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因特网的基本功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因特网的基本功能

第1篇: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

 

当前,初高中教学中已经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计算机的应用增加,大一新生同学已有的计算机技术和水平已经有了深厚的基础,这就给大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如何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课时如何安排,水平和基础不相同又如何安排,现在就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所做的工作进行分析和总结。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目前很多高校针对全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不同的高校中学时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和内容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从三个方面分别对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的现状做分析,以及对我校是如何开展的做总结。

 

一、教学大纲的调整与变化

 

由于计算机技术及计算机软件的更新,在2013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心对原有的一级MS Office的考试大纲做了很大的调整。通过新的考试大纲可以看出,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MS Office考试软件进行了全面更新,操作系统由windows XP改为windows 7,办公自动化软件由office 2003改为office 2010。我校依据新的全国等级考试大纲对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大纲做了重大调整,调整情况如下:课程教学内容及知识模块顺序

 

1.Windows7(标“*”者为重点内容;标“”者为难点)教学基本要求:熟悉桌面外观的设置,基本的网络配置;熟练掌握资源管理器的操作与应用(*);掌握文件(复制、移动、删除)操作、磁盘、显示属性的查看、设置等操作(*);了解中文输入法的安装、删除和选用;掌握检索文件、查询程序的方法;了解软、硬件的基本系统工具。

 

2.Word 2010教学基本要求:(1)Word 2010基础:了解Word的基本概念;Word的基本功能和运行环境;Word的启动和退出。(2)Word的基本操作:掌握文档的创建、打开基本操作(*);掌握文档输入、保存等基本操作(*);掌握文本的选定、插入与删除、复制与移动、查找与替换等基本编辑技术(*);熟悉多窗口和多文档的编辑。(3)Word的排版技术:掌握字体格式设置(*);掌握段落格式设置(*);掌握文档页面设置;掌握文本的分栏、首字下沉、分页、分节等设置(*)。(4)Word表格的制作:掌握表格的创建、修改(*);掌握表格的修饰如边框的设置、底纹的设置、合并与拆分单元格等;掌握表格中数据的输入与编辑;熟悉数据的排序和计算()。(5)Word的图文混排功能:熟悉图形和图片的插入;熟悉图形的建立和编辑;掌握文本框、艺术字的使用和编辑(*)。

 

3.Excel 2010的使用教学基本要求。(1)Excel 2010概述:了解电子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功能;熟悉Excel的基本功能、运行环境;熟悉Excel的启动和退出。(2)编辑工作表:了解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基本概念;熟悉工作簿和工作表的建立、保存和退出(*);掌握数据输入和编辑(*);掌握工作表和单元格的选定、插入、删除、复制、移动(*);掌握工作表的重命名和工作表窗口的拆分和冻结。(3)公式与函数:了解单元格绝对地址和相对地址的概念,会使用这两种地址;掌握工作表中公式的输入、复制和编辑(*)();掌握常用函数的使用(*)()。(4)图标:掌握图表的建立的步骤方法(*);掌握对已有图表的编辑和修改以及修饰(*)。

 

4.PowerPoint 2010的使用教学基本要求。(1)PowerPoint基础:了解中文PowerPoint的功能、运行环境;熟悉启动和退出;演示文稿的打开、关闭。(2)演示文稿的制作:掌握创建演示文稿;掌握编辑演示文稿中的文本信息(*);掌握演示文稿中幻灯片的添加与删除(*);熟悉演示文稿的保存和打印。(3)插入对象:掌握在幻灯片插入文本、图片、艺术字、形状(*);掌握在幻灯片中文本、图片、艺术字、形状的格式设置(*);熟悉在幻灯片中表格的插入、编辑以及格式化。(4)幻灯片的设置:掌握幻灯片的动画设计方法(*)();掌握幻灯片的切换效果设计(*);熟悉幻灯片的放映方式的设计。

 

5.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发展:掌握第一台计算机的产生的年代、地点及主要电子元器件(*);掌握计算机所经历的阶段划分及典型的电子元器件(*);熟悉常见的计算机的种类;了解计算机的常见应用领域(掌握科学计算和数据处理的典型例子)(*);了解未来计算机的发展趋势。(2)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了解计算机中数据的存储,掌握计算机中数据的单位位、字节等(*);掌握进位计数制及其转换(主要包括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及十六进制的概念、转换方法与步骤)();掌握英文字符ASCII编码的表示方法(*);掌握汉字的几种编码及汉字的处理过程(*);汉字区位码、国标码和机内码的转换()。(3)多媒体技术:了解多媒体的特征;了解媒体的数字化表示及常见媒体的数据格式;了解多媒体无损压缩及有损压缩的概念。

 

6.计算机硬件的组成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的CPU:掌握计算机的硬件的主要组成部分;重点掌握CPU的三部分寄存器、运算器和控制器的作用(*);CPU的主要性能指标。(2)微型计算机的主机:掌握主板的概念;掌握内存储器的分类及特点(*)。(3)常用输入设备:键盘的特点;鼠标器的种类和特点;其他的输入设备。(4)常用输出设备:显示器与显示卡;打印机的种类与特点。(5)外存储器:硬盘的种类和特点(*);移动存储器(*);光盘存储器的种类。

 

