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范文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与教学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第1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范文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够明确

在学前教育学教学实践中,一是此门课程的开设缺乏必要的调查和论证过程,造成所学的部分内容与实际工作联系不大,教育理论和实践脱节。一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沿用多年,对学生真正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缺乏深入理解,课时安排也不尽合理,知识与技能学习的比重远大于实训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普通,往往造成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不懂得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学习效果欠佳,更不利于对学生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2课程内容交叉重复

学前教育学课程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但是实际教学中,有些章节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没有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高职生源质量不均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理解和认同不足,倾向于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轻视理论知识学习,也缺少对学前教育现象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对教育理论知识的接受有一定困难,不能融会贯通,综合运用能力不强。许多任课教师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所教课程的完美性,而很少顾及与其他课程的重叠问题,更很少去考虑学生学习的感受,这会让学生产生倦怠情绪,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3教材面临严峻挑战

学前教育学教材版本较多,估计未来几年会有更多教材出现,但是目前大多数教材与高职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这些教材一是强调学前教育学的学科独立性,重心在于学前教育学的学科框架,而不关注未来的幼儿教师到底应该知道什么,学些什么。二是教材的教条主义倾向严重,基本是沿用普通教育学教科书的编写模式。事实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会关注学前教育学是否应独立成为一门学科,而是关注学前教育学究竟是什么,它和中小学教育不同之处何在,独特性在哪里。学前教育学应该是幼儿园教师职业视角下的学前教育学。

4教学范式急需改革

独白式教学是目前高职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主导范式,在独白式教学范式中,师生之间是非民主的对立关系,教师成为传递知识的专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讲、学生听是学前教育学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教师关注课程知识与学生的学习态度,容易忽视学生的实践经验,比如,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视去引导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教材、幼儿等建立对话式关系等。独白式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技能。

5考核评价标准单一

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相对落后,并对教材体系如何转化为教学体系的把握不足,教学过于注重学科的理论性而忽略其实践性,教学评价基本沿用多来年的考核评价标准,任课教师往往是根据学生期末成绩,再加上平时课堂表现进行综合评定。课程考试以知识点为主,大多数学生在期末考试之前突击应付,学生只凭记忆就可取得高分。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已经成为教学的生动写照,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学前教育学相关知识。这种考核方式急需改革,否则不利于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完善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的建议

1课程开设需经过必要的调研和论证

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经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广泛收集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将这些要求进行整理、归纳和分类,转换成核心技能,再根据核心技能的要求开设相应的课程。明确每一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这样才能保证所开设的课程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一致,避免所开课程与社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把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突出的地位。要积极从幼儿园实际需要出发开发课程,紧紧围绕“学生毕业后可适应哪些工作岗位”、“幼儿教师需要完成哪些主要工作任务”、“幼儿教师应具备什么样的专业素质”等重点问题开展调查,以此为据构建课程体,实现由学科知识本位向职业能力本位转变。

2关注幼儿园发展动向,更新课程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要推陈出新,任课教师要充分关注学前教育领域的发展动向,创造条件深入到幼儿园一线,做好资料收集工作。所编写的学前教育学教材要有一定的前瞻性,教学内容应贴近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反映幼儿园教改新动向,对课程内容和教材进行革新,不拘泥于学科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跳出原有的课程框架。教师也可以编写补充教材或是以活页补充讲义的形式,把最新的知识充实到课程教学中,特别是丰富的家庭教育学相关内容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不能再自我陶醉于现有的学前教育学教科书体系,不能再迷恋学科体系的完美光环,而应与时俱进,转换思维方式,超越单一课程逻辑的局限,对传统学前教育学教材进行变革,让课程内容具有鲜活性、情境性、有效性、实用性。将以往教科书的宣言式风格转换成对话式,对教科书和教学计划重新设定,既要考虑教师教的空间,也要考虑学生学的空间。在教材的编写与教学过程中就要把“主题活动”模式贯穿其中,让学生从学习之初就真实地接触到幼儿园教学情境。着眼点要放在幼儿园教师职业准备的有效性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不再局限于自身逻辑的科学化追求,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取向

3变革学前教育学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引入幼儿园活动模式,改革幼儿园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学生根据分科教学所学的知识技能并不能适应目前幼儿园以“主题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延长实践教学活动时间,丰富教学实践方式。要按照职业工作岗位所对应能力的要求组织教学,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基本的原则,增加学生实践实训课程的内容与比重,让学生在“教、学、做”合一的过程中不断学习、提高,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实践中提升”。一是统一安排学生深入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加强对教育实习的管理与指导,通过改革教育实习过程、指导方法、评价指标和考核方式等,提高教育实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以完成幼儿教师工作任务为驱动,在课堂内进行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训活动,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操作练习法、情境体验法、片段模拟练习法、试讲评价法等多种形式(包含教育活动设计、说课、研讨、相关的教育材料制作等内容)。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和为什么要这样做。还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其“直观感性、开阔眼界、启迪思维”的重要功能。

