资的发展趋势

第2篇:金融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金融创新;税制改革

一、金融创新的基本概念

1.金融创新的定义。所谓金融创新,就是指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对目前的金融发展的相关制度进行调整并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对金融组织进行改善。因此,金融创新对于金融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是实现金融业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调整手段。

2.金融创新的理论依据。既然金融创新有着这样重要的意义和作用,那么关于金融创新的理论和研究也就必不可少。就目前世界上的相关学说和理论来看,主要有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交易成本创新理论等等。首先,诱导型的金融创新理论值的是金融创新作为一种政府管理和约束金融行业的手段而存在的。其次,规避型的金融创新主要指的是金融创新是一种金融业规避自身风险的行为;再次,交易成本创新指的是金融创新是一种基于金融业的基本交易规律而存在的。

二、我国金融税收的制度以及存在的问题

1.金融营业税。金融营业税的最大特点是税率偏高。也就是说相对于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来说,我国的金融营业税处于比较超前的状况。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金融业的自身发展,也不利于良好社会竞争环境的确立。重复征税现象严重。不利于企业的自由发展,还会减少自由资金的流动。不利于提高我国金融的国际竞争力。

2.金融所得税。目前我国的金融所得税还存在税种单一、方式不灵活以及负担较重的问题,这些都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自由发展,最起码相较于其他产业,金融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所得税方面的限制。

三、金融税制的重要意义

1.金融税制的约束作用。税收制度是为了实现对金融业的发展的有效约束,实现对市场的一定调控,所以,可以有效的筛选和过滤掉一些不积极的无竞争力的市场因素,并且能够有效的规避一些明显的市场不公平现象。

2.金融税制的创新作用。金融工具是金融税制的一个重要产物,也是经济市场的重要工具,而这种金融工具的创新同金融税制的发展和变革是密切相关的,因为印花税等特殊税种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税制的创新。

3.金融税制的服务作用。金融税制一定程度上推动了金融服务的发展,贷款和保险等业务都是基于一定的金融制度而产生的。

四、国内外金融业税收制度的对比

1.金融增值税。目前我国的金融行业的征税大部分内容是符合国际金融发展的趋势的,但是也有一些同其他国家存在差别,最明显的区别就是金融增值税。

(1)核心金融业免征增值税的规定,一些发达国家的政府部门在制度金融行业的税收标准的时候,实行了对一些核心金融业的免税政策,当然只是免除对增值税的征收。这些行业包括银行、保险等。

(2)免除出口型金融业的税收。也就是说如果金融行业的主要业务是对外出口,那么将免除其相关税收,这样是鼓励出口和增强本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金融业的所得税。所得税是企业发展中最重要的一个税种,也是整个国家税收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因此政府对所得税的监管力度都比较强。那么该税种的国内外实行制度又有哪些区别呢?

就目前世界的整体所得税征收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呈现比较高的状态,例如比利时的所得税为39%,而发展中国家的所得税就明显要低很多,例如巴西的所得税征收为15%。

五、如何优化我国的金融税制

1.改善金融业的增值税制度,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我国的金融税收同其他的国家相比,具有较高的特点,这不利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通过对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的金融业的成功发展的经验的分析,看到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应该改变传统的以营业税为主的情况,而转而实行以增值税为主的模式。因为金融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发展的灵活性,而营业税是一种适用于传统的产业生产模式,并不适用于灵活多变的金融业市场。由此可见,税制的结构改革势在必行。

2.取消部分税种,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因为金融业具有交易快速的特点,所以尽量的缩短交易的时间,提高市场交易的效率,对于金融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这种情况下,我国的一些税收制度的存在就显得比较不合理,比如印花税。这种税制对于金融业的发展实体并没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而会降低市场交易的效率。

3.增加资本利得税,可以有效的促进金融业的发展公平。适当的增加一些税制,也是有利于我国的金融业的发展的。比如,资本利得税,所谓资本利得税,就是指在金融运作的过程中,投资方通过自身资本所得到的利润的相应所得税,这种税制的存在是为了实现对金融发展过程中的公平的保证,非常必要的。

4.试点金融业转征增值税,推进金融创新。研究表明:轻税或免税政策将对银行等投资机构和金融产品市场产生促进作用,表现为将刺激投资者持有、交易金融产品的欲望,从而扩大金融资产的规模,促进金融创新,反之亦然。此外,金融衍生工具的税收负担的轻重对其转让和流动具有重大影响。如果对金融工具的收益课以重税,则金融主体出于规避税收负担的目的,可能会只出售减值的衍生金融资产,而将那些增值的金融衍生品延迟出售,这样就会造成金融衍生工具的投资“锁住效应”。因此,各国在制定金融衍生工具税收政策时通常选择较低的税率,以促进资本资产的合理配置与流动。

我国目前阶段应以鼓励金融工具创新和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为主要政策导向,在重视金融工具创新对金融业税收冲击的同时,运用税收政策支持金融工具创新,并对金融业予以轻税或免税政策。而且要考虑到我国税收制度的惯性和人们的心理接受能力,不能急于求成。因此,可以先进行金融业征收增值税的试点工作。

第3篇:金融业研究范文

一、浙江房地产与金融业发展概况

(一)房地产发展概况

90年代以来,浙江房地产发展的运动轨迹与经济周期的波动轨迹相似,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启动阶段(1991-1993年)、回落阶段(1994-1997年)、发展阶段(1998-2000年)、繁荣阶段(2001-2010年)以及调整阶段(2011年至今)。

1991年开始,全国房价第一次呈高速增长态势。浙江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同比增长幅度一度高达284.4%。1994年1月25日,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继续加强固定资产投资宏观调控的通知》,受政策调控影响,房地产发展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虽然全省各项房地产指标仍在增长,但至1995年增幅已逐步回落。

1999年房改房逐步上市,改变了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幅持续下降的态势。中央出台了允许个人利用银行贷款购房政策,个人购买能力不断增强,个人购买住宅面积占当年全部住宅销售面积的比重逐年上升。随着银行信贷政策的开放,土地与房地产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2002年7月开始实施的土地招标制度,使得地价飞速上涨,房地产市场进入了超高速增长的局面。仅2010年上半年,杭州主城区二手房交易均价达到19536元/平方米,同比上升47.15%。

2011年1月,“新国八条”出台,拉开了严厉调控房价的序幕,中央开始实行限购、限贷等调控政策。浙江有关部门也迅速行动,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先后出台一系列具体实施细则,以期保持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增长。

经过10多年的超高速发展,浙江房地产逐渐转型。整个市场呈收缩态势,供需关系变化,需求方逐渐表现出“销售规模下降,价格指数回落,土地购置减少”,供给方则表现出“开发规模减小、投资增幅降低,投资结构优化”。

(二)金融业发展概况

从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和金融业就业两方面考察,可以发现1995年之前是金融业恢复形成阶段,1995年之后则进入逐渐完善和深化时期。因此,浙江金融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恢复、发展阶段(1992-1994年)和改革、完善阶段(1995年至今)。

发展之初,浙江在金融领域的发展相对落后,主要原因在于浙江原有的经济基础薄弱,在金融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资金来源,因此对外来资金较为依赖。1978年末,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只有35.79亿元,贷款余额48.9亿元,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这一情况才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

1995年11月21日,浙江城市信用合作社会议成功召开,在本次会议中,充分肯定了信用合作社发展的成绩。1995年10底,全省城市信用合作社存、贷款余额分别已达172.4亿元和114.6亿元。