7.计算机软件系统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软件系统概述:软件的概念;软件系统及软件分类(*)。(2)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作用;操作系统的功能(*);操作系统的类型及常用的操作系统。(3)计算机语言及其处理系统:程序设计语言分类;程序设计语言处理系统。8.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教学基本要求。(1)计算机网络基础:熟悉计算机网络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作用(资源共享和数据传输)(*);掌握数据通信的相关术语:数据传输速率、带宽、信道、调制与解调等(*)。(2)局域网与广域网介绍: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局域网、广域网及城域网的含义(*);熟悉常见网络的拓扑结构如星型结构、环型结构、总线型结构;熟悉常见的网络硬件如传输介质、网卡、交换机和路由器等;了解常见的网络软件如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应用软件等;了解无线局域网的特点和使用。(3)因特网概述:了解因特网的概念和发展史;掌握TCP/IP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作用(*);熟悉计算机网络中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的概念;掌握网络中IP地址的概念和划分(A类、B类、C类等)(*)();掌握IP地址和网络域名之间的关系以及域名解析系统DSN的作用(*);了解未来网络的发展趋势;掌握接入因特网的几种方式及不同之处。(4)WWW服务:掌握www的概念及超链接的使用;掌握统一资源定位器的含义及组成(*);掌握IE浏览器的使用如WEB页的打开、保存网页、保存文字及保存图片等(*);掌握电子邮件的概念及收发电子邮件(*);(5)网络安全: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特点(*);熟悉常见计算机病毒的种类;掌握计算机病毒的查杀及预防措施(*)。

 

二、我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安排的现状

 

依据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考虑全国等级考试大纲的修改,我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做了大幅调整,调整状况如下:

 

1.课时下调。最初为2009年前为96学时,2009年至2012年为64课时,2003年至今为32课时。课时下调的原因主要有:(1)大一新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能力,通过初高中的学习,以及生活中使用电脑的增加,使得新生入学时已经具有了对操作系统、部分软件的了解和掌握。但是这个能力依据不同的地区差距还是比较大的。(2)授课内容做了很大的调整。原来授课时,会花费很多时间讲解计算机的理论知识,但是从听课效果看结果不是很好,因为很多同学对于理论知识没有太大的兴趣。最近两年,我们在授课时调整了教学情况,把实践操作提升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使得学生能够掌握操作。

 

2.实践重于理论,学以致用。学习计算机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计算机帮助我们做很多生活需要的事情,所以学习的目的在于使用。我们在教学中安排了充分的时间提高同学的动手能力。

 

3.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学中,有一些内容不一定要在课上完成,要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利用业余时间自己主动完成课外练习,这样能够节约上课时间,缩短课时。

 

4.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机制。同学上课结束,需要一个评价机制来查看学习的结果。在我校,我们充分发挥了考试练习软件的作用,使得同学按照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后自己可以查看作业的评分结果,让同学先有自我了解,再继续更改提高练习作业的成绩,这样能够有效地提高同学学习的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探索,希望能够不断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让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掌握了一些实用的技能。

第2篇: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

因特网正要迎向一波翻天覆地的大变。2020年时,全球上网人口可能翻四倍来到40亿人,以各种不同的设备上网,因此网络流量将从计算机转移到移动设备,其中包括智能电视。不过,谁晓得8年后会有什么更前卫的装置出现呢?而在多装置的网络行为中,又该如何赚钱?

如果从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序来观察,大致可以发现四个趋势:

一、如《愤怒的小鸟》和《植物大战僵尸》这类打发时间用的娱乐型应用程序。

二、手机屏幕中也有搭载的功能型应用程序,如相机、电话、联络人、短信、日历。

三、特定场合特别实用的应用程序,例如OpenTable、Uber、Hipmunk,当你特别想吃泰国菜或突然想知道某场球赛的比分时就会派上用场。

四、提醒、通知用的应用程序,例如提醒你何时会有跳楼大甩卖。

娱乐可望透过付费或订阅内容进行统合,届时Facebook的影响力可能随着在线频道兴起而式微,但因为用户多而适合品牌营销的广告需求。

而移动设备的基本功能有机会成为独立的付费应用程序(无广告),毕竟使用者大多不希望在使用短信、电话等基本功能时还看到旁边的广告而受干扰。

依特定场合需求的应用程序应该会维持免费下载使用的模式,主要营收来源是针对目标群众的广告而非广播式的广告,例如OpenTable只会接受已是客户的餐厅购买广告版面等。

通知类型的应用程序则可望透过结合广告、订阅及免费试用进行整合,视其通知类型而定。通知使用者休息一下的应用程序可以维持免费,付费后可升级至无广告版本,特卖会的通知程序则只会出现针对目标群众下的广告。

说穿了,广告将是最终的统合因素。那么2020年时的网络广告生态将有什么改变呢?

移动设备的爆炸性成长其实已经在改变着网络广告。

过去我们只看过两种网络广告-买搜索关键词及买显示位置。未来网络广告最艰巨的挑战将因硬件分散化而起:当使用者同时使用多个设备时,追踪使用者偏好的纪录就变得困难了,当广告主无法透彻了解消费者的喜好时,广告效益会下降。

这有办法避免吗?

就和搜索关键词一样,特定场合使用的应用程序比其它应用程序更能精确地反映使用者的目的与兴趣。试想,当你在旧金山用应用程序搜索周围好吃的泰国餐厅时,这个使用行为不是和搜索关键词“旧金山、泰国餐厅“类似吗?

尤其当移动设备开启GPS时,使用者的所在位置也能强化对这个搜索行为的了解-如果说搜索是表达显性的意图,那么所在位置与时间就传达了隐性的意图。一个在纽约市里搜索Big Apple的人和一个在北加州搜寻Big Apple的人一定有不同的搜索动机,前者可能想找当地好吃的披萨店,后者可能想规划一趟纽约之旅。

未来从事网络广告业务的人可能要更辛苦了!因为关键词不再只代表显性的意图,cookie的纪录也会渐渐失去意义。

抛开装置来源与cookie追踪的迷思吧!网络广告的从业者应该开始研究人的意图,因为当人的意图成为商业的根基时,那么不论他用什么装置、哪种应用程序或渠道,最后的消费行为都会可以被预测。

第3篇: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

早上好!