4改革课程评价体系,大力推行过程性考核

一是改变学生成绩的评定办法,强化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以学生的实践学习为主,应适当增加学前教育学课堂考核和课后作业的评价环节,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小组作业、教育实践报告、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讨论以及平时的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应作为课程评价指标。二是可以举办校园文化节、舞蹈、音乐剧、玩教具制作,开展美工、故事演讲等实践技能比赛,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项目完成的情况来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让学生获得丰富的实践体验和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三是要改变教育实习的评价方法。例如,增加评价环节,变目前的结果评价为过程评价,对实践教学的准备、中间过程及结果均进行评价,从而对教育实习活动进行全程监控和指导;改变评价主体,变过去指导教师的单一主体评价为多主体评价,除高职指导教师、幼儿园指导教师评价外,将同学互评和本人自评也纳入评价范围,从而充分调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实践教学平台

一是组建由高职指导教师和幼儿园指导教师共同组成的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高职教师的理论优势和幼儿园教师的经验优势,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践教学基地,在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架起连接平台,在此基础上,开展教育实习、教育见习、教学观摩、幼儿园教学研究、科研课题研究等系列活动,既为学生提供稳定的实践教学机会,又丰富高职教师的实践经验,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也有利于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是着力打造一支“名师引领、双师素质、专兼结合、重在建设、形成梯队”的优秀课程教学团队,吸纳行业专家参与课程改革,加强“教学研一体化”的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指导,以“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展学术交流和横向研讨,开发校企合作和行业技术服务,实现校、园互动,全面参与幼儿园的教改实践,培养青年骨干,推动课程团队教师的成长。总之,通过搭建合作平台,可以加强高职教师和幼教一线工作者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有助于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方形成实践指导合力,不断提高幼教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秦金亮.学前教育专业“三学”受到的挑战与未来改革路径[J],幼儿教育,2011(7).

[2]范小玲.高专学前教育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时代教育,2011(6).

第2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建筑抗震设计;教学改革;教学质量;建筑信息模型

Problems and Reflections on Teaching of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ZHENG Xiao-fen

(Department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Abstract】The practices of earthquakes in recent years have prov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 will undoubtedly provid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social public security.Enhancing the undergraduate teaching quality of seismic desig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further promoting the structural seismic design.Simultaneously,this paper suggests introducing the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 technology to carry out the innovative teaching of earthquake resistant course.

【Key words】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Teaching reform;Quality of teaching;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0 前言

由于地震的难以预测性,为减轻地震灾害,提升建筑的抗震能力是最为重要的举措。因此,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极为重要的一环。国际上主要抗震国家对建筑抗震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规定,建筑抗震设计为土木工程本科专业的必修课。该课程使学生掌握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以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正确地运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的抗震设计步骤和方法[1-3]。面对当前我国高等学校争创“双一流”的新形势,工程教育的改革步伐不断加大和深化,致力培养知识面广、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人才。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和方法存在诸多问题,难以满足培养出创新人才的要求,因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建筑抗震设计教学现状

总体上,长期以来,建筑抗震教学模式基本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未能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这种教学方式针对性不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缺乏兴趣[4];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当前建筑抗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如下。

1.1 课程内容多而学时少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所需的预备课程主要有材料力学、结构力学、结构动力学、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等,它将地震工程学、地震学和建筑结构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要求学生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理论和较宽的专业知识。无论从授课还是学习的角度来说,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均有较大的难度[5]。而且,该课程的学时一般安排在34左右。因此,课程内容多而课时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

1.2 课程实践性强而学生缺乏实践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讲授建筑抗震设计课程的较少,而多是偏重于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的讲解。建筑抗震设计一般是三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抗震概念设计、计算分析、抗震措施。其中,抗震概念设计是建筑抗震设计的灵魂[6]。学生一般多擅长计算分析,更容易注重强度验算[7]。导致大多数学生只掌握了抗震设计的计算方法,却不知道如何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中,难以理解其中的抗震概念设计,特别是基于性能的结构抗震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过程中,需要运用概念设计把握问题的本质,进而准确判断并采取相应抗震措施。判断能力主要来自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逐步积累,恰恰是学生所欠缺的。如果学生难以理解课程的核心内容,接下的毕业设计和工程实践将举步维艰。

1.3 学生对抗震规范内容难以区分

建筑抗震设计课程内容与抗震规范内容紧密结合,抗震规范对各种不同类型建筑都规定了相应的抗震设计要求。短时间内,学生难以理解规范中大量的条文;而且容易混淆,用错对象。为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正确使用抗震规范,教师需要解释部分重要条文和规定的背景及相关知识。此外,教师需要实时关注抗震规范修订动态以及修订的背景依据,及时调整抗震教学内容。

1.4 建筑抗震设计的多样性

第3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中职教育 电子电工 教学对策

作为传统产业中的重要支柱的电子电工专业,在现代社会中仍然是中职学校需要大力发展的专业之一,但是从当今就业的市场来看,这部分的人才仍然呈现稀缺状态。究其原因,当今电子电工专业的课程设置仍然存在很大问题。课程体系结构不够完整、专业课程教材老套、专业教师队伍不够强大、教学思路老化等问题,阻碍了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的发展,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应用以下解决对策。

一、调整电工电子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

时代在不断发展,电工电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更替,中职学校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应当及时更新,从对电子电工专业的市场需求和当前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专业建设,其主要的培养方向如下:一是单一指向性定位方法;二是复合型定位方法。第一种专业培养特定的某一种人才适应某一个确定的职位,也就是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为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市场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学校应该根据市场的需要教给学生技术方法以应对市场的需要,这便是“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基础”的中职教学的大体改革。对于另一种来讲,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不仅要对专业知识有很好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具有关键的技术型技能,符合市场的各种要求,知识的迁移能力需要更强一些。如果在给某个企业培养人才的时候,企业明确要求被培养者必须在具备电工基本操作的基础上,对钳工和车工等有操作知识认知,会用一些电子的专业软件,例如:cad和ead等。在很多企业中,尤其是比较大型的企业,对电子电工技术的要求相对高一些。根据当前的市场需要,中职学校应当适当调整电工电子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应对当前的市场趋势。

