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金融风控服务范文

金融风控服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金融风控服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金融风控服务

第1篇:金融风控服务范文

关键词: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3.027

1 前言

2011年7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以及国家统计局四部委联合了《中小企业划型标准规定》,将我国的中小企业细化为中型、小型和微型。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对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明星,更为重要的是,它解决了80%以上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在社会经济领域发挥着难以估量的重要作用。然而,小微企业由于经营规模小,市场占有率低,资信状况不高等原因,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贷款难的困境,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我国小微企业的“短命”问题。

就目前情况而言,虽然小微企业的金融需求旺盛,但通过银行获取的金融服务和支持尚不足25%,除了商业银行针对小微企业的信贷业务起步晚、机制不健全之外,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我国小微企业良莠不齐,监管松散等导致整体的风险比较突出,银行在防范和控制方面相对不力所造成的。因此,加强区域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的研究就显得迫在眉睫。

2 区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势头的不断强劲以及相关政策扶植力度不断加大,我国小微企业进入发展的快车道,不仅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就业难的困局,而且也为国家科学技术发展和创新不断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14年起,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金融支持政策,全面扶植我国小微企业的发展,银监会也不断督促各大商业银行在信贷服务方面对小微企业给予优待。然而,现实情况却难以尽如人意,在小微企业总体贷款额不断攀升的同时,不良贷款率也随之增加,目前已超过了3%,区域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现状让人担忧,风险不断增大的原因还需要从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以及其存在的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2.1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

上文已经提到,我国的小微企业数量多、分布广、内部监管相对不力,商业银行在为其提供金融服务时面临着较为特殊的违约风险。具体而言,其风险的独特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金融服务成本高,风险大。我国的小微企业的“短命”现象比较普遍,这就造成了银行很可能因其破产而难以完全收回发放的信贷资产,而且小微企业的资信情况较差,坏账呆账以及不认账的现象相对突出,这无形当中就增大了银行的贷款管理成本。

其次,信息严重不对称。与一些大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的信用登记、评估、监管等制度相当不完善,导致银行从权威单位了解其真实的信用状况相对困难,此外,小微企业进行测评的比例也较小,所有这一切都使得银行对其资信状况无法进行精确的评估。

最后,信贷担保要求高。由于上述的金融服务风险大、信息不对称等特征,银行往往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担保要求较高,然而,有意小微企业自有资金积累紧张,持有的可供抵押的资产较少等原因,往往无法满足银行的要求,这也就增大了其获取金融服务的难度。

2.2 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独特性,国家和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改善小微企业融资难、贷款难的问题,然而现实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还是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足。

首先,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态度消极。长期以来,各大商业银行都以服务国有企业和大中型企业为主,对小微企业的关注程度较低。加之,小微企业的资本相对不足,不良贷款率较高等原因,往往有意忽视其金融服务的需求。虽然近年来由于政策的扶植,各大商业银行对小微企业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由于信息不对称、运营成本高等原因,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还处于银行的业务边缘,银行的在应对其金融服务的需求时,态度消极、动力不足。

此外,小微企业管理模式的限制。小微企业的经营规模小,企业内部的组织结构和监管机构非常不完善,运营模式缺乏统一的调度安排,面临的财务风险较高,融资的额度小且频率高,所有这一切都使其难以符合银行经营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标准。

3 优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防范与控制的构想

3.1 政府部门加快建立国家信用体系

信息不对称,已成为小微企业风险管理中最大的绊脚石,因此为了革除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一切弊病,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征信行业的管理,争取早日实现每个行业之间都能信息共享。具体而言,可由地方监管部门或者行业协会等牵头,发展个人信用制度,再由政府出面建立国家信用体系。

此外,还有加强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的建设。在当今时代,市场的中介服务机构会对风险管理产生重要影响,诸如独立的会计、审计、管理技术咨询公司等等,这些机构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银行获取真实而全面的市场信息,从而减少因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道德风险。

3.2 银行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建设

银行在为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时,不仅仅需要在担保、资金使用以及还款的方式和期限等方面加强协调与监管,还要从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人才的培养以及优化贷款风险的整体控制模式等方面入手,加强金融服务的全程管理,从而建立科学的风险管控体系。

首先,要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金融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要实现对每个支行、每个信贷员产生到期未付款的每日报告,并将相关的信息存贮尽企业的资料库,为将来可能发生的信用评估提供决策支持。

其次,要加强内部人才培养。我国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发生信贷交易的频率很高,这就需要银行有庞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来满足小微企业的服务需求。风险的管控需要大批专业技能过硬,综合素质高的客户经理,这就需要银行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激励,加强员工的业务培训,增强他们对小微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意识和管理水平。

最后,要优化贷款风险的整体控制模式。这种控制模式需要依托小微企业所在的特定的行业、产业链和具体的商圈进行整体的风险控制,这也是各大商业银行进行风险防范和管控的根本。

3.3 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风险评级制度

在小微企业提出贷款的申请时,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不能单一地只是以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作为决定其贷款额度的依据,必须要充分考虑该企业自有资金状况、运营的现状以及发展前景等等因素,建立健全小微企业风险评级制度。通过该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抵御风险的能力、产生利润的大小等来估测其未来的还款能力,保证小微企业的融资总量低于该企业自有资金的数量。

3.4 建立小微企业的信用管理系统

上文中已经提到要建立国家信用体系,完善个人的诚信档案,作为评估其信用状况的重要依据。小微企业也应仿照此模式,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系统,这就需要当地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力求将区域内的小微企业全部纳入信息系统之中,实现信息和资源共享。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符合区域内小微企业贷款需求的客户资料库,当然系统的标准以及资信状态需要银行等专业的金融机构进行审核,具体而言,主要评估该企业是否具有相应的还款能力、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状况如何、是否存在偷漏税等不良记录以及企业产生坏账、呆账甚至是蓄意假破产以逃避偿还贷款的可能性等等。

4 结语

小微企业的发展历来备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其金融服务也在不断地完善。然而由于其经营规模小、抵御风险的能力差等原因,融资的渠道和方式等仍然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需要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各大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小微企业自身三方联动,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呢先进发展经验的同时,结合我国特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独特的市场环境,共同完善我国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体系,从而全面提高区域内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水平。

参考文献

第2篇:金融风控服务范文

三年前从阿里离开、创立同盾科技以来,蒋韬近段时间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机会――“宏观经济下行,各机构都在加大防控金融风险,各行业对大数据的需求倍增”。

2016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下决心处置一批风险点。

出身大数据风控和反欺诈的同盾,也由此迎来了高速扩张期。自然,蒋韬加班的时间也在倍增。

截至2017年1月,同盾提供服务的各类机构已近6000家,主要分布在风险集中区的互联网和金融行业,合作银行近100家,其风控云系统累计实时处理100亿+场景化数据,俨然成为行业“独角兽”。其跨行业联防联控、建立智能诚信网络的大数据风控理念,或为我国金融系统乃至全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那么,金融风险当前,这类大数据公司能为金融稳定、经济发展带来怎样的契机?

“我们会‘三步走’――从反欺诈到信用建设,再到智能数据分析。”蒋韬的布局,是最终成为一个给各行各业提供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基础服务商,包括为信用体系、公共交通、物联网等诸多领域提供大数据分析解决方案,而近三年,会专注大数据防控风险,切实提升企业的风控运营效率。

大数据风控

《财经国家周刊》:大数据概念异常火爆,各领域纷纷试水。你从事大数据产业多年,如何描绘产业发展图谱?

蒋韬:在我国,与大数据相关的机构多达数千家,整个产业链可分为三个层面:

第一层即基础层,主要是数据源和基础设施。

第二层是赋能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机构。包括从事图像分析、视频分析、数据可视化、文本分析等公司,也包括提供基础算法框架、基础数据库等能力的公司。

再上一层,是数据应用公司,如提供舆情监测、精准营销、金融风控、智慧城市等服务的机构。

同盾就是典型的数据应用公司,以数据分析来为客户量身定做解决方案。

《财经国家周刊》:当前,中央高度重视防控金融风险,大数据技术逐渐成为防风险的有效手段。那么,同盾这样的大数据公司如何发挥作用?