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大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国大学的历史应该是一百多年吧,如果为了证明大学的历史悠久,就将中国的大学追溯到孔夫子那里,或者是朱熹的岳麓书院,未免有些牵强。其实,对于我们来说,研究和讨论最近几十年的世界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才是最现实、最重要的。

现在大多数人都认同高等教育应该承载培养人才、创造知识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当然,第

一、第二功能实际上也可以包括在服务社会之中的,但由于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大家把教学、科研突出地列为基本功能了。应该说,现代高等教育把服务社会、服务社区作为自身的一项基本功能,是一种进步,是一个重要的理念。与中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思想相比,更是有着本质的提升。正是在"服务社会"这样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最近几十年的高等教育,把"继续教育"、"终身教育"当成自己的任务,也正是在"服务社会"的理念指导下,大学办起了科技园。

闻名于世的硅谷是个大学科技园,她60%以上的企业产品斯坦福大学的科研成果。美国第128号公路区域也有一个出色的科技园,那里靠着MIT(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在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个科学园创建于1971年,大约在十三年前,我到那里去看过,那时候科学园的规模并不很大,但现在呢?小小的剑桥城,十万人口,有一千个注册科技企业,40亿英镑的年售销额,相当于500亿人民币。今天的剑桥大学,又成立了她第二个科技园,称之谓"创新中心"。大学科技园对于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的例证还可以举很多,甚至,历史很短的中国的大学科技园已经在科技创新方面,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起到了先锋和模范的作用。

1837年发明了电报,1876年电话,1895年无线电,1948年电脑,1957年卫星,1958年集成电路,1964年因特网,1966光纤,这就是人们讲的信息革命了,到了1980年,美国的农民和工人加在一起,已经不到劳动人口的50%了。人呢,当白领了,进入第三产业了,搞信息化去了。

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重大而深刻的变革,今天与我们北邮签约合作的宏福集团座落在郑各庄,是农村,但是我们看到,这里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农民住进了楼房公寓,大多数村民已经不再从事农业劳动,土地的使用方向也就随之而变化了。

中国人进大学课堂,迟到了,迟到了200多年。中国人搞信息,中国人到大学科技园去上班,也迟到了,但是只迟到几十年。如果我们能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那末,我们的农民变成工人,变成白领的过程就不需要200年;如果我们可以跨跃式发展,我们大学的教授、研究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一定会加快,我们就能够找回这迟到的几十年。

第4篇: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学习

目前,大部分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通病是一味从学科角度强调知识内容的理论性、系统性,教学内容显得繁琐、复杂。教师对这种教材内容如果缺乏精心准备和思维加工,就照本宣科,其结果必然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失去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知识的兴趣。为此,我们在遵循新课标的前提下,可有机结合初中生喜欢信息技术学习的特点,适当满足初中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强烈需求,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以利于增强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优化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上,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扣紧新课标,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认知规律对教学内容重新编排,艺术加工;二是可把教材内容划分为信息技术基础课和技能课两部分。信息技术基础课主要是信息技术入门知识和基本原理;技能课是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课之后,采取任务导向,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任务,要求学生上机动手实践,并在一定期限内完成。由于教材和教学内容是由信息技术教师自己编写,注重教学内容之间的衔接,而且组织教材内容主要采用实例的方式,有详细的操作步骤,有利于教师熟练地设计好教学目标,在精讲中做到突出重难点、抓住关键、简明扼要,深入浅出,有利于充分照顾学生,使学生能够较快地抓住学习要领,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消化、吸收知识。

二、优化教学情境让课堂充满吸引力

优化教学情境是让课堂充满吸引力的关键。经过精心优化的教学情境,能孕育出恬静与活跃统一、宽松与严谨统一的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因此,教师须着力优化教学情境,做到:

(1)遵循首因效应的心理规律,全力上好第一堂课。在初中生第一次上信息技术课时,教师要有针对性地精彩讲授,把自身良好的教学风格、能力和优良的品质与行为展示出来,才能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形成积极的首因效应,为教师以后的教学更容易为学生接纳创造良好氛围。

(2)提供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有目的地选择生活实例,多向学生提供信息技术在生活中运用的真实情境,可使学生亲切感受到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从而激发出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教学方法策略发展学生学习能力

通过优化,优选出适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策略,不仅能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有效性,而且有利于教师引领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发展他们的学习能力。因此,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教师就必须重视教学方法策略的优化,做到:

(1)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优选现代化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如在教学《信息技术互联网》知识时,我借助多媒体,先给学生放一段有关信息技术互联网在生产、生活中运用的短片,让学生从中感知互联网的基本功能。接着,运用幻灯片播放了信息技术网络的组成,并要求学生开展自主探究,画出学校的信息技术网络示意图。在学生个体完成任务后,我给予学生充分时间进行交流研讨,使他们获得了学校信息技术网络的正确示意图。在此基础上,我启发学生主动去认知信息技术提供的QQ、视频会议、网络协作等功能。然后,我趁着学生对互联网知识兴趣正浓,引导学生了解网络结构的优劣,除了硬件设备好之外,还取决于软件系统的好坏和因特网,并通过幻灯片边播放边讲解,使学生在图文并茂、具体直观的教学中自主探究,掌握了因特网的常见接入方式。最后,我要求学生按自己思路画出因特网的接入图,经历了这种自主学习的训练,学生既学会了因特网的常见接入方法,又锻炼了学习能力。

(2)优选直观教学,引导学生参观学习,增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感性认识,提高他们对信息技术的自主认知能力。

我带学生到学校更新过的各个阶段信息技术发展设备的收藏室参观学习。学生一方面从参观中深刻认识了近几十年来信息技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设备的快速更新;另一方面也从直观感知中深化了课堂所学的知识,比如讲CPU发展的历程,学生在参观中对386、486、586、Celeron、Pentium等代表性的产品亲自摸一摸,看一看,了解在各个电脑配件上标注名称、生产日期和一些技术参数,不仅使学生对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他们从日常生活中自主认知事物的能力。