二、加强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各方面思考

1.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严格进行实验管理。电子电工专业是一个实验性很强的专业,实验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专业的基础知识和特定的技术技能,而且必须在实验中加强职业的规范性操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通过电工电子的一些专业性试验,学生可以更加熟练地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操作流程。做实验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实验前,要让其保持安静,讲解实验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实验过程中,有不爱惜器材者或者不按照规范操作者都应当给予一定的教育。实验结束后,若试验用具出现了故障,则应要求学生做出一定的补偿。

2.增强实验效果,更新实验方法和内容。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实验教学内容已经逐渐暴露出问题,迫切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一些创新性的实验,采取切实可行的适合中职学生的实验教学方法,密切实验和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手能力。实验方法应该及时进行更新,多增加一些比较综合性的实验,带着创新思维创造创新性地实验。

3.采用现代化教学,提高实验教学效率。实验课堂教学若是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能够保证课堂更加高效,使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知识。实验需要动手,但是实验之前的演示实验也很重要,尤其对于一些实验学生自己动手做不出效果的,如果能在投影仪上进行展示,则实验过程会更加直接。

4.创新实验报告的写法并改进考核方式。之所以写实验报告,是为了让学生对最后的实验作出总结,能够对其中的实验原理和实验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加以分析和解决。仅凭实验的过程,不可能对很多内容有深刻的理解,学生的实验能力主要体现在对实验的原理和实验现象上,能够更好地独立解决。课程考核很重要,课程的考核不能单单注重实验结果,还应当十分注重实验过程,注重对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进行考核能够让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并且能够全面督促学生学习。

三、加强师资建设,提高教师素质

1.以身作则,做好表率。教育不仅仅是在嘴上说说,中职电工电子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单单是靠嘴上说说,更要付诸行动,无论是学校还是老师,都应当以身作则。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备受学生和家长的瞩目,抓好师资建设,学校要做出很大努力。

2.师资建设,师德为首。若中职教师有着丰厚的专业基础知识,但是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其实也是无用之“材”。一名高素质的教师一定有很高的师德,甘于奉献的教师不仅能够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师资力量才是真正强大。

3.提高专业素质。良好的道德品质是教师为人师表的基础,其次需要真才实学,具有强大的专业影响力,没有精湛的专业技术和教学技能,就不可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可以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加大科研力度,这样就会出现更多的优秀教师。在各种活动中,能够使教师丰富教学经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

中职电子电工专业类课程教学的问题仍有很多,我们需要花更多的精力解决,搞好电工电子专业,教师必须结合当今电工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特点,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出适合时展的新一批人才,切实保证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4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课程定位;基础课程;实践课程;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5—0047—0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优化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促进多学科交叉和融合。”结合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提高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教育的质量,培养基础教育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适应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有必要加强高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建设。

一、课程定位的提升问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高师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目标是培养基础教育的语文师资。在课程定位上,与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文艺学等课程并列,共同构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主干课程。在学科定位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所属的一级学科是教育学,二级学科是学科与教学论,三级学科是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也就是说,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同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化学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一样,同属于三级学科;而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又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比较文学、文艺学等其他二级学科课程并列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课程,形成了课程定位逻辑上的混乱。

其实,这种看似混乱的课程定位彰显了课程的内涵与价值,即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应该从属于二级学科,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也相应提升为二级学科。因为从实施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归类来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一级学科可以由课程与教学论担当;从完善教育学科体系来看,课程与教学论与现行的一级学科教育学呈现并列态势;从一、二级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上来看,课程与教学论提升为一级学科是完全合理的。因此,作为课程与教学论分支的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跟进为二级学科,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定位上也就自然形成了与其他二级学科的并列关系。

二、课程归属的规范问题

由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一级学科与二级学科定位在教育学院的教育学系,所以一些高师院校把该课程与其他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一起放在了教育学系,称为学科课程与教学论;还有一些高师院校根据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三级学科的专业特点,把课程安排在专业所在的院系,例如,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安排在文学院汉语言文学系,以此类推,其他学科的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安排也大抵如此。

实际上,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归属与该课程师资的来源有较大的关系。一般情况下,从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教师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其一是由中文专业的教师担任,这类教师对专业知识熟悉,但在课程与教学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方面显得比较薄弱;其二是由教育学院的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担任,这类教师对上位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理论讲解得比较明晰、透彻,但当涉及该专业的教学知识、教学经验等时,则深入不下去;其三是由来自中小学一线的骨干教师担任,他们有着一线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在讲授课程时习惯用实践代替理论,分析教学案例容易停留在课堂教学层面,缺乏理论层面的提升。当然,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这种归属与师资的人数也有一定的关系。由于该课程只面对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开设,时间一般安排在高年级临近实习之前的学期,课程的教学时数不多,一般为72学时左右,需要的专业教师人数少,造成高师院校在安排学科与教学论专业课教师上也存在一些混乱现象。