2011年,浙江金融业稳健发展,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速度处于较高的水平,保持了健康的发展态势。金融资源配置得到了进一步的优化,该省的金融市场整体运行态势良好,为浙江经济的发展贡献出了巨大的力量。

二、浙江房地产与金融业关联度测算模型、指标与结论

(一)基本模型、主要指标及评价标准

(1)模型简述。投入产出模型的行模型表明经济的存在必须再生产出其消耗的全部产品,如果不在原有的规模上而在扩大的规模上生产,还要有剩余产品;列模型则反映了收入分配关系变化如何与技术以及相对价格变化相互影响。

(2)主要指标。本文用直接消耗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表示后向直接关联度和后向完全关联度,用直接分配系数和完全分配系数表示前向直接分配系数和前向完全分配系数。

计算公式如下:直接消耗系数aij指某产品j生产单位最终产品量对另一产品i的完全消耗量,记为aij。

aij =xij/Xj(i,j=1,2,……,n) 公式1

完全消耗系数bij反映了直接消耗和间接消耗的总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B可以直接由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计算得到。

B=(I-A)-1-I 公式2

其中,I为单位矩阵。

直接分配系数rij是指i产品分配给j产品的中间消耗使用量在总产出量中所占的比例。

rij=xij/Xi(i,j=1,2,……,n) 公式3

完全分配系数Dij主要是指某些行业中的单位增加水平能够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途径为另一个行业提供的分配能力,我们可以用矩阵R来求取矩阵D的数值。公式如下:

D=(I-R)-1-I 公式4

其中,I为单位矩阵。

(3)评价标准。为进行有效评价,本文将计算所的值与国际标准范围进行对比,若高于上限,说明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关联度偏高,应当注意房地产业过热;若低于下限,则认为房地产业可能发展结构不合理或金融业对其支持力度不足。

(二)测算结果

通过分析计算,得到了下表数据:

从后向直接系数结果可以看出,2002年及2005年浙江房地产业对金融业的依赖程度相当高,在2007年虽有所下降,但2010年又上升至第三位,说明浙江房地产与金融业之间的后向直接关联程度较高,房地产业对金融业的依赖关系依然明显。

从后向完全系数的角度看,发现同样的趋势。因此,说明金融业在值和位次上都保持着较高的数值,说明房地产业对金融业的需求拉动作用较强。

前向直接系数相对于后向直接系数来说,数值上要小,这说明浙江的房地产业对金融业的前向关联性比较弱。从整体上分析,2007年之前的前向直接系数位次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浙江房地产业对金融业的推动效应正逐年减弱。

较之前几组系数来说,前向完全系数无论从数值上还是位次上都没有明显的优势。通过整体上的动态分析,可以发现,后向关联度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前向关联度除2005年外变化不十分显著。

(三)规律与结论

综上,可以进行以下对比:一将两个产业的关联度与其它产业的关联度进行对比;二将关联度与国际标准相比较,便于判断该省房地产业发展是否处于合理范围。

(1)与其它产业关联度相比较。结果显示规律如下:位次上与其它产业相比,房地产与金融业的后向关联度显著靠前,这说明,房地产业是一种资本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在初级发展阶段,必然需要金融业的有力支撑。另一方面也表明,浙江的房地产是以物质消耗为主的增量发展型产业,而不是成熟的以经营服务为主的存量发展模式。

(2)与国际经验值相比较。在后向关联特性上,除2002年后向直接系数偏高以外,其余系数均符合国际标准范围。在前向关联特性上,只有2002年与2010年符合国际标准,2005年以及2007年两者均低于国际上规定的范围下限。在发达国家,房地产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会形成众多的中介机构,并以此为基础向消费者提供完善的物业管理。而浙江房地产与金融业的前向直接关联度与前向完全关联度均与国际标准有差距,这说明浙江的房地产业仍属于新兴产业,发展滞后,发展结构不合理。

三、对策与建议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浙江房地产对金融业需求拉动作用较强;而房地产对金融业供给推动作用较弱。虽然两者基本上符合国际上的房地产与金融业关联度范围,但浙江房地产业的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升级,以保证浙江经济健康发展。

(一)房地产业优化

(1)转变发展模式。房地产业的发展更应该注重与金融业之间的相互支持性,而不是单方面的金融业对房地产业的支持。作为更具服务性的第三产业,浙江的房地产业应该对其中介机构的数量与质量以及物业管理服务等更强调服务性质的层面进行发展。因此,要逐渐将房地产从开发模式向经营管理模式转变,从增量房市场向存量房市场转变。

(2)稳定房产价格。首先,要调整土地供应结构,针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市场提供不同的土地供应;其次,需继续完善土地出让制度,实施招标等制度,减少协议出让、无上限拍卖出让等出让方式,从而达到土地价格的有效调控;再者,需行政手段的参与,采取推出保障房、限购、限价等手段,一定程度上缓和房价的涨跌幅度;最后,尤其要规范房地产中介机构市场,禁止投机倒把的行为。

(二)金融业优化

首先,要规范浙江金融业的发展,加大金融管制力度。虽然目前,已有不少银行执行对房地产业的限贷政策,但银监会仍应加强监管,银行应加强房贷的审核,规范抵押物的估价。

其次,可以建立针对浙江房地产与金融业关联度的预警防范机制,定期收集宏观经济运行、居民收入消费水平以及房地产业投资等数据资料,制定预警指标,如“房地产业贷款占银行信贷总额的比例”、“房地产贷款年增长额占银行信贷总增长额的比例”等,以此为预警以及采取防范措施的根据。

第4篇:金融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 金融信息化 银行 保险 证券

尽管金融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下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但对于金融信息化,国内外学界尚无一致的界定。有从金融业务层面提出,金融信息化是指在金融领域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和装备金融业,实现金融业务中心从物理空间向信息空间的转变。有学者从信息技术层面认为,金融信息化是指由于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金融业务领域,使传统金融业务及金融理论发生根本性变革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金融信息化是基于通信网络、计算机、信息资源及人力资源要素之上,依据统一技术标准,通过信息网络实现综合的金融服务的系统工程。虽然学者观点相左,但基本上勾勒出了金融信息化的主体图景:金融信息化是在金融业务领域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金融业务变革的过程。

我国金融机构从业务分类上看,明显存在三个大主要类别:银行、保险、证券。一般而言,银行业务包含传统业务和高技术含量、高利润的复杂业务,后者包括结构性融资、收购兼并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等。当前我国银行业务信息化程度已经明显提高,但与国外同业比较而言,尚存一定差距。我国保险业传统上对信息技术的依赖不强,但现代信息技术的变革带动保险进入新的发展历程。我国保险业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升,使我国保险信息网络已基本覆盖了全国各省、市、县,并逐步向乡镇延伸,绝大部分的保险公司实现了全国数据大集中。我国传统的证券交易依托纸质媒介完成。上海证券交易所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自成立之初就实现了交易的信息化,使用系统集合竞价自动撮合成交。目前所有的证券公司都拥有网上交易系统。但总体而言,当前我国证券业的信息化水平仍然处于初级阶段。