(3)运用游戏教学,优化教学形式,让学生在好玩中学到信息技术技能。

第5篇: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

教学目标的科学确立是成功教学的前提

目标是灵魂,制定目标类似旅游地点定位,定位得准就容易实现,否则将走向另一面。信息技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教学目标的确立要坚持“准、实、细、远”的原则。准,即准确有度,出游首先要选远近适宜、适合自己的景点,教学目标不能定得太高、太大,也不能定得太低、太小,高大不易实现,低小不易产生动力,要考虑全面,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定位恰当准确;实,即实事求是,出游景点的确定要根据个人的爱好和一些实际情况来确定,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教学目标自然要结合学科实际、学生学情,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细,即具体明确,体现不同的侧重点,从三个维度去展开,过程与方法是策略,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升华;远,即可持续发展,设计教学目标要根据学生的个人成长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目标既贴近学生的近期发展,“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还要兼顾到其以后的人生需求,“怎样摘到更好的果子”,以保持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可分为学科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课时教学目标,其设计也可对应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中观承上启下,介于宏观和微观之间,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能较好体现教师的教学设计水平。

以《因特网的应用》为例说明如何设计模块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计算机网络,知道网络分类、基本功能、基本组成、基本概念;知道Internet及其基本应用;能够进行网上数据通信、资源共享操作;学会搜索与收集网络信息,学会万维网、文件传输、电子邮件等Internet基本应用;掌握保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的常用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因特网专题项目活动中,进行情境体验、案例分析、质疑交流、自主合作、探究尝试、归纳总结;借助教师引领、小组互助,提升网络综合素质。尤其是要注意把学习方法与不同的知识、技术的运用过程有机结合,如通过因特网的不同用途学会对比分析与归纳总结技术的发展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理解网络与学习生活的关系;能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的两方面影响;拒绝沉迷网络,懂得保护网络个人信息安全,能以信息社会小主人的角色对待虚拟世界。

教学目标的设计紧紧围绕网络,依据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根据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能力基础和现有学习水平,结合教学实情,做到以生为本、提升网络信息素养,从三个维度确定教学目标。

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计划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教学计划是实施教学过程、完成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计划是预设,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实际。

教学过程的有效实施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学过程三个基本元素为“学科内容、教师和学生”,有效实施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协作探究学习(体验)学科内容、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目标达成后就有了结果,结果是通过过程来实现的。在实施教学中,既要重视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严、活、高、新、思”。严,即严格按照目标预设,参照教学计划,充满自信,坚定不移,一步一个脚印;活,即灵活机动,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遵循效益最大化原则,明白“条条大路通罗马”的道理,随时调整顺序,完善各小环节;高,即高效率地完成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既是系统也是流程,都存在最优化问题,首要的因素是学生,其学习兴趣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都是关键;新,即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提高教学效益,一方面教师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任务引领创新,另一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协作能力;思,即总结反思,坚持多元化、多维度评价,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调整、完善的过程,在每一阶段中要学会总结,进行阶段性反思,为下一步过程的实现积累经验。

第6篇: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贸易活动的需要,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随之结合创造了商务活动的新型生产力——电子商务。在电子商务的作用下,国际贸易方式也在不断发生着变革,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的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主要介绍了电子商务的含义与特点,论述了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方式的变革,并提出了国际贸易中发展电子商务的现状及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与措施。

关键词:电子商务;国际贸易;变革

1电子商务与传统贸易方式比较

从表中可以看出电子商务与传统的贸易方式相比较。在步骤上更简单。可见电子商务可以帮助国际贸易企业改革国家贸易流程,实现国家贸易的电子化、信息化、自动化、实时化和规模化,提高国际贸易企业的管理效率,形成新的国际贸易流程管理模式,促进国际贸易方式创新。

2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功能与优势

2.1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基本功能

(1)寻找贸易伙伴。以互联网及其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不同于以往的传统的方式,企业可以通过互联网向全球市场信息和产品广告,建立自己的网站或借助有关国家贸易电子商务平台,向全球范围内的潜在客户提供有关产品和服务信息和在线目录,吸引相关客户咨询洽商贸易,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理想的贸易伙伴和更多的商机。

(2)贸易磋商。在电子商务方式下,买卖双方可借助于网络来了解市场和商品信息,通过电子邮件来洽谈交易事务。通过因特网进行咨询和谈判可以跨越面对面洽谈的限制,提供多种方便低廉的异地交流方式。

(3)电子合同、网上订购与支付。电子商务可借助网站中的邮件交互传递网上的订购,通过签订电子合同的方式达成交易,并通过网上银行和信用卡公司的参与实现网上支付。

(4)贸易活动的管理。电子商务使国际贸易的交易管理做到无纸化、网络化,使从事进出口业务的企业可直接通过因特网办理与银行、保险、税务、运输各方有关的电子票据和电子单证,完成部分或全部的结算以及索赔等工作,极大地节省了交易过程的时间和各项费用。

2.2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的优势

(1)降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首先,与国内贸易相比,国际贸易的单证数量繁多,处理费用高昂。其次,买卖双方通过网络直接进行商务活动,避免了中间商的参与,可以减少贸易的中间环节,降低交易费用。另外,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可以降低存货占用成本,节省了存储费。

(2)提高交易效率。首先,电子商务可以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使经营管理中的客户信息、库存信息、采购信息、销售信息、货款收复信息等的整理、统计、存储等工作由计算机来完成,提高了办事效率。其次,企业内部信息网与外部信息网的簿册,加速了内外信息交流,使信息越过了内外分隔,达到了一体化,从而提高了经营管理的决策效率。再次,利用电子商务开展国际贸易,买卖双方可采用标准化、电子化的合同、提单、保险凭证、发票、汇票、信用证等,使各种相关单证在网上可实现瞬间传递,极大地节省了单证的传输时间,其提高交易效率的作用十分明显。