三、基础课程的建设问题

近年来,高师院校在压缩基础课程课时的同时,又以基础课程为核心开设出一些与该课程相关的选修课程。这种有点有面的集群型的课程开设方式,丰富了基础课程的内涵,加深了学生对该课程拓展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比如,围绕基础课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一些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相继开设了语文课程研究、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材研究、语文思维培育研究、语文教学技能培训研究、语文写作教学研究等选修课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在对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这一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时出现了侧重点不同的情况。许多教师侧重讲授课程论部分,认为教学论部分可以在选修课程中讲授。实际上,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受众是不同的。必修课面向全体学生,选修课仅面向部分选课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课程,基础课程承载着讲授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全部内容,包括语文课程的性质与理念、目标与评价、课程资源与语文教材评价、教学过程与模式、语文学习心理、现代媒体教育以及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等多方面教学内容。教学中应该做到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有机结合。课程论部分可以选用教学论中的教学案例来呈现与分析,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加强对课程理论的理解;教学论部分在重视培养学生课堂教学能力的同时,还要强化学生教学能力的理论支撑与教学理论水平的提升。

需要强调的是,基础课程的教学已经为学生打好了该课程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基础,与相关选修课的衔接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上应该是水到渠成了。因为基础课程省去了选修课程中对该课程相同内容的重复讲解部分,同时又为具有拓展功能的选修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实践课程的建设问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一门具有语文专业特性的应用教育理论课程,它以语文学科的特征为根据,运用教育科学原理和现代教育手段,对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规律进行研究,课程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教学能力,使之能胜任基础教育语文教学工作。几十年来,虽然该课程的名称几经变化,从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语文教育学到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但课程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多大改变,仍然是传统的讲授法。重视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对语文教学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是教学方法发展的方向。教学实践的环节不但可以使学生主动、直观地认识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同时能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加深认识。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固然重要,学生掌握语文教学要领、提升语文教育素养的要求则更为重要。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提倡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语文教学的实践能力。

教师在进行课程讲授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三明治”式的教学方式,即在讲授教学理论时,加入导语练习、讲解练习、提问练习、板书练习、试讲练习、说课练习等练习内容。由于课时所限,教学能力的练习可以安排在微格教室进行,并对学生的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录像,建立学生微格教学录像资料库,教师通过回放教学录像等方式对教学训练内容进行评议。教学练习也可以放在课下的学习小组里完成。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校学科专业结构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结合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特点,可以适当地增加教育见习的课时数,不定期地在学期中或寒暑假期间,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教育实习学校的教学与教研活动中,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形成高校与教育实习基地联合培养师资的有效机制。

五、课程评价的多元问题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属于专业基础课程,在该课程结业时,大多数教师选择闭卷考试的形式确定这门课程的学业成绩。虽然在试卷中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比例为6:4,教案设计等综合能力题也位列其中,但还是不能够完全科学地反映出学生对课程掌握的实际情况。其一是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体现不出来。如学生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教学练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对见习、教研的参与度等,需要教师在平时的观察积累后给予评价。其二是学生平时语文教学能力训练的成绩没有体现。学生平时的单项训练(如导语练习、讲解练习、提问练习、板书练习)和综合训练(如试讲练习、说课练习)成绩应该在该课程的总成绩中占一定的比例。其三是学生付出辛勤劳动的书面作业在学业成绩中没有体现。如学生设计的教案、撰写的调研报告等书面作业也应该作为该课程结业成绩中的一部分。

换一个角度来看,对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可以是多样的。除了采用笔试的形式以外,还可以采用口试、书面作业、答辩等方式进行成绩考核。

第5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范文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思想观念,新课程需要有新理念支撑,需要教师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思维方式。如果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转化为教师自己的教学决策和常规教学行为,没有在教育实践中找到落脚点,高中语文新课程就会在实施中出现各种障碍。因此,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更有效地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去实施新课程,这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研究。

一、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不仅具有生产力等经济功能,而且这种价值和功能要与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道德品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相协调。

(一)新课程具有多样性、选择性,要求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托尔斯泰认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新课程在共同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这就要求教师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程;又能根据自己学生的具体情况,合理的整合教材,使学生容易接受。教师要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个性发展开创广阔的空间,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

(二)高中课程中新内容的增设,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以及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素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增设的新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以培养创新思维为核心的评价标准,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角色

(一)教师思想观念必须更新。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学生观。要认识到自己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和地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课程改革中来。其次“语文素质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出,要求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要真正理解:“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语文,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论。教师要认识到获取知识的能力比获取知识本身更重要,获取信息的方法比获取信息本身更关键。

(二)在新课标下,教师必须尽快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应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从课程改革来看,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将增加很多新的知识内容,有些内容是教师学过的,也有的内容是教师没有学过的,中学语文教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语文教师不仅要精通自己专业知识,还要扩大知识面,对跨学科的知识要有所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也会更加复杂化,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学,能够以新的教育理论来支撑自己的教学工作。

(三)教师心理观念必须更新。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到了信息时代,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是多元化的,有时可能比教师快,比教师多,教师在学生面前没有了绝对的权威,这是教师在心理上要接受的事实。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将扮演着多种角色,从多方面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还是学生的榜样,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以及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教学活动是在师生双方的相互作用下共同完成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合作伙伴的关系,教师是组建者、引导者、解惑者,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角度促进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教师在学生面前的角色变化必将成为事实,我们教师只有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三、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施教能力