一、银行

我国银行业信息化架构已初步确立并逐渐规范。各类型银行机构的业务种类日趋丰富,业务运营越来越依赖信息系统的支持,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开发能力在迅速提高。实现业务电子化后,集中整合成了银行机构的共识,数据集中、灾备、平台及应用整合正在实施推进。长久以来银行信息化缺乏规划指导,信息化建设零散、重复、低效,监管水平的提升及对外合作的发展正使其更具系统性、规划性。银行信息化的标准体系正在建立。同时混业的趋势使银行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开始更多地与其他同业、监管层融合。除了业务支撑外,银行机构开始更多地将信息化应用于管理层面。信息化建设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从银行业信息化投入层面看,银行信息化建设投入在中国金融业信息化建设总投资中所占比重最大,数据显示2009年这一比重达七成以上。国有银行信息化投入又占据了主要部分,由此可见,国有银行信息化发展影响着金融业信息化的基本趋势。近年银行信息化投入呈现规模逐年增长增速有所下降的趋势。各类银行机构新建的重要业务系统较少,主要是对原有各业务系统的升级改造和对硬件设备的更新换代。当前凸显的银行风险事件使银行必须关注客户管理、风险控制问题。

此外,中国的不同类型银行的信息化现状差异非常大,信息化投入趋势也有很大差别。大部分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有非常完整的信息系统,且基本完成了数据大集中,拥有以客户为中心的综合业务系统,丰富的电子银行和强大的科技队伍。股份制银行在信息化建设方面,注重投资收益比,满足业务、谨慎适度已成为股份制银行普遍的信息化策略。目前主要增强其数据挖掘、风险控制能力等。中央银行多次表示出鼓励城市商业银行进行跨区联合,并提出了资本重组、业务合作、机构组织的联合等具体联合模式。在此背景下,近年城商银行信息化建设投入增长较大。城市商业银行的信息系统建设主要有综合业务系统、管理信息系统、新一代呼叫中心以及其他中间业务系统。邮储、农村类银行机构的信息化建设较为迅速。2008—2009年中国银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及增长情况见图1。

整合是银行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中国银行业正处于整合的初期,数据大集中只是整合的一种形式,除了数据集中外,软硬件平台的整合、应用系统的整合也开始成为各类银行建设的重点。业务系统的整合需求潜力巨大,存在城商行重组、农信社改制等。合并重组之后,各机构的原有数据、平台、系统需要进行改造和整合。创新和流程再造是银行信息化的永恒主题。以核心业务系统改造升级为主线,银行将更多的业务向网上迁移。此外,银监会推动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建设。2008年3月银监会《银行业信息系统灾难恢复管理规范》,不少银行机构都开始了信息系统灾备建设的评估。

二、保险

当前保险行业信息化整体水平显著提升,险商信息化投入增长迅速,标准化建设不断完善,集中模式加快推进,应用开发、系统整合进展迅速。2006年保监会印发《中国保险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信息化重点专项规划》,对保险行业的信息化建设目标和原则提出了明确要求。保险行业信息化呈现规划性特征。

第5篇:金融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 物流金融;物流园区;金融业务

[中图分类号] F8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2-2880(2011)04-0092-02

一、物流金融相关研究及发展现状

(一)物流金融的相关研究

物流金融是一种创新型的第三方物流服务产品,它为金融机构、供应链企业以及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商业间的紧密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使得合作能达到“共赢”的效果。尽管市场需求巨大,但目前企业界、物流业和银行业对物流金融理论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物流金融的产生

物流金融来自供需两方的要求,同时也是供应链一体化的需要。(1)物流金融需求方。在我国众多中小型企业经营所需的资金不足,且信用体系不健全,缺少融资渠道。物流金融服务可以有效盘活中小企业临时闲置的原材料、产成品,支持物流企业的融资活动,从而优化中小企业资源。(2)物流金融服务供给商。①金融机构。目前在我国,物流金融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是金融机构。我国加入WTO以来,金融机构创新意识不断加强。为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金融机构不断地进行业务创新,这就促使了金融物流的诞生。如在银行,物流金融在帮助银行吸引和稳定客户,扩大银行的经营项目的同时,协助银行解决质押贷款业务中的质押物仓储与监管以及质押物评估、资产处理等服务。②第三方物流企业。针对现代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物流金融业务既能提高其一体化服务水平、竞争能力和业务规模,又可以增加附加值、经营利润。

2.物流金融的内容及模式研究

物流金融的内容,由于研究角度不同侧重有所不同。从物流产业角度来看,物流金融主要体现在物流设施的投融资、物流保险和结算支持三个方面。而从物流金融与期货交割结合角度,可以将物流金融业务的运作模式分为买方客户授信和卖方客户授信两种。物流金融的基本运作模式,基本将其分为三类:垫付货款业务模式、仓单质押模式和保兑仓模式,这种分类形式是基于物流金融的基本运作流程。

(二)目前我国物流金融发展现状

中国储运总公司于1992年开始尝试仓单质押业务,并于1999年率先正式开展此项业务。现在向近500家企业提供了质押融资监管服务。从相关文献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者认同物流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风险问题,其中核心是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的风险防范与控制问题。另外,关系处理与效率问题也是主要的讨论点之一。我国近几年的物流金融实践活动也很活跃。广东发展银行在2004年6月率先试办了仓单质押贷款业务。中信银行推出的“银贸通”也是物流金融产品。深圳发展银行打造供应链金融“专卖店”,向中小企业提供了三大类共30多项产品,服务于各供应链节点的企业。相关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融资产品。华夏银行也正式推出国内首个现金管理整合品牌“现金新干线”,与苏宁、中储股份等知名企业开展物流金融合作。2007年11月,UPS携手上海浦发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由旗下UPS资本公司将物流金融业务引入中国,成为第一家在华试水物流金融实践的国际性物流快递公司。这标志着整合金融机构、物流企业和上下游客户的物流金融业务逐渐兴起。

二、公共信息平台下物流园区金融业务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金融业务的不断发展,我国金融相关法律的日臻完善,可以在物流园区基础上,开展一种区域性、区域间的新型物流金融业务——公共信息平台下物流园区金融业务。如果说物流业在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当中扮演着运行大动脉的作用,那么物流园区就可以看作是整个国民经济运行当中的一个自我小循环系统。物流园区内,集中监管了生产、销售上下游企业的产品、原材料的交换,这就给物流园区通过建立公开的物流金融信息平台,通过监管不同企业资金之间划拨,了解企业的资金需求。物流园区可以作为借贷的中间人,将资金需求、供给信息提供给所需要的物流园区内的企业客户,在物流园区内实现资金借贷。同时,可以进一步升级到物流园区间的物流资金信息借贷交换,即实现公共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的资金借贷。总体来说,公开信息平台下物流园区间的资金借贷由物流园区内和物流园区间各客户企业间的资金供需信息情况交流以及物流区内的资金调补组成。

如图1所示,首先建立物流园区内资金信息交换平台,由物流园区统一建立园区内企业资金信用档案,规定信息提供的资费标准以及相关的平台使用制度。并且提供两种服务:资金信息自主选择平台,即物流园区将各个客户企业资金供需情况、资金偿还、资金使用的费用情况统一发送到信息平台上,供需要信息的相关企业自主甄选;资金信息对冲选择平台,即物流园区内的客户资金供需情况决策权完全交给物流园区信息平台控制方,物流园区信息控制平台的控制方根据客户方提供的交易范围,进行集中的交易促成。当然,没有完成的交易可以利用自主选择平台,进行自主交易。

其次,建立物流园区间资金信息平台。在物流园区间建立这种资金信息平台,不仅扩大了客户企业间资金借贷的范围,也有利于客户企业在最有利的条件下完成资金调度,而且通过两个物流园区的共同监督,降低了资金借贷的风险,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张慧瑶:物流园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三、公开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借贷的要求与意义