(3)提高企业的国家竞争力。电子商务作为今后国际贸易的发展方向,将成为国际贸易将会成为主流。这种倡导运用电子商务的国家市场会排斥不使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的交易者,使那些落后的外贸企业失去很多贸易机会,而那些采用电子商务进行国际贸易的企业则获得更多的机会,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方式的变革

3.1交易的程序的变革

参加交易的买卖双方做好交易前的准备后,通常都是根据电子商务标准规定开展电子商务交易活动。

3.2贸易运输的电子化管理变革

通过世界各大港口建立起的运输NET,用国际标准的EDI单证实现货物运输的订舱、单证传输、集装箱管理、船舶管理、货物跟踪管理,使客户和贸易伙伴直接进行查询以为获得有关货物状态的信息,从而减少货物的库存天数,减低成本,缩短货物结关时间,加快贸易流通,促进外贸企业的规模经营以及专业化、现代化的管理,提高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3.3国际贸易的电子支付变革

付款方式是在网络上实现电子付款,即将资金存入电子银行或信用证公司的电脑中,交易达成后,在网络终端输人信用证号码,在网络上进行资金的结算、转账、信贷等服务,在客户与银行、银行与银行之间架起一座高速运转的桥梁。

3.4改变国际贸易监管方式的重大变革

电子商务交易的无形化、网络化必将促使各国政府对国际贸易的监管方式进行创新,特别是在关税征收、海关监管、进出口检验等方面必须尽快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需要。

4电子商务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4.1电子商务在现代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1)法律问题。电子商务,尤其是EDI作为一种贸易方式,其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可以为用户带来颇丰的经济效益,但作为一种有别于传统技术和概念的载体,对现行民、商法律提出了挑战。

(2)税收问题。国际互联网用户一般对信息在网上运行的路径不是分清楚。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构哪一对交易进行追踪,无法确定交易人所在地、交易发生地,因而给税收工作增加了相当大的难度。

(3)安全问题。电子商务的安全性是由计算机安全性。尤其是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性发展而来的。主要表现为:①信息泄露。在电子商务中表现为商业机密的泄露。②篡改。在电子商务中表现为商业信息的真是性和完整性问题。③身份识别。④信息破坏。

4.2解决措施

(1)进一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是在电信网络上发展起来的,先进的计算机网络基础设施和宽松的电信就成为发展电子商务的前提。目前,我国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上虽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比较缓慢和落后。所以需要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2)培养电子商务应用型人才。电子商务的信息化与商务运作的有机结合都需要大量既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精通现代商贸理论与实务的复合人才,而我国电子商务培养和实际人才需求出现不对称现象,因此要进一步加强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要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第7篇: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

关键词:网络版权 暂时复制权 数字化版权 

 

一、网络版权作品的保护现状分析 

网络版权作品保护的立法状况目前,我国的版权立法方面尚有缺失,主要表现为:1.关于合理使用原则。在网络环境下,数字技术的发展使数字化作品的复制变得异常的简单、低廉且效果逼真,不少人打着“合理使用”的旗号,公然地免费下载网上数字化版权作品,“合理使用”变成了“合理侵权”,严重地损害了版权人的利益。2.关于暂时复制权,在网络环境下,复制权仍然是版权人行使权利的基础,“临时复制如今已成为数字版权领域的一个难以捕捉的精灵”。临时复制件很容易被捕捉从而转化成永久复制件,其结果是极大地冲击了版权人的经济利益。3.关于信息网络传播权,2001年新修改的着作权所增加的信息网络传播权目前还没有以国家的法规形式出台,而只是由国家版权局和信息产业部共同签发了一部全文只有19条的行政规章——《互联网着作权行政保护办法》,这在保护力度和体系上显然是限的。 

网络版权作品权利保护的执法状况基于互联网及网络侵权行为自身的特点,使执法机关在审理因特网版权纠纷案时存在着技术操作上的困难,主要表现为: 

1.侵权行为地的确定问题 

由于互联网传输不受地域的限制,侵权行为地很难确定,管辖上也存在冲突。用户的住处和实施的侵权活动完全可以不在同一个地方,也就是说一个用户住在乙地却在甲地的服务器上进行侵权行为,为执法部门进行追查带来一定的障碍。 

2.权利主体的认定问题 

因特网的魅力之一就在于一定的“无形性”,在网络上不必公布任何现实身份因素,比如姓名、性别、职业等等,仅仅用一个虚拟的ID,一串符号也能畅所欲言向公众传播信息。这种无形特性一方面促进了信息交换,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对权利主体认定的难度。特别是复制技术的便捷性,在认定最初权利主体、也就是最初创作人时,困难重重。 

3.侵权赔偿的界定问题 

网络版权作品的侵权赔偿问题一直是我国立法和司法的难题,《著作权法》第48条明确规定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著作权的侵权损害赔偿首先建立在对侵权的界定上,而现行中国立法未对著作权侵权损害的具体界定作出详细的规定,再加上网络著作权本身的特点和复杂性,使网络侵权损害赔偿的界定更为困难。定低了不利于遏制侵权的现象,定高了又违反了公平原则,所以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对加强网络版权作品的司法保护是非常必要的。 

二、如何加强网络版权的保护 

(一)进一步完善立法 

法律规范及立法过程本身带有滞后性,这是各国立法技术普遍面临的现实问题。另外,中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信息化过程又比美国等国家缓慢。因此,在完善著作权法律方面首先要注意与国际接轨,遵守WTO规则,多了解信息化程度较高国家的立法及实践经验;其次,要注意了解认识新型的信息技术,使立法规则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可规制性并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前瞻性。