(一)教师要努力提高把握新课程的能力,新课标在保证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的前提下,删减了次要的,而且对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困难的内容。与此同时,增加了一些有着广泛应用价值的,而且又是学生能够接受的新知识,以及增加了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作为中学语文教师,首先要了解减去什么,增加了什么?其次对新的教材体系中的新内容,新要求,应分析为什么引入,引入了多少?怎样教学能体现新教材的意图,防止范围、难度失控。对删去的内容也要分析,有些知识点是内容删去了,但其思想可能还会有所体现。因此,教师必须准确把握好教学的尺度。

第6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范文

    1.“教材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转变 现代教育强调民主化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个性张扬,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标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以知识为中心”变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让学校成为学生实现生命价值的场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使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重视每个学生独立的生命个体,关注学生的个性的健康发展;要转变地位和角色,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通过教育活动,使学生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走向成熟。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人、学会生存以及学会共同生活,为社会培养有用的人才。

    2. 教学中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其发展规律 在课程改革与教学不断发展的今天,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但具有精深广博的知识和能力。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和现状,有助于教师更好的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了解学生能力差异、个性特征、学习心理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优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想像,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会就会让学生茅塞顿开,心领神会……。教师的引导可以达到最佳状态。同时,初中生的情绪和情感具有外显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展开合理的想象、回答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看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提高自信心。

    3. 培养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方式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合作、探究、交流,特别重视学生的探究精神的培养。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进入教学过程正是教学产生效果的重要条件。组织学生朗读课文,小组探究。通过关键词,体现人物思想感情,塑造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词语真切地与文本对话,去探究发现,品味语言文字的无穷奥秘!学生的思维灵动,课堂的气氛活跃;探究性学习模式活是语文探究性学习需要基本的模式,但不囿于固定的模式,需要广大语文教师不断探索创新。

    4. 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等多种方法教学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学习方法更显示出它不可忽视的价值。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资源,现代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信息技术中有各种各样的教育产品,如课件、软件、多媒体技术等等。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借助视频、音乐、歌曲等现代媒体手段,将原本抽象的内容转化为生动直观地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使感知可视化,想象可视化、知识可视化。方法作为中介,在获取新知识及形成能力中起了不可缺少的作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的运用使语文知识得以直观、形象、生动的展示出来,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是教学内容和方法以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的体现,它能够更灵活、更易接受的方式来调动学和教,能够不加重教师和学生负担的情况下,高质量完成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5. 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 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就决定了语文课程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语文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交际功能、文化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6. 注重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要求培养有语文素养的社会成员,是否掌握语文的思想感情也是作为具有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准。在探索科学与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具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具有语文素养的人往往善于更好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关注现实、热爱生活,发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些都能有助于语文思想感情的渗透和培养,中学语文通过知识的传授,不断提高学生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依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在课程改革中的作用,结合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挖掘教材的教育因素,采取灵活多样、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渗透思想教育,做到“文道统一”。让学生在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的能力时,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7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范文

基于问题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简称PBL)是和填鸭式教学(Spoon-Fed Education)与题海战术(Drill-and-Kill)截然不同的一种学习方法,该法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首创。其核心思想是学生必须对自己的学习任务怀有高度的责任心,需要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全心全意投入,强调在整个学习环节必须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该方法在构建主义教育改革中,一直是西方学者奉行的一条基本改革思路[1]。由于PBL不再是传统教育中单纯以教师讲授为主,也不再是教师照本宣科的教授方式,其实施的关键是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课程学纲,用少量的知识构建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并对问题的最终解决目标做出合理引导,以便学生形成共识[2、3]。在学生探索过程中,往往以小组为单位,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讨论氛围,集思广益,以实现任务的分解,资料的收集,所获信息的评判与资料的消化整理等。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索,激发学生的高水平思维,鼓励探讨与争论,并对学习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充分考虑拟解决的问题与其他问题的异同,在概括原有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理解新知识新的应用可能,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4、5、6]。为了提炼他们所学到的东西,学生们要有意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要考虑这个问题与以前所遇到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这可以帮助他们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境,从而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发掘解决问题能力,塑造创新性与批判性思维,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7、8、9]。目前关于PBL在教学中的应用,侧重的是理论上的研究和对某个专业及某个学科的影响,及其在一些具体课程上的实施[3、10]。本文结合作者近几年承担的四川大学材料物理/材料化学专业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大三学生群体中实施PBL,强调在教学中以解决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知识进行整合,在讨论交流中,发挥支持和引导的作用。通过问题的设计与解决,探索PBL学习方式在高年级工科专业课中的应用模式。

一、 PBL实施

本次实施PBL目的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以团队为单位,在理解、掌握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互动合作学习风气,解决教师设计的各种问题。涉及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系大三课程《纳米材料与技术》,具体实施过程如图一所示。

本研究属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资助(2013GZX0145)

①分组:在探索问题之前,学生首先要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学生们要互相了解或认识,为合作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人际氛围。由于是大三的学生,互相比较了解,小组学习有良好的人际氛围,为不失样本的通用性,本实验按照学号顺序选取60名学生为试验对象,按照4人一组,分为15个小组进行,每个小组安排一个学生作为组长。在实际实验过程,每小组均按照面对同一问题,独立分析解决。