(一)公开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借贷的要求

1.国家政策、法规的支持

在我国,大部分资金借贷仍需金融机构控制。作为非金融机构的物流园区,如果要开展资金借贷中介活动,仍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予以监督管理,并对可实行借贷业务的物流园区进行规模等相应设定,以保证资金信贷的安全性。

2.完善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监管制度

物流园区由于得天独厚的信息资源优势,对客户企业的经营状况较熟悉,另外,由于客户企业的产品、原材料在园区内的存储、转运,可以暂时性取得其物权的质押权利,降低园区内的资金安全风险。但是,园区信息平台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对客户企业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必要时开展资金还贷催促业务。

3.物流园区间的合作规范化

由于开展资金信息平台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企业的融资费用,所以物流园区间的合作规范性极其重要。建立公开资金信息平台的物流园区必须及时更新所需提供的客户企业资金信息,并制定物流园区间统一的信息交换模式,降低信息识别的费用,利于实现资金交易。

4.资金信息平台的技术要求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的控制方要做好信息平台信息处理技术的及时更新,信息系统安全性能的检测与维护,重视对基础物流数据的有效管理,保证相关业务和宏观管理准确性、有效性。

(二)公开信息平台下的物流园区间借贷的意义

物流园区信息平台具有跨地域、行业、技术密度大、参与方多、扩展性强、开放性好的特点,有力支撑了物流金融的发展。公开物流金融信息网络包含多种开放式信息系统、接口。企业利用平台的硬件设施、数据信息库和安全可靠的商务功能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交流、数据交换、业务交易、决策支持等信息化管理。物流园区内容丰富,由于我国相关部门的传统宏观调控,很难掌握物流运行的真实情况而难以发挥应有管理作用,这是我国物流业长期在低层次徘徊不前的重要原因。引入公开物流金融信息平台机制以后,通过对物流业运行基本数据实时和准确掌握、统计、分析,针对电子物流交易市场的交易进行相应的规范、引导和监督,在完善物流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完善物流市场的竞争机制,真正落实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职能。

[参考文献]

[1]刘放,窦诚.现代物流金融初探[J].中国储运,2009(2).

[2]邹小芃,唐元琦.物流金融浅析[J].浙江金融,2004(5):2.

[3]马文姬,顾幼瑾.国内物流金融理论研究文献综述[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1).

第6篇:金融业研究范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业在数十年的发展中日臻成熟,金融机构和金融产品种类日益增多、金融业务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增强、金融交易渠道愈加活跃。金融业态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同时对金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1.多样化。

(1)金融机构种类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伴随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金融产品及金融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与此相伴的是金融机构与金融产品的日益多样化。非银行的金融部门的出现和不断壮大冲击了传统的大一统银行体制,并逐步成为和银行业作用相当甚至更为重要的金融业的组成部分。我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如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法人机构数量近年来 变化不大,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则呈现出一个显著上升的趋势。五大类非银行金融机构法人机构数量也不断上升。(2)金融产品的种类日趋多样化。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金融产品多样化的外部条件已经较为成熟,并呈现出以下特点:竞争白热化、金融脱媒化、利率市场化、需求多样化、城乡一体化、资金流动全球化。金融机构的增加以及金融产品的日益多样化意味着金融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大。据智联招聘统计,2013年新增职位中来自银行、保险以及证券机构的金融业职位需求增长最快,比2012年增加了91%。前程无忧2013年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受访的500家雇主所在的16个行业中,金融/证券/投资成为亮点,金融投资人才在2013年炙手可热。在四季度金融/证券/投资行业增加社会招聘的雇主高达88.8%,而2012年四季度的调查结果为51.6%。

2.市场化。

2014年我国金融改革路线图已逐步清晰,即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层次多元的金融体系。伴随着金融市场化改革的发展与深化,我国金融发展的总趋势逐步呈现出市场化的特点。目前我国正在努力推进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进程,这在为金融系统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必然带来金融风险和金融风险管理难度的增大。除了因利率、汇率市场化等引起的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交易便捷度的提高也会不可避免地导致市场间的风险相互传导,爆发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具备风险控制和合规管理能力以及具备一定的财务金融知识和拥有较强数理基础的金融产品开发和投资组合能力的人才将成为金融市场最为缺乏的人才类型。

3.网络化。

至2013年,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余额宝、淘宝基金店、微信支付、众筹等互联网金融产品以“短、平、快”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这种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被称为“互联网金融模式”。从技术、政策、需求角度而言,互联网金融的长期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在未来的金融企业中,“电子虚拟网点”将大幅替代现有的“物理网点”,“信息流”将最大限度地替代“物流”和“现金流”。我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业务交易规模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金融业发展的网络化趋势。互联网金融的异军突起加大了对金融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截至2013年10月,互联网金融人才需求同比增幅超过55%。在这一新背景下,市场对既拥有金融投资专业知识,又掌握一定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高水平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

4.国际化。

伴随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正逐渐融入到世界金融市场中。截至2013年12月,已有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家银行在中国设立了40家子行、190多家的分行。保险业方面,目前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机构在我国设立了55家外商独资、合资保险公司,占我国保险公司总数的31%。中国金融市场全面开放之后,中国金融人才的国际化将进一步提高,包括国际化的眼光、全球化的资本运作意识、全球化金融管理工具的运用能力、在完全市场化环境下的运作能力等。

5.复杂化。

伴随金融创新的需要,金融产品由于衍生品的产生而变得越加复杂化。自1992年我国金融衍生品首次在沪深股市交易以来,以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为基本形态而衍生出的各类杠杆性的信用交易产品应运而生,至今我国已涌现了大量以商品期货、外汇掉期与人民币利率互换为主的金融衍生品交易。随之,金融市场对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的高学历的专业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2002年至2011年,具有硕士、博士研究生学历的金融从业人员比例总体呈上升趋势,2011年金融行业中高学历人才占比位于所有行业的第三位,前两位分别为科学研究和教育业。

二、高校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与劳动力需求的悖逆和矛盾

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这一核心任务,围绕这一核心,高校的目标即是为各行业输送与之相匹配的人才。基于以上对行业变迁和人才需求新趋势的分析,目前我国高校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金融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不足。

目前,金融学专业学生的整体素质与企业需求不相匹配,出现劳动力供给结构性过剩。由于金融业逐渐向多样化、混业经营方向发展,越来越需要通晓金融游戏规则和能够运作全球市场的复合型人才。用人单位对金融学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既要求从业人员提高分析市场行情、从事金融产品定价的数理能力,又要求他们拥有防范金融风险的管理能力,还要求他们增强对金融法律法规的运用能力。然而,从目前我国金融人才的培养现状看,高校对学生数理基础与信息技术运用能力的培养重视度不足,直接导致毕业生素质难以达到金融市场和企业的要求。另外,学生的主干课程中缺少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课程,使金融学科未能很好地与相关学科交叉融合,也使得学生的能力难以驾驭未来金融市场中面临的实际金融问题。

2.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视度不够。

一方面,金融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更是智力密集型产业。随着我国金融企业规模、资金实力的不断壮大,当务之急是挖掘具备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从而促进这些企业在金融市场中竞争优势地位的形成。然而,目前高校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上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金融学教学方式以授课为主,一味灌输,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创新精神不足。另一方面,虽然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金融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加大了实践教学的工作力度,对原有金融实践教学方法和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是改革效果不够显著,也没有达到预期目标。高校的实践教学理念还没能突破传统金融教学模式的框架。金融实践教学理念、内容、形式、条件等方面都存在较多的问题。金融实践教学内容较为单一陈旧,师资条件有限,学生素质不能满足企业要求。