(二)引入补偿金制度 

引入补偿金制度,在消费者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对特定数码设备和媒体收取合理的补偿金,可以说是对传统合理使用原则在网络环境下适用机制的完善补充,它既维护了权利人利益,又方便了使用人与权利人的沟通、协商。如果说要对著作权人利益的保护落实到实处,推行补偿金制度是一条必由之路。 

(三)增强技术性保护 

基于网络与计算机技术的特性,可以在发表与传播环节提高网络版权的技术性保护力度。比如在著作权人在网络上发表作品前,完善网站或者个人主页上的相关个人资料,令作品有身份属性可查;发表后,著作权人或者网站对数字化作品进行相应的技术预防措施,使著作权人能够对作品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如一些反盗版技术措施:暗码、电子水印、软件的信号认证方式等。 

(四)合理调控正版使用费 

盗版泛滥、侵权盛行的很大一个现实原因是盗版作品与正版作品间的使用成本差别巨大,如果购买正版的费用是使用盗版费用的数倍甚至数十倍,作为经济人的基本属性,自然驱使人们选择盗版。因此在制定保护网络版权规则时,一方面虽然要增加侵害权利成本代价,但为了尊重并保护因特网信息传播的基本功能,并促进权利人的利益收益,使互联网真正成为促进信息交流与经济发展的循环器,则应合理调控正版作品使用费,令正版使用成本维持在民众可以负担起的合理水平,这样使用盗版成本大大高于正版使用费,民众选择结果自不必说。 

(五)加强公民维权尊权意识,营造整个社会尊重知识产权氛围 

知识产权作为随着现代社会发展而产生的新型权利逐渐被社会认识并以法律形式认可,而网络版权则是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而产生的新新权利。由于历史发展与技术特性两方面原因,致使我国社会欠缺维权尊权的整体氛围。法律规则、社会制度、媒体舆论则要在此氛围下起到规制、促进、引导之作用,树立民众良好的媒介素养,在整个社会形成自觉尊重、维护网络著作权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德利娅·利普希克.著作权与邻接权.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第8篇: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

【关键词】 移动通信技术 第三代 互联网

自从90年展至今,互联网与移动通信技术逐渐先进,与此同时,使用的用户也不断增长,加之现阶段人们生活中移动电话的普及,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在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下,人们不仅可以享受来自互联网的丰富资源,同时也能够充分利用互联网带来的便利,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移动与信息的普遍发展使人们对于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关注度逐渐提升,在其不断优化的基础上,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极大的变化。人类进行通信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和任何人实时童话与交流。但是在现阶段的网络通信在中,却依然存在时间与地点等方面的限制,为了将这些限制拜托,务必要将互联网与移动通信进行结合,为此,以此也就形成了移动互联网。在移动互联网发展的过程中,越来越先进的技术应用其中,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互联网的问世,主要是建立于无线应用协议基础之上,用户可以充分利用具备WAP功能的个人无线终端设备,以此对因特网进行访问,全面实现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优化与升级[1]。移动互联网中主要涉及了Internet技术以及移动通信技术与WAP等相关先进技术,将技术进行全面结合,这也是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点。文章中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对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所谓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即3G网络技术,与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即1G)与第二代数字手机通信技术(即2G)相比,3G手机主要是将无线通信和国际互联网等通信技术全面结合,以此形成一种全新的移动通信系统。这种移动技术可以进行图像、音乐等媒体形式的处理,除此之外,也包含了网页浏览以及电话会议等一些商务功能。为了支持以上所述功能,无线网络务必要可以对不同数据传输的速度进行充分的支持,即无论是在室内、外还是在行车的环境下,都可以提供最少为2Mbps、384kbps与144kbps的数据传输速度。

1.1 WAP应用模型

WAP为无线应用协议,主要是在移动电话、因特网以及PDA三者之间进行了全球通信开放标准,其运用主要目的是为了将手机用户与使用无线设备的用户之前可以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享受更为先进的服务。WAP主要包含了各种协议,其主要的作用为无线通信设备接口的标准化,运行的基本原理是将网站中的基本内容进行转换,随后再应用无线网络将其传输至移动终端,保证移动终端可以利用无线网络进行Internet访问[2]。WAP主要进行无线通信网与因特网之间的连接,以此构成因特网络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交互,进而实现消息的编解码,把目标服务器中的基本内容转变成为可以被客户端掌握的二进制模式,以此将数据包数量与大小减少。

1.2 WAP协议和Interner协议对比

WAP协议本身是一种全球开放的统一标准,为了将显示屏、内存以及无线传输带宽等元件中存在的移动终端限制取消,WAP也优化、扩展了因特网内的Web技术[3]。除此之外,也对软件与硬件接口进行了定义,可以支持现阶段运用的多数无线设备,其中主要包含了移动电话等一些移动终端设备。WAP的基础为Http/Html架构,再通过对无线通讯特殊属性以及无线通讯网络对通讯协议进行设计。

WWW结构本身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将各层均能够为上层提供服务。开发人员可以针对实际需求进行服务的开发。利用层次化的设计方式,WAP结构也为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创造了可伸缩与扩展的发展环境[4]。各层协议栈都有定义接口,能够被上一层协议运用。其中WAP协议主要包含了以下内容:(1)WAE:WAE中同时结合了WWW与移动通信技术,并且主要有微型浏览器、WML等一系列功能,应用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兼容环境的建立,以此为运营商与服务提供人员可以在不同无线平台中建立有效的应用程序提供便捷性。(2)WSP:WSP是一种无线会话层协议,现阶段WSP主要包含了WSP/B服务等一些协议。(3)WTP:WTP为无线事务处理协议,主要是为互联网提供事务处理服务,对无线数据网进行优化。