蒋韬:同盾这样的大数据公司,能帮助一批新金融机构降低因欺诈、信用违约导致的坏账风险。

防控风险已成为2017年金融系统工作的重中之重。金融风险主要包含市场类风险如流动性风险,操作类风险和信用类风险。尤其是尚不具备银行风控水平的新金融机构,这几类风险均是致命的。对它们的关注点应该在于两方面:一是关注企业自身经营类风险;二是帮助这些新金融机构识别个人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

这第二点,正是大数据要解决的问题。成立三年多以来,同盾服务了大量新金融机构,帮助其风控水平上了一个台阶。例如,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与同盾合作前后的坏账率,从20%-30%降到了5%-8%。

《财经国家周刊》:不仅是新金融,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同样面临风险难题。大数据公司怎样助力银行风控?

蒋韬:传统金融机构利润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结束,纷纷向零售业、小微企业等“薄利多销”的领域进军。而这些领域,是高风险领域,需要精细化的风险管理能力。

一方面,银行要同时面对同业竞争以及第三方支付、网贷等新金融机构的竞争,面临传统银行客群分流、金融脱媒以及产品创新难、获客难、风控难等挑战。

另一方面,金融领域的电信诈骗、网络诈骗等风险愈加复杂,已经在全球形成庞大的千亿级地下黑产,欺诈分子已经团伙化、专业化、地域化。 Y韬

同盾作为专业的大数据风控机构,努力打通行业间数据孤岛,通过设备指纹、复杂网络等专业技术、行业化的风控策略和模型、全局跨行业大数据,精准识别欺诈分子和行为,提供行为关联和欺诈分子画像,为银行提供贷前准入的反欺诈服务,同时,同盾也利用大数据的能力帮助银行做贷中、贷后监控和管理,以及贷后数据服务。

我们还与电信运营商、航旅等跨行业第三方数据源合作,为银行直销银行、企业信贷、信用卡渠道拓展、个人信贷和消费金融等业务,提供全面风控能力。

很明显感觉到,2016年前后,银行对大数据风控的需求陡增,纷纷成立消费金融公司和个人零售部门、网络金融部门,将传统信贷场景化、细分化、线上化,传统的风控手段已无法满足新业务需要。

从反欺诈到智能数据分析

《财经国家周刊》:同盾创立之初便提出“跨行业联防联控”,目前这一格局搭建得如何?数据获取、分析、管理具备怎样的系统性能力?

蒋韬:同盾覆盖客户近6000家,要通过联防联控建立“智能诚信网络”,通过对人与人、企业与人之间的关联分析,抓出团伙欺诈等各种风险。

例如,我们公司大屏幕上有一面中国地图,能够动态展示近期全国车贷领域的个人欺诈情况。这就能充分展现大数据的感知和预测能力,能给放贷机构提前预警,是传统金融机构在数据分析上的盲区。目前,我们这项预警能力已经覆盖的领域,包括车贷、网贷、消费金融和银行信用卡等。

与大部分同业机构不同,同盾不仅服务金融机构,还为非银行信贷、保险、基金、第三方支付、航旅、电商、O2O、游戏、社交平台等行业服务,甚至能揪出婚托、酒托、网购差评师等一系列“坏人”,构建跨行业联防联控的系统性能力。

上述机构反馈回来的各种信息,均可纳入同盾的产品体系,成为智能诚信网络的一部分。当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牵头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我们期待能够为此尽绵薄之力。

《财经国家周刊》:我国经济下行承压,大数据能带来哪些积极作用?

蒋韬:大数据对于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性在于两方面――防控风险和提升效率。

例如,银行信用卡部门反映,很多信用卡几年后就“沉睡”了,只能通过大数据来分析用户的职业、购物习惯等信息,挖掘客户需求来盘活“沉睡卡”,同时为银行网上商城导入流量,实现大面积的消费升级,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再例如,未来可利用机器学习、智能分析的技术帮助保险行业提升效率,不但解决理赔、反欺诈等问题,还能为保险产品做精准定价。

大数据的便利无处不在。这种来自于底层的技术推动力,能够帮助顶层设计克服掉诸多障碍,助力政策落地。

第3篇:金融风控服务范文

“如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台阶上,创新与发展无疑是现阶段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两个巨大问题,无论是机遇还是挑战,都将决定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 同样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拓荒的翼勋金融总经理王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作为成立时间不到半年的平台,翼勋金融线上平台交易量已超过20亿,注册人数达3.18万人,线下门店60家,覆盖全国43个城市,月信贷规模两个亿……这在已是“红海”的互联网金融行业着实令人惊叹,翼勋金融是如何在短时间内从众多互联网金融企业中脱颖而出的?

站在风口之上的创业者

加入翼勋金融之前,2008年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硕士毕业的王晖即在平安集团任职,分管过平安普惠东区、北区的线下业务和风控,见证了这个行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全过程。然而,2014年,他却选择离开传统金融机构,出任翼勋金融总经理。

同样在2014年,总理在当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肯定互联网金融,并明确提到“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和“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

在王晖看来,金融普惠和金融创新是金融行业发展的“大势”。他认为,互联网金融作为创新的金融模式,可以覆盖传统金融无法触及的长尾需求,可以激励民众广泛参与金融活动,共同承担和分散风险。

离开传统金融机构,投身互联网金融行业。许多像王晖一样的互联网金融的创业者们正在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此前,中国银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指出,目前,全国注册的网贷平台机构约有2300家,2014年仅1000多家。今年前8个月,通过网络借贷平台的发生额或者流量在6000亿元左右,余额在2700亿元左右,今年底交易量可能超过1万亿元。

“对中国这样一个金融体系还有待完善的发展中国家,互联网金融的普惠金融价值现实作用非常显著,它能将互联网平台的开放、平等、协作和分享精神纳入传统金融服务行业。”王晖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价值判断,2015年4月,翼勋正式成立,试图做出更大的改变。

王晖介绍说,从成立伊始,翼勋金融就启动了线上线下的双轨运作。线上平台钜宝盆自上线以来就坚持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严格的风险管控和先进的IT系统为核心旨在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安全、更透明、更高收益的理财产品,致力于打造一个多元化、生态型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翼勋的线下门店则通过夯实的地面贴身服务,更深度地发挥互联网金融信息匹配快速便捷、手续流程简便明晰、一站式服务提升用户体验的优势。

“在 P2P平台日益同质化的情况下,真正凸显差异化的办法在于如何更便捷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互金产品和服务。”王晖表示,翼勋希望通过线上线下的无缝对接,最优化配置资源,为金融消费者提供更加专业、便捷的服务,真正实现“让金融更简单”。

发掘红海中的契机:

互联网+消费

随着互联网金融越来越被普通大众所接受,风投、国企、上市公司等各路资本纷纷加入其中跑马圈地,扎堆互联网金融推出相关业务。与此同时,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全面冲击,传统银行也纷纷推出基于互联网的银行、理财、市场服务,借势O2O全面反击互联网金融,抢占互联网金融市场的资源。

“互联网金融早已是红海一片,我们要做的正是在红海中寻求突破。”王晖表示,发展场景化、生活化金融的互联网金融或许是平台发展的下一个契机所在。在综合化金融业态下,金融服务需要与具体场景紧密结合,无缝融入生活、消费、理财、信贷、营销等多种环节。

据介绍,翼勋金融以打造更有市场竞争力的创新供应链融资和理财模式为目标,坚持丰富以“消费金融”为核心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线,目前已布局地产金融领域,致力于将金融服务渗透至地产交易的各环节,切实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同时翼勋金融也在尝试通过进一步完善“互联网+消费”模式,创造出更多基于衣、食、住、行的各种各样的消费场景,通过提供针对性的金融产品,全面嵌入到众多的消费场景中,突出金融的生活化。