3.“经济学院模式”与“商学院模式”往往偏重一方,未能发挥整合优势。

在当下的高等教育与人才培养体系下,主要有两种金融人才的培养模式:“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院模式”。部分综合类院校及财经院校更侧重于从宏观经济学视角,进行银行体系、货币政策以及信用等方面的研究,更多地遵循“经济学院模式”。而具有理工科背景的院校则偏重于“商学院模式”,这些院校直接借鉴国外商学院的发展模式,从微观角度出发,以管理学为主,侧重以资本市场和公司财务为研究对象。现代金融的微观化趋势使得传统的以宏观金融为主的教学内容显得很不全面,说服力也就此减弱。目前的现状是高校往往只偏重一方,导致理论和实践相脱节,“产、学、研”优势互补的功能未能充分发挥。多元化的培养模式才能更加有利于提高人才的理论素养和应用能力,在就业方面赋予人才更多的选择权,从而更好地实现校企合作、校企共赢。

4.金融教学视野不够开阔,没有清晰的国际化教学理念与目标。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经济在各个层面都日益融入到世界经济一体化中,这对我国金融学教学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虽然部分高校已逐步认识到金融教学与国际并轨的重要性,但其实施过程和条件还有待完善。目前,我国金融学专业所使用的教材国际化程度不高,许多理论和内容较为落后。另外,师资力量与国际化教学目标的要求不相匹配。金融教学模式的改革力度不够,没能突破传统培养模式的局限,对西方国家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和实践不够重视,引用率不高。对国际化教学的整体路线规划不清,在兼采众长的道路上还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方法。

三、金融业人才培养联动模式的创新机制

由于业态发展、劳动力需求及高等教育之间存在着相互联动的关系,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面应该始终适应这一联动模式的要求。以上探讨了我国行业变迁的基本态势以及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文给出如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途径的建议:

1.搭建多学科渗透教学平台,立足培养文理兼修的复合型人才。

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可借鉴的国内外经验较多。例如美国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斯坦福大学的实用教育、英国剑桥大学的综合教育以及日本大学中盛行的交叉学科教育等都为我国金融学教学改革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思路。国内高水平大学也开始进行金融教学的改革与实践:武汉大学“数理经济与数理金融实验班”教学模式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创新。大连理工大学推出的“数学+金融学”教学模式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南开大学从2001年开始进行跨专业经济、管理和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试验。在这些先行者的引领下,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可以在金融专业的基础上设置“2+2”课程,即学科交叉实验班。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和兴趣选择“金融学+X”课程,例如“金融学+数学”,“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学+计算机”等。目前,这类“2+2”课程在我国的部分高校内已有开设,但是由于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这种模式的推广度和普及度并未达到预期高度,因此促进金融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将成为今后金融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其次,增加通识教育、平台大课的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中应包括社会学、中西文化概论等课程。平台大课是指学生可以在平台中选择管理类、文学类、法学类、理学类等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从而建立涉及经济学、理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等多学科渗透交叉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既有金融专业特色,又拥有全面知识储备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2.注重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国外高等教育提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辛辛那提大学“工学交替”模式、百森商学院“创业实践”模式、加州大学“个人专业”模式、哈佛大学“校企合作”模式、斯坦福大学“产学研培养”模式。与国外具有创造力的培养模式相比,国内高校目前也有了一定的实践,例如: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已建成的金融实验室可实时接收纽约交易所、伦敦交易所、芝加哥交易所和上海证交所等全球主要金融市场的交易数据,供学生实盘演练。然而总体来看,国内高校对金融人才的培养还限于比较僵化的模式。鉴于此,培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和富有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金融人才是高校金融教育的重要目标和发展方向。金融专业人才培养与纯粹的理工科不同,既需要拥有很强的数理功底,又需要具备创新实践能力和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本文建议在培养金融人才实践创新能力的过程中采取以实践需求为导向的IP(IInnovation-Practice-Interaction)模式,即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互动模式,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创新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校企合作和实践模拟为主要方式,强化基础课、专业课、国际交流和实践基地等方面的建设,为培养具备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金融人才奠定基础。目前,大连理工大学正努力推进IPI模式的实践,不断实现多元交互式教学方法,搭建学生实践平台,为学生日后就业奠定坚实基础。

3.促进“商学院”与“经济学院”培养模式的融合。

孤立地发展任意一种模式在如今金融业大发展、金融机构混业经营的大趋势下都是行不通的,两种模式均不能有效解决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问题,因此必须走两者融合的道路,实现学术型培养模式与职业型培养模式的有机结合。“商学院”模式起源于美国,并逐步成为世界公认的优秀培养模式。“经济学院”模式以培养博士研究生为目标,更为注重学生独立研究能力的训练。目前来看,我国在金融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上与西方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因此,我们应该借鉴西方经验,走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符合社会经济需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将宏观金融学和微观金融学相关课程全部囊括在学生的培养计划内,既要注重宏观金融理论的教学,又要强调以实践为导向的微观金融教学。

4.拓展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良好的英文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

高校教育国际化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金融学教育的发展必然要符合这一主流趋势,特别是那些准备建设世界一流水平的重点大学,更需要尽快地采取积极的措施。首先,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设立金融学英语强化班。目前已有高校在此方面进行了尝试,例如,大连理工大学在2009年成立了金融学(英语强化)班,该班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在金融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开设英语特色课程。如:跨文化交际、批判性阅读与写作、欧美社会与文化、演讲与辩论等。另外,金融专业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应该摒弃一些呆板教条化的内容,开设金融专业的双语课程,鼓励学生阅读外国原版教材和读物。其次,建立国内外高校联合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参加海外高校交流学习项目,以帮助学生了解国际商务环境,用全球视角看待、理解和解决跨文化的问题。融合中西文化的精华之处,摒弃循规蹈矩的固有模式,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吸取外国经验的基础上,金融人才的培养仍然要立足本土,因为金融人才最终要服务于本土市场。

四、结论

第7篇:金融业研究范文

一、金融街金融业集聚态势分析

(一)金融街的发展优势

一是总部经济优势。金融街是中国总部机构的集聚地。这里有全球金融企业上市市值前三位的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企业,同时也有中国人寿、中国电信等大型企业的总部。还有中国移动、中国大唐等15家进入全球500强的中国企业总部,同时也有高盛集团、摩根大通银行、法国兴业银行、瑞银证券等70多家世界顶尖外资金融机构和国际组织。截至2012年8月,金融街及周边总部机构持有资产总计35.9万亿元,同比增长14.6%;实现收入合计3096.4亿元,同比增长26.2%;实现利润总额1623.6亿元。金融街的总经济快速增长,显著地带动了北京市西城区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北京市经济发展的有力增长点。

二是信息腹地优势。金融街地处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毗邻国家中央机构和各大部委,集中了全国所有的金融监管机构——“一行三会”,还集中了国内大型金融、证券、保险机构的总部及大量国内外金融机构。金融街已成为全国的金融决策监管中心、金融资产管理中心、金融支付结算中心和金融信息中心。金融街凭借金融监管部门和总部集聚的优势,及时地向全国乃至世界传递着经济和金融信息。