②设计问题:这个环节是实施PBL的关键,决定了PBL教学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在设计问题时,作者和几位合作教师反复商讨,结合材料科学系专业培养和《纳米材料与技术》教学大纲要求,尽量为学生设计真实可行,操作性好,能反映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综合应用的问题。在设计时,尽量用较少的信息传递相对综合复杂的问题,并和学生交流沟通,形成共同的理解。比如其中一题为:"原子力显微镜如何推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

③开始问题:在问题提出时,首先激发学生解答问题的兴趣,做好角色的转变,教师由单一上课者变为问题提出和解决问题的促进者,在开始问题时,做好引导和促进的作用[11]。

④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小组组长开始发挥作用,负责成员的召集并分解任务,对成员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讨论,甄别信息的来源及是否可靠[12],及时和教师沟通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环节,以上一个问题为例,对于解决"原子力显微镜如何推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问题,由于学生之前学习了《现代材料分析技术》和《现代材料制备科学技术》等课程,对于现代材料的发展和测试分析手段的应用有了知识的储备,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较好的应用之前所学的相关知识点。

⑤讨论汇报:对于各小组形成的结论,根据不同小组获取资料、消化资料的方式不同,实验倡导采用多种形式报告。在汇报中,大多数小组能够理清设计问题的目标和课程教学的目标之间的关系,对资料都有较好的消化整理。

⑥反思:这是PBL学习和其他教学方法最大的区别,是一种高层次的思维活动,是自我调节构建知识而进行的思维[13]。通过反思,可以培养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够将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资料进行升华,提炼出有益的知识,找到《纳米材料与技术》课堂中的问题和其他课程的相同之处和不同的地方,通过反思,可以明确问题的解决与否,是否需要重新进行问题的解决,即重新收集资料,梳理资料,解决问题[14]。

二、结果分析

前后设计了五个问题,对于PBL的应用,学生经历了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承担的过程。经过与合作教师商讨,问题解决的最终评判标准来自六个方面,包括基础知识的应用、收集资料的来源、收集资料的可靠性、分析资料的能力、协作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反思。表一给出了各标准所占比例。图二给出了五个问题学生解决的结果。

为了更好地研究结果的可行性,利用下面的公式计算了试验结果的均方根平均值σ(其中A为单次解决问题的平均分),其分布情况见图三。

从PBL实施情况来看,对于第一个问题的提出,"原子力显微镜如何推动纳米材料和纳米技术的发展",由于学生对于PBL实施细则了解不多,解决问题沿袭传统的解答作业的方式进行,在收集资料的可靠性、分析资料、协作能力以及对问题的反思方面没有进行良好的探索,大多数学生借助网络资源收集资料,基本没有分析的过程,对资料的来源没有甄别,小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协作欠缺,在讨论汇报环节缺少默契,尤其在对问题反思的过程中,没有把握教师设计问题的目标,而是泛泛而谈,造成问题的解决不甚如意,导致结果的均方根平均值比较大,超过10。经过教师和学生沟通,并强调PBL实施的细则,在设计和解决第二个问题时,情况有好的变化,首先从图二看出,小组得分情况有所好转,平均分达到78分,结果的均方根平均值也出现大幅的下降(从10降至4),这意味着不同小组的学生对于PBL实施的细则已经较好的掌握,能够按照教师设计的题目和预设的目标进行主动解决问题。在第三道题的设计上,教师在解题之初就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自主探索,受各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差异的影响,结果的σ值出现一定幅度的上升,但总体情况(得分)有好转,平均分达到82分。后面三道问题的解决基本上都体现了问题设计目标,学生对PBL这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基本掌握,能够按照设计要求主动,协作的解答问题。

三、PBL实施过程中的得与失

在本次PBL教学实验中,通过给学生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主动解决问题,采用讨论汇报的形式让学生在查阅资料、分析资料的基础上,学会对问题进行反思,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经过一学期有针对性的实施PBL教学方法,学生对于纳米材料与技术课程的学习热情高涨,从被动的问题解决者逐渐过渡为问题的主动分析者甚至设计者;通过实施PBL教学方法,学生对过去学习的知识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新的专业课学习中融会贯通,从应用出发,将理论知识和学科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对于高年级的工科生专业课的学习非常必要。

在实施PBL时也发现,学生在大学前几年,基本受到的都是课堂教学为主的授课方式,对于以问题为导向,提倡自主学习的PBL教学方法了解不多,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15、16],首先问题的设计者--教师需要有高水平的专业知识、宽广的专业视野和丰富的专业应用经验,本身应该接受过PBL专门的知识,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扮演好促进者和引导着的角色;其次是学生的惯性思维,在实施过程中发现,即使在解决问题方面得分较高的小组,在面对主动学习的要求时,往往也趋于被动,一些小组在解决第四个问题时才逐渐对PBL的模式有所了解;再次是没有一个系统的考核机制,在整个PBL实施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观察很重要,缺乏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对于评判标准的选择尚需进一步研讨。