“场景化、消费类的金融需求拥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和用户黏性,未来,翼勋会坚持以提供高品质、生活的消费金融服务为核心竞争力,完善‘互联网+消费’模式,切实做到让各类金融产品真正融入普罗大众的生活。”王晖说,他相信这足以让翼勋金融走在前列。

练好内功守住风控生命线

一面是平台数量、交易额呈现井喷式增长,一面是部分倒闭、跑路平台等行业乱象导致众多投资人权益受损。安全始终是互联网金融行业最受关注的问题。

中国银监会普惠金融部主任李均锋指出,网络借贷这几年发展非常迅猛,但是问题也不少,问题平台约占30%,每10家平台当中有3家或多或少地存在问题,如跑路、欺诈、缺乏公信力等等。

“我们还是要认清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金融的核心是安全,所以互联网金融想要发展生根,最终还是要落到风险管控上。”王晖说,稳健犀利的风控体系才是评价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关键因素。

第4篇:金融风控服务范文

关键词:金融控股;国有地方金控集团;演化经济学;成因;动因

项目基金来源: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市级投融资平台公司转型发展金融控股集团的对策研究》(项目编号:KJ131510)

中图分类号:F83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演化经济学视角下地方国有金控集团的成因与发展动因

收录日期:2014年3月19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要求深化我国国资国企体制改革,并强调要坚持走市场化之路。在此大背景下,地方政府整合地方国有金融企业和准金融企业就成为一个热门课题。以此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分析地方国有金控集团的成因和发展动因,就具有比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意义。

一、演化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与应用

(一)演化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演化经济学是以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拉马克的获得性遗传理论为基本思想,将经济系统与生物系统加以类比和研究,从而形成的新的经济学理论。该理论框架借用生物学基因遗传机制、变异(创新)机制、选择机制的运作,为解释经济系统演化过程提供了一个动态变化的研究框架。演化经济学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一个富有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的新领域,与新古典经济学的静态均衡分析相比,演化经济学注重对“变化”的研究,强调时间与历史在经济演化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制度变迁。它以历史的不可逆视角观察经济现象。目前演化经济学主要涉及到组织、技术和制度三个维度,并正逐渐扩张至主流经济学一直忽视的空间地理维度。

对于产业组织的演化研究,也是近年来演化经济学领域的一大热点。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学的铁律,他认为自然选择会对变异和遗传产生作用,并会导致旧物种的灭绝和新物种的产生,这种“天择”和“适者”恰恰类似于经济社会中的市场竞争。在纳尔逊和温特的著作中,他们将经济系统视作一个开放的演化的复杂的动态系统,他们借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基本思想,提出企业在市场中互相竞争,赢利的企业规模扩大,而不赢利的企业规模收缩、直至被淘汰出局,这就是在经济社会中自然选择的结果。

(二)演化经济学视角下决定组织形式的两大视域。为什么有的企业会赢利,而有的企业会亏损呢?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企业组织形式。决定企业组织形式主要涉及到两大视域:

1、分工与交易。银行、证券与保险等金融活动是满足各种金融需求的分工的产物,但作为一个企业组织,只要内部组织费用低于市场交易费用,它就会把相关金融业务都纳入自己的体系。从金融业发展历史看,由于客户需求和金融技术(包括金融创新和信息技术的支持)的发展,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这导致的主要结果就是同一金融机构生产多种金融产品而每类产品又需要组织系统支撑,综合演变的结果即是金融控股公司的产生。

2、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决定了金融企业为什么存在以及规模大小。金融企业是选择市场交易,还是选择组织内部交易,取决于交易成本的大小。为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金融企业总会越来越多地选择组织内部交易。然而,当金融企业规模扩大(即将金融市场交易更多地变为金融企业内部交易)超过某一点时,金融企业内部组织的成本就会上升,就有可能发生规模效益递减。

二、金控集团的基本理论

(一)金控集团含义。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经济大恐慌后,美国银行间所建立禁止银行跨业的行业防火墙机制,在欧陆系的综合银行的强力竞争下欠缺竞争力,所以在金融业百货公司化的市场趋势下,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出现了以银行控股公司经营不同金融行业。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证监会组织、国际保险监管协会世界三大金融监管部门的界定,金融控股公司是指“在同一控制权下,所属的受监管实体至少明显地在从事两种以上的银行、证券和保险业务,同时每类业务的资本要求不同”。目前,知名的金控集团,国际上有美国的花旗、日本的瑞穗、德国的安联;国内有华融、民生、平安、中信、光大、上海国际等。随着金融企业组织形式不断演进,大型金控集团已成为金融集群化、国际化背景下业界优选的企业组织形态,成为世界性潮流。

笔者认为,金融控股集团是指在同一母公司控股下,拥有两家以上的子公司从事银行、证券、保险或其他金融业务的集团公司。在金控集团中,控股公司可视为集团公司,其他金融企业可视为成员企业。集团公司与成员企业间通过产权关系或管理关系相互联系。各成员企业虽受集团公司的控制和影响,但要承担独立的民事责任。

(二)金控集团基本特征

1、集团控股,联合经营。金控公司大多采用集团公司的组织形式,即集团有一个控股母公司,在此之下有若干个子公司从事不同的金融服务业。站在集团控股母公司的层面,这些从事不同行业的金融子公司追求的是协同优势。它们是通过控股母公司的资本运营纽带,形成了一个联合经营的组织架构。

2、法人分业,规避风险。金融控股公司并不能直接从事金融业务或其他商业。也就是说,站在控股母公司的层面,它不存在混业的问题。但它可投资控股的范围则包括了银行业、票券金融业、信用卡业、信托业、保险业、证券业、期货业、创投业、外国金融机构等。它控股投资的若干子公司可以分业经营上述行业种类中的一个。这样,每一个行业产生的风险,都限在每一个子公司内,在“有限责任”的制度设计下实现风险不交叉传递。

3、财务并表,各负盈亏。从控股公司的角度,集团是要追求财务并表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也就是说控股公司有一套集团的财务并表,并据此开展集团内部的资本运营以及对各个子公司开展绩效的考核。但是,对各子公司而言,它们也有自己独立的财务,并且做到对投资权益的负有限责任。

三、演化经济学视角下金控集团成因与发展动因分析

(一)金控集团的演进。金融控股集团(包括其他类型的企业集团)就是既非单体金融企业、也非金融市场,而是介于金融市场与单体金融企业之间的一种“中间形态”,是金融市场和单体金融企业的“混合形态”。历经1998年、2008年两次世界性金融危机,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已成为金融集群化、国际化潮流下业界优选的企业组织形态。

(二)金控集团成因与发展动因分析。从金融控股集团发展的角度来看,金融市场组织形式演化的内在逻辑有三条主线:范围经济、防范风险和降低交易成本。纵观国际趋势,大型金融控股集团已成为世界金融集群化、国际化发展背景下金融市场组织的潮流,主要因为具备三大优势:

1、金融控股集团具有较明显的范围经济效应。集团控股、联合经营是金融控股集团的重大运营特征。金融控股集团有一个控股母公司,可能是单纯的投资机构,也可能是以一项金融业务为载体的经营机构,前者如金融控股公司,后者如银行控股公司、保险控股公司等。金融控股集团的范围经济效应表现在三大方面:一是多元金融业务的协同效应。集团母公司统筹规划各种子公司的发展业务,协调各子公司联合经营,将不同地区、不同金融品种之间的优势加以组合利用,并通过在精简的组织机构上扩展金融服务产品的种类,降低平均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多元化业务的范围经济和规范经济效应;二是推动业务创新,由金融零售转向金融批发。通过金融部门内部各要素的重新组合和衍生,在控股公司下,子公司独立运作,业务发展空间更大、自由度更高,有利于各子公司在各自领域更充分地发展业务并实现业务和产品的交叉销售。20世纪后半叶是金融创新业务飞速发展的时期,与金融控股公司相关的金融创新业务主要内容包括:“金融超市”或“一站式金融服务”以及网络金融服务;三是构建起产业资本、虚拟资本融合的通道,成为拥有庞大资产体量的金融寡头。众多先例证实,随着大型金融控股集团不断壮大,它们必然通过资本市场控制各类实体经济。很多金控集团甚至成长为横跨实业界和金融界的巨无霸,最大限度地追求范围经济。比如,2006年台湾地区前十大企业集团,金融控股集团就占了一半,分别为霖园、兆丰金融控股、富邦、新光、华南金融控股,其资产总额达6.4万亿元新台币,相当于当年GDP的65%。