二、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互联网

2.1基于3G的数据传输

现阶段在无线通信中已经对高速电路交换数据进行了广泛的运用,将单个业务信道中数据的速率由9.6kb/s提升至14.4kb/s,并且将四条信道同时复用在相同的时隙内,进而将数据经营人员传送可达57.6kb/s的传输速率,同时这也是现阶段运行数据传输速率的6倍以上。但是诺基亚所研发的GPRS,能够在1载频或是8个信道中进行捆绑,将各个信道数据的传输速率提升至到14.4kb/s,为此,GPRS的最大传输效率最高可达115.2kb/s。这种数据传输方式主要运用了TDMA的语音传输方式,分组的形式主要为数据传输,同时这也代表用户一直是在线按流量计费,将服务成本迅速降低。该技术介于2G与3G之间,一般会被称作势2.3G无线通信技术,以上所属三种技术均是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不断过渡的通信技术。

2.2 3G无线接口标准与特点

早在1999年芬兰已经开会通过了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所囊括的无线接口技术标准。以此也可以得知,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主要是将宽带CDMA系统作为主要系统,CDMA也就是码分多址技术,而移动通信的主要特色便是运用多址技术,多址技术即基站四周移动台所运用的基站进入与接收信号相关技术,只有移动台占领了一个信道,以此才能够进行移动通信[5]。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的互联网技术目标主要是实现全球性的移动综合业务数字网络,该网络中不仅综合了无绳、移动数据以及移动卫星等一些移动通信技术的基本功能,同时也能够提供固定电信网络的兼容服务,同时提供话音与非话音服务。

2.3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结构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中主要包含了四个功能子系统,为核心网、无线接入网、移动台以及用户识别模块四种。在这其中无线接入网主要应用了ITU基础上的五种接入标准,但是核心网则应用了将2G电路交换行水升级为高速电路交换与分组交换的基本形式。第三代核心网中涵盖了移动交换网与业务服务网两种网络形式,移动交换网主要负责进行无线网与固定网之间的连接与终端移动性能功能的管理,而业务服务网则主要为移动用户提供和固定用户相同的业务与服务,例如用户可以享受到电子商务、计费以及呼叫等一系列服务。

结束语:文章中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对互联网的发展技术进行了阐述,希望能够通过文章中的分析,全面实现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以此推动我国网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参 考 文 献

[1]孙承先.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的发展与现状[J]. 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07,06:73-77。

[2]钟伟. 21世纪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模式研究[J]. 通信技术,2008,10:218-220。

[3]曾志芳,钟亦平,张世永. 基于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互联网[J]. 计算机科学,2002,03:14-15+31。

第9篇:因特网的基本功能范文

关键词:AACSB;认证;学习质量保障体系(AOL);大学计算机基础

研究背景及核心概念的界定

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提高质量成为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后面临的重要问题。由此产生了许多评估标准,如2002年我国教育部推出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1],2003年教育部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中明确提出实行“五年一轮”的普通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等。这些评估推动了我国本科教学过程的改革,引导我国的本科教学工作步入更健康的轨道。

与上述评估不同的是,AACSB(The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认证是非政府认证,其范围仅限于商学院和会计项目。但是由于该认证由16所美国知名大学发起,认证的指导原则之一是接受并鼓励高等教育中百花齐放的教学方式,而且不仅重视量化指标,更重视质量的考核,强调教学、师资、科研、管理等全方位的评估,因而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较高的评价,成为商学院和会计学科国际通行的认证标准。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开展AACSB认证,就是希望通过严格和全面的评估取得认证资格,打造教与学、研究与服务的国际平台,持续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学习质量保障体系(Assurance of Learning,AOL)是AACSB认证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根据学院的使命建立基于项目的学习目标,通过形成推动教学项目持续改进的闭环体系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建立基于学院使命的项目培养目标,明确目标学习成果;根据培养目标构建各项目的课程图谱,确定预期目标的考核方式及评价标准;收集数据,分析其与预期目标的达成程度;根据反馈信息对项目进行调整,提出改进方案;将改进方案应用于下一期的项目,循环往复,持续改进,形成闭环。

基于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对商学院学生而言,熟练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方法是其应该具备的最基本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的理论和基本应用、网络的初步知识和基本应用、多媒体的初步知识及应用等多方面内容。根据该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遵循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基本原则,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特别注意与专业定位及学习目标的一致性;在教学方法上,特别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如讲授法、示范法、实验法、任务驱动法以及探究学习法等;在学习保障方面,要特别注意对教学过程的控制、对学习成果数据的收集、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及对持续改进措施的制定。

2.建立学习目标及能力目标

为了保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和项目目标的一致性,教学团队成员进行了认真的研讨,对课程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及观测点进行分解和细化,努力将抽象的概念诠释成“可评估、可测量”的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目标、能力目标及观测点

学习目标 能力目标 主要观测点

具有善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因特网的初步知识和应用,能够正确、合法地检索信息及应用信息。 1.是否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

2.是否掌握信息检索基本方法;

3.是否具备信息处理及信息服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

能够熟练、准确地运用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进行信息处理。 1.是否熟练利用Word基本功能进行文字编辑及处理;

2.是否熟练利用Excel基本功能进行电子表格数据处理;

3.是否熟练利用PowerPoint基本功能进行文稿演示;

4.是否了解常用音频、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多媒体信息处理的方法。

能够恰当、有效地选择和利用软件工具(Office高级功能、Access)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1.是否能够利用Office高级功能进行信息管理、数据处理及数据分析;

2.是否具备创建数据库及进行数据库基本操作的能力。

3.构建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测评依据,其准确构建及应用对促进教学质量提高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依据要检测的能力目标和主要观测点,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方式及标准,如下表所示。

培养目标 学习成果 评价标准 不合格(0-59分) 合格(60-79分) 优良(80-100分)