三是人才优势。2011年《北京人才蓝皮书》针对北京与世界三大顶级世界城市(纽约、伦敦和东京)的相关人才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北京人才优势比较雄厚,世界500强企业及跨国公司数量已经超过顶级世界城市伦敦。市区两级政府在金融人才集群建设上坚持三大策略,通过品牌化集群策略,提升区域人才竞争优势,通过体系化集群策略,加大金融相关行业人才吸引力度,通过高端化集群策略,加速海外学人中心金融街分中心的建立。同时还积极为金融人才提供税收等激励政策,努力为高端人才解决配偶、子女的生活和入学问题,全力提升金融人才集群整体竞争力。目前金融街金融从业人员有17.4万人,占全市金融业从业人员的70.1%,其中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约占43%,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约占9%。

四是首都优势。首都优势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优势。目前,全球性金融中心城市中有三分之二是首都城市,区域性金融中心城市中有一半是首都城市,而在国内金融中心城市中更有五分之四为首都城市,首都城市在发展中呈现出“国际金融中心化”规律。浓郁的政治氛围、发达的经济水平、先进的科学技术、厚重的文化积淀为金融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难得的条件。

(二)金融街的发展劣势

一是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较低。中资银行总部在金融街的强势地位,以及银监会、证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在金融街的落户,使外资金融机构认为金融街的金融环境不宽松,再加上金融街主要发展国家级金融机构总部的功能定位,致使外资金融机构的投资成本和投资风险增加,因此大部分外资金融机构不选择金融街,国际化金融集群竞争力较弱。金融街作为全国金融资源的垄断中心,尽管金融业的整体效益逐步提高,但中资金融机构占绝对主体地位,国际金融机构在总量上还未达到国际金融中心的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的趋势还未形成。世界500强企业仅有15家企业总部落户金融街,不到金融街金融机构总数的2%,国际化程度有待大幅度提高。

二是金融产业及配套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北京金融业集聚总体建设还停留在增加金融机构数量、以资金补贴为主吸引机构入驻的阶段,缺乏引导金融产业升级的相关政策措施。随着金融街金融机构不断集聚,相关配套建设正在不断完善,但金融业密切相关的专业服务业、创意产业、商业服务业、休闲娱乐业等配套产业还没有形成一定规模,金融服务功能得不到明显体现。

三是区域发展空间承载力不足。经过20年的开发建设,金融街已可谓是寸土寸金,金融街有限的承载空间与旺盛的金融机构入驻需求之间的矛盾,已突显成为金融街建设的首要矛盾。例如一栋英蓝大厦,就聚集了高盛集团、摩根大通、罗斯柴尔德银行、黑石基金等42家知名跨国金融公司,跻身世界进驻顶尖金融机构最多的大厦之列,被经济学家誉为:一栋楼汇聚了“半条华尔街”。由于金融机构过度密集,区域综合承载能力已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金融机构的入驻需求,这已成为制约金融街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

四是服务金融体系较为单一。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表明,除了提供必不可少的市政服务外,对入驻机构更为人性化的关怀尤为重要。比如,在个人医疗保健、租售房方面的信息提供、旅游信息、交通服务、安全保障等方面均进行详细的安排,并在网站上介绍详细的主管部门和联系方式,使得入驻机构可以非常方便地获取急需的服务。相比之下,金融街服务部门还需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丰富服务内容。

(三)金融街的发展机遇

一是金融街拓展带来的机遇。金融街核心区在原金融街区域(占地1.18平方公里)的基础上,扩大到2.59平方公里,占地面积拓展119%。在绝对面积拓展的同时,金融街还积极盘活存量资源,针对现有办公资源和产业发展,规划开展“腾笼换鸟”的置换工作,将金融业以外的产业迁出,腾出空间容纳金融机构入驻。金融街的拓展,不仅进一步整合优化了金融发展空间布局,同时还加大了优秀金融机构和人才的集聚度,使金融街成为以金融业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极。

二是首都发展战略带来的机遇。北京以建设世界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为战略目标,其中国际金融中心是世界城市的核心功能,作为金融主中心区的金融街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首都建设的推进必将为金融街赢得更好的政策环境和组织保障,未来将形成国家金融决策与国际金融服务功能互补、金融功能区和金融服务区有机统一的新格局。

三是国际经济形势变化带来的机遇。2012年度“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综合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有4个来自亚洲地区,其中我国香港、上海跻身前十名,北京排名第十一位,充分表明我国新兴金融中心城市的发展潜力和国际地位正逐渐显现。我国已经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和第三大贸易国,成为国际经济的重要一极。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以及人民币走出去步伐的加快,将为金融街走向国际化,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中心提供良好的外部机遇和强大的发展动力。

(四)金融街发展面临的威胁

一是发达国家国际金融中心的威胁。国际金融中心最早源于13世纪的意大利,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国际金融中心格局。有传统的、自然发展形成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伦敦、纽约、巴黎和法兰克福;有在政府推动下建立的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如东京、香港和新加坡;金融危机爆发后,还有不少新兴经济体市场迅速崛起并筹划建立了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北京金融街要想在国际金融格局中谋求一席之位,任重道远。

二是上海、深圳、天津等国内金融集聚区的威胁。上海陆家嘴贸易区依托长江三角洲,其国际金融优势进一步显现,逐步发展为金融要素集聚地和国际金融市场交易中心。深圳依托香港,以深圳交易市场为龙头,成为国内融资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相比之下,北京依靠金融管理中心和信息中心吸引金融机构集聚的优势相对弱化。与北京近在咫尺的天津滨海新区已成为中国最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9年国务院批复要建设与北方经济中心相适应的现代金融体系和全国金融改革创新基地,势必会对金融街集聚形成分流。

三是北京九大金融功能区的威胁。北京“一主一副三新四后台”的金融资源配置模式,虽然各有侧重、互补发展,但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相对有限的金融资源在各功能区进行了较为分散的配置。尽管金融街的金融资源相对丰富,产业结构体系相对完整,具有其他功能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但金融街和CBD以及其他金融集聚区在功能设计上仍有部分的交叉和重叠,容易因争夺稀缺资源而导致恶性竞争。

二、金融街金融业集聚发展对策研究

(一)突破金融发展定位,吸引国际金融机构入驻

要想把金融街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金融主中心区,提高国际化程度,势必要打破目前金融资源配置格局。首先,应建立健全吸引国际金融机构的产业政策,给外资金融机构在政策上松绑。其次,应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空间成本”如办公楼租金、不动产价格都是金融机构选址的重要因素,应通过政府投资、产业政策倾斜等政策,鼓励交通、通讯、信息等产业的发展,抑制拥挤、噪音和环境污染给城市带来的负效应,努力降低外资金融机构的运营成本。三是应加大对入驻外资金融机构的优惠力度,在财政奖励、住房配套、子女入学、看病优惠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提高配套设施的国际化建设标准,增强对国际金融机构的吸引力。

(二)完善产业引导政策,构建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

充分运用产业引导政策手段,针对金融机构与新兴金融机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大力发展信托机构、金融租赁机构、基金机构等新兴金融机构,积极吸引国外新兴金融元素。针对金融机构与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加快引进国内外著名的评估公司、咨询公司、会计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推动中介机构的市场化与国际化。针对要素市场规模较小与金融街全国辐射力之间不匹配的矛盾,充分发挥北京现有的产权交易、技术交易、金融融资交易优势,扩大建设规模和影响力,构建全国性的林业、矿业、文化、知识产权、国际版权等具有北京特色的专业型高端产权交易中心和金融融资交易中心等。