2、金融控股集团具有较强的防控金融风险能力。金融深化的初级阶段,金融风险的生成一般集中在某个特定领域,扩散速度相对较慢、广度相对小,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能够较好地应对、防范和化解本领域的金融风险。随着金融创新大大提高了信用杠杆化程度,金融风险蝴蝶效应更加显著。分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一旦遭受金融风险“核裂变”,在很短时间内就可能被击垮。然而,如果金融业务能够多元化,从静态上讲可以依靠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金融资产,分散金融风险;从动态上看,不同金融资产有不同的周期,金融风险可能在时序上被拉平,而不至于集中在一个时点上暴发。

同时,金融控股集团自身的两大特征,也有利于防范“准混业经营”可能产生的市场风险和集团内部的财务风险:一是子公司法人分业经营,能够较好地规避风险。不同金融业务分别由不同法人经营。它的作用是防止不同金融业务风险的相互传递,并对内部交易起到遏制作用;二是财务并表,各负盈亏,能够较好地防范集团内的财力风险。根据国际通行的会计准则,控股公司对控股51%以上的子公司,在会计核算时合并财务报表。合并报表的意义是防止各子公司资本金以及财务损益的重复计算,避免过高的财务杠杆;另一方面,在控股公司构架下,各子公司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控股公司对子公司的责任、子公司相互之间的责任,仅限于出资额,而不是由控股公司统负盈亏,从而防止风险扩散。

3、金融控股集团具有降低交易成本的优势。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资金综合调度更便利。控股公司在资金调配上拥有更大的灵活性。例如,当银行因资本金过剩要降低资本金水平时,需要得到有关监管当局的认可,这一过程可能会耗时较长,而控股公司则没有上述限制,有利于减少时间成本和不必要的监管成本,提高资本金的使用效率。比如,在后续融资时,母公司向控股公司注入其他资产,一般不需要特别监管;然而,任何资产注入上市银行时,一般都要接受监管;二是降低金融服务成本。不同金融业务的营销网络资源可以共享,从而极大地提高金融服务的便利程度,降低金融服务的成本。比如银行的一个网点,可以同时销售证券、基金、保险等不同金融服务产品,将分别设立网点要节省许多人力和设立网点的费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巴曙松.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何在[DB/OL].新浪财经,2004.7.23.

[2]常爱民.浅论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模式选择[EB/OL].安徽律师协会网.

[3]陈蕾,张爱群,惠勤.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发展现状与模式选择[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第5篇:金融风控服务范文

关键词:科技金融;项目风险;协同预控;模式创新

一、引言

金融和科技都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二者的结合将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美国硅谷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依赖于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科技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服务。科技金融项目孕育了微软、苹果、甲骨文、惠普等一大批世界一流企业,这一经验值得我国借鉴。近年来,各级政府和金融机构对科技金融项目越来越重视并进行了积极探索,已经在科技金融合作机制、多层次资本市场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企业迫切需要升级转型。因此,进一步发展科技金融非常必要,科技金融项目应该给予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高科技企业以全方位的支持。但同时应该看到,科技金融项目也存在一定风险。2009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余波未平,欧债危机又严重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步伐。因此,在探索科技金融项目运行机制的同时,必须未雨绸缪,研究出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预控机制。惟其如此,才能有效地推进科技金融项目的开展,确保我国宏观经济的平稳快速增长。本文在研究科技金融项目参与主体的基础上,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阐述科技金融项目风险形成的机理并提出科技金融项目风险协同预控模式,以期能为我国科技金融项目的发展作出贡献。

二、科技金融项目的参与主体

要研究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问题,首先必须明确科技金融项目的参与主体。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高科技企业和科技金融机构通过科技金融项目结合起来。高科技企业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得以发展,其融资成本为贷款利息或金融机构的投资收益;而金融机构通过投资科技金融项目获得收益。总之,高科技企业与金融机构以资金作为交易标的而紧密结合起来,它们是科技金融项目的参与主体,如图1所示。

(一)高科技企业

高科技企业是科技金融项目的需求主体。高科技企业的资金需求长期以来受

到了极大关注,这不但是因为高科技企业的重要地位,也因为它对资金需求的特殊性。高科技企业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高风险、高回报;二是小型化;三是产业化周期长;四是成长具有周期性。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每个阶段都有特殊的融资需求,只有结合企业生命周期,才能得到高科技企业资金需求的全貌。海尔提出,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可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欧洲委员会将科技项目成长周期分为研发期、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饱和期、衰退期和二次创业期。综合二者的核心观点,本文认为科技项目的成长周期可以分为种子期、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各个时期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可用图2表示。

种子期是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也是高科技企业形成的阶段,这时初始研发已经基本完成,已经准备将技术产业化。在这一阶段,由于技术还不成熟,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仍然以针对技术研发的流动性资金为主。在创业期,新产品形成,企业已经开始在市场上销售产品,但市场尚未打开,这是高科技企业最困难的时期。度过这一阶段后,市场销路被打开,企业的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在这一时期,企业的资金需求增大,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企业的销售费用和购置固定资产的支出大幅度增加;二是企业需要根据消费者的意见完善其产品,因此研发费用也会增加。在成熟期,科技产品的市场份额趋于稳定,这时的资金需求主要是产品的升级和工序的升级,以求降低成本。在衰退期,高科技企业的产品已经落后,科技产业化的边际收益降为负数,这时高科技企业面临破产的危险,对资金的需求主要用于产业转型和二次创业。总之,高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贯穿生命周期的始终,因此它是科技金融项目的需求主体。

(二)科技金融机构

科技金融项目的供给主体是科技金融机构。目前,主要的科技金融机构包括政府财力支持、风险投资、科技银行、多层次资本市场、科技保险等部分。政府财力支持是指国家通过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等形式为科技金融项目提供支持。政府财力支持主要作用于科技金融项目的种子期。在这个时期,由于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高,投入大,存在市场失灵的现象,需要政府积极地支持和干预。风险投资是指投资高科技企业承担高风险并要求高收益的金融资本。它主要作用于企业的种子期、创业期和成长期。科技银行是指专门为高科技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银行,目前在我国发展势头良好。科技资本市场是专门为高科技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主要包括产权交易所、主板、中小企业板、新三板、创业板等,它主要支持处于成熟期以后的高科技企业。科技保险即为高科技企业提供的保险,它可以作用于科技项目的全过程。此外,还有民间借贷等科技金融项目供给主体,供给路径可用图3表示。

三、科技金融项目风险的形成机理

科技金融项目固然可以极大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的效率,进而极大地推进生产力,但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不容小觑。科技金融项目的各个参与主体积极参与、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有机整体,实际上是一个耗散体系。自适应成长理论认为,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是以一种稳定有序的方式进行的。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这种稳定有序的方式被破坏,系统就处于不适应环境的状态,从而导致风险。从参与主体来看,科技金融项目风险可以分为两类:高科技企业的风险和科技金融机构的风险。