第8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国际金融;双语课程;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1002109);南京审计学院人才引进项目(NSRC10014)资助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加入WTO后,我国经济逐渐融入世界经济的大潮。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世界范围的竞争愈演愈烈。外国企业大批进入我国,我国许多优秀企业也争相到国外拓展市场,这引起了我国人才需求结构的重大变化。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在各专业开设一定比例的双语课程,并逐步推动双语教学。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规定,本科教学的达标与双语教学挂钩,在适宜专业中双语授课比例要大于10%。因此,操作性、国际通用性较强的国际金融课程的双语教学势在必行。经过多年的实践发展,一方面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在我国取得了较明显的成绩;另一方面客观地分析,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所取得的成绩中,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因此,本文将基于笔者接受和从事双语教学的经历和经验,概括了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中所暴露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并做了简要的探讨,期望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二、国际金融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国际金融课程的特点使双语教学成为必然。国际金融课程是一门应用型经济理论学科,是从货币金融的角度研究开放经济下一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同时实现的一门学科。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国际金融的理论与方法对国际金融领域的事件和中国涉外金融方面的改革发展政策进行分析,这样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的需要。而这些都建立在较高的外语应用能力之上。因此,该课程采用双语教学是由课程自身特点决定的。

2、开展双语教学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际经济活动中金融创新的速度也在加快。新的交易品种、新的交易规则不断充实和更新着国际金融教材的内容,培养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熟练地运用经济学手段从事国际、国内金融实务操作及管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成为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通过国际金融双语教学,有利于具有国际视野,掌握通行的国际金融规则,熟悉国际金融基本理论、国际金融运作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为我国金融和经济发展服务。

三、国际金融课程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1、对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理解偏差。在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有人将双语理解为加强英语,从而把国际金融双语班演变成英语强化班;一些教学过程还处在双语教学的初级阶段。比如,国际金融教材使用英文原版,但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交流却使用中文或很少使用英语,作业和考试也均使用中文,这实际上不是真正的双语教学。这两种模式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语教学。前者错误理解了国际金融双语教学的内涵,过分强调外语沟通能力的培养,会使得专业课变身为语言课;而后者也只能算是双语教学的初期或过渡阶段,这种双语课程只能使学生了解原版教材的知识,对提高国际交流能力作用不大。这就偏离了双语课程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根本目标。这种模式势必造成人、财、物和时间的极大浪费。这些问题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对双语教学的实质和目的缺乏正确认识。

2、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过程中以点带面。国际金融双语课程学习离不开对词汇的学习。在国际金融教材中,常见的是许多日常单词被赋予其特定涵义。这样势必造成了许多学生自己学习时,看到的均是常见单词,但却无法理解相应句子的涵义。在国际金融双语课程教学中,需要对专业外语词汇进行讲解,但双语课程又不能以专业词汇讲解为主,不然会使得双语教学课堂退化为金融专业词汇的解释与翻译。这样的教学方法,虽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理解,但却疏忽了国际金融专业知识的学习。

3、国际金融双语教材建设落后。优秀的教材是教学质量得以保证的关键所在。但是,开展双语课程时,外文教材的选择却是一个难点。国外的原版教材一方面价格昂贵;另一方面内容大多是根据西方国家自身的情况面向本国学生编写的,国内教师相对缺乏使用类似教材的实践,也缺少相应的交流教材使用的平台,很难比较类似教材中谁更加优秀,谁更加合适其教学目的。国际金融双语课程的讲义就需要老师课前编写,这样教学效果就大打折扣。即使是使用引进教材,我们国内引进教材的速度也落后于原版教材更新速度。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往来的不断加大,与国际金融有关的一些内容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如果使用较老的版本,很难使得国际金融双语教学与国际接轨。

四、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改进策略

认识到了误区我们才能找寻到进一步发展的根基。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语言教学和专业教学相结合。开设双语教学的地方院校,必须树立正确的双语教学理念。双语教学本身并不存在语言优先还是专业为主的孰重孰轻的问题。从我国开设双语教学的功能定位来看,双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语言教学目标与专业教学目标的结合。但其中国际金融专业课程学习是主要目标,而外语能力提高则是次要目标。在使用外语授课的比例上,决不能因为追求所谓外语或双语的形式而影响学生对关键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要循序渐进,逐渐提高双语教学中使用英语的比重。双语教学的专业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训练两个目的中,是有着主次之分的。开设双语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外语的环境下来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并能够在实际中熟练运用这些知识。因此,需要针对师资水平和学生能力现状循序渐进地推进双语教学。

2、正确理解双语教学,重视师资培养。现在大多数双语课程仅将英文原版教材作为学习材料,教学语言仍然一味地使用汉语,这种双语课程只能使学生了解原版教材的知识,对提高国际交流能力作用不大。在国际金融课程双语教学过程中,双语教学必须使用一定比例的英语做教学媒介,并逐渐向使用尽可能大比例的英语做教学语言过渡。但是,双语教学中外语比例的采用需要视教师水平和学生能力具体情况来决定,也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取决于学生本身特质、学生外语水平、教育阶段的特殊性等情况。这对双语教学师资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双语师资的培养非常重要,决定着双语教育模式的成败,必须引起学校高度重视。通过在政策上、经费上向双语教学倾斜,选派专业基础和外语基础好的中青年教师出国培训、访学和进修,在提高语言交流能力的同时,学习国外前沿的国际金融专业知识和方法,或到国内双语教学开展好的学校进修、培训等。

3、国际金融双语教材建设。合适的国际金融双语教材有助于教学过程更加便利和流畅。可供双语教学使用的教材,一般分为以下四种类型:外文原版、引进的影印版、国内编写的外文教材、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对外文原版教材进行改编或选编的教材或讲义。鉴于国外原版教材偏离我国实际、国内双语教材缺乏等情况,应该立足于教学内容本土化,加强国际金融双语教材建设。根据国际金融的基本知识、最新原理和我国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原版教材,撰写符合我国水平和语言习惯的外文版教材。国际金融双语教材的建设是双语课程建设的重要步骤,也是双语课程教学取得优异效果的保证。