具有善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理解和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工作原理。 对计算机基本概念、工作原理的理解程度。 缺少对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的正确理解及认识。 基本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 熟练地掌握计算机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

能够正确、合法地检索信息及应用信息。 对网络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缺少对网络知识的正确理解,不能有效地检索并应用信息。 1.基本理解网络知识及理论;2.基本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 1.充分理解网络知识及理论;2.熟练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

能够正确、熟练地利用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进行信息处理和利用。 对常用办公软件基本功能运用的正确、熟练及有效程度。 不能正确地运用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进行信息处理和利用。 能够较为正确地运用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但操作不熟练,速度较慢。 能够正确、熟练地运用常用办公软件的基本功能,有效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能够恰当、有效地选择和利用常用办公软件的高级功能进行数据处理及分析。 对常用办公软件高级功能运用的正确、熟练及有效程度。 不能正确地运用常用办公软件的高级功能进行信息处理和有效利用。 能够较为正确地运用常用办公软件的高级功能,但操作不熟练,速度较慢。 能够正确、熟练地运用常用办公软件的高级功能,有效地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收集证据及结果分析

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证据收集,可以采用多种方式。直接方式包括:入学时的考试、课堂小测验、课程大作业、闭卷考试等;间接方式包括:通过Blackboard网络学堂进行的问卷调查、对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以及对用人单位的访谈或调查等。为了保证对学生学习情况公平、公正的检测,减少因教师个体差异所产生的影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全年级统一题库机考的评价方式。学生进入考试系统,系统根据知识点自动随机抽题组卷,自动计时,考试结束后系统自动判题并给出学生的考试成绩。

学生考试成绩出来后,要对其每个能力目标和观测点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从中发现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学生比例及未达标内容,并剖析其所反映的学生能力不足的具体方面。

5.提出改进方案,形成闭环

根据上述对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得出的分析报告,课程团队需要进行认真的分析。当学生的学习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时,则要依据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较强的、清晰的改进方案。改进方案可以是多方面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制定。有的是改进教学方法,有的是在授课内容中增加提高学生相应能力的锻炼机会,有的是加强针对性较强的训练及上机操作,以及为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的学生提供课外学习辅导等。对于与预期目标偏离比较大的部分,该课程的教学团队,乃至AOL体系建设指导委员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必要时可以新增课程或新增内容以强化学生的能力,或者调整学习目标,甚至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适当修正学院的使命。

课程团队提出的改进方案经学院的AOL体系建设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在下一轮课程执行时予以实施,形成闭环的重点在于根据改进方案切实作出改变。在课程下一轮实施时,仍然要进行与上文所述相同的建立学习目标及能力目标、构建评价标准、收集证据及结果分析。在此处的结果分析中,要检视所实施的改变是否为学生的学习成果带来正面的、积极的影响。无论是何种结果,课程团队都应作出相应的说明,为课程的持续改进提供数据和参考资料。

实施的重点和难点

1.实施的重点问题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会计系主任徐经长教授所言:“AOL关注的重点是:设立学习目标(培养目标)和可度量目标;使教学和对学生的评估与学习目标一致;构建整套体系和流程,从而能有效收集证据资料,以反映出学习目标实现的程度。”[3]通过对AACSB认证资料和案例的学习以及对学习质量保障体系(AOL)的研究,笔者高度认同这一观点。同时认为,学院对学习质量保障体系(AOL)的目的和态度关系到其实施是否能够有效地进行,因而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学院使命是制定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依据和基础,所有工作的开展都应围绕其进行。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实施有助于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方法,克服在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不清、教学内容随意、教学改革停滞”以及学生一方存在的“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方法与学习内容不适应”等现象。通过对学习质量保障体系流程的精心设计及实施,实现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及提高。

2.实施的难点问题

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实施的难点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是从学院领导到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并由此带来的组织变革。对国内商科院校而言,AACSB认证是促进其走国际化道路,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及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但是该认证的道路是比较漫长的,教师的工作量是在增加的,过程也是极为繁琐和严格的。学习质量保障体系作为AACSB认证的核心内容之一,对教学的组织及规范要求与以往的一些习惯存在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师要理解、认同该规则,并在教学活动中自觉遵循其规律。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师教学思想和理念的更新、一些新的教学组织的形成以及针对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系统性、保障性机制的建立和发挥作用均需要一个持续努力的过程。第二,是真正理解学习质量保障体系的精髓,设定与学院使命相一致的学习目标,严格执行流程并形成闭环。这既是进行AACSB认证的重点工作,同时也是进行认证的难点问题。对大多数国内商科院校尤其是非重点学校而言,进行AACSB认证目前尚属新生事物,可以借鉴的现成样板不多,因此易于造成对其中的一些新理念以及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内涵的模糊认识,理解上也容易产生偏差,这给学院设定学习目标及实施流程会带来一定困难。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具体的课程而言,其难点在于学习目标和能力目标的建立一定要遵循学院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和使命要求,观测点要合理,评价标准要清晰且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对证据的收集要科学,对结果的分析要准确,改进方案要切实可行,并在下一轮的实施过程中进行严格的考量,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系统。

叶信治在《大学生学习质量保障:学生权利和责任的视角》[4]一文中指出:“学习质量保障是大学教育质量保障的重心,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在现行的对高校的评价体系中,对学生学业成绩及学习能力的测量还需要进一步提供翔实的统计数据以及更加权威的认证。从这个意义上讲,学院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自觉追求国际商科通行的认证标准,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出发点,构建持续改进的学习质量保障体系,将会为其奠定更高的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展其国际化发展道路。

本文系2014年北京联合大学人才强校计划人才资助项目(BPHR2014F03)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EB/OL].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http:///.

[2] 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zwgk/2005-08/12/content_21704.htm.2005.08.12

[3] 徐经长.财务会计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6):64-66.