(一)高科技企业的风险

在科技金融项目中,高科技企业是资金的需求方,因此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偿债风险,这种偿债风险也可以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加以阐释。在企业的种子期和初创期,由于产品尚未打开市场,研发费用和销售费用很大,高科技企业面临极大的偿债风险。在成长期,虽然产品已经初步打开市场,有了一定的销售收入,但需要购置固定资产,且由于产品尚不成熟,研发费用很大,因此企业仍然入不敷出,偿债风险不小。在成熟期,由于产品技术更新进程加快和市场需求日益复杂化,产品生命周期缩短,进而加剧了科技创新进程,缩短了技术改造的周期,加大了科技创新成果的无形损耗,由此带来了最大的风险——企业前期投入巨资进行研发的专用技术还没来得及收回投资就可能因为技术进步而被淘汰,由于没能收回投资,企业偿债风险也很大。在衰退期,出现了生产过剩,产品需求急剧下降,高科技企业陷入困境。科技产品必须朝着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方向转化,以争取转危为安。这时企业又面临着很大的融资需求,且由于产品已经失去市场,企业的偿债风险很大。总而言之,偿债风险贯穿了高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始终,是科技金融项目最重要的风险。

(二)科技金融机构的风险

科技金融机构的风险主要源自信息不对称。很多高科技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并不健全,而且高科技产业的专业性强,技术更新极为迅速,科技金融机构不太可能完全掌握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品的市场信息,不能完全了解行业状况从而预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前景,也不可能充分预料潜在的风险。这种信息不对称目前并未得到很好的解决,于是就导致了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问题并最终导致科技金融项目的失败。高科技企业与科技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已经极大地影响了科技项目的开展和科技与金融的有效结合。而且,目前国内金融机构缺乏科技金融领域的高水平人才,同时我国也缺乏针对科技金融项目的信用评级机构,科技中介服务和科技信用担保也尚处起步阶段,大部分中介机构起步不久,专业服务能力很有限,这更加剧了科技金融机构的风险。

归纳起来,科技金融机构的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具体运作不够规范。一些公司制的科技金融机构为了追求短期利润,将过多资金投入了证券市场,这不利于其发挥应有作用。二是激励机制不够合理。国内很多科技金融机构的激励机制不合理,对高水平人才的吸引力很有限,这直接导致了金融机构缺乏专业性。三是缺乏风险控制能力。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及多元化的退出渠道是科技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重要保障,但由于我国科技资本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对高科技企业设有许多门槛,又没有完善的退出渠道,因此风险控制能力不强。

四、科技金融项目风险协同预控模式

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很大且涉及多个主体,因此想对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进行控制有必要探索不同主体的协同预控模式。本文基于自组织理论,构建了科技金融项目风险协同预控模式,它包括三个方面:高科技企业风险协同预控、科技金融机构风险协同预控、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风险的协同预控,其框架如图4所示。

(一)高科技企业风险协同预控

经上文的分析可知,高科技企业的风险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偿债风险,要对偿债风险进行预控,投融资协同是一个很好的路径。投融资协同是指科技项目应该调整融资策略,使投资资本结构与融资资本结构达到匹配。科技项目的投融资协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融资战略协同

融资战略协同主要是指科技项目融资次序应该遵循啄食顺序理论。该理论放宽了MM理论的假定,考虑交易成本,同时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内部融资比外部融资的风险低,因此应该遵循自主资金、债务融资、权益融资的顺序。高科技企业在制定融资战略时,应遵循啄食顺序理论,以降低偿债风险。

2.资本量协同

高科技企业资本量的协同是指投融资战略资本结构协同必须保持资产增量与资本增量的数量相等,通过有效的资本增量来保障长期资产的增加,避免落入“短贷长投”的陷阱。根据资本需求方程式,有

短期融资净值(NSF)=短期借款-货币资金 (1)

长期融资需求(NLF)=长期融资-长期资产净值 (2)

营运资本需求(WCR)=NSF+NLF=(应收账款+存货) -应付账款 (3)

由以上公式可知,高科技企业的营运资本需求是偿债风险的直接来源,WCR越大,企业偿债风险越大,因此要对高科技企业的风险进行预控,就要尽量降低WCR。根据式(3),要降低WCR,就要尽量减小应收账款,这就需要采取从紧的信用政策;要尽量降低存货水平,加快存货周转率;要尽量加大应付账款,这就需要在购买原材料时,尽量采用赊销、租赁的方式以减少固定资产投资。

此外,应该注意到NSL和NLF给企业带来的偿债风险是不同的,NSL带来的偿债风险大于NLF,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WCR一定的条件下,高科技企业要尽量采用长期融资的方式进行融资,以规避偿债风险,达到资本量的协同。

(二)科技金融机构风险协同预控

所谓科技金融机构风险协同预控是指科技金融机构之间要建立合理的风险共担机制。只有建立了这样的机制,才能解决科技金融项目高风险与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降低交易费用,保证提供科技金融服务的机构获取科技项目的成长收益,达到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与收益的匹配。科技金融机构风险协同预控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横向协同与纵向协同,如图5所示。

所谓横向协同,指的是两个或多个科技金融机构按照事先的约定共同出资资助科技企业。例如,高科技企业既从风险投资机构获得直接投资,又从科技银行得到科技贷款。所谓纵向协同,指的是一个科技银行向另一家科技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不管是哪种结合方式,都需要科技保险和科技担保的参与。这一风险共担机制能显著地降低风险,保障科技金融项目的有效实施。

(三)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风险的协同预控

科技金融项目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是高科技企业和科技金融机构相互作用的过程,仅从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角度来对其风险进行预控显然不够,必须把二者结合起来。科技金融项目的开展对建设创新型国家意义重大,但由于风险巨大,该领域存在严重的市场失灵。因此,科技金融领域迫切需要政府发挥应有的作用。政府应将财政补贴与税收优惠相结合并扶持科技金融机构的发展,以达到分散和规避科技金融风险、针对性地解决市场失灵问题的目的。这样才能使科技金融项目从一个整体上达到协同。

为了进行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风险的协同预控,政府至少应发挥两方面的作用。第一,进一步整合各科技金融项目参与主体的资源和力量,充分发挥政府作用。高科技企业和科技金融机构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要建立科技金融项目主体风险公担机制、风险联动机制和协调约束机制,完善科技金融项目服务平台,推进科技金融产品的组合创新。同时,尽快培养一大批既懂技术又懂金融的高素质人才,尽快提高科技金融从业人员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预控能力。第二,着力完善金融监管制度。良好的金融秩序是科技金融项目风险预控的重要保障,政府应对科技金融项目进行适度的监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尽量达到资金使用效率与资金安全、政府监管与市场自由的平衡,保障高科技企业和科技金融机构的平等竞争权利。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在政府风险补偿资金发挥引领作用时,要防止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过度地向政府转移。总之,通过政府的引领,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才能被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

五、结论

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可以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但是科技金融项目的风险不容小觑。本文在分析科技金融结合机制的基础上,从科技金融项目资金供给主体和资金需求主体的角度分析了科技金融项目风险的形成机理,对科技金融项目风险的协同运作模式作了初步探索,构建合理的测度合计金融项目风险的模型将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李颖.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路径与对策[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

[2]游达明,朱桂菊.区域性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构建及运行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1(01).

[3]张友棠,冯自钦,洪荭.企业集团三维财务协同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9(02).

第6篇:金融风控服务范文

《》: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实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近年来,商业银行纷纷响应总理关于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号召,发力小微信贷业务。但我们注意到,一些城商行迫于盈利压力,尽管反复强调其“小微”定位,却热衷于“垒大户”,小微业务占比并不高。反观齐商银行,自2009年以来,新增贷款90%以上都投放到了小微企业。对此,齐商银行是怎么考虑的?

杲传勇:在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由于净息差较大,“垒大户”看起来似乎更加有利可图。然而,利率市场化的必然结果是息差收窄,我认为,城商行应立足“小微”定位、深耕发展,扎实推进客户结构转型。要彻底转变过去同质化竞争的思维定式,准确定位于“市民银行”和“中小企业主办行”,以加快发展小微金融和零售金融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客户结构转型。特别在小微金融业务方面,我们通过设立专营机构、细分市场、降低门槛、特色风险防控等措施,将普惠金融的理念贯彻到小微金融的各个环节。我们每年90%以上的新增贷款投向小微金融领域,投放小微企业户数占山东淄博所有金融机构投放比例的75%,连续4年实现贷款增速、增量的“两个不低于”目标,真正“甩开了膀子”,践行“中小企业主办行”的理念。特别是自2009年12月份,经银监会批准,我们成立山东省首家、全国第四家小微信贷专营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以来,在带动全行小微金融产品和技术创新,拉动全行小微金融工作不断做深做细方面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

《》:小微金融如何才能做深做细?能不能请您谈谈齐商银行的做法?