4、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要做到以面带点。在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过程中,应以课程内容为主,而不能让专业词汇取代专业课程。国际金融专业课程学习是为了认识内外均衡,学习外汇市场以及如何利用各项主要金融政策工具来实现内外均衡。国际金融的出发点是整个宏观经济的内外均衡,它的研究视角在于宏观问题。如此,适当的课堂授课顺序更主要是从整个章节框架介绍,到段落,到句子,到词组,最后个别词汇。系统掌握相应知识之后,教师还需要结合专业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案例教学时应采用原始英文资料,需要时可以节选,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也能够系统地学习国际金融专业知识。专业课堂就做到了以内容作为主导。专业词汇的学习应仅是专门课堂的一小部分。

五、结语

本文从几个方面分析了高校在开展国际金融双语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在国际贸易专业开展双语教学过程中,应该循序渐进,逐步推进双语教学,从而将外语教学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地平衡起来,进而建立一个系统完备的双语教学体系。当然,对高校而言,随着双语教学开展的深入,还将有更多的问题出现,这也有待在今后教学实践中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探索。

(作者单位:南京审计学院金融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辛立秋.地方院校国际结算课程双语教学探析.经济研究导刊,2011.2.

第9篇:课程与教学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存在问题;解决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1.语言运用被语言知识操练取代

英语学习目标是交流,也就是能够运用语言。而在英语学习的课堂上,教师运用与操练混淆。操练只是为了帮助更好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它是一项重复性的教学活动,而运用则是真正的对语言的掌握。暂时性的操练能够帮助学生记忆,但是长久的操练只会混淆学生,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的认知。如在介绍句型“May I have …?”“This …is for …”的时候,教师往往就根据课本上的几个句子,让学生反复的读,但是却忽略了将句型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2.活动设计与教学目标之间有差异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课堂学习的气氛,往往会设计一些有趣的活动。但是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教师很难控制场面,造成学生只顾玩闹的场面。有时教师还会为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而刻意安排过多的教学计划,使得难度提高,学生难以接受。

3.教学未能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作用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接受的知识,才能算是真正的教学。但是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师往往将自己设定为教学的中心,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学习效率低,课堂效率低。如“一言堂”、“照本宣科”等。

4.教师在课堂上对后进生的关注太少

学生的智力与学习能力都有着一定的差距,且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也会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这就务必会产生一批学习较差的后进生,但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对后进生的辅导,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大,造成整个班级总体成绩的下降。因此如何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是当前英语教学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解决的策略

1.加强教师自身素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语言学习与教师所用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双语教学的过程。教授英语的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双语能力,有一定的英语知识,还有极强的英语运用能力,能够在短时间内将听到的中文转换成英语的能力。这就要求英语教师有学科基础知识与相关的教育理论知识。如上面提到的“May I have…”的句型,可以不仅限于在学习用具中的使用,可以拓展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这时候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迅速的反应,然后拓展延伸出去。因此,传统的教师培养方式有待改变,推行语言学习、学科知识学习和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培养出适应教学发展的教师,是当前小学英语教学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2.创设英语语言环境,使学生能学以致用

学习语言的时候,学习环境的影响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创设有效的英语语言环境,能够使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尽量使用学生学过的单词、句子表达来进行授课,尽可能多的让学生用英语进行简单的会话交流。如,在小学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基本的单词已经学了很多,教师可在教室各处的物品上,贴上英语小卡片,如黑板blackboard、电视watch TV、桌子desk、椅子chair、书包bag、练习本copybook等等。还可以在用课室空间中张贴英语海报,如附上漫画的情景对话,如,新同学第一次见面“How do you do!”如,很久没有见面,再见的时候“How are you!”“Fine,Thank you!And you!”英语标语和标记如,“Safety First 安全第一”等,做到课堂英语化,将日常生活中的母语学习转换成英语,这样就能够使学习的效率事半功倍,真正的让学生的英语学习达到学以致用的地步。

3.活动设计现实有效,体现学生主体作用

上面我们提到教师的活动设计超出控制范围,使课堂教学难以继续;以及为了丰富课堂内容,堆积活动,使得教学内容偏难,这些都是造成活动设计有效性低下的原因。所以在活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重活动实效性,并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一位老师讲“In a toy shop”时,他没有直接进入到对toy的介绍,而是先从同学们熟悉的数字入手,用数字来表达人民币的数字,接着再展示图片,让学生能够根据刚刚回忆的数字以及现在所学的新单词,来进行语言表达。接着教师按照每个玩具的价格卡片分发给学生,学生按照卡片上的价格,让学生用句型“This is /That's my /your /his/her …What's this /that ? It's …”找回自己的玩具。

4.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尊重学生个性发展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要过多计较学生的错误与缺失,应该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给予充分考虑,正确认识个性,鼓励个性发展与表现,善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和潜能,做到因材施教。如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合理分配小组成员,让成绩稍差的学生负责speaking与成绩较好的学生负责talking,互相搭配,合作学习,在互相配合的过程中达到互相进步的目标。

总之,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针对不同问题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使问题针对性的被解决,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