(三)优先发展生活服务业,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金融街拓展建设工程有针对性地整合现代服务产业集聚,优先发展会展中心、酒店餐饮、娱乐、公寓、医疗机构、绿地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通过政府投资、产业政策倾斜、税收减免等鼓励政策,不断提高交通、通讯、信息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先进性和可靠性,开通金融街公交专线,设立金融街绿色医疗平台、金融街出入境分中心、海外学人中心等人才服务平台,为金融街提供一个高端产业配套环境,不断推动金融主产业的强劲发展。在传统公共事业领域逐步扩大市场准入,不断提高公共基础设施的先进性和可靠性。

(四)拓展金融街区域范围,提升区域承载能力和发展潜力

金融街拓展工程虽然在不断推进过程中,但与国内外企业进驻的需求相比,还是供小于求,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聚集金融资源的能力和潜力。因此,合理规划金融机构布局空间成为改变金融街发展空间局促的首要解决方式,以拓展建设与资源置换为主要方式,通过房地产开发整合产业集聚,做到规划在前,拓展、置换在后,充分挖掘中心区的土地价值,拓展产业承载空间。

(五)搭建“一站式”服务平台,完善金融街服务管理体制

第8篇:金融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银行;大数据

一、何为互联网金融业务

伴随着“P2P”、“大数据”、“余额宝”等新鲜词汇的火热,互联网金融业务风起云涌,2013年被称为互联网金融元年。互联网金融的兴盛也对传统金融体系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使处于垄断地位的银行体系有了危机感,相应作出应激反应。何为互联网金融呢?

互联网金融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基于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打破传统金融门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降低交易成本的一种金融创新实践,包括但不限于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金融中介、信用评价审核、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因其交易便捷、入门门槛低、信息不对称性低、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也被称为普惠金融。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发展现状

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起步于国外的金融创新经验,如阿里巴巴基于ebay的支付宝业务,人人贷、拍拍贷、宜信等基于国外Prosper、Lenging Club的本土式创新,并取得了一些独创的发展。目前经过市场检验成长较好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主要有基于大电商公司平台的阿里巴巴余额宝业务、京东供应链金融业务,基于中小投融资平台发展的人人贷、有利网、宜信等,基于银行金融创新的平安银行陆金所业务等。

银行应激互联网发展大势,也做出了一些尝试性发展,比如利用银行庞大的客户基础及信用卡积分等进行电商销售,但起步维艰,发展情况一般。众多的P2P公司也因风险控制能力薄弱、严重超越监管要求而破产,自2007年出现第一家P2P公司,2013年已爆炸性增长至1000多家,并同时被市场淘汰退出,仅有一成左右的P2P公司经营较为成熟稳定。2014年,央行、银监会、保监会等正联合对P2P公司摸底、征询意见,监管政策年内出台,将对于行业调整和优化整合起到一定的作用。

三、互联网金融对银行金融体系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金融其实可以作为一种“夹缝金融”,因为它解决的正是银行金融体系在系统内手脚受缚难以解决之事。利率的非市场化使资金难以得到最优的配置效率,对金融业务创新的监管使一些业务模式难以成立;而基于互联网的人人互联优势,追求最优市场化结果的投融资关系在资本的逐利性驱动下匹配出新的模式关系。但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冲击也没有渲染得那么严重,首先互联网金融主要基于小额大众,资金规模较小,美国一年的P2P业务资金规模约为一千亿美元,中国约为一千亿元人民币,大量大额的公司客户还必须基于传统银行体系;其次,互联网金融的爆炸性业务滋长一方面源于监管的空缺,故能从事传统银行业不能从事的业务,而监管必行,互联网金融的自由度也将下降;最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体系存在某种程度的互补融合,毕竟资金的流动都要经过银行的账户体系,借鉴互联网思维可以更好地提高银行的竞争优势,基于已有广泛客户的基础上实现强有力的未来增长。

四、银行业在互联网体系下的发展策略

学习互联网金融的思维方式、立足专业性基础市场,避免慌乱和盲从,对银行业在互联网体系下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做好基础数据维护建设,为大数据未来做好准备

大数据时代的基础前提是基础数据的维护建设。如果没有底层的层级明晰、内容完备的基础数据,再庞大的客户群体和交易信息也难以挖掘出有效的增值信息。银行应注重基础数据的建设开发,以应对互联网时代未来的更高调整。同时数据建设完善,对于日常管理效率及决策运营也有诸多裨益。

(二)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客户黏性

互联网金融的优势在于人人互联,较小的资金规模量级也同样可以达成投融资交易,并且手续简单、方便快捷,这取决于互联网的信息公开透明机制及实时性。银行应提高服务质量,降低交易成本,增强中小客户对银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的信心,提高客户黏性。尤其是对已有客户资源的深度开发,提高客户的理财意识和对银行其他平台的关注度。

(三)立足专业领域、找好细分市场,切勿广撒乱投

受互联网金融的影响,很多银行开始了互联网建设投资,包括网站维护及电商平台建设等等。但每个银行独立开发出一份“淘宝”业务尤为困难,也会导致较大的资源牵制和管理分散。各银行应找好自己的专业领域,发挥专长,未来银行业的淘汰成为必然,退出机制也将不断健全,只有精且专的业务水平才能在市场上抵抗地住互联网金融的侵袭和其他同行竞争对手的竞争。

结语

多元的金融创新体系是适应市场要求而产生的,有力地监管会使金融创新健康、长期的发展。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银行体系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将促进金融行业的效率提高和优胜劣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互联网与银行的互促发展将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推进实体经济的繁荣。

参考文献:

[1]范晓东.互联网金融:对银行冲击有限面临三大障碍[E].腾讯科技,2013.12.17

[2]王石河.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挑战[J].现代经济信息,2010(10):187

[3]杨帅.第三方支付与银行的博弈分析[J].商场现代化,2010(12):51-52

[4]贝为智.第三方支付平台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与对策[J].区域金融研究,2011(1):40-41

第9篇:金融业研究范文

关键词:小额贷款;信贷模式创新;信用价值

一、引言

在过去的30年,我国成功地转型为市场活跃的现代经济。在我国现在的金融体系内,传统的贷款工具和产品尽管对大中型企业或者中高收入家庭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对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以及大部分中低收入者仍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小额贷款在现有国有银行体系中尚缺乏一定的竞争了,其并不能满足大量小额贷款的需求,因此,市场的这一需求也产生很多像城市商业银行等银行大力发展这一供给,渐渐形成了产业,为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带来了福音。

二、我国小额贷款运行情况与存在问题分析

1.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情况

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市场发展不均衡。2012年,和辽宁省以452家和434家位居榜首位置。而贷款余额最多的则是江苏省和浙江省,并且远高于其他省份。

从贷款余额和实收资本两个整体实力指标来看,大体划分成3个集团。江苏省、浙江省和内蒙古稳居第一集团,合计小额贷款公司1187家,占全国的20%,合计实收资本占全国的32.3%。山东省、安徽省等10个省份位居第二集团,合计小额贷款公司占全国的44.98%,合计实收资本占全国的39.30%。其他省份列为第三集团。

2.我国小额贷款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分析

我国的中小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带动了我国小额贷款业务急剧增加,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对于小额贷款的金融企业而言也面临着很多问题,这些都是构成了我国中小贷款发展的障碍,笔者对此的分析如下:

(1)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呈现短期化趋势

本文所指的小额贷款公司是由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的,不以吸收公众存款为目的的,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我国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来源主要有自有资金、捐赠资金、批发资金和融入资金。据统计,目前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80%以上不能持续运营,要考外部不断注入资金。