杲传勇:我认为,小微金融要做深做细,应着眼于构建行之有效的小微金融运作机制、产品创新机制、营销机制和服务机制。与此相对应,我们齐商银行的经验可以总结为四个方面:

一是创新经营模式引领下的小微金融运作机制。我们在建立信贷专营机构的同时,针对淄博当地的专业市场设立了不锈钢、小商品、塑料化工、建材建陶、机电泵业等5家特色化支行。作为“指挥部”的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全面打造为全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考核中心、利润中心、培训中心、研发中心。作为“先锋队”的特色化支行,坚持“定位差异化、经营特色化、服务专业化、营销主动化、流程简约化”的管理理念,带动全行实施差异化经营和错位式发展。“1个专业机构+5家专业支行+80家经营支行”的特色机制在2012年还获得了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科学创新成果奖”。

二是多元小微产品支撑下的小微金融创新机制。我们认为,服务小微企业的基础是一系列实用性和针对性强的小微企业专属产品。为此,我们依托北京、上海、西安3个产品研发中心,针对渠道、市场、担保、人群等4条主线,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了“齐动力”50余款产品。比如,涵盖了白酒、白板、棉花、小家电等180余品种的宽泛化“动产质押贷款”;解决了集群市场小微企业租金难题的“齐动力―租金贷”;引进国际微贷技术后推出的“鑫易贷”、“鑫用贷”、“鑫车贷”、“鑫时贷”、“鑫业贷”、“鑫保贷”等微小企业贷款产品;小微专属产品“淄青贷”、“巾帼创业贷”、“齐动力―‘启程’信用农机贷”(2014年全国银行业服务三农二十佳金融产品)、“齐动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2015年4月12日山东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全程报道)等,丰富的金融产品满足了小微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三是拉网式营销方式覆盖下的小微金融营销机制。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在网点、人员及资源均十分有限的条件下,要做大做强小微金融业务,必须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和方法,通过搭建服务平台、创新营销渠道,走统筹规划、批量开发的道路,真正解决小微企业金融业务量大、分散、成本高等问题。在具体操作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基于对国家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信贷政策,以及分支行所在区域(西安、淄博、滨州、东营、潍坊、济宁等地)的相关政策、法规及经济信息(如:区域经济特色、区域支柱产业、区域产业集群、区域重点或特色产业等信息)、区域内小微企业业务市场竞争信息等信息的充分研究和掌握,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产业、主要集群市场进行了统筹规划,建立营销地图,详细标注区域集群市场。

(2)创新营销渠道,实施精准营销。根据小微企业业务重点区域及行业,通过市场细分评估、选择目标客户、确定市场定位、制定营销策略和市场推进方案,分析确定小微企业业务的主要目标客户群。在此基础上制定客户筛选标准,将符合准入条件的小企业客户纳入目标客户信息库,实行名单制管理,并结合目标客户群体状况分别建立了纵向营销网、横向营销网、微贷扫街营销网和网络营销网。同时,各分支行均与当地发改委、人民银行、经贸局、中小企业局、税务局、工商局、电业局、自来水公司、工商联等单位建立了合作平台,每年从政府部门中获取优质客户名单,特别是政府重点支持项目名单,从中筛选目标客户,根据网点所处位置和分工,划分服务半径,研究策略后重点开展营销。比如,2014年9月11日,我行正式与山东省知识产权局签署《科技型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协议》,在齐商银行申请并办理专利权质押贷款的客户可以享受到政府的贴息和评估费补助双重优惠的同时,省、市两级知识产权局还定期向齐商银行推荐客户,扩大了齐商银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业务范围。

(3)多方合作,开辟批量营销机制。为破解单户小微企业授信效率低、成本高、占用人力成本大的困境,我们依托行业协会、商会、核心企业产业链、供应链等搭建不同的服务平台,通过召开产品推介会、业务洽谈会、企业家联谊会等方式,集中向协会、商会内企业,以及核心企业产业链中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咨询、产品介绍、业务洽谈、现场签约等一揽子金融服务。目前我行已与20余家行业协会、商会签订了合作协议或搭建合作平台,授信客户近300余家(主要包括滨州畜牧屠宰行业协会、周村不锈钢行业协会、厨具行业协会、钢板(彩涂板、镀锌板)行业协会、临淄塑料化工行业协会、燃料油行业协会、仓储物流行业协会、惠民网绳行业协会、高青黑牛养殖行业协会等,还包括淄博市工商联、潍坊市工商联、江西商会、内蒙古商会、温州商会、湖南商会、陕西商会、女企业家协会等),通过集中批量授信让营销工作实现了由点到面的飞跃。

四是专业服务辐射下的全方位小微金融服务机制。我经常讲:“吸引客户靠产品,留住客户靠服务”。所以,我们设计了“7+30+24”的小微贷后服务模式。是指放款后7天内确保进行首次贷后访问,此后每30天进行一次有效贷后回访,开通了小微客户专属的24小时服务热线和微信专属平台,专线年均接拨热线10万余次,实现小微贷款线上申请及金融信息及时传递。多项具体措施一改以往贷完了事、到期催还的生硬做法,赢得了客户的赞许。

不仅如此,我们还在全国银行业系统中率先设计并实现了“小企业金融一站式服务”,联合政务中心、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评估事务所在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设立了小企业金融一站式服务区,并与淄博市房管局、淄博市知识产权局积极协商,尽快实现联网,争取实现除必须现场办理政务事项外,所有小微企业信贷所需的一切手续都能在我行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解决。进一步地,为了保证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能在齐商银行享受“一揽子”金融服务,我们在2013年5月成立了齐商银行小企业家俱乐部,整合了全流程的客户服务,为小微企业打造了一个专属的合作、展示、交易平台,不断为客户提供信息咨询、专题讲座、产品展示、业务洽谈等各类增值服务。目前,会员数从成立之初的30户迅速攀升到当前的近2000户。

中西合璧 风控有道

《》:新常态下,受经济增速放缓压力、产业结构调整压力等因素的影响,银行的信贷资产质量普遍面临下滑的压力。然而,从齐商银行的情况来看,2014年全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仅为1.87%,其中小微信贷专营机构――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自营贷款不良率仅为万分之零点一,请问齐商银行是怎么做到的?

杲传勇:这得益于我们在长期的小微金融业务经营中摸索提炼出来的,以财务数据定量分析与非财务因素定性分析相互印证、相互补充为主的独具特色的小微客户风险防控技术。

一是本土实践与国际先进经验相结合,创新风险防控技术。一方面,我们重视从小微信贷业务活动中提炼经验,强调贷前调查要从实际出发,不重报表,重实际情况分析;不重抵押担保条件,重第一还款来源;不重高额息率,重现金流和综合还款能力。在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出对流通行业的“六看、一听、一谈”(看账本、看产品、看人气、看人品、看成效、看存货,听同行,谈看法)、对快速消费品销售商的“七看七重”(看渠道、重年限,看实力、重库存,看流量、重凭证,看产品、重品牌,看经营、重信誉,看用途、重原因,看销量、重账款)、对生产类企业的“知行、知底、知实”(知高管品行、发展思路与管理能力,知其家底、整体经营状况,基于企业财务、经营、管理、销售的经验逻辑判断,知其真实状况),等行之有效的调查方式。实践证明,这些调查方法不仅有效地控制了信贷风险,而且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了小微企业融资的成功率。