我国从2010年初至今,金融市场的资金面并不是很宽泛,反而有一种缩小的趋势,月度平均利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这一趋势使得小额贷款公司对于贷款的期限避长就短,整体贷款期限短期化倾向明显上升。在我国江浙一带的民营企业,大部分都承受着高于银行基准利率的4倍的贷款利率,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种巨大的负担,而这一负担也会被他们转移到市场中去,如此一来,市场上原本资金面不宽泛的情况将会加剧,从而会触发市场危机。在浙江温州一带,拆东墙补西墙的情形也普遍存在,近期的温州老板群体性跑路也在客观上印证了这一危机的可怕性。

(2)农户和小微企业主风险难以评估,融资难

市场经济同样离不开小微企业,中国现在有6000多万小微企业主,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及时。但是,直至今日,他们依然面临许多偏见和困境,最大的威胁就是融资难。传统的金融机构更喜欢贷款给大中型企业,因为他们往往享受政府保护的高利润。小微企业不但由于自身的高度不确定性,风险难以评估,且缺少可抵押物,无法获得贷款。在传统金融机构贷款模式下,对实物资产的要求和申请材料的要求非常严格。由于农户和小微企业往往不能提供规范的申请材料和实物资产,这个群体的融资需求多年未被满足,严重缺血,贫富差距日益严重,农户融资渠道匮乏依然存在,小微企业主融资难问题始终没解决。

从下表中我们可以发现:小微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众多制约因素,尤其突出的问题便是竞争的激烈现状,以及筹资扩展的困难,这些都是现在小微企业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当正视这些问题,只有对症下药才可根治这一问题。

图1 小微企业发展制约因素提及率

数据来源:宜信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调研报告分析

(3)自身风险控制能力弱,缺乏最基本的防火墙

金融行业应当担当起最为基本的防火墙作用。我国的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都存在内控制度不完善的问题,尤其是监督执行力的力度不够,直接导致了经营的瓶颈产生。小额贷款公司应当重视风险控制,尽管与大型金融机构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但是,公司内部制度的建设并不主要受规模、资金的约束。因此,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而言,在风险控制建设上应当下大功夫,同时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强执行,如此才能将风险扼杀在摇篮里面。在当下的金融市场中,处理上市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透明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享受信息资源。但是小额贷款公司往往不能与正规金融机构共享信息资源,例如不能进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查询、不能利用小额支付系统进行通存通兑结算等。这一信息极其不畅状态直接导致了小额贷款公司一旦出现风险,其股东和其他注资机构将面临难以回转的危机。

三、宜信公司针对我国小额贷款发展的对策研究

宜信公司是一家集信用风险评估与管理、财富管理、信用数据整合服务、小微借款咨询服务与交易促成、小额贷款行业投资、小额信贷助农平台服务等业务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服务业企业。截止2013年初,已经在全国60多个城市和20多个农村建立了强大的全国协同服务网络,更好的为客户提供服务,以小额贷款为主要服务方向,主要服务群体便是中小民营企业,为其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财富管理服务。

刚过去的两会上,小微企业成为最热门的提案之一,据宜信调研报告显示,在2013年中,困扰小微企业或者说中小民营企业的重大问题包含了同业竞争、销售困难、筹资扩张困难、人才缺乏等。其中,除了竞争激烈占所有因素的54%之外,筹资困难占到了44%。

1.小微企业资金缺口较小

图2 小微企业资金短缺额度分布

数据来源:宜信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调研报告分析。

小微企业融资困难是多年来困扰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小微企业的“老大难”问题。由图3.1可以看出,从融资金额需求来看,多数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较小,受访者中有64%表示其日常资金短缺额度在10万之内,94%的企业短缺额度不超过50万。

2.小微企业未申请贷款原因主要是缺少抵押物和担保

由下图可以看出,从融资渠道来看,手续麻烦、缺少抵押物或担保是主要限制因素。

数据来源:宜信小微企业经营与融资调研报告分析。

究其本质,我国金融业的现状中存在的贷款模式门槛过高,尤其是对于资质的审查非常严格,然而对于中小民营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而言,管理模式、人才引进等都相对落后,尤其在创业阶段,要想满足一般国有银行的贷款要求难于上青天。因此,在现实中也存在了一些这样的城市商业银行,如泰隆商业银行推出的“三三”计划,也有像宜信的个性化贷款等都是在为这一传统贷款模式的弊端提出新的解决方式。

3.融资强调时效,认可较高成本

融资强调时效,因为对于融资者而言正是因为遇到了现金流难以周转的情形,拆东墙补西墙的问题才会逐渐形成。这一时效性直接决定了所带款项的效用,不仅仅是财务人士所言的时间成本,更多的是金融人士所言的机会成本。目前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贷款渠道审批期限往往较长,虽然很多金融机构已经做出较大努力简化流程、提高审批时效,但原有操作模式和风险控制理念很难再短期内得到根本改变。

4.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对策分析

第一,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需要民间金融渠道更多参与。笔者以为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根本途径是依靠国家政策和创通金融机构改变服务理念。也就是说,国家作为金融业的管理者也是服务者,应当为了市场更好更健康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在构建一般的融资平台的同时,也应当看到,民间金融渠道不畅通的现状。应当为证交易所等一般融资平台构建配套或者说相对的补充融资平台。另一方面,国家应当对于民间金融要采取大力的鼓励和支持态度,引导民间金融阳光化、规范化运作,从而形成多层次适应不同需求的服务体系。

第二,发展适合小微企业特点的信用评价机制及相应贷款产品。调查研究表现,小微企业特点突出,例如资质不全、缺乏有效抵押物、短期融资特征明显等等。宜信P2P 模式有审慎强大的信用甄别。宜信拥有一整套贯穿于前期咨询、贷前审核、贷后跟进、回款管理的全面而严密的服务流程,平台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信用审核,进行全程贷前、贷中、贷后的风险控制。同时,宜信还设立了专门的还款风险金,当出借的资金出现回收问题时,出借者可以选择用其补偿出借人本金及利息的损失。宜信有专业健全的信用管理和信贷服务体系,从国外引入了完备的信用审查与风险控制机制,经过长期摸索将其完善并依据国情调整,最终形成了一整套贯穿于前期咨询、贷前审核、贷后跟进、回款管理的全面而严密的服务流程。

第三,应用风险定价模型,破解小微企业融资困境。传统金融体系中对小微企业而言最大的障碍莫过于对于风险定价的认识、风险定价的核心就是收益覆盖风险,不同风险差异定价。对比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大多数企业都可以通过企业正常经营消化资金成本。对于法定基准贷款利率4倍的融资成本,很多小微企业难以承受,研究显示,小微企业固然融资风险相对较高,服务成本相对较高,但只要依据风险定价,即使较高的融资成本小微企业是完全有能力承担的,当然定价必须在一个合理范围之内,过高的成本无异于竭泽而渔。因此风险定价模式可有效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困境,实现双赢。

四、结束语

小额贷款公司要制定经营战略,创新信贷产品。小额贷款公司要想和传统大型商业银行相抗衡或者寻找发展机遇就必须将目标客户群体定位为小企业和农村地区市场上,也就是说怎么样的需求提供什么样的产品,唯一的问题便是经营风险。在经营绩效目标上,必须通过稳健的业务,避免经营商的短期行为,将眼光放远,如此便会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

参考文献:

[1]尤努斯.穷人的银行家[M].吴仕宏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

[2]中国人民银行小额信贷专题组.小额贷款公司指导手册[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杜晓山.小额信贷的发展和模式――演讲摘要[J].金融与经济,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