另一方面,我们重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2012年,我们在山东省城商行系统中率先引进了德国IPC公司的微贷技术,先后升级再造了小微贷款IT系统,梳理优化了信贷内控流程,将实践中提炼出的有关小微企业信息的100多个关键数据项录入IT系统自动判断识别信贷风险,实现了信贷风险控制的人机结合,成功实现了国际技术的本土化植入。在完善风控技术的引领下,近五年,我们在进一步降低小微贷款抵质押率的同时,小微企业贷款平均不良率始终控制在1%以内,低于全行全部贷款不良率水平0.66个百分点。2014年,在国内经济形势持续下行,山东省内信用风险持续暴露的情况下,全行小微企业贷款不良率仅为1.87%,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贷款的不良率仅为万分之零点一,抵质押率仅为10%,充分体现了我们小微金融业务在规避风险方面的优越性。

二是实现风险全流程控制。我们建立并在全行推行了以“贷前、贷中、贷后、技术、经验、技巧、道德、管理、监督”为结合点的“九连环”全流程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借款人的综合监管水平特别是加强了道德监管力度,实现了信贷风险的全流程控制。

三是建立授信退出机制。我们坚守“严进宽出”的授信规则,在时刻掌控授信企业经营情况的基础上,每年保持15%~20%的风险退出,让授信资产运作起来,成为一潭活水,一系列创新让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成为全行小微金融风控的“标杆”的同时也让小微金融的关键环节――风控技术转化成一门标准化的技术成果。

2015年,我们将小微风险技术的标准化列为年度小微金融深化转型的重点。针对当前国内缺乏一款标准的适用于大多数小微企业(一般授信额度在1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的标准化风险考察技术, 我们联合中国小额信贷机构联席会以全国8000余家小额信贷机构的授信经验和授信案例为研究样本成立了国内首家致力于研究小微企业标准化技术和产品的国家级研发基地――中国小微企业信贷技术研发基地。基地按照“搭架子-典型测设-优化提升-标准输出”的工作步骤,目前先期的“搭架子”工作已接近尾声,结合已有的风险控制体系开始进入市场应用测试工作。

“互联网+” 跨界融合

《》:“互联网+”时代的发展空间巨大,借助互联网力量转型升级似乎成为银行业的必由之路。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方面,齐商银行有哪些举措?

杲传勇:诚如总理所言,“互联网+”是当前及以后各行各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也是保持我国经济“新常态”发展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尤其是在拥有成熟分控体系的银行系统内得到广泛应用,将十分有利于小微金融的有益扩张和优质覆盖。为了弥补传统金融对电商企业扶持的缺失,也为了打破地域对于小微金融服务的限制性,2014年11月28日,我行正式上线“齐乐融融E平台”。这个平台是国内首家致力于为小微企业和三农产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互联网金融平台,从三个方面拓展了互联网金融业务:

一是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的建设。为了更好利用互联网服务小微企业、服务普惠金融,齐商银行与上海安硕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借鉴国内先进供应链金融平台模式,联手打造更接地气、更有利于服务小微企业的在线供应链金融平台。目前平台已与山东新星集团有限公司、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等核心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为其上下游小微企业量身提供融资服务,利用互联网优化自身服务,将传统线下供应链模式移到线上操作,提高服务效率与质量;

二是尝试建立线上风控模型。新常态下,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浪潮不断涌起,为了适应互联网浪潮,我们积极探索与当前大数据风控模型进行融合,尝试线上风控模型建设。目前,我们已经和“拍拍贷”、“量化派”等国内知名互联网金融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在他们相对成熟的互联网风控模型基础上结合我们自己成熟的风控体系,旨在共同开发建立线上风控模型;

第7篇:金融风控服务范文

随着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近年来蓬勃发展,互联网金融在整个经济领域发挥的作用愈加凸显,互联网金融安全问题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最易贷作为P2P行业的领先企业,自成立之初就把安全性放在第一位,致力于打造行业领先的、合规的标准化平台,从项目安全、投资安全、技术安全上全面布局风控体系。

P2P网贷平台近年来发展迅速,P2P网贷提供了有别于传统银行业和证券市场的新渠道,是现有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并扩大金融服务的范围,让个体经营户、小微企业和普通民众都受益匪浅。尽管如此,P2P网贷的安全性一直是制约行业发展的壁垒。最易贷从上线以来,严格遵守平台作为信息中介的本质,从项目安全、投资安全、技术安全上全面布局风控体系。秉承着最大限度的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的经营理念。最易贷采用多重风控+第三方资金托管+CFCA四方电子认证三重保障模式对项目进行层层把关。

最易贷上线以后,迅速的组建了专业的风控团队,对融资性项目实现立体化多层级的数据采集,以确保项目及融资需求真实、合法,为风险把控提供可信依据。所有项目均经过“最易贷”的风控团队及与之合作的专业担保机构的双重审核。在项目募资完成后,“最易贷”会安排专门的贷后管理人员在整个项目周期内对企业及项目资金运转做持续的跟踪。督导企业做好还款利息和本金储备,最大程度的保障投资者每一分钱的安全,为投资人提供尽可能高的收益。

最易贷采用第三方资金托管,托管方也是上海汇付天下,投资者通过第三方托管平台开设的独立账户,可以清晰的看到自己资金的流向和具体用途。另外,投资用户在自己的账户资金提取方面,都不需要平台提前审核,用户可以随时提取自己账户里的资金,也不会有任何提现额度限制。最易贷有效的隔离自有资金和投资者资金,避免了资金池和非法集资之嫌。

正是最易贷在安全性对平台进行严苛的要求,也获得了业界好评及赞誉。获得了CCTV发现之旅品牌影响力高峰论坛组委会的一致好评,荣获了“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安全示范单位”和“中国企业诚信经营示范单位”两项殊荣。

以客户为中心??

最易贷依托自身的品牌、服务和产品优势,创新性地构建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很多投资者面对市场上纷繁复杂的各类理财产品表示疑惑,“投资什么、怎么投资、投资多少”?因为大部分的投资者并无金融产品方面的专业知识。最易贷针对这种情况,设立了一对一客服理财咨询贴心服务,最易贷的客服根据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和投资意愿,为投资者量身打造专属理财方案,满足投资者的需求。

对于有融资需求的小微企业和个人,如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出性价比最高的融资方案是摆在很多人面前的难题。通过最易贷的服务,可以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人设计出完善的融资计划,用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协助企业或个人度过难关。最易贷为投资和融资双方提供一个良好的理财环境,营造一个愉快的合作氛围,充分体现最易贷一站式综合金融的优势。

资金不站岗?乐享高收益

最易贷的产品经理表示:最易贷的产品标的都是1-3个月的短期标的,对于投资者来讲,这样可以加大投资者的资金周转速度,并且资金的自由度更高,资金的流动性也更快,某种程度上也提升了投资者的资金安全系数。最易贷投资理财产品大部分是100元起投,大大降低了投资理财的门槛,让更多的中低收入者实现了财富的增值。

第8篇:金融风控服务范文

王桂芝:个人客户融资需求在最近几年可谓增长迅猛,如何高效专业地满足个人客户在消费以及经营性方面的信贷需求,这直接关系到我国拉动内需策略是否能顺利实现,小微企业是否可健康发展的大局。

那么,现在我国零售信贷需求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来看四个数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全国居民每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167元,同比增长10.1% ;波士顿咨询公司预测2017年,全国消费贷款余额预计将增长至30-40万亿元 ,约为2013年消费信贷规模的三倍;西南财经大学做的一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显示,现在对住房、汽车、教育、日常消费等有信贷需求的家庭占中国全部家庭的39.35%,但只有15.82%的家庭曾成功地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 《中国小微企业白皮书》估算2014年我国小微企业融资缺口为22万亿元,超过55%的小微企业融资需求未能及时得到满足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个人客户无论在消费还是经营方面都有强劲的融资需求,但是由于现有的产品服务未能贴合客户需求特点,因此个人融资需求仍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亟需满足。

广发银行是比较早注重到消费这个市场领域。中国在消费金融上面成长非常快,不仅是银行,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或者是零售业都成立了消费信贷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这里面有内在的需求,有外在的刺激,未来的消费金融领域成本会远大于现在。我们现在整体的信贷规模增长跟货币供给量和银行的增长速度近似,而消费金融的成长会是货币供给量的两倍到三倍,所以我们是非常看好的。

第二点我们要注意消费信贷经过互联网这个载体,最终竞争的是风控的能力。广发银行在风控和目标客户的选取上是非常强的。银行干这个所谓的信贷,最重要的是以风控为基础,而不是说这个潮流怎么样就怎么样。把好风控的关,接下来会筛选我们需要的客群,利用互联网金融获客。

21CBR:您怎么看现在如火如荼的P2P产品?

王桂芝:对于银行来讲,P2P不算是一个创新的产品。在没有这种线上的渠道之前,P2P的本质就是一部分人出钱,一部分人存钱到银行来,银行通过风险判断,把钱投给那些信誉良好的人,或者是机构。通过这样的评估,然后赚取利息差。P2P的本质,就是把这个业务搬到线上了。

大家对P2P的理解,就是非银行的机构也开始在线上成为一个中介,进行集资。银行与P2P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银行做这个风险判断时,如果判断错了,银行来为这个风险负责任。但是P2P平台不会像银行那样有这么多责任。

互联网提供了全新的平台,给大家更多的信息,但是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银行所承担的职责和专业,在所有的这一类非银行的P2P公司里面是绝对优势。当然提到创新,银行一定会研究好互联网这个平台,客户希望怎么样的便利,怎么样信息的快捷获取,怎么样根据互联网行为分析出潜在的需求,进行更精准的推送。我们要把上面这些新需求运用好。

21CBR:您怎么看银行开展互联网信贷业务?

王桂芝:个人客户具有客户数量巨大、客群分散、需求个性化的特点,互联网信贷模式将成为提升个人融资服务体验的重要途径之一。早在2012年,广发银行就开始了互联网个人信贷模式的探索,频繁创新。

第9篇:金融风控服务范文

Tang Yu, a straight A-mazing student in peer’s eyes, has studied in Wharton Business School. She also is a mother of three boys. She got the two rounds of investment after started a business. She is a founder of Hua Sheng Finance.

一身帅气的黑色职业装,温婉的齐肩秀发别在耳后,干练精明,又不失女性魅力,这是我对唐愈的第一印象,也令我一时无法将她与花生金融创始人的“女强人”形象联系在一起。随即,我们的对话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伴着咖啡的醇香,徐徐道来。

创业是遵从内心的选择

对于有着超过20年国际大型金融机构从业经历的唐愈而言,2006年回到中国让她的职业生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此前,我一直在美国和欧洲工作,在欧美金融市场积累了多年的经验。但是回国之后,我发现与海外成熟的金融体系相比,国内的金融市场相对薄弱,尤其是个人信贷业务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概念,所以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我思考这个市场的走向。”带着这样的思索,唐愈在担任渣打银行(中国)信用卡及零售信贷业务总监期间,一手开创了国内第一个全信用个人信贷产品“现贷派”。

“‘现贷派’产品设计以及传播的成功让我发现了另一个自己,一个从零开始,可以去做新鲜事物的开创者和引领者的机会。因为此前在成熟的金融市场上,大部分产品、服务都已经固化,而中国市场却是一片有待开发的蓝海,这是非常难得的机遇!”创新“现贷派”获得成功,让唐愈兴奋不已,也最终让她走上创业的道路。

工作中的唐愈,干练果敢,全情投入。创业最忙碌的时候,她曾带着几个月大的孩子每个月往返于加拿大和中国之间筹建公司,“这不是每个妈妈都能做到的,但却是我的选择。”在唐愈看来,女人的家庭与事业并不是相互冲突的两件事情,作为3个孩子的妈妈,她用更为开放的思维模式和高效的行动力平衡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表。

“对我而言‘女强人’并不是一个恰当的称呼,我很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不太会被别人的想法和固有观念左右。我是一名女性创业者,有幸福的家庭和自己喜欢的事业,但不希望过于强调性别的差异。”唐愈坦率地说道。生活中的唐愈喜欢烹饪、陪孩子玩耍,是温柔的妻子和妈妈。对她而言,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享受自己喜欢的生活,凭借自己的坚定、自信与努力,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

花生金融,落地生花

随着与中国客户愈加频繁的接触,唐愈发现了另一个金融市场服务的盲点――中小微企业。国内中小微企业通常没有实质的抵押品,风险管理难度大,因此很多金融机构拒绝为这类企业提供金融服务,但它们本身对资金的需求却是非常强烈而迫切的。

唐愈给了我这样一组数据:中国的中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0%,占中国GDP的70%,但只占银行放贷量的12%。“中小微企业的资金缺口很大,这也是我2008年投身创业的原因,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帮助有能力、讲诚信的中小微企业发展得更好。”唐愈感慨,能帮助勤奋、努力的创业者提升现有的成绩,或是开拓新的业务领域,是一件非常骄傲和有意义的事情,“甚至我会比他们自己都更有成就感。”

2012年,唐愈和她的团队在上海从零开始创业,随后推出基于互联网模式的“花生金融”品牌。“花生”寓意吉祥长生,外表朴实无华却又能提供充足营养。作为一家接地气的金融服务机构,花生金融致力于通过创新的产品和服务,帮助线上、线下的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花生金融成立初期,便获得了国际知名创投基金“经纬创投”千万级别的A轮投资;2015年12月,在资本市场一片寒冬时又获得了光大金控旗下光大瑞华中国机会基金的B轮投资。谈及吸引融资的奥秘,唐愈自信地说:“我们直面中小微企业融资的难点,用核心的风险把控优势为更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价格合理的金融服务。更重要的是,我们是一家靠得住的金融机构,遵循金融的基本规律,深刻地明白金融不是谋取暴利的行业。”目前花生金融已与包括联想、三星、1号店、中建三局、屈臣氏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开展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已经拥有超过1000家的小微客户,提供了数十亿元的信贷资金,成为国内领先的提供企业创新融资服务的专业公司。

花生金融团队由金融行业精英和互联网行业技术专家融合而成。以产品、风控、销售、运营等为主的金融团队来自于渣打银行、美国第一资本银行、汇丰银行、平安集团等国内外知名金融机构,平均拥有10年以上的金融从业经验。互联网技术团队则来自于“BAT”为主的互联网顶尖公司。

与市场上其他单一考察企业资信状况的传统金融机构不同,花生金融以供应链上的大型核心企业为切入点,针对核心企业上下游的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唐愈说,为不同类型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对花生金融的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透彻地了解每个行业的特点,了解不同客户的需求,根据不同行业的属性,推出不同的产品。中小微企业在花生金融借贷一笔资金,审批流程大概只需要一周的时间,而同样的审批流程在传统银行至少需要一二个月,借款成本也远低于市场上的小贷公司、P2P或者其他融资机构。

“普惠”中小微,关注公关业

目前,花生金融服务的触角已经延伸至电子商务、传统生产制造、快消零售、物流运输等领域,而以公关公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领域也将是花生金融在2016年重点拓展的领域。

“公关行业在国内的现代服务领域占据了很大的版块,发展迅速。在经济环境不断变化的态势下,PR行业相较于其他行业而言,稳定性更为突出,是可以实现持续稳健增长的行业。但遗憾的是,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金融服务。如今,我们已经和多家PR公司开展了合作,还有十多家在做产品沟通。”唐愈谈到,MICE类的中小企业50%以上的账期回款超过半年。如果运营资金被占压,想要做大业务或者想要实现持续发展,势必面临资金瓶颈。“我们希望花生金融的产品可以帮助更多的中小公关公司加速发展,更好实践‘普惠金融’。”在唐愈看来,“普惠金融”的核心在于为更多的中小微企业提供价格合理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而这通常取决于金融机构对风险的把控能力。

“普”即能让更多中小微企业“借得到”。花生金融以数据驱动借款企业的风险评估、监控和管理,通过对大数据的处理、整合和分析,高效甄别、评估中小企业资质,并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风险预警信号。“把得住风险”使花生金融能为更多的中小微企业提品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